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赏析1】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

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

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赏析2】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

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

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

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赏析3】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也是苏轼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住所,全词风格飘逸,写出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思想。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一片荒地。苏轼贬官到黄州后在此开荒植树,仰慕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名此地为“东坡”,建筑了一所“雪堂”,并以“东坡”作为自己的别号。苏轼

在黄州的寓所临皋亭面向长江。当苏东坡回到临皋寓所时,已经是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苏东坡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接着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

景。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对叩门声全然不觉。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词人是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心中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下片一开始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营营,原意为往来不停,这里指为名利所纷扰。苏轼在这里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夜阑风静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想半生颠沛飘泊,身不由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的微波。夜阑风静,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幻想,词人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随波流逝,任意东西,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余生,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

生理想。与其说这是受道家思想影响,不如说是受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思想的影响。在苏东坡复杂的以儒家为主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余韵深长的结尾,写出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临江仙》之后,坐船长啸而去。郡守徐君猷知道后非常害怕,以为州失罪人,急忙前往追赶,赶上时,只见苏东坡鼻鼾如雷。看来,词人苏东坡的归去之想,在营营尘世中只能是梦。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江湖庙堂,对于苏轼来说都是束缚他的外在世界,他最后的归宿和解脱只能是他自己的内心。

【赏析4】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历代苏词的选本几乎没有不选这一首的。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作品。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苏东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在这四年里,他思想日趋成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逐渐洞彻了人生的秘密。苏轼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而这首《临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升华的一个转折点。

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所以读一首诗,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品质,如果一首诗前后情感有变化,则要把握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在这首词中是很明显的。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醉后醒转,醒而复醉,古人谓酒是“扫愁帚”,作者蓄意求醉,实际写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归来仿佛三更”,

有人认为“仿佛”二字,写出了诗人的醉眼朦胧。其实未必。

在整首词中,我们发现诗人其实从未醉过。词中表现出来的,始终是一种清醒的苦痛。之所以写仿佛,可能因为诗人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忧愁苦闷上,所以对时间是不敏感的;也可能诗人蓄意求醉,从而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暗示,认为自己“醉”了。半夜回家,家僮酣声如雷,敲门无人答应,这在常人可能是很恼火的事儿。想想,如果你半夜回来,当然,如果你父母没给你开门,你不好发脾气,如果是你老婆不给你开门,你不敢发脾气,如果你有个仆人,家僮,不给你开门,你能不大发雷霆吗?我们读《红楼梦》,里面有个

情节,贾宝玉在外面淋了雨,飞跑回怡红院,正碰上院子里丫头们在嬉戏,没人听到敲门声,过了好久袭人才听到动静,跑来开门,宝二爷一肚皮没好气,不由分说,窝心一脚,把袭人踹得吐血了。我们知道宝玉在妹妹们面前一向是很温柔的,他敲门不应都会大动肝火,而苏轼呢?他无可无不可,他若无其事,他拄着拐杖,跑到长江边去静听滔滔江水去了。这一方面,当然说明苏轼大度,豁达,有修养。一方面,恐

怕也写出了他的苦闷,寂寞。当一个人心中有大忧愁,大苦闷,大寂寞的时候,寻常琐事,已经不能刺激他的怒气了。苏轼的豁达,从容淡定,一半得力于他过人的天赋,一半得益于庄子。《庄子》里有一篇《齐物论》,什么叫齐物?就是所有的物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与小,是与非,利与害,甚至生与死。一切外在的,远离我们生命本质的物,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无关。我在门外,还是在门内,有什么分别呢?这样一想,“敲门都不应”,有什么值得烦恼呢?引申开去,我在繁华的京城,还是在偏僻的黄州;我仕途通达,还是仕途偃蹇,又有什么分别呢?又哪里值得烦恼呢?所以我们要从“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这一个动作里,读出苏东坡的心理活动。他倚杖江边,静听涛声,此时他的思想正自由翱翔,在探寻人生的真谛。

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下阙作者情感的变化,思想的升华就不显得突兀了。“长恨此身非我有”,我经常感到遗憾,我的身体不属于我的心灵,这一句写的是身体与心灵的矛盾,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话来说,就是“心为形役”。一个人身体与心灵不能和谐,是不能达到生命的自由境界的。而让我们困惑的是,我们的心灵常常沦为身体的奴隶,身体常常成为桎梏心灵的枷锁。古今中外的哲人们都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生命的这一困境。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常常成为防碍心灵自由飞翔的最大障碍。因为与生俱来我们的身体就在不断地

追逐各种欲望,欲望就像驴子鼻子前挂着的那根胡萝卜,哄骗着我们走完一生。这样的人生是悲哀的。作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他对人生作出深刻的反省,“何时忘却营营?”

我什么时候才能忘却世俗的名利,让自己的心灵自由飞翔呢?这一问,像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标志着诗人心灵的

觉醒。读懂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我们才能感受到他精神的超越。接下来一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写得多好呀。冯

延巳有一句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表面上写春风吹拂,湖水波纹涟涟,实际上暗示了女主人公心情的波动。诗就是这样,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句也不例外,表面上写夜阑风止,江水平静,实际上象征了诗人心灵的宁静与喜悦――在痛苦地思索之后,诗人感悟了人生的真谛,从而获得了大解脱,感觉到生命的大欢喜。最后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是说诗人脱去心灵的枷锁后,生命的境界变得更加开阔。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作此词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说明这个徐君不懂诗。这两句显然不是写实的,小舟是指生命的小舟,生命的小舟驶向茫茫大海,获得更广阔的天地,显然是精神获得自由的象征。读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主题就是生命的逃亡与精神的超越。古典文学有很多作品,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归去来兮辞》,欧阳修的《画眉》,都是表达逃亡之后重获自由的大欢喜。在苏轼现存的三百六十二首词作中,“归”字竟反复出现了105次,这绝不是偶然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自由的渴望之强烈。注:该资料为新安中学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之用。谨向作者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临江仙晏几道

临江仙晏几道 篇一:晏几道《临江仙》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原文】:临江仙①【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注释】①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翻译】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去年那春残时节的恼人情思又涌上心头。我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赏析】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阅读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 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 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郑? 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晏几道词《临江仙》赏析

晏几道词《临江仙》赏析 人生自是有情痴,梦郎晏几道的爱情故事。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晏几道其人其事,可能对于理解这首词有一定帮助!我词写我心,晏几道尤其如此。晏几道,(约1030——约1106),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的幼子。虽出生名家,却轻狂孤傲,不谙世俗,只做过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职位低微的小吏。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说:“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处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旨:“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以晏几道的家世,想做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从小生活在京师的政治环境和家庭环境中,

一方面由于早年家境富裕,生活优裕,不需要他考虑这些俗事,另一方面由于耳濡目染,对于官场争斗倾轧的事情颇感失望和反感,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孤傲轻狂、自负不羁的脾气秉性,就算晚年家境中落,也不改其志,恬淡自守。这样的痴绝之人,狂放之人,孤傲之人,其词风我们就可想而知了。 其词与其父齐名,号称“二晏”,风格接近于《花间》词风,有《小山词》(原名《补亡》)。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其词词风婉丽,感情自然深挚,笔蘸感伤之情,故能感动人心,摇荡情性。 由于晏小山长期出入歌楼楚馆,流连红颜之间,所以其词所写男女悲欢离合之情事,多是亲身经历的感受,他的词大都具有比较明确的思慕对象,常常出入于过去的美好温馨的回忆和现实忧郁苦闷的彷徨之中,对生死不渝的爱情充满真挚痴迷的美妙向往和不懈追求。他在《小山词跋》中说:“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宠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自尔邮传滋多,积有串易。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原文、译文与赏析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译文】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宿酒醒后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她穿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倾诉相思。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注释】 ⑴临江仙:双调小令,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柳永演为慢曲,九十三字,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 ⑵“梦后”两句:眼前实景,“梦后”“酒醒”互文,犹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所云“一场秋梦酒醒时”;“楼台高锁”,从外面看,“帘幕低垂”,就里面说,也只是一个地方的互文,表示春来意与非常阑珊。许浑《客有卜居不遂薄游汧陇因题》:“楼台深锁无人到,落尽春风第一花。“ ⑶却来:又来,再来。“去年春恨“是较近的一层回忆,独立花前,闲看燕子,比今年的醉眠愁卧,静掩房栊意兴还稍好一些。郑谷《杏花》:”小桃初谢

后,双燕却来时。“”独立“与双燕对照,已暗逗怀人意。《五代诗话》卷七引翁宏《宫词》”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翁诗全篇见《诗话总龟》前集卷十一。) ⑷以下直到篇末,是更远的回忆,即此篇的本事。小苹,当时歌女名。汲古阁本《小山词》作者自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宠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小莲、小苹等名,又见他的《玉楼春》词中。 ⑸心字罗衣:未详。杨慎《词品》卷二:“心字罗衣则谓心字香薰之尔,或谓女人衣曲领如心字。“说亦未必确。疑指衣上的花纹。”心“当是篆体,故可作为图案。”两重心字“,殆含”心心“义。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之一:”山花插鬓髻,石竹绣罗衣“,仅就两句字面,虽似与此句差远,但太白彼诗篇末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显然为此词结句所本,则”罗衣“云云盖亦相绾合。前人记诵广博,于创作时,每以联想的关系,错杂融会,成为新篇。此等例子正多,殆有不胜枚举者。 ⑹彩云:比喻美人。江淹《丽色赋》:“其少进也,如彩云出崖。“其比喻美人之取义仍从《高唐赋》”行云“来,屡见李白集中,如《感遇四首》之四”巫山赋彩云“、《凤凰曲》”影灭彩云断“及前引《宫中行乐词》。白居易《简简吟》:”彩云易散琉璃脆。“此篇”当时明月“”曾照彩云“,与诸例均合,寓追怀追昔之意,即作者自跋所云。 【英译】

晏几道临江仙教案1

晏几道《临江仙》学案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 2.理解词中“春恨”的丰富内容 3.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背诵晏殊的《破阵子春景》,来学习他的儿子晏几道的代表作《临江仙》二、作者简介: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是晏殊第七子。曾任太常寺太祝。 其作品的特点,小山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一言以蔽之,冯煦谓小山词“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晏几道与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三、整体感知: 1、自读本词,结合注释了解大意,找出词的上下片有没有表现作者情感色彩的字眼。 上片:春恨下片:相思 2、赏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从意思、手法、景色特点、感情四个方面来说) 教师明确:“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灵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落花、微雨渲染着离情的缠绵。双飞燕反衬着独立之人的惆怅难堪。两句融情入景。其情意缠绵凄婉,景致妍美如画。 3、词的下片告诉我们词人“春恨”的原因是“相思”,那相思的对象是怎样的形象? 明确:天真可爱、娇媚可人、温柔多情 4、赏析“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明确:在当时皎洁的明月映照下,小蘋像一朵冉冉的彩云飘然归去。 彩云,比喻美丽而薄命的女子,暗指小蘋的歌妓身份。交代年年春恨的原因。 情感:梦后酒醒,明月依然,彩云安在?表达了物是人非以及对小蘋的思念、苦恋、孤寂之感。 四、重点突破 上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恨”的?用了哪些手法?

明确:A.梦后酒醒。因怀念之深而以酒醉销愁,酒醉而有相见的美梦,梦虽美丽但却短暂,酒醒梦断后,楼台高锁、帘幕低垂,愈加孤寂。 B.春恨年年。“去年”“却来”,显见春恨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来已久,点出春恨之深长难销。C.落花微雨。“落花”“微雨”,春芳已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D.双飞独立。无情的春燕尚能双宿双飞,有情之人却只能落花微雨之中独立,以物衬人,孤寂伤感之情深化。 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反衬。 五、课堂小结 这是一首感旧怀人的名篇,当为作者别后怀思歌女小蘋所作。词之上片写“春恨”,描绘梦后酒醒、落花微雨的情景。下片写相思,追忆“初见”及“当时”的情景,表现词人苦恋之情、孤寂之感。全词在怀人的同时,也抒发了人世无常、欢娱难再的淡淡哀愁,即“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 六、扩展延伸 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两首诗词都是写怀人的名作,你更喜欢哪首?谈谈你的看法!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2.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参考答案 1. 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2.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晏几道《临江仙》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临江仙①【宋】晏几道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注释】①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翻译】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去年那春残时节的恼人情思又涌上心头。我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赏析】上片起首两句,写午夜梦回,只见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梦后”、“酒醒”二句互文,写眼前的实景,对偶极工,意境浑融。“楼台”,当是昔时朋游欢宴之所,而今已人去楼空。词人独处一室,在寂静的阑夜,更感到格外的孤独与空虚。企图借醉梦以逃避现实痛苦的人,最怕的是梦残酒醒,那时更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了。这里的“梦”字,语意相关,既可能是真有所梦,重梦到当年听歌笑乐的情境,也可泛指悲欢离合的感慨。起二句情景,非一时骤见而得之,而是词人经历过许多寥寂凄凉之夜,或残灯独对,或酽酒初醒,遇诸目中,忽于此时炼成此十二字,如入佛家的空寂之境,这种空寂,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第三句转入追忆。“春恨”,因春天的逝去而产生的一种莫名的怅惘。“去年”二字,点明这春恨的由来已非一朝一夕的了。同样是这春残时节,同样恼人的情思又涌上心头。“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这是晏几道的代表作。在内容上,它写的是小山词中最习见的题材--对过去欢乐生活的追忆,并寓有“微痛纤悲”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它表现了小山词特有的深婉沉着的风格。可以说,这首词代表了作者在词的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堪称婉约词中的绝唱。【阅读训练】(1)前两句中的“____”、“_____”,凄寂之景无人可知。(2)“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中的“____”、“____”,境极美:“人独立”、“燕双飞”,“____”极苦。(3)词的上片以幽情奇绝的景境描述为下片做了巧妙铺垫。于是,词的下片便直接转入____。【参考答案】(1)(楼台高锁帘幕低垂)(2)(落花微雨情)(3)(忆人)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情。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典故 1、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教案 (苏 教版高二选修) 一。导入 一位宋代的词人,他有一个名声显赫的父亲,在仁宗时官至宰相。但是他明白,他的父亲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他的官位,而是他偶作的小词,他父亲的一首“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可谓家喻户晓,流芳千古,这个人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宴几道。 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宴几道对一位歌妓的怀旧之作。 二.背景。 晏几道结识歌女小苹之后,两人成为知己。后来传闻小苹卖身葬父,沦落为妓,不知身在何处。听了这个消息,宴几道悲愤难忍,泪湿衣衫,写下了流传至今的《临江仙》,追忆小苹。 三.目标 一,体会作者的感情;二,欣赏借景抒情的艺术 四.整体感知,听录音。(同时思考问题:一,全词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二,上下片各写了什么,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听录音后指名回答。

五.词作分析。 (一)上片 让我们看上片如何写春恨的。 开头两句“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写了怎样的景象,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景:梦碎后四周的楼台已闭门深锁;宿酒方醒,那重重的帘幕正低垂到地。内心世界:孤独与空虚。) 梦想总是美好的,我们在写祝福语的时候常常说“梦想成真”。作者的梦想大概也是美好的吧,(那个时候的歌妓很多都是多才多艺的)作者是不是梦到了和他怀念的人一起听歌,一起填词,一起欢笑,正如当年大家共同度过的每一个美好的日子?但是梦醒之后带给我们的往往是什么呢,尤其是酒醒以后,作者看到了什么但见“帘幕低垂”,作者酒醒梦碎之后,但见帘幕低垂,有风轻轻吹动。帘外影影绰绰地有一座楼台锁着,突然他听见有什么东西破碎了。他记得那个时候他就是在那里,和她们欢笑着,燕语着,仿佛时间永远不会逝去。这个高锁,是真的用一把铁锁把高楼锁死了吗?当然也可以是,但更韵含着往事尘封,欢愉难再的意味。楼是同样的楼,但楼中人已去,楼中的欢歌笑语久已不再,“锁”与“不锁”对于词人而言,楼都是空的、锁的。 有些忧伤,真是逃无可逃,避无可避,我们继续看“去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赏析1】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 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

10首最经典的《临江仙》

10首最经典的《临江仙》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临江仙”三个字给人以清宁、婉约的感觉,《宋词三百首》中共收录了五首《临江仙》,都是传世的名作。 今天,诗词君推荐10首经典的《临江仙》,一起体会其中旖旎风情吧! ?最唯美的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念旧怀人的名作,晏几道曾和歌女小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而今小蘋不在身边,他追忆曾经相逢的美好,抒发了对小蘋的挚爱之情。 全篇由怀人之境,进而写所怀人之事,情真意切,意境优美,语言精工,堪称杰作。 ?最大气的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荡气回肠。此词在渲染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限,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而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全词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最伤怀的临江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柳的词作,全篇都由“柳”贯穿,但又通篇以情入景,借景入情,“比” 与“兴”融为一体,写柳,亦在写人,写“寒柳”,亦在写“伤情”。 词人写柳树而及女子,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美好的相会,应该再也不能重续了。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最豁达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③④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3分) (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答案每点1分)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

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2)答案: ①反衬。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②直抒胸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临江仙(晏几道)阅读答案

临江仙晏几道斗草阶前初见,穿针楼上曾连。罗裙香露玉钗风。靓妆屑沁绿,羞脸粉生红。流水便随春远,行云终与谁同?酒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上阙的写作有什么特点?(5分)9.“粉”是白色的,为什么会“生红”?“长恨锦屏空”的原因是什么?(6分)答案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遇过的一位姑娘的爱恋和思念。(2分)上阕一句一景,且句句含情,情景交融;(1分)暗暗交代了双方感情由浅及深、逐渐递变的过程;(1分)通过局部特征刻画了女子的音容笑貌。(1分)9. 粉生红是因为脸上有了红晕。碰到了自己喜欢的人,姑娘感到害羞,脸变红了。(3分)“长恨锦屏空”的原因是:所爱的姑娘没和自己在一起,而且现在没有一点消息。虽然借酒暂时可以麻醉自己,但酒醒后因为思念反而更觉寂寞。(3分)赏析 上片叙写与女子初见及其后交往,通过描写穿戴、刻画神态表现女子之美。起首一句,写有一天女子同别的姑娘在阶前斗草的时候,词人第一次看见了她。斗草,据《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而柳永《木兰花慢》清明词云“盈盈,斗草踏青”,则春日亦有此游戏。“穿针楼上曾逢”,转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在楼上对着牛郎织女双星穿针,以为乞巧。《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尝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这种风俗就从汉代一直流传下来。这天晚上,在穿针楼上,他又同她相逢了。“罗裙香露玉钗风”以下三句,是补叙两次见面时她的情态。她的裙子沾满了花丛中的露水,玉钗在头上迎风微颤。她“靓妆眉沁绿,羞脸粉生红”,靓妆才罢,新画的眉间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脸上不禁泛起了娇红。以上既有泛写,又有细腻的刻画,一位天真美丽的女子形象如在目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 过片“流水”一联说随着时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结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们的欢聚,可惜不能长久。“行云终与谁同”,用巫山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高唐赋》)的典故,说她像传说中的神女那样,不知又飘向何处,依附谁人了。“酒醒长恨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可是,那情感却一直留了下来。每当夜阑酒醒的时候,总觉得围屏是空荡荡的,他永远也找不回能够填满这空虚的那一段温暖了。正因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在梦里相寻了。“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在春雨飞花中,他独个儿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那女子。尽管这是在梦里,他仍然希望能够找到她。此处以梦境相寻表现了词人对自己深爱过的女子深沉的爱恋和思念。 晏几道是一位没落的贵公子。然而,他与绝大多数玩弄、侮辱女性、不把女性当人看的封建士大夫不同,在许多作品中能以同情的、严肃的态度塑造底层女子的形象。此词便表现出词人不能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意无意地揭示出他心中有一种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崇高情操。补充资料全词58字,阳声字竟有34字之多:“前”、“见”、“穿”、“针”、“上”、“曾”、“逢”、“裙”、“香”、“风”、“靓”、“妆”、“沁”、“脸”、“粉”、“生”、“红”、“便”、“春”、“远”、“行”、“云”、“终”、“同”、“醒”、“长”、“恨”、“锦”、“屏”、“空”、“相”、“寻”、“梦”、“中”。有时一句几乎全是阳声字,如“穿针楼上曾逢”、“酒醒长恨锦屏空”。这是词中的关键句,比较恰切地表现出梦回酒醒后的迷惘。此种音响效果与梦境相互配合,增添了“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斁,追寻已远”的韵味,使读者久久回荡在梦境的抒情气氛之中。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汶上一中郭玉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对这首词的赏析,有很多分歧。下面谈谈我对这首词的理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醒复醉”和“醉复醒”有何区别?因何而醉?醉到什么程度?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醒复醉”给人感觉应该是醉了多次,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醉复醒”就是醉了刚刚清醒过来。词人在这表现的不是一般人的一醉方休,他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虽然醉了多次,但给人感觉不是普普通通的酩酊大醉,而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这种的情态,就好像醉拳大师打醉拳时的情形,说是醉了吧套路又是那么规范流畅,说没醉吧那神态步伐招式又都醉意朦胧的神似喝醉人的一举一动。至于为何而醉?思想感情又是怎样?可谓见仁见智,是因为仕途不顺,精神极度愤懑;还是遇到知己,比较高兴;还是这只是他平时生活的状态,平静、淡定;亦或是多方面的原因,心情比较复杂,既有些许伤感又显得比较平静。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洒脱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体现了词人怎么的情怀?看到这句时,脑海里浮现出另外一幅场景,就是《红楼梦》26回里宝玉踢袭人的情景,宝玉是出了名的喜爱尊重女性的,可是袭人打开门却被毫无理由的狠狠踢了一脚,都吐了血。词人在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情形,家童应该是服侍他的,可是词人回来的太晚了,家童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回来,实在熬不住了就睡下了,睡的还挺香,鼻息已雷鸣。词人也想回去休息,敲了敲门,家童睡的挺香,没有察觉。词人并没有使劲的继续敲,他手里可是拿着手杖的啊,按理说,家童的鼻息那么清晰,离门应该不是很远,如果词人一心想让他起来开门的话应该是可以把他叫醒的,可是他没有,而是踱到江边,倚靠在手杖上静听江声。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和《长恨歌》的“长恨”有什么不同呢?《长恨歌》的“长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个人理解词人在这里的“恨”只是一种牢骚而已,毕竟经历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再豁达再淡定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发发牢骚再正常不过,不应该理解成是对现实的不满,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不是苏轼了。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表面上看来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眼前江上景致,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一语双关,既写了自然景象,风平浪静,又写出了

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3.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要点 1. 词中表现的理趣。 2.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 3. 由词作表现出的苏轼的个性人品。 文本详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上片叙述过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起首两句交代夜饮的地点、畅饮的状况和归家的时间。苏轼自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处境很艰难。但他个性旷达洒脱,热爱生活,因而不但没有哭哭啼啼,反而在黄州很好地安顿下来。元丰四年,在离住地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花木果蔬,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他又于东坡营建雪堂。写这首词时,雪堂尚在建筑之中,所以词人夜饮东坡,仍要回归皋住宿。“醉复醒”三字很别致,也很有概括力,醉而又醒,醒而复醉,可见这一天他开怀醉饮的豪情。这样尽兴地夜饮,归来自然很晚了,但究竟是什么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仿佛”两字点出词人醉态,但又不是那种酩酊大醉,并不妨碍他的一番哲思。 以下三句,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都听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中的江流声。在这简单的叙述里,主与仆宽松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家童的鼾声、江流声皆能入耳,又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在白昼喧闹的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静谧的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人的精神放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也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于长江边上的一番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当词人纵情酣饮之后突然置身这样一个静夜时,他首先慨叹的是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两个句子不但在思想上与庄子相统一,连语辞也从其中化出。上句语出《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他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在他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也是一贯的。 “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紧接着这一番哲理思索之后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了夜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后,他的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忧愁,他的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样,波澜不兴,恬美、悠远、自由自在。在这种情景下,结尾两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则很有趣的轶事。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