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复习汇总

金匮要略复习汇总
金匮要略复习汇总

《金匮要略》

*绪论

一.单选题

1.《金匮》所载方剂,前22篇中,有方有药的共有:201首

2.《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是:脏腑经络辨证

3.杂病的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为主,经络辨证为辅

4.《金匮》治未病理论是:未病先防,已病防传变,瘥后防复发

*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填空题

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3.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4.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二.单选题

1.至而至说明季节与节令相符

2.“五邪中人”中的五邪是指:风,寒,湿,雾,宿食

3.其性散漫,中人肌表,发病常在午前的病邪是:风邪

4.《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病在下焦的呼吸特点是:其吸远

5.不属于《金匮》中“五邪”范畴的是:热

6.《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望诊见鼻头色微黑的病机是:肾水反侮脾土

7.五邪中人,各有法度,其中湿邪易伤的部位是:伤于下

8.《金匮》整体观念主要是指:脏腑整体、天人整体

三.判断题

1.表里同病者,可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治法。

2.“厥阳”为无阴独阳。

3.“大邪中表,小邪中里”。

4.“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6.“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

7.“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五脏亦不可不通。

四.简答题

1、试归纳并分析《金匮》首篇的治则。

(1)虚实必须异治。

(2)表里当分缓急。

(3)新久宜有先后。

(4)攻邪当随其所得。

2、简述首篇肝虚的治法及道理。

五味补五脏,“酸入肝”故肝虚证以味酸的药物补肝脏。

焦苦入心,心为肝之子,子能令母实,同时,火旺可制金,以防金乘木,故以焦苦的药物做辅助治疗。

甘入脾,培土能荣木,又可制水助火,使肺金被制,以防乘犯肝木,故更用甘味的药物调补脾脏。

3、试述上工治未病的理论依据。首篇原文“治未病”的含义是什么?

(1)含义:“治未病”是指调治未受克我之脏传变而病的脏腑。

(2)理论依据:因一脏有病可依相克关系传变他脏,当某脏还未受克己之脏传变时,即进行调治,目的在于预防脏病相传,如肝实病而脾虚者,当泻肝实脾,以防肝病传脾。

4、“厥阳独行”的含义是什么?

“厥阳独行”是指阴气衰竭于下,阳气独盛于上的阴阳失去平衡的状态。

5、整体观念在首篇中是如何体现的?

从两方面体现整体观:

(1)天人整体观:原文指出,自然界正常的气候有利于人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反常的气候在人体正气不足以抗邪的情况下会伤害人体,导致疾病。

(2)脏腑整体观: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经络之间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第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一.填空题

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2.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大汗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3.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单选题

1.湿病在阴雨天用汗发不愈的原因是:发汗太过

2.痉病的主脉是:紧而弦脉

3.湿家身体疼重,恶寒发热,无汗,宜选用:麻黄加术汤

4.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是: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5.麻黄加术汤证的病机是:寒湿在表

6.太阳中暍,津气两伤,治用(超纲):白虎人参汤

7.湿家身体疼重,恶寒发热,,无汗,宜选用:麻黄加术汤

三.判断题

1.湿痹的治法是利小便。

2.痉病、湿病、暍病均可有恶寒症状。

*第三章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一.填空题

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二.选择题

1.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

2.百合病误汗后,百合知母汤主之

3.百合病的病位是:心肺

三.判断题

1.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2.阴毒为之病,面目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3.百合病的病机是心肺阴虚内热。

4.甘草泻心汤的甘草是生甘草。

5.阴毒与阳毒的主证、症均有咽喉痛,唾脓血阴毒无,阳毒有。

第四章疟病脉证病治第四

一.单选题

1.疟病的主脉是:弦脉

二、判断题

1.温疟的治疗用白虎加桂枝汤。

*第五章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一.填空题

1.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3.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二.单选题

1.中风邪在于腑的特点是:即不识人

2.中风邪在于经的特点是:即重不胜

3.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宜选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4.以半身不遂为主症的中风病责之:正气不足,风寒入内

三.判断题

1.桂枝芍药知母汤是主治风湿历节的代表方。

2.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3.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风湿痹阻,化热伤阴之历节病。

4.《中风历节病》篇所论中风与《伤寒论》中风不同。

5.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

*第六章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一.填空题

1.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3.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4.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二.选择题

1.下列哪个汤证体现了肝虚之证:酸枣仁汤证

2.血痹病的主要症状是:肢体局部麻不仁

3.酸枣仁汤的组成是:酸枣仁、甘草、川芎、知母、茯苓

4.《金匮》治虚证病重在:立足脾胃,甘温扶阳

5.《金匮·虚劳病》重在:甘温扶阳

6.薯蓣丸是扶正为主兼祛邪的方剂。

7.薯蓣丸治疗虚劳不足,风气百疾,其功效特点是:扶正为主兼祛邪

8.《血痹虚劳篇》所述,治疗虚劳病的根本大法是:补益脾胃

9.血痹的成因是:营卫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

三.判断题

1.大黄?虫丸证是因劳致虚,因虚而致瘀。

2.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3.薯蓣丸中的药物组成中有八珍汤。

四.简答题

1.大黄?虫丸与薯蓣丸同治虚劳,二者在治法上有何特色?

(1)

大黄?虫丸是治疗虚劳干血的主方。

治以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

(2)

薯蓣丸是治疗虚劳风气百疾的主方。

由于虚劳气血阴阳俱虚,易受外邪侵犯致病。

治疗不宜单纯祛邪,应寓祛邪于扶正之中,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2、小建中汤为什么能治阴阳两虚的虚劳病?

阴阳本是相互维系的,虚劳病日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造成阴阳两虚,阴虚生热,阳虚生寒,故可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寒热错杂证。正如《心典》所言:“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则寒热错杂之证渐平,阴阳恢复平衡。《灵枢》篇言:“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小建中汤正是依此立法处方。

3、何谓“缓中补虚”?试结合原文说明之。

“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虫丸主之。”

五、案例题。

李某,女,24岁,学生,患失眠多年,近因毕业考试将至,学习紧张,而失眠加重伴心烦易怒,头晕目眩,口干苦不欲饮,手足心发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试分析其诊断,病机,治法,方剂,药物。

(1)诊断:虚劳阴血亏虚失眠。

(2)病机:失眠,盗汗,眩晕,心悸等。

(3)治法: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4)方剂:酸枣仁汤。

(5)药物: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川芎(二两)。

*第七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一.填空题

1.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2.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3.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4.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5.肺痿之病,何从得知?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二.单选题

1.越婢加半夏汤证的病机为:内外合邪,饮热迫肺

2.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者,应选用:射干麻黄汤

3.紫苑与款冬花配伍,具有温肺化痰止咳,最早见于经典方剂:射干麻黄汤

4.肺痿病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是:咳吐浊唾涎沫

5.虚寒性肺痿没有咳嗽的症状,有吐涎沫,遗尿,头眩的症状

6.下列各方证的病机何者与痰饮无关:麦门冬汤证

三.判断题

1.虚热肺痿因阴虚内热所致,不应禁用所有温燥药。

2.麦门冬汤治疗肺胃阴虚火热的咳喘或肺痿。

3.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4.射干麻黄汤中有生姜。

5.甘草干姜汤主治虚寒肺痿。

6.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脓已成的肠痈。

7.干姜苓术汤用治肾着病。

第八章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一、单选题

1.桂枝加桂汤中,重用桂枝之意是:平冲

2.奔豚汤的主药是:甘李根白皮

二.判断题

1.往来寒热是奔豚气发于肝特征性症状。

*第九章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一.填空题

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

2.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3.胸痹病的典型症候是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

4.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二.单选题

1.橘枳姜汤主治证是:气滞饮阻胸痹轻证

2.乌头赤石脂丸证的病机是:阴寒痼结

3.主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的方剂是:瓜蒌薤白白酒汤

4.人参汤不含:茯苓

三.判断题

1.胸痹病不等于冠心病。

2.枳实薤白桂枝汤中无白酒。

3.“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4.“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5.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用橘枳姜汤治疗。

6.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脓已成的肠痈。

四.简答题。

1.仲景用具有栝蒌、薤白的方剂有哪些?其异同点是什么?

(1)方剂: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称谓“栝蒌薤白三方”。

(2)

同:

均用瓜蒌、薤白通阳散结、祛痰行气。

治疗胸阳不振、痰气内阻的胸痹证。

异:

栝蒌薤白白酒汤由栝蒌、薤白、白酒三味药物组成,其效为宣痹通阳、豁痰利气。

栝蒌薤白半夏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加半夏、加大白酒用量而成,其效为宣痹通阳,降逆逐饮。

枳实薤白桂枝汤是在栝蒌薤白白酒汤基础上去白酒加桂枝、枳实、厚朴而成,其功效为宣痹通阳、泄满降逆。

2.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为本虚标实之证。

*第十章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一.填空题

1.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2.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3.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二.选择题

1.厚朴三物汤是: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

2.里实腹满的辨证要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3.下列方证中没有表证的是:大乌头煎证

三.判断题

1.腹满寒实内结证用大黄附子汤。

2.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3.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4.厚朴七物汤药治疗里实兼表寒的腹满。

5.大乌头煎方中没有桂枝。

*第十一章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十一

一.填空题

1.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

二.选择题

1.肾着病治宜:甘姜苓术汤

2.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其病机是:肝经气血瘀滞

*第十二章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

一.填空题

1.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其人素甚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3.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4.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二.选择题.

1.《金匮》中痰饮的痰字涵义:痰与“淡”“澹”通,指水液流动貌

2.外寒里饮之支饮,仲景治以:小青龙汤

3.饮家呕后口渴的机理是:饮随吐去

3.支饮的病位是:胸膈

4.服十枣汤的最佳时间是:平旦

5.下列各方证的病机何者与痰饮无关:麦门冬汤证

6.下列方剂,哪一方不适于治疗支饮喘咳:桂苓五味甘草汤

7.痰饮呕吐欲解的临床表现是:先呕却渴

8.“身体疼重”为哪种类型痰饮的主症:溢饮

9.饮家呕后口渴的机理是:胃阴不足

三.判断题

1.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属痰饮病的分类。

2.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3.己椒苈黄丸是前后分消水饮的方剂。

4.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5.悬饮和支饮均可用十枣汤治疗。

6.葶苈大枣泻肺汤说明病在上焦可辨证论治下之。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因脾运失司是关键,不仅影响胃纳而食少,并且食入于胃不能正常化生精微,反聚中焦而成饮邪,它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心下有停饮,恰指狭义痰饮而言。

其临床特征,重者水气凌心则心悸;轻者妨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故短气。

2.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

(1)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

(2)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指饮邪久伏于胸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2)关系:留饮、伏饮不是四饮之外的另种分类,是均在四饮范围之内的不同称谓。

3.《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

(1)温阳化饮法:

①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②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2)表里双解法:

①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

②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

(3)疏导肠胃法:

①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

②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4)泻水逐饮法:

①支饮不得息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

②狭义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

③胸胁积饮,属悬饮;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均以十枣汤攻下逐饮或祛饮止咳。

(5)扶正祛饮法:

①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通阳利水。

②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4.为什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有留饮”言明狭义痰饮的留饮,病位在心下,主症为“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因“心”与“背”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密切联系。

心之俞在背,背为胸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心阳又能转行于背。腧穴则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灌注出入之所。

今心下之留饮阻遏阳气不能展布,而且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

故背部有寒冷感,其范围形容“如掌大”,可视病情轻重、新久而定。

五、病案题.

张某,男,55岁,咳嗽2年,加重3月。咳吐清稀及白泡沫痰,以夜晚及清晨为甚,剧则不得卧,遇寒加重,伴胸胁胀满,背寒冷如掌大,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口干不欲饮,纳食欠佳,形体肥胖,舌苔白滑,脉结代,心电图检查示频发早搏。述其诊断,病机,治法及方药。

(1)诊断:冲气已平而寒饮复动的支饮。

(2)病机:冲气已平,但咳嗽胸满却转剧,此为肺中寒饮复动,肺气上逆,胸阳?遏所致。

(3)治法:散寒逐饮止咳。

(4)方药: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开)。

*第十三章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一.填空题

1.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2.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单选题

1.瓜蒌瞿麦丸证的病机是:肾阳不足,水气内停,下寒上燥

2.水热互结伤阴的小便不利证,当选用(超纲):猪苓汤

3.栝楼瞿麦丸组成中无:猪苓

三.判断题

1.白虎加人参汤主治上消。

2.消渴病不等于糖尿病。

3.五苓散证以小便不利为主证,消渴为兼证。(超纲)

*第十四章水气病脉并治第十四

一.填空题

1.“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2.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其发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3.“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二.单选题

1.正水与石水的鉴别点是:喘与否

2.水气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此为:肝水

3.风水与皮水的鉴别诊断的要点是:是否恶风

4.正水与石水的鉴别诊断要点是:是否有喘

5.《金匮》将水气病主要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黄汗

三.判断题

1.治痰饮病与治水气病的方剂大体上可通用。

2.“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3.黄汗病的症状特点是遍身黄汗。

5.“皮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不恶风。”

6.风水表虚证防己黄芪汤主治。

7.风水与皮水的鉴别要点是恶风与否。

*第十五章黄疸病脉并治第十五

一.填空题

1.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2.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3.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4.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

5.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二.选择题

1.茵陈蒿汤主治湿热并重的黄疸。

2.黄疸病湿重于热的方剂是:茵陈五苓散

3.茵陈蒿汤的方药的煎煮顺序:先煮茵陈,后纳二味

4.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方用:桂枝加黄芪汤三.判断题

1.女劳疸的正治方是金匮肾气丸。

2.桂枝加黄芪汤既治黄汗又治黄疸。

3.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4.黄疸寒化证不可用下法治疗。

5.凡黄疸兼有表虚者均可用桂枝黄芪汤治疗。

6.谷疸“寒热不食”之“寒热”是由于湿热交蒸,营卫不和所致。

四.简答题

1简述酒疸和女劳疸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1)酒疸:

病因:饮酒过度,湿热内蕴,清浊升降失常。

表现: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小便不利。

(2)女劳疸:

病因:房劳伤肾。

表现: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

2、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此为黄疸的治疗大法,黄疸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熏蒸而成,因此治疗当以清热化湿,通利小便为主。

3、茵陈五苓散、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三方均治疗黄疸,如何区别应用?

(1)茵陈五苓散:功能利湿清热退黄,主治湿重于热型黄疸,症见恶寒发热、恶心、纳呆、便溏、小便不利、口不渴、苔腻等。

(2)栀子大黄汤:功能清心除烦,主治热重于湿,胃热独盛型黄疸,症见心中懊憹或热痛、心烦失眠、二便不利等。

(3)茵陈蒿汤:功能清泄湿热,主治湿热俱盛型黄疸,症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腹满,小便不利等。

4、试述栀子大黄汤证与大黄硝石汤证的区别?

(1)栀子大黄汤:病位偏中上,胃热独盛型黄疸,症见心中懊憹或热痛、心烦失眠、二便不利等,功能清泄里热兼以除烦。

(2)大黄硝石汤:病位偏中下,症见腹满拒按、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大便干结等,功能通腑泄热。

5、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三方所治病证病机、病位有何不同?(1)热重于湿者:宜用栀子大黄汤,病变部为主要在胃。

(2)湿热俱盛,:宜用茵陈蒿汤,病变部为主要在胃肠,腹部。

(3)病情急重,里热成实,:宜用大黄硝石汤,病变部为主要在肠。

五.病案

患者张某,男,40岁,1994年7月12日就诊。患者一个月前因公至南方出差,长暴饮暴食,劳累奔波,自觉神疲乏力。20天后自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腰腹满闷,小便黄,目白睛黄不明显,纳呆,当地医院诊断为感冒,经治疗后外感症状消失,但身体仍觉异常疲乏,且双目白睛微黄,患者因工作忙,四天后开始就诊。现症见身目发黄如橘,发热不扬,身重体倦,口苦,恶心呕吐,纳呆,溺黄少,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弦滑。试述其诊断、病机、治法、方剂和药物

(1)诊断:谷疸。

(2)病机:饮食不节,湿热蕴积脾胃,导致营卫生化之源壅滞而形寒发热。(3)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退黄。

(4)方剂:茵陈蒿汤。

(5)药物:茵陈蒿,山栀子,大黄。

*第十六章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一.填空题

1.病人胸满,唇萎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2.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二.选择题

1.柏叶汤主治:虚寒吐血

2.泻心汤的服药法是:顿服

3.治疗热盛吐血的方剂是:泻心汤

三.判断题

1.惊是由于外物触动引起精神不定,忐忑不安,心中跳动的病证。

2.吐血不止者,柏叶汤主之。

3.不能以血的鲜暗来区别近血和远血。

4.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

5.柏叶汤主治虚寒吐血。

6.用治狐惑酿脓及近血。

第十七章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一.填空题

1.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3.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二.单选题

1.“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属于:急开支河法

2.小半夏汤用治:痰饮、黄疸、呕吐

三、是非题

1.胃虚热导致的呃逆可用橘皮竹茹汤治疗。

2.“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3.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的药物相同而剂量不同。

4.《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与《呕吐哕下利病》篇的主要病变脏腑相同。

5.“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第十八篇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一.填空题

1.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二.单选题

1.下列脉象何者为肠未成:脉迟紧

三.是非题

1.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脓已成的肠痈。

2.薏苡附子败酱散主治肠痈脓已成。

3.大黄牡丹汤中无甘草。

第十九章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篇

一.单选题

1.用治蛔厥的方剂为:乌梅丸

*第二十章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一.填空题

1.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2.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二.选择题

1.恶阻胃虚寒饮,治疗可选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2.当归散的功效是:养肝除湿,清热安胎

4.《金匮》妊娠呕吐不止,可用:干姜人参半夏丸

5.妊娠阳虚寒盛腹痛,治用:附子汤

5.妊娠阴脉小弱的机制是:胎元初结,经血归胞养胎

6.当归芍药散的组成:当归、芍药、川芎、泽泻、茯苓、白术

7.冲任虚寒,阴血失守所致妇人漏下,治宜:胶艾汤

三.判断题

1.治妊娠可用温药。

2.胶艾汤治疗妇人下血证,其病机为阴血失守。

3,仲景当归散中含黄芩,白术,后世观之为安胎圣品,故可以通用于血虚湿热。

*第二十一章产后病脉症治第二十一

一.填空题

1.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瘀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2.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3.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二.单选题

1.产后血虚里寒腹痛的治方是:当归生姜羊肉汤

2.产后“三病”不包括:腹痛

3.竹皮大丸用于治疗产后:虚热烦呕

4.枳实芍药散的服法是:以麦粥下之

5.服下瘀血汤后,瘀血下行之征是:新血下入豚肝

6.产后热利伤阴,治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7.竹叶汤适合治疗:产后中风兼阳虚

8.郁冒“头汗出”的病机是:亡阴血虚,阳气独盛

9.小柴胡汤不适用于治疗下列哪一项: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10.不宜用汗法的病症是:百合病

三.判断题

1.下瘀血汤由大黄、桃仁、?虫组成。

2.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的病机是阳虚上越。(竹叶汤)

3.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4.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5.产后太阳中风持续不愈,可用桂枝汤治疗(即阳旦汤)。

*第二十二章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一.填空

1.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2.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3.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4.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二.选择题

1.半夏厚朴汤的组成是:半夏、厚朴、茯苓、生姜、干苏叶

2.血水并结血室的临床表现是:少腹满,小便微难,口不渴

3.妇人转胞不得漏,证属:肾气不化

4.温经汤证"唇口干燥"的机理是:瘀血内阻,津不上濡

5.妇人杂病的三大病因是:虚、冷、结气

6.水血结于血室的治疗是:大黄甘遂汤

三.判断题

1.当归芍药散主治的病证可见小便不利与浮肿等症。

2.红蓝花酒适合风寒与血气相搏所致的腹中刺痛。

3.土瓜根散和抵挡汤证的病机相同点是瘀血内阻。

4.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5.抵挡汤的药物组成是水蛭、虻虫、桃仁、大黄。

6.温经汤证的病机包括瘀血内停少腹。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金匮要略》治疗肾系疾病用药规律 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肾系疾病提供了众多良方,这此方药历经千年的临床检验,疗效卓着,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1.功效类别统计 所统计的13方包括:五苓散、猪苓汤、真武汤、苓桂术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茯苓甘草汤、牡蛎泽泻散、柴胡桂枝干姜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 1选药范围广泛,使用相对集中 补益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共出现56味次,占全部的78. 87%。可见,《伤寒杂病论》治疗肾系水肿是以补益、解表、利水、温里4类药为主组方的。 2. 2补益实为补气健脾利水 疾病的发生尽管复杂,但不外正邪两个因素。正气虚弱是发病的条件,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肾系水肿病的发生亦正是脏腑虚损与外邪侵袭相互斗争的结果。究其根本,脏腑虚损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病机为脾肾气化机能虚弱。脾主运化水湿,为升降出入之枢,脾健则运,交通上下,溉濡四旁,脾土伤败,易致水湿泛滥,术芪之类健脾益气,气行则水调。该类药有:白术、黄芪、阿胶、大枣、甘草、白芍。 2. 3解表祛邪实为疏风宣肺、发表利水 肺主皮毛,为水上之源,一旦外邪阻遏,肺气宣肃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故疏风宣肺,因势利岛,使肺气畅达,肃降有权,三焦通利,亦即“开鬼门”之意。“腰以上肿,发汗乃愈”即指此而台。该类药有:麻黄、桂枝、细辛、生姜、柴胡。 2. 4温里实为补肾温阳利水

肾系水肿病乃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其中,尤以肾为根本,而水为至阴,乃肾阳命火不足所致。肾阳不足,命火式微,可致肾不能气化,脾不能运化,肺不能布化,三焦之气闭塞,决渎之官无权。《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所以,肾阳命火不足是导致水肿的根本原因,补肾温阳利水,亦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唐容川谓:肾为水脏,水中含阳,化生元气。”气为阳之微,宜取温润平调之意,叶天士指出“此温字,乃温养之义,非温热竞进之谓。”得温可以行水,兼润可以固肾保精。该类药有:附子、干姜利水渗湿实为“洁净府” 利水渗湿是治疗肾病水肿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亦即《素问》“治于权衡,去苑陈莝”之意。主治在里在下之水邪为患,使水邪从小便而去,此亦即《素问》“洁净府”之意,是《伤寒杂病论》治疗水肿的原则。该类药有:茯苓、猪苓、泽泻。 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 1清热生津法 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履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白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2温阳化气 《金匮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经典著作学习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之---脾胃病辩证 仲景曰:“四季脾旺不受邪。”这一预防为主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立足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不受损伤,纳化功能正常,气血化生有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持此以滋养,则疾病无从发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调,五味偏嗜,导致脾胃损伤,纳化无权,气血化生匮乏,则发为百病。说明未病先防脾胃损伤,是预防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二是已病防变,当先实脾。仲景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强调肝虚,在“补用酸,助用焦苦”的同时,当“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盖甘能益脾,调和中气,脾胃俱旺,不仅可以预防病邪传变,防止肝侮之,而且化源渐充,肝虚得养,还有助肝病恢复,一举两得,说明已病防变,当先实脾,强调疾病在转变途中调补脾胃很有临床指导意义。中气乃脾胃之气,脾胃同居中焦,职司受纳运化,化生气血,滋养脏腑。脾胃俱病,纳化失司,气血化源不继,气血一亏,脏腑失养,便失去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由此而变生各种病症。如悸,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梦失精。虚劳里急,妇人腹中痛之虚寒,皆阴阳不相维系之症,此证并非阴阳之虚,乃气血不足。此时,若“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故仲景以甘温建中立法,处以小建中汤或黄芪建中汤之类,建立中气,恢复中阳,裨使中气立,脾阳复,脾胃纳化转输有权,水谷归于正化,则气血渐生,营卫

调和,阴阳乖戾而改复平。临床上气虚之甚往往阳气亦虚,脾阳一虚,非温不去,故仲景于此,总以温中健脾为法治之。如脾阳衰微,中焦寒盛之寒疝,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止痛。中阳不足,寒饮内结,上乘阳位的胸痹虚寒证,用人参汤补中助阳,建立中气。脾和其他脏腑一样,均有阴阳之分。脾阴不足,则纳少,便难,食后腹胀,口唇微干,喜饮,肌肉消瘦,手足烦热,舌淡红或偏红,苔少或无苔,脉细。其治疗当滋养脾阴为法。观仲景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薯蓣丸,以薯蓣为君,薯蓣即淮山药,山药甘平,不惟入脾,而且入肾,不惟益阴,而且固精,可谓甘平益脾阴之重要。胃强脾弱的脾弱证,仲景创以麻子仁丸,以养阴寓以泻热润肠,体现了补脾阴之法度。脾居中州,灌溉四旁。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互相制约;在病理上互相影响,互为因果。脾胃病变可影响它脏,它脏病变也可影响脾胃,故仲景于此,常以补脾与它脏并调。如八味肾气丸治疗脾肾阳虚之虚劳腰痛;当归芍药散泻肝安脾;吴茱萸汤散寒化饮、补中益气等等。 治疗脾胃病首先要辨脏腑,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又主统血,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燥湿相济,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系统病的证候表现多围绕脾胃功能的失职展开。脾运失常,常表现为腹满、宿食、下利等。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则出现《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所述“吐血不止”或“下

金匮要略B》第次作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金匮要略B》第1-5次作业 《金匮要略B》第1次作业 1. 据原文狐惑病,蚀于上部声喝的治方: [1分] A.甘草泻心汤 B.麦门冬汤 C.射干麻黄汤 D.半夏泻心汤 E.生姜泻心汤 2. 瘀血口渴的临床特征是: [1分] A.渴而饮不多 B.饮后漱水不欲咽 C.大渴引饮 D.渴而饮水,水入即吐 E.以上均不是 3. 望诊鼻头色青,首先应考虑的脏腑病理是: [1分] A.肺气虚寒 B.肺有瘀血 C.肝反侮肺 D.肝气乘脾

E.脾气虚寒 4. 水与血结于血室的治疗,当选用: [1分] A.大黄甘遂汤 B.甘遂半夏汤 C.抵当汤 D.土瓜根散 E.五苓散 5. 胸痹轻证,饮邪偏盛者宜用: [1分] A.枳实薤白桂枝汤 B.橘枳姜汤 C.人参汤 D.茯苓杏仁甘草汤 E.苓桂术甘汤 6. 胃中虚冷的胃反病人,误汗后见数脉其病机是: [1分] A.外感客热 B.阴虚阳亢 C.胃热气盛 D.虚阳浮越 E.阴寒水欲上逆

7. 狐惑病何部位被蚀,当以咽喉苦参汤外洗: [1分] A.咽喉 B.前阴 C.后阴 D.眼目 E.耳 8. “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的治方是: [1分] A.猪苓汤 B.五苓散 C.茯苓戎盐汤 D.栝楼瞿麦丸 E.滑石白鱼散 9. 厥而皮水者,当用: [1分] A.四逆汤 B.附子汤 C.蒲灰散 D.木防己汤 E.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10. 形成疟母的机理是: [1分] A.阴气孤绝,阳气独发

B.素有痰饮,阳气为饮邪所阻 C.内热炽盛,挟有表寒 D.邪气内藏于心,外舍于分肉之间 E.疟病迁延,疟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 11. 防己黄芪汤证的主症是: [1分] A.脉浮,身重而痛,无汗,恶寒 B.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C.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D.脉浮,身烦疼 E.额上汗出 12. 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 [1分] A.救表 B.表里同治 C.救里 D.先表后里 E.先里后表 13. 阴血亏虚,冲任损伤的崩漏、胞阻、胎动不安可: [1分] A.胶艾汤 B.桂枝茯苓丸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共14页文档

《金匮要略》重要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01】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藏府,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藏府之纹理也。【02】 师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强不能行,必短气而极也。【09】 师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清,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汗自出,为入府即愈。【11】问曰:脉脱入藏即死,入府即愈,何谓也?师曰:非为一病,百病皆然。譬如浸淫疮,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病在外者可治,入里者即死。【12】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面红目赤,心烦不安,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泻火即可止血,大黄通腑泻热,釜底抽薪。芩、连以泻心火,三药苦寒直折其热,火降血亦安。仲景从审因论治着手,这对我们的临床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金匮要略 重点条文 完美打印版

已病防传、虚实异治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望诊: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论治(一)表里同病治则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二)痼疾加卒病治则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三)饮食与调护原则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四)

审因论治原则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皆仿此。2.寒湿表实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白术4.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防已黄芪汤:防已,黄芪,白术,甘草 5.表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甘草,白术,附子,桂枝6表阳虚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桂枝附子汤方:桂枝生姜附子甘草大枣6. 暍病热盛伤津气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加人参汤: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1. 百合病误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3. 百合病主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百合鸡子汤方:百合鸡子黄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诞。 2.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1.重证辨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

(完整word版)金匮要略原文背诵完整的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肝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肝入脾。(1) 问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过,何谓也?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样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温和,此为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为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温和如盛夏五六月时,此为至而太过也。(8)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13)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金匮要略读书心得

乌头汤治疗腰突症(急性腰腿痛)的临床 应用体会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钧青 在骨伤科临床工作了15年,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的发作,经常会遇见。初上骨伤科临床时,对中医经典不够重视,总以为治疗痛证的最好方法就是活血化瘀,桃红四物几乎成了自己处理伤科疾病的基本方。但后来临床上发现很多急性腰腿痛的患者单纯应用桃红四物之类的活血剂止痛效果并不理想。 腰突症急性发作主要是由突出的髓核组织,压迫刺激了神经根,同时诱发周围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神经根水肿所致。急性腰突症发作时,患者一侧下肢疼痛非常剧烈,常常夜不能寐,普通的消炎止痛片对此基本无效,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就是甘露醇配合地塞米松静滴,以起到消炎,缓解神经根水肿的目的。但该方法有时亦无效,且现在大多数患者均担心激素的副反应,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害也时有报道,一般静滴3天后就要停药,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来中医骨伤科求治的并不少。 跟随老师抄方时,遇到这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病人,老师总是喜欢用比较大剂量的川草乌,并配合黄芪、白芍、甘草等药,而且每每起效迅捷,病人也感到非常神奇。后来自己也翻了一些其他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著作,发现重用川草乌来治疗腰突症或其他关节病的急性疼痛,居然是很多老中医的共同体会。这其中原因何在?那些老中医家传的源头又在哪? 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这几味药,就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的乌头汤。原文为“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乌头汤方, 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痹症的治疗,贡献给后世很多极有影响的方剂。例如麻黄加术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以及集三附子汤于一身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等等。而一般认为,《金匮》在痹症治疗中,温经散寒止痛效力最强的,就是乌头汤了。后世一般认为该方主治寒湿历节之证。寒湿留着关节,经脉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是以关节剧痛,不得屈伸为特征。寒湿之邪,非乌头、麻黄则不能去;而病在关节,则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解,故用黄芪之补托,既助乌头温经,又监麻黄过散;因本证为急,其痛为剧,故以芍药甘草汤佐之,以活血通经,缓急止痛;同时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亦能制约乌头太过辛热,白蜜甘缓,可解乌头之毒也。诸药合用,为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之良剂。以上都是汤方理论,几年下来,自己在应用乌头汤时,也有了一些粗浅的临床体会。 首先,在应用乌头汤治疗腰突症引起的急性坐骨神经痛时,川草乌的应用应该是个关键。虽然原文记载的是川乌,但实际临床应用时,因川乌起效迅速,草乌药效持续时间则较长,所以一般往往二者同时配合使用,相须相使,以达到更好的药效。我应用的剂量一般是川草乌各9-15克,感觉剂量的大小与药效有直接关系,6克以下的止痛效果明显会差一点。由于现在都是药品炮制过的,所以一般发生毒性反应的情况并不多,印象中这些年也就发生过两例,一例是舌头发麻,另一例是心脏不适,都是一过性的,没有酿成太大的后果。但还是要注意,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十四]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十五]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十六] 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十七]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十一]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十二]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十三]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十四]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二十]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二十一]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二十二]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二十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二十六]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百合狐蜮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二]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十]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八]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二]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八]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十三]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十四]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十五]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十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十七]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背诵篇 太阳病辩证纲要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1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精品文档交流 2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2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2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2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水逆,五苓散主之。 【24】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25】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 精品文档交流 3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 __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 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 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第1条第1段: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第15条: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第17条:夫诸病在臓,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 第20条: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21条: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第1条第1段: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第10条: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第2条第2段: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臓,舌即难言,口吐诞。 第8条: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第10条: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第2条: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第15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第5条: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第6条: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第10条:火(或“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王雪华《金匮要略》全文

《金匮要略》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雪华教授主讲 目录 王雪华简介 01《金匮要略方论》性质与沿革 02《金匮》的内容、体例和成就(1) 03《金匮》的成就及贡献(2) 04 诊治杂病的辩证思维过程 05《金匮》对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影响【01话:芫荽】 06 学习《金匮》的目的与方法【02话:肺感染】【03话:】 07 第一篇:概述: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08 第一篇:论肝虚治法和虚实异治 09 第一篇:论发病、预防及病因 10 第一篇:论病机、四诊举例(1)【04:嗜铬细胞瘤】【05:卒厥】【06:黑色病变】 11 第一篇:四诊举例【07话:吃灰菜中毒】【08话:乳腺癌】 12 第一篇:小结: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09话:葛根和麻黄同煎】【10话:外感痉病】【11话:外感痉病】13 第二篇:痉病

14 第二篇:湿病证治(1)【12话:《瓜蒂散》搐鼻退黄】【13话:转筋】 15 第二篇:湿病证治(2) 16 第三篇:概述: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14话:百合病厌食证】 17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1)【15话:行为异常】【16话:感觉异常】 18 第三篇:百合病证治(2)【17话:百合病癔病】【18话:癔症】【19话:抑郁】 19 第三篇:百合病(总结)狐惑病证治(1)【20话:百合病表现为幻视】 20 第三篇:狐惑病证治(2)【21话:热毒瘀血搏结溃腐成脓】【22话:赤小豆】 21 第三篇:阴阳毒证治【23话:流行性出血热】【24话:丙肝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2 第四篇:概述:疟病证治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23 第五篇:概述:中风病辩证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24 第五篇:历节病病因病机、证治(1) 25 第五篇:历节病证治(2)【25话:椎间盘脱出】 26 第五篇:中风鉴别诊断小结【26话:黄芪的用量】 27 第六篇:概述:血痹病证治(1)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28 第六篇:血痹病证治(2)【27话:面部进行性肌肉萎缩】【28话:末梢神经炎】 29 第六篇:虚劳病辩证【29话:半产】 30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2) 31 第六篇:虚劳病证治(3)【30话:高热:下午3、4点钟开始发热】

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医经典选读》的心得体会“中医经典选读”是我们这学期开设的一门课程,学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加深我们对中国悠久的中医历史和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的了解。同时,学习中医基本的辩证方剂。 学习它让我了解到了:目前国内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例》作为四大名著,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内容最完整,实践痕迹最清晰,对后世中医和现代临床医疗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巨著;是将来医学探索与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喜爱中医人士必读的专书;是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必修课程。 学习本门课程我认识到了这四大名著在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内容和成就。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著,是中医理论和中医防治技术的理论渊源。《内经》所阐述的中医理论是分析人体生理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的重要武器,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内经》开藏象学说之先河,并且奠定了脏腑辨证的雏形。千百年来《内经》一直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奠定了各科的理论基础,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华民族身体健康﹑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而奠定了中医临床的理论基础。《伤寒论》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籍的基本理论,结合当时的丰富经验,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疾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辩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

基础理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伤寒论》还提出了较严谨的方剂组方原则;创制了多种方剂的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对方剂学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病提出了辩证的纲领和论治的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它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金匮要略》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之杂病部分,为方书之祖,而治杂病之宗也。,它有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并长期有效的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奠定了中医杂病辨证论治的基础。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为历代中医学者推崇和必读之书。此书具有多病合篇和病症结合﹑突显脉学运用的特点,运用了严谨的防治学理念,对后世诊治疾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热论》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所著。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叶天士创立的卫气管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它主要阐明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创立了卫气营血理论,奠定了温病学辩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并按卫气营血确立了温病各阶段的治疗原则;丰富和发展了温病诊断学的内容,对于充实中医诊断辩证学的内容有很大的价值。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领域的一块瑰宝,它有着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古代甚至现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中医四大名著能较好地了解到我国的中医发展﹑成就和中医在治疗疾病方面的基本方剂﹑成效。也可以说,学习中医四大名著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学习“中医经典解读”这门课程确实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医提供了一个平台。

金匮要略条文

金匮要略条文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1从整体观念论述杂病的治疗方针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臟准此。(一) 2论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疾病发生途径预防治疗的意义和方法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谁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臟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臟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臟腑之文理也。(二) 3表里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十四) 4新久同病的先后缓急治则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十五)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病患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喑喑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啾啾然细而长者。头中病。语声寂寂然喜惊呼者。 问曰。病患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病 1论述刚痉柔痉的鉴别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一)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二) 2论述痉病的主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完整版)金匮要略原文

《金匮要略》 ▲【原文】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1) ▲【原文】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2) 【原文】 寒伤经,极热伤络。(13) 【原文】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3) 【原文】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14) 【原文】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15) 【原文】 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17)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原文】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9)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7) 【原文】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1) 【原文】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12)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原文】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