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教学材料)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教学材料)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教学材料)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

一、设计思路及依据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产生以及传导这部分内容在高三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上海市在2003和2009年的高考试卷中考到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得分率很低。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也都觉得这部分内容不好处理,虽然教师绞尽脑汁设计教学,但还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透彻甚至掌握,也就成为学生碰到此部分内容就无从下手。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这部分教学内容,探索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绘图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学会解析这部分内容相关题目的步骤,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结合动手绘图,能够熟练运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内容解析有关膜电位变化曲线题目,感悟生命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严谨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内容解析有关膜电位变化曲线题目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神经纤维上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形式以及方向?

例1: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下图中指针所示电流方向,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如图:

分析一:指针偏转几次,方向如何?

测膜外电流,指针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例2: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下图中指针所示电流方向,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如图:

分析二:指针偏转几次,方向如何?

测膜内外电流,指针偏转3次且方向相同

例3:(2010年十三校联考)下图为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用仪器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预期的电位测量结果是()

答案:选A

学生绘图:左侧(a)膜内和右侧(b)膜外的电

位差

规律一:如果测量的是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差,当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较大时、则测量结果会出现两次同向的电位波动。

例4、09年上海2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解析1:为什么已知条件中电位波动只有一次?

学生绘图:左侧(a)膜内和右侧(b)膜外的电位差:

规律二:如果测量的是膜内和膜外的电位差,当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较近时、则测量结果会出现一次电位波动。

解析2:答案为什么选C?

学生绘图:

规律三:如果测量的是膜外两点的电位差,当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较近时、则测量结果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动,且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短。

解析3:当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较远时,测量的是膜外两点的电位差会怎样变化?绘图:

规律四:如果测量的是膜外两点的电位差,当两个测量电极之间的间隔距离较远时、则测量结果会出现两次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动,且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远。

例5、2010年海南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答案是D

分析:为什么两次波动方向是先向后下,与上海高考题相反?

海南题没有给出两侧电位的变化曲线,推测不出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还是右侧电位和左侧电位的差值,所以不能从应先向下还是应先向上,由于上海题时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可见海南题所测的值是右侧电位和左侧电位的差值,这样就不难解释上海题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海南题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

小结:规律一规律二规律三规律四

拓展:分析如下图若b侧损伤则会怎样变化?(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阴影区表示损伤部位。

解析:

练习:

1、(2009安徽卷)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如图表示该部位受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请回答:

(1)图中a线段表示电位;b点膜两侧的电位差为,此时Na+ (内、外)流。

(2)神经冲动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双向传导,但在动物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单向的,总是由胞体传向。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的结合。

2、(2009重庆卷)题30图2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b

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神经和

骨骼肌;c是放置在传出神经上的电位计,用于记录神经兴

奋电位;d为神经与肌细胞接头部位,是一种突触。

(1)用a刺激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用b刺激骨骼肌,(能或不能)在c处记录到电

位。

(3)正常时,用a刺激神经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传出部分的某处受损时,用a刺激神经,骨骼肌不再收缩,根据本题条件,完成下列判断实验:

①如果,表明传出神经受损。

②如果,表明骨骼肌受损。

③如果,表明部位d受损。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09年上海2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答案是C,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长。 先需所给的条件“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得出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是A点的膜内电位和B点的膜外电位的差值(A点的膜内电位减去B点的膜外电位),可知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一开始A、B两处都是静息电位,膜外都是正电位,所以A、B两处的电位差为0,知道答案在C和D中选。又因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记录仪记录的就是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动物电位先传到A点,所以当A点的膜外先变成负电位,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为负值,可知只有C符合。 做过这个上海题后,可做如下总结:当记录仪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时,所得出的曲线除了开始和结束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电位。 2、(2010年海南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答案是D,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很短。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的答案就会发现,同样是刺激左侧,然后记录右侧两处的膜外电位变化,

和上海题相似之处是都是刺激两处的左侧,再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但不同的是,做上海题时能从已给的曲线图推测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解题时可据曲线是应先向下还是应先向上,初定是哪几个选项正确。海南题没有给出两侧电位的变化曲线,推测不出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还是右侧电位和左侧电位的差值,所以不能从应先向下还是应先向上,但可以根据所得出的曲线除了开始和结束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电位直接选出D选项。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的答案就会发现,09年上海题给的答案是C,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长,2010年海南给的答案是D,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很短。由于上海题时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可见海南题所测的值是右侧电位和左侧电位的差值,这样就不难解释上海题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海南题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 按教材,刺激神经左侧某处时,记录右侧两处膜外电位的变化图应如下图所示 不难看出,图②和图③之间应还有一个图,应由五个图表示,这五个图只能由下图(一)或图(二)表示: 就09年上海题而言,若这五个图由图(一)所示,由于图(一)的①、③、⑤三处的A、B两处的电位变化完全相同,所以表示A的膜内电位和B的膜外电位差的曲线应有三处是负值,而题中的表示A的膜内电位和B的膜外电位差的曲线只有首末两处是负值,不符合,故这五个图由图(二)所示。 当两侧的兴奋传导如图(一)所示时,记录两处膜外电位变化的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可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当两侧的兴奋传导如内(二)所示时,记录两处膜外电位变化的曲线中间是0的时间只可以维持较短的时间,有关09年上海题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对动作电位变化图的分析 1 各个阶段变化原因: 1.1 膜内外的离子分布 细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匀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基础,这种分布不均匀与钠钾泵的作用密不可分。钠钾泵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动物各种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质,这种载体蛋白每分解一个ATP分子,可以将3个Na+送出细胞外,同时将2个K+送入细胞内,从而使细胞内K+浓度高,细胞外Na+浓度高。除了Na+和K+分布不均匀以外,细胞内还存在着大量的带负电的有机大分子物质A-,细胞膜对他们是没有通透性的,同样在细胞膜外也存在着高浓度的Cl-。总的来看,细胞膜内:K+浓度高,同时存在大量的A-;细胞膜外:Na+浓度高,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Cl-。这种膜内外离子分布的不平衡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基础。 1.2 静息电位的形成 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他离子通透性很小甚至是没有通透性。这种对K+通透性的实质,是依赖于细胞膜上的漏K+通道来实现的,K+可以通过该通道被动外流,使得膜外的阳离子增多,膜内的阳离子减少,从而造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电位的状态,当K+的移动达到平衡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电位差,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静息电位,这个过程被称为极化。 1.3动作电位的形成 动作电位是膜电位的一次快速变化,随后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状态,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三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受到一定的刺激时,细胞膜上的部分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允许Na+流进细胞,膜内电位升高膜外电位降低,当膜内外电位相等时膜外仍为高Na+状态,该过程可称为去极化。Na+继续内流,膜内电位继续升高,直至Na+内流达到其平衡状态,膜内外两侧形成的电位差就是动作电位的最大值,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反极化。这两个过程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上升相。 当动作电位达到最大值时开放的电压门控Na+通道失活、关闭,而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少量的K+在细胞内强大的电动势和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迅速外流,使细胞内电位降低,细胞外电位升高,这一变化也就是上图中所显示的动作电位的下降相。这个过程被称为复极化。在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之前,钠钾泵的活动会增强,将进入细胞的Na+排出,将透出细胞的K+重新移入细胞内,恢复最开始的离子浓度梯度,为重建膜的静息电位做好准备。 2 关于该变化过程的几个疑问 2.1 钠钾泵的作用实质是什么? 细胞膜电位变化主要依赖于Na+、K+浓度梯度为基础而形成。用某些化学试剂(如氰化钠)使钠钾泵中毒失去作用,且神经细胞存在足够的离子浓度梯度,兴奋仍能传导多次。但每次冲动,钠离子进入细胞内不能泵出去,而钾离子穿出细胞后又不能泵回来。最后形成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太高而钾离子浓度太低以致没有足够的钾离子外流来维持静息电位,而只有处于静息电位的细胞膜才具有产生兴奋的能力。这时除非钠钾泵再开动,否则神经细胞将失去作用。也就是说若失去了膜内外的离子分布不平衡的状态,神经冲动是不能形成和传导的。因此,这种依赖于ATP的钠钾泵的活动,实质上是将细胞通过代谢产生的ATP中的能量转变为膜两侧的离子势能,细胞受到刺激后,再将这种离子势能转变为动能——动作电位而传播。 2.2 通过离子通道移动的离子何时会达到平衡?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上的漏K+通道打开, K+外流既有动力又有阻力。动力来自于膜内的高浓度的K+,促使K+顺浓度梯度外流;K+的外流使膜外的电位逐渐升高,这种膜外的正电位形成的电场力又会阻止带正电荷的K+继续外流,这就是膜内K+外流的阻力。当这两种力达到

实验报告: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一、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引导及传导速度测定 实验目的:加强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掌握测定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方法。熟悉仪器设备的操作。 实验原理:通过测出示波器上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和传导所需的时间,计算传导速度。 1.潜伏期法:测量第一个通道动作电位潜伏期的时间t,输入刺激电极到第一个引导 电极间的距离s,v=s/t。 2.潜峰法:测量两个通道的动作电位波峰间的时间差和两对引导电极间的距离,v= (s2-s1)/(t2-t1)。 实验步骤: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 2.连接仪器,引导动作电位波形。 3.剪裁编辑图形,计算传导速度。 实验结果:1.图形 2.计算 S=10mm, t=0.33ms, v=10mm/0.33ms=33m/s 分析讨论: 1. 当刺激端和记录端离得较远时,引导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会发生什么改变,为什么? 2.用什么方法可使复合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测量更准确? 实验结论: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33m/s.

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了解测定不应期的方法和原理,并加深对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的理解。 实验原理: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产生兴奋,即动作电位。一次兴奋产生后,必须经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变化后,兴奋性才能恢复。本实验通过生物电放大器引导并记录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验证和测量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先给一个条件刺激,再用另一个检验刺激在兴奋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检查兴奋未阈值及所引起动作电位的幅度。 实验步骤: 1.制备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并浸在任氏液中约5分钟,待其兴奋性稳定后实验。 2.连接仪器,设置实验参数,观察并测量神经干的不应期。 实验结果:(见图) 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先引导神经纤维的单向复合动作电位,然后再测量其兴奋性的不应期? 2.神经干不应期与单根神经纤维的不应期有何不同? 实验结论:兴奋性的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 一、设计思路及依据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产生以及传导这部分内容在高三教学中就是非常重要得内容之一,上海市在2003与2009年得高考试卷中考到这部分内容,学生得得分率很低。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也都觉得这部分内容不好处理,虽然教师绞尽脑汁设计教学,但还就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透彻甚至掌握,也就成为学生碰到此部分内容就无从下手。 本节课得主要目得,就是针对神经纤维上兴奋得产生与传导这部分教学内容,探索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绘图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学会解析这部分内容相关题目得步骤,从而提高解题得正确率。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典型题目得分析,结合动手绘图,能够熟练运用神经纤维上兴奋得产生与传导内容解析有关膜电位变化曲线题目,感悟生命科学学习过程中得严谨得逻辑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神经纤维上兴奋得产生与传导内容解析有关膜电位变化曲线题目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神经纤维上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得传到形式以及方向? 例1:神经电位得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下图中指针所示电流方向,依次瞧到现象得顺序如图: 分析一:指针偏转几次,方向如何? 测膜外电流, 指针偏转2 次且方向相 反例2:神经电位得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下图中指针所示电流方向,依次瞧到现象得顺序如图: 分析二:指针偏转几次,方向如何? 测膜内外电流,指针偏转3次且方向相同 例3:(2010年十三校联考)下图为神经电位得测量装置,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用仪器记录a、b两电极之间得电位差,结果预期得电位测量结果就是( )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测定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在神经未受到刺激时,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这时,由于细胞膜内外特异的离子分布特点,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的膜两侧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由内负外正变为外负内正,这就是动作电位。2.基本原理: 神经细胞内K+明显高于膜外,而膜外Na+明显高于膜内。静息时,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多于膜内,所以外正内负。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使膜内阳离子浓度高于外侧,所以表现为内正外负。之后,在膜上由于存在钠钾泵,在其作用下,将外流的钾离子运输进膜内,将内流的钠离子运出膜外,从而成膜电位又慢慢恢复到静息状态。 3.神经电位差测定的常见类型: (1)静息电位测定方式:静息电位常见的测定方式是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外侧,另一个放在神经纤维的内侧(如右上图),由于内外两侧存在电势差,因此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

(2)动作电位测定方式: ①在一个神经纤维上的测定:是指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放在同一个神经纤维的外侧(A处和B处),来测定两个电极处是否有电位差。其放置方式如右下图。 对于一个神经纤维上电位的测定,如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则说明A B两点存在电势差。一般的做法是在该神经纤维上C点给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从而观察电流表发生几次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当刺激点C到达A、B两点距离相等时,神经冲动同时到达A、B两点,两点虽然均产生了动作电位,但是仍然不存在电势差,因此电流表不会发生偏转。 只要刺激点C与A、B点在同一神经元上,且CA与CB不相等,电流表就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在两个神经纤维上的测定:是指将电流表的两个电极放在两个相邻神经元的外侧,来测定两个电极处是否有电位差。其放置方式如右图。在A点给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观察电流表发生几次偏转,方向是否一致?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膜电位变化及其测量 一、设计思路及依据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兴奋产生以及传导这部分内容在高三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上海市在2003和2009年的高考试卷中考到这部分内容,学生的得分率很低。教师在教这部分内容时,也都觉得这部分内容不好处理,虽然教师绞尽脑汁设计教学,但还是无法真正让学生理解透彻甚至掌握,也就成为学生碰到此部分内容就无从下手。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针对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这部分教学内容,探索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通过绘图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学会解析这部分内容相关题目的步骤,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教学目标: 通过对典型题目的分析,结合动手绘图,能够熟练运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内容解析有关膜电位变化曲线题目,感悟生命科学学习过程中的严谨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与传导内容解析有关膜电位变化曲线题目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神经纤维上受到刺激时膜电位会发生什么变化?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形式以及方向? 例1: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下图中指针所示电流方向,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如图:

分析一:指针偏转几次,方向如何? 测膜外电流,指针偏转2次且方向相反 例2: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下图中指针所示电流方向,依次看到现象的顺序如图: 分析二:指针偏转几次,方向如何? 测膜内外电流,指针偏转3次且方向相同 例3:(2010年十三校联考)下图为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涂黑区表示兴奋区域。用仪器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预期的电位测量结果是() 答案:选A 学生绘图:左侧(a)膜内和右侧(b)膜 外的电位差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09年上海2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就是 答案就是C,曲线一开始就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长。 先需所给的条件“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得出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就是A点的膜内电位与B点的膜外电位的差值(A点的膜内电位减去B点的膜外电位),可知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一开始A、B两处都就是静息电位,膜外都就是正电位,所以A、B两处的电位差为0,知道答案在C与D中选。又因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记录仪记录的就就是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动物电位先传到A点,所以当A点的膜外先变成负电位,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为负值,可知只有C符合。 做过这个上海题后,可做如下总结:当记录仪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时,所得出的曲线除了开始与结束就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电位。 2、(2010年海南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与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就是答案就是D,曲线一开始就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很短。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的答案就会发现,同样就是刺激左侧,然后记录右侧两处的膜外电位变化, 与上海题相似之处就是都就是刺激两处的左侧,再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但不同的就是,做上海题时能从已给的曲线图推测所测的值就是左侧电位与右侧电位的差值,解题时可据曲线

生物膜电位变化

生物膜电位变化综述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9级秦刚1244409017 我们知道,生物的信息传递可以说是多样性的,但是其最根本的方式就是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所有信息的传递都是由细胞间快速传递才能够形成的。那么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怎么样进行的呢?究竟有什么机制使得细胞间传递信息可以如此的精确和快速呢?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细胞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中,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那么细胞膜上的怎么会有电位变化呢?它怎么能够传递信息呢? 其实细胞膜在正常的存在于人体身体内时,在安静状态时,正电荷位于膜外一侧(膜外电位为正),负电荷位于膜内一侧(膜内电位为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即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相反地,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减小,即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则称为去极化或极化。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K+出膜,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导致的。 当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发生电位变化,细胞膜两侧存在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K+浓度高于细胞膜外,而细胞外Na+、Ca2+、Cl-高于细胞内,这种浓度差的维持依靠离子泵的主动转运。(主要是Na+-K+泵的转运)。细胞膜在不同状态下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例如,安静时主要允许K+通透,而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时又主要允许Na+通透,形成机制如下图:

如上面四幅图所示。当细胞受到刺激时,导致细胞部分去极化致使Na+少量内流然后使得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Na+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Na+爆发性内流)从而达到Na+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当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后Na+内流停止、K+迅速外流,这样就导致了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 动作电位是一种快速,可逆的电变化,传播的方式为局部电流,传播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膜将经历一系列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它们与动作电位各时期的对应关系是:峰电位——绝对不应期;负后电位——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正后电位——低常期。 动作电位期间Na+、K+离子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通道有开放、关闭、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故这种离子通道称为电压门控的离子通道,而形成静息电位的K+通道是非门控的离子通道。当膜的某一离子通道处于失活(关闭)状态时,膜对该离子的通透性为零,同时膜电导就为零(电导与通透性一致),而且不会受刺激而开放,只有通道恢复到备用状态时才可以在特定刺激作用下开放。 由此可以看出细胞膜上的电位变化是迅速的,这也使得人的反应速度也能有一定的加强。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时间段不应期,说明细胞膜上的电位不能够一直持续一个高水平的电位差。因此会有一个电位差的下降过程,在下降之后才能继续接受刺激。整个过程中完全是通过通道蛋白对于Na+和K+的通透性的变化而导致的。但是细胞电位还有许多未知的奥秘在其中,需要更进一步的去挖掘,去探索。

生理实验报告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姓名 学号 系别 组别 同组姓名 实验室温度20℃ 实验日期2015年4月24日

一、实验题目 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 A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B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C蟾蜍坐骨神经干CAP不应期的确定 二、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的 (1)临界值和最大值 (2)传导速度 (3)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三、实验原理 神经系统对维持机体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动作电位(AP)是神经系统进行通信联系所采用的信号,多个神经元的轴突集结成束形成神经,APs沿感觉神经有外周传向中枢或沿运动神经由中枢传向外周。坐骨神经干由上百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分别联系腿部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骨骼肌)。如果电刺激一根离体的坐骨神经干,通过细胞外引导方式,就能记录到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一个CAP是一系列具有不同兴奋性的神经纤维产生的多个AP的总和。刺激强度越爱,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就越多,CAP 的幅度也就越大。与胞内引导得到的单细胞AP相比,CAP是双相电位,逐级递增(非全或无),并且幅度较小。 阈电位是指一个刚刚能观测到的CAP,所对应的刺激为阈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CAP幅度相应增大。最大CAP所对应的最小刺激电位即最大刺激。 动作电位可以沿神经以一定的速度不衰减地传导,传导速度的快慢基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生物体对其坏境的适应性。它们包括神经的直径、有无髓鞘、温度等等。 神经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将发生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最终恢复正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等等。绝对不应期内,无论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神经再一次兴奋;相对不应期内,神经兴奋性较低,较大的刺激能够引起兴奋。绝对不应期决定了神经发放冲动(动作电位)的最高频率,保证了动作电位不能叠加(区别于局部电位),以及单向传导(只能有受刺激部位向远端传导,不能返

神经干动作电位及其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4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应期和传导速度的测定 【实验目的】 1.加深理解兴奋传导的概念并了解神经兴奋传导速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验证和加深理解神经干动作电位后兴奋性的规律性变化。 【实验原理】 1.神经纤维兴奋时产生一个可以传播的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依局部电流或跳跃传导的方式 沿神经纤维传导,其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直径、内阻、有无髓鞘等。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是由一群不同兴奋阈值、传导速度(v)和幅值的峰形电位所总和而成,为复合动作电位。测定该复合动作电位传导的距离(s)和经过这些距离所需的时间(t),即可根据v=s/t计算出神经干兴奋的传导速度。 2.神经组织和其他可兴奋组织一样,在接受一次刺激产生兴奋后,其兴奋性将会发生规律 性的变化,一次经过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然后再回到正常的兴奋水平。为了测定坐骨神经发生一次兴奋后的兴奋性周期变化,可采用双脉冲刺激法。 即先给与一个一定强度的“条件刺激”,使神经产生兴奋,在神经发生兴奋后,按不同的时间间隔在给与一个“测试刺激”,观察测试刺激是否引起动作电位以及动作电位的大小,以此来反应神经兴奋性的变化,测出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 【实验对象】 蛙或蟾蜍。 【实验器材与药品】 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蛙类手术器械1套、神经标本屏蔽盒、滤纸片、棉球、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一、蛙或蟾蜍坐骨神经标本制备 标本制备方法参见实验“神经干动作电位的引导”。 二、仪器连接及参数选定 1.仪器连接:同实验3。 2.刺激器参数选定:刺激方式:单次;刺激波宽:0.1~0.2ms;刺激强度:数伏至数十伏。 通过显示器观察到方波位置,而后调节延时使之到适当位置。 3.前置放大器调节:增益:1000;高频滤波:10kHz;时间常数:0.01。 4.计算机调节:见有关计算机操作部分。 三、观察项目 1.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量 将坐骨神经干标本置于神经标本屏蔽盒内的电极上,神经干需与两对引导电极r1和r2以及刺激电极保持良好的接触。 1.1 将r1记录电极连于前置放大器输入端,调节刺激器刺激强度以产生最大动作电位。 1.2 根据计算机采样时间,可测量出从刺激伪迹前沿至动作电位起始转折处的时间间隔(毫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09年上海28)神经电位得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得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得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就是 答案就是C,曲线一开始就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得时期较长。 先需所给得条件“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得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得出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得电位差就是A点得膜内电位与B点得膜外电位得差值(A点得膜内电位减去B点得膜外电位),可知若将记录仪得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一开始A、B两处都就是静息电位,膜外都就是正电位,所以A、B两处得电位差为0,知道答案在C与D中选。又因为若将记录仪得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记录仪记录得就就是A、B两处得膜外电位得差值,动物电位先传到A点,所以当A点得膜外先变成负电位,A、B两处得膜外电位得差值为负值,可知只有C符合。 做过这个上海题后,可做如下总结:当记录仪记录两处得膜外电位得差时,所得出得曲线除了开始与结束就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电位。 2、(2010年海南9)将记录仪(R)得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与功能完好得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得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得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得曲线就是答案就是D,曲线一开始就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得时期很短。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得答案就会发现,同样就是刺激左侧,然后记录右侧两处得膜外电位变化, 与上海题相似之处就是都就是刺激两处得左侧,再记录两处得膜外电位,但不同得就是,做上海题时能从已给得曲线图推测所测得值就是左侧电位与右侧电位得差值,解题时可据曲线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09年上海28)神经电位得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得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得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就是 答案就是C,曲线一开始就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得时期较长. 先需所给得条件“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得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得出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得电位差就是A点得膜内电位与B点得膜外电位得差值(A点得膜内电位减去B点得膜外电位),可知若将记录仪得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一开始A、B两处都就是静息电位,膜外都就是正电位,所以A、B两处得电位差为0,知道答案在C与D中选.又因为若将记录仪得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记录仪记录得就就是A、B两处得膜外电位得差值,动物电位先传到A点,所以当A点得膜外先变成负电位,A、B两处得膜外电位得差值为负值,可知只有C符合。?做过这个上海题后,可做如下总结:当记录仪记录两处得膜外电位得差时,所得出得曲线除了开始与结束就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电位. ?2、(2010年海南9)将记录仪(R)得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与功能完好得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得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得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得曲线就是答案就是D,曲线一开始就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得时期很短。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得答案就会发现,同样就是刺激左侧,然后记录右侧两处得膜外电位变化, 与上海题相似之处就是都就是刺激两处得左侧,再记录两处得膜外电位,但不同得就是,做上海题时能从已给得曲线图推测所测得值就是左侧电位与右侧电位得差值,解题时可据曲线就是应先向下还就是应先向上,初定就是哪几个选项正确。海南题没有给出两侧电位得变化曲线,推测不出所测得值就是左侧电位与右侧电位得差值还就是右侧电位与左侧电位得差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

动作电位的变化过程:1静息相(处于极化状态,即静息电位状态)2去极相(首先C膜的静息电位由-90MV减小到0,叫去极化。C膜由0MV转变为外负内正的过程叫反极相)3复极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很快从顶点快速下降,膜内电位由正变负,直到接近静息电位的水平,形成曲线的下降芝,叫复极化时相。。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和下降支持续时间都很短,历时不超过2毫秒,所记录下的图形很尖锐,叫锋电位。锋电位之后还有一个缓慢的电位波动,这种时间较长波动较小的电位变化叫后电位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C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终结过程成为;= 兴奋—收缩耦联的三步骤: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导到肌C内。2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3肌质网对CA再回收。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及兴奋条件:生理特性有兴奋性,收缩性。条件:1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为阙刺激)2刺激的作用时间(足够时间)3刺激强度变化率(刺激电流由无到有或由大到小的变化率) 骨骼肌的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分四种。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引起身体运动。且,肌肉张力增加出现在前,长度缩短出现在后。但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收缩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又叫等张收缩。是做功的=负荷重量*负荷移动距离。整个运动范围内,肌肉用力最大的一点称为顶点。在此关节角度下杠杆效率最差,只有顶点处肌肉才可能达到最大力量收缩。例子:肱二头肌收缩使肘关节屈曲举起某一恒定负荷)2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叫--。有两种情况:肌肉收缩时对抗不能克服的负荷;当其他关节由于肌肉离心收缩或向心收缩发生运动时,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位置,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例子:十字支撑,直角支撑)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可以防止运动损伤。肌肉做负功。例子:高处跳下,脚先着地,通过反射活动使股四头肌和臀大肌产生离心收缩)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整个收缩过程速度恒定。自由泳的划水动作。等动练习是提高肌肉力量的有效手段。) 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大小取决于肌肉收缩类型和收缩速度。关于离心收缩为何能产生较大张力?①牵张反射,肌肉受到外力的牵张时会反射性引起收缩。在离心收缩时肌肉受到强烈的牵张,因此会反射性引起肌肉强烈收缩。2离心收缩时肌肉中的弹性成分被拉长而产生阻力,同时肌肉中的可收缩成分也产生最大阻力。而向心收缩只有可收缩成分肌纤维在收缩时产生克服阻力的肌肉张力。)2肌电(等速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时,在一定范围内积分肌电与肌肉张力成正比。在负荷相同情况下,离心收缩的IEMG较向心收缩低。)3代谢(在输出功率相同的情况下,肌肉离收缩时所消耗的能量低于向心收缩,耗氧量也低,与代谢相关的生理指标低于向心)4肌肉酸痛(做退让工作时容易引起肌肉酸痛和损伤,) 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1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某一块肌肉做最大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为该肌肉的绝对肌力。相对肌力是指肌肉单位横断面积所具有的肌力。)2肌肉力量与运动(①力量—速度曲线。张力大小取决于横桥数目,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 酶活性。要想得到较快的收缩速度就必须降低负荷量。②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当以同样速度运动时,力量大的表现出来的力量也大。③肌肉力量与爆发力。P=maD/t) 肌纤维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快肌纤维和慢肌)2根据收缩及代谢特征(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3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快缩白、快缩

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和兴奋性不应期的测定实验报告

神经干双向动作电位的引导传导速度及不应期的测定 组员:陈良鹏肖瑶伍思静袁果曼罗冰清 实验目的:观察蟾蜍坐骨神经动作电位的基本波形,掌握坐骨神经制备方法与引导动作电位的方法,理解与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的概念测定潜伏期时程和波幅,学会通过潜伏期法和潜峰法测定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通过测定神经干不应期理解兴奋性在兴奋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药品和器材:蛙类手术器械,BL-410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神经屏蔽盒,任氏液等。 实验原理:1、神经动作电位是神经兴奋的客观标志。当神经受到有效刺激时,处于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负于静息电位;当动作电位通过后,兴奋处的膜外电位又恢复到静息时水平。神经干兴奋过程所发生的膜电位变化称神经复合动作电位。如果将两个引导电极置于神经干表面时(双极引导),动作电位将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处,可记录到两个相反的电位偏转波形,称为双向动作电位。 2、神经纤维兴奋的标志是产生一个可传播的动作电位。测定神经干上的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可以了解神经的兴奋状态。在示波器上测量动作电位传导一定距离所耗费的时间,便可计算出兴奋的传导速度。 3、神经与肌肉等可兴奋组织兴奋性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可发生系列变化,即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组织的兴奋性才逐渐恢复。为了测定神经干在兴奋过程中的兴奋性变化,可先给一个条件刺激以引起神经兴奋,然后再用另一检验性刺激,检查神经对检验性刺激反应的兴奋阈值以及所引起的动作电位(AP)幅度,即可观察到神经组织兴奋性的变化过程。在本次实验中,主要观察的是不应期的变化,而非整个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步骤及方法: 1.坐骨神经—腓神经标本的制备。 2.将标本放入神经屏蔽盒,(注意刺激电极端为神经干的中枢端)。 3.仪器连接。 4.BL-410的操作。 实验内容: 1、刺激坐骨神经时诱发产生的动作电位

细胞膜电位

细胞膜电位 百科名片 组织细胞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或称为膜电位。编辑本段细胞膜电位分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1、静息电位 细胞在安静状态时,正电荷位于膜外一侧(膜外电位为正),负电荷位于膜内一侧(膜内电位为负,)这种状态称为极化。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增大,即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超极化。相反地,如果膜内外电位差减小,即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则称为去极化或极化。一般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如以膜外电位为零,膜内电位为-70~-90mv。静息电位是由于细胞内K+出膜,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导致的。 2、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的波形可因记录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以微电极置于细胞内,记录到快速、可逆的变化,表现为锋电位;锋电位代表细胞兴奋过程,是兴奋产生和传导的标志。锋电位在示波器上显示为灰锐的波形,它可分为上升支和一个下降支。上升支先是膜内的负电位迅速降低到零的过程,称为膜的去极化(除极),接着膜内电位继续上升超过膜外电位,出现膜外电位变负而膜内电位变正的状态,称为反极化。下降支是膜内电位恢复到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的过程,称为复极化。锋电位之后到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之前,还有微小的连续缓慢的电变化,称为后电位。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和神经纤维、骨骼肌等细胞一样,包括安静时的静息电位和兴奋时的动作电位,但有其特点。心肌细胞安静时,膜内电位约为-90mv。心肌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基本上和神经纤维相同。主要是由于安静时细胞内高浓度的k﹢向膜外扩散而造成的。当心肌细胞接受刺激由静息状态转入兴奋时,即产生动作电位。其波形与神经纤维有较大的不同,主要特征是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心肌细胞的某一点受刺激除极后,立即向四周扩散,直至整个心肌完全除极为止。已除极处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未除极处的细胞膜仍带正电而形成电位差。除极与未除极部位之间的电位差,引起局部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复极时,最先除极的地方首先开始复极,膜外又带正电,再次形成复极处与未复极处细胞膜的电位差,又产生电流。如此依次复极,直至整个心肌细胞的同时除极也可以看

3 加强提升课(6) 膜电位测定及相关的实验探究

加强提升课(6) 膜电位测定及相关的实验探究 突破一 膜电位的变化及测量 1.膜电位峰值变化的判断 (1)K +浓度只影响静息电位 ?????K +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 K +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 (2)Na +浓度只影响动作电位? ????Na +浓度升高→电位峰值升高Na +浓度降低→电位峰值降低 2.膜电位的测量 (1)膜电位的测量方法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一极接膜外,另一极接膜内 电表两极均接膜外(内)侧 1.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 中的Na + 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 A .静息电位值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增大 C .动作电位峰值升高 D .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解析:选D 。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细胞内K +外流,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Na +内流导致的,如果减少溶液S 中的Na +浓度,则会导致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 +内流量减少,而使峰值降低。 2.(2020·天津模拟)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 + 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

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 B.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 C.低Na+海水中神经纤维静息时,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 解析:选C。分析题图曲线可知,曲线a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膜内电位上升,变为正值,之后又变为负值,符合动作电位曲线图,代表正常海水中膜电位的变化,A正确;a、b两条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的膜电位值相同,则说明两种海水中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相同,B 正确;不论是低钠海水,还是正常海水,静息状态都是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C错误;正常海水中神经纤维受刺激时,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D正确。 3.(不定项)下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选BC。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项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项正确;cd段K +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项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资料报告

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1、(09年28)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答案是C,曲线一开始是向下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较长。 先需所给的条件“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得出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是A点的膜电位和B点的膜外电位的差值(A点的膜电位减去B点的膜外电位),可知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一开始A、B两处都是静息电位,膜外都是正电位,所以A、B两处的电位差为0,知道答案在C和D中选。又因为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记录仪记录的就是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动物电位先传到A点,所以当A点的膜外先变成负电位,A、B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值为负值,可知只有C符合。 做过这个题后,可做如下总结:当记录仪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的差时,所得出的曲线除了开始和结束是0电位外,中间也要经历0电位。 2、(2010年9)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神经表面,如右图,给该神经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答案是D,曲线一开始是向上变化,中间显示两侧电位差为0的时期很短。 若细心观察这两年高考题的答案就会发现,同样是刺激左侧,然后记录右侧两处的膜外电位变化, 和题相似之处是都是刺激两处的左侧,再记录两处的膜外电位,但不同的是,做题时能从已给的曲线图推测所测的值是左侧电位和右侧电位的差值,解题时可据曲线是应先向下还

膜电位测量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入方向问题分析

膜电位测量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入方向问题分析用灵敏电流计可以检测膜电位及其变化,当检测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时,都会有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当检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不一定偏转或偏转次数不同;也可以用于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双向性和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单向性,以及利用兴奋传导知识分析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和电流流入方向问题。 例 1 如下图所示,将连接灵敏电压表的导线两端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或内部(已知表的指针向电流流入表内的接线柱一侧偏转),显示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电位的是() 例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例3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请回答:

(1)图1装置A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电位。装置B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点的电位,该电位称为 电位。 (2)当神经受到适当刺激后,在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性发生变化,离子大量流向膜,引起电位逐步变化,此时相当于图2中的段。 上面三道题都涉及电流方向引起的指针偏转问题,但试题1和2中指针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入方向正好相同,试题3中指针的偏转方向与电流流入方向正好相反。好多学生觉得有疑问,甚至认为是不是题目有错误,其实这些题目都没有问题。 电流表中指针的偏转方向不仅与电流的流入方向有关,还与电流表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有关。同样是测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或者动作电位,电流表的正负极的连接方式不同,指针偏转方向就会不同。对于常规的电流表来说,电流从正极流入,指针会向右偏转;电流从负极流入,指针会向左偏转。 上述三道高考题中,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的不同,是因为它们的正负极的连接方式不同,因而并不矛盾。试题3的图1已经绘出了电流表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是正极连接膜内,负极连接膜外,A图膜电位为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电流从负极流入表内,故指针向左偏转;B图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动作电位),电流从正极流入表内,故指针向右偏转。 试题1和2图中并没有表示出电流表正负极的连接方式,按照浙科版生物教材和大学生理学教材,接线柱情况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流向和偏向相同。 题1和2只给出刻度盘面,题3给出整个电流计(包括刻度盘面),是二种不同情景的題。 在分析电流表的指针偏转问题时,一定要注意电流的流入方向和电流表的正负极连接方式,并按照常规的电流表连接方式判断即可:对于常规的电流表

在测定可兴奋细胞膜电位的基础上,如何设计实验证实动作电位去极相是na 内流引

在测定可兴奋细胞膜电位的基础上,如何设计实验证实动作电位去极相是na 内流引 如何设计实验证实动作电位去极相是钠离子电流引起? 在测定可兴奋细胞膜电位的基础上,如何设计实验证实动作电位去极相是钠离子电流引起的。静息电位:1。增加细胞外K离子浓度观察电位变化2、使用K离子通道抑制剂,观察电位变化动作电位:使用NA离子通道抑制剂,来观察电位变化. 仪器的话电流表导线显微镜之类的。 These are cells which cannot propagate action potential. Fibroblasts These are connective tissue cells. They are located in the interstitial space between myocytes, providing structure and support for the heart muscle. Adipocites These cells make up the fat layer that surrounds and cushions the heart. Endothelial Cells These are cells that line the inside of arteries, veins and form the walls of capillaries. Though initially thought that these cells served no particular purpose, it has been recently shown that these cells release special chemicals which can affect other cells within the vessel wall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cells in the blood stream. 膜还是不太一样的,它没有电压门控性的Na+ or Ca2+通道 Non-excitable cell types are characterized by an inability to generate all-or-none action potentials in response to depolarizing stimuli due to a lack of voltage-gated Na+ or Ca2+ channels (Rink & Jacob, 1989; Fewtrell, 1993; Clapham, 1995; Berridge, 1997). Consequently, membrane potential changes are proposed to influence [Ca2+]i responses mainly by alter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Ca2+ entry through ligand-gated or second messenger-operated channels. Indeed, several reports have shown that depolarization results in a decrease in [Ca2+]i and hyperpolarization causes an increase of [Ca2+]i during activation of mast cells, lymphocytes and related cell lines (Penner et al. 1988; Lewis & Cahalan, 1989; Demaurex et al. 1992). Previous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s from rat bone marrow-derived megakaryocytes have failed to detect voltage-dependent inward currents, which implies that this is a non-excitable cell type (Uneyama et al. 1993a; Somasundaram & Mahaut-Smith, 1994; Hussain & Mahaut-Smit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