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南通为例介绍

017、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南通为例介绍
017、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南通为例介绍

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研究——以南通为例

曹玮

摘要:慢行交通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生活活动,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精彩生活感受的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无论在机动交通如何发展的情况下,都不应削弱它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在城市出行距离加长、小汽车逐步进入家庭的背景下,构建与山、水、城、林等特色资源一体,系统便捷,路权保障,生态安全的慢行交通设施与环境,减少居民出行对小汽车交通的依赖,是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南通市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研究项目,系统分析研究南通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体系的构架和内涵。研究成果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化研究,为其它城市构建安全、便捷、连续、舒适、优美、高效的慢行系统所借鉴。

关键词:慢行,慢行系统,慢行交通,慢行环境

l.慢行系统界定及概述

城市慢行交通是指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系统,速度低于15km/h,由步行交通与自行车交通两部分组成。慢行系统是慢行交通的空间载体,是完成慢行活动的各种物质空间要素的总和,空间形态上包括慢行分区和慢行单元、慢行路径、慢行节点等。总体来说,慢行系统不仅仅是交通方式,它也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与生活、娱乐、交往紧密相关的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出行体验,隐含着公平、空间品质、健康城市和生活质量的理念诉求,慢行系统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发展,直接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出行,不同程度的改变城市的交通结构甚至城市结构。

城市慢行交通融合了交通、商业、休闲、社会、交往等多种活动于一体,是城市最主要的交通空间,也是一个生态与景观空间。城市慢行交通经历了从最初的传统慢行时代到汽车盛行的机动化时代,再经历了人本主义思想和环保意识的洗礼,到城市现代慢行主义的重新回归,城市的慢行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慢行交通作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构建中的主导方式,是实现城市绿色交通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发展慢行交通,构建面向慢行友好的综合交通体系也是城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2.研究意义

2.1顺应国家和江苏省绿色生态发展趋势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号)针对当前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出行比例持续下降的实际情况,就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出指导意见。

美国能源基金会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6月开展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并选择常熟、昆山、济南、杭州、重庆、昆明六个城市为第一批试点城市。江苏省作为我国各方面领先省份,响应国家政策,已组织编制《江苏省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导则》并于2012年年底颁布实施。

2.2缓解机动化发展带来的交通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的需要

从交通资源利用角度来分析,与小汽车、摩托车等私人交通工具相比,行驶中的非机动车以及行人均交通面积较低,道路利用率更高。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小汽车的大量增长会带来一系列诸如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鼓励居民利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缓解机动化发展带来的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

2.3城市交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城市交通体系重大转型、机动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私家车出行比例的快速上升,以小汽车为导向的交通模式已经对城市发展、环境、安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慢行系统是未来健康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交通体系结构良性发展的基础,为确保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

展,应重视慢行系统的建设,提高慢行品

质,引导市民采用低碳绿色的交通方式。

图1 城市发展阶段与出行关系

2.4营造低碳健康的居民生活环境的需要

慢行交通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出行,更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精彩生活感受的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通过营造环境优美、尺度宜人、高度人性化的慢行环境,可以增进市民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市民的生活安全、促进城市居民创造力的发挥,提高城市整体魅力。建设慢行体统不仅可展现南通历史和现代文化,也能保持城市的特色风貌,是营造低碳健康的居民生活环境的抓手和举措。此外,发展慢行系统也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支撑。

2.5是体现公平和谐的需要

随着时间推移,我国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剧。老年人的生活出行、文化娱乐出行、风景区游览的活动比例最高,且老年人出行更加依赖于慢行和公交(公交出行的起、末段均离不开慢行)。因此,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城市弱势群体的出行,体现了社会公平,也体现了对于城市中弱势群体的关爱。

3. 南通市慢行系统现状分析

3.1优势与潜力

3.1.1 具有慢行交通主导的绿色低碳型交通结构

南通市现状慢行交通需求较大,且发展平稳,慢行在居民出行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从出行目的中可见,包括文体娱乐、外出就餐等几乎所有主要的出行目的均以慢行为主。因此,南通实施慢行系统规划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3.1.2 具有慢行友好的组团式城市空间本底

南通市是国内第一个以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理念规划建设的独特城市,它不同于租界、商埠或列强占领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是国人比较自觉地、有一定创造性地、通过较为全面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的第一个代表性的城市。张謇先生根据工业交通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城三镇”的布局特色。南通城市规划战略中充分体现了交通对城市活力、机能、布局和人居等全方位的作用,交通对城市布局和开发建设的骨架作用、引导作用以及以人为本、效率优先、

因地制宜等原则,著名建筑大师吴良镛原始称南通为“近代中国第一城”。南通现有组团式的空间结构为慢行系统规划打下了良好基础。

3.1.3 具有适宜构建特色慢行系统的丰富自然景观和深厚文化底蕴资源

南通滨江临海,河道水网稠密,以其“山水相依”、“城河相拥”的格局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市中心区濠河是南通千年历史的见证,独特的“宝葫芦”型护城河水系是具有休闲、文化、生态等功能的城市型风景区。在中心城区,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等组成了第二道环状水系。随着建成区的扩大,在中心城区外围已形成了由长江、九圩港、团结河、兴石河、营船港、通启运河等组成的第三道水环。南郊的五山( 狼山、军山、剑山、马鞍山、黄泥山) 是江苏六大风景名胜区之一,其中狼山列我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雄峙江边,山姿秀丽。五山以别具一格的“水石盆景”之美而久负盛名。此外,南通自古有“崇川福地”的美誉,其灿烂的江海文明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海安青墩新石器时代遗址,拥有众多历史地段和历史遗迹,也有大量的近代的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

慢行系统的构建不仅是交通环境的构建,也是景观环境空间的串联。丰富的资源可以作为未来慢行系统构建的大舞台。

3.2不足与重点任务

南通市和大多数城市一样,由于长时间的以机动车交通为主,存在着慢行系统发展定位不清、路权分配不公、规划依据不足等问题。

因此,南通慢行系统构建研究重点关注以下问题:

(1)用地协调——慢行系统和城市用地协调统一

慢行分区、步行单元和自行车主通道网络结构应与城市空间、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2)网络便捷:慢行网络连续便捷,密度提升

城市道路系统是慢行系统的重要支撑空间,是连接城市慢行活动的重要载体,因此道路系统是否成熟对于慢行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3)空间保障:优化道路断面,保障慢行路权

如何保证慢行出行人群的路权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中之重。

(4)设施完善:完善慢行设施及接驳换乘设施

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换乘场、其他接驳换乘设施等均有待进一步完善。

(5)特色强化:构建体现城市特色的慢行通廊

南通市部分生态资源已有很好的利用,如濠河风景名胜区域休闲空间的开发,但城市的整体景观特点仍需进一步突出,应加强山、水周边空间的开发,增强山水与城市内部景观系统的联系,建设能体现城市特色的慢行通廊。

(6)体系优化:引导形成合理的绿色出行模式

应努力提高常规公共交通的运输能力,继续加强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建设,自行车中、短途出行以单独系统为主。

4. 国内外慢行系统发展的启示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归纳出适用于南通市慢行系统构建的可借鉴要素及具体措施如表1所示。

根据国内外慢行系统规划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城市慢行系统实现途径和操作方法,包括:相关规划的完善;政策文件的支持;示范段的引导。

其中“相关规划的完善”主要内容有:①制定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确定慢行交通在城市中的地位;②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慢行交通专项规划,填补各个层次的规划空白,指导城市慢行交通建设活动;③编制慢行交通设计指引手册,统一设计理念,便于城市管理。

“政策文件的

表1慢行系统经验借鉴Array支持”主要内容有:

政府制定的城市发

展宏观政策应包含

促进城市慢行系统

规划建设的发展政

策和措施,同时将

相关慢行规划研究

成果纳入地方法规

和行业标准。

“示范段的引

导”主要内容有:

通过示范段的实践,逐步引导人们改变出行方式,重新重视慢行交通。

5. 南通市城市慢行系统构建

5.1 总体思路

城市慢行系统一方面主要满足城市居民近距离出行、休憩与公交换乘的需求,另一方面

也是城市特色

空间的有机组

成部分,是城市

人居环境塑造

和生活质量提

升的重要载体。

在城市慢行系

统的构建中遵

循系统性、连续

性、安全性和特

色化的原则,满

足城市慢行交

通系统架构和

空间环境塑造

要求,与城市交

图2技术路线图

通系统发展功能要求、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彰显、城市发展特色和个性相协调。

将城市步行系统发展的个体要素,纳入到城市区域的大范围内进行分析和整合,探索并建立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构建完整、有序的城市步行系统和步行空间环境。通过面——线——点要素的分析,明确步行系统的切入方向;构建合理有序的空间,便捷畅通的路径,搭建步行系统的空间框架;规划舒适宜人的环境与设施,搭建步行系统规划管理框架。

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划统筹与形态设计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相结合,较为系统、全面地对步行系统提出规划,并对近期建设行动策划提出相应的建议。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5.2 系统构成

南通市整体慢行系统由总体结构和具体结构组成。总体结构由日常慢行系统和特色慢行系统构成;具体结构通过城市面——线——点要素的分析,明确慢行系统的切入方向,构建合理有序的空间,便捷畅通的网络,构建城市慢行系统的空间框架,如图3所示。 5.2.1日常慢行系统

日常慢行系统由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两个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系统组成,具体表现为一个由面要素到线要素再到点要素逐层细化的体系。

面要素由慢行分区和步行单元组成,慢行分区成果表现为策略引导;慢行分区在步行系统中细化到步行单元,以规划指引作为成果。

线要素由步行系统的日常性慢行道网(含日常性自行车道网、日常性步行道网)和网络连接设施组成,线要素的成果形式是规划方案和设计指引。

点要素由慢行过街设施组成,成果表达为规划方案及设计指引。

5.2.1.1 慢行分区

划分慢行分区的主要目的是体现区域差别的慢行交通发展政策与设施、与城市交通区域

差别化发展相协调及体现城市空间和结构发展特色的城市慢行系统的整体发展策略。 图3 城市慢行系统架构图

规划以区位、自然环境、用地特性、交通政策为主导因素,根据不同片区的差异化的慢行特征需求,划分三大类23个慢行分区,其中慢行主导发展区8个,慢行优先发展区7个,平衡发展区8个,以分类指导慢行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如图4、表2所示。

图4慢行分区划分图

为了更好地引导城市内部步行系统的建设,根据不同地块内主导的土地利用性质、步行人流的主要性质以及市民使用活动的状况,以500-800米为半径,划分7个类型266个步行单元:中心区步行单元、居住区步行单元、公共设施区步行单元、交通枢纽区步行单元、公园风景区步行单元、科教区步行单元、工业仓储区步行单元。规划确定城市重要的步行活动单元,明确城市需要重点建设步行系统的区域。研究步行单元内步行系统设计的要素,设计方法和设计指引,建立相应的标准,指导下位规划和详细设计蓝图中步行系统设计。如下表3所示。

图5步行单元规划图

步行道、日常性自行车道和网络连接设施,如下图所示。慢行网络应达到相应慢行分区规定的密度指标要求。

规划构建连续、全覆盖、多层次,满足居民通勤通学购物需求的日常性步行道网,确保路侧人行道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保证行人通行权,网络安全、便捷、舒适、高效;

规划依托南通市规划路网建立主要的日常步道网,并确保路侧人行道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足够的有效宽度,保证行人通行权。根据分区网络密度要求,在控详等规划中提升步行网络密度。

日常性自行车道网主要以工作、购物等出行服务为目的,连接居住区与行政办公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安全、便捷应是其首要原则,组织一个合理、完整、层次分明的路网,对于保证自行车交通的有序化,引导自行车交通流的合理运行非常重要。日常性步行道、日常性自行车道规划图如下图7所示。

5.2.1.4 网络连接设施

河湖、山体、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的建设割裂或妨碍了慢行网络的便捷、通达。慢行网络连接设施的规划目的是克服这种对步行和自行车通行路径的阻隔,保持步行道网和自行车道网络完整性、连通性和可达性,减少自行车和行人的绕行距离。

慢行网络连接设施汇总表如下表4所示:

图6

日常性慢行道网分类图

图7 日常性步行道、日常性自行车道规划图

5.2.1.5 慢行过街设施

慢行过街设施是城市慢行网络的节点。慢行交通需要通过对街道的穿越或跨越,实现道路两侧空间上的转换。本次规划根据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结果,结合规划区范围的慢行空间的整体安排以及其它前期规划成果,在过街需求与交通条件以及两者之间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各类过街设施的选型、定位的原则与方法,减少人流和车流的相互干扰。

本次规划最终目标为集地上、地面和地下为一体,集交通、商业、娱乐和休闲多重功能为一身的“以人为本、畅达安全、协调综合、经济实用、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过街体系。如图8所示。

5.2.2 特色慢行系统

特色慢行系统不仅是交通环境的构建,也是景观环境空间的串联,要与景区、

商业核心表4 规划慢行网络连接设施表

图8 平面、立体过街设施规划图

区、河道绿带、特色街区等密切结合,同时要与交通航运、公交、地铁等交通方式有效衔接,形成环网相宜、便捷闲适的特色慢行交通系统。特色慢行系统的构建重点包括:慢行休闲绿道、林荫路和特色街区组成。

特色慢行系统的发展目标为可到达、可转换、可观赏、可体验。具体表现为一个由线要素再到点要素逐层细化的体系。线要素由慢行休闲绿道、林荫路和特色街区组成,线要素的成果形式是规划方案和设计指引。点要素由空间环境和服务设施组成,成果表达为设计指引。

5.2.2.1 绿道系统

绿道通常包括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部分组成。绿道与城市交通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连通,为休闲、购物和观光等多目的的非机动化出行服务。

南通市绿道主要沿着河滨、绿地、风景道路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绿道在满足通行的同时,保留足够的绿地空间,提供舒适、美观的生态廊道。绿道将各种有价值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串联起来,可以彰显城市的文化魅力,充分体现城市特色,也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贴近自然的场所,同时可提供大量的户外交往空间,增进居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慢行休闲绿道总体形成“三廊、七环、多线”的休闲绿道网。

图9 绿道规划结构图

5.2.2.2 林荫路系统

林荫路指人行道以及自行车车道的绿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定道路。林荫路可以丰富南通文化内涵,体现通独特的空间特色和树种特色,并可满足市民的出行安全舒适、游赏景观

宜人等基本需求。构建林荫路最核心的要素包括林,即树种、树形的选择;荫,即绿荫覆盖率和路,即道路断面。规划打造“三十三横

二十八纵”的城市主次干路林荫路;林荫路

推广率不小于城市道路的30%。如图10所

示。

5.2.2.3 慢行环境

特色慢行系统规划以营造“生态、安适、

漫城”的慢行环境为目标,将慢行环境规划

分为整体意向和环境指引两部分。其中,整

体意向包括整体环境规划和特色路径,环境

指引包括空间环境、设施环境和景观环境。

规划在“一轴一环八射”城市快速路景

观、“三十三横二十八纵”的城市主次干路

景观的框架下,打造环境优美、慢行友好的

生活网慢行环境。结合“三廊、七环、多线”

的休闲绿道网结构,形成具有南通城市特色

的慢行休闲环境体系。规划选择特色街区作

为慢行环境的重要载体,本次规划8处商业

中心型特色街区、6处传统街巷型特色街区

和3处旅游景观型特色街区,如图11所示。 6. 结语 慢行交通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生活活动,是城市活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精彩生活感受的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活动载体,无论在机动交通如何发展的情况下,都不应削弱它在城市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因而城市慢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正是对这种作用和意义的有力支持与体现。随着城市文明水平的提高,慢行系统在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它的地位和影响也越来越重要。慢行系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和设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应当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各层面予以重视。

图10 林荫路规划结构图

11 南通市特色街区规划图

本文的研究成果以南通市为例,构建了城市慢行系统规划的工作框架,也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深化研究,扩展规划的广度和深度,为其它城市构建安全、便捷、连续、舒适、优美、高效的慢行交通系统所借鉴。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通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R].南京: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14.

[2]曹玮,叶冬青,史桂芳.城市步行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以常熟为例[C]//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2965-2976

[3]钱林波,叶冬青,曹玮,史桂芳. 苏南发达地区中小城市步行系统规划体系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 城市交通,2011,(5):39-50.

[4]史桂芳,钱林波,於昊,孙晓莉,曹玮.品质生活特色慢行——以南通市慢行系统规划为例. [C]//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2013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7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5]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导则[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

社,2013.

作者简介:曹玮,城市规划师,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新济宁,看北湖

新济宁,看北湖 济宁城市总体规划图,滨湖城市中心即为北湖新区所处位置。 北湖新区规划效果图 已经建成的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左)、奥体中心(右) 本报记者郭利民于国鹏 刚入秋的天气,热得还像夏天。暑假一开学就要升五年级的马海奇,假期里从鱼台来济宁串亲戚,跟着大人来到北湖景区游玩,湖、岛、花、树,优美的景色让他兴奋不已,尤其可以和小伙伴在湖边嬉水,更让他流连忘返。 正在建设中的北湖景区,计划今年国庆节正式对公众开放。整个景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其中北湖湖面

就占8.9平方公里,而整个北湖新区规划控制面积则达到了433.8平方公里。浩渺的北湖,广阔的湿地,水色山光,荷塘苇荡,光凭想像也会感觉美不胜收。 北湖景区属济宁市北湖新区打造的生态景观区。“生态宜居新城”,正是北湖新区的城市定位之一,这里也将成为济宁的城市未来主中心。济宁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振川说:“北湖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问题,更是发展战略问题。” 大气魄的决策,大手笔的布局,济宁市开发建设北湖新区,写下了这座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华彩一笔,更承载着城市未来影响力和辐射力进一步提升的巨大希望。 顺势布局―― 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 尹营村居民尹大妈每天都会看到北湖新区的新变化,通畅宽阔的马路修起来,各种功能先进的设施逐渐成形。“变化太大了,俺这里是越来越漂亮,生活越来越方便了。” 受益于北湖新区的开发建设,尹大妈家住进尹营村回迁安置房里,这里有四栋小高层。原来,村边是一条狭窄的土路;现在,扩建延伸成一条大马路,取名济安桥路,平整宽阔、快捷方便,绿化景观也非常漂亮。尹大妈说:“看着就舒心。” 济安桥路是北湖新区“七纵七横”路网中的“七纵”之一。建成后的现代化路网,实现与老城区有机对接的同时,不仅勾连起整座新城,也大致分隔出新城的四大功能片区。根据北湖新区的整体城市规划,围绕新开挖延伸入城的北湖湾,将形成行政中心、商业中心、文体教育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四个功能区,各功能区既各有所侧重,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为济宁市的未来发展搭建起一个充满想像力的崭新平台。 前瞻思考、科学谋划,才能保证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功能定位为“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的北湖新区这个新平台,不只是城市外延和老城区的简单拓展,它的开发建设着眼于突破资源型城市发展瓶颈,通过“全面转型”赋予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因此,它的整体规划建设因地制宜、顺势布局的同时,又开阔视野扩大格局,与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上的战略发展布局相呼应。 认识的高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新城建设正在扎实快速推进。与已经基本建成的北湖景区相比,文体教育中心区渐具规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等新校区都已于去年投入使用。从空间鸟瞰,济宁医学院新校园错落有致的建筑组合起来,轮廓形同一个“细胞核”,形象体现出这所学院的学术特征。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校园内,绿树成荫、蝉鸣悦耳,图书馆楼、实训楼时尚大气。市民路春蕾来到这里,禁不住感叹:“耳目一新,这才是大学应有的气质。”同在文教区内的,还有紧张建设中的济宁一中等新校区。济宁一中始建于1902年,曾培养出乔羽等著名校友。“明年,我们将在这里举行110周年校庆。”学校负责人介绍说。 一批设计新颖、功能齐全的标志性建筑已经拔地而起,呈现出新城“生态、典雅、现代、大气”的鲜明特点。作为第23届省运会主体育场的“小鸟巢”,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工人们正忙着安装座椅等收尾工作。济宁是2014年省运会承办城市,赛事主要安排在北湖新区举行。开幕式和田径赛事将在“小鸟巢”内将举行。小鸟巢”周围,未来还将镶嵌上三颗“宝石”。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形似“宝石”,红、橙、蓝三色,将共同烘托起时尚、大气的新城风貌。

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城市规划中的慢行系统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8T11:02:43.76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6期作者:蔡丽彬曾琳 [导读] 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漳州 363005 摘要:城市原本就是以宜居来尊重人性与生活真谛的现代文明的栖息地。以此出发,市民乐得改变曾经“陀螺式”的运转生活,藉由“慢行系统”享有“慢的乐趣”,从而重构一种优雅从容的“慢生活”。而“慢生活”,既是“慢行系统”的旨归,也是“慢行系统”盛行的必要支撑。 关键词:城市规划;慢行系统;研究 引言: 慢行系统因其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作为一体化交通及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成为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解决城市交通现有问题的有效方式,故在城市规划中着重进行慢行系统的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特征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而其中就包含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方式,这种出行方式所占比重在所有城市交通中也最大。“慢行交通”指的就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的以人力为主要动力的出行方式,城市慢行交通特点如下:(1)为了满足市民的日常生活出行,上班、购物、吃饭等等;(2)对于短距离出行,慢行交通较其他方式有明显的优势;(3)相比其他交通方式而言,占用空间不大;(4)分布广泛,节能环保;(5)在整个交通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事故频发,难于管理。在城市交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较多考虑机动车道,忽略了对于步行和非机动车等慢行交通的关注,慢行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空间的利用和人们的幸福指数有很大影响,所以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设计,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 2.1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是指以非机动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本文所指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指自行车交通),骑行者享有交通优先权,提供从一个地点到另一地点出行机会的一套与机动车、行人不同程度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包括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专用路、停车设施、过街设施、非机动车信号设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等。综合国内外现状看来,城市中非机动车交通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阿姆斯特丹模式——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出行工具;巴黎模式——短距离及与公交接驳的辅助交通工具;香港、新加坡模式——自行车交通作为休闲健身工具。 2.2步行系统 步行系统是由城市中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步行空间,包括居住区、商业区、风景游览区等内部的各步行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的步行专用通道网络所组成。城市步行系统为市民提供的是与机动车完全分离的交通设施和服务体系。 3设城市交通慢行系统的对策思考 3.1公共资源的配置 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首先需要慢行路网,其次需要公共交通和其他公共资源的配套,可以说是一项综合考验。需要说明的,慢行系统主要适用于短途出行。所以,这就需要城市的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便捷、顺畅,从而使慢行和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共同构成市民的完整出行。 此外,市民慢行习惯的养成,还有赖于公园、体育场馆、图书馆、学校、医疗等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布局。以广州为例,广州市文广新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五年,广州将投入近21亿元打造“图书馆之城”,其中一个指标是出门步行15分钟就能到。 只有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等公共资源网络化布局合理,从而适合市民通过“慢行系统”抵达,慢行才会成为一种主要的出行选择。否则,某一种必需的公共资源布局较远,而其间的公共交通亦不通达,很多人就不得不选择机动车出行去对接那种公共资源。 3.2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视觉感受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强调景观享受的慢行,将城市良好的山水、绿化景观与慢行交通结合起来,使慢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强调慢行过程中人的视觉感受,人们在慢行环境当中的景观需求和休憩交往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应成为规划者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注意慢行空间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针对慢行交通的主体偏向老年人、青少年等社会弱势群体的特点,在重要的慢行交通节点应加强对慢行者的指示,增加透明度,这也是适应老龄化社会与多元化城市生活的需求。普及无障碍设计,并要求具有亲切的空间,应尽量避免过于凹凸不平的路面。 3.3划分慢行区域 根据城市用地空间的布局,利用快速路、主干路、铁路及江河湖泊将区域划分为多个慢行岛;再以次要道路为边界,对这些慢行岛进行重新划分,在慢行交通发生量较大的区域形成慢行核,如居住社区核、商业办公核、校园核、历史街区核、公园绿地核、工业核等,在慢行核内保障商业服务设施、公园绿地以及交通枢纽的完整性,保证慢行交通者使用,鼓励市民在核内完成出行。 3.4依据城市特征,选择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模式 慢行系统规划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布局特点,考虑多种交通模式和需求特性,主动适应城市发展和交通服务的新趋势,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指导城市慢行系统的建设和管理。根据慢行系统的供需分析,结合各种慢行交通设施的特点,慢行交通系统一般采用点、线、面和网多层次、全方位的规划模式。慢行系统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中心放射型、组团并联型和组团串联型等三种,应根据城市布局形态、城市规模、人口分布、设施建设等条件进行选择。 3.5创建慢行空间 创建慢行空间尤为重要,其方式也非常多,比如可以通过完善整体道路交通设计、道路断面设计、控制建筑后退距离和布置停车设施以及积极引进非机动车道路等措施实现。与此同时,在创建慢行空间的过程中还可以将道路断面设置为多样性,体现人性关怀的同时满足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1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km ·h -1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虽然慢行交通出行速度较低,但在出行方式选择中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交通结构中,慢行交通都占据50%以上的份额(如上海占56%,深圳占67%)。慢行交通往往是出行起点始发及出行终点到达的必要方式,在出行中是不可取代的。而且人们的活动与出行呈现多样化的出行目的和出行空间等特征,特别是随着后汽车化时代的到 来,人们对休闲、健身等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始终会维持在相当的水平。 2)特点 慢行交通中的步行是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出行方式。纵观人类文明史,交通工具的变革只能提升出行的速度、扩大人类活动的范围,却永不能代替人们行走的需求和愿望。自行车是以汽车为代表的机动化之前的主要代步工具,然而随着城市交通的机动化发展,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在一些城市却逐步淡出,但是在日本、荷兰、丹麦等交通高度机动化的国度里,自行车交通始终扮演重要的角色,并成为城市亮丽的动态风景线。因此,有必要为慢行交通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和措施。慢行交通的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 ①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②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慢行交通以人 云美萍1,杨晓光1,李盛2 (1.同济大学交通工程系,上海201804;2.法国路桥大学城市与交通实验室,巴黎77455) YUN Mei-ping 1,YANG Xiao-guang 1,LI Sheng 2 (1.School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4,China; https://www.360docs.net/doc/6913601910.html,boratory of "City,Mobility,Transport",The National Ecole of Route and Bridge,Paris 77455,France) A Brief Review of Planning for Ped and Bike System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 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 图1慢行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 Fig.1Functionality of 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 in urban transportation system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情况汇报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9-2030)情况汇报 ——2009年7月24日在南通市第十三届 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 南通市规划管理局局长马啸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南通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将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2009-2030)成果向市人大常委会议进行汇报,请予审议。 上一轮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由南通市人民政府委托江苏省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南通市规划设计院于1994年初开始着手编制,1996年2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规划区范围46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用地规模100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上海北翼现代化的港口、工业、贸易城市。随着南通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持续加速发展,在21世纪到来之际,鉴于交通条件改善、行政区划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我市于2002年组织对1994版总规进行了调整,在保持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对局部地区的用地布局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综合平衡,这次总规调整于2004年4月经南通市人民政府批准。 一、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背景与修编原因 1、1994版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发挥了较好的指导作用。1994版总规成果有效指导了南通市城市建设,是一个内容全面,研究具有相当深度、广度的优秀规划,对政府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十多年来南通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方面有效的纲领性、指导性和基础性文件。从规划实施的情况看,1994版总体规划对城市发展动态和总体结构把握较准,城市各大功能分区合理,城市发展方向和城市组团结构在城市建设中基本得到体现,为城市发展构筑了整体框架。 2、城市经济发展指标和城市建设与1994版总规预测基本吻合。2008年南通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与1994版总规设定的远期目标(2010年)相比,人口、用地,城市化水平等主要指标均已超过远期目标,总体规划的各项目标和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基本得到了落实。南通市中心城区的用地功能布局、路网结构、用地时序以及市域城镇体系建设等基本上遵循了1994版总规确定的标准和原则。 3、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因和背景。随着南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交通条件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上海经济圈的辐射影响,南通城市发展的内部、外部动力发生重大变化,1994版总体规划已难以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求,我市于2005年5月份向政府提出进行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请示并获批准。在修编过程中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说明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是新形势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我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做出的战略性选择;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确保实现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的协调统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性举措。 城市总体规划是调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山东省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出现新的变化,济宁所依托的发展格局有明显调整,2008年2月省政府出台的《鲁南经济带区域发展规划》,将鲁南经济带作为重点开发区域,以枣庄、济宁为主体建立运河经济区,发挥京杭运河的功能,大力发展运河经济。济宁作为历史上管理运河航运的督府,需要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同时,多个重大设施在济宁地域相继落户,包括济宁曲阜机场、济徐高速公路、济宁北湖旅游度假区、京沪高速铁路等,提供了影响济宁市城镇空间布局的新的作用要素,需要重新审视济宁市的区域地位和作用。 人地矛盾突出,城市发展受限。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空间明显不足,大大制约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迫切需要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用地规模作出科学合理的预测。 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城区“东拓西跨南联北延”发展战略以及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城市发展定位,为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拉开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按照新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济宁现有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外延式、资源粗放消耗型模式转变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内涵式、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概述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概述 一、慢行交通 1、概念 慢行交通,是相对于快速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non-motorized transportation),一般情况,慢行交通是出行速度不大于15 km/h的交通方式。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及非机动车交通,由于许多大城市的非机动车交通主要是自行车交通,慢行交通的主体就成为步行及自行车交通。 2、慢行交通的基本特点 ①贯穿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每个角落,满足居民出行、购物、休憩等需求; ②短距离出行有明显优势。慢行交通以人力为空间移动的动力,行进速度低,步行速度在0.5—2.16 m/s,自行车速度一般在10 km/h左右;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小于3km; ③绿色环保健康,不带来环境污染,还兼有锻炼身体的功效; ④在交通安全中处于弱势地位。 3、定位 慢行交通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团内出行的主要方式,是居民实现日常活动需求的重要方式和城市品位的象征。慢行交通不仅是居民休闲、购物、锻炼的重要方式,也是居民短距离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中、长距离出行中与公共交通接驳不可或缺的交通方式。以出行产生点、出行吸引点、轨道交通(换乘)站点等为中心的慢行圈的高品质建设是保障慢行交通权利,提高慢行交通品质,引导城市交通出行方式结构合理化的重要环节。 场所、活动在其中的人和进行着的活动。慢行系统由3要素构成:慢行空间是系统的形态要素;慢行主体是系统的实施者要素;慢行行为是系统的动态要素。慢行系统是城市系统和城市交通系统的交集, 还提供市民休闲、锻炼、购物、娱乐等多种功能。 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和非交通性的慢行空间,前者一般用于行人或自行车通过性的设施,包括人行道(sidewalk)、人行横道(passway)、人行地道、人行天桥、非机动车道等;后者可分为休闲旅游性质的慢行空间(林间步道、山

城市慢行系统设计说明

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 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为了创造“新北京交通体系”,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出行提供良好的交通环境,打造北京新形象,北京海融达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委托我公司对慢行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进行施工图设计。 地理位置示意图 海淀区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西起西六环,东至温泉地区界,南起海淀区界,北至温北路。本次设计所包含道路为温北路、双坡路、显龙山路(杨家庄路)、御风路、叠风路、簸箕水路、白家疃西路、白家疃路和白家疃东路,共计9条道路,全长约9.37km。 具体项目情况表 二、设计依据及相关规范 (1) 设计依据 1、北京市交管局设施处《2018年海淀大修及慢行道路交通组织变化审查会议纪要》; 2、海淀交通支队《2018年道路大修慢行系统建设会议纪要》; 3、北京市海淀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海淀区2018年温泉地区慢行系统完善工程实施方案的批复》京海淀发改(审)【2018】112号。 (2)相关规范 1、现况1:2000地形图; 2、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2016.05); 3、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J12549-2014); 4、《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 5、《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009);

6、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7、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GB 51038-2015); 9、《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置规范》(DB 11/T 493.1-2007);(DB 11/T 493.2-2007)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1、现行其它有关标准、规范、规程等。 三、设计内容 本区域涵盖温泉公园、北京市第101中学温泉校区、北京行政学院二分院、温泉凯盛家园、北辰香麓,望麓园、白家疃欣麓园、尚峰尚水、福溪家园、温泉人家、北部文化中心等,该区域人流量较大,自行车骑行及步行出行人群所占交通比例较大。 项目周边分布情况 现有交通标志标线基本齐全,部分路段已设置机非隔离栏,路面状况整体良好,现有道路慢行系统基本完善。本次道路慢行系统改造所包含主要工程内容为:新建非机动车道彩色防滑路面、热熔自行车图案、安装机非隔离栏、阻车桩(材质为铸铁)、交通标志(非机动车道指示标志)、缘石坡化、新建盲道等。 四、工程设计 温北路 本道路整体呈东西走向,起点为温泉路,终点至黑龙潭路,全长3800米,规划为城市主干路,现况按公路性质修建,单幅路,中间车行道宽16m,机非混行,中间机动车道一上一下,共8m,两侧各4m非机动车道,外侧无人行道。道路路面状况整体良好 1、平面设计 维持现状平面线形不变,具体设计详见平面设计图。 2、标准横断面 维持现有机动车道宽度不变,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3、路面结构设计 超薄型彩色防滑路面路面结构: 3mm彩色防滑路面(城墙红) 树脂胶 4、交通工程 温北路在非机动车道撒铺3mm超薄型彩色陶瓷颗粒防滑路面撒铺后可能对现状道路交通标线进行损害,施工完毕后进行标线恢复,具体工程量以实际计量为准。 双坡路 本道路整体呈南北走向,起点为温泉路,终点至温北路,全长650m,城市次干路,四幅路形式,中间隔离带宽12m,两侧机动车道各宽7.5m,两侧机非分隔带各宽2m,两侧非机动车道各宽3m,两侧人行步道各宽4m。 道路温泉路至显龙山路两侧人行道状况整体良好,显龙山路~温北路西侧人行道破损较严重。 1、平面设计 维持现状平面线形不变,具体设计详见平面设计图。 2、标准横断面 维持现有机动车道宽度不变,详见横断面设计图。

关于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思考

关于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8-07T11:27:25.75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8期作者:陈语熙 [导读] 基于此,本文从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子系统构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要素。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大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建设一般分为宏观规划研究、中观策略引导和微观方案制定三个层次展开研究,旨在构建一个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公共交通一体化无缝衔接的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新型慢行交通体系,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理念,构建大城市慢行交通的良性出行。基于此,本文从从城市规划的视角,对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子系统构建进行了分析,总结出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相关要素。 关键词: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引言:慢行交通隐含了公平和谐、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当前能源供应趋紧、交通拥堵加剧、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大力提高慢行交通环境、充分发挥慢行系统的优势,实现慢行系统与公共交通系统的良好换乘对接,使其发展走向系统化、舒适化和有序化。 1、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理念 1.1交通安宁政策 通过系统的硬设施及软设施降低机动车对居民生活质量及环境的负效应,改变鲁莽驾驶为人性化驾驶行为,改变行人及非机动车环境,以期达到交通安全,可居住性,可行走性。 1.2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慢速交通意味着有活力的城市,提倡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创造最适合步行、骑行的城市空间,以行人、非机动车为导向进行城市设计;而非现在流行的绿化景观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或者以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1.3以人为本、环保运动的兴起 在大城市饱受机动化交通的困扰之后,人们出行开始向慢行回归,背后隐藏着生活理念绿色、自然、健康回归的思潮。由于慢行交通以人的出行为衡量尺度,且几乎不消耗任何能源,对环境几乎没有破坏作用,因此慢行交通开始逐步回归至市民日常出行中。 2、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的要素 2.1空间规划 可采用分区规划法,将城市划分为多个慢行区引导区间出行向公交转移,慢行区之内通过慢行廊道联系。慢行区是指城市中拥有一定规模、具备相对完整、系统化慢行条件的区域,需制定相对应的慢行策略与之匹配。充满活力且生机勃勃的城市公共空间吸引着人们到此享受丰富的公共生活,慢行区内的公共空间因其对人流吸引力的强弱形成不同的慢行核。 2.2 交通组织 鼓励慢行区间的长距离出行采用“慢行+公交”的方式,短距离出行则通过城市道路旁的慢行道进行疏解。在旧城区用地紧张的地段,可考虑立体化的设计,形成丰富的空间。在道路交叉口,可结合具体情况,设置立体措施,或采用基于非机动车的交叉口优化措施。 对于慢行区内的交通组织,可引入公共自行车,有效联系各慢行核,将一部分机动化出行转化为慢行。慢行核内部道路可考虑“人车分流”并倡导慢行优先,建设非机动车与人行专用道路,实现空间分离,同时,内部的支路网系统可对机动车交通采取一定的限制;并解决好静态交通问题,才能合理组织慢行核内的交通,同时也保护特色区域内部的和谐环境。 慢行交通可作为轨道交通或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接入和输出端,因此,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应考虑好其与城市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如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采取“BTOD”发展模式;与水上交通线路相匹配,水上巴士站点设立在可达性强的地块等。 2.3 土地利用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出行距离在500m范围内的,市民大多愿意选择步行;当出行距离超过500m时,市民习惯用自行车代步。传统城市中小尺度的街区大多控制在这一范围内,如苏州古城区内密布的巷道网络,因此在这类城市中,慢行出行占有较高比例。 慢行交通规划理念在用地层面上体现为建设多功能社区,集商业、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可在源头上减少长距离出行,居民在社区内部即可完成大部分的活动需求,提倡建设和谐的慢行社区。是对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传统的邻里开发模式的继承。 传统单中心发展模式容易引发了交通问题,在慢行区内加强慢行核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尤其是次级的城市商业中心和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并形成“市级公共服务设施核――次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核――社区核”等层次,可疏解一定量涌向传统城市中心的交通量。 2.4 景观设计 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景观设计,应以慢行者的视觉要求特性为主。对依附于城市道路的慢行通道、以休闲、健身等为主导功能的慢行运动线路、慢行与其他交通方式节点的景观设计,应侧重于不同的方面。并通过精心设计的道路铺装、台阶、路缘石、无障碍设施、为慢行者提供抵御一些恶劣气候条件的空间维护结构等。 在慢行运动的基础上,城市需要为慢行活动提供一定的停驻空间。可结合城市广场、公园、滨水区、步行街区等场所形成城市特色慢行空间。在这类空间中,以慢行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为主考虑交通组织以及配套相应的停车设施,并对地面铺装、建筑墙面、商店橱窗、标志、绿化种植以及建筑小品等所组成的空间质感则要求处理细致,并适合人的尺度,适应慢行者视觉特点。 慢行系统的建立对城市大范围的景观要素如山体、湖泊、公园等有一定的延伸作用,通过慢行道及慢行设施的建立完善,使得自然景观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城市内部的特色慢行空间成为系统,形成城市的生态网络格局。 2.5 行为感知 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要强调景观享受的慢行,将城市良好的山水、绿化景观与慢行交通结合起来,使慢行出行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活

金乡总体规划说明书

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动因 一、宏观背景: 1、党的十六大在全面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五个统筹。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是城市规划的紧迫任务。 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课题。 二、中观背景: 1、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山东省城市规划编制修编工作的要求,各市、县都开始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金乡县应从经济和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进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 2、山东省根据本省实际编制了《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济宁都市区规划》,济宁市也编制完成了《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这将对金乡的建设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金乡县需要以区域的观点重新评价和认识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入到区域合作和竞争中去,争取和寻求有利的区域地位。 三、微观背景: 1、金乡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标志着金乡县即将进入加速城市化阶段。因此,需要探求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快速城市化道路。金乡县发展战略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规模和布局迫切需要调整。 2、《金乡县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年)》编制以来,金乡县的社会、经济、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同时,城市的用地发展已突破原有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的发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现有用地范围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金乡县需要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一考虑城市用地的布局与发展。 3、金乡县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城市有很大的拉动作用,使城市适度向北发展成为可能。 4、金乡县城南部和北部压煤的问题极大的制约了城市向南和向北发展,需要重新确立城市的主要发展方向。 以上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对金乡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和建设需求。 第二节本次规划修编的技术路线 通过对目前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宏观背景、中观背景的认知,反思上版总体规

慢行系统简介及范例

1.花镜的研究; 2.慢行系统研究; 3.导头的研究;4、立体绿化研 究;5.雨水花园研究;6.主入口与十字路口绿化研究。 城市慢行系统 城市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就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 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 慢行设施的典型设计: 1、道路横断面设计 慢行一体化设计:将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设置在同一平面,用软性隔离的方式将行人和非机动车从空间上分离,达到保障安全、资源共享的目的。 2、交叉口及路段过街设计 人行过街设计:慢行过街设施的设置依过街需求和道路条件而不同。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和大型住宅区出入口等节点都需要考虑设置慢行过街设施,设施类型根据具体条件设计。路段处过街除需要考虑交通需求,还要选择合理的间距,平面人行过街间距不应小于200m。平面人行过街宽度一般根据交通需求计算获得,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在交通需求不能获得时,根据慢行设施所在道路两侧开发性质取值,非商业区,人行横道一般取4-6m,商业区,行人过街流量较大,可以取8-10m,可根据具体条件取更大值。 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交叉口内各进口道设置非机动车过街横道,形成联通的闭环,非机动车在环内逆时针流动,转角处设置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域,并用绿化或其它设施将其与机动车隔离。在信号控制上,将非机动车与行人信号统一管理,左转非机动车在直行相位进入左转待行区,在下一个直行相位实现左转。 中央驻足区(安全岛)设计:一般利用中央分隔带设置在道路中央,用于保护过街行人及非机动车的安全。中央驻足区的设置一般是依靠绿化带分配行人或非机动车驻足的空间,驻足区的宽度不小于1.5米。同时,为避免机动车辆对慢行主体权益的侵害,在驻足区内设置等间距的隔离墩,

南通市市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1.1 为加强南通市区城市规划管理,规范、有序地推进城市建设,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以下简称《城市规划法》)、《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以下简称《省实施办法》)、《江苏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以下简称《省技术规定》)以及国家、省、市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强制性标准、规范,结合南通市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是《城市规划法》、《省实施办法》、《省技术规定》相配套的实施性规定,在南通市区行政区范围内,编制城市规划、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须执行本规定。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其它地区按本规定有关条款执行。 1.3 南通市区行政区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道路桥梁工程、综合防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城市景观与环境设计、城市亮化与美化工程、室外广告发布等各项建设工程,须执行本规定。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港口、公路、河道、各类管线等适用于本规定。 第二章城市土地使用管理 2.1 城市用地分类 2.1.1 城市用地,根据其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执行。 2.1.2 与城市用地相连的各级风景区、各类旅游度假区,其向公众开放,并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用地,包括用地范围内的水域,计入公共绿地,其余概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2 建设用地的适建性规定 2.2.1 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和使用性质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符合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规定。 2.2.2 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的地区的建设用地,应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分区规划或总体规划的规定进行建设适建性划分。 2.2.3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建规定见表2.2.3。 2.2.4 表2.2.3中未列入的建设项目,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其适建性。

092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W}

委托 济 项目名称:济宁铁塔寺片区整治改造规划 委托单位:济宁市城乡规划局 设 计单位: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规 划甲级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号 院 长:史衍智 研 究 员 审 定:郭庭良 研 究 员 工程负责人:王 尧 高级施工全过程管理人员 项目组成员 丁 芝 工 程 师 田冬梅 工 程 师 韩冬梅 工 程 师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汇报框架 一、项目概述 二、规划总则 三、溯源与展望 四、认知与行动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项目概述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线古槐路东侧 区位条件:位于城市历史文化轴 线古槐路东侧,处在济宁历史城区核心 部位,是济宁铁塔寺及太白楼历史文化 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形制:“铁塔寺”原名 “崇觉寺”,又名“释迦寺”, 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年),后经 历代扩建和重修,至明代形成基本格局, 铁塔寺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 近十七亩,由左、中、右三路组成,各 类建筑八十多楹。现仅剩铁塔、大雄 宝殿、声远楼、僧王祠、汉碑室等 建筑铁塔寺—太白楼街区保护规划图 楹。 济宁崇觉寺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是中国四大铁塔之一。 始建于北 宋崇宁四年(年)共九层, 为八角形楼阁式建筑,基座为砖砌,塔 身为铁汁铸造而成,通高米。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片区周边重要文物古迹潘家大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潘家大楼创 建于世纪年代,是潘洪均的私邸。 潘家大楼原是一组庞大豪华的近代建筑 群体。现仅存第二进院北厅。利用现有 戏台,将潘家大楼逐步恢复为传统戏院, 弘扬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道总督衙门:恢复河道总督衙门,河道总 督衙门是运河、黄河的最高行政管理机 构。河道总督衙门最初建于元代,兴于 明清,多次重修,现已不复存在。规划 拟于原址建设,位于古槐路、云路街、 西门大街、院后街四条街道形成的地块, 规划用地公顷。 吕家宅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吕德镇字 静之的私人住宅,系清末建筑。现仅 存原建筑的两进院落。整个建筑,民族 特色突出,传统风格浓厚是研究明、清 时期私人宅院的实物教材。 潘家大楼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河道总督衙门规划总平面图吕家宅院保护与利用规划图 运河古都.铁塔清梵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批后公布

《南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批后公布 组织单位:南通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16年7月1日 一、规划范围 市域:南通市域行政辖区范围,陆域土地面积8001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包括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全部,通州区的金沙镇、五接镇、平潮镇、平东镇、兴仁镇、兴东镇、先锋镇、张芝山镇、川姜镇,面积约853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江面面积)。 城市规划区:包含港闸区、崇川区、开发区、通州区,海门市的三星镇、江心沙农场,面积约177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2011—2020年。 三、城市性质: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城市规模 城市人口规模:到2020年,全市总人口达8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609万人,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25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18.3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中心城区城市开发边界范围853平方公里。 五、市域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主三副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结构。 “一主”:南通中心城区及其辐射影响下的海门城区和如皋长江镇为中心的地区。 “三副”:“掘港—长沙”城镇组群、“汇龙—吕四”城镇组群、“如皋—海安”城镇组群。 “多点”:市域范围内的多个重点镇。 六、市域城镇体系 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二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四级城镇等级结构体系,包括:1座中心城市(南通中心城区)、5座二级中心城市(海门城区、启东城区、如皋城区、如东城区、海安城区)、15座重点镇、50座一般镇。 七、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市级、区级、片区级3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市级中心由老城区中心和城市新区中心共同组成。 规划市北新城中心、观音山新城中心、能达商务区中心、苏通科技产业园中心、通州城区中心5个区级中心。 规划唐闸片区中心、港闸东片区中心、老城西片区中心、老城东片区中心、老城北片区中心、通州城西片区中心、通州城南片区中心7处片区级中心,为各片区提供相应的商业、文化、医疗、体育等配套服务。 八、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建设“三环、五廊、四心、多点”的网络化绿地系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参考Word)

济规〔2006〕17号 济宁市城市规划管理简明技术规定 (2006年版) 第一条为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以及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济宁市城市规划区。各县(市)的城镇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城市各项建设用地,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规定,城市规划确定的人均用地指标、用地性质和规模,在已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地段内进行。凡需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须先提出调整规划,按程序审批。 第三条建筑容量 (一)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的容积率、建筑密度按如下指标控制: 居住建筑:多层住宅容积率1.0~1.5,建筑密度不大于28%;高层住宅容积率1.5~3.0,建筑密度不大于25%。办公建筑:多层容积率0.6~2.5,建筑密度不大于38%;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35%。商业建筑:多层容积率0.8~2.5,建筑密

度不大于40%;高层容积率2.5~5.5,建筑密度不大于40%。

1、属于以上建筑类别的单个建筑项目的建筑容量,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周边环境、交通、地价和配套服务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 2、不属于以上建设类别的其它项目,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有关规范另行确定建筑容量指标。 (二)建设用地最小面积小于(表一)规定的建设用地下限指标的,不应单独零星建设永久性建筑。 (表一)建设用地下限指标 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表一)的规定,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的实施,可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1、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中转站、变配电室、泵房、公厕等涉及社会公益性的建设项目。 2、邻近土地为完成规划或建设的河道、道路或其他类似情况,确无法与周边土地整合的建设项目。 3、被具有法定资质的机构鉴定为危房的拆翻建。 第四条工业项目容积率不得低于0.6,建筑密度不低于35%,绿地率不高于15%,厂前区用地比例不高于7%。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南通城市发展规划战略 2003-10-30 [摘要]在评析历次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提出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和南通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关键词]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调整;南通市 一对南通历次城市规划的总体评析 1.有关近代张謇对南通城市发展规划实践的评价 1895年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新辟了唐闸工业区、天生港港口区和狼山风景区,同时在旧城区南部开商场、办学校、建博物馆、修道路等,改变了老城过去“以中轴线为对称的方形城廓、十字长街的城市形态格局”。由此,南通形成了以老城区为政治、金融、商业、文化中心,唐闸镇、天生港和狼山镇环绕的“一城三镇”的城镇组团体系。城镇之间以河道及公路相联,在城市功能发挥上成为一个整体。张謇这种朴素的田园城市模式的规划实践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能出于以下考虑:其一,唐闸地区有丰富的棉花原料和从事土布生产的熟练工人,在交通方式为水运和步行的年代就近于原料和劳动力市场布局纺织企业是比较合理的;其二,位于通扬运河畔的唐闸地区,是历史上海盐集散中转码头,水运条件较为优越;其三,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指导思想是“实业救国、地方自治”,通过兴办实业来获取教育经费,以唤起民众救国救家;其四,避免在旧城大兴土木办工业,可以保护南通古城风貌和居住环境。从他的故居选址及周边环境建设可窥见张謇的传统风水意识以及与现代环境意识的交融。 我国著名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提及“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时认为:“张謇发展南通的思想不只是基于城市观念,还是集城、镇、乡地区整体共同发展的观念,是谋求城乡关系、工农商关系协调发展并带有区域发展的思想。拟议中的通、泰、盐经济区,比今天苏锡常经济区要早半个世纪。在张謇思想的影响下,当时周边地区如皋县沙元炳、金沙镇孙儆、盐城县凌钟智,都致力于振兴本地实业,筹建学校,起到了建设南通卫星城镇的作用”。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张謇的规划实践过早地分散了城市功能,给南通城市空间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化了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影响了城市经济实力总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到长江岸线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各组团之间的相互联系度等。虽然张謇的这种城市规划实践可与霍华德(E. Howard,1898年)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中提出的“田园城市模式”的思想相比拟,但两者是基于完全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英国城市规划学者霍华德建议围绕大城市建立分散、独立、自足的田园城市以解决大城市发展的矛盾,以达到高度的城市生活和清静的乡村生活的有机结合,强调把城市和区域作为整体。而当时南通城区规模很小,社会经济状况亦十分落后,陆路交通也很不便,在城市经济集聚尚不充分的条件下,张謇就把城市的诸多功能分散,将3个不同的功能组团布局在城外9公里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不符合国际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2.1949年—1978年的南通总体上是建设生产型的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