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发展脉络

阅读材料: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发展脉络
阅读材料:消费者行为学理论发展脉络

一、消费者行为研究

1、研究路线综述

就研究层次而言,西方消费者研究通常是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进行。在宏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与消费生活方式概念相联系,通常是对消费群人口统计特征及消费行为特征的描述,这类研究更多的是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research)。目前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所进行调查,多数也属于生活方式调查,方法是测量恩格尔等人提出的生活方式的四个维度,即态度(attitude)、活动(activity)、观点(opinion)、入口统计特征(demographic)来描述消费者的生活方式(Engel,Blackwell and Kollat,1978)。根据四个维度的表现,消费者被从总体上分为若干类型;其中,美国SRI国际公司开发的VALS2就是一个著名的生活方式测量工具,但是,这种工具的有用性也受到诠释主义的质疑,研究发现(Douglas B Holt,1997),按照这种分类方法并不能区分出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差异,不仅如此,这种方法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应用也很少。

在微观层面上,消费者行为则通常与消费者认知、态度、购买意愿以及决策过程等具体购买行为相联系,倾向于对消费者在具体的信息沟通、购买决策、产品使用、品牌态度等方面的行为进行解释和说明,多属于解释性研究(interpretiveresearc h)。对于营销者而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更容易直接观察,因此,在营销者眼里的消费行为更多的是指消费者在广告认知、信息沟通、购买决策等方面表现出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行动;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决策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处置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属于消费态度的形成过程;而消费者行动则更多的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这两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行为的完整过程(Engel,1978;Loudon,1993)。

就研究路线而言,西方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路线之一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它认为消费者购买过程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可以分阶段研究,对消费者感知、认知、学习、态度、决策、反馈过程进行切分式研究(Loudon,1993)。另一种研究路线是所谓后现代的阐释主义路线,它认为消费者行为是受情境影响的,不存在共同的行为规律,只能把消费者个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相联系才能理解消费行为特征(Douglas B Ho1t,1997),但是,这种研究路线受到研究者自身的水平和主观因素影响,难以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因而尚未得到普遍运用。

在国内,卢泰宏教授从1999年起,开始招收第一批"消费者行为与中国营销"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并致力于采用本土化的方法研究中国消费者行为。目前,已有三位博士毕业生,他们分别就中国青年一代生活方式、消费者气质行为模式、中国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等方面进入了深入研究;同时,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出版了《营销在中国》和《营销在中国II》。这两本书不仅在国内销售上万册,在台湾和日本也深受欢迎。这表明,对于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公司而言,中国消费者行为特征是他们十分关心的信息。中国营销研究中心还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香港岭南大学的学者进行了交流。总之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刚刚起步,在许多领域都存在着空白。消费者行为研究者需要在理论上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在方法上,寻找更加符合中国社会文化环境的本土化方法。

2、研究方法论

2.1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

不同学术流派对消费者的理论假设不同,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方法论也不同,西方研究的方法论归纳起来可分为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两种。实证研究把消费者视为可解剖操纵的客观系统,运用模拟实验的手段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得到大量关于消费者反应的定量数据并用

统计分析得到一般结论,以预测总体消费群的行为。这种解剖分析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消费者的行为是有限几个因子变量的作用结果(大多数理论假设为线形关系),研究方向在于利用可控实验或调查把消费者的心理黑箱变为自箱系统。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个性特质论等流派学者进行消费者行为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这种实证主义方法论。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后现代主义的阐释学方法(阐释主义)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一的客观实体,消费是各人的独特经验行为,研究者与被访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到研究结果,研究结论不能一般化推广到更大的群体。因此研究者只能试图理解消费者心理动机,对其行为作主观的阐释,而不能做逻辑分析,根据抽象的规律而预测未来行为变化。

2.两种研究方法论的评述

实证主义的一个重大误区是把消费者理解为具有完全理性的人,其实许多消费发生的原因是源于消费者深层的无意识张力,但这种无意识动机并未被消费者本人意识到。在否认消费者的个体心理特性、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系统时空变化规律缺乏理论建构的前提下,依赖局部消费群在某一间断时空条件卜的实验或调查数据去推断消费者行为原因、预测未来变化。这是实证主义的另一误区。这种所谓绝对客观的实验数据、实证结论也就只能是这种天真的研究者大脑中的假想意象,而并非市场上消费者的真实行为。实证主义者用统计方法去分析消费者某一时段的行为特征。但实证主义者不能解释消费者行为何以如此、未来如何变化、为何现在与过去不一样,对于各种与模型预测不同的“不规则”消费活动与行为混沌现象,他们的解释显得苍自乏力,最后只能归因于外部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竞争者等)因素或内在价值观变化的影响。其实,消费者内在的价值观、气质,价格与外部社会经历、自然文化环境又是相互联系作用的,西方研究的根木缺陷在于缺乏关于心理与行为内在联系的理论构建,于是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理论尴尬,这是西方学者的“原子论”方法在分析人的消费心理方面的失败。

3、消费者行为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 20世纪30~60年代:消费者行为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营销活动并迅速发展起来。 1. 20世纪30~60年代:消费者行为研究被广泛应用于营销活动并迅速发展起来。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生产严重过剩,商品积压,销售非常困难。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生产严重过剩,商品积压,销售非常困难。针对这种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各个企业都在思考着产品销路的问题。针对这种供过于求的市场状况,各个企业都在思考着产品销路的问题。而二战后的美国,由于军需品需求下降,转而生产民用消费品,导致市场也骤然膨胀,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也随之变化,难以琢磨。而二战后的美国,由于军需品需求下降,转而生产民用消费品,导致市场也骤然膨胀,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也随之变化,难以琢磨。这一切使得企业的营销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切使得企业的营销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开始重视市场调研,重视消费者。他们开始重视市场调研,重视消费者。而这一时期,市场学、推销学等在市场营销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收到显著效果。而这一时期,市场学、推销学等在市场营销中得到广泛应用,并收到显着效果。这为完善消费者行为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产品销售服务。这为完善消费者行为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产品销售服务。

50年代开始,企业越来越感兴趣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而更多的理论研究者也加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最著名的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著名的是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另外一名心理学家海尔找到了消费者潜在的或隐藏的购买动机理论。美国另外一名心理学家海尔找到了消费者潜在的或隐藏的购买动机理论。另外,美国的经济学家科普兰提出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可分为感情动机和理智动

机对今天还有很大的意义。另外,美国的经济学家科普兰提出的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可分为感情动机和理智动机对今天还有很大的意义。

60年代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高峰。 60年代是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的高峰。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期望与消费者态度的理论、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人格的影响》有关理论、哈佛大学对于知觉风险的研究、中间范围理论、低参与过程与高参与过程的理论、群体问题的研究等,都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了消费者行为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小组提出的期望与消费者态度的理论、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人格的影响》有关理论、哈佛大学对于知觉风险的研究、中间范围理论、低参与过程与高参与过程的理论、群体问题的研究等,都极大地发展和完善了消费者行为学。

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中成立了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这是消费者行为学开始确立其学科地位的前奏。 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中成立了消费者心理学分会,这是消费者行为学开始确立其学科地位的前奏。

1960年,哈佛大学的鲍尔(Raymond Bauer)的一篇论文对改变假定消费者的理性程度比较低的观念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消费者的任何行动都将产生他不能完全肯定的结果。 1960年,哈佛大学的鲍尔(Raymond Bauer)的一篇论文对改变假定消费者的理性程度比较低的观念起了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消费者的任何行动都将产生他不能完全肯定的结果。

科克斯(Donald F.Cox)和罗斯留斯(T.Roselisus)等人关于如何应付知觉风险的研究。科克斯(Donald F.Cox)和罗斯留斯(T.Roselisus)等人关于如何应付知觉风险的研究。

2. 70年代~90年代末,消费者行为学发展过程的重大的转折时期。

1968~1972年间发表的研究成果,比1968年以前所出版的全部研究成果都要多。1968~1972年间发表的研究成果,比1968年以前所出版的全部研究成果都要多。这一时期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各种文字上的研究不仅数量激增,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研究方法也越来越科学。这一时期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研究的各种文字上的研究不仅数量激增,而且质量也越来越高,研究方法也越来越科学。更多的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经济数学、行为学等被应用到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中。更多的新兴学科如电脑、经济数学、行为学等被应用到消费者行为学研究中。而且,有关消费者研究的内容也有了重大突破。而且,有关消费者研究的内容也有了重大突破。

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恩格尔(James Engel)、科拉特(David Kollat)和布莱克维尤(Roger Blackwell)合作出版。 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恩格尔(James Engel)、科拉特(David Kollat)和布莱克维尔(Roger Blackwell)合作出版。

1969年,美国的消费者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正式成立。1969年,美国的消费者研究协会(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正式成立。

1974年,《消费者研究杂志》(JCR)创刊。 1974年,《消费者研究杂志》(JCR)创刊。

埃弗雷特• 罗杰斯(Everet M.Rogers )关于创新采用与扩散的研究,提出创新扩散理论。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 M.Rogers )关于创新采用与扩散的研究,提出创新扩散理论。

拉维吉(FJLavidge)和斯坦勒(GASteiner)关于广告效果的研究。拉维吉(FJLavidge)

和斯坦勒(GASteiner)关于广告效果的研究。

费希本(Matin Fishbein)等人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费希本(Matin Fishbein)等人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

谢恩(JNSheth)等人关于组织购买行为的研究和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谢恩(JNSheth)等人关于组织购买行为的研究和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的研究。

著名消费者行为研究专家J.Jacoby将其发展趋势总结为:著名消费者行为研究专家J.Jacoby将其发展趋势总结为:

第一,理论性更强以及更科学。第一,理论性更强以及更科学。

第二,研究的重点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并注重宏观方面的探索。第二,研究的重点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并注重宏观方面的探索。

第三,从单纯记述量变和关系向解释性的研究和对因果关系的探讨的方向转变。第三,从单纯记述量变和关系向解释性的研究和对因果关系的探讨的方向转变。

第四,行为科学的概念、方法的运用等越来越精确,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更为鲜明。第四,行为科学的概念、方法的运用等越来越精确,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更为鲜明。

3. 21世纪后,消费者行为学的进一步发展 3. 21世纪后,消费者行为学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学科种类大量涌现,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深化,门类也越来越多,如商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学科种类大量涌现,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深化,门类也越来越多,如商业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等。由此可见,消费者行为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消费者行为学面临着新的挑战,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目前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范式和方法论的缺陷

1.研究前提的缺陷:把一个完整的消费者身心假设为各元素和局部过程的简单组合

目前学术界对消费者的研究思路是把一个消费者整体切割为气质个性、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三个独立的部分进行分析,忽视、否认了消费者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这一基本的事实前提。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模式是环境决定论;情感体验人消费行为模式是个体决定论;理性决策人消费行为模式试图把消费者行为的内外影响因素联结起来,也摆脱不了元素分析法和还原论的影子,所有的这些模式的研究假设都违背这样一个事实—消费者的心理行为与外部环境是一个系统整体,这个整体不是各实体模块、组分的简单加总,而是一个各要素普遍联系的有机过程。各局部是从系统整体分化出来的,体现着系统整体的信息。离开了系统整体的功能过程去讨论各心理元素和环境影响是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的。西方四大流派学者从不同侧面去分析消费者的气质个性,把人的整体个性气质理解为或是生物欲望、社会性格、环境行为等某一方面的特征,或是这些特征的简单组合(特质论就是典型)。以此为指导的消费者个性研究,常以某种个性量表来界定消费者个性心理,研究某类性格特质与某一具体商品消费的相关关系,其结论莫衷一是、争辩不休。其实消费者是作为整体人格生活,其身心个性各方面的特征是相互联系对应的,把消费者各方面的特征拆解了也就不是真实意义上的人了,而在这种虚幻意义上的“假想消费者”基础上分析其生活习惯、消费行为、品牌行为等

是无意义的。

2.研究方法论的缺陷:元素分析主义、还原论盛行,缺乏横贯不同层面的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论

元素分析法是目前学术研究普遍运用的方法论,它把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不把它们看作运动、活的东西,而看作静止、死的东西;不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东西,而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目前的消费者行为学正是在这种静止机械论的思维方法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理性决策人、情感体验人以及行为主义的消费行为模式各偏重于从局部研究整体。它们对消费者身心各部分、各过程进行分别研究的方法是不能完整的描述活的整体现象,因为这种研究不能把协调各部分和各过程的联系和控制完全包括进来。当它们对消费者的各个局部分别进行实验室式实证研究的时候,总不免在不同程度上破坏消费者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破坏了消费者整体与局部的特殊联系,妨碍了对消费者整体心理行为变化规律的探讨。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这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被人为地的扩大了,由此所得到的消费者未来行为预测是机械式的错误结论,不能解析先天气质、后天心理、不同环境行为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因而也就不能辩证地预测三者的关系在变化的时空条件下将呈现什么变化图景。原子论是目前消费者行为研究者普遍认同的世界观。他们认为,动机、情感、性格等属于无意识方面的气质特征,感觉、知觉、学习、态度、决策等后天认知心理现象,以及生活方式、产品使用率、品牌忠诚等行为表象是相互独立的元素,而不是归属一个整体人(消费者)不同层次的局部信息;是这些个性、心理、行为元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的消费心理行为,而不是人的整体状态决定了这些局部信息表象。这种原子式世界观指导下的实证研究方向必然是,不断在消费者后天心理行为现象这些处于永恒流变状态的系统表象中寻找系统内部变化的原因。这种把因和果分割开来的归因论界维方式永远只能是“缘木求鱼”,因为世界万物时刻处于普遍联系和连续运动之中,根本不存在脱离整体的局部、也没有无因之果和无果之因。如同一粒种子包含着植物全部的成长信息,消费者是一个以先天气质为基础、先天后天各种心理行为互为因果的全息关系整体。

3.研究结果的缺陷

现有研究结论只是对消费者心理行为的静态、局部表象描述,而不是消费者心理行为的变化规律。这是由其研究前提和方法论的缺陷所决定。目前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往往以某类产品消费(如耐用消费品、快速消费品、娱乐业等)、某种行为(价格行为、媒体习惯、认知行为等)为对象,以局部片段的研究结论去推断全部消费者的一般心理规律,并以某一时空点下统计加以证明。其实这种研究结果永远只能是局部的表象,根本不能把握消费者内在不断变化心理行为现象的规律。这种研究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类别消费、所有心理行为都是从消费者这一个整体人的角度发生实现的内部协调过程;消费者所有活动是与其内(指身心环境)外(社会、自然环境)环境状况联系相应。离开消费者整体生活动态背景去研究消费行为所得到的是没有真实意义的静态局部表象。只有以一种全息系统观去作局部与整体的对应分析,才可能把握消费者心理行为变化规律。

三、消费者行为的理论体系

1、消费者行为理论体系概述

消费者行为学在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一个独立学科形式从营销中分离出来,发展至今,其研究范式可以归为两类: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范式为研究者们对他们研究什么与怎样研究而做出一系列假定,范式包含了众多研究视角。古典经济学形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思想萌芽,随后,它从新古典经济学中吸取营养而初具雏形,经过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的“独立革命”,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开始出现裂化,与象征主义

结合。一百多年的消费者行为所形成的两大范式:实证主义与非实证主义在实际发展中,蕴育众多研究视角。实证主义包括理性视角、行为视角、认知视角、动机视角、社会视角、特质视角、态度视角、情境视角。非实证主义范式包括诠释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基本视角。消费者行为理论由实证主义转换为非实证主义根本的动因是研究者们对消费者人性假定的改变。早期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为消费者行为理论提供了早期的理论支持(事实上,消费者行为学先期的母体———营销学也是始于经济学),“经济人”假定自然地浸入消费者行为研究之中,这从早期消费者行为理论流派,如理性视角、行为视角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人”的理性的影子。然而,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研究的目标也是经济系统如何实现协调地运行,而非具体个体购买决策与行为。

经济学为消费者行为提供一个基础,但是它无法理解消费行为的复杂性,过于强调理性一面,忽视消费的情绪化一面。所以“经济人”假定制约消费者行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不得不从其它学科吸取营养,对消费行为进行更为细致地描述。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繁荣为消费者行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素材。此时,消费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基于成本效益,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经济人”,他是一个“社会人”,社会与情绪的因素影响着他的购买决策。正是因为这一转变造就了消费者行为学发展的飞跃,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时候以一门独立学科形式立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之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世界经济持续的发展与物质极大丰富也使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消遣与张扬个性方式;服务消费比重在人们消费结构中日益加大,服务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的特点也使得顾客消费过程进入生产之中,消费体验也成为顾客价值创造的一个源泉。此时,消费行为研究不能仅限于顾客如何做出购买决策,而应关注消费者的欲望是如何满足。此时顾客就是一个追求个性发展和释放消费欲望的“自由人”。“经济人”、“社会人”、“自由人”研究假定转换推动消费者行为理论从实证主义转换为非实证主义,消费者行为理论范式的转换也是消费者行为理性化一百多年来发展的逻辑主线。

2、消费者行为理论发展脉络

2.1、实证主义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视角

2.11理性视角(二十世纪初)

二十世纪以前,日趋成熟的新古典经济学对生产唯一目的———消费研究注意力也越来越多。他们认为,消费过程包括简单的购买和购后反应;购买决策只是理性与有意识算计行为;消费者在其偏好,产品及相关产品价格即定前提下,根据收入来决定购买所需的商品,实现效用最大化。这种观点最早反应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阿尔佛雷德•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创立了“均衡价格论”框架,形成了一个静态局部均衡的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他构建了较为简单个体的消费行为理论,形成了“三个规律”、“一个惯性”、“一个剩余”,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需求规律、需求的价格弹性规律、消费习俗的惯性和消费者剩余。然而,这些经典经济学消费理论在特定假定前提内是有效的(如消费量与价格成反比),其中最受争议的是借用古典经济学“经济人”的假定,他们的理论认为,所有消费者在购买决策时如同电脑般的理性。1954年,经济学家伊娃•马勒在一项消费行为研究中发现这个假定是存在问题的。她发现,在她所抽取的样本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在购买时会对购买决策进行深思熟虑。马歇尔认为,商品的效用是由商品的内在品质产生的,效用的大小由消费量来决定。事实上,商品的效用不仅来自于商品的内在功能与属性,也来自于一系列外部因素。同时,马歇尔所构建消费者选择模型忽视了消费者如何形成品牌与产品偏好的。Westing(1974)认为,纯经济学理论是不能单独解释消费中所有变量,对顾客消费活动的管理需要更多相关理论提供参考[注1]*。

2.1.2行为学习视角(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与理性视角下强调消费者内在理性分析过程不同的是,行为视角则强调购买学习过程中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外部环境因素才是形成购买行为的原因。因此,行为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假定顾客内心是一个黑箱状态,行为是消费对外部事件的反应;它更多的关注外部消费环境的暗示,如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其研究重点是行为修正的技巧,如行为反应的条件、行为条件、代理人学习等等。行为视角下消费者理论可分为两大分支: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出现于这种情况:当A型剌激能产生行为反应,且A型剌激源于另一种并不具备诱发行为功能的B型剌激的条件下,如果A型剌激持久地进行, B型剌激会替代A型剌激而具备诱发的行为功能。如成熟橙子是黄色,消费者十分喜欢喝黄色橙汁,厂商知道这个信息后,把所有橙汁都包装成黄色。所以,市面上的橙汁都变成黄色。每当消费者看到黄色果汁,他会认为是橙汁,伴之以想喝的冲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源于巴甫洛夫的理论,将它运用到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可以得出许多有意义的成果。如生活中,存在许多引发饥饿,口渴的视觉与嗅觉的剌激。当这些经典条件反射与品牌名称相连时,顾客看到这些品牌时会产生口渴与饥饿的感觉,如看到可口可乐的商标时会产生想喝点什么的心理暗示。运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还可以解释更复杂消费行为,如信用卡是一种消费的信号剌激。在经济发达国家,信用卡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支付手段,所以,只要人们看到信用卡时,就会产生消费欲望。因为人们知道,只有拥有信用卡时,他们才能进行消费。操作性条件反射源于强化作用。人们总是具备这种心理:总是行使能产生正面效应的行为,避免出现负面效果的行为。也有学者把它称为皮格玛利翁效应。强化是包括愉悦与不快的两种相对心理体验,在

长时间的强化作用,加之配套奖惩机制,人们会学习正面强化行为,避免负面的强化行为。完成操作性条件反射可以通过三种方式:

①通过奖励的形式得到正强化;

②避免不愉快经历而出现的负强化;

③紧随不愉快事情后的行为会受到惩罚。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为营销者提供许多有力帮助,如运用到模仿战略与重复性广告中就可以解释许多现象了。在我国营销实践中,这种案例数不胜举。如“脑白金”广告几乎成为人们的公敌,可是每当人们购买保健品时,可能都会想“脑白金”。

2.1.3认知视角

认知视角认为,信息在顾客购买决策时是十分重要的。它把消费者视为一个积极收集信息解决问题者,他总是通过收集信息来达到控制消费行为的目的。然而,这个流派学者也存在诸多分歧,如对消费者是否真意识到或什么时候意识到在购买过程中存在学习信息的过程就有不同说法。一方面存在诸多无意识学习的心理学的证据,这也是Langer (1983)所定义的无意识状态。另一方面,另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所谓条件反射行为是人后天有意识的学习结果。信息处理理论是认知视角的中心,也是这个视角下所涌现的众多心理认知层级理论的基础。Barry和Howard (1990)认为,这些理论都假定消费者对促销信息会经过如下心理过程:感知、感受、冲动,贯穿这三个心理过程是认知,认知对行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注2]*。在信息的指导下,认知视角下提出众多顾客购买决策模型。Nicosia (1966)、Engel (1968)、Howard 和Sheth (1969)等人分别提出了三个综合性消费者决策模型,这些模型都是对顾客消费行为这一心理过程作完整的描述。Engel (1986)等人认为,高涉入的购买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认识问题、信息搜寻、可供选择方案的确定、购买及购后评价的行为。同时,这一过程辅之以信息处理过程,其大体过程是信息的披露、注意、理解、接受与保留的过程,购买结果是满意或认知不协调[注3]*。Festinger (1957)首先将认知不协调引入到消费者行为分析中,它影响消费者将来购买行为[注4]*。Engel和Blackwell (1982)认为环境因素也可以影响顾客购买动机与倾向。这些模型都假定消费行为是一种心理状态和情绪所控制,信息的处理结果决定了这些心理状态[注5]*。总的来说,认知视角下的消费行为理论对营销活动最大启示

是如果要影响消费者行为,就必须让消费者接触到所提供的信息。

2.1.4个人特质论

从日常购买经验可以看出,一些购买行为也与个人特质有关。个人特质差异可以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产品提升自我形象的差异、对产品偏好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Mead (1934)运用角色理论来解释人的社会与个人属性,将戏剧学的知识运用到消费者行为中,认为消费者在消费中表演着不同的角色[注6]*。Goffman (1959)引入“管理情境”说,也就是说人们总是在管理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通过消费活动,传递欲表现自我的形象。特质论的理论意义就在于,理解消费者在社会环境中角色是如何形成,从而预测他们的行为;同时,虽然人的特质是有差异的,但同一特质的消费者的集合可以形成市场细分的基础及对其实施差异化营销。

2.1.5消费动机理论

对于营销经理来说,消费选择(如选择某个品牌)与个人特质(如性格取向)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显着的问题是十分重要。在实际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广义地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与特征进行归类更有利于描述与预测消费者的行为。因此,个人特质论的发展也推动了消费动机理论的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如Horney和Adler 试图将弗洛伊德等心理学理论引入到消费者行为研究中,他们的成果形成消费动机理论早期研究。ErnestDitcher推出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接示消费动机,他认为,人们不能直接回答他为什么那样做,因为在大部分时间内,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样做。随着具备处理强大信息功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为消费动机的研究提供了客观的物质条件。计算机能帮助研究者对粗糙材料就特质、动机、心理特征方面进行定量的分析。与之同时,心理学和社会学在这个时代的迅速发展也给研究消费动机提供诸多分析工具,此时消费者行为研究也深深带上了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烙印。动机理论学者在深入研究顾客价值的本质的同时,强调利益细分、生活型态、兴趣爱好集合,心理描绘图等概念与工具的运用。其中运用最多是生活型态概念。生活型态观念下的营销暗示着营销应通过消费方式来了解顾客。顾客的消费内容集合构成生活的型态,因为属于同一生活形态的消费品往往会构成一体,会被同类型的消费者选中。Douglas认为所有商品都是富有意义的,商品之间联系就构成这些意义,如同音符的组合创造音乐一样。

2.1.6社会视角下的消费行为

Veblen (1899, 1949)是第一个引入炫耀性消费,认为财产所有权能带来符号性价值。许多研究将社会作为一主要影响变量引入到消费行为中。尽管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林立。综而观之,它们基本的观点是人的态度与行为受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相关群体、接触群体等因素的影响。营销作为一种价值传递行为也受文化影响,同时,它也是一种传递文化价值观的渠道。商品反应消费者社会的地位;社会阶层关系也影响着个人消费行为。社会所形成的不正式的规则———规范也统治着人们的行为。消费者往往服从规范,因为他们受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存在迎合集体的愿望时候表现更加突出。规范的形成取决于多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空间的接近。Festinger (1950)的一个研究表明,物理空间结构影响着我们想了解,流行是如何形成的,物理空间距离与交往的增多有利于规范的形成[注7]*。交流的频率也决定消费参考群体的形成,规范对消费的作用就在于参考群体价值的成为社群整体价值观,从而将群体价值渗入到个体之中。显然,各种社会与个人因素在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而且,各种产品与个人的联系性的强弱取决于它对消费者自我观念与自我形象的提升的一致性。消费也传递社会与文化象征意义。即使在高涉入购买行为中,当产品特别符合消费者自我观念时,消费者也可能采用非理性购买行为,如奢侈品的消费。

2.1.7态度视角(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

态度就是消费者在进入购买程序之前所持倾向性看法。购买过程本是一个学习过程,也会导致态度的产生(Politz, 1958)。虽然态度不能决定所有购买行为,但态度也是产品购买过程中社会力量、个人独特品味,能力综合的结果。大部分的学者同意态度由三个因素构成:感知、行为、认知。感知是指消费者形成态度的方式与过程;行为是指消费者欲实现态度目标而实施的行为倾向;认知是指消费者对所达到态度目标所持信念。态度三构成成分是十分重要的,它对消费行为影响力取决于对形成态度目标物的消费动机的强弱。态度视角下的研究者引入层级影响的概念来分析三个构成成分的相对影响。每一种层级理论都对三个态度构成排序有一个固定的排序。如认知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态度按认知、感知、行为的行为程序;行为学习理论认为态度按认知、行为与感知程序排列;体验层级理论认为,态度形成的顺序为感知、行为与认知;那些高涉入程度与高认知风险差异化购买行为的态度排序则是认知,感知与行为。通过认知信息理论,态度是基于认知、行为及感知三过程之后的学习过程,也是感知、行为及认知三过程最终的成果。态度视角对营销者最大借鉴意义在于营销传播方面。在消费者行为学,影响很大的AIDA模式(引起注意(Attention)、激起兴趣(Interest)、渴望(De-sire)、引起行动(FinallyAction))就是态度视角的一个理论成果。

同时,态度视角下还有一些理论成果至今运用还是很广泛。比如多层属性态度模型,如Fishbein (1983)模型,它主要是分析消费者对消费品态度构成因素的分析。产品或服务本身具有多种属性对不同的消费者意义是不同的。同时,消费者的消费态度也受其它因素影响,如他购买的产品能否被朋友及家人的认可。多重属性态度模型强调消费态度的多重复杂性,识别在不同情境下信念与评价的差异及它们的组合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用之可以预测消费者行为。总之,态度模型在界定消费者态度形成顺序及分析消费行为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营销者对广告的管理工作。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涉入悖论”的解决。涉入悖论指一些低涉入,不重要的消费品购买行为,如购买口香糖,虽然这类产品人们并不需要对产品功能与属性进行深入理解,但需要人们简单记住它们的品牌,需要宣传剌激很多。相反,一些复杂的高涉入产品的购买,如购买笔记本电脑,由于消费风险很大,也需要对消费者进行大量信息宣传。态度视角下精炼模型认为对于前一类产品的营销宣传,广告管理是关键,让信息不断充斥其周围;后一种产品的营销宣传,广告信息的内容是关键,让消费者真正了解商品功能属性信息。

2.1.8情境影响因素视角(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情境被定义为连接和超越消费者和产品特征的因素。比如,情境可以是行为(如朋友愉快地相伴)、体验(商场购物体验)、也可以是感知(如时间的压迫)等等;情境反应也可以是知觉的,也就是情绪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影响购买行为,如压力可以削弱信息处理与问题解决能力,也影响购买决策。除了行为、体验与情绪的影响之外,消费者的物理与社会环境也影响着顾客的消费动机与产品的评价。比如,消费者独特社会身份或角色对消费行为产生的影响。情境角色另一面是消费者民族认同感与自我认同感,特别当消费者被唤起这种情感,他会把这种情绪带到他的购买行为中去。此外,消费者情境的自我转换也是一种大因素。Koffka (1935)提出完形心理学原理,他认为人们观察事物的意义是凭借个体剌激的整合而得来。将此运用到情境购买中,则是强调产品或服务的总体协调性,注重总体协调性对消费情绪的剌激作用[注8]*。即使消费者在高度涉入购买过程中,如果营销能集中对消费品的情绪反应,激发消费者主观情绪反应,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消费者也可能表现出“非理性”的一面。从营销活动角度来说,消费活动中消费者认知能提升他们对所选择的产品与品牌的认知。低涉入产品购买情境中,顾客反应往往是出于对环境暗示的反馈,购买行为任意性较强。消费者可能受促销信息所吸引,临时改变其购买决策。对于营销者来说,就必须注意情境变量对消费的剌激,注重店面空间的布置与陈列,样本产品的演示、促销人员的服务质量、人气与氛围等等。

因此,消费者将他们的购买寓于特定的情境,他们觉得应在特定的地点进行特定的消费。消费者的情绪与认知对购买产品选择与购后的评价影响都是深远的。一个原因就是,行为为某种目标状态所引导。如当人们感到饥饿时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面包店,因为这些食物是他的主要需求。消费活动追求目标两大类:功能性有形目标与无形的娱乐性目标。显然,购买过程中的一些情境因素,如购物环境,购买心理状态则影响购物数量与时间。通过情境理论,购物体验是影响购买决策的最关键因素。

2.2 非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下消费者行为研究视角

非实证主义范式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才成为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新范式,经过十多年发展,现在逐渐形成了诠释主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后现代主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两种基本的视角。非实证主义认为,实证主义过分强调社会消费需求的同质性,否认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它强调消费所带来符号的意义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认为消费者价值与意义源于特定与共享的社会文化体验。相比传统视角下的消费者研究,后现代主义的消费者行为研究与诠释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都认为顾客不再是消极地反应者,而具有心理前摄能力。他们具备对消费环境诠释与建构意义的能力。比如,诠释视角认为行为是由消费者主观意愿内容与结构所引导(Holbrook, 1995)。Shaughnessy (1988)认为:“从诠释视角来说,像购买行为不是简单地根据产品所带来的利益与成本收益理性计算,而是消费过程中个人体验过程感觉的汇集,消费者行为与决策依据是内在主观价值系统[注9]*。”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消费者行为与诠释视角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集点就是消费者主观的价值、语言与说辞(Firat, 1992)。Brown (1995)认为,在营销意义上,诠释视角下不同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之处在于前者假定人是一个自治生物主体,自由的思想、自我的认识个体。比如,从人文主义与现象学角度来看待消费行为,消费者是统一的、内在一致、理性的,他决定着自身的消费过程的体验与价值。诠释视角与实证主义范式下也存在一些共识,如假定消费者也存在一些本质上一致的天性;此外,诠释视角还强调消费者存在幻想、情绪化与追求快乐体验性消费行为的一面,认为消费者总是对环境做一个内在一致性陈述与主观描绘,从而使环境变得更有意义与可预测性,而且主观描绘还能被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与分享。

相比之下,后现代主义的消费观则认为,消费者心中没有固定的或既存有本质性东西,从而驱使其行为(Brown, 1995; Firat, 1994)。所以,自我识别与主观感受依赖于特定的语境与氛围。这些语境与氛围又受消费者之间的社会作用。因此,消费所产生形象与主观感受是经常变化与转化的,它们受消费者与何人消费、在什么样消费环境及为什么消费等变量影响。后现代主义坚持认为消费者认同感是断断续续,不完整的,易变的。Firat (1995)认为,消费者对自我的形象、特征与价值观表现多维变化性,并且他们对变化的,自相矛盾价值观念与生活形态并没有不协调之感[12]。因此,后现代主义的消费者行为视角将研究重点放在具有不同消费与生活形态消费者对生活环境的改变所体现出来的创造力与自治能力上(Brown, 1995)。总之,非实证主义范式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认为,消费者作购买决策时不仅注重产品效用,还注重它所带的符号价值。消费品满足消费者物理上的需要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我们要关注产品所带的符号价值。消费品产生符号价值从两个方向产生的:提升自我认同的自我符号价值与提高社会认同感的社会符号价值。

消费者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

消费者行为学名词解释汇总 1、消费者:P1 a、狭义的: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用品(包括服务)的个人或居民户。 b、广义的: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2、消费者行为定义:P2 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为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3、自然探询法P15 是指在平常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下,研究人员通过观察、记录等方式,甚至通过自身的直接 参与,了解有关感兴趣的事件与活动。 4、痕迹判断法P15 是指通过观察消费者的某些外显行为,掌握事实,然后根据行为与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所 观察到的外显行为,来判断其内隐行为。 5、介入程度P20 是指消费者对购买或购买对象的重视程度、关心程度。 6、心理域P25 是指消费者在作出决策前某一时点上的心理状态。 7、扩展型决策P20 当消费者对某种产品或对这类产品的具体品牌不熟悉,而且也未建立起相应的产品与品牌评价,更 没有将选择范围限定在少数的几个产品上,此时,消费者面临的就是扩展型决策。

8、有限型决策P21 又称解决限定问题的决策,通常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产品领域或该领域的各种品牌有了一定的了解程度 ,或者对产品和产品品牌的选择建立了一些基本的评价标准,但是没有建立起对其特定的偏好,因此还 需要进一步搜集某些信息,一边在不同的品牌之间做出比较理想的决定。 9、名义型决策P22 实际上其本身并没有参与决策。是指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脑海里马上浮现出某个受偏爱的产品或品牌 ,该产品或品牌随之被选择和购买。 10、内部信息搜集P27 是指消费者将过去储存在记忆中的有关产品、服务的信息提取出来,以服务于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11、外部信息搜集P28 是指消费者从外部来源,如同事、朋友、商业传媒及其他信息通道获得的与某特定购买决策相关的数据 和信息。 12、“搜集工具”P28 是指通过调查,了解消费者对于从朋友、同事、大众传媒等信息渠道的求助程度和从这些渠道获得信息 的依赖程度。 13、信念P39 是指人们由于对某些事物、观念抱有坚定的确信感和深刻的信任感而形成的意识倾向。 14、个性P40 是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总和,它包括兴趣、爱好、能力、

消费者行为学调查报告。

目录 摘要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数据统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水平分析 (二)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考虑因素分析 (三)大学生电子产品消费心理分析 (四)大学生认为的必备的电子产品的分析 四、结论与建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调查数据统计 摘要 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越来越普及。对于无独立经济来源,却有独立消费行为、对新鲜事物接受快的学生群体,他们对电子产品的消费情况无疑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通过此次研究大学生如何理性消费,解决群体消费观念。电子产品的推陈出新,品牌的宣传力度,外观的精致设计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最终导致不理性消费,商家获取利益,学生的虚荣心越加严重。为了及早接触这种现象,我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这篇报告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以及追求因素,通过数据整理,我们发现现在大多数大学生都喜欢消费高科技电子产品,外观、品牌和质量他们都很在乎,再加上攀比心理,就会出现不理智消费。 调查背景与目的一、(一)调查背景:所谓的电子产品,是指消费者使用的 带有电路板或者装置,诸如电脑、电视、手机数码相机以及MP3等。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收入的普遍提高,电子产品正在以越来越低廉的价格走进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高校的学生,作为这样一个尚无独立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又欠理性的特殊群体,对电子产品的消费情况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二)调查目的:研究的目的是给大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指导他们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消费电子产品。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黄淮学院所有在读本科生、专科生 (二)调查方法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题目及要求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一、期末论文主题请围绕以下议题确定论文题目,并提交论文,也可自选。 1、师大新校区大学生消费者行为研究 日常餐饮消费(食堂和小摊贩使用者比较研究)日常购物地点选择(校内超市和校外大型超市的比较研究)网络购物(男生与女生消费差异比较研究)请客吃饭中的就餐点选择(食堂和校外饭店的比较研究)服装品牌的选择倾向(本土品牌和洋品牌选择比较研究)追星及名人崇拜与消费(大学粉丝群体的特点研究)大四与大一同学的消费差异研究 手机品牌消费研究电脑品牌消费与DIY 消费的差异研究南方大学生和北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差异研究 2、师大新校区具体产品的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快餐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超市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电信CDMA (天翼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保健牙膏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DIY 电脑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考研培训班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书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自行车修理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服装店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网络商店营销策略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23、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4、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二、期末论文要求 要求在调研基础上展开论文创作。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学术味道及应用性,能体现营销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并自觉运用本学期消费者行为学习中讲过的理论。

消费者行为学研究:miniso名创优品消费者行为习惯报告

消费者行为性研究:miniso名创优品消费者行为习惯报告半年来,国内零售业市场惊现了休闲时尚百货品牌MINISO名创优品强势来袭的景象,其以惊人的开业速度进军全国各大重要商圈,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仅上下九商圈就开设了5家MINISO名创优品店铺,深受广大消费者热捧,成绩斐然。在当前国内实体零售业市场普遍收缩的大环境下,MINISO名创优品的异军突起,为广大零售业界同行所震撼。为剖析MINISO名创优品品牌逆势而上的品牌战略,本所组织成立研究生项目调研小组开展了独立的针对MINISO名创优品品牌现状调研项目。本项目获得了名创优品(中国)有限公司的支持,向项目组提供了很多有关其品牌、新媒体渠道、深度访问协助等间接资料和帮助。 第二季度调研时间:2014年5月21日12时始至6月20日12时止;调研对象:部分城市消费者;调研主要方式:网络问卷自填定量调研;调研辅助方式:购物现场消费者深度访问的定性调研;调研问卷设计维度:从品牌知晓度、品牌令你最心动的原因、购买的首要考虑因素、偏向购买的品类、关注的媒介渠道、品牌分享意愿等6个维度设计问卷。据统计,该调研活动共吸引了88250人查收电子调研问卷,回收问卷56139份,有效问卷55578份,最终形成《MINISO名创优品品牌现状调研报告2.0》。 二、调研基本结果简述 1)MINISO名创优品品牌知名度同比第一季度调研结果提升25%,高达63%。 2)MINISO名创优品主张的“真正物美价廉”品牌理念的认同度同比第一季度调研结果提 升了14%,高达64%。 3)MINISO名创优品消费者购买的首要考虑因素有51%集中在品牌主张的“真正物美价廉” 的先发优势区间,即超高性价比,同时25%消费者折服在国际著名休闲时尚百货品牌的影响力下。 4)MINISO名创优品品牌代表的区隔品类是“休闲时尚百货”,62%的消费者用购买行动认 同和支持着品牌引入初期的品类区隔,有利于品牌差异化识别,其中37%的消费者会首选生活百货,25%的消费者会首选创意家居。 5)92%的消费者明确表示会选择通过MINISO名创优品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收听其品 牌动态和商品信息,夯实了MINISO名创优品自媒体低成本传播的基础,确保其可持续提供“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 6)97%的消费者会支持MINISO名创优品媒介策略,并愿意将其良好的消费体验和海量物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解释

报告出处: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朱瑞庭博士发布日期:2002-12-26 本篇报告已被阅读 156 次 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个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通常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若干小的决策行为,它们分别是产品(品牌)的选择、商店的选择、购买时间的选择、购买数量/金额以及购买频率的选择等等。在这些决策行为当中,对制造商而言具有重要影响的显然是消费者产品(品牌)的选择行为,而对零售商来说则关心消费者会在什么场所购买满足其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这两者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又通常和他的信息行为(有关产品、商店等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及储存)联系在一起,所以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中又包括对其媒体接触和消费行为的研究。另外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还和购买的对象有关,这里需要就日常生活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分别加以研究。 西方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自上个世纪上半叶开始就非常深入,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在最近的二十年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基于篇幅的原因,下面仅对其中最新的几个理论分别做一概括性的介绍。在具体的分析中将不会特别指出是属于消费者哪一类购买决策行为,论述本身则主要围绕零售商来进行。另外下面的分析主要是就私人消费者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行为而言,而且假定私人消费者本身和购买决策者的身份是一致的。 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作为新微观经济学的组成部分,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市场的不完整性,这种不完整性突出表现在市场信息的失衡和不完整上。比如就消费者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而言,商家只能部分了解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和愿望,而消费者往往无法完整掌握产品(质量、价格等)和商家的信息。信息的失衡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会带来影响,通常所有的参与者都会通过自身的信息行为,来努力打破这种失衡状态,在这一过程当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同时具备信息的搜集者和提供者两种角色。出于市场竞争和商业秘密的考虑,有的参与者(如商家)会有意隐瞒或发布信息,对消费者而言,他的信息行为的目的只是在于消除心中的不安全感。所以他对制造商和零售商提出的要求就是,向其提供在购买决策过程中需要的真实的有关产品及商家的信息。 要消除消费者的这种不安全感,除了消费者自身积极的信息行为之外,制造商和零售商也具有广泛的营销工具和手段。就零售商而言,比如它就可以借助制造商的品牌策略来减轻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实证调查已经证实,消费者可以把对品牌的信任转化成对商家的信任,如果这一商家经营该品牌的话。当然商家绝对不能依赖于制造商的品牌策略,相反它自身也必须通过完整的营销组合来达到消除消费者不安全感的目的,特别是消费者对商家本身的不安全感。比如通过严格的质量保证、完善的售后服务、对消费者投诉的快速处理、定期不定期的减价促销、客观真实的广告宣传、亲切可信的现场咨询服务等等,都能够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不安全感。 二,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行为科学解释 在行为科学当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被当成是一个决策过程来加以描述和解释。这一决策过程的部分内容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比如消费者的社会统计特征、消费者买或者不买的行为以及消费者购买的具体产品等等。但是消费者真正的购买决策是在消费者复杂的“内在思维”

消费者行为学(1)

消费者行为学 题型: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案例题(①2006年春节黄金周香港迪斯尼拒客事件②企业市场营销与消费者行为,即最后一章,会出案例题) 名词解释 1、面子消费和象征消费(二者选一) 面子消费:指在消费中更重视别人的看法和意见,更关注戈恩消费的社会群体效应。 象征消费:指的是消费具有符号象征。即消费不仅是物理或物质的消费,而且也是象征的消费。 2、参考群体和意见领袖(二者选一) 参考群体:消费者在个体形成购买决策时,作为参考、比较的个人或群体。 意见领袖:是指那些更频繁或更多地向其他消费者提供信息,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消费者。 简答题: 1、简述消费者行为学的演进和发展 (1)萌芽与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是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而非满足消费者需求;1901年,美国斯科特《广告心理学》被任务标志这消费心理学前身的出现。 (2)应用与发展时期:①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商品市场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企业纷纷奉行“市场观念”,研究消费者心理趋势逐渐形成。其中首先取得进展的是消费者动机的研究。一些工程师、制造商发现产品外观、造型、性能等对消费者心理有重要影响,为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②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1960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独立学科正式产生;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诞生;③1969年每个消费者研究协会诞生。 (3)变革与创新时期: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研究进入全名发展和成熟的阶段;②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新的研究领域主题,如顾客满意度、品牌、客户关系等。而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研究:不成熟、前景广阔。 2、简述消费者行为学多学科研究视野 学科间的借鉴、沟通、联系、整合,增加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代感与解释力。消费者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它隐含了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含义,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特点。 (1)经济学视角:理性的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经济学首先假定:消费者具有完全理性,即消费者完全了解自己消费的物品,自觉把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存在消费者主权,即由消费者决定自己的消费,当然也间接决定生产;效用仅仅来源于物品的消费。 (2)心理学视角:感性而又理性的消费者 心理学认为,消费者是一个心理、意识和行为融为一体的个体。消费者行为进行的过程,也是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 ①动力派:需求、动机——马斯洛需求理论 ②行为派:外显行为+内隐行为(黑箱);研究外显,拒绝心理。

消费者行为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目

第1章消费者行为学概述 一、基本概念 1.消费2.消费者3.潜意识4.认识过程5.情感过程6.意志过程7.个性倾向性8.个性心理特征9.市场实验法10.造句测验法 二、问题解答 1.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消费者行为? 3.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4.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之间是何关系? 5.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构成包括哪几个方面? 6.试述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现实意义。 7.试述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 讨论题: 1.请结合本文及相关资料分析,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之后,我国消费市场及消费者行为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2.政府和企业应该怎样应对我国消费市场及消费者行为出现的新情况? 第2章消费者需要与购买动机 一、基本概念 1.需要2.消费者需要3.动机4.购买动机5.生理购买动机6.心理购买动机7.诱因理论8.唤醒理论9.投射法 二、问题解答 1.简述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一般规律。

2.人的需要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3.简述消费者需要的分类。 4.消费者需要的特点有哪些? 5.试述消费者需要的基本存在形态。 6.理解购买动机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7.购买动机的作用是什么? 8.常见的消费者具体购买动机有哪些? 9.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3章消费者的注意、感觉与知觉 一、基本概念 1.注意2.无意注意3.有意注意4.感觉5.感觉阈限6.知觉7.错觉8.首因效应9.光环效应 二、问题解答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有哪些? 3.试述注意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 4.举例说明“韦伯定律”。 5.试述感觉在营销活动中的作用。 6.在社会知觉方面的错觉主要包括哪些? 7.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它在营销活动中有何作用? 8.消费者的风险知觉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降低知觉风险? 三、案例分析

消费者行为学量表精选

说明: 消费者行为学离不开对消费者行为的测量,如何开发适当的测量工具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实践领域都非常重视的内容。目前,在国外,已有正式出版的消费者行为和心理测量工具方面的手册,在国内,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行为测量的工具还很少,即便有一些量表被提出来加以运用,也常常会因为量表本身的信度和效度不够理想而无法广泛推广。 下面是国外一本量表手册中的部分目录,目的是为使用《消费者行为学》(中国版)的师生提供一个资料来源,在需要使用以下任何一个量表时,请注意与出版社或量表的研究者联系,在取得许可后,方可用于自己正式出版论文或著作,并且不要忘记注明出处。 另外,我们也精选了部分用来测量消费者行为某些方面的量表,供读者参考。 《营销量表手册》 (作者:William O. Bearden, 1945-;书名:Handbook of Marketing Scales:Multi-item measures for market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research 2nd ed;出版社:SAGE Publication India Pvt. Lid,1999)

第一章:简介 背景 量表选择的标准 书的格式 警告与提示 测量的评价 第二章:特质与个体差异变量 与人际取向、需求/偏好和自我概念有关的量表: 内倾——外倾取向:社会偏好量表(1962) 人际取向:CAD量表(1967) 认知需求:NFC(1982) 情感需求:NFE(1995) 需要评价量表:NES(1996) 精确需要:NFP(1997) 一致性偏好:PRC(1995) 数字信息偏好:PNI(1993) 理性—经验量表:REI(1996) 浪漫—古典:RC指数(1995) 自我实现——消费者自我实现检验: 自我概念澄清:SCC(1996) 自我概念、个人概念(演员)、产品概念(汽车)(1981)

消费者行为学整理

消费者行为学 一.名词解释 1.消费者:是指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参与消费活动的人或集团。消费者分为:狭义消费者和 广义消费者。狭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消费品或服务的个人与家庭;广义的消费者:是指购买、使用各种产品与服务的个人或组织。 2.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 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3.差别阈限:是指刚刚能感觉到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 4.惩罚: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撤消一个愉快刺激以降低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5.个性:指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6.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凡是人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以及练习 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像的形式保留在人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候又可把它们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7.需要:是消费者在生活中感到自身及自身与环境之间失去平衡并力求恢复平衡的一种内 心状态,直接表现为消费者对获取商品或劳务的要求和欲望。 8.本能:是人生来具有特定的,预先程序化的行为倾向。 9.绝对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0.社会阶层*:指按照一定标准,把社会中的人们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 和现象,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 11.强化:增强某个反应发生概率的一种程序。 12.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 而进行的学习。 二、简答题 1、消费者行为及其特点? 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特点:(1)消费者行为涉及很多的人(2)消费者行为不仅仅是购买(3)消费者行为涉及很多决策(4)消费者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5)消费者行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2、影响注意的刺激物包括哪些? A.刺激物本身 (1)大小与强度(2)色彩与运动(3)位置与隔离(4)对比与刺激物新颖性(5)格式与信息量 B.消费者个体因素 (1)需要与动机(2)态度(3)适应性水平 C.情境因素 3、举例说明营销人员了解影响购买决策五种角色的意义? 营销人员应该确定出这些角色,因为他们对产品的设计、广告词或价格的确定等都有影响。比如,如果汽车的牌子是由丈夫决定的话,那么汽车公司所做的广告就得面向丈夫。汽车公司还得设计一些取悦妻子的汽车性能。与此同时,孩子在某些特殊购买决策上,也扮演着一个对父母施加压力的角色。了解了主要的参与者和他们的角色,会有助于市场营销人员妥当的安排市场营销计划。 4、马斯洛需要理论对市场营销的启示? 马斯洛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

消费者行为学基本概念

消费者行为学核心概念的中英文对照表 P5 消费者行为学consumer behavior 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观念或经验所涉及的过程。 P5 角色理论role theory 许多消费者行为类似于戏剧情节。由于要扮演许多角色,人们有时候会根据自己当时所处的特定“剧情”改变消费决策。 P7 重度使用者(频繁使用者) heavy users P9 关系营销relationship marketing 在品牌与消费者间建立起维持终身的关系。 P11 全球营销/消费文化global consumer culture 在这种文化中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出于对品牌消费品、电影明星、名人及休闲活动的热爱而联结起来。 P49 差别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 指感觉系统察觉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别或者变化的能力。 P49 最小可觉察差别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能够察觉到的两种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P49 韦伯定律Weber’s Law K=△i / I (K为常数【不同感觉常数不同】;△i为产生最小可察觉差别所要求的刺激强度的最小变化 量;I为引起变化的刺激强度) P50 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 刺激在消费者的感知水平之下。 P52 知觉警惕perceptual vigilance 消费者更可能意识到与他们目前需要有关的刺激物。 P52 知觉防御perceptual defense 人们看他们所要看的,而不看他们所不想看的。 P57 知觉地图perceptual map 画出产品或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处于”何种位置的形象方式。 P72 经典性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伊凡·巴普洛夫狗铃声干肉粉分泌唾液)指将一种能够诱发某种反应的刺激与另一种原本不能单独诱发这种反应的刺激想配对,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与能够诱发反应的第一种刺激相联结,第二种刺激会引起类似的反应。 (重点研究包括饥饿、口渴、性唤起以及其他基本内驱力的视觉和嗅觉线索。) P72 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al stimulus/UCS 自然引起反应。 P72 条件刺激conditional stimulus/CS P73 刺激泛化stimulus generalization (巴普洛夫狗钥匙碰撞声≈铃声分泌唾液) 指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往往会引起类似的条件反应。 P73 品牌伪装masked branding 指故意隐匿品牌真实来源。 P73 刺激甄别stimulus discrimination 指当受到一种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时,非条件刺激的行为并不发生。 P77 操作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B·F 斯金纳系统的奖赏)指个体学会那些能产生积极结果并避免负面结果的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知识要点

第一章 学习目标 ●什么是「消费者」?其与「顾客」和「工业用户」有何不同? ●「消费者行为」此一门学科的内涵为何? 消费者行为的定义 「消费者行为」是「探讨消费者如何制定和执行其有关产品与服务的取得、消费与处置决策的过程,以及研究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相关的决策。」 消费者行为的内涵 包括产品信息搜集、评估产品替代方案与实际购买行为 ●了解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性何在? 1.从营销的角度 消费者是整个营销策略的核心 2.从市场和竞争的角度 消费者决定了市场竞争的胜负成败 3.从组织的角度 顾客是组织的衣食父母 4.从社会整体的角度 消费者满足是检验企业民主机制优劣的唯一手段消费者行为的重要性(续) 5.从个人的角度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也可能都必须服侍或取悦其他的消费者

6.从员工的角度 顾客或消费者提供了员工快乐的一个重要源 7.从政府的角度 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公共政策的基础 ●消费者行为有哪些主要的特性? 消费者行为是受动机所驱使的。 消费者行为包含许多活动。 消费者行为可视为一种程序。 消费者行为包含许多不同的角色。 消费者行为会受到内、外在力量的影响。 消费行为具有差异性。 内在力量 ●知觉:消费者进行选择、组织,及解释外界的「刺激」,并给予有意义及完整图像的一 个过程。 ●学习:来自信息与经验的影响,所产生的一种行为、情感,以及思想上相当持久的改变。 ●态度:对一个特定的对象,所学习到的持续性的反应倾向。 ●动机:一种促使个人采取行动的内在驱力。 人格特质:人们内在的一些心理特性,基于这些心理特性人们对环境会有一种持续而稳定的反应。 价值:一种持续性的信念。这种信念认为,就个人或社会上来看,某种行为模式优于另

(完整版)消费者行为学试题及答案范文

第一章 单项选择 1、下列有关消费者行为研究的行为主义范式的说法,正确的有(C) A、强调消费行为的主观性和象征性 B、强调消费者行为的理性 C、其价值在于可以改变或维持消费者行为 D、其价值在于可以洞察、理解消费者行为 2、你在购买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时的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已往的经验和习惯,较少受广告宣传和时尚的影响,在购买过程中也很少受周围气氛、他人意见的影响,你的购买类型属于( A ) A.习惯型B.冲动型C.疑虑型D.理智型 3、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要按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分,属于人类最高级需要的是(D ) A.自尊的需要B、他人实现的需要C、自我表达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 4、在广告上运用的词语,如““塞外茅台,宁城老窖”,体现了消费者行为学中的哪个原理?(A ) A.刺激的泛化B.刺激的辨别 C.刺激的强化D.刺激的重复 判断 1、消费者行为学以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 学学科为基础。(错) 2、消费生活是人们获取和使用消费物品或服务的行为来构成的。 (错) 多项选择

1、消费者行为具有(ACE )的特点 A 多样性B专业性C可引导性 D 引申性 E 复杂性 2、从消费过程来看,可以把消费者划分为()。 A、需求者 B、现实消费者 C、购买者 D、未来消费者 E、使用者 第二章 单选题 1.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不包括(D ) A生理需求B爱与归属需求C自尊需求D自我防御需求 2卷入度不包括(C) A情境性卷入度B持续性卷入度 C认识性卷入度D反应性卷入度 3弗洛伊德理论认为人的精神构成不包括(B ) A意识B下意识C潜意识D前意识 4潜在动机的测定方法不包括( D ) A观察法B问询法C投射法D问卷法 多选题 1 动机的作用有哪些(ABD ) A激励作用B决定行为的方向C决定购买行为D维持与强化作用 2 动机的特征有哪些(ABCD ) A动机的原发性B动机的复杂性C动机的不可观察性D动机的可导性

消费者行为学(王丽)资料整理

第一章消费者行为对市场营销的意义 一大数据下背景下的消费者行为 1保健品需求特殊,短期效果全凭心理想象。营销宣传就是建立即合理又吸引力的心理想象。所以最难卖;最好卖是电影票。以上是老师个人观点 2名词解释: ①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消耗各种物质产品及非物质产品的行为和过程。 ②消费者:指购买和使用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人和社会组织! ?③消费者行为:消费者为索取,使用,处置消费物品所采取的各种行动以及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包括行动前思考决策,购买行为和行动后的体验评价。 ④消费者行为学:研究消费者的这些活动和过程以及影响这些活动和过程的各种因素,揭示消费行为的变化规律。 3大数据下消费者角色改变:consumer到Prosumer,在数字生存空间里,原来的消费者同时也在生产价值,他们所贡献的信息偏好、行为偏好,以及他们的各种参与方式,都对产品的生产产生了影响。“产消者”这一新主体必将改变我们现有的产品生产和传播的流程。 Aprior算法:根据消费商品之间的关联关系算出客户购买行为规律! 大数据具体应用案例:啤酒与尿布,淘宝猜你喜欢 二改变消费者行为的力量 1广告的本质就是说服 2星巴克效应:由于星巴克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社会现象 3商品宣传改变消费者行为的力量,主要表现在: A改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 B.改变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判断 D.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三广告评价的标准 所谓广告的对与错,是市场营销的标准。符合消费心理,能激发消费行为,促进商品销售的广告,就是对的广告。想要做出“对”的广告,就一定要把握人的消费心理,了解人心,才能打动人心。 四市场策略的消费心理基础 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促销的四要素: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共关系] 进化为4C:产品价值,定价(成本),便利性,与客户的双向沟通 价值折扣假说:当商品用来作为免费赠品时,人们对其的感知价值和愿意为其支付的价格将变低。 品牌组合相同的促销会削弱品牌折扣赠品折扣效应。[品牌组合方式,促销品本身的价格高低,赠品的 现代市场营销的策略原则,就是一切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为消费者提供具有需求价值的产品,具有愿意支付的价格,具有方便购买和使用的渠道,以及具有良好沟通关系的促销方式。 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制定市场策略的心理基础。价值折扣效应的实验,证明人们对商品的价值判断,会随着消费情境的变化而改变。

《消费者行为学》课教学大纲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15225005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培养方案2015版开课单位电子商务学院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32 授课对象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第四学期;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第二学期 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 编写人编写时间2015年4月8日 审核人审核时间2015年6月8日 二、课程性质 《消费者行为学》是电子商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研究消费者心理与行为的应用性学科,是市场营销学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消费者行为学形成了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了解和把握消费者行为及其变化规律,成为企业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本课程所包含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及分析技术已经成为营销、管理及电商等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和技能。掌握消费行为学的基础知识,提高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使学生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在职从业人员的要求,使高等教育直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本课程是学习经济类、管理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必修课程。 三、教学目标和任务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影响消费者行为方面的基本因素及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营销实践工作以及进行理论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 (1)使学生了解消费者行为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基本

内容和研究方法。 (2)使学生在研究个人或群体选择、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的过程中,运用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知识。研究影响消费者决策过程中的社会和心理变量、消费市场的细分、目标市场的设定、顾客态度的改变、忠诚度和满意度等方面在消费行为中的具体运用。 (3)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消费者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消费行为学的相关原理,理解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并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企业决策过程中,帮助经营者建立为消费者服务的市场营销新理念,提高营销活动的科学性、预见性。 四、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消费者行为学》这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全面了解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等。 2、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项目教学和实践调查等方式。授课教师除应吃透教材内容外,还应广泛阅读有关参考材料,注意本学科的发展,并适当介绍一些重要的新进展。 3、学生学习本课程需要每节课需要提前进行预习,并认真地听懂老师讲解的重难点及课堂习题,并按照要求完成布置的各项作业,尤其是一些与实践结合的调查活动及报告的相结合。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学时安排 序号章节/专题/模块名称理论课时实践课时总学时 1 第1章绪论 2 2 2 第2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 4 4 3 第3章消费者群体的心理与行为 4 4 4 第4章社会环境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2 2 5 第5章消费者的品牌心理与行为 4 4 6 第6章消费者的价格认知心理与行为 4 4 7 第7章广告与消费者心理和行为 4 4 8 第8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4 4 9 第9章消费者的个性 2 2

消费者行为学课后练习答案

第二章消费者决策过程:问题认知与信息搜集1.解释概念 (1)主动型问题:主动型问题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消费者能意识到的问题。 (2)被动型问题:被动型问题是消费者尚未意识到或需要在别人提 醒之后才可能意识到的问题。 (3)问题认知:是指消费者意识到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存在差距,从而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4)一般性问题认知一般性问题认知所涉及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可以通过同一类产品的不同品牌来缩小。(5)选择性问题认知选择性问题认知所涉及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态之间的差别,通常只有某个特定品牌才能予以解决。 (6)及时性信息搜集及时性信息搜集是指不针对特定购买需要或购买决策而进行的信息搜集活动。 (7)意识域:意识域是消费者知悉或意识到且有可能作为被选品的

品牌。 (8)激活域:激活域是由备选品中予以进一步考虑的产品或品牌组成。 (9)惰性域:惰性域是由消费者了解但不关心的产品或是品牌组成。 (10)排除域:排除域是由消费者不喜欢和不予考虑的产品或品牌组成。 2扩展型决策、有限型决策和名义型决策彼此有何区别?(p35) 3分别列举扩展型决策、有限型决策和名义型决策的例子各一个。(p32—35) (1)扩展型决策的例子:以购买个人计算机为例,如果购买者对计算 机本身以及计算机市场的情况均不熟悉,那么他就需要从各种方面搜集信息,了解市场上有哪些牌号的计算机,各种牌号计算机在性能、价格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计算机的好坏、优劣等等。也许他需要花费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才能决定选择何种规格、何种品牌和带有什么样装置的计算机。

(2)有限型决策的例子:到20世纪50年代,消费者对速溶咖啡及其 选择标准已经了然于胸,当遇到新的和不熟悉的牌子时,他可能会做些简单的了解,如检查一下标签的信息等,然后做出购买决定。将速溶咖啡买回家后,如果没发生什么异常,消费者一般很少再作出进一步评价。如果品质特别的好或是特别的不好,消费者可能会偶尔向他人提及,或在下一轮购买中根据自身体验决定是否仍然选择该品牌。 (3)名义型决策的例子:你发现家里的中华牙膏快用完了,于是决定 下次进商店是买一支,而根本没有考虑用别的牌子代替它。在商店里,你浏览货架寻找中华牙膏时,看到之后不假思索地拿起一支,对其他牌子的牙膏则视而不见。 4忠诚型购买决策和习惯型购买决策有何区别?举例说明。 如果你是一位抽烟者,平时抽的是“红塔山”,现在抽完了,到楼下的小卖部想购买一包“红塔山”。不巧的是这个牌子在该小卖部脱销了。你接下来会怎么做呢?你愿意跑两百或是三百米到另一家商店把该牌子的香烟买回来,还是随便拿一包和“红塔山”接近的香烟呢?如果是前者,属于忠诚型购买,如果是后者则属于习惯型购买。 17影响激活域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者受教育程度、消费者家庭规模、意识域所含品牌数量、消费者对不同品牌使用于不同场合的认识水平。 18影响外部信息搜集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消费者

消费者行为学

名词解释 1.消费者行为学:它研究个体或群体为满足需要与欲望而挑选、购买、使用或处置产品、服务所涉及的过程。 2.向下渗透理论(法国宫廷模式):是解释时尚的最有影响力的方法之一。该理论声称,主导性风格起源于社会中的居高阶层,并滴漏渗透到低的阶层。有两种冲突的力量推动时尚变化。 3.向上渗透理论(意大利模式):认为创新来源于社会下层,发源于街头创意。最典型的是,生活中的革新往往来自于在主导性文化中缺乏声望的基层无名之辈。P16 4.动机:是引导人们做出行为的过程。所罗门认为动机“是指导人们去做的事的一个过程,是希望需要得到满足是被激发产生的。”P27 5.体验:是人们响应某些刺激的个性事件。体验通常是由于对事件的亲身参与或是直接观察造成的,不论事件是真是的,还是虚拟的。 6.体验经济: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 7.体验营销:是立足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重新定义、涉及营销的思考方式。P40 8.自我强化:理论把消费和消费者的自我概念联系起来,认为个体的消费行为趋向于消费具有象征意义的商品来强化自我概念。商品的购买、展示和使用可以传递象征意义。 9.消费者的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的态度的反映。不论这些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引导和指导消费者的许多购买决定。P51 10.生活形态:又称生活方式,它对应选择某种消费模式,包括消费观念、如何使用时间和金钱等。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活形态代表了所选择的收入分配方式,包括在不同产品和服务中的相对分配,以及在这些品类里所进行的特定选择。或者理解为,消费者在生活过程中,自己与社会各种因素互相作用下而表现出的活动、兴趣和态度的综合模式。归纳起来就是人、产品和情境结合起来表明了一种特定的消费方式。P57 11.介入度:介入定义为“一个人基于内在需要、价值观和兴趣而感知到的与客体的关联性。”当其中的“关联性”被测量时,又称为介入度。低介入度时的消费特征是惯性和习惯行为,高介入度时的消费特征是热情和激情。 12.态度:可以定义为“以一种一贯的喜爱或不喜爱的方式对一个事物发生反应的习惯倾向”。态度是一种倾向而非行为,是一种持久状态而不是瞬时的状态。是后天习得不是本能。 13.售点激励:是在购买点直接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策略,通常包括终端促销、现场广告、改善商品陈列和导购人员。 14.顾客关系营销(CRM):顾客关系是品牌建立和公司长远竞争的基础。关系营销是一种理念、一种与顾客共同创造价值的全新的营销理念。 简答 一、影响因素的清单P6 1、外部环境因素 因素1:文化和亚文化 因素2:社会消费基础结构 因素3:家庭

消费者行为学作业参考答案

1.试述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受群体引导或压力,而趋向于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原因: (1)行为参照:在情境不确定时,其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2)对偏离的恐惧: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倾向和机制,对于偏离者会疏远、排斥和制裁。 (3)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就越愿意采取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特性:群体一致性、群体规模、群体专长性。 (2)消费者特性:消费者自信程度、消费者的自我介入水平、消费者对群体的忠诚度。 2.分析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 家庭是指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和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结成有共同生活活动的社会基本单位。 家庭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区别: (1)家庭的形成是以婚姻或血缘为纽带,而其他群体的形成一般是以工作或任务为纽带。 (2)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更深刻和更持久的情感联系,而其他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的联系则具有较多的理性色彩。 (3)家庭更侧重在价值的追求,而其他群体更侧重外在价值的追求。 (4)家庭强调的是合作,而其他群体强调的是竞争。 3.自我概念有哪几种类型?营销者如何运用关于自我概念的知识? 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身一切的知觉、了解和感受的总和。 自我概念的类型包括: (1)实际的自我概念:指个人对现在的自己的实际看法。 (2)理想的自我概念:指个人认为自己应当成为的人。 (3)社会的自我概念:指个人认为别人怎样看自己。

(4)理想的社会自我概念:指个人希望别人怎样看自己。 (5)期待的自我概念:指如果可能的话个人希望成为的人。 自我概念的多样性意味着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选择不同的自我概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通常消费者会选择与自我形象相一致的产品和服务,避免选择与自我形象相抵触的产品和服务。营销者应运用消费者自我概念为品牌定位,使其品牌形象与目标消费者的自我概念匹配。 4.消费者态度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态度的组成成分: (1)认知成分:一个消费者对一个事物的信念。信念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信念就是指人按照自己所确信的观点、原则和理论去行动的个性倾向。 (2)情感成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情感或者情绪。 (3)行为(隐的行为意向)成分:一个人对于某事物或某项活动做出特定反应的倾向。 5.消费者态度有哪些功能? 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面或反面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感受和行为上的倾向。 人为什么要形成或保持某些态度,这是一个态度功能的问题,态度有四种基本功能。 (1)适应功能或功利功能 适应功能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习得的态度是为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帮助人们回避或忘却严峻环境及难以正视的现实,从而减缓心理紧,保持心理平衡健康。 (3)认识或理解功能 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帮助人们对事物理解认识。一种态度能给人提供理解世界的参照框架或标准,因此它能引起意义感。

顾客消费者行为学数据

一共14位同学的调查结果 1)目前学费生活费的来源 A家庭14 100% C 打工 1 7.1%(其中一位有打工) 分析:大部分受调查人员学费及生活费来源是家庭 2)每月生活费 B400-600 3 21.4% C600-800 3 21.4% D800-1000 7 50% E1000以上 1 7.1% 3)时候已经申请贷款B否14 100% 全部人都没有申请 4)是否愿意申请A是 1 7.1% 理由:经济条件差 B否13 92.9% 理由:程序复杂,时间长2 刚毕业,不想给自己太大压力1 不需要4 5.如果需要,贷款额度是 D 6000以上1

6所了解或想象的贷款步骤 不知道4 未填写4 认为很复杂的2 认为步骤很简单的3 正确步骤 NO.1 提出申请top↑ 需要申请贷款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学校机构提出申请,领取《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等材料,并准备好有关证明材料一并交回学校国家助学贷款经办机构。 哪些高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 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应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与合作的银行共同为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办理...[详细] 申请时需要提交的材料: (1)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审批表; (2)本人学生证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未成年人须提供法定监护人的有效身份证明和书面同意申请贷款的证明); (3)本人对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的说明; (4)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其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

(5)银行或学校要求提供的其他证明文件和资料。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率: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期限: 一般讲,借款学生应在毕业后六年内还清贷款本息...[详细] 国家财政如何对国家助学贷款利息进行财政补贴: 借款学生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利息由国家财政全部补贴...[详细] ·什么是国家助学贷款? ·哪些高校开展了国家助学贷款工? ·学生每学年可申请多少国家助学贷款? ·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条件怎样规定的? ·如何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期限为多长? ·国家助学贷款的利率是多少? ·国家财政如何对贷款利息进行补贴? ·借款学生中途不需要贷款了怎么办? ·转学的借款学生如何处理助学贷款? NO.2 学校初审top↑ 审核原则:学校机构在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下达的年度借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