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部编版短诗五首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奖

3 短诗五首(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

一、导入新课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月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教学提示】

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

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

(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 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

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到你头边..

放一束红山茶。 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 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 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三、板书设计

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

《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

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断章》

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涵。

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目标导学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卷来,雨从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又有什么深层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目标导学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明确:①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②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

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③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三、板书设计

《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

《风雨吟》——象征:风雨“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教学反思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简单了解分号的用法,认识句群。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认识句群,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发展个性,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准备:收集描写山的有关词句,收集有关五花山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描写颜色的词语?谁能说说描写山的词语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板书:五花山)。 师:你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五花山”? (生:山上有五朵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薛卫民的家乡五花山寻找答案吧。 (学生初读课文)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 (生:因为它是“五颜六色”的……) 三、品读课文,重点了解。 师:课文描写了五花山的几个季节? 生:春季、夏季、秋季。 师:主要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像美? 生:秋季 师: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读课文) 师:把课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划出来,标出序号,读一读。 教师随学生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 (1)金黄色(2)杏黄色(3)火红色(4)紫红紫红(5)翠绿 四、美读课文,升华情感。 师:让我们轻轻地走进五花山的秋天,读一读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的句子,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这种颜色的喜欢读出来,读得让听得人也喜欢。) 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颜色,大声读句子。 师:谁喜欢金黄色?谁喜欢杏黄色?谁喜欢火红色?谁喜欢紫红色?请你们来读一读。 (四名学生分颜色读句子,随机指导朗读有关句子。)如: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编写几句赞美景色的话。并仿写片段。 教学重点: 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众多的名山大川,你们在假期里和自己的父母去过哪些名山呢?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大声自由的美美的读一读,想一想这座山为什么叫五花山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吗?(课文最后一段) 五颜六色是什么意思?还有其他什么词语可以形容呢?(五彩缤纷) 五颜六色是形容哪个季节的五花山呢?(秋天的五花山) 这五彩缤纷的色彩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五花山的秋天吧!(课件播放图片) 三、教学秋天的五花山 过渡:五花山上色彩最丰富的季节要数秋天了。 (一)自由读 (二)出示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 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 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绿)。

1、朗读指导 读好关键词,边读边想象。 预设一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它的美? 1、抓关键词指导朗读 2、朗读展示 预设二 出示: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梨。 1、师: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东西的颜色是杏黄色? 2、师:看到杏黄色,就想到了——(丰收)作者用到了联想 3、引读(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丰收的喜悦) 四、教学春天、夏天的五花山。 1、五花山的秋天的确美,那么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又是怎样的呢?自由读读描写五花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段落,找一找春天和夏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绿) 2、那这两种绿又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春天 (1)、春天的五花山是一种什么样的绿呀?(淡淡的绿,嫩嫩的黄) 自己读一读,划出让你有感触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并带着这种感受来读一读。 (2)、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色的,但是绿得不一样,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呢?(浓浓的绿) 自己读一读告诉我夏天的五花山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重点指导学生感受“像被绿油彩涂过”这句。 指名读 五、拓展延伸,安排小练笔 1、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五花山的春天、夏天、秋天的美丽景色,那么,五花山的冬天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2、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五花山的冬天。 3、汇报交流 板书: 春天:淡淡的绿嫩嫩的黄五花山夏天:浓浓的绿

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我上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个点,牵成一条线,逐步深入。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1、知道什么是联想, 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出示句子: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 自己好好地读读两句话,第一句话已经写出了树林的颜色,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去后面这半话呢? 2、 交流第二句好在哪里。 生1:第二句话写出了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让我感觉这金黄色很亮很亮。 生2:第二句话让我感觉到这阳光一定是金灿灿的。 师:像这样的句子,作者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阳光到集中到一起,这种由一样事物想到另一样事物的写法我们叫它联想。(板书:联想)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作者看到金黄色,想到会是阳光,而不是别的灯光、月光或者什么光呢? 生1:因为阳光是金黄色的。 生2:因为灯光、月光都不会给人金黄色的感觉。 师:是的,金黄色和阳光的颜色是相似的,所以作者会由金黄色想到了阳光。那你能读出联想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读得不好。 师:当我们读联想的句子时,读到联想的这一部分,速度可以慢一点,仿佛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指名读,读得不错。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语速比较慢,我听着听着也仿佛产生了联想。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它提示了我们这个句子是联想句,如果你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词语,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该生读得很好,也突出了好象这个词。 师:你是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关键的词语。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关键的词语,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注意速度和关键词。(生读,读得相当好。) 师:联想的句子中往往都会有个词语提示我们这是作者的想象,

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围绕“自然”这个主题,《古诗两首》中《登鹳雀楼》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运用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黄山奇石》课文通过描写“仙桃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表达了作者对黄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日月潭》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抒发了作者热爱宝岛台湾,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葡萄沟》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2.丛书简介 本单元主题丛书内容有以自然为主题的文章《黄山印象》、《飞越海峡看台湾》、《美丽的蝴蝶岛》、《南海明珠——海南岛》、《庐山云雾》、《五花山》、《美丽的长白山》、《美丽的武夷山》、《神奇的童话世界——九寨沟》、《洱海》、《家乡的天鹅湖》、《江南小巷》,彰显了祖国山河壮丽,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还有“古诗中的风光”,集中了《四时》、《芦花》、《贞溪初夏》、《花影》、《出郊》五首写景的古诗。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体现经典国学文化特色。3.单元双线主题

人文性主题——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 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工具性主题——阅读主题: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表达主题:感情朗读,在语言中体现喜爱之情。 单元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2.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感情朗读,在语言中体现喜爱之情。 单元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中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和对少数民族的热爱之情。 难点:联系生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单元课时安排: 周课时为__8_节,两周共计__16___节。

《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五花山》的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个点,牵成一条线,逐步深入。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目标: 1、知道什么是“联想”,能找出运用“联想”这一手法的句子理解体会。 2、能掌握读好“联想”的句子的方法,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过程如下: 出示句子: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自己好好地读读两句话,第一句话已经写出了树林的颜色,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加上去后面这半话呢? 2、交流第二句好在哪里。 生1:第二句话写出了“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让我感觉这金黄色很亮很亮。

生2:第二句话让我感觉到这阳光一定是金灿灿的。 师:像这样的句子,作者看到了金黄色,就想到“阳光到集中到一起”,这种由一样事物想到另一样事物的写法我们叫它联想。(板书:联想)同学们想想看,为什么作者看到金黄色,想到会是阳光,而不是别的灯光、月光或者什么光呢? 生1:因为阳光是金黄色的。 生2:因为灯光、月光都不会给人金黄色的感觉。 师:是的,金黄色和阳光的颜色是相似的,所以作者会由金黄色想到了阳光。那你能读出联想的感觉来吗? 指名读,读得不好。 师:当我们读联想的句子时,读到联想的这一部分,速度可以慢一点,仿佛一边读一边想。你们用这个方法试试看。 指名读,读得不错。 师:你刚才读的时候语速比较慢,我听着听着也仿佛产生了联想。这里还有一个词语,它提示了我们这个句子是联想句,如果你读的时候注意一下这个词语,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指名读,该生读得很好,也突出了“好象”这个词。 师:你是很聪明,一下子就找到关键的词语。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关键的词语,现在大家一起来读这个句子,注意速度和关键词。(生读,读得相当好。) 师:联想的句子中往往都会有个词语提示我们这是作者的想象,句子中的“:好象”就这样的一个词语,你能给这里的好象换一个词

冯艳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义乌市香山小学冯艳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简单了解分号的用法,认识句群。 教学重点: 1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认识句群。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发展个性,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准备:收集描写山的有关词句.收集有关五花山的资料和课件 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山的图片。(欣赏) 师:你能说一个描写山的词语吗?(高高的,险峻的)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板书:3五花山),一齐读:3.五花山 师:关于“五花山”,你想知道什么?你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五花山”? (生:山上有五朵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一起走进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五花山寻找答案。请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叫“五花山”? (学生初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出示: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师:“五花山”上到底有哪些颜色,请默读课文,圈出来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一读。 (学生默读课文) 师:作者写了“五花山”的哪些颜色。(绿色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师随学生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作者向我们介绍五花山的时候,描写了五花山的几个季节?

生:春季、夏季、秋季。 师:作者按照季节转换的顺序,写了五颜六色的五花山。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出示: “我”的家乡在大山里,一年当中,山的颜色是(不同的)。春天,山是(绿色) ; 夏天,山也是(绿色); 秋天,山不再是一种颜色,有(金黄色),有(杏黄色),有(火红色),有(紫红紫红)、还有(翠绿色)。 因此,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三、品读课文,重点了解。 师:你觉得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美? 生:秋季 师:让我们走进五花山的秋天,请细细品读第4自然段,思考(1)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2)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美?圈一圈,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谁先来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师:这段话第一句总写“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的了”,后面分写了山林的五种颜色(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色),这样的段落结构,我们称为“总分结构”。 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 生: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点红) 师:在写法上,作者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写出了五花山秋天的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最美? 你还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最美? 秋天,五花山的()色让你感到美? 指导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 教学目标: 1、感受五花山不同颜色所呈现出来的美; 2、初步感受运用联想将句子写具体、生动; 3、仿写,通过联想写冬天的五花山。 课前:做个小游戏,示:你联想到了什么?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会联想。 板书:联想 一、揭题 同学们,我们祖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你们都知道哪些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示:图这是我国北方的一座大山——五花山。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五花山。(齐读课题) 二、初读 让我们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觉得美的句子可以带上自己的联想多读几遍。(一)词语 示:淡淡的嫩嫩的浓浓的 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 师:第二组都是描写颜色的词,这么多颜色放在一起,叫做“五颜六色”。 示:涂过染绿集中跳跃 读读这组词语,你发现什么了吗?(动词) 示:紫绒幕布油彩 你们见过吗?→示:图→再读。 (二)理清结构 课文写了五花山哪几个季节?板:春夏秋 三、研读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 请同学们美美地读读课文2、3自然段,感受感受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 1、春天和夏天的五花山是怎样的?(绿)但绿的不一样,(示:春天的句子) 2、这淡淡的绿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图)一片片绿中透黄的嫩叶多有生命力呀! 一起读 师:用一个词概括五花山的春天,可以说是——绿中透黄 让我们把这种感受也写在段落旁边。

3、夏天的五花山也是绿的,(示:夏天的句子)这样的绿让你仿佛看到了一座怎样的 五花山?(示:图) 4、这浓浓的绿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绿油彩)绿得都化不开了,可见联想要——合理。板书:合理 (小雨点)小雨点真的会被染绿吗?可见联想还可以带一点夸张。板书:夸张 5、引读:用一个词概括五花山的夏天,那就是——绿意浓浓。 让我们把这种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四、研读“秋” 这座山叫“五花山”,可是到现在我们只看到了淡淡的、浓浓的绿,那么这座山的名字,跟这座山的颜色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文章哪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答案?(生读)(示:最后一段) 这么多颜色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五颜六色,还可以用哪个词?板书:五彩缤纷 下面请你读读第四自然段,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颜色读一读,把你对这种颜色的喜爱读出来。看一看,这些颜色又会引起作者哪些联想呢? 交流: 金黄色:“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1、(示:图)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作者由金黄色联想到阳光是多么合适,多么美妙的表达。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多么温暖与舒适,一起读。 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 1、这杏黄色让作者联想到了什么?(杏和梨)真的有杏和梨吗?这是作者的联想。秋 天是丰收的季节!带着这种丰收的喜悦一起读。 火红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 1、火红色给我们跳动的美,一起读。 紫红:“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的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1、紫红色是一种非常庄重的颜色,和同桌俩一块读读。 翠绿:“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1、(示:图)你觉得松柏怎样?(坚强) 谁来试试?一起赞美松柏这种刚强的美。 ——(图片再现)同学们,大自然真神奇,让我们捧起书本,跟着音乐,一起来读读这些优美的句子。 五、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五花山》语段2013

《五花山》语段设计 【语段内容】 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第3课第4自然段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语段细读】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五花山》的第四自然段。读着这样的文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这段文字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有生动的比喻句与拟人句,把万紫千红、美轮美奂的秋天的五花山,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仿佛来到童话世界中的色彩王国,叫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第四自然段总共只有3句话却表达出令人无限遐想的迷人风景。第一句总写“秋天的五花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接着用四个分句排比的形式写出五花山颜色的丰富多彩。“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作者用了联想的写作方法表现出树木的耀眼与明亮;“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把树林比作杏和梨拉近了书本与儿童生活的距离,学生乐于接受,充满了童真童趣;“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读起来如此生动与贴切,迎合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则写出了树林的厚实与深沉。 仅用一个关联词语“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就把五花山的多姿多彩尽情地表达出来。相同的排比句式使句子显得整齐有规律可循,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富有乐感。借用这个句式,给学生欣赏更多五花山的风景图,进行迁移写话训练,内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受到到五花山风景无限美的熏陶,营造出课已完而情未尽的理想课堂氛围。

五花山阅读答案_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阅读答案_五花山教学设计 课文《五花山》出自三年级上册语文书,其原文如下: 【原文】 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夏天的山也是绿色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只有松柏不怕秋霜,针一样的叶子还是那么翠绿。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教材简说】 这篇课orG文讲的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做成了一架小风车,因为出风国为什么转的道理,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从此以后,牛顿发奋学习,逐渐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感受五花山秋天美丽的景色。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建议】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家谈了自己印象中的山,这节课,老师带你们去看一座特别的山。 出示:我家住在大山里。你知道这里的山是什么颜色的吗? 1、读后问学生: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他想写什么吗?找关键词。 2、积累有关颜色的词语。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想知道作者从这座山上看到了什么颜色吗?自己打开137页读读课文,划一划作者写了山的哪些颜色。 2、整体感知。 出示:春天的山是()。 夏天的山是()。 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了,有(),有(),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 鹿山街道浦桥小学徐剑军 一、教学目标: 1、会认识“绿油彩、金黄、杏黄、火花、紫红”等表示颜色的词,理解“五颜六色”的意 思; 2、能读正确、读流利课文,能背诵描写秋天的山的语段; 3、边读边想象,会仿写“有的树林变成了,好像。”句式,并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 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三、教学准备: “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课件“五花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我来自鹿山街道浦桥小学,很高兴今天与大家一起来上课,我的老家住在仙岩。(板书: 仙岩),大家一看到这地名,猜一猜,我的老家会是怎样的一个地方?(有山有水,是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对呀,我真佩服我们班同学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的确,我们那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特别是有一座名山,叫嶀(tu)山,我们当地人叫她----猪大山。不知大家去过没有?过去的同学都知道,那儿一到春天,满山的树丛抽出了新芽,满眼都是绿色的,夏天去的人更多,沿着石阶向上走,边走边听着山涧的溪声和林中的鸟鸣,迎面吹着丝丝的凉风,好是惬意,更值得一提的是,到秋天,就是现在的时节,满山的树丛,红一片,绿一片,煞是好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看看另一座山。 2.认识课题 A、板书:五花山 B、简介:五花山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也是作者薛卫民的家乡。那儿一年四季风景秀丽,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五花山观赏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秋季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主打产品。 C、听了老师对五花山大致的介绍,你向往五花山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五花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已读课文,要求:课文中难读的字词多读几次,标出段号,并能说说五花山给你留下 什么印象? 2、交流汇报。 师:课文写的美不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好美的秋色,五花山真美。 3、这么美的景色,老师也和想读一读,你们愿意听吗?不过老师在读之前有个小小的要求, 请同学们边听边划下你觉得优美的句子,好吗?

《五花山》一课的教案

《五花山》一课的教案 《五花山》一课的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同时积累语言。 2、读懂课文,了解课文描写景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编写几句赞美景色的话。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句子的研读,体会五花山的美。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很多有名的山川,你所知道的有哪些名山? 2、郑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山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出示课题“五花山”。 二、初读课文 1、这题目可真怪,难道山上只有五朵花?那为什么叫“五花山”呢?请同学大声自由地读一读课文,你能从课文

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吗? 2、由学生回答,出示最后一段。 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 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1)五颜六色顾名思义颜色——很多,能换个词吗?——五彩缤纷 (2)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适合用这个词?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五花山。 三、研读第三段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 颜色?把你喜欢的那个颜色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自己读,汇报颜色名字。 金黄色火红色杏黄色紫红紫红翠绿 3、分句欣赏 (1)谁喜欢金黄色,出示金黄色的句子。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 光都集中到那里去了。 A、请两位来读,你的朗读让我感到阳光很刺眼。所有 的阳光多温暖啊! B、由金黄色联想到阳光多么核实、多么美妙的表达呀,你还想到了什么? C、喜欢的同学再来读一读。

冯艳-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义乌市香山小学冯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积累语言。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描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简单了解分号的用法,认识句群。 教学重点: 1 读懂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 认识句群。 教学难点:培养语感,发展个性,享受审美乐趣教学准备:收集描写山的有关词句. 收集有关五花山的资料和课件教学时间安排: 一课时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 揭题质疑。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山的图片。(欣赏)师:你能说一个描写山的词语吗?(高高的,险峻的)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山的课文(板书:3五花山),一齐读: 3. 五花山师:关于“五花山”,你想知道什么?你来猜一猜:为什么叫“五花山”? (生:山上有五朵花……)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我们一起走进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五花山寻找答案。请自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为什么叫“五花山”? 学生初读课文)师:谁来说说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出示: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 五花山”。)师:“五花山”上到底有哪些颜色,请默读课文,圈出来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读一读。 学生默读课文)师:作者写了“五花山”的哪些颜色。(绿色金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师随学生板书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作者向我们介绍五花山的时候,描写了五花山的几个季节?

指导金黄色。 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象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生:春季、夏季、秋季。 师:作者按照季节转换的顺序,写了五颜六色的五花山。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出示: 我” 的家乡在大山里,一年当中,山的颜色是 (不同的 ) 。春天,山是 ( 绿色) ; 夏天, 秋天, 山也是 ( 绿色); 山不再是一种颜色,有 (金黄色),有(杏黄色),有(火红色),有(紫红紫红)、还有 翠绿色)。 因此,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三、品读课文,重点了解。 师:你觉得哪个季节的五花山最美? 生:秋季 师:让我们走进五花山的秋天,请细细品读第 4 自然段,思考 (1) 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写的? (2) 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美?圈一圈,划一划,写一写。 学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谁先来说说你学懂了什么。 师: 这段话第一句总写“秋天的山不再是一种颜色的了” ,后面分写了山林的五种颜色(金 黄色)、(杏黄色)、(火红色)(紫红紫红)(翠绿色),这样的段落结构,我们称为 “总分结 构”。 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 生: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点红) 师:在写法上,作者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写出 了五花山秋天的美。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最美? 你还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五花山的秋天最美? 秋天,五花山的( )色让你感到美?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描写了“我”的家乡在大山里,一年当中,山的颜色是不同的。春天,山是淡淡的绿色,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夏天,山是浓浓的绿色;秋天,山不再是一种颜色,有金黄色,有火红色,还有翠绿色。因此,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作者通过对大山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大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品记叙了作者秋游五花山的所见所感。这篇文章,紧扣题目,选择典型景物,突出五花山色彩斑斓的特点。秋天观赏五花山,最抢眼的应该是色彩。作者按照游踪,移步换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突出景物,自然流畅地由点到面、由缓渐急地展现出来。 【设计理念】 本着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音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建议老师:“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知色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形象地说,学生应该成为‘词的音乐家’,珍视词的正确、纯洁和优美。”因此,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想象的翅膀展开以后,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某些词句作一番细致的咀嚼、推敲,去体悟言语表达之美。只有通过朗读细细品味过的句子,才能成为学生内化的语言。 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着重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描写秋天的段落,通过媒体展示,启发想象,动手摸摸等各种形式结合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读,引导学生体会五花山的五彩斑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五花山”名字的由来,进而发现山的美丽,感受山的美好。 (2)学习作者抓住不同季节的不同颜色特点进行细腻的描写。 (3)简单了解分号的用法,认识句群,会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练习说话。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并背诵你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5)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2、过程与方法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识“绿油彩、金黃、杏黄、火花、紫红”等表示颜色的词,理解"五颜六色”的意思: 2、能读正确、读流利课文,能背诵描写秋天的山的语段; 3、边读边想象,会仿写“有的树林变成了—,好像_。”句式,并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 好。 二、教学重难点: 边读边想象,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三、教学准备: “秋日私语”的背景音乐,课件''五花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交流 2.认识课题 A、板书:五花山 B、简介:五花山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也是作者薛卫民的家乡。那儿一年四季风景秀丽,吸引了许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五花山观赏已经成为黑龙江省秋季最具特色、最具吸引力的主打产品。 C、听了老师对五花山大致的介绍,你向往五花山吗?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看作者是怎么介绍五花山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已读课文,要求:课文中难读的字词多读几次,标出段号,并能说说五花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交流汇报。 师:课文写的美不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好美的秋色,五花山真美。

3、这么美的景色,老师也和想读一读,你们愿意听吗?不过老师在读之前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同学们 边听边划下你觉得优美的句子,好吗? 4、美美的文章使我们陶醉,美美的句子让我们心动,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美? (三)再读课文,体会美景。 1、作者笔下能写出这么美的景色,寄托了作者无限的思想,那么作者在构思中安排写了哪几个季节,每个季节五花山有什么特点吗?让我们再次捧起书,读一读划一划描写色彩变化的词。 2、汇报(春,夏,秋,春夏是同一种绿色,秋天五颜六色) 出示:春天的山是绿色的,那绿色淡淡的,许多树叶刚冒出芽来,还带着嫩嫩的黄色呢。 师:绿色多美,淡淡的,嫩嫩的,你们还等什么,快好好地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你有没有读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呢? 学生纷纷说有,指名读。 师:到底是哪个词给了我们这样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呢?(冒) 师:你能用你的朗读把树叶"冒”出来的经过读得很生动吗? 师:小朋友们,这么多的树叶不停的冒出来,有趣极了,美丽极了,你能读出来吗? 出示:夏天的山也是绿绿的,那绿色浓浓的,一片片树叶,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像被绿油彩涂过,连雨点落上去,都给染绿了。 师:夏天的绿色和春天的绿色有什么变化吗?从哪个句子或哪个词中你感受到了? 师:夏天是炎热的,突然眼前出现一片绿洲,那是多么的舒心哪?你能读出这种欣喜吗? 3、重点学习秋天的山。 师:五花山的春天是绿中带黄的,夏天是绿意浓浓的,五花山的秋天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致呢?让我们轻轻地走进五花山的秋天,划一划自己喜欢的颜色,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 生: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带颜色句子读。 师:作者记下了五花山秋天的许多的颜色,你喜欢哪种颜色?分别读朗读指导。 适时课件出示几个带有颜色的句子。 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

五花山

《五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渗透朗读方法,通过朗读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懂得适当运用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并仿写片段。 3、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初步明白适当运用比喻、联想的手法能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众多的名山,你知道或去过哪些名山,并用你喜欢的词语形容它。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黑龙江的伊春市去看看,那里有一座风景如画的山,这就是:五花山(齐读课题)板书:五花山 (为什么叫五花山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通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到答案。 2.孩子们,读完了,现在知道为什么叫五花山了吗?(指名回答) 3.出示句子:秋天的山一片金黄,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评价:你找的真准确,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齐读) 4.中心句(这一句概括了全文,我们把它叫做文章的中心句,类似的,如果是概括段落的句子,我们把它叫做段落的中心句) 5.用一个词来形容五花山就是?(五颜六色)请你给五颜六色换个词。(五彩缤纷、

五彩斑斓、绚丽多彩、五光十色、姹紫嫣红、万紫千红)板书:五颜六色 6.刚刚我们一起找了这么多词语,那它们是形容五花山哪个季节的?(秋天) 三、品读课文重点段落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秋天的五花山有哪些颜色?并圈出来。(指名回答) 2.师结:秋天的五花山,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我们把这样子的句 子叫做? (排比句) 所以我们说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那你再读一读,还运用了什么修辞呢?(比喻)哇!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比喻将句子写得如此优美、生动,我都忍不住来读一读了。 3.这么多种颜色,你最喜欢什么颜色,用横线划出句子读一读,读出你的喜欢。 4.指名回答,逐句分析。 (1)金黄色 这样耀眼、明亮的金黄色,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阳光) 阳光让人觉得耀眼,明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多人读) (评价:从你的朗读我感受到了温暖和舒适) 师结:同学们,作者看到金黄色的树林,想到了金色的阳光,像这样看到一种事物,联想到有关的另一种事物的写作方法叫联想。所以这段话除了运用比喻修辞以外,还用上了?(联想)用上联想的写作方法可以让句子变得更美。读的时候可以一边读一边想象。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刚才我们通过了阅读与联想,感受到了五花山金黄色的美,还有其他颜色的美吗?(2)杏黄色(指名喜欢这个颜色的学生读) 听着他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着这样丰收的景象你的心情怎样?那就读出你的喜悦吧。(指名读) 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真觉得你就想马上去采摘这些果子啦) (3)火红色(喜欢这个颜色的孩子一起读) 你从哪些词感受到了美? (叠词的运用:一簇簇; 动态美:跳跃;写出了树林跳舞非常活泼、轻快)谁能读出这种轻快活泼的感觉,指名读,女生齐读。

8、五花山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8、五花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悟五花山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这样写的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3、感悟五花山春天浅绿、夏天浓绿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读《五花山》这篇课文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3、和你的学习伙伴一起展示你们的朗读。 三、谈收获 1、默读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2、课文还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 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四、赏读课文. 1、春天部分 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师相机抓住淡淡的这个词,引导学生读出淡淡的绿,并相机板书:淡淡的 这冒出来的芽会说话呢!它是怎么出来的(抓住冒体会)这让你感觉(舒服,精神焕发……)就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吧.

2、夏天部分 读读夏天的山有什么不同 (1)生自由读. (2)夏天的山怎么样从哪些词句看出 师引导学生想象满眼的绿:什么都被染绿了 抬头看看——生:天空也被染绿了.俯下看看——生:大地一片绿色,小草也被染绿了.置身于森林中,仿佛空气也是绿色的,怎一个绿字了得! (3)分小组朗读. (4)师总结:不管是春天淡淡的绿,还是夏天浓浓的绿,都让人赏心悦目,这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诗句: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拓展活动 1、收集关于秋天的词语,特别是描写山的、树林的词。 2、收集秋天的树叶,制成书签或标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感受五花山的美丽,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教学中渗透文章的写作方法,安排小练笔,发挥学生的想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板书课题) 1、昨天我们已经读了课文,了解了五花山春天浅绿、夏天深绿的颜色,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五花山”)。 2、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吧! (出示词语):浅绿、黄绿、深绿、金黄、杏黄、火红、紫红、翠绿。指名读,齐读。 3、你还知道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呢? 4、你能用上一个非常厉害的词语,把这儿所有的颜色都包括了吗? 二、初步感知“五颜六色”

五花山教学反思

反思一:五花山教学反思 《五花山》这篇课文由一幅图和一篇短文组成,共有五个自然段,描写了五花山春天、夏天和秋天的颜色,赞美了五花山优美的风景。因为是选学课文,教师用书和教案集里都没有可参考的资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锻炼一下自己把握处理教材的能力。所以本学期的考评课我决定上这一节。 在课堂上我首先是以疑导学。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中心句质疑、提问,然后共同梳理问题,确定本课学习目标。 接着感悟重点段落五花山的秋天时,文章中用了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的句式把秋天的五彩缤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是以你喜欢什么颜色,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课后,我想是不是每个句子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才不会显得呆板。 在读完春夏秋的段落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冬日美景,填补课文中一年四季中的空白。在欣赏了几张冬日的五花山后,学生一片哇,哇的惊叹之后,在一定程度上提起了学生的情绪,紧接着就让学生说。在课堂上,个别学生只是停留在先前的语言积累状态,并没有很好地运用联想,表达得不够形象。不仅要关注人文性,还应该关注它的工具性。在感悟秋日美景时,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体会总分的写作方法,并在写冬日美景时,将这个方法用上,加上联想的写作手法,文章的质量将会大大提高。 思考着、学习着,表扬让人精神振奋,宝贵的意见更能让人成长。感谢我们组的老师,为我的课堂,为我的成长,带来那么多的帮助。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借鉴和总结经验,不断增强交流实效,使自己的课堂更上一层楼。 反思二:五花山教学反思 一、抓住一个点,牵成一条线,逐步深入。 都说课堂上只要抓住一个点老老实实地进行训练既可,那《五花山》这篇课文我到底抓哪一个点呢?思来想去,我决定从文本的语言入手,本课描写秋天的五花山时,联想的句子比较多,那我就抓联想这个点。 二、采用朗读评价法,抓关键词以读促思。 课文的第二和第三小节分别描述了五花山春、夏两季美丽的绿色,学生在理解方面没有难点,关键是教师要点拨他们体会冒、涂、染这三个词的恰当运用。那到底怎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这几个重点词上来呢?怎样才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关注这几个词,而不是因为教师生硬的牵引呢? 三、从词语切入,再以词语结束,在词语中走一个来回。

五花山教学设计

《五花山》教学设计 阳泉市郊区育才小学赵秀枝【学情分析】 《五花山》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朗读积累.其中描写秋天的这个段落采用“联想”手法把色彩写得灵动多姿。作者通过对大山不同季节不同颜色的描写,赞美了大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选读课文的教学一般以学生独立阅读、自我检测为主要形式,旨在训练、检测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在学习第三和第六两单元时,学生初步掌握了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并且也了解了写景类文章的写作方法,教学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来独立阅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能抓住景物特点感受到大山的美丽,并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写话训练。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手法进行写话练习。 【教学难点】 读写结合,迁移训练。 【教学准备】 课件阅读训练设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还有许多名山大川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名山呢?这些山都以自己独特的景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终身难忘。这节课,老师就

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描写山的文章,不过这篇课文中写的山和大家刚才谈到的山可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学完课文后,你就会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2.同桌互读,注意正音,要读正确、流利。 3.指名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4.讨论交流,弄清课文大意。 (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初读,我们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了文中主要写了什么,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又是怎样把五花山写的这样美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来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三、自读品味,体会情感。 1.自读检测,根据老师的提示,生默读课文,完成测试题(测试题后附)。 2.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指导体悟,感情朗读。 1. 老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相机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情感,揣摩表达方法。 2.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体会,读出理解。 设问导读一:五花山春天的绿和夏天的绿一样吗?你从哪儿读懂的?谈谈你的理解。 设问导读二:五花山秋天的景色之所以迷人,是因为什么?请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句子比较: 原句: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好像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到那儿去了;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远远望去,就像枝头挂满了熟透的杏和梨;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风一吹,树林跳起舞来,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跃;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跟剧场里紫绒幕布的颜色一样。 比较句:下过一场秋霜,有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杏黄色;有的树林变成了火红色;还有的树林变得紫红紫红。 设问导读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通过描写五花山的美丽,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迁移运用,读写结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