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劳动社会学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分)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奥地利

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1分) A:问卷调查法

B:个案调查法

C:参与调查法

D:实地调查法

3、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1分)

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4、士气激励理论中的Y理论所采用的人性假设是()(1分)

A:经济人假设

B:自我实现型人性假设

C:理论人假设

D:社会人假设

5、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1分)

A:劳动者

B:劳动力

C:劳动

D:劳动行为

6、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是()(1分)

A:先进的生产力

B:先进的生产关系

C:优越的生活条件

D:先进的生产技术

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1分)

A:劳动性行为

B:非劳动性行为

C:劳动者群体行为

D:正式行为

8、过去,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近几年又出现了“考研热”,后来又发展到“出国热”、“外企热”,这说明了职业的哪一点特征?()(1分)

A:社会性

B:时代性

C:差异性

D:层次性

9、按照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当一个人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准备,那么他是处在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1分)

A:职业准备

B:职业生涯初期

C:职业生涯中期

D:进入组织

10、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是()(1分)

A:员工自我评价

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

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

D:职业培训与指导

11、按照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以分为九类,下列不属于这九类的是()(1分) A:经理及行政人员

B:文员

C:学生

D:非技术人员

12、下列不属于中产阶级壮大的原因的是()(1分)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B:产业结构调整

C:传统行业的劳动力需求上升

D:社会关系的复杂化

13、涂尔干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做了明晰的阐述的著作是()(1分)

A:《地位解体和阶级》

B:《社会分工论》

C:《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

D:《分层的一些原则》

14、下列不属于组织文化范畴的是()(1分)

A:共同意识

C:个人观点

D:行为规范

15、政府在对其社会事业实施分类改革时,其首要问题是()(1分)

A: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

B:改革目标明确化

C:改革力度要大

D:改革要彻底

16、从广义上讲,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的是()(1分)

A:劳动力使用关系

B:劳资关系

C:劳动服务关系

D:劳动管理关系

17、下列不属于工会的基本性质的是()(1分)

A:群众性

B:阶级性

C:社会性

D:盈利性

18、劳动报酬可以分为直接报酬和间接报酬,其中间接报酬是指()(1分)

A:绩效报酬

B:基础报酬

C:激励报酬

D:福利

19、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现象的是()(1分) A:商品

B:价值

C:工资

D:货币

20、推进机会均等的目的是()(1分)

A:搞平均主义

B:给人们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制度

C:反对财富分配差距的存在

D:社会成员没有收入差距

21、劳动政策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的是()(1分)

A:雇佣关系

B:平等关系

C:上下级关系

22、劳动争议的主体必须是()(1分)

A:用人单位

B:劳动者

C: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D:政府

23、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诉讼的必经程序是()(1分)

A:协商

B:劳动者

C:仲裁

D:其他

24、社会保障的主体是()(1分)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社会

25、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是()(1分)

A:福利型

B:自助型

C:保险型

D:国家保障型

26、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在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社会保险制度是()(1分)

A:医疗保险

B:失业保险

C:养老保险

D:工伤保险

27、下列情况属于失业者的是()(1分)

A:在校学生

B:16岁以下无工作者

C:有劳动能力但暂时不想参加工作的人

D:有劳动能力,有参加工作的意愿,但找不到工作的人

28、凯恩斯认为,失业的主要原因是()(1分)

A:体制原因

B:有效需求不足

C:季节变动

29、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是()(1分)

A:职位隔离

B:性别人力资本

C:职业结构

D:职业收入

30、下列不是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主要包括的内容的是()(1分)

A: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代价

B: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和保护

C:残疾人天生缺陷,本来就是社会的负累,他们不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D: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二、多选题(共10题,共20分)

31、所谓市场体制的三方关系是()(2分)

A:劳工

B:政府

C:市场

D:雇主

E:企业

32、劳动者的社会素质包括()(2分)

A: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劳动者的现代化

D:劳动态度

E:心理素质

33、下列属于萨柏的职业生涯理论中按职业发展所划分的阶段的有()(2分)

A:成长阶段

B:探索阶段

C:培训阶段

D:建立阶段

E:维持阶段

34、下列是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相关因素有()(2分)

A:教育程度

B:经济收入

C:劳动强度

D:晋升机会

E:职业的社会功能

35、下列属于企业劳动组织的工作内容的有()(2分)

A:劳动定额的确定

B:编制定员

C:作业监督

D:设置组织机构

E:职业的社会责任

36、薪酬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2分)

A:使企业盈利

B:吸引和留住核心员工

C:激发员工创造更高绩效

D:使员工能力不断得到开发

E: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协调

37、我国具体劳动模式的先择应该符合的标准或原则有()(2分)

A: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B:反映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

C: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

D: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E:反映劳动者的利益要求

38、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2分)

A:国有企业

B:个体工商户

C: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D:城镇集体企业

E:外商投资、城镇私营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

39、就业通俗来说就是找工作,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看,它包含的含义有()(2分) A:劳动者就业需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

B: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满16周岁

C: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

D: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且合法

E:所从事的劳动应该是义务劳动

40、下列情况属于非法雇佣童工的有()(2分)

A:雇佣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

B:雇佣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从事个体劳动

C:让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加家庭劳动、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

D:企业雇佣未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

E:让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加省政府允许从事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劳动

三、文字题(共10题,共50分)

41、名词解释:劳动(3分)

42、名词解释:再社会化(3分)

43、名词解释:职业(3分)

44、名词解释:集体谈判(3分)

45、名词解释:社会保障(3分)

46、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5分)

47、简述组织构成的基本要素。(5分)

48、失业的类型有哪些?(5分)

49、试述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与途径。(10分)

50、试述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10分)

1307-广东省-劳动社会学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考点】劳动社会学的产生

答案:C

解析: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

2、【考点】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答案:B

解析: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3、【考点】劳动的共性与个性

答案:C

解析: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的关系划分,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4、【考点】士气激励理论

答案:B

解析:士气激励理论中的Y理论所采用的人性假设是“自我实现型人”假设。

5、【考点】劳动者的含义

答案:A

解析: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

6、【考点】效率观念

答案:A

解析:先进的生产力是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

7、【考点】劳动行为系统

答案:A

解析: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劳动性行为,简称劳动行为。

8、【考点】职业与职业的特点

答案:B

解析:职业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热门职业。我国曾出现过的“当兵热“"从政热”“高考热”到“考研热”,又发展到“下海热″"出国热″″外企热″等等,都反映出特定时期人们对某种职业的热衷程度。

9、【考点】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答案:B

解析:职业生涯初期

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5—40岁。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

10、【考点】制订员工发展计划

答案:C

解析:员工职业发展是对员工可能的各种职业发展途径所做的安排,它是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一块。

11、【考点】按职业技术划分的职业分层

答案:C

解析:按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分为九类:经理及行政人员、专业人员、辅助专业人员、文员、服务工作及商店销售人员、工艺及有关人员、机台及机器操作员及装配员、非技术工人、渔农业熟练工人及不能分类的职业。

12、【考点】西方社会分层思想进一步发展

答案:C

解析:西方社会学家对中产阶级壮大的原因分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客观上为管理阶层的出现提供了空间,资本的扩张及其社会化增大了资本经营管理的技术难度,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阶层来代理资本家本人进行管理。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随着传统产业的萎缩或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它们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开始下降,而对劳动力技术素质的要求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中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第三,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必须履行更多的社会职能,这也为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13、【考点】西方社会分层功能理论和冲突理论

答案:B

解析: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一书的思想中,我们可以洞察他在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方面的一些更为明晰的观点。

14、【考点】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案:C

解析:这里的组织文化是企业的一个无形的构成要素。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种特定环境中的特殊文化倾向。

15、【考点】改革的总体目标设计

答案:A

解析:政府在对社会事业实施分类改革时,其首要问题应是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

16、【考点】劳动关系的概念

答案:B

解析:从广义讲,劳动关系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包括:劳动力的使用关系、劳动管理关系、劳动服务关系等。

17、【考点】工会的性质

答案:D

解析:从工会发展的历史和客观存在的实际来看,工会具有阶级性、群众性和社会性。

18、【考点】劳动报酬

答案:D

解析:间接报酬即福利,包括:社会保险福利(法律所要求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残疾保险、医疗保险等;用人单位集体的保险福利、养老金、储蓄、补充失业保障保险;带薪休假、培训、工作间歇、病假、休假、节假日、事假;其他各种福利,例如:老年照顾、幼儿照顾、健康疗养、额外津贴、低价/免费餐饮、休闲设施。

19、【考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

答案:C

解析: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工资理论认为工资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现象,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根据劳动生产费用和劳动供求关系而形成的。

20、【考点】缓解分配不公的措施

答案:B

解析:推进机会均等的目的就是给人们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制度安排,使每个人都享有经济上同等的条件、同样的机会。

21、【考点】劳动政策的性质

答案:A

解析:劳动政策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它反映的是雇佣关系。

22、【考点】劳动争议的概念

答案:C

解析:劳动争议的主体必须是劳动关系的当事人。

23、【考点】劳动争议处理原则

答案:C

解析:劳动争议仲裁是提起劳动争议诉讼的必经程序。

24、【考点】社会保障的含义

答案:A

解析: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需要由国家来统一组织和管理。

25、【考点】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A

解析: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经济较发达、整个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比较全面的社会保障模式。

26、【考点】失业保险

答案:B

解析:所谓失业保险就是指根据政府法令举办的,以失业为给付条件,由国家按劳动法规定在

一定期限内对失业者发放失业救济金的社会保险制度。

27、【考点】失业与失业者

答案:D

解析: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的、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

28、【考点】提高经济活动水平

答案:B

解析:凯恩斯理论认为,失业主要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所引起的。

29、【考点】女性就业的职业性别隔离与边缘化

答案:C

解析:所谓职业结构,是指男女两性在业者在各种职业中所占的比例和状况,它是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

30、【主考点】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

【副考点1】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副考点2】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C

解析: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一种社会代价

(二)残疾人有人的尊严和权利,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三)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他们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二、多选题(共10题,共20分)

31、【考点】三方关系与三方性结构

答案:ABD

解析:企业与劳动者的两方关系的对抗和冲突,使政府开始对劳资关系进行干预,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者、法律的执行者和裁决者,政府在协调劳动关系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从而形成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的三方关系。

32、【考点】社会素质

答案:ABCD

解析:社会素质主要指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相应的认识能力、劳动态度、心态和劳动者的现代化,它是劳动者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教育和灌输所具备的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的属性。

33、【考点】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答案:ABDE

解析:萨柏是美国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职业学家,他把人的职业发展划分为五个大的阶段。

1.成长阶段

2.探索阶段

3.建立阶段

4.维持阶段

5.衰退阶段

34、【考点】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

答案:ABCDE

解析:我国社会学者高顺文研究发现,影响职业声望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1.职业的社会功能,即某种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包括对国家建设和公共福利的责任。职业的责任和社会作用越大,职业声望就越高。

2.职业要求,即一定职业对于任职者的教育程度、技能技巧、工作能力、道德品质、身体状况等各方面的条件要求。职业对任职者的要求越高,职业声望也就越高。

3.职业报酬,泛指职业能给予任职者的各项利益,包括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晋升机会等。职业报酬越高,职业声望越高。

4.职业环境,即与职业活动相关的各种工作条件,如劳动强度、卫生条件、技术装备等。职业环境越好,则职业声望越高。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们,价值观念体系出现微妙变化,对职业声望的评价依据也在不断向经济、权力因素倾斜。

35、【考点】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

答案:ABD

解析:企业劳动组织应抓好劳动定额与编制定员、组织机构设置、合理的劳动分工与协作、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

36、【考点】确定薪酬管理的目标

答案:BCDE

解析:薪酬管理的主要目标包括:(1)建立稳定的员工队伍,吸引和留住企业或组织核心员工;(2)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更高的工作绩效;(3)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得到开发‘(4)努力实现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的协调。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薪酬体系,对内要公平合理,不断提升员工的人力资源能力;对外要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同时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

37、【考点】劳动政策目标的确立

答案:ABCD

解析:我国具体劳动模式的选择应该符合以下标准或原则:1.劳动政策的模式选择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发展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劳动关系政策模式选择要反映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文化心理和价值模式。

3.劳动关系政策的模式选择,有可依托的物质技术条件。

4.劳动政策模式选择要体现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38、【考点】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

答案:ACDE

解析: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职工。

39、【考点】就业的概念

答案:ABCD

解析:就业通俗地说就是找工作。但从劳动社会学的角度看,劳动就业有着确切的规范化含义。

这一概念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含义:(1)劳动者就业需具有劳动能力,包括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2)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即年满16周岁;(3)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职业,而不是义务劳动;(4)这种劳动是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并且合法。

40、【考点】特殊劳动群体的分类

答案:ABD

解析: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人的劳动或者从事个体劳动的少年、儿童和未受完9年义务教育的在校学生。未满16周岁的少年、儿童,参加家庭劳动、学校组织的勤工俭学和省政府允许从事的无损于身心健康的、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劳动,不属于童工范畴。

三、文字题(共10题,共50分)

41、【考点】劳动

答案: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其本质是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

42、【考点】再社会化

答案:是指因某些个人或团体基本社会化或继续社会化的中断或失败而进行的社会化补课,意味着这些团体和个人要放弃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认同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扮演一种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新角色。

43、【考点】职业的含义

答案: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44、【考点】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答案: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解决就业条件和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45、【考点】社会保障的含义

答案:社会保障可以概述为国家依法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方式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机制和制度的总称。

46、【考点】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

答案: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⑴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⑶机器和大工业阶段。⑷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解析: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劳动资料比较简单,分工不很明确。若干名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场所共同消耗一部分生产资料,生产同一种产品,而且每个人基本上完成生产该种产品的全套劳动

操作。劳动社会化的水平很低,但由于同时使用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而也会有助于生产资料的节约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该阶段的劳动社会化具有以下特点:

(1)高效率的工具、机器取代了手工工具,

(2)高能动力——蒸汽机和电力取代了受动物生理和人体生理限制的畜力和人力,

(3)机械化和电气化的传动机构取代了传统的传动过程,

(4)在生产和管理中广泛利用自然科学的成果,从而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加强了劳动社会化。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47、【考点】组织的构成要素

答案:企业组织由哪些要素组成目前没有统一的见解。我们认为,最基本的是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组织文化。三个要素相结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

48、【主考点】摩擦性失业

【副考点1】结构性失业

【副考点2】季节性失业

答案:失业的类型有五种:(1)摩擦性失业;(2)结构性失业;(3)季节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5)隐性失业。

解析:(一)摩擦性失业

即使劳动力市场处在均衡状态,即在现行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正好相等,也总会有一些人处于转换职业之中,或者刚进人劳动力市场,正在寻找职业,或因用工需求的随机波动引起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处在工作交换甚至职业变换状态之中。

(二)结构性失业

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调整过程中,因衰落部门的劳动者与扩展部门的工作需求不相吻合,或现有的职位空缺同劳动者所处地理位置太远而形成的失业状态。

(三)季节性失业

因季节变动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称为季节性失业。

(四)周期性失业有效需求不足的失业,实际上是对周期性失业的一种解释。

(五)隐性失业

是指存在于企业中的“在职失业”。

49、【主考点】劳动者社会化的内容

【副考点】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

答案:劳动者社会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2)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3)适应人际关系,实现角色转变。劳动者社会化有以下途径:(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劳动组织教化。

50、【考点】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答案:社会青年的职业流动趋势

1.从产业的角度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于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

目前,第三产业已成为当代青年就业的一大方向。伴随着产业结构变化而来的是就业结构的变化,其趋势是: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

2.从地域的角度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开放城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

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沿海开放城市由于环境优越、经济高速发展,吸收了大量人才。反过来,大量人才的进人,又促进了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

3.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当代青年人才主要流向外资企业、私营企业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先后在中国设立了代表机构或投资办企业,而且雇员本土化、本地化已成为外国公司用人的一大趋势。

劳动社会学考试重点归纳

2013年劳动社会学的重点 第一章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 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 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3、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 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 1)实际观点 2)实证观点(不加任何评价,实实在在表现出来) 3)整体观点(要看作整体,不能孤立的看) 4)发展的观点 5、具体的研究方法: (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第二章劳动 6、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7、劳动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多、简)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8、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9、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客命题”。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10、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综合各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1、劳动力性别结构(简);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西方哲学史讲义

西方哲学史讲义 绪论:哲学与哲学史 一、哲学的界定——什么是哲学 对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讲道理的学问等等; 对哲学的三种界定 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即是爱智,人物合一。 苏格拉底到黑格尔时期(传统哲学):把存在当做人以外的概念来加 以追求的学问。 后黑格尔时期(现代哲学):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活世界的意义之学。何谓哲学?——哲学家的尴尬处境 ?哲学——Philosophy-Philosophie:爱智 “哲学”(philosophy)一词来源于希腊文(philosophia ),由philos和sophia组合而成,意思是“爱智慧”的意思——词源学上的哲学概念。 ?哲学一词的本义是爱智慧,通俗地说,就是不愿糊里糊涂地活着,要活得明白。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就是这个意思。而要活得明白,就必须用自己的头脑去想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不是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思考的状态。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 ---------赫拉克里利特 ?哲学家对哲学的分歧理解: ?(1)、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科学”。 ?(2)、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所谓哲学,按照现在习惯的理解,是对宇宙观和人生观一般问题的科学论述” ?(3)、维特根斯坦:“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就是治疗语言疾病”。 ?(4)、中国的哲学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提到自己的哲学定义:“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意思是哲学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 ?(5)、黑格尔说:“哲学是关于真理的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 ?(6)、哲学,……就是自愿地生活于冰雪和高山之间。——尼采 ?哲学家就是那样一个人,他不断地体验、看、听、怀疑、希望、梦想那超乎寻常的事物。——尼采 ?(7)、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做超乎寻常的追问。——海德格尔 ?哲学是关于存在(Sein)的科学(Martin Heidegger);哲学是思乡之痛苦(Novalis); 哲学是语言分析(石里克)等等。 中国出版的《辞海》是这样定义哲学的:“哲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应包括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辞海》(哲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第49页)这个定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的定义。在这个定义中,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就是说,哲学是一种体系,但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关于世界之不同领域诸如人生、自然界、社会、精神等的根本性观念所组成的体系。 ?哲学做什么 有一个笑话,或许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有三个人,分别是搞经济,搞政治,搞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5年1月劳动社会学试卷 课程代码 00294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 B 】 A 经济人B社会人 C 理性人D自然人 2、劳动社会结构中能够反映劳动社会现状的是【 A 】 A劳动者的性别结构 B 劳动者的年龄结构 C劳动者的职业结构D劳动者的产业结构 3、通过考察人们的努力行为与其所得的最终奖励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以选择合适的行为达 到最终的奖励目标的士气激励理论是【 C 】 A需要理论B公平理论 C期望理论D双因素理论 4、劳动者的自我控制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实现的?【 B 】 A生理机制B心理机制 C神经机制D思想机制 5劳动者社会化过程中为未来工作中的真实角色做准备的阶段是【 A 】A预期社会化B基础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D初始社会化 6、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中不包括的阶段是【 B 】 A幻想期B规划期 C尝试期D现实期

7、最常见的职业发展道路是【 B 】 A自学成才的道路B立足本职的道路 C转换职业的道路D自主创业的道路 8、社会分层的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是【 A 】 A达伦道夫B涂尔干 C怀特D萨拉尼 9、组织的必要构成要素是【 D 】 A组织文化B管理体素 C组织成员D组织环境 10、下列不属于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的是【 C 】 A有较强的凝聚力B规模小,结构松散 C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D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 11、国际上解决劳动关系问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是【 A 】 A三方协调机制B民主协商机制 C少数服从多数机制D工会谈判 12、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或劳动者组织根据劳动者的工作性质支付的基本现金报酬是 【 C 】 A绩效报酬B激励报酬 C基础报酬D社会福利 13、劳动政策的目标是【 C 】 A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B维护公平、公正 C促进劳动关系的合作D促进经济发展 14、企业待定权利争议一般发生在【 A 】

劳动社会学

劳动社会学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更强调工人是()(1分) A:社会人 B:经济人 C:理性的人 D:自然人 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1分) A:问卷调查法 B:个案调查法 C:参与调查法 D:实地调查法 3、市场经济主体间最主要的劳动关系是()(1分) A: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B: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C: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D: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4、霍桑实验表明,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1分)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生产条件 C:产品需求 D:工作环境 5、常被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作衡量劳动者态度的综合指标是()(1分) A:社会地位满意度 B:收入满意度 C:环境满意度 D:工作满意度 6、将劳动者行为分为劳动性行为和非劳动性行为的依据是()(1分) A:劳动者行为的组织特征角度 B:劳动者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 C:劳动行为的个体角度 D:劳动行为的结果表现 7、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1分) A: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闲暇时间的多少 C:劳动环境的好坏

D:劳动的社会地位 8、职业生涯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1分) A:萨柏 B:霍尔 C:沙特烈 D:金斯博格 9、按照人格特征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1分) A:做社交、文艺性、多样性、要求反应敏捷且均衡的工作 B:有条不紊、刻板平静、耐受性较高的工作 C:持久细致的工作,如技术员、检查员 D: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危险性大的工作如节目主持人、演讲者 10、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是()(1分) A:加强管理与监督 B:吸收精英人才 C: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D:控制运营成本 11、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有误的是()(1分) 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 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 C: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 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 12、冲突理论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它是在剖析哪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1分) A:马克思主义 B:保守主义 C:激进主义 D:自由主义 13、涂尔干在哪部著作中对其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做了明晰阐述?()(1分) A:《地位解体和阶级》 B:《社会分工论》 C:《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 D:《分层的一些原则》 14、下列各项不属于非正式组织特点的是()(1分) A:有较强的凝聚力 B:规模小,结构松散 C: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D: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市场营销讲义吉林大学出版社

第一章市场营销导论 一、市场营销与市场 二、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任务 三、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四、市场营销管理过程 五、市场营销学与相关学科 六、市场营销的特征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边缘性和实践性等明显特征。 第一节、市场营销与市场 1.市场营销的概念 是指个人或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 2.市场的概念及三要素!市场是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的集合。 市场的三个要素:有某种需求的人、购买欲望、购买能力。 补充知识:理解现代市场营销与传统(市场营销学)产品推销学概念四要点 A.营销不是推销!营:谋取——谋取消费者的心理,“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心得市场,市场营销研究的是“攻心”的学问;销——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功能需求 B.创造“好的公司满足需求,伟大的公司创造市场”——德鲁克 一个公司不仅需要有满足今天需求的能力,更需要有创造需求和引领这种创造的新需求的能力。“创新是创造的一种资源。”企业应该创造需求、创造价值、创造利润。 C.企业不生产产品!企业生产商品“市场设计产品”与“为市场设计产品” D.价值与商品经济规律!商品具有两个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满足某种功能的东西。没有价值商品就没有存在的意义,没有附加价值,商品就无法盈利。 第二节、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任务 1.市场营销管理的概念 市场营销管理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 2.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 市场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 3.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八点) 第三节、市场营销管理哲学 1.市场营销管理哲学的概念(P5)

2017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附答案

请各位同学结合《劳动社会学同步综合练习》内的考核内容、真题以及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来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好好背背以上列出的三份资料。切忌不要紧紧只看本文整理的复习资料,本文整理的资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最后祝大家顺利通过专升本的考试!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 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二、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 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和选择题) 三、劳动者:(广义和狭义) 广义:指一切具有劳动能力并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劳动者必须具备四要素: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四、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劳动者 3、劳动的社会关系

4、劳动的社会结构 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劳动与社会变迁 五、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 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六、韦伯-科层制的基本要素(p6) 七、梅耶的观点p7 八、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 人”而不是“经济人”。 九、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十、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 体观点、发展观点 十一、劳动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观点: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 十二、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十三、劳动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法、社会统计法、比较分析法、参与调查法(实地观察法) 十四、常用的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 十五、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历年试题及答案

2016年7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9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 A、泰勒和梅耶 B、泰勒和韦伯 C、泰勒和配 D、泰勒和迪尔凯姆 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B) A、问卷调查法 B、个案调查法 C、参考调查法 D、实地调查法 3、基于劳动的个性,可以对劳动作出一些分类。从劳动成果与劳动者关系划分,可将劳动分为(C) A、潜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B、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劳动 C、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D、简单劳动和杂劳动 4、下列不属于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的是(D) A、品貌和气质 B、报酬 C、相似和互补 D、政治信仰 5、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常用哪个指标衡量劳动者态度的总和指标?( D ) A、社会地位满意度 B、收入满意度 C、环境满意度 D、工作满意度 6、构成了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的是( C ) A、劳动 B、闲暇 C、劳动和闲暇 D、娱乐 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A) A、劳动性行为 B、非劳动性行为 C、劳动者群体 D、正式行为 8、根据“职业锚”理论,在作出职业选择和决策时的主要精力放在自己正在干的实际技术内容或职业内容上的这类人属于“职业锚”的哪种类型?( A ) A、技术/职能型 B、管理能力型 C、安全/稳定型 D、自主、独立型 9、下列哪个理论强调道德是在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 B ) A、戴维斯和摩尔的功能分层理论 B、涂尔干的功能理论 C、帕森斯的社会分层系统功能论 D、以上理论都不是 10、职业生涯管理中心最核心的是( C ) A、员工自我评价 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 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 D、职业培训与指导 11、下列不属于马克思学派观点的是( A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存在决定意识 C、根据生产资料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 D、社会结构决定人们手社会行为

《劳动社会学》历年真题和答案

2013年1月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社会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劳动社会学这个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C)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奥地利 2.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认为工人是(A) A.社会人 B.经济人 C.理性人 D.自然人 3.市场经济主体间最主要的劳动关系是(B) A.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B.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C.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D.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4.激励理论中的Y理论所采用的人性假设是(B) A.经济人假设 B.自我实现型人假设 C.理性人假设 D.社会人假设 5.既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又是形成劳动领域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因素的是(A) A.劳动者 B.劳动力 C.劳动 D.劳动行为 6.产生劳动者先进的价值观念的物质基础是(A) A.先进的生产力 B.先进的生产关系 C.优越的生活条件 D.先进的生产技术 7.劳动者行为中最主要的社会行为是(A) A.劳动性行为 B.非劳动性行为 C.劳动者群体行为 D.正式行为 8.最早提出职业生涯概念的是(C) A.萨柏 B.霍尔 C.沙特烈 D.金斯博格 9.按照人格特征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D) A.社交、文艺性、多样性、要求反应敏捷且均衡的工作 B.有条不絮、刻板平静、耐受性较高的工作 C.持久细致的工作,如技术员、检查员 D.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危险性大的工作,如节目主持人、演讲者 10.职业生涯管理中最核心的是(C) A.员工自我评价 B.组织对员工的评价 C.制定员工发展计划 D.职业培训与指导 11.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有误的是(B) 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 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 C.劳动力由劳动力生存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力生存率高的部门 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 12.冲突理论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它根植于(C)A.马克思主义 B.保守主义 C.激进主义 D.自由主义 13.涂尔干对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做了明晰的阐述的著作是(B)A.《地位解体和阶级》 B.《社会分工论》C.《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 D.《社会合作论》14.下列不属于组织文化范畴的是(C) A.共同意识 B.职业道德 C.个人观念 D.行为规范 15.政府在对其社会事业实施分类改革时,其首要问题是(A)A.明确政府的职责范围 B.改革目标明确化C.改革力度要大 D.改革要彻底16.从广义上讲,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的是(B)A.劳动力的使用关系 B.劳务关系 C.劳动服务关系 D.劳动管理关系17.下列不属于工会的基本性质的是(D)A.群众性 B.阶级性C.社会性 D.盈利性18.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的经济依据是

00294劳动社会学 重点整理2015年6月

劳动社会学重点整理2015年6月 第一章结论 1、19世纪20—30年代P1 2、P1 3、P2 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 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P2 5、 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P2 6、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 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 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P6 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 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 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P8 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 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1 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 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 语三个组成部分。 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 1、 三个层次的要求:①在法律允许内的劳动;②经过交换的劳动;③满足他人和社会需要的劳动。 2、劳动的社会职能:①劳动创造社会财富②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③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3、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 同劳动的过程。P23

2020年自考《公共关系学》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公共关系传播模式与媒介 一、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传播学中,总体研究范畴的规划者是美国人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使其成为传播学的始创者之一。在这篇论文里,拉斯韦尔提出了界定传播研究范畴的经典模式——5W模式。 5W 分析内容 控制分析传播的法规与政策;传播者的社会控制和自我控制;传播者对传播的影响;传播者的社会责任 内容分析传播的分类;传播的符号;传播的宣传方法等 媒介分析传播的媒介环境;传播的媒介特点等 对象分析传播对象的心理;传播对象的劝服等 效果分析传播的效果类型;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测定传播效果的定量方法等 二、把关人理论★★ (一)把关人的概念 “把关人”又称“守门人”,它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提供、制作、编辑和报道能够采取“疏导”与“抑制”行为的关键人物。这个概念原出于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1947年所写的《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 (二)把关人的传播行为 一般地说,把关人的传播行为包括“疏导”与“抑制”两个方面。把关人对某些信息准予流通的便是疏导行为,对另一些信息不让其流通或暂时搁置的便是抑制行为。 三、两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论”是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 观念总是先从广播和报刊传向“意见领袖”,然后再由这些人传到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也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是按照“媒介一意见领袖一受众”这种两级传播的模式进行的。 四、受众选择“3S”论★★★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传播学者发现受众在接触媒介和接收信息时有很大的选择性,这就是受众心理上的自我选择过程。这个选择过程表现为三种现象,简称为“3s”: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一)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在信息接收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器官虽然受到诸多信息的刺激,但是他们不可能对所有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2016年6月完全版)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串讲复习重点 (2016年6月完全版) 第一章绪论 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 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基本要素。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活动。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 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 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第二章劳动 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 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社会化。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3、劳动成果的 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 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企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体——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 关系。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 动作用。(P36) 六、从发达国家职业结构变化的趋势与规律看,总的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 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P42)七、从表2—1可以看出,目前中国的职业结构具有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变的特征。 (P43) 八、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 状,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

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

厂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社会学试卷及答案 (课程代码00294)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 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中的管理学派代表梅耶更强调工人是( A ) A.社会人 B经济人 C理性的人 D自然人 2、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细调查的方法称为( B ) A问卷调查法 B个案调查法 C参与调查法 D实地调查法 3.市场经济主体间最主要的劳动关系是( B ) A企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B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C企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D国家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4、霍桑实验表明,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 A ) 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生产条件 C产品需求 D工作环境 5、常被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用作衡量劳动者态度的总和指标是( D ) A社会地位满意度 B收人满意度 C环境满意度 D工作满意度 6、将劳动者行为分为劳动性行为和非劳动性行为的依据是( B ) A劳动者行为的组织特征角度 B劳动考行为与生产劳动过程有无直接联系 C劳动行为的个体角度 D劳动行为的结果表现 7、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 A ) A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闲暇时间的多少 C、劳动环境的好坏 D劳动的社会地位 8、职业生涯的概念最初的提出者是 ( C ) A萨柏 B.霍尔 C沙特烈 D金斯博格 9、按照人格特征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 D ) A做社交、文艺性、多样性、要求反应敏捷且均衡的工作 B有条不紊、刻板平静、耐受性较高的工作 C 持久细致的工作,如技术员、检查员 D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危险性大的工作如节目主持人、演讲者 10、企业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是 ( C ) A加强管理与监督 B吸收精英人才 C加强职业生涯管理 D控制运营成本 11、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有误的是( B ) A劳动力由传通工业都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 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 C 劳动力由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 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 12、冲突理论的产生是有一定原因的,它是在剖析哪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A ) A马克思主义 B 保守主义 C激进主义 D自由主义 13、涂尔干在哪部著作中对其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理论做了明晰阐述?( B ) A《地位解体和阶级》 B《社会分工论》 C《阶级、地位群体和政党》 D《分层的一些原则》 l4、下列各项不属于非正式组织特点的是 ( C ) A有较强的凝聚力 B规模小,结构松散 C明确的组织目标和整体性 D满足成员心理的需要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 119世纪20—30年代。P1 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1 3P2 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 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P2 5 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P2 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 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 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P6 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 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 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P8 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 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P11 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 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 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劳动社会学自考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试题(课程代码00294) 重要提示: 1、本试卷共3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应考者必须在“答题卡”上按要求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 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抛开社会制度的层面来讲,劳动的社会关系是指______之间的关系。 A.企业与市场 B.企业与劳动者 C.市场与劳动者 D.企业与政府 2、劳动的经济条件保护主要体现为劳动者的 A.劳动收入的保护 B.最低工资收入的保护 C.物质条件的改善 D.素质的提高 3、期望理论表达公式M=VXE中,E所代表的是 A.效价 B.期望值 C.报酬 D.能动性 4、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和对劳动者的基本要求是

A.高效率 B.高质量 C.高智力 D.高技术 5、影响劳动者劳动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A.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B.闲暇时间的多少C.劳动环境的好坏 D.劳动的社会地位 6、在1959年首次提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业互择理论的学者是 A.约翰,霍兰德 B.佛隆 C.格林豪斯 D.萨柏 7、按照职业技术划分,我国的职业可以分为九类,下列不属于这九类的是A.经理与行政人员 B.文员 C.学生 D.非技术人员8、达伦道夫认为社会冲突的根源是特定的 A.社会单位 B.社会成员 C.社会组织 D.社会结构 9、传统的劳动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劳动组织基本上是 A.生产关系的概念 B.生产资源的概念C. 生产力的概念 D. 生产环境的概念

劳动社会学重点

1、p2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这一概念突出了劳动者在劳动组织中的专业化程度。工作和职业的关系:工作和职业是劳动的一个方面,但工作是有酬的劳动,职业是劳动分工的体现。 2、p7异化理论:生产资料不是从属于工人,而是工人从属于生产资料。 3、p32结构式访问的最大的优点:访问结果便于量化,可作统计分析。(P32 结构式访问和无结构式访问)无结构式访问最大的特点:弹性大,能够充分发挥访问者与被访问者的积极性,并且访问者能对问题作全面,深入的了解。(P33) 4、p47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劳动者首先由第一产业流向第二,第三产业,然后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工业就业的比重由提高到逐步下降,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重是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的。 5、p51职业结构:是指不同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在劳动者总体中的比例。 6、p59人格特质的影响(1)控制点内控制: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命运。 外控制:认为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外控分高的个体对工作更不满意,对工作环境更为疏远,对工作的投入程度更低,缺勤率也很高。(内控和它相反) p63劳动者的“异化”主要表现:(1)无权感(2)无意义感(3)孤独感(4)自我疏远感 7、p74逆专业化化原因:1、能力差距的缩小。2、专业内制裁政策不力。3、 业内人员的彼此竞争。 4、来自其他众多专业联合的侵占。5、组织性就业。 6、人口特性的转变。 8、p75标志化境遇的表现:1、高度的可视性;2、边界强化;3、角色压缩化 倒转社会化的含义:年老者反而需要年轻人“带”的状况。 去技术化:使得对劳动者正式社会化的要求降低,但对工作环境文化的了解和如何对付高度自动化工作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性却争强了。 9、p94五种职业生涯系留点:1、技术性能力;2.管理能力;3、创造力;4、 安全与稳定;5、自主性 10、p96人类生活时间的划分:工作时间、家务劳动时间、个人生活必需时 间、闲暇时间 11、p113影响职业流动的因素: 职业流动的社会就够因素:1、社会结构;2、产业结构的变化;3、人口变迁; 4、教育; 5、家庭背景; 6、社区的性质和规模 职业流动的个人因素:1、年龄与职业流动;2、性别与职业流动;3、文化水平与职业流动;4、职业兴趣与职业流动 12、p120纯流动量(率)的定义:指初流动量(率)中不是有社会职业结构 变动引起的,而是完全由社会结构开放引起的流动量(比率),这种流动量又称为自由流动量(率)。 13、p120初流动量(率)的含义:又叫一般流动量(率),它是反映代际间 流动量的最简单的指标,指不同职业类别的人与他们父辈职业的差异。14、p126工作疲劳动机理论:每个人的总能量是个相对稳定的常量,每个人 每天都在不自觉的根据自己的需要层次和优势动机的水平对这个总的能量系统进行合理的分配,而一个人分配给某项工作任务的能量值回直接影响

劳动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劳动社会学概述 一、劳动社会学的产生条件 劳动社会学始于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管理学家对劳动现象与劳动问题的研究。 英国的查尔斯·布思,1889-1891年间出版了《伦敦人民的生活和劳动》; 美国学者凡勃伦1904年出版了《企业论》一书。 1959年,法国学者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 (一)总体而言,涉及两种需求 一是理论需求:工业化与后工业社会的复杂性提出许多需要解释的理论问题; 二是实践需求:工业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巨大差别以及由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具体而言,包括四种因素 1、社会因素: 劳动过程与劳动领域内的劳动问题及衍生的大量社会问题,如剥削、异化、劳动环境恶劣、劳资冲突、生产效率低下、全球化的影响等。 2、政治因素: 反映着劳动过程中权力运作,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其可能采取的社会行动状况如阶级对立与利益冲突等。 现代政府加大关注力度,摆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力图塑造一种政府、企业和工会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 种种政治需求是导致劳动社会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核心动力。 3、经济因素: 围绕着企业的生产、生产资料使用、产品/收益的分配、劳动者就业、失业与贫困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理性解释;促成了当前的人力资本理论、社会网络理论、信任等问题的研究。 4、价值—学术因素: 劳动问题展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制度的不公正,促使研究者、制度化的教研机构、专业团体等开展研究。 二、劳动社会学的涵义 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三、几个相关概念及其理解 (一)什么是劳动 “劳动”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词汇之一。 5、美国学者奥斯汀: 在其1996年出版的《劳动社会学:概念与案例》一书中,将劳动(work)定义为一系列从事与有酬职业有关的活动。 7、教材:林勇的观点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自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劳动是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作为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活动,劳动同时创造了财富。 (二)与劳动相关的几个概念 1、劳动者

劳动社会学课本知识点整理

《劳动社会学》书本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单选题)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 象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P.1 2、(单选题)劳动社会学这一名称的正式出现,最早在法国。P.1 3、(单选题或名词解释)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P.1 4、(简答题)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包括以下六部分内容。(一)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二)劳动者;(三)劳动的社会关系;(四)劳动的社会结构;(五)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六)劳动与社会变迁P.3—4 5、(单选题)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社会经济学家。P.5 6、(多选题)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一)实际观点;(二)实证观点;(三)整体观点;(四)发展的观点P.14—15 7、基本研究类型:(一)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二)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三)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P.16 8、(多选题)社会调查法中常用的有:1、文献调查法;2、访问调查法;3、问卷调查法;4、实验调查法P.17 第二章劳动 1、劳动的社会职能: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 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P.23 2、(名词解释)劳动社会化的概念: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 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P.23 3、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2、以手工 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P.24 4、(选择题或名词解释)职业的含义: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讲义 李由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课程描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经济学有关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能够在经济活动、政府或企业管理、市场分析和咨询、学术研究等方面灵活有效应用。 在学习上,要初步掌握积极、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养成合作和分享精神,基本的逻辑分析和思辩能力,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初步掌握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要养成怀疑、创新与实践能力,要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程简介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研究经济转轨(转型、过渡、改革、变革)的一门学科。它主要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制度和制度变迁以及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学科,主要研究制度、制度变迁的基本理论,中国经济体制(制度)改革的方式、过程、内容和绩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特征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具体内容:公平、平等与效率;制度、制度变迁;中国的渐进改革;国有经济制度的改革;农村和农业的制度改革;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财政制度的改革;中国的发展战略等。 三、学前准备(先修课程)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概论等方面的学科知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四、教学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上,一半课时用于课堂讲授,其他时间组织关键知识和案例的专题讨论、社会调查和课下阅读、小论文。在学习上,将研究、自主、探究性学习与灌输性学习结合起来。 五、考核方法 平时成绩占40分,包括出勤、课堂发言、读书笔记、调查访谈、体制改革案例分析等。其中,案例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体制创新和变迁的案例分析,包括事件的背景、变革过程和效果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每篇字数3000—5000字或者更多,遵照学术规范,独立完成。 期终综合考试占60分。 六、学习材料 1、相关参考书目(按出版年代为序)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