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作者:了解作者,结合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重点)

2.明诗意:了解诗词在形式上的特点,理解词义、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品味词的艺术美。(难点)

3.入诗境: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难点)

4.悟诗情: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感受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花令:有关月的诗句。

二、知作者:文体、作者及创作背景

1、文体

(PPT)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自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2、作者

(PPT)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时:1037-1101地: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评: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书,“宋四家”之一

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题西林壁》

3.背景

(PPT)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见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因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4.指导生代入词人,感情充沛地读诗。

(1)生字注音,释词。

(2)学生听示范读诗。(字正腔圆感情充沛)

三、明诗意:读词,体会心路历程

1、词序

写词的时间及缘由。怀念子由,从“兼”可知不只是怀念子由。

2、明确词的内容。

指导生翻译,并概括上下阕内容。

(PPT)翻译五字诀:留删替补调。

上阙: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写景)借景抒情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抒情)情景交融

四、入诗境

1.四问

一问天

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虚实结合,想象大胆而浪漫。

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天上高寒,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词人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的温暖。

二问月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词人为什么有此一问?

——看似有情却无情,低照无眠人。作者埋怨圆月,其实是因亲人不能团聚而惆怅。

三问心

作者的“问心”之语是哪几句?怎么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世间没有永远,有团聚就有分离。人世有悲欢离合,月亮有阴晴圆缺,人与月皆不能自主,顿悟“此事古难全。”

四问候

如何理解结尾两句的含义?

——把对亲人的思念化作真诚的问候和祝福。词人情感得以升华,表达出普天下所有人的心愿,堪称千古奇绝。

2.趁热打铁:讨论,练笔

学生小组内讲自己曾经的情绪低谷,遭遇的失意和挫折,如果已经化解,用的什么方法,写下来,小组选出最有效的办法和全班同学交流。

五、悟诗情:提升精神境界

苏轼漂泊一生,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总会响彻在那里的天空,响彻在那里人们的心坎上:()“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密州)“一蓑烟雨任平生。”(黄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儋州)

六、课堂总结

明月时时有,此夜最相思,人世浮沉,聚散离合,苏轼是情绪的主人,不被喜怒哀乐所左右。我们也应该像苏轼那样,失败时莫悲伤,苦闷时莫彷徨,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挑战。愿同学们在美好的人生路上永远都拥有一片皎洁的月光!

七、练笔作业

将本词改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散文。

八、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片: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写景)借景抒情下片: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抒情)情景交融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 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作者:了解作者,结合诗歌内容及创作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走向,熟读成诵。(重点) 2.明诗意:了解诗词在形式上的特点,理解词义、关键句子的表面意思和深刻底蕴,品味词的艺术美。(难点) 3.入诗境: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难点) 4.悟诗情:理解诗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感受诗人乐观旷达的情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飞花令:有关月的诗句。 二、知作者:文体、作者及创作背景 1、文体 (PPT)词,诗歌的一种,源于唐而盛于宋。原为和乐演唱,因此也称曲或曲子词;和诗比较,词的句子大多是长短不齐的,因此,也叫长短句。词的段落叫做“阕”,也叫做“片”。词有许多不同的调,每种词调,各有特定的名称,叫词牌,如《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自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2、作者 (PPT)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时:1037-1101地: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评:著名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书,“宋四家”之一 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题西林壁》 3.背景 (PPT)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为与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已有五年,与在齐州做官的弟弟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见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不禁怀念起不在身边的弟弟苏辙。这首词就是他因为赏月思念亲人而作。 4.指导生代入词人,感情充沛地读诗。 (1)生字注音,释词。 (2)学生听示范读诗。(字正腔圆感情充沛) 三、明诗意:读词,体会心路历程 1、词序 写词的时间及缘由。怀念子由,从“兼”可知不只是怀念子由。 2、明确词的内容。 指导生翻译,并概括上下阕内容。 (PPT)翻译五字诀:留删替补调。 上阙:对月饮酒,想象在天上、人间徘徊。(写景)借景抒情下阕: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抒情)情景交融 四、入诗境 1.四问 一问天 词人问了青天什么问题? ——“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虚实结合,想象大胆而浪漫。 词人对天上有什么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天上是一个美丽的世界,作者向往之,从“归去”可以看出。天上高寒,作者真要飘然离去的时候又徘徊犹豫了,从“恐”可以看出来。词人在现实中政治失意、手足分离,所以想要找寻一个完美的世界,最终没去的原因是什么?——对人间的留恋,从“何似”可看出天上虽美,却比不上人间的温暖。 二问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式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主题式 教学设计 专业品质权威 编制人: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________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 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欣赏三首诗词。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重点和难点: 1、形象和情感是如何统一的。 2、景和情是怎样统一的。 3、朗读三、教学设计:熟读或者背诵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创设自身情景,铺设感情基调(让学生谈谈对中秋的认识:月饼、月亮、团圆、思念)导入所学课文。 二、深入课文:反复阅读、揣摩诗词,谈谈你最喜欢哪一首,说明理由。共同欣赏:(侧重于意境的分析)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1、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入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2、点拨: (1)、讲透诗题“十五夜望月”。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处处含“月”试分析。拓展:白——月光,联想李白的《静夜思》。树栖鸦——听到,非看到,联想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烘托了月夜的寂静。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

鹊”。湿桂花——桂花已湿,夜太深,联想月中桂花是否也湿,月中嫦娥、吴刚、白兔是否也像庭中人一样无眠,意境更为悠远,这里暗点“望月”。 (2)、后两句抒情,非直接倾诉,而用委婉的疑问语气间接表达。“落”字最妙,妙在何处?(新颖妥贴,不同凡响,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秋思随着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水调歌头北宋苏轼 1、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文学家,书法家,官场常失意。其文想象力丰富,又流畅自然,有时还含有深刻的哲理。与其弟苏辙、其父苏洵合称“三苏”。 2、这首词把宇宙、人生问题融合在一起,把对官场的思考和对弟弟的感情贯穿到赏月中去,想象瑰丽又不离现实生活。宋代词评家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把握作者思想情绪:因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与弟弟子由分别七、八年,中秋对月,无不抑郁惆怅之感。但作者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却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3、拨:上下片都有包含人生哲学意识的句子,找出,试分析。 4、佳句欣赏:分组讨论:阐明理由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分组讨论: (1)、作者思念什么,为什么思念是圆的? (2)、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升华到什么高度? 作业: 1、背诵并且默写《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这两首诗词。 2、试做一首中秋诗词。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语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诗词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读懂诗词。对诗词的理解已具备了一定能力,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但部分同学对学习诗词的兴趣不浓,理解、赏析、迁移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本单元古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诵读诗词的能力以及大胆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体会诗词蕴含的哲理和作者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豁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提高古诗词阅读能力。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背诵课文。(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以及想象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直面人生中的不如意。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以及想象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 五、方法与策略 方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赏析法、展示法 策略:本节课,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品读中培养语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赏析中提高审美,并在课后的作业中得到拓展。【资料链接】多媒体显示 1.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水调歌头优秀教案】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到“又恐” 至“何似”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积累名句,熟读成诵。 品读诗词,感受意境。 感悟并学习苏轼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音乐导入 欣赏音乐--《月亮惹的祸》,进入本课的学习,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对后代很有影响。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苏轼与苏辙从小志同道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 如乌台诗案后,苏辙马上上书皇帝,愿意削夺官爵为哥哥赎罪。他们的书信往来非常频繁,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一百多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达130首。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又被贬到杭州,这时苏辙在济南为官,苏轼为了离弟弟近一些,请求到密州出任。 (密州是一个很穷的县,主要只长麻、枣、桑树,此地的生活和杭州有着天壤之别。--林语堂《东坡传》) 本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之夜。此时兄弟二人已经有七年不曾相见。 丙辰中秋节的夜晚,苏轼开怀畅饮直至天明,禁不住思绪万千,

趁着酒兴,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自主学习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丙辰(chén)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qióng)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 四、研读共品,诗词浅析 1.品读小序 小序交代写词时间及缘由,统领全篇。 2.品读上阙 问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化用李白《把酒问天》中的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作者起笔把酒问天,流露出对宇宙、人生的疑惑,也显露出对明月的向往之情。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紧承前一句,继续发问,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更进一步,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也更深一层。 追月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欲”“恐”:写出作者既想逐月成仙,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作者对月宫仙境所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既然想回到朝廷,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流露出词人“出世”和“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舞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的作者是苏轼。下面是络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学习。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困境中仍然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在理解、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读感悟,合作交流完成感情朗读与背诵,及对诗词的理解与感悟。 (三)、知识与技能 1.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2.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有感情的背诵本首词。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1/ 6

2.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3.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过程: 一、听曲思考,谈话导入。 1.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 说说这首歌描述的是那个节日中,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歌曲中你清楚了什么? 2.教师小结: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2.设置疑问,引发思考:你读过哪些描写中秋,或者写月亮的诗词吗? 学生回忆,吟诵学过的诗词句 3.导入新课:宋代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曾写过一首借月抒怀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质疑:读词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学生质疑。 二、知诗人,了解写作背景。 1、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苏轼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2、教师多媒体出示,介绍苏轼及写作背景: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 2/ 6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 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 新授 四、教法: 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 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

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篇经典词作,通过对月抒怀,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本词意境优美,语言流畅,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本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欣赏诗词,体会其中的情感和意境。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词中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可能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感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二、语文核心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对词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欣赏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学生能够提高审美能力,并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方法 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2. 讲授法:通过对词的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化内涵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和意义。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词的音频、图片和视频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5.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和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词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水调歌头》一等奖创新教案

《水调歌头》一等奖创新教案 水调歌头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体会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难点:体会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关键词句教学法、情感体验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月亮传达思乡、怀人、忆旧之情。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同学间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苏轼的资料,教师视交流情况归纳补充。 苏轼,号东坡居士,字子瞻,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精工散文、诗、词、书法、绘画等,词开创豪放一派。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卒后追谥文忠。 2.写作背景 苏轼是在密州任太守时写下这首词的。当时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元丰二年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一度起用,哲宗亲政后,又被贬.又和唯一的亲人苏辙(即子由)已有七年没有团聚。苏轼兄弟年龄相差两岁,当年两人一起离家赴京应考,

同登进士第,感情很深。苏辙当时在济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诗人把酒问月,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于是在酒酣兴浓之际,挥笔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中秋词。 3.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朗读指导。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自己朗读。 (4)指名朗读 4.疏通文意 请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大意,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去,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处的清寒。在月光下起舞,身影也随着舞动,天上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啊。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指诗人自己)。(月儿)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不能团聚时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5.内容理解 结合写作背景,赏析诗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赏析角度:诗歌炼字、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省赛一等奖

《水调歌头》公开课 教学设计 大演中心学校沈能根 (2022年10月11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鉴赏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悟,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精神、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意,领会诗境,并积累咏月的名句。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美,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哲理,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大家还记得《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的名句在月亮身上,文人墨客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你们能吟诵几句古人描写明月的诗句吗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不同的人,相同的月亮,情感有何不同苏轼面对一轮明月,他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注音: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ŭ)朱阁(gé) shēng) 3、朗读三遍,领略词的意境之美,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合作交流:解决自读问题。 四、品月 1、“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各体现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2、找出词中蕴涵人生哲理与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4、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五、拓展 黄州→惠州→儋州 ↓ 豪放派词人

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全国一等奖】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反思 在我校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上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过程中,我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围绕新课程改革观念中教师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现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反思: 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活的素材,中国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家名篇。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学习他们就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水调歌头》就是这些作品中的佼佼者,她是描写中秋的一朵奇葩,通过学习她,可以让学生重新感受我国传统节日的魅力,这节课,应该是描写传统节日的荟萃,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我国古典文化的兴趣。 在课下,我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利用上网、查工具书等形式,收集资料,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因为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要做”和“要我

做”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后,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如语言美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美有苏轼在月圆之日,表达思念之情等。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特别是诗歌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是教学的关键。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诗词知识,背诵一定数量的名家名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引导学生是一门艺术。有时需要引经据典,有时需要真情流露,有时又需要引而不发。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词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因为“诗无达诂”只要学生阐述有理,就应该适时地鼓励、表扬,以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另外,合理、灵活、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变平面为立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带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为他们创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通过质颖,小组互动学习,了解本词的内容。 2、训练联想力和想像力。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徐老师以前教你们唱过的一首词,是哪首? 生:《虞美人》 师:作者是谁? 生:李煜 师: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唱这首《虞美人》,好吗? 师生齐唱《虞美人》后 师:李煜的这首《虞美人》是属于婉约派的词,写出了他由一代国君到阶下之囚的无限忧愁感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豪放派代表苏轼写的一首词《水调歌头》。 (欣赏《水调歌头》的音乐,媒体演示)

师:苏轼是一个文学作家,我们以前读过他的几首诗词,同学们能背一两首吗? 生:背《惠崇春江晚景》,《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检查预习 师:《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清朝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谁能介绍一下苏轼? 生: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生:他是眉山人。 生: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生: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那代表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 生:北宋书画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师:这代表了他在书画方面的造诣。 生:苏轼生于1037-1101年,21岁中进士。 师:你对他了解得真详细。的确,他在词的方面造诣极高,看来,大家通过预习,已经了解了苏轼的许多文学成就。虽然他的文学造诣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坎坷,政治上很失意。曾多次贬官,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他在贬官时所作,而且当时他与他弟弟已有七年没见。 三、自由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理解词的大意。 师:这首词是古往今来最为著名的中秋词,就词的内容来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幻灯片1)(古典音乐响起) 同学们,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的古人尤其是曾经有人说,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国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会掉下好多个“月”字来同学们能抖出多少句有关“月”的诗歌呢? 听了同学们的呤诵,我感觉像是在和诗人交谈一样是啊,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楼吹笙有月,芦花深处有月诗人都爱将自己的情怀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美丽的词——《水调歌头》,(幻灯片2)(板书课题、作者)看看他将寄月亮向我们诉说怎样的情感呢?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提问:对于作者苏轼,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幻灯片3) 苏轼(1037 -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三、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1、看着这首词,你是否想读一读呢?初读课文之前,给自己提什么要求呢?教师引导、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幻灯片4) 初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的读 教师引导自由朗读,个读,学生的教读(幻灯片5) 巡视、做出中肯的评价 一边听学生读,一边进行字词检测(幻灯片6) 宫阙(què)琼楼玉宇(qióng y&365; )朱阁(gé)

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 2、教师范读(幻灯片7背景音乐) 如果你认为老师读得好,那么请你像老师读的那样学一学,读一读 3、再读课文:要求:有板有眼的读 4、齐读课文:要求:有情有味的读 四、赏读课文,品析语言 (一)初步感知:读出情感了,我们还要懂得词的情感透过刚才的读,你读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样的问题要提出来供我们一起探讨? 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业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幻灯片8)说东坡的这首词可以说是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不得不再对这首词做一番深入赏读 (二)深入品读:这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从小序还发现了什么? 补充:子由是苏辙的字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写此词时,作者41岁,被贬到密州,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弟弟分别已有六七年不见了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幻灯片9) 词分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来朗读上片,看看上片写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讨: (1)苏轼现在被贬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见,想想他的心情会怎样?(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 )、“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归到哪里去?你们怎么理解“寒”字?(可从朝廷勾心斗角考虑)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第14课《诗词三首——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一、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抒情词,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这首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朗读、翻译、赏析等方式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二、核心素养 -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本词,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三、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教学难点: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以及词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 - 朗读法:通过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 翻译法:通过翻译词作,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和意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赏析法:通过赏析词作,让学生感受到词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讨论法:通过讨论词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和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中国,你随便翻开一本古诗词集,抖一抖,可能会掉下许多“月”字。你看啊,

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 这是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调歌头教案一等奖第1篇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传诵甚广。 题解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因而得名。(参见教材P111注释1) ——序言中,“中秋”、“兼怀子由”,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丙辰年(即1076年)中秋,当时41岁的苏轼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苏轼的弟弟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六七年没有见面。望月思亲,心情抑郁惆怅。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注释 1、把酒:端起酒杯。 2、宫阙(qùe):宫殿。 3、归去:回到天上。 4、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宫殿。 5、不胜(shēng):经不住,承担不了。 6、弄清影:指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7、何似:哪像是,怎比得上。 8、不应:不该。 9、何事:为什么。 10、别时圆:在人们分别时圆。 11、此事:指人的“欢”和“合”和月的“晴”和“圆”。 12、千里:相隔千里的人。 13、共婵娟:共同享受美好的月光。 三、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国培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国培 这是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国培,是优秀的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国培第1篇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一、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题目及作者 课前预热(幻灯片一)(配乐《雨的印记》) 在学生进入教室时就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引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情境。 师:好,同学们,很高兴能够和大家相逢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这样一个难忘的时刻; 很荣幸,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成为你们临时的语文老师,你们也将临时作为我的学生。但我相信,我也坚信,在接下来这短暂的45分钟里,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定能够碰撞出人生最绚丽最灿烂的火花! 同学们,其实啊,老师在课下了解到,我们5班的同学们是最优秀的,是最棒的!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今天老师为了奖励大家,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希望大家在课上积极踊跃的表现,到时候老师自会将这份神秘的礼物奉送给大家,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信心和老师上好这节课?请同学们大声的告诉我! (好,很好!)上课! 二、情趣导入(幻灯片一)(古典音乐响起)(板书)“月”字

师:同学们,谈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的确,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向我们诉说什么。(幻灯片二) 三、走近苏轼,检测字词读音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教师补充介绍。 师:好,同学们,说到作者苏轼,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下面哪位位同学介绍一下作者的相关情况。 生:介绍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把苏轼的相关情况做了详尽的概述,在课下预习准备的非常充分! 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生齐鼓掌) 师:大家通过预习知道了这片文章的体裁是“词”,“水调歌头”应该是“词牌名” 2、检测字词读音 师:下面老师要检测一下对这篇文章字词读音掌握的情况。 多媒体展示以下生字:(幻灯片四) 宫阙(què ) 琼楼玉宇( qióng y? ) 朱阁( gé ) 绮户( qǐ ) 婵娟( 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 四、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我的问题是: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幻灯片五) 生: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精品3篇

第8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教学难点】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嫦娥奔月、玉兔东升、月下老、吴刚砍桂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