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肝的生理病理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目失血养,可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雀目。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又年老肝肾精血渐衰,常会出现视力减退,双目昏花。许多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多从治肝入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五)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汗分泌、排泄;反之,胆汗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

(六)肝与其他脏的关系

1.肝与脾(见脾与胃章节)

2.肝与肺(略)

3.肝与肾(见肾与膀胱章节)

4.肝与心:《内经》说:“肝藏血”,“心生血”,“肝藏血,心行之”所以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有所藏,也有所生,并能运行全身,营养全身各个组织,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正是由于心和肝在血行方面密切相关,故在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常同时并见。

图5-4肝与其他脏的关系示意图

二、胆的生理病理

(一)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位于胁下,附于肝,与肝相连,贮藏来自肝脏分泌之胆汁,注入肠中,以助消化,它虽为六腑之一,但与其它五腑不同,它只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糟粕,故又把它归属于“奇恒之腑”。若肝气郁滞,郁而化热,薰蒸胆汁,胆汁上逆或外溢,则出现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

(二)胆气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有关,有主决断的功能。《内经》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因而,某些惊恐、失眠、多梦、谋虑不决等精神情志症状,多认为是胆气虚所致,临床上也常常从胆治疗。

三、肝病的辩证论治

(一)肝气郁结证

主证;胸胁胀痛或串痛,情志抑郁。

次证:胸闷不舒,善太息,嗳气食少,月经不调,痛经,乳胀或结块,舌淡苔薄。脉弦。

辩证: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郁结,情志不舒则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肝经循胁,肝气不舒,气机不畅,经脉不利则胸胁胀满、串痛。肝郁气滞,气血不畅,冲任不调则月经紊乱、痛经、乳胀或结块。

治法: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方药:柴胡疏肝汤化裁《柴胡疏肝丸柴胡疏肝散》

柴胡、枳壳、香附、元胡、郁金、川楝子、白芍、当归等。

(二)肝火上炎证

主证:胁肋灼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头痛眩晕。

次证:口苦口干,呕吐苦水,耳鸣耳聋,失寐或多梦,吐血衄血,溲赤便秘,舌边尖赤,苔黄糙,脉弦数有力。

辩证:本证多由肝气郁结,郁久化热生火,气火上炎所致。临床常以情志失调和气火上攻头面部为临床特征。肝失条达,火热内扰,故急燥易怒,失寐多梦,肝火内炽,则胁肋灼痛,火性炎上,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肝热及胆,胆气上溢,则口苦,甚者呕吐苦水,火伤脉络,血热妄行,则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糙,脉弦数有力均为肝火炽盛之征。

治法: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化裁

龙胆草、栀子、黄苓、柴胡、丹皮、草决明,菊花等。

(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证

主证:眩晕耳鸣,头胀而痛,头重脚轻,目睛干涩或夜盲,胁肋隐痛,肢麻筋挛,腰膝酸软。

次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辩证:因肝肾同源,故临床多因肾阴不足,而致肝阴不足,阴虚日久,虚热内生,终致阴虚阳亢之征。生理常态下,有赖于肾水之滋涵,以维持自身之阴阳平衡,若肾阴亏损,水不涵木,精不化血,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又情志不舒,肝郁化热,暗耗肝阴,亦可致肝阴不足,肝阳上亢。

肝开窍于目,主筋,肝阴不足,不能荣筋养目,故目睛干涩或夜盲,肢麻筋挛,肝肾阴虚,精血不能充于脑,故眩晕耳鸣。阴虚阳亢,气血上冲,则头胀而痛,头重脚轻,面烘热或颧红,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

方药:一贯煎化裁

地黄、白芍、枸杞、首乌、五味子、女真子、早莲草等。

(四)肝血虚证

主证:眩晕眼花,视物模糊,肢麻筋挛,爪甲不荣。

次证:面色无华,口唇淡白,耳鸣如蝉,失眠多梦,月经不调或经闭,量少色淡。舌淡。脉细。

辩证:本证多以筋脉、爪甲、两目、肌肤等,失于血之濡养及全身血虚的病理现象为其临床特征。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无华,口唇淡白,眩晕耳鸣;不能养目,则眼花,视物模糊;不能荣筋,则肢麻筋挛,爪甲不荣。肝血亏虚、,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不调或闭经,量少色淡。血虚不能安魂定志,则失眠多梦。舌淡、脉细均为血虚之征。

治法:养血柔肝或补血养肝

方药:补肝汤化裁

当归、熟地、首乌、阿胶、白芍、元肉,紫河车等。

(五)肝风内动证

本证成因甚多,但不外热邪亢盛之热极生风;肝阳亢逆之肝阳化风;阴血亏损之阴虚血虚出风及寒邪凝滞肝脉之肝脉拘急冷痛等证。

主证:头痛项强,眩晕神昏,抽搐痉挛,肢麻震颤,口眼歪斜,舌强语謇,半身不逐。

辩证:多因素体阴虚,精血衰耗,失于滋养;或里有郁热,烦劳动火;或忧思恼怒,五志化火致肝阴耗损,亢阳无制,妄自升动,内风上冒,窍络闭塞,而见上述眩晕昏仆,瘛痤痉厥等症。

治法:治标--镇肝熄风,通络宣窍

治本--育阴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治标--羚羊角汤化裁

天麻、勾藤、羚羊角、地龙、全蝎、僵蚕等。

治本--镇肝熄风汤化裁

生地、白芍、阿胶、女贞子、旱连草、龟板、鳖甲、牡蛎等。

四、胆病的辩证论治

(一)肝胆湿热

主证:胁肋满闷,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寒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搔痒等。

辩证:多为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化生湿热;或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湿热蕴结肝胆所致。

湿热相蒸,蕴于肝胆,肝胆疏泄失常,故胁肋满闷,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胆气上溢则口苦;湿热郁阻,脾胃升降失司,故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湿热薰蒸肝胆,胆液外泻而发黄疸,邪居少阳,故见寒热往来;湿热下

治法:利湿清热,清肝利胆。

方药:湿重--菌陈五苓散;热重--龙胆泻肝汤。

黄芩,大黄,枳壳,菌陈,金钱草,龙胆草,黄连等。

(二)胆虚症

主证:惊悸失眠,夜多恶梦,时易惊醒,惧闻响声,触事易惊,善太息,神疲乏力,舌淡脉弦细。

辩证:多发于体质赢弱之人,或起于暴受惊骇之后,或因怒气伤肝、或因惊气入胆,故以善惊易恐或怵惕梦惊为突出表现,又因母能令子虚,故胆气虚往往兼见心气虚,因此临床多见心胆气虚之症,故均有“心神不宁”之表现。

治法:镇心安神,益气

方药:酸枣仁汤合温胆汤

党参,黄芪,龙齿,茯神,琥珀,枣仁,丹参,枳实,竹茹,半夏等。

表5-2肝病的辩证论治简表

病名共有症状主要临床特点治则代表方剂

肝气郁滞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性情急躁胸闷不适胁胀、脉弦精神抑郁不振,性情急躁,胸闷,胁胀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汤

肝气犯胃胃脘疼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疏肝和胃四逆散

肝气犯脾腹胀,腹痛,腹泻调和肝脾疏肝健脾汤

冲任不调乳胀、乳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调和冲任丹栀逍遥散

肝炎上炎性情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耳鸣,严重者可吐血,衄血,舌红,苔黄燥,脉眩数有力清肝泻火龙胆泻肝汤

肝胆湿热口苦纳呆,恶心,呕吐,腹胀,尿少而黄,严重者可有黄疸,苔黄腻,脉弦数。清热利湿菌陈五苓散(湿)龙胆泻肝汤(热)

肝风内动病人素有头痛,头昏,肢体麻木,突然昏厥,抽搐,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神志不清,以致昏迷,脉象弦有力。标:镇肝熄风羚羊角汤

本:养阴潜阳镇肝熄风汤

肝血虚全身性血虚症候眩晕眼花,肢体麻木,爪甲不荣。月经量少、闭经。消瘦,肌肤甲错,少寐,舌质淡补血养肝补肝汤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耳鸣、虚烦少寐,面部烘热,口燥咽干,头胀而痛,眩晕,脉弦滑滋阴、平肝、潜阳一贯煎

附:黄疸

一、概说

黄疸是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中尤以目睛发黄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祖国医学对黄疸的记载较早,论述甚详,分类亦多,如汉代《金匮要略》分为五疸,隋代《诸病源候论》分为二十八候,宋代《圣济总录》分为九疸三十六黄,至元代罗天益所著《卫生宝鉴》根据黄疸的病理性质,症状特点,概括为阴黄和阳黄两大类,至今仍在指导临床实践。到了清代《沈氏尊生书》又有瘟黄之分,也叫急黄,并指出此种黄疸杀人最急,传染亦烈,实持为黄疸之重症。

本病与现代医学的“黄疸”含义相同,它是一个临床症状,可见于多种疾病。凡一切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旋体病等,凡是出现黄疸症状的疾患,均可参考本节辩证论治。

二、病因病机

黄疸多由于感受外邪,或饮食不节所引起,受病脏腑主要是脾胃和肝胆,发病因素主要是从外感受,或自内而生之湿邪,分湿热和寒湿两种,致病机理主要为湿邪内阻中焦,阻遏气机,影响胆汁的正常循行,外溢肌肤而发黄疸。

湿邪的致病特点是遇冷则凝,遇热则蒸。由于有夹热夹寒之不同,个体虚实之差异,因此病理表现也就不一样。

(一)湿热发黄

1.由饮食不节,或过度饮酒,损伤脾胃或肝胆,生湿酿热

2.素有伏热,湿从热化,湿热交蒸

3.夏秋季节,暑湿当令,或因湿热之邪偏盛,从表及里内蕴中焦,湿郁热蒸不得外泄。

以上三种均为湿热交蒸,阻滞中焦,薰蒸肝胆,胆液妄行,溢于肌肤而发黄疸,是为阳黄。

4.湿热挟外邪疫毒而伤人,则热化迅速,传变最快,易入营血,内陷心肝,其病暴急,传染亦烈,一身面目俱黄,是为急黄。

(二)寒湿发黄

1.过食生冷,饥饱失常,或劳倦太过,均能损伤脾胃阳气,湿从内生,而从寒化,寒湿凝滞中焦,胆液被阻,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发为阴黄。

2.阳黄失治误治,湿重而缠绵久延,损伤阳气,湿从寒化,亦可转为阴黄。

三、辩证论治

黄疸的辩证,主要分清阳黄和阴黄。阳黄,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于热证,实证:阴黄,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属于虚证,寒证。阳黄和阴黄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阳黄失于治疗,迁延日久,脾阳不振,湿从寒化,可转为阴黄。阴黄由于重感外邪,湿热内蒸,胆汁外泄,薰于肌肤,可变为阳黄。而后者的阳黄与前者不同,是虚中挟实,病情比较复杂。

《金匮要略》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又说“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因此,治疗本证要从“湿”字着眼,而湿的去处,当从小便排除,故小便的通利与否,和本证有很大关系。

(一)阳黄

1.湿热蕴蒸

分为热重于湿及湿重于热两类。

主证:热重于湿者,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心中懊恼,恶心呕吐,小便短少,色黄赤,大便秘结,或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湿重于热者,发热不高,黄疸不如热重之鲜明,兼有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口淡不渴,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缓。

辩证:湿热交蒸,胆汁外溢于肌肤,因热为阳邪, 黄色鲜明。心中懊恼,恶心欲吐,乃湿热薰蒸、胃浊上逆所致。发热口渴,小便短少黄赤,是湿热之邪方盛,膀胱为邪热所扰,气化不利所致。阳明热盛,则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故腹部胀满;湿热蕴结,故舌苔黄腻.脉象弦数,为肝胆热盛之征。

若湿邪偏盛者,热为湿伏,故发热不高,黄疸不如热重者之鲜明;湿困清阳,邪郁不达,故有头重身困,胸脘痞满,口淡不渴等症。苔厚腻,脉濡缓是湿重之象。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热重于湿的用菌陈蒿汤加味。方中菌陈为清热利湿退黄之要药,栀子,大黄清热泻下,能解热毒。可酌加车前子,猪苓等渗湿之品,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

湿重于热的用菌陈五苓散加减。方中猪苓,泽泻甘淡渗湿,白术健脾去湿,菌陈清热利湿退黄,使湿从小便而去,并可酌加藿香,仁等芳香之药,以宣利气机需化湿浊。

2.热毒炽盛

起病急骤,突然出现黄疸,疾病迅速恶化,是热毒内蕴耗伤营血所致,故又称急黄。

主证:发病迅速,身如黄金,高热烦渴,胸腹胀满,神昏谵语,衄血便血或肌肤出现班疹,舌质绛,苔黄而燥,脉象弦数或细数。

辩证:热毒炽盛,不得外泄,内扰于胆,胆液溢于全身,故全身发黄。热灼伤津,故高热烦渴。热郁气壅,故胸腹胀满。神昏谵语,乃热毒内陷心包,扰乱神明所致。热毒侵入营血,迫血妄行,则衄血便血;营分热灼,从肌肤出者,则发为斑疹。舌质红绛,为热毒入营之特征,苔黄而燥,是热盛伤津之象。脉象弦数,为热毒炽,有动风之虑。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滋阴。

方药:《千金》犀角散加味,犀角是清热解毒凉血之要药,配以黄连、栀子则清热解毒之力更大。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用量宜重,用15克至30克,先煎。或选用大青叶、土茯苓,蒲公英、平地木、垂盆草等清热解毒药。并加生地、丹皮、玄参、赤芍等药以凉血滋阴。神昏谵语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心开窍。

(二)阴黄

寒湿阻遏

主证: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舌质淡苔腻,脉象濡缓。

辩证:本症是湿盛阳微或中阳不振,寒湿阻遏所致。黄色晦暗,由于寒湿郁滞脾胃,阳气不振,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泄。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等症,都是脾阳不振,运化功能失常的表现。畏寒神疲,是阳气已虚,气血不足所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为阳虚而湿浊不化之象。

治法: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方药:菌陈术附汤加味。方中菌陈、附子并用以温化寒湿,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并可加茯苓,泽泻等渗湿之药。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1)主藏血:肝脏的功能是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2)主疏泄:(疏泄即舒展、通畅之意)。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与肝气“喜条达”的性质分不开。肝气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气调畅,升降正常,生理活动正常;反之气机不调,升降失序,内脏呈病理性表现,如肝气抑郁、情志受损,可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等。如肝气亢甚则可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等。再是肝失疏泄可影响脾剧目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除有上述情形症状外,常兼有肝气犯胃所致的胃气不降之暖气和脾气不升的肝脾不和之征出现腹泻。其次是肝主疏泄、还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 (3)主筋,其华在爪:筋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肛血盛衰关系到筋膜功能。如肝血充盛、筋膜漏养充分,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4)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升,目赤生翳;肝阳上无,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肝胆湿热,两目黄疸等症;因此肝开窍于目,此一理论,是屡试屡验的。 肝与疲劳相关 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体力与脑力的产生均以气血为物质基础,以经络为通道,通过五脏功能的相互协调而实现。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可保证脏腑气血的运行正常。肝失疏泄必然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筋脉失养,从而产生疲劳。同时,肝病及他脏也能引起疲劳等症状。 肝病及脾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升降离不开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血证论》曰:“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于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肌肉”、“脾主升清阳,清阳实四肢”等等,说明脾能保证全身能量的补充,参与形体运动,从而与疲劳相关。 肝病及心 心主神志、心主血脉,肝主疏泄,二者关系密切。《明医杂著·医论》曰:“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气郁滞是肝失疏泄的后果,肝气郁滞可导致心气乏,即肝可对心的功能产生多方面影响。心主血脉,心是血液运

教案肝胆

肝胆病证 一、定义: 肝胆病证是因七情失调、饮食不节、感受外邪或劳倦内伤所致的以肝胆疏泄失常、气血津液失调、阴阳失和为病理特征的一类病证。肝胆病证涉及了黄疸、胁痛、鼓胀、胆胀、眩晕、痉病、颤证以及肝癌。 二、肝胆的功能: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肝胆相表里,经脉相互络属,同具木火之气。临床上肝与胆的病证常相互并见,故合称肝胆病证。就生理特性而言,肝为刚脏,性喜升动,喜条达而恶抑遏,肝体阴用阳。 1、肝:肝的生理功能则为主藏血和主疏泄。 (1)肝主藏血:包含三方面作用: 一方面可以阴柔之质,使肝之升动之性冲和条 达而不亢逆为害; 二是调节体内血量的分布与分配,保证机体在 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各部分对血液需求的相 应满足; 三是藏血宁血,防止出血。 (2)肝主疏泄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一是调畅气机。脏腑经络器官的功能活动,有 赖于气机出入的有序,肝之疏泄功能正常。若 肝失疏泄,气机失调,可导致肝气郁结;肝之 疏泄太过,则肝气上逆或横逆,凌犯他脏。

二是促进津血输布,气行则津血得行。气郁则 血行不畅,津液停著为痰、为瘀。 三是促进脾胃运化之职。肝之疏泄条达,有助 于胆汁的分泌排泄,从而促进脾胃对水谷的消 化吸收,肝之疏泄条达气机调畅,脾胃升降和 合,水谷精微受纳运化敷布正常。若疏泄不及, 则胆汁排泌不畅,而致胆胀、黄疸诸证。 四是疏调情志。肝之疏泄与情志两者是相互作 用,互为因果的关系。肝疏泄失调,气机不畅 可致气郁,情志不畅,反之亦然。 2、胆:胆附于肝,与肝相连。 胆有储存和排泄胆汁的生理功能,胆并主决断。 《校正图注脉决·脏腑各司图》指出“胆者,肝之府。肝藏血,胆之精气,藉肝之余气,溢于胆,积聚而成。”可见,胆汁化生与排泄是由肝之疏泄功能调控。 三、病因病机 肝胆病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气血水津运行敷布失调,或留著成痰、成瘀,或阴阳失衡,气逆阳亢,甚而肝风内动致脏腑功能失调,脏腑器官及筋脉、五官失养。 本系统病证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气郁、湿郁、血瘀,甚至气血水淤积成鼓,或气血水淤久化毒,或气血湿毒内结蕴积成癌,以不通、郁滞为特点的病证。一是以外感内伤致阴血亏虚或不能濡养肢体筋脉之血虚生风,或不能制约阳气致阳亢化风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肝的生理病理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目失血养,可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雀目。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又年老肝肾精血渐衰,常会出现视力减退,双目昏花。许多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多从治肝入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爪,即爪甲,包括指甲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肝血的盛衰,可影响爪甲的荣枯.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红润光泽。若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则变形脆裂。 ?(五)肝与胆的关系胆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络属,肝脉下络于胆,胆脉上络于肝,构成脏腑表里关系,肝属里,胆为表.在生理情况下互相配合,病理情况下互相影响,症候兼见,治疗上常肝胆同治。如肝失疏泄则影响胆汗分泌、排泄;反之,胆汗排泄失常,也会影响到肝,所以肝胆症候同时并见。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临床均有胁痛,黄疸、口苦、呕吐、眩晕等,采用肝胆同治,以清利肝胆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胆.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如果肝脏湿热重,眼睛表现浑浊而黄,如果肝火很旺,眼睛表现红甚至发炎,如果肝气亏,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成近视眼了。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中医解析:人体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导读:以下内容摘自独立学者灵遁者手诊面诊书籍《手诊面诊色诊大观园》。文章中的图片不是书中原图。原图太多,所以就用头条自带的东方图为大家展示内容。第二课: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刚翻过了几座山,又越过了几条河。崎岖坎坷怎么它就这么多!(曰:俺老孙去也!)去你个山更险来水更恶。难也遇过,苦也吃过,走出个通天大道宽又阔。” 跟俺老孙看看前面的器官关系吧!!!1.人体器官七大系统组合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2.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3.人体器官实在是太多了,说些主要的内脏器官吧。第一章中已经比较明确了。这里在重复回忆。心脏-负责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肺--把肺部血液中的CO2排除,吸收氧气,交给心脏循环至全身。肝脏--对身体吸收的一些有毒物质作出处理,如酒精。肝不好的人不能多饮酒就是这个原因。这个是和胆藏一起的。另外在人体少量缺血的时候肝脏就给补充了。如果大量失血就是骨髓造血了。胃和下面的肠子管消化吸收。肾很有意思,肾是统管人先天之气的,肾不好表现为性功能衰退,且肾属水,克火,火为心。肾不好可以直接的对心脏产生影响。比如心率不齐,心颤等等。脾脏。中医上说思伤脾。思念某人

太厉害早晨起来嘴里就是发干,有异味,是由于脾不好影响了胃,进而对口腔造成影响。4 人体主要的免疫器官:扁桃体,胸腺,脾脏,淋巴结,骨髓,淋巴管。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

肝胆之中医

五脏之肝(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作者:时间:2009-12-12 13:52:12 五脏之四——肝 肝位于腹腔,膈膜之下,右胁之内。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被称为“将军之官”。 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又主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故其生理特性可概括为: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其经脉络于胆,与胆相表里。 (1)肝的生理特性 肝的生理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所谓“刚”,有刚强躁急之意。古人把肝比喻为“将军”,用将军的刚强躁急、好动不静的性格来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于肝为刚脏,所以肝有病变时,则其气易动易亢。因此,又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藏血之脏,血属阴;二是说肝属脏,位居于下,故属阴。肝的生理功能,依赖于肝的阴血滋养才能正常。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正常。所谓“用阳”,一是说在生理上,肝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其气主升主动,动者为阳;二是说在病理上,肝阴、肝血易虚,肝阳易亢。当肝有病时,常可见到阳气亢逆及动风之象,如眩晕,筋膜拘挛,甚则抽搐等。另外,肝失疏泄,又可引起气滞血瘀。肝气郁久化火,耗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虚损又可引起肝阳上亢。一般而言,在病理过程中,诸脏之阳气皆易偏于虚,唯有肝之阳气易亢。而肝阴和肝血又常偏虚。所以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肝阴、肝血常不足”的说法。 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充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而暴怒,或抑郁的精神状态,低沉的情绪,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阳亢逆,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情绪低沉,则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又可化火生热,导致肝火、肝风等病变。 3、肝与春气相应。人与天地相参,则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升发、调畅。肝的病变,在春季,得自然界少阳之气滋助,可逐渐好转。但如果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则可对肝产生不利的影响。(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疏泄 所谓"疏泄",即指疏通、畅达、宣散、流通、排泄等综合生理功能。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树木之生发特性来类比肝的疏泄作用。自然界的树木,春天开始萌发,得春风暖和之气的资助,则无拘无束地生长,舒畅条达。肝就象春天的树木,条达疏畅,充满生机。其舒展之性,使人保持生机活泼。 肝主疏泄这一生理功能,涉及范围很广,一方面代表着肝本身的柔和舒展的生理状态,另一方面主要关系着人体气机的调畅。人体各种复杂的物质代谢,均在气机的运动"升降出入"过程中完成。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调和,经脉通利,所有脏腑器官的活动正常协调,各种富有营养的物质不断化生,水液和糟粕排出通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不但会引起情志、消化、气血水液运行等多方面异常表现,还会出现肝郁、肝火、肝风等多种肝的病理变化。 现将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分述如下: ①调节情志活动 人的情志变化,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在中医理论中,人的情志活动,除了为心所主宰外,还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方能保持精神乐观,心情舒畅,气血和平,五脏协调。反之,若肝主疏泄功能障碍,气机失调,就会导致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表现为如下两方面: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导致人体气机阻滞不畅,不但出现胸胁、两乳的胀闷疼痛,同时还可出现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多疑善虑等病理现象,中医称之为"肝郁",或"肝气郁结"。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太过,情志亢奋,出现头胀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甚则不能卧寐等症状,中医称之为"肝火亢盛"。此外,肝调畅情志与肝藏血密切相关。"肝藏血","血舍魂",肝血充足,肝体得到肝血的滋养,则疏泄功能正常,方能很好地调节情志活动。若肝血亏损,

肝胆和什么器官有关系

肝胆和什么器官有关系 肝胆和什么器官有关系呢?肝胆是我们人体的器官,但是我们人体有五脏六腑,那么肝胆和什么器官有关系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文章目录 肝胆和什么器官有关系 1、肝胆和胃有关系 吃夜宵会阻碍胆汁的分泌,而且会让人发胖,对健康也有极大危害。如果人们在睡前吃了夜宵,肠胃就必须增加工作量去消化食物。肠胃运动,就得靠阳气的滋养,这样刚刚生发起来的阳气就会被消耗掉。 胆为少阳脉,少阳之气生发不起来,就会影响胆的功能。长此以往,胆经就会出问题,胆汁的分泌就会减少,而胆汁是消化脂肪的得力干将,胆汁分泌不足,脂肪就会在体内沉积

下来,人就会发胖。 2、肝胆和脾有关系 胆汁为肝之余气所化生。胆汁在肝内生成之后,在肝的疏泄功能作用下,流入胆囊。如果将肝脏比喻成胆汁的“生产工厂”,胆囊则是存放胆汁的“仓库”。肝胆的疏泄功能对脾胃升降也有促进作用。胆气足,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 如果胆汁得不到正常的生成和排泄,脾胃升降紊乱,就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想要减轻脾胃的负担,

就得保护好胆,使胆汁得以正常地分泌。 3、肝胆和眼睛有关系 凡非外伤引起的视力下降均与肝气血虚有关。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现在很多人11点还不睡觉,有的甚至到12点以后,此时正是肝胆经络运行最旺盛的时期,熬夜超过这个时间,必伤肝胆,视力下降。 从中医学的角度说,肝胆与眼睛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你的肝胆湿热重,首先便会在眼睛里表现出来:眼睛浑浊而黄;如果你的肝火很旺,眼睛会红甚至发炎;如果你的肝气亏,你看书稍久就容易疲劳,进一步亏下去,便是近视眼了。 肝胆湿热的食疗方法 1、泥鳅炖豆腐 配方:泥鳅500克,豆腐250克。 制法:将泥鳅加食盐、黄酒、水适量,炖至五成熟,加入豆腐,再炖至鱼熟烂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和中。 用法:喝汤,食豆腐及泥鳅。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对肝的认识 肝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胁之内,有分叶。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互为表里。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其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全身气机:调畅全身气机,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气机,即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相应正常和调。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两种病理变化。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血与津液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机的调畅。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癓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若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形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3)、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间气机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间气机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饮食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并且其分泌还要受肝疏泄功能的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才能够正常地分泌与排泄,则饮食消化吸收正常。正因为肝的疏泄作用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往往影响脾胃升降及胆汁的排泄机能,常出现肝气乘犯脾胃及胆汁郁滞不畅的病变。 (4)、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指人的感情、情绪的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以气血调和为基本条件的。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由心所主。心之所以有主神志的功能,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密切相关。而血的正常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节情绪(包括情感)的功能。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的疏泄功能不及,则易肝气郁结,心情抑郁不乐,多忧善疑;若肝气郁而化火,则肝气上逆,肝阳上亢,常急躁易怒,易于激动。反之,情志活动异常又多影响肝之疏泄,导致气机不调的病变。 1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肝的生理病理 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司理周身气血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肌肉关节的屈伸、情绪的变动等。现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简述如下: (一)肝藏血其含义有两方面: 1.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肝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可出现呕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等出血性疾病。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身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若肝血不足,则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视物不清。因肝脉与冲脉相连,冲为血海,主月经,故肝血不足,冲任受损,女子出现月经不调,量少色淡,甚者经闭。 (二)肝主疏泄即肝气宜泄,肝气是指肝的功能。疏泄是“疏通”,“舒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滋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视觉功能,因此肝的功能是否正常,往往可以从目上反映出来,如肝血不足,则目失血养,可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雀目。若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又年老肝肾精血渐衰,常会出现视力减退,双目昏花。许多眼科疾病,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多从治肝入手,临床收到满意效果。

正确认识转氨酶与肝功能的关系

正确认识转氨酶与肝功能的关系 正确认识转氨酶与肝功能的关系 什么是肝功能?绝大多数人几乎不加思索地给予了相同的答案:转氨酶,相信大多数读者们也会给出同样的答案。事实上,转氨酶只不过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肝脏功能的一项指标而已,很多情况下转氨酶水平正常与否,不能代表肝脏功能好坏,转氨酶的高低也不与肝功能状态呈比例。在此有必要和大家谈谈有关肝功能的一些常识问题。一、肝脏有哪些功能 人体的肝脏一般在1250克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器官,人不能离开肝脏而存活。有人称肝脏为人体的“加工厂”,这不仅不过分,而且也只表达了肝脏的一部分功能而已。肝脏的功能包括: 第一,代谢功能。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人每天摄入的食物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胃肠内初步消化吸收后被送到肝脏,在肝脏里被分解,“由大变小”,蛋白质变(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脂肪酸、淀粉分解为葡萄糖,等等,分解后的“小物质”又会根据身体需要再在肝脏内被合成为蛋白质、脂肪和一些特殊的碳水化合物或能量物质等,这是一个“由小变大”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之后,摄入的营养物质就变成了人体的一部分,也就不会“吃猪肉长猪肉了”。

在此顺便纠正一下人们普遍存在的某些错误的诸如吃肺补肺,吃肝补肝,吃脑补脑,甚至吃雄性动物的生殖器能够“壮阳”等荒谬的所谓“理论”。可想而知,如果肝脏“罢工”,人体的营养来源就会中断,生命也就危险了。 第二,解毒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在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型肝炎,解毒功能减退,体内有毒物质就会蓄积,这不仅对其他器官有损害,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对于这类病人,医生在用药时就会特别小心,即使使用保肝的药物也要慎重选择。 第三,分泌胆汁。肝细胞生成胆汁,由肝内和肝外胆管排泌并储存在胆囊,进食时胆囊会自动收缩,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以帮助食物消化吸收。如果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堵塞,胆汁自然不能外排,并蓄积在血液里,于是出现黄疸。黄疸既可以是肝脏本身的病变,也可以是肝外病变,还可能由溶血导致,但只要出现黄疸,就要认真对待,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第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新生儿的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不再造血,但由于血液通过两根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流入肝脏,同时经过另一根血管(肝静脉)流出肝脏,因此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肝脏的血容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系知识分享

中医:肝与五脏的关 系

中医中肝脏藏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医讲肝肾同源,今天艾蓬轩给大家分享下中医中肝脏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肝脏的生理结构和功能 肝脏是我们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那么肝脏究竟与其他器官有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平均重量可达到1.5公斤,成年男子的肝脏差不多有42码的球鞋这么大。 其实肝脏就是个傻大个,性情憨厚,天天干活都不知道累,因为肝脏是唯一没有痛感神经的器官,所以无论它累成怎么样,它也从不呻吟叫苦,也不会喊痛,这也是人们经常忽略它健康状况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它还是一个能自我完善的好同志,曾经有一位年经的母亲就为了挽救自己两岁零三个月的女儿,而捐献出自己1/4的肝脏。 我们一直在为这种舍身救女的母爱所感动,也曾经为这位母亲的健康状况而担忧,其实肝脏是人体唯一可以再生的器官,即使切除一半,它也会不急不慢的长出来,另外,肝脏也是最愿意位移的器官,它会随人的呼吸能上下挪动,活动范围能达到二到三厘米,这也是为什么大夫在为我们检查肝脏的时候,让我们不断吸气呼气的原因了。 在西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代谢系统,一个重要脏器,就像是我们人体的一个化工厂,它掌管着糖、脂肪、蛋白质的解毒、代谢,人体大部分的新陈代谢和有毒物质的转化,所以它也是最易污染的部门。

在中医的眼里,肝脏是一个部位,它有两大功能,一是主疏泄和二是主藏血。肝主疏泄,所谓疏泄就是让你能够疏通、畅达,比如说人生气了,时间久了,肝气郁结,就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消化功能就差,所以人生气了就不想吃饭。 肝主藏血,肝脏不只管藏血,还管调节全身气血运行,管血液分配,比如说人在运动的时间,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四肢,女性朋友生理期前,肝脏就把血液分配到血海,即冲脉,那个时候肝脏的血液少了,柔韧性格就下降了,所以女性朋友总有那么几天会脾气不好。 肝脏负责着人体的代谢、合成、解毒、贮存、分解、排泄,您关注过它吗?它对健康影响您知道吗?肝脏是人体非常重要的器官,有多重要?曾有这么一句话:肝脏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脏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肝脏与人体健康 我们人体是世上最强大、最精密的“仪器”,每个脏器看似独立,其实是密切相关,脏与脏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肝脏与其他器官有什么关系呢?又与哪些疾病有关? 肝与情绪的关系 中医讲,肝主怒,怒伤肝,肝血太重,就容易造成面红耳赤,头晕,头疼,这种就是肝火旺的表现,中医讲人卧血归肝,肝藏血,充足睡眠能养血的同时又可以充分的使肝气得到一个疏泄,长期睡眠不足,会造成肝火越来越旺,表现为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所以说人的充足睡眠可以养肝,可以使情绪能够达到非常好的境界。反过来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也利于养肝。 肝与眼睛的关系 中医里有一句话就是说肝和眼睛的关系,叫“肝开窍于目”,眼睛也是肝脏的“窗口”。眼睛经常发花、眼角干涩、看不清东西,除了视力下降引起的问题,也可是肝脏功能衰弱的先兆。

肝脏的重要性,肝胆卫士李亚磊从中医角度分析肝脏

肝脏的重要性,肝胆卫士李亚磊从中医角度分析肝脏 简介:李亚磊,出生于“中医世家”,毕业于张仲景国医大学(南阳理工学院国医系),师承于国医大师李佃贵,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委员,北京大学公共营养师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器官,颜色为红褐色,位于人体右上腹部,大部分被右肋骨覆盖,肝脏上部与胸膈相接,肝脏被镰韧带分为左叶右叶两个部分,右叶厚而大,左叶小而薄,人体中具有防护自卫功能的脏器。 肝主藏血而调节血运:六节藏象论说:肝者其华在爪,以生血气,素问·五脏生成论说:故人卧而血归于肝,李梃医学入门也提到人动则血运行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些都是说明肝脏对于血量的调节作用的血液在人体保持一定衡量,以供机体之需要,当人体进行剧烈活动或白天从事其他活动时,机体需血量就多,而当夜间睡眠或休息时,则机体需血量相应减少需血量多时,肝脏就排出贮存的多余血液;需血量少时,则多余血量又归肝脏古人认为肝为藏血之脏,藏血这一生理过程对人体的正常代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唐容川说:治一切血症总不外乎理肝也,又说:补血者,总以补肝为要。 肝主疏泄而调畅气机:在正常情况下,肝就是依其条达疏泄之性来保证其本身和其他脏腑的正常活动的疏泄功能体现在:一是调精神而出谋虑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情志与肝有密切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宣明五气论也说:肝藏魂,谋虑和魂都是精神情志的反映,灵枢·本身篇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唐容川说:夜则魂归于肝而为寐这些论述都反映了人的精神情志与肝脏的关系,肝疏泄正常,气机调达,则精神畅悦,疏泄失其常度则引起神志方面的改变,反过来,任何情志的刺激则都可导致肝气的郁结和逆乱,二者互为因果同时,由于气机郁滞,常可引起血行受阻,气滞血瘀,或为气血逆乱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临床所见肝气郁结者多有两胁胀痛胸闷不畅,而妇女则有月经不调等现象,都说明肝的疏泄作用与气血运行的关系其二是促进消化,以助吸收,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消化吸收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脾胃之气的升降和胆汁的分泌,而脾胃升降和胆汁的分

肝胆相关知识总结

肝胆相关知识总结

————————————————————————————————作者:————————————————————————————————日期:

肝脏 肝脏(Liver;Hepar)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并在身体里面起着去氧化,储存肝糖,分泌性蛋白质的合成等等的作用。肝脏也制造消化系统中之胆汁。在医学用字上,常以拉丁语字首Hepato-或Hepatic来描述肝脏。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人体中的腹部位置,在右侧横隔膜之下,位于胆囊之前端且于右边肾脏的前方,胃的上方。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腺,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公斤,为一红棕色的V 字形器官。肝脏是尿素合成的主要器官,又是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 肝脏在人体位置和形态结构:肝脏位于右上腹,隐藏在右侧膈下和肋骨深面,大部分肝脏肝为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9肋软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8软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肿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均属正常情况。肝的位置常随呼吸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cm,站立及吸气时稍下降,仰卧和呼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常要患者作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 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成人的肝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据统计,我国成人肝的重量,男性为 1157-1447g,女性为1029-1379g,最重可达2000g左右,肝的长、宽、厚约为25.8cm、15.2cm、5.8cm。 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与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与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叶下方与胃相邻。 肝的上面隆凸称隔面,朝向前上方,与脆弯窿相适应,能随呼吸运动而上下移动。隔面借镰状韧带将肝脏分为左右两部,即左叶和右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肝的下面凹凸不平,称为脏面,朝向后下方,与腹腔器官相邻。脏面的中部有H形的两条纵沟和一条横沟。左侧纵沟的前部有肝圆韧带,为胚胎时期的脐静脉闭锁的遗迹;右侧纵沟的前部容纳胆囊,后部紧接下腔静脉。横沟叫肝门肝固有动脉、门静脉、肝管、淋巴管及神经等由此进入肝脏。 肝脏排毒与微循环 肝解毒是由于血液在流动的关系,它不是把血液关起门来做这个工作的,而是边流动边解毒,解毒的同时身体的其他部位正常运转中还会继续产生代谢产物。所以血液里一直都会存在一些毒素,永远都解不完,只能保持我们身体的正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中医中肝与胆的关系

以下几个方面: 1.疏通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肝的生理特点又是主升,主动的,所以,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升降适宜,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功能正常。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可出现两个方面的病理现象:一是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出现胸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若“木不疏土”还可出现肝胃(脾)不和等症,可见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等脾胃功能失常之症状。因气行血行,气滞则血瘀,进而出现症积,痞块,在妇女则可出现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此外,气机郁结,还会导致津液输布代谢的障碍,产生水湿停留或痰浊内阻,出现膨胀或痰核等。二是升发太过,气的下降不及,则肝气上逆,出现头目胀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等。若气升太过,则血随气逆,可导致吐血,咯血等血从上溢的症状。甚则可出现卒然昏不知人的“气厥”症候。若肝气横逆“木旺克土”则出现脾胃功能失常之食欲不振,脘腹痞满,疼痛,嗳气吞酸,大便异常等症。 2.疏泄情志: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

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的。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疏泄胆汁: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中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若肝失疏泄,胆道不利,则影响胆汁的正常分泌与排泄,出现胁痛,食少,口苦,呕吐黄水或黄疸等症。 (三)肝主筋“筋”指肌健,具有束骨系关节功能,肝藏血,血养筋,故筋是肝的精气所聚,故《素问》说:“肝主筋”、“肝之合筋也”。若肝血充足,则筋脉得以滋养,筋健力强,四肢关节活动灵活,屈伸自如;若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轻则关节屈伸不利,重则四肢麻木,筋脉拘急,甚至手足抽搐震颤,角弓反张等。 (四)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五脏六腑之精气,通过血液运行于目,因此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内在联系,但肝与目关系更为密切。因肝藏血,其经脉又上连目系,肝的精血散于目,故有“肝受血而能视”之说,也就是说,目得到肝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