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练习唐诗二首1

打字练习唐诗二首1

唐诗二首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初二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10首 一、《赠从弟》(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sè)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lí)凝寒?松柏有本性。 1、 [主题]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2、[理解题] (1)《赠从弟》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品性,勉励从弟在恶劣环境中要正气凛然的主旨句是: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3)《赠从弟》中突出狂风与劲松的对抗的反复句是: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4)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5)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象征手法(比兴)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情感]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2、[理解题]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宽慰友人,表达送别情感的千古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表现作者阔大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语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李白面对友人汪伦折柳相赠,满怀激情地吟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与这两句意境相似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你和你的好友将天各一方,好友很伤感,这时你可以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劝慰她;还可以用苏轼《水调歌头》

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24唐诗二首》教案

24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https://www.360docs.net/doc/6a1641374.html,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知识点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 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重点字词 ⑴秋高:秋深。怒号(hao):大声吼叫。 ⑵三重(cho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an):挂着,挂住。罥,挂。长(chang):高。 ⑷塘坳(a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5)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6)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7)突兀(wu):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an):通“现”,出现。课后练习 1、这首诗从体裁上说属于(古体诗)诗。作者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一度在长安南少陵附近居住,曾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安史之乱后入蜀,一度挂着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因此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人称(诗圣)。其诗显示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又被后人称为(诗史)。 2、这首诗中作者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怒号、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3、本文中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的句子是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5、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四句来。(不是同一首的,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4分) (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一)》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4)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 (5)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等。 《卖炭翁》知识点 一、本诗歌的作者是(朝代)诗人。字,号,

八年级语文下册 24《唐诗二首》检测试卷1 新人教版

唐诗二首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挂罥.()塘坳.() 大庇.天下寒士()突兀.()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者挂罥长 ..林梢罥:长: (2)忍能 ..对面为盗贼忍:能: (3)俄顷 ..风定云墨色俄顷: (4)秋天漠漠向 ...昏黑漠漠:向: (5)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彻: (6)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庇:寒士: (7)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突兀: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自号,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 5.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7.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03 拓展阅读 (xx·成都)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0.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11.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二)卖炭翁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两鬓.()辗.冰辙.()() 口称敕.()回车叱.牛()一丈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薪.烧炭南山中薪: (2)两鬓苍苍 ..十指黑苍苍: (3)卖炭得钱何所营.营: (4)翩翩 ..两骑来是谁翩翩: (5)手把文书口称敕.敕: (6)回.车叱.牛牵向北回:叱: (7)宫使驱将.惜不得将: (8)系.向牛头充炭直.系:直: 3.填空。

唐诗二首 精品教案

唐诗二首 精品教案 24 唐诗二首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 丧.乱(sānɡ)广厦.(sh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 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如在眼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诗句的填空 1.《式微》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2.《子衿》中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的句子是“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3.人们常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来表达朋友虽然相距遥远却如在身边的感情。 4.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二、划分句子节奏 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准确的一项是(A) A.式微/式微,胡不/归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C.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解析】A项,正确的划分应为“式微/式微,胡/不归”。 三、古诗歌阅读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式微 《诗经·邶风》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胡.不归(胡:为什么) B.微.君之故(微:小) C.胡为乎中露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D.微君之躬.(躬:身体) 【解析】B项,“微”,(如果)不是。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君主发出的怨词。全诗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压迫奴役的极端憎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子衿 《诗经·郑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1)曹操的《短歌行》一诗引用了本文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诗中两句“纵我不往”有什么作用? 两句“纵我不往”,以假设的语气、让步的姿态,发出了强烈的反问。只有爱如烈火,思如涌潮,才会有这样的嗔怪和责备。 8.(广州中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4、唐诗二首

24.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教学目标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

2.了解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 3.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挂罥.(juàn) 塘.(táng)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 庇.(bì)突兀.(wù) 可参考【知识总汇】 (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参考: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三、重点探究 【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3、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杜甫人生中“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此时的作品是由本身的苦难,黎民的苦难,社会的苦难共同酝酿的,鲜明地体现着诗歌记史的特点。此诗叙述了草屋被狂风吹破的事,在疾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亲身体验着困窘难熬的苦楚,脑海却翻腾的是战乱给天下寒士带来的不幸和荼毒,“古仁人”情怀的表露鲜明而强烈。因此,本课的教学内容为深读探究诗歌中描绘的“安史之乱”之下,天下人的生活场景(即对“诗史”的研读),在此基础上升华出“穷年忧黎元”的诗中圣哲形象(即对“诗圣”的研读)。 【学习重点】 通过深读文本,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学习方法】研读探究对话诵读 【学习准备】1、借助书下注释或参考书,读准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及诗歌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 1、一提到这位唐代的大诗人,是不是会有与他相关的内容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说。 提示:积累的重要性,积累作品、人物的生平知识,后人的评价等;注意引导学生走向本节课的切点。 生成反馈:学生对杜甫总的印象的确集中在这两个词上,可见从这两个词入手的确是解读杜甫诗歌的一个切口。 两个尊称的板书。诗史诗圣 2、哪位同学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那是最好不过了。 生说,教师评价,板书。

24《唐诗二首》优秀教案

24《唐诗二首》优秀教案 冷雨 教学目标: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

24 唐诗二首 - 答案

24 唐诗二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歌,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2.朗诵本诗,体会本诗的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其风格沉郁顿挫。 2.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注音 怒号()挂罥()突兀()布衾() 俄顷()丧()乱广厦()见()此屋 长()林梢三重()茅沉塘坳()庇()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合作探究】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拓展延伸】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24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是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三.整体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听范读录音。(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

24 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完整)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

24 唐诗二首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 丧.乱(sānɡ)广厦.(shà)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ī) 叱.(chì)系.(jì)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

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赏析 赠从弟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本有性。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一何:多么罹凝寒:遭受严寒 1、展开你的想象力,描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中松树的形象。 那笔直耸立在高山上的青松,傲然面对瑟瑟袭来的山谷寒风。 2、画面描写“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严寒季节,冰霜凛凛,青松巍然挺立,毫不动摇。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赞美了松柏能够挺立风中不倒,经严寒不凋。勉励弟弟要像松柏一样坚贞。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五津:五个渡口初唐四杰: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比邻:近邻无为:不必无须歧路:告别的地方 1、赏析“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深层含义。 “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连,那么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像近邻一样。 诗句一扫送别诗的伤感,气势豪迈,意境开阔。 3、全诗透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部编8下语 24 唐诗二首.

24 唐诗二首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两首古诗。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重点)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重点) 字词学习 怒号()挂罥()塘坳() 俄顷()布衾()恶卧() 丧乱()广厦()大庇() 突兀()辗()车辙() 两骑()敕()叱() 系()三重茅()挂罥() Háo juànào qǐnɡqīnè sānɡshàbìwù niǎn zhéjìchìchìjì chónɡjuàn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背景链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

24 唐诗二首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恶.卧(è) 丧.乱(sānɡ)广厦.(sh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车辙.(zhé)两骑.(jì)敕.(ch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 24唐诗二首 练习 人教版(含答案)

24.唐诗二首 A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 ) 两鬓( ) 辗冰辙( )( ) 口称敕( ) 一丈绫( ) 叱牛( )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 大庇( ) 突兀(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所营 ( ) (2)黄衣使者 ( ) (3)驱将 ( ) (4)系向牛头充炭直 ( ) (5)长夜沾湿何由彻 ( ) (6)俄顷风定云墨色 ( ) (7)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8)归来倚杖自叹息 ( ) (9)伐薪烧炭南山中 ( ) (10)回车叱牛牵向北 ( )(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翩翩两骑来是谁?__________________。 (2)夜来城外一尺雪, __________________。 (3)半匹红纱一丈绫,__________________。 (4)自经丧乱少睡眠, __________________!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词约意丰,概括诗人长期以来贫困生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炭翁》中饱含怜惜之情,体悟卖炭老人之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肖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__”,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________”。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______________。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炭翁》是组诗《____________》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__________,世称“元白”,与 ________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右图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

八年级语文《唐诗二首》

24 唐诗二首 课题壶口瀑布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 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 同的艺术风格。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 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 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 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 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作者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 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 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

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 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P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