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现状

农村贫困现状
农村贫困现状

摘要:能力贫困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长期的、代际贫穷的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峨边县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西部农村地区人口能力贫困的现状和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资地区人力资本,促使贫困人口能力提升,从根本上脱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口能力贫困对策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1]。

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福利依赖性和代际遗传的特点。贫困更是由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发展权利的限制而形成的代际遗传和福利依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所谓治穷先“治愚”。只有解决了能力贫困的问题,发挥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改善。

我国西部农村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经济极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人口综合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当地的人口无力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又缺乏外出就业的竞争力,面对这些偏重于体力的劳动者,单纯以“输血”的救济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口的贫困状态,更谈不上把贫困人口从窘境中解放出来,

而在我国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往往又是以资金扶持为主,强调物质资本投入以消除贫困,无论是“以工代赈”还是“优惠贷款”和“项目扶贫”等措施,总的来看,都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自

身的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则忽视对贫困人口的发动、组织和培养。资本和劳动都是必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由于对贫困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对市场竞争力的载体和来源的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必然难以造就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张力,其导致的最终后果便是脱贫速度减缓,脱贫效果不稳定,贫困农村的脱贫日益显示出刚性特征。

一、能力贫困问题综述

(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我国贫困规模的测算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 N D P)对于贫困的测算,就是综合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方面,从社会生活条件角度出发,设置了反映社会贫困规模的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Index,简称HPI)。这种测算方式表明,贫困除了意味着消费、收入水平低、生存基础薄弱以外,还表现为社会生活条件差、人口预期寿命低、文化落后等诸多方面,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综合衡量,全面反映贫困状况。人类贫困指数主要由寿命长短(4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受教育状况(成人文盲率)和基本生活设施(尚未用上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缺乏医疗服务保障的人口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的人口比例)等3个方面因素组成。人类贫困指数越高,说明贫困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数据,2004~2005年我国40岁以下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6.9%,成人文盲率为9.1%,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为23%,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比重为8%。把这些因素合成测算,2005年我国人类贫困指数为11.7%,在发展中国家中居第26位。

(二)我国学者关于能力贫困的研究成果

在深入探究贫困根源性问题上,国内学者纷纷认为能力贫困是造成人口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而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沈茂英在《试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一文中提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是反贫困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2]。陈新华从贫困程度的历史变化过程出发,得出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是产生贫困的根本因素的结论,无论从贫困人口的规模上看,还是从贫困的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不高都是和致贫紧密相关的[3]。个体素质和能力决定收入。

段世江、石春玲认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不特指某个个体或某种现象,而是总体意义上的一种集合性概念,能力贫困反映出人口综合能力的欠缺情况,其中包括基本生产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合理利用资源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最终都要体现在“自我发展能力”上。“自我发展能力”受地缘因素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趋利性的影响而表现出“缺乏性”,虽然外显为缺乏物质和服务,其实质依然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4]。

(三)能力贫困的概念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6)》中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将贫困视为创造收入的机会和能力的贫困。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能力贫困亦即劳动适龄人口由于文化素质、健康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无法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劳动的行为能力,而造成生存处于贫困状态。农村人口能力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口质量低下,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

2、参与劳动的能力以体力为主,或辅以简单的脑力劳动。

3、健康状况较为低下,部分人口的贫困便是由于罹患疾病而致贫。

4、社会网络匮乏,人际关系简单,互助性弱。

所以,能力贫困对农村地区影响尤为严重,亦是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代际循环的主要动因。能力内生于人口自身,通过外力改变而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而能力脱贫才是彻底解决人口贫困问题的方法。笔者以地区贫困人口为出发点,通过对四川省小凉山区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个案进行有关能力贫困问题的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二、四川峨边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人口现状分析

(一)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口自然情况

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凉山区,地理环境差,属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和省级贫困县,全县辖6镇13乡129个村,幅员240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48247人,彝族总人口43269人。其中,城镇人口28413人,占19.48%,农村人口117372人,占80.51%。男性人口79005人,女性人口69242人,男女性别比为114.1:100。农业人口117769人,非农业人口30478人;农村人均纯收入3719元,城镇人均纯收入11239元;流动人口约0.5万人左右。贫困人口3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25.6%。

峨边是由彝、汉、回、满、藏、壮、苗、白、维吾尔、土家、布依等19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彝、汉两族是世居主体民族,占自治县总人口的99%以上,其他有回、藏、蒙古、维吾尔、土家、苗、壮、布依、白、朝鲜、满等19个民族,共173人,约占0.11%。汉族

主要分布在除8个彝族乡镇以外的11个乡镇,汉族总人口97316人,占总人口的66.75%。彝族分布在8个彝族聚居乡镇及大堡、沙坪、毛坪、新林、杨村等乡镇,彝族人口43269人,占33.12%[5]。

(二)能力贫困对地区经济造成的影响

解放前,峨边彝族还停留在奴隶制度阶段。加之高山林立,交通闭塞,社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彝区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使之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尽管如此,作为彝族人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却很难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完全改变,能力贫困一直成为限制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方面,尽管小凉山区物产丰富,旅游资源发达,却没有相应的技术和水平加以开发和维护,鲜笋等一些珍惜土产只能以最原始的状态交换出去,难以进行深加工等现代技术项目。而温泉、云海、峡谷和彝家风情等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适度的开发,可以说,人口能力贫困严重制约了当地现代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形态给地区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由于彝族人口长期居住于小凉山区,为维持基本生计,不断的对地区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实施以前,当地地质灾害蔚为频繁,土地生产力极为低下,给当地人口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能力贫困对当地农村人口产生的影响

由于能力贫困而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人均收入低,四川省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稳定在

54.7%,而峨边县恩格尔系数在56.5 %左右,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就业竞争力差,缺乏熟练的劳动技能,无法适应外出务工,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安置的工作需要。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生存环境,峨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给与失去耕地的农民以一定的经济补贴。使得部分农村人口耕地面积不足0.1亩,大量劳动力闲置,陷入“想劳动而不得”。

(四)峨边县反“能力贫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非常高。据2006年数据显示,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贫困发生率均超过12%,远高于全国少数民族地区6.9%的平均水平。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更是高达44.13%,是四川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而峨边县作为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中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自治地区,几年来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育率不断下降。据入户访谈得知,新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目前的生活较富裕,文化程度较高,少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几乎不存在孩子性别的选择。生育观念得到根本转变。这都与几年来峨边县致力于促使地区农村人口能力脱贫有很大的关系。

三、促使峨边贫困人口能力脱贫的重要方式——教育

舒尔茨认为,如果从人的能力或素质来说,可以分为先天赋予和后天获得两大类,但人的能力或素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人口质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后天的能力,表现为文化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企业精神等,而这些都是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峨边县在解决人口能力贫困问题时,实施的教育措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功能

教育具有四项功能:人力资本投资的手段,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内部消费,再分配功能。对

于贫困地区来说,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必要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本投资促成了贫困人口的就业,为人口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国家实施教育“两免一补”以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之下,峨边县的基础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

表:2007年峨边县基础教育情况一览表

资料来源:峨边县教育局

“普九”使峨边县文盲半文盲率明显下降,6—18岁年龄组文盲半文盲率为0,每年大约300万学生完成初中教育,毕业参加工作。这对提高当地人口的整体素质能力效果显著。教育的地区差异也在逐步缩小。2000年,峨边初中仅有6名学生被乐山一中录取,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乐山一中30人。小学入学率达99.9%,辍学率0.25%,完成率99.1%,毕业率99.9%,初中阶段入学率106.4%(其中净入学率91.2%),辍学率1.3%,完成率89.2%,毕业率97.3%[6]。

(二)职业培训对人口就业的促进作用

如果说基础教育大大降低了农村人口文盲半文盲率,提升了人口的文化素质,那么,专门而有效的职业培训则为农村人口顺利完成非农化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援。

峨边彝族自治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原名峨边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于1984年,1996年更名。主要职能为,开展就业再就业法律法规宣传,免费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者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十五”以来,按照市场用工需求开展定向的和创业的培训,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1897人次,经过调查了解,通过培训的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相对稳定,工资待遇普遍比未参加过培训的人员高。

(三)科技兴农政策促使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科技兴农的作用反映在:首先,普及科学技术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较大的产出,增加了农业收入,同时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有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同步完善,为农民增加收益。这是从根本上促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乐山市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年)>工作方案》的安排,峨边县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少数民族山区人口自身科技能力。主要表现在:

1、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帮助广大农民特别是居住于偏远山区的彝族农民、贫困人口,接受科学现代的农业生产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现代意识,适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管理要求。加速移风易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反对愚昧的新风气,推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共同发展。

2、提高广大农民特别是彝族山区原住民科学的生产和生活能力。通过学习科学文化常识、提高适应现代文明的生活能力;促使农民致力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建设

生态家园。让农村贫困人口掌握和运用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实现自主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适应二三产业劳动力市场的竞争需求。以就业带动脱贫,以劳动创造收益,以自身人力资本实现人口价值。

四、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人口能力脱贫的途径和对策措施

峨边彝族自治县的实践经验告诉人们,解决能力贫困是发展地区经济,促使人口脱贫(包括消除代际贫困)、改变落后局面、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而提升人口能力主要依靠教育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根据调查得出,未来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能力脱贫主要途径和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加大地区教育的覆盖程度和技能培训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贫困地区人力资本投资。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的要求,切实把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坚决执行适龄儿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边远山区的学龄儿童提供住宿条件和相应的生活补助,对于能够升学和继续深造的学生予以奖励和扶助,消除因贫失学状况的发生。

中央财政在安排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时,要将义务教育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考虑,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教育投资是最重要的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最基本的途径。在贫困地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通过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进而使他们转移到二、三产业,是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发展国民教育是人力资本生成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的实践表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劳动者文化程度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劳动力得到技能培训,扶贫部门要探索有效的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劳务培

训的作用,整合资源,多方配合,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力争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而有目的的进行技能水平培训,适岗定训,按需培训。采取订单式培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计生政策相较于汉族来说较为宽松,许多人口数量较少的民族,仍然实行相应的鼓励生育政策。长远看来,针对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在少数民族中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是为了使少数民族人口有计划地发展,抑制人口盲目增长的势头,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同时促进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根本大计来考虑,也应该对少数民族人口实行计划生育。这是促使少数民族自身繁荣、进步的需要,是符合少数民族根本利益的有效措施。

(三)政府积极作为。

1、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补贴,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峨边等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地方财政长期处于负增长局面,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分配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以交通运输、电力、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充分利用大渡河的水运,提高民族地区交通运输能力。加强民族地区电网建设,提高电力输送能力,解决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用电问题。抓好大中型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努力解决边远山区行政村通电话难和人畜饮水困难,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加强城镇公用设施建设,推动民族地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提高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

2、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实现民族地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劳动者本身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局。

劳动者良好的健康状况是社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力资本实现保值和增值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把对劳动者的卫生健康投资作为一种生产性投入,纳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健康水平,降低地区间传染病、地方病的危害,不断改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本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加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民族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针对民族地区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突出的实际,大力发展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完成民族地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改造建设任务,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基本覆盖民族地区各县市。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分析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作者:————————————————————————————————日期: 2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如果有?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回头扶我?把?如果有?天我无力前行,你是否愿意陪我?个温暖的午后?如果那是?个你不熟悉的家,你会不会把善良当做路牌?如果这是?个国家的未来,你是否让他酣睡不在彷徨? ——电视节目《变形记》摘要:本文是对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与简要总结,冷静、客观分析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表达感想与感悟。 关键词:农村教育社会改革 (一)、农村教育大环境分析 1、教学基础设施落后 7月15号,我走访了xx小学和xx中心学校,调查发现,农村学校的硬件实施、软件实施存在严重不足。例如,体育场地建设滞后,球类场馆仅篮球场一块,且为硬质水泥地,篮板、篮筐已年久未修。操场由小碎石铺成面积有限,单杠、双杠等健身锻炼器材更是少之又少。学生住宿条件也不容乐观,一间宿舍平均住16人,且无独立卫浴。学校信息教学设施缺乏,电脑数量有限。教师水平较低,且存在较严重的优秀教师人才流失问题,老师的课题研究、学科交流数量有限。总之,这方面是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

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须高度重视。 2、家庭教育环境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的现实的。家长白天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等到考试成绩出来,家长发现孩子的成绩和改变命运的目标相差甚远,心急如焚。但是,自己不会教,也不会用正确方法引导孩子,很多家长就会去买一堆的习题书逼着孩子去做。孩子做完以后,家长不会帮着孩子订正,原来不会的还是不会,没有任何效果,只是徒增孩子的负担。家长看到孩子做了,就以为自己帮助到了孩子。等到下次考试成绩出来后,家长又将大失所望,渐渐的开始不耐烦,斥骂孩子,这大大激发了孩子逆反情绪,对孩子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走访时遇到过这么一个学生,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 农村教育现状调研报告范文(一) 一、调研背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筛选器”的功能,又具.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二、调研对象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重要地位。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三、调研目的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3、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浅谈农村贫困问题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 一、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成的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表现出零星性的特点。我国贫困人口零星分布还表现为牧区人口、库区人口、高山高寒人口、边界人口、雷区人口、船民人口等等。(4)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5)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

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策略-最新文档

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策略 当前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由于思想准备不够、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等原因,素质教育收效甚微,危机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学生素质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部分中小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了解到农村中小学一些学生的素质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着较为危机的问题。一是道德素质较差。二是心理品质较差。三是创造能力较差。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顾明远说素质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德育为先,二是能力为重,三是全面发展。详尽来说,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就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素质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思想品质教育。人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培养的。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首位的。一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再优异,倘若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怎么会是个有用之才呢?有个形象的比喻十分牵强:“孩子的智力不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品德的好坏关键是要靠从小养成。因而,中小学应把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中小学生德育详尽标准,开展行之有用、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动。通过看得见的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感,形成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心理康健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造成当今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康健,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且朝低龄化发展。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农村中小学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例外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增强受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 农村幼教现状对策 [摘要] “把教育的视线延长到孩子出生的那一刻!” 不久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发出了这样急切和郑重的呼唤。 100年前,同样的一个金秋季节,中国第一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幼儿公共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在武昌诞生。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幼教从以往自发、封闭的家庭教育形态走向社会。中国幼教社会化的第一步,可以说完全是以西方为摹本的。但是100年来,以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为代表的中国幼儿教育先驱以及一代又一代的后继者,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展开了持久而艰苦的探索历程。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幼儿教育又发展到什么状况呢?以美国为例,美联邦政府与国会对学前教育愈来愈重视。白宫于1970年和1981年两次作出决定,把发展托幼事业作为国家最重要最迫切的需要之一。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前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准备。基本内容有:到2000年,所有美国幼儿都要做好入学准备;所有的残疾儿童和处境不利 ........ ....的儿童都能受到高质量的与其 发展相适应的幼儿教育 ..........,以便为入学做好准备;要使儿童都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和医护,以便保证在入学时有健康的身体和大脑。 时隔100年,发展中的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呢?中国贫困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 农村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特别是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 八十年代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速度的加快,使昔日贫穷山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幼儿教育已逐步得到了重视,并且有了较大的发展,幼儿入园(班)率逐年提高。 但是,据湖北省2002年对农村儿童发展状况的一次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2年,我国现有的幼儿园数虽从1976年的44.26万所增加到141.18万所;入园幼儿人数从1976年的1395.5万上升到2036万。但近年来幼儿入园率呈下降趋势,发展形势令人担忧:2001年幼儿入园人数比1995年减少了690万人,减少幅度为25%,减少幅度大于人口下降幅度。目前,全国0-3岁幼儿的毛入园率仅为33.62%,低于“九五”规划目标11个百分点;而且农村幼儿保育教育质量与城市儿童的差距越来越大。 也许你会认为,中国农村人口众多,适龄儿童的入园率低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不值得奇怪。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些地方政府简单照搬企业改制的做法,将公办幼儿园推向市场造成的必然结果。 发展中的农村幼儿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前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寻求这些弊端的矫正对策,尽快地提高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不仅是实现中国政府对《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和《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承诺的需要,也是提高二十一世纪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迫切需求。 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育现状 在现行办学体制下, 农村贫困地区幼儿教育以公办小学中的村、点小学校附设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学前班和民间私人办园的形式双轨并行,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幼儿教育在步履维艰的发展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况调研报告

2017市农村贫困人口状况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福利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贫困现象却依然存在,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不仅关系到社会稳定,而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深入了解我市农村贫困人口情况及存在问题,市政协法制委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民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在王世英副主席的带领下,赴定边、靖边、吴堡、xx县等几个县区,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及政府扶贫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贫困县1个,其中7个县列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吕梁山片区,另外定边、靖边被列入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陕西省的扶贫开发标准提高到2500元后,全市有贫困人口88.02万人,经过两年的扶持,截止XX年底,全市仍有贫困人口71.9万人。据调查数据统计,XX年我市农业总产值只有69.06亿元,仅占全市总产值的2.5%,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2381元,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2%左右,贫困群体主要集中在生产条件较差的农村常住人口中,贫困人口收入构成中转移性收入约占63%,家庭经营性收入约占23%。收入低而不稳,极易返贫,此外,诸如孩子上学、婚嫁,大灾、大病等情况,返贫问题非常突出。 XX年-XX年,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45亿元,较上一个五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3.54亿元增长7倍多。其中、市级财政扶贫资金11.7亿元,较上一个五年市级财政扶贫资金累计投入1.36亿元,增长近9倍。XX年以来,启动实施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移民搬迁共投入省市财政扶贫资金14.2亿元。实施搬迁项目84个,搬迁24881户、101977人。全市共投放扶贫贴息小额到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我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现状 众所周知,随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将完成,中国贫困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基本脱贫,达到温饱生活的水平线,这是一个举世瞩目的功绩。同时,我们还应对目前贫困人口问题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中国贫困人口问题,为消除贫困扫除人口障碍。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具有如下现状: (1)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一遇天灾人祸,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户又会返贫。虽然国家目前没有统一完整的返贫数字和返贫率的统计,但根据曾毅在《反贫困与可持续发展》一书中指出广西一些贫困县的返贫率的计算估计。目前全国按最保守的10%左右的平均返贫率来算,应有1000万左右的返贫人口。还有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即未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乡村,仍然存在着一个贫困阶层,尽管缺乏准确的统计数据,但若按照3.5%的保守比率计算,亦至少有2000多万。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人口增长速度快,表现为农村贫困户新增人口的程度快和城镇贫困人口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而增加。根据“四普”资料,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多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贫困人口的增加还表现为另外一个特征,就是老年贫困人的出现。 我国贫困人口的素质低下,不是某一方面的低下,而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个方面的全面低下。长期以来由于教育落后,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一直偏低,有些地方整体平均文化程度还不足小学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营养不良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的身体素质表现为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生率较高。所以,总的来说贫困人口素质差,特别是贫困地区文盲率高是我国目前的人口素质现状。 (3)贫困人口结构不合理,分布急集中又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布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集中性。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由国家和省、自治区政府分别确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中。二是零星,位于贫困县之外的农村贫困人口零星地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另外在我国大部分城镇都存在着由各种原因造

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完整版

调查报告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摘要:学生是学习和发长的主体,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如何提高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质量是我国当前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贫困山区农村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贫困山区农村的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教育现状;课程体系;教育现状 要发展贫困山区农村,必须首先要诊断农村即穷困地区教育的症状。农村教育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如师资、设备、经费等都是贫困山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大障碍。“城市中心”的教育现象更使山区孩子远离了山区农村这一特定环境,更加大了贫困山区学生的学习难度,山区农村教育呼吁:键构符合农村山区教育的教育模式或课程形态。现行教育既不利于贫困山区学生参加当地的生产劳动,更为加大城乡贫福差距埋下根源。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总的看来,我国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主要表现以下儿个方面: 1、家庭环境影响。一些离异、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失去家庭温暖,无论是心理还是身心都留下阴影,使孩子性格变成冷漠、孤僻。特别是有的父母离异或丧偶后再婚更是对孩子不闻不问,祖辈人只是对孩子怜爱,照顾好孩子的生活已经吃力,何谈帮助孩子学习,一旦学习成绩不理想,孩子自动放弃求学,尽早打工独立生活,以图改变生活环境。近儿年,大学生上学成本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毕业就业难问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所以许多贫困家庭主动放弃子女上大学,有些孩子只上到初中毕业就到工厂打工挣钱。由于有了读书无用的思想,也就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了。 当我在富东中学实习时,遇到一些这样的家长。在家访时,我把儿位孩子学习不认真的情况向他们家长反映,家长坦言他们从未过问孩子的学习惜况,特别不主张孩子在夜晚花时间学习,认为既影响孩子的身体乂浪费电。他们也不责怪老师,认为孩子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是由 “八”字排定的,与后天的培养没有多大关系,有出息的不用教育也会有出息;没有出息的就算再花多少功夫也是白费劲。 2、教育经费短缺。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其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3、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富东中学占地面积为2925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470平方米,教学辅助用房为1252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为255平方米,生活用房为2936平方米,绿化面积约700平方米,建成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共有35台计算机供教学使用,有藏书5500册的图书阅览室一个,有60平方米的实验室一个。 与城市相比,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学校图书陈旧,试验、电教仪器不完备,多媒体设备缺乏,学生计算机比例远远低于城区学校,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更为不足。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少量多媒体教学仪器,

农村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一、调查目的 对务川县分水镇教育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乡村振兴中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发展当前农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建议。 二、调查对象 分水镇中学、中心完小的老师、学生及部分家长。 三、调查内容 了解中学升学率、业务教育完成情况、学生及家长对业务教育的思虑。四、调查方式 调查问卷、实地走访、收集资料。 五、调查时间安排 本次调查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2018年2月2日到2月8日,制定调研计划和调研目录,整理此次调研所要掌握的问题和实现目的。 第二阶段:2018年2月9日到4月2日,实地调研 第三阶段:2018年4月3日到4月20日,撰写调研报告

务川县分水镇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而且当今时代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中国要走向世界必须培养优秀的人才,而“农民问题是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村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人才的支撑,农村要转型,必须有农民思想、心态、人格的转型,这使我们必须关注农村的教育事业。 一、分水镇教育发展现状 分水镇是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下辖镇,位于务川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务川至重庆彭水、武隆干线公路穿政府所在地的集镇而过。是务川北上重庆、通江达海的主要途径。东与茅天镇交界,南与砚山镇相连,西与泥高镇接壤,北与浞水镇毗邻。境内属典型的高山、半高山地区,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有锦鸡、五步蛇等珍稀动、植物品种齐全,有“活化石”野生银杏,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红豆杉,兰草繁多,桂花遍布,素有“兰桂之乡”的美称。 当前分水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中心完小1所,中心幼儿园1所及村小学3所,共有中学生500多人,小学生600多人。去年分水中学高中升学率为45.2%,职业学校升学率为28.2%,小学升学率99.1%。其中包括部分跟随父母到外地打工上学及县城升学的学生。 二、调查结果 由于此次调查问卷被老师当成了课堂作业,同学们对我的问卷作了非常认真的回答,从对问卷的统计来看,61%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19.5%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9.5%的学生害怕学习。而且,我在调查中还发现,英语是初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有56%的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是崇洋媚外,对以后的生活一点用处没有。关于学习目的,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约一半的学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约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就业,约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没有考虑。约三分之一的同学有考大学的的打算。而有务农打算的学生很少,不足十分之一。学习态度上,同学们还都比较认真,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说能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但仍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认为老师讲得不好或听不懂老师的课。对老师的看法上,80%的同学认为老师的讲课方法古板,和同学们的交流不多。还有一些同学不理解九年义务教育,说没有学完的必要。一半以上的同学觉得家长教育很不得当,只关注自己的成绩。 许多乡亲认为有了钱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可是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许多乡亲长年外出打工,父亲单独外出打工的占有很大的比例,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又当爹又当妈,上有公婆,下有孩子,农活家务一大堆,自己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且很多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较低,且大多数侧重于纪律方面,而对学生提出考高中、特别是考大学要求的家长越来越少,从而在学习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内家庭松外学校紧的矛盾局面。家长表示高中和大学高额的学费是他们更愿意认孩子学习一点

2021年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调查报告

2021年贫困人口现状与脱贫对策调查报告 一、全县贫困人口的状况与分布 通过逐户摸底、建档立卡,2021年,按照国家划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贫困标准计算,全县共有贫困人口_户、_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_%。具体状况和分布如下: ㈠从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看,在_户贫困户中,人均年现金收入在1500元以下(含1500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 _%;15012021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20212500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25012736元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 ㈡从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看,户均离村主干路2.1公里, 其中离村主干路5公里以上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户均当 家田1.2亩(人均0.37亩),其中无当家田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 数的_%;饮水困难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未通广播电视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住危房的有_户,占贫困户总数的_%。 ㈢从贫困人口分布情况看,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 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 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巡检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 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

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_______镇有_人,占该镇农村人口的_%。 ㈣从重点贫困村分布看,全县有省定贫困村41个,其中, _______镇6个,_______镇6个,_______镇6个,巡检镇4个,_______镇4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_______镇3个。此外,_______镇和 _______镇为全市重点贫困镇。 ㈤从贫困户类型看,全县贫困户大体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 为暂时型贫困户(因灾、因病、因学和多子女等)。这类群体一般 经过35年的时间,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的努力可实现脱贫;第二 类为资源能力型贫困户(缺土地、资金、技术等)。这类群体通过 政府帮扶可以较快实现脱贫;第三类为特殊型贫困户(伤残、智 障、无后续劳动力资源等)。这类群体无法通过帮扶实现脱贫,只有通过政府救助或纳入低保才能保障基本生活水平。 二、致贫的主要原因 ㈠自然条件恶劣。全县11个镇(区)中,有7个镇属于高寒山区,耕地少、地力脊、石漠化严重,山洪、泥石流、干旱等自然 灾害频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脆弱,农业比较效益低。2021年,7个山区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200元左右,比丘陵4个镇(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少3300多元,贫困发生率比丘陵地区高出11个 百分点。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现状与发展 韩嘉玲非常高兴,我以为这样冷门的一个题目不会有同学来听,结果那么多同学来关心农村教育,让我感到非常高兴,现在就将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一些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偏重讲贫困地区,我先介绍一下,我大概在90年和91年在贵州省黔东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扶贫工作,所以你们等会看到的一些照片就是当年在那边工作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些也比较早,但也可以反映一些农村教育的情况。还有一些照片是2000年在甘肃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所做的一些有关教育的调查研究。 那么农村教育应该包括那一些呢?我想农村教育应该是指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各种教育。农村教育应该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农村的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基本上指的是学校里面的正规教育,或者是学校里面的义务教育,当然教育里面又分为义务教育以前的和以后的,我想我今天会比较集中在贫困地区农村的义务教育这一块,不过我还是要指出农村教育不是只包括农村的基础教育或义务教育。还有一个就是非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不像学校教育,它没有固定的形式,比如说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固定形式和场所的,非正规教育很重要,它不是一个学历教育,基本上是和农村的发展相关联的一种教育,比如中国现在在贫困地区做了许多这种小儿信贷的服务,借钱给农民,让他们去养鸡养鸭,在此过程中教他们一些农村的实用技术,这种实用技术的教育就是属于非正规教育。在我国,可以把农村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包括扫盲教育都可以归入农村非正规教育。事实上我国过去在农村的非正规教育方面做得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有关扫盲的时候做了很多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农村教育,创造出很多丰富的农村教育的形式,这样的一些形式至今还被许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传播和借鉴。我们出去看到就问,你们这是从那里来的,他们就说这是从你们中国传来的,可是我们过去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的农村教育我们已经不太熟悉了。比如说在过去在扫盲的过程中,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回家教他们的祖父母的那种包学小组,或者是在树荫下,工厂里及在农村各种场合所进行的各种教育,比如说在冬天农民不能种地的时候开办的冬学班,比如说在街头放了一些识字牌,强迫你去认一些字,如果你不能认字就不能过去,虽然有一些强迫的性质,但这也是一种推广的模式。当时在牧区的时候,因为牧区非常分散,很多孩子上学很困难,所以就建立了所谓的马上学校,老师骑着马到牧区的每一个点去给孩子上学,或者在湖泊区的那种船上学校。当时有各种各样形式农村教育,可是今天完成了扫盲的工作以后,那些形式的教育已经很少了。最后一种就是所谓的informal education,我不知道怎么翻译,它就属于一种没有组织、没有事先计划的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是阅读看报纸、广播、电视、民间文化传统等形式,这个在以前农村也是非常丰富的,有一些放映对到农村去传播知识,这些都属于informal education,这些我们今天都不会讲,今天我们就针对农村学校里这种义务教育的情况。 基本上,我们国家到2000年时候基本上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什么叫基本普及呢?事实上,大概是85%的地区的人口普及了义务教育,换句话说就是还有15%的地区没有普及义务教育,甚至还没有普及所谓的六年义务教育。所以我们以为好像是大部分普及了,其实还有很大的一块,而在这种所谓完成教育验收,或者是这些统计数目事实上和现实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去的甘肃的4个贫困县,有两个县已经完成了普初验收,实际上这两个县是被别人要求在2000年或者2001年必须完成普初验收的,事实上这两个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没有办法达到要求,可是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它到了2000年的时候为了完成达标,它就必须造一些数字,为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现象呢?因为我们在甘肃的调查项目中我们做了一套经费的分布调查,中英合作项目中的1500万资金要分配给他们,怎样决定分配呢,那就不能用传统的指令式的我觉得差我就给你多,我觉得差就给你少,它是用一些指标来做,就是你的教育条件越差,没有完成普初的学生越多,我们给你越多的钱,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贫困状况分析 1.1 贫困与中国的贫困群体 世界银行在《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给“贫困”下的定义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我国的贫困群体可以归纳为无法合法地获得基本生活条件并参与基本的社会活动的人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对全国6万农村人口的消费支出情况进行的入户调查,确定农村贫困标准2003年为人均年收入637元,按照这一标准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有2 900万,城市中有2 000~3 000万的贫困人员需要救助。这两部分人口属于绝对贫困人群。 这一贫困群体主要由以下两类人员组成:一是计划体制下的贫困群体。一般是城市中的三无人员, 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人;农村中的五保户,由集体经济负担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疾人员。二是市场体制下的新贫困群体,城市下岗、失业、半失业而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以及在农村中因城市化,而“上班无岗、种田无地、劳保无份”,生活陷于贫困的失地农民,以及流动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部分农民工。除了这一绝对贫困人群外,我国还有近2亿的农村人口的年均收入是在850~950元之间,以及一些因灾返贫和因病返贫的人群。 1.2 中国的贫困现状 1.2.1 计划体制下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基本缓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基本上走的是一条由农村补贴城市,农业补贴工业的发展道路,因此在计划体制下,贫困主要集中在农村,表现为“普遍性的区域贫困与极端贫困”。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中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迅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在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力得以能够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扶贫运动,使一些贫困地区摆脱了绝对贫困的处境,取得的扶贫成就举世瞩目。2004年10月17日,“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宣布: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 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 1.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贫困问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中除了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三无人员外,基本上不存在贫困群体,城市居民可以享受到许多国家给予的优惠,比如就业、上学、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通过户籍制度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区分开来,逐渐形成以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城市经济体制。随着市场化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降,从而使职工的生活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目前,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和集体单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就是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在转轨过程中普遍表现出对市场的不适应,造成了自身的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破产、倒闭,减发、停发职工工资,造成城市“新贫困群体”的出现。 从收入分配制度上来说,由于规范和调节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法律、法规、经济杠杆、行政措施等存在许多缺陷,从而导致了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非透明化、非制度化,同时由于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不力,对低收入群体又保护不足,使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拉大,造成相对贫困现象。 2 当前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1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含义及基本特征 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以盈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 由于非政府组织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因此它具有和政府与企业相区别的特性。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萨拉蒙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五特征法,只要是符合这5个特征的社会组织都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某乡镇位于上高西部边陲,,属于典型的农业之乡。乡农业以产 粮、药材、种植和猪、鱼养殖业为主。乡镇企业以建筑、养殖、药材业为主. 我们下乡调查,我们参观了他们的中学。一栋三层楼的教学楼和几间教师住房互相对峙,两座建筑之间便是简陋的黄泥操场??这也是孩子们唯一的活动场所。这就是芬水中学给我们此行留下的第一印象。据了解,在湘乡地区比这更破旧更贫困的学校还有很多,这所中学只是所有贫困学校的一个缩影。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以及在学校给当地小孩上课,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眼睛里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盼。听到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跃南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很多,这些问题存在的同时,也决定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 我所调查的中学,共有老师35个。其中20岁?25岁的老师占总比例的25%,28岁?45岁的已婚老师占总比例的55%,临进退休的老教师占总比例的20%。民办教师占总比例的80%,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还不到总比例的20%。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英语,不懂微机操作,带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老化,很多学校不能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全面开课,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我在给当地学生上课时发现,他们几乎是不说普通话的,就连上课回答问题都是用家乡话,我问他们老师上课时说的是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很少有老师说普通话。我们在进行培训时,他们学校正好有一名英语老师在给一些学生进行补课。那个老师在进行英语发音时竟然也是一口的乡音!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

贫困村及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状况的 调研报告 位于山西省北部,北隔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凉城县接壤,西与朔州市右玉县毗邻,南连朔州市怀仁、山阴县,东靠大同市南郊区。境内国土面积1314.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2万亩,林地88.56万亩,草地38万亩。全县辖3镇6乡228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其中:农业人口10.8万人。境内土地资源广阔,煤炭资源丰富,既是传统的农业小县,又是全国重点产煤大县,更是典型的黄土丘陵区。总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是山地丘陵多、平川少,土地贫瘠,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无霜期短,水资源严重匮乏,为了解和掌握全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基本情况,我们对左云县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情况如下: 一、贫困村基本概况 据对228个行政村初步统计,农业总人口10.8万人中,处于贫困线下的有8883户,12472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1.5%。涉及到9个乡镇,228个行政村,其中:贫困人口在30%以上的村庄52个;贫困人口在50%以上的村庄29个,目前在册人数300人以下,常住人口不足150人的偏远山区农村48个,3524户,8665人,需要搬迁的村庄9个,534户,1636人。搬迁遗留旧村32个,7399户,17994人。他们的生产、生活存在的特

殊困难和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交通、饮水、用电、住房、通讯等基础设施仍然相当落后。一是交通难。81个贫困村中,未通汽车的有25个。“交通难”导致农副产品流通难,市场占有份额低,农产品收购价格降低,农民增收难。二是饮水难。据统计,全县贫困村中还有28个村5680人饮水难问题尚未得到解决。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自来水入户仅有760户,大多数群众还没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三是用电难。全城区贫困村中虽已不存在无电村,但由于基本未进行农村电网改造,用电损耗大,因此经常缺电。四是人居环境条件差。虽然贫困村中没有稳固住房的只有92户272人,但由于缺乏科学布局,人畜未进行分离,村中卫生条件差,居住环境不容乐观。五是通讯难。调查的81个贫困村中,尚有些村未通电话,未通广播电视。 (二)贫困村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防涝抗旱能力比较差,卖粮难问题比较突出。这些贫困村农田水利设施落后,大部分无灌溉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因此大部分属中低产田,基本上靠天吃饭。 (三)缺乏发展经济的"领头羊",村委会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清晰的思路。在调查中,发现许多村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村委会干部对于该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没有清晰的思路,一味强调该村资源

如何改变贫困地区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

如何改变贫困地区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2012-04-17 13:13:05 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钱丽花点击:次 发表评论| 只看新闻图片| 字号T|T | 分享到: 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贵州、广西、青海等中西部内陆经济不发达省区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贫困地区专业的艺术教师也相当缺乏,往往任教的都是非专业艺术教师。 日前,中国扶贫基金会发布了《部分贫困地区音体美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该报告对贵州、广西、青海等中西部内陆经济不发达省区47所学校的2066名学生和47名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报告显示,贫困地区超过90%的农村学生表示喜欢上音体美课程,而学校音体美教育资源匮乏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学生需求。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绝大多数学生连最基本的音体美学习用品都没有。其中,学生音乐用品的拥有情况更不乐观,八成学生无音乐用品,而拥有量最多的乐器是较简单的口琴和笛子,却也占不到总人数的10%。 记者曾经采访过一个在京举办的民族地区优秀青年乡村教师文体培训班,来自民族地区的多位艺术教师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学校的文体设施基本没有,有的学校有篮球架却没有篮球;有的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只有一台老式录音机;有的学校美术课所用的彩色粉笔都较为缺乏…… 此外,贫困地区专业的艺术教师也相当缺乏,往往任教的都是非专业艺术教师。在有的学校,一名艺术教师包揽了音体美所有的课程,学生学什么完全看老师本人的兴趣,艺术教育形式和内容也简单得让人担忧。就如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助理陈洪涛介绍,在受访学校调查时发现,美术课基本上是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学生简单临摹;音乐课成了流行歌曲的教唱课;体育课要么是集合整队跑跑步,要么是“一个哨子一堂操”。再加上一些地方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认为是“副课”,经常为“主课”让路,艺术教育几乎是名存实亡。 硬件上的文体设施匮乏,软件上的专业师资不足,让艺术教育成为贫困地区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而贫困地区艺术教育的薄弱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使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快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引导各地中小学彻底改变“主课”与“副课”的观念。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落后现状。

中国贫困现状

中国现在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含城市)、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按照联合国人均消费1.2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还有1.5亿贫困人口,大体分布为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人口。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由散步逐步向某些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地域集中。同地理环境有极强的正相关性,进入21世纪,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我国山西、山西、甘肃、宁夏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和云南、广西、贵州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率低,生存条件恶劣,一直是中国农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贫困人口57%的所有收入仍然来自农业,贫困人口对农业有着严重的依赖性。此外,地理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对贫困的影响仍然很大。2005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分布在西部地区,52%的人口分布在山区。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实施,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减少,人力资本缺乏作为导致贫困的一个原因,它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是低教育的人口和健康状况不良的人口,贫困发生率要显著高于普通人口。 中国扶贫政策可分为三类,即开发式扶贫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和惠农政策。中国扶贫政策的突出特点,就是城乡扶贫长期采用双轨制的扶贫方式。开发式扶贫政策主要针对农村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侧重于生产性开发;社会保障政策至今主要以城镇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此外,惠农政策包括医疗、教育,税改等很多政策,主要不是针对贫困人口。而是采取了选择贫困县、贫困村的区域瞄准办法。贫困人口没有能从扶贫开发中同等受益,扶贫开发带来的好处更多地被贫困地区内部的中等甚至高收入家庭享用。部分扶贫项目的可持续性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如信贷扶贫到户贷款的回收率很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