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D方法作业指导书

8D方法作业指导书
8D方法作业指导书

8D方法作业指导书

1 8D方法概述

?8D由1个准备过程和8个实施步骤组成。

?这些步骤用来客观地确定、定义和解决问题,并防止相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2 8D方法概述

·D0——准备过程。

根据现象评估8D过程是否需要。如果有必要,采取紧急反应行动来保护顾客,并开始8D过程。

·D1——建立小组。

建立一个小组来解决问题和执行修正计划,小组成员应具有过程和/或产品知识、分配的时间、权威和需要的技能。

·D2——描述问题

通过“出现什么问题”来描述内部/外部的问题,用量化的术语细化问题。

·D3——开发临时控制行动

定义、验证和执行临时控制行动,以将问题的影响同内部和外部的顾客隔离开。临时行动将执行到永久修正计划采用为止,以证实临时行动的有效性.。

·D4——定义、验证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

通过测试每一个根本原因对问题描述来隔离和验证根本原因。同时隔离和验证根本原因的影响能在过程中被检测和控制的地方。

·D5——选择/验证永久修正计划

根据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选取和验证永久修正计划,选取最佳的的永久修正行动来去除根本原因。同时也选取最佳的永久修正行动来控制根本原因的影响。验证执行两个决定是有效的并且不会引起不需要的影响。

·D6——执行和验证永久修正行动

策划和执行永久修正行动。去除临时行动。验证永久修正行动并监控长期的效果。

·D7——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修改必需的系统包括政策、程序等来防止同一或相似问题的再发生。如果需要,对系统改进提出建议,并将学到的技术教训形成文件。

·D8——表彰小组和个人的贡献

完成小组的经验。真诚地表彰小组和个人的贡献。

3 D0——准备过程

3.1 目的

·确定是否需要8D来解决问题。

·评审8D适用标准(条件),以确保执行8D是合适的。

·选取、验证、执行和证实紧急反应行动。

·描述评估问题/检测表的功能。

·解释8D软件的功能。

3.2 为什么要为8D作准备

·8D的过程是很精深的。可能涉及大量的时间、人员和资源。

·运用8D的适用标准帮助判别使用8D是否合适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合适的使用8D,会浪费大量的时间、人员和资源。

—8D允许执行紧急反应行动(ERA)来保护顾客。ERA是8D准备过程的内容,也是在卓越的产品和顾客满意度方面达到我们追求目标的重要措施。

3.3 紧急反应行动(ERA)

3.3.1 紧急反应行动是在决定是否采用8D时用来保护顾客和受影响的各方的任何行动。

·顾客是经历症状的一个人、组织或驾驶员。例如,一个驾驶员由于空调问题将车开来维修,驾驶员就是顾客。

·受影响的各方是指被症状影响的人、组织或驾驶员。例如,处理空调保修的服务人员属于受影响的各方。

3.3.2 通常由领导(对问题负责和授权解决问题的人)决定是否执行ERA。有时,ERA可能在量化数据收到前执行。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评估是否需要ERA。

3.3.3 有时需要不止一个ERA来完全保护我们的顾客。例如,一个ERA用来保护顾客,另一个用来保护他们免受第一个ERA带来的副作用。

3.3.4 ERA的选择和核实

·为确保ERA能保护顾客,需要验证ERA。当您验证ERA时,要在行动执行前证明ERA 能够保护顾客并不会产生新的问题。

·可以在非生产产品上验证ERA,例如样件或计算机模拟计算。验证可以包括:—试验和演示。

—比较新的行动和已验证过的相似行动。

—在发布前回顾最近的设计文件(程序、政策、规范等)。

·ERA可能很难用测量验证,因为它是以常识为基础。例如,如果将受到影响的产品停止发运,那么顾客就不会再经历症状。

·选择和验证并执行了ERA后,必须证实ERA能够起作用。证实就是提供正在进行中的证据,证明ERA达到了目的并且没有引起新的问题。证实方法包括:

—到达顾客前的验证:包括关于产品和过程的试验、检测、观察。

—到达顾客后即顾客验证包括顾客反馈。佩恩特图(Paynter)可以用来证实ERA。3.4 8D的适用标准(条件)

·症状已被定义和量化

·8D的用户已经经历症状,并且受影响的各方已经被确定

·量化的测量结果表明有性能差异存在和/或症状的优先(严重度、紧急、成长)使8D 过程成为正当。

·原因不知道

·管理层想要找出根本原因并预防再次发生

·症状的复杂性超出了个人能解决的范围

如果以上六个标准(条件)都满足了,并且没有其它的8D小组正在解决相同或相似的问题,需要实施8D。

3.5 症状与问题

·8D区别了症状和问题。适用标准的大部分是症状。没有症状,不会知道有问题。

·症状是一个显示存在一个或多个问题的可测量的事件或结果。这个事件的后果必须被一个或多个顾客经历。

·问题是指同期望有偏差或任何由未知原因引起的有害的后果。

·症状是问题的显示。

3.6 量化症状

·只有症状才能被测量和量化。

·当症状不能被测量时,可能没有足够的信息和有效的理由来执行8D。

·量化可能来自于现有的数据,如保修,保修费用或顾客满意度调查。

·在其它情况下,小组可能不得不开发可测量的方法来量化症状。

·有许多工具来量化症状,如佩恩特图(Paynter)、趋势图(Trend)、帕特图(Pareto)

·在量化症状前,需考虑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情况严重,执行ERA,然后收集量化

数据。

3.7 总结——D0的关键

·D0的目的是使用8D适用标准(条件)来评估是否需要8D方法。如果需要的话采取ERA来保护顾客。

·对ERA要进行选择、验证、执行和证实

·在8D的每一步用问题评估的方法来确认是否可转到下一步。用于评估的问题可以:—帮助8D小组决定8D的每一步是否完成

—让小组和领导以任务为中心

—提供质量担保检查

—作为高级的组织者

—在过程中进行临时检查

—确定需要什么资源和何时需要

—完成8D的检查表

·解释8D软件的主要功能

4 D1——建立小组

4.1 目的

·描述建立小组的方针

·描述小组的角色、角色的职能和它们是怎样执行的

·解释小组操作程序的三个要素

·描述小组协作的重要性

4.2 为什么要建立小组

·建立小组是实施8D的真正开始。D1的目的是组织一组具有所需特征和动力的人员来解决问题

·建立小组是8D的基本部分。极少有一个人具有所有需要的资源、资料和技能来解决一个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一组合适的人员能够包括所有必须的资源和聚集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技能。

4.3 确定小组成员时应考虑

·将人数限制在4-10人。

·选取具有恰当的技能、知识、资源、权威等的人员。确保代表顾客的观点并使小组成员知道他们为什么被选取参加。

·选取合适的复合型资格。

·根据需要变更小组成员。

4.4 小组角色

.4.4.1 8D小组共有七种角色

·领导:

—行使职权来执行小组的建议。

—同小组一起评审评估问题表格

—同小组一起设置目标和任务

·负责人:

—制定会议和小组活动的日程

—监控按照日程的进展

·时间管理员:

—管理小组的时间

—给每一个日程分配时间

—记录负责人的总结

·抄写员:

—在会议中重新叙述和记录小组的决定

—使小组的决定可见

—管理小组的文件

·记录员:

—书写和分发会议纪要

—为小组提供管理支持

—确保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做贡献

·协调员:

—集中于小组维护

—同小组一起工作解决冲突

—在每个8D阶段提出建议

·成员:

—找出答案

—执行行动

4.4.2 8D小组一旦建立,小组成员需要尽可能有效地工作

·8D依靠每一位小组成员的努力来达到小组的目标。

·每位小组成员扮演一个角色。

·每一个角色集中在职能上有效工作。不因为个人之间的差异而受牵制。

4.4.3 小组操作程序

除了小组的角色以外,操作程序也帮助小组有效地工作,操作程序可以最小化许多人一起工作时可能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问题。

4.4.4 小组协作

·协作在整个小组的输出大于输入时发生。在小组系统里,目标是让输出大于输入。

·协作的小组能够胜过更有技能、具有更多更好资源的竞争者,一个协作的小组应该:—能够解决具有最有优秀小组成员的小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

5 D2——描述问题

5.1 为什么要描述问题

·要想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者,必须在采取行动前知道尽可能多的关于问题的描述。

·D2 阶段以在手边的问题为中心,避免低效率:

5.2 尽可能准确地定义问题

·在D2阶段的任何不清楚和不准确都会导致小组得到错误的原因和采取错误的修正行动·当描述问题时,是做观察或是做结论?这两者之间区别非常大。观察对于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影响非常大。准确地定义和描述问题的关键是做观察,并在收集和检查了所有的信息后才作结论。

·从观察到结论的流向就像单行道街,看起来不能返回。一旦结论达到了,对大多数人来说从新检查是极端困难的。作为问题的解决者,您必须认识到您在路的哪一边并在合适的时候跨过线。

5.5.3 怎样描述问题

·问题陈述

·问题描述

5.5.4 问题陈述

–问题陈述是确定未知原因引起的问题的对象和缺陷的简单、简明的陈述。

–怎样进行问题陈述

?识别对象和缺陷(问“什么出现了什么问题”)

–“什么问题”是缺陷

–“什么除了问题”是对象

–问…什么除了什么问题?能够帮助小组以问题陈述所需的两个基本要素为中心(对象和缺陷)。–用重复的为什么技术精炼对象和缺陷

?一旦对象和缺陷建立了,下一步是精炼它们

?问“那个对象为什么出现那个缺陷”来精炼初步的问题

?继续问“为什么”直到不能肯定回答。如果原因未知并且需要找到根本原因,最后一个对象和缺陷就是问题陈述

?再三地问“那个对象为什么出现那个缺陷”的过程称为重复问为什么技巧

5.5.5 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按照问题是什么和问题不是什么定义问题的边界

–问题陈述提供基本事实,而问题描述提供需要的细节来找出根本原因

–问题描述帮助小组缩小研究的范围

–使用是/不是表格

6 D3——开发临时控制行动(ICA)

6.1 D3 开发直到永久修正计划执行以前使用的临时控制计划。ICA 将问题的影响同内部和外部的顾客隔开。在D3 ,ICA必须被验证。

6.2 目标

–定义和解释临时控制行动的特征

–区分验证和证实

–解释怎样验证ICA

–解释怎样证实ICA

6.3 为什么要开发ICA

–ICA帮助在有问题的情况下保持和建立顾客满意度。

–开发ICA时:

6.4 有时间让G8D小组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

6.5 保护消费者免受问题的影响

6.6 从时间、质量和成本方面来控制问题

–ICA在永久修正行动(PCA)执行前用来将内部和外部顾客和问题的影响隔开。

–ICA在根本原因知道前用来保护顾客。如果根本原因已知或者ERA能够继续可靠保护顾客,ICA可以不需要。

–ICA是针对问题而不是针对根本原因。

–开发ICA的四个步骤:

6.7 选择ICA

6.8 验证ICA

6.9 执行ICA

6.10 证实ICA

?什么是ICA:

–ICA是保护顾客免受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症状影响的任何行动。

–ICA:

?处理问题的症状

?在执行前验证有效性

?在执行过程中监控

?形成文件

?被PCA取代

?增加过程/操作的成本

?第一步:选择ICA

–因为ICA会增加成本,在选择ICA前要仔细考虑。问下面的问题来决定是否需要ICA:

?根据D2阶段的数据,ICA是否需要

?D0 阶段的ERA能否改进

?是否肯定根本原因是什么,能否执行直接、永久的修正

?是否需要时间来决定问题的根本原因

–用下面的结果帮助决定是否需要ICA

?如果顾客需要和能够被保护,采取ICA

?如果需要时间来决定根本原因,采取ICA

?如果根本原因已知,采取永久的修正而不是ICA。

–如果需要ICA,需要选择最好的ICA,选择ICA时:

?建立选择标准

?分析执行ICA的好处

?分析执行ICA的风险

?选择能够最佳平衡好处和风险的ICA。

–执行的ICA必须保护顾客并且不会产生新的问题。当然,单独一个ICA可能不够。可能需要采取一个以上的ICA以完全保护顾客

?第二步:验证ICA

–ICA是保护顾客的任何行动。但是,在执行ICA前需要验证ICA能够起作用。

–当验证ICA时;

?在执行前,证明ICA将防止顾客免受问题的影响

?提供前后的比较

?证明ICA将不会产生任何新的问题

–验证的方法:

?试验

?演示

?比较ICA和以被证实的相似行动

?评审设计发布前的文件如政策、程序、图纸和规范等

–可能时,进行试运行。

?执行ICA

–执行ICA的重要部分是计划怎样执行ICA。执行ICA时:

?遵循管理循环

?创立行动计划

–管理循环是做决定和有效执行的过程。管理循环中的步骤是:

?计划-决定哪些行动必须在目标完成日期前完成以达到目标

?做-执行计划

?监测-记录执行的结果

?行动-评估结果

?证实ICA

–管理循环是一个无限的过程,一旦评估了结果,又回到计划阶段考虑怎样改进结果或者开始工作下一个目标。

–执行ICA后,需要进行证实。证实用来证明ICA满足要求并且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证实有两种形式:

?到达顾客前证实。在暴露给顾客前和成功验证之后,证明行动在起作用的证实。包括试验、观测、和其他质量检测。

?顾客证实。来自于顾客的证明ICA正在起作用的证实。

?总结:

–定义和解释ICA的特征

–区别验证和证实

–解释怎样验证ICA

–解释怎样证实ICA

?关键点:

–D3的目的是定义、验证、执行和证实ICA。ICA是在PCA执行前保护顾客不受问题的影响

–执行ICA可以给小组时间在根本原因的水平上解决问题

7 D4——定义、验证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

7.1 概述

–D4 根据问题描述测试每一个根本原因从而隔离和验证根本原因

–隔离和验证过程中根本原因的影响能够被检测和控制的地方

7.2 目标

–使用问题解决过程和工作表来识别问题的根本原因

–识别问题逃出点

–验证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

7.3 为什么定义和验证根本原因

–找出根本原因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最重要部分。当确定了根本原因后,才能在最基本的水平上解决问题。

–确定根本原因也许会花时间,但从长期来看更有效地利用了时间:

?不用一个接一个地提供“快速修正”。

?不必浪费时间在危险的控制上。

?不必常常重新建立顾客满意度。

?只需解决问题一次。

–其他的员工和8D小组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以使他们能够在问题发生前防止问题。在D4阶段的工作是8D 过程的核心。在此阶段中心从观测改变到结论。

?什么是根本原因

–人们常常混淆了8D过程中讨论的不同类型的原因。

?可能原因:在原因结果图上被确定的描述一种结果可能发生的任何原因

?最有可能原因:以可得到的数据为基础,最能描述问题的原因

?根本原因:验证过的解释问题的原因。通过让问题来和去来主动和被动验证

–D4过程能够帮助慢慢减小调查能够验证的根本原因的范围

?确定根本原因

–怎样确定根本原因

?评审问题描述(是/不是分析)

?完成变化-引起情况的比较分析

?展开根本原因推测

?针对问题描述的试验推测

–验证了最有可能原因后才能得到根本原因

–问题解决工作表

?问题解决工作表是用来帮助确定根本原因的基本工具。帮助集中努力和管理和解释收集的信息。共有四页:

–问题描述

–比较分析

–根本原因理论

–根本原因理论试运行

–问题情况的类型:

?变化-引起情况是指产品或过程与预期的性能水平有偏差的情况。性能上的变化可能逐步、或突然发生,也可能是间歇的、不可预测的或不稳定的。

?从未到达的情况是指新的事件的发生或想要的性能水平未达到。

–所有的问题都可归入这两类。怎样确定根本原因可能取决于问题的情况。从未达到的情况可以不用比较分析

–第一步:评审问题描述

?为了确定根本原因,首先评审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是根据什么、哪里、何时和多大来描述问题的。

–所有是/不是的答案必须是事实。

–所有在是/不是栏的比较资料应该在范畴、形状、形式、功能和组成上是相似的。

–所有的资料必须在根本原因确认前收集。

?在进行下一步之前,必须确保上述的要素是真实的。考虑完成是/不是表格得到的任何新的信息。

–第二步:完成比较分析

?完成问题描述评审后,可以开始比较分析。在D2阶段完成了问题描述后,减少了调查的范围。比较分析减少了用来决定根本原因必须考虑的可能性。

?为了完成比较分析,比较每一个与是相应的或相对的不是

?在问题解决工作表的比较分析部分不同栏里列出所有的差别。

?考虑在不同栏列出的所有差别并寻找变化

–问“对这个差异改变了什么”–并非每一个差异都有相应的改变

–在变化栏列出所有的改变

–查看改变发生的日期。可能消除一些问题开始后发生的变化

–考虑人、机器、材料、方法、测量或环境。

?如果是改变引起的问题,根本原因一定是与一个或多个已经被确定的变化相关的改变。?现在还没有从观测阶段向前移动。在比较分析中的任何信息必须是事实,不能是意见。?第三步:开发根本原因推测

–在缩小了可能的根本原因的范围后,分析问题是怎样发生的。推测就是改变可能引起问题的方式的叙述

?用头脑风暴的技术来产生意见

?问“改变怎样产生问题”?对一种变化至少列出一种推测

?在工作表上单独列出每一个推测

?列出每一种可能性,不论有多奇怪或多不可能

?先从最简单的一个变化/一个推测开始

?要明确,不要使用质量差或不工作等一般性的词语。

?第四步:试验推测

–精密地针对是/不是数据评估一个推测

–试验最有可能的推测

–试验每一个推测的似乎有理性而不是不太可能性

–是一个排除的过程

–试图测试每一个推测的发生能否引起问题,不是解释在将来可能会发生

–通过下述步骤来测试推测

?问“推测是否解释是/不是数据”。如果是,如何解释?

?针对每一组是/不是数据测试推测

?如果推测完全解释了在是中发生的问题但从未发生在不是中。放一个…+?在问题解决工作表试运行部分的合适地方。

?如果不能解释是中的问题放一个…-??如果能够解释问题,但是不能解释为什么,放…???先测试简单的推测,最后测试复杂或相互作用的推测。

–根本原因必须解释所有已知的资料。

–任何通过试运行的推测是最可能的原因。

–如果只有一个推测通过了试运行,验证这个推测是根本原因。

–如果有多个推测通过了试运行,收集和分析不确定推测漏掉的资料并重新检查资料来解决不确定。

–如果另外的资料显示推测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会发生是中的情况而不会发生不是中的情况,不考虑。

–如果不能收集其他信息,验证其他的推测。先开始具有最多加号的推测。最能解释是/不是数据的推测为最可能的原因。

?验证根本原因

–确定了最可能原因后,验证它引起了问题。验证是用来确认已经确定了根本原因的所需的证据。

–验证可以主动和被动进行

?被动验证是通过观察进行

–在没有改变时,寻找根本原因的存在

–如果不能证明根本原因的存在,那么这个确定的原因可能不是根本原因。

?主动验证通过模拟根本原因来完成

–执行和去处根本原因来使问题发生和消除

–“来”和“去”都是确认根本原因的基本试验

?确定和验证问题逃出点。

–确定了根本原因后,需要确定问题逃出点。

–理解问题是怎样逃出而到达了顾客和确定问题逃出点。

?评审过程流程图,集中在过程中根本原因发生点。

?是否存在控制系统来检测问题。

–如果控制点能够发现问题,控制点就是被验证的逃出点。

?在D4阶段的G8D软件

–在D4阶段中的软件帮助将下列资料形成文件。

?根本原因的精确描述。

?根本原因验证的详细情况。

?相关的问题逃出点。

?D4 阶段总结

–用问题解决过程和工作表验证问题的根本原因。

–确定问题逃出点。

–验证问题的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

8 D5——选择/验证PCA

8.1 概述

–选择最好的PCA来去除根本原因。

–选择最好的PCA来控制根本原因的影响并验证所有的决定在执行时都会成功并且不会引起不希望的影响。

8.2 目标

–定义PCA

–用七步决定过程选择PCA

–使用问题决定工作表

–解释怎样验证PCA

8.3 为什么要选择和验证PCA

–到现在为止,已经完成了定义问题和确定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但是,G8D过程是解决问题。在D5中小组将为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决定最好的PCA。

–D5以作决定和验证为中心。通过以上两步,能够:

?在利益和风险的基础上作出最好的决定。

?验证选择的决定将会起作用。

–在D5阶段的工作能够帮助防止轻率地执行PCA并为PCA设置证实阶段

?什么是PCA

–PCA是消除问题的根本原因的最好行动。

?选择PCA

–G8D作决定过程帮助小组选择最好的PCA。选取的PCA应该:

?在根本原因的水平上解决问题。

?不会产生另外的问题。

?验证能够起作用。

–作决定过程实际上是为多种方案确定优先顺序的技术。需要小组的一致同意,小组成员应该通过讨论和学习而不是妥协对选择的决定达成一致。小组成员支持对整个小组有利的决定。–作决定过程进行的好坏取决于作决定者的经验和使用的准则。

–作出决定的过程有七个步骤

?描述结果

?列出作决定的标准

?决定想得到的东西的相关重要性

?确定选择

?将选择和作决定的标准比较

?分析风险

?作出最好的选择

–第一步:描述结果

?每一个决定都有一个目的.结果是决定想要的输出结果的简洁描述,小组需要描述结果是为了:

–定义决定的范围

–为思想提供中心

?描述结果可以帮助小组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为了描述结果,需要确定一个行动或对象. 如:

–买一台电脑

–选择一位行政助理

–列出作决定的准则

?有两类作决定的准则-假设和需求

?假设是作决定的最小准则,使用假设可以过滤选择。假设可以决定考虑哪些选择:

–是客观可测

–是不可谈判的

–是决定的现实特性

–常常包括金钱、最后期限、公司程序或法规

?所有不满足假设的选择被去除后,需求将决定最后的选择

–是可测量的(主观和客观)

–是想得到的决定的特性

–决定那些选择是更可取的

–按照可用的资料为理想的选择建立需要的准则

?决定需求的相关重要性

–当针对结果考虑时,每一个需求都有相关的重要性。

–有些需求是比其他需求更希望的,决定需求的重要性时:

?给最重要的需求10分(分数为1-10)

?将剩下的需求和最重要的需求比较,给出相应的分数

?只有一个选择应该为10分

?确定选择

–建立和评定作决定的准则后,应该准备做决定。建立一个可以在根本原因的水平上解决问题的可选择方案的清单。当有大量的可选方案是,可以作出高质量的决定。

–确定选择可能需要几次会议,特别是小组需要收集数据时。

?针对作决定的标准比较选择

–将作决定的标准和选择作比较能够评估每一个选择和标准的满足程度。

?比较每一个选择和每一个假设。

?针对余下的选择比较或应用每一个需求。

?将每一个选择怎样好的值乘以在第三步得到的每一个需求的重要度值。

?合计每一个选择的分数。最高分的选择是最能满足标准和提供最大好处的选择。

?分析风险

–在选择PCA前,需要评估每一个选择包括的风险。一个风险有两个要素要考虑:

?决定的风险有多严重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作出最好的选择

–小组成员可能对承担的风险的满意水平不同。

–一个平稳的选择是以可能得到的所有信息为基础能够确保是最佳的选择

?验证PCA

–在执行PCA前需要验证它能工作。验证过程和D3中验证ICA的过程一样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验证PCA

?进行试验和演示,如离线生产运行。

?将新的行动和相似的证明过的行动比较。

?在发布前评审新设计文件。

9 D6——执行和验证PCA

?概述

–为什么执行和验证PCA

?执行PCA来消除根本原因

?证实确保PCA在执行后能够达到想要的效果。

–计划是执行和验证的重要部分。当计划有效时,执行才能顺利进行。

?没有人会因为任何细节和预想不到的时间而奇怪

?问题在发生前被防止

–执行PCA有两个阶段:计划和问题预防

?计划PCA的执行

–共有三个步骤

?规定目标

?确定需要满足的标准和情况

?确定关键步骤

–关键步骤是执行中最重要的部分。完成关键步骤的任何问题和延误都会影响所有其它步骤的完成。

–关键步骤是

?全新的

?时间紧迫的

?复杂的

?对其他步骤有影响

?问题预防

–问题预防是执行任何PCA的重要部分。

–为了预防问题,小组必须系统地评审计划的每一步。

–确定和评定关键步骤

?在计划阶段已经确定了关键的执行步骤,现在考虑这些步骤中那些是成功执行的关键。这些步骤会投入大部分的注意力和资源

?可以同D5中评定风险一样来评定每一步的重要性

–确定障碍和预防行动

?障碍可能会阻止完成关键步骤,障碍可能包括

–人

–方法

–材料

–机器

–测量

–环境问题

–一旦确定了与关键步骤有关的障碍,考虑如何防止问题的发生。

–确定保护行动、提示和责任

?尽管尽了重大努力和进行了计划,问题仍会发生。需要小组准备后备计划来处理这些情况。?需要知道何时采用后备计划和由谁来执行后备计划。

?证实PCA

–成功执行了PCA后需要进行证实。

–证实PCA时问下面的问题。

?问题以被完全消除了吗?

?怎样证明。

–在证实PCA前,确保在D3阶段采用的ICA以被去掉。因为:

?PCA去除了根本原因ICA不再需要。

?继续执行ICA会浪费有价值的资源。

?ICA是掩饰问题,而问题仍然存在。

?总结

–描述了计划执行PCA的要素

–描述了问题预防的要素

10 D7——防止问题再次发生

10.1 概述

–D7提供修改需要的系统包括政策、程序等来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机会。

10.2 目标

–解释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重要性。

–用重复的…为什么技术?来确定根本原因的根本原因。

–解释怎样确定系统改进,采取预防行动,并提出系统性的预防建议。

10.3 为什么要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

–如果一个问题需要采用G8D,那么至少一个系统、程序或政策使得问题发生和逃出。

–通常系统的问题由沿用的程序、政策和前一个组织、技术和能力引起的。

–这些沿用的内容通常是:

?过时的

?完全不充分的

?未遵循的

?为什么小组不能完成D7

–D7重未开始。

–D7 演变成过失会议

–8D过程在D3停止

–8D过程重未开始

–担心后果

–没有足够的权威性

–低的优先性

–不愿导致变化

?预防再发生

–预防再发生是指防止当前问题、相似问题或系统问题再次发生的任何行动。

–实际上是确定根本原因的根本原因的问题。

–减少根本原因的根本原因的范围,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问题是在哪里和怎样进入系统的?

?什么允许问题的发生?

?为什么问题未被检测到?

–在D7中使用…重复的为什么?技术时

?从D2中展开的问题陈述开始

?问“为什么问题会发生”

?继续问确定的原因和问题为什么

–一旦得到了根本原因,从每一个…为什么?得到的答案将指引到允许初始问题发生的系统、政策、程序等的缺陷处。

?列出了问题可能发生的情况后,考虑:

–做什么样的问题来防止问题的发生。

–在已知的当前问题的基础上,什么相似的问题可能再次发生。

?领导的责任

–在开发可能的改进时, 领导必须涉及小组确定的任何可能的决议。

–领导有三种行动选择来处理确定的系统问题

?使用职权来改进系统、程序等(预防行动)

?将系统改变的建议汇报给有权改变系统的人员(系统预防建议)

?能够认识到改变的需要并监控每天的系统操作

–领导使用手中的职权使改变实施,但不是亲自执行。

–如果领导不能执行某些建议行动,应该告诉小组成员原因。

?总结

–解释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重要性。

–用重复的…为什么?技术确定根本原因的根本原因。

–解释怎样确定系统改进并确定和执行系统预防建议。

11 D8——表彰小组和个人的贡献

11.1 概述

–表彰小组和个人的贡献并庆祝

11.2 目标

–描述表彰的理论

–解释关闭过程

11.3 为什么表彰小组和个人的贡献

–D8阶段的…表彰?是告诉每一个人小组现在解散了并且该项目不需要进一步的工作。但是不应该忘记小组成员的努力工作。

–在D8阶段允许涉及的每一个人:

?完成小组经验

?真诚地表彰贡献

?庆祝小组的成就

–为什么表彰小组和个人贡献

?表彰贡献让每一个人知道过程已经关闭。

?表明参与者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当参加者的努力得到公开表彰后,有关的人员更加可能继续支持G8D过程。

–怎样表彰小组和个人的贡献

?理解是怎样的表彰

?理解外部表彰的特性

?关闭小组活动

–理解表彰

?表彰不仅仅是承认小组的所做的工作。

?表彰是承认工作的质量、努力的质量和小组成就的价值

–表彰有两种形式

?明确的——物质奖赏,如金钱、匾等

?不明确——可能是仅仅表明是有意义和有效性。可能简单为告诉其他小组和个人G8D小组的工作作得很好

–关于表彰的意见

?在公司时事通讯上发布公告。

?给小组成员的的主管发送信件。

?给小组成员的家庭发送信件描述他们的角色和他们小组对公司的影响。

11.3 关闭

–为了关闭小组的的过程,在D8阶段还有许多任务

?将文件定案和存档

?认识从小组过程中学到的教训

?完成提交领导的最后介绍

?表达对小组成员的抱怨和遗憾

?表达对小组成员的感谢

–在D8阶段选择和保留主要的文件和记录学到的教训极其重要

–对小组作出了贡献并且将不再是小组成员的人应该参加关闭会议表达和接受表彰。

11.4 总结

–描述了表彰的理论

–解释了关闭过程

软基换填试验段作业指导书

X X道路建设工程 软基换填试验段施工作业指导书 一、编制依据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规程》DBJ53/T-36-2011;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则》(JTG/T D31-02-2013);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XX道路建设工程施工图》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现场调查情况。 二、适用范围 试验段选取K0+720~K0+800段。 三、工程概况 (一)路基设计概况 本工程地下土质为软弱淤泥,且地下回填生活垃圾多,地下水丰富,短时间内沟槽内浸出大量地下水,试验表明地基承载力低,土质为高液限土。 对软基采取毛石换填的处理办法,对道路8m宽车行道路基进行软基换填,换填采用40cm厚片石+20cm厚碎石嵌缝。 四、施工准备

1、人员准备 ①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已全部到位。 ②劳动力配置见下表 2、投入试验段施工的机械设备 试验段软基换填主要采用挖掘机开挖软基土方,自卸车装运土方,装载机、推土机初步平整,振动式压路机碾压。所需设备见下表: 投入试验段施工机械表

3、测量、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 测量、试验检测仪器表 4、材料准备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换填的质量,换填材料采用符合设计要求的次坚石回填。清淤换填前,试验室做好换填材料的取样试验工作,施工队储备足够材料,以利于清淤后能及时连续地进行回填,确保施工工期。 使用的材料经监理工程师现场抽样送检合格后才能用于工程。凡检验不合格的材料,不准运至工地使用。 5、技术准备 在开工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和应急预案。

沟槽作业指导书

沟槽 一、工序名称:沟槽 二、用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三、沟槽质量要求 1、严禁扰动沟底土壤,如发生超挖,严禁用土回填。 2、槽底不得受水泡或受冻。 四、工艺操作要求 (一)、施工放样 1、测设管道中心线在起点、终点、平面折点、纵向折点及直线段的控制点钉中心桩,桩顶钉中心钉。 2、根据挖槽设计断面,埋设坡度板。 A、坡度板的间距以10-20m为宜。管道平面折点、纵向折点及附属构筑物等处,可根据需要增设坡度板。 B、坡度板距槽底的高度不应大于3米,人工挖土时,一层沟槽的坡度板应在开槽前埋设,多层沟槽的坡度板应在开挖底层槽前埋设,机械挖土时,则在机械挖土后埋设。 C、坡度板应埋设牢固,坡度板上应钉管线中心钉和高程板,高程板上钉高程钉,坡度板上还应标明桩号及高程钉至有关部位的下反常数,变换常数处,应在坡度板两面分别书写清楚,并分别标明其所用高程钉。 D、因地面或沟槽断面的限制,不宜埋设坡度板时,可在沟槽两坡或槽底两边,钉置一对对称的高程桩,并在桩上钉一对等高的高程钉,或画一等高线,高程桩的纵向间距以10米为宜,并且应在挖槽接近槽底之前铺管或灌筑砼管基之前,复测管道中心线及高程。 E、在沟槽挖完,浇筑砼管基或铺管前,或受急风暴及气温骤降的影响之后,均应及时校测坡度板及高程板高程。 F、当沟槽深度超过三米以上,或机械挖沟槽或沟槽较宽时,为便于施工可根据现场情况,采用沟槽底钉中心桩等方法测设中心线。 (二)、人工挖槽 1、槽深在3米以内时,应挖单层槽,沟槽宽度按设计要求计算,每侧工作

宽度按预算宽度计入沟槽宽度内。 2、挖出的土方一般应堆在沟槽两侧,槽边1米以外。如果计划在槽边堆放或运送材料和下管的一侧,应不堆土或少堆土,其堆土边缘至槽边的距离应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3、如果因施工环境,施工需要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沟槽两侧不能堆放挖出的全部土方时,应事先选好适当堆土场地并安排好运土路线,边挖边运,以免影响交通,排水和市容。对于因管道结构所占位置而多余的土方,要及时外运到指定的弃土场。 4、要严格控制槽底高程,防止超挖,挖到槽底高程和施工要求宽度时,槽底土壤不得受扰动和破坏。 (三)、机械挖槽 1、机械挖槽时,每层槽的深度应根据机械性能而定,施工前应将挖槽断面、推土位置、地下构筑物的现况及施工要求等向机械司机详细讲清楚,并应指定熟悉机械挖土有关安全操作规程的专人与司机密切配合,随时检查槽底高程和宽度,防止超挖或欠挖。 2、因机械挖槽不能准确的按规定高程挖到槽底或整平,同时,为确保槽底土壤结构不被扰动或破坏,因此,应在槽底的设计高程以上留20cm左右一层不挖,用人工清挖。 3、单斗挖土机不得在架空输电线走廊下工作,如果在架空输电线的一侧工作时,与线路的垂直水平安全距离,不应小于下表的规定。 注:(1)遇有大风、雷雨、大雾的天气,机械不得在高压线附近施工。

强夯作业指导书

强夯施工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年月日

目录 强夯施工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路建工程强夯施工。 2.作业准备 配置可靠的架子队及合理的机械种类、数量。在开工前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和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建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施工场地征地应完成,场地应平整。生活、生产房屋应修建完成,生活、办公设施应配齐,并能够满足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3.技术要求 (1)清表并换填掺合土(黄土掺砾类土),平整施工场地; (2)测量放点; (3)设备检测; (4)平整场地,并测量垫层标高,同时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 (5)夯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6)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7)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 (8)重复步骤(7),按设计规定的夯击击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夯击; (9)重复步骤(6)-(8),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施工; (10)在达到规定时间后,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 (11)标出第二遍夯点位置;

(12)重复步骤(6)-(8),完成第二遍全部夯点的施工;(13)在满足间隔时间后,用推土机进行平整,进行满夯;(14)在满足间隔时间后,用推土机进行平整,并测量标高;(15)在到规定间隔时间后,现场进行压实度检测等试验;(16)提交竣工资料。 附强夯平面布置图:

4.施工工艺与工艺流程 强夯施工工艺框图见下图 施工准备 测量 清表换填 夯点布设 夯机就位 试夯 强夯施工检验签证检验签证 是 是否否

土方作业指导书

某机场扩建工程飞行区工程土方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一、编制依据 1.《民用机场飞行区土(石)方与道面基础施工技术规范》(MH5014-2002) 2.《民用机场飞行区工程竣工验收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H5007-2000)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033-95)

一、施工工艺流程 二、施工准备工作 (1)场地清理 a.在技术交底后,根据进度安排,按照监理工程师要求的深度和范围,分期分批进行场地清理工作。 b.在清理现场中若发现较大坑穴,应将经监理工程师同意的材料回填、找平,并压实到规定的要求。 c.排除土方施工区域的积水,以免施工过程中妨碍施工,影响工程质

量。 d.场地清理后,测量员将以10m×10m方格网重测土面标高,并将填挖断面和土方调配图提交监理工程师核签后,方可进行土方挖填。 e.清除施工区域内的农作物秸杆。 f.用推土机清除土方施工区域的草皮腐植土等废弃物,每间隔100m 推成一堆,运到甲方指定的地点。 (2)土方试施工 对填、挖作业区的各类土壤,在现场测定最大干容重,最佳含水量,自然密实度,并按照不同区域压实度的要求,进行土方碾压的试施工,确定各类土方每层虚铺厚度和不同型号压路机的碾压次数。试施工将根据现场情况,选定50m×10m一段进行,施工成果经检验后符合设计要求并经业主和监理工程师签字认可后,作为现场控制土方施工的依据。 三、施工方法 (1)土方开挖 a.土方开挖前,为确保不破坏地下埋设物,在平行跑道方向每间隔100m挖一道宽60cm、深80~100cm的探沟,待探明作业区地下埋设物的基本情况,经指挥部、监理部确定后再进行机械挖土作业。 b.开挖中如发现土质性质有变化时,及时提出处理方案,报监理工程

施工作业指导书内容及格式要求

关于规范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的要求 根据《西成铁路管理制度标准化》相关要求,现对施工作业指导书编制要求如下: 一、施工作业指导书主要编制依据: 国家和铁道部颁布的规范、验收标准和施工指南; 经审核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 合同及相关协议; 国家级工法和成熟的施工工艺; 《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的指导意见》 二、施工作业指导书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明确施工作业指导书适用工程类别、地质、环境等作业条件。对特殊地质等条件有不合适情况时,应予说明。 作业准备:说明作业开始应具备的条件和应完成的工作,包括技术准备、人员配备、机械设备及施工器具配备、材料、试验等。 技术要求:明确工程类别和项目应达到的技术指标、相应的技术标准。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说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内部施工阶段划分,各组成部分的作业顺序和先后顺序。(可绘制施工流程图、工艺流程图) 施工要求:分解说明作业方法、采取的相关措施,需要控制的内容和参数。

劳动组织:说明建设项目的劳动力组织方式,完成施工项目需要的人员构成、数量、使用安排和作业指标。 材料要求:说明完成施工项目的材料总类、型号、数量、和使用计划,相关技术要求。 设备机具配置:说明施工项目需要的设备、机具的型号、性能和数量。 质量控制及检验:明确施工项目的质量标准,控制要点,检查方法、验收程序及指标、 安全及环保要求: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并按照级别进行分级管理,明确施工项目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和卡控措施;按照文明施工要求,对施工现场和作业环节进行分析,提出控制要点,指定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和要求。对设计既有线、公路、航道、高空作业等安全重点工程,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重要的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必须都编制作业指导书。 根据我项目特点,现将需编制施工作业指导书的项目汇总如下:桥梁: 基坑开挖、砌体工程、钻孔桩、桩基钢筋笼、水下灌注砼、承台、大体积承台、墩身、空心墩身、翻模、施工脚手架、托架施工、0#块施工、挂篮施工(安、运行、拆)、线型控制、合拢、综合接地、桥面系、钢筋施工、模板施工、砼施工、预应力施工(孔道、张拉、注浆)、支座施工。 路基:

地基处理作业指导书

地基处理作业指导书编码:PDFTJ-03

目次 1适用范围 (519) 2编写依据 (519) 3作业流程图 (519) 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519) 5作业准备 (13) 6 作业方法 (6) 7 质量控制措施及检验标准 (9) 1适用范围

本节适用于35kV及以下配网工程配电房(油池)的基坑、基槽、管沟等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含其下有暗沟、暗塘)的地基处理。 2编写依据 表2编写依据 序号引用资料名称 1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2 GB 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Q/CSG 11105—2008《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 4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基建工程质量控制作业标准(WHS)》3作业流程图 图3作业流程图 4安全风险辨析与预控 4.1 地基处理作业前,施工项目部根据该项目作业任务、施工条件,参照《电网建设施工安全基准风险指南》(下简称《指南》)开展针对性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形成该任务的风险分析表。 4.2 按《指南》中与地基处理作业相关联的《电网建设安全施工作业票》(编码:PDFTJ-03-01/01),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差异化分析,确定风险等级,现场技术员填写安全施工作业票,安全员审核,施工负责人签发。 4.3 施工负责人核对风险控制措施,并在日站班会上对全体作业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接受交底的作业人员负责将安全措施落实到各作业任务和步骤中。 4.4 安全施工作业票由施工负责人现场持有,工作内容、地点不变时可连续

使用10天,超过10天须重新办理作业票,在工作完成后上交项目部保存备查。 表 4.1 作业任务安全基准风险指南 序号危害名称 风险种 类 风险等 级 风险控制措施 1 施工区域安全围 蔽措施不足 摔绊 扭伤 坠落 打击 低风险 施工区域必须做好安全围蔽及警 示标志措施,晚上设置夜间警示灯, 防止外人误入工作区域 2 地基处理作业分 层夯实时,操作人 员前后间距不足 碰撞低风险前后作业人员间距不得小于3m 3 地基处理作业夯 实时,打夯机或电 源线漏电 触电高风险 严格执行一机一闸一漏电的电源 箱,使用合格电源线,操作人员穿戴 胶鞋、胶手套 5 作业准备 5.1 作业前施工条件 表5.1 作业前施工条件 序 号 项目内容确认人说明 1 任务单 根据本单位实际设置内容(包含本项工 作) 本工序施工负 责人 经审批 2 相关证 照 根据需要办理涉及进入工作场所的手 续、证件 本工序施工负 责人 有效 3 工程合 同 或协议 合同及安全协议 本工序施工负 责人 有效 4 图纸设计图纸本工序施工负 责人 经审批 5 施工方 案 施工措施、安全技术交底(项目部级) 本工序施工负 责人 经审批5.2 人员、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表5.2 人员、主要工器具及仪器仪表配置 序项目内容说明

挖除换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新港江北铁路工程 挖除换填施工 作 业 指 导 书 编制人: 审核人: 批准人: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新港江北铁路项目部二分部 二零一零年八月十一日

编号:07 挖除换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1 适用条件及范围: 适用于中铁七局新港项目部XGSG-1标K5+900-K14+100范围内的路基挖除换填A、B组料施工作业。 2 施工工艺 2.1施工参数 路堤建筑前应对原地面存在的植被、树根、松软表土、腐植土进行清除,对大于1:5的陡坡进行台阶处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可以采用推土机等大型机械辅以人工进行施工。 换填法一般用于处理暗沟、暗塘等局部范围的浅层软土地基。根据换填深度选择机械或人工施工。可采用挖掘机或推土机挖除换填深度内表层的软弱土层,再由人工将软土挖除到达设计标高,自卸汽车运输换填料,后倾法卸料,推土机摊铺,平地机平整,压路机碾压,分层填筑,直至达到设计标高。 2.2工艺流程(见施工工艺流程图)

2.3施工方法及要求 (1)施工方法 a施工放样,确定需进行原地面处理或是换填的范围,设置临时防排水设施,在开工前对现场需处理范围、深度进行复查;备足换填材料。 b对于需换填处理的情况采用机械挖除换填深度内表层部分土层,直至高于设计换填深度30 cm处,再由人工清除剩余软土层,达到设计标高;采用自卸汽车将挖除的土壤运至指定的弃土场。对于原地面处理的情况,采用推土机推除表层需清除的松软土、腐植土、植被等,斜坡陡于1:5的地段,采用人工划定台阶范围,挖土机进行开挖,形成台阶,沿线路横向台阶宽度、高度符合设计要求,纵向台阶宽度不小于2m。 c换填施工采用自卸汽车运输换填料进场,后倾法卸料,推土机进行初摊铺,平整,压路机碾压。避免自卸汽车直接驶上原位土层,对其造成扰动。 d根据换填层所处路堤部位进行相应的质量检验。在原地面处理之后应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核查,确认满足设计要求,不符合设计要求者,报监理单位确认后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施工要求 换填分层压实质量应根据换填料种类及换填所处路堤部位进行相应的压实质量检测控制。 换填顶面高程、横坡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换填顶面高程、横坡允许偏差及检查要求

边坡防护作业指导书

边坡防护作业指导书 编制: 中铁二十局集团哈西联合体Ⅰ标项目部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1、编制依据 《路基通用图》图号:哈西施路通05 《路基个别设计》-挡土墙、路基坡面防护及地基处理工程图号:哈西施路02 《贵宾车道施工图》 《铁路边坡防护及防排水工程管理、施工质量验收补充规定》铁建设【2009】172号 2、工程简介 哈西客站站场路基DK924+186~708段附属工程包含东挡土墙和西挡土墙上均有拱形骨架边坡防护及东侧DK924+186~225、DK924+675~708边坡防护施工。 普速场包括西挡土墙边坡防护南、北雨棚施工里程DK924+175~333.95、DK924+566.05~725.共计长度318m。采用带水槽拱形骨架护坡,骨架内铺设C25空心砖,砖内植草兼穴植容器苗。 高速场包括东挡土墙边坡防护南、北雨棚施工里程DK924+225~333.95、DK924+566.05~675.共计长度218m。采用路堤边坡坡面设带排水槽的拱形骨架护坡,骨架内植草兼种植紫穗槐。 贵宾车道边坡防护采用M7.5砂浆浆砌片石拱形骨架边坡防护,内植草兼穴植容器苗。片石砼方量大约710立方。 3、作业准备

3.1施工设备:预制场,六棱块模板、预制块模板。自制砼搅拌机。 3.2施工现场的材料要整齐、有序,堆码整齐,分类堆积,上盖下垫。 3.3西侧挡土墙护坡等待天气转暖即可施工,东侧挡土墙还需墙背填土后具备条件方可施工。 3.4施工队现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工前技术培训,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建立各项安全制度和管理制度,要求所有施工人员必须服从管理、技术、安全、质检等人员的指挥和监督指导。 1、技术要求 4.1 六棱块及预制块、排水槽块均集中在预制场预制。 4.2 C35砼配合比、C25砼配合比、M7.5浆体片石配合比均在施工前按设计提供的配比进行室内试验,确定施工配合比。 4.3 砌筑前边坡必须按照设计要求刷好坡度再进行施工。 2、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拱形骨架护坡采用挖槽法施工,施工工艺如下: 5.1、坡面整修

桥涵施工作业指导书

桥涵施工作业指导新建合肥至武汉铁路站前工程Ⅲ标DK163+000~DK169+130段 书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1、新建合肥至武汉铁路站前工程Ⅲ标合同段DK163+000~DK169+130段桥梁下部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 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TB10415—2003)。 4、我单位施工类似工程项目的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5、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严格质量,规范施工,优质、高效、低耗的完成施工生产任务。 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合武铁路站前工程Ⅲ标DK167+097 2-5.0m 框架涵、DK167+695 1-3.0m盖板涵、DK167+730 1-12.0m框架小桥、DK167+097 1-1.0m框架涵施工。 三、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1、开工测量。 涵洞主要用于道路立交及沟渠排灌,开工前对涵洞的轴线,地面起始标高进行复核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和设计图纸对照。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如有偏差,与设计单位联系,重新确定。并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定开挖断面及开挖深度。 2、基础开挖。 涵洞基础开挖工作量较大,且地下水位比较丰富。采用人工配合机械

开挖,弃土用汽车运输。开挖宽度和深度根据设计图纸与技术交底开挖,同时要满足基础下垫层的宽度和人工施工需要的宽度,开挖放坡不 页5 共页1 第中铁十局二公司合武铁路项目部一工区 桥涵施工作业指导新建合肥至武汉铁路站前工程Ⅲ标DK163+000~DK169+130段 书 小于1:0.5。基础开挖后,对基础土质进行检测,如有与设计土质 不相符之处,要尽快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联系,进行解决。 3、基础换填。 涵体地基换填采用碎石垫层:选用粒径为5—40mm的自然级配碎石(含泥量不大于5%)进行换填。施工前对基坑开挖进行验槽,表面 清除浮土,边坡必须稳定防止塌土,对基坑四周低于地基的孔洞、沟井等,加工填实,在换填的底部,设置一层15—30cm厚的砂垫层, 防止基坑表层软弱土质发生局部破坏。砂垫层采用中粗砂,用平板 振捣器振实,碎石分层铺筑,每层铺筑厚度不能大于20cm,采用1.5Kw,频率为2000次/分以上平板式振捣器往复振捣,振捣时不小于60秒,一般为三到四遍,做到交叉、错开、重叠振捣。 4、基础垫层: 基础垫层混凝土现场机械拌和,振捣棒振捣密实。垫层人工浇注,每段与上层的框架涵和盖板涵节沉降缝对应。中间接缝处理参照后面沉降缝办理。垫层平面要求平整,并拉毛面。 5、现浇涵节:

涵洞基础换填作业指导书

涵洞基础换填作业指导 书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涵洞基础换填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适用于阳安二线铁路六标所有涵洞基础换填施工。 2.施工工艺 2.1 施工准备 2.1.1 选料场 首先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料场,设计换填材料为为砂夹卵石。 A.换填用砂应为中、粗砂,有机质和含泥量均不得大于5%; B.碎石粒径不得大于10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 C.石灰质量应符合要求,石灰等级不得小于Ⅲ级。 D.填料级配良好 2.1.2 压实设备的选择 对于砂卵石填料,宜选用自重大、频率较低的振动压路机,施工条件不好的地方也可采用柴油打夯机进行夯击。 4.2 施工程序 放样→换填土层清除→填前原土压实→换填土摊铺推平→(洒水)→换填土压实→压实系数检测→下一层换填土摊铺推平开始循环至设计标高→精平→验收 2.2.1 放样 放出地基处理边线,请监理单位人员检查验收。 2.2.2 基坑开挖

根据设计要求地基换填深度内的松土层要全部挖去,松散土层、腐植土清除以挖掘机为主,人工辅助施工。采用挖掘机开挖大面积的土层,人工清除没有机械工作面的边角处,边坡及基底应预留30cm厚的土方用人工进行清除。开挖土方用自卸汽车全部运至弃土场。基坑开挖边坡按施工工艺要求及规范进行放坡。 土层清除至设计标高后,报请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基础承载力及开挖深度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地基回填处理。 换填材料进场时,换填材料应及时取样送检,经试验室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换填地基底部和顶部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2.2.3 换填 换填采用水平分层填筑的方法,且应先从低处开始填筑。 A.分段按施工范围做标桩,标桩间距20m。在标桩上做填土虚铺厚度标识。在标桩上应统一编号,每层实测标高均应做好记录,以备核查层数及每层压实后的实际厚度。 B.填料摊铺。将填料用自卸汽车运至换填区,按梅花形布料,布料的间距按虚铺厚度及自卸车的实际运输斗容量计算,并在换填面上进行标识。摊料时先用推土机进行粗摊,按厚度标识,然后人工目测补料进行精平。 C.填料摊铺完毕之后,先通过自检,然后通过质量专检员检验虚铺厚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碾压工序作业。 D.碾压机械选用YZ12型振动压路机,碾压8遍。碾压时先静压2遍,然后进行振动碾压6遍,并遵守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的原则。碾压速度最大不应超过50m/min,由两边向中间进行碾压。横向接头重叠0.5m以上,纵向接头应重叠1.5m左右。要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每层压实后用重型动力触探检测承载力,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在地基换填处理过程中,大面积采用 12T振动式压路机碾压8遍,每遍重叠1/2轮径,机械碾压不到的地方采用柴油打夯机进行夯击。每层碾压(夯)实后均应进行检测,不合格应查找原因,如属碾压方法不对,则继续碾压,直到检查合格为止。

路基挖除换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路基挖除换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指导本合同段的路基挖除换填施工作业,特编制本书。 2.适用范围 新建铁路上海至昆明客运专线五标DK581+537~DK594+030段路基工程。 3. 编制依据 (1)业主下发的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相关文件、资料; (2)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交通状况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3)《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 (4)《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 (5)《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6)国家及地方关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 施工准备 4.1. 施工工期安排: 施工准备期:2010年8月1日—2010年9月9日 挖除换填施工期:2010年9月10日—2010年10月25日 4.2. 施工人员组织计划 挖除换填施工劳动力配置表

4.3. 主要机械设备 4.4. 施工便道 为了方便施工沿线路一条施工便道;便道用泥结碎石施做路面,保证机械及车辆正常通过。 4.5. 材料准备 材料原设计选用渗水土;因为此处的地下水比较丰富,我工区建议采用石渣填筑。填料来源于石场开山石料的小颗粒石块及瓜粒混合物。已经联系多家供货商,保证材料的货源充足及质量要求。在施工现场鱼塘的北侧预先储备一批石渣,保证回填的时候不受材料供应短缺的影响。 5. 施工工艺 挖除换填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 ↓ ↓ ↓

↓ ↓ ↓ ↓ ↓ ↓ 图1 挖除换填施工工艺流程图 6. 清淤施工 6.1. 测量放线 根据路基填土高度及坡度放出坡角线,确定清淤范围,用石灰洒线,避免欠挖或超挖。 6.2. 淤泥清理 6.2.1. 用挖掘机、推土机配合把淤泥推至鱼塘边或采用两台挖机接力挖运方式,将淤泥挖装至自卸汽车上,运至弃淤场。 6.2.2. 清淤顺序 清淤施工至上而下,先清理第一个鱼塘,清理一个鱼塘及时回填一个,确保在大雨到来之前换填完毕;其余各个鱼塘依次进行。 6.2.3. 清淤原则 6.2.3.1. 清淤必须干净彻底,不留死角。 6.2.3.2. 清理时必须把高液限土层全部清除,直至检测合格为止。 6.2.3.3. 清理完毕后及时拍照存证。 6.2.4. 清淤后量测 清淤后报请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三方联测和验收,达到要求后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涵洞基础换填作业指导书

涵洞基础换填作业指导书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适用于阳安二线铁路六标所有涵洞基础换填施工。 2.施工工艺 2.1 施工准备 2.1.1 选料场 首先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料场,设计换填材料为为砂夹卵石。 A.换填用砂应为中、粗砂,有机质和含泥量均不得大于5%; B.碎石粒径不得大于100mm,含泥量不得大于5%; C.石灰质量应符合要求,石灰等级不得小于Ⅲ级。 D.填料级配良好 2.1.2 压实设备的选择 对于砂卵石填料,宜选用自重大、频率较低的振动压路机,施工条件不好的地方也可采用柴油打夯机进行夯击。 4.2 施工程序 放样→换填土层清除→填前原土压实→换填土摊铺推平→(洒水)→换填土压实→压实系数检测→下一层换填土摊铺推平开始循环至设计标高→精平→验收 2.2.1 放样 放出地基处理边线,请监理单位人员检查验收。 2.2.2 基坑开挖

根据设计要求地基换填深度内的松土层要全部挖去,松散土层、腐植土清除以挖掘机为主,人工辅助施工。采用挖掘机开挖大面积的土层,人工清除没有机械工作面的边角处,边坡及基底应预留30cm厚的土方用人工进行清除。开挖土方用自卸汽车全部运至弃土场。基坑开挖边坡按施工工艺要求及规范进行放坡。 土层清除至设计标高后,报请建设单位组织勘察、设计、监理等单位进行验收,基础承载力及开挖深度符合设计要求后进行地基回填处理。 换填材料进场时,换填材料应及时取样送检,经试验室检测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 换填地基底部和顶部高程允许偏差为±50mm。 2.2.3 换填 换填采用水平分层填筑的方法,且应先从低处开始填筑。 A.分段按施工范围做标桩,标桩间距20m。在标桩上做填土虚铺厚度标识。在标桩上应统一编号,每层实测标高均应做好记录,以备核查层数及每层压实后的实际厚度。 B.填料摊铺。将填料用自卸汽车运至换填区,按梅花形布料,布料的间距按虚铺厚度及自卸车的实际运输斗容量计算,并在换填面上进行标识。摊料时先用推土机进行粗摊,按厚度标识,然后人工目测补料进行精平。 C.填料摊铺完毕之后,先通过自检,然后通过质量专检员检验虚铺厚度,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碾压工序作业。 D.碾压机械选用YZ12型振动压路机,碾压8遍。碾压时先静压2遍,然后进行振动碾压6遍,并遵守先慢后快,由弱振至强振的原则。碾压速度最大不应超过50m/min,由两边向中间进行碾压。横向接头重叠0.5m以上,纵向接头应重叠1.5m左右。要达到无漏压、无死角,确保碾压均匀。每层压实后用重型动力触探检测承载力,符合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工序施工。 在地基换填处理过程中,大面积采用 12T振动式压路机碾压8遍,每遍重叠1/2轮径,机械碾压不到的地方采用柴油打夯机进行夯击。每层碾压(夯)实后均应进行检测,不合格应查找原因,如属碾压方法不对,则继续碾压,直到检查合格为止。

换填作业指导书

新建阳泉北至大寨铁路工程六标 路基工程 编号:002换填施工作业指导书 2016年3月1日发布 2016年3月20日实施

目录 1.工艺概述 (1) 2.作业内容 (1) 3.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1) 4.工艺流程图 (2) 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 (3) 5.1施工准备 (3) 5.2施工场地 (3) 5.3材料准备 (3) 5.4机械设备准备 (3) 5.5技术准备 (3) 5.6测量放样 (4) 5.7开挖排水沟 (4) 5.8基底承载力试验 (4) 5.9确定换填范围 (4) 5.10挖除不良土层 (4) 5.11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养护 (5) 5.12检测验收 (5) 6.施工机械及工艺装备 (6) 7.作业组织 (6) 8.材料消耗 (7)

9.生产效率 (7) 10.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 (7) 10.1施工安全 (7) 10.2环境保护 (7)

1.工艺概述 换填法是将基底下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利用人工、机械等方法清除,分层置换强度较高、性能稳定、无侵蚀性的材料,并碾压或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地基处理。 2.作业内容 1.不良土层的挖、装、弃; 2.合格填料分层填筑、压实、整理 3.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 换填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见表3.1。

4.工艺流程图 换填处理施工工艺流程见图 4.1

换填处理施工工艺流程图 4.1 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 5.1施工准备 5.2施工场地 (1)对原地面进行清理和整平,清除路基换填范围内表层植被,挖除树根,为换填施工做好场地平整。 (2)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时,应采取排水或降水措施,使换填施工期间地下水位保持在基底以下。 (3)准备换填料临时储备场地。 (4)完成现场便道及临时用水、用电工程。 5.3材料准备 很据不同地质条件,选用不同的换填料。 5.4机械设备准备 机械设备进场、检修、维护、试运转,并购置备件、耗材。 5.5技术准备 (1)编制换填地基处理施工方案,经审批后向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清淤换填作业指导书.

S324浏阳荷花至沿溪公路(一期)工程K27+000~K34+637.818 清淤换填片石施工作业指导书 单位:湖南东富集团醴陵建设有限公司 S324浏阳荷花至沿溪公路(一期)工程项目部编制: 审核: 批准: 年月日发布年月日实施

目录 一、适用范围 (1) 二、作业准备 (1) 三、技术要求 (2) 四、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3) 五、施工工艺、施工方法 (3) 六、劳动组织 (6) 七、施工机械配置 (7) 八、质量检验标准 (8) 九、安全及环保措施 (8)

清淤换填片石施工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S324浏阳荷花至沿溪公路(一期)工程所有清淤换填片石工程。 二、作业准备 1、场地准备 机械进入主线利用S309省道、原有乡村道路。清淤换填用地范围内征地拆迁已完成。 已按设计要求对原地面进行30cm清表处理,并在路基两侧开挖临时排水沟,横向排水沟底宽不小于0.3m,沟深不小于0.6m,红线两边纵向排水沟及水田分界排水沟,都应加深加宽,沟底宽不小于0.5m,沟深不小于0.8m,所有沟底纵坡不小于0.5%,并对排水进行合理疏导,适当增设引水沟,将水排出路基以外。 2、测量放样准备 软基清淤处理前,按五等水准测量要求完成水准点的复测,按二级导线测量的要求完成附合导线的复测和增设水准点、导线点加密工作等,核对纵横断面图,放出公路用地范围线,并按20m一个桩放出中、边桩,进行原地面高程、纵断面高程、横断面复测,测出的高程应能如实地反映现场地面情况;完成后已上报监理工程师签认。 3、试验及技术准备 (1)、清表后在监理工程师见证下已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检验,根据试验资料整理变更资料,并报业主审批。

明挖基础施工作业指导书

明挖基础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改建铁路阳安线增建第二线工程桥梁明挖基础的施工。 二、作业准备 2.1、内业技术准备 作业指导书编制后,应在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阅读、审核施工图纸,澄清有关技术问题,熟悉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施工安全保证措施,提出应急预案。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对参加施工人员进行上岗前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2.2、外业技术准备 施工作业层中所涉及的各种外部技术数据收集。修建生活房屋,配齐生活、办公设施,满足主要管理、技术人员进场生活、办公需要。 三、技术要求 3.1基坑开挖前必须测定基坑的中心线、轮廓线方向和高程。同时还必须做好断面测量,放出基坑边桩,经核对无误后,方可施工。有地面水淹没的基坑,应先修筑围堰、改河、改沟、筑坝排开地面水后再开挖基坑。 3.2按照基坑施工要求,清除地面堆土及妨碍基坑开挖的障碍物;对受影响的架空线和地下管线,应采取迁改或保护措施。 3.3根据施工图标示的地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具体条件确定基坑的开挖方案:开挖方法、放坡形式或边坡防护方案、机械设备、基

坑尺寸,以及安全、环保、水保、质量措施等的制定。 3.4基坑开挖前还必须搞好防水排水工作,应在基坑顶部边缘外四周挖好防水排水沟拦截雨水。 3.5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和交底工作。 3.6大体积混凝土参照下述方法控制混凝土水化热温度: 3.6.1用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灰比、掺入混合料、外加剂等方法减少水泥的用量。 3.6.2采用低水化热水泥,如矿碴水泥、粉煤灰水泥。 3.6.3降低浇筑层厚度,加快混凝土散热速度。 3.6.4混凝土用料避免日光曝晒,以降低用料的初始温度。 3.6.5混凝土拌合必须严格按试验给定的配合比操作,若需调整必须经试验人员签字同意方可。 3.6.6混凝土运输采用罐车,以保证混凝土不离析,不分层,且和易性好。 四、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基坑开挖→基坑护壁→基底检验→钢筋施工→模板施工→灌注砼→养生→拆模→基坑回填 4.2工艺流程 五、施工要求 5.1 基坑开挖 基坑开挖前应做好下列准备:5.1.1.

施工作业指导书2014

第一节干压砂砾垫层 1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各级公路工程建设项目。 2 施工准备 2.1 材料要求 2.1.1 石料质地坚韧、无杂质、颗粒级配符合要求。 2.1.2 配料必须准确,塑性指数必须符合规定. 2.1.3 混合料拌合均匀,无明显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2.1.4 碾压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2 主要机具 测量仪器、装载机、自卸汽车、平地机、振动压路机、水车等。 2.3 作业条件 2.2.1 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 2.2.2 做好下承层上进行准确的放样,恢复中线和边线,测量高程,每20米进行断面检查下承层标高。 2.2.3 根据各路段找平层的宽度、厚度及规定的压实干密度并按确定的配合比分别计算各段需要的天然砂砾数量,并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 2.2.4 施工机械进入施工现场所经过的道路,应事先经过检查,必要时要做好加固或加宽等准备工作。 2.4 施工测量 2.4.1 每20米进行断面检查下承层标高。 3 操作工艺 3.1 准备下承层:下承层表面应平整、坚实。 3.2 测量放样:每20米进行断面检查下承层标高。 3.3 备料(计算材料用量):根据各路段找平层的宽度、厚度及规定的压实干密度并按确定的配合比分别计算各段需要的天然砂砾数量,并计算每车料的堆放距离。天然砂砾的含水量较最佳含水量宜大于1%左右。 3.4 运输集料:集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在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由远到近卸置集料。卸料距离应严格掌握,避免料不够或过多。料堆每隔一定距离应留一缺口。集料在下承层上的堆置时间不应过长。 3.5 摊铺集料: 3.5.1 应事先通过试验确定集料的松铺系数并确定松铺厚度。用装载机将集料均匀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应力求平整,有规定的路拱,并同时摊铺路肩用料。

土方开挖换填方案

银河公园景观提升工程—银河广场区域 换填土施工方案 土 方 换 填 专 项 方 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新疆瑞基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2016年10月15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0 二、工程概况 0 三、编制原则 (1) 四、施工概况 (1) 五、实施方案 (1) 六、施工资源计划 (5) 七、质量保证措施 (6) 八、安全保证措施 (9) 九、人员、材料、设备措施 (9)

一、编制依据 1、业主提供的详细地质勘查报告。 2、设计图纸。 3、各部门有关质量、安全、文明施工、规范管理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理文件。 4、银河公园景观提升工程建筑及结构施工图纸 5、银河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6、银河公园景观提升工程总工期进度计划 7、简明施工计算手册 8、我公司人员优势、技术装备、财务能力、资金状况等综合情况及可调用到本工程的各类资源。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银河公园景观提升工程 2、工程地点:克拉玛依西北方向,南起新月路,北至北斗路,西邻新月小区、东侧与圣桥疗养公寓相连。 3、工程概况:本项目南起新月路,北至北斗村、西临新月小区、东侧与圣桥疗养公寓相连,景观面积约为2,提升面积约为50079m2,其中包括绿化面积约为35358m2,铺装面积约为14721m2,项目主要包括场地硬化,配套园林小品、灯光、绿化、现状建筑物外装修等。 4、建设单位: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园林绿化管理局 5、设计单位:北京天下原色聚落景观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6、监理单位:新疆天麒工程项目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7、勘察单位: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8、施工单位:新疆瑞基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三、编制原则 1、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和设计标准;确保本合同段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目标的实现; 2、认真、充分研究施工环境,妥善解决施工生产与各方面关系协调,制定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施工程序和施工方案; 3、合理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力求均衡生产; 四、施工概况 1、本方案为银河广场下水池换填专项方案,根据地勘报告和设计变更基坑底从自然地面下开挖至持力层(砂砾层),漂石换填范围由持力层向上1m。卵石换填范围由漂石向上50cm,戈壁土换填范围由卵石向上至基底标高。 五、实施方案 (一)、施工管理及流程 为了保证换填部分地基承载力与单位荷载,换填的基坑开挖后,必须及时验收,及时进行换填。杜绝开挖后的基坑因下雨浸泡或因地下水渗出浸泡而影响质量,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考虑运输和施工方便,换填从中间排水沟开始,依次按照横向和纵向方向向南侧进行。 由项目经理组织相关人员、机械进行快速施工。开挖完成后立即计算出所需回填的漂石、卵石、戈壁土的数量。同时,通知质监、地勘、设计、监理、建设以及业主代理单位的有关人员到施工现场检查验收并完成计量,必须以最快速度完成所有换填工作。 (二)、换填方案

粘土换填作业指导书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黄河北~羑河北段(中线建管局直管和代建项目)鹤壁段施工Ⅲ标(合同编号:NHB-工程-03/2009-004) 粘土换填 施工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南水北调中线干线鹤壁段Ⅲ标施工局 2012年2月12日

目录 1、概况 (1) 1.1、工程概况 (1) 1.2、主要工程量 (1) 1.3、工程地质条件 (2) 1.4、编制依据 (2) 2、施工流程 (2) 3、施工作业措施 (3) 3.1保护层开挖 (3) 3.2渠坡开挖后防护措施 (4) 3.3填筑前地下水的降排措施 (4) 3.4渠坡砂垫层铺设 (4) 3.5土工布敷设 (5) 3.6粘性土土料开采及翻晒 (5) 3.7填筑施工 (6) 3.8碾压施工 (6) 3.9碾压面保护 (6) 4、质量控制措施 (6) 5、安全措施 (7) 5.1安全保证措施 (7) 5.2安全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8) 6、资源配置 (8) 7、施工计划 (9) 8、雨季施工控制措施 (10) 8.1雨季防护措施 (10) 8.2汛期施工保护措施 (10)

1、概况 1.1、工程概况 本作业指导书知道本标段所有粘土换填施工作业。 鹤壁段第三施工标段,设计桩号为Ⅳ169+600~Ⅳ175+432.8,渠段长度5.8328km 。 本标段粘土换填分布情况: ⑴淇河南段(Ⅳ169+600~Ⅳ169+778):为粘性土换填,换填深度5.6m; ⑵自来水管道段(1 70+800~171+160):下部(渠底及渠底以上3.0m内)为水泥土换填,以上部分为粘性土换填,渠底扩大换填断面; ⑶大盖族沟段(Ⅳ172+896~Ⅳ173+921):下部(渠底及渠底以上3.0m内)为水泥土换填,以上部分为粘性土换填,渠底部分扩大换填断面; ⑷冯岗沟段(Ⅳ173+921~Ⅳ174+314):下部(渠底及渠底以上3.0m内)为水泥土换填,以上部分为粘性土换填; ⑸侯小屯段(Ⅳ174+314~Ⅳ174+904):下部(渠底及渠底以上3.0m内)为水泥土换填,以上部分为粘性土换填; ⑹侯小屯段(Ⅳ174+904~Ⅳ175+324.8):下部(渠底及渠底以上3.0m内)为水泥土换填,以上部分为粘性土换填; 1.2、主要工程量 本标段共粘土换填方量约12.8万m3 渠道换填工程量见表。 渠道换填工程量表

桥涵施工作业指导书

-------------------------------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新建合肥至武汉铁路站前工程Ⅲ标合同段DK163+000~DK169+130段桥梁下部结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2、《铁路桥涵施工规范》(TB10203—2002)。 3、《铁路桥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评定标准》(TB10415—2003)。 4、我单位施工类似工程项目的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 5、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严格质量,规范施工,优质、高效、低耗的完成施工生产任务。 二、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新建合武铁路站前工程Ⅲ标DK167+097 2-5.0m 框架涵、DK167+695 1-3.0m盖板涵、DK167+730 1-12.0m框架小桥、DK167+097 1-1.0m框架涵施工。 三、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1、开工测量。 涵洞主要用于道路立交及沟渠排灌,开工前对涵洞的轴线,地面起始标高进行复核测量。根据测量结果和设计图纸对照。是否符合设计图纸,如有偏差,与设计单位联系,重新确定。并要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确定开挖断面及开挖深度。 2、基础开挖。 涵洞基础开挖工作量较大,且地下水位比较丰富。采用人工配合机

------------------------------- 械开挖,弃土用汽车运输。开挖宽度和深度根据设计图纸与技术交底开挖,同时要满足基础下垫层的宽度和人工施工需要的宽度,开挖放坡不小于1:0.5。基础开挖后,对基础土质进行检测,如有与设计土质不相符之处,要尽快与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联系,进行解决。 3、基础换填。 涵体地基换填采用碎石垫层:选用粒径为5—40mm的自然级配碎石(含泥量不大于5%)进行换填。施工前对基坑开挖进行验槽,表面清除浮土,边坡必须稳定防止塌土,对基坑四周低于地基的孔洞、沟井等,加工填实,在换填的底部,设置一层15—30cm厚的砂垫层,防止基坑表层软弱土质发生局部破坏。砂垫层采用中粗砂,用平板振捣器振实,碎石分层铺筑,每层铺筑厚度不能大于20cm,采用1.5Kw,频率为2000次/分以上平板式振捣器往复振捣,振捣时不小于60秒,一般为三到四遍,做到交叉、错开、重叠振捣。 4、基础垫层: 基础垫层混凝土现场机械拌和,振捣棒振捣密实。垫层人工浇注,每段与上层的框架涵和盖板涵节沉降缝对应。中间接缝处理参照后面沉降缝办理。垫层平面要求平整,并拉毛面。 5、现浇涵节: 框架和盖板涵按设计沉降分节浇注,中间预留3cm沉降缝。 ①钢筋加工与绑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