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法国新古典主义美学】作者:朱光潜

——笛卡儿和布瓦罗

一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到了十六七世纪之交就已衰退,从

此西方文化中心和领导地位就由意大利转移到法国。法国在十七世纪领导了新古典主义运动,在十八世纪领导了启蒙运动。

法国经过百年战争,在一四五三年终于战胜了英国,从此工商业日渐发展,统治阶级的地位日益巩固。在一百多年之中法国君主所采取的政治路线都是中央集权。为了达到这个

目的,法同君主一方面要和封建割据的大贵族作殊死斗争,另一方面要防止资产阶级中下层和广大人民群众势力的扩张。他们的策略是联合资产阶级上层“穿袍贵族”,去应付来自世袭大贵族和广大群众两方面的抵抗和压力。这场斗争集中表现于一五六二到一五九四年“胡格诺战争”。经过残酷的镇压和屠杀,信仰喀尔文新教的大部分属于手工业者胡

格诺派以及利用他们的世袭贵族终于被打垮。法国在政治上恢复了统一,但在经济上由于长期战争却导致民生凋敝。在路易十三和十四时代,两个有才能的宰相黎塞留和玛扎里

尼相继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的措施,结果把法国建立成为当时在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国家,

在君主专制下奖励工商业的发展和图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所以十七世纪的法国政权是封建贵族与上层资产阶级在君

主制左右利用和调节之下的妥协性的政权。当时三个等级之中,占第一等级的是天主教的僧侣,宰相黎塞留就是以大主教的身份掌朝纲的,第二等级是世袭贵族,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的上层新贵,所占的还只能说是附庸地位。所以就阶级力量对比来看,封建势力(教会和世袭贵族)还是占优势。

意识形态总是社会经济基础与阶级关系的反映。十七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在实质上就是当时法国阶级妥协和中央集权

制的产物。象征之一就是法兰西学院。这是在路易十四和黎塞留的庇护之下,从原来由贵妇人主持的文艺沙龙发展而成的法国官方的最高学术团体,它精选全国文艺,学术乃至政治军事各方面的最杰出的代表四十名,号称四十“不朽者”,来讨论一般文化特别是文艺方面的问题,进行表决。这种决议就具有法律的权威,一切文艺学术工作者都必须谨遵无违。这样,这些“不

朽者”就制定了一个唯一的文艺和学术思想发展的路线。很显然,这就是文艺和学术思想方面的中央集权的具体表现。一切要有一个中心的标准,一切要有法则,一切要规范化,一切要服从权威,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这种文艺上中央集权的势力,从关于高乃伊(1)的第一部成功的悲

剧《熙德》的争论中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具体例证。法兰西学院对这部受群众热烈欢迎的剧本发表一篇评论,指责它违犯了古典的义法,特别是三一律中的地点一律,高乃伊此后在讨论剧艺的文章中,便不得不附和法兰西学院的迂腐的观点,在创作实践方面,也小心翼翼地力求投合法兰西学院的口胃。

中央集权是和资产阶级的个性自由的理想不相容的,但是在当时却是符合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个强大的中央政权对内可以维持治安秩序,对外可以威慑争权夺利的搏斗场中的敌人,对工商业的发展与殖民的扩张都是有利的。在这里民族传统也起了作用,法国人作为拉丁民族,是古罗马的继承人。在政治上罗马帝国在他们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光辉的榜样。“帝国”这个响亮的称号是当时法国统治阶级所心醉神迷的。他们想在法兰西的土壤上恢复古罗马帝国处在奥古斯部时

代的那种宏伟的排场。政治法律的机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效法古罗马帝国的。在文艺方面情形也是如此,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原型只是拉丁古典主义。高乃伊和拉辛(2)在悲剧方面的成就在于排场的宏壮,形式技巧的完美和语言的精炼,这些都还是拉丁文学的优美品质;至于在理论方面,在读过贺拉斯的《论诗艺》之后来读布瓦罗的《论诗艺》,我们感觉到这两部著作简直如同从一个鼻孔里出气。尽管在时间上它们隔着一千七百年。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里曾指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依次穿上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服装”,“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它所表演的毕竟是一个“历史的新场面”。这毕竟是由封建社

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场面,是过渡时期照例都有的新

旧两因素妥协的局面。许多沿袭来的类似的外表往往掩盖着不同的实质。高乃伊所歌颂的是十一世纪的西班牙骑士熙德,他所要塑造的却是当时情况下的符合新英雄主义理想的少

年男女;拉辛的《伊斐见尼亚》是摹仿欧理庇得斯的希腊悲剧写成的,上演时波滂王室中一位小公主看到后伤心地向人泣诉说:“戏里把我的未婚夫写进去了!”圣·厄弗若蒙批评拉辛的《亚力山大》悲剧说:“在这部悲剧里我认不出亚力山大,只是听到他的名字……泡鲁斯变成了一位道地的法国人。

作者不是把我们带到印度而是把我们带回到法国。”是的,服装和背景是借来的,表演的毕竟是一个“历史的新场面”,表

现出的是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妥协的情况下的人生理

想和情调。

二笛卡儿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和美学

象一切妥协情况一样,不伦不类的东西往往是杂糅在一起的。当时君主专制体系的哲学基础还是中世纪的神权说,但是这神权说到了这时据说是建筑在人们所一致尊崇的“理性”上

面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文艺就是法国理性主义哲学的体现,

这是一般人所公认的。新古典主义在法国的第一声炮响是高乃伊的《熙德》悲剧的上演,这是在一六三七年,而正是

在这一年出现了哲学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笛卡儿(R.Descartesl596—1650)的《论方法》。这虽是一部个人的著作,而实际上却是由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那整

个时期中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理性主义思潮的结晶。它也体现了两个交锋的对立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妥协。笛卡儿承认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并存(二元论),却没有

认识到精神世界对物质世界的依存。他企图用思维来证实存在(“我思故我在”),而这思维乃是

人类理性的活动。一切要凭理性去判断,理性所不能解决的不能凭信仰就可了事。这种理性主义在当时确实有很大的进步性,因为它动摇了中世纪烦琐哲学的思辨方法和对教会

权威的信仰,要求对事物进行科学分析,肯定了事物的可知性。但是他的物质精神二元论终究没有解决谁先谁后的问题,结果终须替神留一个地位,在《论方法》里他坦白地承认

他的道德原则是“服从我的国家的法律和习俗,坚决遵守由于上帝的仁慈使我从小就受它教养起来的那个宗教”。所以二元论终于要走到唯心主义。再说他所理解的理性是先天的

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和经验与实践是不相干的。他说:“善于判断和辨别真伪的能力——这其实就是人们所说的良知

或理性——在一切人之中生来就是平等的。”这就足见他没

有见出理性与感性,认识与实践的正确关系。理性与感性,认识与实践,都是互相割裂开来的。因此,他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分辨标准终于只是主观的。在片面强调理性中,他忽视了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因而一方面忽视了在物质世界中实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忽视了想象在文艺中的重要性,文艺被认为完全是理智的产物,这就是美学中的理性主义。

笛卡儿除掉在他的哲学著作中建立了理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和对人的情绪和想象作了一些分析之外,还写了一部论音乐的专著,一封给麦尔生神父讨论美的定义的信和一封涉及文章风俗的谈巴尔扎克书简的信。在《论音乐》里他把声音的美溯源到声音的愉快,把声音的愉快溯源到声音与人的内在心理状态的对应,声音中以人声为最愉快,”的看法以及他对于一些音程的量的比例的研究基本上还没有越出古希

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窠臼。

在给麦尔生神父的信里,回答美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笛卡儿认为“所谓美和愉快的都不过是我们的判断和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人们的判断既然彼此悬殊很大,我们就不能说美和愉快能有一种确定的尺度”。这种相对论既不符合他的人人都具有同样理性的看法,也不符合新古典主义对中心标准的要求。但是他毕竟提出一种标准,即听众接受难易的标准:在感性事物之中,凡是令人愉快的既不是对感官过分容易的东西,也不是对感官过分难的东西,而是一方面对感官既不

太易,能使感官还有不足之感,使得迫使感官向往对象的那种自然欲望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对感官又不太难,不至使感官疲倦,得不到娱乐。

接着他举花坛图案的布置为例,说明人与人的嗜好很不相同,“按理,凡是能使最多数人感到愉快的东西就可以说是最美的,但是正是这一点是无从确定的。”后来他又提到美丑的感觉与当事人的生活经验有关:

同一件事物可以使这批人高兴得要跳舞,却使另一批人伤心得想流泪;这全要看我们记忆中哪些观念受到了刺激。例如某一批人过去当听到某种乐调时是在跳舞取乐,等到下次

又听到这类乐调时,跳舞的欲望就会又起来;就反面说,如果有人每逢听到欢乐的舞曲时都碰到不幸的事,等他再次听到这种舞曲,他就一定会感到伤心。

在这里他似乎放弃了理性主义的立场,采取类似后来英国经验主义的“观念联想”的观点来解释美感了。这也还是相对美

的看法。

在《论巴尔扎克的书简》里,他特别称赞巴尔扎克的“文词的纯洁”。看全信的意思,“文词的纯洁”包括两个意思。第一是整体与部分的谐和,他说:

这些书简里照耀着优美和文雅的光辉,就像一个十全十美的女人身上照耀着美的光辉那样,这种美不在某一特殊部分的闪烁,而在所有各部分总起来看,彼此之间有一种恰到好处

的协调和适中,没有哪一部分突出到压倒其它部分,以致失去其余部分的比例,损害全体结构的完美。

这段话可以看作从形式方面来替美所下的定义,和上文他从听众接受的难易替美所下的定义可以参看。这基本上还是从亚理斯多德以来的传统的看法。其次一个意义是内容与形

式或思想与语言的一致。笛卡儿在这封信里指出文章通常有四种毛病:第一种是文词漂亮而思想低劣,其次是思想高超而文词艰晦,第三是介乎第一二两种之中,想要朴质说理

而文词粗糙生硬,第四是追求纤巧,玩弄修词格,卖弄小聪明。他认为巴尔扎克毫没有这些毛病,所以他的文词显出高度的纯洁。这种文词的纯洁也是从新古典主义运动以后法

国文学语言的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是与法国文学语言的另一个理想——“明晰”——是密切相关的;要真正做到整体与部

分的谐和,语言与思想的一致,才能达到“明晰“纯洁”是法

国文艺的特色。它的长处在此,它总是明朗的,完美的,易于理解的;但是它的短处也在此,它因过分侧重理智因素,情感的深刻,想象的奔放,力量气魄的感觉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就不免受到损失。拿拉辛的悲剧和莫里哀的喜

剧跟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稍作比较,这个分别就立刻见出。总观以上所述,笛卡儿对于一些具体的美学问题,大半还停留在探索阶段,还见不出一套完整的美学体系,但是他的思想基调是理性主义,而这个理性主义对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文

艺实践和理论却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三布瓦罗的《论诗艺》,新古典主义的法典

新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和发言人是布瓦罗(Boileau Despréaux,1636—1711),它的法典是布瓦罗的《论诗艺》。像朗生所说的,“《论诗艺》的出发点,就是《论方法》的出发点:理性”

(4)。“理性”(6),它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是普遍永恒的人性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一切都要以它为准绳:

不管写什么题材,崇高还是谐谑,

都要永远求良知和音韵密切符合。

——Ⅰ:27—28行

一切作品都要以理性为准绳,都只能从理性得到它们的“价值和光芒”,这就是说,文艺的美只能由理性产生,美的东西必然是符合理性的。理性是“人情之常”,满足理性的东西必然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所以美也必然是普遍的永恒的,是美就会使一切人都感觉美。下文还要提到,布瓦罗和其他新古典主义者大半都在相信普遍人性(主要是理性)的大前提

下相信美的绝对价值和文艺的普遍永恒的标准。

依理性主义,凡是真理都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美既然是普遍永恒的,它就与真只是一回事了。所以布瓦罗在《诗简》里说:

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

真应该到处统治,寓言也非例外:

一切虚构中的真正的虚假

都只为使真理显得更耀眼。

——《诗简》,第九章

这种和“美”同一的”。还是在《诗简》第九章里,他这样说:虚假永远无聊乏味,令人生厌;

但自然就是真实,凡人都可体验:

在一切中人们喜爱的只有自然。

因此,布瓦罗再三敦劝诗人研究自然和服从自然:

让自然作你唯一的研究对象。

——Ⅲ:359行

谨防不顾良知去纵情戏谑,”。自然就是真实,因为它就是“情理之常”。新古典主义者都坚信“艺术摹仿自然”的原则,而且把自然看作是与真理同一,由理性统辖着的,这就着重自然的普遍性与规律性。所以在文艺与自然的关系上,新古典主义者很坚定地站在现实主义的立场。他们的口头禅之一就是亚理斯多德所提到过的“近

情近理”(“逼真”,“可信”),反对任何怪诞离奇的事出现于文艺。布瓦罗劝告悲剧作家说:

切莫演出一件事使观众难以置信:

有时候真实的事可能并不近情理。

我绝对不能欣赏荒谬离奇,

不能使人相信,就不能感动人心。

——Ⅲ:47—50行

但是只要逼真,艺术可以把丑恶的东西描写成为可以欣赏的对象:

绝对没有一条恶蛇或可恶的怪物

经过艺术摹仿而不能赏心悦目,

精妙的笔墨能用引人入胜的妙技

把最怕人的东西变成可爱有趣。

——Ⅲ:1—4行

为着要逼真,悲剧的主角就不应写成十全十美,最好带一点亚理斯多德所要求的过错或毛病:

谨防像传奇把英雄写得小气猥琐,

但是也要使伟大心灵有些过错,

阿喀琉斯(7)如果斯文一点,便不够味,

我爱看到他受到屈辱也生气流泪,

在他的形象里见到这点白圭之玷,

人们就欣喜,在这里认识到自然。

——Ⅲ:104—107行

但是要做到逼真,依新古典主义者看,最重要的事还是抓住人性中普遍永恒的东西,这就是说,要创造典型。新古典主义者对于典型的理解大半还没有超出贺拉斯的定型和类型的看法(8)。布瓦罗说:

写阿迦麦农(9)应把他写成骄横自私;

写伊尼阿斯(10)要显出他敬畏神祗;

写每个人都要抱着他的本性不离。

还须研究各代各国的风俗习惯,

气候往往使人的脾气不一样。

——Ⅲ:110—114行

这还是写曹操就要把他写成老奸巨滑的论调,传统的定型是不可移动的。引文最后两句好像表示布瓦罗认识到时代和国度不同,性格就不一样。但是他所说的“脾

气”(humeurs)虽是随时随地不同的,却和他所说的“本性”(propre caractére)不是一回事,那是永远固定的。在固定人性这一点上,当时认同新古典主义者之中还有旁人说的比布瓦罗更明确。布瓦罗所最赞许的拉辛在他的《伊斐见尼亚在奥里斯》悲剧的序文里说过一段有名的话:

关于情绪方面,我力求更紧密地追随欧里庇得斯。(11)我要承认我的悲剧中最受赞赏的一些地方都要归功于他。我很愿意这样承认,特别是因为这些赞赏更坚定了我一向就有的对于古代作品的敬仰。我很高兴地从在我们法国舞台上所产生的效果中看到群众所赞赏的尽是我从荷马或欧里庇得斯

那里摹仿来的,从此我也看到良知和理性在一切时代都是一样的。巴黎人的审美趣味毕竟和雅典人的审美趣味符合:使我的观众受感动的东西正是使往时希腊最有学问的人们

落泪的东西。

这段引文生动地说明了新古典主义者对于普遍人性论的信

心之坚定。此外,它也可以说明新古典主义者的另外两个基本信条。

头一个信条是文艺具有普遍永恒的绝对标准。人性(即自然)是符合理性的,符合理性的东西就必然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所以文艺作品必须把这普遍永恒的东西表现出来,才能得

到古往今来的一致的赞赏。反过来说,凡是得到古往今来一致赞赏的作品也就必然是抓住普遍永恒人性的作品,即符合理性的作品,亦即最好的作品。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新古

典主义者把时间的考验作为衡量文艺作品价值的标准。能持久行远的便是好作品。布瓦罗在《对朗吉弩斯的感想》第七篇里这样说:

等到一些作家受到了许多世纪的赞赏,除掉一些趣味乖僻的人(这种人总是时常可以遇到的)以外,没有人轻视过他们,这时候要想怀疑这些作家的价值,那就不仅是冒昧,而且

是狂妄。……大多数人在长久时间里对于见出心智的作品是不会认错的……一个作家的古老并不足以保证他的价值,但是一个作家国为他的作品而受到长久的经常的赞赏却是一

个颠扑不破的证据,证明那些作品是值得赞赏的。

总之,作品的好坏要靠长时间里多数人的裁判。多数人都有理性,他们的裁判是不会误事的。

第二个信条是跟着第一个信条来的,既然久经考验的东西才是好的,希腊罗马的古典是符合这个条件的,就值得我们学习。新古典主义这名词本身(12)就包括继承古典为它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法国在十七世纪不过是继续做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代所做的工作。不过法国新古典主义者对古典的崇拜所表现的独立思考的精神已不如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不甚加批判的接受是比较普遍的。上文已提到他们把自然,理性,真实和美都等同起来,其实在这些被他们等同起来的事物行列中,还应加上古典。他们的想法是这样:既然古典经过长久时间的考验而仍为人所赞赏,它们就是抓住了自然(人性)中普遍永恒的东西,符合理性的东西,真实的和美的东西。它们可以教会我们去怎样看自然,怎样表现自然。“因此,古典就是自然,摹仿古典,就是运用人类心智所曾找到的最好的手段,去把自然表现得完美。” (13)这种想法在受布瓦罗影响很深的英国新古典主义者波普(14)的《论批评》里也说得很明确:“荷马就是自然”,到拉辛现身说法,说自己的成就都要归功于对古典的学习。布瓦罗在给帕罗的信里也认为“形成拉辛的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莫里哀是从普洛特(15)和特

林斯(16)那里学得他的艺术里最精妙的东西”。此外,当时一些重要作家和思想家关于推尊古典的话是不胜枚举的。

摹仿古人怎样对待自然,这是方法的问题。作为笛卡儿的《论

方法》的信徒,新古典主义者是把摹仿古典和“规则”或“义法”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题材和人物当然是借用古典中已经用过的最好,但是更重要的是处理题材的方法。古典作品体现了表现自然的最好的方法,这些方法就是后人的规矩。后人一方面要直接从古典作品中抽绎这些规矩,但是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既简便而又稳妥的办法,那就是仔细揣摩亚理斯多德的《诗学》和贺拉斯的《论诗艺》之类古典文艺理论著作,因为这些著作据说是已经替后人把古典作品中的规矩抽绎出来了,在布瓦罗的《论诗艺》里,高乃伊的《论戏剧》里以及这时代其它文艺理论著作里,我们不断地看到亚理斯多德和贺拉斯的老话的复述。他们很重视文艺种类或体裁的区别,认为这些文艺种类仿佛是固定不变的,每一种类都有它的特殊的性质和特殊的规则。布瓦罗的《论诗艺》共分四章,其中二三两章都谈种类和规则。当时讨论最热烈的规则之一就是三一律。这在《论诗艺》里是这样规定的:

剧情发生的地点也要固定,标明,

庇里牛斯山那边(17)诗匠把许多年

缩成一日,摆在台上去表演,

一个主角出台时还是个顽童,

到收场时已成了白发老翁。

但是理性使我们服从它的规则,

我们就要求按艺术去安排情节。

要求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

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成。

——Ⅲ:38—46行

上文已提到过,高乃伊在《熙德》悲剧里没有完全遵守这个三一律,就受到法兰西学院的申斥。一切事本来都应该有个规则,但是新古典主义者没有能从发展观点来看这问题,误认种类和规则都是一成不变的(布瓦罗的理由是“理性在前进中往往只有一条路”[Ⅰ:48行])。规则仿佛变成创作的方剂,可以让任何人如法炮制。单拿三一律来说,在前一个世纪里莎土比亚就已用他的光辉的成就证明这并个是什么天经

地义了。

新古典主义者特别看重规则,还与他们轻视内容而过分重视形式技巧有关。布瓦罗认为思想没有是新鲜的,只有表现思想的语言才可以是新鲜的。在他的文集的序言里,他说过:什么才是一个新的辉煌的不平凡的思想呢?这并不是人们

所不曾有过的或不能有的思想,像一些无知之徒所想象的,它只是人人都可以碰见的思想,不过有人首先找到方法把它表现出来罢了。一句漂亮话之所以漂亮,就在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

在《论诗艺》里他又一再提出这个观点:

总之,没有语言,尽管有神圣的才华,

无论你写什么,你还是个坏作家。

——Ⅰ:161—162行

所以新古典主义者特别重视表现技巧,而在表现技巧之中又特别重视语言。在法国诗人中马来伯(18)是竭力使法国语言达到“纯洁

——Ⅰ:141—142行

布瓦罗认识到语言是跟着思想一起走的,所以要写得明晰,就先须想得明晰:

因此在写作之前先要学会思想。

你的文词跟着思想,暖昧或明朗,

全靠你的意思是晦涩还是清爽。

如果你事先想得清清楚楚,

表达的文词就容易一丝不走。

——Ⅰ:150—154行

以上所述是新古典主义的一些基本信条。总之,它从理性主义观点出发,坚信自然中真实的和符合理性的东西部有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文艺所要表现的是普遍的而不是个别的偶然的东西;古典作品之所以长久得到普遍的赞赏,也就因为它们抓住了普遍的东西,所以我们应向古人学习怎样观察自然和处理自然;事实上古人在实践和理论中已经揭示出文艺写作的基本规律,后来人应该谨遵毋违。文艺的职责首先在表现,因为普遍的东西都不是新鲜的而是人人都知道

或都能知道的,艺术的本领就在把人人都知道的东西很明晰地很正确地而且很美妙地说出来,供人欣赏而同时也给人教育。做到这种境地,文艺就达到了高度的完美。应该肯定,新古典主义的这种理想基本上是健康的,符合现实主义的。但是这种理想所根据的世界观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所指出的“认定自然界绝对不变的见解”。新古典主义者的基本病源在于缺乏正确的历史发展的观点,所以他们的见解一般是拘板的,保守的。这就使得他们对于普遍性,典型,文艺标准,古典规范,文艺种类及其法则之类问题的理解都表现出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由于片面地强调理性,他们对于从中世纪以来民间文艺所表现的丰富想象力几乎丝毫没有敏感。布瓦罗在《论诗艺》里对想象(形象思维)这样一个重要问题竟只字不提,本来理性主义者,从笛卡儿起,就一向轻视想象。布瓦罗在《论诗艺》里就文艺种类作史的叙述时不提中世纪,他瞧不起不合古典规则的传奇体叙事诗,反对诗人运用《圣经》中的神奇故事,认为塔索(19)的传奇体叙事诗“绝对不能算是意大利的光荣”(Ⅲ:Childebrand)来歌颂,说这样一个声音生硬古怪的名字就足以“使全诗显得野蛮”(Ⅲ:242—244行)。一切稍微越出常规正轨显得奇特的东西都遭到布瓦罗的厌恶。他对于近代刚兴起的抒情诗也十分隔膜,因为抒情诗写的是个人情感,不符合他对理性和普遍性的要求。

由于他过分崇拜古典,缺乏历史发展观点,布瓦罗对新事物是一律厌恶的。依他看,人类思想没有什么真正是新鲜的,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一切都要按照古人的规矩。悲剧家拉辛是这样办的,所以成为布瓦罗的理想诗人。当时成就最大的是喜剧家莫里哀,布瓦罗对他却有美中不足之感,责备他:

……过分做人民之友,把精辟的刻画

往往用来显示人物的憨皮笑脸,

为着演小丑,他就不顾斯文风雅,

恬不知耻地把特林斯搭配上塔巴朗(20)。

——Ⅲ:395—398行

这几行诗充分暴露了布瓦罗对新事物的厌恶,他不同情于“人民之友”,他鄙视莫里哀投合人民大众的在他看来是“低级”,“审慎”和“过分”和“离奇”。这一切说明什么呢?它说明了布瓦罗所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文艺理想基本上还是封建宫廷的文艺理想,尽管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程度上也开始反映一些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布瓦罗对诗人存一句有名的劝告:

研究官廷,认识城市。

——Ⅲ:391行

这虽然同时照顾到两个阶级(“城市”指的是资产阶级),但是对官廷须“研究”,对城市却只须“认识”,轻重是很分明的。当时宫廷所喜爱的是伟大人物的伟大事迹,堂皇典丽的排场,

灿烂耀眼的服装,表现上层阶级的文化教养,高贵的语言,优雅精妙的笔调,有节制的适中的合礼的文雅风度,而这些正是当时文艺所表现的。当时法国宫廷在文化教养上贵妇人很占势力,文艺沙龙大半是由她们主持的,作家和艺术家大半是由她们庇护的。稍涉粗俗,古怪离奇或缺乏斯文风雅的东西会使她们震惊,一句漂亮话,一个优雅的姿态或是一个色彩煊灿的场面也会使她们嫣然喜笑颜开。她们的贵族女性的脾胃或趣味也在这个时代的文艺理想上刻下不可磨

灭的烙印,尽管她们在文艺界所造成的“纤巧”风气也曾遭到过新古典主义者的指责。

法国新古典主义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戏剧。这时期古典悲剧的形式之所以流行,三一律之类规则之所以被认为金科玉律,都由于这时期文艺的封建贵族性,普列汉诺夫在他的《从社会学观点论法国戏剧文学和十八世纪绘画》一文里已作过透辟的分析,读者可以参看。

四“古今之争”:新的力量的兴起

但是封建宫廷的理想在新古典主义运动中尽管还占优势,新兴资产阶级也在开始形成他们自己的文艺理想。当时新旧两阶级在文艺上的斗争还是很激烈的。轰动一时的“古今之争”就是一个具体的表现。这场论战在整个新古典主义时期都在进行着,当时文艺界的要角大半全都卷了进去。问题很简单:究竟是古人高明还是今人高明?在文艺方面是否果真今不

完形心理学美学

第二十章格式塔心理学美学 如果说,注重心理学研究是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中的一个鲜明特点的话,那么,这一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该派美学的一些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著名心理学家,而且更因为他们都十分自觉地运用心理学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一系列美学基本问题,并获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 第一节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自从上世纪下半叶费希纳开创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以来,效法者蜂起。影响之大,至今不绝。现代西方美学对审美经验的重视,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心理学美学构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异军突起,直接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分析美学和艺术问题,成为本世纪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美学流派中的一个(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美学)。 格式塔心理学于1912年诞生在德国,作为一个心理学流派,它的诞生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即针对以冯德(Wilhehn Wundt.1832--1920)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从心理化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心理学的唯一任务就是分析研究各种心理复合体的构造,即分析研究构成各种心理复合体的元素以及各种心理原素构成心理复合体的方式和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坚决反对这种把整体肢解开来的元素主义心理学,嘲笑构造主义心理学是“砖块和灰泥的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是和现代物理学的发展相联系的。本世纪初,在物理学中,“场”这一概念的发展和“相对论”的创立,给予传统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念以沉重打击,构造主义心理学也就更显得陈腐落后了。在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以维台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柯勒(耐蛾Kohler,1887一1967)、考夫卡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就以马赫和阿芬那留斯的经验批判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为哲学基础,引进现代物理学的“场”概念,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坚决反对元素分析,高度强调整体组织。它的一个核心论点便是“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另一个基本特点则是引用现代物理学中的“场”、“力”等重要概念来说明心理现象和心理机制问题。格式塔心理学的这些基本特点在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在格式塔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中,它的含义“乃是指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而言的”①。实际上,格式塔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有机整体性。首先提出“格式塔性”(Gestal叩al菇t)概念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艾伦费尔斯(Qlristi锄咖Ehrenfels,1859---1932)①,他在1890年所写的<论格式塔性>一文中,根据康德的“知觉动作的完整性”概念和马赫的“客体的位移不会使知觉改变”的思想,通过对一组旋律的分析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认为,旋律在知觉上的特性,不能由各个别音调的知觉特性在理论上相加而成。他强调指出,格式塔的知觉并不决定于具体的感觉元素,而是决定于感觉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全面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研究美学问题,建立起一个别具一格的心理学美学流派。它的创始人是维台默、柯勒和考夫卡。在这三位心理学家中,只有考夫卡较为系统地研究过艺术心理学问题。而维台默在论述自己的心理学理论时,对于电影、音乐等艺术中包含的格式塔性问题略有涉及,柯勒也只是在问世于1938年的<价值在实际世界中的地位>一文中,在论及价值理论时谈到审美价值问题。我们之所以称他们为格式塔心

西方美学史..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笔记 序论 1、序论重点两个,一是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他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它变成一门社会学科的经,二是美学史的研究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编写马克思唯物主义。 2、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50年把美学看作一门独立的学科,他认为美学跟逻辑是对立的,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美学研究具体的感性或形象思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发展的奠基石。 3、1)历史发展来看,西方美学思想一直侧重文艺理论,根据文艺创作实践做出结论,又转过来指导创作实践。从方法论上看,文艺是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美学必须结合文艺作品来研究,所以美学历来和文艺批评联系在一起成为文艺批评的附庸。 2)美学实际上是一种认识论,所以历来是哲学的一个附属部门。 3)近代自然科学蒸蒸日上,他也闯入文艺领域。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仅是是文艺创作者而且还是卓越的自然科学家。自然科学对文艺不仅在创作工具和技巧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自然科学对世界观和创作方法产生了有益影响,美学不再依附于哲学与逻辑学。渐渐成为自然科学的附庸,此后美学又受到心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的影响。 4)西方从十九世纪末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西方“主义”盛行,大多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改换,不值一提。随着工人运动的上升,文艺和文艺理论成为一种由经济基础决定,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的社会意识形态。美学成为一门重要的社会学科。 4、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 第一部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到文艺复兴 第一章、希腊文化概况和美学思想萌芽 一、希腊文化概况 1、希腊美学思想起源公元前6世纪,盛于前5-4世纪。也就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代。 2、希腊文化起源于地中海的爱琴海一带岛屿和亚平宁半岛,起初是奴隶制度。 3、希腊早期的生产主要是农业。奴隶制度以及土地集中形成土地贵族阶级。公元前六世纪,也就是美学起源的时代,由于战争以及工商业贸易的发展,新产生了进步的民主阶级。土地贵族阶级与新生的民主阶级对立。流传下来的希腊文化大多是土地贵族阶级的文化。 4、希腊神话,起源:原始公社与氏族社会--口头流传--前六世纪形成荷马史诗;也有一部分保存在戏剧之中,特别是悲剧。祭神节和文娱节的演戏是希腊人受教育的机会。三大悲剧家 5、公元前五世纪,音乐、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也很繁荣。雕塑艺术发展到顶峰。 6、希腊美学理论有着丰富的文艺理论做基础的。 7、美学在西方一开始就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希腊文艺在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达到了黄金时代,即伯里克利斯时代。这个时代,希腊文化从传统思想统治转化为自由批判。由文艺时代转变到哲学时代。出现了一批哲学家。文艺时代转变为哲学时代的三个原因: 1)生产的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带动了哲学的研究;2)新生民主阶级向地主贵族阶级争夺政权的民主运动,促成了批评辩论的风气。民主阶级里的诡辩派促使希腊思想由研究自然科学向研究社会问题上转变;3)希腊的贸易以及战争与各民族的交流,外来思想的影响激发哲学的思考。 8、哲学家注意社会问题,必定就会注意文艺问题,文艺发展的本身也要求理论性的概括,就势必注意到美学问题。 9、希腊美学思想发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极盛于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时期。

西方美学史题库

1 三、名词解释 单面人 集体无意识说 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是由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在它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这种学说只是一种心理学的假设,没有足够的科学根据,也抹杀了艺术家的个性。 柏拉图的美育观36 灵感说 是柏拉图文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在论及文艺创作的动力时认为,高明的诗人不是凭技艺和摹仿来创作的艺术家,美妙的文艺也不是人的创作,而是神的诏语,是诗人代神说话的结果。美好的作品是诗人在迷狂状态中创造出来的。这种迷狂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由灵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灵感又通过神灵凭附和灵魂回忆的途征而来。这种说法虽然与柏拉图的思想造成一定的矛盾,但对西方文论仍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审美态度 38 移情说 埃斯特惕卡 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 普罗丁的流溢说 生命意志说 新感性 美是理念说 斯多葛派美学 stoics公元前4世纪由芝诺(基底恩的)于雅典创立的一个学派。一译画廊派、斯多亚派、斯多阿学派。因其讲学的场所在一彩色画廊而得名(希腊文stoa,意为画廊,音译斯多亚)。斯多葛派思想的传播和影响,在希腊、罗马持续了约5个世纪。斯多葛派的研究重心是伦理德行学。他们强调人生应该追求的目的不是快乐而是德行,即“顺从自然”。在他们看来,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亦称“逻各斯”、“世界理性”,或称“上帝”、“命运”。这种普遍法则,即自然的必然性,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人类是宇宙的一部分,同样要受普遍法则的支配,这是不可抗拒的。人只有抑制个人的一切情感和欲望,俯首贴耳地服从命运,“按照自然而生活”,才能达到德行的境界,实现人生的目的。在政治思想上,斯多葛派最早系统地论述了自然法。他们认为自然法就是理性,是至高无上、普遍存在的,是宇宙一切事物,包括国家和个人所必须遵循的法则。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符合自然法。他们认为人们共同 1

八万九千字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1]

绪论 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 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 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一些哲学家,其中最突出的是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向传统的理性主义公开提出挑战。他们认为以往哲学从主客、思有、灵肉等二元分立出发所进行的研究只能及于现象界,而不能达到人和世界的本真存在。因此,必须超出二元分立的界限,转向对人及事物本身的研究,转向非理性的直觉,转向强调个人的独特个性、生命、本能,恢复和维护人的本真存在,发现和发挥人的内在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他们的观点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即“人本主义”或“非理性主义”思潮。另有一些哲学家(特别是英法实证主义者)则着重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性,强调哲学应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应成为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他们否定哲学对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的探求,否定哲学作为世界观的意义,认为哲学应以描述经验事实为范围、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他们要求建立一种排除思辨形而上学、追求实证(经验)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切性的哲学。他们由此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除了上述两大思潮之外,还有一种较多地保留着传统形而上学、甚至思辨唯心主义特征的第三种思潮,即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思潮。 如果将整个西方现代哲学的理论走向与近代哲学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西方哲学至少于以下四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超越了后者,即对作为体系哲学的思辨形而上

现代西方美学笔记

绪论 第一章唯意志论美学 第二章表现主义美学 第三章直觉主义美学 第四章精神分析学美学 第五章分析美学 第六章经验主义美学 第七章存在主义美学 第八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 第九章解释学美学 第十章解构主义美学 教材及参考书目(注:各流派代表人物的代表著作为必读书目) 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 牛宏宝《西方现代美学》 程孟辉主编《现代西方美学》(上、下编)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 绪论 ?现代西方美学的分期 ?现代西方美学的主要流派 ?现代西方美学的基本特点 一、分期 关于起点的三种观点: 从哲学角度,始于19世纪中叶,即Hegel逝世以后(1831) 从经济角度,始于20世纪(1900),工业革命前为近代 从政治角度,十月革命以后形成两个阵营、两种意识形态 我们一般采取前二种观点的结合: 1831-19世纪末,过渡酝酿 20世纪初的头30年,形成发展 20世纪30-50年代,初具规模 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时期(福柯、德里达、詹姆逊、利奥塔) 对后现代的看法:现代之后;现代的后期;现代与后现代交织进行 二、主要流派 李泽厚: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 朱狄:科学与分析的二分法 当前学术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分法(两大思潮) 人文主义-唯意志论美学、表现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 科学主义-形式主义美学、分析美学、结构主义美学…… 三、基本特点 构成西方古典美学的三个方面 美的本质:从客体立论的现象-本质模式 审美心理:从主体立论的主客体模式 艺术:艺术哲学 现代西方美学由三面变成二面,悬置了美的本质(?) 1、两个转向: 理性非理性、认识论语言论 现代西方美学为什么会出现两个转向?这对其发展有什么影响? 17世纪前,本体论(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7世纪-19世纪末,认识论(我们是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在对世界作出判断以前,先对知识的可靠性和可能性作出回答

第3讲实证主义

第三讲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第一节实证主义概况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回归热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一、选择判断 1、《诗艺》是贺拉斯的著作。 2、《论崇高》是朗吉弩斯的著作。 3、古罗马时期古典主义的两部重要著作是《诗艺》和《论崇高》。 4、“趣味无争论”是维柯的观点。 5、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美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人的心理结构。 6、在近代欧洲,卢梭最早发现和揭露了文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7、维特卢威:《建筑十书》。不仅是关于建筑的专著,而且是西方古代建筑美学的权威。 8、审美趣味在伏尔泰的美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9、美学史家通常都把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鲍姆加藤出版的第一卷Aesthetica,看作美学成为正式学科的标志。 10、在西方美学史上,柏克是第一个明确区分崇高与美的人。 11、康德关于天才的论述中,总结了天才的四大特征:即独创性、典范性、自燃性、不可模仿性。并对天才提出了四点总结:即天才是艺术才能不是科学才能、艺术天才以理解力和想象力的一定关系为前提、天才的主要任务不在表现一定的概念,而在描绘或表现审美意象、在想象力和理解力规则的自由协调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主观合目的性。 12、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是艺术摆在自认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13、关于形式美的讨论,荷加斯指出,这些规则就是:适应、多样、统一、单纯、复杂和尺寸。这所有的一切都参与美的创作,相互补充,有时相互制约。 14、公元前5—前4世纪,是希腊古典盛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这一时期美学思想最杰出的代表,美学在他们的手里形成了较为严密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整个西方美学史上大达到了第一次高峰。 15、西方美学史的开端是古希腊罗马美学。 16、神话和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17、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的中心是把美善和有用混为一谈。他把功用或和目的性看作美的基本前提。 18、苏格拉底最早肯定了艺术概括、理想化和典型化的必要。绘画还应当模仿心灵,“描绘人的心境”,表现精神方面的特质,要通过形式表现心理活动。19、达芬奇开创了对各门艺术具体艺术的审美特性的比较研究。 二、名词解释 20、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论”。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美学思想集大成者,欧洲美学的奠基人。 他的艺术模仿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艺术与技艺:艺术与技术加以区分,明确肯定了艺术的本质是模仿。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与人生有密切的关系,艺术模仿的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生,他把艺术模仿社会生活提到首位,艺术的主要内容不再是描绘自然,而是模仿人、人的行为和遭遇、再现人生。 3、艺术与历史: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事物的外形,而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艺术应当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更美、更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现代西方哲学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 本章概述 实证主义沿着经验主义哲学的思想路线,将自然科学的方法移入哲学和社会学,反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对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本章主要介绍实证主义的概况和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和思想理论。 一、形而上学的困境与实证主义的形成 实证主义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以实证自然科学的精神来改造和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流派。它是在西方近代哲学陷入危机以及随之在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对它的批判浪潮中形成的。19世纪30年代最早出现于法国。主要代表有孔德、穆勒和斯宾塞。 19世纪中期,随着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黑格尔派哲学的解体,盛极一时的近代德国古典哲学走向终结。休谟之后英国哲学的发展大体上走的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持怀疑态度的休谟路线。法国18世纪大革命后,原来被理想化的理性的社会和国家在许多方面越来越暴露出它们的种种欺骗性,原来被视若神圣的理性观念也显示出它们的种种虚幻性。 就其基本思想路线说,实证主义可以说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但又根据新的形势对休谟等人的理论作了修改和补充。他们仍然把经验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否定认识(现象)经验以外的实在(物质或精神)的可能性,明确提出要抛弃对世界的基础、本质等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他们要求超越心物、主客、思有等二元对立,强调人类知识的力量,强调运用实证科学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可能性。在方法论上,他们接受19世纪以来的科学方法,反对与黑格尔主义相关的理性主义的辩证法。在社会政治问题上,他们提倡科学、进步和改革,但不赞成革命。 二、实证主义的流传 19世纪中期和下半期,在法、英两国就已出现了一批实证主义的信奉者。在法国,较著名的实证主义追随者有拉菲特、李特列、丹纳、芮南等人。其中丹纳的《艺术哲学》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有较大影响,芮南以《耶稣传》称著。在英国,19世纪下半期与穆勒和斯宾塞的实证主义接近的哲学家主要有培恩、西季威克,以传播孔德的实证主义为己任的哲学家主要有康格累沃、布累杰斯等人。实证主义在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相当广泛的流传。 实证主义不仅是19世纪的哲学流派,在以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中仍然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它最早强调哲学应当以自然科学为榜样,因而被认为开创了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思潮。后来在西方各国流行很广的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的某些科学哲学流派是实证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新康德主义、实用主义等流派与实证主义在一些基本观点上也极为接近。

西方恐怖美学文献述评

西方恐怖美学研究文献评述 摘要:恐怖美学从早期的美学当中的“壮美”发展而来,其理论研究在西方现已有累累硕果,甚至构建起了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体系。近年来在中国文艺创作欣赏领域掀起了一股以欣赏恐惧、焦虑、恶心等负面情绪为诉求的恐怖艺术风潮。文艺美学领域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文艺现象中的恐怖因素的分析,包括对恐怖文学的类型特征的探讨、对中西方文艺作品中恐怖因素的概括分析等;另一类是对恐怖美的特征的探讨,如把恐怖美归为“壮美”、“崇高”等。两类研究往往把恐怖当做一个现成的美学范畴来用,即使对恐怖美的特征有简单思考,也未见出这一范畴在美学史中的研究状况。对这一范畴的思考和使用首先必须对这一范畴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其实,恐怖乃是现代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范畴,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从范畴研究的角度梳理出西方恐怖美学的几个维度,分析其中的不足,以期国内学人对这一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范畴恐怖快感维度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西方的恐怖美学研究著作当推弗洛伊德在1919年发表的论文《论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他在这篇论文中试图以人们成长过程中被克服和压抑的领域对“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作出界定。对恐怖这一范畴进行更为广泛而深入的美学研究则是伴随着恐怖艺术的繁荣,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出现的,此类艺术由于以激起欣赏者的恐惧、恶心等等负面情感为首要诉求,因此美学家用了“恐怖”这一范畴来表示新兴文艺现象的美学特征。研究者从不同的问题出发,以不同的角度去探究恐怖的奥秘,形成了研究的三个维度。美学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对恐怖文本的接受活动是否是一种审美活动?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恐怖文本是否带给我们愉悦,如果有,又如何带给我们愉悦。有些美学家侧重于从认识/理性的角度去回答这一问题,形成了研究的认识维度;另外一些美学家则从人的潜意识/无意识的角度去寻找原因,形成了研究的精神分析维度。前者从欣赏主体的外部找原因,后者则挖掘欣赏主体的内部驱动力。还有一些美学家从美学史的角度探讨恐怖这一范畴同美学史上的范畴如悲剧、崇高的关系,试图给恐怖做美学史上的定位,形成了研究的美学史维度。 一、认识论维度 (一)诺埃尔·卡罗尔对恐怖艺术的观点 对恐怖艺术的真正哲学美学的严肃探讨起始于诺埃尔·卡罗尔,他在1990年出版的《恐怖的哲学》引起了学者们对恐怖艺术的广泛主义。作者在此书中把“艺术恐怖”同“现实恐怖”加以区分,认为艺术恐怖与现实恐怖不同,其一是真假的不同,现实中的恐怖事物是真实的,激起的恐惧、恶心等情绪也是真实的,但是艺术恐怖激起的情绪建立在一些人们在理智上不相信的怪物上,因此虽然同样也激起类似现实中的恐惧、恶心的情绪,但是虚假的前提使这些情绪获得了一种距离,这种距离使审美活动成为可能。其二是艺术恐怖的虚构叙事激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及作品中的人类主角同怪物的斗争中获得快感,从而恐惧、恶心与愉悦两类看似矛盾的情绪达到某种平衡。 恐惧感乃是我们为了享受快感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分析使得恐惧艺术中的恐惧因素区别于近代崇高中的恐惧因素,首先恐怖的对象不同,恐怖艺术中的恐怖的对象乃是一些人们理智上不相信、现实中不存在的怪物,这一点与崇高中的可怕的现实的自然对象是截然不同的;其次恐惧感的内涵不同,卡罗尔认为恐怖艺术的恐怖感则主要包括恐惧和恶心两种情绪,而崇高中的恐怖感主要是靠恐惧感。卡罗尔把恐怖艺术中的愉快主要归结为认识上的愉快,这同休谟所认为的雄辩为悲剧带来的快感是相近的,这也说明了卡罗尔的问题所在,这种认识论的愉悦无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愉悦,显然不能说明恐怖美的特殊性。

复旦大学2010年博士(中国古代文学)招生参考书目

报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参考书目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1《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余嘉锡说文献学》余嘉锡上海古籍出版社 3《文献学概要》杜泽逊上海书店出版社 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5《校勘学释例》陈垣上海书店出版社 6《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西方美学通史》蒋孔阳、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或《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 1《汉语方言概论》袁家骅等语文出版社 2《汉语语法研究》张斌、胡裕树商务印书馆 3《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范晓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 5《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6《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罗常培、周祖谟中华书局 7《中国小学史》胡奇光上海人民出版社

报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参考书目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古代汉语教程》张世禄主编复旦大 3《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 4《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 5《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 6《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史纲要(修订本)》翦伯赞人民出版社 3《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4《古籍整理概论》黄永年上海书店出版社 5《古籍印本鉴定概说》陈正宏等上海辞书出版社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050125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1《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3《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理论》[美]韦勒克等北京三联书店 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上海文艺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北京大学出版社 8《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美的本质是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困难主要不在于说明“什么是美的”,困难在于回答“美是什么”。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作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它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那个品质”,“这美本身,加到任何意见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不管它是一块石头,一块木头,一个人,一个神,一个动作,还是一门学问。”。 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1724-1804年)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说:“至于审美的规定根据,我们认为它只能是主观的,不可能是别的。”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所谓没有目的,即没有客观的目的,指不考虑对象的性质和用途,与概念、利害无关。 康德对美的分析,值得注意的有下列几点: 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他说:“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的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地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康德认为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虽是个人的,但又具有必然的普遍有效性。 黑格尔(1770-1831年) 黑格尔(1770-1831年)在哲学上是客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在美学上,他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可以看出,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的实在不过是理念生发出来的,是作为理念的客观性相。这个定义和柏拉图的“美是理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两者都是把美的根源归于理念(精神),但黑格尔是辩证论者,他的理念不是与客观事物相对立,抽象的存在于客观事物之外,而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显现”于现象,成为具体的统一体,才能有美。 黑格尔对美的本质所下定义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里面却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体现了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其次,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看,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再次,从主体与客体关系看,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指人的精神劳动的外化,强调人的精神劳动的作用。 克罗齐(1866-1952年) 克罗齐(1866-1952年)意大利人,他的美学建立在主观唯心论的基础上。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7年考研参考书目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2017年考研参考书目参考书目:642923 《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黄宗贤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艺术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艺术批评学》黄宗贤彭肜著河北美术出版社 《中国美学史》叶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 《西方美术史》吴永强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大学美术》黄宗贤著成都时代出版社 03—06方向 参考书目:642、923 《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黄宗贤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艺术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美学史》叶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 《西方美术史》吴永强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西方舞蹈史》刑晓瑜译四川人民出版社 《舞蹈美学》欧建平著《美的历程》李泽厚著 07—10方向 参考书目:642923 《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黄宗贤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艺术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美学史》叶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 《西方美术史》吴永强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大学美术》黄宗贤著成都时代出版社

《中国音乐的神韵》刘承华著福建人民出版社 《音乐美学通论》修海林罗小平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参考书目:642、923 《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黄宗贤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艺术概论》彭吉象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美学史》叶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 《西方美术史》吴永强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大学美术》黄宗贤著成都时代出版社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旗下四川大学考研网

美学形成

美学学科是怎样形成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都不会拒绝美!但是人人知道美,却很少人知道美学;人人追求美,却很少人向往美学。美学学科奠基于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但它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课题,从整体上独立地、系统地思考审美现象所获得的理论体系。美学学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有专门的、系统的美学著作问世;二是形成了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与1750年在<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鲍姆嘉通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美学在其发展成一个独立学科之前,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阶段,著名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说:“早在美学这个名称产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伟大的美学家的行列。就是说,不管有没有美学这个名称,事实是存在的。”(《东方的美学》)“美学作为一门学科,从传统的说法来讲是属于传统的哲学分支学科,在中国原来没有这门学问,在西方也是在18世纪的时候才产生。美学学科很年轻,但就美学的眼光总结中西方的思想,可以看到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源流还是很悠久的。积累了大量的美学思想,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大家,中国有孔子,孟子,道家有老子,庄子,还有其他诸子各家,都有大量的资源。”(朱立元《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虽然在古代东方也产生过各种各样的美学思想,但是,将美学思想总结为一

个专门的学科的还是西方的思想家“美和审美是属于全人类的,但美学确实是西方的,或者说学科意义上的美学是从西方文化中产生出来的。”(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在西方文化史中的美学学科的形成。中间也会穿插中国在美学方面的发展和与西方美学发展的比较。 美学学科的孕育和形成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先形成审美意识,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到独立的美学学科。 首先,对于审美意识的形成,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生活、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 其次,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这一步,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6世纪)是最早开始思考美学的。主要在数学和音乐两大领域。认为:宇宙是由数组成的。因此毕达哥拉斯学派因此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开始从理性思维的高度来思考美和丰富的艺术的历史过程。柏拉图坚持有这样一个美的本身。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研究所有的诗性活动的形式的学问。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西方美学史读后感 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它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发展、演变和斗争为纲,对美学史上的几个基本问题:美的本质、形象思维、典型人物和作为创作方法的浪漫主义及现实主义,作了相当细致的分析介绍,并对不同时代的美学家对这几个或其中某一个问题所持的基本主张,以及他们在美学史上的建树与得失都给予了相应的评价。 就以“美的本质”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对于美学中的这个基本问题的看法,是各各不同的,甚至是千差万别的。朱先生将他们的看法大致归结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关系。有的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有的只重内容,轻视形式;也有的企图使形式和内容、理性和感性按照他们的需要而相互结合。在具体论述时,又根据不同时代、不同派别的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所侧重地分别介绍了古典主义美学(古希腊时代)的“美在物体的形式”说;新柏拉图主义(古罗马)和法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则又提出“美在于完善”(即“天意安排”的合理性)。英国十八世纪的经验主义美学把“美的本质”这个问题的重点,从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分析转到对美感活动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分析。所以他们强调:美在于愉快。而法国启蒙时代的美学,以狄德罗为代表,主张真善美相结合。在具体说明什么是美时,狄德罗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美在于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从康德到黑格尔,看到了他们以前的美学史上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相互割裂的局面,于是从唯心主义出发,提出了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的论点。诚然,他们两个也各说各是。康德用主观唯心主义来调和形式与内容、感性与理性的矛盾;黑格尔则站在客观唯心主义立场来阐释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前者的内容是超验的理念,而后者的内蕴则是绝对精神。十九世纪中叶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美学史上最大的,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是,竖起了美是生活的大纛。 朱先生在介绍不同时代及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时,做到了“史”与“论”的结合,因而相当清晰地给读者勾勒出了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基本轮廓。他不是把美学史上各种流派当作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纯思想材料来加以介绍,而是把它们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尤其是阶级根源上来进行分析,同时还扼要地说明了它们在历史上的承续关系。例如,朱先生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对于最美的形式所持的论点时,不仅将其同古希腊罗马时代毕达哥拉斯、亚里斯多德、圣奥古斯丁及圣托马斯关于形式美的看法相比较,相鉴别,并且还指出它对后来德国启蒙运动时代文克尔曼、莱辛以迄于康德等人的形式美的影响。这样,就便于读者把了解到的有关形式美的知识串连起来,既见出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美学家在形式美这个问题上的不同论点及其不同的侧重面,同时又能见出形式美的思想在美学史上的一个衍化的过程。这种“史”与“论”的结合,应该说是《西方美学史》的显著特色之一。 近代和当今欧美各国的美学史著作,对于俄国十九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十分轻视,甚至不屑一顾,好象世界上根本就不曾有过这样的美学思想。这完全是一种阶级的偏见。而苏联近人的美学史著作,例如奥夫襄尼柯夫和斯米尔诺娃共同编写的《美学简史》(1963年)及奥夫襄尼柯夫撰写的《美学思想史》(1978年),都是两本大学文科的美学史教材,对于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西方影响较大的新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如鲍申葵和克罗齐的美学思想也不着一词。这两种情况都是片面性的表现。既然写的是“史”,就应该有历史主义的观点。编著者可以根据他自己的学术观点对美学史上的各种有代表性的美学流派或褒或贬,只要能持之有故,都是可以允许的。但是,如果基于自己的偏见,对美学史上某些不应忽视的美学流派闭起眼睛,采取不承认主义,任意宰割历史,则是不足为训的。在这方面,《西方美学史》的另一显著的特色,就是比较全面(当然也还有值得进一步商榷的地方,这一点,下文再谈)。例如,朱先生就专章介绍了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充分估计和高度评价了他们在美学史上的重要建树,同时也分析了他们的弱点。克罗齐虽然宣称他是黑格尔的信

第二章 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导论美是什么 美的本质问题,一个基本的困惑:“美这个东西你不问本来好像是清楚,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页15)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的《大希庇阿斯篇》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苏格拉底得出的结论也仅仅是:美的难的。这种对美的本质问题的困惑,在许多哲学家那里都存在,歌德甚至认为美是一种不可言说的东西。 第一节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三张桌子的问题。 康德:《判断力批判》。教材观点:“批判”的原文的字义是考察、分析、清理。简单说来:就是划界。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第一个目的,是外在的目的;第二个目的,是内在的目的。“美就是那种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没有概念的纯形式,而又纯然为一切人所喜爱。”(页19页) 黑格尔:《美学》(四卷,朱光潜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里的“理念”,在黑格尔那里,就是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不过这里的“理念”,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并非像柏拉图的理念那样,自有永有。 “显现”的意思,是放光辉。“美就是理念借感性形式放出的光辉。”(页23) 克罗齐:直觉说。“美的根源在于心灵”。“自然无所谓美,自然的美是直觉创造出来的,同样自然本身也是直觉创造出来的。” 第二节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诗学》(艾柯:《玫瑰之名》)。美在事物本身之中,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页24) “中世纪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来自神,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美来自人,肯定尘世的美。”(页25)达·芬奇,《画论》,强调表现人的精神特征,重视比例和谐。 英国的荷迦兹,《美的分析》。“美正是现在所探讨的主题。我所指的原则就是: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所有这一切彼此矫正、彼此偶然也约束、共同合作而产生了美。”蛇形线最美。

现代西方审美理论主要学派和其主要理论

(一)移情说 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 “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在他的《空间美学》一书中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通常人们把立普斯作为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它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我们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

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也就是把我们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3、对“移情说”的简要分析 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二)心理距离说 1、“心理距离说”的创立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距离说”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布洛1912年发表了《“心理距离”作为一项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论文,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说”。其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但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上影响很大,是人所共知的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心理距离说”的主要内容 布洛认为,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原则和艺术创作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