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不简单 读书心得

教书不简单  读书心得
教书不简单  读书心得

《教书不简单》读书心得

在青山绿树环绕的小岗上,背书包的孩子们嬉笑着簇拥着一个高出他们不少的男青年,从孩子们跟他说话的语气,分明是带着尊敬,可从举止来看,又毫不客气,就像面对邻家早已熟识的兄长。男青年弯下腰,随手摘下山路边的青草,含在嘴里,青涩而略带点甜味的草汁弥漫在齿间——也许,这就是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滋味。

《教书,不简单》展现的就是这样一幅烂漫的生活画卷。清新朴实的农村生活,在教书育人的场景中一幕幕展现。随着作者一步步走上乡村小学的讲台,走进普通农村学生的家庭生活,读者的心已经伴随着这位年轻乡村教师深入到小坌的山水之间,同那些生活艰苦,朴实善良的孩子们在一起。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学习老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在放学路上追逐玩水,还一起在家常里短酱米油盐的平凡生活中走各自的成长之路。此情,此景,此境,已经远不止是一位乡村教师的生活回忆,更是对现实农村家庭生活的侧面素描。

老师,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崇高的称呼。老师是明灯,给在黑夜中蹒跚前行的孩子们以希望和光明。对我就是这样,从入学时的班级倒数几名,到毕业时的前十名;从“朽木不可雕”的英语差生,到获得留英双硕士学位,都是因为当年班主任陈老师给了我充分的方法论教育。不仅如此,他更身体力行,课程教与学的各个细节都被逻辑化的组织,就连学校劳动中的擦窗工作都能请同学总结出最佳的擦窗方法。这样的明灯,对于我这个在泥泞现实中挣扎的孩子,只要亮一亮,就足够了。这温暖的光亮一直支持着我的前进。在2004年,在最艰难的时候,我蜷缩在伦敦城中一个阴冷潮湿的朝北小屋,守着一个供热不足的电暖器,彻夜读书。面对窘迫的生活费用压力和繁重的课题研究,支持我的一直有这股温暖:无论困难如何,一定有好方法解决。在人生漫漫路上,支撑自己前行的明灯,每个孩子都需要。这样的明灯应该能在苦难中给人以信心和希望,在成功时给人以愿望和善良,在别人需要时,还能够亲手传递给他。

乡村孩子的明灯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现在真是不敢问,在这社会现实中,我们这些70后,充分接受过理想主义教育的一代,还有些许改变社会的和推动进步的愿望,也逐渐找到了在社会中的位置。不知道新世纪的孩子们还是否能接受怎样的理想,是否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中找到能支持自己的动力和方法。如果教育不能给乡村孩子们以发展的希望,如何谈社会的未来,如果社会不能给乡村孩子们发展的机会,如何谈国家的兴旺。吾国吾土吾民,前途未来莫大于此。

现实中,这个社会给了乡村孩子怎样的明灯?我们能给乡村孩子怎样的明灯?我回答不上来,只知教育了孩子们知识,没有教育出完整的心灵,而所谓的知识,已不能带来生活的幸福和心灵的满足。我只是希望,在将来,能看到这个社会不再划分“穷X代”;而每个中国孩子,无论是来自黄土累路的乡村还是高楼林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明灯,都有自己璀璨的“中国梦想”,。

见仁,见智,见义,面对这同样的乡村画卷,万般读者对会有万般的读法。可惜,我只是个一般的读者,在掩卷沉思时,回荡在脑海中的只有嬉戏的孩童和和蔼亲切的老师,却没有梦。

得师如此,人生之幸

——读《教书,不简单》

我并不能有幸与曾纪洲先生熟识,但总觉得,比起“大写的人”,也许“真性情的人”对他来说更合适更贴切。不是吗?看看《教书,不简单》里的曾纪洲:“数学没什么可讲的,1+1=2怎么解释呢”;学校硬件升级用电铃代替了手拉铜铃后反而觉得很遗憾,因为“少了一样可以炫耀的技术”;被恶狗追逼跳进烂泥田狼狈不堪,还得意洋洋地向狗示威“有能耐你也跳下来”;穿着剪了破洞的牛仔裤大喊学生名字,被村民误认为“疯子”,事后还为自己辩解“当时我穿的T恤是新买的”(看到这里不禁大笑);对于素质教育,他直言“与其似懂非懂地谈论素质教育,倒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习惯了西装套裙电脑幻灯一脸严肃相满口新名词的老师,对他的这些言行大约会不屑一顾甚至哂笑鄙视吧,但,有什么关系呢?——率真可爱的史湘云说,“是真名士自风流”。

但《教书,不简单》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显然并非向读者展示真实性情,而是总结、详述作者为师时的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经验,传递他的教育理念。——也幸亏如此,这本书才有了更真实的价值,更深厚的意义。作为一个三岁幼儿的家长,我每天都在为孩子成长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而伤脑筋,实在没时间也没兴致看很多书,但《教书,不简单》却是一口气读完的,原因很简单:书中所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不但帮助我教育孩子,而且也帮助我完善自己。

说《教书,不简单》中提及的小学教育方法、理念可用于三岁幼儿,大约不会使人惊奇。“一味地强行禁止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会认为地制造出更多的安全隐患,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只这一条,便是针对幼儿心理提出的最好解决方法。好奇是幼儿的天性,越受到阻止,好奇心便越强,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不顾一切地想满足好奇心,因此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对于有危险性的事物,倒不如一开始就主动与孩子一起尝试,让孩子尝试后觉得“原来也不过如此”,从此失去兴趣,主动远离危险。“学生一直在看着我们,自己就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说的不就是幼儿教育吗?曾在电梯内听到一位两岁左右的男孩大骂粗话,他的父亲羞得面红耳赤,训斥儿子要讲礼貌讲文明——所用的正是儿子脱口而出的粗言暴语。大部分幼儿的言行、习惯都是父母言行、习惯的翻版,身为父母,实在不可不谨言慎行。“想着法子夸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就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有责任可担”、“奖励应该着眼于品德方面,比如乐于助人”、“问一声‘哪里疼’远比大喝一声‘谁让你们打架的’更有效” “有威信的老师是有原则的”??????诸如此类,都可把“学生”改成“幼儿”,把“老师”改成“家长”,直接应用于幼儿教育;年轻的父母们若仔细看看《教书,不简单》,应用这些方法,受益必定不亚于看专业育儿书籍。

然而《教书,不简单》最令人震动的却还不是这些实用方法,而是另一处:作者不断强调“对父母要孝顺”。——我们早就习惯于把父母的牺牲和关爱视为理所当然,忽略甚至无视父母望眼欲穿的期待,哪怕这期待不过是每周一个问候电话而已。幸运的是,当整个社会都忙着对权势点头哈腰、对金钱顶礼膜拜的时候,还有一个毫不起眼的乡村小学教师,苦口婆心地教诲学生“要听父母的话,要孝顺父母”。——如果不是还有这样的人,我们真的连之所以为人的根本都会忘掉。毫无差错地记住学生(他人)的名字,用最简单的方式表现对他人的尊重、“对于别人眼中的苦闷,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换个思路,欣然接受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要让学生(他人)的心里装着老师(自己),老师(自己)的心里就应该先装着学生(他人)”、“很多话,虽然只是一时的气话,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如此种种,哪一条不是为人处世应该看重的?如果这些都忘了,或者装作忘了,看看《教书,不简单》吧,做一个更完善的人,归根到底总是不会吃亏的。

《教书,不简单》。教书之所以不简单,是因为教书的人用了心,留了意,费了神思,使学生在喜悦、感动中向上、向善。有了这样的老师,世间还有什么事业能比教书更伟大,更不简单?

这样的好老师最终也改行了。不用追究是谁的错;此岸彼岸这山那山,命运之手看不见也躲不开。他曾经是一个好老师,直接或间接改变过某些人的思想和命运,永远受到这些人的感激和尊敬,这已经足够了。至此不仅想起往事:初二做数学作业时不慎把一滴墨水滴在作业本封面上,因为擦不掉,就直接交上去了。第二天数学老师为此当众大发雷霆,并罚我把所有作业重抄两遍。其实我数学成绩本不差,但从那以后就永远在及格线边缘徘徊。我不是天才,因此谈不上被扼杀,但二十年后我仍然遗憾甚至怀恨:假如那个老师更用心一点,我的人生轨迹也许会比现在更为完美吧。无论如何我是没希望了,只愿我的女儿今后能够遇到一个像曾纪洲一般的老师,那便是她一生之幸了。

用什么改变世界

每个人都有自己改变世界的方法,好的,坏的,惊涛骇浪的,不温不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则是个很特别的职业,他们改变世界,从每次改变一个孩子开始……

这是一个普通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涯回忆录,六年半的时间累计出来的育人点滴。从最初走上讲台,到最后离开又被学生感动的留下,整本书用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讲述了曾老师在小坌教书的经历,浸透着乡村恬淡气息的文字里穿插着曾老师的“教书经”。身为人民教师队伍的逃兵,我曾经十分庆幸未曾选择那么千篇一律的单调生活,然而忽然间我读到了这本书,窥见了当老师的策略与艺术,在那些被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中我看见了身为老师的不简单。曾经想如果这其中的道理和教书的方法用更加教条死板的方式演绎出来该会是多索然而糟糕,如果没有了对于小坌景色以及风土人情的描写这本书将会少了多少的生动和灵气,还好作者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出一个纯净的世界,一个个改变孩子的故事。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在地铁上,周遭是眉宇间带着坐坐监狱在等待终点的人,然而透过这本书你仿佛可以看见一个很单纯干净的世界,那里有泥土的芬芳,有山野间的嬉戏打闹,有属于孩子的十分单纯的世界。我曾经试图在这本书中找到华丽的辞藻或是可以唬住我的大道理,但唯一被作者加以强调的字眼儿却是被总结出来的经验谈。我甚至曾经因为这些小黑子小小的埋怨了一下作者,他们不华丽,不深奥,不足够调动起我八卦的神经。然而,我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实用并具有指导意义的东西,值得被强调。我一厢情愿的希望他们具备更多的广泛的意义,但却忘记了会有无数真正的教师会从中获益。

无数次的听闻同事抱怨现在的孩子,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掌握的信息海量庞杂,却仿佛从骨子里少了很多的东西。“老师,理想有什么用?最后还不是为了赚钱,那我现在就有了,干嘛还要理想和追求?”同事往往在这样的时刻尴尬无比,这些孩子的成长中究竟少了些什么,以至于他们对刚刚开始的人生变得兴趣索然?我们的教育在一天天的变得“高大全”,我们要顾及孩子的每一面所谓的素质,学习科目要高分,各项社会活动要高能,我们向孩子的脑中塞进知识的同时忘记了塞进品德,我们向孩子手中传递能力的时候忘记了传递美好的感受。乐观、感恩、孝顺、责任感以及梦想等等或许是不被考察的科目,但是没有了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怜,要让他们用什么去改变世界呢?曾老师说“做人永远比学习来的重要”,所以他的学生都在成长的过程中真诚的感受着周遭平凡而琐碎的日子,不用专门为自己“攒材料”也可以轻松的塑造出一个完满的自己。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当我们的孩子为了出国

或是被某个名校录取的时候费尽周折的积攒经历,打造隐性品质,塑造完整人格的时候,他们的成长被人为的规定了,篡改了,他们未来改变世界的手段就只有“功利”,那样的世界会是我们真正想要的吗?

每当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想它给予了我们什么。我想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得到很多方法,为工作中的很多疑问找到参考答案。如果你是一个教育的冷眼旁观者,你会被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以及他的学生所引领,到达一个干净纯洁的世界,那里住着每一个最初的我们,那个想要改变世界的我们。

桃李漫天香灿灿——读曾纪洲先生所著的《教书,不简单—...

这本书的味道有股清香。还有前香和后香,前香是江西乡村的自然之香,后香是人情浓于水的醇香。

看这本书仿佛走进了树林里,是一条条郁郁葱葱的山间小路,还有呼啦啦的山风轻抚过你的脸庞。大伙还都唱着歌!

这是一座生机勃勃的山,当然里面还有个生机勃勃的乡村学校。在欢声笑语中,在朗朗书声中,学生和老师都在茁壮成长。

做一个灵魂工程师,这是个多么美好的事。

兴许现在的年轻人都要特立独行或者讲究个性了。一听,别人要塑造自己,都是不乐意的。总觉得自己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那才好。可是,有哪个人又是无中生有的学习知识,甚至是无中生有的塑造性格的呢?

人和环境总是在互动中互为依托,共同成长的。世间事,总是不一样背景,同样的事情。

好比乡村的学校和城市的学校,甚至是以前的学校和现在的学校。书中提到的简易兵乓桌、手抄报、知识竞赛,同学间的友情、乡情,甚至朦胧的爱情,不都是一样的吗。只是在这个乡村里,不跳橡皮筋,而是跳毛线;乡村里摘了花蕊吸里面甜蜜的花是映山红,而笔者记忆中的则是一串红。

再好比教书育人,正确的教育方法总是在哪里都会得到印证。书中对学校教育的方式做了很多理念上的阐述与实践上具体方法的描述。有些是属于“独门秘方”,如“拳打玻璃窗”、“游泳探险”等,都是创新出奇的;而多数的理念,却都是目前公允的价值。如对别人的尊重,即使是对疯子的尊重也是很重要的;鼓励一个人比惩罚一个人更能修正一个人,等等。

创新通常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反常规,而公允的价值亦有其本身的沿袭轨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步得到大家的承认。作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老师,曾先生还颇有儒家风范。以“家长比老师重要”(大意)的基调,再突破家长及社会环境对学生隐性权力的控制,梳理了人性,从行为到内心地发掘出人们善的种子。从而改变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世界的认识。这个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

不仅如此,书中很多段落中提到那些“硬块”家长,要使他们变得“柔软”——似乎比教导

小同学们更为不易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毕竟几十年了。“老顽固”——越老越顽固。也只有曾老师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向他们吹拂去公允价值的春风。

书中的人物都是来源于曾老师的亲身经历,来自于真实。所以寥寥数笔,无论是同学、家长,还是老师都生动鲜明,跃然于纸上。

就拿他本人来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戴着眼镜,清瘦的,上了几次讲台都还脚抖的城市青年(虽然生于农村),如何一步步融入村小,如何一步步带动学生创造好的学习氛围,得到好的学习成果。一个会语文数学画画,却不会打兵乓球的小青年。爬着树带动学生;以真诚带动学生;穿着乞丐裤翻过几个山头去家访;后来才教有所成,得到了同学、家长、甚至乡亲的爱戴。成为了一个桃李漫天下的好老师。

这一幕幕的事,一片片的情。在曾老师的流畅行文下,毫不拖沓地述说了出来,让人感觉清爽简洁。此书要不是一气呵成的,再多些修辞润色,那一定是部赏心悦目的杰作。尽管如此,初翻此书时,尽仿然有阅读作家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之感,其内容松(轻)而不散,意趣和思想并驾齐驱。书中很多的民俗点缀和俨然天地是我的自然风情更给人以曼妙的感受。最让人回味的,则是师生间那浓浓的,久久不散的情谊。

《教书,不简单》的读书心得

1一星期之内读了两遍《读书,不简单》这本书,第一遍读,惊讶、兴奋之情促使我迫不及待地往下看,第二遍读,共鸣、感动之情让我不断咀嚼、回味。这是我第一次对看有关教育教学类书籍的反应,近乎狂热,爱不释手,从而想要拥有,于是随即买了一本回家好方

便自己随时翻阅。

《教书,不简单》,这本书打破我一直以来对教育教学类书籍的观念,整本书没有出现类似某某某大教育家说之类的名言,也没有出现长篇的令人费解的理论概述,而是一个个清新的教育教学小故事,一句句质朴的大白话。因为我也是一位从农村走出来的至今奋斗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第一线的教师,因此看着这些故事感觉就像是昨天刚在自己身上发生过,或者就是现在正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发生着,令人倍感真实与亲切。其中笔者的一句句教育教学感悟,让我一边读着一边不断对照着、反思着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2在面对学生的某些兴趣爱好会存在安全隐患或影响学习时,曾老师说:“一味地强行禁止往往适得其反,不仅会人为地制造出更多的安全隐患,还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他的做法是陪着孩子一起去河边玩水,一起去后山的小树林里荡秋千,甚至一起“偷”红薯,在和学生玩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的指导和建议,告诉他们玩水要去安全的地方、有结伴而行、不能再水里开玩笑、不可玩类似“高空跳水”这种拿生命开玩笑的游戏等,在与学生一起玩的过程中又对学生玩的去处了解得一清二楚,并取得学生的信任,又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真是一举多得,本来看似放纵学生危险游戏的事情却在曾老师的引导下走上了安全的道路。我想,这就叫疏导吧。看到这一片段,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也有一次类似的让我微微得意之举。记得几年前学生中疯玩“悠悠球”和“战斗陀螺”,学生课堂上手伸在桌肚里偷偷地摸,同学间“眉目传情”;课堂下交流经验、切磋技艺,怎么禁也禁不住,“悠悠球”“战斗陀螺”没收了很多也不见效,学生反而更不专心学习,与老师打起了游击战。后来我改变了策略,在班级里公布了不久后班级将举行“悠悠球”表演,“战斗陀螺”赛,欢迎同

学们报名参赛,但有个条件:必须做到课上认真,课后作业完成后才能玩,不然比赛取消。一开始学生半信半疑,几个胆大的试探着来问我是不是真的。在得到我的肯定,并在我露了一手“悠悠球”表演后(跟我儿子苦练的),报名空前热烈。从那以后,大部分学生课堂面目有了很大的改观,个别学生在老师一个眼神提醒下也能慢慢自觉,作业也不再拖拉,甚至还有同学互相督促着学习,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正式比赛的那天,学生“悠悠球”表演花样百出,姿势优美,引来阵阵掌声,“战斗陀螺”比赛在操场举行,引得其他班级的学生羡慕连连,使得我们班的这帮小屁孩子得意跟什么似的。我想,对于大批孩子共存的特点,对于孩子追逐儿童世界的流行,光靠传统的谈话、说教收效是甚微的,而简单的堵更是不可取的,因为孩子们往往会阳奉阴违,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但是不堵则会放任自流,那更不行,所以,我很庆幸当时的我堵导结合,以导为主,既满足了学生的玩,又让他们明白了怎样摆正“玩”与“学习”的位置。感觉这与曾老师的做法不谋而合,心中真是有点小小的窃喜。

曾老师说:“无论是跳绳,还是拔河,引导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找出技巧,而且让这种技巧的归纳和总结成为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都有的习惯,这显得更为重要。”“找出问题所在,然后作出相应的调整。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要赢得比赛,依靠的不只是力量。”

最近大课间活动中我和学生新玩了一项游戏,叫“双人合作跑跳绳”,由一人站在绳子里,一手拿着绳子的一端,另一个孩子站在绳子外面,拿着绳子的另一端,然后两人一起甩绳,绳子里面的孩子要向前跑跳。刚开始,孩子们一点头绪都没有,不是甩绳不一致,导致绳子要么套在了其中一个孩子的头上,要么扭得像跟油条从而没跳过;就是两人步调不一致,一个跑得快,一个跑得慢。而我的做法是在旁边替他们干着急,不断地指导他们应该怎样,或者替他们喊着口令,嗓子都喊疼了,效果却十分不理想。直到练了一个多月,大部分学生才基本掌握其中技巧。看了曾老师的做法,我想,如果当时我示范以后让一组同学先试,其他同学观看,发现问题后马上请学生说说问题在哪里,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然后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改正再练,出现新的问题再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样由学生自己想出解决的方法,他们就会记得更牢,练起来时也就会更加注意。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告诉他遇到问题要发现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努力想办法解决。要赢得比赛,除了实力,还要动脑子。而像我这样在旁边不停地喊着、指导着,其实在比赛中的孩子是听不清楚的,及时听见了也来不及反应过来该怎么做的,而不在比赛的孩子则是听见了却记不到心里去了。虽然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能掌握基本的技巧,但自从读了《教书,不简单》曾老师的这本书,让我发现我和学生玩的这项游戏只是单纯地成为了游戏,没有使孩子更好地提升能力,心里不免有点对自己的懊恼。但开心地是我想我以后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因为我已从中学到了该怎么做

4书中,在对待学生上,曾老师说:“只有保有一颗童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揣摩学生真实的心理状态,与学生“换位思考”,最终才能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平日里,传统的师道尊严观让太多的老师“端”着,不仅累了自己,也累了学生。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和学生一块儿疯,只有真实的自己才会让学生感到亲切,因为真诚源于真实。我想,真诚才是打动身边所有的人的制胜法宝。当然,也包括学生。”在对待家长时,曾老师说:“与家长打交道,不必费心思。只要你对学生好,学生在你的教育下一天一天地变好,家长自然就认可你了。”在对待工作上,曾老师说:“作为老师很多话气话不该说。很多话,虽然只是一时的气话,但会让学生不理解、瞧不起,更有甚者,会给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严重

地损害了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形象。”在对待生活上,曾老师说:“生活永远都有美好的

一面。对于别人眼中的苦闷,既然无力改变,那就换个思路,欣然接受吧。”

《教书,不简单》,让我看到了一位充满爱心与责任感的老师,看到了一位真挚、睿智的老师。

教书不简单读后感

读这本书脑海中经常浮现出曾教过的五年级孩子的纯真面容。虽然没有在乡村教学的经历,但我所见过的那些孩子眼中透露出的天真、纯洁与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孩子并无二致。正确的教育方法在哪里都会得到印证。《教书,不简单——一位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活》写的是乡村教育,与城市中学校教育有所区别,但同为教育,最终目标应当一致——做人永远比提高成绩重要。

多与学生交流,给他们学习成绩之外的肯定

要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就得先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个人。而“要让学生喜欢上教师,就得从课间10分钟开始”。作为教师,曾纪洲下课后并不急于离开教室,而是尽可能地与学生交流。这种交流可以是对学生学习的指点,可以是家长里短的闲聊,可以鼓励,也可以提醒。正是因为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才会有情感上的交流,教师才有可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曾纪洲非常善于表扬学生。“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就不要吝惜自己的表演,尤其要给予学生学习成绩之外的肯定。”他会和学生分享一些自己当年的糗事,给学生自信的理由;他会在学生的名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向往名字寓意的“那个自己”;他会拜学生为师学方言,帮学生树立自信的同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善意地向学生索取帮助,其实就是让学生觉得自己对于老师来说是重要的,这时的学生往往也是快乐的。因为有时候,爱就是一种索取。

教师应该想的不是禁止,而是引导

有些教师总是苦口婆心地告诉学生,不要干这个,不能做那个。然而“作为大人,脑子里想的永远都不能是禁止,而是引导”。可小孩子通常都精力过剩,那该干点儿什么呢?曾纪洲组织孩子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考虑到乡村孩子每日都走很远来上学这一现实,他果断放弃跑步,选择进行技巧类的活动。无论是跳绳,还是拔河,他都注重“引导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找出技巧,而且让这种对技巧的归纳和总结成为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都有的习惯”。对技巧的归纳与总结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这种总结技巧的习惯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为人处事的方式。

身为班主任,曾纪洲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他认为,学生只有树立了主人翁意识,才会对班级、学校有责任感。班级是学校的一部分,所以,首先要让学生有意识地成为学校的主人。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校的绿化带,该种些什么,怎么种,都由学生作主,让学生真

正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另一个“家”。“如果先对学生进行这样一种着眼于学校大局意识的培养,那么,加强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是一点就透的事情。”

先做好孩子,再做好学生

学生需要榜样,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他们才知道如何去做,如何去改变。在曾纪洲看来,榜样完全可以通过“偏心”的方式来树立。生活中的细节,哪怕是上课的眼神,都能成为曾纪洲“偏心”某个或某几个学生的理由。“不必避讳学生说自己是个偏心的老师,重要的是要告诉他们你偏心别人的理由,而这个理由绝不能仅仅是学习成绩优秀。”爱与尊重是每个人都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的礼物。多数学生都会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师的“偏心”,那么便不必怀疑以“偏心”之名树立榜样的激励效果了。

曾纪洲认为,孩子的问题家长最好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跟教师沟通。“家丑不可外扬”,只有保护学生的自尊,才能促进学生取得长足的进步。即使学生对他言听计从,曾纪洲也不会让家长产生“孩子被老师夺走了”的想法,因为他总是告诉学生,“先做家里的好孩子,其次才是做学校里的好学生”。在他心里,成绩不是目的,成“人”才是目标。

无论是教育琐思还是乡趣随笔,我们都从中看到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付出与收获,看到了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生骄傲的教师。做人比提高成绩更重要。教书,不简单。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5篇_心得体会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5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一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是一本个性十足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感受到吴非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是一个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呐喊的人。整本书贯穿着浓浓的为教育的忧虑之情,还有他的信仰教育应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实这本书是不需要再做什么摘抄的,读完此书,我们只需记住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而非一个做题的机器。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由的人,否则培养出来的也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人。 读完此书,可以发现吴非老师与李镇西老师的思想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在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中国教育中的种种恶习,都在努力培养健全的人。不同之处在于吴非老师脾气似乎更大,看不顺的一定要说出来,而且说到深处、痛处;而李镇西老师似乎圆滑了许多,他更多地去享受教育的快乐,并且把大家也带入教育的快乐之中,从改变自己开始,来改变中国的教育。两位老师的风格都是我喜欢的,因为他们都很真诚,都有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 不过吴非老师批判的太多,虽然所言皆属实。但是光谈负面形象未免使广大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作为教师,我还是希望能更多的获取正能量,把自己小小的班级带好,让他们感受成长的幸福。当然,在吴非老师别的书中有介绍。 所以,这本书的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唤醒,正如书名:不跪着教书下面摘录一下书中的经典之处: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的发现这样的孩子,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是的,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远比一个危险的优生要好。)在有仁爱之心的教师眼中,学生首先是人,是需要关怀的人,在那样的班级中,学生也就懂得了平等和仁爱 人文教育的本质是精神之学,教育者首先必须是善于思考的人。(试问,当今有多少教师能有自己的思想呢?) 师与匠不属于同一层面,匠的技巧再高,难有创建,师则一定要有自己的风格,善于创造。所谓技巧,卑之无甚高论,得之于教训,积累为经验;但是思想能使一位教师站立起来!(读书如果只为寻求技巧,是痛苦的,改变思想才会发生质变。) 认真听是非常累的,更何况本来就存在着“遗忘率”问题。(我们不允许学生忘,可笑!)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精神追求,即使他奉献一生,烛灭丝尽,其作用也有限。 (关于和家长交流)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是争论是非曲直,争输赢。不要训家长,这可能使他们为难。 为什么要读名著,是为了获得教养,为了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站立着。 如果数理化学不好,那仅仅会后,如果母语学不好,缺少人文素养,那就是愚蠢了。 青少年的道德养成,途径是多样的。通过读书获得文明素养,通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是吴非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还没打开书就被封面作者的自序所深深吸引,“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短短的一百多字,读完后居然有些莫名的激动,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带着好奇与疑惑翻开了它。 这本书一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主题,记录的都是作者见到或者听到的教育现象及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作者针对这些现象与问题分析得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教师是什么? 从小时记事起,人们对教师的形容与比喻也都是高尚与无私的。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未来;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酸甜苦辣;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认真地读书,不停地读书,从书籍中获得教育智慧。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精华】

《不跪着读书》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虽然还没读完,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本次读书的心得体会,本文是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 暑假闲来无聊从网上浏览到一本书<<不跪着教书>>,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后,我体会到:教师要挺直了身板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要经常弯下腰去俯视学生的优缺点,要不时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的心贴心的交流,偶尔还要跪下去仰视孩子们的天真和纯洁还有我们时刻在说的闪光点。这样我们教师才是“该站的时候如青松,该跪的时候如阶梯”!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们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 教书近十年,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原因何在,就是因为缺乏尊严,没有铁骨。繁琐的工作,使我产生职业倦怠。得过且过,没有个性,缺乏激情,使我见了什么都无所谓。我成了十足的教书匠。我是跪着教书,跪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俯首贴耳,惟命是从。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不跪着教书的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我是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过来的。把它从书架上抽下来,微黄的封面看起来特别素雅。上面还有几行蚊蝇小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怎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年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姿态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这本书总共分为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一些教育随便以及吴非老师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时而通过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发人深省,时而通过引经据典来针砭时弊。足见吴非老师的博览群书以及入骨的思考能力。 肯读书,会读书。我想这应该是作为一名教师应有的最基本的姿态。我很喜欢第二辑中的文章,这一辑的主题是《我

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提到:“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但是,现今的社会总是诱惑太多,各种信息通讯工具的介入,让人们越来越远离了书。就我自己而言,有的时候振振有词地给学生推荐某一本书,但是自己却还没有看过,然后就只能匆匆地将此书买来,临时抱佛脚,却不是真正地能够给学生一些推荐的理由。有的时候,读书变得是被逼上梁山的。比如为了参加某一次的科研比赛,才迫不得已得拿起书。比如学校要求写教师心得,才会很不情愿地去拿起书。现今社会,我真的很佩服还能够全心全意地去阅读、去钻研的老师。很有幸,在刚刚当教师的第一年,就有幸碰到了一位钻研型的老师李云吾老师,对于书的研究,着实让我敬佩,正是因为读书多,才会对于写任何一类文章他都能够信手拈来,很是让我感慨。 教师自己都不喜欢读书,怎能期盼自己的学生嗜书如命呢?如果教师自己能够在给学生推荐某本书时,自己都讲得如痴如醉,陶醉其中,我相信学生也会被感染的。当然,吴非也提到了,即使要读书,也不是盲目地读,而是“不要跪着读“,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尽信书,不能去膜拜书本的知识,要懂得去质疑。”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们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就如XX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

不敢想像,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们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们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及读书感悟1000字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及读书感悟10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不跪着教书》读后感及读书感悟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000字: 昨天读完《不跪着教书》,感受颇多。首先、感觉自己在教学时确实存在这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特别是跟学生相处时有些做法是不合适的。第二就是自己把原来的一些想法只是作为牢骚抱怨了很多,并没有真正的有写出来的想法,更多的是尽管有些东西自己感觉是对的,但也不敢写出来。没法做到像吴非老师那样直言不讳的表达出来。 现在想来做班主任的时候还是很多地方是保守的,没有给学生创造出更自由的学习环境,如果给自己找个理由的话就是因为是理科老师缺少了发散思维和浪漫主义情怀,更不敢说人文情怀了。 整本书读完后觉得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一些素质。首先老师要多读书,要有人文教育情怀。读书不仅仅是给老师带来丰富的知识,更给老师开辟一方精神天地,使老师能做到独立守神,不被外界复杂浮华的环境所干扰,能够静心教学。因为作为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不高的教师群体只有自身精神有所寄托,才会潜心学问,真心教育。其次、教师要有教养,要真正的明白教养对学生、对社会有着不可匹敌的影响力。 如果一位教师没有了教养,只为提高成绩不择手段,往往会带出一批粗鄙野蛮的学生。再次教师应该有深厚的专业修养,不只是会刷

题,更应该有本专业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更传播文化。然后教师要有批判意识,不能随波逐流。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改革,优秀的教师要在狂潮中保持镇定,保持教育的本色。并不是所有的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很多时候一些脱离一线教学的专家并不比我们长期坚持教学一线的教师更有发言权。毕竟教育可以改革但不能搞运动,教育必须遵循规律才行。最后,教师要有自己的骄傲,不能仕权唯财,因为只有站着教学的老师才能教出站着生活的学生。现在的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自由、平等和不附权贵,应该教育学生做一位堂堂正正的人。 在读书的过程中联系自己的教学经历也产生够许多感触。深为教师不安,因为社会给与教师的期望太高,却给与教师的权利和待遇相应太少,读后感特别是高中教师在现下以高考升学率为指挥棒的情况下,老师在高强度的工作,工作时间常,压力大,但是相应的福利并不到位。又有甚者是任何一位都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指手画脚,如果不给老师相应的保护和支持,教育很难做到真正的教育,因为就连小学生都会教育局告老师,就更别说家长了。因为个别教育界的败类,社会对教师的容错率大大降低了,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已经慢慢的变了味道。因为原来固有的一些不良思想和做法,有些人对教育的偏见日渐深重,进而对教师的偏见日渐深重,很多时候是不信任教师的。 教育如果缺失了家校合作不会是成功的教育,毕竟家庭才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媒体也多宣传教师的付

读书心得(不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读后心得 张晏沅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智者在谈话。好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地去阅读一本书来补充自己的大脑了。这次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这些书,正是教师所需要的,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因为我们是“教书育人”经验的缺乏者,我们需要这类书籍来丰富我们的教育,就像接下来我要谈的这本——《不跪着教书》。 该书是着名教育家吴非对一个个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他以故事的形式呈现,没有空洞的说理,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深入透彻,读完耐人寻味。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让我不得不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思:教师是什么?如何才是不跪着教书呢?我觉得: 一、独立思考——做有思想的教师。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教师自身的灵魂又该如何不断塑造? 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吴老师指出:“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了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在教学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但不能丧失自己作为引导者、点拨者的地位,教师必须是一位有个人见地与独立思想的引导者,对于学生自己的想法不能作旁观者,要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与智慧生成的激情殿堂,让“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撼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课程的改革需要有思想的教师,学生的灵魂需要有思想的“工程师”。

二、知识渊博——做读书的教师。 不跪着教书,必须要有站起来的勇气。要有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厚度、思想的深度。 吴老师在《只要肯读书》中提到做老师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的确,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重要的途径。有句话说的好:“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的时候,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学习,不喜欢读课外书。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可能是缺少教师榜样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做到忙好手中的事,读好经典两不误,争取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只有热爱学习的老师,才能让学生知道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加敬重他。 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教师更应该为中国教育崛起而读书! 三、独树一帜——做有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师。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一位教师教学成熟的标志。每一位教师都应具有自己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有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的老师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吴老师认为,老师没有教学风格就没有教学地位,“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长久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就如破庙庸僧在谈禅。”吴老师的观点非常尖锐犀利。 那么怎么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呢?我认为,首先要清楚自己的长短处,要将自己最擅长的那一面展示出来。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什么都精通,什么都做得相当的精彩。就拿语文教学来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要求有很多,要博古通今,要有深厚的文化修养,要有书法家潇洒的字体,要有播音员标准的普通话,要会声情并茂的朗读等等。那么,我们就要合理的分析自己的特点,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将它发挥到极致。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今年暑假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不跪着教书》一书,顿时被它的书名深深吸引,心中的疑问也随即接踵而至:“不跪着教书”?难道有人是跪着教书的吗?究竟什么是“不跪着教书”呢?为了解开心中疑问,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真是书如其名,书中阐述的观点个个都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读后让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对“教师”这一称号有了进一步的的认识,书中提出“教师”应该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头顶天,脚踏地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绝不能跪着教书。 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我认为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不停地读书,通过书籍充实自己的教育知识、获得教育智慧,通过阅读让自己越来越直。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吴非老师在书中讲了这样两件事:他有一次在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讲课,看到坐在前排的两位教师一直在说话,旁若无人,且时进时出,引得一些教师侧目。教师竟然如此缺乏基本修养,吴老师很费解,只好当场提请他们不要妨碍别人。还有一次,吴非老师到江西“支教”,一上午的报告,千人会堂中手机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前后左右,教师都全无顾忌地高声通话,就像走在大街上一样。吴非老师说,凡此种种,让人感慨不已。很多时候,他都不忍指责同行,知道每个人都有具体的难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一位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他说:“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们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们看不起你。”他期望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对目前教育的现状的警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本书的可贵之处不仅仅是“找出了中国教育的痼疾”,而在于“开出拯救痼疾的良药”。不是吗?通读全书,你就会发现,作者在书中谈到的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痼疾,比如不让学生请假过生日、不让学生迟到、不让学生组织课外活动,教师搞有偿家教、教师接受学生礼物、教师接受学生家长宴请、教师要学生家长办事,以及怎样做一个出色的教师、做一名优秀的校长、做一位合格的父亲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六篇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六篇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六篇 【篇一】 “要想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怎么样的人?”书封面上这段小字深深震撼了我。 我在心理暗暗地问自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你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吗?你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怎样的人呢? 首先,教师怎样才算是“不跪着教书”呢? 吴非老师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这一篇中提到,语文教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要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试问,一位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所教出来学生会有创新能力吗?他教出来的学生只会对任何灌输给他的东西都深信不疑,没有半点怀疑和批判精神。没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 王小波认为知识分子最害怕的是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

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现在是一个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年代。我们赶上了好时候,但我们却要主动抛掉独立思考精神,面对一本教参不敢说“不”,面对众人口中的优秀教案奉若宝典,而不去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作为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对孩子们带来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师,作为他们的传道受业者,我们要对祖国的花朵负责,要对我们自己负责,做一个“不跪着教书”的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呢? 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其实这是终身学习的理念,一辈子教语文,一辈子学当语文老师。教师并不是仅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就能高枕无忧了,自己同样也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更是要认真勤奋地学习,不停地读书,从书中获得教育智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得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思想也随着开阔了。我很难想象,吴非老师谈到他有一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的读书笔记 吴非老师在书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 么样的人呢?”这段话发人深省,也让我渐渐明白吴非老师说的 “不跪着教书”是指的是什么。让我们不由得思索:教师是什么, 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书中的教育随笔篇篇观点鲜明新颖,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作者以几个时 代丰富的教育人生体验,以一个教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审视着当今 教育的种种弊端,以一个中国人具有的爱国情怀呼吁每一个教师做 一个有思想、有追求,当一盏能够长久地照耀学生一生道路的明灯! 教师究竟是什么?从古至今,教师被太多耀眼的字眼照耀: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有人把教师比作 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 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还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 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其实,我觉得,教师就 是教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 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 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 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 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些,教 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不跪着教书》中有一个小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吴非老师说:“课堂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这告诉我们不 跪着教书,“老师应当是思想者”。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 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 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在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五篇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五篇 《不跪着教书》是20XX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非。该书为《大夏书系·教育随笔(第一辑)》之一,主要是1988年以来作者的散文随笔汇总。关于《不跪着教书》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WTT给大家整理的《不跪着教书》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一)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教师是跪着教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来自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假期中,我有机会细细品读了这本书。读罢掩卷沉思,内心竟如灌铅样的沉重:芸芸众师之中,真正做到不跪着教书者能有几人?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了照本宣科的机器,成了书本的奴隶,考试的奴隶。我们曾经有过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我们身上或多或少的透着些奴性,我们自己还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跪着生活。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看来只能先从教师不能跪着教书做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呢? 首先,教师要多读书。“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该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教师读书是关系教育成败的大事。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

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了教育生命。教师是天生的职业学习者,职业读书人。教师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一辈子“站直了”教书! 其次,教师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人格独立了,才能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思想独立了,才能教会学生用智慧去怀疑,去判断,去立论,去创新!“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只有用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只有教师的思想光明才能烛照出学生的精神灿烂,只有教师的情感高尚才能熏陶出学生的高尚情感,只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才能培育出学生的健康心理,只有教师的人格伟岸与厚重,才不会导致学生的人格猥琐与浅薄。 再次,教师要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就像肖川老师说的“没有任何一门课程可以直截了当地教给我们教育的智慧。”的确如此,尽管不少的文章和著述都涉及到“教育智慧”的话题,我们从中所能得到的也仅仅是教育的方法和技巧而已,更何况这些方法和技巧能否恰到好处的为我所用还要另当别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也就是说要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必须从丰厚自己的文化底

不跪着教书 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我很惊诧,亦很迷惑。带着期待、怀疑、审视和好奇的心态,我打开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 书中让我最感动的是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这篇文章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记下了这样一则真事。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一朵硕大的玫瑰花,全校师生都非常惊讶,每天都有许多同学来看。这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的一个 4 岁小孩在花房里摘下了那朵玫瑰花,抓在手中,从容地往外走。他很想知道这个女孩为什么摘花,他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给她看,看过我就把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天真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她搀着小女孩,在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长久地感动着我,并深深地启迪了我。假如是我,会怎么做呢? 我想我可能会对孩子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首先会没收了她的花,更不会再去摘花给她,而是苦口婆心的对小女孩进行一番传统的道德教育,教育小女孩不要损害公物。小女孩也一定会唯唯诺诺,并从此开始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慢慢根植积累着一条又一条的大道理,但可能会让她缺失了对人性美与人情美的感悟,缺乏了同情心和怜悯心。可能今后她知道别人有困难或生病等也会漠不关心了…… 有时,我都不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孩子。为了让学生能长成更加“健壮的大树”,我们给孩子从小就开始剪枝,按着我们的意愿,把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给剪掉了,慢慢地把孩子修剪成我们心目中的“好树苗”。而从未去考虑孩子所犯的“错”的本意和初衷,把孩子美好的思想抹掉了。就像上文中所说的小姑娘,她没有成人的思维,只是为让奶奶能高兴一些,做出了摘花这样的错事。 肖川博士指出:“教育智慧只能从我们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们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们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懂得真善美。可我们很少认真想过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要通过一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们的同情心,让他们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为自己现在的教学态度感到自责。我有很多时候懒得听学生的辩解,只是自己一味的教育说服,认为对学生已是“仁至义尽了”。可跟苏霍姆林斯基比起来,我的一些教育方法真是没有尊重学生,只是“一厢情愿”的。 最后我想说:《不跪着教书》真是一本好书。在此我只想好好地感谢吴非老师,他给我带来了触及灵魂的感悟。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希望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 愿吴非老师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境界能给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带来深刻的反思和启迪,愿中国涌现出更多更多的“铁骨教师”,教育出的学生都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这也许是因为长期从事一种工作,产生的惰性吧。教育是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的。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经常看些教育丛书,不断学习好的教育方法,再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工作,使自己的思想经常充满活力,更利于适应今后的教育。 倾注智慧与真情做一个思想者,一个思考者,一个“写作者”,一个积极而真实的生活者。以智慧守望理想、以真情坚定信念,去追逐生命的完满、去求索教育的真谛。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张婷 翻开书本,看到让我震撼的这样一段自序!“想要学生成为站立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文字,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吴非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辑一百篇文章,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6篇

---------------------------------------------------------------范文最新推荐------------------------------------------------------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6篇 《不跪着读书》是一本非常吸引人的书,虽然还没读完,但是也想谈谈自己的感受。结合自身情况,谈谈本次读书的心得体会,本文是不跪着教书的读书心得,仅供参考。 不跪着教书读书心得一: 暑假闲来无聊从网上浏览到一本书不跪着教书,我感到非常好奇,教书和跪着是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份好奇我细心地阅读了吴非先生写的这本书。书中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里的理论,而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或教学随想,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那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使我看后久久不能平静! 开篇第一则随笔《永不凋谢的玫瑰》就深深地打动了我,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励着吴非老师,他说: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有这样的美好。这个故事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们老师往往被传统观念束缚,忽略了学生的想法。我想如果是我,我肯定会去批评这个小女孩,然后耐心地教育她应该保护花草树木。那么这个孩子这么善良的行为不是被我给扼杀了吗?我被这么美好的、有爱心的小女孩感动,更为苏霍姆林斯基爱的教育感动。在感动的同时我也感到了沉重,教育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育人, 1 / 36

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看到这,我不禁问自己:面对孩子,我是怎么做的?我做好了吗?当我认为学生犯错的时候,我总是会马上告诉他这样做不对,有时甚至发怒责备,以为严厉的批评可以给他深刻的教训,下次他就不敢犯错了。我想我的不够耐心与不够机智不仅让我失去了许多教育的契机,说不定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伤害了一些孩子幼小的心灵,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呀,想到这,我不禁毛骨悚然。 书中多次强调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要坚持读书,善于思考。只要读书,什么都好办,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书中的这些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的心为之一颤,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读的书还太少,思考的深度尚浅。校长经常提醒我们应该博览群书,但是,自己却常常以忙、累为借口推脱。事后我反问自己: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准备好一桶水,甚至源源不断的水源了吗?尤其是书中讲到现在的教师普遍缺乏思考,只知埋头苦干,不知及时反思,对教学中和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缺乏深度的思考。想想自己也一样,有时经常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但没有及时去反思,时间过了也就忘了。现在我告诉自己思考也会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读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后,我体会到:教师要挺直了身板做一

读《不跪着教书》心得体会 - 温州外国语学校

读《不跪着教书》心得体会 章振华 一次陪女儿逛书店,无意中翻到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一书,当时觉得书名特别有意思,很想知道吴非老师所说的“不跪着”是什么意思,翻看序言,当读到这一段文字:“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同时有一种羞愧感,作为一名教师,我何曾想过这些,于是买回来认真拜读。 《不跪着教书》作者传达的是一种理想,一种理想的知识分子人格,一种理想的教育,也传递出对教育的忧思,披露中国中小学和大学的教育现状,对教育和社会的功利性进行批判,对其深层的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行剖析,相当深刻!当人们关注教师或批判教育现象时,往往给教师披上高尚道德外衣,提出苛刻要求。往往忽视了我们教师也是人,教师在殚精竭虑、的时候,仅仅让人们看到自己忍辱负重、委曲求全,那么教师的思想呢?教师的人格呢?教师的尊严呢?教师的勇气呢?教师也有自己的苦衷啊:考试不改,升学机制不改,教学没法改;社会要求高,家长期望值高,学校如履薄冰而不敢改;学校要成绩,教师不敢改。教师为了家长而教书,为了考试而教书,为了饭碗而教书,为了职称而教书,几乎没有人真正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教书,为了学生发展而教书?! 想想自己也一样,教书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和困惑,但没有及时反思,更没有往深层次去思考。我需要反思自己,思考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而不是思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长期的缺乏思考教师就会成为教书的机器,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必须激励自己多思考。 要有深度的思考,离不开读书,需要从书中汲取思考之源。教师不读书,就没有教育理想,就没有教育信念,就没有教育思考,就没有教育智慧,就没有教育活力,就没有教育创新,一句话:就没有教育生命。

不跪着教书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教育与体育学院 13级4班 刘爽 13091124

《不跪着教书》读书笔记 《不跪着教书》是王栋生老师的一部教育随笔。在轻松的文笔中,透着作者点点思想和智慧,给了我许多启发。 打开书,看了作者的自序,觉得王栋生老师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魅力的老师,序中有这样一段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想要让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与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要有铁骨教师,教育的辞典中才配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自序中总的阐述了他的一个思想:“教师应该是个有思想有理想的人”。里面有个句子,我觉得说的很对,“如果一个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教师一旦没有了独立思考,就无从提个人智慧,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看到这儿,我似乎有些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说如果教师是跪着教书的,那么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本书一共分六辑,每一辑都有自己的主题,记录的都是教育随笔及教育问题的思考,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辑。他通过真实的案例和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及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老师,我的神),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挫折,

学会感恩等等做人的道理。我觉得这些才是对学生这辈子有用的东西,对他一生都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师是什么? 有人把教师比作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美丽的花朵;也有人把教师比作无私的春蚕,为学生的成长吐尽最后一口丝;还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美好的心灵;更有人把教师比作燃烧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人生的道路……但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在生命的每一个季节,他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更不仅仅是工程师和蜡烛,人类的灵魂不可能通过一个固定的燃烧自己的流程去塑造。 那么,教师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教师就这两个字背后是一个更真实的字:人!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相互依赖的生命,是一对相互影响的伙伴、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就是人,有着自己的油盐酱醋,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就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吴老师说,“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地进德修业,把自己的工作和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得到学生的敬重,才能让学生成为真正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不跪着教书》读后感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书的封面和序言写有这样一段话“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在巨大的麻木和冷漠面前,我的确有过放弃的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千百年下跪的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的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老师,教育的词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的词条。”,虽然只是这么简短的一段话,但我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纵观现今的教育,有多少老师是“跪着教书的”呢? 《不跪着教书》是一本教育随笔,收录的是近年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其中记录了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是作者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其作者吴非,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本书的内容共有七个部分,分别是序、第一辑至第六辑的内容。第一辑是“永不凋谢的玫瑰”,第二辑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第三辑是“爱与敬重的阅读”,第四辑是“往高处飞”,第五辑是“‘实话’怎么说”,第六辑是“在欢乐中沉思”。各辑之间的内容在逻辑上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内容比较的杂乱,但是主要内容涉及这么五个方面: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制度。 首先是关于教师的问题。很多教师不明白对学生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教育;言行不一;对学生的沟通缺乏技巧;教育方式、教学风格死板单一;教师的仪表与言行不符,随处释放粗鄙;缺乏自尊;;教师缺乏思考和批判精神;丢失了创新精神和学术研究精神;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健全的人格;为了追求名利甘愿丢弃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择手段。 其次是关于学生的问题。学生缺乏感恩之心,变得麻木不仁;一部分学生高分低德,不懂得人文关怀;不懂得仁爱;缺乏信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乏探究创新能力和缺乏批判学习能力。 然后是关于学校的问题。如今学校被名利所充斥,高校腐败现象层出不穷,“权学交易”不穷,真的有辱教育风范和学术尊严;学校首先受到怀疑与压制是造成教学改革长期劳而无功的基本原因,终身学习的立身之本是独立思考的精神;教育行为与教育口号完全背道而驰;学校的学生守则显得大而空,这和欧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