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心肺脑复苏教学大纲
(72学时)
前言
心肺脑复苏学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现场心肺复苏、脑复苏、围心搏骤停期的各种处置和复苏过程的多种辅助措施等
本教材融合了《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国际指南2000》和《AHA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指南2005》的最新精神,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内容新颖,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大纲以心肺脑复苏学为主,对象是本科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急诊方向)学生,教材为王一镗主编的现代医学实用技术系列《心肺脑复苏》第二版,内容分绪论、心肺复苏技术、心搏骤停与相关性疾病、心肺复苏药物及给药途径、心肺复苏后并发症、复苏后器官功能监测六大部分
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求采用多媒体上课,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心肺脑复苏临床表现、抢救流程、基本技术及其并发症、复苏后器官功能监测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结合临床独立思考,提高其临床思维、分析与综合能力

本大纲总学时为72,课堂教学48学时,见习课为24学时

第一章 绪 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心肺复苏的历史及现状

2.掌握心肺复苏三步骤ABCD四步法

3.熟悉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要点

4.了解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及特点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3
三、教学内容:
1. 学习心肺复苏的历史及现状

2. 学习心肺复苏三步骤ABCD四步法

3. 学习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新要点

4. 学习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及特点

思考题:1、简要叙述《AHA心脏紧急救治和心肺复苏指南2005》有什么新的特点?
2、心肺复苏三步骤ABCD四步法具体内容为什么?

第二章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病理生理、
诊断和猝死流行病学
第一节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和病理生理
第二节 心脏呼吸停搏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定义

2.熟悉心搏呼吸骤停的病因.
3.熟悉心搏骤停后各个系统的病理生理改变

4.掌握心脏呼吸骤停的临床表现
5.掌握心脏呼吸骤停的诊断要点

6.熟悉猝死的危险因素和原因

7..掌握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8.了解其他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学习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定义

2.学习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有利于指导心肺复苏和诊断性检查

3.学习心搏呼吸骤停时

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复苏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4.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5.猝死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因

6.心血管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7.其他疾病和猝死的相关性

思考题:1、简述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定义和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请简述心搏呼吸骤停时机体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

第三章 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流程及现场心肺复苏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流程

2. 掌握成人及婴儿、儿童的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抢救技术和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见习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成人心脏病急性发作的抢救流程

2.室颤及无脉性室速的抢救流程

3.无脉搏心电活动的抢救流程

4.心脏停搏的抢救流程

5.成人基本生命支持抢救技术和方法(ABCD步骤)

6. 心肺复苏术的简单原理:呼吸道通畅原理、口对口吹气给氧原理、胸外按压产生血液循环的机制

7. 婴儿和儿童心肺复苏术的特点

8. 新生儿心肺复苏术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内容:(学时 3)
通过观看复苏录像和在模型上实际操作,掌握成人及婴儿、儿童的基本生命支持的程序、抢救技术和方法

思考题:简述心搏呼吸骤停到抢救流程和成人基本生命支持技术的基本步骤

第五章 开放气道
第一节 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和手法开放气道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
2.掌握手法开放气道的手法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2
三、教学内容:
1.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
2.手法开放气道
第二节 人工气道的建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口咽通气、气管内插管术

2. 了解喉罩通气、环甲膜切开术

3. 了解环甲膜穿刺术和气管切开术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见习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口咽通气法
2.鼻咽通气法
3.食管堵塞导管通气
4.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操作前准备,方法及并发症
5.喉罩通气: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并发症

6.环甲膜穿刺及切开术:操作方法及并发症

7.气管切开术:简单介绍颈部及气管结构;适应症;方法;并发症

四、实验内容:(学时 3)
通过观看气管插管录相及在模型上操作,掌握经口气管内插管术的适应症,操作前准备,方法及并发症

思考题:简述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操作前准备,方法及并发症


第六章 心肺复苏相关技术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AHA心

肺复苏指南2005对电除颤的重要更改
2.掌握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方法、机制、能量选择,在CPR中的应用

3.熟悉心脏临时起搏器的适应症,
4.了解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操作方法

5.熟悉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适应症,监测指标和临床意义

6.了解床旁肺动脉导管的结构和装置及操作方法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见习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AHA心肺复苏指南2005对电除颤的重要更改

2.电除颤的机制;能量的选择;电极的位置及电除颤的波形;电流除颤(同步与非同步电复律);除颤在CPR中的应用

3.心脏临时起搏的适应症及方法

4.床边肺动脉导管插入术:
⑴肺动脉导管的结构与其他相应装置

⑵肺动脉导管植入方法

5.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适应症、监测指标及临床意义、氧代谢指标、影响数据正确性的因素、并发症

四、实验内容:(学时 3)
通过观看电除颤录相及在模型上操作,掌握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方法、机制、能量选择,在CPR中的应用

思考题:1、请叙述非同步直流电除颤的方法、机制、能量选择,在CPR中的应用

2、简述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临床应用:适应症,监测指标和临床意义


第七章 心搏呼吸骤停与心律失常
第一节 心搏骤停与心律失常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心律失常与心搏骤停的基本概念

2. 了解心律失常病理基础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2
三、教学内容:
1.介绍心律失常与心搏骤停的基本概念:心律失常的基本概念、围心搏骤停心律失常

2.心搏骤停相关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⑴器质性心脏病:
⑵非器质性心脏病:
第二节 心搏骤停与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导致心搏骤停的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特点,临床危险评估及治疗原则

2. 了解导致心搏骤停的心律失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可能导致心搏骤停的心律失常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临床危险评估;治疗原则;治疗方法

2.心搏骤停复律后常见心律失常的分析和对策

第八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评估

2. 掌握急性ACS的院前处理、急诊处理和早期一般治疗

3.掌握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治疗

4.熟悉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高危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

5. 了解复

杂急性心肌梗死和相关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 ACS的危险评估:
⑴ACS危险评价与分层:
⑵12导联心电图对ACS危险的评价:
⑶ACS生化指标的临床评价:心肌标志物测定对ACS诊断的重要意义

3.ACS的院前处理:
4.ACS的急诊处理:
5.ACS早期一般治疗:吸氧、硝酸甘油、吗啡、阿司匹林、B-受体阻滞剂

6.STEMI的治疗: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评估;
7.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高危不稳定心绞痛的治疗:
8.复杂急性心肌梗死:
9.与缺血、梗死及再灌注相关的心律失常:
思考题:1、简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评估指标

2、叙述ACS的急诊处理

第九章 特殊情况下的心肺复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创伤性心搏骤停的原因、院前现场急救、急诊室处理、治疗

2. 了解特殊情况下出现心搏呼吸骤停的处理

3.掌握气管异物的急救手法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 创伤性心脏停搏:
⑴创伤并发心脏停搏的原因:
⑵院前现场急救:
⑶急诊室处理:
2.特殊情况下如低温、高温中暑、溺水、电击和雷击、麻醉和手术过程中的意外及妊娠期治疗和心肺复苏的方法

3.气管内异物的急救手法(Heimlich手法)及Heimlich征

第十章 心肺复苏的药物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的药物的适应症、剂量和用法、注意事项

2.熟悉心肺复苏药物的临床药理

3.了解心肺复苏药物的制剂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各种常用心肺复苏药物的临床药理、适应症、剂量和用法、注意事项、制剂

思考题:简述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胺碘酮的临床药理、剂量、用法和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心肺复苏给药方法和用药途径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的给药方法和途径

2. 熟悉静脉穿刺装、输液原则、外周静脉的建立

3. 熟悉深静脉通路建立的方法、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

4. 了解儿童骨髓腔窦内穿刺

5. 掌握气管内给药的方法、剂量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心肺复苏给药途径和方法:
2.静脉穿刺装置及静脉输液的一般原则

3.外周静脉通道的建立:上、下肢静脉穿刺、颈外静脉穿刺

4.深静脉通路的常用途径的建立及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
5.婴幼儿、儿童骨髓腔内穿刺
6.气管内给药
思考题:1、简述心肺复苏的常用给药方法及途径


2、简述临床常用深静脉置管途径及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

第十二章 心肺复苏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第一节 心肺复苏时并发症及复苏后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 掌握心肺复苏时及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并发症及其诊断、处理

2. 熟悉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防治途径

3. 掌握复苏后综合征的定义

4. 了解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理改变

5. 熟悉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及复苏后治疗的近期目标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心肺复苏时的并发症
2.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并发症
3.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
4.防治再灌注损伤的可能的途径
5.复苏后综合征的定义:为严重的全身系统性缺血后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6.自主循环恢复后发生心血管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紊乱:
7.自主循环恢复后的病理变化:分为四个期

8.复苏后治疗的近期目标:
9.复苏后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

第二节 心肺复苏后代谢紊乱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时酸碱代谢变化、电解质紊乱、糖代谢紊乱的特点

2.熟悉心肺复苏时酸碱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3.熟悉心肺复苏时可能出现的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4.熟悉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5.了解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2
三、教学内容:
1.心肺复苏时的酸碱失衡的特点:
2.心肺复苏时酸碱代谢失衡的处理

3.心肺复苏时电解质紊乱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4.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变化
5.心肺复苏时糖代谢紊乱的临床表现
6.糖代谢紊乱的处理:
第三节 心肺复苏后的呼吸管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工气道的管理

2.掌握机械通气的适应症,机械通气模式,通气模式的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3.熟悉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其处理

4.熟悉机械通气的撤机时机与撤机方法

5.了解恢复机械通气的指征及气管导管的拔除指征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2 ;见习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早期气道管理和一般处理
⑴ 人工气道的建立方法与时机

⑵ 气管导管的维护

2. 机械通气
⑴ 机械通气的目的和适应症

⑵ 机械通气方法:机械通气模式,通气模式的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⑶ 机械通气并发症

⑷ 机械通气的撤离:撤机时机的选择,撤机方法,恢复机械通气的指征

3. 气管

导管的拔除:拔除时机的选择,拔管注意事项

四、实验内容:(学时 3)
通过现场呼吸机演示及病例示教,掌握呼吸机管道的连接,机械通气模式,通气模式的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思考题:1、简述心肺复苏时及恢复自主循环后的并发症及其诊断

2、简述机械通气的适应症,机械通气常用通气模式及选择,通气参数的选择及调节

3、简述机械通气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

第十四章 复苏后器官功能的监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心电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内脏血液循环监测的指标

2. 熟悉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分类及肾功能监测的指标

3.了解肝功能和脑功能监测的指标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见习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 循环与心功能监测:
心电监测:用于识别异常心电图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内脏血液循环的监测;无创性心功能监测
2.肾功能监测:
肾功能损害的原因、分类及肾功能监测
3.肝功能及脑功能的监测指标
四、实验内容:(学时 3)
通过模型演示,掌握上心电监护设备的使用、调节

思考题:简述心电监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内脏血液循环监测的指标


第十五章 脑 复 苏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搏骤停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2. 掌握植物状态、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定义

3. 熟悉脑复苏的一般治疗方法

4. 熟悉人工亚低温术的概念、方法、治疗脑损害的机制

4. 了解高压氧治疗的机制

5. 熟悉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病理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

二、计划学时数:学时 3
三、教学内容:
1.心搏骤停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2.脑复苏的一般治疗:
3.人工亚低温术:
⑴亚低温治疗脑损害的概论

⑵亚低温治疗脑损害的机制

⑶脑温的正确确定及其意义

⑷降温措施
⑸影响低温脑复苏效果的因素

4.高压氧治疗的机制
5.植物状态和持续性植物状态:
⑴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定义

⑵ PVS的病理及发病机制:病理包括4种类

⑶ PVS的临床表现

⑷ 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
⑸ PVS的诊断标准:
⑹ PVS的治疗及PVS的并发症的治疗

⑺ PVS的预后
思考题:1、简述心搏骤停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

2、简述人工亚低温术治疗脑损害的机制

??

??

??

??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