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煤概论课程设计

采煤概论课程设计
采煤概论课程设计

采煤方法(综采)

采煤概论

2015-12-27

采煤方法(综采)

采煤方法(综采)

摘要:本论文从煤矿开采发展史出发,介绍了煤矿开采的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各个时期包括的采煤方法,并着重介绍了我国最新的采煤技术——综合机械化采煤和其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介绍了目前我国煤炭从管理到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方法。然后从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出发,着重介绍了我国目前采用最为广泛的采煤方法——综采放顶煤技术,并且对其生产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解决方法。以期能使采煤过程中采用合理的采煤方法,并对潜在危险及时防治,减少各类事故发生,促进煤矿安全生产。

关键词:发展历程、三个时期、综合自动化、综采放顶煤、问题及解决方法

Coal-Mining Method(Fully mechanized mining)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history of coal mining, introduces the coal mining in the three periods of development and various periods including coal mining methods, and emphatically introduces the latest comprehensive mechanized coal mining technolog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al and its production process. Also introduce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coal from the management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production and the methods to deal with. Then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afety production in China, emphatically introduced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s of coal mining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echnology of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coal face, and the potenti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 and put forward solu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make the reasonable mining methods adopted during coal mining, and the potential danger timel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educe all kinds of accidents, to promote coal mine safety production.

Keywords:development. three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3510835.html,prehensive mechanized coal mining.technology of fully mechanized caving coal fac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目录

1 绪论 (1)

2 发展历程 (2)

2.1古代采煤法 (2)

2.2近代采煤法 (3)

2.3现代采煤法 (4)

3 新技术/方法 (6)

3.1煤炭综采自动化 (6)

3.2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发展现状 (9)

4 存在问题 (12)

4.1煤炭综采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12)

4.2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相关问题 (12)

5 解决方法 (14)

5.1瓦斯综合防治措施 (14)

5.2提高采出率降低含矸率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绪论

当今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社会发展方向就是以高科技为科学的发展观。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也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煤矿开采行业作为传统的重工业,怎样实现适应社会的发展完成当代的发展需求和目标,成为从事煤矿开采行业人士需要重视的问题。

本课程设计就采煤方法做了发展历程、新技术、存在问题、解决方案四个方面做了具体的阐述。

对采煤方法发展历程的追溯有利于我们对现在采煤方法的理解,同时可以在我们脑海中建立一个大致的采煤方法发展的时间线。

新技术中对煤炭综采自动化与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这两项当前高新采煤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

然而技术虽新,缺不够完善。在存在问题中,我们将综采自动化与综采放顶煤这两项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的分析与剖析,有利于我们对其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技术存在问题,我们便要解决它,是技术更具适用性、实用性。正文最后一部分我们就综采放顶煤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方案。

总体来说,在煤矿行业中,全部工序实现机械化、劳动强度降低,安全系数增加的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综采工艺)的不断运用给我们带来便利,顺带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这就要求煤矿企业更好运用综采工艺的同时学会正确应对综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同时,综采放顶煤开采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采煤新技术。应当得到很好地利用,特别是在一些特厚煤层的适宜条件之下,这样较为突出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但是,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我们有效地提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大胆突破,让综采放顶煤技术得到较好的发展。

2.发展历程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也是最早发现、开采和利用煤炭的国家之一。并且截至到现在煤炭都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不仅在发电,金属冶炼,化工生产中在人民生活中也有重要的地位。而说到煤炭的应用,首要其谈的就是采煤方法,在中国采煤方法主要经历了个三个历程。

2.1古代采煤法:

在古代由于受到生产工具提升和排水能力及设备条件的限制,人们只能采掘煤层,煤窑的井筒不可能太深。巷道一般高一米多,形状是上窄下宽(上部宽1m,下部宽1.4m宽),均无顶住承托,由此可见顶压力不大。各工作面的形状以狭长的椭圆及瓢,瓶形为多。上述都是自上而下的直井,也有横向开采的平硐。

古代采煤亦称攻煤、伐煤、凿煤等。采煤方法一般包括巷道布置和回采工艺两个方面。在古代中国的井下“巷道布置非常简单,凿井见煤后,再开两条上山或下山,即完成了巷道布置的准备工作,然后沿煤层走向挖掘运输、通风巷道,即使掘进,也是采煤,采掘合一。”

纵向的煤井凿到煤层后,开始横向掘进和开采。横向掘进和开采的半径距离长短不一。

2.1.1巷道式采煤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采掘不分,以掘代采,没有形成明显的开拓,采煤系统,凿井见煤后即开拓巷道,在沿着巷道两边开采出一个个煤洞,实际上就是采煤工作面。巷道式采煤法即煤井延伸到可采煤层后,沿煤层走向和倾向挖掘纵横交错的煤层巷道,完全采用掘进出煤。为了防止顶板塌落延长煤窑的使用期限,巷道采煤法一般不回采,靠巷道之间的方形煤柱自然支撑顶板,每隔一段距离留一段煤柱支撑顶板,扩散通风,待延伸到一定深度通风困难时则停止采煤另开辟新的工作面,将老工作面封闭。

这种“蚁穴式”的采煤方法,在薄煤层和中厚煤层中多有采用。这种方法的煤炭回收率一般在20%~30%之间,并且很不安全。

2.1.2跳格式采煤法

这种采煤方法一般是先内后外,先突破一点再向两帮挖掘,自然形成瓶袋装工作面。

例如,20世纪5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鹤壁发现宋代古梅井巷道有四条全长600米,自井口南面向东,南,西,三面延伸,通向8个采煤区。。

2.1.3掏槽式落煤法

这种方法是先把煤层底部掏空(俗称“刨根”),预留一些临时支护顶板(俗称“留马腿”),然后,捅倒煤柱,(俗称“砍马腿”),使煤炭落下。这种采煤法

的工作面大小因地而异,主要根据顶板的坚硬程度而定,工作面狭窄的仅能容一人工作。这种采煤方法一般在煤质较硬综采的地方使用效果较好。

2.1.4残柱式采煤法、

俗称“放大棚”,又称“放柱法”,“地片法”,“区划法”,“高落式采煤法”等。这种采煤法主要出现在明清时期,其特点是,沿煤层走向开凿运输巷道,沿倾斜开数条巷道巷道,巷道两侧留10~20m的护路煤柱。然后将煤层切割成若干长宽各10~15m的方形煤柱,备日后回采,有一字型和十字型两种形式。

采空区的顶板任其自行塌落,手镐刨煤,人手拉筐或背筐运输。整个采煤工艺流程中,除顶板自然冒落外,其它工序全靠人力手工用或借助简单工具完成,冒落的高度以见到顶板矸石层为限。第一个棚口做封堵处理后,后退10~20m 挖掘第二个棚口,如此循环往复,这种方法直到近代仍被采用。

2.2近代采煤法

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创办包括煤矿在内的新式企业。新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对煤炭需求的激增,从而大大改变了以往煤炭需求的构成,由以民间需求为主,迅速向官方需求为主改变。1874年清政府在洋务派的建议下将煤炭资源的管理政策改为官办官督商办煤矿制度。此后洋务派兴起了在中国开办煤矿的第一个高潮。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采煤也从手工开采进入机器开采阶段,其标志一方面是在提升、排水、通风等环节采用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为采掘距地表较深的煤层创造了条件。近代以来的井筒形状以圆形居多,井壁支护受力状态好,耐久,井筒断面有效利用率大。采煤方法是指采煤系统和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互配合。不同采煤工艺与采区内相关巷道布置的结合,构成了不同的采煤方法。进入近代以后采煤和掘进开始分为两个环节,按照采煤工艺,矿压控制的特点,近代的采煤方法大体可分为柱式体系,和壁式体系两大类。

2.2.1高落式采煤法

与残柱式采煤法近似,高落式采煤法是在较厚的煤层中开拓巷道将煤柱底部掏空,应利用岩石压力或爆破方法将煤崩下来。高落式采煤法回采率较低,往往回采的煤炭不到一半的时候,因顶板冒落岩石或矸石将煤埋了起来。房柱一般占储量的20%~30%,在工作面敞空的条件下,一般不进行回收。这种方法浪费较大,往往越厚的煤层回采率越低,有时不到30%。这种方法还存在矿工劳动强度大,危险程度高等弊端。

2.2.2洒砂充填采煤法

洒砂充填采煤法,亦称水平累段充填采掘法。这种采煤方法起源于美洲,后

传入欧洲英、德等国。主要方法是回采工作面沿水平方向推进。充填材料用河砂加一定比例的泥土、石块。这种方法1912年首先在奉天(今辽宁省)抚顺杨柏堡坑使用。

2.2.3长壁式采煤法

长壁式采煤法按采空区处理方法不同,可分为垮落式采煤法,煤柱支撑采煤法,充填采煤法;按煤层倾角和采煤工作面推进方向不同,可分为走向长壁采煤法和倾斜长壁采煤法;按工作面推进方向与运输巷,回风巷的关系,分为前进式和后退式采煤法;按采煤工作面是否将煤层全厚一次开采,可分为整层采煤法和分层采煤吧。其工艺流程是:打眼——装药——放炮落煤——装煤——运煤——支柱——移溜——回柱放顶。炮眼布置主要有3种:

单排眼:一般用于薄煤层或煤质软,节理发育的煤层。

双排眼:一般适用于采高较小的中厚煤层。

三排眼:又有媒质坚硬或采高较大中厚煤层。

炮眼的深度一般在0.8~1.2m,与顶梁的长度大体相适应。

2.2.4露天开采法

除了井工开采,中国还有一些露天开采的煤矿。从敞露的地表直接开采煤炭的方法称为露天开采。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在进入矿体的方式、生产组织、采掘运输工艺等方面截然不同,它需要先将覆盖矿体之上的表土或岩石剥离掉。其工艺流程大体如下:首先穿孔机打眼,然后装炸药放炮松动岩石或煤层或煤层,再用气铲把剥离物装入翻车或煤车,选出煤矸石运往弃置厂,选出油页岩运往炼油厂,选出煤炭运往洗煤厂。露天采掘坑成椭圆形,有若干个台阶(采掘段),台阶高九米,每一台阶均设有运输铁轨。

2.3现代采煤法

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煤炭开采主要从半机械化向普通机械化过渡。在建国初期大多数煤矿仍沿用无支护的穿硐式和高落实采煤方法,明火爆破,手镐落煤。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煤矿会议,决定全面推进长壁式采煤法,改进各项采煤工艺。从50年代开始,全国煤矿进行了采煤技术大变革,开始推行长壁式采煤法,提高了采煤机械化水平,使中国采煤技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

2.3.1长壁式采煤法

这一时期采用的长壁式采煤法基本特点是:“沿采区走向掘回风巷和运输巷各一条,间距60m达到预定位置后在切眼内布置开切眼,采煤时在切眼内打眼爆破开帮,沿走向推进,采用打眼爆破落煤也,用风镐落煤;工作面铺设刮板输送机,通过运输巷将煤运出,采用木柱支护,排距为0.9~1.20m;工作面推进两

排支柱,移动装刮板运输机后,后方木垛随之前移,形成打眼、爆破、落煤、装煤、支护、移溜、回柱、放顶的一个完整循环作业。”对于厚度高于3m的煤层,采用分层长壁采煤法。

长壁采煤法的优点是,资源回收率高,开拓巷道数量较少,对各种煤层赋存条件适应性较广,通风和安全生产条件较好。

2.3.2水力采煤法

1958年7月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全国煤矿全力推行水力采煤。水力采煤是利用矿井水通过高压泵,水枪等机械喷出的高压水射流在采掘工作面直接破煤、落煤、运煤和提升煤炭的一种采煤工艺。其方法是:工作面内布置水运道、回风道和开采眼,铺设溜槽水运至脱水筛,经煤仓车或煤泥入井下沉淀池,沉淀后挖出装车。采煤的水枪水量260立方米每小时左右,压力三百零六百万帕左右。这种采煤方法适宜于厚度和倾角变化大,难以使用综合机械化开采的煤层。其优点是:装备简单,机械化程度高,作业连续性强,回采工序单一,节省坑木,操作技术易于掌握,提高安全系数,易于实现生产系统全部自动化监控等。随着综采技术的发展与日益臻成熟,这种采煤方法已经逐渐退出中国的煤炭工业。

2.3.3水砂充填采煤法

这种方法是开采特厚煤层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水砂充填系统设备比较复杂,基建投入大,出煤成本高,很多矿井的特厚煤层已改用倾斜分层下行垮落法开采,采用水砂充填法呈逐年减少趋势。

2.3.4机组采煤法

中国最早出现机组采煤是在1954年。鸡西煤机厂仿制了苏式截煤机和深截式联合采煤机,与张家口煤机厂生产的刮板输送机配套,为煤炭提供了第一代采煤机械化设备,标志中国采煤机械化零突破。中国采煤工艺迈向了机械化的进程。

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的机械化采煤技术开始研制采煤工作面落煤、装煤和运煤三个工序的联动机械化,为中国的煤矿提供了第二代机械化采煤设备。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采煤方法进入到了机械化采煤的新阶段,其装备包括采煤机、运输机、转载机、皮带运输机、综采电气和液压支架。

进入20世纪80年代,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煤矿采煤技术水平。

近年来,我国一些煤矿在厚煤层采用了综采放顶煤技术,其方法是沿煤层(或分段)底部布置一个采高2~3m的长壁工作面,用常规方法进行回采,利用矿山压力的作用或辅以人工松动方法,使支架上方的顶煤破碎或散体后由支架后方(或上方)放出经由刮板输送机运出工作面。还有大采高一次采全高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它是随着大采高液压支架、大功率采煤机的出现而形成的新工艺。

3.新技术/方法

3.1煤炭综采自动化

3.1.1背景

目前,我国采煤方法层出不穷,采煤工艺也不断更新,现在趋向于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出现有效弥补了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下的缺点,并且该种采煤工艺在具体应用中具有产能高、安全系数高、耗能低以及劳动条件好等特点,并且该采煤工艺在具体应用中可以有效降低煤矿工人的劳动强度,所以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企业均采用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对提高煤矿企业采煤工艺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在具体应用中需要与其相配套的运输系统与通风系统作为支撑,只有一些矿井管理水平较高的煤矿企业才能使用该种采煤工艺,再加上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在应用中容易受到矿井技术水平和煤层地质条件的限制。因此,煤矿企业需要根据矿井煤层地质条件的适用来选择使用该项采煤工艺。并且煤矿企业在发展中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矿井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通过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应用来提高煤矿生产效率,帮助煤矿企业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最大这一目标。

采煤工作面作业是煤炭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煤炭生产企业要以安全生产为原则提高采煤工作面自动化程度,促进煤炭生产进度和产能的全面提高,只有采用自动化设备和技术才是实现自动化的必由之路。综采自动化系统工程是有由采煤机远程监控系统、刮板输送机远程监控系统和液压支架远程监控系统等设备构成。通过应用这种新技术新设备能有效的提高采煤效率,为安全生产提供障。3.1.2煤炭综采自动化系统工作原理

自动化采煤工作面主要包括:液压支架远程控制系统、采煤机自动采煤监控系统和刮板远程控制系统。液压支架远程控制系统是利用已成功应用的采煤工作面无线局域网系统,使各液压支架数据的传输实现了无线化。通过3DVR操作系统,使液压支架的所有姿态能以三维立体兼数据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能对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和优化,使得升架、降架和移架变得更加合理。刮板远程控制系统可以使刮板运输机的移动速度、位置、倾角和起停通过3DVR来真实再现,同时,通过采煤机上的本安型物位传感器来对刮板机上的集煤情况进行分析,对刮板运输机的传送速度和启停指令做出相应判断,从而达到远程控制刮板输送机的智能化。

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运输机的工作过程是:在采煤机上装配红外发射装置,每个液压支架都装一个红外接收装置。在采煤机割煤的过程中,收到红外信号的液压支架收互帮板,被前滚筒采过之后的液压支架开始降架,液压千斤顶推溜,刮板运输机移动、进而液压支架移动、升架,来支护新暴露的顶板,后滚筒

采过之后的一组液压支架沿着固定的曲线将刮板运输机推向煤壁。在这个过程中采煤机的远程控制系统对实现各个设备的协调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为工作面

操作节省了不少人力。

综采的主要工序就是破煤、装煤、运煤、支护、处理。要实现整个过程的自动化、无人化,必须要有计算机安装监控系统来设定好程序。

3.1.3综采自动化各个系统的功能

3.1.3.1采煤机无线远程监控系统

采煤机是煤炭综采工作面的重要设备之一,实现对采煤机的可靠远程控制是提高综采工作面自动化水平的重要内容。目前,煤炭井下工作面普遍采用采煤机自身配备的控制系统来监视采煤机运行时的电压、电流、速度角度和温度等参数,并有工作人员对现场操作进行实时监控。这种简单的本地检测,还需工作人员对采煤机进行近距离的操作,若出现重大事故对综采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满足不了煤炭综采自动化的要求。为实现综采自动化工作面的远程控制,一定要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采煤机远程控制系统,进行地面控制和井下采煤机之间的控制指令和数据传输,包括工作状态显示、可靠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及组态分析和远程控制的数字化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采煤无线远程监控。控制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无线发送器把顺槽主机的采煤机控制命令发射出去,实现对采煤机的远程控制。利用电液控制器来检测采煤机的位置,这样就能实现综采自动化控制平台的远程监控。

采煤机无线网络远程控制系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无线网络控制部分、井上控制部分和井下主机控制部分。无线网络控制部分是由采煤机载控制器和无线收发控制器组成,无线收发器通过无线网把地面主机发出的控制指令发送到机载控制器,然后由机载控制器对采煤机进行实际控制。井上控制部分主要是由地面主机,地面交换机和数据服务器组成,它们之间通过以太网来连接。井下控制部分主要是顺槽主机和连接网络。通过以太网来使井下主机和井下交换机相连,又通过总线连接到采煤机的无线网络部分。

3.1.3.2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

液压支架稳定性和安全性是制约采煤工作面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已经成为当前综合机械采煤的核心技术。支架电液控制是将计算机控制技术、液压技术和电子技术结合起来的新技术。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现已成为煤炭综采工作面生产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主要是由主控制台、电液控制单元和远程数据传输控制单元组成。设在工作面的运输巷内是主控制台,电液控制单元主要是有信号转换原件,电源箱,支架控制器、电液控制阀等部件组成。支架电液控制系统一般是有在工作面设置的支架控制器、压力传感器、监

控主机、支架人机操作页面、采煤机位置传感器、行程传感器、电源、过滤元件、主阀、电磁先导阀和电源电缆组成。

3.1.3.3工作面数据集成监控系统

工作面巷道数据集成监控系统主要由两台隔爆兼本安型主控制计算机和一台本安型的光纤环网交换机组成。主控制计算机主要是提供Modbus/TCP、Modbus 等多种标准接口与协议,从而有利于综采工作面设备的相互通信得以实现,并且还能够将信息传入网络。通过总线实现工作面电液控制主机与支架控制器和RS485通信相互冗余构成的一个操作、存储、监控系统。该系统对工作面液压支架的跟机控制和远程控制提供支持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在线诊断能力,能够对液压支架电液控制系统的网络故障、传感器故障等进行诊断,对数据进行转换可以通过光纤环网交换机进行,使工作面的支架电液控制系统其它设备的数据集成和上传的已完成支持支架控制器的程序更新和参数配置等。主控计算机还有综采工作面支架的所有相关信息,其使用的操作系统是Linus操作系统,工作面液压支架的有效数据可以做到在线监测、显示,包括采煤位置信息、支架立柱下腔压力、支架动作、推移千斤顶行程、工作面开采信息、传感器状态信息及网络状态信息等。

3.1.3.4数据传输和地面监控系统

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系统综合信息传输的平台使用工业以太网,数据传输装置安装在工作面巷道列车上,其主要提供Modbus、Modbus/TCP等多种标准协议与接口,与工作面综采设备进行通信;同时,矿井的环网可以与提供的光纤接口连接,实现数据的传输。主干线采用MGTB_4光缆负责矿井上下数据传输,不同的通信协议可以通过交换机进行转换为TCP/IP协议,实现信号的集成,从而实现在统一的工业以太网上传输。综采工作面采用的IP网络视频监控,在不同部位安装摄像头的位置分别是在工作面的上下端头、中部和工作面巷道控制台,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将工作面视频系统、电液控制计算机、系统集成计算机利用交换机集成组网,再把监测数据通过光纤以太网络上传到监控计算机。

地面监控系统主要是由系统集成主机和地面视频监控计算机两部分组成。为了实现三级、泵站、负荷中心、液压支架、工作面采煤机及通信系统的集中传输、存储、处理、显示,还能通过地面系统集成主机修改工作面控制器的程序和参数,使地面监控工作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工作面设备的各种运行信息,还需要对组态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3.1.4综采工作面自动化系统控制预期

通过井上监控室来监控工作面设备的工作状况、运行情况和相关数据。整个采煤的过程都是利用高速网络把数据传输到监控室,以此达到实时监控的效果。通过网络语音传输和地面沟通,情况紧急时可以采用急停按钮来使设备停止工作。

电液控制系统都配有自动和手动选择按钮以便于维护和远程操作。远程自动控制是在地质条件允许情况下利用记忆切割煤的方式,在远程监控状态下采煤机进行运行来完成自己巡航、加速、减速、卧底和调高,并实现磨合三角和斜切进刀等功能;液压支架能够根据采煤机的位置,自动实现推溜拉架等动作。远程手动控制是在工作面的地质条件不太好时,由控制中心的计算机来对单体设备进行点动控制。

当远程操作出现问题时,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顺槽主机或直接进入现场使用遥控器来进行调整。出自动化功能外,才采煤机和支架还保留本身的操作功能,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工作人员现场处理时,可以对机器进行单击和单功能操作。

由于煤炭综采自动化技术要求极高而且耗价比较高,所以普变应用比较困难,下面就介绍一下目前综采中广泛应用的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

3.2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发展现状

3.2.1国内外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相关发展概况

国外:

在20 世纪的初期,最先应用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是一些欧洲的国家。一直到了50 年代末期,前苏联就开始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在不久就研制出了KTY 型掩护式放顶煤液压支架,在库兹巴斯煤田的托姆乌辛斯克这项技术也是迅速地得到了比较好地使用。一直到60 年代初期,一些欧洲国家也开始参与这项研究,比如法国研制成功了“香蕉”支撑掩护式放顶煤液压支架,并于次年在布朗齐区开始进行使用。液压支架技术也是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许多国家也纷纷开始采用放顶煤开采煤厚。这之后,印度、波兰、南斯拉夫等国家也慢慢使用综放技术,由于受国际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该应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80 年代后这项技术开始逐渐萎缩,90 年代之后基本很少使用。

国内:

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我国的综放得到了比较好的发展。我国自行研制的FY400/14/28 综放支架开始进行的试验主要是在沈阳矿务局蒲河矿,但是后来由于四连杆强度较低,支架稳定性比较差以及缺乏完善的配套设备,导致试验被中止。1987年平顶山矿务局一矿在引进匈牙利VHP-732 型高位插底式放顶煤液压支架的研究的基础之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回采率79.6% ,最高月产55 000t,平均工效25.5t。我国的综放技术在1984 年到1994 年之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止1998 年,全国 64 个百万吨综采队中,有22 个是综放,全国综

放总产量达到 7 000 104 t,使用条件也有所改善,由初期的缓倾斜煤层发展到倾斜、急倾斜煤层。现如今,我国的综放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先进,使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基本接近于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也在这方面做出进一步地努力,不断拓展外部市场,向海外市场发展。

3.2.2急倾斜厚煤层综采放顶煤的适用条件:

煤层可冒落性:煤层可冒性好,便于顶煤放落;

煤层顶板:二级中等冒落性顶板;

放煤时间:应在工作面处于最小孔距的条件下进行;放煤方式:自底板向顶板方向依次进行。为使工作面均匀出煤,放煤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分为两轮次或多人轮次进行。第一轮放出50%,第二轮以后把顶煤全部放完;停止放煤:放煤施

工应坚守岗位,要观察顶煤放出情况,见矸前后应立即停止放煤,并做好喷雾灭尘工作;尾梁放顶煤:若以尾梁放顶煤时,摆动尾梁放煤后应将梁下段降低到最低位置,改善支架受力状况;清理浮煤:架间的浮煤应及时清理,以保证后部输送机正常前移和运转;初次放顶煤:当工作面液压支架在切眼内安装好后,一般采煤机割四刀后,即可进行放煤工作;放煤步距的确定:放煤步距确定得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煤的含矸率、工作面单产、回采率。

但是,放顶煤步距受顶煤厚度、松软程度、破碎机机理和工作面条件、放煤口的位置和尺寸、顶板类型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应在实践中认真总结经验,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放煤步距。

3.2.3综采放顶煤开采主要特点

(1)保持并不断创造着我国长壁工作面高产高效的记录。近几年来,我国长壁工作面年产量连年刷新,但创水平综采对中前几名均采用放顶煤开采技术。

(2)综采放顶煤开采巷道掘进率低,工作面搬家次数少。综采放顶煤开采万吨掘进率比分层开采一般要低50%-60%,改变了分层综采采掘接替紧张的局面。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每生产百万吨煤的搬家次数比分层综采可减少一半以上。

(3)综采放顶煤开采较分层综采工作面吨煤成本明显降低。顶煤利用地压破煤,靠自重放煤,节省了电力、截齿消耗;避免了金属网消耗和坑木消耗,减少了巷道支护材料消耗;原煤生产成本下降,多数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吨煤成本降低可达到元/吨以上。

(4)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高产高效,是全矿有可能减少矿井工作面数目,减少和简化生产环节。

(5)对于赋存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的缓倾斜及倾斜特厚煤层,放顶煤综采有较强的适用性。目前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在两种不同类型的的情况下,都得到了发展。一种类型是少数大型、特大型矿井,其煤层厚度大,储量大、地质构

造简单、瓦斯不大、煤质中硬的地质条件下,适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单产、效益大幅度增长。另一种类型数量都,即矿井井型较小,矿井各环节设备能力较小,地质条件相对复杂,特备是一些难采煤层,边角煤、小块煤,较薄煤层等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并在技术上形成了各自的典型模式。

4.存在问题

4.1煤炭综采自动化存在的问题:

煤炭综采自动化系统控制技术还不太成熟,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在地面控制井下情况,怎样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到软件界面上,根据界面上显示的信息,如何避免盲目的操作。另外,采煤机工作状态需要精确的远程监视,并要实时更新采集到的数据。综采工作面用到的设备很多,怎样保证井下设备的运行状态能

快速上传到地面工作站,实现液压支架监控系统的数据可视化。视频图像接入的实现,还要解决摄像现场受限的情况。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煤炭综采自动化系统工程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总之,煤炭综采自动化的实现是一个曲折的过程,需要国家不断地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早日实现技术完善。

4.2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相关问题

伴随着我国采煤技术的不断向前发展,综采放顶煤开采也得到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它不仅能够实现高产高效,还能够同时解决其它采煤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在比较广泛地应用综采放顶煤开采的技术,不但使得资源的回收率得到提高,而且还在回采的过程之中使得对矿压的冲击明显减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安全生产,显著提高经济效益。但综采放顶煤业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4.2.1绝对瓦斯量的不断增加

在一般的情况之下,厚煤层的开采一次采出的煤层一般全是高厚的,但由于工作面前方的支承应力的一些分布、采动之后的岩层运动、顶煤运移以及裂隙发育以及对于瓦斯析出的影响,分层开采与采空区在瓦斯溢出、运移以及聚集方面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从生产实践的角度出发,放顶煤开采不会使得瓦斯灾害的威胁有所增加。恰恰相反,放顶煤工作面在一些厚煤层开采之中相对于瓦斯涌出量的的范围之内并没有比较明显的降低,瓦斯高灾威胁得到了一些比较好的缓和。采空区的上部会聚集一部分的高浓度瓦斯,这主要是在我们的工作面的后方,这些瓦斯在伴随着顶煤的冒落的情况之下也将会全部涌入到工作面之上。

4.2.2发火问题比较严重

通过我们的一些经验,我们不难发现:放顶煤的开采的自燃火灾一般大体上可以分为采前发火以及采后发火两大类。一般比较正规的放顶煤长壁工作面在采空区是不会轻易留下废巷,常常会产生采后发火的威胁相对较小;采前发火一般是指发生在在巷道局部冒顶以及空帮空顶处,这种火灾发生的几率较大。一旦发生火灾,因设备的难以撤出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

4.2.3粉尘严重超标

与其它的采煤方法相似,放顶煤的开采工作比较难一些。主要的产尘尘源下风向不存在相关的工作人员,这使得工作面既增加了产尘源的数量,也增加了放煤的工序,在空气之中一般情况下,总的含尘量会比一般的综采的工作面都要高一些。与此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呼吸的空气之中所含的粉尘含量比国家相关的卫生标准要低很多。粉尘含量超标的现象也是比较严重。

4.2.4采出率不高和含矸率的增加

一般情况之下,综放工作面的煤炭损失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设备条件限制引起的损失大约会占到1/4 ;放煤工艺造成的损失大约会占到工作面损失

的一半以上; 工作面的设计参数常常会受限引起的损失大约会占到1/4 左右。比如说,放顶煤步距以及支架放煤口的尺寸不一致,在一些情况之下,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步距间的顶煤损失;综放工作面上下两端头支架不能够放煤,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顶煤丢失;较为复杂的采煤工艺,比较困难的分区平行作业管理,将不能够适应高效生产。

五、解决方法

由于煤炭综采自动化这一技术比较超前,其中存在的问题暂时无法解决,所以此处主要介绍综采放顶煤问题的相关对策。

5.1瓦斯综合防治措施

1)我们在进行日常生产的过程之中,需要对采空区的瓦斯的积存程度进行监测。为了避免采空区上部的瓦斯会过多地聚集,应该提前进行人工爆破放顶,以防止一些老的空区冒落。

2)对于一些瓦斯与煤比较突出的矿井,应该提前对瓦斯进行预抽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瓦斯涌出的浓度,适当减少瓦斯的压力,之后再将之投产,这样才能比较安全地进行生产运营。

3)我们应该使得工作面有较为足够的通风量以及合适的风速。防止工作面上一些火源的发生或者是电火花的发生。能够保持机组的正常平稳运行。为了防止截齿撞击引起火花,尽量不要割顶底板岩石。

5.2提高采出率降低含矸率

提高工作面的采出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采取各种适当的措施改善工作面设备以及相关的配套方案,从而能够减少作面两端的损失。其次,我们应该加强放煤工艺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放煤工艺的损失。最后,我们应该完善工作面的设计,尽量减少因为设计参数不合理引起的损失。

综采放顶煤开采作为一项综合性的采煤新技术。应当得到很好地利用,特别是在一些特厚煤层的适宜条件之下,这样较为突出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较好的体现。但是,综采放顶煤开采方法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我们有效地提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技术攻关,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创新,大胆突破,让综采放顶煤技术得到较好的发展。

致谢

非常感谢老师、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们最出色的学生而您们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们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使我们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们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到用时方恨少。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还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完善的过程。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最后再次感谢学院所有授课老师与我们的同学们。你们使我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闫磊,浅谈急倾斜厚煤层综采放顶煤生产新工艺新技术[J],技术与经出版社,2014[11]

[2]张有山,关于井下采煤技术及工艺选择的几点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出版社,2015[18]

[3]刘伟,基于新形势下煤矿开采中的采煤技术分析[J],工业工程与技术出版社,2014[03]

[4]樊伟,煤炭综采自动化系统工程浅谈[J],工作研究与理论探讨出版社, 2014[05]

[5]佟国栋,新时期煤矿采煤新技术的运用[J],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20]

[6]代生福,李永锋,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煤炭企业发展战略[J],能源技术与管理出版社,2015[06]

[7]史松占,煤矿井下采煤技术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工程技术出版社,2015[11].

网络安全协议课程设计-IPsec隧道协议的安全分析与改进

《网络安全协议》 课程设计 题目IPsec隧道协议的安全分析与改进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5年 7 月 4 日

目录 一、概述 (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内容 (2) 1.3课程设计的要求 (3) 二、问题分析 (3) 2.1系统需求 (3) 2.2 GRE协议分析 (3) 2.3 IPsec协议分析 (4) 三、协议漏洞 (5) 3.1协议漏洞解决措施 (5) 3.2协议漏洞解决详解 (5) 四、协议完善具体实现 (6) 4.1实现分析 (6) 4.2 GRE实现流程分析 (8) 4.3简单设备设置 (10) 五、案安全性分析 (11) 六、程设计心得、总结 (11) 七、参考文献 (12)

一、概述 网络如若想实现交流传输,必须以网络协议为载体进行。而网络协议(Network Protcol)是控制计算机在网络介质上进行信息交换的规则和约定。网络协议通常会被按OSI参考模型的层次进行划分。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提供各种网络互联的标准,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往往被合并称为高层。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以TCP/IP协议为主的Internet结构。伴随着网络的诞生近几年频繁出现的安全事故引起了各国计算机安全界的高度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也因此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安全核心系统、VPN安全隧道、身份认证、网络底层数据加密和网络入侵主动监测等越来越高深复杂的安全技术极大地从不同层次加强了计算机网络的整体安全性。网络安全的实现首先需要网络协议的安全,但是网络协议都是人为写的,存在先天的不足与缺陷,以至于只能慢慢实践发现并给与补充。这里先谈一下VPN中的GRE协议。GRE(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通用路由封装)协议是由Cisco和Net-smiths等公司于1994年提交给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网络工程工作小组)的,标号为RFC1701和RFC1702。GRE协议规定了如何用一种网络协议去封装另一种网络协议的方法,是一种最简单的隧道封装技术,它提供了将一种协议的报文在另一种协议组成的网络中传输的能力。GRE协议就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第三层VPN隧道协议。GRE隧道使用GRE协议封装原始数据报文,基于公共IP网络实现数据的透明传输。GRE隧道不能配置二层信息,但可以配置IP地址。本文从GRE协议的工作原理入手,从安全性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GRE隧道协议的不足与缺陷,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安全防护方案。 1.1课程设计的目的 详细分析IPsec隧道协议不支持对多播和广播的加密的不足,并针对其漏洞设计实施完善可行的策略。 1.2课程设计的内容 将GRE与IPsec结合使用,弥补IPsec不能保护组播数据的缺陷。因为GRE可以封装组播数据并在GRE隧道中传输,所以对于诸如路由协议、语音、视频等组播

汇编与微机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微机接口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模拟自动门) 指导老师郭兰英 班级2015240204

目录 一概述 (1) 1.1 课程设计名称 (1) 1.2 课程设计要求 (1) 1.3 课程设计目的 (1) 二设计思想 (1) 三实施方案 (2) 3.1 获得传感器和“门”的状态 (2) 3.2 驱动步进电机和点阵模块 (2) 3.3 实现硬件延时 (3) 四硬件原理 (3) 4.1 中断控制器8259 (4) 4.2并行接口8255 (4) 4.3 定时/计数器8254 (5) 4.4 点阵LED显示屏 (5) 4.5 步进电机 (6) 4.6 红外距离传感器 (7) 五软件流程 (8)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11) 6.1 开门状态 (11) 6.2 关门状态 (12) 6.3 关门操作进行时中断到开门操作 (14)

6.4特殊状态 (15) 七个人感想 (16) 八附录 (18)

一、概述 1.1课程设计名称 模拟自动门 1.2课程设计要求 1)用汇编语言编程完成硬件接口功能设计。 2)硬件电路基于80x86微机接口。 3)程序功能包含:步进电机转动、点阵显示开关门、传感器检测是否有人、8254延时。 4)传感器检测有人时开门,门全开后延时几秒关门,若关门时检测到有人,立刻开门。 1.3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本课程设计,让学生对微机系统有一个较面的理解,对典型数字接口电路的应用技术有一个较深入的掌握,并对应用系统进行硬件原理和软件编程进行分析、设计和调试,达到基本掌握简单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软硬件的设计方法,提高项目开发能力的目的。要求同学分组完成课题,写出课程设计说明书,画出电路原理图,说明工作原理,编写设计程序及程序流程图。 二、设计思想 本程序主要功能是模拟商场等公共场所的自动门,实现有物体靠近并被传感器检测到时发生一系列变化的效果,模拟实现开门关门的功能。 为了尽量模拟真实场景下的自动门状态变化,本程序主要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当传感器可检测范围内检测到物体,并且“门”为“关”的状态,立即“打开门”,即用一系列的硬件动作模拟自动门打开的动作和状态。 2、当“门”完全打开后一段时间后,传感器范围内检测不到物体时,立即“关闭门”, 用一系列的硬件动作模拟自动门关闭的动作和状态。

课程设计模板参考

附件2:课程设计模板参考 《******》 (课程名称) 整体教学设计 (XXXX~XXXX学年第X学期) (第X学年第X学期) 课程名称: 所属系部: 制定人: 合作人: 制定时间: ××职业技术学院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定位 (尽可能用图形、表格表述) 1. 岗位分析: 本专业毕业生的(技术、管理)岗位分析:初次就业、二次晋升、未来发展。 指出本课程面向的主要岗位。画出其典型工作流程图。 写出该岗位的主要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和素质需求。 2. 课程分析:

标出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前导课、后续课)。 说明本课程与普通高校、中职(高职)、培训班相关课程的异同。 二、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目标: (这是课程的第一层目标,须与课程标准中相关表述一致,对于尚未制定课程标准的课程,由指定教师写出初稿,课程组教师集体研讨商定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能力目标:((学生)能根据××(标准、规范),运用××(知识),做××(事情))知识目标:(知道...;了解…;理解…;掌握…。) 素质目标:(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规范在本课中的具体表现) 其它目标:(有则写,无则不写) 三、课程内容设计:

四、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五、项目情境设计 每个项目的多个情境。即该项目的由来、约束条件和工作环境。 用情境引出项目任务。情境类型尽可能齐全,情境展示尽可能生动。

六、课程进程表 注1:“第×次”指的是该次课在整个课程中的排序,也就是在“单元设计”中的标号,不是在本周内的次序。 注2.:“师生活动”指的是师生“做什么(项目、任务中的)事情;学什么内容”。此项内容在这里只是个标题,具体化为“单元设计”后,就要详细展开为“怎样做?怎样学?”。 六、第一次课设计(面向全课,力争体验)。 最后一次课设计(面向全课,高水平总结)。 七、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先由指定教师写出,然后由课程组成员集体研讨商定) 八、教学材料(指教材或讲义、参考资料、所需仪器、设备、教学软件等) 九、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十、本课程常用术语中英文对照 附:课程整体设计体会

毕业课程设计格式模板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 专业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摘要部分说明: “摘要”是摘要部分的标题,不可省略。 标题“摘要”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摘要”;或者手动设置成字体:黑体,居中;字号:小三;1.5倍行距,段前为0行,段后1行。 设计摘要是设计的缩影,文字要简练、明确。内容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单位制一律换算成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制,除特殊情况外,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码。文中不允许出现插图,重要的表格可以写入。 摘要正文选用模板中的样式所定义的“正文”,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或者手动设置成每段落首行缩进2个汉字,字体:宋体,字号:小四,行距:多倍行距 1.25,间距:前段、后段均为0行,取消网格对齐选项。 篇幅以一页为限,摘要正文后列出3-5个关键词,关键词与摘要之间空一行。 “关键词:”是关键词部分的引导,不可省略,黑体,小四。 关键词请尽量用《汉语主题词表》等词表提供的规范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间隔,末尾不加标点。

1 正文格式说明 (1) 1.1 设计格式基本要求 (2) 1.2 设计页眉页脚的编排 (2) 1.3 设计正文格式 (2) 1.4 章节标题格式 (3) 1.5 各章之间的分隔符设置 (3) 1.6 正文中的编号 (3) 2 图表及公式的格式说明 (5) 2.1 图的格式说明 (5) 2.1.1 图的格式示例 (5) 2.1.2 图的格式描述 (5) 2.2 表的格式说明 (6) 2.2.1 表的格式示例 (6) 2.2.2 表的格式描述 (7) 2.3 公式的格式说明 (7) 2.3.1 公式的格式示例 (7) 2.3.2 公式的格式描述 (8) 2.4 参考文献的格式说明 (8) 2.4.1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示例 (8) 2.4.2 参考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书写格式 (8) 2.4.3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 (8) 2.4.4 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示例 (9) 2.5 量和单位的使用 (9) 2.5.1 使用方法 (9) 2.5.2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9) 2.6 规范表达注意事项 (11) 2.6.1 名词术语 (11) 2.6.2 数字 (11) 2.6.3 外文字母 (12) 2.6.4 量和单位 (12) 2.6.5 标点符号 (12) 3 打印说明 (13)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报告书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 --------------------企业网络搭建 组长: 成员: 成员:

项目规划目录 1.企业网络现状及设计目标(需求分析) 1.1概述 1.2实际网络的特点及目前企业网络优缺点分析 1.3设计目标 2. 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2.1研究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 2.2针对现在网络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本课题所作的改善设计 3. 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3.1.目标具体实现中采用的关键技术及分析 3.2设计实现的策略和途径描述 3.3 设计模型及系统结构(新的拓扑图) 4. 系统实现技术 概述 4.1物理设备安全 4.2 VPN技术 4.3 访问控制列表与QOS技术 4.4服务器的安全

1.1概述 中国国内目前的企业需要的网络安全产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安装,更重要的是要有针对复杂网络应用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如:网络安全、病毒检测、网站过滤等等。其着眼点在于:国内外领先的厂商产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实时监控并易于管理;提供安全策略配置定制;是用户能够很容易地完善自身安全体系。 然而,有网络的地方就有安全的问题。过去的网络大多是封闭式的,因而比较容易确保其安全性,简单的安全性设备就足以承担其任务。然而,当今的网络已经发生了变化,确保网络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已经成为更加复杂而且必需的任务。用户每一次连接到网络上,原有的安全状况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很多企业频繁地成为网络犯罪的牺牲品。因为当今网络业务的复杂性,依靠早期的简单安全设备已经对这些安全问题无能为力了。 网络攻击在迅速地增多 网络攻击通常利用网络某些内在特点,进行非授权的访问、窃取密码、拒绝服务等等。 考虑到业务的损失和生产效率的下降,以及排除故障和修复损坏设备所导致的额外

汇编课程设计报告

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 学生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汇编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唐宁九 姓名:廖偲 学号:0943111209 班级:软件09级一班 日期:20101114

实验报告 班级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 一、实验一:DEBUG基本命令与数据传输指令 二、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 1.熟练掌握DEBUG的基本调试命令,能够使用DEBUG编写、调试汇编语言程序片段。 ? 2.在理解数据传输指令的基础上按照实验内容中指定的程序片段对程序进行调试和记录; 三、实验的环境: 1.硬件环境:cpu 2.26gHZ、内存2G、显存1G、64位总线笔记本电脑 2.软件环境:win7 32位操作系统、8086/8088指令集系统(在windows系统中)、masm的汇编工具。 四、源程序清单: ?MOV AL, 01H ?MOV SI, 0002H ?LEA SI, [SI] ?MOV BYTE PTR [SI], 80H ?LAHF ?XCHG AL, AH ?SAHF ?XCHG AH, [SI] ?SAHF 五、操作内容: 1.从cmd在debug下进入用A命令进行汇编 格式: A [地址] 功能:从键盘输入汇编程序, 并逐条地把汇编指令翻译成机器代码指令存入对应内存单元。如果不指定汇编地址, 则以CS:IP为地址 2. 反汇编命令U使用 格式: U [地址]/[地址范围] 功能: 将指定地址范围内的机器代码翻译成汇编源程序指令显示出来, 并同时显示地址及代码。 注意: 反汇编时一定确认指令的起始地址, 否则得不到正确的结果。 3.寄存器查看/编辑命令r或r寄存器名称 功能: 显示当前所有寄存器内容, 状态标志及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代码和汇编指令形式。

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直流稳压电源设计 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班级电信092 学号 200916022230 学生姓名夏惜 指导教师王瑞 设计时间2010-2011学年上学期 教师评分 2010年月日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 1.概述 (2)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2)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2) 2.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的内容 (4) 2.1变压电路设计 (4) 2.2整流电路设计 (4) 2.3滤波电路设计 (8) 2.4稳压电路设计 (9) 2.5总电路设计 (10) 3.总结 (12) 3.1所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12 3.3体会收获及建议 (12) 3.4参考资料(书、论文、网络资料) (13) 4.教师评语 (13) 5.成绩 (13)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1.概述 电源是各种电子、电器设备工作的动力,是自动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直流稳压电源是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种电源。直流稳压电源是常用的电子设备,它能保证在电网电压波动或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稳定的电压。一个低纹波、高精度的稳压源在仪器仪表、工业控制及测量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直流稳压电源通常由变压器、整流电路、滤波电路、稳压控制电路所组成,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可等优点,电压从零起连续可调,可串联或关联使用,直流输出纹波小,稳定度高,稳压稳流自动转换、限流式过短路保护和自动恢复功能,是大专院校、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及电子维修人员理想的直流稳压电源。适用于电子仪器设备、电器维修、实验室、电解电镀、测试、测量设备、工厂电器设备配套使用。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需要有稳压的电压供给,才能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家用电器中的电视机、音响、电脑尤其是这样。电网电压时高时低,电子设备本身耗供电造成不稳定因家。解决这个不稳定因素的办法是在电子设备的前端进行稳压。 直流稳压电源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大专院校、实验室、工矿企业、电解、电镀、充电设备等的直流供电。 1.1直流稳压电源设计目的 (1)、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法; (2)、研究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方案; (3)、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的稳压系数和内阻测试方法。 1.2课程设计的组成部分 1.2.1 设计原理

网络安全课设Kerberos实验报告

附件《网络安全课程设计》实验报告格式 2012-2013学年第2学期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实验18 安全协议之Kerberos协议 完成时间: 2014-6-4(练习三) 姓名:石心刚学号:110342124 姓名:何伊林学号:110342106 姓名:白冠军学号:110342101 姓名:尹新来学号:110342136 姓名:饶明艺学号:110342122 指导教师:崔鸿班级:110342A

实验目的 1.了解身份认证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2.学习Kerberos身份认证全过程 3.学会在Linux下配置Kerberos身份认证系统 系统环境 Linux 网络环境 交换网络结构 实验工具 krb5 v1.6.2 实验步骤 本练习主机A~F为一组。实验角色说明如下: 首先使用“快照X”恢复Linux系统环境。 一.配置主KDC 在此过程中,将使用以下配置参数: 领域名称=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3510835.html,LAB DNS 域名=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3510835.html,lab 主KDC =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3510835.html,lab admin 主体= admin/admin admin主体密码:admin 数据库管理密码:jlcss (1)首先为主KDC改名,编辑/etc/sysconfig/network文件,把HOSTNAME改为kdc1,保存后重启系统。 (2)配置/etc/resolv.conf文件使本机找到DNS服务器,修改内容如下。 其中domain后面用来标识DNS域名,nameserver后面则用来标识DNS服务器的IP地址。在本实验中我们就以“应用服务器”作为DNS服务器,它的全限制域名是https://www.360docs.net/doc/6a13510835.html,lab,IP可以根据实验情况进行调整。 (3)主KDC配置时钟同步服务ntpd。Kerberos服务对于时间同步的要求是很高的,

汇编课程设计报告

汇编课程设计报告

学 号: 课程设计 题目打印水仙花数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武汉理工大学《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2012 年 6 月28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打印水仙花数 初始条件: 理论:完成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 对微机系统结构和80系列指令系 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已掌握了汇 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 巧。 实践:完成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4 个实验,熟悉了汇编语言程序的设 计环境并掌握了汇编语言程序的 调试方法。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程序的设计方 法,掌握子程序结构的设计和友好用户界 3

2.1简要分析 2.1.1原理说明 可以用标签来接收三位数,标签的好处在于可以限制输入的位数,并且通过实际输入位数可以直接进行一部分的异常处理。 将数存到标签后,因为是以ASCII码的形式存的,所以需要进行转换,将其变成十六进制数,转换后将数字存到申请的内存字中。在转换成十六进制数的过程中,可以对输入的数进行异常处理,判断是否输入有误。 在输出水仙花数时,设置一个计数器,从100开始循环判断,直到等于用户输入的数为止,依次判断是否为水仙花数,决定是否输出该数。 在输出时,分别取出水仙花数的个、十、百位数,转换成ASCII码再输出。 系统提示是否继续后,程序对用户输入的信息进行判断,若为y或Y则系统回到初始状态,若为n或N则退出系统,若为其他则提示输入错误并重新输入。 2.1.2程序流程图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要求一、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模板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批准人:课程代码:所属学院:制定人:制定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课程类型:学时:先修课: 授课对象:后续课: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素质目标

5.第一节课设计梗概 四、考核方案设计 五、教材、资料 二、基本要求 1.教学设计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要体现:工学结合、职业行动导向;突出能力目标;项目任务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 2.公共基础课要体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课程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 3.对于学生素质培养,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要渗透到所有的课程教学活动中。 4.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来自课本,而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用具体、可检验的语言,准确描述课程的能力目标:“能用××做××”。 5.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6.以项目为课程能力训练载体。项目选择要综合考虑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7.知识、理论、能力训练和实践应当尽可能一体化进行:时间、地点、教师尽可能不是分离的。 8.课程考核设计要突出突出能力目标,考核要全面和综合评价,

要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考核项目涵盖学生能力、知识、态度。各考核项目分值合理,比例适当。在能力考核中体现单项能力与综合能力考核。知识考核以对知识运用的考核为主。 三、说明 1.批准人一般为教研室主任,制定人一般为课程负责人。 2.课程类型。表述为**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或公共课。 3.授课对象应表述为**专业*年级学生。公共课可表述某大类专业的*年级学生,也可为全院*年级学生。 注:此标准仅适用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供参考。

课程设计说明书模板

机械制造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名称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机械与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月日

目录 一、任务书--------------- -------3 二、指导教师评阅表----------------------4 三、序言-------------------------------------------------------------------------------------------3 四、零件的分析-----------------------------------------------------------------------------------3 五、工艺规程的设计------------------------------------------------------------------------------4 (1). 确定毛坯的制造形式---------------------------------------------------------------4 (2). 基面的选择---------------------------------------------------------------------------4 (3). 制订工艺路线------------------------------------------------------------------------4 (4). 机械加工余量、工序尺寸及毛坯尺寸的确------------------------------------5 (5). 确定切削用量及基本工时---------------------------------------------------------6 六、设计心得与小结-----------------------------------------------------------------------------11 七参考文献-------------------------------------------------------------------------------------1 1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指导

潍坊科技学院 网络安全技术及应用课程设计指导书 2018年10月9日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本实践环节是网络安全类专业重要的必修实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的原理和技术以及在网络安全实践中的应用。本课程设计的目的如下。 1)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获取网络安全相关知识和网络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相关理论知识基础上,动手编写安全程序,通过系统和网络的安全性设计,加密算法、计算机病毒、恶意 代码的分析与设计等实践锻炼,解决一些实际网络安全应用问题,同时 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3)使学生具备设计和实施网络安全相关实验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程序设计能力,具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进行安全设计、分析、配置和管理 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题目 (一)定题部分 任选下列一个项目进行,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的系统,要求完成系统需求规约文档、系统分析模型文档、系统设计模型文档、系统测试设计文档、系统编码和测试报告。 以下题目任选,但是要达到工作量和代码量的要求,如果不能达到,可以融合几部分的内容。一些功能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实现,也可以不按照指导书的要求。此外,还可以对常用的安全软件的功能延伸和改进。自由选题不能设计一些不良程序,比如游戏类,不过可以设计监控,限制玩游戏的程序。 1、局域网网络侦听和数据包截取工具 文档要求 系统分析,包括问题的描述、需求确定、系统要完成的主要功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等 系统设计,包括系统的逻辑模型、模块划分、处理过程等 系统实现,按照系统设计的结构分模块实现,要求给出程序的功能说明 程序实现要求

(最新版)基于51单片机汇编语言的数字钟课程设计报告含有闹钟万毕业论文

单片微型计算机课程设计报告 多功能电子数字钟 姓 名 学

教师 许伟敏 电气二班 林卫

目录 一:概述 (1) 二:设计基本原理简介 (2) 三:设计要求及说明 (3) 四:整体设计方案 (4)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 系统软件总流程设计模块划分及分析5 6 五:单模块流程设计 (8) 各模块设计概述、流程图模块源程序集合及注释8 13 六:单模块软件测试 (23) 七:系统检测调试 (24) 硬件电路调试 软件部分烧写调试 八:系统优化及拓展 (26) 九:心得体会 (28)

单片微型计算机课程设计 一、概述 基于汇编语言的电子数字钟概述 课程设计题目:电子数字钟 应用知识简介: ● 51 单片机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控制器,它不是完成某一个逻辑功能 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作为嵌 入式系统控制核心的单片机具有其体积小、功能全、性价比高等诸多优点。51 系列单片机是国内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单片机之一,随着嵌入式系统、片上系统等概念的提出和普遍接受及应用,51 系列单片机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51 系列单片机仍将占据嵌入式系统产品的中低端市场。 ●汇编语言 汇编语言是一种面向机器的计算机低级编程语言,通常是为特定的计算机或系列计算机专门设计的。汇编语言保持了机器语言的优点,具有直接和简捷的特点,其代码具有效率高实时性强等优点。但是对于复杂的运算或大型程序,用汇编语言编写将非常耗时。汇编语言可以与高级语言配合使用,应用十分广泛。 ● ISP ISP(In-System Programming)在系统可编程, 是当今流行的单片机编程模式,指电路板上的空白元器 件可以编程写入最终用户代码,而不需要从电路板上取 下元器件。已经编程的器件也可以用ISP方式擦除或再 编程。本次课程设计便使用ISP方式,直接将编写好的 程序下载到连接好的单片机中进行调试。 选题 系统功能分析 硬件电路设计 整体流程设计 及模块划分 模块流程设计 模块编 码测试 系统合成调 试编译 下载调试(含硬件电路调试及软件烧写调试) 验收 完成总结报告课程设计流程图↑ 选题目的及设计思想简介: 课程设计是一次难得的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的机会,我希望通过课程设计独立设计一个简单的系统从而达到强化课本知识并灵活运用的目的。电子数字钟是日常生活钟随处可见的简单系统。对电子数字钟的设计比较容易联系实际并进行拓展,在设计中我将力求尽可能跳出课本的样板,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设计原型和设计思路,争取有所突破。 如图所示便是我本次课程设计流程图,设计的整个过程运用自顶向下分析、自底向上实现的

课程设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参考模板6)

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会计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学号1140403211 姓名刘璐成绩 库存管理模块 1、数据库分析(配合图形作简要说明) 1.1数据流图 ●顶层数据流程图 说明: (1)库存基础数据管理只要管理仓库部门所发的文件,通过物品代码文件对屋子进行管理。 (2)库存处理是物资管理的核心,一切的文件都汇总到库存处理。 (3)计划部门通过计划单的形式将需求送达库存处理。 (4)其他部门将物品进出库的文件送达库存处理 (5)库存处理结合业务办理,库存台账汇总出业务单据,传递到财务部门。 ●第一层数据流程图 采购部门 售后部门生产部门 入库处 理财务部门 销售部门 出库处 理 制作报 表 损毁处 理 库存操作文件库存台账 客 户 退 货 单 销售出货单 产 品 入 库 单 领 料 单 出库单据 入库单据 材料入库单

说明: (1)入库处理,由采购部门、售后部门、生产部门分别将材料入库单、客户退货单、产品入库单送入库处理。 (2)入库处理后将入库单据送达财务部门。 (3)销售部门将销售出货单送至出库处理。 (4)出库处理将出库单据、领料单分别送至财务部门、生产部门。 (5)最后根据入库处理、财务部门、出库处理、制作报表、损毁处理制作出库存操作文件和库存台账 (6)入库和出库由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组成一个循环,不断生产销售。 1.2E-R图 说明: (1)数据库个表之间都是通过一对多,一对一的关系进行连接的,通过主索引设立主表,候选索引设立字表,个表之间的关系连接不断。 (2)表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连接的。 (3)此E-R图是库存系统中个表的关系,由领料单文件,物资,入库单文件,客户,工程,部门,建立主索引。其余分别连接各种表的普通索引

网络安全课程设计报告

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程序》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des加密的聊天程序 班级:网络124班

目录 第1章绪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1 des加密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2 聊天程序设计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章加密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1 des简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2 des加密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2.3 des加密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3章聊天程序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1 TCP/IP协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2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3.3 Socke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4章系统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1 开发语言及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 需求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1 功能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2 数据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4.2.3 性能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4.2.4 运行需求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4.3 程序流程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4.4 模块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4.1 服务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4.2 客户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5章程序测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5.1 运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6章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汇编语言》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电话号码本编辑和查找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完成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微机系统结构和80系列指令系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已掌握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实践:完成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4个实验,熟悉了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环境并掌握了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方法。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较复杂程序的设计方法,掌握子程序结构的设计和友好用户界面的设计。具体的设计任务及要求: 1)建立一个可存放50项的电话号码表,每项包括人名及电话号码两部分; 2)程序可接受输入人名及相应的电话号码,并将他们加入电话号码表中; 3)凡有新的输入后,程序应按人名对电话号码表重新排序; 4)程序可接受需要查找电话号码的人名,并从电话号码表中查出其电话号码,并显示出来。 5)程序采用子程序结构,结构清晰; 6)友好清晰的用户界面,能识别输入错误并控制错误的修改。 在完成设计任务后,按要求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对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具体要求请见课程设计指导书。 阅读资料: 1)《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程》实验2.4 2)《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例6.11 时间安排: 设计安排一周:周1、周2:完成系统分析及设计。 周3、周4:完成程序调试,和验收。 周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工作单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题目: 乐曲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初始条件: 理论:完成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对微机系统结构和80系列指令系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已掌握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实践:完成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4个实验,熟悉了汇编语言程序的设计环境并掌握了汇编语言程序的调试方法。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程序直接控制I/O方式,掌握计算机发声程序的设计。具体的设计任务及要求:1.采用位触发方式编写程序,使计算机发出音响并演奏乐曲(例如《两只老虎》等)。 1)进一步理解程序直接控制I/O方式和位触发方式控制声音的工作原理。 2)一首乐曲是由不同频率和节拍的音调组成,因此控制脉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是编写乐曲程序的关键。根据已知的音符频率对照表,设置乐曲的频率表和节拍时间表; 3)编写程序并调试通过。 2.了解定时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利用定时器产生声音的方法,使计算机演奏乐曲(例如《两只老虎》等)。编写程序并调试通过。 在完成设计任务后,按要求撰写课程设计说明书;对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具体要求请见课程设计指导书。 阅读资料: 1)《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程》3.1节 2)《IBM—PC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10.4节,10.5节 时间安排: 设计安排一周:周1、周2:完成系统分析及设计。 周3、周4:完成程序调试,和验收。 周5: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

课程设计模板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基于手机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班级:??嵌入式?班 组长: 组员姓名:

说明 一、设计题目:基于手机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二、小组成员及任务分配情况 姓名学号任务分配 软件工程课程总体设计报告、???? 系统可行性分析文档、???? 系统需求分析文档、???? 系统详细设计文档、???? 系统测试文档、????

目录 1. 开发目的和意义 (3) 1.1 开发背景和意义 (3) 1.2 完成情况 (3) 2. 开发相关技术及方法 (2) 2.1 开发环境 (2) 2.2 相关技术及方法 (2) 3. 系统分析 (3) 3.1 可行性分析 (3) 3.2 需求分析 (3) 3.2.1 性能需求 (3) 3.2.2 功能分析 (3) 3.2.3 行为模型 (4) 4. 系统设计 (6) 4.1 总体设计 (6) 4.2 详细设计 (6) 4.2.1 用户登录控制模块的设计 (6) 4.2.2 网络管理模块的设计 (7) 4.2.3 温度控制模块的设计 (7) 4.3 数据库设计 (8) 4.3.1 概念结构设计 (8) 4.3.2 逻辑结构设计 (8) 4.3.3 数据表设计 (8) 5. 系统实现 (10) 5.1 用户注册界面 (10) 5.2 用户登录界面 (10) 5.3 手机端远程桌面控制实现界面 (10) 6. 系统测试 (11) 6.1 测试方法 (11) 6.2 测试用例及结果 (11) 6.3 测试记录和结果反馈 (11) 7.实践总结 (13) 7.1 小结 (13) 7.2 实践感想 (13) 附录1 系统可行性分析文档 (15) 附录2 系统需求分析文档 (20) 附录3 系统详细设计文档 (24)

网络安全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信息工程系 课程设计报告书 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系部:信息工程系 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 班级:14计算机网络1班 课程名称:网络安全技术 姓名学号: 起迄日期: 6月10日-6月24日 课程设计地点:实验楼C211 指导教师:庄晓华 下达任务书日期: 2015 年06月16日

一、内容要求 独立设计一个小型网络的安全方案,采用的安全技术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加密技术、认证技术、VPN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系统等局域网核心服务功能。其中必须用Packet Tracer实现的功能为防火墙技术的配置与管理或网络安全隔离。 二、评分标准 (一)网络安全方案评分标准(40分) 网络安全方案及测试报告(40分) 1、网络安全方案2000字(30分) 1)相关概念定义准确。(10分) 2)安全方案叙述完整清晰。(10分) 3)设计合理,符合实际应用需求。(10分) 2、测试报告(10分) 确定测试结果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完成测试总结报告。 (二)网络设备系统配置评分标准(60 分) 1、系统设计(10分) 1、在Packet Tracer中实现,要求:网络设备选型合理,(5分) 2、网络设备连接,要求:正确使用连接介质(5分)。 2、网络设备配置(40分) 1、PC机、服务器配置,要求:能作必要TCP/IP属性设置(10分) 2、网络设备接口配置,要求:正确配置端口,实现网络连通。(10分) 3、网络安全配置,要求:实现设定的网络安全防护(20分) 3、安全防护测试(10分) 使用正确测试方法,步骤完整.(10分) 三、设计要求: 1、所有PC机的默认网关地址中第四个数为学生学号,如“a.b.c.学号” (注意:PC机的地址不能与此默认网关地址冲突)。 2、所有网络设备、PC机的名称以学生姓名开头,如“azgSW1”。 四、设计成果形式及要求: 1、提交网络安全方案(.doc文档),文件命名格式:学号姓名.doc, 如01安志国.doc。 2、提交Packet Tracer文档(.pkt文档),文件命名格式:学号姓名.pkt, 如01安志国.pkt。

汇编语言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课题名称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1.显示彩色菱形 2.显示系统当前时间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课题 1.显示彩色菱形 2.显示系统当前时间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审批 任务书下达日期年月日 任务完成日期年月日

一、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1.设计内容:通过本周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并能 够使学生更加熟练运用汇编程序设计语言来掌握综合汇编程序设计的方法和过程,以及为设计其它应用软件提供帮助,进而提高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 (1)、编制一计算比赛成绩的程序,要求完成以下功能: a、9 名评委,每个评委给分范围为 0~100(整数); b、9名评委给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剩余7 名评委的平均分即为参赛者的得分(精确到小数点二位); c、将得分在光标位置处显示出来。 (2) 、编制一程序,要求接收从键盘输入的一个班的学生成绩,并存放于30 字的 grade 数组中,各数据的格式为: 学号,成绩 1,成绩 2,?,成绩 5 然后根据 grade 中的学生成绩,把学生名次填入rank 数据组中,并显示出来,格式为:学号,名次 (3)、利用 INT 1CH(大约每秒中断 18.2 次)编写一个中断驻留程序,要求在屏幕的右 上角显示计算机中当前系统时间,显示格式为 时:分: 秒:1/100 秒 (4)、输入一个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在屏幕上用‘ * ’号画出一个彩色的菱形。 (5)、设置图形方式并显示彩条,要求: 选择背景色为蓝色,调色板为0,然后每行显示一种颜色,每四行重复一次, 一直到整个屏幕都显示出彩条 2.设计要求: 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的主体思想,以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编制程序解决一 些实际的问题,为将来编写软件积累一些典型的案例处理经验。 (1)、设计正确,方案合理。 (2)、界面友好,使用方便。 (3)、程序精炼,结构清晰。 (4)、设计报告 5000 字以上,含程序设计说明,用户使用说明,源程序清单及程序框图。 (5)、上机演示。 (6)、按学号顺序选课题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独自完成相关课题的汇编源程序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