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分析

1.奋斗目标不明确。当前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准确,缺乏上进心,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在学校期间不仅不爱学习,还经常通宵打游戏,对自己的生命和健康置之不理,有的学生对于前途和生活感到迷茫、空虚,还会做出一些轻生的举动,这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行为。

2.没有感恩之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个年代出生的孩子,都是被家里几代人共同呵护着长大的,很多大学生被父母溺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在一个家庭中的位置,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和付出是理所应当,没有感恩之心,一心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家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报,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是非常不可取的。

3.自我意识强烈。现在的很多大学生不仅个性鲜明,同时自我意识非常强,如在就业过程中,只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不顾社会利益,在生活中只图自己便利,不顾社会公德,这种自我意识过高的人缺乏必要的奉献精神,不懂得尊重他人,回报社会,是一种非常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二. 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原因。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自由竞

争不仅让我们的生活富了起来,同时一些不好的价值观也随着国门的打

开进入了国内,“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正腐蚀着很多大学生的心灵,

他们开始缺失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理性认识,产生了片面和偏激的想法,如曾经流行于网络的一段话“我宁可坐在宝马里面哭,也不想坐在自行?后面笑”,这种对金钱的过分崇拜,导致大学生群众出现一种盲目崇拜、拜金主义和极度奢侈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看不清,妄想不劳而获,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一心只想享受的消极生活态度。

2.家庭环境原因。这一代的学生多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很多都是独生子女,是被家里几代人捧在手心里的宝。这一代的学生受家庭教育的影响较深,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付出的非常多,甚至是过于多,他们重视孩子在学习方面的教育,对于孩子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却关心较少,这就出现有些孩子虽然成绩不错,但是过分自私,没有责任心,对父母的付出觉得理所应当,态度冷漠。

3.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定位非常高,觉得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佼佼者,只想享受好的待遇,但是却不想付出相应的劳动,追求自己个性的解放却不考虑自己身上的责任。

三.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举措高校作为培养优秀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上责无旁贷,高

校的思政理论课程更是成为

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武器。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有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高校应该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在课堂上

讲,在学生生活中宣传,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地吸收正能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逐渐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2.充分利用当前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大学生群体是接收新鲜事物非常快的一个群体,并且也是追求新鲜和潮流的新生力量,近年来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网络成为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也应该借助网络媒体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不应该淡出地依靠教师课堂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而是应该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形式广泛地进行理论教育,使思政理论课程实现“全覆盖”,同时,还应该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参与到思政理论课程中来,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还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重思政理论课程的教材选择。当前很多高校在思政理论课程中所用的教材都过于陈旧,很多理论观点都不能被认同,或者讲述的方式过于枯燥,当前大学生都非常有个性,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去设置课程,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更要与时俱进,不能过分陈旧,要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才能让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真正发挥作用。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高校要担负自己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多方的努力来促使大学生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努力,成为对家庭、对社会充满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

课程思政案例(20 -20 学年第学期)

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思政案例简介

本课程思政的案例是依托课程讲授人所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课题 和个人科研著作《。。。。。。。》而设计完成。本案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 ,从理论上 解析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难点问题。本案例从理论上提出了政治思想传播的三对张 力”这一学术命题,并从新媒体传播的感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理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大众性特 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层次性特征、新媒体传播的技术性特征与政治思想传播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因此,本课程思政的突出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系统性的政治观念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在多数的课程思政中, 是将其他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衔接,以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这类贯穿课程思政做法的一个缺陷是容易造成专业内容与课程思政内容的脱节。而鉴于政治与传 播》这一课程的特殊性,它属于典型的具有强烈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恰如其分,这样可以的课程设计既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又有必要的现实关照,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第二,将科研、教学与课程思政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前所述,本案例是结合授课者本人承担的省 部级课题和已经出版的著作设计完成的,将科研成果直接反哺于课堂教学的突出体现。 第三,将课堂教学、批判思考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本次课堂设计中,会有批判性问题的设计,让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最后,所给出的传播策略可以直接服务于 党和国家的宣传部门。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几点做法

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几点做法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对社会的安定、进步、繁荣承担责任的内心体验。对于涉世未深的年幼且无知的小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这个概念无疑是陌生的,怎样培养呢?我有以下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引导儿童通过感知认识社会。 儿童初次入学就是从家庭小天地里走出来,开始体验学校集体生活,这是教师的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就是让儿童在集体生活中通过游戏、听故事、相互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等活动,使他们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十分密切的关系: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地使儿童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的美好。这是促进儿童热爱生活、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一步。 二、从培养自尊感入手,实现向社会责任感的转化。 自尊感是随着年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逐渐增多而形成的。教师必须重视儿童自尊感的培养,因为一个人缺乏自尊感,就不会有荣辱感、责任感,甚至于自暴自弃,成为一个不求上进、趣味低下的人。我们应该看到,维护个人尊严的感情可以逐步发展为维护集体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感情,我们要善于树立和培养学生的自尊感,使儿童认识自己是社会的一员,从而将社会责任感转化为信念和意志。 三、引导学生刻苦学习,把认真完成每一项具体学习任务看作自己对社会应尽的一种责任。 如果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就不可能产生社会责任感。要通过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使学生懂得,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为社会做贡献,都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把努力学习同履行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为社会及责任不是遥远的向往,而是今天的实际行动,经常处于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之中,努力使自己成为“四有”劳动者。 四、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情绪体验。 这是培养和树立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一般地说,对低年级学生可以通过派值日生为班级和学校公共场所打扫环境卫生、组织拔河、团体操比赛等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树立为集体做好事、为集体争荣誉的思想。随着年龄、知识的增长,便可以组织学生逐步走向社会,如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农村,了解各行业为社会建设忘我劳动的动人情景;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站岗值勤,维护交通秩序;劝说行人不要随地吐痰,维护公共卫生;尊敬老人;为孤寡老人做好事等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获得服务社会的实践,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样能有助于学生将社会责任感变成具体的道德行为。 五、教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对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 教师是播种、诱发和培养道德情感的辛勤园丁。教师本身热爱人民、热爱儿童、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爱憎分明、忠实积极、忘我工作的崇高道德情感,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具有榜样的作用。

思政教学改革方案

.. 关于进一步深化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重要作用。为此党中央和教育主管部门多次下达文件,学院党委也提出了相应的原则要求。 2010年5月学校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杭职院党〔2010〕18号),将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充实到二级院(系)。思政课专任教师调整到二级院(系)后,努力熟悉院(系)专业建设,将职业素养、企业文化、岗位职责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进而形成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友嘉五个一工程”等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教学新载体,切实提高了实效。同时思政教师全面参与学生党建团建、思想动态研判、社会实践等活动,大大推动了二级学院学生工作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思政教学改革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1)思政教学改革与政策规定要求不相符合;2)思政课专任教师资源很难进行统筹安排;3)思政教师团队合作力量日趋弱化;4)思政教师教研活动组织开展比较困难。思政教学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现结合实际,就

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思政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优质范文. .. 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2004]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5号)文件以及省委省政府(粤发[2005]12号)文件精神,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果,建设全面人才,为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自觉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 通过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使“思政课”真正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和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的提高与养成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与课时安排 1、《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政改革教学大纲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 (2014版) 基础教学部 二○一四年九月

目录 理论课程本科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大纲 (1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26) 理论课程专科教学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 (3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大纲 (4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11010171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学时]2学时/周 [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课外32学时 [学分] 2.5学分 [适用对象]全校大一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1、2学期 [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无 后续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二)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政治理论课。课程主要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个大的方面,具体教学内容包括责任、感恩、环保和法制等。 本课程宗旨在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启发学生如何做人、做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养、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道德修养,从而能够成长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课程的讲授对于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以及学院学风的改善将起到一定作用,为学生高质量的完成大学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做忠诚的爱国者;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人生、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教学要求 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力争融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于一体。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素质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授是基础,是第一

大学课程思政案例(高校课程思政案例)(20200921093950).doc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芄 袂课程思政案例 芇(20 -20 学年第学期) 薆课程名称蚁政治与传播 莇□通识教育必修□通识教育选修□专业必修 薁课程性质 羆 R专业选修□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莃学时荿32蒇学分莇2 袁授课对象莂专业班级薇授课人数蒄薃思政案例名称膁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与传播》课堂教学 蚆案例所属教学大纲 袅第五章传播与政治思想、政治主体的素养中的章节及知识点 芅任课教师情况 羀主讲教师芆性别虿 职 袆 教授 螆螃 称 蚇联系电话螂 E-mail 袄学羃博士 蒅袆 位蒁课程简介

羆本课程是专业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T 型人才,这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对与新闻相关的知识领域有必要的认知和把握,这些领域包括 政治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因此传播与政治的关系是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 的一对重要关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统领着其他各对关系。因此本课程在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 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本课程具有意识形态性、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批判性,可以很好地担负课程思 政的功能,用党和政府的主流观点观察当代传播问题。 芅本课程的目标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政治洞察力与政治敏感性,为培养学生的党性提供基础,从而 为从事新闻行业打下良好的政治素养。 蚄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课程讲授,让学生系统了解政治与传播的关系,知晓政治对传播的统领作 用,掌握国家政治与传播、社会政治与传播、传媒研究与政治、传媒与意识形态等内容。具体分析传 播与政治、国家赋权、政党国际形象塑造、政治思想传播的张力、政治主体的素养的关系;分析传播 与社会赋权、新闻传播生态、另类传播、社会结构、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大数据等的关系;分析政务 微博的政治性、政治社会化功能、特性、传播内容的发布标准等。 芀 思政案例简介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手段也被逐渐改变,其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它不仅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同时也是目前一种相对高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模式,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校企合作视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 一、前言 随着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不断深入,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基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学生的思想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笔者认为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依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趋势,从而使校企合作发挥最大的作用与价值。 二、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存在问题 (一)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 高校学生主要包括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一些从中等职业院校晋升的学生,而他们在思想认知上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因为所受的教学环境不同。教学模式、教学侧重点不同,普通的高中生可能喜欢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往往喜欢较为自由、形式多变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为此,在高校不重视校企合作办学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环境的转变状态时使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的

问题,有些学生乐于参加课外思想政治教育,而有的学生则参与积极性不高。或者由于学生的个人原因都会影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序的实施,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 (二)高校学生很难适应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目前应用最多、使用最广泛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措施之一[1]。然而在实际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问题很难适应当下校企合作视野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内容,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让学生从原来单纯的校园生活一下子走入社会工作岗位上,让学生难以适应,同时在原来对实践要求不高转变成高要求,这些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打击。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复杂化、人心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也使没有一点社会经验的学生心理上产生了无形的压力,甚至有的学生心理上出现恐惧,在当下激烈的企业竞争压力下无疑会对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一定伤害,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以及被学生所接受。 (三)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显露出学生思想上的缺陷 随着校企合作视野下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不断深入,隐藏在教学方式中的问题也被逐渐显露出来,同时也直观的暴露出学生思想上认知上的缺陷。由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虽然对

班主任(心得)之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班主任论文之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难想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公民没有责任心会是什么样。梁启超曾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国家、民族的命运与青少年是紧密相连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显得很紧迫和必要。 可在现实中,很多学生娇生惯养,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没有体验生活中的苦,更没有品尝人生的艰辛。你要他们承担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是很难的。在班级管理中,经常有一些:乱扔垃圾,清洁区没扫干净;宿舍卫生不合格,被子不叠,晚就寝讲话,东西被盗;教室学习不认真,上课讲小话、开小差,传纸条等等一些问题。班主任想了解一些情况时,你会经常听到“不知道,反正不是我”、“我不在场,上厕所了”等等一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不敢承担责任的回答,他们不懂得这些事与他们息息相关的,非常不利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及学生健康和学习。学校、班主任在这方面怎么做,采取什么措施呢?我想台湾一所学校的做法对我们有所启示。 台湾有这么一所学校,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必要工种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

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这就是台湾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在台湾各大报纸招聘广告上,经常出现只招忠信毕业生“字样。 他的校长高震东是这样的办学理念是这样的,他在一次演讲中认为教育学生应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培养学生的责任为第一要义。他有一段话就很好的阐述了具体的实施措施,我把它引过来: ”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如果教室很脏,我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我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我告诉你,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天下兴

思政课改革方案

仅供个人参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二、思政课改革的基本思路 主要从三个方面厘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核 (一)网络慕课、生本教学----实施课程的理论教学改革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目标,根据“基本”、“管用”的原则,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进行优化组合,对相关教材中出现的重复内容章节进行“合并重复、增添有用”,精心厘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附件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学院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特制定本指南。 一、“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课程思政”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 “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本来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模式或者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而是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

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二、“课程思政”的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的题材与内容,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课程思政”的内容 围绕“课程思政”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和做事,各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应结合以下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一)师德风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二)政治导向 教师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荔波县板吉小学覃红梅 新时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她们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她们的个性比较娇气、任性、自私、惟我独尊等等,这些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自觉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人在生活中具有责任感是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条件。责任感又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责任感就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会使自己一事无成。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了解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当代的学生大多数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和出发点。在这种社会务实风气的感染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凡事都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二)当前教育存在的缺陷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依旧存在。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形成了以“考试”为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条件,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都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严重背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只注重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学校、老师、家长因此也只关注升学考试科目的教育教学,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基本公德的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等等,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家长对孩子的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是纵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浅议 摘要:实施教学改革是解决高校“思政”课现存问题、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需要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成绩评定等六个方面进行整体性改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改革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规定,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要求。从“98方案”到“05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思政课”的调整非常重视,这为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教学目标应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大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辨别多元化社会思潮并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思想、政治上可靠的接班人。 1.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包括: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正确的政治鉴别能力,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和不断创新、开拓进取的能力等。 2.素质的培养 “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包括: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具有健康的思想情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等。 二、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1.教学内容应联系社会实际 只有掌握实际情况,理论才能有的放矢。“思政”课教学如果脱离社会实际就会丧失其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只有真正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当代资本主义变化的实际,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性思考,才能让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在校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意识。当今的小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惯了,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依赖性强,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家庭成员,不关心同学,不懂得谦让;同学间不会相互合作等。我们应该要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而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打好这个基础,切实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感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确立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责任感,如何在加强集体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何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集体中锻炼,在集体中成长,成为有责任心的现代少年呢? 一、从培养习惯入手,增强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责任感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体现。具有责任感的孩子对学习、生活和所负责的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对他人,对集体很关心。反之,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常表现出马虎、自私、任性,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关心集体。因此,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培养的责任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班级管理及时到位,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如,自觉维护班级环境卫生,做到不抽烟、不吐痰、不随手抛杂物;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大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小到在班级中的言行举止,教师要处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记得有一次,因怀疑班里有一位同学的周记是抄袭的,本着对她负责的态度,我几次找她谈话,但她一直不承认,甚至还哭了。为这事我找了好几个学生进行了解,事实上我真的错怪了她,因为她周记中所写得内容、语气完全是在仿照电视上的某个节目,原因是她喜欢这个节目,于是就进行了模仿创作。知道这个结果,我该怎样对这个同学交代,不了了之吗?她现在肯定有了不小的影响,说我错怪她了,我的面子往哪放,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果断做出决定——向她道歉。上语文课,当我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真诚地向她说“对不起”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全班同学高兴地鼓起了掌。是呀,我并没有失去什么,相反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信任,为自己的错误勇敢承担责任,难道不是我们应该给学生做的榜样吗?

思政课改革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试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及《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宣部、教育部印刷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教育部印刷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等文件精神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的明确要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有效地发挥思政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案。 一、思政课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基本原则: 1.坚持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理论知识、重难点内容讲授到位,不忽略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 2.坚持系统讲授、专题深化和形式多样的“活动课堂”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确保“管用”、“实效”。 3.坚持思政课主导教育与主体教育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有效调动大学生作为思政教育主体所具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方法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 4.坚持理论播洒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服务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

浅谈学校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式

浅谈学校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式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为关键的阶段,面临着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成长成才的重大问题。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为祖国培养敢于面对未来挑战、勇于承担历史重任的合格建设者的需要。而学校教育是学生培养责任感的最佳场所,如何培养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孝敬父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的来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人的道德思想观念淡薄,不懂得感恩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最基本的“孝”德,进而到了社会上不会尊重别人,对自己的单位、自己的工作不能够忠诚对待,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永远放在企业之前。此时,教师应抓住契机用黑板报、主题班会等形式启发学生对父母的关心。 1.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考查、问卷调查、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观察、了解父母每天的工作是如何的,每月收入多少,

每月为家庭和自己在金钱上的支出与开销是多少。孩子明白了父母的钱得来不易,自然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2.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 学校可举办“孝心少年”“孝敬之星”全校海选活动发起的孝行活动。例如,给父母洗一次脚、做一顿晚餐、修一次指甲、给一个拥抱、畅谈一次心声……当妈妈生病时,启发孩子分担一些平时妈妈做的家务,和爸爸一起给妈妈做顿她喜欢吃的饭菜。如果爸爸要过生日了,孩子可以和妈妈一起商量如何庆祝爸爸的生日,比如分析一下爸爸最想要什么,然后想方设法满足爸爸一个小小的愿望。另外,还可以教育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青少年,也难以成长成才。纵观历史,爱国主义历来是激励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精神动力。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切关

思政课考核方法改革实施方案

重庆传媒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思想政治理论课期末学业评价实施报告(草) 一、背景: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阵容庞大,占据较多学时资源,但长期以来,因大部分课程流于空洞说教,未能贯彻能力培养主线,收效甚微。08年始,我对课程内容作了较大规模的剪裁,教学方法上注重以专题为线索,营造讨论场景,引领学生拓展思维视角,锻炼思维能力,效果很好。 (二)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办法倾向于采考查方式,大体以期末主题小论文撰写为主,但大多流于应付,未能起到学业评价中贯穿能力本位之功效。 以包括期末考核在内的课程评价导引学生的学习行为,为课程教学中贯穿能力培养本位的重要环节。传统学业评价,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载体,以补考、重修等为外在约束机制,大部分情况下,把学生再度拖进应试型负担性被动学习过程,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大多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积淀不足,于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竞争乏力,就业路向单一又无可持续发展后劲。高等职业教育于就业导向的指引下,欲使培养对象在技术人才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广泛而深入地提升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成为当务之急。较之于中等职业教育和简单技能培训,加强人文素养培育,突出高等教育特质,已成为未来高职院校形塑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三)长期以来,功利化、片面化理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不鲜见,以至把高职教育等同于谋职教育、技术教育、岗前教育,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树人”。高职教育从最初的实践部分少,发展到

以就业为导向,实现“零距离”上岗,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性技能性要求,实现了一个飞跃。但由于观念上的偏差,导致这种实践性教学走向了极端化,很多院校仅重视实践技能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走上岗位后顶多是熟练的操作工,而不是一个有发展潜能的职工,不能够很好地适应企业的需要与自身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育人,使学生自身具有发展的后劲,才能契合高职教育的育人目标。 事实上,今日的人文素养培育,已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的设臵,批判意识和独立品格等大学人文精神的营造,当为大学教育之题中之义。人文理念融入专业学习和技能培训中,可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素养,奠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能力。 二、宗旨: (一)帮助学生克服面向公众的语言表达的畏难、害羞心理和消极心绪,培育积极向上、从容镇定的心态,进一步凝炼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面对现实,关注社会,把思维视角积极拓展至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选取能够引发思想争鸣和观点碰撞的主题、登台演说及现场回应提问等诸环节形塑批判意识、独立品格等大学人文精神。 (三)通过班级活动,培育学生规则与规范意识,促成团队合作精神与观念。 (四)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促进学生认真对待能力培养,主动走进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梅河口市第五中学滕晓跃 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是经济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国力的竞争,更是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是一种精神的竞争。人有责任心,则民族团结、国家兴盛;人无责任心,则经济衰退、国力不济。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责任的民族,古人曾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责任意识逐渐淡化的挑战,强调以我为主,讲究实惠。因此,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应引起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学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和小学与大学教育的过渡时期,责任感的培养则更显出重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人是有知识的社会动物。做人的第一原则是要认识自己是社会的一个成员。我们每一人生下来到能够进学校念书,凝聚着父母养育的恩情,师长教导的辛劳。我们住的房子、进的学校、吃的粮食、穿的衣服、走的道路,都是父老乡亲(包括生者和死者)多年来辛勤劳动的果实。我们能安全愉快地生活学习,不受外敌的侵略、坏人的欺侮,是受到国家、人民警察和军队的保护。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人类在生物中无角无爪,很是柔弱,而能发达者,全在彼此互助。只顾一人,是断不能生存的。自己要人家帮助,同时也需要帮助人家。这样大家互助,世界上的事情才办得好。”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也说:“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所以我们要牢固树立爱父母、爱师长、爱家庭、爱社会、爱国家的爱心,立志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公民。

当今的中学生,都是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他们思想敏锐,勇于进取,对责任意识的理解有着一定的认识,表现出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果对他们的教育还仅仅停留在“训导”“灌输”等方式上,注定要失败。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使中学生将自己成才、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国家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为受社会欢迎的合格人才。但是由于中学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社会变革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他们缺乏实干精神,重视自我需求,自我发展,却极少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近几年来,中学生责任意识呈现出低于其角色职责要求的弱化倾向。因此,培养中学生责任意识这一课题在当前抓公民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什么是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社会责任感则是人们对这种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意志,或者说是一个社会成员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及使命的态度。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出发点,是人类理性与良知的集中表现,是社会得以存继的基石。要求社会中的个体对每一种行为表现都应当选择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利的,舍弃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有害的,并始终为有利于社会的事而不懈努力。年轻一代他们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祖国的前途和未来,因为它是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作为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步成熟的开始,理应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感。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和他人应该负责的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

思政课教学改革

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一、改革的依据: 1、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教社政[2005]9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教社政[2005]4号)文件精神,合理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以达到文件所提出的“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品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符合高职学生成长的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相关用人行业的用人需求、学生成长中的现实要求、其他兄弟学校教学的考察调研,注重调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和考试、考核方法) 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党性原则,用党的思想、社会主义价值观育人。 第二、思政教学工作必须与学院的发展方向一致。 第三、立德树人是我们的肩负的重任。 第四、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把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三、我们的现状: 1、教学内容上我们基本上是三门课,围绕三本书为主要内容,没有突破。 2、教学方法我们一直都在致力于改进教学方法、讨论方式、演讲式、辩论式、情境等教学方法,但大多大班教学,效果不理想。 3、实践教学还只停留在第一课堂内 4、考试方法模式化,刻板 四、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和实施办法: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整合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内容一要符合我们的学生实际,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需要。二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

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融入企业文化和专业背景。具体:依据教材,凝练教材又突破教材,对教育部的教材实行模块化,取其符合我们学生需求的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针对我们学生要求和不同专业所需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编写校本教材,采用专题式教学。 2、拓宽实践教学的渠道:一要切实可行,二要和我们的教学目标相稳合。比如课堂教学中的课前10分钟的新闻播报、好人好事播报。第二课堂的组织学生道德小品大赛,让学生自编自演,从班级选拔,到专业选拔,最后参加学校大赛,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第三课堂的开展暑期调研,第二学期集体评定成绩,并评奖,对优秀调研论文收集装册。 3、进一步改革考试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对学生的处理、解决问题的测试,注重对学生素质、素养的测试。着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出勤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可采取撰写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等 4、注重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负有育人的重任,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具有,品德素质、高尚的情操、人文素养,要有较高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研讨,理论学习,专业学习不断的自我修炼,以使自己的思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去感化学生、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5、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们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融入大思政环境中,与团委、宣传部、学管部们,及全体后勤服务一起,形成合力,共同搞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6、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最好能小班教学,尤其是思修课,这样课堂便于交流、便于活动,便于走进学生,效果会更好。 7、根据部分同学的需要开设选修课:民商法实务,马克思主义哲学 思政部 2014.5.20

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谈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水平、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自觉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人在生活中具有责任感是一种自觉性,也是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条件。责任感又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责任感就不能够处理好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也会使自己一事无成。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中小学校园里,不难发现以下这些真实的、且较为普遍的现象:无视学校的纪律以及相关中学生的规范行为要求,随意迟到、旷课,穿着不像学生,举止粗俗,脏话满口,上课听MP3、MP4,或者睡大觉,不思学习,不做作业,沉醉网络游戏或者娱乐杂志等等。同时在校园以外,我们还能够看到排队插队,乱丢乱吐,更有甚的破坏社会公共秩序的现象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的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作为我们老师,应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在学习中实行求知责任感的熏陶 古人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从古至今,大凡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通过努力学习,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理想的呢?学习需要全神贯注,抛开一切不切实际的想法,让自己沉醉在学海中,主动去学习,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习没有真正的强者与弱者,只有不懈地探索与追求。 在当前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需要品学兼优的人才,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想适合社会的要求,从现在起就必须树立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出色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这是责任感的具体表现。有了这种责任感,学生学习就会有动力,学习就会有目标,所以,在书海中漫步,不失为提升学生对责任感的理解、激发责任感在内心升腾的有效途径。 二.在生活中培养关爱他人、富有爱心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社会责任感需要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此,我曾在课堂上播放了由著名演讲家邹越老师演讲的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录像。看完后,几乎所有的同学当时都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他们为老师的精彩演讲深深震撼了,同时也为自己平时的一言一行所深深忏悔……相信通过这生动的一课,定然对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的社会责任感大有裨益。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家园。为了培养学生有爱心的社会责任感,学校曾倡议学生捐出自己一日的零花钱来资助班里的贫困学生,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协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集体给他们带来的温暖。 2010年的春天已经来到,但我国云南、贵州等5省区市正遭受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受灾人口达到5000多万人,有些受灾地区的孩子在喝脏水解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个严峻的时刻,我校举行了倡议“我为灾区捐瓶水”的活动,学生踊跃捐献,颗颗爱心化做了充足的水源流向了龟裂的土地,滋润了灾区群众的心田。 三.在实践中培养感恩的社会责任感。 在我们学校,每年都有爱心人士对我校贫困学子慷慨解囊,热心助学。这项善举就好比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射进了孩子们的心房,给予了他们心灵上极大的安慰。这些孩子们也纷纷向这些爱心人士们寄去他们的感谢信,用他们稚嫩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些好心人深深的感激之情,并决心以他们优异的成绩和实际行动来感谢所相关心他们的人们。生活中感人的一段段小插曲远比那生硬的说服教育取得的效果好得多。 四.班集体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桥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集体是有目的的个人集合体,参加这个集体的每个人是被组织起来的,同时也拥有的机构……这里,同学对同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不是友好的问题,并不是爱的问题,并不是一团和气的问题,而是责任攸关的问题。他深刻的揭示出班集体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桥梁。班集体直接影响着学生个人的价值观。班集体是学生在一定的教育目的下组织起来的,在集体中,各种关系和教育活动都是以社会意义和个人价值共同活动的内容为中介,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集体中占重要地位的价值观的启发和影响,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认同集体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