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思考

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诸多因素的改变使得如何在我国解决延长退休年龄这一问题变得尤为重要。网络人群对于法定退休年龄或将延长的看法不一,其中“弹性退休制”备受关注。从人口老龄化,社会成本,就业与法律的角度,看出延长退休年龄势在必行。立足与国情,结合经验与实际,我国需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不合理提前退休,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推行弹性的退休制度使得延长退休年龄有效落实。然而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改“延长退休年龄”为“设定退休年限”的构想开辟了新的视角,不仅有利于各行各业发挥自身优势,而且能提高社会劳动效率。

关键字:人口老龄化就业养老金社会保障弹性退休退休年限

一、有关延长退休年龄的社会背景

(一)政策背景

国新办在2010年9月10日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每2名纳税人将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人社部官员表示,是否延长退休年龄还在研究,需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和就业情况。"延退"再次被提出,引发学者及社会关注。

如果延迟退休得以推行,那就意味着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都将逐步提高到65岁。而目前,国家法定的企业职工退休年龄是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近日,有关文件规定,事业单位女职工实行弹性退休制。原来女职工年满50周岁就应退休。现在,技术类和管理类岗位的女职工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申请是否需要延迟到55周岁退休。而男职工,依然是60岁。而行政单位的男性和女性退休年龄依然分别是60岁和55岁。

(二)社会调查及争议群体

2010年9月至今,凤凰网做了一个有关“法定退休年龄或将延长引发争议”的调查问卷。在有16128人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87.9%的人不赞同通过延长退休年龄来缓解养老压力;认为延长退休年龄获益群体最大的分别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分别有81.0%和12.0%的被调查者支持;对于应该如何解决养老难的问题,改革养老金制度和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分别占到45.3%和45.6%,而延长退休年龄仅占到4.3%。

关于延长退休年龄,社会各界形成了几方观点:

一是支持派。部分岗位,如技术类的工作者、研究型人才、教师、医生等,其业务能力和社会价值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积累上的。延长退休年龄有利于其利用自身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实现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可以弥补养老基金缺口,延缓国家支取养老金的压力。若按照现行制度退休,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是反对派。他们认为延长退休年龄会加大就业压力。老职工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而不退休,致使新员工名额缩水,职场新进人员无法取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同时,这一政策对中低收入劳动者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把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按人均寿命73岁计算,等于是交一辈子养老金,却只拿8年回报,这显然和中低收入劳动者的付出不成比例。

三是弹性派。弹性派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岗位,规定只要满足相应的工作年限就

可退休,其个人利益不会受到影响。延长退休年龄也可以采取小步渐进方式:即男职工从2015年、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每3年延迟1岁,逐步提高到65岁。

二、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分析

延长退休年龄虽然会带来较大的就业负担,尤其是在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现状下,延长退休年龄会减缓在职人员的更新换代,减少大学生上岗的机会。另一方面损害了以体力劳动者为主的部分群体的利益。例如,部分人群在辛苦工作后想早退休享受养老金。另外,自我缴纳养老保险者也都急切地想退休享受养老保险金。但是,无论是从人口老龄化层面,社会成本层面,健康层面,还是从真实的就业层面,法律层面,加之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延长退休年龄都是非常必要,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事。

以下分别从四方面来分析延长退休年龄的必要性。

一、出于人口老龄化层面的考虑。

背景中已经提及,到2035年,我国每2名纳税人将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全社会平均每一个劳动者需要扶养的非劳动人口将会逐步增加,而当这样比例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会产生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劳动者的稀缺程度就会相对加大。

从养老金支付能力的角度,由于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到70多岁,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国家养老金支付能力入不敷出。养老金的支付不仅关系到劳动者退休之后的生存状况,影响下一代的生活水平,而且关系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缓我国各领域的改革进度,影响社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二、出于社会成本层面的考虑。

对于某些技术类或管理类人才,拥有几十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的他们对于我国目前缺乏高层次人才是一个极其稀缺的人力资源。过早退休只能说是对人才浪费的熟视无睹。另外,国家用于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花费巨大,延长这部分工作者的退休年龄合情合理。除此之外,他们对于我们新新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在近年来的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上,一些拥有丰富人生经验,取得高技术职称的退休人员相当受企业欢迎。

三、出于就业层面的考虑。

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增加就业并非仅仅是因为就业机会的减少,而是一个由多方因素综合决定的。解决就业问题更应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创业等途径解决。

在就业问题上,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延长退休年龄可能会引起“三个人的饭五个人来吃”的模式有可能被“三个人的饭四个人来吃”的模式所替代,甚至有可能被“三个人的饭三个人来吃”的模式所替代。从这个宏观层面看,延长退休年龄非但不会影响全社会就业,反而有利于减轻家庭负担,实现就业的最终目的。

四、出于法律层面的考虑。

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法定的退休年龄规定是在当时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50岁左右的情况下制定的,而现在全国人口平均寿命已达到71岁。根据法律制定的适时性和科学性原则,我们延长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早在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2条中就有这样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既然全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自然就不应当将6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和55岁以上的女性公民排除在外。可见,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是有法有据的。

三、延长退休年龄的可行性建议

延长退休年龄是人类预期寿命和人力资本投资年限不断延长的必然要求,是对人生命周期的合理调整,也是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短期看,延长退休年龄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延长就业年龄和就业量不存在必然联系。在具体时间上,我们则应该立足于国情,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就前一部分进行的各层面因素的分析,对延长退休年龄制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监管力度,杜绝不合理提前退休

目前,我国非正常退休的现象非常普遍,大量从事非特殊工种的职工提前退休,实际退休年龄大大低于法定退休年龄。因此,延长退休年龄必须以规范现有退休年龄政策为基础。

一、修订提前退休工种政策,规范特殊工种的范围;二、建立特殊工种职工管理档案,严格审批。只有杜绝不合理提前退休现象,才能为延长退休年龄制度提供保证,否则,即使在法律上规定延长退休年龄,这一制度也只能成为一纸空文。

二、小步推进,逐步提高退休年龄

虽然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但对于延长退休年龄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老龄化高峰到来的时点是可以预知的,预计在2030年和2050年,65岁以上人口比率将分别达到15.7%和22.7%,基于此数据,国家需要立即择机着手延长退休年龄,但其幅度应与逐年增长的老龄人口相适应,如将退休年龄隔年延长一段时间,而不应在当下一次性大幅度延长。在10年,20年后,我国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将发生质的变化,对老年劳动力的需求将会大幅上升,因此当前的延长退休年龄制度应当考虑到这点,为日后制度的进一步改进预留空间。同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提高退休年龄的同时尽量减轻其所引起的不利影响另外,考虑到女性退休年龄大大低于男性退休年龄,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周期,因此,建议遵循女先男后的标准,逐步提高退休年龄。

三、推行弹性退休制度

弹性退休是相对于目前的强制退休而言的,是指在法定退休年龄的基础上有一个选择退出或继续留在劳动力市场的弹性空间,而当前的强制退休制度是以法定退休年龄为界点,劳动者解释必须退休的一种刚性制度是一种“一刀切”的制度。弹性退休政策已经成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实施劳动力结构调整的重要政策主张。试试弹性退休政策,可以充分考虑某一时期的劳动供求状况、老年劳动者自身差异状况,建立更适合劳动力市场供求和老年人身心状况的退休制度。

尤其是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退休时间和退休方式采用弹性的方式,更有利于发挥他们的潜力,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实行弹性退休制度,不仅有助于缓解养老保险支付危机,减轻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巨大压力,而且对于老年人的生活安排,照顾家庭及退休收入调节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有关延长退休年龄制度创新的思考

不管退休年龄在学界和社会有多么激烈的争论,但有一点是得到所有人的认同的,即退休年龄的设定应该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原则。所谓公平,涉及到行业公平、男女公平、地区公平、社会贡献和回报之间的公平等等。所谓效率,则主要是针对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而言。

以往,在讨论退休年龄时,总是把关注点集中在到底应该在哪一个年龄退休合适。而事实证明,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这样“一刀切”的政策方式既不公平也不效率。无法寻找到一个顾及所有主体行业特点和兼顾个体特点的“切点”。既然在“年龄”的问题上众口难调,不妨另辟蹊径,从“工作年限”这个被人们忽视的角度着手解决。

所谓“退休年限”法,就是在考量退休问题时,不明确固定一个不变的退休年龄,而是确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工作年限。以40年为例,一个20岁起工作的工作者的退休年龄为60岁,而一个25岁开始工作的工作者,退休年龄为65岁。同时男女工作年限的设置上存在5年左右的差额,特殊行业的工作年限也允许存在一定的年限差额。

相对于设定固定的退休年龄而言,设定退休年限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利于解决社会贡献和回报之间的公平问题。

劳动是每一个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贡献社会并取得回报。以往设定退休年龄的一刀切模式看似公平,其实却变相剥夺或者增加了劳动者的社会总体劳动时间。18岁就开始工作的男性劳动者和28岁才走出学校开始工作的男性劳动者二者的退休年龄都是60岁,但社会工作时间却相差10年之久。而改为设定工作年限则很好地规避了这一问题。

二、顾及行业特点。

技术类行业、学术研究领域、教育和医生等行业的工作者其社会价值是随着工作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提高的,而且往往越到事业发展后期,其出成果的可能性越大。民间称这种现象为“越老越吃香”。针对这些行业而言,直接定死退休年龄将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而采用工作年限法则给予了企业(单位)更多的自主权,让其根据行业进行微调。

三、更有利于社会劳动效率提高。

效率提高是基于以上两点而言的,当劳动者个体的社会效率和行业的社会效率相继提高时,社会的劳动效率相对也会有所以高。

当然,作为一项政策的初级构想,“退休年限”法存在种种的问题,目前也缺乏有力数据的支持。比如具体年限到底应该如何设定、采取该法后复杂的管理制度应该如何设定和实施、社会在适应“退休年龄”法这么多年后是否能接收这种新的制度模式等等。但是作为一种构想,我们相信“工作年限”法是值得关注和完善发展的。

参考文献:

[1] 孙德光,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78-179.

[2] 赵宇.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究[J].山东经济,2003,(3).

[3] 彭希哲.养老保险体系可持续性与劳动生产率增长[J].人口与经济, 2009,(2).

[4] 张金峰.基于平均余命的中国养老金个人账户缴费率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5).

[5] 谢巍,王珏.老年人力资源问题探微———有关延长法定退

休年龄之我见[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3):99- 101.

[6] 曲双石.基于个人效用最大化的最优退休年龄分析[J].山

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3):57- 63.

[7] 李保华.退休年龄选择激励:基于人力资本与社会保障的

视角[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37):16- 20.

[8]法定退休年龄或将延长引发争议.凤凰网.2010-9-17

[9]【国家退休年龄新规定】退休年龄.中顾法律网.2011-1-14

组员:徐可、金旭、阙梦园、肖洁、王颖(08税务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