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亚文化浅析

校园亚文化浅析
校园亚文化浅析

校园亚文化浅析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亚文化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研究范围、建设措施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对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更大,高校校园亚文化研究有利于我们将关注点转到关注“人”上来。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特征

相对于高校校园主文化和反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具有以下的特点:

1、高校校园亚文化不是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亚文化是高校校园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的一个分支,是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只看到了高校校园亚文化与主文化的一致性,没有看到高校校园亚文化还有与主文化区别的一面。从属于主文化或与主文化一致的情况,是因为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结构的角度,如把高校校园文化视为主文化,那么不同类型的高校有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亚文化;以某种类型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为主文化,那么该高校内部不同的群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如青年的、老年的、男人的、女人的亚文化。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主文化就是主文化,亚文化就是亚文化,决不能模糊两者的界限。

2、高校校园亚文化多属于少数人组成的群体的文化,不代表个人的行为或观念。

有一种观点认为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不能简单地以奉行人数多少来判断,某种文化在一定时期尽管被多数人奉行,也仍有可能属于亚文化,这种观点可能是不正确的。苏茜·奥布赖恩、伊莫瑞·西泽曼在《大众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亚文化总是代表少数对抗多数。高校校园亚文化是代表了高校内部小群体的一种亚文化意识。少数人奉行的文化不一定是亚文化,但亚文化一定属于少数人。

3、高校校园亚文化是动态的文化。

高校校园亚文化既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力与活力,有时候,高校校园亚文化甚至会成为主文化的前奏,过去的亚文化成为今天的主文化,今天的亚文化与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文化。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层次

高校校园亚文化从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态高校校园亚文化、观念态高校校园亚文化、行为态高校校园亚文化等三个层次。

1、物质态高校校园亚文化

物质态高校校园亚文化指由各种物质构成的器物文化,这些器物成为亚文化的载体,表现出师生的亚文化价值观。

对于校园来说,工作环境、生活区所贴的标语往往表现的是校园的主文化,但从中也能透出一些亚文化的信息,如部分橱窗里、专栏上所宣传的内容长时间不变,字迹出现了模糊,胶没了导致纸张鼓起,有的内容旁边贴着许多小广告,食堂边张贴栏里的招聘广告、教室里散发的研究生培训班的广告、宿舍里张贴的送外卖的广告相对比较多;在一些相对隐蔽的空间里,大量的亚文化价值观念会通过一些细节表现表现出来。比如教室墙上某些学生的胡乱涂鸦却能表现出一种真实的心态,反映出某个群体的思想观念。要了解高校校园物质态亚文化,就必须尽可能地接触到师生工作与生活的真实状态。

2、观念态高校校园亚文化。

观念态高校校园亚文化属于高校校园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师生的年龄和专业往往有很大的关系。

观念态校园亚文化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表达特定群体针对所面临的生活、学习压力等问题,通过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形式来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努力,并经常因为缺乏现有的解决方案而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不安,还有一些高校校园亚文化是为了表达特定群体对一些局面尤其是对决策层管理的不满,特定群体在追求同一种情感满足的过程中,产生了同类的文化意识。

3、行为态高校校园亚文化。

行为受思想控制。有的学生有表现欲,比如喜欢打篮球或者是踢足球的学生,喜欢把运动的方式体现在平时的生活当中,比如从操场回到宿舍的过程中,会边走边踢、打,在宿舍楼道里玩球等;习惯具有非常顽固的力量,许多行为与习惯性行为有很大关系,对此我们不可小视,如习惯性抽烟,一旦形成习惯以后,在公共场所有时候也抑制不住,如有的学生在食堂吃完饭、或者是某项比赛活动以后,就忍不住想抽上一根,如果有同伴的响应和怂恿,决心就会更大。作为学生工作者,对一些不良习惯绝不可忽视,绝不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姑且放过,应及

时、有力、明确地予以纠正。

三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功能

1、表达功能

亚文化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特定群体面临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高校校园亚文化反映了特定群体的诉求,或者反映了特定群体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正在进行的努力。比如学生在学校上课时,都不喜欢坐在前面和中间。因此,管理层对学生在亚文化方面的表现要进行认真的分析。比如说对于教师“发牢骚”等要反思而不要反感,对存在的一些亚文化现象,要进行指导而不要指责,否则会挫伤积极性,引起逆反,导致特定群体的高校校园亚文化转化为反文化。

2、凝聚功能

高校校园亚文化一旦成为特定群体的共同观念、共同规范,对特定群体就会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一般的说,这种亚文化虽然没有强制力,但每一个成员都会自觉地遵守,当群体中出现了有悖于这种亚文化的思想和行动,就会对这个群体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甚至会改变群体的高校校园亚文化价值观的取向,从而有可能被主文化收编,领导层要了解特定群体的高校校园亚文化,善于发掘这种高校校园亚文化当中蕴含的积极力量,利用广大师生的共同心智,从而引导大家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抵抗功能

消极的认识一旦固化为某个群体的高校校园亚文化,就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的抗拒力,耗散主流文化宣传的作用,这种消极影响甚至会向群体外扩散,对此我们绝不可小视,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把高校校园亚文化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比如部分老生喜欢对大一新生传授所谓的经验,告诉他们大学里不用下太大的功夫学习,这种认识在新生中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会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东风,胡疆锋.亚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方元务.煤矿安全亚文化内涵的基本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

[4]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校园亚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校园亚文化对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及对策分析 校园亚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低俗的网络信息、拜金主义及个人享乐主义思潮等另类校园文化对学生价值观念、行为取向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来源于很多因素,比如传统文化的变迁、现代人价值形态的转变等,但更突出地暴露了我们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创造积极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校园氛围,要求学校要大力弘扬校园主流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和培育积极健康的亚文化;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发挥合力作用,有效控制不良亚文化的产生。 标签:校园亚文化;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对策 一、中学校园亚文化的含义 社会中文化的主流我们称之为主文化,它是大多数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标准,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儒家文化,虽经无数岁月的洗刷,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社会公认的文化意识,这是一种占统治地位和主导地位的文化。亚文化则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它是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级次群体的成员共同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成为其大部分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而在校园中某一部分群体特有的文化,也就是校园一族的另类文化,我们称之为校园亚文化。 二、中学校园亚文化现象 (一)教室文化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整洁优雅的教室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而现今的中学教室墙壁上的涂鸦、脚印,桌面上的各类“墨宝”随处可见,同时教室还充当着一些情侣约会的场所,上课纸条交流,下课卿卿我我,这些不良亚文化的萦绕对中学生的成长有着腐蚀性的作用。 (二)语言服饰文化 现今无孔不入的信息传播使学生接触到外界各类新鲜事物,中学生总是很有创造力的,他们充满活力的思维将新事物通过别的角度展现出来,创出同龄人都认可的流行歌、流行诗,一些正语反说的省略语在他们很快成为一致认可的暗语,这些无不体现出学生消极负面的心理。受潮流时尚新观念的影响,不少学生盲目追求时髦,以此吸引别人眼球。因此,涂鸦文字、夸张图案在她们的衣裤上随处可见,绚丽首饰、奇异发型在他们的身上屡见不鲜,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时尚、个性的展现。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浅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创新是新时代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因素,大学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四个层面的文化范畴。健康、向上、丰富、有序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个性品格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播先进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凝炼优良校风,创设育人环境的有效途径。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应遵循整体性、正确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全员性等原则。只有理念先行,培育践行校园文化之魂;构建合力,健全大学校园文化的微观基础,并且重在理念、机制和内容创新,才能创建与时俱进的大学校园文化。【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特征;现状;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校园文化建设出现了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校园文化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国家扩大招生规模、联合办学、私人投资办学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利于高校管理者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开拓创新,为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提供保证。通过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德、智、体、美等全方位的物质条件。这无疑加速了校园文化发展的机遇。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问题,这必然对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现象,是指课堂教学以外,以校园为活动背景,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校园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学风等文化环境和校园内举办的各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系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广大师生共同的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内交往的人际关系等。所谓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学校领导者有意识的培育优良的校园文化因素、克服不良的校

浅谈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浅谈校园特色文化建设 发表时间:2019-04-09T16:22:01.550Z 来源:《信息技术时代》2018年8期作者:苏志杰[导读] 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防城港市上思县南屏瑶族乡中心小学,535500) 摘要: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对我们少数民族的乡村学校来说意义更大,本文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入手构建校园文化,以期营造师生共同的美好的精神家园。关键词:校园文化;少数民族;精神家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创设一种氛围,以其陶冶师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培育学生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及外在形象。因此,我校注重搞好学校校园环境的规划、做好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工作,为师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学校本着“壮瑶一家亲”的办学宗旨,以“圆壮家孩子梦,让瑶家孩子腾飞”的办学理念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我校属于瑶族乡村小学,是少数民族学生居多的学校。学校在校的学生有60%是壮族的学生,有40%的学生是瑶族学生,针对我们学校这一情况,学校注重对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的建设是以少数民族的建设风格为主的校园,比如我校在进入学校大门口左侧建设了一座以瑶族风格特色的小花园,里面有凉亭,有走廊,有话,有草……进入学校大门,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块位于左侧草坪中刻着“壮瑶一家亲”的大石头,体现了我校瑶族学生,壮族学生亲如一家和睦相处的和谐环境。 二、发挥宣传栏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泛滥、思潮涌动的时代,如何避免学生受不良思想、风气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正确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标语等功能作用,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如我校在宣传栏设立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栏、好人好事宣传栏、新闻导读、好书推介等,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启迪着学生的心智。 三、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在长期学习、生活及日常活动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班级氛围、班级精神、班级理念,并体现在班级所有学生身上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 1、设计班级口号,鼓舞学生干劲。口号可以增强团结精神,可以鼓舞士气,它代表一群人的共同心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句句朗朗上口的班级口号张贴于我校各班级课室门前,振奋人心,催人奋进,既体现了各个班级的特色,又显示了各个班级的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对加强班级凝聚力和培养优良班集体有着深远的影响。 2、精心布置课室,美化学生心灵。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更是学生生活着的一片的空间,对其进行布置和美化,使其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能激发和触动学生的心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课室布置可根据本班的特点,学生的爱好、特长,采用“简洁、美观、协调、实用”的原则。如设立班务栏,把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班干部名单、班规制度等张贴在上面,体现出一个班集体的严谨、有序;设立学习园地,用于张贴学生优秀书法作品、手抄报、绘画作品、优秀作文等,让学生找到自我,享受成功,使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获取新知、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土地,成为激励学生勤奋好学、追求上进的无声力量。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健康 社团文化,学校每周三下午为“社团活动课”。当前,出于安全考虑或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有些学校只注重学生的课业和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而忽视了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我校响应上级文件精神,特别是今年,上级领导对少年宫文化建设的重视,我校每周三下午为“社团活动课”,适时适度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消除一些学生的厌学情绪,有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发展特长,培养能力。 1、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如开展书法小组、美术小组、体育小组、篮球队、田径队、舞蹈队等,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培养出一些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为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校的舞蹈小组的竹竿舞跳出了瑶族的风格,已成为我校课外活动的一大特色。 2、开展校内、外活动,活跃学生身心。我校每年结合季节或节日组织一些植树节活动、到烈士陵园扫墓、春游、野炊、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校内、外活动,每当开展这些活动时,也是学生最开心的时刻,他们一个个欢声雀跃,兴高采烈,高兴而去,尽兴而归。 当然,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摆石头,种树木,植草坪,贴标语,喊口号那么简单。校园文化体现的是学校团队持久恒定的价值取向,凝结的是一代代师生积累下来的文化内涵,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巨大向心力,还需要再一代代的师生不断努力,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耐心发展,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凸显自己的特色,使之继承、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校园为目标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高校教书育人、培养国家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学校的师生,更是校园文化的活载体。因此,学校将不仅仅要求每一门课程而是整个学校生活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渗透、弥漫着文化气息,都应具有共同的文化追求。有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追求,对于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而如何建设和繁荣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什么样的校园文化氛围,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以和谐为目标。 和谐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有生命力的 具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人才成长的作用。长期处在某一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如学校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仅反映了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也反映了学校的校风,很难设想一个环境肮脏、秩序混乱的地方,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在重建学校文化的今天,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这就需要讲求环境建设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规X性,精心创设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种场所,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

在大学校园,由于在校生基本是处于成年人的年龄阶段,价值观、世界观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比较定型,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大致轮廓。所以,在着力建设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的时候,应该以这个基本情况和实际为落脚点和出发点。 有生命里的校园文化可以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XX大学文学院的文演会,连续举办了7届,每一届都受到了西大师生的广泛关注,每一届都有不断的惊喜呈现在众多同学面前,每一届都能使得参与进来的同学专业素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得到一个发挥大学生聪明才智的一个平台。 XX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精品活动,一年一度的班级特色活动也是一个很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好的发展现象。全院各个专业班级,以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大胆去实践和创新,既锻炼了专业知识的能力,也提供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锻炼的机会,也营造了良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类似这样的活动,诸如其他的高校也在持续、陆续开展着。 能吸引同学们的持续关注、能锻炼同学的综合素质、能不断提高影响力就是本身这个校园文化活动和建设具有强悍生命力的集中表现。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 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除了广大师生以外,还需要必要的传播媒介。这里涉及到一个校园软文化建设的课题。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一) 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避免校园文化的建设误区,仍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校园制度;校园生活;非主流文化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一首小诗《梅花》给了我们一种淡淡的意境,让一切尽在“暗香”中升华。而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校园文化就正如这“暗香”,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既以它特有的形象向学生传播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也以它独有的象征符号感染、同化着学生。现代德育理论指出:隐性课程(校园文化)的成功更多体现于学校传统德育,因为校园文化比传统德育说教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使学生接受并产生深刻影响力。而品德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品德养成并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的多少,而主要是个体在与他人交往互动中通过道德内化来形成个人品质,依靠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不是强制的道德说教。可见,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和塑造性格等德育功能,以至于柯尔伯格认为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有鉴于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主导建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良好的形象去感染学生的心灵、行为,促使大家奋发向上。 但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在部分学校也存在着不足,主要体现为校园制度、人际关系、校园生活和舆论氛围等方面,为此,本人结合数年教育生涯,对此提出一些浅见,希望对一线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完善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体系,也存在各种制度,如校规、班规、社团规定及《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虽然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不同,有成文或约定俗成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但在目前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如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所任教的学校建成仅一年,由于管理层及教师来自于不同学校,各自的理念及认识没有统一,导致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一直在三年后,这一情形才有所改善。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如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沿用了数十年而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学校的德育制度进行德育合理性论证,在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到制度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 同时,在制度创新时,我们也要注意制度措辞。现在的校园制度,多以“不准如何”“禁止如何”等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管住”学生,而是创新体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激励和引导学生走良性发展的道路。因此,在制度创新时,要注意减少“硬”约束,强调“软”约束。如在引导学生制定班规时尽量少说“不”和“不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其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它包括校容校貌、校风校纪、师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心理趋向、价值观念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透射出独特的校园精神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这些理论概括说明了优质教育和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优质教育是指质量优良的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一流的教育。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为活动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及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谈点看法。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社会环境及学校性质所决定。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存在不少消极因素和腐败现象。社会文化也是绚丽多姿、雅俗并存,包括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负面文化。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在短期内优化社会大环境是不可能的。而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它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目的和培养目标优化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小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施加积极影响。 二是由教育对象及环境的育人作用所决定。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近朱者亦,近墨者黑”,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容易将学生引向歧路。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校园亚文化

校园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价值和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大学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各种文化在此汇聚、碰撞。校园文化也日渐丰富而复杂,对青年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又有消极的负面影响。 校园亚文化是指由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普遍拥有的不同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大学校园亚文化的形成是社会大环境作用的结果与影射,也是大学生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大学生对社会、国家、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与思考[1]。而校园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和文化形态,渗透到教学和生活各个领域,改变和调动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同时校园亚文化具有多层次性,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高校校园亚文化,剥离不良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畸变作用,使其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校园亚文化的现状 信息文化。当今社会在强大的信息技术背景下,计算机、电子产品等媒质使信息传递方 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免费论文。QQ、MSN成了大学生交流的主要载体,手机短信因使用简单、发送方便、便于沟通而备受大学生喜爱。这些通信手段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成为人们工作和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由于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传递的信息是未加整合的,信息传递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的不仅有优秀的信息文化,很可能也有不良的信息文化。短信中不乏低俗、垃圾的内容,网络资源更是参差不齐,良莠共存,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色情、暴力和偏激的信息。网络社区上也是有不少不负责任的、过激的言论。大学生全方位接触着各种信息文化所渗透的价值观念,其原有的主流文化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在信息文化的侵蚀下会产生动摇。信息文化的过度泛滥,会弱化主流文化的权威,使主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受到阻碍。 流行语文化。所谓流行语文化是指某一时期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行某种语汇的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语言创新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免费论文。同时,流行语也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当前的生活学习的状态以及社会、学校生活所映射的心理和情绪。大学生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其中不乏积极有趣的言词,但有的也充满了消极、无聊的色彩。常见于校园中的“郁闷”、“晕”等词,表现了大学生的某种不满和无奈。我们可以从流行语中感受到大学生浮躁的心理、强烈的反叛意识和消极的情绪,其语言充满了后现代主义的玩世不恭和随心所欲[2]。 涂鸦文化。涂鸦文化指的是校园中见诸于课桌、墙壁、厕所的随手书写、涂抹的文字图画。涂鸦的内容各种各样,有励志的,有宣泄情绪的,有对学校社会不满的,更多的是一些格调低俗的“黄段子”,对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产生着消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公共设施上胡乱涂写,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淡薄,也暴露了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不清晰等问题。 群体文化。随着大学生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他们的情绪情感也日益丰富,渴望独立和更多的内心体验。同时,在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时,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异,使大学生经常处于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不愿意把真实的思想情绪轻易地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一、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定义: 广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论,是人们对伦理、道德和秩序的认定与遵循,是人们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与准则。思想和理论是文化的核心、灵魂,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有一种思想和理论,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现实,理想是向往,愿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 ●文化是人类群体整个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过程。主要成分是符号、价值和意义、社会规范。符号是指能够传递事物信息的一种标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义。文化的存在取决于人类创造、使用符号的能力。价值观是人们评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行为的标准,决定着社会中人们共有的区分是非的判断力。社会规范是特定环境下的行动指南,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行动。 ●文化的内隐部分为价值观和意义系统,起外显形态为各种符号,这些符号主要体现为物质实体和行为方式。 ●对整个人类来说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对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人而言,文化则是主要体现为既有的生存和发展框架。 ●文化随着人类的群体的范围划分不同而体现出差异。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成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及现状反思 土建学院 A1133 付建星 11115160305 内容摘要: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实现学校德育的创新、促进学生道德内化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如何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避免校园文化的建设误区,仍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构建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校园文化德育校园制度校园生活非主流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校风、作风的整体素质,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极其重要。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完善高尚人格,开发学生的智力,增进学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品质的校园文化,不仅能拓展和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对打造文化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完善的校园制度 制度是人类维系个性生活及社会关系的各种规章、法则和体制,学校作为微观的社会体系,也存在各种制度,如校规、班规、社团规定及《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1、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虽然这些制度有正式或非正式的不同,有成文或约定俗成的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这些科学合理的制度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权威的、客观的力量,成为集体价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学生自主地接受它。但在目前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我们有这样的认识,在一所制度体系完善并能执行到位的校园中,学生会自觉的接受制度的规范、约束;而在制度管理比较混乱的校园中,学生往往会对制度的效用产生质疑,并尝试突破它的约束。这种情形在新建成的学校中比较常见,如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所任教的学校建成仅一年,由于管理层及教师来自于不同学校,各自的理念及认识没有统一,导致学生违纪违规现象层出不穷,一直在三年后,这一情形才有所改善。这也给我们一个警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应列在首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制度完善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形成校园文化的完善。 2、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制度创新时坚持民主性原则。 但制度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僵化,我们在工作中可能又有这样的认识,校园的制度是天然合理的、公平公正的,是无须质疑其合理性的,对于制度,只存在遵守与否的问题,而不存在是否需要创新的问题,这其实就是制度的僵化,甚至可以理解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僵化。如有些学校虽然制度完善,但其中有部分内容甚至沿用了数十年而没有作出任何改变,这肯定是不合理的。做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正视而不是回避校园制度,要学会质疑德育制度的合理性。如我们可以对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神和灵魂,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由学习啦为你整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范文一校园文化是一个不断建设、反思、提高的整体工程,是学 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 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 更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为了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县教育局年初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强化我校教育教 学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顺利通过榆林市学校发展水平督导 评估 316 工程和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验收,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为统领,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 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以优化、美化、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为重点,以打造“活力樊小、实力樊小、魅力樊小为发展目标,体现我校“先做人、后读书的 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领导小组组 长:周恩宏副组长:刘金龙、王彦孝、王世雄成 员:刘世财、陈国江、 夏 雨、张虎玉、各班主任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 势需要,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 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整体素质。 2、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密切联 系社会实际,体现时代精神,同时,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中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3、特色性原则: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 中挖掘新意,通过新事物来领悟传统文化,用融合的手段来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 4、继承与发展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主题鲜明、内 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做到硬化、净化、美化、文化,各个场所布置个性鲜明,符合 特点,能使用规范字,体现浓厚的学校文化底蕴和办学特色。 四、整体思路 1、校园育人文化建设。 外墙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 设计相结合,具体内容如下:(1)室外环境布置。 校门外侧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大门两侧悬挂规范性木制校牌,正上方镶嵌校 标及各种荣誉牌匾;校门内侧设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安全、创卫宣传栏 ;教学楼对面书写 “向管理要质量、以质量求发展的管理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校 风和“爱生、重效、格高、业精的教风,楼门上方书写“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办学目标;校 园中心区域书写“学践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在鲜红的党旗映衬下, 指引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 两边为永久性瓷砖地图, 墙面依次设有“粉笔字作业、 园丁谱、 值周栏、公示栏、通知栏、组织机构、校旗校徽、学校全景图等板块;办公区悬挂“校兴我荣、

浅谈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浅谈校园文化的建设与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后代的主力军,只有让学生学习了文化,他们才有机会对文化进行传承与积淀。本文就校园文化的含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及怎样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谈点看法。 一、校园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可分为:“精神层面”和“环境层面”,它的最主要表现是校园的特殊性、多元性。校园文化的完善,就是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从而实现教育目标。它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它所包括的容广泛地播散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人,形成一种特有的校园文化现象。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德育功能 第一、有利于冶学生的情操。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美观科学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薰,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学生在幽静的环境中学 . .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蒲场镇大溪小学徐茂林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校长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一起构成的统一体,是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创造出来的文化集合体,而且是学校的精神之所在,是学校师生学习风气、精神风貌、养成习惯、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校园文化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的和谐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而农村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是空白,这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根据自己多年在农村小学工作的经历,对于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谈点显浅的认识,以当抛砖引玉。 一、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面临着实力雄厚的城里学校和异军突起的民办学校的夹击,可谓是在“夹缝中生存”,若不发展,随时会面临生源枯竭而“破产”的境地,走向没落。在这种局面下,农村学校自然非常重视发展教学质量,而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殊不知,校园文化建设的落后,将会制约自身的发展,制约自身的竞争力。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较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个因素: 1、认识误区。 对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偏于硬件设施建设,而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忽略了自身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从而导致设施豪华而“精神缺钙”的现象。有的甚至认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有限,教育与教学是课堂上的事,就是重中之重。只要抓住教育质量这个纲,茅屋陋室也出人才、出好人才。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无关,只要抓好

课堂教学。 2、形式单调。 农村学校能体现校园文化的日常手段有黑板报、班会、晨会,较好一点的有升国旗活动、校园广播站,偶尔举行一两次校园文化活动。总之,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单调,没有完全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没能够给教师、学生提供充足的才艺展示平台和精力渲泄的机会。 3、内容陈旧。 比如,我们在农村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标语:花圃前:“不准乱摘花草”;校园角“严禁乱倒垃圾”;厕所边:“厕所公约十不准”等。而我们在城里学校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形。如:校门口:“如果你遵守校纪,行为文明,你将受到全校师生的尊敬”、花圃前:“一花一草一世界”、厕所边:“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无人监督的时候便是检验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教室门:“入室即静,怕静莫入;进来时肃然无声,三年后一鸣惊人”等。从中我们发现,农村学校标语使用的多是“不准”、“严禁”,这种强硬化,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人性化教育”,而城里学校温馨化标语体现了“人本位”的教育观。可想而知,走进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建设校园里,读到这两种不同的标语,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 4、时断时续。 农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时断时续,说明农村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重视不够。黑板报可能还是几星期前甚至是一两个月前的“陈年老醋”。没有定期的校园文化活动,往往一个学年也未举行几次,尤其是临近考试的一段时间,各种校园活动都终止。校园文化建设时而有、时而无、时而断、时而续,不贯彻始终。 二、制约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

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论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的冲击 摘要:为了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正视非主流文化这一特殊现象和问题,认真梳理和审视了非主流文化对高校校园主流文化以及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意识带来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 关键词:非主流文化;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意识;价值观 Abstract:According to strengthen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harmonious campus, we must face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is speci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and to examine the non-mainstream cultures on campus mainstream culture and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the huge impact and the profound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the mainstream culture;campus culture;students;mental consciousness;Values 一、大学生非主流文化的定义 大学生文化以是否符合社会要求和期待为标准,可以分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主流文化是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是广大学生所具有的,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以及行为方式在内的文化。它体现着社会对学校的正式要求,通常以正式文件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作为主流文化共存互补的非主流文化在服从主流文化的前提下,以一种异端的方式来矫正偏离主流价值的取向,从而使文化沿着常态发展。大学生非主流文化是由大学生创造的,与学校精神宗旨、学校纪律、校园主流文化相分离的校园亚文化,是一种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显性文化。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在层次上是一种通俗文化,是大学生在文化选择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具有随意性和非系统性、非正规性的特点。二、大学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 从90年代中期以后,校园非主流文化在延续着原有传统的同时,又逐步产生出一些新生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大致有“网络文化”、“洋节文化”、“卡通文化”“、新人类语言文化”、“课桌文化”、“宿舍文化”、等。由于计算机在学生宿舍的普及以及播放影碟的设备的价格低廉化,使大学生们可以低成本地进行此项“文化消费”。上网,不仅是社会的时尚,也是大学生的时尚。网络文化则以异军突起的姿态,迅速地渗透到校园,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伴随着网络而来的一些负产品,如亦真亦假的网络爱情,信口开河的网络论坛,BBS特别是网络毒幽灵般的隐藏在网络中,成为部分大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搜寻点击对象等等,成为校园非主流文化现象。“过洋节”,也是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学生们对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似乎特别的情有独钟、趋之若鹜,送花、寄卡、恶作

校园亚文化浅析

校园亚文化浅析 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亚文化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研究范围、建设措施与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对师生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更大,高校校园亚文化研究有利于我们将关注点转到关注“人”上来。 一、高校校园亚文化的特征 相对于高校校园主文化和反文化,高校校园亚文化具有以下的特点: 1、高校校园亚文化不是处于主流地位的文化。 有一种观点认为,高校校园亚文化是高校校园主文化(dominant culture)的一个分支,是主文化的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只看到了高校校园亚文化与主文化的一致性,没有看到高校校园亚文化还有与主文化区别的一面。从属于主文化或与主文化一致的情况,是因为亚文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结构的角度,如把高校校园文化视为主文化,那么不同类型的高校有自己的特点,形成自己的亚文化;以某种类型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为主文化,那么该高校内部不同的群体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如青年的、老年的、男人的、女人的亚文化。从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来说,在特定的条件下,主文化就是主文化,亚文化就是亚文化,决不能模糊两者的界限。 2、高校校园亚文化多属于少数人组成的群体的文化,不代表个人的行为或观念。 有一种观点认为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别不能简单地以奉行人数多少来判断,某种文化在一定时期尽管被多数人奉行,也仍有可能属于亚文化,这种观点可能是不正确的。苏茜·奥布赖恩、伊莫瑞·西泽曼在《大众文化》一书中明确指出:亚文化总是代表少数对抗多数。高校校园亚文化是代表了高校内部小群体的一种亚文化意识。少数人奉行的文化不一定是亚文化,但亚文化一定属于少数人。 3、高校校园亚文化是动态的文化。 高校校园亚文化既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冲击力与活力,有时候,高校校园亚文化甚至会成为主文化的前奏,过去的亚文化成为今天的主文化,今天的亚文化与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文化。 二、高校校园亚文化的层次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研究 校园文化,能从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 □文 / 衡阳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课题组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我们所研究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教职工、学生所认同的有本校特色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校园文化现状及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过分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文化建设。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许多人认为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其他工作必须依附于教学工作。的确,教学质量是反映学校工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但用教学工作代替一切的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是一种短视行为,混淆了教学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客观逻辑关系,其结果只能是向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出素质结构存在缺陷、缺乏健全人格的“畸形”人才,反过来也影响着学校自身的社会形象。 误区二:突出制度管理而忽视文化熏陶。一些学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抓精神文化建设时,片面地强化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能是管得了当面,管不了背后,学生没有真正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反而对执行制度抵制、反感甚至阳奉阴违。 误区三:曲解文化内涵而忽视校园现实。认为“文化”是个大概念,博大精深,一所学校搞文化建设只能是蚂蚁撼树,学校小天地既没有开展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也没有可行性。殊不知“文化”一词有“文治与教化”的意思,文化是人类创造出的文明成果对人自身的改造,有人的社会活动,就有文化的建设与创造。

大学生现状分析报告

一、校园“等文化” 多年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当代大学生整体上呈现出活力、友善,进取、好学的精神面貌。但同时,一种隐性的,因目标缺失而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盲目消极的自我敷衍现象,也在校园中悄悄的蔓延。有些学者将这种现象概括为“迷茫”。这种消极的自我敷衍现象集中的表现为“等”,即等待时间的消逝。等吃饭,等上课,等下课,等睡觉,等放假……等毕业。我们把这种“等”的现象形象的概括为“校园等文化”,它是一种独特的校园亚文化。 (一)“等文化”的概念 “等文化”可以定义为:当学生的个体需求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时,由于没 有找到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或途径而使自己陷入一种盲目等待、敷衍了事的,群体性心理和行为上的消极状态。 (二)“等文化”的特征 1、等文化主体为在校大学生; 2、等文化表现为一种盲目等待、敷衍了事的群体性心理; 3、等文化包含逃课、课堂手机、课桌涂鸦、寝室网游、考试作弊等行为表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既有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培养机制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教育内容陈旧、滞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压力加大以及不良现象的影响等外界因素,又有当代青年在成长过程中,因“独生子女现象”而形成的叛逆、孤傲、自我以及严重的生活依赖等非社会适应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的自身原因。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创新型,适应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今天,如何引导和启发当代大学生克服自身的发展障碍,应当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校大学生“等文化”现象分析正是基于上述原因而提出的。通过对“校园等文化”群体范围及其对个人的影响深度做出一个客观的分析。 二、“等文化”现象形成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众多的学者、院校及其他各类社会组织都在从各方面对大学生现状进行不断地研究。我们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现状”为关键字搜索出相关文献及期刊有近千条评述。诸如惰性心理、迷茫、就业困境等。这些研究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也为我们的调查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意义的指导。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诸多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外部观察,而鲜有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进行的分析。本文正是从这方面,即以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发现并提出了等文化现象,从对大学生个性养成和心理影响的决定性作用这一角度而进行分析,提出来“三条鱼”分析法。 (一)“三条鱼”分析法的概念和内容 1、概念:以生活在海里,缸里,河边快干涸的水坑里的三种“鱼”的生活状态引喻到人的生活层面,以社会资源背景,生活态度以及所形成的社会现状为出发点,将人们分为三类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2、内容: 海里的鱼:以生活在具有辽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海里的鱼象征着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包括人际关系资源等),丰富的物质资源和自由发展空间的在校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