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形体解构与重构的表现

解构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角中的课堂教学

解构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角中的课堂教学 摘要:现代主义范式强调的形而上学二元对立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是导致传统课堂教学问题的重要原因。重构课堂教学应在解构和批判现代主义范式的基础上,力主师生平等,倡导师生对话,尊重学生差异,正视课堂的非线性特征,同时强调师生间的真实交往。 关键词:课堂教学;现代主义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解构;重构 一、核心概念界定 “范式”一词源自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库恩所说的范式,是指人们观察世界和实践科学的方法,也就是一门科学中一般人员所共同掌握的信念、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等等的综合体[1]。哲学上把库恩的范式概念移植过来,用以表达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现代主义范式就是一种现代主义的世界观、现代主义的理念和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其特征就在于对基础、权威、同一的迷恋,在于视主体为基础和中心,在于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它主要表现在形而上学、理性主义、总体化倾向、机械决定论等方面。后现代主义范式具有以下特征:解构二元对立、驳斥理性主义、抗拒总体化、肯定不确定性和批判机械思维方式。 “解构”一词来源于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师德里达。德里达将自己的哲学称之为“解构”或“ 消解”的哲学,声明解构并非一种消极的行动,它并不是旨在消灭什么结构,而是要在理解其结构后,给以擦抹并重建。它的实质远非消除,而是改造后的重建[2]。可见,解构并不是破坏或毁灭,而是类似于分析和批判。解构并不是要破坏毁灭一切秩序,而是要防止秩序的僵化和极端化。同样,解构课堂教学,并不是要彻底否定传统课堂教学和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而是要对其进行批判和反思。 哈贝马斯在论述其交往理论时运用了“重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者之间要达到理解所需的条件集合大体由两种不同类型的条件构成:一是特殊设定的条件,二是一般设定的条件。在前一种情形中,说话者总是受特定的民族、习惯、风俗、信仰、教育、社会角色甚至时间和场合等特定条件的制约;在后一种情形中,说话者则受一般条件的制约。之所以说是“一般的”,因为它们是间接的,即只有在对前一类条件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方能构造出来。这种构造就叫“重构”。因此,“重构”无疑具有反思的作用,其任务不是描述现实中所是的东西,而是按应该是的样子确立现实的东西所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可见,重构不同于建构,它不是对客体原型的彻底推翻,而是在解构的基础上对客体进行新的构造,体现了对客体的应然期待,因而也为客体达到应然状态奠定了基础。同理,重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要在解构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一定理论基础的观照下,超越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朝应然的方向对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构造,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学理性基础和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