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子之动,全盘皆活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于上海的战略意义

高汝熹罗守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抓手

回顾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个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和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其港口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本身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其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

综观全球大港口城市,没有一个能与上海的天然条件相匹敌。一方面,上海位于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中点和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两条重要的航道交汇点奠定了上海河海港兼备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上海的腹地辽阔。第一层次,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为其直接腹地;第二层次,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为其理论腹地;第三层次,通过干线公路与铁路网连接的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为其准腹地。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众多,海岸线漫长,但能够兼具大河与海岸之利且拥有巨大腹地的港口寥若晨星。纽约、伦敦、鹿特丹、圣保罗、新加坡、孟买、釜山、神户的综合条件都难与上海相比。

当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与国际大港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与信息平台、实际吞吐量等方面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这也正说明上海港发展的巨大潜力。除了新加坡这样的海—海中转港外,无论是腹地门户港还是航运综合服务运输港也好,其直接腹地的范围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都对港口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港的吞吐量以大大高于其它国际大港的速度增长。200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634万标箱,居世界第五位,把神户远远甩在后面,直逼高雄(居世界第三位)和釜山(居世界第五位);2002年上海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61万标箱,超过高雄港12万标箱,坐上世界第四把集装箱货港的交椅,上海港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所以,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上海本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整个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问题是要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针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有关专家做了大量的天然条件、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论证。专家们曾对北上(罗泾)、东进(外高桥)、南下(金山咀)等方案进行论证,均无法满足水深要求。后来转而寻求对长江现有航道的整治方案,但即使不考虑整治成本和长期的投入产出效益,按技术可能达到的12.5米水深也仅能满足第四代集装箱的吃水深度要求。而当今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的速度非常惊人,继1988年世界第一艘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4240标箱)下水后,不到10年时间,超过4800标箱的第五代集装箱和8736标箱的第六代集装箱船舶相继下水,据预测,2000-2005年间,5000标箱以上,吃水深度14米以上的第五代集装箱船舶将成为主流船型。在世界三大东西向干线运行的船舶,超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所占比例2010年将达55-65%,2020年将达65-70%。所以上海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15米水深的航道与泊位,满足5000标箱以上,满载吃水14米的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靠泊,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上海如果不抓住机遇尽快建设深水港,它在东北亚地区的国际集装箱航运枢纽港的地位就会拱手相让于他人。大小洋山不仅能够完全达到15米以上的水深要求,而且位于杭州湾口,贴近国际航道主干线,非常适合于建设现代化国际集装箱港口。

上海港城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历史上,港口与港口城市无论在空间上还是功能方面一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港口城市的兴衰往往直接取决于海上贸易的状况。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制造业拉动经济时代,港口城市因其港口服务的便捷而欣欣向荣,利物浦、洛杉矶、神户、汉堡和新加坡的崛起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港口发展有关。50年代以后,港口与港城在功能和空间上有逐渐分离的趋势,但港口作为港城重要的交通功能,以及港城依托港口发展的贸易、金融、制造业等不仅没有削弱,反而越来越成为其经济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港口对港城经济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第一,港口直接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税收和就业机会;第二,从产业角度上讲,港口具有广泛的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效应,前者主要指港口为工业、贸易和其他部门提供装卸、堆存等相关服务,后者指港口直接消耗工业、贸易和其他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第三,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港口工业具有诱入、产生和集聚功能,从而对港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的分析结果并参照国家标准分类,港口业及相关产业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水上运输业,主要包括远洋运输业、沿海运输业、内河运输业等;二是港口及水上运输辅助业。前者主要包括港口装卸、货物存储、港口管理、船舶所需物质供应、航道疏浚、救助打捞、灯塔、航道设置与管理及客货代理、理货等活动;而后者是依靠航运产业的衍生或与航运产业有密切联系的行业,主要包括(1)船舶制造业、船用锅炉和内燃机制造业、集装箱制造业、港口和船用起重机及雷达制造业;(2)港口建筑业、港务工程和为港口配套的市政道路桥梁建筑业;(3)船用石油及制品的批发业、船舶机电设备批发业和物质供应业;(4)与航运相关的金融和保险业;(5)船舶租赁、航运信息咨询服务、交通运输专业人员培训、交通运输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等。由此可见,现代港口建设与发展对港城经济的发展意义远比传统意义要大得多。

具体到上海,大小洋山港建设将在两个层次上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对上海城市的整体影响;二是对港区后方基地南汇区的直接影响。

第一方面,集装箱深水港建设将极大地提升上海在国际港口中的竞争地位,从而使上海的集聚与辐射能力大大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蓬勃发展,上海港集装箱运输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自1999年进入世界十大港口后,每年以20%以上的惊人速度在增长。继去年创下634万标箱的纪录后,今年更是实现了一年跨越两个“百万”的新纪录,增长率达到35%。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中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增长,上海有可能成长为全球前三位的大港和航运中心。而这样的地位必然要求相应的金融、贸易、人才、管理、航空和陆路运输等方面高层次、高质量的服务。与第一、二代国际航运中心主要集中于有形商品的集散不同,第三代国际航运中心还要参与生产要素的国际间集散和配置,这样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必然要求相应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强化。所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将促进其它三大中心的形成。

第二方面,大小洋山港的建设必将直接带动南汇区经济的发展。洋山岛距南汇区的芦潮港27.5公里,由于其本身的面积不大,大部分港口服务功能必须在大陆实现。按照规划,洋山港一期工程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洋山港区,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标箱,建成5个集装箱泊位,港区陆地面积89公顷,工程投资71亿元;二是东海大桥,用于连接洋山港与芦潮港,总长32.2公里,桥宽31.5米,双向6车道,工程投资72亿元;三是芦潮港地区后方市政配套工程,包括港口疏

浚、公路、变电所、输水管线等市政配套工程,工程投资10.9亿元。一期工程将需要4-5年时间,而到2020年,将建成深水泊位30个,可满足第五、第六代集装箱船舶满载全天候进出靠泊。至于洋山港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建成大小洋山国际集装箱深水港区,并相应建成芦潮港海港新城及配套工程。码头总泊位将达到50个,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2000万标箱以上。南汇区偏于上海东南一隅,浦东开发的阳光雨露也较少照耀和滋润到它,因而过去长期没有赶上大的发展机遇。大小洋山港建设这个巨大的工程建设为南汇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不仅港口建设、大桥建设和后方港配套建设将直接带动其城市建设,从而加快城市化的步伐,而且港口建成后,港口工业及其诱发的贸易、物流和大量的服务将为南汇区带来非常可观的产业发展和居民就业机会。如果抓住这个机会,南汇区经济将从此步入快车道。上海在中国经济空间格局中的新棋眼

在我国国土开发和生产布局总体构架方面,政府部门、学术界和其他有关方面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的π字型构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π字型构架包括沿海、长江和陇海—兰新线(即新亚欧大陆桥)三条重要的经济布局带,该构架因其涵盖面积大和对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落后地区的兼顾与平衡而得到较多人的赞同。对于π字型构架中的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人们的争论较少,因为它们确实代表了我国经济布局与发展最重要的两条轴线,但对于新亚欧大陆桥,人们的争论却比较多,其焦点集中在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连云港。

新亚欧大陆桥西起荷兰鹿特丹,东至我国连云港,由横跨亚欧大陆、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铁路构成,π字型构架中的其中一条轴线就是指陆桥中我国境内的陇海—兰新铁路。1990年我国西疆铁路贯通后,欧亚之间的货运距离比原来的西伯利亚大陆桥缩短距离2000-2500公里;从日本、韩国至欧洲,通过新亚欧大陆桥比经过苏伊士运河近8000公里。对于在海陆联运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桥头堡的确定十分重要。所谓桥头堡,是指从事大陆桥海陆国际联运的国际集装箱过境运输的枢纽港,是国际海陆联运的节点。按照现代海陆联运大规模、快速度的要求,桥头堡应具备以下特点:第一,综合运输的经济性。即陆桥线路的运距、途中时间、安全性、转运成本、班轮航线种类、规模和收费水平具有综合优势。第二,枢纽港配套服务的高水平。最主要的是指港口城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以及相应的信息服务等。第三,枢纽港管理与协调的高水平。集海陆运输于一体的联运在技术上的多重性、跨国协调的复杂性要求主管行政机构具备周密的计划和高效的管理能力,特别要求一大批技术与管理的高级人才。按

照以上三点衡量,人们很自然地对连云港的桥头堡地位提出质疑。

而上海却不同,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拥有充足的各级各类高级人才、大量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的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完全能够在人力、财力和物力多方面满足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当然,将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确定为上海,比起在连云港在距离上增加了428公里,但随着大小洋山港的建成,上海国际航运枢纽地位凸现,其高质量的综合服务和转运环节的减少不仅将抵消区区四百公里运距增加的费用,而且综合运输效率将大大提高。我们有理由相信,π字型构架将演变成K字型构架(如图)。这样,上海在空间上的直接影响将由长江流域扩大到华北的部分地区和西北大部分地区,从而使其在中国经济空间格局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π

身,而在于我们整个国家。过去,由于连云港城市的规模和功能限制,亚欧大陆桥东西不对称现象突出,陇海—兰新铁路沿线的经济发展较慢。上海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与实力相当的鹿特丹遥相互应,将使陆桥的重要性得到加强,从而使沿线的经济加快发展。毫无疑问,提高东部沿海枢纽港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辐射力对于加快西部大开发,真正做到东西部经济互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高汝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大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与产业经济。罗守贵: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

为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

编辑:宋小尘

更多免费资料,尽在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 经营更稳健 上海市总部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上海继续保持“总部经济”的增速稳定。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总部经济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规划咨询建议报告》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7月,又有日立物流(中国)有限公司、铂金埃尔默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福伊特驱动技术投资(中国)有限公司、美太投资(中国)有限公司4家企业获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认定;科德宝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升级为亚太区总部。新设新丰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1家投资性公司。2015年1-7月,上海市共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28家(其中管理性总部24家),投资性公司8家、研发中心7家。截至2015年7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8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5家;投资性公司305家,研发中心388家。 2015年以来,上海“总部经济”的增长既保持常态,又有新亮点。从投资国别看,以美、欧、日企业为主,欧洲企业总部增速加快。美国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48家,占28.8%;欧洲企业139家,占27%;日本企业116家,占22.6%。2015年上半年,欧洲企业设立地区总部10家,占41.7%;美国、日本企业各5家,各占20.8%;其他亚洲企业4家,占16.7%;从行业分布看,上海的总部经济仍以制造业企业为主。制造业企业设立地区总部384家,占74.7%,服务业企业130家,占25.3%。2015年1-6月,制造业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18家,占75%; 服务业企业6家,占25%。同时,数据显示,在沪95%以上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具有两种以上的功能,82%的地区总部具有投资决策功能、61%的地区总部具有资金管理功能、54%的地区总部具有研发功能、35%的地区总部具有采购销售功能。 从落户区域看,浦东特别是自贸试验区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吸引力较大。落户浦东的地区总部231家,占55.7%,其中落户在自贸试验区的地区总部181家,其余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2015年上半年,落户浦东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家,其中6家落户在自贸试验区。 作为上海“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推手之一,各级政府不断转变政府职能,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海市的外商投资便利化度向自贸区看齐,2014年6月起,上海在静安、浦东、黄浦、徐汇等区开展了外资审批改革试点,静安区外资企业设立审批时间由原来平均9个工作日缩减至4个工作日,企业变更审批时间缩减至3.5个工作日。

洋山港建设

要求:国内大型港口或者河道工程实例建设。建设情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要求有图表,不低于6000字。 1洋山港建设缘由 上世纪年代,随着国际经济和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航运船舶大型化也飞速发展,5000TEU以上、吃水深度14米以上的第五、六代集装箱船舶将成为主流船型。制约上海港快速发展的瓶颈也日益凸显,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缺乏深水岸线和深水泊位,港区可通航最大水深在10米左右,即便达到长江口深水航道三期整治工程目标12.5米水深,仍然难以满足国际航线上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需要;二、上海港整体吞吐能力不足,上海港原有16个集装箱专用泊位,核定年吞吐能力为290万TEU(远赫男,2009),能力缺口巨大,码头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将上海港打造成“世界强港”,经过多方论证,国家决定兴建“洋山深水港”。 从国家战略上讲,建设东北亚国际枢纽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目标,其主要功能是国际中转。东北亚地区在建的集装箱深水泊位已经有40多个,基本形成了一个北起釜山、南至新加坡的以集装箱运输为主的港口链,其中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挑战最大的釜山港提出了“21世纪环太平洋中心港”的战略目标(叶烨,等,2007)。如果上海再不建成巧米水深的深水港,将受到东北亚新增深水泊位的严峻挑战。上海港将有约95万标准箱需到釜山、神户深水港中转至欧美地区,仅此将增加产品品种运输费27亿元。为提高国际竞争力,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15米以上水深的航道和泊位,刻不容缓。洋山深水港是离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距离国际主干航路仅68公里,具有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便利条件。随着洋山深水港区投入营运,将能保证第五代、第六代集装箱船全天候进出。凭借经济腹地优势和箱源优势,上海港将成为东北亚轴辐式转运中心和航运交汇式转运中心(徐剑华,等,2006)。“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洋山深水港区的启用,将进一步提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竟争力,巩固和提升上海集装箱枢纽港的领先地位,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条件。洋山港的开发将对我国集装箱海运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而且加快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力度,并将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实现新跨越(万健,2006)。洋山港工程的建成,将使上海及长三角港口群有望成为东北亚最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刘伟,等,2006 2 洋山港选址 2.1 选址历程 港址的选择应考虑腹地经济、港址的区位优势、水深条件、集疏运条件、配套条件等因素。而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区的选址,水深条件是港址选择的决定因素,上海港迫切需要解决通海航道水深不足和港口深水泊位不足(具有15米以上水深)的两大问题。通海航道水深不足会导致上海港沦为国际航运支线港,制约了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港口通过能力不足,特别是深水泊位为零的记录,与上海港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与周边港口差距逐步扩大。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枢纽港址必须具备15m水深的泊位和航道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洋山港的选址工作在交通运输部组织下,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从黄浦江到长江口沿江的七丫口-罗泾-宝山-外高桥-横沙-崇明岛;从临海杭州湾的金山嘴-乍浦-独山,到1981年从19个港址中推荐七丫口-罗泾、外高桥和金山嘴方案,但港址水深仅有10米[1,2]。 上海市位于长江口入海口,处在淤泥质海岸,天然水深较浅,人工开挖泥沙回淤较大,为了选择深水港,从1996年开始打破老传统,离开黄浦江。跳出长江口,在杭州湾的外海另觅新港址-洋山深水港。洋山港距南汇嘴27.5km,通过新建32.8km东海大桥和上海市相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解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的困境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得归功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正处在转变之中,正从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美国、日本的经验相比,吸引巨额国际资本流入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而汇率问题则是中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难题。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美国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以前,出口导向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表现为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外,资本的增长则主要来自国内,而现在,资本的增长更加依赖于外国资本和台湾资本,而需求增长则依赖于本地资源。印证这种变化趋势的是,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气势似乎盖过了珠江三角洲,上海与香港的金融中心之争也是咄咄逼人,如果说香港、深圳和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体系,那么上海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体系在地缘和传统上则较多是以内向(国内市场)为主要特征,这也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更多的选择上海的原因。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最终要超过国外市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经颠倒过来。 翻开世界经济历史地图就会发现,经济大国的近代工业均发轫于沿海,但成功的大国经济很快就转向内地工业资源密集区,至少美国的经济历程是如此。美国经济沿着这条道路发展起来的,而法国、西班牙、荷兰、汉萨同盟则在相反道路上衰弱了。在南北战争以前,美国的生产力和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但美国人并没有长期沉浸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政策,而是调头西进,走“内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世纪早期,运输业和通信业的新技术推动了美国经济增长。美国通过其东部沿海的城市纽约和波士顿的金融中心从英国输入资本,运用这些资本在纽约、宾夕法尼亚和俄亥俄等州建立了炼钢和采煤等新兴工业。这些产品运往内陆,供应芝加哥等新兴城市和西海岸的城市。这些新城市则在美国的腹地开发出新的农业产地以供应世界市场。而加拿大、墨西哥和加勒比海各国等周边国家向美国提供原材料和某些特定的制成品以满足美国工业生产的需要。同时,从企业债券到股票融资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标志着19世纪末华尔街资本证券市场的成熟,这为20世纪产业重组和企业并购提供了金融平台,那些20世纪的大公司和跨国公司就是以此为基础成长起来的。结果,半个世纪以后,整个西部地区就为美利坚的民族生产力所充溢,为美国迅速跨入世界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初,当美国的民族生产力已足以称霸世界时,才打出“世界主义”和“门户开放”的旗帜。 这个历史经验,对于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如“西部开发”和“启动内需”仍有借鉴意义。只是,这个经验对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经济所具有的挑战意味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那些在成长中具有时序关系的阶段和过程将被压缩在一个较短时期来完成。 二、作为反例的日本经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的经济奇迹被归结为这样一种基本发展模式:在日本式经济中,政府为了达到它的(贸易立国、出口导向)目标,在市场中同时嵌入了激励和抑制因素。在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后,日本实行的国家指导而私人所有的经济体制是日本二战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高效的经济体的主要因素。南韩和台湾学习了它的主要原则和机构,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当日本对美国的持续贸易顺差,即美国对日本的持续贸易逆差开始成为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时,对日本经济成功的主流解释是它享有特别优惠的汇率,这一汇率是美国在战后占领期间为了帮助日本经济复苏而确立的,名义上1美元可兑换360日元。1971年,尼克松总统结束布雷顿森林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迫使日元升值,削弱日货在国际贸易中的价格优势。15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的经济规模有两个德国那么大,在汽车、钢铁、电子产品、机器人、半导体、液晶显示器和其他工业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美国人更是惊呼日本的“威胁”。像尼克松一样,里根政府又寻求利用汇率

上海自贸区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终稿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 毕业论文 作者:张凯学号:118466系:经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题目: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分析 指导者:赵学礼副教授 评阅者: 2015年6月10日

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 摘要: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上海成为了中国大陆境内的首个自由贸易园区,对于中国而言自贸区是个新鲜事物,如何认识这一新兴的特殊区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篇文章将以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为理论基础研究上海自贸区诞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选择上海作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原因以及建立自贸区的意义。参考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门户网站和政府推出的总体改革方案,以国际经济学和国际投资为理论基础来探讨和总结上海自贸区这个新型特殊监管区的区域范围,发展基础、发展重点、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总结上海自贸区经过了将近两年的发展,对区域和相关行业以及中国整体的发展战略带来的影响。也会进一步的分析上海自贸区的大幅度的扩大开放措施可能会带来的问题、威胁和面对此威胁的应对措施。自己对于上海自贸区更开放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上海自贸区的将来做了一个美好的展望。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发展重点制度改革效应

目录 1引言 (1) 1.1中国的发展现状 (1) 1.2成立上海自贸区的目的 (2) 2文献综述 (2) 3上海自贸区概述 (3) 3.1FTA和FTZ (3) 3.2发展历程 (4) 3.3上海的优势和现状 (4) 4上海自贸区主要任务分析 (5) 4.1政府职能转变 (5) 4.2投资领域试点 (5) 4.3贸易领域试点 (6) 4.4金融领域试点 (6) 4.5服务领域开放 (6) 5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模式 (7) 5.1发展现状 (7) 5.2区域特点 (8) 5.3发展基础 (9) 5.4发展方向 (9) 5.5发展重点 (10) 5.6发展模式 (10) 6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11) 6.1区域影响 (11) 6.2行业影响 (13) 6.3虹吸效应 (15) 6.4竞争效应 (15) 7发展问题 (15) 7.1问题 (15) 7.2对策 (16) 8发展建议 (16)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上海洋山港开通给江苏沿江港口群带来的机遇、挑战分析及应对策略思考

江苏沿江有800余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岸线,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行沿江开发战略,沿江经济迅速发展,港口规模持续扩大,为促进全省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优化产业布局,服务“两个率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江苏沿江港口群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了整体功能的发挥,而作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上海洋山港正式开港,既给江苏沿江各港口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一、江苏沿江港口群发展现状江苏沿江港口群由沿江8市的南京港、苏州港(包括张家港、常熟港、太仓港三个港区)、镇江港、南通港等港口组成,2005年,沿江港口群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95亿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4582万吨,集装箱货物195.27万标箱,外贸集装箱货物99.9万吨,占长三角地区港口吞吐量的30%以上。然而,沿江港口群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港口物流以大宗散货为主,缺乏集装箱干线港。目前,江苏沿江各港口各自发展大宗散货业务,形成了一定的物流特色,如南京港拥有长江最大的原油和煤炭码头,张家港成为化工品、粮油、木材等特色物流的集散地,常熟港是全国第二大钢材进口港、华东地区最大的纸浆进口集散地,太仓港的石油化工储运初具规模,但是,各港口的主要货源仍然以大宗散货为主,缺乏以集装箱业务为主的干线港,南京港龙潭港区、苏州港太仓港区集装箱码头正在建设中,目前吞吐能力有限,如2005年南京港进口集装箱货物7.06万标箱,出口集装箱货物22万标箱,占外贸吞吐量的比重仍很小,基本上没有远洋班轮航线。大宗散货的特点是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抵御风险能力较差。如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4月,进口钢材受到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进口量大幅减少,给常熟港、太仓港的钢材进口造成很大冲击。(二)外贸进出不平衡,港口功能不够协调。除南京港主要承担着长江中、上游货物的中转出口业务外,其他江苏沿江港口大多以外贸进口为主,且即使是南京港,2005年进口货物总量也超过了出口货物总量(进口632万吨,出口468.9万吨),再以苏州港的常熟港为例,2005年,常熟港外贸吞吐量484万吨,其中进口445万吨,占92%。进出不平衡使得港口功能受到严重制约,不利于相关物流产业的综合发展。(三)低水平重复建设,港口竞争态势加剧。沿江港口群分属于沿江8市,行政壁垒的存在,使得各港口各自为政,条块交错,重复建设严重,导致公共基础设施难以完全实现共建共享,影响了港口群整体功能的发挥,也造成宝贵岸线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二、洋山港开通给江苏沿江港口群带来的机遇分析洋山港的定位是国际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一期工程建有5个集装箱深水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220万标箱,全部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在1800万标准箱以上。我们认为,中近期,依托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和广阔的内陆经济腹地,承接洋山港的辐射作用,承揽苏南地区乃至长江中上游地区大量货源,成为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配套组合港,将为江苏沿江港口群提供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远期,有条件的港口可以鼓励开辟远洋航线。(一)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规律决定了江苏沿江港口群必须接受洋山港的辐射作用。从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规律来看,在某区域范围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是唯一的,一旦枢纽港地位确立,就可依托其其航线覆盖面广、班次多、运输及时而吸引到更多的货源,形成积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使班轮密度越来越大,航线覆盖面越来越广,枢纽港的地位越来越稳定。而其他的港口,则因航线覆盖面小、班次少而吸引不到货源,无法发展成为枢纽港,沦为枢纽港的喂给港,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从长三角地区港口发展情况来说,2005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达4.43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货运港口,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超过20%,洋山港的建成更是如虎添翼,更为重要的是,上海港已经形成发达的远洋集装箱运输网络,成为内地国际集装箱班轮发船密度最高、航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枢纽港,且与周边港口相比,上海港还在金融结算、外汇监管等配套服务方面具备优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无可动摇。而长江沿线的内河港总体规模较小,配套功能不完善,太仓港区、南京龙潭集装箱港区尚处于发展阶段,集装箱货物吞吐能力不足,即使是区位优势最优越的太仓港,目前开通的也只有18条内贸航线和近洋航线,2005年集

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干部学习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创业型经济与县域经济发展》 倒计时 一、判断题(10 道) 1. 一个县要形成综合经济开发体需要面面俱到。() 正确 错误 2. 创业最缺的是钱。() 正确 错误 3. 产业集群具有强大的吸附力和辐射力。() 正确 错误 4. 现代经济是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一旦现有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地区发展,便会迅速对该地区的发展造成损害。() 正确 错误 5. 企业在成长后就不需政府扶持了。() 正确 错误 6. 我们应该放低产业进入标准,不要仅仅抓住高新技术产业不放,要有各种产业共同发展的眼光。() 正确 错误 7. 态度决定性格,性格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 正确 错误 8. 产业集群的议价能力不强。()

正确 错误 9. 我国大城市群已经形成。() 正确 错误 10. 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良好的技能,如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团队能力。()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企业家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包括() A. 利润 B. 雄心 C. 热诚 D. 专注 2. 在经济发展的增长及培育问题中,农业的支撑点是() A. 村 B. 县 C. 市 D. 省 3. ()形成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制度约束。 A. 科技落后 B. 体制性障碍 C. 市场过小 D. 需求不足 4. 我国从现有技术条件来看,最科学的独立人口单元为()人。

A. 40万 B. 50万 C. 100万 D. 1000万 5. 新农村的建设的前提是() A. 市场化 B. 高科技化 C. 城市化 D. 高素质化 6. 建立培育园的目的是() A. 培育高素质人才 B. 培育新品种植物 C. 发展高科技 D. 进行科学研究 7. ()是支撑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它的增长速度下降直接导致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 A. 农业 B. 服务业 C. 纺织业 D. 工业 8. 从培育良性城乡互动的体制机制看,应() A. 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适宜创业居住的国际化社区转型 B. 从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主动参与转型 C. 从移植型向内生型经济区转型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一子之动,全盘皆活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于上海的战略意义 高汝熹罗守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抓手 回顾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个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和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其港口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本身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其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 综观全球大港口城市,没有一个能与上海的天然条件相匹敌。一方面,上海位于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中点和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两条重要的航道交汇点奠定了上海河海港兼备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上海的腹地辽阔。第一层次,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为其直接腹地;第二层次,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为其理论腹地;第三层次,通过干线公路与铁路网连接的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为其准腹地。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众多,海岸线漫长,但能够兼具大河与海岸之利且拥有巨大腹地的港口寥若晨星。纽约、伦敦、鹿特丹、圣保罗、新加坡、孟买、釜山、神户的综合条件都难与上海相比。 当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与国际大港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与信息平台、实际吞吐量等方面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这也正说明上海港发展的巨大潜力。除了新加坡这样的海—海中转港外,无论是腹地门户港还是航运综合服务运输港也好,其直接腹地的范围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都对港口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港的吞吐量以大大高于其它国际大港的速度增长。200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634万标箱,居世界第五位,把神户远远甩在后面,直逼高雄(居世界第三位)和釜山(居世界第五位);2002年上海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61万标箱,超过高雄港12万标箱,坐上世界第四把集装箱货港的交椅,上海港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所以,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上海本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整个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问题是要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针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有关专家做了大量的天然条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论证。专家们曾对北上(罗泾)、东进(外高桥)、南下(金山咀)等方案进行论证,均无法满足水深要求。后来转而寻求对长江现有航道的整治方案,但即使不考虑整治成本和长期的投入产出效益,按技术可能达到

上海洋山深水港对江苏沿海的挑战和发展

序言 (3) 一、江苏沿江港口的概况 (3) 二、洋山深水港区建设的主要背景 (3) 三、洋山港开通对江苏沿江港口带来的机遇 (5) 四、洋山港开通给江苏沿江港口群带来的挑战 (7) 五、江苏沿江港口应对洋山港开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策略 (8) 六、对洋山深水港未来的展望 (9)

上海洋山深水港的发展及给江苏沿江港口带来影响的战略分析 摘要: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宏伟目标之一。目前,围绕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十分激烈,釜山、神户、高雄等港口均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纷纷建设一系列深水集装箱泊位。作为世界吞吐量第一大港——上海,怎能坐以待毙?本文以洋山建港的重要意义为背景,从给江苏沿江港口带来机遇和挑战的角度,侧面分析了洋山港的重大作用和战略意义。 关键词:集装箱港口、内河港、经济腹地、保税园区 Abstract:Constructs th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is one of Shanghai urban development grand goals. At present, revolves the Northeast Asia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the competition to be extremely intense, harbors and so on Pusan, Kobe, Kaohsiung proposed the explicit development targets, and constructs a series of deep water container berth in abundance. As the world's first port throughput - Shanghai, would you lay down and die? Based on the Yangshan port constructio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the background, from Jiangsu harbors along to bring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e Angle of Yangshan port side analyzes the important role and strateg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ntainer port, Inland port, Economic hinterland, Bonded zone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发展论文县域经济体系论文 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的研究 摘要:为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测评,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界定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特点。应用系统理论与方法提出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理论体系框架。具体研究了县域经济评价的目标与定位、评价原则、评价理论依据与方法、评价的操作环节。给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体系,为县域经济评价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体系评价方法指标 作为我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基本单元,县的设置历史悠久,承载着连接城乡的重要作用。而县域经济也相应地成为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宏观与微观经济的纽带、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近年来制定的重要宏观战略之一,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科学地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摆在国家乃至地方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科学度量又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文献[1]对县级区域经济研究内涵进行了述评;文献[2]研究了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竞争力评价模型;文献[3]较系统地研究了不同驱动原理下的赋权方法,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建立了扎实的基础;文献[4]依据相关经济原理筛选县域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赋权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动态评价。上述研究丰

富了县域经济评价理论,但关于县域经济评价理论的系统化体系的研究还较缺乏。 1 县域经济的内涵界定 目前关于县域经济的定义较多,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指县的空间地域内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是县域X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再生产各环节和各种运行机制构成的综合体[5];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县域经济是县域内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总称,它既包括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生产部门,也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二、三产业的生产部门,还包括财政、金融、邮电通信、信息等第三产业的服务部门和新兴产业,以及以上各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6];从行政层次角度来 看,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X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7];从系统角度来看,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5]。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的空间界定是以县级区域划分的国土为界,以县城为中心,以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县域经济的调控主体界定为县级政府;县域经济的产业界定虽以第一产业为主,也包括第二、三产业;县域经济的层次界定为处于国家、省、市、自治区等更高一层的经济区域中,而下面又有乡镇、村、户多层次的经济体系,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第17课近代上海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 考纲要求:民族工业的创建A 重点:近代上海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导入:结合第15课《开埠之前的上海》提问:开埠之前的上海处于怎样的经济地位? 被誉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上海,在开埠之前已有着重要的经济地位,其商贸主要表现在

埠际贸易的发达。但开埠以后的上海,对外贸易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流,并推动了民族工业和整个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以其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变化,进入了近代大都市的行列。 一.经济的发展 1.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经济 (1)近代经济起步A.时间:19世纪50年代后

B.表现 a上海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 b上海集中了数量众多的洋行、银行、钱庄、栈号等商业贸易组织和机构。(2)经济主流:外贸为主导的贸易导向性经济(3)民族工业的创建A.原因 a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李鸿章等人在上海举办的民用企业作用巨大;

b依托繁荣的对外贸易,上海民族商业资本迅速积累; c洋货行销的刺激下,上海诞生了仿洋机制品工业,进一步孕育了民族工业的创建; d上海沿海傍江、位居中国东部中间的优越地理位置。 B.时间——19世纪80年代 C.行业——轻工业:一大批面粉、棉纺织、火柴、

卷烟、肥皂等民族资本工厂纷纷建立。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城市 (1)城市地位:跻身世界大都市行列; (2)经济地位:国际资本在中国和远东的汇聚点和世界市场的东亚枢纽;民族工业繁荣,化工、电气等企业成为龙头企业(3)贫富分化严重:富者掠夺成果,贫者难以温饱

二.城市建设的推进1.城市现代化开始 (1)时间:20世纪初(2)标志:道路交通建设的演进 2.城市现代化的发展(1)城市公共照明系统建立 (2)城市供水网络初具规模 三.“大上海计划” 1.雏形:孙中山“上海商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子之动,全盘皆活 ——大小洋山港建设对于上海的战略意义 高汝熹罗守贵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新抓手 回顾上海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一个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和中国经济中心的历史,其港口功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本身既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又没有厚重的文化积淀,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其十分优越的地理区位。 综观全球大港口城市,没有一个能与上海的天然条件相匹敌。一方面,上海位于中国一万八千公里海岸线的中点和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两条重要的航道交汇点奠定了上海河海港兼备的重要功能;另一方面,上海的腹地辽阔。第一层次,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为其直接腹地;第二层次,180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流域为其理论腹地;第三层次,通过干线公路与铁路网连接的西南、华南、华北和西北的广大地区为其准腹地。世界上的大江大河众多,海岸线漫长,但能够兼具大河与海岸之利且拥有巨大腹地的港口寥若晨星。纽约、伦敦、鹿特丹、圣保罗、新加坡、孟买、釜山、神户的综合条件都难与上海相比。 当然,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上海与国际大港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与信息平台、实际吞吐量等方面相比,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这也正说明上海港发展的巨大潜力。除了新加坡这样的海—海中转港外,无论是腹地门户港还是航运综合服务运输港也好,其直接腹地的范围大小、人口多少、经济发展水平都对港口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港的吞吐量以大大高于其它国际大港的速度增长。200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达634万标箱,居世界第五位,把神户远远甩在后面,直逼高雄(居世界第三位)和釜山(居世界第五位);2002年上海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61万标箱,超过高雄港12万标箱,坐上世界第四把集装箱货港的交椅,上海港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所以,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不仅是上海本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整个国家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问题是要建成国际集装箱枢纽港。针对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有关专家做了大量的天然条件、

上海化工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上海化工园区循环经济进展模式 一、差不多情况 上海化工园区位于杭州湾北岸,距市中心50公里,规划面积为29.4平方公里,是“十五”期间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工业项目之一。上海化工园区是以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专业开发区,自2001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成功吸引英国石油、璐彩特,德国巴斯夫、拜耳、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普莱克斯,法国苏伊士、法液空,日本三井化学、三菱瓦斯,荷兰孚宝等闻名跨国公司以及中国石化、华谊集团等国内大型化工企业落户,园区重点

进展石油和天然气化工项目以及合成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油深加工产品,同时也是上海六大产业基地的南块中心。上海化工园区累计吸引投资超过100亿美元,形成了年产90万吨乙烯、25万吨苯酚、15万吨丙酮、8万吨聚碳酸酯和6万吨炭黑的生产能力。 上海化工园区2003 年被中国—欧盟环境合作治理打算(EMCP)列为试点工业园区, 200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截至2008年底,上海化工园区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698.1亿元,累计批准项目总投资137.8亿美元,初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基地的雏形和循环经济基地。 二、模式特征 1.延伸与扩展产业链,通过产业链聚拢企业 上海化工区依照化工产品链的特点,将符合上、中、下游产品链关系的企业有机联结起来,由石脑油、乙烯等上游产品与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聚合生产系列中游产品以及精细化工、合成材料等下游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图1所示)。 图1 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这条科学规划的循环产业链上,上一环的产品、副产品以及废弃物正是下一环的原材料,充分展示了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内涵。企业依托完善的公用配套服务,实现了关联企业之间产品、辅料等的互换互供,优化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废弃物的排放。目前园区内的产业关联度已达到80%以上,形成了以乙烯为主的乙烯产品链和以氯气为核心的氯化工产业链。在乙烯产品链中,形成了以石脑油为原料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类、再生产二氯乙烷、苯酚丙酮、丁苯橡胶ABS 等,到生产双酚A继而生产聚碳酸酯等 图2 上海化工园区乙烯产品链 图3 上海化工园区氯化工产业链 4~5级梯次的产品链(如图2所示)。在氯化工产品链中,天原集团的烧碱和聚氯乙烯装置,按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30万吨聚氯乙烯需要20万吨氯气和15万吨乙烯配对,同时产生大量“三废”。在上海化工园区内, 20万吨氯气能够先送巴斯夫生产29吨MDI/TDI,产生的氯化氢返回给天原用于生产二氯乙烷,同时加工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3437080.html,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作者:曹群 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08期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域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域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 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 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县域经济人均占有量来看(如表2所示),通过对比每万人占有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看出,东部县域为1.116亿元/万人,东北县域为0.782亿元/万人,中部县域为0.518亿元/万人,西部县域为0.455亿元/万人,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东部县域与东北、中部、西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差异十分显著。这种差异与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基本吻合,县域作为我国行政性区域主体中较低一级,表明区域经济差异在深层次上是由县域经济差异所决定的。东部县域的大发展反而证明只要重视县域经济,就一定可以为地区发展乃至全国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主要特点(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具备几个主要特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调节基础上的宏观调控;坚持开发国内资源基础上利用外资的模式;坚持渐进式的改革开放道路;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跨越式发展路径;坚持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稳定促发展、和平促发展的根本方针。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主要特点 现存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在书本上找不到,只能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实践进行总结和概括。 经过最近二十多年的探索,中国人民逐渐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初步形成了经济发展的中国模式。这个模式主要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确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加进了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 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共同接受的向导,这是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必备的首位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设计了三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认为到2000年,中国GDP比1980年翻两番后,也只是初步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根据中国2000年人均GDP比1980年翻两番的事实,把中国从2000年到2020年的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我国当前存在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新情况,在发展目标中加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内涵。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现阶段的生动运用和创新。 对于一个后进的国家,找准自己的现实方位,科学地确立本国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十分重要。日、韩两国五、六十年代因发展目标选择恰当而受益,有的拉美、非洲国家近十至二十年因发展目标选择不当而受损。幸运的是,中国确立了2l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并正确规定了2000年、2020年的阶段目标,今天还加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更重要的是,这些目标不仅是国家领导层的理念和战略,而且为广大人民普遍认同。从本质上说,它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发展目标,是人民在每个阶段均能真实感受到的可望可及的符合实际的目标。 二、逐步明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向,这是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发展体制 传统的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历程中,我国经历了艰难的体制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最后确定为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与英、美、日、韩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及资本主义国家所有制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这种体制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是:它虽然保留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公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多样化了,更重要的是,它允许私营经济、外国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的共同发展。这种体制在保存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了人类创造的市场经济这个一般的体制成就。这种体制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分散生产、小生产在农业和农村还占统治地位。城市的手工业生产、旧式工商业仍占很大比重,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改造和提升这些产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二是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边缘地位,贫困落后,边缘化是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根本特征,在此条件下,不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取得紧密联系,难以获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成果;三是利用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抛弃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公有制为主体及按劳分配,以及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参与经济剩余的再分配,

浅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刍议我国经济发展模式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归纳了这个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意义,并试图对该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式特征意义 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建国六十余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先后历经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轨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阶段,在一步步的学习、发展、不断完善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在此简要地回顾一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轨迹。 1、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建国初期, 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 我国仿效苏联构建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逐渐形成以计划为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1978年以前,我国对资源配置的方式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生产资料的集中计划管理; 二是价格集中管理; 三是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由中央统一管理。这样的资源分配方式在当时极大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格局已经形成,仅仅只用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可以说计划经济时期完成了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形成了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并且积累大量实物经济和生产力, 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1 2、转轨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 1979——1992年间, 我国经济处于转轨时期: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市场主体从单一公有制逐步过渡到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但是由于转轨时期是探索性的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标并不明确, 产业发展也是根据当时的经济状况被动做出的调整, 因此,尽管这一时期加快发展了轻工业, 但并未形成显著特征的主导产业。2但是这段时期摸索、探讨、总结出的各种经验为我国后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杨帆,对中国计划经济时期成就的客观评价——从历史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04 . (V ol 24. No 2) Pp13--16 2孙剑,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与新模式的构建.《理论学刊》2010.09. Pp37--39

上海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思考 ?严杉初 [摘要]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六五”至“十二五”七个五年规划为基础,对上海发展主线提出的背景及实施过程进行回顾与梳理,以总结上海确立发展主线推动发展的历史启 示。 [关键词]上海;发展主线;回顾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293;K291/297 [文献标识码] 发展主线是为实现预期奋斗目标而确定的必须实践和始终坚持的任务提炼,它的提出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振奋信心,实现现实性和前瞻性的统一。发展主线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起着定基调、明方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围绕着当好中国改革开放的……后卫”和……前锋”,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确立发展主线,大胆探索实践,推动了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能级的不断提升。 —、“六五”(1981—1985)主线: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拨乱反正和恢复调整,上海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但多年积累遗留下来的问题困扰着上海,如要加快消费品生产受到产能的限制,工业管理体制、交通拥挤、“三废”污染、就业困难等都亟待解决。于是,1983年4月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发展主线是: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加强机械、电子、冶金、石油化工和建筑材料五大基础工业建设;抓紧能源、交通和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大型电厂、核电站、铁路新客站、邮电大楼、越江隧道等骨干项目的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加强同长A[文章编号]1009-928X(2013)03-0017-04 江三角洲和其他兄弟地区的经济联合;有重点地加 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 适当扶植个体经济,办好中小企业;加快科技发展 和人才培养;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加强城乡建设,逐步调整城市布局;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不同程度地建立了 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郊区农业广泛实行以家庭 联产承包制为主的责任制,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 构,并开始了农副产品购销制度的改革。“六五” 期间,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71.24亿元,年均增 长9.1%。全市财政收入共1089.20亿元,年均增长 5.8%。外贸出口共完成180.08亿美元。 二、“七五”(1986—1990)主线:改造振兴“六五”之后,上海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主要是,改革措施不配套,宏观经济管理制度的改革跟不上微观搞活的要求,经济体制还未理顺;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工业布局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强,地方财力严重不足。因此,1986年4月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确定发展的主线是:改造振兴。 围绕这一发展主线,一系列大型骨干工程建设全面展开,相继建成宝钢一期、金山石化二期、桑塔纳轿车、永新彩色显像管、益昌冷轧薄板等一批骨干工程。围绕增强企业活力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劳动工资等体制改革,在企业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了股份制、税利分流和放开经营等 ---------------------------------- 17 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年3月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