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样带孩子就毁了!8个错误行为你可能天天在做...

警惕!这样带孩子就毁了!8个错误行为你可能天天在做...

如此后果:

?孩子长期跟着老人宅在家中,身体缺乏锻炼,体弱多病。

?没有足够光照,缺乏维生素D,影响长高。

?听力不好的老人,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看电视时将音量调得过高,时间长了都会损伤孩子的听力。

?总待在家里缺少跟外人的接触,导致怕生、内向,长大后不懂与人交流和沟通。

如此后果:

?给孩子吃垃圾零食,不但对健康无益,长期食用添加剂过多的食品还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发育。

?零食不受控制,孩子吃饭没有胃口,到了餐点不肯正常吃饭。?一旦孩子发现“哭了就能吃到好吃的”,就会懂得以哭闹发脾气来要挟家长达到满足个人欲望,变得更加任性。

如此后果:

?孩子进食过快,导致咀嚼功能不足,影响消化吸收。

?过量喂饭可能将孩子的胃撑大,造成小儿肥胖。

?喂饭时孩子老是“被打扰”,孩子的专注力容易被破坏,上学后容易变得“注意力不集中”。

?习惯于“喂饭”的孩子,长大了独立性差、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如此后果:

?小婴儿因为末梢血液循环差,会出现手脚凉的现象,这是正常的,不是因为他冷!如果给他们穿得太多,一旦活动便会出汗不止,皮肤血管扩张,衣服还浸湿不即使擦干,反而更容易“着凉”感冒。

如此后果:

?孩子摔倒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味责怪无辜的物体(地、桌子等)只会给孩子传递一个非常错误的信息,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老人的误导,会让孩子不善于自我总结和纠正,长大后容易变得自欺欺人。

如此后果:

?如果只是“装神弄鬼”,不做伤害孩子的事也就算了。如果让宝宝喝“符水”、用“土方”就会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

?若是做一些让孩子无法接受的事情,还会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个老人听说孙子命里缺金,把金戒指塞到孩子嘴里,差点让孩子丢了性命。

如此后果:

?孩子常因好奇出现“破坏”、“捣乱”等看似有冒险性但却又有创新性的探究行为,老人若总急着阻止和评判,等于泯灭了孩子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

?容易让孩子变得胆小、羞怯。

如此后果;

?孩子会在老人面前没大没小,总是粘着老人。

?破坏妈妈的形象,不利于日后管教,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危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让他早早学会说谎。

?老人经常在孩子面前说三道四,久而久之,孩子学会了背后“损毁”别人,直接影响他日后为人处世的方式。

老人并没有带孩子的义务,所以,不管老人是否适合带孩子,都应该对他们心存感激!无论工作多繁忙,别忘了,你才是孩子的第一抚养人!如果你家老人“问题很多、无法沟通”,为了孩子的未来,尽早接手育儿责任吧!

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87132

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教育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期,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受益终生。为了规范幼儿的日常行为,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现制定幼儿园幼儿日常行为规范。根据幼儿期年龄阶段的一般特点以及各年龄班不同的侧重点,将幼儿日常行为规范分为总则和分则两个部分,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仪、安全意识四个方面。 总则部分 一、生活习惯 1.文明进餐,细嚼慢咽,不挑食,会正确使用餐具,保持桌面、地面、碗和衣服整洁,餐后擦嘴,用温水漱口,会收拾餐具。 2.学会正确的喝水方法,能根据自己需要喝水。 3.养成饭前便后、手脏时自觉洗手的习惯,正确地洗手、洗脸,不玩水,保持盥洗室地面清洁。 4.养成每日按时大、小便的习惯。大小便时能自理,不随地大小便。 5.能安静地进寝室,有正确的睡眠姿势;独立、迅速、有序地穿脱衣裤和鞋袜,整理好后放在固定的地方;学会整理床辅。 6.爱清洁,讲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会捂住嘴巴。 二、学习习惯 1.理解并遵守学习游戏常规,与同伴友好地一起活动,不打扰和影响他人。 2.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好提问,勤动手,有自信心。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乐于参加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5.乐探究,尝试各种材料进行操作学习,养成轻拿轻放的好习惯。 6.注意坐姿、握笔姿势正确,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文明礼仪 1.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升旗时要立正,行注目礼。 2.爱父母,爱老师,尊敬长辈,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喜欢幼儿园,爱小朋友,遵守集体规则,与同伴友好相处,乐 于帮助有困难的同伴。 4.礼貌待人,能问候别人,会使用礼貌用语,能注意倾听别人讲 话,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5.会听从劝告,不随意发脾气,乐意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同伴, 懂得礼让,不争抢、吵闹。 6.懂秩序,守规距,起坐轻便,离座时,桌椅、物品要归位,轻开门窗。 7.诚实、勇敢、不说谎,未经允许不随意拿别人的东西。 8.能友好地与同伴一起活动,不打扰和影响他人。 四、安全意识 1.认识各种安全标志,主动遵守交通规则。 2.学会保护自己,不玩火,不玩电,不玩危险游戏,不跟陌生人走。 3.懂得自然灾害中逃生的基本方法。 4.有急事时会拨打自己家的电话和119、112、110等紧急电话。 5.了解饮食起居方面的安全常识,防止异物入体及预防中毒等意外事故。 分则部分 一、生活习惯 ——进餐

学生行为偏差

学生行为偏差论文 ——中小学生偏差行为案例分析 姓名黄涛 学院科文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 学号108314153

一、基本情况 林XX,男,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头脑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很好。但自制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乱说话就是做小动作,无法专心听讲,经常严重干扰上课秩序,行为上表现出多动的倾向: 1、活动过度:(1)经常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小动作多。(2)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3)很难安安静静地玩。4)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2、注意力不集中:(1)学习、做事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2)做事时难以集中精力。(3)经常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4)经常丢一些常用的东西。(5)经常容易因无关刺激而分心。(6)经常忘事。 3、反应很慢:(1)考试经常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2)写一个字要花别人两三倍的时间.3)课上被老师点名,要个三四秒的时间才会反应过来。 二、诊断和成因分析 1、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管孩子,所以未能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而当他们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时,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时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又容易过高,希望通过一两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2、家庭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偏差。父亲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采用棍棒式教育,而他妈妈对他则比较溺爱,家庭教育观念的不一致他不良的行为习惯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久而久之他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就越来越难以改正。 三、教育和辅导过程 1、对学校环境的干预。 (1)调整座位。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任何视觉或听觉的信号都会转移他的注意力。所以我选择了上课比较遵守纪律的同学坐在他的旁边和前后。并且让他坐在教室的前边,这样我可以经常注意他并针对其不良的行为采取措施,当他分心时可以及时提醒他。必要时可以使用隔离的手段,但要注意到隔离室的设备要单调,最好没有娱乐设施,隔离的实施要在攻击行为发生后立刻进行且隔离一般不要超过五分钟,但如果隔离对学生行为的干预没有用的话要停止使用(但隔离一般对3—6岁的儿童效果最好。)。 (2)改变教学方式。采用灵活、有趣、快乐的教学方式授课,争取每节课都能有让他发言的机会,努力把他带到课堂中来,不让他的注意力游离于课堂之外。 (3)对学习的期望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降低期望值,找出适合他的学习方法,尽量减轻他的作业量,减轻学习负担,加强对其学习技能的培训,如精确做作业的能力、仔细检查的能力等。 2、对家庭管理的干预。及时与其家长联系,相互配合,共同商讨干预方案。要求家长要全面、客观了解孩子的情况,保持平常心,为孩子选择适宜的学习目标,不要提过高的要求。另外向其家长提供一些好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日复一日地陪在孩子身边做作业。 (1)帮助其家庭制定明确的规定,且具有一定的规律。这对一般的孩子很重要,对注意力涣散的孩子更加重要,使孩子在家的活动有规律,家长的规定要简明扼要,规定越具体,孩子就越容易约束自己。 (2)自我控制能力训练,鼓励家长使用强化、惩罚、厌恶刺激等方法帮助他建立独立学习、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制定学习计划,自己整理书包,学会记笔记,学会提高学习效率。 (3)家庭作业的管理鼓励家长运用一些方法,如代币制,行为契约等方法,

家庭教育微课堂【讲稿】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怎样批评

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怎样批评? 1.批评要实事求是,公正合理。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后,家长批评孩子应实事求是,公正合理,允许孩子陈述辩白,在没把真相搞清之前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讲清楚道理,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错了,为什么批评他,他的错误有什么危害,错误的严重程度如何等等。批评时如果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孩子更容易接受。 2.批评要及时。批评孩子要及时,该批评的立即批评,不要说什么“等你爸爸(妈妈)回来时,让他教训你”之类的话延误时机。如果隔那么一段时间再批评,会让孩子认为家长是在找借口训他,不仅不接受现在的批评:还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些家长喜欢秋后算账,批评孩子时,就喜欢数落孩子过去的毛病,或提出与此事不相干的事一起批评,这样会使孩子认为你一直在搜集他的缺点错误,引起反感。 3.批评要选择适当的场合。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同样希望别人尊重,最

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如果当着众人的面始终板着面孔大声斥责,其结果一定适得其反。要如何让孩子高兴地接受批评呢?最好选择没有他人在场时,个别地进行,而且批评的声音越小,孩子越容易听进去。 4.批评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当孩子有了过错之后,家长的批评应对事不对人,批评的是孩子的不良行为,不要伤害孩子自尊,因此家长在批评孩子时要谨慎小心,用积极文明的语言比用消极粗鲁的语言效果好。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内心已十分羞愧、内疚,他们需要的是关心、鼓励和帮助。家长批评时表情可以严肃,语气可以坚决,但千万不要说:“你真笨”“别人都会,就你不会”“真没用,你长大只能扫大街”之类的话,这些话只会让孩子更悲观,产生自卑感,不利于他们改正错误。 5.批评的目的重在改正。有的家长批评孩子时,没有指明改正的方向和具体方法,只是单纯的指责孩子这不对,那也不对,孩子听了大半天之后,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这种批评是没用的。批评的重点不应主要放在“错误”上,而是应引导孩子对错误行为进行补救。例如,孩子与同学发生冲突,如果错在自家孩子,家长除了要严厉批评之外,还要让孩子主动向对方道歉,弥补在对方身上所造成的有害影响等。总之,家长必须把改正方法说明,而且要说“做什么”,少说“别做什么”。 6.不要随意批评孩子。有的家长凭着自己的喜怒随意批评,同样的行为有时遭批评,有时则随他去。这会使孩子以为只要家长心情好,做错事不要紧,要是家长心情不好时,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挨训。家长的这种做法,往往使孩子很迷惑,或者使他专看家长脸色办事。批评不仅没有起什么效果,反而会模糊了孩子的是非观念。 7.要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对孩子来说,自己发现了错误,才算真正的“明白了”的问题。例如,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家长没有马上指出哪里错了,而是耐心启发孩子:“这样做,对吗”“你对自己做的事是怎么想的”,让孩子冷静地反省,当他明白了错在哪里,他会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会下决心改正。有时可以不正面指出批评,而是给予鼓励和提醒。在批评中寓于鼓励和鞭策,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丧失自尊,批评才能有较好的效果。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摘要】: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它将影响一个人的一声,也可以让人受益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一生有多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习惯日常活动正面影响家园合作

目录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四、在日常活动中反复练习,形成习惯 五、家园配合,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此,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应高度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我认为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我们经常在和家长的沟通中说宝贝在幼儿园的活动中不遵守规则,习惯不好等等问题。细想下来,我们的活动规则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在每一个活动之前告诉幼儿他们应该怎样去参与?哪些行为才是正确的。我班幼儿是8月刚入园的宝贝,来到幼儿园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对幼儿园的生活也基本适应。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不能按照

老师预想的去参与,不能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在一次和阳阳的谈话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否有给到幼儿明确具体的规则,他们是否清楚了他们应该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们那些表现才是老师眼中好的行为习惯。在玩儿积木的时候阳阳把堆好的积木种种的推到在地板上,所有幼儿、老师都吓了一大跳。在活动结束后,我准备和阳阳有一次深入的谈话,可是在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让我意识到我应该去反思我活动的安排设计。我问阳阳为什么要那么大声的把积木宝宝摔在地上?阳阳说:“我想重新做一个房子”,原来在阳阳的意识里想要重新做一个房子,先得把做好房子用推的方式把积木推到在地上的拆开。阳阳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是他犯错的背后是我在玩积木之间并没有告诉他要轻轻的取拿积木,不能影响到其他朋友。3-6岁的幼儿由于经验不足,没有能力去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伤害到自己。所以在每一个活动之前需要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知道自己的那些行为是老师和其他朋友喜欢的,那些行为是会影响到别人,那些行为是会伤害到自己的。 二、以身作则,用行动去潜移默化正面影响幼儿 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的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的言行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的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老师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注意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凡是要求孩子们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让孩子做的,自己千万别做,一

让孩子自觉改变不良行为的一种绝佳办法

让孩子自觉改变不良行为的一种绝佳办法孩子稍大一些以后,有了自己的主见。再用管教小孩子的方法去管教他们,就会遇到很多麻烦。如何既能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又能使孩子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期望呢?“订个合同”是一种绝佳的好办法。 先看一个故事:贝贝从朋友那里得到了一只小猫,每天放学都要和小猫一起玩。但是妈妈却反对贝贝养猫,认为猫不卫生。把猫送人、扔掉?贝贝给妈妈说:“您如果把小猫送人或者扔掉,我就不去上学了”,所以妈妈不敢这么做。爸爸想出了一个两全之策,他对贝贝和妈妈说:“订个合同”,合同中注明贝贝要做到以下三条:第一,和猫玩过之后要洗手;第二,不准吻小猫;第三,每周末给小猫打扫卫生。爸爸妈妈则保证,只要贝贝做到了以上三点,就允许贝贝养猫;如果违反了规定,先给予替告,三次警告之后有权将小猫送人。贝贝和妈妈都对合同的内容表示同意,每个人都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将合同贴在电视柜上。这

个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妈妈和贝贝之间看来很难办的麻烦,每个人都做出了让步,但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双方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比如孩子坚持要参加一支球队而您怕影响他学习;您不反对孩子看电视可又怕他看过多带有暴力和性的节目……所有诸如此类困扰您的问题现在突然变得简单了。订立合同要注意几个问题: 1.全体家庭成员都参与。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仅仅是爸爸和孩子签订了合同,而妈妈却不同意,那么合同的执行就会很成问题。 2.平等协商。订立合同时必须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一员看待。合同中拟定的孩子的责任范围必须经过他本人同意,而且最好由孩子主动提出,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如果父母把合同中的义务强加给孩子,孩子很可能会反抗,那不但解决不了纠纷,反而加重了冲突。 3.内容明确。订立的合同必须内容明确。孩子要做什么,父母要做什么,违反合同时应如何处理,合同生效的日期都要具体明白地写在合同上,模糊的语言将引起争论和新的纠纷。 4.切实履行。合同签字后,要贴在明显的地方,以便随时提醒每个人注意履行自己的义务。合同关键虽然在于孩子的履行,但父母也要遵守自己的诺言。如果几天后做父母的首先说话不算数,不承认在合同中给予孩子的权利,那将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孩子恐怕不会再相信您了;当然,如果在合同的执行中发现确有应修改的地方,您可以征得孩子的同意后,大家重新坐下来制订和修改,不要自做主张行事。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科研论文: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摘要】在幼儿园实习有一段时间了,最让我关注的不是那些乖巧听话的孩子,不是那些聪明能干的孩子,而是那些“特殊”的孩子。这里我所说的“特殊”指的就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其实,每个孩子在发展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个体发展的一种不良倾向,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经常会被其他幼儿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正确认识和分析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寻找原因,以便我们及早采取有效解决方法,使幼儿能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准则爱父母长辈、爱老师同伴。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是当今学前教育中的一项艰巨任务。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攻击性行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身体上的攻击主要是指打人、踢人、咬人、抓人等,言语上的攻击主要是指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等,还有就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我们去幼儿园观察会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着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而且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通过观察、查阅资料以及实践,对于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教育措施总结如下: 一、生物因素 “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阴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另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两半球均衡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这可能是攻击行为产生和神经心理学基础。幼儿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由于个体发展的不完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之其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幼儿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所以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摘自于互联网)先天的因素我们不好掌握,后天的形成就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完成。

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 篇一: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幼儿日常行为规范 每日参照执行,大人小孩共同遵守 1、注意个人卫生,按时起床,洗脸,刷牙,梳头,每周洗澡,勤换衣服鞋袜。(如果违反讲清道理后罚坐淘气凳6分钟,如果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时间到后惩罚加倍,直到认错为止。) 2、待人有礼貌,见人问好,离开时说再见,收到礼物要说谢谢,不骂人,不打人,不无理取闹。(违反惩罚同上) 3、每日上课时要听从老师的安排,不说小话,认真听讲,不打断老师讲课,积极表现自己。家长会向老师了解表现情况,决定奖惩。 4、懂得分享,不做小皇帝。家里的食物与玩具不独占,好吃的东西要先分享给家人,玩具要与他人一起分享,不能抢夺他人手里的东西。如果发生争抢,大人没收争抢物,等双方和好后重新分配。(违反惩罚同上) 5、外出注意安全,听从大人指挥,过马路一定要牵大

人的手,不打闹,不要离开大人视线,去哪要经过大人同意。有想吃想玩的可以提出要求,但是否买由大人决定,不得无理取闹。(违反惩罚同上) 6、三餐按时吃饭,饭前不得吃零食,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和拿玩具(大人带头执行)不好好吃饭,扣发零食,威胁拒绝吃饭,饿到下顿再吃,中间绝对不给食物。 7、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不欺骗别人。(大人孩子共同遵守) (惩罚时间可以每长1岁,增加1分钟。惩罚不是目的,纠正不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才是目的。) 规范不是为了惩罚,而是告诉儿童,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然后才能使生活正常运转,每个人不做伤害别人的事。行为规范是说明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不好的地方需要改正,大家一起执行,改掉坏习惯。有奖有惩,才有约束力。 篇二: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要求 (儿童日常行为规范表)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要 求 一、劳动 (一)自我服务 (1)进餐和喝水 1、饭前不吃零食,可做一些安静、愉快的活动。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孩子有偏差行为的解决方法 误解会导致更多偏差行为 偏差行为是一种恶性循环,当偏差的孩子感到被误解时,就会越不听话。当他越不听话,你就会越感到挫折,而这种挫折又会回过 头来影响你的反应,让孩子觉得自己被误解。孩子越是感到被误解,行为就会越不乖,如此恶性循环不已。 容易造成误解的9大陷阱 会造成误解偏差孩子的原因非常多,但如果你了解的话就可以避免。以下是许多父母因为这么做而无法理解孩子的例子,如果你发 现自己常习惯性陷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陷阱的话,也不必过于自责——因为不只是你会如此。你可以改变情势,而这些知识会让你更 有力量。 1期待孩子还没准备好就能做某些事 2过度论断偶然的不当行为 3希望孩子的行为不像个孩子 父母很容易忘记身为小孩是怎么回事,总是期待他们会表现得像个成人,而不是符合他们年龄应有的样子。一个健康的孩子也可能 会不受管束、吵闹、情绪化、注意力不集中;所有这些毛病都不是 什么大问题,因为这都是一般小孩会有的特征。然而我们的'社会与 社会价值对完美行为的标准却很畸形。当你假设孩子的表现是行为 偏差之前,请先审视一下他的行为与他年龄的关联。 4期待孩子符合你的需要

你跟大多数父母一样,总是期待,甚至是要求孩子能符合你的需要一安静、乖乖睡觉、听话等。身为父母的职责不是别的,而是要 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当你发现自己因为孩子而让你心烦、或是不让 你做某些重要事情而生气时,请先深呼吸一口,记住你必须先满足 孩子的需要。你越是了解孩子所面临的挑战,就越不容易生气。我 不是鼓励你让孩子用很坏的态度对你,或是爬到你的头上去。我的 意思是,若是你放宽了对孩子的期待,他便有可能做出更符合你要 求的事。如果他无法符合你的要求,请先了解一下是什么原因,不 要急着感到沮丧或生气。 5视孩子的错误自己的错误 你的孩子缺乏人生经验,所以无可避免会犯错。人不论在什么年龄都会犯错。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很容易因为孩子犯错而责怪自己,而不是试图帮助他或了解他。请不要掉入视孩子的错误为自己负面 反映的陷阱。请你帮你自己跟孩子一个忙,就是不要把孩子的错视 为是自己的错。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千万不要期待孩子二十四小 时都不会犯错。

探讨幼儿教育中不良行为的纠正策略

探讨幼儿教育中不良行为的纠正策略 作者:张生平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摘要:现阶段,学校和家长都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教师应多关注幼儿平时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态度,从培养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入手,从小养成讲文明、讲卫生、爱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幼儿教育中幼儿容易出现的不良行为表现、纠正幼儿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不良行为;纠正;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9)32-0264-01 引言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培养的好坏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成长。但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会出现很多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有很多原因,有父母的娇惯,也有教师教育的不力。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予以关注,对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纠正,使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1.幼儿教育中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具体表现 1.1;幼儿在生活习惯方面的不良行为。 在家里或者幼儿园里,幼儿都会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挑食、偏食,爱吃零食,不喜欢吃饭或者吃饭时需要家长或教师喂饭,经常剩饭、撒饭,边吃边玩,坐姿不正等。在学习或活动时,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不讲卫生,吮手指,挖鼻孔,不爱刷牙等。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所以都比较溺爱,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老人更是会尽对大努力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不管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一旦要求没有被满足就会发脾气,甚至大哭大叫,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样会惯坏了孩子,不利于孩子未来的成长。 1.2;幼儿在言行方面的不良行为。 在幼儿园内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爱做小动作,做事没长性、喜欢磨蹭,不愿意做家务,推诿,说谎,有攻击性行为,不爱动脑,集体告状等。这些是幼儿在幼儿园内在言行方面的一些不良表现,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及时纠正。 1.3;幼儿在心理方面的不良行为。

教育转化行为偏差生经验与教训案例

行为偏差生教育经验与教训案例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刘学良 性别:男 年龄:15岁 二、问题行为描述 1、学习成绩不理想,有中游生下滑到下游生。 2、纪律差,经常上网吧,上课时思想不集中,爱睡觉。 3、脾气暴躁。他还喜欢欺负其他同学,但欺软怕硬,有许多次班内打闹现象,都有他的份,经常带刀子到学校威胁同学。 4、他的行为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极力表现自我,不顾及班级学校及其他任何人。 5、无视老师的多次教育,甚至产生敌对情绪,情绪时常失控,对老师大声嚷嚷。 6、没有责任心,做事随便,即使错了也不用负责。 三、分析与诊断 行为偏差生特别是双差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经常受到责难、歧视甚至惩罚,他们对老师、家长常心存疑惧,在情感上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如不消除这种情感上的障碍,我们的一切帮助和教育都将无法在他们的心中引起反响。该生究其原因最重要是其学习态度不端正,思想有偏差,学习方法不恰当。遇事好冲动,内心的要求、欲望和感情一经产生便表露在外,并立即采取行动。有干劲、又热情,积极性高,能当机立断,但不善于体察外界的情形以制约自己的行动,头脑很容易发热,有时不顾学校规章制度,做出后果不良的事情来。 综上所述,他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较为突出者。他认为老师凡事都针对他,这是一种心理偏差。 四、教育过程 1、首先要对行为偏差生从情感上投资,教师自己要调整好心态,避免冲突,化解矛盾,把握时机。其次,要对行为偏差生从情感上投资,必须搞清楚行为偏差生形成的原因,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才能找到做行为偏差生工作的切入点。也就是说,批评教育学生时,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不同时期学生的心态,研究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寻找心理症结。同时,对行为偏差生的各种情感障碍要有充分的估计,深入分析成因,进行引导,决不能粗暴地处置,而应以丰富的感情、坚强的毅力、富有情趣的语言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排遣和消除消极情绪,促使他们走出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用爱感化他们,使之在心理上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 由此可见,对行为偏差生要有宽容的气度,要耐心地疏导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他们减轻心理上的压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解除精神上的负担,增强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绪。经常与他谈话,消除他和老师的敌对情绪。行为偏差学生由于平时表现不好,学习成绩差,会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班级舆论的“谴责”。因此,在思想感情上容易与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产生隔阂,甚至形成对立情绪,这是他们为接受教育设置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如不消除,教育就不可能收到实效,或收效甚微。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教师如果没有教育的实际行动,不管你把把话说得多么动人,也无济于事。教师只有对行为偏差生倾注真诚的爱,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消除他们的疑惧,形成互相信任的基础。告诉他老师批评教育他说明老师是很在乎他,希望他进步。同时,说明在他身上确实存有不足,应及时调整不当的行为,例如上课思想不集中,经常不完成作业,有抄袭作业现象,和同学经常发生冲突等。 2、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并给予一定的教育建议,帮助家长树立起教育孩子的信心,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799349.html,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作者:许兴黔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幼儿时期是幼儿良好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纠正幼儿不良习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能让幼儿一生受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一生中受用。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幼儿存在着不同的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综合幼儿平常表现,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如下几种: 1.调皮捣蛋。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识,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没有注意去教育引导,幼儿是非观念不强,往往会出现调皮捣蛋的状况。在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时候,往往会搞一些恶作剧或者小破坏。比如小朋友在玩玩具时,他将别人的玩具抢走,或者扔在地上。别人在画画时,在别人纸上乱画一通,让别人活动无法进行。或者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 2.自制能力较弱。幼儿时期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弱,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一点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去报告老师、汇报家长,甚至是大哭一场。而在进行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们则又往往会显得极度兴奋,比如遇到一些状况的时候就不服从教师的引导,造成教师教学难以进行。比如引导学生看某部动画片的时候,某些看过的同学就会跟其他同学讲后面的剧情,影响其他孩子观看。 3.以自我为中心,无规则意识。很多幼儿在家是家里的小太阳,家长无限制的满足,导致幼儿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上课时想出就出,想进就进,想听就听,想玩就玩,不听老师的话,不受纪律约束。上学期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幼儿,小朋友们都午睡了,他就不睡,不管老师怎么劝、怎么哄他都不听,一个人跑到操场上去去玩,园长知道后,走过去对他说: “王栋,怎么不睡觉呀?” “我不想睡。”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试卷 (答题卷) (编号1) 一、填空题(共10分,每小题 1 分) 1.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中发展心理是基础,教育心理是根据, 而是本课程的目的。 2. 儿童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从“对 人”到“对己”;从片面到全面。 3.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儿童个性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 和生殖期。 4. 人的情感具有两大功能:功能和信号交际功能。著名教育家 曾经不无感慨地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 5. “教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体现了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中的原 则。 6.男孩的兴趣多指向于,喜欢摆弄物体,拆散玩具,并探索其中的微妙,积极 参加小发明、小创造。而女孩的注意多指向,喜欢探索人生,对人际关系很注意,很敏感。 7. 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三个重要的观点: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强调 学习的。 1.在自然或真实生活条件下,不对有关变量加以控制,只记录自然发生的事件,以获取有 意义信息的方法,称之为() A. 实验法 B. 调查法 C. 观察法 D. 故事法 2.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会将“我妈妈说的”“我们老师说的”挂在嘴边,表明其道德发展 阶段处于皮亚杰所说的() A.自我中心阶段B.权威阶段C可逆阶段D.公正阶段 3. 由于先前活动而形成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准备状态称为() A.迁移B.变式C.定势D.原型启发 4. 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 C.桑代克 D.斯金纳

5. 对于那些常说“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其道德的() 的培养。 A.情感 B.判断 C.认知 D.意志 6. 尊师爱生是师生关系()特点的表现。 A.主导性 B.双向性 C.民主性 D.互动性 7. 从迁移的性质来说,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是()迁移。 A.顺向 B.逆向 C.正 D.负 8. 后习俗水平包括哪几个阶段的内容:() A 以人际和谐为准则 B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 C以权威和维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 D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准 9. 动机的显著特征为()。 A、启动性 B、方向性 C、持久性 D.、强度 10. 教学的构成因素为()。 A教师 B.学生 C.课程内容 D.教室 1. 研究显示,10岁时儿童的视觉调节能力的范围最大,远近物体都能看清,10岁以后,随 着年龄增长,儿童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 2.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转。---------------------() 3. 道德是一种心理现象,是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研究的主要对象。----------- () 4. 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进行等基本 功能。 -------------------------------------------------------------------------() 5. 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外部准则和控制。-----------------------() 6. 追求成就动机比回避失败动机强的人倾向于选择做难度较大的工作,这样的任务具有足 够的挑战性,满足个体的成就动机。---------------------------------------------() 7. 小学儿童智能水平的差异给我们教育的启示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部分智能超常或者 低下的儿童身上,关注差异化教育。---------------------------------------------() 8. 自我提高的动机和附属动机都是为着某种外在的目的,所以都属于外部动机。---()

2017年下半年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真题及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果母亲能一贯具有敏感、接纳、合作、易接近等特征,其婴儿容易形成的依恋类型是()。 A.回避型依恋B.安全型依恋C.反抗行依恋D.紊乱型依恋 1.【答案】B。解析:母亲能一贯具有敏感、接纳、合作、易接近等特征,其婴儿容易形成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依恋。 2.教师对幼儿说“不准乱跑,不准插嘴,不准争吵……”这样的话语违背的教育原则是 ()。 A.正面教育B.保教结合C.因材施教D.动静交替 2.【答案】A。解析:正面教育是老师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是正确的。材料中教师告诉幼儿不准这样做,违反的就是正面教育的教育原则。 3.下面几种新生儿的感觉中,发展相对最不成熟的是()。 A.视觉B.听觉C.嗅觉D.味觉 3.【答案】A。解析:婴儿刚出生时,其视线仅有30厘米,眼前的东西都是一团像光一样的模糊的东西。 4.当教师以“病人”的身份进入小班“医院”,六位小医生同时上来询问病情,每个孩子都积极的为老师看病,打针,忙得不亦乐乎。结果老师一共被打了六针,对小班幼儿这种游戏行为最恰当的理解是()。 A.过于重视教师的身份 B.角色游戏呈现合作游戏的特点 C.在角色游戏的定位中出现混乱 D.角色游戏呈平行游戏的特点 4.【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名幼儿当小医生,其他幼儿,也当小医生,所有幼儿都在做同

样的游戏,既给病人打针,这是平行游戏的表现。 5.下列不属于幼儿园教师工作职责的内容是()。 A.观察了解幼儿制定,教育工作计划。 B.指导调配幼儿膳食,检查食品安全。 C.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结合组织教育内容。 D.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5.【答案】B。解析: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职责不包括调配幼儿膳食检查食品安全,这属于膳食委员会成员的主要职责。 6.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和行为的实验是()。 A.陌生情景实验B.点红实验 C.延迟实验D.三山实验 6.【答案】C。本题考查自我控制的发展——延迟满足。延迟满足实验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这个实验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7.小彤画了一个长了翅膀的妈妈,教师合理的应对方式是()。 A.让小彤重新画,以使其作品更符合实际 B.画一个妈妈的形象,让小彤照看着 C.询问小彤画长翅膀的妈妈的原因,接纳他的想法 D.对小彤的作品不予评价 7.【答案】C。本题考查想象的特点。幼儿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要耐心询问幼儿的想法,而不是一定让幼儿按照妈妈应该的样子进行绘画,也不是忽略幼儿作品不予评价。 8.对幼儿园如厕教师最合理的做法是()。 A.允许幼儿按需如厕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

幼儿破坏行为原因分析及其教育建议(一)个案举例 乐乐,男,5岁,上幼儿园大班。身高略高于同龄孩子,动作敏捷,迅速。但是,近几个月来突然变成了“破坏大王”,什么玩具、什么东西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就不要想完整的还回来,就连衣服也是只要经过他的手就要遭到破坏;也喜欢在别人活动时搞破坏。给他一本画册,他会一页一页地撕破,给他一个玩具,他玩一阵便将其拆开或砸坏,颇令人苦恼。在和同伴一同玩游戏的过程中,也常常将同伴刚做好的东西推倒或者弄坏,被人发现或指责之后,破坏行为有所收敛。但很快又会重复其破坏行为,继续有意无意的摘花、撕书、摔东西。为此,小朋友们越来越不喜欢和他玩了,家长和教师对此都很头疼,也很担忧其以后的发展。 与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乐乐的父母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也都不高,因为打工长期居住在城市,最初家庭经济情况一直不好,现在逐渐好转。父母觉得为了打工,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很少,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交流,致使孩子内心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渴望被人关注。 (二)行为分析 乐乐的这些行为属于幼儿破坏行为。幼儿破坏行为是一种由于敌对情绪引起的报复行为(如:你撕了我的书,我也要撕了你的书)或是为了发泄不满而表现出的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如:你惹我不高兴,我就要弄坏你的东西),又或是年龄小,幼儿尚未形成爱护公物、爱护他人财产的意识而产生的一种无意性行为(经常在墙壁上或桌子上画字、打破别人的玻璃窗、损坏他人财物等等)。破坏行为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它虽然没有对他人的生命造成损伤,但其负面影响十分恶劣,能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一般情况下,儿童一旦具有某种破坏行为,都会直接影响家长、教师和同伴对他的评价,也会直接导致幼儿同伴关系的恶化。 幼儿一旦缺乏正常的交往活动与经验,势必要影响其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的正常发展,而且破坏行为的危害仅次于幼儿攻击性行为,如若不及早进行对其干预,破坏行为很有可能转化为暴力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和教师都应重视幼儿的破坏行为。 1. 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分析 对于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破坏性行为,我们要用探究的眼光去看待,去寻找他们行为背后的理由,切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后就对孩子批评教育,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引起幼儿破坏行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正常的探索行为 孩子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会出现超乎寻常的探索行为。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或进行自

孩子日常行为和心理分析

孩子日常行为和心理分析 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1: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边去,他就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然后就开始行动了。如做了冰淇淋、煮了毛豆、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叫到家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着我们。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不打人了,每次出去,都要去敲人家的门,想见见小朋友。有好吃的分享,还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2: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用土来做饭。小朋友 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这样,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和 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 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但他的举动是 不好的。有时想吃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家长不让做,他也会用打 的方式来解决,只是想把家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实排除掉。所以我

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也一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3:家人可能有打人(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的行为。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幼儿园总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儿童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及指导 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廖捷 儿童行为发育又称心理发展或称心理发育,指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期间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也就是指儿童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应活动从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2、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方向发展。 3、认知功能从认识客体的直接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内部本质方向发展。 4、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方向发展。 儿童行为发育包括:动作、言语、认知、人格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而这些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成,同时又受不同年龄生理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及其制约。 婴儿期: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大致处于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只有动作性的智力活动,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力活动,如:粗大运动:包括抬头(3个月)、抬肩(4个月)、翻身(6个月)、坐(7个月)、爬行(8个月)、站立行走(12月)、跳(2岁)等。精细动作:视线跟随、手握物、手指动作等。言语:从牙牙学语到明确含义的语言发展。社会性:包括表情、微笑、认人、啼哭等。 幼儿期:幼儿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取决于动作和言语的发展,其动作的发育有赖于知觉、体格和生理功能的发展。而幼儿期是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语言的发展是先理解后表达,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但思维还不能摆脱实物及表象。对社会性认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已相同,开始出现社会道德感、理智和美感。 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不同和行为方式,气质与能力和动机不同,能力是指“做什么”和“做得如何”,动机是“为什么做”,而气质是说明“怎样做”。所以说:“行为方式就是气质”。儿童气质学说的提出揭示了儿童行为多样化的本质,为儿童个体化养育提供理论的基础。儿童气质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多个维度所组成的混合体,具体分为九个维度: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 活动水平:儿童在睡眠、游戏、进食、穿衣、洗澡及其他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 节律性:儿童的生理功能、日常行为或对事件的反应的规律性或可预测性。 趋避性:又称初始反应,是指儿童对新鲜事物(如陌生人、新情景、新地方、新食物、新玩具、新的程序)的初始反应。 适应性:对新事物的初始反应后的长期调节反应。 反应强度:对刺激反应的强度大小。 心境:情感性质,指儿童日常生活中高兴与不高兴的心情数量的多少。 持久性:儿童坚持某项活动的时间长短(包括克服障碍或排除干扰坚持活动)。 注意力分散度:外来刺激对儿童活动干扰的难易程度。 反应阈:引发儿童出现可观察到的反应或注意的刺激的量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