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移动通信课程实验指导

课程实验说明:本实验是移动通信课程实验,为了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硬件框架、设备的操作、业务建立等有初步的了解,将在三个方面进行本实验。第一,硬件设备的初步认知;第二,操作设备的技能;第三,业务的建立与观察。由于时间限制,观察和操作先由实验教师指导完成,然后每组学生依据具体情况可自行重复实验内容。

一、实验目的

1.移动通信设备的认知

a了解机柜结构

b了解移动通信设备组成和机框结构

c了解移动通信设备各单元的功能及连接方式

2.网管操作和OMT创建小区

a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掌握OMT如何创建小区

3.移动通信业务的建立与信令流程

a了解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

b掌握基本业务测试环境的搭建

c掌握CS业务与普通PS业务信令流程,体验视频通话

二、实验设备

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

三、实验原理

1.RNC设备认知

TDR3000设备机框外形结构如图3-1-1和图3-1-2所示。

●机框主要功能如下:

?支持14个板位,作为19〞机框通用背板使用。

?满足PICMG3.0、PICMG3.1 规范。

?实现机框内以太交换双星型物理连接拓扑。

?对各前插板提供板位编号(HA0~7。

?对各前插板提供Fabric、Base、CLK、Update数据通路。

?提供对所有FRU单元的IPMB总线通路。

?提供‐48V冗余供电通路。

ATCA机框的UPDATE CHANNEL设计规则为物理板位1与13、2与14、3与11、4与12、5与9、6与10、7与8两两之间设计UPDATE CHANNEL。

图3-1-1 机框背板功能分布示意图

图3‐1‐1中蓝色连线表示具有Update Channel 连线的板位分配,物理板位7,8固定为两块交换板,其余板位固定为功能板。

图3-1-2 机框背板接口后视图

机框物理上是一种13U标准的ATCA插箱,机框背板主体尺寸为ATCA标准定义部分: 354.8mmX426.72mm。主体之下为背板的风扇、电源接口引入部分,风扇接口包括风扇电源和IPMI 接口,背板与电源模块之间的电源接口包括两路-48V供电和四路风扇电源输入。背板与各前插板之间的电源接口采用分散供电方式,每个前插板有两路‐48V供电。背板下部左右两部分中间位置各预留1英寸安装输入电源插座(‐48V/风扇电源。

单板结构

单板相关描述中,采用“逻辑板(物理板”的描述方式,其中逻辑板为从软件功能及操作维护台显示的单板;物理板为硬件单板,其单板名称印刷在在物理单板面板下方。采用该表达方式的目的,是便于使用者能随时直观地了解逻辑板与物理板的映射关系,避免不熟悉两种单板类型映射关系的用户频繁地查找单板对应关系表。TDR3000各种单板的类型及功能如下表3‐1‐1所示:

表3-1-1 TDR3000设备逻辑板与硬件板名称对照表

序号功能单板

名称

单板功能对应的硬件单板名称备注

1 IPUA IP UTP接口板MNPA +GEIC 配置后插板为GEIB

2 RSPA 无线网络信令处理板 GMPA+SPMC

3 GCPA 全局控制处理板 GMPA+SPMC+HDD

4 PTPA GTPU处理板 MNPA

5 RTPA 无线网络业务处理板 MDPA

6 TCSA 二级交换板MASA 配置后插板为MASB

7 ONCA NodeB操作维护数据

路由板

MNPA+GEIC

配置后插板为

GEIB

下图3-1-3是根据机框槽位布局要求的一种简配示意图:

机架#1

框#1

1 2 3 4 5 6 7 8910 11 12 13 14

GCPA RSPA ONCA IPUA TCSA RTPA PTPA

图 3-1-3 机框简配示意图

其中使用的各单板功能如下:

GCPA(GMPA+SPMC+HDD全局控制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

●全局处理板完成RNC全局资源的控制与处理、以及与OMC‐R的连接。全局控制板

支持板载2.5〞 IDE 80GB硬盘数据存储功能;

●处理以下协议:RANAP协议中的复位,资源复位,过载控制消息;SCCP管理、MTP3B

管理、ALCAP管理、M3UA管理协议等;

●两块GCPA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RSPA(GMPA+SPMC无线网络信令处理板完成以下功能:

●处理Iu,Iub接口的控制面协议以及传输网络高层协议,完成无线网络协议的处理,

以及呼叫处理功能;

●处理的协议有:RRC协议,RANAP部分协议,NBAP协议,无线资源管理;SCCP 部

分协议,ALCAP部分协议,MTP3B部分协议,M3UA部分协议,SCTP协议等;

●两块RSPA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ONCA/IPUA(MNPA+GEIC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ONCA/IPUA(MNPA+GEIC配合GEIB后插板完成4xFE/GE接口功能。

●网络处理器完成外部IP到内部IP的转换、处理功能;

TCSA(MAS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支持控制面Base交换和业务面Fabric交换两级交换,完成业务和控制面的

L2、L3

以太交换功能;

●固定使用2个交换板槽位,即框中的第7、8槽位;

●同时完成整个机框的ShMC(机框管理器功能,同时兼容IPMC功能,可根据不同

ATCA机框进行灵活配置;

●提供架框号的编码配置功能;

●支持对网同步时钟的接入、分配功能;

●以主备用方式工作;

RTPA(MDPA板由单板控制模块、单板以太交换模块、DSP处理模块、电源模块、IPMC 模块组成,主要功能如下:

●单板控制模块完成板内的各种控制管理功能;

●单板以太交换模块实现完成RTPA(MDPA板内的以太数据交换;

●DSP处理模块主要由DSP和其外围来实现,完成业务数据和协议的处理;

●电源转换模块从背板接入双路‐48V电源,经过电源转换芯片转换后,给单板提供各

种芯片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

●IPMC模块主要完成单板上电的控制,以及温度、电压监控等功能。

PTPA(MNPA板的主要功能如下:

●完成Iu‐PS用户面协议处理功能;

●GTPU处理板,完成IP(OA、UDP、TCP、GTP‐U协议模块处理;

●Host部分完成网络处理器运行状态监视、性能统计等功能。

2.Node B 设备

EMB5116基站主要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

?主机箱

?电源单元

?EMx板卡

?风机及滤网单元

?功能板卡

硬件单元排布如图3‐2‐1所示。

图 3-2-1EMB5116槽位框图

表 3-2-1EMB5116结构表

单板英文简称单板英文全称单板中文全称

BPOA Baseband

Processing

Only Board A Type 基带处理A型板BPOE Baseband Processing Only Board E Type 基带处理E型板BPOF Baseband Processing Only Board F Type 基带处理F型板

BPIA Baseband Processing &Ir Interface Board

A Type

基带处理和Ir接口A型板

SCTA Switch Control & Transmission Board A

Type

交换控制和传输A型板

ETPD Extend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Board D

Type

扩展传输处理D型板

ETPE Extend Transmission Processing Board D

Type

扩展传输处理E型板

FC Fan Control Board 风扇控制板EMA Environment Monitor Board A Type 环境监控A型板EMD Environment Monitor Board D Type 环境监控D型板PSA Power Supply Board A Type 电源A型板PSC Power Supply Board C Type 电源C型板

单板英文简称单板英文全称单板中文全称

Backplane 通用背板

CBP Common

3.网管操作和OMT创建小区

无线操作维护中心OMC‐R(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Radio是整个TD‐SCDMA RAN的操作维护管理系统,提供对TD‐SCDMA RAN系统的网络设备RNC、NodeB以及OMC‐R 自身的操作维护,提供包括配置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软件管理、日志管理、安全管理等功能;在系统开通过程中能够对网络设备进行数据配置,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能够监控网络的运行状况和质量,并提供系统软件和数据升级功能;OMC‐R向上级网管提供了支持3GPP 32标准的Corba接口,支持上级网管中心需要的功能。

1介绍网管操作系统(实验老师讲解

2OMT上创建基站

操作维护系统提供对TD‐SCDMA RAN系统的网络设备RNC、NodeB网元的管理和维护。

Node B的逻辑资源(如信道,小区等由RNC拥有,但在Node B中实现,因而在RNC和Node B之间需要通过Iub接口进行信息交互,所有支持这些信息交换的消息被归类为逻辑O&M操作。

使用IPOA通道作为Iub接口操作维护的专用通道,使得Node B能够自动建立操作维护通道,实现自动加载程序与数据等维护功能,实现Node B开工无须人工干预,从而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整个网络的可维护性,节约了运行维护成本,提高了运行维护质量,给网络运营商的运行维护带来较大的方便。

下面是IPOA通道建立过程的描述:

1Node B在默认的通道上向RNC申请建立专用IPOA通道和申请IP地址,如果在定时器超时后(定时器的取值应可配置,没有收到RNC的响应,则一直重复发送该消息,直至申请成功。

2RNC分配相应的PVC和IP地址,并在默认的通道上向Node B发送响应。

3Node B完成PVC和IP的对应关系的绑定。

4Node B通过专用IPOA通道,使用FTP从FTP_server下载相关软件、配置文件。之后, Node B启动下载的软件,并使用下载的配置文件完成对软件的初始配置。并上报初始化结果(可选、初值配置结果。

5专用IPOA建立成功后,启动专用IPOA通道监测过程。

在一定的时间内(定时器可配置,RNC通过SNMP对Node B中的MIB变量进行配置;定时器超时或配置完成后,该过程终止。

操作维护的消息类型包括get、set、modify三类。本试验创建基站、小区属于set类消息。相关查询操作属于get消息。如果参数需要变更,属于modify消息。其消息流见下图: 配置管理信息查询消息流图如下图3‐3‐1:完成OMC‐R/RNCOM 对Node B系统的配置信息进行查询。

NODEB OM

OMC-R/RNC OM

配置管理信息查询请求(GET REQUEST

配置管理信息查询响应(GET RESPONSE

图3-3-1置管理信息查询消息时序图

配置Node B的消息时序图如下图3‐3‐2:完成对Node B的系统配置信息的设置。

NODEB OM

OMC-R/RNC OM

配置管理信息配置请求(SET REQUEST

配置管理信息配置响应(GET RESPONSE

图3-3-2配置管理信息配置消息时序图

Node B配置变更上报流程,完成功能:当Node B的配置参数值发生变化时,Node B的OM 向RNC OM/OMC‐R发送配置变更消息,以保证各管理配置信息的一致性。

NODEB OM

OMC-R/RNC OM

变更上报(TRAP

图3-3-3 变更上报消息时序图

4.移动通信业务的建立与体验

TD‐S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可分为无线接入网(UTRAN 和核心网(CN两部分。无线接入网部分包括用户终端(UE, 基站(Node B和无线网络控制器(RNC。RNC和Node B之间的接口称为Iub接口。RNC与CN之间的接口称为Iu 接口。

一个基本的MOC( TD UE与固定电话之间的通信信令流程如下图3‐4‐1和3‐4‐2所示:

图3-4-1MOC success and fixed phone release

UE Node B RNC CN

RRC:Downlink Direct Transfer

CC : progress

RRC:Uplink Direct Transfer CC : release SCCP:DT1RANAP : Direct tranfer CC : progress RRC:Downlink Direct Transfer

CC :connect

SCCP:DT1

RANAP : Direct tranfer

CC : release

RRC:RRC connection Release complete

IUUP:Procedure conding (Time alignmentSCCP:DT1RANAP : RAB Assignment Response SCCP:DT1RANAP : Direct tranfer CC : alerting IUUP:Procedure conding (Time alignmentIUUP:ACK (Positive ack(Time alignmentSCCP:DT1RANAP : Direct tranfer CC : connect Communication SCCP:DT1

RANAP : Direct tranfer

CC : disconnect

RRC:Downlink Direct Transfer CC :disconnect SCCP:DT1

RANAP : Direct tranfer

CC : release complete

RRC:Downlink Direct Transfer CC :release complete SCCP:DT1 RANAP : Iu Release command

SCCP:DT1

RANAP : Iu Release complete

ALCAP:REL

ALCAP:RLC

SCCP:RLSD

SCCP:RLC RRC:RRC connection Release

NBAP:RL Deletion Request

NBAP:RL Deletion Response

ALCAP:REL

ALCAP:RLC

RRC:Uplink Direct Transfer

CC : connect acknowledge SCCP:DT1

RANAP : Direct tranfer

CC : connect acknowledge

ALCAP:REL

ALCAP:RLC

图3-4-2

流程解释

1 RRC 连接的建立

A. 在UE 发起RRC CONNECTION REQUEST 之前,首先要建立NODE B 与UE 之间的上行同步,

以此来确定UE向NODE B发送的时隙,UE向NODE B发送上行同步码(SYNC‐UL,以此建立NODE B与RNC的上行同步。

B.RRC Connection Request:UE在上行CCCH上发送一个RRC Connection Request 消息,请求建立一条RRC连接。该消息通过RACH信道传输到RNC。

C.RNC收到UE的消息后,决定在专用信道上建立RRC连接,RNC向NodeB发送Radio Link Setup Request消息,请求NodeB分配RRC连接所需要的特定无线链路资源。NODE B接收到RNC 的消息后向RNC回复Radio Link Setup Response 。RNC依照ALCAP协议发起Iub接口用户面传输承载的建立(ERQ,用于承载RRC信令的ATM连接(该消息中带有AAL2的地址信息。NODE B在收到后回应ECF。RNC向NODE B发送Downlink Synchronization控制帧,要求为Iub数据传输承载建立同步,NODE B回应Uplink Synchronization.。RNC与NODE B间的专用信道DCH 建立完成。

D.RNC在FACH信道上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消息给UE。UE在收到消息后向NODE B 发送突发数据(5555建立UE与NODE B间的上行同步,此时NODE B得知空口的上行同步完成。NODE B向UE发送下行突发数据建立NODE B与UE的下行同步(以后UE与NODE B通过突发数据保持同步。当空口下行同步完成后,NODE B向RNC发送RADIO LINK RESTORATION INDICATION消息告诉RNC已完成Uu口的上行链路同步,空口建立完成。

E.UE在DCCH上发送RRC Connection Setup Complete消息给RNC,RRC连接建立完成。UE 与RNC之间的DCH专用信道建立完成。

2NAS连接建立

F.RRC连接建立以后,UE在DCCH上给RNC发送一条 Initial Direct

Transfer(CM Service Request消息,请求MM连接(该消息中带有请求的业务类型,用户标识,CKSN等信元。

G.RNC发起初始到CN的信令连接,并发送一条RANAP消息Initial UE Message给CN,通知CN关于UE请求的业务,该消息中包含Connection Request(CR 信元以建立SCCP连接,以及CM Service Request.

https://www.360docs.net/doc/682433942.html,发送SCCP消息Connection Confirm(CC到 RNC,RN与CN间的SCCP连接建立完成。

I.如果不进行鉴权,CN发送MM:CM Service Accept消息,如果进行鉴权,则无该消息,启动鉴权流程。CN发送RANAP消息Direct Transfer消息给RNC,该消息中携带MM层消息:CM Service Accept。

J.RNC在收到CN发来的消息后将消息透明的传给UE,即发送RRC消

息:Downlink Direct Transfer.该消息中含有MM层消息:CM Service Accept。CN与UE之间的MM层连接建立完成。

https://www.360docs.net/doc/682433942.html,向RNC发送RANAP:Command ID消息,CN将用户的IMSI号码告知RNC。

L.UE向RNC发送RRC Uplink Direct Transfer :CC:Setup,携带被叫用户号码以及支持的编解码列表。

M.RNC收到消息后向CN透明传输该消息(RANAP: Direct Transfer。CN收到该消息后,呼叫控制实体分析SET UP带上来的呼叫信息,如果呼叫信息和请求的服务可用,回应RNC RANAP 消息Direct Transfer:call proceeding给RNC。

N.RNC向UE透明传输RRC消息Downlink Direct Transfer:call proceeding。UE 与RNC间的CC连接建立完成。

3RAB的建立

https://www.360docs.net/doc/682433942.html,向RNC发送RANAP 消息 Radio Access Bearer Assignment Request,发起RAB建立过程。

B.RNC依照ALCAP协议建立IuB数据传输承载,并利用AAL2绑定标识将Iu 数据传输承载和无线接入承载绑定在一起。

C.RNC向NODE B发送NBAP的Radio Link Reconfiguration Prepare消息,要求NODE B准备无线链路的重配置。

D.NODE B回应RNC NBAP消息Radio Link Reconfiguration Ready, Node B配置资源并通知RNC 准备完毕。

E.RNC使用ALCAP协议发起Iub接口用户面传输承载的建立(ERQ,NODE B

在收到该消息后回应ECF。(图中未给出:Node B和RNC通过Downlink Synchronisation和 Uplink Synchronistion DCH‐FP帧为Iub数据传输承载建立同步关系。

F.RNC向NODE B发送NBAP消息Radio Link Reconfiguration Commit。RNC 与NODE B间的无线链路重配置完成。

G.RNC向UE发送RRC的Radio Bearer Setup消息,建立无线链路承载,UE回应RNC RRC消息Radio Bearer Setup Complete。RNC与UE间的无线链路重配置完成。

UE和NODE B的无线链路重配置是同步完成的。RNC向NODE B与UE发送无线链路重配置消息,使原先的传输信令的信道变为传输信令+业务的信道。RNC

将重配置信息先发给NODE B, NODE B收到后先不改变老配置,用旧的链路给UE

发送链路重新配置的消息,UE接收到该消息后,与NODE B一起在同一时间点上同时转换为新的链路,至此RNC到NODE B间的链路重配置完成。

H.RNC发起到CN的IUUP初始化:RNC发送INITIALISATION消息,携带RFCI以及IU UP Mode version信元。CN收到INITIAL消息,保存RFCI信息,从请求的版本中选择支持的版本,发送INITIAL ACK.

I.RNC发送RANAP消息Radio Access Bearer Assignment Response 给CN,RAN 建立完成。

后续流程为振铃,在电话接通,挂断后,将进行拆链的过程,连接的释放也是从高到低进行的。首先进行NAS连接的释放,然后再进行RRC连接的释放。

在有专用承载的情况下,先释放Iu口(RNC,保留Iub口;如果先释放了Iub口,可以通过公共信道释放RNC。例如在CELL-PCH和CELL-FACH情况下(RRC存在,但没有专用信道,通过公用信道传输,此时专用信道已经释放。

对于PS域业务,在UE建立RRC连接后则要通过初试直传建立传输NAS消息的信令连接,最后建立RAB。

对于视频通话,它是CS 64K的承载业务,占用无线资源较多,需要网络侧开通允许接入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设备认知

实验老师介绍和学生观察相结合。

2.网管操作和OMT创建小区

●实验老师介绍网管操作系统,使学生对操作系统有初步的了解

●OMT创建小区

OMT创建小区

实验内容:OMT上创建逻辑小区

实验步骤:

?增加一个R4小区

选择逻辑基站—小区集—右键选择快速创建小区

第一步:

●小区基本信息:

小区标识(CellId:

同一个RNC中的CellId配置值要求不能重复; 小区参数标识(CellParameterId:

小区参数标识ID唯一标识了小区中的一组参数:下行同步序列SYNC‐DL、上行同步

序列SYNC‐UL sequences、扰码、midamble码;

●小区特性:

主频段时隙转换点:3(说明小区时隙为2上4下,一般为2上4下;

其他频段时隙转换点:可以与主频段不一致;

●HSDPA特性:

非HSDPA小区(可根据需要选择:HSDPA小区或混合DPA小区,这里我们选择非HSDPA小区是因为我们要创建一个R4小区;

●HSUPA特性:

不支持HSUPA小区(可根据需要选择支持HSUPA小区,这里我们选择不支持HSUPA小区是因为我们要创建一个R4小区;

●位置区信息:

位置区代码:由RNC全局参数决定(实验室环境与RNC一致:比如RNC2,

那么就是2;

路由区代码:由RNC全局参数决定(实验室环境与RNC一致:比如RNC2,

那么就是2;

服务区代码:实验室环境为107;

UPA有效数:1(固定;

其他信息默认,然后选择下一步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解剖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王明志主编 信息学院

前言 移动通信是上一世纪末三大新兴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卫星通信)之一。它使人类实现了随时随地快速可靠地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换。移动通信集各种通信最新技术之大成,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通信方式。 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在不断更新,实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我们针对移动通信实验课与移动通信技术、设备现状,设计了相关实验,编写了这套教材。本教材是根据多年从事移动通信教学和工程实验,并在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编写而成。 移动通信网络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网络,涉及当今通信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了让高等院校通信专业的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移动通信课程”的开设适应了这一形势的要求。另一方面,在让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一个较全面了解的同时,对其中关键技术的学习或深入地掌握是必要的。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通过理论课堂的学习获得,另一方面可以通信实验的环境进行加强。ZH7005B多体制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为学生们了解当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在多体制移动通信实验平台中,设计了一个通用的信道硬件平台,它能支持多种模式的移动通信网络。对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部分“空中接口技术”,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最小频移键控(MSK) 2.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 3.π/4差分四相相移键控(π/4DQPSK) 4.CDMA/DS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5.CDMA/DS-IS95码分多址通信技术 6.跳频通信技术

目录实验一QP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二OQP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三/4DQPSK传输系统实验实验四M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五GMSK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六16QAM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七64QAM传输系统实验 实验八CDMA传输系统实验 附录HDB3测试码序列的改进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课程教师胡苏 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 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选择合并模型设计

1,必做题目 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 落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1.1.3实验仿真 (1)实验框图 (2)图表及说明 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 #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邮电大学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班级: 专业: : 学号:

班序号: 一、实验目的 (2)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2) 2、网管操作实验 (3) 二、实验设备 (3) 三、实验容 (3) 1、TD_SCDMA系统认识 (3) 2、硬件认知 (3) 2.1移动通信设备 (3) 2.2 RNC设备认知 (4) 2.3 Node B设备(基站设备) (6) 2.4 LMT-B软件 (7) 2.5通过OMT创建基站 (8) 四、实验总结 (20) 一、实验目的 1、移动通信设备观察实验 1.1 RNC设备观察实验 a) 了解机柜结构 b) 了解RNC机框结构及单板布局 c) 了解RNC各种类型以及连接方式 1.2 基站设备硬件观察实验 a) 初步了解嵌入式通信设备组成 b) 认知大唐移动基站设备EMB5116的基本结构 c) 初步分析硬件功能设计

2、网管操作实验 a) 了解OMC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 b) 掌握OMT如何创建基站 二、实验设备 TD‐SCDMA 移动通信设备一套(EMB5116基站+TDR3000+展示用板卡)电脑 三、实验容 1、TD_SCDMA系统认识 全称是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英文对应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_SCDMA系统是时分双工的同步CDMA系统,它的设计参照了TDD(时分双工)在不成对的频带上的时域模式。运用TDSCDMA这一技术,通过灵活地改变上/下行链路的转换点就可以实现所有3G对称和非对称业务。合适的TDSCDMA时域操作模式可自行解决所有对称和非对称业务以及任何混合业务的上/下行链路资源分配的问题。 TD_SCDMA系统网络结构中的三个重要接口(Iu接口、Iub接口、Uu接口),认识了TD_SCDMA系统的物理层结构,熟悉了TD_SCDMA系统的六大关键技术以及其后续演进LTE。

SG-SX22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

SG-SX22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 移动通信系列实验箱是本公司新近推出的新型移动通信实验系统,它有移动终端、移动基站、移动交换机组成。移动终端既可完成基本的移动原理实验且能自成系统完成相当于GSM和CDMA手机的通话与测试实验;也可和移动基站、移动交换机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组成见产品特点图) 一、技术指标 (一)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实验箱既能完成移动通信原理实验又能作为一个移动终端进行手机的

系统实验和手机的测试实验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 信源编码实验; 声码器实验; 信道编码实验; 扩频解扩、CDMA编码实验、地址码的相关性与信号分解; 时分复用与解复用; 各种调制解调实验; 各单元级联起来组成一个CDMA手机系统实验(可以拨号通话); 手机模拟系统各模块信号测试实验; GSM/GPRS模块配置与AT命令编程实验; 2、移动通信系统实验(完成任意移动终端间实时双工通信) 发送: (1)拨号呼叫实现移动终端信令交换。 (2)完成语音的模数转换,实验箱采用AD73311线性16位A/D变换,采样率32K/S。 (3)AMBE2000对前级的语音数据进行压缩编码,语音速率为2350bps,FEC 速率为50bps。 (4)对语音数据进行线路编码:卷积编码。

(5)对语音数据插导频后进行CDMA编码。 (6)QPSK调制。 (7)射频调制、发射。 (8)基于GSM/GPRS模块的虚拟手机开发实验、分布式数据采集实验;接收:为上述过程的逆过程。 (二)移动基站 移动基站作用: A)管理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 B)动态查询各移动终端的工作状态; C)给移动终端分配业务信道资源; D)向移动终端发送各种信令信号; E)将各终端所处状态及交换信息打包用光纤发给移动交换机; F)切换并管理小区间的移动终端; (三)移动交换机 移动交换机作用: A)接收基站发来的交换信息; B)转接小区间接续信令; C)协调分配信道资源; D)将整个通信网中终端状态送给PC机,并在PC机上显示。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

目录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1)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2) 实验二:移动信道建模的仿真分析 (4) 实验三: CDMA通信系统仿真 (5)

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指导 上机实验是移动通信课程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整个“移动通信”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课程的实验分为3个阶段进行,它要求学生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在MATLAB仿真平台上并完成相应系统及信道建模仿真,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相关工作原理。最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完成实验报告。 试验的软件环境为Microsoft Windows XP + MATLAB。

实验一: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 BER仿真计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二相BPSK调制的工作原理 2.掌握利用MATLAB进行误比特率测试BER的方法 3.掌握AWGN信道中BPSK调制系统的BER仿真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1.仿真概述及原理 在数字领域进行的最多的仿真任务是进行调制解调器的误比特率测试,在相同的条件下 进行比较的话,接收器的误比特率性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误比特率的测试需要一个发送器、一个接收器和一条信道。首先需要产生一个长的随机比特序列作为发送器的输入,发送器将这些比特调制成某种形式的信号以便传送到仿真信道,我们在传输信道上加上一定的可调制噪声,这些噪声信号会变成接收器的输入,接收器解调信号然后恢复比特序列,最后比较接收到的比特和传送的比特并计算错误。 误比特率性能常能描述成二维图像。纵坐标是归一化的信噪比,即每个比特的能量除以噪声的单边功率谱密度,单位为分贝。横坐标为误比特率,没有量纲。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教学文案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18.6)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1.实验课程号: B453L07500 2.课程属性:(限选) 3.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4.学时学分:总学时36,实验学时10 5.实验应开学期:秋季 6.先修课程: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实课程是移动通信技术的配套实验课,要求通过实验课的练习与实践使 学生加深对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并掌握典型通信 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技术,以适应信息社会对移动通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 需求。 二、实验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移动通信理论内容产生一个具体的感性认 识,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达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提高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实验成绩评分办法:实验成绩占课程成绩的15%。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移动通信技术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实验项目实验实验适用学 号名称类型要求专业时 1 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2 扩频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3 抗衰落技术验证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4 GSM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5 CDMA通信系统实验综合性必做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2

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

实验一数字调制与解调技术 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实验了解QPSK, OQPSK,MSK,GMSK调制原理及特性、解调原理及载波在相干及非相干时的解调特性。将它们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对比,掌握它们的差别。掌握星座图的概念、星座图的产生原理及方法。 2.实验内容 1)观察I、Q两路基带信号的特征及与输入NRZ码的关系。 2)观察IQ调制解调过程中各信号变化。 3)观察解调载波相干时和非相干时各信号的区别。 4)观察各调制信号的区别。 5)观察QPSK、OQPSK、MSK、GMSK基带信号的星座图,并比较各星 座图的不同及他们的意义。 3.需用的仪器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主控&信号源模块、软件无线电调制模块10号模块、软件无线电解调模块11号模块),示波器。 4.实验步骤 1)准备:阅读实验教程,了解QPSK, OQPSK,MSK,GMSK的调制解调原 理; 2)QPSK调制及解调实验 (1)按实验要求完成所有连线,形成调制解调电路。 (2)QPSK调制。设置主控菜单,选择QPSK调制及解调;用示波器观测10号模块的TP8(NRZ-I)和TP9(NRZ-Q)测试点,观测基带信号经过串并变换后输出的两路波形,与输入信号对比;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 TH9(Q-Out),调节示波器为XY模式,观察QPSK星座图;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7(I-Out)和TP3(I),对比观测I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号模块TH9(Q-Out)和TP4(Q),对比观测Q路成形波形的载波调制前后的波形;示波器探头接10模块的TP1,观测I路和Q路加载频后的叠加信号,即QPSK调制信号。

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实验一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功能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了解基带话音的基本特点。 二、实验内容 1.按网络结构连接各设备,构成移动通信实验系统。 2.完成有线→有线、有线→无线及无线→有线呼叫接续,观察呼叫接续过程,熟悉移 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 3.用实验箱及示波器观测空中传输的话音波形。 三、基本原理 图1-1是与公用电话网(PSTN )相连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系统包括大量移动 台MS 、许多基站BS 、若干移动交换中心MSC 及若干与MSC 相连的数椐库(HLR 、VLR 等,图中未画出),MSC 通过中继线与公用电话网PSTN 的交换机EX 相连,接入公用电话网。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移动台能与有线电话或其它移动台通话(或传输数椐等信息)。 图1-1 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这样庞大复杂的系统无法放在实验桌上由同学自己动手做实验。将系统合理简化得到图 1-2,它将图1-1实际系统全部交换机EX 及MSC 合并成一部交换机;基站BS 及移动台MS 各选用一台;有线电话采用二部。 它与图1-1实际系统在包含的各种功能设备(交换机、基站、移动台及有线电话)、系统基本网络结构(各设备的连接关系)及系统功能等特征方面是

相同的。 图1-2 简化的移动通信系统方框图 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有三类: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及无绳电话系 统,它们的功能及应用场合各不相同,但它们涉及的基本工作原理及技术是相同的。 移动通信的多址方式主要有FDMA 、TDMA 、CDMA 三大类。FDMA 系统一般为模拟 移动通信制式,TDMA 及CDMA (实际上,通常为TDMA/FDMA 及CDMA/FDMA 混合多址方式)为数字移动通信制式。FDMA 发展早,已成功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多年,目前在一些领域仍在应用。数字移动通信是在模拟移动通信基础上发展、演进而来的,在网络组成、设备配置、系统功能和工作方式上二者都有许多相同之处。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得到体积小巧、价格低廉、可放在实验桌上由学生动手操作的移动 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在图1-2中,BS 、MS 实际选用基于FDMA 技术、采用数字信令的中国CT1无绳电话,EX 选用小型程控交换机,TEL 为有线电话。 为了测试上述小型移动通信系统无线部分的功能,采用了一台实验箱(SDT ),构成一 套完整的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如图1-3 所示。 图1-3 移动通信教学实验系统 下面对图1-3各部分实际采用的设备及本实验内容介绍如下: MS ( Mobile Station ) : 移动台(无绳电话手机) BS ( Base Station ) : 基地台(无绳电话座机) EX ( Exchanger ) : 程控交换机 TEL (Telephone ) : 有线电话 SDT : 实验箱 SDT MS BS EX TEL TEL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教学 移动通信实验室建设方案 2012 年5 月

一、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必要性 随着通信技术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通信的需求与依赖日益增强。移动通信是通信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在我国具用广阔的运用领域与市场。当前,我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超过固话用户总数。移动通信在我国既是通信发展的热点,又是通信发展的重点,发展规模与速度十分迅速,前景看好。 通信实验室是高校培养通信专业人才的实验基地。为了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建设移动通信实验室对于高校通信专业特别是通信类高校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二、移动通信实验室的地位与作用 移动通信实验室是一种扩延型专业实验室。它对于学习现代数字传输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大学生视野与知识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具用重要意义。移动通信实验室在通信实验室体系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看出,移动通信实验室是通信实验室体系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通信实验室建设步骤 为了使通信实验室的建设配置合理、能适应通信技术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严格的步骤进行。否则会因为仓促建设,造成建非所用、实验设备技术落后、教学资源严重浪

费等状况。通信实验室建设可参照以下几步进行: (1)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要求及在本专业上的建设力度,规划本专业的建设重点,其中包括实验室的建设方向。 (2)在确定今后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后,再根据目前已有实验室的配置及今后的招生规模制定相应实验室的建设方案,并将方案提交专家组审议(专家组一般需请 外单位的一些专家组成)及学校领导审批。 (3)根据审批结果进行经费的申请与落实情况。 (4)实验室的场地准备:根据实验开设的规模确定场地大小。 (5)对实验室建设需配置的仪表进行订购:学生用仪表一般以中档为主,可配置一定量的高档仪表如存贮示波器、误码仪、话路特性测量仪、频谱分析仪等。 (6)对老实验的改造,如果是将设备少量的增加,则设备的型号与原有的实验设备应尽可能在在型号上保持一致。如果筹建新实验室或老实验室作大规模的改造 建设,需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 (7)在进行调查时,通过向相关教学设备供货商发技术咨询函或通过向兄弟院校进行调究的方式进行设备咨询,这时间一般需持续半年到一年。在可能情况下, 向相关设备供应商索取实验设备与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际考查,以核实实验设 备的技术先进性、设备的可使用性、实验的可实施性等进行详细调查。 (8)委托招标单位进行招标:在招标时应将学校对设备的要求描述清楚,防止买非所需。在招标过程中一般需与欲购的设备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这样可以做到 以较低的价格获取性能优异的设备。同时还应强调“眼见为实”,不要随意相 信设备供应商许诺的“升级条款”,很多技术不是一跃而就的,有些技术必须 依靠长期的技术积累才能掌握。最后不能以价低中标的原则进行采购。对招标 后的单位需对其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提出一定要求,这样才能保证实验课程的 顺利开设。 (9)设备验货:对购买的设备要进行严格的检验,保证购进设备的质量。 四、实验内容 实验一、GMSK调制实验; 实验二、GMSK解调实验; 实验三、GMSK在非线性信道下的性能; 实验四、π/4DQPSK调制实验; 实验五、π/4DQPSK解调实验; 实验六、m序列的产生与相关性测量实验; 实验七、Gold序列的产生和相关性测量实验; 实验八、Walsh码正交性测量实验; 实验九、卷积编码器、译码器实验; 实验十、传统交织编码抗突发错误性能测量实验;

重庆大学移动通信系统实验报告

ADS系统级仿真 ——发射机、零中频接收机与外差式接收机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系统 院系:通信工程学院 专业:通信01班 年级: 2013级 姓名:叶汉霆 学号: 指导教师:李明玉 实验时间: 重庆大学

一、实验目的: 1. 熟悉ADS软件的使用、能用该软件进行原理图设计和原理图仿真。 2. 了解发射机、接收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3. 掌握利用ADS中行为级模块进行系统级仿真的方法,使用如滤波器、放大器、混频器等行为级的功能模块搭建收发信机系统。 4.运用S参数仿真、交流仿真、谐波平衡仿真、瞬态响应仿真等仿真器对收发信机系统的各种性能参数进行模拟检测。 二、实验原理: 1.接收机 接收机将通过信道传播的信号进行接收,提取出有用信号。接收机一般具有接收灵敏度、选择性、交调抑制、噪声系数等性能参数。 接收机的实现架构可分为:超外差、零中频和数字中频等。 接收机各部分的作用和要求如下: ①射频滤波器1(FP Filter1) 选择信号频段、限制输入信号带宽、减小互调失真。 抑制杂散信号,避免杂散响应。 减少本振泄漏,在频分系统中作为频域相关器。 ②低噪声放大器(LNA) 在不使接收机线性度恶化的前提下提供一定的增益。 抑制后续电路的噪声,降低系统的噪声系数。 ③射频滤波器2(FP Filter2) 抑制由低噪声放大器放大或产生的镜频干扰。 进一步抑制其他杂散信号。 减少本振泄漏。 ④混频器(Mixer) 将射频信号下变频为中频信号。 是接收机中输入射频信号最强的模块,其线性度极为重要,同时要求较低 的噪声系数。 ⑤本振滤波器(Injection Filter) 滤除来自本振的杂散信号。

移动通信 实验 解扩实验

实验十二解扩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m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时 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2、通过本实验掌握载波已调信号GOLD序列解扩原理及方法,掌握解扩前后信号在 时域及频域上的变化。 二.实验内容: 1、观察解扩时本地扩频码与扩频时扩频码的同步情况。 2、观察已调信号在解扩前后的频域变化。 三.基本原理: m序列解扩的是在接收到的RF信号上进行的,其实解扩的原理很简单,即用一个与发送端完全相同的m序列与接收到的信号直接相乘就可以完成信号的解扩,两个m序列的相位必须一致,即接收端产生的m序列必须进行捕获和跟踪,以使其速率和相位与发送端m序列保持一致。 四.实验原理: 1、实验模块简介 (1)CDMA发送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PN31伪随机序列,将伪随机序列或外部输入的其它数字序列扩频,扩频增益为32,扩频后输出码速率为512kbps,可输出两条不同扩 频码信号。 (2)CDMA接收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完成10.7MHz射频信号的选频放大,当本地扩频码设置为与发送端扩频码相同时,可完成扩频码的捕获及跟踪,进而完成射频信号的解扩。 (3)IQ调制解调模块: 本模块的主要功能:产生调制及解调用的正交载波;完成射频正交调制及小功率线性放大;完成射频信号正交解调。 2、扩频后的PSK已调信号分为三路送入CDMA接收模块中,分别与结婚搜模块中产 生的m序列的超前、同相、滞后序列相乘。在扩频码没有捕获到时,同相支路的捕获输出为低电平,扣码电路工作,每周期扣掉1/4个码元,使发送端和接收端的两个PN序列产生相对滑动,当滑动到两个序列的相位差小于一个码元时,电平,扣码电路停止工作,系统进入跟踪状态。此时超前-滞后支路产生的复合相关特性出现,经低通滤波后控制VCO,使收发端PN序列完全同步,此后跟踪过程一直存在,维持PN序列的同步。 PN码同相支路的相乘信号经带通滤波后即为解扩后的信号。该信号时一个基带信元的PSK调制信号,扩频码调制部分已经被去除。 五.实验步骤: (一)m序列扩频实验 1、在实验箱上正确安装CDMA发送模块、CDMA接收模块及IQ调制解 调模块 2、正确连线,检查无误后打开电源 3、将发送模块上“GOLD1 SET”拨码开关拨为全“0”,将接收模块上“GOLD SET” 拨码开关拨为全“0”,按复位键以完成设置。 4、示波器探头接接收模块“输出2”测试点,调整“幅度”电位器使该点信号电压

北邮移动通信课程设计综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移动通信课程设计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日期:

一、课程设计目的 1、熟悉信道传播模型的matlab 仿真分析。 2、了解大尺度衰落和信干比与移动台和基站距离的关系。 3、研究扇区化、用户、天线、切换等对路径损耗及载干比的影响。 4、分析多普勒频移对信号衰落的影响,并对沿该路径的多普勒频移进行仿真。 二、课程设计原理、建模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 经过分析之后,认为a 、b 两点和5号1号2号在一条直线上,且小区簇中心与ab 连线中心重合。在此设计a 、b 之间距离为8km ,在不考虑站间距的影响是默认设计基站间距d 为2km ,进而可求得a 点到5号基站距离为2km ,b 点到2号基站距离为2km ,则小区半径为3/32km,大于1km ,因而选择传播模型为Okumura-Hata 模型,用来计算路径损耗;同时考虑阴影衰落,本实验仿真选择阴影衰落是服从0平均和标准偏差8dB 的对数正态分布。实验仿真环境选择matlab 环境。 关于路径损耗——Okumura-Hata 模型是根据测试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经验公式,应用频率在150MHz 到1 500MHz 之间,并可扩展3000MHz;适用于小区半径大于1km 的宏蜂窝系统,作用距离从1km 到20km 经扩展可至100km;基站有效天线高度在30m 到200m 之间,移动台有效天线高度在1m 到10m 之间。其中Okumura-Hata 模型路径损耗计算的经验公式为: terrain cell te te te c p C C d h h h f L ++-+--+=lg )lg 55.69.44()(lg 82.13lg 16.2655.69α 式中,f c (MHz )为工作频率;h te (m )为基站天线有效高度,定义为基站天线实际海拔高度与天线传播范围内的平均地面海拔高度之差;h re (m )为终端有效天线高度,定义为终端天线高出地表的高度;d (km ):基站天线和终端天线之间的水平距离;α(h re ) 为有效天线修正因子,是覆盖区大小的函数,其数字与所处的无线环境相关,参见以下公式: 22(1.1lg 0.7)(1.56lg 0.8)(), 8.29(lg1.54) 1.1(), 300MHz,3.2(lg1.75) 4.97(), 300MHz,m m m m f h f dB h h dB f h dB f α---??-≤??->?中、小城市()=大城市大城市 C cell :小区类型校正因子,即为:

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城南学院通信工程移动通信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实习指导老师 实习指导老师 实习地点长沙理工大学现代通信实验室 实习时间2013年12月2日至2013 年12月20日

序言 2013年12月2日至2013年12 月20 日,我们在长沙理工大学现代通信实验室进行了为期三周的移动通信课程实习。本实习主要分为两部分,即移动通信核心网部分与移动通信无线接入网部分。两部分分别由不同老师知道。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移动通信各个设备、设备运行方式与原理、不同设备之间的联系以及简单的设备配置命令,以此来加强课程学习中对移动通信理论内容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核心侧 一、移动通信核心侧实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移动通信核心网与WCDMA核心网的发展演进过程。 (2)熟悉WCDMA核心网各设备,并掌握设备的功能与设备间的相互关系。 (3)学会WCDMA核心侧各设备的简单配置。 (4)掌握移动通信核心网的通信原理。 (5)按照分组要求,每天按时到达实习地点,参加实习,并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 2、移动通信核心侧主要设备硬件结构介绍 在WCDMA核心网中,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CS域子系统和PS域子系统。CS域负责 话音信号的处理,而PS域负责数据的处理。CS域子系统包括的设备主要有 MsoftX3000、UMG8900两套设备。PS 域子系统包括的设备主要有GGSN和SGSN两套设备。 除这两个子系统之外,还有HLR9820设备。WCDMA全网拓扑结构如图1.1所示。

图1.1 WCDMA全网拓扑结构 下面,分别对移动通信核心侧相关设备做详细介绍。 1、MsoftX3000 MSOFTX3000主要完成位置管理、呼叫控制、媒体网关控制等功能,可以同时作为MSC Server、TMSC Server 、GMSC Server、VLR、SSP等功能实体进行组网。MSOFTX3000设备机框的实拍如图1.2所示。 MSOFTX3000整机采用N68-22机柜,宽600mm,深800mm,高2200mm,机柜有效空间为46u(1u=44.45mm),每个机柜可以配置4个插框,机柜分为两种: 综合配置机柜和业务处理机柜。其中,综合配置机柜必须配置,业务处 理机柜为选配。系统最多可以配置5个机柜,包括1 个综合配置机柜 (编号为0)和4个业务处理机柜(编号为1、2、3、4)。 MSOFTX3000机柜与插框示意图如图所示。 图1.3MSOFTX3000机柜与插框示意图图1.2MSOFTX3000机框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说明书

目录 目录 0 第一部分基础实验 (1) 第1章伪随机序列产生实验 (2) 实验一 m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3) 实验二 GOLD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7) 实验三 WALSH序列产生及特性分析实验 (11) 第2章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实验 (15) 实验一语音模数转换和压缩编码实验 (24) 实验二线性分组码实验 (26) 实验三 GSM卷积码实验 (32) 实验四 GSM交织技术实验 (38) 第3章扩频通信基础实验 (41) 实验一直接序列扩频(DS)编解码实验 (42) 实验二跳频(FH)通信实验 (45) 实验三 DS/CDMA码分多址实验 (48) 第4章数字调制和解调实验 (52) 实验一 BPSK调制解调实验 (53) 实验二 QPSK调制解调实验 (56) 实验三 OQPSK调制解调实验 (59) 实验四 MSK调制解调实验 (62) 实验五 GMSK调制解调实验 (65) 实验六 OFDM调制解调实验 (68) 第二部分系统实验 (73) (一)单机系统 (74) 第1章单机自环系统 (74) 实验一短信收发实验 (74) 实验二数据接入CDMA信道的收发实验 (76) 实验三移动终端原理实验 (78) (二)GSM系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2章交换机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系统通信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移动小区切换漫游与HLR管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 VLR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移动交换机软件——移动台的历史记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3章基站原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基站信道分配实验(选配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网络优化与基站RACH接入控制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4章 GSM信令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移动台开机、关机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移动台漫游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移动台主叫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移动台被叫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5章移动系统七号信令..............................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移动通信7号信令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6章无线信道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的统计特性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信道编码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7章 GSM/CDMA/TD-CDMA通信模块(选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 GSM模块配置实验(选配)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 GSM设备短信收发实验(选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 GSM设备呼叫实验(选配) .......................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四 GPRS数据通信(无线上网)实验(选配).......... 错误!未定义书签。3G TD-CDMA开发模块使用说明(LC6311+).................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8章复用系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一码分复用及相关性仿真软件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二数字时分复接系统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实验三基于GSM模块的分布式数据采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部分二次开发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1章 DSP二次开发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2章 GSM模块二次开发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一 CH341驱动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二TD-SCDMA视频使用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MBC-5W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教师)第七版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教师补充内容) 一、“实验报告要求”中部分问题的答案 实验一 2.听见的信号音如下: 摘机:拨号音。 拨号:电话机及交换机2/4变换电路反射回的DTMF信号音。 通话:对方先挂机听忙音。 3.有线电话挂机时用户线是处于开路状态。 实验二 1.各组无绳电话ID码不同,则信令中ID H、ID L及 ID不同。但信令中同步码、手 L 机号代码及命令相同。 2.检错重发即自动请求重发ARQ方式。 实验三 3. 在无线专用呼叫信道上传输的信令是共路信令,在无线通话信道上传输的信令是随路信令。在程控交换机用户线上传输的信令是随路信令。 实验四 1.专用呼叫信道方式。 2.按信道号每次加3递增的规律,占用第1个碰到空闲信道。例如,当前信道号为2,则切换频道后,在信道5、8、11、14、17、20、3……序列中选第1个碰到的空闲信道。实验五 1. 同地址/同步FH-CDMA通信系统测量波形如图5-1,5-2所示。

不同地址FH-CDMA收端收不到发端信号,输出总是一片噪声。 实验六 1.DS-CDMA通信系统对应表6-2、表6-3各种子工作方式下,各点测量波形如图6-1~6-5所示(见P8~P10 )。 由测量结果知,各路用户数椐的地址码相互正交即互相关函数为0,而某路用户收端地址码同步时自相关函数为最大值,则收端通过相关检测从时域频域混叠在一起的多路直扩数椐中检测出自已的那一路数椐。因而在同一载频上可同时传输多路用户数椐,即形成多个逻辑信道。 2.单信道DS-CDMA通信系统收端相关检测输出为单个用户数椐地址码的自相关检测输出波形,为单调上升(数椐为+1)或单调下降(数椐为-1)的锯齿波形,在最后采样时刻达到最大值,为τ=0时的自相关函数值;或者为两个用户数椐地址码的互相关检测输出波形,在最后采样时刻为互相关函数值,为0。而2信道DS-CDMA通信系统收端相关检测输出为本地用户数椐地址码的自相关检测输出波形及两个用户数椐地址码的互相关检测输出波形的线性叠加,在最后时刻的采样值等于本地用户数椐地址码的自相关函数值,此时两个用户数椐地址码的互相关检测输出值即互相关函数值为0,对采样值无影响。 要保证2信道DS-CDMA通信系统收端相关检测输出为本地用户数椐地址码的自相关检测输出波形及两个用户数椐地址码的互相关检测输出波形的线性叠加,相关检测器中只能用线性关系的模拟乘法器,而不能用非线性的异或门代替模拟乘法器。

移动通信 第一次 实验

无绳电话系统 实验一信道分配实验 一、实验内容 1、观察无绳电话在通话时信道切换的规律,以及对话音的影响。 2、通过实验箱测量无绳电话通话状态下切换信道操作后通话信道的改变,了解其切换信道的功能。 3、通过实验箱观测无绳电话多信道共用、空闲信道选取的方式。 二、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的概念。 2、了解一般移动通信系统的无线多信道共用、空闲信道选取方式。 1、了解移动通信原理实验箱无绳电话部分的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实验箱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实验原理 1、无绳电话的空闲信道选取方式 多信道共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在基站控制的小区内有多个无线信道提供给移动用户共用。那么,在某一用户主呼或被呼时,如何从几个信道中选择一个空闲信道分配给该用户使用呢? 空闲信道选取方式以有下四种: (1)专用呼叫信道(专用控制信道)方式; (2)循环定位方式; (3)循环不定位方式; (4)循环分散定位方式。 无绳电话的多信道共用是一个小区(所研究的无绳电话电磁波覆盖范围所自然形成的小区域)内所有无绳电话共用20个信道。然而,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及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不同,无绳电话小区内的全体无绳电话无统一的基站控制器,而是由每台无绳电话各自独立地选用空闲信道。若采用循环定位方式及循环分散定位方式,已挂机的无绳电话也要占用一个信道发示闲音,一个小区最多只能容纳20部无绳电话,容量太小,故不能采用。实际能采用的只有专用呼叫信道方式及循环不定位方式或两种方式的变形及组合方式。 专用呼叫信道方式呼叫速度快,但在呼叫信道上受干扰的概率较大;循环不定位方式基本不存在互相干扰,但呼叫速度慢。当前国内生产的CT1无绳电话大多采用专用呼叫信道方式。 一台无绳电话的手机与座机重新对识别码(ID码)后,由识别码按一定算法确定新的呼叫信道。所有的呼叫都在呼叫信道上进行。因此,同一台无绳电话的“专用”呼叫信道也是可变的。小区内不同无绳电话识别码一般不相同,呼叫信道一般也各不相同。另外,其它无绳电话通话时占用本台无绳电话呼叫信道的概率及占用时间都是有限的。第三,本台无绳电话手机距离座机一般是最近的,收到的信号最强。总之,采用专用呼叫信道方式的无绳电

移动通信 GSM实验报告

深圳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 实验项目名称GSM模块配置/设备呼叫/设备短信收发学院:信息工程 专业:通信工程 指导教师: 报告人:学号:班级: 1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教务处制

实验目的与要求: GSM模块配置1. 了解GSM模块的特点; 2. 了解配置GSM模块的AT命令。GSM 设备短信收发1.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业务的组成结构;2. 了解GSM网络中短消息收发的过程; 3. 熟悉短消息的数据格式; 4. 熟悉GSM模块进行短信收发的AT命令。 GSM 设备呼叫1.了解GSM网络中话音呼叫的过程; 2. 熟悉用本移动实验箱作为主叫和被叫用户进行语音呼叫;3.熟悉GSM模块进行语音呼叫的AT命令 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及内容: GSM模块配置:1、GSM模块测试(无需插入SIM卡)2、GSM通信速率设置(例:修改GSM模块速率为9600bps)3、GSM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数字或字符模式4、GSM模块命令结果码控制5、GSM模块命令回显模式6、保存设置7、版本信息GSM设备短信收发:1.收发短信的准备(1)在PC机上收发短信(2)设置GSM 模块命令返回结果码为字符模式;(3)设置短消息中心(4)设置短信存储区域2.用AT命令控制GSM接收短信过程如下(1)GSM模块接收短消息(2)用TEXT模式读取短消息(3)用PDU模式读取短消息(4)删除短消息3.用AT命令控制GSM 发送短信过程如下(1)用TEXT模式发送英文短消息(2)用PDU模式发送中文短消息4.用配套软件发送短信(中文,英文,中英文混合) GSM设备呼叫:(一)在移动实验箱上进行呼叫(二)在PC机上进行呼叫(1)主叫呼叫和挂机实验:(2)被叫接续实验:(3)GSM模块作为被叫,可以进行摘机和挂机

移动通信实验指导书3-6,

实验三、复合地址码扩频调制及PN码解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发端复合地址码扩频调制及收端PN码解扩的基本原理。 2、掌握扩频调制及解扩的实现过程。 二、实验条件 1、示波器 2、移动通信实验箱 三、实验原理 发端BS1导频信道扩频基带信号 PIL=PN1(t) (5-1)同步信道扩频基带信号 SYss=SYfr⊕W8⊕PN1 (5-2)用户1由信道地址码W i单独扩频的扩频基带信号 D1w=D l xs⊕W i (5-3)用户1由信道地址码W i及基站地址码PN1复合扩频的扩频基带信号 D l ss=D l w⊕PN1=D l xs⊕W i⊕PN1 (5-4)则BS1总的扩频基带信号 Dss=PIL+SYss+D l ss+… 经BPSK调制后输出 BPSK1=Dss·cosωIF t =PIL·cosωIF t+SYss·cosωIF t+D1ss·cosωIF t+… (5-5)接收端收到的中频信号f IF-RX也可用式(3-11-5)表示,则由模拟乘法器M5构成的PN码解扩器输出 f IF-des=f IF-RX·PN1(t) =(PIL·cosωIF t+SYss·cosωIF t+D l ss·cosωIF t+…)·PN1(t) 将式(5-1)、式(5-2)及式(5-4)代入上式,并用到⊕与乘法器等效的关系,得

f IF-des=PN1(t)·PN1(t)·cosωIF t ;导频信道 +SYfr·W8·PN1(t)·PN1(t)·cosωIF t ;同步信道 +D l xs·Wi·PN1(t)·PN1(t)·cosωIF t;用户1业务信道 +… 将PN1(t)·PN1(t)=+1·+1/-1·-1=1代入上式得 f IF-des=cosωIF t ;导频信道 +SYfr·W8·cosωIF t ;同步信道 +D l xs·W i·cosωIF t;用户1业务信道(5-6)四、实验内容与要求 (一)扩频调制测量步骤 1、实验箱设置:插上BS1、BS2及MS天线。D l设置为全1。 2、示波器设置:外触发,下降沿触发,外触发信号接自BS1的帧同步FS;二个测量通道都为直流耦合,2V/DIV。 3、示波器一个通道测量发端BS1用户1基带信号D l xs,另一个通道顺次测量 W i、D l w、PN1及D l ss,将时序对齐记录在表5-1,验证是否满足式(5-3)及式(5-4)复合地址码扩频调制的关系式。 4、示波器二个通道同时测量PN1及PIL,观测二者是否相同 (二)PN码解扩(去扰)测量步骤 1、发端BS1关断同步信道SYch,以免同步信道信号形响下一步的信号观测。 2、示波器二个通道同时测量发端BS1的Dlw(发端用户1基带信码Dlxs仅被Wi扩频的扩频基带信号)及收端MS的Drw(收端仅剩下Walsh码扩频的扩频基带信号),比较二者是否相同(不考虑Drw中的毛刺及导频信道输出的直流分量,参见式(3-11-8)), 接收的D1复合地址码扩频信号是否已经PN码解扩(去扰)。 3、在MS的“PN码捕获及解扩”模块中按下“开环”键,断开PN码捕获环路,使PN码失步,PN码同步指示灯灭,接收信号未能正常地PN码解扩及载波解调,再观测比较Drw是否与Dlw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