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11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研究

20061211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研究
20061211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研究

项目建议书

工业无线通信标准

体系研究

承担单位: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起止时间:2007年1月~2008年12月

项目负责人:

申报日期:2006年11月28日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1.1研究目的

基于TCP/IP协议的有线以太网为工业控制网络带来了新生。然而,在工业现场,一些工业环境禁止、限制使用电缆或很难使用电缆。(例如,建有坚实的混凝土地板和大跨度天花板的建筑物或厂房,或者电缆必须铺入超净或真空封闭的房间)。其他一些工业环境要求完全把电缆屏蔽起来以高度防止来自大多数工业设施中的机器或其它无线电控制设备的干扰。更有一些高速旋转的设备根本无法通过电缆来传输数据信息。而无线局域网技术却很容易解决这些问题。

近年来,无线网络成为工控领域中迅速发展的热点之一,也是工业自动化产品未来的新增长点。在配置、安装、修改和扩展等方面,无线网络的成本都低于有线网络。特别是通过无线网络可以很方便地接入移动设备,能够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精确性。无线通信技术正成为继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技术后工业控制领域的又一个热点,国际主流自动化供应商与专业厂商都在开发基于无线技术的相关产品,无线传输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的趋势无可质疑。

当前,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于控制领域,仍然需要解决其适应工业现场环境的难点问题。本项目的目标在于通过对实时性、抗干扰、节能、和安全等关键技术攻关,掌握技术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无线通信的测量控制技术,形成符合我国工业无线需求的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同时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无线通信国家标准,开发相关工业现场测控设备,加快装备制造业的转行和跨越式发展。

1.2研究意义

(1)工业数字通信的发展方向

在今天的工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在不断提高生产设备的可靠性和产品质量的同时,更注重降低人工、能耗等生产成本以提高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将无线技术引入工业控制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

◆降低控制系统成本:在传统的有线系统中,布线的成本是每

米$30~$100,在一些恶劣环境下,可达到每米$2000。系统

运行期间需要不断检测系统状态,发现错误,更换电缆。使

用无线技术将极大降低上述控制系统安装与维护成本。

◆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在有线系统中,绝大部分系统错误是

由电缆的连接器件损坏而引发的。使用无线技术将彻底杜绝

此类错误的发生。

◆增强控制系统灵活性:使用无线技术后,现场设备摆脱了电

缆的束缚。管理者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的变化快速、低成本地

重构控制系统。

◆无线通信使控制系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无线技术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组织技术可以使控制系统具有真正的

“智能”。在未来的应用中,使用无线技术的现场设备以自组

织的方式构成控制网络,并根据应用的需求进行自配置、自

主重构。

(2)现有工业有线通信技术的有效补充

无线局域网技术能够在工厂环境下,为各种智能现场设备、移动机器人以及各种自动化设备之间的通信提供高带宽的无线数据链路和灵活的网络拓扑结构。在一些特殊环境下有效地弥补了有线网络的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工业控制网络的通信性能。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无线模块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便宜,智能现场设备集成无线模块将更加方便、灵活。无线局域网技术将在工业控制网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无线通信具有高移动性,通信范围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拓宽了网络的传输范围。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通信对于干扰比较敏感。选择有线通信还是无线通信,或是有线无线互为备份,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无线接入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应用,有的增加了带宽和传输距离,有的则提高了移动性和经济性。因此,制定适合我国工业自动化现场情况的的工业无线标准,并根据具

体的行业应用给出实施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3)符合国家政策和中长期科技规划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高成本、高能耗的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要用科技手段着力提高产品工作效率、降低物质消耗,实现清洁、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提出制造业的发展思路是发展绿色制造,形成高效、节能、环保和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艺。

将无线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具有降低控制系统成本,提高控制系统可靠性、灵活性和智能性等方面的优势,符合集约型发展的要求。据统计,与传统的有线工业控制系统相比,基于无线技术的工业控制系统的安装成本降低了84%,运行能耗降低了20%。这充分说明,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将在高成本、高能耗工业系统改造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4)掌握核心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当前在我国自动化领域,主流市场仍然被国外产品占领。自主开发的产品虽然满足了许多消费者的需求,但是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的需求,而且以集成为主。自主开发不应永远停留在低端产品上。发展中国自主的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符合当前国际自动化技术趋势,能够显著提升国内自动化产品技术含量,通过良好的性价比替代进口产品,使中国的自动化行业能够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位于同等水平。

(5)以标准引领产品与市场

通信协议的标准化,以及不同厂商按照标准通信协议开发的无线通信产品的标准符合性测试就显得至关重要。另外,不同厂商的设备

要在同一个工业无线网络上一起工作,它们之间的互操作能力也是必须经过严格测试才能得到保证的。因此,对必须制定工业无线通信技术标准,用以评价产品是否符合通信协议的一致性测试以及可互操作性测试,最终达到规范市场的目的。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2.1研究现状

2004年无线工控产品的市场份额达到5亿美元。美国政府意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对无线技术对未来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做出推断:无线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替代(有线)或补充技术,而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将推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在明确了无线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后,美国政府开始全面启动工业无线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工作。在应用层面,2004年由美国能源部发起Honeywell、RAE等70多家大公司参与成立了无线工业控制网络联盟(WINA),该联盟专门讨论无线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问题。同年,美国工业技术计划“传感器和自动化”方向上设立了5个重点项目,分别推进无线技术在电解铝、采矿、化工、玻璃、钢铁等行业的应用。在技术层面,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成立了面向极端情况的通信研究中心(EMC2),该中心联合一些知名大学和研究所致力于研究无线技术的抗干扰、安全、节能等技术难题,并积极策划制订第一个国际工业无线标准SP100。

美国仪表系统和自动化学会的ISA SP100标准委员会正在加紧制定自动化和控制环境下实现无线通信系统的标准,推荐实践指南、技术报告和相关的信息。着重在三方面制定标准:①运用无线技术的环境,②无线通信设备和系统技术的生命周期,③无线技术的应用。主要面向现场仪表和设备。

在欧洲,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集中了25个组织(大

小公司和研究所)制定了一个名为RUNES、在未来10年内无线技术在工业控制和自动化发展应用的路线图。其目标是:到2008年将安装成本降低50%,运行成本降低30%;到2014年将安装成本降低80%,运行成本降低50%。

目前,国际一些知名的工控设备厂商纷纷开始研制基于无线技术的现场设备。2002年,在美国能源部的支持下,Honeywell、RAE等大公司发起成立了无线工业控制网络联盟(WINA)专门讨论工业无线通信技术问题。该联盟预计到2007年,无线产品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5亿美元。

为了推动工业无线技术的有效研究和应用,IEC/TC65也将在2007年成立相应的工业无线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组,以开展工业无线标准体系的研究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充分利用工业无线通信,制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无线标准,开发适当工业无线产品和系统,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节能降耗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因而,近几年国内的相关单位也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同时为了和国际技术同步,国内沈自所、西南大学等单位也派专家参加了国际标准制定的前期研究工作。但是国际和国内一直还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标准作为研究和应用的基础。

2.2存在问题

无线介质不像有线介质那样处在一种受保护的传输环境之下。在传输过程中,它常常会衰变、中断和发生各种各样的缺陷,诸如频散,多径时延,干扰,与频率有关的衰减、节点休眠、节点隐蔽和与安全有关的问题等等。工业测控应用对无线通信技术提出了以下的挑战: 标准化

目前我国还没有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的标准,因此未能开展相关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工作,这使得对国内外各工业无线通信设备制造商推出的自称符合某种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的产品和系统难以进行测试评价,也无法进行互连互操作,并且无法指导国内自动化企业生产相关的无线通信产品和系统,无法规范市场,也就很难保障国家的经济利

益。

◆可靠性

大部分的工业控制应用要求数据的可靠传输率要超过95%。在工厂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无线信号的传播易受由生产设备产生的强噪声、其他无线设备产生的窄带或宽带干扰以及由移动的人或设备反射造成自身信号传播过程中的多途干扰。针对这种恶劣环境,现有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难以达到高可靠通信的要求。

◆实时性

对于工业闭环控制应用,数据传输延迟应低于1.5倍的传感器采样时间。而现有面向商业应用的无线技术的实时性难以满足应用要求。

◆能耗

从运行和维护成本方面考虑,由电池供电的无线设备其自主运行的寿命(无需更换电池)应达到3至5年。无线设备的能耗由感知、计算和通信三部分组成,而对于快速连续控制过程,现有的节能技术还难以达到实用要求。

◆安全性

随着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化进程的推进,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安全漏洞将给工业控制应用造成巨大的损失。无线通信由于信道的共享特征更容易收到攻击,其安全保障机制将更加复杂,现有的无线网络安全机制还难以达到要求。

◆兼容性

为了保护用户的原有投资,新型的工业无线测控网络要具有与工厂原有的有线控制网络互连和互操作的能力。为了达到闭环控制的要求,互连与互操作技术在实现通信介质和协议转换的同时还要保证通信的可靠和实时,这是以前的互连与互操作技术没有考虑的问题。

2.3无线局域网的协议标准介绍

IEEE802.11是IEEE最初制定的一个无线局域网标准,主要用于解决办公室局域网和校园网中,用户与用户终端的无线接入。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速率最高只能达到2Mb/s。IEEE802.11委员会提出的无线局域网协议体系如图1所示。IEEE802.11只规定了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的物理层和介质访问子层(MAC),其MAC 层利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协议,而在物理层,IEEE802.11定义了三种不同的物理介质:红外线、跳频扩展频谱方式(FHSS)以及直接序列扩展频谱方式(DSSS)。由于IEEE802.11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小组又相继推出了IEEE802.11b和IEEE802.11a两个新标准。三者之间技术上的主要差别在于MAC层和物理层。

IEEE802.11b物理层支持5.5Mb/s和11Mb/s两个新速率,并且使用动态速率漂移,可因环境变化,在11Mb/s、5.5Mb/s、2Mb/s、1Mb/s 之间切换,且在2Mb/s、1Mb/s速率时与IEEE802.11兼容。

IEEE802.11a工作的工作频段为5GHz,物理层速率可达54Mb/s。采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扩展频谱技术,可提供25Mb/s的无线A TM接口和10Mb/s的以太网无线帧结构接口,以及TDD/TDMA 的空中接口,支持语音、数据、图像业务。

三、研究内容及预期达到的最终目标

3.1 研究内容

无线通信技术低成本、高可靠、灵活、易用等优势使其在工业控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工业无线通信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并降低排放,节约能源。而现有的无线通信技术不能满足工厂复杂环境下通信的可靠、实时和节能等要求,必须设计新的工业无线通信协议,并解决系统开发、使用中的标准化问题。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工业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包括:无线通信技术、组网技术、系统安全技术、节能技术、与现场总线系统的互连与互操作技术和具体行业的应用技术等。

◆通信技术

根据对通信需求的不同,工业自动化应用可以大体分成三类:安全类应用、控制类应用和监测类应用。三类应用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要求有很大的区别,需要使用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

通过综合时域/频域/空域(智能天线技术)等特征的扩频调制和可以自适应调节的编码手段,在工厂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实现点到点的高可靠通信。

◆组网技术

通过共享信道调度、优化的多跳路径选择与维护等方法实现系统中任意两点间实时、可靠的通信。

◆系统安全技术

针对各种安全攻击,通过网络级和系统级的多层次、模块化的加密、认证技术,实现可以满足工业应用需求的安全并最小化开销。

◆节能技术

节能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综合优化技术,涉及通信、组网、应用等多个层面。通过适应环境的功率调整、休眠调度、动态负载均衡等手段实现节点和系统的节能。

◆与现场总线系统的互连与互操作技术

互连设备完成有线与无线不同通信介质间的信号转换,通过信息中继和协议转换实现不同层次的互操作。

◆应用技术

面向具体的应用需求,实现无线模块与传感器的集成以及系统级

的配置、管理等功能。

2、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研究

在确定工业无线通信技术难点的基础上,对前面所提到的关键技术结合应用领域进行标准化和测试技术研究,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提炼出涉及此项技术的通用技术要求、通信协议、测试方法要求、产品应用行规、系统安全要求、系统应用要求等领域的标准规范簇。同时对无线通信领域原有标准进行工业现场通信要求满足度的分析,以确定其他相关适用标准的种类和数量,从而构建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满足科研、生产、应用的要求,整合研究资源,减少人、财、物的重复投入,提高研究和应用效率。

◆适合我国工业现状的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研究

结合IEC、ISO和SP100的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和我国工业无线通信的需求,构建适合我国工业现状的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架构,它将包括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等。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无线通信国家标准研究

主要是在前期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研究基础上,制定12项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无线通信关键标准的基本技术内容,完成其标准草案;并研究使这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成为IEC、ISO等国际标准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我国工业无线通信产品的测试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工业无线通信产品还处于刚刚起步,产品种类少,规模小,大多产品是低端产品的特点研究相应的通信性能测试、通信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测试、功能安全评估、电气安全测试等测试技术,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工业无线通信产品提供技术上的保证。

3.2 预期目标

◆制定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

◆制定12项关键标准的基本技术内容,完成标准草案:

◆提出相关应用行业实施工业无线通信标准方法途径的建议。

◆参与工业无线通信国际标准制定,争取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

产权的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加入到相关国际标准体系中。

◆提出基于工业无线通信标准的产品测试技术研究报告。

四、项目完成后拟提交的技术文件及相关资料清单

(1)标准体系

形成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

(2)标准

制定工业无线通信的中国国家标准,同时参与制定国际标准。

(3)专利

提出本标准体系中涉及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在不同标准中处理的方式和方法建议。

(4)论文

在核心期刊和相关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3篇。

五、采用的研究、试验方法和技术路线

1)应用需求分析

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可以分为6个级别:

级别0:突发控制(Emergence action)。恒为关键的紧急行动,针对工业现场的突发性事故,无线通信作为现有通信手段的有效补充,如安全联锁,紧急停车,自动消防控制等。

级别1:闭环调节控制(Closed loop regulatory control)。一般均为关键回路,实现对主要执行器的控制,如现场执行器的直接控制,高频的级联控制。

级别2:闭环监督控制(Closed loop supervisory control)。通常并非关键部位,如低频的级联控制,多变量控制、优化控制所形成的设定值等。

级别3:开环控制(Open loop control)。由人工来实现对过程状态的响应,如操作人员手动启动一个信号装置且注视着这个装置,远程指导开启一个安全门,操作人员执行手动调节泵/阀门等。

级别4:报警(Alerting)。向系统或操作员报告一个反映短期操作结果的状态数据,用于系统维护,如基于事件的维护而必须采集的数据,为测试需要而发往现场的限界动作所产生的临时而短暂的结果,无线设备上的电压低限指示器所产生的告知更换电池的信号等。

级别5:监测、日志和上传下载(Monitoring,logging and downloading/uploading)。不产生直接操作结果的数据和消息,其中:监测应用将感知的过程状态信息发送给系统;日志应用是将每个设备记录的日志信息传给系统专用的日志记录设备;上传应用一般由设备将少量的配置数据传给系统,而下载应用一般将大量的代码数据传给设备。

针对上述6级应用,分别提出每级应用中对可靠、安全、实时、可扩展、互操作、节能等量化指标要求。

2)技术需求分析

对于不同的工业现场环境有不同的工业无线技术需求,包括面向监测、报警、监控等非实时低能耗工业无线现场子网的技术需求,面向过程控制、运动控制以及连续控制等具有实时低能耗工业无线现场子网的技术需求,以及工业无线安全方面的技术需求。

工业无线的技术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工业无线体系结构;

(2)工业无线用户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3)工业无线应用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4)工业无线传输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5)工业无线网络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6)工业无线数据链路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7)工业无线物理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8)工业无线安全功能及技术需求。

3)关键技术攻关

针对各级应用的指标要求,分析现有无线技术的不足,借鉴无线传感网和无线Ad Hoc网络中先进的研究成果,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实现工业无线通信技术、组网技术、系统安全技术、节能技术、与现场总线系统的互连与互操作技术等各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4)标准制定

现阶段积极参与美国工业无线标准SP100的制定工作,在此基础上,利用关键技术攻关的成果,制定我国的工业无线标准体系,并开展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并进而参与到相关工业无线通信国际标准的制定中。

5)示范应用

选择机械、电力、冶金、石化等行业中一些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示范应用,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提出相关应用行业实施工业无线通信标准方法途径的建议。

六、项目进度安排

本项目预计分两年完成,项目进度安排如下:

2007年度:

◆制定工业无线通信标准体系。

◆开展工业无线通信关键技术研究。

◆制定12项关键技术的国家标准草案。

2008年度:

◆提出相关应用行业实施工业无线通信标准方法途径的建议。

◆提出基于工业无线通信标准的产品测试技术研究报告。

◆争取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无线通信技术加入到国

际标准体系中。

七、现有工作基础

◆工业无线通信技术需求分析研究

项目承担单位前期已开展了工业无线的技术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工业无线体系结构;

工业无线标准符合ISO的OSI参考模型,根据工业应用的特点,将表示层和会话层与应用层合并。同时在其上增加用户层,用于完成系统控制功能。

(2)工业无线用户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用户层功能:

1.实现系统控制功能,支持多种类型的用户应用进程UAP;

2.支持各类应用:非实时低能耗、实时低能耗,控制系统监控

和控制;

3.支持无线现场设备间的互操作;

4.具有数据对象管理功能,包括数据类型定义,控制功能参数

定义;

用户层技术需求:

1.用户层UAP与应用层的标准接口;

2.不同UAP间的通信接口;

3.UAP的调度方式;

4.UAP与物力信号的隔离;

5.统一的数据管理方式;

(3)工业无线应用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应用层功能:

1.支持不同设备UAP间的寻址;

2.提供不同设备间UAP的通信,支持3种不同的通信方式:

Client/Server、Publisher/Subscriber、Information Reprot。

3.支持设备管理功能,包括设备信息的查询与设定,设备类型

的定义等;

4.提供安全管理功能;

5.对系统资源的管理;

6.维护网络内现场设备的时钟同步。

应用层技术需求:

1.提供与用户层UAP间的标准接口;

2.提供与传输层的标准接口;

3.提供可配置用户层UAP运行的方法。

4.提供高精度的时钟同步机制。

(4)工业无线传输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传输层功能:

1.为设备中一个UAP和另外一个设备中的UAP之间,或者一

个用户进程到多个用户进程之间建立端到端的信息传递路

径,提供可靠的信息传输机制;

2.不同设备间信息传递管理和流量控制;

3.不同设备间信息传递路径的关闭;

4.提供与信息传输相关的安全机制。

传输层技术需求:

1.为应用进程提供访问方法;

2.根据所传输信息流的Qos提供不同的传输机制;

3.提供信息传输密钥分配机制,为每个传递路径提供短期的传

输密钥,保证信息传递的安全保证;

4.根据所传递信息QoS需求给出信息的失效期,保证处于失效

期内的信息传递,丢弃超过失效期的信息。

5.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统计,记录其Tos和Qos;

6.对所传递的信息进行分组和组合;

7.提供与网络层的信息传递接口。

(5)工业无线网络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网络层功能:

1.为处于工业无线网络内的设备提供网络地址;

2.通过路由功能为信息的传递提供路由信息;

3.构建网络拓扑,支持星型、树型和Mesh结构;

4.支持广播信息的传递;

5.根据所接收其它节点的信息,记录邻居节点信息,给定与其

它邻居节点的关系;

6.根据网络的当前状态,实时更新工业无线现场设备的路由信

息;

7.提供网络层信息传递的安全保证。

网络层技术需求:

1.提供工业无线现场设备的网络地址分配机制;

2.提供信息传递的路由发现、路由选择和路由更新机制;

3.提供连接骨干网和现场子网的方法;

4.在网络层定义信息传递的安全机制;

5.提供与数据链路层的信息传递接口;

(6)工业无线数据链路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数据链路层功能:

1.对通信信道的访问控制;

2.为处于工业无线网络内的设备提供数据链路层地址;

3.控制信息的传输,丢弃与本节点不相关的信息;

4.报文的检错机制和恢复功能;

5.设置和控制物理层的状态;

6.提供报文转发;

7.保证报文传输的安全性。

数据链路层技术需求:

1.低速率低能耗现场子网协议;

2.高速率现场子网协议;

3.高速率骨干网协议;

4.提供子网内部的时间同步机制;

5.提供所传递信息的重传机制;

6.提供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传输机制;

7.提供加密机制,保证子网的安全性;

8.提供与物理层的信息传递和管理接口。

(7)工业无线物理层功能及技术需求;

物理层功能:

1.信息的发送和接收;

2.信息编码、调制和解调;

3.信息过滤;

4.频带选择;

5.射频能量设定;

6.噪声抑制。

物理层技术需求:

1.提供信息编码机制;

2.信息调制和解调方式;

3.信息发送和接收状态的维护。

(8)工业无线安全功能及技术需求:

安全准则:

1.报文内容的机密性;

2.报文内容的完整性;

3.信源鉴别;

4.报文抗抵赖。

安全技术需求:

1.应支持安全和非安全操作;

2.所采用的安全体系应该考虑低能耗设备的资源限制;

3.安全模式和安全等级可人工设定;

4.应具备互信机制;

◆无线通信技术研究与开发

项目承担单位目前已经在以下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三层模块化、可重构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包括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应用层的完整无线自组网通信解决方案;初步建立了多模式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服务框架。

◆标准制定

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重庆邮电学院合作制订了基于高速以太网的现场总线标准EPA。课题组在2005年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场总线标准《用于工业测量与控制系统的EPA(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系统结构与通信规范》(GB/T 20171-2006,以下简称《EPA 标准》)的制定。在国际上,EPA标准(Real-time Ethernet for Plant Automation)于2005年2月26日经过国际电工委员会IEC/SC65C的投票获得通过,作为公共可用规范(Publicly Available Specification,PAS)IEC/PAS 62409标准化文件正式发布。同时作为行规被列入正在制定的实时以太网国际标准IEC 61784-2和正在修订的现场总线国际标准IEC 61158中。

在此基础上,上述单位已开展了基于Wi-Fi技术的现场级无线以太网协议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同时为了和国际技术同步,国内沈自所、西南大学等单位派专家参加了国际工业无线标准制定的前期研究工作。为了推动此项技术的

有效研究和应用,SAC/TC124在2006年开展了工业无线标准体系和相关国家标准制定的前期研究工作。

八、经费预算

常用无线通信协议

常用无线通信协议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近距无线通信技术有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802.11(Wi-Fi)和红外线数据传输(IrDA).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无线技术标准,分别是ZigBee,超宽频,短距通信,WiMedia,GPS,DECT,无线1394和专用无线系统等。 蓝牙(Bluetooth)技术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它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可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终端设备提供廉价的接入服务。蓝牙技术的实质内容是为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建立通用的近距无线接口,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各种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或操作。其传输频段为全球公众通用的2.4GHzISM频段,提供1Mbps的传输速率和10m 的传输距离。 优势:⑴全性高。蓝牙设备在通信时,工作的频率是不停地同步变化的,也就是跳频通信。双方的信息很难被抓获,防止被破解或恶意插入欺骗信息。⑵于使用。蓝牙技术是一项即时技术,不要求固定的基础设施,且易于安装和设置。 不足:⑴通信速度不高。蓝牙设备的通信速度较慢,有很多的应用需求不能得到满足。⑵传输距离短。蓝牙规范最初为近距离通信而设计,所以他的通信距离比较短,一般不超过10m。 Wi-Fi(无线高保真)技术 无线宽带是Wi-Fi的俗称。所谓Wi-Fi就是IEEE 802.11b的别称,它是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在数百英尺范围内支持互联网接入的无线电信号。Wi-Fi速率最高可达11Mb/s,电波的覆盖范围可达200m左右。 优势:⑴覆盖广。其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穿透力强。可以方便地为整栋大楼提供无线的宽带互联网的接入。⑵速度高。Wi-Fi技术的传输速度非常快,通信速度可达300Mb/s,能满足用户接入互联网,浏览和下载各类信息的要求。 不足:安全性不好。由于Wi-Fi设备在通信中没有使用跳频等技术,虽然使用了加密协议,但还是存在被破解的隐患。 IrDA(红外线数据协会)技术 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是第一个实现无线个人局域网(PAN)的技术。 IrDA 的主要优点是无需申请频率的使用权,因而红外通信成本低廉。并且还具有移动通信所需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的特点。此外,红外线发射角度较小,传输上安全性高。IrDA的不足在于它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被其它物体阻隔,因而该技术只能用于 2 台(非多台)设备之间的连接。 优势:⑴无需申请频率的使用权,因此红外线通信成本低廉。⑵移动通信所需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⑶外线发射角度较小,传输上安全性高。 不足:IrDA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被其它物体阻隔,因而只用于两台设备之间连接。ZigBee(紫蜂)技术 ZigBee使用2.4 GHz 波段,采用跳频技术。它的基本速率是250kb/s,当降低到28kb/s 时,传输范围可扩大到134m,并获得更高的可靠性。另外,它可与254个节点联网。 优势:⑴功耗低。在低耗电待机模式下,两节普通5号干电池可使用6个月以上。⑵成本低。因ZigBee数据传输速率低,协议简单,所以成本很低。⑶网络容量大。每个ZigBee网络最多可支持255个设备。⑷作频段灵活。使用的频段分别为2.4GHz、868MHz(欧)及915MHz(美),均为免执照频段。 不足:⑴数据传输速率低。只有10kb/s~250kb/s,专注于低传输应用。⑵有效范围小。有效覆盖范围为10~75m之间,具体依据实际发射功率的大小和各种不同的应用模式而定,基本上能够覆盖普通的家庭或办公室环境。 UWB(超宽带)技术 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UWB 有可能在10 m 范围内,支持高达110 Mb/s的数据传输率,不需要压缩数据,可以快速、简单、经济地完成视频数据处理。 特点:⑴系统复杂度低,发射信号功率谱密度低,对信道衰落不敏感,载货能力低。⑵定位精度高,相容性好,速度高。⑶成本低,功耗低,可穿透障碍物。近距离无线传输 NFC(近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NFC采用了双向的识别和连接。在20cm 距离内工作于13.56MHz 频率范围。NFC现已发展成无线连接技术。它能快速自动地建立无线网络,为蜂窝设备、蓝牙设备、Wi-Fi 设备提供一个“虚拟连接”,使电子设备可以在短距离范围进行通讯。 特点:NFC的短距离交互大大简化了整个认证识别过程,使电子设备间互相访问更直接、更安全和更清楚,不用再听到各种电子杂音。NFC 通过在单一设备上组合所有的身份识别应用和服务,帮助解决记忆多个密码的麻烦,同时也保证了数据的安全保护。此外NFC 还可以将其它类型无线通讯(如Wi-Fi 和蓝牙)“加速”,实现更快和更远距离的数据传输。

Modbus标准通讯协议格式

Modbus通讯协议 Modbus协议 Modbus协议最初由Modicon公司开发出来,在1979年末该公司成为施耐德自动化(Schneider Automation)部门的一部分,现在Modbus已经是工业领域全球最流行的协议。此协议支持传统的RS-232、RS-422、RS-485和以太网设备。许多工业设备,包括PLC,DCS,智能仪表等都在使用Modbus协议作为他们之间的通讯标准。有了它,不同厂商生产的控制设备可以连成工业网络,进行集中监控。 当在网络上通信时,Modbus协议决定了每个控制器须要知道它们的设备地址,识别按地址发来的消息,决定要产生何种行动。如果需要回应,控制器将生成应答并使用Modbus 协议发送给询问方。 Modbus协议包括ASCII、RTU、TCP等,并没有规定物理层。此协议定义了控制器能够认识和使用的消息结构,而不管它们是经过何种网络进行通信的。标准的Modicon控制器使用RS232C实现串行的Modbus。Modbus的ASCII、RTU协议规定了消息、数据的结构、命令和就答的方式,数据通讯采用Maser/Slave方式,Master端发出数据请求消息,Slave 端接收到正确消息后就可以发送数据到Master端以响应请求;Master端也可以直接发消息修改Slave端的数据,实现双向读写。 Modbus协议需要对数据进行校验,串行协议中除有奇偶校验外,ASCII模式采用LRC校验,RTU模式采用16位CRC校验,但TCP模式没有额外规定校验,因为TCP协议是一个面向连接的可靠协议。另外,Modbus采用主从方式定时收发数据,在实际使用中如果某Slave站点断开后(如故障或关机),Master端可以诊断出来,而当故障修复后,网络又可自动接通。因此,Modbus协议的可靠性较好。 下面我来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Modbus的ASCII、RTU和TCP协议来说,其中TCP和RTU协议非常类似,我们只要把RTU协议的两个字节的校验码去掉,然后在RTU协议的开始加上5个0和一个6并通过TCP/IP网络协议发送出去即可。所以在这里我仅介绍一下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的比 较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标准的无线数据传输标准,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和不同的应用场合,本文将目前应用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总结和预见了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Zigbee Bluetooth UWB Wi-Fi NFC Sever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mparison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computer technolog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ve a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emerged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tandard,they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different applications,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and summarized and foresee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一.几种无线通讯技术 (一)ZigBee 1.简介: Zigbee是基于标准的低功耗个域网。根据这个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ZigBee是一种高可靠的无线数传网络,类似于和网络。ZigBee数传模块类似于移动网络。通讯距离从标准的75m到几百米、几公里,并且支持无限扩展。ZigBee是一个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的一个无线数传网络平台,在整个网络范围内,每一个ZigBee网络数传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每个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m无限扩展。与的CDMA网或GSM网不同的是,ZigBee网络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建立,因而,它必须具有简单,使用方便,工作可靠,价格低的特点。而移动通信网主要是为语音

《无线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完整版)

《无线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CB010301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课程属性:专业拓展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学分:4.5 学时:80 课程负责人: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是以应用为主的网络工程技术类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无线网络的基础知识,应用及标准,了解无线网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工具的使用,为将来开发出可实际应用的技术来加强无线网络打下基础。 (二)课程作用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无线网络的基础知识,了解当前计算机无线网络技术面临的挑战和现状,了解无线网络策略以及无线网络体系的架构,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并掌握入侵检测的技术和手段,掌握设计和维护安全的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基本手段和常用方法。 (三)前导、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互联技术》; 后续课程:《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 二、课程理念及设计思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日新月异,网络设备和网络协议不断升级,教师应对教材的选取及时更新。关注企业先进、实用的安全技术,以满足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将企业技术知识划分成项目,进而细化成任务带进课堂。 以企业无线网络实际应用为主线,将课程知识贯穿课堂。结合先进的无线网络实验室,图文并茂介绍设备组成、工作原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利用实验的后台管理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每个项目配合一个拓展实训,为学生提供真机实操的锻炼机会。 课程内容由理论教学、实训(仿真实训、拓展实训)两大部分组成,建议课程总学时为 80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 20 学时,实训 60 学时,理论和实践教学

无线通信协议编写

单片机无线通信模块开发与应用(五)好久没发贴了,这场病病得不轻啊,不过病早好了,这次延误是因为在北京接了个项目,而且正好是关于这套系统的应用,所以干脆就拖了一段时间. 说正题了.前面那么多贴子只是一些外围的制作和设计,但没有外围的建设怎么能做出好东西呢?呵呵,这次给大家发点正经东西,相信这就是大伙儿最关心的部分---通信协议,其实也不能称其为协议,只能叫做射频编码,为了便于理解起见才叫它通信协议的,大家心里清楚这点就行了,免得说我混淆视听.通信协议分成硬件层和软件层,硬件层,即数据的电信号表示方法,而软件层,指的是数据包的处理.由于软件层定义很广,且跟应用场合相关,不同的应用可能使用完全不同的协议,所以这里就只说说如何传输数据包吧.相信大家都有这能力进行下一步的扩展.我也会在今后的贴子里给出一些应用的实例,以供参考. 我看到论坛上有些朋友之前也做过无线模块的应用,却不成功,例如明浩提过他做的232无线模块,干扰很大,通信不能进行.为什么会这样呢?要解释这问题,先要说说无线模块的结构和特性: 发射:无线模块使用一个三级管进行射频发射,从说明书上可看到,当连续发送时间高于5毫秒时,发射效率会降低. 接收:超再生电路.超再生电路有一个特性,即在没有信号时会收到大量的白噪声,接收模块已经对该噪声进行了处理,白噪声被大幅度削

弱了,但是,这并不是说噪声就完全消除了,事实上,当信号源停止发射后几毫秒,噪声会再次出现,也就是所谓的"零电平干扰",根据说明书的提示,这段时间大约为5毫秒. 别外,说明书上也指出,信号发射的宽度不应小于0.08毫秒,占空比也不能太大,否则很容易受到干扰. 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分析出干扰来源.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设计原则: 1.占空比有限制,我们人为限制到1:4之内. 2.发射时间小于3毫秒. 3.两次发射的间隔小于3毫秒. 4.正式发射信号前要使用前导信号,以消除"零电平干扰". 根据上面几点,我参考红外信号算法,写出了发送一字节的算法: 1.高低信号电平交替使用,与实际被发送数据的电平值无关,而发送宽度及两次发送的间隔宽度,与被发送数据的电平值相关,对应关系在后面作出描述. 2.以宽度为0.6毫秒的宽度表示位低电平.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简介 常用网络通信协议 物理层: 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数据终端设备 DCE(Data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数据电路端接设备 #窄宽接入: PSTN (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公共交换电话网络 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ISDN有6种信道: A信道 4khz模拟信道 B信道 64kbps用于语音数据、调整数据、数字传真 C信道 8kbps/16kbps的数字信道,用于传输低速数据 D信道 16kbps数字信道,用于传输用户接入信令 E信道 64kbps数字信道,用于传输内部信令 H信道 384kbps高速数据传输数字信道,用于图像、视频会议、快速传真等. B代表承载, D代表Delta. ISDN有3种标准化接入速率: 基本速率接口(BRI)由2个B信道,每个带宽64kbps和一个带宽16kbps的D信道组成。三个信道设计成2B+D。 主速率接口(PRI) - 由很多的B信道和一个带宽64Kbps的D信道组成,B信道的数量取决于不同的国家: 北美和日本: 23B+1D, 总位速率1.544 Mbit/s (T1) 欧洲,澳大利亚:30B+2D,总位速率2.048 Mbit/s (E1) FR(Frame Relay)帧中继

X.25 X.25网络是第一个面向连接的网络,也是第一个公共数据网络. #宽带接入: 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HFC(Hybrid Fiber,Coaxial)光纤和同轴电缆相结合的混合网络 PLC:电力线通信技术 #传输网: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 DWDM:密集型光波复用(DWDM:Den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能组合一组光波长用一根光纤进行传送。这是一项用来在现有的光纤骨干网上提高带宽的激光技术。更确切地说,该技术是在一根指定的光纤中,多路复用单个光纤载波的紧密光谱间距,以便利用可以达到的传输性能(例如,达到最小程度的色散或者衰减)。 #无线/卫星: 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ervices)作区域多点传输服务。这是一种微波的宽带业务,工作在28GHz附近频段,在较近的距离双向传输话音、数据和图像等信息。 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 3G:(3rd-generation,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DBS:(Direct Broadcasting Satellite Service)直播卫星业务 VAST: 协议:RS-232、RS-449、X.21、V.35、ISDN、FDDI、IEEE802.3、IEEE802.4、IEEE802.5等。 RS-232:是个人计算机上的通讯接口之一,由电子工业协会(Electronic Industries

通信协议

常用通信协议汇总 一、有线连接 1.1RS-232 优点:RS-232是为点对点(即只用一对收、发设备)通讯而设计的,其驱动器负载为3kΩ~7kΩ。所以RS-232适合本地设备之间的通信。 缺点:(1)接口的信号电平值较高,易损坏接口电路的芯片,又因为与TTL 电平不兼容故需使用电平转换电路方能与TTL电路连接。 (2)传输速率较低,在异步传输时,最高速率为20Kbps。 (3)接口使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信号返回线而构成共地的传输形式,而发送电平与接收 电平的差仅为2V至3V左右,所以其共模抑制能力差,再加上双绞线上的分布电容,其传送距离最大为约15米。 1.2RS-485 RS485有两线制和四线制两种接线,四线制只能实现点对点的通信方式,现很少采用,现在多采用的是两线制接线方式,这种接线方式为总线式拓朴结构,传输距离一般在1~2km以下为最佳,如果超过距离加"中继"可以保证信号不丢失,而且结点数有限制,结点越多调试起来稍复杂,是目前使用最多的一种抄表方式,后期维护比较简单。常见用于串行方式,经济实用。 1.3CAN 最高速度可达1Mbps,在传输速率50Kbps时,传输距离可以达到1公里。在10Kbps速率时,传输距离可以达到5公里。一般常用在汽车总线上,可靠性高。 1.4TCP/IP 它可以用在各种各样的信道和底层协议(例如T1和X.25、以太网以及RS-232串行接口)之上。IP数据包是不可靠的,因为IP并没有做任何事情来确认数据包是按顺序发送的或者没有被破坏。IP数据包中含有发送它的主机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机的地址(目的地址)。 1.5ADSL 基于TCP/IP 或UDP协议,将抄表数据发送到固定ip,利用电信/网通现有的布线方式,速度快,性能比较可以,缺点是不适合在野外,设备费用投入较大,对仪表通讯要求高。 1.6FSK 可靠通信速率为1200波特,可以连接树状总线;对线路性能要求低,通信距离远,一般可达30公里,线路绝缘电阻大于30欧姆,串联电阻高达数百欧姆都可以工作,适合用于大型矿井监控系统。主要缺点是:系统造价略高,通信线路要求使用屏蔽电缆;抗干扰性能一般,误码率略高于基带。 1.7光纤方式 传输速率高,可达百兆以上;通信可靠无干扰;抗雷击性能好,缺点:系统造价高;光纤断线后熔接受井下防爆环境制约,不宜直达分站,一般只用于通信干线。 1.8电力载波 1.9利用现有电力线,通过载波方式将模拟或数字信号进行高速传输的技术。由于使用坚固可靠的电力线作 为载波信号的传输媒介,因此具有信息传输稳定可靠,路由合理、可同时复用远动信号等特点,不需要线路投资的有线通信方式,但是开发费用高,调试难度大,易受用电环境影响,通讯状况用户的用电质量关系紧密。 二、无线连接 2.1Bluetooth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的无线电技术。它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

无线通信基础知识

序 无线通信之所以成为既富挑战性又能引起研究人员兴趣的课题,主要原因有两个,这两个原因对于有线通信而言基本没有什么影响。首先是衰落(fading)现象;其次是无线用户是在空中进行通信,因此彼此间存在严重的干扰(interference),下面分别做一简要介绍。 1)衰落 首先介绍一些无线衰落信道的特性,与其他通信信道相比,移动信道是最为复杂的一种。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空间波,即直射波、折射波、散射波以及它们的合成波。再加之移动台本身的运动,使得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无线信道多变并且难以控制。信号通过无线信道时,会遭受各种衰落的影响,一般来说接收信号的功率可以表达为: P(d)=|d|-n S(d)R(d) 其中d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向量,|d|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根据上式,无线信道对信号的影响可以分为三种: (1) 大尺度衰落:电波在自由空间内的传播损耗|d|-n,其中n一般为3~4,与频率无关; (2) 阴影衰落:S(d)表示,由于传播环境的地形起伏、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对地波的阻塞或遮蔽而引发的衰落,被称作中等尺度衰落; (3) 小尺度衰落:R(d)表示,它是由发射机和接收机之间的多条信号路径的相长干扰和相消干扰造成的,当空间尺度与载波波长相当时,会出现小尺度衰落,因此小尺度衰落与频率有关。 大尺度衰落与诸如基站规划之类的问题关系更为密切,小尺度衰落是本文的

重点。 2)干扰 干扰可以是与同一台接收机通信的发射机之间的干扰(如蜂窝系统的上行链路),也可以是不同发射机——接收机对之间的干扰(例如不同小区中用户之间的干扰)。

无线信道的多径衰落 无线移动信道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径传播,即接收机所接收到的信号是通过不同的直射、反射、折射等路径到达接收机,参见图1。由于电波通过各个路径的距离不同,因而各条路径中发射波的到达时间、相位都不相同。不同相位的多个信号在接收端叠加,如果同相叠加则会使信号幅度增强,而反相叠加则会削弱信号幅度。这样,接收信号的幅度将会发生急剧变化,就会产生衰落。 图1 例如发射端发送一个窄脉冲信号,则在接收端可以收到多个窄脉冲,每一个窄脉冲的衰落和时延以及窄脉冲的个数都是不同的。对应一个发送脉冲信号,图2给出接收端所接收到的信号情况。这样就造成了信道的时间弥散性(time dispersion ),其中τmax被定义为最大时延扩展。 在传输过程中,由于时延扩展, 接收信号中的一个符号的波形会扩 展到其他符号当中,造成符号间干 扰( 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 ISI )。为了避免产生ISI,应该令图2 符号宽度要远远大于无线信道的最大时延扩展,或者符号速率要小于最大时延扩展的倒数。由于移动环境十分复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时间所测量到的时延扩

Wifi通信与LoRa的技术对比

1Wifi通信 1.1什么是wifi 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是一个基于IEEE 802.11系列标准的无线网路通信技术的品牌,目的是改善基于IEEE 802.11标准的无线网路产品之间的互通性,由Wi-Fi联盟(Wi-Fi Alliance)所持有,简单来说WIFI就是一种无线联网的技术。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通常使用2.4G UHF或5G SHF ISM 射频频段。连接到无线局域网通常是有密码保护的;但也可是开放的,这样就允许任何在WLAN范围内的设备可以连接上。 1.2WiFi的组成架构 Wifi网络架构示意图 一般架设无线网络的基本配备就是无线网卡及一台AP,如此便能以无线的模式,配合既有的有线架构来分享网络资源,架设费用和复杂程度远远低于传统的有线网络。如果只是几台电脑的对等网,也可不要AP,只需要每台电脑配备无线网卡。AP为Access Point简称,一般翻译为“无线访问接入点”,或“桥接器”。它主要在媒体存取控制层MAC中扮演无线

工作站及有线局域网络的桥梁。有了AP,就像一般有线网络的Hub一般,无线工作站可以快速且轻易地与网络相连。 1.3Wifi的技术特点 1.3.1优点 (1)其无线电波覆盖范围广,WiFi半径则达100米(理论值),适宜单位楼层以及办公室内部运用。而蓝牙技术唯有覆盖15米以内。 (2)速度不仅快,而且可靠性高 802.11b的无线网络规范即是IEEE 802.11网络规范变种。最高带宽是11Mbps,在信号有干扰或者比较弱的情况之下,带宽可以调整到1Mbps、5.5Mbps及2Mbps,带宽自动调整,有效保障网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无线网络 WiFi的优势主要在不需要布线,可不受布线条件的限制。所以十分适宜移动办公用户需求,具备着广阔市场前景。 (5)健康安全 IEEE802.11所设定的发射功率不可以超过100毫瓦,实际发射功率大概60~70毫瓦。手机的发射功率大概200毫瓦到1瓦间,手持式对讲机高达5瓦,而无线网络使用的方式并不是像手机直接接触人体,具有一定安全性的。 1.3.2不足之处 现在所运用的IP无线网络,存在着部分不足之处,例如:切换时间长、覆盖半径小、带宽不高等,使它不能很好支持移动VoIP等要求高的应用。因为无线网络系统对上层业务开发的不开放原因,使很多适宜IP移动环境的业务难以开发。定位在家庭用户的WLAN产品,在许多地方不能够满足运营商在网络维护、运营上的要求。 1.3.3wifi 的安全 wifi提供大量应用前提之下,网络安全是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一方面:wifi给予了我们很多接入internet的方式。使我们拥有了互联网的无限资源;另一方面:wifi同样给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 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层次学生。 2. 参考课时 68课时,理论教学课46时,实践教学22课时。 3、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JSP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我们的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网络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将来更深入的学习。本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队协作的职业精神和诚实,守信,善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品质,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具体目标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一些基本术语、概念。

各种无线传输方式以及通信协议

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使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要实现全球对无人驾驶智能车的监控,无线通信自然不能少。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无线通信技术有:红外线、蓝牙、UWB、以及我们早期使用的Zigbee、无线数传电台、WIFI、GPRS、3G等等。下面针对这些技术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1. 常见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红外数据传输(IrDA):IrDA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点对点通信的技术,是由红外线数据标准协会(InfraredDataAssociation)制定的一种无线协议,其硬件及相应软件技术都已比较成熟。IrDA是第一个实现无线个人局域网(PAN)的技术。起初,采用IrDA标准的无线设备仅能在1m范围内以115.2kb/s速率传输数据,很快发展到4Mb/s(FIR技术)以及16 Mb/s(VFIR技术)的速率。在小型移动设备,如PDA、手机上广泛使用。事实上当今出厂的PDA以及许多手机、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产品都支持IrDA,多用于室内短距离传输,目前很多应用场合逐渐被蓝牙所取代。 其优点:IrDA无需申请频率使用权,因而红外线通信成本低。并且具有移动通信所需要的体积小,功耗低,连接方便,简单易用的特点。此外,红外线发射角娇小传输上安全性高。 其缺点:IrDA是一种视距传输,两个相互通信的设备之间必须对准,中间不能有其他的物体阻隔,也就是穿透能力差。其点对点的传输连接,也导致无法灵活地组成网络。 蓝牙(Bluetooth):蓝牙是我们生活随处可见的传输技术,蓝牙的数据速率为1Mbps,传输距离约10米左右。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蓝牙较多用于手机,游戏机,PC外设,表,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汽车,家用电子等。 其优点:使得各种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也就是一点可以对多点,在10m范围内可以实现1Mb/s的高传输速率。 其缺点:芯片大小和价格难以下调、抗干扰能力不强、传输距离太短、信息安全问题等等。 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高保真技术):Wi-Fi与蓝牙一样,同属于短距离无线技术。wifi的频段很多,2.4G,也有用5G的,一般的传输功率要在1毫瓦到100毫瓦之间。根据使用的标准不同,WIFI的速度也有所不同。最高传输速率为54Mbps(Netgear SUPER g技术可以将速度提升到108Mbps)。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该技术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但是在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则要略胜一筹,WiFi的覆盖范围则可达300英尺左右(约合90米),广泛的应用于机场、酒店、以及办公室等公共场合。 其优点:可以大大减少企业成本,提供WLAN接入,是目前WLAN的主要技术标准,不受墙壁等干扰物的阻隔。

无线通信技术基础知识

无线通信技术 1.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是连接通信设备,为通信设备之间提供信息传输的物理通道;是信息传输的实际载体。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中的信号传输,都是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电磁波频谱的使用从根本上决定了通信过程的信息传输能力。 传输介质可以分为三大类:①有线通信,②无线通信,③光纤通信。 对于不同的传输介质,适宜使用不同的频率。具体情况可见下表。 不同传输媒介可提供不同的通信的带宽。带宽即是可供使用的频谱宽度,高带宽传输介

质可以承载较高的比特率。 2无线信道简介 信道又指“通路”,两点之间用于收发的单向或双向通路。可分为有线、无线两大类。 无线信道相对于有线信道通信质量差很多。有限信道典型的信噪比约为46dB,(信号电平比噪声电平高4万倍)。无限信道信噪比波动通常不超过2dB,同时有多重因素会导致信号衰落(骤然降低)。引起衰落的因素有环境有关。 无线信道的传播机制 无线信道基本传播机制如下: ①直射:即无线信号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 ②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发生反射,反射一般在地球表面,建筑物、墙壁表面发生; ③绕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锐的物体边缘阻挡时发生绕射; ④散射:当无线路径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体积内这种障碍物体的数量较多的时候发生散射。散射发生在粗糙表面、小物体或其它不规则物体上,一般树叶、灯柱等会引起散射。 无线信道的指标 (1)传播损耗:包括以下三类。 ①路径损耗:电波弥散特性造成,反映在公里量级空间距离内,接收信号电平的衰减(也称为大尺度衰落); ②阴影衰落:即慢衰落,是接收信号的场强在长时间内的缓慢变化,一般由于电波在传播路径上遇到由于障碍物的电磁场阴影区所引起的; ③多径衰落:即快衰落,是接收信号场强在整个波长内迅速的随机变化,一般主要由于多径效应引起的。 (2)传播时延:包括传播时延的平均值、传播时延的最大值和传播时延的统计特性等; (3)时延扩展: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沿不同的方向到达接收端会引起时延扩展,时延扩展是对信道色散效应的描述; (4)多普勒扩展:是一种由于多普勒频移现象引起的衰落过程的频率扩散,又称时间选择性衰落,是对信道时变效应的描述; (5)干扰:包括干扰的性质以及干扰的强度。 无线信道模型 无线信道模型一般可分为室内传播模型和室外传播模型,后者又可以分为宏蜂窝模型和微蜂窝模型。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1.1短距离无线通信 以信号有效接发/传输距离为标志区分各种无线技术,由于技术不断融合和发展,具体 技术的应用围也会动态变化。 WWAN 无线广域网 WMAN 无线城域网 WLAN 无线局域网 WPAN 无线个域网 无线基站(信源) 发送/接收 蜂窝通讯技术 2G/3G/4G GPRS EDGE LTE …… WiMax Wibro(国) 802.16 WIFI WAPI 802.11 Bluetooth UWB Zigbee …… RFID NFC IrDA 中、长距离无线通信,卫星通信和长波、 短波则能实现超长距离无线通信 短距离无线通信,NFC则被视为非接触超 短距离无线通信 WIFI IrDA Zigbee Bluetooth UWB NFC RFID 通信模式点对点网状单点对多点点对点 通信距离0~100m 0~1m 10m~75m 0~10m 0~10m 0~20cm 0~50m 传输速度54Mbps 1Mbps 10K~250Kbps 1Mbps 53.3~480M 424Kbps 安全性低低中高高极高高 频段 2.4GHz 2.4GHz 868MHZ欧洲 915MHz美国 2.4GHz 3.1~10.6G 13.56MHz 多频段 国际标准802.11b 802.11g 无802.15.4 802.15.1x 无ECMA340 ECMA352 成本高低极低低高低低 1.1.1WLAN WIFI是WLAN的主流技术标准,应用中常把WIFI与WLAN等价,其实这并不严谨,例如,中国对WLAN强制执行自有知识产权的WAPI标准。 WLAN应用的标准协议是802.11,这是一个庞大的协议家族。 802.11是WLAN原始标准,WIFI应用802.11b标准,可向11g、11n升级。有兴趣的可

数字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数字技术与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数字技术与应用 适用专业:机电、通信 1 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数字技术与应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集成逻辑器件的功能、组成特点及典型应用;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数字电路;能对设计的系统进行实际工件的制作和调试、并对电路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排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同时为学习后继课程打好基础。 1-2设计思路 《数字技术与应用》是机电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采用学做一体,以“多功能数字钟”为载体设计了四个项目:项目一、时钟脉冲产生模块(三个工作任务);项目二、计时模块(两个工作任务);项目三、译码显示模块(两个工作任务);项目四、功能控制模块(两个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该课程原则上在第二学年的第三学期每周4学时,共16周/学期,共64学时/学期,4个学分/学期。 2 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2-1 工作任务

2-2 课程目标 经过64学时的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教育目标达到相应的要求,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面的课程打下基础。 1.知识目标: (1)掌握数字技术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基本门电路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识别、检测和选用方法; (3)掌握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4)熟练掌握各类触发器的外特性; (5)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 (6)掌握常用脉冲信号的产生、变换及整形; (7)掌握VHDL基本描述方法 (8)了解数字技术的发展方向。 2.能力目标: (1)具有基本门电路的识别、检测和选用方法的能力。 (2)能按要求设计简单的组合逻辑电路; (3)能用VHDL对简单数字电路进行描述; (4)具有对一般数字电路进行分析的能力; (5)具有查阅手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

QGDW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无线扩展

Q/GDW 376.1《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 _20100830无线扩展 本协议是针对微功率无线通信的特殊要求,对《Q/GDW 376.1-2009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协议:主站与采集终端通信协议》的补充说明,该协议中对微功率无线通信的要求同样适用于载波通信通信,未述及部分参照该Q/GDW 376.1执行。 1 参数设置和查询(AFN=04H、AFN=0AH) 设置参数Fn定义 1.1 F33 终端抄表运行参数设置 终端抄表运行参数设置数据单元格式

——台区集中抄表运行控制字: ● D15~D13:抄表间隔,0~5分别表示1、2、4 、8、12、24小时; ● D12~D11:自动启动一次抄所有表,最长持续时间。0~2分别表示1、2、3、4 小时; ● D10~D8:重抄轮次,0表示不重抄,1~7分别表示重抄1~7轮; ● D7: 是否抄购电信息标志,“1”表示抄购电信息,“0”表示不抄购电信息; ● D6: “1”表示集中器每次启动抄表前发送“数据区初始化(节点侦听信息)”命令,master收到后将路由清除。“0”表示正常抄表; ● D5置“1”要求终端抄读“电表状态字”,置“0”不要求; ● D4置“1”要求终端搜寻新增或更换的电表,置“0”不要求; ● D3置“1”要求终端定时对电表广播校时,置“0”不要求; ● D2置“1”要求终端采用广播冻结抄表,置“0”不要求; ● D1置“1”要求终端只抄重点表,置“0”要求终端抄所有表; ● D0置“1”不允许自动抄表,置“0” 要求终端根据抄表时段自动抄表。 ——抄表日包括日期和时间,其中“日期”由4字节的D0~D30按顺序对位表示每月1日~31日,置“1”为有效,置“0”为无效;“时间”不能与“允许抄表时段”冲突,即应落在允许抄表时段内。

几大通信协议区别

I2C和SPI,UART的区别 2009-12-07 21:55 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串行外围设备接口,是Motorola公司推出的一种同步串行通讯方式,是一种三线同步总线,因其硬件功能很强,与SPI有关的软件就相当简单,使CPU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I2C--INTER-IC(INTER IC BUS:意为IC之间总线)串行总线的缩写,是PHILIPS 公司推出的芯片间串行传输总线。它以1根串行数据线(SDA)和1根串行时钟线(SCL)实现了双工的同步数据传输。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化,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在主从通信中,可以有多个I2C总线器件同时接到I2C总线上,通过地址来识别通信对象。 能用于替代标准的并行总线,能连接的各种集成电路和功能模块。I2C是多主控总线,所以任何一个设备都能像主控器一样工作,并控制总线。总线上每一个设备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地址,根据设备它们自己的能力,它们可以作为发射器或接收器工作。多路微控制器能在同一个I2C总线上共存。 最主要的优点是其简单性和有效性。它支持多主控(multimastering),其中任何能够进行发送和接收的设备都可以成为主总线。一个主控能够控制信号的传输和时钟频率。当然,在任何时间点上只能有一个主控。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 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器):单端,远距离传输。大多数计算机包含两个基于RS232的串口。串口同时也是仪器仪表设备通用的通信协议;很多GPIB兼容的设备也带有RS-232口。同时,串口通信协议也可以用于获取远程采集设备的数据。串口通信的概念非常简单,串口按位(bit)发送和接收字节。尽管比按字节(byte)的并行通信慢,但是串口可以在使用一根线发送数据的同时用另一根线接收数据。它很简单并且能够实现远距离通信。比如IEEE488定义并行通行状态时,规定设备线总常不得超过20米,并且任意两个设备间的长度不得超过2米;而对于串口而言,长度可达1200米。----------------------------------------------------------------------------------------------------------------------------------- 区别在电气信号线上: SPI总线由三条信号线组成:串行时钟(SCLK)、串行数据输出(SDO)、串行数据输入(SDI)。SPI总线可以实现多个SPI设备互相连接。提供SPI串行时钟的SPI设备为SPI主机或主设备(Master),其他设备为SPI从机或从设备(Slave)。主从设备间可以实现全双工通信,当有多个从设备时,还可以增加一条从设备选择线。 如果用通用IO口模拟SPI总线,必须要有一个输出口(SDO),一个输入口(SDI),另一个口则视实现的设备类型而定,如果要实现主从设备,则需输入输出口,若只实现主设备,则需输出口即可,若只实现从设备,则只需输入口即可。

王芬《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定位与任务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从学科性质上看,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当前社会对移动通信市场4G人才的需求量巨大并且十分急迫,开设LTE移动通信技术课程、培养4G 技术人才是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之一。本门课程侧重于现在发展迅速的移动通信领域的4G技术、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知识,更贴近企业,更符合岗位需求,能够做到“理论够用、突出岗位技能、重视实践操作”,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特色。 2.课程任务 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在识记、领会、分析应用三个能力层次上,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应能识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的涵义,并能表述和判断其是与非;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掌握4G移动通信技术中的OFDM基本原理、MIMO基本原理、协议及移动性管理等内容,能表述相关知识点,分析相关问题的区别与联系;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应用4G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理解学会LTE基站的相关设备,分析有关的技术过程和方法,分析有关的系统模型与结构,并能应用有关原理与技术完成LTE基站的开通与维护。 三、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了解LTE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2)理解和掌握LTE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技术、工作原理及其应用领域;

(3)知晓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的方法; (4)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行业的兴趣,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移动通信行业的系统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能力目标 (1)具备理解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协调的能力;(2)具备数据分析与处理、自主学习新技术、总结工作结果、开拓创新的能力;(3)具备思维严谨、工作踏实、勤奋努力,有应变和经受挫折的能力; (4)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直的品质,遵守职业道德与法规;(5)有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6)有较好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 四、课程建设与教法设计 1.课程建设思路 该课程系统地讲解了LTE移动通信技术、LTE基站设备和开通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共有六个模块,系统地论述了LTE基本概念、OFDM基本原理、LTE协议及移动性管理、MIMO基本原理、LTE基站设备、LTE基站开通与维护,每个模块均有相应的习题,并且还安排了LTE基站开通的实训部分。该课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高专改革方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基于工作过程,根据岗位任务需要合理划分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在全面认识LTE移动通信技术与系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对LTE移动通信网络的初步分析与系统建设能力,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认识LTE移动通信行业的工作原理与技能打下基础。 2.教法整体设计 本课程采用课堂实践和课外研究两种形式,其中课堂实践包括教学讲授、课堂讨论、小组互查等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学术语言表达的严密性;课外研究包括作业练习、教学观摩、行业调研等形式,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践研究性教学,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LTE移动通信技术中的一些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设计(表格可根据课程内容加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