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和实词

虚词就是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也不能单独成句,它的主要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更、更加、十分、万分、分外、极其、极端、挺、相当、越、越发、稍、微、尤其、几乎、有点儿;(表示估量程度将近或大概如何)几、殆、垂,(表示程度不高)少、略,(表示程度甚高)甚、殊、颇,(表示程度到极限)极、至、绝,(表示程度超过限制)太、已,(包含比较意义)较、益、愈、弥、尤、最。

范围副词,如:都、共、统统、净、只、光、就、仅、通共、仅仅、单单、一齐、一概、一律、一共;(表总括)皆、咸、佥、俱、悉、并,(表示专独)唯(惟)、独、徒、止、但,(表示共同)相、相与。

时间、频率副词,如:已、已经、曾、曾经、刚、刚刚、正在、立刻、立即、马上、将、将要、永远、终于、从来、便、渐、渐渐、逐渐、顿时、迟早、早已、再、再三、也、又、常、时常、常常、还、屡屡、屡次、时时、往往、重、重新、偶尔。

肯定、否定副词,如:必、必然、必定、一定、准、准保、的确、诚然、务必、务须、没有、没、别、未必、不必、不曾、未曾、勿;不、非、弗、莫、无、靡、毋、未。

语气副词,如:难道、莫非、究竟、岂、偏、偏偏、就、简直、竟、竟然、居然、可、何必、横竖、索性、到底、毕竟、幸亏、幸而、明明、甚至。

情状副词,如:大力、竭立、大肆、肆意、陆续、相继、赶紧、连忙、悄悄、暗暗、特意、猛然;乃、固、诚、必、果、亦、尚。

估量副词,如:大约、或许、仿佛、似乎、想必、恐怕、兴许。

处所副词,如:到处、满处、处处、满地。

副词与形容词的区别:副词都能充当状语,有些形容词也可以充当状语,所以容易相混。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形容词可以与名词组合,作定语,大多数还能作谓语,如:一致、迅速、偶然、坚决、简要;副词则不能,如:一概、立刻、偶尔、竭力、简直。

时间副词与时间名词的区别: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都能作状语,容易相混。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名词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与介词组成介词短语,如:现在、最近、过去、起先、将来;副词则不能,如:正在、立即、早已、已经、从来。







介词

介词,即用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边组成介词短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的词。

时间介词,如:从、自、自从、于、在、到、当、趁、当着、随着、赶、临。

处所、

方向介词,如:从、自、自从、于、到、往、向、朝、由、沿着、顺着。

对象介词,如:对、对于、关于、把、被、给、叫、让、和、跟、与、同。

方式、依据介词,如:按、按照、照、以、凭、经、经过、通过、根据、本着、用、拿、靠。

原因、目的介词,如:因、因为、由于、为、为了、为着。

比较介词,如:比。

排除介词,如:除、除了、除开、除去。



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分句或句子,帮助表达某种关系的虚词。

经常连接词或短语的,如:和、跟、同、与、及、以及、或、或者、并、并且、而、而且。

经常连接分句或句子的,如:不但……而且、或者……或者、尚且、而且、何况、别说、于是(以上表示联合关系);因为……所以、虽然……但是、如果、即使、只要、只有、无论、但、然而(以上表示偏正关系)。



助词


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动态、语气等语法意义的虚词。

结构助词,如:的、地、得。

动态助词,如:着、了、过。

语气助词,如:的、了、呢、吗、呗、嘛、么、啊、啦、哟、哩、哇、罢了、而已。

比况助词,如:似的、一样、一般。

其他助词,如:所、被、连、给。

叹词
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

感叹叹词,如:啊、唉、哦、呸、哼、咦、嘻、哎哟、喔、啧、哈哈、嘿嘿。

呼唤应答叹词,如:喂、嗳、哎、嗯、唔。



拟声词
拟声词是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如:呼、轰隆、哗啦啦、扑通通、叽叽咕咕、乒乒乓乓、噼里啪啦。









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即根据词的语法特征兼顾词的概括意义划分出来的类别。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实词,能够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充当句子成分,多数能单独成句。


名词
名词就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等名称的词。
普通名词:表示人和具体事物,如:爸爸、妈妈、工人、机器、战士、教师、党员、风、雨、树、草、老虎、海燕、课本。
抽象名词:表示抽象的概念,如:思想、道德、观念、法律。
专有名词:表示特定的人或物,如:毛泽东、中国、长江、北京、黄河、泰山、雷锋、鲁迅、李白。
时间名词:表示时间或节令,如:春天、现在、立春、刚才、昨天、去年、从前。
方位名词:表示方向位置,如:上、前、左、中、以下、下边、之前、旁、外面、里头、前后、面前。
处所名词:表示处所,如:边疆、内地、附近。


动词
动词就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现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走、说、学

习、表明、完成、实现、打、吃、参加、收拾。
表示心理活动的,如:爱、怕、想、讨厌、担心、打算。
表示存现的,如:有、存在、发生、消失、出现。
表示关系判断的,如:是、叫、姓、像、成为、属于。
表示使令的,如:使、派、叫、让、请、禁止、命令。
表示意愿可能的(能愿动词),如:愿意、应该、应、要、敢、肯、得、可能、能够、可以、会。
表示趋向的(趋向动词),如: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去、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形容词
形容词就是表示性质、形状等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如:大、小、高、低、红、平坦、笔直、弯曲。
表示事物性质的,如:好、坏、冷、热、硬、伟大、聪明、诚实、优秀、坚强。
表示动作形态的,如:快、慢、迅速、熟练、轻松、恳切、紧张。
许多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形式主要有:AA式,如:高高、红红、大大、慢慢、暖暖;AABB式,如:仔仔细细、老老实实、大大方方;A里AB式,如:古里古怪、马里马虎、小里小气。


数词
数词就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1)基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还包括分数、倍数、概数。如:一、二、三、四、五、十五、二十、四百、六千、八万、三十六、五百四十三。
注意:古代汉语基数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个数前往往用“有”(借作“又”)字,二是缺位处不用“零”。如: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桂阳郡十一城,户十三万五千二十九。——《后汉书?郡国志》
(2)数的表示:数词加上别的词,可以表示其他数词。
①分数:表示占母数若干份,常用“几分之几”表示,口语中也可以用“几成”、“几分”表示。如:三分之一、百分之二十。古代汉语中则有很多种,如:
若复数年,则损失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诸葛亮《后出师表》(母数+分+之+子数,与现代汉语相同)
一月之日,二十九日八十一分日之四十三。——《汉书?律历志》(母数+分+名词+之+子数)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母数+名词+之+子数)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母数+之+子数)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母数+子数)
什一,去关市之征。——《孟子?滕

文公下》(母数+子数,如果母数是十,往往也写作“什”)
②倍数:在基数词后加“倍”表示。如:五倍、十倍、三十倍。
③概数(约数):表示大约的数目。表示法主要有三种。
A、在基数词前加“成”、“上”、“约”、“近”等。如:成千、上万、约二十、近五十。古代汉语中,“可”、“约”都可译为“大约”,“且”表示“将要”,言数之不足,与“余”相对。如: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徐珂《冯婉贞》
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B、在基数词后加“来”、“把”、“左右”、“上下”等。如:十来(个)、百把(斤)、二十左右、三百上下。古代汉语中则加“所”、“许”、“余”等,如:
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自后,宾客绝百所日。——刘义庆《世说新语》
赴河死者五万许人。——《后汉书?皇甫嵩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魏学洢《核舟记》
如“之”、“也”等字,每字二十余印。——沈括《活板》
C、相邻基数词相连。如:三两(个)、八九(斤)。古汉语中,也有如此连用的,如: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
④序数词:表示数目的次序,如:第一、第二、初一、初六。有时序数也可以用基数词表示,如:二连、三楼、五号、十二点。古代汉语表示序数有的同现代汉语相同,在基数词前加“第”,有的用“太上”表示“第一”,用“其次”、“次之”和“次”等表示“第二”、“第三”、“第四”……。如:
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史记?萧相国世家》
太上有主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年》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⑤虚数:在某些情况下,有些数词并不表示确切的数目,而是表示虚数。
A、表示数量多的:古代汉语虚数表示数量多,一般常用的有“三”、“九”、“十”、“百”、“千”、“万”以及“十二”和它的某些倍数(如“三十六”、“七十二”等)。现代汉语中一些成语、俗语等还保留这样的习惯。如: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司马迁《报任安书》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南齐

书?王敬则传》
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李贽《赞刘谐》
B、表示数量少的:一般常用“一”,有时也用“三”。如: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尧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韩非子?功名》


量词
量词就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
(1)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计算单位。
A、专用物量词:
个体量词,如:个、位、只、颗、伴、本、根、条、把、张、匹、声、驾、辆、艘、句、篇、段、章、首、间、座。
集体量词,如:双、对、副、套、串、堆、打、窝、帮、伙、群、队、组、班。
度量衡量词,如:尺、寸、里、毫米、厘米、米、公里、海里、斤、两、克、吨、元、角、分、
不定量词,如:些、点。
B、借用物量词:
借名词为物量,如:头、口、尾、杯、瓶、盒、桶、车。
借动词为物量,如:一捆柴、一挑水、一捧米、一封信。
(2)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A、专用动量词,如:次、回、遍、趟、顿、阵、番、遭、场、下。
B、借用动量词:
借名词为动量,如:洗一水、打一针、画一笔、咬一口。
借动词为动量,如: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
(3)复合量词:表示复合的计算单位,如:架次、人次、吨公里、秒立方米。


代词
代词就是有代替、指示、询问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即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的代词。
自称代词,如:我、咱、我们、咱们;吾、余、予、朕。
对称代词,如:你、您、你们;若、女(汝)、而(尔)、乃。
他称代词,如:她、它、他、他们、她们、它们;彼、夫、其、之。
反身代词,如:自己、个人。
别称代词,如:人家、他人、别人。
总称代词,如:大家、大伙。
(2)疑问代词:即表示疑问的代词,如:谁、什么、啥、哪、哪儿、哪里、哪会儿、多会儿、几、多少、怎样、怎么、怎么样、多;孰、何、奚、曷、胡、恶、焉、安、乌。
(3)指示代词:即指称或区别人、物、情况的代词。
近指的,如:这、这儿、这里、这会儿、这些、这么些、这么、这样、这么样;此、是、斯、之、兹。
远指的,如:那、那儿、那里、那会儿、那些、那么些、那么、那样、那么样;彼、夫、其。
分总指的,如:每、各、另、该、某、别、凡、本、其他、一切、其余;或。
他指的,如:之、焉、诸。
无指的,如:莫、无、靡、末。
虚指的,如:或、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