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副作用的处置

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副作用的处置
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副作用的处置

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副作用的处置

Michael A. Postow, 医学博士

概述

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通过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正成为各类恶性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靶点,CTLA-4靶点抑制剂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与其配体之一PD-L1,在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靶标显示了巨大潜力。FDA已批准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用于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这类治疗也有望能得到特殊审批。使用CTLA-4抗体和PD-1 / PD-L1阻断抗体产生的副作用称为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rAEs)。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会涉及皮肤,胃肠道,肝脏,内分泌和其他器官系统。可使用短效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TNF-α受体拮抗剂,麦考酚酸酯或其他药物得到有效治疗。本文针对CTLA-4和PD-1 / PD-L1检查点抑制剂副作用做介绍,并就如何处理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提供建议。

免疫系统在癌症的控制与消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期通过阻断T细胞上叫做检查点的负调控部分的策略来增强T细胞功能,在患有不同肿瘤的病人身上取得显著效果。CTLA-4抗体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被美国FDA批准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总生存期获益。第二个免疫检查点PD-1与其配体之一PD-L1,作为治疗靶点也显出了很好的应答,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PD-1阻断抗体)

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黑色素瘤。Nivolumab和Pembrolizumab,或其他PD-1靶向作用抗体,也都对其他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膀胱癌以及霍奇金淋巴瘤有效。

虽说这些抗体可以通过增加免疫系统的功能产生确切的治疗效果,然而免疫检查点阻断导致的炎症副作用称为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irAEs)。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可能会影响任何器官系统,但通常他们会影响皮肤,胃肠道,肝脏和内分泌系统。临时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减弱这些副作用,可能不会减弱抗肿瘤效应。

本文专注于免疫检查点CTLA-4、PD-1和PD-1配体PD-L1阻断抗体引起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在黑色素瘤患者中这些药物被广泛研究,经验和建议主要依据黑色素瘤的研究数据。然而随着这些抗体的应用量增长,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的诊断与处置原则在肿瘤学范畴中显得日益重要。

关键点:

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可引起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累及皮肤,肝脏,胃肠,内分泌,神经和其他器官系统。

适当的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可以从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中完全恢

使用免疫抑制方法治疗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不会影响免疫检查

点阻断疗效

免疫介导的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抗体的远期

疗效之间不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患者因副作用而停止免疫治疗仍会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常见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的类型与处理

皮疹和粘膜刺激

最常见也是最早发生的(图1)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联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是皮肤毒性。近50%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使用者会发生皮疹并发(或)皮肤瘙痒,与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皮疹常表现为网状模糊不清的红斑和斑丘疹,通常发生于躯干与四肢。有一例中性粒细胞侵润被诊断为Sweet’s Syndrome的报道。也会引起有皮肤白斑/白癜风,通常在检查点抑制剂使用数月后出现。

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可以治疗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皮疹,口服止痒药物((hy-droxyzine HCl或盐酸苯海拉明)可以治疗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皮肤瘙痒,严重皮疹(3级以上)需口服糖皮质激素来处理。很少有因检查点抑制剂引起的如Stevens-Johnson综合征/毒性导致皮肤坏死而考虑永久停药的报道。这种情况需要住院并用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并监测体液与电解质

PD-1和PD-L1阻断抗体也可以引起皮肤/粘膜毒性,已有经PD-1/PD-L1治疗的患者出现口腔黏膜炎和口干症状的描述,Nivolumab大规模的一期临床试验中,6.5%患者出现口干的症状,1例患者出现了3度口干症状,口服糖皮质激素或含漱利多卡因可有效治疗这种症状。一些患者反馈有口腔念珠菌感染时有可能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他的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故还需要作出鉴别诊断。

腹泻与结肠炎

腹泻是接受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的常见症状。而使用CTLA-4靶点抑制剂腹泻发生率比使用PD-1/PD-L1靶点抑制剂腹泻发生率要高得多,在研究这个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时,区别腹泻(排便频率增加)和结肠炎(腹痛,影像学或内窥镜诊断为结肠炎)很重要。使用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进行CTLA-4阻断的黑色素瘤患者中,约3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泻,不到10%患者发生严重(3/4级)腹泻。约5%的接受治疗的患者受到3/4级结肠炎的影响。应告知患者腹泻与结肠炎并不发生在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初期,而一般发生在大约治疗后的6周(图1)。

使用CTLA-4靶点抑制剂治疗引起腹泻与结肠炎的发生率比使用PD-1/PD-L1靶点抑制剂的高,使用PD-1/PD-L1制剂引起3/4级腹泻概率很低(1%~2%)确切的安全性仍在评估,曾有过明显腹泻与结肠炎患者,接受PD-1治疗后又使用CTLA-4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期间,也没有引起腹泻与结肠炎的复发。尽管如此,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及已掌握的临床经验对全面了解PD-1/PD-L1靶点抑制的安全性是必要的。

当患者出现轻度腹泻,临床医生有必要鉴别是否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难辨性梭状孢芽杆菌感染或其他细菌/病毒病原体感染。应告知患者多喝水的重要性,一些医生发现美国饮食协会的结肠炎饮食和抗动力药(口服盐酸地芬诺酯和硫酸阿托品,每日4次)会有所帮助。若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症状加重,或/和没有识别到感染病因,那

需要口服或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

病情或情况严重,口服糖皮质激素不见好转时,必须住院静脉给予皮质类固醇并进行补水和保持电解质平衡,除非诊断不明,结肠镜检查不是必要的。若静脉给予糖皮质激素(甲基强地松龙2次/天,上限2mg/kg)不能缓解,Infliximab (类克;Janssen生物技术,霍舍姆,宾夕法尼亚)以5mg/kg的剂量每2周给药1次可有所帮助,用Infliximab处置基于患者患有炎性肠道疾病。在极罕见的情况下,结肠炎可导致结肠穿孔,需进行结肠造瘘术。

很遗憾,还没有成熟的方法可防止腹泻的发生。一项研究中使用布地奈德预处理也没有被发现有效,但是一些临床医生发现布地奈德对经饮食调整和使用肠动力拮抗剂后仍持续轻度非感染性腹泻的患者有效。

肝脏毒性

在接受检查点抑制剂患者中肝炎发生,常由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来判断,总胆红素的升高很少见。但多数患者无症状仅实验室检查异常,部分患者会引起发热。在CTLA-4抑制剂临床试验中ALT和AST升高的发生率在变化,但通常报告的发生率不足10%。PD-1靶点抑制剂大规模临床试验中肝炎发生率同样较低(不足5%),3/4级严重肝毒性更为罕见。

接受治疗的患者中,肝炎的发生大部分在治疗开始的8~12周后,当然也会有提早或延迟出现的情况(图1)影像学检查表现不典型,但在严重的情况下,CT扫描显示轻度肝肿大,门静脉周围水肿或门静

脉周围淋巴结肿大。肝活检提示包括肝窦内外浸润重症小叶性肝炎或原发性胆汁样胆小管口周边单核细胞浸润的病理改变。

肝功能(转氨酶和胆红素)应在每次使用易普利姆玛(ipilimumab)前进行监测,如果AST和ALT升高,则需排除病毒和其他药物引起的肝炎的因素。就像治疗其他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一样,如果没有其他明显因素所引起,那么使用糖皮质激素干预是必要的。少数情况下,激素难治性ALT和AST升高可以每12h使用500mg麦考酚吗乙酯(骁悉;Genentech公司,南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可能会有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也被一个案例报告提及。针对不同的腹泻/结肠炎患者,infliximab不应使用有肝炎的病人,因为infliximab有肝脏毒性的风险。肝炎有可能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需要长期或反复递减使用糖皮质激素,也可单独或叠加使用免疫抑制剂。

内分泌失调

免疫相关性不良反应影响到垂体,肾上腺和甲状腺,常会出现非特异性症状如恶心,头痛和疲劳。各临床试验评估、诊断和监控方式的差异,使得内分泌不良反应发生率很难被精确计算。尽管如此,垂体炎(脑垂体炎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是最常见的内分泌不良反应,通常认为在接受CTLA-4阻断的病人中发生此不良反应人数达10%。

当被疑似有垂体炎,全部或部分由垂体分泌的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刺激素,促黄体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等)会降低。通常垂体炎通过疲劳和头痛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垂体增大或肿大),垂体功能低下(ACTH和TSH低下)的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复习汇总讲解

医学免疫学复习……名词解释 1.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immunity system,IS)识别“自我(self)”与“非我(non-self)” 抗原,从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生理防御机制。 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 3.抗原:是指能与TCR/BCR或抗体结合,具有启动免疫应答潜能的物质。或:指能够刺 激机体IS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且能够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4.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能与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免疫应答 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5.异嗜性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或: 不同种属生物中存在的共同抗原表位),又名Forssman抗原。 6.佐剂: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 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7.超抗原:是指某些抗原物质,在极低浓度下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是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8.共同抗原表位:不同抗原间的相同或相似决定基。 9.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 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b)。 10.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11.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针对单一抗原表位产生的均一性的高特异性的抗体称 为单克隆抗体。 12.补体系统:是由补体、补体调节蛋白和相关膜蛋白(受体)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精密 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 13.过敏毒素:C3a、C5a被称为过敏毒素。它们可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C3aR、C5aR结合,触发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和其他血管活性介质,介导局部炎症反应。 14.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即活化的细胞)所产生的低分 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损伤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 15.干扰素: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有核细胞产生的糖蛋白。具有抗肿瘤、 抗病毒及免疫调节的作用。 16.肿瘤坏死因子:是一类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17.集落刺激因子:指能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增殖、分 化的细胞因子。 18.白细胞分化抗原: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以及成 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 19.CD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群称CD。即用CD加同一阿拉伯数字表示。称为CD分子或CD抗原。 20.细胞粘附分子:泛指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CM)间相互接触和结合,起粘附作用的膜表面分子。 21.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 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定向迁移与居住)。 22.MHC: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英文字头缩写。是由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组成, 定位于动物或人某对染色体的特定区域,呈高度多态性。具有控制移植排斥、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功能。 23.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被称为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抗原。人类的MHC,为编码HLA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被称为HLA复合体/ HLA基因。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24.HLA和疾病关联:关联是指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以相对风险率(RR)来评估。HLA和疾病关联是指带有某一特定HLA型别的个体,易患某一疾病(阳性关联)或对某一疾病有较强的抵抗力(阴性关联)。 25.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是指HLA基因复合体中,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或低于)随机出现的频率的现象(HLA不同座位上的等位基因的非随机组合)。 26.HLA基因复合体的多基因性:是指在一个个体中,HLA复合体基因座位在数量上和 结构上具有多样性。 27.HLA基因复合体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是指群体中不同个体HLA等位基因拥 有状态上存在差别,是导致个体间免疫应答能力和对疾病易感性出现差异的主要免疫遗传学原因。 28.固有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是机 体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29.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一种细胞毒反应,指表达FcR的具有 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M-Mφ)通过识别Ab的Fc段直接杀伤被抗体包被的(带有Ag的)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同种异体移植物)。 30.NKT细胞:在小鼠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小鼠NK1.1分子)和TCR-CD3复合受体分子的T细胞。它主要分布于骨髓、肝和胸腺。绝大多数为CD4-CD8-双阴性T细胞(DN),少数为CD4+单阳性T细胞(SP)。 31.初始T细胞:从未接受过Ag刺激的成熟的T细胞。 32.效应T细胞:执行细胞免疫效应的T细胞,CD45RO+T细胞,存活期短,高亲和力IL-2R 和粘附分子。 33.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在免疫应答中首先分泌IgM,但随后可表达IgG、IgA或IgE, 而其IgV区不发生改变,这种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或同种型转换。 34.B1细胞:是指组成性表达CD5和单体IgM分子的B细胞。在胚胎肝脏发生和分化后 迁移到腹膜腔、胸膜腔和肠道固有层等部位,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35.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 PRR):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病原微生物或宿主衰老、损伤和凋亡细胞表面的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表达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PRR称为膜型PRR,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和Toll受体等。存在于血清中的PRR称为分泌型PRR,主要包括某些急性期蛋白如MBL和CRP等。 36.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是PRR识别结合的配体,主要指病原微生物表面某些共有的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如G-菌的脂多糖、G+的肽聚糖和脂磷壁酸等),也包括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的特定分子结构如磷脂酰丝氨酸。 37.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肽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或:所有表达MHC分子并能处理和提呈抗原的细胞都称为APC。或:APC是指能够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Ag肽:MHC分子复合物的任何细胞。) 38.内源性抗原:指在APC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等。 39.外源性抗原:并非由APC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 40.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APC或靶细胞表面的Ag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物被提呈 给T淋巴细胞,并与T淋巴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Ag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41.T细胞抗原识别:初始T细胞膜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特异结合的过程称为抗原识别,它是T细胞特异活化的第一步。 42.记忆性T细胞:是指对特异性抗原具有记忆能力、寿命较长的T淋巴细胞,参与再次免疫应答。 43.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对某种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应答(即:不能产生特异免疫 效应细胞或/和特异性抗体)的现象。 44.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的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 耐受。 45.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而 显示免疫耐受。 46.耐受分离:是指口服Ag,经胃肠道诱导派氏集合淋巴结及小肠固有层B细胞,产生SIgA,发挥局部黏膜免疫效应,但却致机体对该Ag产生全身免疫耐受,这种现象称为耐受分离。 47.免疫忽视:是指对低水平或低亲和力的自身抗原不发生自身反应性免疫应答的现象。(或:自身应答T细胞(ART)克隆与相应组织特异性Ag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这种现象称为免疫忽视) 48.免疫隔离部位:是指体内某些与免疫系统在解剖位置上隔绝的部位,如脑、睾丸、眼的晶状体等。 49.超敏反应: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 适应性免疫应答。(或:抗原刺激引起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者。) 50.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又叫过敏原。 5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即产生自身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现象。 52.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自身免疫应答而产生自身组织损伤或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 53.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54.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的总称。 55.肿瘤特异性抗原:某种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

免疫学检验试题(附答案)

免疫学检验试题(一) 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 B.超敏反应 C.肿瘤 D.免疫缺陷病 E.移植排斥反应答案C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 B.肿瘤 C.超敏反应 D.自身免疫病 E.免疫缺陷病答案D 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A.树突状细胞 B.巨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B 细胞 E.T 细胞答案B 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 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T 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 B.B 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 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D.T 细胞和B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答案A 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 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答案D 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 D 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C1 B.C3 C.C4 D.C5 E.C4Bp 答案B 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 B.淋巴因子 C.生长因子 D.抗体 E.集落刺激因子答案D 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A.IgM B.IgA C.IgG D.IgE E.IgD 答案C 解析IgG 是体内抗感染的最主要的抗体。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1章概论 1.免疫学: 2.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 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 10.最适比(optimalratio) 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13.半抗原 14.免疫佐剂 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第5章凝集反应 16.凝集反应 17.直接凝集反应 18.间接凝集反应 19.明胶凝集试验 第6章沉淀反应 20.沉淀反应 21.絮状沉淀试验 22.免疫浊度测定 23.凝胶内沉淀试验 24.单项扩散试验

25.双向扩散试验 26.免疫电泳技术 27.对流免疫电泳 28.火箭免疫电泳 29.免疫电泳 30.免疫固定电泳 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31.补体 32.免疫溶血法 33.补体结合试验 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34.感染 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35.超敏反应

36.Ⅰ型超敏反应 37.Ⅱ型超敏反应 38.Ⅲ型超敏反应 39.Ⅳ型超敏反应 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41.自身免疫 42.自身免疫病 43.自身抗体 44.抗核抗体 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免疫增殖性疾病 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7.本周蛋白

48.血清区带电泳 49.免疫电泳 50.免疫固定电泳 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51.免疫缺陷病 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肿瘤免疫学 54.肿瘤抗原 55.肿瘤标志物 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移植 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8.移植排斥反应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医学免疫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 同种异型抗原( A) A.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的遗传标记不同 B.同一种属的所有个体分布相同 C.是定义同种类型蛋白的抗原 D.不能诱导同一种属动物间的免疫应答 E.在免疫球蛋白中,只限于 2.与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能力最强的是(E ) A.2 B.3 C. D. E. 3.哪两类的H 链有4 个功能区:(B ) A.和 B.和 C.和 D.和 E.和 4.在旁路激活途径中C3 转化酶是(A) 5b6789n 4b2b3b 4b2b 3 5b678 5.半抗原:(D ) A.只有和载体结合后才能和抗体分子特异结合 B.是大分子物质C.通常是多肽D.本身没有免疫原性E.本身没有抗原 6 .①外源性抗原的递呈,②胸腺内阳性选择,③细胞杀伤过程,④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加工上述哪些过程与限制性有关(A)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E.①+④ 7.补体系统经典途径激活的顺序是D 12345-9 13245-9 C. C14325-9 14235-9 12453-9 8.抗体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是( B ) 区区区 区区 9.下列哪种作用特点是细胞因子所不具备的( E ) A.网络性B.重叠性C.多效性D.高效性E.特异性 10.人类的定位的染色体是D A.第9 对染色体B.第17 对染色体C.第2 对染色体D.第6 对染色体 E.第22 对染色体 11.兄弟姐妹间进行器官移植引起排斥反应的物质是( C ) A.异种抗原B.自身抗原 C.同种异体抗原D.异嗜性抗原E.超抗原 12.可被胃蛋水解酶切成为B A.2 段段 (’)2 段′段 C.2 段′段 段段 (’)2 段段 13.免疫对机体( C ) A.正常情况下有利,某些条件下造成损伤B.有利C.有利也有害 D.有害E.无利也无害

医学免疫学——抗体

抗体 Antibody discovery 20世纪30年代,从血浆中分离出活性抗体。同时证明抗体是γ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即免疫球蛋白 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所有球蛋白。 抗体:是机体免疫细胞被抗原激活后,由分化成熟的终末B细胞(即浆细胞)所合成并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Ab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主要存在于血液、体液和粘膜分泌液中,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Ab=Ig Ig≠Ab (Ab是功能描述,Ig是化学结构描述) Discovery structure of antibody 1959年,分别对抗体研究发现: ⑴抗体有四链组成; ⑵其氨基端结合抗原,决定抗原结合特异性;其羧基端不能结合抗原。 ⑶抗体可变区是与其抗原结合的部位。 Basic structure of Ab (1) 四条肽链的对称结构 (2) 两条重链(H)和两条轻链(L)借二硫键而彼此连接在一起,呈Y字形 (3) H链和L链分为氨基端(N) 和羧基端(C) 轻链(Light chain, L): ⑴由214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25kDa。 ⑵根据其结构和恒定区抗原性可分为两型: κ、λ型。 ⑶它们在组成人各类Ig时比例都约为2:1。 ⑷根据λ链恒定区AA不同,可分为四个亚类λ1~4。 重链(Heavy chain, H): ⑵由450~550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50 ~75kDa。 ⑵根据重链恒定区抗原性的不同,分为:γ、α、μ、δ、ε。 ⑶由它们组成的Ig分别为:IgG 、IgA、IgM、IgD、IgE。 ⑷根据链内结构又分为不同亚类IgG1-4,IgA1-2。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是什么 1、免疫学检查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体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的检测。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也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 2、血清免疫学检测,是主要的免疫学检查。检查内容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类风湿因子(RF)。部分男性因为出现免疫性不育,即体内存在非正常的精子抗体,可以通过免疫学检查来诊断并对症治疗。 3、不孕不育的免疫学检查包括男性抗精子自身免疫不育、女性抗精子同种免疫不育和女性抗透明带免疫不育。用免疫学技术来检测精浆和血清中抗精子抗体,是了解男性不育原因的重要手段之一。 免疫学检查的意义与适应症 免疫学检查的意义在于检查不明原因的不孕不育男女。精子具有抗原性,在一定条件下能诱发特异性抗精子抗体产生,用免疫学方法检测原因不明的不育男女,发现有部分不育男性血清和(或)精浆、女性血清和(或)宫颈粘液中存在抗精子抗体,所以,目前公认抗精子抗体是免疫不育的重要原因。 检测抗精子抗体,除检测血清中抗体外还要注意生殖道内产生的局部抗体,如精浆和宫颈粘液中的抗体。抗精子抗体的检测方法很多,可能结果会不尽相同,应尽量采用新的、标准化的方法测定,结合病史和其他指标做综合判断。 免疫学检查的适应症是针对男性出现不育以及女性出现不孕的情况。当免疫学检查中如果出现异常结果,通过多项免疫学检查说明不孕不育,则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免疫学检查项目 免疫学检查项目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免疫球蛋白E(IgE),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b),类风湿因子(RF)。 免疫学检查项目:免疫球蛋白G 正常参考值:IgG 7.0-16.6克/升(7.0-16.6g/L) 意义: (1)IgG增高: ① IgG、IgA、IgM在机体的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若IgG、IgA、IgM几种不同的免疫

自身免疫病中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分析

自身免疫病中多种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自身免疫病患者常用自身抗体的综合检测、分析,评价其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意义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已确诊为自身免疫病患者216例作为疾病组(其中SLE患者102例,RA患者54例,MCTD患者18例,SS患者16例,PSS患者16,PM/DM患者10例),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血液,分离血清,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欧蒙免疫印迹法和ELISA法检测ANA、抗ds DNA、ENA多肽谱、RF。结果:6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RF的阳性检出率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为最高(74.2%),干燥综合症(SS)患者次之(62.5%),而多发性皮肌炎(PM/DM)患者中未检出;ANA在6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中均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为最高(94.1%),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患者次之(88.9%),RA患者最低(33.3%);抗ds DNA则只在2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中检出,其中SLE患者阳性检出率最高(80.4%),而RA患者较低(3.7%);6种自身免疫病患者中,ENA多肽谱的各种抗体的检出率差别较大,其中,抗SSA/R0均有检出,但阳性率不高(均低于40.0%),而抗Histones只在SLE患者中有检出,抗Scl70只在系统性硬皮病(PSS)患者中有检出,抗J01则只在PM/DM患者中有检出,但抗U1snRNP 则在MCTD患者中检出率较高(88.9%),抗Centromere均无检出。结论:自身免疫病患者同时检测多种自身抗体有助于疾病的特异性诊断和筛查。

【关键词】 RF; ANA;抗ds DNA; ENA多肽谱;自身免疫病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multiple autoantibody detec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ng and screening autoimmune diseases. Methods: 216 case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were compared with 30 health volunteers. 102 out of these cases are SLE, 54 are RA, 18 are MCTD, 16 are SS, 16 are PSS and 10 are PM/DM, Autoantibody including ANA, anti ds DNA, ENA antibodies and RF were detected. Results: Among six kind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mentioned above, RA has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RF (74.2%) followed by SS (62.5%). On the contrary, in PM/DM, RF was detected as negative. SLE has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of ANA (94.1%) followed by MCTD (88.9%) and RA (33.3%). Anti ds DNA was only detected in SLE and RA with a positive rate of 80.4% and 3.7%, respectively. The positive rates of ENA antibodie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are obvious different among each other. Conclusion: Detection of multiple autoantibodies is a useful way of diagnosis and screening autoimmune diseases. [KEY WORDS] RF; ANA; Anti ds DNA; ENA antibodies;Autoimmune diseases

(整理)17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名词解释 1.M蛋白2.ASO 3.肥达反应4.类风湿因子 5.抗核抗体6.肿瘤标志物7.C-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可见于、、、重链病和半分子病等。 2.血清中最多的一种Ig为,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为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为。 3.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和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4.检查梅毒抗体的定性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VDRL法为WHO推荐使用,这类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 5.TORCH是一组病原微生物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成的,它们是孕期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T代表,O代表,R代表,C代表,H代表单纯疱疹病毒。 6.确有溶血型链球菌感染,但ASO不见增高可因该溶血型链球菌株不产生或产生很少量的链球菌溶血素O,此时应联合检查或以提高阳性率。 7.类风湿因子检测主要用于的辅助诊断,但并不是该病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等亦可阳性,还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8.某30余岁女青年,面部及手部出现不规则形红斑,并有严重关节疼痛及胸闷,做ASO检测,阴性,?RF阳性(中等滴度),抗核抗体阳性,可初步诊断为。 9.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其中型别是否相符起关键作用。 10.传统的方法和细胞学分型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随着科技的进展,技术已经成为HLA分型的主流。 三、判断题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2.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g呈多克隆性增高。() 3.补体C3、C4的水平可用于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在活动期增高。()4.AIDS患者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降低,甚至倒置(<1)。( ) 5.T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CD),例如CD3代表总T 淋巴细胞,CD4代表T抑制细胞(T S),CD8代表T辅助细胞(T H)等。( ) 6.由于A群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ASO持续数月到半年才下降至正常水平,故一次测定结果偏高,不一定就是近期感染的佐证。( ) 7.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伤寒沙门菌感染时,肥达反应可出现假阴性。() 8.肥达反应单次效价增高,判断的可靠性较差,动态观察对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意义更大。() 9.检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可用于观察判断疗效。()

自身抗体谱检测

关注自身免疫性疾病——关注自身抗体谱检测检验科宣 一、什么是自身抗体? 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组织,器官、细胞及细胞成分的抗体,分为天然自身抗体和病理性自身抗体。天然自身抗体存在于健康人和动物血清中,多为IgM型,病理性自身抗体是受抗原刺激生成,多为IgG型,特异性强,与自身抗原的亲和力高,可引起自身组织的病理性损伤。 二、什么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减低或破坏,致使自身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损伤自身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 AID总体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3%,中国:3-4千万,临床表现复杂,疑难病,误诊误治多。 临床上AID分两大类: 器官特异性:1型糖尿病、炎症性肠病、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 全身性(或系统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等。 三、开展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自身抗体参与了自身免疫性疾病(AID)的发生;自身抗体有助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临床分型、判断预后;自身抗体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逐渐被阐明;未来方向——有可能做到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四、我院开展的自身抗体谱检测项目: 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 nRNP、Sm、SS-A(天然 SS-A 和 Ro52)、SS-B、Scl-70、PM-Scl、Jo-1、CENP B、PCNA、dsDNA、核小体、组蛋白、核糖体 P 蛋白和 AMA M2 共 14种不同抗原 IgG类抗体。 五、自身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 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硬皮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混合结缔组织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等) 详细的临床检测意义可咨询你的临床医生哦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免疫学检测法

免疫学检测法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有关免疫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如对传染病、免疫增殖性疾病、免疫缺损病、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肿瘤的免疫学检测,对诊断、治疗均有很大帮助。此外在医学生物学研究中对抗原性物质或细胞的定性、定量检查不仅推动了对各种免疫学现象的研究,而且扩大免疫学与医学生物许多领域的联系。本章仅介绍常用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原理,简要过程和实用意义。 第一节抗原或抗体的检测 一、检测的原理 借助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特异结合后出现的各种现象,对样品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量、定位的检测。 1.抗原与抗体的亲和力(affinity)抗原抗体的结合就像酶与底物的结合,激素与其受体的结合一样不是化学的反应,而是非共价键的可逆的结合。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可变区互补构型,造成两分子间有较强的亲和力。空间构型互补程度不同,抗原和抗体分子之间结合力强弱也不同。互补程度高,则亲和力强。此外,反应温度、酸碱度和离子浓度对抗原和抗体分子上各基因的解离性和电荷特性也有重要的影响,抗体与抗原决定簇之间的结合力大小可用亲合力来表示。高亲合力的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力强,即使抗原浓度很低时也有较多的抗体结合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 2.抗原或抗体外检测原理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性状与活性特点,对标本中的抗原或抗体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的检测。定性和定位检测比较简单,即用已知的抗体和待检样品混合,经过一段时间,若有免疫复合物形成的现象发生,就说明待检样品中有相应的抗原存在。若无预期的现象发生,则说明样品中无相应的抗原存在。同理也可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样品中是否有相应抗体。 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定量检测时,以反应中加入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与形成免疫复物的浓度呈函数关系。 (1)根据免疫复合物产生的多少来推算样品中抗原(或抗体)的含量: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加入的已知抗体(或抗原)的浓度一定,反应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多少与待检样品中含有相应抗原(或抗体)量成正比。也就是抗体浓度一定时,免疫复合物越多则样品中的抗原量也越多。可用实验性标准曲线推算出样品

免疫学检验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免疫:宿主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作用过程。 免疫监视: 识别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 免疫防御: 抵御体外病原或抗原入侵的免疫保护功能。 固有免疫:指机体对异物无选择性地阻挡、排斥和清除。 获得性免疫:病毒抗原一般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免疫细胞:参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ADCC作用:指表达Fc受体的细胞通过识别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TCR:是T细胞表面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BCR:是B细胞表面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抗原:是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诱导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如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抗体: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免疫原性:刺激特定的额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抗原性: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互补决定区(CDR):抗体的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内的高变区构成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点。 胸腺依赖性抗原:含有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需要T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 细胞产生抗体。 超抗原:某些抗原物质,只需要极低浓度即可直接非特异性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隆,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 交叉反应: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 异嗜性抗原:是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补体:对特异性抗体发挥溶菌作用有辅助和补充作用的蛋白质。 前带现象:由于抗体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到游离的抗体,称前带现象。 后带现象:由于抗原过量,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测到游离的抗原,称后带现象。 抗原结合价:指一个抗原分子上能与相应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基的总数。 间接凝集试验:用抗体致敏载体检测抗原。 独特型:单个抗体分子所具有的特征性结构。 攻膜复合物(MAC):指补体激活后产生的膜攻击复合体。 调理作用:指抗体和补体促进吞噬细胞吞噬抗原异物的作用。 中和作用:特异性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决定簇结合,使毒素失去毒性、病毒失去感染敏感细胞能力、毒性酶失去酶活性等,防止病毒进入宿主 肿瘤标志物: 肿瘤细胞所产生或分泌的某种蛋白质,它们的出现与肿瘤的存在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M蛋白: 一种异常的免疫球蛋白。由一种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而产生的,它们的结构或分子特性等与相应的免疫球蛋白相似,但不具有抗体活性功能。

免疫学检验复习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与难点 1.绪论:现代免疫的概念及功能(生理、病理) 2.抗原:抗原免疫原性的本质及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首要条件,什么决定抗原的特异性,表位,TDAg。 3.抗体分子:Ig的分类、基本结构、多肽链的分区和功能、水解片段及功能、同种 型抗原、抗体生物学活性、各类Ig的特点。 4.补体:激活途径有哪些?各自的激活物主要是什么?在机体感染后各自什么时间段 参与溶菌杀菌作用?补体系统激活后的生物学作用 5.细胞因子:种类,生物学活性。 :人类MHC是什么?位于哪里?经典MHCⅠ/Ⅱ类基因包括哪些?编码产物的分布和 生物学功能。 7.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组成。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胸腺和骨髓的功能。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 8.免疫细胞:T细胞膜分子(CD、TCR、HIV受本、E受体),Th1/Th2、Tc的功能。B细胞膜分子(CD、BCR、Fc受体、补体受体等)。NK细胞功能。专职APC的组成,APC的免疫活性。 9.免疫应答:基本过程;T/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活化信号;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产生抗体的特点;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应答的细胞及参 与细胞。细胞免疫应答的生物学意义。 10.抗原抗体结合力的包括哪些?在什么条件下最大?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影响因素。可溶性抗原抗体结合出现可见反应的条件。 的制备原理。 12.凝集反应的概念与分类,各类凝集反应的原理与临床应用。 13.免疫标记技术的分类及基本原理。酶免疫技术常用标记酶;ELISA的常用载体、HRP 常用底物、基本原理、各技术类型的原理及应用;把抗原抗体反应与酶促反应结合起来的是什么?ELISA试验中阳性、阴性和空白对照的作用。 14.标记物中,可循环应用的是什么? 15.荧光免疫技术:常用荧光素,荧光抗体技术直接法和间接法的原理及优缺点,荧光显微镜观察的注意事项;实验本身可避免自发荧光和激发光干扰的检测方法是什么?TrFIA的基本原理及常用标记物。 16.各类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与ELISA的异同点。 17.在固相标记免疫测定中,什么是非特异性吸附,其引起什么后果。洗涤的目的是什么。洗涤液中加%吐温-20的作用是什么。 18.免疫浊度测定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及影响因素。速率散射比浊法,免疫胶乳比浊法(胶粒子增强浊度测定法),免疫透射比浊法。 19.乙型肝炎“两对半”包括哪些指标。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各种自身免疫性抗体的临床意义 多数自身免疫病患者血清中都会出现自身抗体。虽然有些自身抗体在疾病中的确切意义尚未得到严格的证实,但其与疾病的相关性已得到认可,所以这些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类风湿因子 类风湿因子(RF)是抗变性IgG的自身抗体,主要为19S的IgM,也可见7S的IgG及IgA。它能与人或动物的变性IgG结合,而不与正常IgG发生凝集反应。RF主要出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约70%~90%的血清中和约60%的滑漠液中可检出IgG类RF,这很可能是自身IgG变性所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应答的表现。 IgG是感染等原因诱导的免疫应答中的主干抗体,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时会发生变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条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产生不正常的IgG;这些变性IgG就构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各种抗IgG抗体。滑膜液中的IgG类RF与变性IgG结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比血清中的IgM类RF更具有致病意义,因为这一类免疫复合物易于沉积在关节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补体,形成慢性渐进性免疫炎症性损伤。 RF的检测最初是用致敏绵羊红细胞凝集试验(Rose-Waaler 法)进行检测,目前最常采用IgG吸附的胶乳颗粒凝集试验;但此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检出血清中的IgM类RF。IgG类和IgA类RF则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检测。

RF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检出率很高,RF阳性支持早期RA的倾向性诊断,如对年轻女性应进行RA和风湿热间的鉴别;而对非活动期RA的诊断,需参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样,并不是RA 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在SLE病人均有50%RF阳性,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 二、抗核抗体 抗核抗体(antinuclearantibodies,ANA)泛指抗各种核成分的抗体,是一种广泛存在的自身抗体。ANA的性质主要是IgG,也有IgM和IgA,甚至IgD和IgE。ANA可以与不同来源的细胞核起反应,无器官特异性和种属特异性。ANA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其他体液如滑膜液、胸水和尿液中。 ANA在SIE患者的滴度较高,但也出现在其他许多自身免疫病中,在许多研究报告中,都将检出ANA作为自身免疫甚至自身免疫病存在的依据。这种现象的机制尚未明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一)ANA的类型及意义 由于细胞核成分的复杂性,不同成分的抗原性也不同;因此就会有多种不同的ANA。 1.抗核蛋白抗体核蛋白抗原(DNP)由DNA和组蛋白组成。由于DNP抗原存在不溶性和可溶性两个部分,可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不溶性DNP抗体通常不完全被DNA和组蛋白所吸收,它是形成狼疮细

1免疫学检验复习题2012

1. 关于免疫的概念,正确的是 A.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 B.机体抗传染的过程 C.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 D.机体清除自身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的功能 E.机体清除和杀灭自体突变细胞的功能 2.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容易发生 A.移植排斥反应 B.自身免疫病 C.超敏反应 D.免疫缺陷病 E.肿瘤 3. 免疫学起源于 A.生理学 B.微生物学 C.生物化学 D.病理学 E.解剖学 4. 下列属于隐蔽抗原的物质是 A.AFP B.ABO血型物质 C.甲状腺球蛋白 D.受药物影响的细胞 E.免疫球蛋白 5. 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抗原分子的物理性 B. 抗原分子量的大小 C. 抗原分子表面的特异性结构化学基团 D. 抗原分子部结构的复杂性 E.以上所有 6. 半抗原的特性是 A. 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B.只有免疫原性,而无免疫反应性 C.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 D.只有与蛋白质载体结合才能与抗体结合 E. 只有与蛋白质结合才具有免疫反应性 7. HLA抗原属于 A. 异种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肿瘤特异性抗原 D. 改变的特异性抗原 E.异嗜性抗原 8. 不受MHC限制的抗原是 A.完全抗原 B. 超抗原 C.半抗原 D. TD 抗原 E.TI抗原9. 属于同种异型抗原的物质是 A.AFP B. ABO血型 C.甲状腺球蛋白 D. 肠毒素 E.外毒素 10. ELISA间接法的原理是 A. 已知抗原→待检抗体→酶标记抗球蛋白→酶底物 B. 已知抗体→待测抗原→酶标记抗体→酶底物 C. 待测抗体→已知抗原→酶标记抗体→酶底物 D. 待测抗原→已知抗体→酶标记抗球蛋白→酶底物 E. 已知抗原→酶标记抗体→待测抗体→酶底物 11. 类毒素 A. 有免疫原性,有毒性 B. 无免疫原性,无毒性 C.有免疫原性,无 毒性 D.无免疫原性,有毒性 E. 以上都不对 12. 甲胎蛋白是 A.隐蔽的自身抗原 B. 同种异型抗原 C. 肿瘤特异性抗原 D. 肿瘤相关抗原 E. 以上都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