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医学免疫学》抗体

笔记《医学免疫学》抗体

抗体

一、免疫术语

Ab(抗体,antibody):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HVR(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分别用HVR1 (CDR1)、HVR2 (CDR2)、HVR3 (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又称CD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m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二、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每条肽链含2~5个结构域(功

能区,约110个氨基酸),二级结构为“桶状”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

1、重链(heavy chain,H):分子量约为50~75kD,由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按抗原性差异可分5类:a、g、m、d、e

•相应抗体也分为5类:IgA、IgG、IgM、IgD、IgE

•同一类抗体,据其铰链区的氨基酸组成及重链二硫键数目、位置不同可分为不同的亚类。

•IgA分IgA1和IgA2IgG分IgG1~IgG4

重链名m g a d e

希腊读音Mu Gamma Alpha Delta Epsilon

对应抗体IgM IgG IgA IgD IgE

2、轻链(light chain,L):

•分子量约为25kD,约由21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分k链和l链两种,相应抗体分为k、l两型。

•l型有l1、l2、l3、l4四个亚型。

(二)可变区和恒定区

1、可变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V区)分别占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分别称为VL和VH。

(variable region)高变区(HVR)或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高变区或互补决定区,分别用HVR1(CDR1)、HVR2(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

2、恒定区:抗体分子中轻链和重链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对恒定的区域。

(C区)分别占轻链1/2和重链3/4或4/5,分别称为CL和CH。(constant region)

(三)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含有丰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弯曲,有利于抗体的两臂同时结合两个相同的抗原表位;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

二、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三、抗体的功能

(1) 识别抗原: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V区功能)

a) 在体内有中和毒素、中和病毒、阻止细菌黏附宿主细胞的作用

b) 在体外用于免疫诊断

c) 作为BCR(mIgM/mIgD),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

(2) 激活补体

a) IgM、IgG1、IgG3以及IgG2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因构型改变而暴露出CH2(IgG)和CH3(IgM)结构域内的补体结合点)

b) IgG4、IgA和IgE形成聚合物后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 结合Fc受体

a) 调理作用

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 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b)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

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4) 穿过胎盘和粘膜

a) 穿过胎盘: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这种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机制,对于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b) 穿过粘膜:SIgA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

四、各类抗体的特性和功能

1、IgG:

•出生后3个月开始合成,3-5岁接近成人;

•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75-80%);

•抗感染的“主力军”;

•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

•唯一可通过胎盘的抗体;

•可发挥调理作用、激活补体、ADCC作用等。

2、IgM:

(1)分泌型:

•存在于血液中,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抗体;

•抗原结合能力及激活补体的能力强于IgG;

•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脐带血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儿有宫内感染;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抗感染的“先头部队” ,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

•是天然的血型抗体。

(2)膜结合型:mIgM,BCR之一,单体,未成熟B细胞表达

3、IgA:

(1)血清型:单体,含量低

(2)分泌型:SIgA,二聚体。(secretory IgA)

•存在于胃肠道、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等外分泌液中,参与局部粘膜免疫,是抗感染的“边防军”。

•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重要的自然被动免疫。

4、IgD:分为血清型和膜结合型(mIgD)

mIgD为BCR之一,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未成熟B细胞仅表达mIgM

¨成熟B细胞表达mIgM和mIgD

¨活化B细胞mIgD逐渐消失

5、IgE:

•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

•亲细胞抗体,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

•与机体抗寄生虫感染有关。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1.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发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免疫功能失调时,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反应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也称非特异性或获得性免疫应答,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此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作用。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也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在非特异性免疫基础上建立的,该种免疫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主动产生或接受免疫球蛋白分子后被动获得的。 4.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可发生免疫缺陷。 5.免疫自稳(immunologic homeostasis):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免疫复合物等异物,而对自身成分保持免疫耐受;该功能失调时,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6.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该功能失调时,有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因病毒不能清除而出现持续感染。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 1.免疫细胞(immune cells):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如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的不同亚群从中枢免疫器官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后,可分布在各自特定的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上地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和淋巴器官之间反复循环,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机体内的迁移和流动是发挥免疫功能的重要条件。 4.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即黏膜关淋巴组织。是指分布在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的粘膜上皮细胞下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除执行固有免疫外,还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 第三章抗原 1.抗原决定簇(antigen determinant):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集团,又称抗原表位(epitope)。它是与TCR/BCR及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通常由5-15个氨基酸残基或5-7个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 2.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是一类必须依赖T细胞辅助才能诱导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既有T细胞表位又有B细胞表位。绝大多数蛋白质类抗原为TD-Ag。 3.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为一类之间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的共

02、《医学免疫学笔记》第5~10章

第五章补体系统 ??免疫术语 补体(complement,C)系统:是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个具有精密调控机制的蛋白质反应系统,包括30余种组分。 MAC(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由补体系统的C5b ~C9组成。膜攻击复合物(C5b6789n)牢固附着于靶细胞表面,最终造成细胞溶破而死亡。 ??补体的三条激活途径 补体的三条活化途径示意图 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 概念:激活物与C1q结合顺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转化酶(C4b2a)与C5转化酶(C4b2a3b)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旁路途径(alternative pathway): 概念:又称替代激活途径,其不依赖于抗体,而由微生物或外源异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 因子和备解素(P)参与下,形成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启动级联酶促反应的过程。 凝集素反应/MBL途径(lectin pathway / Mannose-Binding Lectin:甘露糖结合凝集素):

概念:指血浆中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或纤维胶原素(ficosin,FCN)等直接识别病原体表面糖结构,依次活化MASP、C4、C2、C3,形成与经典途径中相同的C3转化酶和C5转化酶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

第六章细胞因子 ??免疫术语 细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节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CS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发育分化阶段的造血祖细胞分化、增殖的细胞因子。 IFN(干扰素,interferon):是由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白细胞、T淋巴细胞、NK细胞等细胞分泌和产生的一类能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的糖蛋白。 TNF(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在体内外直接杀死肿瘤细胞的、能使肿瘤发生出血坏死的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质(8~30kD); ??可溶性; ??高效性,在较低浓度下即有生物学活性; ??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相应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 ??可诱导产生; ??半衰期短; ??效应范围小,绝大多数为近距离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的作用方式: 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分泌细胞自身。 旁分泌方式:对邻近细胞发挥作用。 内分泌方式:通过循环系统对远距离靶细胞发挥作用。 细胞因子的功能特点: ??多效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对不同的细胞发挥不同作用。 ??重叠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因子具有同样或类似的生物学作用。 ??协同性:一种细胞因子可增强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拮抗性:一种细胞因子可抑制另一种细胞因子的功能 ??网络性:免疫细胞通过具有不同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之间相互刺激、彼此约束,形成复杂而又有序的细胞因子网络,对免疫应答进行调节,维持免疫系统的稳态平衡。??细胞因子的免疫学功能(每条举一例说明) (1) 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和功能 a) 调控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 ??IL-3、SCF作用于多能造血干细胞和多种定向祖细胞; ??GM-CSF可作用于髓样细胞前体及多种髓样谱系细胞; ??G-CSF促进中性粒细胞分化和吞噬功能; ??M-CSF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分化和活化; ??IL-7是T、B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早期促分化因子; ??IL-15促进NK细胞发育分化; ??EPO促进红细胞生成; ??TPO和IL-11促进巨核细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 b) 调控免疫细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发育、分化、活化和功能

医学免疫学笔记

、 , 第一章 抗原 教学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特性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掌握抗原表位,抗原结合价,共同抗原,交叉反应 掌握佐剂、了解半抗原及载体效应、抗原分类 免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后者产生免疫应答并清除,对前者产生天 然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反应 抗原(Ag )指能与 T 细胞 TCR 及 B 细胞 BCR 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致敏淋巴细胞 或抗体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分为两类:完全抗原(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只有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小分子物质 多糖、类脂)半抗原无 免疫原性,但与载体蛋白结合后可形成完全抗原 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抗原性):与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理化性质;分子量大,结构复杂不易降解,免疫原性越强;多聚体强于单体,颗粒性(细 胞,细菌)抗原强于可溶性(毒素)抗原 宿主因素:亲缘关系越远,免疫原性越强;修饰(外物刺激)及隐蔽(甲状腺球蛋白、眼晶 状体蛋白、精子等原先被机体屏障隔离的物质)的自身物质;健康状态,生病时 免疫原性强,不可注射疫苗 免疫方法:皮内》皮下》肌肉》腹腔》静脉》口服 抗原决定簇(表位):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抗体识别的基本单位 表位类型:线性表位(无空间构象),构象表位(有空间构象) T 细胞仅识别由抗原提呈细胞加工提呈的线性表位,B 细胞可独立识别线性又可识别构象 抗原结合价:指抗原表面表位的数目 (天然抗原有多种,多个抗原;半抗原只有一个) 共同抗原:不同抗原分子具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表位) 抗原之间称为共同抗原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不但能与诱导它产生的抗原结合,还能与含有相似 表位的其他抗原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抗原分类:胸腺依赖性抗原(TD ):产生抗体需要 T 细胞辅助,主要以 IgG 为主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1):不需要 T 细胞辅助,主要以 IgM 为主 异种、同种异型(血型)、自身(修饰隐蔽)、易嗜性(存在所有种属间共同抗原) 佐剂: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延长抗原在体内存留时间,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刺激淋巴细胞 增殖分化,扩大免疫应答的效应。 常用弗氏佐剂 不完全佐剂+抗原=完全佐剂

医学免疫学读书笔记

一、主要知识点 1、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征(P270-272): 黏膜免疫系统主要由分布在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黏膜组织中的免疫组织、 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包括位于肠道的肠相关淋巴组织、鼻咽部的鼻咽 相关淋巴组织、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泌尿生殖道的 黏膜相关淋巴 组织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外分泌腺。其分布特点为器官化及散在的淋巴组织和细 胞并存,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黏膜免疫系 统具有 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机体近 50%淋巴组织存在于黏膜系统,是机体最大的免疫组织。 肠相关淋巴组织是肠黏膜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和活化的部位:小肠派氏集合淋巴结、 滤泡相关上皮、独立淋巴滤泡、阑尾、肠系膜淋巴结、弥散免疫细胞 鼻咽相关淋巴组织和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是抵御经空气和食物传播的 病原微生物感染 黏膜免疫系统具有不同于其他免疫组织的特征: 解剖学特征:主要组成为器官化的及散在的淋巴组织和细胞,具有独特的抗 原摄取机制,通过黏膜上皮及淋巴组织间密切的相互作用发挥效应。 效应机制特征:构成强大的屏障作用,保护机体的内表面。对抗原具有选择性的应 答。 特定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存在抑制性巨噬细胞及诱导耐受的DC ,同时存在大量的 抑制性 T 细胞和抑制性的分子,使黏膜免疫处于免疫抑制微环境,对食物、共生菌 等无害物质低应答或无应答。 2、黏膜免疫系统的固有免疫特性(P272-275 ): 病原微生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入侵黏膜组织:黏附并进入M 细胞,杀死M 细胞,感 染肠道上皮细胞并进入固有层;直接感染肠道上皮细胞进入固有层;吞噬细胞伸出 伪足穿越上皮细胞间隙捕获抗原时被肠腔内的细菌感染。 黏膜免疫屏障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黏膜组织是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的 主要部位。完整的黏膜组织构成了机体的第一道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入侵的 屏障,其中黏膜组织中的固有免疫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黏膜固有免疫应答引起局部炎症反应:黏膜固有层含有多种固有免疫细胞,包 括巨噬细胞、 DC 及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正常情况下抑制性巨噬细 胞和诱导耐受的 DC 维持机体对无害抗原的耐受状态,当病原微生物突破黏膜 屏障入侵机体 时,黏膜免疫系统的固有免疫细胞、效应分子迅速应答,引起局部炎症反应, 最终 清除病原微生物。 黏膜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 答:黏膜组织的 DC 摄取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 使 DC 高表达共刺激分子,活化的巨噬细胞产生 的IL-12 和 TNF- α促进 DC 的成熟 和活化, DC 将抗原信息呈递给黏膜免疫系统的T 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最 终清除病原微生物。 固有免疫应答也可协助病原微生物入侵和感染的扩散:当病原微生物入侵到黏膜 下, 触发宿主的固有免疫应答,而宿主的免疫应答又会促进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3、黏膜免疫系统的适应性免疫应答特性(P275-281 ): 上皮间淋巴细胞是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的效应或记忆淋巴细胞:上皮间淋巴细胞 ( IEL )是一类存在于上皮细胞之间的效应或记忆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不同的上

笔记《医学免疫学》抗体

笔记《医学免疫学》抗体 抗体 一、免疫术语 Ab(抗体,antibody):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HVR(高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分别用HVR1 (CDR1)、HVR2 (CDR2)、HVR3 (CDR3)表示,共同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决定着抗体的特异性,负责识别及结合抗原,从而发挥免疫效应。又称CDR(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m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 二、抗体的基本结构 抗体的基本结构是由两条完全相同的重链和两条完全相同的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的呈“Y”形的单体,每条肽链含2~5个结构域(功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的总和。 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 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骨髓、法氏囊中枢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 免疫细胞抗原呈递细胞(APC) Mφ、DC、 B细胞其它免疫细胞免疫分子中性粒、嗜酸、嗜碱性、肥大细胞、RBC 胸腺淋巴结、脾、其他 T / B、NK等抗体、补体 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免疫功能 功能 生理性反应(有利)清除病原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清除自身衰老、损伤的组织细胞 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被病毒等微生物感染细胞的能力病理性反应(有害)超敏反应免 疫缺陷免疫防御免疫自稳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肿瘤的发生或持续性感染根据免疫 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 体出生时就具备,可以遗传。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 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通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 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 定居的场所。 2髓质 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二)脾脏的功能 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 抗原概念: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 TCR/BCR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 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 一、免疫学概述 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外来生物物质侵袭以及异常细胞的科学。 它包括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调节以及人体对感染、免疫与免疫疾 病的免疫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 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它们参与体液 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淋巴细胞分为B细胞和T细胞,是免疫应答的 主要细胞。 2. 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和淋巴结等。骨髓是免疫细胞的来源地,胸腺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淋巴结是免疫细胞交流和活化的地方。 3. 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包括补体、抗体和细胞因子等。补体是一组血液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一系列的酶反应产生活性物质,参与炎症反应和溶菌作用。抗体是免疫系统分泌的一类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可以与抗原结合 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免疫反应。细胞因子是一类细胞间通讯的 分子,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三、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感染及异常细胞的一系列免疫反应。主要包括 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是机体固有的免疫能力,不依赖于 前次抗原暴露,能迅速对付各种病原体,但缺乏记忆功能。获得性免 疫是机体在感染或接种抗原后,经过一定时间逐渐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应答,具有记忆性。 1. 先天免疫应答 先天免疫应答主要由吞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参与,它们能迅速 杀伤病原体和异常细胞,维持机体的稳定状态。 2. 获得性免疫应答 获得性免疫应答主要由抗体和细胞免疫反应参与,通过抗体产生和 T细胞的活化,机体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清除病原体并形成免疫记忆。 四、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和调控过程,旨在保持免疫 系统的平衡和正常功能。免疫调节主要包括中枢性免疫耐受和外周性 免疫耐受。中枢性免疫耐受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自身抗原受到负选择,能够避免自身免疫应答。外周性免疫耐受是指在外周组织中通过调节 性T细胞等细胞的活化和分泌抑制性因子来抑制自身免疫反应。 五、免疫疾病

医学免疫学_笔记

医学免疫学_笔记 医学免疫学笔记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Immunology)第一节免疫概念的演变一、免疫(Immune) 免疫是immunis衍生而来的,在微生物学和病毒学上是指免除瘟疫。在医学上,免疫(Immunity)是指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反应。免疫的现代定义是:机体针对外 源物质的一种反应,其作用是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 二、免疫学(Immunology) 免疫学是研究抗原性异物,进入机体后发生的细胞和分子的反应,以及各种免疫现象、理论规律及其相关技术的一门生物科学。免疫学的基础方面的研究免疫学在应用方面的 研究三、免疫的功能 机体的免疫功能体现在对抗原特异性的识别和消除,保持机体相对的自身稳定(homeostasis)(生物体对自己和非已的识别)。第二节免疫学的发展史一、免疫 学的经验时期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1.牛痘苗的发明 1798年,英国E Jenner确立接种牛痘疫苗后可以预防天花 2.减毒疫苗的发明 1880年,L Pasteur发现鸡霍乱杆菌的接种方法 1881年,L Pasteur制备了炭疽杆 菌减毒疫苗 1885年,L Pasteur制备了狂犬病疫苗 3.抗毒素 1890年,德国E von Behring 日本的北里(S Kitasato)应用免疫血清治疗白喉患 者的被动免疫治疗获得成功。190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4.补体的发现 1894年,R Pfeiffer观察到溶菌现象 1895年,J Bordet 发现溶菌现象中补体和抗体的作用 5.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1900年,P Ehrlich 抗体形成概念, 1897年,P Kraus 沉淀反应 1896年,M von Gruber,HE Durham 凝集反应 1906年,AP von Wassermann 补体结 合反应 6.免疫化学的研究 1917年,K Landsteiner 应用人工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医学免疫学详细复习笔记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免疫学的基本内容 一、重点与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掌握免疫的含义、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功能。 二、基本概念及要点: 掌握以下基本概念: 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对机体是有害的。2.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3.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掌握以下要点: 1.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 〔2〕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机体对自身成份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到达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表1-1 免疫的功能与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 免疫防御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及毒素作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免疫稳定对自身成分耐受、清除抗原异物免疫失调、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2.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 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固有性免疫应答的特征是:〔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其特征是:〔1〕特异性,即T、B 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3.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功能:

医学免疫学详细复习笔记

医学免疫学详细复习笔记LT

剧烈的特定部位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HVR)。 4、互补决定区:VL与VH均有3个HVR,它们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 site),该部位因在空间结构上可与抗原决定簇形成精密的互补,故超变区又称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CDR)。 5、单克隆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或者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作用于某一种抗原表位的高度特异性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 掌握以下要点: 1、Ig的基本结构: Ig由四条对称的多肽链构成单体。Ig单体包括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大的重链和两条相同的分子量较小的轻链。重链及重、轻链间有二硫键相连,四条肽链于N 端对齐,形成对称结构。Ig分子的各条肽链按其结构特点均可分为可变区和恒定区。在Ig近N端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γ、α、δ) 或1/5(μ、ε)范围内,因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变化较大故称可变区。Ig近C端在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氨基酸组成在同一物种的同一类Ig中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 2、Ig的功能区及其功能: Ig的H、L链每隔约110个氨基酸残基即由链内二硫键连接,经β-片层折叠(β-sheet fold)形成一个能行使特定功能的球形单位,称为Ig的功能区(domain)。 (1)VH、VL :是Ig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功能区。 (2)CH、CL :具有Ig部分同种异型(allotype)的遗传标记。 (3)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点,与补体经典途径的激活有关。母体的IgG借助CH2,可主动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发挥天然被动免疫作用。 (4)CH3/CH4:具有与多种细胞Fc受体(FcR)结合的功能,不同的Ig在结合不同的细胞时可产生不同的免疫效应,如IgG的CH3与巨噬细胞IgG的Fc受体(FcγR)结合,具有促进吞噬的免疫调理作用,而IgE CH4与肥大细胞结合能引起I型超敏反应。 (5)铰链区(hinge region):①通过铰链区的弯曲伸展,促使Fab段的V区可与不同距离的抗原表位结合;②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绞链区可使Ig分子发生“T”→“Y”的构型改变,从而使位于CH2功能区的补体结合点得以暴露,为补体经典途径激活提供条件。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特异性结合抗原 抗体本身不能直接溶解或杀伤带有特异抗原的靶细胞,通常需要补体或吞噬细胞等共同发挥效应以清除病原微生物或导致病理损伤。然而,抗体可通过与病毒或毒素的特异性结合,直接发挥中和病毒的作用。 (2)激活补体 IgM、IgG1、IgG2和IgG3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凝聚的IgA、IgG4和IgE 可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 (3)通过与细胞Fc受体结合发挥多种生物效应 ①调理作用

笔记《医学免疫学》肿瘤免疫

笔记《医学免疫学》肿瘤免疫 一、免疫术语 肿瘤抗原(tumor antigen):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或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的抗原物质。 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TSA):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一类抗原。 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TAA):肿瘤相关抗原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二、机体抗肿瘤的主要免疫效应机制(了解) (1) 免疫效应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a) 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CTL:(主要效应细胞) 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和TNF-TNFR途径(死亡受体途径),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 Th细胞 •辅助CTL的激活; •产生细胞因子招募和激活CTL和巨噬细胞; •产生TNF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b) 固有免疫细胞的抗肿瘤效应 NK细胞:(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通过ADCC、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L和TNF-TNFR途径杀伤肿瘤细胞。 Th细胞(双重作用) •辅作为专职性APC提呈抗原诱导适应性免疫应答;通过吞噬、ADCC、分泌细胞毒性因子等杀伤清除肿瘤细胞; •被肿瘤细胞分泌的某些物质驯化,促进肿瘤的发展。

(2) 免疫效应分子的抗肿瘤作用 抗体: ☞激活补体溶解肿瘤细胞; ☞介导ADCC效应 ☞发挥调理作用 ☞封闭肿瘤细胞表面受体,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增强抗体:肿瘤特异性抗体促进肿瘤生长及转移 其他免疫效应分子:INF、TNF、补体、酶等 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 ☞肿瘤细胞的抗原缺失和抗原调变 ☞肿瘤细胞MHCⅠ类分子表达低下 ☞肿瘤细胞共刺激信号异常 ☞肿瘤细胞表达或分泌免疫抑制因子 ☞肿瘤细胞的抗凋亡作用 ☞诱导肿瘤特异性T细胞凋亡和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诱导机体产生Treg和髓源性抑制性细胞 ☞推荐:《生理学》思维导图

免疫学笔记

医学免疫学 第一节绪论 1、免疫:识别“自我”和“非己”抗原,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理或病理性反应。 ★2、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法氏囊(禽类);----记忆:胸骨在中间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 ★3、固有免疫:固有性、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需要抗原激发。----有记忆功能 4、免疫的三大生理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第二节抗原 1、抗原: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T细胞表位---TCR---需要MHC B细胞表位----BCR---不需要MHC 2、抗原具有两个特性:①免疫原性---抗原进入,诱导产生抗体;-----更高级 ②免疫反应性(抗原性)----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反应 3、,即由抗原表位的种类、数量、性质和空 间构型决定。 抗原表位----身份证 4、共同抗原: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亦称交叉反应性抗原。---抗原 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5、抗原分类:完全抗原:既有免疫原性,又有抗原性;----功能齐全的抗原 半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抗原性)而无免疫原性。----功能不全的抗原6、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直接刺激B细胞,无需T细胞辅助,能产生IgM类抗体, 无免疫记忆。 7、异嗜性抗原-----什么都吃---无特异性、 异种抗原、同种异性抗原-----HLA 自身抗原----系统性红斑狼疮 ★独特型抗原---抗体作为抗原 第三节免疫器官 1、胸腺:既是淋巴器官,又有免疫功能,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故 当胸腺发育不全或缺失,可导致T细胞缺乏和细胞免疫功能失陷。 新生期拆除胸腺的动物-----细胞免疫消失,体液免疫受损。 2、脾脏------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第四节免疫细胞 一、T淋巴细胞 1、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有T细胞分化抗原:CD3、CD4、CD8、CD28(3、4、8、28) 2、CD3-----是重要的抗原信号传导分子,也是所有T细胞的表面标志。 3、TCR----不能直接识别抗原表位,只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提呈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的抗原 肽-MHC分子复合物(pMHC) T细胞的表面标志 ★TCR必须有MHC才能识别 4、T细胞分:CD4+和CD8+两类,CD8+T细胞---介导细胞免疫的效应T细胞,经抗原

医学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现代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其产生免疫应答(清除抗原性异物,或维持免疫耐受),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定的生理性防御机制。 三大免疫功能的表现: 功能生理表现病理表现 免疫防御抗感染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超敏反应或免疫缺陷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耐受自身免疫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性感染癌症或持续性感染 免疫的类型及特征:1、非特异性免疫(自然免疫):【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皮肤及粘膜分泌物;第二道防线: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 特征:反应迅速,并非针对特定Ag 2、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和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两个分支【第三道防线:淋巴细胞、抗体】 特征:特异性、多样性、记忆性、耐受性、自限性 免疫学分类:1、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2、免疫学检验3、免疫药理学4、分子免疫学 琴纳(Jenner)——牛痘疫苗 Behring与Kitasato北里——抗毒素(被动免疫) 巴斯德(Pasteur)——疫苗(主动免疫) Metchnikoff——细胞学说 Ehrlich(欧立希)——体液学说 Burnet——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 抗原:指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 2、免疫反应性 全抗原:具有两种特性的物质半抗原:能与抗体结合产生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耐受原(变应原):可能引起病理性免疫应答即超敏反应的抗原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构成抗原的条件):1、异物性2、理化条件(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立体构象、物理性状等)3、其它条件(宿主因素、免疫方法) 【异物性:与自身成分相异或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前未接触过的物质。】 抗原决定簇(表位):是Ag分子表面有一定空间构象的特殊的化学基团,(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特异性。 T细胞决定簇与B细胞决定簇主要特点: 共同抗原:含有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的不同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与其特异性应答产物发生反应,还可与其他抗原诱生的应答产物发生反应 抗原的分类:根据诱生抗体对T细胞的依赖关系: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I-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同种异型抗原:在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基因的不同而表现的不同抗原。 超抗原(SAg):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医学免疫学笔记汇总(1~15章)

第一章 免疫学概论 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 ):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概括为: ①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能力过弱可发生免疫缺陷;过强可导致超敏反应 ②免疫监视(immune surveillance ):监视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immune homeostasis ):通过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实现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非己”物质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大类。适应性免疫具有三大特点:特异性、耐受性、记忆性。 免疫学发展时期可分为: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2.1 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bone marrow ){ 血窦 造血组织{ 造血细胞 基质细胞:提供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 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由基质细胞产生的造血生长因子(GM-CSF, SCF, IL-3、4、6、7)与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了造血细胞赖以生长发育和成熟的环境,称为造血诱导微环境。 HSC {髓样SC →RBC 、PLT 、粒细胞、单核细胞 淋巴样SC →B 细胞、T 细胞、NK 细胞 人HSC 表面标志:CD34、CD117 【骨髓的功能:】 ①产生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 ②B 细胞、NK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③再次体液免疫应答和抗体产生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thymus ){ 胸腺细胞:处于不同分化阶段的T 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 ):TEC 、DC 、M∅ 皮质内多为胸腺细胞(85~90%);髓质内多为上皮细胞,常见胸腺小体。 胸腺微环境——决定T 细胞增殖、分化和选择性发育的重要条件 【胸腺的功能:】 ①T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自身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 ③免疫调节作用(胸腺基质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等可调节外周免疫器官)

Get清风湘南学院医学免疫学笔记

湘南学院医学免疫学笔记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医学免疫学简介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说明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发生免疫应答及其去除抗原的规律,并探讨免疫功能异常所致病理过程和疾病的机制 一、免疫系统的根本功能 免疫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去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微生物表达的称为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的结构 ⒉适应性免疫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三、免疫性疾病 ①免疫防御→超敏反响;免疫缺陷病②免疫监视→肿

瘤;持续病毒感染 ③免疫自身稳定→自身免疫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诊断;免疫 预防;免疫治疗 第二节 免疫学开展简史 经验免疫学时期,科学免疫学时期,现代免疫学时期 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一节 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 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结构与造血微环境 骨髓分为红骨髓、黄骨髓,红骨髓由造血组织和血窦组成,造血组织由造血细胞和基质细胞组织。由基质细胞及其分泌的多种细胞因子与细胞外基质构成了血细胞赖以分化的环境,称造血诱导微环境〔HIM 〕 ㈡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 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㈢造血干细胞与免疫细胞的生产 ⒈造血干细胞的起源 早期的多能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两种重要的潜能,赋予机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保持造血能力 免 疫 系 统 免疫 器 官 中枢 胸腺 骨髓 外周 淋巴结 脾脏 粘膜相关 淋巴组织 免 疫 细 胞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 其他免疫细胞 免 疫 分 子 抗体 补体 细胞因子 MHC 分子、CD 分子

医学免疫学笔记

一、抗原(antigen, Ag) 定义:指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1、抗原的基本特性 ①免疫原性:能与B细胞和T细胞结合,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 a、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亲缘关系越远,其抗原组成成分与人类之间同源性越低,免疫原性越强 2)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3)抗原的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多数大分子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含有芳香族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的蛋白质,其免疫原性更强。 4)抗原表位的化学基团构成及空间构型 ②抗原性:能与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与抗原性的抗原称为免疫原(immunogen)或完全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和蛋白质;具有抗原性而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称为半抗原(hapten)或不完全抗原,如小分子化学物质及药物。 2、抗原的种类 ①根据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分为: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要Th细胞辅助,主要为蛋白质性抗原,由BCR识别后B细胞内吞并将抗原降解为短肽,通过与MHC II类分子结合,提呈给Th细胞识别,为B细胞活化提供刺激信号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可直接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无需Th细胞辅助,主要为多糖类抗原。刺激B细胞仅产生IgM类抗体,无免疫记忆,不刺激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 TD-Ag TI-Ag 化学组成蛋白质及其化合物多糖 化学结构复杂,多种不同表位简单,重复表位 Th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 MHC限制性有无 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IgA、IgM、IgG等IgM 免疫记忆有无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为:

医学免疫学笔记改的

医学免疫学笔记改的Lt D

医学免疫学笔记 第一章、第二章 一、重点与难点提示: 本章重点掌握免疫的含义、免疫的三大功能、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的功能。 二、根本概念及要点: 掌握以下根本概念: 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从而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某些情况下,那么对机体是有害的。 2.固有性免疫应答: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3.适应性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是指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具有针对性的免疫过程,故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或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掌握以下要点: 1.免疫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1〕免疫防御〔immunological defence〕正常的免疫应答可阻止和去除入侵的病原体及其毒素等,即具有抗感染免疫的作用。 〔2〕免疫自稳〔immunological homeostasis〕指机体对自身成份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去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到达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al surveillance〕免疫系统可识别、杀伤并及时去除体内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的发生。 表1-1 免疫的功能与表现:

功能益) 免疫防御去除病原微 生物及其他 抗 原性异物 超敏反响(过度 ).免疫缺陷病 (缺乏) 免疫自稳去除损伤或 衰老的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去除突变或 畸变细胞 肿瘤发生,病毒 持续感染 2.免疫应答的类型及特点: 体内有两种免疫应答类型:一是固有性免疫应答,又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二是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为特异性免疫。 ●固有性免疫应答的特征是:〔1〕无特异性,作用广泛;〔2〕先天具备;〔3〕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4〕可稳定遗传;〔5〕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特异性免疫的根底。●适应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其特征是:〔1〕特异性,即T、B淋巴细胞仅能针对相应抗原表位发生免疫应答;〔2〕获得性,是指个体出生后受特定抗原刺激而获得的免疫;〔3〕记忆性,即再次遇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出现迅速而增强的应答;〔4〕可传递性,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抗体、致敏T细胞〕可直接输注使受者获得相应的特异免疫力〔该过程称为被动免疫〕。〔5〕自限性,可通过免疫调节,使免疫应答控制在适度水平或自限终止。 3.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各自功能: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1〕免疫器官根据其功能不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