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

为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各种不合理人为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指导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健康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精神,我区组织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广西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生态问题和产生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确定对保障广西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支撑能力,促进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生态功能区划的范围为广西陆域部分,不包括海洋。

一、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区划依据

(一)基本原则

1(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功能为主,次要功能服从主要功能。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坚持生态调节功能优先的原则,优先定位生态调节功能。

2(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不同区域保障生态安全作用的差别,从区域、流域的层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生态功能类型。

3(协调原则:生态功能类型的确定与自治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林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协调。

4(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态问题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划分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

(二)主要目标

1(分析广西不同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划分生态功能区类型,明确各类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划定广西重要生态功能区域。

2(引导按要素管理生态系统的传统模式向“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现代生态系统管理模式转变,增强各功能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3(为区域产业布局、资源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区划依据

以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为依据进行生态功能区划。

1(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我区地处低纬度地带,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南濒热带海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光热充足、雨量丰沛、雨热同季,自南向北依次出现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三个生物气候带;山地、丘陵、台地、谷地、盆地、平原等各类地貌纵横交错,河流众多,地层组成复杂多样且地区性差异明显。特殊、复杂、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物种,形成森林、湿地、海洋等多种类型自然生

态系统,并相对稳定地维持着各种生态服务功能。全区野生维管束植物8354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946种,内陆水域淡水鱼类271种;森林覆盖率52.71%;已建立了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73处,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4%;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883亿立方米。大部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主要江河约90%的河段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类水质标准,符合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要求。

但是,我区生态环境形势还比较严峻,仍然存在着自然灾害频繁、森林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较严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压力较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安全面临着威胁。

2(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生态环境敏感性的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土壤侵蚀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生物多样性敏感性、酸雨敏感性等方面。根据各类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各地域单元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

土壤侵蚀敏感性:我区土壤侵蚀敏感性主要受地形、降水量、土壤质地和地表覆盖的影响。全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面积21.0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4%。桂西北岩溶山区、桂西南岩溶山区和桂东北的中低山地区是土壤侵蚀的极度或高度敏感区。

石漠化敏感性:我区石漠化敏感性主要受岩性、坡度、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全区石漠化敏感性面积5.3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22.40%。石漠化敏感性土地主要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和桂中地区的岩溶地貌区,在桂东北也有少量分布。

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全区生物多样性及生境敏感性面积14.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0.47%。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四周和中部的中山山地以及桂西南岩溶山区。

酸雨敏感性:我区酸雨敏感性与植被、土地利用、土壤、岩石、水分盈亏量等因素有关。全区酸雨敏感性面积22.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

94.17%。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地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桂南、桂东南、桂东和桂东北地区。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我区生态服务功能包括生态调节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与人居保障功能。其中,生态调节功能主要是指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维持生态平衡、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功能;产品提供功能主要包括提供农产品、林产品等功能;人居保障功能主要是指城市发展功能,包括中心城市、重点城镇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是根据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关系,分析生态服务功能特征。

水源涵养重要性:全区水源涵养极重要地区面积12.03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桂北、桂东北、桂西北、桂东南和桂西南的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地区面积4.48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桂西和桂中的石山区、桂东和桂东南的丘陵区。

土壤保持重要性:全区土壤保持极重要区面积5.6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桂东北山地、桂西北和桂西南的岩溶山地;土壤保持重要区面积9.31万平方公里,分布在极重要区的外缘,零星分散分布在山前地区、盆地边缘和丘陵顶部。

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性:我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极重要地区面积2.55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桂西南、桂西北和桂东北的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地区面积7.80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和桂西北的山地。

产品提供重要性:我区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中和桂东南,糖料基地主要分布在桂中、桂西南和桂南,荔枝、龙眼、香蕉基地主要分布在桂东南和桂南,芒果基地主要分布在右江谷地,柑、橙、柚等基地主要分布在桂东北。良种桉、马占相思原料林基地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马尾松、大叶栎、丛

生竹原料林基地主要分布在桂东、桂北与桂中,西南桦、马尾松、杉木用材林基地主要分布在桂西北。

人居保障重要性:我区人居保障功能区主要包括中心城市、重点城镇。中心城市包括南宁、桂林、柳州、玉林、贵港、梧州、贺州、北海、钦州、防城港、河池、来宾、百色、崇左等14个。重点城镇主要包括各个县(含县级市)的县城和重点镇。

二、生态功能分区

根据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所具有的主导生态服务功能类型,全区划分为生态调节、产品提供与人居保障等3类一级生态功能区。

在一级生态功能区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功能重要性划分为6类二级生态功能区。生态调节

功能区包括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水源涵养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土壤保持功能区;产品提供功能区为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人居保障功能区为中心城市功能区。

在二级生态功能类型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与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地貌差异、土地利用的组合以及主导功能划分为74个三级生态功能区。

(一)生态调节功能区

1-1 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 桂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2 海洋山-都庞岭-花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3 贺州东北部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4 驾桥岭-大瑶山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5 天峨东北部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6 乐业-天峨-凤山-凌云-田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7 隆林-西林-田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8 大瑶山南部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9 大明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0 大王岭-黄连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1 六韶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2 西大明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3 西津水库库区丘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1-14 十万大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2 水源涵养功能区

1-2-1 摩天岭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2 大环江-小环江流域山地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3 大桂山北部-桂江中上游山地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4 大桂山南部-桂江下游山地-蒙江中下游山地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5 盘阳河-灵歧河流域山地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6 澄碧河水库-百东河水库-达洪江水库山地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1-2-7 高峰岭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1-8 镇龙山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9 莲花山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10 罗贤水库-六陈水库-平合水库库区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11 大容山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12 云开大山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13 大青山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14 四方岭-大王滩水库库区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15 六万大山-罗阳山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2-16 洪潮江水库库区水源涵养与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3-1 环江木论岩溶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3-2 武鸣-隆安岩溶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3-3 桂西南岩溶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1-4 土壤保持功能区

1-4-1 全州东山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1-4-2 南丹-环江-金城江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1-4-3 融安-鹿寨-永福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1-4-4 红水河流域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1-4-5 平果中北部岩溶山地土壤保持功能区

(二)产品提供功能区

2-1 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 兴安-全州-灌阳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2 临桂-永福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3 桂东北岩溶峰林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4 贺州桂岭盆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5 融水-罗城-宜州-柳城岩溶峰林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2-1-6 鹿寨-柳江丘陵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7 蒙山盆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8 信都-铺门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9 桂中平原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0 郁江平原-浔江平原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1 浔江北部-北流江流域丘陵林农产品提供功能区2-1-12 马山-武鸣-隆安-平果丘陵林农产品提供功能区2-1-13 武鸣盆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4 南宁盆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5 兴业丘陵盆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6 玉林盆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7 右江谷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8 桂南丘陵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19 左江流域岩溶平原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20 龙州盆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21 博白-陆川-北流丘陵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2-1-22 防城港-钦州-北海沿海台地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三)人居保障功能区

3-1 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 南宁中心城市功能区

3-1-2 柳州中心城市功能区

3-1-3 桂林中心城市功能区

3-1-4 梧州中心城市功能区

3-1-5 北海中心城市功能区

3-1-6 玉林中心城市功能区

3-1-7 贵港中心城市功能区

3-1-8 钦州中心城市功能区

3-1-9 防城港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0 河池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1 百色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2 贺州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3 来宾中心城市功能区

3-1-14 崇左中心城市功能区

三、生态功能区主要特征和保护方向

(一)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全区有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三级区14个,面积6.4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

土地面积的27.22%。分布在桂北、桂东北、桂西北和桂西南的中低山区域,主要是九万山、

大苗山、大南山、天平山、猫儿山、越城岭、海洋山、都庞岭、花山、驾桥岭、大瑶山、金钟山、

岑王老山、六韶山、大王岭、大明山、西大明山、十万大山等山脉。这些区域天然植被保存良好,水源涵养能力较强,是大江大河的源头和水源涵养区。该类生态功能区是我区目前天然地带性植被(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保存最好的地区,生态系统结构相对完整,生物种类繁多,拥有大量珍稀、特有和古老的生物种类,是我区自然保护区分布的主要区域。这些区域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功能极为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天然阔叶林面积减少,森林质量降低,水源涵养功能减弱,特别是旱季江河水量锐减;雨季局部区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多发;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严重。

生态保护主要方向与措施: 规划建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强化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恢复与重建自然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保持生物多样性,适度发展商品林;合理利用生态景观

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控制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严格限制发展导致水体污染的产业;积极防治地质灾害。

(二)水源涵养功能区

全区有水源涵养生态功能三级区16个,面积4.0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7.04%。分布在桂东、桂东南、桂西北和桂北的山地丘陵,主要是大桂山、云开大山、大容山、镇龙山、莲花山、六万大山、罗阳山、四方岭、大青山和桂江、蒙江、盘阳河、灵歧河、大环江、小环江等流域山地以及罗贤、六陈、平合、洪潮江、小江、凤亭河、大王滩、澄碧河、百东河、达洪江等水库库区。这些区域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交错分布,森林植被保持相对完好,水源涵养服务功能极为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人工纯林面积比重较大,森林结构单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生物物种减少;部分库区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城镇生活污染物、工业污染物排放及规模水产养殖影响了部分水库水质。

生态保护主要方向与措施:加强生态公益林的改造与建设,通过封育恢复自然植被,促使其逐步向常绿阔叶林演化,提高水源涵养的功能;林产业向合理利用与保护建设相结合的生态型林业方向发展,保持森林生长与采伐利用的动态平衡,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恢复和改善地力;加强水土保持;严格限制发展导致水体污染的产业。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

全区有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三级区3个,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53%。主要分布于桂西南的龙州、宁明、大新、隆安、靖西、德保、那坡等县和环江的岩溶山区。山多地少,易旱易涝,生态系统脆弱。桂西南岩溶山

区保存有面积较大的北热带石灰岩季雨林,环江县木论岩溶山区保存有大片的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岩溶生态系统完

整,生物种类繁多,拥有大量岩溶珍稀、特有和古老的生物种类,是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该类型区生物多样性敏感性极为敏感,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功能极为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农业扩张、交通建设、过度放牧、生物资源过度利用、外来物种入侵等导致物种自然栖息地遭到破坏,栖息地破碎化、“岛屿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天然林破坏较为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坡耕地面积比重大,土地生产力低;局部矿产开发造成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保护的方向与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禁止对生物多样性有影响的经济开发,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导致物种栖息环境的改变;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进行滥捕、乱采、乱猎,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控制;继续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生态能源建设等措施,恢复重建石山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强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综合防治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四)土壤保持功能区

全区有土壤保持生态功能三级区5个,面积3.08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12.97%。分布在桂西北和桂中的岩溶山区,石山平地少,石头多土壤少,耕地资源极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土壤侵蚀敏感性和石漠化敏感性极为敏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极为重要。

主要生态问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毁林开垦、过度放牧造成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较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坡耕地面

积比重大,土地生产力低;岩溶洼地易旱易涝;矿业开发造成局部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色金属冶炼污染问题突出。

生态保护主要方向与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人口转移,降低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生态能源建设、改变耕作方式、草食动物舍饲圈养等措施,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严禁陡坡垦殖和过度放牧,严禁乱砍滥伐树木;开展有色金属矿业及冶炼业的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治理矿区环境污染,推进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五)农林产品提供功能区

全区有农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三级区26个,面积8.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土地面积的34.91%。主要分布在桂东北、桂中、桂东南、桂南和桂西南的平原、台地和低丘。这些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主要是提供农林产品,兼顾生态调节功能保护。

主要生态问题: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及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比较突出;部分农业区干旱;林种结构单一,森林质量下降;矿产开采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比较

突出。

生态保护主要方向与措施: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坚持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增强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和生态化生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推广“养殖-沼气-种果”生态农业模式;协调木材生产与生态功能保护的关系,科学布局和种植速生丰产林区,合理采伐,实现采育平衡;加快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六)中心城市功能区

中心城市功能区包括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河池、百色、贺州、来宾、崇左等14个中心城市。

主要生态问题:城市环保设施滞后,部分城市水环境、空气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市生态功能不完善。

生态保护主要方向与措施: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改善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功能组团,完善城市功能;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应用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保护城市自然植被、水域;深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环保设施建设;加快公共交通建设,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四、重要生态功能区

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对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以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三类主导生态调节功能为基础,确定了9个重要生态功能区。

(一)桂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该区总面积1.90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桂林市的资源县、龙胜县、全州县西北部、兴安县西北部、灵川县北部、临桂县北部和西部、永福县北部,柳州市的三江县、融水县北部和中部、融安县北部,河池市的罗城县北部、环江县东北部。区内分布有越城岭、猫儿山、大南山、天平山、摩天岭、大苗山、九万山等山地。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该区域是漓江、资江、寻江、湘江、洛清江、都柳河、融江、龙江的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对保护这些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该区域是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域,珍稀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中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物种贮存库。有猫儿山、花坪、九万山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银竹老山、五福宝顶、建新、青狮潭、寿城、元宝山、泗涧山大鲵等7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域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天然阔叶林面积减少,人工纯林、经济果木林增多,森林

质量降低,水源涵养功能减弱,旱季江河水量锐减;雨季局部区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多发;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对江河水质影响较大。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加强自然植被特别是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恢复,保护

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建设基金的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防治地质灾害;加大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力度;控制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强度;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严格限制导致水体污染的产业。

(二)桂东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该区总面积1.71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海洋山、都庞岭、花山、驾桥岭、桂

江中上游山地、大桂山、大瑶山等山地。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山脉是湘江、桂江、蒙江、柳江、黔江和寻江的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对于维护这些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山地的森林茂密,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千家洞、大瑶山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海洋山、驾桥岭、银殿山、七冲、大桂山鳄蜥、大平山、古修、金秀老山等8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珍稀物种资源丰富,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生态系统遭到各种人类活动的破坏,天然阔叶林面积少,人工针叶林面积大,森林质量降低,水源涵养功能有所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物种栖息地岛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减弱;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严重;矿山开采和矿山废弃地造成局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加强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恢复,保护现有天然林,扩大阔叶林面积,提高水源涵养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区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建立生物廊道或者动物的“跳板”,减少物种栖息地岛屿化效应;采用综合措施治理水土流失;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

(三)桂西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该区总面积1.98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隆林县、西林县、田林县、乐业县、凌云县、凤山县的西部、天峨县西南部和西北部。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右江、南盘江、布柳河、红水河的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对保护这些流域和龙滩水电站以及天生桥水电站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区内有岑王老山、金钟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王子山雉类、大哄豹、那佐苏铁、龙滩、雅长兰科

植物、泗水河等6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保存有大片的天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物种贮存库,对于保护南亚热带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天然阔叶林受到明显破坏,森林质量降低,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弱;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较严重;栖息地破碎,紫茎泽兰等外来物种入侵危害日趋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部分库区水体富营养化。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加大封山育林力度,恢复退化自然植被特别是天然林,提高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构建生态廊道,改善栖息地环境;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禁止陡坡开垦和过度放牧;防治外来入侵物种;综合整治库区水环境污染。

(四)都阳山岩溶山地土壤保持重要区

该区总面积1.40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天峨县东南部、东兰县、巴马县、金城江区西南部、凤山县东部和东北部、大化县、都安县西北部和西南部、马山县东北部和西部、平果县东北部、上林县西北部。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土壤保持。是典型岩溶山区,广西最大的连片石山区和贫困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大。区内分布的林、灌、草植被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对保护都阳山区以及红水河流域的岩滩水电站和大化水电站的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和石漠化极为敏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毁林开垦、过度放牧造成自然植被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严重;坡耕地面积比重大,土地生产力低;岩溶洼地易旱易涝。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农村能源建设以及改变耕作方式和草食动物饲养方式等措施,恢复自然植被,提高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促进生态功能的修复;实施易地生态扶贫搬迁工程;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五)大明山-高峰岭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该区总面积0.26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大明山山脉和高峰岭山地丘陵。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大明山是武鸣河和清水河的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对于维护这些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分布有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龙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是我国南热带地区的重要物种贮存库。高峰岭山地丘陵拥有14个水库,河流注入邕江和红水河;是南宁城市天然生态屏障,对维护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区域气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大明山的中下部多为马尾松针叶林和经济林,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有所下降;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高峰岭山地丘陵区,多为人工针叶林和速丰林,涵养水源的功能减弱。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加强区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开展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现有天然林,进行封山育林,恢复为阔叶林,提高森林质量和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适当发展生态旅游。

(六)桂西南岩溶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该区面积1.95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那坡县、靖西县、德保县、天等县以及右江区西南部、田东县南部、田阳县南部、平果县西南部、大新县西北部和东北部、隆安县西部和西南部、江州区北部、扶绥县北部、龙州县北部和东南部、宁明县西北部。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有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老虎跳、西大明山、龙虎山、下雷、恩城、大王岭、黄连山-兴旺、那佐、古龙山等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大片的北热带石灰岩季节性雨林,岩溶生物多样性丰富,珍稀物种多,是我国北热带岩溶地区的重要物种贮存库,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该区是典型岩溶山区和贫困山区,区内分布的林、灌、草植被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功能,对维护桂西南石山区和右江流域以及左江流域的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和石漠化极为敏感;天然林破坏严重,森林覆盖率低,石漠化现象突出;物种栖息地较为破碎,飞机草等外来物种入侵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陡坡开垦、局部矿产无序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旱灾频繁。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实施严格的封山育林,加快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继续采取退耕还林、转变草食动物饲养方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农村能源建

设等综合措施治理石漠化;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构建生态廊道,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与重要物种栖息地,防治外来物种入侵;采用工程措施和节水灌溉技术,解决干旱问题;开展矿区生态恢复与重建。

(七)大容山水源涵养重要区

该区面积0.10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容县西北部、北流市北部、桂平市南部、兴业县东部。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是南流江、北流江和郁江、浔江一些支流的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有10个中小型水库,对于保护这些流域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人工林面积大,天然阔叶林面积小,森林质量降低,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开展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现有天然林,进行封山育林,恢复阔叶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适当发展生态旅游业。

(八)六万山水源涵养重要区

该区面积0.20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玉林市福绵区西部和西北部、博白县北部和西北部、浦北县东北部、兴业县的南部。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是武思江、南流江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是小江和武思江两个大型水库和充粟中型水库的水源地,对于保护这些流域和水库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区内有那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类丰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人工林面积大,天然阔叶林面积小,森林质量降低,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开展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保护现有天然林,进行封山育林,恢复阔叶林,提高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九)十万大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该区面积0.63万平方公里,范围包括宁明县南部、上思县东部和南部、防城区大部分、东兴市北部、钦北区西南部。

本区主导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明江、北仑河、长湖江、竹排江、江平江、防城河和茅岭江的源头区和水源涵养区,是25个大中小型水库的水源地,对于保护这些流域和水库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有十万大山和防城金花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大面积的北热带季节性雨林,珍稀物种资源丰富,是我国北热带地区的重要物种贮存库,是具有国际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天然林阔叶面积减少,人工林面积大,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加强区内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开展退耕还林、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调整产业结构与生产布局,发展生态旅游、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产业。

五、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各级政府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依据生态功能区划,充分考虑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二)各级政府制定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要根据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确定合理的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目标,制定可行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对区域生态安全有重大意义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应建立国家级、自治区级或市级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四)经济社会发展应与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保持一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应当符合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目标,不得造成生态功能的改变;禁止建设与生态功能区

定位不一致的项目;对已建和在建的与功能区定位不一致的项目,应根据保护生态功能的要求,逐步改造或搬迁,落实恢复项目所在区域生态功能的措施。

(五)建立结构完整、功能齐全、技术先进的生态功能区管理信息系统,促进生态环境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及其保护状况定期组织评估和考核,并公布结果。

(六)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积极宣传生态功能区划的重要性,加强对党政干部、新闻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普及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民间团体参与资源开发保护监督,鼓励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功能区管理。

附件:1.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图(略)

2. 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分布图(略)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编制了《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本区划)。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环境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生态功能区划,为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案的制定、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全市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发生学原则。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时空变化的关系,明确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的生态学基础与依据。

区域相关性和相似性原则。从全市、全流域、甚至全国尺度考虑生态功能的评价和区划,并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 区域共轭原则。生态功能区域划分单元必须具有独特性,空间上的完整自然区域。 (三)区划范围 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 1.查明重庆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与成因,明确重庆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分布特征,确定生态环境敏感性特点。 2.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确定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 3.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4.指导各生态功能区内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规划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以持续地发挥区域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持作用。 二、区划依据、方法和命名原则 (一)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根据重庆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空间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1 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生态功能红线的类型与属性特征……………………………………………………… 4.1 生态功能红线类型……………………………………………………………… 4.2生态功能红线属性特征………………………………………………………… 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原则………………………………………………………………… 5.1 系统性原则……………………………………………………………………… 5.2 协调性原则……………………………………………………………………… 5.3 等级性原则……………………………………………………………………… 5.4 强制性原则……………………………………………………………………… 5.5 动态性原则……………………………………………………………………… 6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流程………………………………………………………… 6.1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识别…………………………………………………… 6.2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与评估……………………………………………………… 6.3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6.4 生态功能红线边界确定………………………………………………………… 6.5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成果集成…………………………………………………… 7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范围……………………………………………………………… 7.1 重要生态功能区……………………………………………………………… 7.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 7.3 禁止开发区……………………………………………………………………… 8 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8.1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划定……………………………………………………… 8.2 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红线划定………………………………………………… 8.3 禁止开发区红线划定……………………………………………………………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2005-05-26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

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环境质量恶化及由此衍生的不良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酸雨、土壤盐渍化、草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水环境污染等。 3.2 生态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条件与效用,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气候调节功能、环境净化功能等。 3.3 生态过程:指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输出、流动、转化、储存与分配。包括食物链、生态系统演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反馈控制等过程。 3.4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3.5 生态功能区划: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区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制定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以及资

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文中部分内容来自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技术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功能分区是依据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 生态环境特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进行的地理空间分区。 区划依据和分区等级: 分区等级 生态功能区划分区系统分三个等级。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必须对自然区域开展分级区划。首先从宏观上以自然气候、地理特点划分自然生态区;然后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类型划分生态亚区;最后根据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环境问题划分生态功能区。 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即划分各级生态功能区划单位的根据。不同层次的生态功能区划单位,其划分依据应是不同的。 生态功能区划进行3级分区。 一级区划分:以中国生态环境综合区划三级区为基础,各省市可根据管理的要求及生态环境特点,做适当调整。 二级区划分:以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服务功能类型为依据。城市及城市近郊区可以作为二级区。 三级区划分:以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指标为依据。 分区方法 一般采用定性分区和定量分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划界。边界的确定应考虑利用山脉、河流等自然特征与行政边界。 (1)一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气候特征的相似性与地貌单元的完整性。 (2)二级区划界时,应注意区内生态系统类型与过程的完整性,以及生态服务功能类型的一致性。 (3)三级区划界时,应注意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等的一致性。 分区命名 依据3级分区分别命名,每一生态功能区的命名由3部分组成。 一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气候和地貌特征,由地名+特征+生态区构成。 气候特征包括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南、中、北)亚热带、热带等,地貌特征包括平原、山地、丘陵、河谷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二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系统与生态服务功能的典型类型,由地名+类型+生态 亚区构成。 生态系统类型包括森林、草地、湿地、荒漠、河口、滩涂、农田、城市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三级区命名要体现出分区的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特点,由地名+生态服务功能特点(或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生态功能区构成。 生态服务功能特点包括荒漠化控制、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蓄、土壤保持、海岸带保护等。生态环境敏感性特征包括土壤侵蚀、沙漠化、石漠化、盐渍化、酸雨敏感性等,命名中择其重要或典型者用之。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 生态功能分区概述结果应包括对每个分区的区域特征描述,包括以下内容: (1)?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特征,典型的生态系统类型。 (2)?存在的或潜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驱动力和原因。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贵州省水功能区划报告2015

贵州省水功能区划 贵州省水利厅 贵州省环境保护厅

贵州省水功能区划- 2 -

- 3 -

贵州省水功能区划- 4 -

目 录 一、全省水资源概况 (1) ?(一)自然条件与经济社会状况 (1) 1、自然状况 (1) 2、河流水系基本情况 (1) 3、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2) ?(二)水资源量与水质状况 (2) 1、供水量和用水量 (2) 2、河湖水质现状 (3) 二、水功能区划体系 (4) ?(一)区划依据与目的 (4) 1、区划依据 (4) 2、区划目的 (4) ?(二)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5) 1、指导思想 (5) 2、区划原则 (5) ?(三)水功能区划分体系 (6) ?(四)一级区划的条件和指标 (7) 1、保护区 (7) 2、保留区 (8) 3、开发利用区 (8) 4、缓冲区 (8) ?(五)二级区划的条件和指标 (9) - 1 -

贵州省水功能区划 1、饮用水源区 (9) 2、工业用水区 (9) 3、农业用水区 (10) 4、渔业用水区 (10) 5、景观娱乐用水区 (11) 6、过渡区 (11) 7、排污控制区 (11) 三、水功能区划成果 (13) ?(一)一级水功能区 (13) 1、保护区 (14) 2、保留区 (14) 3、开发利用区 (14) 4、缓冲区 (15) ?(二)二级水功能区 (15) 四、水功能区保护与监督管理 (17) 附表1 :贵州省水功能一级区划登记表 (19) 附表2 :贵州省水功能二级区划登记表 (48) - 2 -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 昆明城市未来12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自8月3日开始公示以来,引起了昆明市民的强烈关注。规划修订方案中,中央商务区、金融次中心、主城副中心……昆明主城区各区域的功能将得到明确,未来新昆明由主城、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组成核心区域,城市拓展空间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其中首次明确未来昆明将主要依托米轨线的改造,组成服务主城和呈贡及市域重要城镇的线网。至此,未来昆明主城发展布局将迎来重大变革,主要规划内容有: 1、主城向东南、东北扩张 根据规划,昆明中心城区范围含昆明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西山区的主城二环路内以内地区的福海、前卫、马街、碧鸡四镇;呈贡县的洛羊、龙城、斗南、吴家营、大渔、马金铺六乡镇。总面积为1722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10.7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昆明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应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远景向滇池流域外拓展空间。未来昆明将由单纯的滇池流域内聚集式发展模式,转向流域外并举发展的“轴向、多组团”发展模式,将形成沿主要交通轴有序扩展的多中心网络城市。 未来昆明主城区将形成“核心—网络、两轴、两带”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由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组成的中心城作为核心区域,依托绕城公路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构成交通网络,链接中心城、海口、昆阳、晋宁新城等城市组团,形成“核心—网络”的协调分工和网络化格局。 确定南北向发展主轴,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 集中西山、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生态控制带;集中轿子雪山风景区、寻甸红色旅游风景区、九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昆明市重点的风景区为城市生态景观控制区。 2、形成五大功能区 规划明确,未来昆明主城区将以二环路为界,划分为二环路以内城区、北部城区、西部城区、南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五个功能区。 按照该规划,二环以内的主城区范围,将提高全市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比例,降低人口密度。主城北部城区有污染的二类和三类工业用地将逐步转移外迁;西部城区也将搬迁疏散二、三类工业项目;南部城区将结合巫家坝机场的搬迁,改造机场片区,与会展中心、宝海公园等统一规划成为南部城市副中心。同时以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草海生态公园、大观公园的建设为主,保护好湖光山色的生态景观视廊,形成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和对外交通等各种功能集中的地区;东部城区优化经开区布局,作为新型工业集中发展的聚集区。 省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主城南部杨家片,滇池路与广福路交汇地区集中布局;市级行政办公用地,主要集中在呈贡新区的吴家营中心片区,原主城范围内的市级办公区作相应调整置换;新建和改建的区级行政办公用地和设施应集中布局。 3、形成五大产业带 在产业发展的用地规划中,还将形成五大产业带,包括东南部的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北部的昆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北部的空港经济区,南部的马金铺电力装备产业基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最新)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工作 实施方案 为了确保今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顺利完成,按照环保部、财政部《关于加强“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通知》(环办监测函〔X〕X号)、省环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X”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函》(X环函〔X〕X 号)、《X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暂行办法》(X环发〔X〕X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我县已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计算,及时汇总上报,推动我县地表水、空气质量、污染源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监测工作取得实效,确保中、省对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的正常拨付和奖励兑付。 二、考核范围及内容 (一)范围。依据《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名单》,我县全境均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考核范围之内。 (二)内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内容包

括技术评价指标(自然生态考核指标、环境状况考核指标)和调节指标(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无人机遥感抽查、人为因素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其中自然生态考核指标包括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源涵养指数、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生态保护红线等受保护区域面积所占比例;环境状况考核指标包括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优良以上空气质量达标率、土壤环境质量指数;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包括生态保护成效、环境污染防治、环境基础设施运行及县域考核工作组织。 三、职责分工 财政局负责提供X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证明材料,加盖单位公章。(包括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证明材料表,X年生态转移支付支出明细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各类专项资金下达文件) 经发局负责提供X县产业增加值指标证明材料;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计划表,工程明细,以及项目的文件(工程设计资料、批准实施的文件和验收文件批复或阶段性验收报告);产业负面准入清单、资料及相关文件。 住建局负责提供X县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指标证明材料,包括:污水处理厂信息表,照片和证明文件,照片要求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为对象,拍摄近景、远景照片(电子版和纸质版),尺寸不得小于2500*1500像素;证明文件包括污水处理厂运行、在线监控数据、有效性监测报告等资料以及年度污水排放总量、收集量、达标排放量、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制定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 本规程自2003年5月5日起实施。 本规程的附件A、附件B、附件C、附件D和附件E都是规程的附件。 本规程由中国科学院编制。 本规程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目录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2. 引用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4. 总则 5.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 7. 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8. 生态功能区划 附件A 生态功能区划报告的编制提纲 附件B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附件C 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 附件D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 附件E 中国综合生态环境区划方案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规程规定了生态功能区划的一般原则、方法、程序、内容和要求,目的是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生态功能区划,明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环境敏感性,确定区域生态功能分区,为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管理信息和管理手段。 1.2 适用范围 本规程主要适用于省域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评价及生态功能分区,对于非省域地区可以参考本规程执行。 2 引用标准 2.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2.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2.3 水土保持技术规范(SD238-87) 2.4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 南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组织制订,主要编制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河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工作,省级及以下行政区生态功能红线划定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 《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35号) 《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环发〔2008〕92号)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环发〔2010〕106号)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国函〔2012〕13号) 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CH/T 9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 SL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

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4. 生态功能区划 4.1生态功能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4.1.1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的原则 (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相关原则 在空间尺度上,任何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区划中,必须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区的衔接。 (3)相似性原则 在区划时,必须注意分区内部特征的相对一致性和相似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的标准。区域所划分的对象,必须是具有独立性且在空间上完整的自然区域。 (4)前瞻性原则 随着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将会更高,对一些生态系统或生态功能区将会产生新的认识和新的需求。因此,生态功能区划要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要充分考虑和反映地区生态建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资源管理部门的规划设想,使区划方案有一定的前瞻性。 4.1.2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4.2.1生态功能区划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主要依据地理位置、太阳能分布、降水分布、植被、土壤分布及地形地貌分布格局及生态系统类型和主要生态功能进行划分。哈密地区生态功能区划采用生态区、生态亚区、生态功能区三级分区系统。 4.2.2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根据新疆生态功能区划,哈密被划为天山山地温性草原、森林生态区。结合哈密生态环境特点,又划分为三个亚区和八个生态功能区: I 东天山山地森林、草原水源涵养生态亚区 1、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2、东天山针叶林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 3、东天山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4、巴里坤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 II 哈密盆地戈壁荒漠、绿洲农业生态亚区 1、哈密盆地绿洲节水农业生态功能区 2、嘎顺—南湖戈壁荒漠风蚀生态功能区 III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亚区 1、巴里坤、伊吾盆地绿洲农业及山地草原牧业生态功能区 2、诺敏戈壁荒漠化生态功能区 4.2.3各生态功能区保护措施 ——东天山冰川水源地生态功能区 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固体水库、水源涵养、水文调蓄、气候调节、景观及生物多样性维护。

昆明市规划发展及产业结构

昆明市规划发展及其产业结构昆明城市未来12年总体规划修编方案自8月3日开始公示以来,引起了昆明市民的强烈关注,他们纷纷涌向昆明市规划展览馆,一睹新昆明即将迎来的巨变。 中央商务区、金融次中心、主城副中心……昆明主城区各区域的功能将得到明确,正在进行公示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方案中明确,未来新昆明由主城、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组成核心区域,城市拓展空间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其中首次明确未来昆明将主要依托米轨线的改造,组成服务主城和呈贡及市域重要城镇的线网。至此,未来昆明主城发展布局将迎来重大变革。 主城向东南、东北扩张 根据规划,昆明中心城区范围含昆明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西山区的主城二环路内以内地区的福海、前卫、马街、碧鸡四镇;呈贡县的洛羊、龙城、斗南、吴家营、大渔、马金铺六乡镇。总面积为1722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10.7平方公里)。 规划明确,昆明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应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远景向滇池流域外拓展空间。未来昆明将由单纯的滇池流域内聚集式发展模式,转向流域外并举发展的“轴向、多组团”发展模式,将形成沿主要交通轴有序扩展的多中心网络城市。 未来昆明主城区将形成“核心—网络、两轴、两带”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由主城、呈贡新区、空港经济区组成的中心城

作为核心区域,依托绕城公路系统和快速道路系统构成交通网络,链接中心城、海口、昆阳、晋宁新城等城市组团,形成“核心—网络”的协调分工和网络化格局。 确定南北向发展主轴,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 集中西山、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生态控制带;集中轿子雪山风景区、寻甸红色旅游风景区、九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昆明市重点的风景区为城市生态景观控制区。 形成五大功能区 规划明确,未来昆明主城区将以二环路为界,划分为二环路以内城区、北部城区、西部城区、南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五个功能区。 按照该规划,二环以内的主城区范围,将提高全市性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比例,降低人口密度。主城北部城区有污染的二类和三类工业用地将逐步转移外迁;西部城区也将搬迁疏散二、三类工业项目;南部城区将结合巫家坝机场的搬迁,改造机场片区,与会展中心、宝海公园等统一规划成为南部城市副中心。同时以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草海生态公园、大观公园的建设为主,保护好湖光山色的生态景观视廊,形成体育休闲、旅游度假、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和对外交通等各种功能集中的地区;东部城区优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DOC

城市生态规划规划建设的特征 —以昆明市与重庆市对比分析为例 城规101 李开啟 201011002111

一、引言 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城市是人口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环境质量急剧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最为突出、生态失衡最为严重的地方。由于目前城市所面临的危机越来越严重,“生态城市”概念应运而生。苏联生态学家(1984)提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速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美国生态学家Richard Register(1987)认为“生态城市是一座生态学意义上健康的城市”,生态城市的标准是“生命、美、公平”,“生态城市的建设目的是为了给保护、探究和抚育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活动提供服务”。生态城市反映了人类城市建设价值取向的更新,标志着城市的发展朝着全面生态化迈进。生态城规划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塑造,集中解决用地功能布局与开发强度控制两大核心问题,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实现多样化的土地发展模式,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布局。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缔造一个更加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生态和社会环境。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探索 1,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和建设原则 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具有保障人人平等、自由、人权的社会环境;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居发展模式,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推广生态产业和生态工程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原则是:优先考虑自然生态条件,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方而的需求;采用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消费、交通和住区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保产业,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20)文本最终合(年23日)

目录 文本 (3)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6) 第三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8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第四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9) 第五章中心城区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24) 第六章中心城区公共管理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9) 第七章中心城区住房建设规划 (31) 第八章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31) 第九章中心城区产业用地布局规划 (41) 第十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规划 (44)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49)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53)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与更新规划 (55)

目录 第十四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57) 第十五章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 (61) 第十六章城市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67) 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71) 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综合利用规划 (76) 第十九章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77) 第二十章城市远景规划构想 (78) 第二十一章规划实施策略与机制 (81) 附表: (85)

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文本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1996年国务院批准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在指导昆明城市各项建设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昆明城镇化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为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结构,协调滇池环境保护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问题,根据2006年11月《关于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有关问题的函》(建规函[2006]315号)和《关于调整完善昆明城市总体规划成果有关意见的函》(建办规函[2013]189号),特编制《昆明城市总体规划(2011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更加注重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更加注重集约高效、绿色低碳;更加注重传承文化、延续文脉,努力走出一条昆明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3条规划修编的重点 1、依据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对昆明的定位要求,结合昆明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城市性质和职能。 2、依据昆明发展实际情况,结合昆明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支撑条件,科学合理制定城市规模,引导人口的有序迁移和适度聚集。 3、突出滇池水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社会、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空间管制体系,寻求适合昆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形态。

湖北生态功能区划简本全解

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 (简写本)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 2004年12月

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周坚卫副省长 副组长:夏贤忍省政府副秘书长 杨家志省环保局长 成员:熊茂浩省计委副主任 周顺民省财政厅副厅长 张感山省水利厅副厅长 余胜伟省农业厅副厅长 詹世良省建设厅副厅长 林志慧省交通厅副厅长 阎新民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李天汉省旅游局副局长 张和坤省林业局副局长 刘晓鸣省环保局副局长 湖北省生态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晓鸣 湖北省环境保护局自然处 处长:李炜

技术承担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技术协作单位: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技术负责人:方芳沈渭寿 技术组成员:望志方燕守广张彗

说明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生态保护纲要》及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湖北省环保局在全省生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于2004年组织编制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并组织了专家论证会,依据专家意见进行了修编。同年12月省政府办公厅组织省环保局、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局、省旅游局等8个部门召开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审稿)》部门论证会,会后依据各部门意见进行了详细修改,于2005年编制完成《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报批稿)》。此后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修改和审定,完成了《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全部修编工作。 生态功能区划,是在系统研究区域生态因子及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区划原则、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为生态系统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 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生态系统学理论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功能为主要目标,保障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确保生态功能发挥的稳定性、生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生物资源保护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安徽省生态功能区划文本(2003-11-1)

第一章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资源条件概况 一、地理位置 安徽省位于我国的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29°22′~34°40′,东经114°53′~119°30′,国土面积13.96×104km2。东临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西接中原腹地,处于华北与华南之间过渡地带。行政区划上,全省辖17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和61个县,省会为合肥市。 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淮河横贯本省,省域自然地理环境表现出明显的南北纬向过渡特征。由于地形由东部平原过渡到西部丘陵山区,海洋气候影响趋弱,也表现出一定的经向过渡性。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生态要素的纵向和横向过渡渐替,形成了本省具有显著特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形地貌 长江、淮河横贯境内,将全省分为淮北(皖北)、江淮(皖中)和江南(皖南)三个区域。地形由平原、山区、丘陵相间排列,自北向南依次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长江沿岸平原和皖南丘陵山区。 安徽省淮北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淮河和长江之间分布最广的是岗、冲相间的波状起伏地,间有较高的低山、残丘及小面积的滨湖平原;大别山区位于江淮之间西南部,海拔多在500~1000m,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海拔1774m,位于霍山县境内;长江沿岸平原介于江淮低山丘陵和皖南低山丘陵之间,依长江走向,呈狭长带状。铜陵以西平原狭窄,以东平原开阔,沿江平原残存有低山丘陵;皖南丘陵山区分布有三条明显的山地丘陵带,海拔一般都在400~1000m,少数1000~1500m以上,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m,是全省最高峰。 三、气候 安徽省处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由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和发展方式粗放,全省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将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山西省生态功能区划》。 第一章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一节生态功能区划指导思想 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进行省域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保护规划与生态经济规划的基础。生态功能区划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学原理,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增强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形成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为指导,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指导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健康发展。 第二节生态功能区划原则 主导功能原则:生态功能的确定以生态系统的主导服务功能为主。在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域,以生态调节功能优先;在具有多种生态调节功能的地域,以主导调节功能优先。 区域相关性原则:在区划过程中,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的关系、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根据保障区域、流域与全省生态安全的要求,分析和确定区域的主导生态功能。 综合、协调原则:生态功能区划是一项综合、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进行区划时,必须用综合性、系统性、多层面的复合指标,全面科学合理地进行分析和测定,分析区域单位整体特征,视其相似和差异程度来划分区域、确定界线,以正确地反映区域分异情况;生态功能区划要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有关区划、规划相衔接。 遵循自然规律原则: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划分依据,并保证各生态功能区的功能独特性。 管理适用性原则:当生态边界和行政区域的边界线相近,在不影响上述分区原则的情况下,则以行政区域的边界为区划边界。既考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兼顾当地经济、社会发

《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1)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贵州可持续发展——《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 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解读(一) 6月5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简称《方案》);6月9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在贵阳召开,全面安排部署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这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引领性事件,将对贵州未来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基本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造福子孙后代的客观要求,是提升贵州形象、建设多彩贵州的重要支撑。在全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有利于探索资源能源富集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新道路。近年来,尽管贵州经济发展速度位居全国前列,但总体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2013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7%,贫困人口占全国的9%。发展方式粗放,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煤炭、磷矿、铝土矿等资源,煤炭、电力、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能耗强度是全国的2.15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贵州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将继续保持天蓝地绿水净。 有利于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贵州境内河流众多,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生态环境脆弱,修复难度很大,石漠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7.2%、31.4%。 森林资源质量不高,亩均森林蓄积量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左右。通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实施水利建设、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污染防治等重

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呈贡新区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呈贡新区改 革发展的决定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昆发[2015]19号 【发布部门】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5.11.25 【实施日期】2015.11.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呈贡新区改革发展的决定 (昆发〔2015〕19号 2015年11月25日) 为深入推进现代新昆明战略,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充分发挥昆明在滇中城市经济圈“中央处理器”作用,经市委、市政府研究,现就加快呈贡新区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快呈贡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呈贡新区是现代新昆明东城,规划建设范围为呈贡区行政辖区461平方公里,包含核心区和托管区,其中呈贡区实际管辖区域160平方公里为核心区,马金铺、洛羊、大渔、七甸四个街道为托管区,分别由昆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昆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昆明国家级滇池旅游度假区、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托管。2003年5月,

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重大决策,呈贡新区作为先行区和主战场率先启动,掀起了开发建设的热潮,形成了核心区和托管区齐头并进、“五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产业布局逐步优化,一个集湖光山色、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框架基本形成,为再续未来十年发展新篇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新区已到了蓄势待发、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体制机制创新贯穿到新区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区域发展不够充分、功能配套不够完善、产业发展不够协调、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到,聚焦呈贡新区改革发展,把呈贡新区作为滇中城市经济圈“中央处理器的核心”,是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对昆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推动全省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勇于担当、真抓实干,迅速掀起呈贡新区改革发展新热潮。 二、明确呈贡新区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四个全面”引领工作全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抢抓机遇、改革创新,形成市、区两级共同推进新区建设的强大合力,把呈贡新区建设成为昆明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要增长极、滇中城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核心、国家内陆沿边开放的新高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门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