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精心整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

土地:指大气对流层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的立体空间内,气候、地貌、岩石、土壤和生物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

土地区位:陆地上某一地块的空间几何位置,以及各种土地自然要素与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整体组合效益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土地类型:是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要素,遵循各自的分异律,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

土地资源类型:是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为技术手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高低或土地生产力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自然适应性: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适宜程度。

比配(match):将土地利用方式的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土宜评价: 在土宜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土宜及其特殊性要求,并进一步评价特殊自然条件对土宜的形成产生什么影响的过程。

土地生产潜力:指在一定自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或经济产品的潜在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对城镇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划分出土地等级,通过划分揭示了城镇不同区位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

土地资源动态监测:指对土地资源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及不同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并能供养一定生活水平人口数量的能力。

农业生态区法(AEZ):根据比例尺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气候和土壤等条件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在同一生态单元内,其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也相似,因而其土地的生产潜力就决定于灌溉条件的有无和投入水平的高低。

作物的光温水生产力:作物在某一些地区的一定光照、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土地利用:是指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土地利用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发展的一种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产系统,具有自己的边界、结构和功

可持续土地利用:即在满足当代人们对土地利用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其自身需求

的能力,也不损害当代及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其他利益。

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

的科学分析,提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土地利用规划: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时空上所作的全面安排和布局。

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根据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在分析其土地利用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一整套适合该区域的土地生态改良措施与土地利用方案。

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指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变化情况

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可称为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

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用一定的标准方法,以一定时间间隔,测量土地的微观特性,以观测和分析在不

同土地利用情况下土壤和环境特性变化趋势的行为。

土地生态系统:是指由土地各组成要素,以及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等因素在内所构成的一个

统一体。

土地生态设计: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

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

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

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基本农田。

耕地地力: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物质生产能力。

土地储备:是用经济手段盘活存量土地,以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的一种土地整理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其生态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

土地退化:指由于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或某些不利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至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区域开发:一定区域内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与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自然、经济和社会资源进行的综合利用

二、中英互译:

土地资源评价:land resource evaluation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land capability

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FAO)土地质量:land quality

土地自然适应性:land natural suitability 土地特性:land characteristics 土地复垦:land reclamation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population supporting capacity of land 土地生态系统:land ecosystem 农业生态区:agricultural ecological zone 可持续土地利用:sustainable land use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cover change 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 基本农田:basic farmland

土地储备:land reserve土地区位:Land Location 土地经济评价:land economic evaluation

耕地地力:cultivated land fertility

三、简答题

1.简述土地资源特性

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代替性

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不动产特性;增值特性

2.简述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6个方面)

(1)土地资源学基础理论研究: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研究: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特征。(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

(1) 系统分析 (2) 3S技术:GIS、RS、GPS (3)景观生态分析 (4)社会经济分析

3.简述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的主要内容

(1)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特征分析太阳辐射、热量资源、降水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三个方面。光照对土地资源的影响要素有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和光照质量。

(2)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地形、地貌、地质对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的影响

(3)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要素特征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区域地球化学条件

(4)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土壤剖面及理化性状、土壤的综合性状

(5)土地资源的生物要素特征分析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植被

( 6)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特征分析土地所有制和使用制度、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土地经济生产力

和土地报酬递减律

4.简述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特征的影响

(1)海拔高度 A、划分地貌类型的重要指标 B、对土地的影响表现在水热条件的再分布方面 C、对其他各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方面。

(2)地面坡度A、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等,如坡度大则需修梯田,超过17°不宜机耕。B、对建设用地的影响:地面平坦,排水良好,工程土方量少,可节省投资。

(3)地貌类型按形态可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和盆地等五大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特征,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

6.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

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等原则。

7.土地类型的分布规律:①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垂直地带性;②区域土地类型分布结构,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的对比关系,包括空间和数量结构;③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8.土地分类系统的组成:①土地自然分类,是一种以土地自然构成要素为依据的土地形态分类。②土地资源分类,是一种为土地适宜性评价或土地潜力评价等各行业用地不同等级土地评价提供基本单元的分类系统,是土地分类的核心。③土地利用分类,是一个土地应用分类,其内容可以根据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分类系统。

9.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①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②查清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

③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④以系列成果图的形式表达土地资源调查成果,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10.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任务:(1)建立科学和实用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2)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权属单位和行政单位的土地类型、数量、分布规律及覆盖状态(本调查的重点)(3)指导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

调查内容:调绘界线;调研经验;量算面积;编制图件;汇总面积;编写报告

11.土地资源详查的一般程序

(1)准备工作:组建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其他资料收集、用品准备等。(2)外业调绘(查):调绘前准备工作、路线调查、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

(3)内业工作:资料整理分析、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制专题成果图、编写调查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

(4)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的内容有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内业工作。

12.净耕地系数测算的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包括组织技术力量,收集资料(主要是航片、地形图、地貌图、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以往的净耕地系数测算资料、农业区划图等)。

(2)划分类型区、分配样方阶段。(3)室内取样阶段。(4)实地测量阶段。

(5)室内量算阶段。(6)成果资料整理阶段。

13.影响净耕地系数的因素

①地形地貌②岩层、母质与土壤类型③社会经济特点④耕地利用方式⑤田块状况的差别

14.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多样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系统分析原理;相对性原理;可比性原理;限制性原理

15.土地评价单元划分依据

①以土地类型(或土地资源)单元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地貌—植被—利用现状的相对一致性作为划分依据。②以土壤分类单位(我国采用土类、土属、土种,英国、美国采用土系)为评价单元;划分的依据是土壤分类体系。③以土地利用类型单元为评价单元;划分依据是土地利用分类体系。④以生产地段或地块(我国的承包地、国外的大型农场作业地块)作为评价单元。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16.土地评价基本程序:

(1)准备阶段:①土地评价立项与初步商讨②评价目标的确定③数据、资料的调查和收集④制定工作计划(2)中间阶段:①确定土地利用类型②确定用途要求③划分评价单元④选择评价因子⑤评价计算(3)成果汇总阶段:编制土地评价报告书,绘制土地评价成果图。

17.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

土地适宜性纲(order):S纲(适宜)、N纲(不适宜)

土地适宜级(class):S1级(高度适)、 S2级(中度适宜)、S3级(勉强适宜)

N1级(当前不适宜)、N2级(永久不适宜)

土地适宜性亚级(subclass)土地适宜性单元(unit)

比配的方法:最小因子法,即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

具体要求是:

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比,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因

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18.城镇土地分等的程序:①建立因素因子体系②确定各因子的相应权重③分析并建立评价标准④初步划分城镇土地等级⑤对城镇土地等级进行调整并定案⑥编制成果图,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

(1)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2)投入和生活水平(3)时间尺度

19.简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对策

①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②完善耕地使用制度③增加对耕地的基本建设投入

④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⑤增加科技投入⑥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

⑦开展土地整理和整治⑧充分开发耕地的空间潜力

20.土地利用系统的类型

(1)根据资本劳动投入,可分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粗放土地利用系;

(2)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土地利用系统(农田土地利用系统、森林土地利用系、草地土地利用系统)、城镇土地利用系统;

(3)根据作物与种植制度,可分为复合土地利用系统、混合土地利用系统。

22.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过程

(a)确定系统边界;(b)确定系统目标;(c)进行土地评价;(d)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资源环境可行性、组织体制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e)输入输出模型分析;(f)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分析;(g)报告或决策;(h)反馈修正。

23.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五大支柱)

①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②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③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④具有经济活力(可行性);⑤社会可以承受(可承受性)。

24.FAO《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大纲》提出的步骤

①确定评价目标;②分析土地自身因素的可持续性;③分析生物因素的可持续性;

④分析经济因素的可持续性;⑤分析社会因素的可持续性;⑥环境效应评价;

⑦综合上面的分析,判断其可持续性。

25.土地生态设计原则:

A、适宜性原则

B、结构优化原则

C、整体协调性原则(系统结构的完整性、过程和畅通性,区域间的协调关系,时间动态上的协调性)

D、公共利益最大化原则

26.土地生态设计模式

(1)沙化土地的生态设计①网格状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②平行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

③镶嵌式结构林草田复合生态系统

(2)城市开发区的生态设计①道路绿化体②工厂绿化③水系两岸绿化

土地退化防治的内容: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漠化防治;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土地污染防治

27.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内容

①耕地现状分析②耕地变量分析③耕地需求和供给综合平衡④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⑤分行政单位落实到地块⑥管理与监督

28.土地整理的任务

(1)农村土地整理:①增加有效耕地面积②提高耕地质量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及其生态环境(2)城镇

土地整理:①解决城市发展用地②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

③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29.土地整理规划及其工作程序

(1)选择区域收集资料、分析研究、确定目标和要求、协调、选定区域予以公告

(2)规划和设计征求意见、修改完善、设计和编制规划、申请批准

(3)审查批准依法审查、批准、公告、准许实施

(4)组织实施调查和测量、确定权属、工程建设、土地评估、登记发证、确认成果

(5)宣布结束地籍归档、书写报告、审查验收、宣布结束

30.土地复垦的对象与标准

(1)对象:被占用农用地和被破坏土地。

(2 )标准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面②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31.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指标

主要内容:①社会经济条件的综合评估②工程、地质条件评述③开发的工程技术选择④开发后的社会、环境评估⑤开发过程的时间与投资估算⑥开发后可能产生的效益测算⑦实现开发的措施指标:①投入产出比②土地生产率③土地利用率④土地生态效益

32.简述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步骤

(1)勘测与调查收集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与分布的基础资料。

(2)确定开发目标影响开发目标的因素:①社会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需要;②区域内待开发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和生产力状况;③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的经济支持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情况。

(3)确定开发利用的结构与布局(4)确定开发的次序和开发速度(5)确定开发的资金计划

(6)选定开发的模式有以下几种:①国家组织的大规模土地资源开发;②集体组织的土地资源开发;

③农户承包开发;④土地资源开发公司集中开发。

33.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成果

成果主件:①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送审稿②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说明书③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现状图

④区域后备资源图⑤区域土地资源开发规划图。

四、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提出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基本特征:

(1)数量特征: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2)质量特征: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耕地生产力低,光热水土资源分布不平衡。

(3)区域分布特征: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其不平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区域差异较大、土地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区域性差异大。

(4)后备资源特征: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无水源保证、干旱少雨。

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退化严重(2)非农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3)土地污染严重

对策:(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地立法和执法、土地管理业务建设。(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 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 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3.土地类型: 源于自然地理学,也称景观形态单元。它是地表各组成要素(气候、地质、地貌、水 文、土壤、植被,以及人类活动作用结果)遵循地域分异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性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4.土地资源类型: 根据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或功能的差异性而划分的。它是土地自然属性 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5.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 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6.土地分类: 在同一级土地中划分出不同的土地单位。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 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7.土地利用现状:是人类长期利用、改造土地资源的结果,能比较全面地记录和反映土地利用的本 质特征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差异,是划分土地利用类型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8.土地评价:是指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 9.分等定级: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土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 别。 10.土地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土地资源,在合理调查评估的基础上,从实物和价值 两方面统计和核算,确定其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及其平衡状况与投入产出效益的行为。 11.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实质上并不是土地的购买价格,而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 租的资本化。 12.土地利用:是指人们以土地资源为对象,为一定利用目的而从事的土地经营或经济活动。 13.土地利用区划:是在充分了解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演变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的地 域性差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的方向、结构及布局进行分区。 14.土地利用规划: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 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宏观土地利用规划,是各级政府按照行政辖区,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 出发,对城乡全部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空间、时间上所作的统筹安排和统一规划。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单项用地的利用规划,兼有微观与宏观规划的性质,主要是为解决某项用 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如菜地保护区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立地开发区规划等。 17.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是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 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供养人口的数量。 18.土地资源功能冲突:在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多种利益主体,当各利益相关者为满足其各 种需求,通过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强度和数量、土地投入物品和劳动的种类和规模等进行调节,导致一些功能被压缩而另一些功能被充分挖掘,使得需求没能得到全面均衡的满足,严重时会对某些功能的持续发挥造成短期内无法恢复的伤害,这种状态被称之为“土地资源功能冲突” 19.土地资源功能协调: 对土地资源功能的冲突进行统筹安排。 20.土地开发: 是人类通过一定的手段扩大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范围,以提高土地利用深度并满足对土 地不断增加的需求。 21.土地退化: 土地利用条件变坏,导致土地生产能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完全丧失。 22.土地整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与预防。 23.土地整理:对土地利用状态的重新组织。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 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目的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类型特征、时空变异规律、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整治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的应用型基础学科。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了解我国及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分析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三、实践性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室内试验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包括认读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评价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遥感图片相关系列图件;土地自然条件与利用现状调查;模拟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训练。 野外综合练习 要求:掌握学时:8学时 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组合关系,掌握土壤要素观察和样品采集方法。引导学生实地感知土地资源类型,以及不同地形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土地资源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培养基本技能及学习兴趣。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及分工 该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是其他专业课如土地政策与法规、地籍管理、土地资源遥感、不动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开发等课程的前导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地貌学、土壤学等基础知识。 五、教学方式 录像讲授、章节自学、实验模拟、野外实习(录像演示)相结合。 六、成绩评定办法 章节自测、实验或实习报告、在线综合练习(或测试)考试加权评定。 七、教材及教参,期刊名称 教材: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推荐使用教参: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 1.《中国土地科学》 2.《资源科学》 3. 《自然资源学报》 4. 《 Land Use Policy》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复习)(1)

名词解释: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分级:在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分类: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和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做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地域分异: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划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其中具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土地类型结构: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类别:空间结构、数量结构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程。匹配: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得调整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两个过程:①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的分析比较得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②提出新的土地利用方式) 最小因子法:是指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等级的方法。(①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②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③对评价单元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土地利用系统: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土地利用单元构成。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中的一切有机体与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综合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组成: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特点:整体性、开放性、区域分异性、可变性 土地质量:土地的状态或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土地持续利用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土地整理:在一定的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 土地复垦:对被破坏的土地或退化土地的再生利用及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土地开发:通过各种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提高土地的生产率,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充分土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的过程。 水土流失:即土壤侵蚀,是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土壤物质分离、破坏、运移和沉积的现象。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学(专升本)

土地资源学(专升本) 单选题 1. 下列不属于土地的资源属性的是_____。(5分)(A) 生产性(B) 整体性性(C) 动态性(D) 不可更新性参考标准答案:D 2. 把土地资源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山地的依据是_____。(5分)(A) 地形特征(B) 利用特性(C) 植被特性(D) 气候特性参考标准答案:A 3. _____是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5分)(A) 沉积岩(B) 岩浆岩(C) 变质岩(D) 岩浆岩和变质岩参考标准答案:B 4. 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属于_____。(5分)(A) 地质构造(B) 地理构造(C) 地表构造D) 地貌构造参考标准答案:A 5.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会因_____而丧失。(5分)(A) 国家依法征收(B) 国家依法征用(C) 集体之间互换(D) 政府划拨参考标准答案:A 多选题 6.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_____。(5分)A) 后备土地资源有限(B) 土地类型多样,山地 多于平地(C) 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D) 水土资源不平衡,林地覆盖率低参考标准答案:A,B,C,D 7. 土地的功能有_____。(5分)A) 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B) 人类生存的场所(C) 人类生活的场所(D) 人类生存资料的来源参考标准答案:A,B,C,D 8. 土壤主要污染物的种类包括_____。(5分)(A) 重金属污染物(B) 有机污染物(C) 固体废物(D) 放射性污染物参考标准答案:A,B,C,D 9. 我国主要三种主要作物是_____。(5分)(A) 小麦(B) 水稻(C) 玉米(D) 高粱参考标准答案:A,B,C 10. 土地使用权划拨的特征包括_____。(5分)(A) 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B) 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法律行为(C) 是一种无偿的行为(D) 可以是有限期的,也可以是无限期的参考标准答案:A,C,D 判断题11. 土地是包括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两部分。(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 12. 作为自然的产物,土地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土地可以永续利用。因此,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使用土地。(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13. 红壤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土壤类型。(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正确 14. 土壤一旦被重金属污染,是不难彻底清楚的,对人类危害不重。(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错误15. 土地产权是存在于土地之上的一系列排他性权利的总称。(5分)正确错误参考标准答案:正确 填空题16. 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温.___(1)___ 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5分) (1). 参考标准 水 答案: 17. 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2)___ 条件的再分配。(5分) (1). 参考标准 气候 答案: 18. 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 ___(3)___ .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5 (1). 参考标准 冲积平原 答案: 19. 根据土地的排他程度,可以区分为___(4)___ .私有产权和国有产权。(5分) (1). 参考标准 共有产权 答案: 20. ___(5)___ 是依法对一定土地进行利用.管理并取得利益的权利,是土地使用制度的法律体现形式。(5分) (1). 参考标准 土地使用权 答案: 单选题1. _____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数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元。(5分)(A) 土地分类(B) 土地分级(C) 土地估价(D) 土地调查参考标准答案:B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 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 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 制 。

( P2 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 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 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 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 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 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 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 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 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C 提高土地生产率 D 提高土地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