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音乐、舞蹈”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音乐

音乐是凭借声波振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通过人类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从社会学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所创造的诸多文化现象之一;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混生性社会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音乐又同时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在中国,春秋战国以前,“音”和“乐”两个词一直是分别使用的。在古汉语中,把声、音、乐分为三个层次。按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专著《乐记》的说法:“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可见,“声”泛指一切声音,古代又称之为天籁、地籁、人籁等,其中包括各种噪声;“音”特指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的声音,相当于由乐音缀合而成的音调、曲调、音响组合等;至于“乐”,在上古时代指的是诗歌、音乐、舞蹈三种因素混为一体、尚未分化的艺术活动,孔子时代作为教育必修科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的“乐”,就是这种混生性的艺术活动。中国古籍上第一次出现“音乐”一词,是在《吕氏春秋·大乐》中:“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此后,“音乐”一词逐渐取代原先“音”一词的地位,用以指称音乐这一艺术门类;而“音”一词的含义则逐渐变窄,仅指有确定音高的乐音(例如“五音”)。到后来,“乐”一词才作为“音乐”一词的简称而用来指称音乐。在欧洲,拉丁文中的音乐一词“Musica”,起源于希腊神话中掌管文艺、科学的女神缪斯的名字,它的含义不象汉语中“音乐”一词那么明确。但是希腊神话中缪斯的职责是侍奉太阳神阿波罗,从这点看,借用缪斯的名字来转述音乐这一语义演化中,隐含着一种象征性的寓意:赞誉音乐令人心旷神怡的社会功能,并赋与她以高贵纯洁的形象。

当人们将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时就会发现:①音乐的内容与文学、戏剧、绘画等那些大量地描绘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情景(再现性、描摹性)的艺术门类不同,音乐所直接呼唤、激发的是情感与意志(表现性、表情性);由情感体验出发,不同的个人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联想到的具体对象也很不相同。因此可以说,音乐的内容具有情感的确定性与对象的不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②如果人们对这一特点加以深究,可以发现一个更深刻的本质特征:音乐所用的材料与结构是非语义性的,这也正是音乐与语言艺术的根本分界线。从表面现象看,活的语言艺术(书面记录除外)也是凭借声波振动,通过听觉器官,在时间中展现的,但语言所用的声音有语义,是词义的外壳;音乐则不然,各种乐汇所唤起的联想是从情感激发中自由展开的,不遵守语义学的规则。③从音乐与建筑艺术的对照比较中可以看出,在形式要素的抽象性和结构规范的严谨性方面,音乐与建筑十分相似;但与建筑在空间中展现(属于空间艺术)不同,音乐是在时间中展现的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简言之,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音乐的内容又充满情感与意志。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活动,既表现了社会成员对客观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又显示了社会成员主观上的追求和愿望、意志和憧憬,它承担着传递社会信息与交流情感体验的职能,起着组织与协调社会成员的意志行为的作用。

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音乐

人类童年时期的音乐,作为混生性的原始文化现象中的一个要素,在从猿到人过渡的后期就开始萌发了。原始的生产劳动(狩猎、耕作等)和部落争战所需要的群体间信息传递促使音乐萌发,它和原始语言(社会群体间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集体劳动和战斗(群体共同进行的生存斗争活动)发生于同一历史时代。在人类的有严格语义的语言逐步形成之前,必然有一个运用情感性呼号的阶段,近人在对黑猩猩的观察中已记录到类似的现象。这种情感性的呼号,既是语言的前身,也是音乐的萌芽。在音乐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节奏敲击,有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的呼号,在带有各种滑音的音调中出现的确定的音律为数不多;这些音乐萌芽的形态虽然简单,却是原始人类群体之间交流愿望与情感,表达要求与意志,协同进行劳动或战斗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从实用性交流手段的出现,到文化艺术现象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完成这一转变过渡的活动形式是:社会群体把规范化的劳动或战斗活动加以复现、演习、操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审美发生过程”。原始人类通过模仿禽兽被猎,演示草木繁茂,用象征性的表演制服想象中的敌人等,既表达了对以往成

功的欢庆祝贺,又表达了对未来禳灾祈福的愿望。这些活动在客观上起着情感激发的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借助于表演形式的类比作用和表演者对功利效果的想象而发挥的。因此,与感觉器官相联系的形式感与想象力就得到培育。例如,运动觉的节奏感、匀称感,视觉的色彩感、形状感,听觉的音色感、和谐感,语义表象的排比感、对仗感,以及伴随着形式类比作用而联想起社会生活事件背景的心理机能,就在这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也就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原始积累形成过程。科学、艺术、教育等各种成分的萌芽混合在一起的原始文化现象的积累,形成巫文化,而巫文化所运用的手段中,那些培育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部分,就逐渐发展成为混生性的艺术萌芽(其中包括舞蹈、音乐、诗歌、戏剧、美术等因素的萌芽)。

强调人类劳动是音乐得以产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对的,但不应简单归纳为“音乐起源于劳动”,而忽视了审美发生过程的地位和作用。肯定原始宗教(巫)对原始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对的,但不应简单地归纳为“音乐起源于宗教”。因为我们不仅要看到在原始文化现象的形式方面音乐与巫术的相关性,还应当看到在原始文化现象的内容方面,音乐与劳动战斗等物质性生存斗争的相通点。此外,在生存斗争社会化的基础上,男女

求偶活动发展为超生物的群体间智能、体魄、情感等方面互相展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语义性符号形式的传达不能满足时,自然要求运用更强烈更直观的情感激发手段,音乐舞蹈与造型艺术都受到来自这方面的推动与促进。

从语言起源和音乐萌芽,到社会成员分化为阶级之前,大约经历了一百万年以上的岁月。音乐艺术手段的各种素材,是通过无数氏族在漫长岁月中的群众性创造,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在目前尚处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部落或氏族那里,人们仍可以发现许多原始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音乐遗迹。例如,图腾祭祀中的集体歌舞,讲述创世传说与本民族历史的长篇叙事歌,欢聚饮宴时唱的宴歌、酒歌和娱乐性歌舞,友好邻村互相访问时唱的迎宾问答歌,青年男女互相表达爱慕之意的情歌,婚嫁、丧葬仪礼所用的歌曲和舞歌,各种各样农事和手工劳动过程中所唱的渔歌、牧歌、劳动号子等。总之,由于远古时代的音乐渗透在许许多多角落里,并同各种具体的社会生活活动直接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原始的音乐常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社会发展到奴隶制阶段,氏族社会中有权威的成员集团转化为奴隶主阶级,氏族社会所创造的全民性音乐文化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由奴隶主阶级垄断了,发展了。例如祭祀用的“乐”(诗、

乐、舞三者一体的活动)完全由奴隶主阶级包办;主持祭祀的巫师作为执掌神权的精神领袖,也身居奴隶主阶级的上层;祭祀所用的贵重乐器也属于奴隶主阶级专有专用,成为权力、财富的象征,并且随着物质生产技术的提高而逐渐精密化、系列化、体系化;氏族社会原有的宴饮音乐,在奴隶主的奢侈宴席上大为发展;乐曲比先前复杂了,乐器增多了,形成庞大的乐队;大量的专业音乐奴隶从事宴饮音乐的演唱、演奏,使音乐的娱乐性增强了。奴隶主阶级的最高统治集团为树立自己的权威,往往编演大型乐舞,例如中国夏代的《大夏》、《箫韶》,商代的《大濩》,周代的《大武》。在某些民族的奴隶主的子弟教育活动中,音乐成为相当重要的教育手段,这样的教育制度使这些民族有幸成为古代世界著名的文明之邦,例如古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另一方面,奴隶们也在创造自己阶级的音乐文化,他们在为奴隶主享乐而演奏演唱时,不断渗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艺术创造,奴隶阶级各成员之间也通过音乐来互相交流思想、感情与意志。奴隶们常用自己的歌喉唱出怨诉和抗议,例如中国《诗经》中就记述有唱出“吾与尔偕亡”这类愤怒语句的民歌;同时,他们还在粗陋的木器、石器和瓦器上敲击出激动人心的节奏,以表达他们的情感,等等。当然,除了奴隶主和奴隶之外,还有自由民,对音

乐也有需求和创造,这个阶级对奴隶社会音乐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社会转入封建制以后,社会分工和阶级层次繁复,音乐文化的阶级性形成斑驳缤纷的局面。封建领主通过战争兼并,不断扩大自己的疆域和权势,在帝王的宫廷中,音乐生活更加豪华。除了从奴隶主阶级那里继承过来的祭祀占候音乐之外,还制订了各种礼仪制度中所用的仪典音乐和歌颂本朝帝王武功的音乐,并从全国各地征集乐工和乐曲供皇帝贵族消遣娱乐。例如中国汉代的乐府、唐代的教坊,就是承担后一类职能的宫廷机构。朝廷官员中不仅有人监制各种乐器,而且有人进行音乐理论的研究,这种研究常常同哲学、数学乃至天文、历法以及制订度量衡等结合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促进。由于精神生产的进一步分化,在封建社会中开始形成职业的僧侣集团,主持寺院教堂的宗教活动,使宗教信仰以更严密精巧的形式渗透到社会广大成员的精神生活中去。虽然不少的宗教教义都在理论上公开贬斥音乐,但在宗教活动的实践中却普遍借助音乐手段,因而在实际上,对音乐文化的发展既有束缚,也有推动。有些宗教团体还创造了较发达的音乐艺术品。地主阶级作为封建经济结构的基层支柱,人数远远多于宫廷和寺院的人员,他们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反映他们组织

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和审美理想,这个阶级不仅自身参与艺术水平较高的歌曲与器乐曲的创造,而且以其精神生活的要求,协同市民阶级(市民除了一部分身兼地主以外,职业日趋繁多)一起促进市镇商业性音乐活动的发展。相对于宫廷音乐的民间音乐,相对于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以自由民身份从事活动的职业音乐家,是这一社会阶段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对音乐艺术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除了一部分依附于宫廷、官府、教会和富户外,大多数流动在城市集镇,进行各种音乐表演活动。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地主、市民阶级的支持,他们所提供的审美享受,也主要是为满足这两个阶级的需要。“文人音乐家”(士大夫阶层)也在音乐文化上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整个封建社会音乐文化的最丰厚宽广的土壤却是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创造

的音乐文化,他们占社会人口的大多数,他们在自己的劳动生活和社交生活中随时随地创造音乐,由于没有严格的思想束缚,他们所唱出的曲调和敲出的节奏更富有创造性。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尖锐化所导致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使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所创造的音乐文化带上慷慨激越的色彩和雄劲挺拔的气势。

当市民阶级雇佣劳动力组织生产,把手工业改造为机器工业,实行产业革命的时候,摧毁封建制度的新生产力就在封建社

会中孕育起来了。这个代表工业化生产力的新的市民阶级,把音乐艺术提高到新的水平。其情感内容的特征是表达了创造者挣脱神权淫威,争取个性解放的自觉意识;其结构形式的特征是作品的技术构成空前复杂。正由于这个高举反封建大旗的新阶级是工业化生产力的自觉代表者,表达其思想觉醒的意识形态也具有工业化生产力的风貌,代表工业化社会发展新阶段的音乐文化,无论在多声部的和声手段、织体手段和节奏的多层次方面,还是在乐器音色的丰富多彩和乐器制作的工艺水平方面,无论是在记谱法的精确化立体化、乐理术语的周详化体系化和演唱演奏作曲规范的严格周密方面,还是在音乐事业内部各行各业分工的多侧、多层和细密方面,都显出了工业化生产力所特有的新面貌。人们常把这种新音乐文化称之为资产阶级音乐文化,这是出于对历史现象的表面观察。这一时期的音乐,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①反映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音乐;②反映旧有生产关系残余及其思想的音乐;③反映新生产关系萌芽及其思想的音乐不能笼统地不加区别。同时,工业化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不同的社会阶级都参与了这个历史运动。在工业化初期,资产阶级通过雇佣劳动来促进工业技术结构的建立,但建立这种技术结构的人有许多都不是资产

音乐的起源假说

参考资料 音乐的起源假说 关于人类社会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时代。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弦乐器起源的传说 墨丘利(Mercury )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无意中踩到一个东西,那东西发出了美妙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于是墨丘利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弦乐器。后人考证弦乐器出现在墨丘利之前,但弦乐的发明有可能正是从此得到了启发。 管乐器起源的传说 在中国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期有一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传说中他曾进入西方昆仑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传说并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为管乐器的起源也未尝不可。原始时代的人类,他们的劳动生活,可以说是和音乐为伴而开拓发展,两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是直接从人类的劳动生活中产生出来的。 “异性求爱”的产物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纷纷竟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 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 一、音乐的起源

交谊舞的起源和发展

自 16、17世纪起,交谊舞已在欧洲各国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活动,故有“世界语言”之称。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交谊舞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所以又称它为“国际舞”。下面是学习啦整理的一些关于交谊舞基础知识的资料,供你参考。 交谊舞基础知识起源1:十一、十二世纪 欧洲这些国家将一些民间舞蹈加以提炼和规范,行成了流行在宫廷中的“宫廷舞”,高雅繁杂,拘谨做作,失去了民间舞的风格,只交谊舞在宫廷盛行,专供贵族习跳和欣赏,是贵族的特权。法国大革命后,宫廷解体,“宫廷舞”也进入了平民社会,成为社会中人人可舞地社交舞。一七六八年,在巴黎出现了第一家舞厅。从此,交谊舞在欧洲社会中流行,这个时候的交谊舞更具有强烈的民族风味,被称为美国学派的社交舞。 由于国标舞对舞姿,舞步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出现了要求相对低一些的交谊舞,它保持了国标舞各种舞种的风格,但比较随意。尽管如此,交谊舞依然有自己的要求,这样,才能体现各个舞种的风格,才能洒脱自如。 交谊舞早在二四年的时候,便传入了中国当时的几大城市和通商口岸.到了解放初期,五六十年代,交谊舞在中国还是很流行的,文化大革命中止后,进入八十年代,交谊舞又重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但与世界国标舞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交谊舞,由于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其风格为: 舞姿庄重典雅,舞步严谨规范,颇具有绅士风度,因而被称为欧洲学派的社交舞。十九世纪初由于美国的兴起,原来流行在欧洲的社交舞随欧洲移民而传入美国,同时非,拉丁美洲的大量移民也带来了具有浓郁的热带地区风格的民间舞,它们直接来自于民间,没有受到宫廷舞的影响,形式更为自由。 交谊舞基础知识2:慢三 慢三是属于三步,三步,顾名思义,就是每一小节有三拍。它的重音在第一拍,后两拍是弱音,节奏是"强,弱,弱"。我们说过,在男士请了女伴之后,摆好舞姿,男舞伴前进左脚,女舞伴后退右脚,那么在慢三中,对于男士,第一

世界流行音乐发展史ppt

?.他包括所有民间音乐种类,发展风格也不受局限性,它是随着当时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产生变化的. ?19世纪随着欧美国家工业文明的兴起,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构成早期的产业工人,城市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于劳工阶、中下层市民中的新兴文化形式.就是早期的流行音乐.在当时,反映怀念故乡,眷念乡村生活的音乐题材,正好表达了那些远离家乡、亲人来到陌生环境求生存人们的心里状态和纯朴的思想感情. 六[3] 张惟楚

? 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 他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又称“通俗音乐”.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一样,是一种音乐形式、风格和流派.“流行音乐”并不等于“流行的音乐”、“通俗的音乐”.“流行”、“通俗”只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的特征. ?例如:贝多芬的《致艾丽丝》世界流行,但它属于“古典音乐”,而非“流行音乐”;爵士乐在中国并不很流行,但它却是“流行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支系. ?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三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以至于有时候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同时在产生的时间上、传承及社会存在的方式上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这种风格可形容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 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严华、姚敏、张翠红、李丽华、白光、李香兰、张帆、黄飞然、黄源尹、吴莺音、欧阳飞莺、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邓白英、佩妮、张伊雯、韩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严华、李厚襄、严折西、严个凡、梁乐音、陈瑞祯、刘如曾、严工上、刘雪庵、贺绿汀、张簧、张昊等. ?词作家有吴村、陈栋荪、李隽青、范烟桥、田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姓名:马欢 分院、系:国际经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年级:2013级 学号:IBT13086 指导教师:陈嵚崟职称:教师职称 2015年12月30日

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设计),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明确标明引用或参考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日期:年月日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摘要】所谓流行音乐,即通俗音乐.是指那些内容朴实直白、真挚表达、朗朗上口,被广为传唱欣赏,流传很久的器乐曲和歌曲。中国的流行音乐出现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左右,流行于少数的发展城市中,并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深入群众,那个时候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了,可以称的上是百姓的精神寄托和真实的写照.在国内得到迅速的传播,被广大人民接受和认同,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趋于写实。所以流行音乐很容易和群众联系在一起,易于大众接受。 【关键词】中国流行音乐大众生活创作与发展邓丽君音乐

Thesis Title [Abstract]The so-called pop music: popular music. Is refers to the content of the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sincere expression, catchy, was widely sung appreciate, spread long instrumental music and songs. Chinese pop music appears in the 30s of the last century, popular in a few urban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and the masses, that time is not only an art, can be called is people's spiritual sustenance and realistic portrayal. Spread quickly in the domestic, accepted and recognized by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the form and the content also tends to be more and more realistic. So pop music is easy to link with the masses, easy to accept the masses. [Keywords]Chinese pop music,Public life,Creation and development,Teresa Teng music

中外戏剧的起源发展与历史

中外戏剧的起源发展与历史 美术学院11级XXX班景京晶 11060140211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把古代人祭祀性的仪式看作戏剧的起源,说明戏剧与原始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原始社会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和对动物的摹拟,还是古希腊人装扮成羊人萨提洛斯并进行表演,以及日本人在寺院仪式上的表演,都包含着当众摹拟的成分,而这恰恰是构成戏剧的最重要因素。即使在现代戏剧和当代戏剧中,由演员当众(观众)摹拟(扮演)角色,仍然是戏剧艺术的基本特质。如果把戏剧演出看作一种仪式,它与祭祀性仪式的一致性还在于: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的三角反馈集体体验的形式。当然,祭祀性的仪式虽然与戏剧演出具有相似性,但它本身毕竟不是真正的戏剧艺术,从前者到后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中间,戏剧艺术的本质,是逐步发展完善并被人们逐步认识的。

1、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第一章音乐的起源和上古时期的音乐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但从古至今在音乐中却没有国界之分和种族之别,所谓乐器,就是奏出音乐的工具。如前所述,音乐的起源是以声带为乐器的“歌唱”,但人类伴随着智慧的发展,开始了使用工具。不仅利用声音唱歌,而且在管上凿孔或者张弦抚弄以奏出音乐作为游戏,这就产生了乐器。 一、弦乐器的起源传说 墨丘利(Mercury)是希腊神话中诸神的使神。据说他在尼罗河畔散步时,脚触一物发出美妙的声音,他拾起一看,发现原是一个空龟壳内侧附有一条干枯的筋所发出的声响。墨丘利从此得到启发,而发明了弦乐器。虽说后人考证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经有了弦乐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二、管乐器的起源传说 中国古代历史记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有一位名叫做伶伦的音乐家,他进入西方昆化山内采竹为笛。当时恰有五只凤凰在空中飞鸣,他便合其音而定律。虽然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将其看做是有关管乐器起源的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 三、中国古代音乐 中国最初的帝王——黄帝,是五千年前创造了历法和文字的名君。当时,除了前述的伶伦之外,还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乐家。据说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弹奏了张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调过于悲伤,黄帝将其琴断去一半,改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黄帝时代的传说中,还有一位名为神农的音乐家,他教人耕作,并发现了医药,据说是牛首人身。他创造了五弦琴,如果设想当时的音乐是使用五声音阶,那么这是理所当然的。 论及古代中国音乐的书籍,据说为数不下三百种之多。孔子是距今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人,本人是音乐家,关于论述音乐的随笔很多。他曾正式习琴,在悲哀与欢乐的时候都抚琴以慰,并传授弟子。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通六艺者达七十二人。孔子之所教,可称为“诗、书、礼、乐”。“礼”是谓理天地阴阳的秩序,“乐”是取得谐调。也就是说,在他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力图以音乐来提高品德。孔子非常爱好古琴,并能自行作曲,关于音乐的评论也可见于论语中。 另一方面,古代中国的宫廷音乐多为舞乐,即诗、舞和音乐融为一体,和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四、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乐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芭蕾的起源和历史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芭蕾在近四百年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世界各国影响很大,流传极广,至今已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了。 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欧洲文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地方的宫廷里。每当结婚喜庆,接见外国元首,或其他大庆典,即表演这种舞蹈以示祝或助兴。芭蕾发展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芭蕾舞剧——《皇后喜剧芭蕾》上演于1581年,当洛蕾娜(Lorraine)的玛格丽特小姐和凡尔赛(Versaills)的姚幼斯公爵结婚之时,这场芭蕾舞的音乐乐谱迄今仍保存,可算是最古老的芭蕾音乐。 芭蕾至路易十四皇朝(1643—1715)时代而臻极盛,路易十四本人是一位卓绝的舞蹈家,且喜爱芭蕾表演。1661年,路易十四创立了历史上第一所舞蹈学校——法国皇家舞蹈学院,专门教授舞艺。这所学校现在属于巴黎歌剧院。而沿用至今的手脚的五个位置和一些优美的芭蕾舞姿则是1700年在这里得到固定的。在皇家舞艺大师博尚(Beauchamp)和音乐家贝弗(Cambefort)及吕利(Lully)的大力提倡下,法国芭蕾舞在文化和音乐上的重要性大增。于是芭蕾变成了许多新的宫廷舞的来源;诸如:加沃特舞曲(Gavotte)、巴斯皮耶舞曲(Passepied)、布雷舞曲(Boree)、里戈东舞曲(Rigaudon)等。在这

些舞曲之中,最重要的要算小步舞曲(Minuet),吕利于1653年,开始参加法国宫廷的芭蕾活动,而达到高潮。他当时正和莫利哀(Moliere)合力制作戏剧和芭蕾混成的所谓芭蕾喜剧(Comedie Ballet)。1760年发表的《小绅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可算是这类舞剧最著名的代表作。吕利又把芭蕾使用于他所作的歌剧中,他的两位后继者康普拉(Campra)和拉莫(Rameau)也如法炮制。尤其是拉莫的作品,因夹杂有墨西哥、健康和中国等的外国情调而更富风趣。这当然和他的个性和背景有关。英国方面又创造一种特殊的芭蕾,名之曰“假面舞”(Masque)。到了17世纪后半期,维也纳已成为芭蕾演出的中心。然而当时欧洲芭蕾舞正处在“传统”和“革新”的争论,“严格”和“抒情”间的争论,“纯粹舞艺”和“标题舞艺”的争论,以及“芭蕾”和“近代舞”间的争论中。这些观念在20世纪的今天,多多少少还有它的余波,时而争论不休。 从1789年开始,出现了《关不住的女儿》等一批早期(又称前浪漫时期)芭蕾舞剧的代表作。而到了19世纪,先后在巴黎出现了“浪漫芭蕾”这个芭蕾史上的黄金时代,推出了以《仙女》(1832)、《吉赛尔》(1841)和《葛蓓莉娅》(1870)为代表的传世之作,然后在俄国进入“古典芭蕾”这个整部芭蕾史上的鼎盛时期,留下了以《睡美人》(1890)、《胡桃夹子》(1892)和《天鹅湖》(1895)这“三大舞剧”为首的一大批经典剧目,从而促使人们形成了“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的观念。这种观念直到20世纪先后诞生出“现代芭蕾”和“当代芭蕾”之后,尤其是舞蹈开始走出“非舞蹈”的误区,竭力回

音乐剧的发展、起源

音乐剧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音乐剧了解不多,他们也不是很喜欢,但他们具有求知欲望强、表现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授课的方式,便于使用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这是满足学生情感与认知需求的最有效、最实用的途径。以学生较为熟悉的音乐剧《猫》为切入点,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音乐剧。 教学要求: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九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第二课中音乐剧,通过音乐剧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音乐剧的基本艺术形式,感受音乐剧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通过观看音乐剧经典片段的学习,初步了解构成音乐剧的主要元素、音乐剧的起源与发展及艺术特征。 2、在欣赏音乐剧片段的过程中了解音乐剧,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对音乐剧的感受。 3、了解音乐剧的基本形态和表现形式,在感受音乐剧的魅力的同时提升艺术修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音乐剧这种综合性的戏剧表演形式,感受音乐剧带来的魅力。 难点:通过音乐剧片段的欣赏和老师的讲解,师生互动表达与体现自己的音乐剧感受和知识见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复习上学期歌剧和本学期芭蕾舞剧学过的内容。 2、提问:之前欣赏过哪一部著名的音乐剧?

3、欣赏音乐剧《猫》的主题曲《回忆》。 〔说明:在复习中导入新内容,这样可以加深之前学习过的歌剧和芭蕾舞剧,还能过渡到本课要新学的内容。单独再次欣赏《回忆》是想让学生知道音乐剧中也有非常好听的经典流行曲。借此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的距离。〕 二、音乐剧的概念 1、提问:那有没有人知道什么是音乐剧? 2、音乐剧概念。 三、音乐剧的起源、发展 1、介绍音乐剧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 2、19世纪,出现了轻歌舞剧。 3、进入20世纪, 1927年科恩创作的戏剧《演艺船》成为古典音乐剧确立的标志,因此被称为“美国音乐剧之父” 。 4、欣赏音乐剧《一个美国人在芭蕾》片段 5、20世纪中期开始时音乐剧的发展创新时期。认识作曲家韦伯。 6、欣赏音乐剧《约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片段 四、拓展 1、提问:世界四大著名音乐剧指哪四部? 2、音乐剧的特征 五、课堂小结 1、欣赏动感的《歌舞青春》片段。 2、回顾主要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中国流行音乐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1120150789 张红健 中国流行音乐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出现在少数发展城市中,但真正流行音乐的大众化应视为80年代中期。20多年来,流行音乐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冲击着各个音乐欣赏市场并大有发展之势。但正如我国改革开放大业决非一帆风顺一样,新时期的中国当代音乐同样也有曲折和坎坷,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容乐观。 一.流行音乐的现状 中国流行音乐在改革开放后进入真正的繁荣时期。对外开放使国外的流行音乐有了进入中国内地的可能性。中国人思想上的解放与进步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再加上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渐完善,流行音乐,在度过了80年代与社会话语的磨合期与广大听众的蜜月期之后渐渐步入常态,基本能够按照自身规律独立运行,一个前景广阔的音像娱乐市场渐已形成。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曲线上升的,流行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经济利益的影响。为了获得足够的利益和回报,流行歌曲的创作陷入了一个怪圈:靠庸俗低下的内容来吸人眼球,依赖所谓时尚却毫无内涵的歌词来哗众取宠。在加上国内对版权立法的不健全,盗版猖獗让流行音乐的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流行音乐需要大众的支持。 从2004年的网络歌曲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再到现在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这些都是中国流行歌曲界的大事。然而中国流行音乐在其中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进步了么?仔细想想这些事情,“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固然火爆,观众看起来也大呼过瘾,可实际上这些节目推出的许多歌曲只考虑到如何吸引人们的注意,如何可以得到更多金钱上的收益,却忽略了对于音乐本身的关注。这些音乐的确是“流行”极了,可这样的“流行”的背后缺乏真正的音乐态度。粗糙的包装制作早已丧失了音乐的本质,其实质意义只有策划者们才能获得的充足利益。参赛者大多都是翻唱、改编,以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来获得暂时的吸引力,没有自己的风格,只是在学别人。这样做怎么能让流行音乐真正的蓬勃成长。 其实,中国并不缺少优秀的歌手、创作家,是什么让中国流行音乐萎靡不振?是整个流行音乐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几乎所有的歌手都渴望创作出新的歌曲来实现名利双收,可大多数却缺乏创作的灵感与耐心。而他们又不肯放弃垂手可得的金钱名气,于是翻唱改编成了他们的捷径。他们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可流行音乐却是原地踏步。李宗盛曾谈到了中国流行音乐圈的诸多怪现状,他直言不讳地批评:“现在的流行音乐圈,包括内地、港台在内,都进入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 二.流行音乐的发展 中国流行音乐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流行音乐失去了希望。不能否认的是,中国流行乐坛还是有一批血液里流淌着单纯音乐的音乐人在默默用功。如天王周杰伦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灵感,才女戴佩妮会记录长途旅行时的随想,情歌王子宇桐非则回味过去。正因为他们,未来的中国流行音乐还有希望。 我们应该怎样来发展中国的流行音乐?可以参考一下欧美国家流行音乐的发展。对比一下中国和欧美的流行音乐发展史:中国的流行音乐发展时间短却迅速,可以说在短短几十年里就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然而这样的发展是站在从欧美流入中国的较成熟的流行音乐的基础上才实现的;而欧美的流行音乐起源于一百多年前,是从无到有,是从较为缓慢的从不成熟渐渐走到成熟的;还有,欧美的流行音乐大都起源于人民对生活的有感而发。从这对比中可

关于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关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冠军张磊唱红的马頔的作品《南山南》在今年夏天占领了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不得不说,今年是真正意义上的“民谣年”。这种曾经小众、低调的音乐类型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歌手、演出场地到受众的换代升级,甚至开始走上国内主流文化的舞台。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对此产生兴趣为便于高中生之间对于音乐的交流与探索,特此对于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做出调查,调查结果如下:#中国民谣音乐的起源 在两汉历史上,民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谣,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各地风俗民情的反映,也有民众对于时事所做民谣的道德评判,抑或借某些事件的发生宣泄积累的不满情绪。正如《诗经·将仲子》所云:“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民谣的歌词简单,琅琅上口,广为传唱,因此为各个时期的政权所重视。《后汉书》中云:“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至各州县,观采风谣。”说的就是汉和帝让人微服到民间采听民谣,掌握民众的言论与意向。实际上,民谣也就是各个时期的社会舆论及社会思潮,从中折射出的生活面是相当广泛的,构成了一幅幅反映汉朝社会情况的立体画卷。汉初,刘邦的第四子刘长骄蹇自大,不奉法令,并图谋叛乱,后来因为事情败露而被抓了起来。汉文帝免其死罪,废除了他的王位,将他贬谪到蜀中。刘长在途中绝食而死。百姓作歌曰:“一尺缯,好童童;一升粟,饱蓬蓬。兄弟二人不相容。”汉文帝听说之后,追封刘长为淮南厉王,并让刘长的儿子刘安荫袭淮南王的爵位,给他建造宫苑。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学院:国际软件学院学号:2011302580105 姓名:陈硕 生活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每时每刻我们都能听闻到来自不同物体的声音.有杂乱的,有单调的,有简单的,有复杂的,有清晰的,有模糊的,有柔美的,有动听的... 从初中的物理课本上我们就学到了,声音的产生来源于物体的振动。那么,作为声音中一种特殊的成员,音乐又是怎样诞生的呢?物体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而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是听,都蕴含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感情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关于音乐的起源,被科学家们称之为“异性求爱”的产物。这种说法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这一学说曾在当时轰动一时。达尔文认为史前动物常常是以鸣叫声来追求异性的。他们的声音越优美则越能吸引异性,于是动物们竞相发出婉约优美的声音来得到对方的青睐,这种鸣声,特别是鸟类的鸣声已具有乐音或节奏的因素。因此,达尔文由此联想到音乐的起源,认为声音是在语言产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种鸟类的鸣叫声,动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从而形成动听的民歌传唱百世。无论音乐的起源是怎样的,总之,为了今天的我们能够享受到这天籁般的声音,实在是应当好好庆贺一下! 任何食物产生之后,都免不了要经历发展这一阶段。在中国这一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神秘国度,音乐的发展又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呢? 中华民族音乐的启蒙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骨哨。这些原始的乐器无可置疑地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乐音的审美能力。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用鳄鱼皮蒙制的鼍鼓。商代已经发现有木腔蟒皮鼓和双鸟饕餮纹铜鼓,以及制作精良的脱胎于石桦犁的石磐。青铜时代影响所及,商代还出现了编钟、编铙乐器。周代时期民间音乐生活涉及社会生活的十几个侧面,十分活跃。世传伯牙弹琴、钟子期知音的故事即始于此时。这反映出演奏技术、作曲技术以及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部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

声乐艺术发展史专题

《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声乐发展史专题研究 课程编号:040102147 教学对象:研究生 预修课程: 课程总学时:54 课程总学分:3 开课单位:鲁迅艺术学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声乐艺术发展史从声乐发展史的角度,对西方声乐和中国声乐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使我们从中了解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对各种唱法都进行过认真的艺术实践。 2、千百年来中外声乐发展的历史,就是和各种唱法彼此竞赛、互相取长补短的艺术实践过程,任何一种唱法都要经受历史的检验,进而得到声乐家和声乐爱好者的认同。 3、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方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的发展历程,来认识并把握欧洲声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探究美声传统教育理念之精髓及蕴含的深层次理论内涵和人文特质,明晰声乐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4、中国近现代发展史通过十三章节的内容,以声乐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生、传播、演变、发展及其作用和影响,论证了中国声乐艺术在声乐史上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戏曲、曲艺、三种唱法及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历程。 5、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民族声乐,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歌、戏曲、曲艺艺术精华,同时认真学习、研究和吸取西方声乐艺术中的经验,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到更快发展,早日屹立于世界音乐艺术之林,担当我们的责任。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将欧洲声乐史及中国声乐史为研究对象,根据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声乐教育的目的、内容、载体、方式、功能、理念等因素的变迁所呈现的差异,将欧洲声乐教育史及中国声乐史依据各自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各阶段的划分依据、基本特征、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理论文献、代表人物及相互间传承关系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归纳西方声乐史上涌现出的著名演唱家、教育家、教育学派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为当代教育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史学资料和理论依据,期望对中国美声教育的发展会有所启示和帮助,但不可否认由于歌唱较注重具体实践和个人体悟,因而在其本质特征中有超理论化的倾向,最原始的经验主义教育模式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致使声乐教育的主观性与崇技性相当鲜明,因此需将音乐史学、声乐学、教育学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 三、学习方式:(标题为宋体小四号、加粗,正文为宋体五号) 1、讲授:54 学时 2、讨论:学时 3、自学:学时 4、实验:学时

体育舞蹈的起源

体育舞蹈的起源、发展、分类 起源: 体育舞蹈起源于欧洲、拉丁美洲,同民间舞蹈演变而成,人们以前叫它为国际标准交谊舞,原名称为“社交舞”,为欧洲贵族在宫廷举行的交宜舞会。社交舞早在14-15世纪在意大利出现,16世纪传入法国,并在1768年在巴黎开办了第一家交际舞厅,法国革命后“社交舞”流传民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将该舞蹈散播到全国各地,并形成一股跳舞热潮,至今不衰。 体育舞蹈是以男女为伴的一种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按照体育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可分为两大类:摩登舞、拉丁舞;按照竞赛项目可分成三大类:摩登舞、拉丁舞、团体舞(队列舞)。 摩登舞包括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5种舞种。拉丁舞包括有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5个舞种。这是十个舞种均有各自的舞曲、舞步及风格。根据各舞曲的乐曲和动作要求,编成各自的成套动作。团体舞(队列舞)包括有拉丁集体舞和摩登集体舞。 发展: 它发展于1924年,由英国发起的欧美舞蹈界人士在广泛研究传统宫廷舞、交谊舞及拉美国家的各式舞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美化与加工,于1925年正式颁布了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等四种舞的步伐。总称摩登舞。 1950年,由英国ICBD(世界舞蹈组织)主办了首届世界性舞蹈大赛“黑池舞蹈节”,并把规范后的舞蹈命名为国际标准交谊舞,以后每年的五月底,在英国的“黑池”举办一届世界性的大赛。随着这种舞蹈在世界性的不断推广,自身也得到了发展,摩登舞中又增加了维也纳华尔兹。 1960年,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了间舞规范加工后又增加了拉丁舞的比赛。国际上存在两个国际体育舞蹈组织: 1.世界体育舞蹈及体育舞蹈理事会---1950年9月22日在英国苏格兰的爱丁堡成立,现有52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英国伦敦。 2.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1935年成立于布拉格,现有79个会员协会,注册地为瑞士洛桑,于1997年获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 国际标准交谊舞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80年代发展较快,先后与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进行交流活动。我国自1986年正式引进后,发展迅速。 1991年5月,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成立。从1998年开始,体育舞蹈被列入中国文化部“荷花奖”的评奖单项,从此体育舞蹈事业在中国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日前,世界各国将国际标准舞易为“体育舞蹈”,成为体育运动项目,拥有74个会员国的“国际体育舞蹈总会”于1997年9月4日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员,2000年成为悉尼奥运会表演项目。 一、摩登舞 体育舞蹈的特点、风格 1、华尔兹(Waltz)节拍:3/4 节奏:每小节有1、2、3拍。第一拍为重音。第二、三拍为弱音。速度:每分钟28-30小节。 风格:源于德国。动作如流水般顺畅、象云霞般光辉。潇洒自如、典雅大方。波浪起伏接连不断的潇洒旋转。享有“舞中皇后”的美称。 2、维也纳.华尔兹(V. Waltz) 节拍:3/4

流行音乐赏析

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并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广泛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因此,又有"大众音乐”之称。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轰动了全美国,又很快传遍西欧各国。在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在器乐作品中,它包括丰富多彩的轻音乐、爵士乐、摇摆舞曲、迪斯科舞曲,探戈舞曲,圆舞曲以及各种不同风格的舞曲和各类小型歌剧的配乐等。流行音乐中器乐作品的特点是: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现代作品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显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和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流行音乐也就是通俗音乐,流行歌曲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流行歌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著国家的政策开放,使得流行歌曲的内容形式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深入人心,90年代的流行音乐变化较广,并且与我们的生长背景较为接近。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现在我们所听的歌曲,像是周杰伦、蔡依林、张惠妹等等歌手,他们的歌都属于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与其它大众媒介的差异主要是流行音乐有三种特性: 1.流行音乐乃是一重复的形式:流行音乐的主题内涵不断的重复,而具有穿透阅听人之意识的能力。 2.流行音乐多属非叙述性的形式:其强调对接收者的身体、生理与感官能力之刺激。 3.流行音乐是一种经验上的形式:音乐是属于艺术而非科学的领域,是对某一经验之体验。 流行音乐的英文翻译:POP MUSIC 流行音乐的发展 美国的流行音乐作为欧洲流行音乐的主体,主要是以欧洲及其它国家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以及黑人音乐为基础,融合而发展起来的。随着逐渐演化和发展,又产生出新的种类形式,如爵士乐、廷潘胡同歌曲、乡村音乐、拉格泰姆布鲁斯、摇滚乐等。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门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 美国流行音乐具有更多的自娱性与商业性。其自娱性来自非洲的音乐传统。影响最大的,如爵士乐、布鲁斯、摇滚乐等,都起源于黑人音乐。 早年大部分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美国,一般地说是出自于自愿,他们基本上是愿意把自己的文化同美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但只有黑人例外。他们是作为奴隶被迫来到这个国家的。他们身上“除了锁链以外,一无所有,但他们的头脑中却牢记着非洲舞蹈和音乐的丰富传统。”黑人奴隶们在农场劳动时,不允许说话,但可以唱歌。他们依靠自人听不懂的劳动号子和歌曲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感情,通过这种表达方式,把他们郁积在心里的痛苦与不平喧泄出来,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黑人特点的黑人音乐。黑人音乐在形成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汲取白人音乐成分,产生了布鲁斯、爵士乐等形式。而最初的摇滚乐就是黑人音乐“节奏布鲁斯”,西方也有人把摇滚乐称作为“下层阶级反抗当局的一种形式”。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民歌的起源与发展 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 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音乐,唱出了最早的民间歌曲- --劳动号子。原始的民歌,同人们的生存斗争密切相关,或表达征服自然的愿望,或再现猎获野兽的欢快,或祈祷万物神灵的保佑,它成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阶级的分化和社会制度的更新,民歌涉及的层面越来越广、其社会作用也显得愈来愈重要了。 有关古代的民歌,实际音响已不可能再现,只有它的歌词,从古代文学著作中可见到一些。至于曲谱是没有的,因为民歌一直是口头传唱,就是有了记谱法以后,劳动人民也不用它。直到19世纪末才有民俗学家用工尺谱记录几首民歌。全面、有计划的搜集、整理、记录、出版民歌只有在新中国才成为现实。从历史上看民歌历来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小曲、俚曲、小令、俗曲、时词以及明、清时代常以山歌泛指各种民歌。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民歌词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 --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流行于北方黄河流域的十五个诸侯国的民歌,它的鲜明特点是运用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阶级矛盾以及劳动人民多方面的生活。在形式与语言的整齐划一上,不难看出这是经过选择、加工整理过的。到了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另一部长江流域的民歌集《楚辞》,这是一部在长江中游古代巫歌的基础上经过伟大诗人屈原整理加工的歌词集。它的突出特点是充满了古代的神话、传说,富于想象,它开始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并且把《诗经》的四言体民歌发展成一种句式自由,韵脚多变的“骚”体歌,而且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到了汉魏六朝时期(公元前206年一一公元420年)的民歌,大部分保存在乐府里,汉《乐府》民歌实际是淮河流域、长江下游、黄河中下游各地民歌的汇合,这时已经有了故事歌,如《孔雀东南飞》、《木兰从军》等故事歌,其内容大多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以及封建礼教下的家庭悲剧。这样的故事从公元初流传至今,几乎家喻户晓。不但有民歌形式演唱,而且成为戏曲的著名剧目,可见其影响之深。乐府民歌的突出特点是不仅文字都分经过整理,而且在音乐方面得到当时汉代著名音乐家李延年的加工,配上丝竹乐器伴奏,称之为相和歌。 从《诗经》民歌到汉乐府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古代早期,其内容之丰富,表现力之强烈,已相当完美。可以想象到在此之前,民歌还有一个相当长的原始时代。在原始时代音乐文化无专业可言,到奴隶社会,奴隶主有了专为他们享乐的乐奴,才开始有了分化。真正划分为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两个范畴还是到了封建社会,有了专为帝王、贵族的祭祀、仪礼、宴会、娱乐等演奏、演唱的人员,尤其是有了记谱法与专业作曲人员,才逐渐形成了明显的文野界限。在我国从汉代逐浙有了专业与民间音乐之分,汉代以后,也就很少再有由官方组织编纂的民歌集了。早期民歌的音调是否今天仍然存在很难确认,但是如今流传在湖北秭归县纪念屈原的划龙船歌(包括《起桨》、《游江》、《竞渡》)以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古老船歌(包括《摇橹号》.《拉纤号》等)的音调恐怕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音乐剧的特征及不同文化背景

2011年05月 音乐剧的特征及不同文化背景 文/王佳 摘 要:音乐剧,又称为歌舞剧,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剧中的幽默、讽刺、感伤、爱情、愤怒作为动人的组成部分,与剧情本身通过演员的语言,音乐和动作以及固定的演绎传达给观众。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关键词:音乐剧;特征;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J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210-02 科教纵横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猫以及歌剧魅影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就是艺术的综合性、现代性、多元性、灵活性和商业性操作。 1、综合性 指音乐、舞蹈、表演,特别是话剧表演等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例如为了表现舞台故事而创作的有关音乐,常常综合了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特别是常常把歌剧、轻歌剧和爵上乐整合为一个有机体。 2、现代性 它不再用传统的音乐舞蹈和简单的舞台技术。首先在音乐方面,不再坚持美声唱法,而是用最符合当代观众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爵士乐为主的音乐剧,后来有摇滚乐的音乐剧,有乡村音乐的音乐剧。总之,风格是非常现代性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过去美国式的踢踏舞,不光有芭蕾舞动作,还有体操式的舞蹈动作和其他很多现代舞蹈语汇。事实上,很多的现代舞蹈动作都起源于音乐剧。舞台技术也很现代化,一些先进科技的布景技巧和音响、灯光方面的先进技术都登上音乐剧的舞台。 3、多元性 多元性指的是不再坚持单一的艺术形式,如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类通俗唱法,题材从古代到现代,从轻喜剧到重喜剧,从科幻到神话,无所不有。音乐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缚,音乐传统有爵士、摇滚、乡村音乐、迪斯科、灵魂乐,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剧的,偏向轻歌剧的,还有轻歌舞剧(Revue),舞蹈也有多种流派。 4、灵活性 即不拘—格,不存在教条主义的东西,比较大胆。从布景上讲,《西贡小姐》需要一架直升飞机从天上降下来,传统上是做不到的,音乐剧则可以花本钱让直升飞机从天而降。在音乐创作、乐器伴奏和语言选择上,都是创新的并以市场需求为根据,不受传统的约束。在形式上,百老汇音乐剧受音乐喜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伦敦西区受轻歌剧传统的影响比较多,所以从总量上说,欢快的喜剧题材数量较大。当然,也有一些重量级的悲剧作品,例如《歌剧院的幽灵》、《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等。 5、高度的商业操作性 因为音乐剧是面向大众的一种娱乐形式,它已经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都是靠优秀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的。它非常注意把音乐家、制作人和商业化运作的机构用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音乐剧在对各种版权的处理方面是很突出的。我们知道,音乐剧不轻易出售舞台表演的录相制品,演到一定程度才搬上银幕,在版权处理方面是精细分割且商业化的。在制作过程和雇佣演员时,都把经济效益摆在相当突出的地位。应该说,这也是反映了观众的需要。 简言之,音乐剧就是集音乐、舞蹈、戏剧表演于一身的现代舞台剧。不同的人对音乐剧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文化背景。除此之外,音乐剧的那些制作人、作曲家、词作家,甚至那些表演者也都有不同的胃口,其中最大的争议可能是在纽约百老汇和在伦敦西区之间。百老汇曾经有非常辉煌的历史,她的发展是和美国音乐剧的历史密切相联系的,美国的音乐剧比较多地受爵士乐、摇摆乐的影响,其舞蹈有独创的百老汇风格,这些风格跟过去的摇摆舞、踢踏舞有密切的关系,也和美国芭蕾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在过去的基础上取得了相当大的发展。因此,美国音乐剧有它的传统。1904年,比特尔 踪斯明确了音乐剧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剧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演出船》综合地把歌曲、舞田和故事情节、话剧表演结合起来,结合得相当好,“老人河”等都是《演出船》中的著名歌曲。另外,正是音乐剧把美国风格的爵士乐,和与爵士乐配合得摇摆性很强的舞蹈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到了1943年,美国音乐剧舞台上出现了《俄克拉荷马》,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进展,即把舞蹈非常紧密地融汇在剧情之中,而不是过去那种似乎让你感觉到在剧情进展中暂停一下,给一段舞蹈或者给一曲歌的油水分离状况。传统歌剧往往就是如此,例如《茶花女》,第三幕开场给出了丁几段舞蹋,但这舞蹈与故事的进程不是那么特别有关系,似乎仅仅是一段华彩的炫耀。1957年,《西区故事》又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的舞蹈、剧情和歌的结合非常流畅、平滑、顺理成章。一个好的制作不是为了舞蹈而编舞,不是为了唱歌而把戏停下来,也不是为了入场时的“亮相”而安排剧情进展。《西区故事》体现了场景、歌、舞非常流畅的结合另外,导演、舞蹈设计帅配合的密切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到1975年,有人认为《平步青云》在这方面是达到顶峰了。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它的对话的安排也能够和歌舞穿插得非常流畅和同步,这也许是百老汇在那些年代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与伦敦西区相比,这显得非常突出。那时候,美国搞音乐剧的人可以尽情贬低伦敦。 伦敦则更多地受歌剧和轻歌剧的影响。有些纽约人认为,伦敦太偏重歌剧和轻歌剧,英国人不如道怎么去制作音乐剧,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英国人不太善于运用舞蹈语言。英国虽然也在音乐剧发展上做了很多努力,但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别突出的改 210 2011.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