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屈原
屈原

“遗”世的传奇

——关于屈原问题的探究

中文系:赵新梅

指导老师:刘余力

摘要

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忠君爱国的精神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无数仁人志士,可以说屈原可与日月争辉。但遗憾的是,就是这位与日月争辉的人物,他的名字、事迹、及其创作都不见于今天所能见到的先秦文献。这便留下了“屈原问题”这样一个楚辞学史上的千古疑难。其中包括对其生平经历的把握,也包括对其所作作品的确认,例如《离骚》相关问题的研究等。于前者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决定意义的材料,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或局部问题上有新证,对于后者提供了较多确实的事实材料。暂且随着本篇的介绍加深一下对这位帯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认识吧!

关键词:屈原问题;生平经历;《离骚》;研究

" Left " the world of legend

-- about Quyuan inquiry

ABSTRACT

Qu Yuan is one of our greatest writer, his patriotic spirit is incentive generation after generation of countless men and women with high ideals, Qu Yuan can be said to be shine like the sun and moon. But unfortunately, it is this to shine like the sun and moon characters, his name, deeds, and creation are not in what we can see today the pre-Qin literature. This will leave the " Yuan " as a researching history of Chuci the eternal difficult. Including his life assurance, including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works, such as " Lisao " problem research. In the former so far found no decisive material, but in some of the details or local issues have new evidence, for the latter provided more true facts. With the deepening of being introduced to the participate of legendary figures!

KEY WORDS: quyuan, the problem; life experience; " Lisao "; research

前言 (1)

一、对屈原生平问题的探究 (2)

(一)对屈原出生年月的探究 (2)

(二)对屈原的家世和亲疏浮沉的仕途经历的探究 (3)

(三)对屈原有关流放地问题的探究 (4)

二、对《离骚》相关问题的探究 (7)

(一)“离骚”一词如何解释 (7)

(二)《离骚》何时而作 (7)

结论 (10)

谢辞 (11)

参考文献 (12)

屈原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李白有诗句“屈平词赋悬日月”,对屈原作品的高度赞扬;鲁迅先生将其作品《离骚》与《史记》相提并论,有诗句为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且其忠君爱国的精神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无数仁人志士。可以说屈原可与日月争辉。但遗憾的是,就是这位与日月争辉的人物,他的名字、事迹、及其创作都不见于今天所能见到的先秦文献。这便留下了“屈原问题”这样一个楚辞学史上的千古疑难。其中包括对其生平经历的把握,也包括对其所作作品的确认。对于前者迄今为止没有发现决定意义的材料,只是在一些细节上或局部问题上有新证,对于后者提供了较多确实的事实材料。暂且随着本篇的介绍加深一下对这位帯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的认识吧!

一、对屈原生平经历的探究

(一)对屈原出生年月的探究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对于屈原的生平,史料没有记载,只在《离骚》的开头提到的“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句里讲到他的出生,后人也大都从这两句里探究他的生年。后人对于这两句有不同的理解,“‘摄提’有二解,一、王逸章句‘太岁在寅为摄提格。’即指寅年;‘贞’,正、当,犹言‘正指着’、‘对准了’;‘孟’,始;‘陬’音鄒;‘孟陬’即正月。夏历的正月是寅月。下句,‘庚寅’正月里的一天,是寅日;‘降’,降生。如用王逸说,则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正好是‘人’的生辰。

二、朱熹集注:‘摄提’,星名。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者也。其曰‘摄提贞于孟陬,乃谓斗柄指寅位之月耳,非太岁在寅之名也。必为岁名,则其下少一‘格’字,而‘贞于’二字为衍文矣。”①但他的说法有人驳斥。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驳朱熹说:“岂有自叙其世系生辰乃不言年而言月日哉!”蒋骥《山带阁注楚辞》说:“古人删字就文,往往不拘。如《后汉书·张纯传》‘摄提之岁,苍龙甲寅’,时建武十三年,逸尚未生,亦有此号。可知摄提为寅年,其来久矣。”顾炎武和蒋骥对朱熹有力的辩驳,可知,屈原生于太岁在寅之年的正月庚寅日,是不成问题的。但对于屈原到底具体生于那年那月那日,却众说纷纭:“清人陈汤推算他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三四三年)正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见其《屈子生卒年月考》);刘师培推算他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正月二十一日(见其《古历管窥》,一九一一年《国粹学报》);郭沫若先生推算他生于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三四零年)正月初七日(见其《屈原考究》);浦江清先生推算他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三三九年)正月十四日(见其《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②其中浦江清先生的推算最为精细,这一推算也得到普遍认同,现存对屈原的介绍也大都引用这一说法,如现用大学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这一课时时就引用这一说法“屈原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三三九年)正月十四日。”但胡念贻在他所著的《先秦文化论集》对屈原的生年新考证中驳斥前人的认识,以战国秦汉时所用的岁星纪年法,并联系屈原的生平事迹和屈原的作品加以论证,认为屈原的生年应定于公元前五五三年。

通过对以上篇章的阅读,可以说对屈原生年的确定,至今人没有确切的答案,

也许这将是文学史上的一直以来直到未来的某一时刻的未解之谜吧。希望以后经过更多学者的努力,或者有更多的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献,经过对其研究对屈原的生年能有一个确切的认识。

(二)对屈原的家世和亲疏浮沉的仕途经历的探究

1、屈原的家世

屈原的祖先据说是上古帝王颛顼氏,《离骚》开篇即说“帝高阳之苗裔”,相传高阳氏有一支六代孙,一个名叫季连的,开始姓芈,楚国就是他的后代。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有个名叫鬻熊的,他的曾孙熊绎,在周成王时,因为祖上

有功,被封于楚,居丹阳,在今天湖北省秭归县境内可见楚王本姓芈自鬻熊之后又姓熊。到春秋初年,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以功被封于屈,瑕的后代便以屈为氏,屈原就是屈瑕的后代。屈原的父亲叫伯庸,《离骚》说“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注;“伯庸,字也。”至于名是什么。无从得知。这是唯一关于他父亲的记载。至于屈原是否有一个姐姐,现在还未成定论。由上文可知,屈原是楚国的贵族,《屈原列传》说他是“楚之同姓”,他幼年却很贫贱,《惜诵》说他“忍忘身之贫贱”可能早年也是在乡村度过。东方朔《七谏》即说他“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可见他幼年萧条冷落的境遇,但他在仕途上的道路走的也倍加艰辛。

2、对屈原亲疏浮沉的仕途经历的探究

屈原在仕途上的经历大致是这样的:文学侍臣——左徒——三闾大夫——被逐——投江自杀

屈原因娴于辞令做了,升为左徒也与他娴于辞令有关系。战国时期,善于说辞的士人,往往凭着自己的辞令而身至卿相。像邹忌“以鼓琴见齐宣王,遂为宣王言琴之象政,状及霸王之事,宣王大悦,与语三日,遂拜为相。”(见《新序·杂事》)。

在屈原担任左徒时,“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屈原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在内政外交上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楚东使于齐,为齐楚联盟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们说“树大招风”,怀王对屈原的信任和重用,遭到一些小人的觊觎。上官大夫靳尚“心害其能”。在屈原为楚怀王拟定宪令之时,未成欲夺看之,屈平不给,因馋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大概屈原被馋见疏之后,被降为三闾大夫,掌管王族屈、景、昭三姓之事的闲职。

屈原被疏远之时,在“纵则秦帝,横则楚王”的时期,秦积极破坏齐楚联盟,楚怀王十六年,派张仪破坏他们的联合。据《新序·节士》篇记载:在张仪到楚国之后,用重币贿赂了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及郑袖,并向怀王表示“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楚王,“楚怀王贪利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虽被疏,仍关心楚国的安危,也痛心自己一手促成的齐楚联盟破裂,中间也曾劝谏怀王不要相信但怀王并不再信任他,更不听劝谏。

在怀王觉知被骗之后,怒而伐秦,但楚大败,秦取楚之汉中地,楚国将领被斩八万,屈匄(丐)被掳,齐怒也不救楚。这次战役之后,楚国大伤元气,造成怀王的恐惧感,不再励精图治,反笃信鬼神。之后,屈原被派出使齐国,以便促成齐楚复交。秦怕齐楚复交,便主动提出割汉中地与楚议和。楚王恨透张仪说不愿得地,愿得张仪的人头,张仪果来楚国,但利用郑袖,靳尚等人,没被杀反而被放走。此时,屈原正好从齐国回来,告诉楚王“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由于楚王的主张不定,齐楚秦的关系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屈原的地位也随之变化。楚怀王二十五年,楚秦黄棘之盟,楚国投入到秦国的怀抱,一向亲齐的屈原受到更大的排斥,内心也更加苦闷,便决心离开郢都去汉北,可以说这是屈原的第一次流放,据说屈原也是在此时忧愁忧思开始了《离骚》的创作。

在屈原待在汉北期间,楚国出现很多不幸的事件。怀王二十六年,秦与齐、韩、魏合兵击楚,楚败于垂沙,楚将唐昧被杀。怀王三十年,秦军伐楚,陷楚八城。同年,屈原回到郢都,这一年,秦昭王下书约怀王在武关相会,怀王因此被拘于咸阳。《屈原列传》记载:“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勿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顷襄王三年,秦把怀王的灵柩送回楚国。顷襄王即位,彻底投向秦国。屈原痛恨子兰等劝怀王入秦的人。令尹子兰闻

之大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可以说这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据说在江南。在屈原流放江南途中,仍流露出对故乡的关怀和对楚国的深忧。

屈原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最终他怀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浩然之气投身于汨罗江,结束了自己坚贞不屈的悲剧性的一生。

3、对屈原有关流放地问题的探究

对于屈原流放地,我们主要对于屈原是否退居汉北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屈原生平中作为逐臣离开朝廷流放在民间是极其重要的一段。但由于屈原生平资料的极其缺乏,对他遭放逐的这段经历的认识,有很多至今仍是不解之谜。“《史记·屈原列传》中记述屈原生平,与放逐有关的提法有几次。一是‘上官大夫………因谗之………王怒而疏屈平’;二是‘明年………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三是‘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四是‘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五是‘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③但仅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语焉不详,且相当混乱,致使人们对于屈原的这段认识岐议纷呈。但一般认为屈原离开朝廷居外有两次,一次是在汉北,《九章·抽思》“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是其根据。一次是在江南沅湘一带,历经长江、洞庭湖、沅水、湘水等处,这是屈原遭顷襄王放逐之地。

对于屈原的放逐问题我们来讨论下面这个问题,屈原是否退居汉北。

关于屈原是否退居汉北,肯定者有清人王夫之,他在《楚辞通释》卷四中说“屈原在怀王时曾‘不用而去国,退居汉北’”。清人林云铭也在《楚辞灯》卷三中说“今读使篇,明明道出不能南归一大段屈原”。游国恩也提出有两次被放逐,第一次即放逐汉北。否定者清人姚鼐认为“怀王入秦,渡江汉北”,屈原“托言有鸟而悲其伤南望郢而不得反也”。古文《辞类纂》卷六十二。意思是“有鸟有南,来集汉北”指的是怀王入秦不得返,而非屈原自指。他的这一说法得到于省吾的基本赞同,并且提出四条理由,其中有一条是屈原在汉北数年,而屈赋中“屈竟然未提到汉北一带的山川地望,以及有关自然界的一切名物。”

针对于省吾这一说法,趙逵夫利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中的《相马经·破章故训传》的一条材料,给以新证。以屈赋中提到过汉北的山川地望,

说明屈原曾到过汉北。他用佐证《抽思》中的“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的“北山”为汉北的山川来反驳于省吾,从而从侧面说明屈原到过汉北。

他据出于文献发现,楚国江汉之间确有一座山曰“南山”。《相马经》经文中说“又(有)松产南山之阳”。这是六国时楚国有南山的确证。为何“北山”理解为“南山”?洪兴祖在《楚辞考异·九章章句第四》中说4北山一作南山,“南山”一词是以“一作南山”的异文形式出现的。刘永济认为纪郢位汉南,从汉北望之,则山在南,故改为“南山”也。所以据此可知“北山”即“南山”也。

在经文中还说道“江水流行,没而无形;河州无树,已能长之;江水前往,孰能当之?汉水前往,又欲壅之。”《故训》部分也提到“南山、汉水、江水”。趙逵夫认为:从帛书《相马经》经文中“南山”同“汉水、江水”相间出现这一点可以看出南山在楚地江汉之间,或者说“南郡之地”。据此,他指出《抽思》中“望南山而流涕”同“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一样,都说明了屈原被流放于汉北的这一事实。

如若按趙逵夫的这一观点来看,屈原曾退居汉北这一事实是成立的,但这毕竟是他的一家之言,仅此就断定屈原曾退居汉北未免武断。但对于屈原是否退居汉北本来就颇有争议,他的这一说法到底是为研究这一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来新的证据。

二、关于作品《离骚》相关问题的探究

(一)“离骚”一词如何解释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他自叙生平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对“离骚”这一名词的解释,古今说法很有分歧,大体上有四种:

“第一种,认为是遭遇忧患。如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又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

第二种,认为是离别的忧愁。

第三种,认为是牢骚。

第四种,认为是歌曲的名称。”④

这四种说法中,第一种说法是可信的,也是在对“离骚”的解释的版本中通常运用的说法。现在来谈一下这种说法为什么可信。一、司马迁距离屈原的时代较近,不过百年,语言变化不会很大。二、司马迁对屈原的语言是完全理解的,他按照自己对屈原语言的理解加以解释。他在《屈原列传》中讲的很清楚:“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忧思而作离骚。”可见“离骚”即“忧愁忧思”的意思。

从语言结构上看,上动下名构成诗的题目,在屈原的作品中很常见。像《惜诵》、《抽思》等,另外,司马迁的这种解释,在屈原的作品中,也可以找到其他的旁证。像《离骚》中“进不入以离忧兮”,《九章·山鬼》中的“思公子兮徒离尤”等等,这些“离忧、离尤”等在原句中显然解释为其他三种说法,词的意义便面目全非。可见,这些都证明了司马迁的说法是正确的。

(二)《离骚》何时而作

屈原作《离骚》是在什么,自汉以来,有各种说法:

“(1)作于怀王朝被疏时,王逸《楚辞章句》之说;

(2)作于怀王二十五年,孙作云《屈原在楚怀王时被放逐的年代》之说;

(3)作于怀王,二十八年至三十年之间孙茂元《关于<离骚>时代的商榷》之说;

(4)作于“怀王未反返,顷襄王未立之时”,即怀王三十年。清龚景翰《离骚笺》之说;

(5)作于怀王十六年以后至顷襄王初,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之说;

(6)作于顷襄王时,清顾成天《离骚别论》之说;

(7) 作于顷襄王三年或三年以后,游国恩《楚辞概论》之说;

(8) 在长沙时所作,郭沫若《屈原研究》之说。”④

这里列举了八种,当然不止八种。

一般对《离骚》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史记》的记载,研究《离骚》的写作年代《史记》应该参考,但不能拘泥于《史记》。

要研究《离骚》作于什么年代,必须把其中写的是怀王还是楚王弄清楚。在研究中,除了游国恩和郭沫若先生持作于顷襄王时之说以外,都没有探究这一问题。屈原与楚王的关系,在下面几句里说的比较清楚:

“忽奔走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

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唯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

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

伤灵修之数化。”⑤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和怀王的关系是十分曲折和矛盾的,所以只根据《屈原列传》里的“王怒而疏屈平”就断定《离骚》作于屈原初见疏,未免太没有说服力。

若坚持作于顷襄王时的说法也拿不出证据说明屈原和顷襄王有上述复杂的关系。所以,这一说法是不能成立的,根据《屈原列传》的叙述,只能证明是怀王,并且不在初见疏之时。

那么《离骚》到底作于何时呢?

回答这个问题,从屈原的传记材料和有关的历史材料并参照《离骚》的内容

来综合考察。

屈原的传记材料除《史记·屈原列传》外,还有刘向的《新序·节士》。从《史记·屈原列传》的记载我们可知,屈原主张联齐抗秦,曾“东使于齐”⑥;怀王受到秦的欺凌之后,“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这和“伤灵修之数化”正合。

由第一个问题可知,屈原在楚国政治上的地位与秦楚的外交关系有密切联系。《新序》上所说“屈原为楚东使于齐”⑦,在怀王十六年。又东使与齐,又被任用。怀王十六年张仪使楚绝齐时,屈原可能又受排挤。怀王十七年秦楚交战,复用屈原。怀王十八年,屈原出使齐国,回来时碰上楚王放走张仪,谏楚王:“何不杀张仪”。从怀王十八年到二十三年,楚国的对外政策没有什么变化。怀王二十四年,“背齐而合秦”,与秦联姻。二十五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盟约与黄棘。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于秦而请救,秦出兵救楚,三国引兵去。二十七年,楚太子在秦和一秦大夫殴斗,杀之而逃归。二十八年秦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昧。二十九年,秦复攻楚,打破楚,杀楚将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于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约楚王在武关相会,怀王欲行。屈原谏,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怀王至武关,为秦所拘留,死在秦国。

从《新序》中的叙述可知,怀王十六年以后秦楚的外交关系,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敌对状态的,从怀王二十四年到二十七年的一段时期内很亲热,这一段时期内,屈原必然要进谏,遭到打击是很有可能的。从《抽思》一诗知他曾到汉北,到汉北可能是在这段时期内。到怀王三十年,他又回到朝廷,又在怀王面前进谏了。

所以,从屈原与楚王的亲疏关系看,《离骚》的写作,可能就在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到二十七年(公元前302)的这段时期内。

通过对屈原问题的探究,对于屈原的生平经历这一问题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屈原大约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三三九年)正月十四日,但众说纷纭,对于屈原生年的确定,至今人没有确切的答案仍有待于更多学者的进一步的研究;对于屈原的家世和亲疏浮沉的仕途经历我们得到屈原的祖先是上古帝王颛顼氏,虽是楚国的贵族,但他幼年萧条冷落,在仕途上的经历大致是这样:文学侍臣——左徒——三闾大夫——被逐——投江自杀;对于屈原是否退居汉北这一问题,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肯定的;关于作品《离骚》相关问题的探究中,“离骚”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遭遇忧患的意思,这篇赋大约作于怀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到二十七年(公元前302)的这段时期内。

在此感谢前人的研究,是他们不遗余力的辛勤研究得出的成果,为这篇论文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准时完成提供了大量的资料;

同时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刘余力老师,在写作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帮助,没有老师的从旁指点就没有这篇论文的诞生。

还要感谢我的同学我的室友们,在这篇论文的撰写中给了我很多实际性的建议以及莫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研究室.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第十五章.北京:中华书局,1957.

[2] 聂石樵.屈原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廖群.先秦两汉文学考古研究.上海:学习出版社,2005.

[4] 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5] 曾维浩.离骚.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6]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7] 王启敏.新序.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 .

话剧《屈原》简介

话剧《屈原》简介 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陈鲤庭导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1979年在日本第四次公演时,演出500余场。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剧情:屈原给弟子宋玉讲自己的《桔颂》一诗,赞美桔树“独立不倚”、“至诚一片”的品格,告诫宋玉在这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的光明,死要死得磊落”,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这实际也是屈原光明磊落、爱国爱民伟大襟怀的诗意概括和自我抒发。秦为破坏楚齐联盟派使者张仪游说楚王,诡称秦以商于六百里之地与楚,条件是楚齐绝交。左徒屈原识破秦国虎狼之心,从维护楚国独立和关东六国人民利益出发,力劝楚王坚持联齐抗秦。张仪阴谋受挫,转而与楚王宠姬南后勾结。南后郑袖是个狠毒自私的女人,楚王长子正在秦国作为人质,南后为了固宠便接受张仪奸计,以离间楚王与屈原关系,破坏楚齐联盟换取秦国对立稚子子兰为王位继承人的支持,二人共同设下宫廷“构陷”的阴谋。南后以帮助指导“九歌”为名,把屈原骗入宫廷,当面吹捧屈原:“文章又好,道德又高,又有才能,又有操守”,待见到楚王回宫时,便诈作头疼,倒入屈原怀中,反诬屈原调戏她。昏庸暴戾的楚王,不辨真伪,便以“淫乱宫廷”的罪名,免去屈原左徒官职逐出宫廷,并宣布和齐国绝交,同秦国修好。屈原悲愤满腔,告诫国王:“要多替楚国的老百姓设想,多替中国的老百姓设想”。痛斥南后:“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我们整个儿楚国呀!”“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屈原被贬,谣诼四起。无耻文人宋玉叛离屈原,投靠贵族集团。屈原愤而出走,路遇楚王、南后、张仪,情不可遏,痛骂张仪,怒责南后。楚王大怒,下令把屈原关进东皇太乙庙。侍女婵娟坚信屈原是纯洁和正义的,不为南后威逼和宋玉、子兰利诱所动,也被囚禁。屈原身陷囹圄,眼见祖国陆沉,一腔悲愤喷涌而出。他呼唤雷、电、风,“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他渴望雷电化作他胸中的长剑“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壮美的“雷电颂”把屈原光辉品格升华到最高峰。这时庙祝郑太卜受南后之命,以毒酒与屈原,婵娟和救她的卫士赶到,婵娟误饮毒酒代屈原而死。卫士刺杀郑太卜,焚庙。熊熊火光中,屈原展读《桔颂》,祭奠婵娟,并随卫士潜往汉北,和人民一起继续坚持斗争。 该剧气势磅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把屈原一生放在一天来表现,剧情紧张激烈,波澜起伏。风格刚健悲壮,酣畅淋漓。 赵丹曾主演过话剧《屈原》。 京剧有赵循伯据郭沫若话剧的改编本,奚啸伯在北京曾演出。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屈原全面介绍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 文学成就 著作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

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理想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分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半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

屈原的文化意义

屈原的文化意义 屈原以其不朽的人格魅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世界文化名人的殊荣。有人说:屈原的精神是由汨罗江的江水缔造的,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他以自己的瘦弱之躯溅起了微弱的浪花,同时也激起了后人心中永久不息的波澜,我们无时不感受到一种水的精神在洗涤着我们的思想,冲刷着我们的灵魂。屈原那拒绝污染,拒绝诱惑的精神让后人仰止,站在两千多年前的屈原,真真切切成了统领了世世代代民族精神的灵魂,成了丰碑式的符号。 构建了士大夫的精神人格 李白这样评价屈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包含着对屈原人格的美学向往;淡泊极致的陶渊明也“于世事未能忘情”,无不是被屈子精神冲洗的结果。屈原是中国的第一诗人,他的出现,唤起了文人清醒的自我意识;屈原也是中国士大夫第一人,他用自己辅助楚怀王的经历、政治举措、清高的操守为后世的士大夫构建了完美的精神人格体系。 确立价值标准。 屈原一生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献身理想。身为贵族的他,极力排斥外在权势、物质的诱惑,具有抗污染的持久耐力;屈原的眼光超越时代,具有宇宙意识,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为“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争光”,即用时间的刻度来度量人的价值,对后世的士大夫影响极大,宋人王安石锐意改革,推行变法,表现出的九死而不悔的精神就是屈原所传下的衣钵。 构建道德体系。 屈原身体力行儒家的道德伦理,“竭诚以事君兮”(屈原《惜诵》),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一颗诚心来待君,为后来的士大夫创立了行为标准,构建了道德自律的体系;“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丰”(屈原《怀沙》),树起士大夫仁义之操守;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立忠正清高之典范。 孔子从人性的角度,为士大夫的忠君观念确立了理论依据;屈原身体力行,忠心为楚王,为楚国,为士大夫的忠君观念演绎了实践的可能,开启忠君意识之风。从此君王以君临天下的姿态,傲视天下,脚下匍伏着忠心耿耿的臣民。 成为历史隧道中的“路标”。 屈原是一个典型的殉道者,屈原心中的“道”是辅佐楚王,捍卫楚国的荣誉。当“道”不立时,屈原经过心灵的抉择之后,以身殉道。 屈原的为中国失意文人的价值取向制造了永久的尴尬:沿着屈原的足迹而前行;或改路异道,寻找新的出口,屈原自杀的行为成为中国历史隧道中的“路标”。 开启“绿色”通道。 在汨罗江水文化的滋润下,中国的传统文学从此有了明确的载体,而屈原的自杀,也为中国文人开创了自毁的先河。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有着与屈原相同或相似的无法向人诉说的哀伤,从屈原那里继承了洁身自好的品质,继承了屈原以死来成全自己的政治理想、保全清高人格的方式。当自己的完美人格遭受破坏与侵犯时,采取自戕的方式,毁掉自己的肉身。国学大师王国维,出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不仅主动地选择,而且平静地走向死神,把自己的生命毫不留恋地交给了颐和园的湖水,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只有一个对自己的精神意义世界寻觅无着的人,才会如此安详地从容走向地界。王国维的临水情结,为自己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 划上红色警戒线。 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毕竟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汨罗江里浸泡的灵魂,让封建士大夫们不得不对生命的终极目标进行思考,屈子之死成了他们眼中触目惊心的“红色警戒线”,他们从屈子身上看到了人生的别一种意义之所在。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列传原文及翻译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懂得治理乱局,熟悉外交辞令。对内同怀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跟屈原一同在朝为官,想争得怀王的宠信,内心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平的坏话,说:“大王叫屈平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的。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 来?。”怀王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平。

译文:屈平痛心怀王耳听是非不清,谗言和谄媚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直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写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惊惧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平作《离骚》是由怨愤引起的吧。他远古称颂帝喾,近古称道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用这些来讽刺楚国当时的政事。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端正。他的文辞表达平常的事物,但含义却很重大;列举的事例虽近在眼前,但表达的意思却极为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所述

2013年度屈原文化工作总结

全国各地区信息咨询QQ及各地区考友QQ交流群     2013年度,本人结合党校工作,致力于屈原研究、宣讲与活动策划,收到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有突破 作为党校教员,作为屈原故里人,研究屈原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但要出一定的研究成果却不是一日之功。本年度,本人在研究上有了突破。 照片名称:端午划龙船 照片描述:火炉子沟大桥前的劈波斩浪,其东即楚国始封地鲇鱼山。 一是认真研究屈原廉政文化。将“深固难徙”与“独立不迁”作为屈原廉政内容的突破口,梳理出屈原廉政文化的总体脉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宣讲材料,先后为县纪委、县教育局、文化旅游局等单位宣讲,收到一定效果。 照片名称:始建于公元820年的屈原祠 照片描述: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岳父、右神策大将军王茂元任归州刺史时主持修建。注意“孤忠”与“流芳” 二是初步理清屈原法制思想相关内容,并先后为县法院、县司法局等单位宣讲。 三是对秭归祭祀屈原的历史进行回顾与梳理并提出屈原祭祀未来的路径。此文在宜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文艺理论家协会首届民间文艺理论研讨会上获奖并作大会交流;宜昌市委党校《三峡学刊》、三峡宜昌网等刊用。 照片名称:屈原墓内红吊棺 照片描述:屈原端午习俗三峡秭归 四是撰写调研报告《将屈原打造成宜昌旅游开发的文化名片》,获宜昌市委党校立项。在此基础上形成宣讲报告《宜昌旅游开发的文化名片--屈原与端午习俗》。先后两次在宜昌市委党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题培训班上宣讲,受到学员与市委党校专家、领导好评。 照片名称:为一中学子传授屈原文化与端午习俗 照片描述:给母校的孩子们讲讲屈原及端午 五是针对屈原获“湖北形象代言人”受质疑一事,撰写“屈原何以代言湖北”?“屈原足以代言湖北”等文章,先后被“中国旅游网”、“江苏旅游网”、“荆楚旅游网”等转载。 二、宣讲有提升 作为党校教员,充分借助县委党校讲坛宣讲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深受组织培养的连续三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县委党校领导支持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我以不断提升自己来回报组织的错爱。 照片名称:壬辰端午少不了的诗会 照片描述:把握一位老者的诗,实属不易 一是走出去宣讲有突破。先后为台湾大学、国立中正大学等七所太晚地区高校师生宣讲屈原文化,受到东华大学副校长刘莹三教授等人高度评价;为中国地质大学音乐、公共管理等专业学生宣讲屈原文化;为湖北组工干部学院120名学员分两批宣讲屈原文化;为武警黄金部队教导大队官兵宣讲屈原文化;为宜昌市新录用副科级研究生班学员宣讲《宜昌民俗与屈原文化》;为市委党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钻提班授课两次。作为县里的同志,赴市委党校授课,既是难得的荣誉也是对我有所突破给予的鼓励与挑战。 照片名称:建东花鼓戏 照片描述:父亲的朋友为沈虹光主席和地大艺术传媒学院专家演出《情姐姐住在凤凰台》

屈原简介3则完美版

《屈原简介》 屈原简介(一):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用心影响。 生平介绍: 屈原,芈[mǐ]姓屈氏(与楚王同姓不同氏,楚王为芈姓熊氏,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所以他叫屈原,不叫芈原),名平,字原,生卒年未见正史记载,史学界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死于前283年前269年),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被世人称为诗歌之父。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群众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为人性格耿直,却因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理解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秦国。 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m)罗江自杀。老百姓听到噩耗很悲痛,争先恐后的来打捞他的尸体,结果一无所获。于是,有人用苇叶包了糯米饭,投进江中祭祀屈原,这种祭祀活动一年一年流传下来,渐渐成为一种风俗。定于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关于端午节其中的一种说法)。对于屈原的忠而见疏,后世诗人阵志岁遥为郁结,其诗《屈原》云:浩气干霄汉,沉湘忠佞分。材堪佐明主,无计事昏君。(《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不仅仅对爱国者屈原,也是对历代王之荩臣(《诗大雅文王》)的由衷忾惜;不只对当时楚王,也是对其他昏暗君王的一种深刻批判。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屈原之死

李国文,1930年8月生于上海。1957年发表小说。经历文革,辍笔多年,但是再拾笔著文仍很见功底。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的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我个人觉得那个评论家描述的好准确,他的散文见功底,真性情,见解又很有趣。他全书共十七卷,我有三散,散文《淡之美》,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和《中国文人的活法》 李国文先生随笔:《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屈原之死 在中国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屈原。 可有史以来,文人能够享受到将其忌辰列为全国性节日,全民为之年年纪念,获此殊荣者,只有屈原。 中国老百姓对于文人的敬重,以此为最,这也说明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根深蒂固,之历史久远。也许某一个朝代,某一段岁月,灭绝文化的沙尘暴,会刮得乌天黑日,万马俱喑,然而,值得我们为之额手称庆的,中国文化生命力之顽强,世所罕见。即使书梵尽,儒坑尽,即使四旧毕除尽,然而云消雾散,霁天空阔,春风润泽,万物复苏,依旧是朗朗乾坤,文化中华。至了端阳这天,高悬艾叶,遍洒雄黄,龙舟竞渡,米粽飘香。 这就是中国文人的历害了,死了,还活着。而且活得会比所有皇帝加在一起的年纪更长久。皇帝,总是要去他妈的,但是屈原,中国人都记得住。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的第一句。所谓“楚之同姓”,因为他和楚王一样,原先都姓芈。这个稀见字读mi(音米),字典上的解释为“羊的叫声”和“姓氏”。芈姓,熊氏,后来改为昭、屈、景三姓,为楚国三大族。管理这三姓事务的官,就是三闾大夫。屈原被免掉左徒以后,一直到死,担任着这个类似清朝宗人府的长官。第一,绝对的闲差,第二,绝对的清水衙门,这使出身于贵族门第,担任过政府要职,操作过国家大事的屈原,有点郁闷。 文人分两种,一种得意,一种不得意。得意者,怕郁闷,不得意者,无所谓郁闷。屈原相当得意过,所以感到相当郁闷。 其实,“左徒”,不过是谏议国政的高官而已,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类似于现在的纪检委。但屈原的实际权力还要更大一点,国事,外交一身挑,做到类似美国国务卿那样重要的职务,起到左右楚怀王的作用。所以,为左徒时的屈原,很牛,很抖。那时楚国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城不大,人不多,前呼后拥的屈原,出现在街头,这个既风流,又潇洒,领导时代潮流的明星人物,很引人瞩目。何况他是一个如兰似芷、洁身自好的男子汉呢!连

屈原的诗全集_屈原简介_古诗大全

屈原的诗全集_屈原简介_古诗大全 屈原(约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汉族,出生于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他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屈原的诗全集: 《渔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屈原。其古诗全文如下: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

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九歌·国殇》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屈原。其古诗词全文如下: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

屈原诗全集

屈原诗全集 屈原诗全集 离骚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余既兹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餍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 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鮌婞直以亡身兮,终然殀乎羽之野也。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屈原文化

谁,站在屈原文化与时代的边缘? 秭归职教中心谭国灿 默然回首,惊奇发现:我初知屈原,是在中学时代的备考资料中,死记硬背的将屈原与《离骚》、《橘颂》捆在一起,其文如何?其人如何?皆不知晓。了解屈原,是在教书时代的“橘颂课堂”,因一无所知而被迫去大海捞针,浅尝辄止的解了燃眉之急。这算是我对屈原所有的、原始的积累吧。一切的一,一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都是被逼无赖的。倒不是“生不逢时”、“见而无遇”,在屈乡三年的教书的生涯中,就有幸住在屈原庙中,有幸与守庙的徐老同甘共苦,然而“人在曹营心在汉”,徐老的教导没有深入我的骨髓,屈原文化没有触动我的灵魂。原本以为就这样与屈原擦肩而过,没想到在屈子骚人的熏陶中,我重新步上了寻找屈原以及屈原文化的路。重进乐平里,众人皆乐,唯我独忧。乐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冲塞我心灵的尽是一片片的失落——交通不便、八景荒凉、经济落后、屈原的遗失,满载我身

心的是一个沉甸甸的思索:谁,站在了时代与屈原文化的边缘? 一、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 谁都知道,乐平里是你屈原的诞生地,一个原本与县城相距里的景色绮丽的地方,可是随着三峡大坝的新建,库区的蓄水,新县城的搬迁,你成了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与县城相距里,那唯一与外界联系的便道——七里峡已经成了龙宫的大道,往昔的“曲泾通幽”、“七里画廊”皆随波荡漾而灰飞烟灭。无奈啊,我们只得舍近求远的寻找道路。我们随着大巴钻山洞,耐着性子等渡船,大巴时而象跳瘙在溪石上跳跃,时而象怒狮向山尖奋爬,时而象甲虫沿山巅迂回,时而象猛虎向山涧猛冲。屈原,你的家乡在哪里?足够摇荡颠簸了三个多小时方能把你遥望。其实你也应该是十万移民中的一员。屈原啊,你可曾看见,别人已在锣鼓声中扬帆起航,在鞭炮声中搭起新宅,而你却被滔滔洪水断了归路,毁了出路;屈原啊,你可曾看见呼唤你回的幺妹站成了山岗。还有你的村庄——香炉平的那条山间小

最新屈原英雄事迹简介五篇精选800字

屈原英雄事迹简介五篇精选800字 昨日不可留,一个王朝的背景在你朦胧的醉酒中逝去。一个逗号慢慢地缩成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们拥有一个传诵千古的名字——屈原!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屈原的英雄事迹范文,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屈原的英雄事迹范文一 我站在浑黄的汨罗江边。 今天艳阳正好,又恰巧是端午。雄黄抹额,虎符系臂,五彩的龙舟浩荡在江上,软白的粽子在别人口中,翠绿的艾叶如利剑戟立在广袤的原野上,只为纪念战国的一位故人…… 残阳如血,汨罗江畔。屈原一袭白衣,披头散发,形销骨立,憔悴不堪的脸上泪迹斑斑。他边走边吟唱道:“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常,虽体解吾尤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恁?”声音嘶哑,闻着悲怆,似是一个绝望的人拼尽全力发出最后的心声。 她双眼空洞死寂,是在望着无边无际的滚滚江水?是望见自己当年怀瑾握瑜,意气风发?还是望见朝野之上小人得志的丑恶嘴脸?有还是望见自己日日夜夜魂牵梦萦的楚国被敌军践踏,血流成河,尸骸遍野?…… 有人心易变,三头五年就面目全非:也有人心如止水,十万八千里走过,初心不改。而屈原属于后者。他“直言砥美,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抛头颅,洒热血,毫无保留将自己全身心献给楚国大地。

可楚怀王不解,听信谗言,一而再,再而三的将他贬谪、放逐。但屈原仍矢志不渝,一面将自己的爱国热情全寄托于香草、美人,写下惊世之作——《离骚》,一面又四处辗转,救亡图存。他国仰慕屈子圣贤,纷纷许下高官厚禄,但其皆一一拒绝。屈原心中只有唯一的楚国。 当盛世将倾,当深渊在侧,当国破山河在,当城春草木深。敌军兵临城下,楚国覆灭已不可扭转,现实中的美好国度已化为泡沫。于是屈原毅然决然选择怀抱大石,纵身一跃投入江中。芙蓉泣露香兰笑,昆仑玉碎凤凰叫。有人说比起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屈原的死是怯懦,是逃避。可我觉得,宁为玉碎的他是选择以死殉,保其浩然正气。他在逶逶迤迤的汨罗江中找到了理想国。他虽身死,却精神永存。 我徘徊又徘徊,走着千年前他曾走过的路。、 阴阳潜移,春秋代序。当年“随其波,逐其流”的渔夫还在,但屈原又在哪儿?他把他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生命长河之中,激励后世千千万万个“屈原”出现在华夏舞台上。 故何时没有屈原?何处没有汨罗江?陶潜的汨罗江是一片灼灼桃花林;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刎颈的大刀;张玉滚的汨罗江是一根挑书的扁担挑起了大山孩子的梦……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汨罗江,那是他终身溯洄以求的。 关于屈原的英雄事迹范文二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本名屈平,字原,是楚国的贵族,曾担任过三闾大夫,不过在上官大夫、郑袖、张仪等人的陷害下,一步步远离楚王,当郢都被攻破时,他选择了抱石投江自尽以殉国,大家被他的这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全套完整版)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百部】pdf 书 目 (全套完整版) 1. 山海经(晋)郭璞注(西汉)刘歆编 509 KB 2. 官场现形记(清)李宝嘉 6.04 MB 3. 红楼梦(清)曹雪芹 高鄂 9.58 MB 4. 东周列国志(明)冯梦龙(清)蔡元放 8.22 MB 5. 宋词三百首(清)朱祖谋 1.75 MB 6. 苏轼全集(宋)苏轼 14.30 MB 7. 容斋随笔(宋)洪迈 17.00 MB 8. 隋唐演义(清)褚人获 7.80 MB 9.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6.35 MB 10. 先秦时期官训(现代)唐河 王文祥 33.58 MB 11. 闲情偶寄(清)李渔 5.99 MB 12. 韩愈全集(唐)韩愈 3.28 MB 13. 水浒传(明)施耐庵 8.65 MB 14. 中山狼(明)康海 1.25 MB 15.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5.43 MB 16. 西游记(明)吴承恩 8.76 MB 17. 英烈传(明)郭勋 3.66 MB 18. 十八家诗抄(清)曾国藩 8.69 MB 19. 诗品(梁)钟嵘 1.52 MB 20. 智囊全集(明)冯梦龙 11.60 MB 21.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 2.29 MB 22. 杜甫全集(唐)杜甫 3.82 MB 23. 古文观址(清)吴楚材 吴调侯 2.02 MB 24. 周易(商)姬昌 1.71 MB 25. 史记(西汉)司马迁 993 KB 26. 左氏春秋(先秦)左丘明 3.28 MB 27. 白居易全集(唐)白居易 7.74 MB 28. 史通(唐)刘知几 1.62 MB 29. 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 1.02 MB 30.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14.3 MB 31. 汉赋(西汉)司马相如 张衡 等 715 KB 32. 李白全集(唐)李白 2.96 MB 33.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清)吴研人 4.43 MB

九章——屈原 (译文及介绍)

惜诵 痛心啊,由于进谏而招来不幸,我要倾诉心中的激情和怨情。 如果我的话不是出于忠诚啊,我愿上指苍天让他来作证。 让五方神帝来公平裁决吧,我愿面对六宗神祇把事理说清。 请山川众神都来听证做陪审啊,命法官皋陶把是非曲直判明。 我竭尽忠诚来侍奉君王啊,反被小人看作是多余的瘤肿。 我不懂奉迎谄媚而惹恼小人啊,只有等待明君体察我的衷情。 我的一言一行都有迹可查啊,我表里如一从不变更。 所以考察臣子没有比得上君王的啊,因为这种考察在眼前就可得到印证。我坚守人生道义是先君后己,竟然被众人怨恨仇视。 我心中思念的只有君王您啊,众人却把我当做仇敌。 我忠诚专一毫不迟疑,可结果却不能保全自己。 我极力地亲近君王别无他想,却成了招灾惹祸的根基! 为君王着想没人比我更忠心啊,我竟然忘却了自己人微才疏。 侍奉君王我从不三心二意啊,根本不知什么取宠邀幸的门路。 忠心有何罪竟遭惩罚啊,这真是我心中从未意想到。 行为不同俗随流就要跌跤,还要受到群小的讥讽嗤笑。 一连串的责怪,不断的诽谤啊,真使我愁肠百结不平难消! 心情郁郁难以倾诉啊,君王受蒙蔽忠心难剖。 心头愁闷失意潦倒啊,又有谁理解我心头的苦恼。 本来有说不完的话却无法投寄啊,我愿陈述心志却无路使君王知晓。 隐退沉默吧,可谁又明白我呢? 上前呼喊吧,可谁又听我的呼号? 一再的失意使我心烦意乱啊,满怀的愁绪呵,难写难描。 从前我曾梦中飞游苍天啊,魂悠悠中途遇河却无渡船。 我请大神替我占卜啊,他说:“你有大志可惜无外人助援。” “难道我就终将孤独被君王疏远?” 他说:“可以为君王着想却不可依仗。 因为众口一词可以把黄金熔化啊,当初你就是这样忠诚才遭受到危险。被汤烫过的人见到凉菜也要吹气,为什么你不把初衷改变改变?

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

1、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汉成帝时,刘向整理西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效这种体裁所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的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2、教材认为屈原曾两次被放逐,第一次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地点在江南一带。 3、屈原的作品存在真伪之争,一般认定是屈原所作的是《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4、《九歌》之名来源很古,《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它是夏禹王的儿子夏后启从天上偷下来的,这是古代关于文艺起源的神话。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出现很早的古曲。 5、对楚辞体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楚地的巫歌。特别是《九歌》的写作同楚国的巫风有密切关系。 6、《九歌》包括十一篇作品,除最后一篇《礼魂》是送神曲外,其余各有不同内容,也就是以祭歌的形式各写一神:《东皇太一》写天之尊神,《云中君》写云神,《湘君》与《湘夫人》写湘水配偶神,《河伯》写河神,《山鬼》写山神,《大司命》写主寿命的神,《少司命》写主子嗣的神,《东君》写太阳神,只有《国殇》是写人鬼的,为悼念楚国阵亡将士而作。 7、《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多字,篇幅之宏阔,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诗题《离骚》二字,司马迁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8、《九章》共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除《桔颂》一篇大约是诗人屈原早年作品外,其他各篇均是屈原两次流放时所作。最晚的是他在死前所写的绝命词《怀沙》。 9、《天问》是一首非常奇特的长诗,天问二字,据王逸解释就是问天的意思,这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从头至尾一口气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 10、《招魂》的写作目的,历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教材中认为是屈原自己招自己的魂。 11、屈原之后楚国的楚辞作家,按《史记·屈原列传》所说有宋玉、唐勒、景差,但只有宋玉有作品流传,其代表作品是《九辩》,文学史上屈、宋并称。 以上就是查字典网为大家提供的古代文化常识之屈原和楚辞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查字典网中考频道。

屈原与岳阳文化的历史渊源

屈原与岳阳文化的历史渊源 姚天琦中文学院1103班14110623524 谈起屈原与岳阳文化的历史渊源,就要从屈原的具体生平了解起。屈原(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屈原在岳阳生活了10余年,他从湖湘文化中吸取养料,创作了《离骚》、《九歌》等震古烁今的伟辞,并在此选择五月五日投江殉国,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雄伟的爱国主义丰碑,留下了诸多千古胜迹,使岳阳的汨

好词好句及屈原简介

世界在变更,时光在流逝,我们不得不前进,开始翻越永无止境的大山,甚至不再回头,直到所有人都忘了自己的初心与故土。 在凡来尘往的世间,我愿右手一缕弥漫的花瓣,左手一捧千年的书香,满怀初心。 初心给了我们一种积极进取的状态。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说,创造的秘密就在于初学者的心态。初心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和赞叹。因为如此,乔布斯始终把自己当作初学者,时刻保持一种探索的热情,他总是说:现在的我仍然在新兵营训练。 初心也给了我们成长的内在力量。84岁时,星云大师说:我出家做和尚,是自愿的。人生经历这么多挫折,始终不忘记,最初为什么要出家。生活很辛苦,只要你不忘记最初为什么开始,就心甘情愿。不忘初心,就是力量。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初心,它是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是恋爱时的第一次萌动,是梦想时的第一次出发。初心如此美好,难怪纳兰性德要说,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这个时代,初心常常被我们遗忘,正如纪伯伦所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走得十分茫然,多了许多柴米油盐的奔波,少了许多仰望星空的浪漫;因为忘记了初心,我们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来,要到哪里去;因为忘记了初心,时光荏苒之后,我们会经常听到人们的忏悔:假如当初我不随意放弃,要是我愿意刻苦,要是我有恒心和毅力,一定不会是眼前的样子。 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无法重来,要记得自己的初心。经常回头望一下自己的来路,回忆起当初为什么起程;经常让自己回到起点,给自己鼓足从头开始的勇气;经常纯净自己的内心,给自己一双澄澈的眼睛。 不忘初心,才会找对人生的方向,才会坚定我们的追求,抵达自己的初衷。就像一首诗中所言:从前/所有的甜蜜与哀愁/所有的勇敢与脆弱/所有的跋涉与歇息/原来/都是在为了/向着/初来的自己/进发。 柴静曾经在一次采访中说过,我们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她恪守职责,有着一颗炽热扶弱的心灵,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我们揭露了一个个欲盖弥的矿难谎言,书写穹顶之下,唤醒人们心中最初的认知。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有良知,是为了守住最初的德行品质,不愿在繁华纷争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不愿玷污了心中的那一片净土。 不忘初心,我又怎能忘却最初的决心?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畏惧,不要退缩,路上有荆棘,我们便劈荆斩棘。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尽全力拼搏,即使是输!不忘初心,成功,永远是留给有决心的人!

屈原的诗句古诗大全

屈原的诗句古诗大全 屈原年代:先秦屈原作品:《楚辞》《离骚》屈原简介: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一说为河南南阳西峡人),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在诗中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积极影响。屈原的诗句古诗大全1、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2、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3、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楚辞》 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渔父》 5、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屈原《楚辞》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7、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楚辞》 8、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 10、悲莫悲兮生离别,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九歌·少司命》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12、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13、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屈原《楚辞》 14、少司命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悲莫愁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荷衣兮蕙带,修而来兮忽而逝;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与女沐兮咸池,希女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祝⑨兮好歌;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慧星;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屈原《九歌》

屈原的代表作

屈原的代表作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离骚”,东汉王逸释为:“离,别也;骚,愁也。”《离骚》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主线,以花草禽鸟的比兴和瑰奇迷幻的“求女”神境作象征,借助于自传性回忆中的情感激荡,和复沓纷至、倏生倏灭的幻境交替展开全诗。作品倾诉了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哀民生之多艰”,叹奸佞之当道。 主张“举贤而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提出“皇天无私阿”,对天命论进行批判。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南宋朱熹《楚辞集注》、清代戴震《屈原赋注》等注本。 《九歌》是《楚辞》篇名。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国殇》一篇,是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伤感。王逸认为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所以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九章》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这9篇的作者,王逸都定为屈原。 《天问》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除《离骚》之外的另一篇长诗,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也是其代表作之一,收录于西汉刘向编辑的《楚辞》中。《天问》通篇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 诗篇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展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硕和战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天问》是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朵奇葩,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