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

向孔子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
向孔子学习与他人和谐相处之道

孔子为人处世名言

孔子为人处世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孔子为人处世名言,希望能帮助到您! 孔子为人处世名言 1、人有三知就可以立世,你可知否? 人这一辈子需要知道的东西太多了,常常让人感到累得慌。那么这些繁杂的知识中有没有最为主要和核心的东西呢?也就是说,即使不太了解其他的知识,只要了解它们就足以立身处世?有!说来倒是简单,只有三个字:礼、命、言。 2、享不了洪福就享清福。 一个人如果实现了俗世理想,成为达官显贵,那么自然可以享洪福;如果没有实现俗世理想,那么也要安心享受清福。没有人能同时既享洪福又享清福的,智慧的人从这两种福中都能享受到超然的乐趣。 3、善于提问是金钩,能钩出令你惊喜的答案。 世事复杂,对任何事都得多留几个心眼。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 4、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但是接受别人的帮助也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别人的脚步注定是别人的去处,自己的双脚走出的是自己的路。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立自强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 5、良药苦口,喂药时别被对方喷到你脸上。 朋友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关键时能提个醒儿,走错了路时能帮着扳扳道

岔子。可要注意的是,当一再规劝仍然不被朋友接受,甚至还误会我们的用意时,我们明智的做法是“差不多就行了”。 6、变通,是人生的万向轮。 “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7、慷时间之慨的人,命运会对他很吝啬。 慷时间之概的人,命运之神会对他很吝啬。只有惜时如金的人,只有想尽一切办法挤干时间这头奶牛最后一滴乳汁的人,才会成为人生的阔佬。 8、不要做自己心灵的绑票者。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源于欲望,因为欲望是无限的,而能得到满足的欲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一生烦恼不断。减少烦恼的秘诀是限制自己如蛇的欲望,解救被功利之魔绑架的心灵。 9、自己发达时,莫忘帮助他人发展。 先行登上崖顶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 10、太极般的处事技巧:虚与周旋。 虚与周旋是一种表面顺随,实际上是敷衍应付的态度。对于有些人胡搅蛮缠,我们既跟他讲不清道理,也犯不着与他针锋相对,于是便采取这种虚与周旋的态度。虚与周旋是一种有用而又有效的处事技巧。 11、宽容是互赠的礼品,苛求是对刺的尖刀。 宽容是互赠的礼品----你能宽容别人,别人也不会难为你;苛求是对刺的尖刀-----你苛求别人,别人也不会饶了你。在宽大平和之中,认识这世

如何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如何化解师生间的矛盾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冲突,面对矛盾,我们应如何化解呢?以构建平等、尊重、和谐、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一、刚柔并济 在教育学生时,他若刚,你就应该柔;他若柔,你就应该刚,做到刚柔并济。一次,我在班上强调指出让学生放学都必须背上书包,将所有书全拿回家学习,而且我还说放学我会检查的,如果查出未带书包的同学,一定会严肃处理,话音刚落,其余同学都匆匆忙忙整理自己的书包,班班里有一个大个子男生爱理不理,一动不动,于是我非常不高兴,本来想在班里批评他一顿,可是我深知他是一个非常倔强,并且及其厌学的学生,于是我放学后将他单独叫到办公室,谈话了解后我才明白他爸妈最近闹离婚,孩子生活和学习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想到这些,我的语气和谐多了,不在带有批评的口气,同时有了一些真切的同情,我将他安慰了一番,鼓励他首先控制好他的情绪,并告诉了他几招方法,尝试让他帮助父母调节,使父母和好,听了我的开导之后,她低下了头,流露出了一丝愧意。这时,我又重新问他能不能完成我所提出的要求,他带着几分自信说:“能”! 二、避实就虚 有时,老师对学生的不满,原因不单纯是一方面的问题,有学习上的,还有言行上的。 有时候,学习上的问题并不会让老师太生气,而恰恰是不当的言行往往会激怒老师,让老师大发雷霆。往往这类学生都是那些破罐破摔,不想学习,专搞破坏的学生,对于他们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得先解决他思想上的问题,再解决他学习和言行上的问题。 帮其建立积极自信的人格,因势利导,使其不断进步,得到老师的肯定,表扬,从而不断激励,使其成为一个受同学尊敬、受老师欣赏的好学生。 三、避重就轻 对于学生所犯的一些大错误,可以将其淡化当做小错误处理,稳定学生情绪之后,再给他们讲道理,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消除心中的阴影,从而引导其走正确的路。 四、重奖轻罚 无数次的奖励,表扬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感情,使师生和谐相处,使教学呈献良性循环的态势。 总之,化解师生间矛盾的方法应该有很多,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激趣方法都是好方法。 2013.3.6.

辅导员和学生的相处之道

一、我该对学生严一些呢,还是多一些亲近? 这个答案很明确:亲近一些。 这个世界始终不是最优化世界,最佳的方案自然是“宽严结合,张弛有度”,达到这个境界的也算是至人,估计有管理上千人团队CEO高管的本事了,次优的方案就是亲近一些,这个对于青年辅导员最实在。最糟糕的,是上来就对学生很严。 对于青年辅导员来说,大不了学生几岁,扳着一副面孔对学生训斥,可曾想过若自己是个学生如何评价这样的辅导员呢?很多青年辅导员遇到一些问题后,老辅导员就给出主意:你先得对学生严一些,这样才管得住。问题是,学生真的管的住吗? 说实话,在短时间内管不是问题,但时间稍长,谁还理你这套!最糟糕的是,当学生背后骂你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会有多么委屈!谁也不想活在委屈中,对吧!所以,很多年轻辅导员,燃起的激情就在学生们的骂声中一下子熄火了。 那么该怎么做?聪明的做法是和学生交朋友,先让学生认识你的做人,再谈工作。年龄差距不大,完全有的聊,或者就是当成自己的弟弟妹妹们,就更好啦。学生们觉得你可亲,在可亲的基础上可敬,放心,学生工作就没什么事能难得住你啦。 “不怒自威、亲而难犯”则更是我们追求的境界。这就是在“亲”的基础上的“严”。不管和学生多亲,原则问题按原则办,当然这里面需要操作技巧,但是,整体来说,亲近是基础,严格是辅助。 二、我和学生很亲近,甚至有点太过亲近,到底怎样才算是合适的 “度”? 答案其实很简单,和学生亲近的标准是:尽量不要让学生进入你的个人私生活,这就是尺度。 原因很简单,让学生进入你的生活,一方面影响不好,尤其是和异性学生在一起,是要落闲话的。另一方面,如果学生通过进入你的私生活了解了你的全部“秘密”,你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神秘感,没有了距离感,没有了秘密——他们自以为什么都知道,这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恐怕从此以后你就彻底约束不住他了,因为他们完全了解你!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浅谈班主任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江苏省靖江市第五中学杨宏梅 在很多人眼里,班主任和学生之间应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我却不认同。我认为,这两者之间不仅是单纯的师生关系,还应该是亲密的朋友关系。在此,我仅从个人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和大家分享我与学生的相处之道。 首先,要理解、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是任何一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前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正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虽然每个老师都喜欢品学兼优的学生,但在人格上我们应给以每个学生同等的尊重,应当一视同仁的对待。作为一个班主任、一个老师,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谆谆教导,才能取得教育的预期效果。相反,一味的训斥,只能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会反其道而行之;更不能用挖苦、讽刺的话语伤学生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尊重学生,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班级中有一位男生,挺聪明的,可就是不爱学习,思想品行也较差。我和任课教师多次找他谈话,他都听之任之,可谓是班级里名副其实的差生。但是我不想放弃对任何一个孩子的教育,为此,我专门进行了一次家访。那情景至今难忘:六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改嫁,继父动辄打骂,奶奶年老多病……这个孩子的心里该有多的苦闷啊!后来的日子里,我总是给予他特殊的关怀,在学习上,尤其是在心理上,就像知心大姐一样和他坦诚交流。渐渐地,他被我

的真心所打动,经常向我吐露心声,脸上的笑容变多了,缺点慢慢地变少了,学习成绩也有进步了,我为他能跨出这一大步而欣喜万分。 其次,要用爱心感化学生。"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也时刻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这句名言。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今年我担任的是初一(1)班的班主任,对于这些农村学校的学生而言,在和他们刚接触时才发现学生他们太复杂了:行为习惯差、单亲家庭、留守子女、经济条件困难、家长不重视、……意想不到的难处让他们缺少了太多的关爱,所以才会变得懒散、调皮、封闭、不爱学习。针对这些情况,我经常跟学生聊天谈心,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及学习优劣都尽量掌握清楚,并且进行详细记录。每天至少与一个同学交流,一有机会便会给他们提出一些建议。当你付出一颗真诚的心时,学生的心灵上也会开出美丽的花。我终于体会到高尔基对外祖母的那一份真挚的情感:“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我想,我们做老师的也应该像“外祖母”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一、朋友间的交往——“缘” 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 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 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深州市魏桥镇高级小学王菁 【摘要】:教师是祖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天职是育人,作为教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把育人放在首位,以育人为中心,以育人为目的,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培养人的能力,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谐的师生关系具体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一个好的教师,要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要宽容学生,不讽刺挖苦犯了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给学生以自尊,这种自尊就会变成学生上进的动力。 【关键词】: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热爱;理解;尊重;自信; 【正文】: 师生关系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全体条件,它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各个发面,包括教学过程的性质、组织教材和组织学生的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和标准,教育中的各种弊端都是有其师生关系方面的原因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真诚友善、充满活力、互相尊重。教师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巨大热情;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建优秀班集体;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增强教师威信;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作为一个基层的小学教师,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天和小学生打交道,师生关系是每一个当老师的人都会遇到的。新时期的教育要求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即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而要真正成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一个关键性前提就是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和谐与否,小而言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大而言之,关系到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实施,关系到教育能否适应并服务于时代发展。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一、师生关系要民主、平等 教师的职责是教好学生。教好学生不仅是教育系统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衡量教师价值的标准。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而且,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

(完整版)浅谈师生和谐相处之道

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让师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处的氛围和谐。它的 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通,师生间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 如何做到师生和谐相处呢?在四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做了以下几 方面的尝试,与各位班主任交流、分享。 一、师生相处有四要 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却非常重要。 要尊重学生。尊重比爱更为重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学生一但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导致消沉。 要研究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 要改变自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 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 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的 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二、努力转化后进生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三克服”:一克服性子急,二克服不仔细,三克服中途放弃。 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配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因此在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进步不明显,老师不能失去信心,应该继续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教育他们,使有了一点进步的学生继续进步。 三、特殊家庭要关注 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教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关爱这些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沉默不语型: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所以,老师、同学的关爱是医治学生心灵疾病的良方。老师用温情和关爱去引导他们参与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各项任务,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 第二种是品德不良型:教育这种学生,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使用奇招会出现奇效。比如与这种学生谈话的场合不要在办公室,就老师学生两人,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要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跟他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放下敌意,很多真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动,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浅谈师生和谐相处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孔子的中庸之道》 一、中庸的起源 “中庸”的看法起源于上古的时代。我们看《尚书》的《周书》里面,周武王向殷代的遗臣箕子请教国事,箕子提出九条大法,“洪范九畴”,其中就有所谓的“中道”的思想。“皇极”它是讲正直为主要,有刚有柔,相互调剂的中正的思想,“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尚书·洪范》)讲这样一个中平的、中正的中庸之道,正直的政治哲学。所谓的“极”,它就是一个大房子中间的一个大梁,房屋中间的最高、最中、最重、最正的东西,它引申为一个中正平直的一个标准。春秋末期,孔老夫子对“中庸”的思想大大地加以推进。 乡下上梁的时候要举行一个非常隆重的仪式。梁就是房屋的最正、最中、最重、最大、最主要的物件,它也是一个标准,老百姓家都非常看重这一点。你如果坐在直升飞机上看北京的古城,你看从天坛到紫禁城到皇陵,它是在一条中轴线上,古城是一个中庸、平和的、是对称的,这是一个建筑美学,是城市规划的美学,实际上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是这样。大家可能也看到一些考古资料,辽阳的辽河流域,有一个古代四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的遗址,那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祭祀上天,他有一个遗存,他有祭坛,相当于北京的天坛。可见我们这个民族,它的审美,它对世界、宇宙的看法,它认为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一定是非常对称、非常中正。有一条主轴,有对称性的这样一个结构,这可能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美的一个结构。这就是所谓的中庸。 二、孔子对中庸的解释 孔子主张中庸,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是一个“其至矣乎”,是一个非常高的道德修养的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但也是可及的。中庸的第二意思,它是一个方法。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智慧和方法,处理各种事务的一个方法,或者叫方法学。中庸的“中”就是中正的“中”。 中庸的“庸”字有三个意思: 第一个意思:平凡,很平常; 第二个意思:庸者不易也,庸是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变化的一个原则;

师生怎样和谐相处

师生怎样和谐相处 ----浅谈小学班级管理制度师生之间有着年龄的代沟,有着称呼上的隔阂,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怎样才能和学生和谐相处呢,是这从教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思考,我总结了如下四化: 一、班级管理“民主化” 真正的民主教育或者民主管理,是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的,民主不单单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的本身。所以,在教育与管理中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个性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为了搞好班级管理,笔者采用了“民主化”的管理方式,让学生们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为了拉近学生于教师的距离,发扬班级民主精神,我特意在我执教的班级开过一次主题班会:“有奖征谏”——为教师提建议。并提醒同学们不要错失良机。小学生们比较单纯,听到这个问题之后,先是笑了一阵子,不过一会就活跃了。一段时间过后小学生们陆陆续续的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学生甲说:“老师,你刚教我们的时候和我们一起玩,没有界限,但是后来你越来越爱发脾气了。”学生乙说:“老师,咱们班的班规几乎都是你自己定的,我们都觉得不好。”学生丙说:“老师,你现在变的很冲动,我们犯点小错都要受到严厉的批评。”提建议的同学越来越多……教师总结说:“谢谢同学们的直言不讳,原来老师有这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我相信在未来的一年里只要我们精诚团结,必定能和谐相处,打造一个健康、有爱的班级体。”

让学生给自己提意见,学生学会的优点,就是在班级管理中发扬了民主式的管理方式。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老师是可以放下架子的,是可以丢下面子的,这样的班级才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才是民主的班级。但是,无原则的民主是不可取的,教师在管理时要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二、班级管理“法制化”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应该改一改自己一人说了算的“人治”管理,实施“法制化”的管理化的模式,让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班级班规,这样才能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 为了让班级管理走上正轨,笔者和小学生共同商量,制定了本班级的班规。在班会上,我对学生说:“咱们班里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班规。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当话音一落,学生们纷纷讨论了起来。学生甲说:“老师,我觉的不应该制定班规,那样就会限制我们的自由。”学生乙说:“老师,我觉的制定班规更好,如果玻璃被人打坏了,由谁来赔偿。”这时候,笔者抛出一个问题:“大家想不想让我们的班级体变的更优秀?”学生们纷纷点头,说:“想。”“既然大家都想让我们的班级变的跟优秀,那就应该制定相应的班规。但是在制定班规的时候,我们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广泛性。就是这个班规尽可能包括同学和老师今后可能发生的任何违纪现象,不能有遗漏。二是可行性。就是说我们的班规制定出来要能够落到实处,不能使一纸空文。三是制约性。就是说这个班规不是老师和班干部拿来管学生的而是应该约束每一个人,这个班规对任何一个人包括班主任也奏效。”之后,学生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

论语中的处世之道作为中国一代儒学大师,孔子其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见闻,仁慈的爱心,是五千年历史人海中难以寻觅的。孔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人,而记载他光辉思想的《论语》更被誉为“东方的圣经”。 时至今日,孔子的言行依旧是个传奇,圣人之名,绝非虚言。他的宝贵思想影响了中华文化两千多年,他的一言一行都为无数的后世学者奉为楷模,孔子的为人处世之道,恰恰就是孔子思想在其行为中的集中表现,简短而精粹,却为万世师表,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享受的那种欢乐,同样是我们今天快乐的源泉。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什么是“仁”?按孔子的说法,就是要“爱人”,要“泛爱众”,即要关爱他人、关爱众人。孔子把“仁”看作是君子的标志,“仁”是人的安身立命的基点。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真正的仁人君子时时刻刻不能违背“仁”,仓促匆忙的时候不能违背,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能违背。君子是仁者。 仁者乐,也就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乐观主义者。仁者为什么会快乐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就没有忧虑,不像有些人说起来比唱歌还好听,做的却是见不得人的勾当。做见不

得人的事,就时时刻刻提心吊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祸从天降。“仁者不忧”。孔子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开篇记的就是孔子说的几件快乐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会见远方的朋友是快乐的;人家不了解你,不赏识你,你也不要不快乐。 仁者寿,也就是说,君子比较长寿。古代人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但是,许多思想家寿命都比较长。排一张名单看看:孔子73岁,孟子、庄子84岁,墨子92岁,子思82岁,荀子75岁。究其原因,一是前面所说的乐观,快乐的人心理素质好;二是他们都注意修身养性。孔子不但注意饮食卫生,不吃变质和不洁的食物,而且吃饭适度,“食不过饱”,更不会暴饮暴食。他虽然出门有车,但却经常走路,而且步速很快。孔子还爱好射箭、驾车、打猎、登山等体育运动。孔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比较符合现代科学所提倡的健康标准,这就是仁者之所以长寿的原因。 仁者和,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孔子有一句名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见解可以不同,但却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小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拼个你死我活,却是餐桌上的酒肉朋友。《论语》中还有一句是“礼之用,和为贵”。胡锦涛同志说,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虽然带有不同时代和阶级地位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现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继承了“和谐”这个中华文

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怎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相处的氛围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通,师生间形成真挚的情感关系。师生间只有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才能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要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爱学生虽然很难,但它却非常重要。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自尊的存在,学生失去自尊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导致消沉。要研究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要改变自己。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后进生转化放首位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教师要很强的耐性。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如果遇事不冷静,爱冲动,由着性子,容易把事情搞得一团糟。如果事事发脾气,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老师应该看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志趣,要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取得学生们的信任和配合,而不能靠使性子、发脾气。 对特殊学生的转变过程中,如果学生的进步不明显,老师常会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从而对该学生不再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帮助教育,反而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这样的结果,经常使一些有了一点进步的学生再次退步,而使老师以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能把后进生看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教师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发展变化,即使不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要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特殊家庭要关注。单亲家庭的学生性格有更多的缺陷,教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关爱这些最需要了解、关心的学生,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沉默不语型:这类型的学生自卑感强烈,自信心弱,很敏感,独立性强,不过多依赖别人,但感情上渴望亲情、温情,所以,老师同学的关心爱护是医治这种类型学生的最好的药方。老师要用细致、关切的爱护之情去引导他们参与班级的各种活动,有意识地鼓励他们和同学们一起去完成各项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让同学们对他们刮目相看。第二种是品德不良型:教育这种类型的学生,要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比如与这种学生谈话的场合不要在办公室,就老师学生两人,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要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跟他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放下敌意,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动,尤其是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 孔子是我国圣贤的典范,以下是我整理的孔子的为人之道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摘要】《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蕴含着很多关于做人的道理,影响深远,本文从君子之道、孝道、交友之道、修养之道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论语》君子孝道交友修养 《论语》一书主要记载了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及孔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况。它不仅是在讲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在讲做人之道。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时代,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的状况,孔子主张恢复天下有道的局面,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此,他提出要正名,恢复天下正常秩序,而正名的关键在正人,正人的关键又在正己,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因此《论语》思想的核心就是“正人”,教导人们如何做人。 一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论语》一书中出现多达107次,君子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身居高位的贤者,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了解君子内涵,对于我们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人格情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仁”是君子的基本要求,是君子人格的核心所在,子曰:“仁者,爱人。”就是强调要爱护别人,对人有爱心,能先人后己,为别人着想。孔子把仁爱看作君子一生的追求,君子要处处体现出仁善之心,为此,孔子提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但同时强调孝顺父母、敬重兄长乃仁爱之基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不过,儒家所讲的爱不仅仅是爱家人,

儒家有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爱人”又要求“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也就是博爱。 “义”是君子的一种重要价值取向,所谓“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在对待“利”时,不会因为物质的诱惑,而迷失自我。儒家并不一味地反对追求利欲,但更注重的是,在获取物质利益时,要“见利思义”,对物质的追求要符合道义,不按照道义而取得的利益对孔子而言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孔子特别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种正确的义利价值观,对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礼”是君子衡量言行举止的重要标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君子言行举止要特别符合礼仪规范,“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在日常生活中懂得为人诚恳,尊重他人,懂得谦让,这样才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立足社会。相反如果行为处事不遵礼制,就会带来危害。正如孔夫子所说的那样“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二孝道 孝道是社会伦理的核心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论语》一书中“孝”字出现了19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说明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敬重兄长、尊敬师长,百善孝为先,学习文化知识要从做人开始。 孝道主要体现在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孝顺上。《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此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爹娘,简单满足父母的衣食住行,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重之心,就跟养狗养马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孔子提出了以“敬”为核心内容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教学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教学的基础(安定区称钩驿初级中学张来民743027) [关键词] 和谐;师生关系;教育教学;基础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双边活动,师生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工作中常有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自己勤勤恳恳工作,一心想把工作搞好,学生却不理解,不配合,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比如明明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却认为是苛求,甚至是“整自己”,从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并没有感到歧视后进生,且热切希望这些学生能赶上去,而他们却感到有一种压力,甚至说教师“偏心”;教师想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的学习状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结果却启而不发,不得不继续“满堂灌”,因此很苦恼。 怎样认识和看待这些具体问题呢?这里既有值得去研究、探讨的教育教学方法问题,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不可忽视的“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教育、教学方法,有的教师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效果良好,有的教师却不然,收效甚微;同一个班级,不同的教师上课,常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气氛;被某些教师认为是“搞事”、“迟钝”的学生,上别的课会变得“听话”和“聪敏”起来,判若两人。分析这些原因,除了每个教师所具备的德才学识和科目特点外,很重要的原因往往出现在师生关系上,即教师对学生是否怀有满腔热忱的信任和诚心诚意的尊重,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众所周知,教师是同活生生的学生打交道的,因此,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不同于机械

的操作或某种工业流程的套用,它时时受到学生心理因素的制约。课堂教学绝不是一厢情愿的说教,也不是冷冰冰的信息传递与接收,必须有师生双方积极的意识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交流,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适合于学生认知心理的教学环境,并不断调整策略。 短短45分钟的课堂教学,体现着教师的学历、才干、教学技巧,同时也是师生关系的展露与体现。师生心息不通,难得有感情交融的课堂气氛,教师不信赖不尊重学生,不会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紧张,不可能产生饱满的教学情绪,也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不和谐、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下,任何好的有效的教法都会黯然失色,变成无效的“花架子”,教师的任何暗示得不到学生默契的回应。 在我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在我刚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时,管理中奉行“家长制”的领导,习惯于自己发号施令和学生的言听计从;课堂上搞“一言堂”,以我为中心,进行知识“灌输”,教学效果不好,不懂得反思自己,只会去埋怨学生如何不听话、不争气,常常弄得师生关系紧张。在多次碰壁后,我才慢慢地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效的教育,必须以信任和尊重学生为前提,没有互相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成功的教育和卓有成效的教学。比如对于后进生,要真正从思想感情上信任他们很不容易,而他们又经常处于一种自卑自馁的心理状态,自我防范意识很强,不肯与教师沟通和交流,他们对于教师的言谈举止,甚至一个眼神又都非常敏感,教师稍有不慎,就会加重他们的思想负担,甚

师生和谐相处

师生和谐相处,打造高效课堂 发布者:hh 发布时间: 2014-1-27 15:38:43 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有正常的教学秩序,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 我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课时,我问学生“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套子?”学生兴趣来了,各抒己见。他们举了好多“套子”的例子如虚荣、名望、金钱、考试、升学率……我作了较客观的点评(表扬较多),同时我也参与其中,提出自己对“金钱”套子的看法(金钱是需要的,但金钱不是万能的)。接着,我便做了简短的小结:“套子”无处不在,我们要正确对待“套子”。我们虽然需要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我们不能作茧自缚;虽然要进入生活圈子,但我们不能落入怪圈。伴着铃声敲响,我们一起走过一节和谐的课堂,我们身心舒畅地走进知识的殿堂,并感悟生活。诚然,一堂课不能一味地泛滥开去,教师必须及时点拨、调控、归纳,要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③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冷静地对待课堂出现的偶发事件(如学生睡觉、说话等等),做到既严肃又活泼,既庄重又亲切;④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对每个学生都寄予期待。我经常对学生说“请来试一下回答这个问题,只要说出自己思考过的见解,说错了没关系”。“谁来挑战一下自己,朗读这一段话”。“他(她)讲得很有道理,望继续加油!”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所以,

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最起码应该做到的。它可有效地形成强大的合力,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教师要巧妙利用课堂上随机出现的情境变化,注重学生的情感交流,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用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相信学生,适时调整活动内容与教学策略。这样,学生就能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孔子之道

孔子的仁学 一、孔子的身世 孔子的祖先世系,相关典籍中记载最早的是微子启,他是商纣的兄长。当时商纣王凶暴无德,许多大臣纷纷进谏,纣王对此十分恼怒,将大臣比干的心挖了出来,把另一位大臣箕子贬为奴。微子启说:“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史记.宋微子世家》) 微子启离开商纣王之后,在周武王攻打商纣王的时候,带着自己封国中祭祀神灵和祖先的祭器,以及封国内物产,去周武王的军营乞降。由于其态度谦卑,周武王接受其降,并让他继续为诸侯国的国君。后来,周成王继承王位之后,管叔和蔡叔怀疑周公有篡位之心,协助武庚发动反叛。周公平定叛乱之后,封微子启为宋国国君,其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县以东、江苏徐州以西。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桮;为桮,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於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中国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

“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於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 ——《史记.宋微子世家》 孔子对微子启这位先祖很是推崇,《论语》中有记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论语.微子》)微子启也做到了孔子所推崇的那样,“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这是有仁德者的行径,所以,孔子曾自豪地宣称,自己是商的后人。“予,殷人也。”(《史记.孔子世家》) 微子启之后,作为孔子的先祖,有很大名声的还有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正考父曾经辅佐过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是三朝元老,位极人臣,可是他作了一篇《鼎铭》,用来警示自己:“三命兹益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

为人处世之道_议论文

为人处世之道 现今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与人的关係可以说更近了,也可以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係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孔老夫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看来,事情做过头了和没有做到位是一样的效果。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把握为人处事的分寸,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时,我们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怎样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係? 《论语》中有很多处世的态度和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简单而富含哲理。《论语》不是一部板着面孔说教的书,它交给我们的为人处世方法有时候渗透着一点变通,它告诉我们做事的塬则和把握塬则的分寸。其实我们今天总是在说任何事情该做,甚么事不该做,什么人是好是坏。然而,有很多时候判断人和事情不单单是好坏之分,而是在于你用什么态度对待人或事情,其实有很多事情应该是有尺度的,孔夫子不是一个提倡一味丧失塬则,一味要以一种仁爱之心去宽容一切的人。 曾经有一个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何如?」我们对以德报怨这个成语并不陌生,因为我们经常说生活裡头应该是要这样做的,所以我们觉得这样的人格应该在孔子那裡得到讚赏。没想到,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恩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抱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问完了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以直抱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如果他人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你要用你的恩德和慈悲去真正报答那些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这个道理我们听起来跟我们理解中的孔夫子哲学不一样,但孔夫子是有塬则的,孔子不是提倡

「以德抱怨」,他给的分寸就是「以直抱怨」,意即用你的正直去面对这一切,这才是至善的道理。 其实孔夫子在这裡给了我们一种人生的啓示和人格的尊严,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去面对不道德的行为,那么这个世界只会将恶意不断循环,这是无休止的。然而以德抱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搭上了太多的恩德和慈悲,用那种不值得的仁爱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事情,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悲剧。在两者之间,其实还有第叁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和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既不是德也不是怨,是「恕」。 孔子提倡的为人处世的核心应该是「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此可见孔子把「恕」贯穿在仁德的学说里。做人一定要懂得恕,要有容纳德和怨的胸襟,我们要本着「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塬则,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就会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係。 我们除了要怀着一颗恕心对待别人,还要以礼待人。有子曰:「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用礼法规矩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是不可行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人怎样,别人就会怎样对你。当我们待人接物时,如果能多一点礼貌,多一点彳数笑,我相信这个世界的怨恨也会少一点。即使别人不理解我们,我们也不用怀疑自己的德行,因为孔子曾经说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做伙伴。 “谵兮其若海,飔兮若无止。”个人修养到淡泊名利的胸怀就象大海,飘逸自如到能包容一切。如果一个人能涵养一颗恕心,就能使我们减少与别人之间的不必要摩擦,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相处,从而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为人处世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