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叙述

1.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4. 冰山理论

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认为,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因此,“冰山理论”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5. 以小见大

小:一幅画面、一段对话、一个老人——小格局,小人物

大:宏大的战争主题《桥边的老人》是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1. 场景:

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场景即“场面描写”。它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

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小说就是由一个接一个这样的“面”构成的。

场景有大场景和小场景之分,有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之分。

2. 把握场景的功能: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

引人物出场。④如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之中,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⑤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⑥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3. 风景的意义:①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②风景也可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和

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③风景还有营造氛围、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第三单元:主题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

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

.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

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

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1.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大多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方法是“ 贴.着.人.物.写.”,通过紧贴人物的心理写,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通过紧贴人物的言行写,使小说有更强的动作感。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间.接.描.写.方法以描写其它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直.接.描.写.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

语言也是一种行为。

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

2.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 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第五单元:情节

1.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2. 小说情节安排常见的技巧:

①注重节奏。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情节的进展也应张弛有致、起伏有序、缓急有度。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的情节安排。

②突转: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可形成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效果。

③悬念: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④巧合: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合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⑤串联:串联将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⑥并联: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第六单元:结构

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者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而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一是“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

二是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立体的无限空间。如《半张纸》。

三是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这一恒常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如《墙上的斑点》。

第七单元:情感

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无论何种文学样式,它在字里行间总是浸润著作者或浓或淡的情感,表达作者对世界的各式各样的情怀。相对于诗歌、散文,小说的情感及其处理方式尤其独特的地方,它对情感的节制胜于放纵,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随着情节的发展自然展露,从而收到更深层次地打动人的效果。小说的情感讲究酝酿,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态势。

体会小说的情感,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敞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的心神随着小说情节展开或人物命运的沉浮,与故事、人物和作者“相遇”,真正融入文本之中。然后,用心揣摩作者对情感的处理艺术,关注融入作者情感的细节,品味表达情感的语言。

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第八单元:虚构

1. “虚构”的意义: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2.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真实,它并不与现实的客观事物一一对应。

3. 小说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虚构的几种情况:⑴煞有介事,写得像真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如博尔赫斯《沙之书》;⑵老

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像塞万提斯《堂吉诃德》;⑶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像卡夫卡《变形记》。

补充知识

虚构手法: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依据生活逻辑,通过想象和撮合,创造出现实生活中并非存在,在又在情理中的人生图画。

荒诞手法:西方文学中表现主义文学流派,主张用主观感受的真实去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在艺术表现上则任意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用来强化和外化主观的思想感情,或则采用象征的手法用以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一:注音 赝品脚踝撇下呆滞箭镞鸟窠梗条芜菁鬈发撞城槌挣断痉挛颠踬飓风歼灭麦秸倾圮膻味发绺伛偻娇妍骟马阒无一人 狗吠狺狺宅邸浑身解数疵点蜷缩犄角牝鸡脖颈呱呱直叫狞笑麋集龟裂趿拉不啻树杪剐刑麦垛黏泥量体裁衣供应勋绶皱襞毗邻情愫诡谲逾越鸡仔大腹便便冰雹捋着装帧蒙骗费劲二:判断写法并修改 碳块嘎然而止合拢振憾见风驶舵编码偌大扛鼎之作人才流逝 就地收集心生报怨工作检查寻物启示民族融合遍地踪迹登报声明 肖象画悬而未决禀赋林荫道瓷实克勤克俭美轮美奂颐指气使品头论足交鸿运欠收膘肥体壮安贫若素销声匿迹剥啄有声付之一炬临摩记事簿煞有介事闪烁其词不过尔尔气喘吁吁百般支吾 三:填空与课文内容的理解 1:《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______记者和作家。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__________”的代表作,1954年因中篇小说《____________》获诺贝尔文学奖。《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反映了______内战造成的民不聊生和作者对战争的厌倦。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____________”。 2:伍尔芙,__________女作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这是一篇____人称叙述的小说,小说通篇以内心独白贯穿。在假定没有其他人倾听的情况下,一个人物把自己的所感所思毫无顾忌地直接表露出来,就是“内心独白”。这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3:<炮兽》节选自《_______》。这部小说围绕共和国志愿军粉碎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斗争,描绘了一个史诗般惊心动魄的时代,再现了大革命时期严酷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形势。课文节选中,那个被船员们称为“乡下人”的“老头”其实就是从英国去法国组织叛乱的叛军最高统帅___ ________。同时作者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写,很好地烘托出了主人公的刚毅性格,塑造出一个铁腕叛军统帅的形象。雨果创作主张“_____________”,场面之间的对照映衬,显示出浪漫主义瑰丽的艺术效果。

高中《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分类梳理

高中《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分类梳理 [教材知识综述] 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 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莫泊桑的《项链》。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篇:《老人与海》(主人公是桑地亚哥:硬汉形象)。 2、《墙上的斑点》,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的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短篇小说。他主要作品有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 3、《炮兽》,节选自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作者雨果(法国)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 4、《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蒲宁(俄国),获1933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5、《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作者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课文即节选于此)。 6、《炼金术士》,长篇小说节选。作者保罗·戈埃罗(巴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7、《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8、《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泰戈尔(印度),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两姐妹》,著名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9、《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 10、《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伯尔(德国),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亚当,你到过那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中篇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短篇小说:《火车正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11、《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卡尔维诺(意大利),其长篇代表作是《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 12、《半张纸》,短篇小说,作者斯特林堡(瑞典),主要作品有长篇:《红房间》《女仆的儿子》。 13、《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莫斯卡特一家》《卢布林的魔术师》。 14、《礼拜二午睡时刻》,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长篇:《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完整版)高二语文(外国小说欣赏选修)《骑桶者》导学案(有答案)

高二语文YW—2012—02—000 《骑桶者》导学案 编写人:何雪蛟审核人:雷华锋编写时间:20121227 班级:________组别:________组名:_________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卡夫卡、现代主义和表现主义文学; 2、理解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3、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掌握相关字词。 【学习重难点】 1、领会小说的内涵; 2、“虚构”“事实”“真实”“想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法指导】 1、追问法,讨论法。 2、作家对待虚构有三种态度:(1)煞有介事,写得像实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以博尔赫斯为代表;(2)愿意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以塞万提斯为代表;(3)既不说自己的小说是真实的,也不说自己的小说是虚构的,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态度——以卡夫卡为代表。 3、虚构的意义: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虚构意义的本质:一种想象艺术,一种心灵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重要的真实。 4、虚构的特质:想象--------夸张--------怪诞---------荒谬。 5、虚构与真实的境界:仿佛水消失在水中。 【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他是一个没有归所的作家,他没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宗教,没有家庭的温暖、爱情的甜蜜,甚至在职业上他也是一个介于职员与作家之间的“边缘人”。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漠不关心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保险公司的雇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工人;在职务上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他连作家也不是,因为他把全部精力献给家庭;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弗兰茨?卡夫卡,奥地利小说家。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21岁)开始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主要作品为三部长篇小说《城堡》《审判》《美国》和《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的艺术家》等短篇小说,且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卡夫卡被共认为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奠基人),是欧洲表现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

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

外国小说欣赏专项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 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 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 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及其效果 【命题形式】 【答题要领】 考点梳理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 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仅仅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完整版)高考外国文学常识精心整理

高考外国文学常识整理 外国文学常识(一)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3、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二)、希腊罗马时代 1、散文 《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亚里士多德) 2、戏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3、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写的。 (《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三)中世纪文学 1、骑士文学 2、意大利文学但丁(1265-1321)《神曲》 (四)、文艺复兴 1、意大利人短篇小说家薄迦丘,著有《十日谈》 2、拉伯雷,法国人,著《巨人传》 3、塞万提斯,西班牙人,著《堂·吉诃德》。 4、莎士比亚,英国的伟大的戏剧家。他写了三十多个剧种。其中的《哈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为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惠叶》《威尼斯商人》都长演不衰。(五)、古典主义法国作家莫里哀的代表作品《悭吝人》(阿巴公)《伪君子》(答尔丢夫)《唐璜》 (六)、启蒙文学 德国:歌德《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阴谋与爱情》(剧本) 法国:孟德斯鸠《波斯人札记》卢梭《忏悔录》 (七)、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拜伦《唐璜》(诗体小说)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雪莱《西风颂》(诗)《致云雀》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美国:惠特曼《草叶集》(诗集) (八)、19世纪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斯汤达《红与黑》《法尼娜·法尼尼》法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法 莫泊桑《漂亮朋友》《羊脂球》《项链》法 狄更斯《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英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慰的女儿》俄 果戈理《死魂灵》《外套》《钦差大臣》俄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俄 契柯夫《第六病室》《套中人》《变色龙》俄 欧·亨利《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美 马克·吐温《汤姆·索耶历险记》《竞选州长》美 (九)、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欧仁·鲍狄埃《国际歌》《铁匠的梦》《起义者》法 高尔基《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童年》前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列宁》前苏联 奥斯林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 法捷耶夫《青年近军》《毁灭》前苏联 1、荷马是古希腊著名的行吟盲诗人。他收集整理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最早最伟大的文学巨著。 2、伊索是古希腊寓言作家,著有《伊索寓言》,其中《农夫与蛇》、《龟兔赛跑》、《狐狸与葡萄》等篇目十分著名。 3、旧译《天方夜谭》的《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 第六单元 结构 单元高考链接

结构 对应学生用书P050[典例呈现]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 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 16.《中国民俗文化》 第一单元:叙述 1.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意识流 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如《墙上的斑点》。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

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 今后湖南省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 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所以 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 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具体而言: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 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 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 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 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 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 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如鲁迅的《祝福》。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 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 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 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 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 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 效果?等等。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zhj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叙述”话题教学: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1、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1、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2、第二人称问题。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考点纠错】 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命题形式】 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 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基础知识梳理】 一、字音字形 pánshān()zhízhú()chóuchú()脚踝.()稀稀落落 ..() 落.在后面()落.不是()大大落落 ..()看.管()撇.下() 瞥见()神mì()莫测岔.路()瞅.着我()挨.得过()挨个过() 肖.像()鬈.发()芜菁 ..()充塞.()敷衍塞.责()塞.翁失马()软木塞.()古冢.()箭镞.()擦shì()年jiàn()sǒngyǒng()噩.()梦屹.立()桅.杆()鸣啭()凛冽()逼人俯kàn() yùn jia()睿智()烙.印()刹.那()霎.时()戛.然而止()二、词语辨析 踯躅与踟蹰、踌躇爆发/暴发凝视/注视大概/大约年轻/年青原型/原形合拢/合龙悬而不决

人教版 选修《外国小说欣赏》单元及各课要点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教师用)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 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 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3)作者:维克多·雨果||,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诗人、剧作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炮兽》选自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九三年》||,采用对照法||,着力刻画了叛军头子朗德纳克侯爵的形象||。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1)主题: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2)艺术特色 A、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B、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以欢乐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C、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总结

外国小说 词语: 肺痨(láo)病斜襟(jīn)打麦场(cháng)麦糠(kāng)篝(gōu)火黑魆魆(xū)黑黪黪(cǎn)铿嚓(kēng chā)寒噤(jìn)按捺(nà)拾掇(duo) 嚄(huō)泥沼(zhǎo)桠(yā)枝虬(qiú)曲龌龊(w?chu?)花翎(líng) 绛(jiàng)红搽(chá)香水撩(liāo)一下怯(qia)场袒(tǎn)肩露(l?u)臂憎(zēng)恶硝(xiāo)皮匠戏谑(xua)顷(qǐng)刻游弋(yì)褴褛(lánlǚ) 孱(chàn)弱麇(qún)集龟(jūn)裂哐(kuāng)当执拗(zhíniù) 谛(dì)听趿(tā)拉(la)不啻(chì)脚踝(huái) 轮辐(fú) 嘎嘎 (gā) 肖(xiào)像赝(yàn)品古冢(zhǒng) 撞城槌(chuí)桅(weí)杆 飓(jù)风牡(mǔ,雄性的)牛剐(guǎ)着创(chuāng)伤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踯躅(zhí zhú):徘徊。鬈(quán)发:弯曲的头发芜菁(wú jīng):一种植物 呆滞(zhì):迟钝,不活动箭镞(zú):箭前端的尖头鸟窠(kē):鸟窝 怂(sǒng)恿(yǒng):鼓动别人去做鸣啭(zhuàn):鸟婉转的叫凛冽(lǐn lia):刺骨的寒冷 折(zh?)(褶zhě)皱:皱纹撞城槌(chuí)左舷(xián船、飞机等两侧的边) 哆嗦(duō suō):因受外界刺激而身体不由自主的颤动。 禀(bǐng)赋:人的体魄、智力等方面的素质。颠簸(bǒ):上下震荡。 痉挛(jìng luán):肌肉紧张,不自然地收缩。瞥(piē)见:一眼看见。 桠(yā)枝颠踬(zhì,被东西绊倒)甘霖(lín):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静谧(mì):安静。槭(qì)树惬意:满意,称心,舒服。喀嚓喀嚓(kā chā)料峭(qiào):形容微寒。鸫(dōng)鸟麦秸(jiē)馥(fù)郁:形容香气浓厚。斜睨(nì,斜着眼睛看)兀(wù)立:直立砭(biān)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轧(yà)轧(的响声)宅邸(dǐ,高级官员的住所)皱襞(bì):皱纹墁(màn):用砖、石铺地 成语: 受宠若惊:宠,宠爱,赏识。受到宠爱、赏识而感到意外的惊恐。不安。 小家碧玉:碧玉,原为人名。指小户人家年轻而美貌的女子。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自命不凡: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 逢场作戏:比喻碰上机会,偶尔凑趣玩玩。 风驰电掣:掣(cha),闪过。像风奔驰,像电闪过。形容非常迅速,一闪而过。 震耳欲聋:把耳朵震得快要聋了,形容声音极大。【注意与“振聋发聩”的区别】 老态龙钟:龙钟,身体衰老而行动不便的样子。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周而复始:形容循环往复,继续不断地周转。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形容某种情景或远处的物体清清楚楚出现在眼前。颐指气使:颐,下巴。用眼色示意,用神情指使人。形容傲慢地指挥别人。 素昧平生:昧,不了解。一向不认识、不了解。 纡尊降贵:指地位高的人降低身份屈就他人或做普通人的工作。 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悬而不决:比喻事情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评头论足:原指轻浮地议论妇女的容貌。今泛指对人对事说长道短,多方挑剔。 集腋成裘:指狐狸腋下的皮毛虽小,但聚集起来就能制成皮衣。比喻积少成多。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高考重点复习-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

今年高考考“冰山”理论 这些小说知识要点你必须掌握! 【2020年全国一卷小说阅读题】 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答案】9. ①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手法和作用的能力。需要学生紧密结合文本,从小说的情节构成、情节手法、人物形象、读者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说1、2、9、10、11段,用大量笔墨,细致描绘了尼克和乔治滑雪的情景,12-35段写二人在小客栈的逗留,文章并未写二人其它的生活情景,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读者可以通过二人对滑雪的喜爱与渴盼,通过二人离别时一再相约的情景,想象二

人滑雪之外的生活,这是文本隐藏的内容。文章结尾既有二人对滑雪的渴望,又有二人因为再难滑雪的惘然,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何不能在滑雪,两人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将来二人到底能不能滑雪等,引人遐思。 【海明威“冰山”理论】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他的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有批评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高考(外国)小说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叙述 1. 叙述角度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全知

外国小说选修文学常识试题

外国小说选修文学常识试题 1.(泰戈尔)是19-20世纪印度伟大诗人,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人,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飞鸟集》)(《新月集》)(《吉檀迦利》)和小说(《沉船》)。 2.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他在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甚至被誉为“小说之神”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暗夜行路》)等,与他同时代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娜塔莎》)节选自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他的其它代表作品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等。 4.小说的作者总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角度和叙述的人称,那么从叙述角度来看,《桥边的老人》是以(有限视角)来叙述的;从叙述人称来看,第四单元的《娜塔莎》是以(第三人称)来叙述的。 5.“娜塔莎要去赴平生第一次的大跳舞会。她这天早晨八点钟就起身,整天都在狂热的兴奋和活动中。她的全部精力,从早晨起就集中在一点上,就是他们全体,她,妈妈,索尼娅,都要穿的不能再好。” 课文这一片断通过对人物(心理)刻画了人物第一次参加舞会的(兴奋、激动、焦急)心理。 6、伯尔,是(德国)(国家)小说家,他的作品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事件),我们曾经读过他的作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次选入课本的是他的另一篇小说(《在桥边》)。 7、《牲畜林》的作者()(姓名)是()(国家)当代最具世界影响的作家之一。他擅长用()的方式来写小说。除了写小说,他还像德国的格林兄弟一样,收集、编写()。他用两年的辛勤劳动,编写了一部可以和安徒生、格林兄弟媲美的《》。 8、《半张纸》的作者是()(国家)的()(姓名)。 9.辛格 19O4-1991)()国作家,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代表作品中最著名的是()。1978年,由于“他的充满()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辛格获诺贝尔文学奖。 10.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一)哥伦比亚作家,记者。拉丁美洲()文学的代表人物。作品的主要特色是()的巧妙结合,()是马尔克斯花了18年时间创作的代表作,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 桥边的老人 一、字音 桥头堡bǎo瓦窑堡bǔ 撇①piē②piě 二、字形 1.轮辐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 三、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墙上的斑点 一、字音 一哄而上hōng哄堂大笑hōng哄骗hǒng铁裙箍gū 芜菁wú jīng箭镞zú都铎duó 二、字形 1.赝品义愤填膺 2.箭镞花团锦簇 3. 油漆膝盖 三、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炮兽 一、字音 槌chuí一垛墙duò晕眩yùn xuàn剐guǎ颠簸diānbǒ嵌qiàn瞥piē颠踬diān zhì痉挛jìng luán 飓风jù fēng二、字形 1.胳膊肘儿思忖(cǔn) 三、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 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悲惨世界》等。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还有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事人相当于上帝,她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瞧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 (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 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3)作者:海明威, 美国小说家。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她消灭,但就就是打不败她”的“硬汉性格”。在艺术上,她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她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与《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 (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 A.辐射状结构 B.自由联想 (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 英国女作家,批评家,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墙上的斑点》就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 1、场景:小说就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它就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人物+事件+环境) 2、场景: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 3、场景的功能 (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 (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 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 (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 (5)推动情节发展 3.《炮兽》雨果 (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 A.对照法 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