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品质和谐

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品质和谐
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品质和谐

新加坡组屋公共服务设施设计宜居 品质 和谐 ■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王丹娜 胡振宇

新加坡组屋建设始于196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的《建屋与发展法》,此后,根据该法令设立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 HDB)统一负责组屋的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但其又不仅仅是一套房屋,在对组屋的建设和管理之中,政府将组屋上升为整个国家精神上的一种载体——首先,居民住房建设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其次,促进多元化种族居民的融合;最后,提供多代家庭的亲密组合。因此,组屋蕴涵了安居乐业、民族团结、尊老爱幼的三大和谐理念。

新加坡的住宅从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政府组屋和私人住宅。随着新加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屋发展局又

适时推出了几种新的住宅类型,如中等入息

公寓、执行共管公寓和私人组屋等。它们仍

是组屋,但兼具政府组屋与私人住宅的某

些特点。

新加坡组屋住区模式

按发展阶段,新加坡的住区模式可分为

三种,即“组团邻里中心”模式、“棋盘式”模

式和“21世纪新镇”模式。

1965年,新加坡开始通过建设新城来

发展组屋。这一时期的“组团邻里中心”模式

的特点是在新城内规划了镇中心和一定数

量的公共设施,镇中配置规模较大的服务设

施,周围设邻里单位。但是由于相邻的邻里

中心相隔太远,居民日常活动仅局限于自己

所在的邻里中心,因而导致相邻邻里之间的

资源不能共享,镇中心的利用率也较低。

1970年以后首次出现了“棋盘式”结构

的新城规划,它标志着新加坡组屋建设开始

注重社区精神生活。“棋盘式”结构的特征

是把区块作为规划的单元,活动场地、公园、

学校、开放空间等公共设施均匀地分布于镇

域范围内,这样各种公共设施均能得到较大

程度的利用。

“21世纪新镇”模式类似于美国新城市

主义提倡的公交导向型开发模式。新镇的各

邻里之间通过轻轨或地铁联系,道路系统恢

复为以前提倡的网格状系统,由轻轨和地铁

组成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交通站点间距为

人居样本/House Stylebook

72Ⅰ 2010.04

300~350m,通过轨道交通将住宅、教育、购物和娱乐功能整合成为一个紧凑的、适合步行的混合发展区。

目前新加坡全国分为北、东北、西、南、中5个区域,共有55个规划区。其中,33个规划区内包括23个新镇。组屋区的分级一般为三级:新镇、邻里和邻里中心。新镇一般由25000~50000户组成,包括5~8个邻里;邻里可容纳3000~9000户,包括6~7个邻里中心;邻里中心大致有500~1000户,由4~8幢围合而成,内设基本的服务设施和庭院。

新加坡组屋区注重整体规划,在分级的住区模式下还有完善的分级配套设施与其相对应,构成完整的住区系统。

配套设施设计

分级配套设施 组屋区配套设施设计强调层级体系和与交通站点的有机结合,并且注重邻里观念。

新镇中心是公交枢纽,集中了学校、办公楼、商店、餐饮店、娱乐设施、邮政所、诊所、图书馆、民众联络所、老人院、游泳馆、体育场馆、宗教设施、公园等。

比新镇中心小一级的是邻区中心,专门为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服务。为了保证居民10分钟内可到达社区中心,相邻的邻区中心相距不超过800m。根据所在邻区的人口数量,邻区中心一般为一幢建筑面积为5000~10000m2的综合楼,设有商店、银行、诊所等,由建屋发展局建成后租售给商户。

第三级中心是邻里中心,主要设有便民商店、快餐店、自动存取款机和为老年人、儿

童设置的娱乐设施。

镇中心设有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社区

俱乐部,并设有居民委员会;邻区中心设有

1~2个游泳池,邻里中心设置户外小型锻炼

场。在目前新镇的规划中,也有以提供6~8个

休闲俱乐部的方式来代替各级分层的设施。

人性化设施 组屋区环境设施的规划设

计非常注重以人为本,各组屋区内建有许多

人性化的设计。

人性化设施—系统 Linkway系统即连

廊系统,它不但连接小区内的楼宇,而且连

接楼宇与附近的巴士候车亭。因此,Linkway

很好地满足了新加坡这个热带国家居民的出

行要求。在出现雷阵雨时人们可以在Linkway

里通行,到达小区内任何一幢住宅楼或通向

公交站点;而在高温天气时,它又成为颇受

人们喜爱的遮阳通道。

Li n kway一般宽1.2m~1.4m,高2.4

m~2.7m,只有在小区外围与道路相交处会

适当加宽加高,一方面便于车辆通行,另一

方面作为入口处的标识。Linkway大多采用

当地木材料制成,也有采用铝板遮盖的,颜

色鲜艳,形态各异,独具特色。

人性化设施—明沟排水系统由于新加

坡经常出现雷阵雨,而且瞬间雨量较大,所以

组屋区内雨水排放全部采用明沟,以便雨水

迅速排放,避免了积水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和

对小区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小区地面大都

采用渗透性较好的透水砖铺设。

人性化设施—无障碍设施小区内结合

绿化铺设人行步道,步行道系统既有踏步,

也设置缓坡以方便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

商业设施 新加坡居民可以使用的商业

设施分为三级,分别是:三级的市场、小贩中

心;二级的居住区购物中心;一级的市中心

商业中心。

市场、小贩中心是分散在居住街坊之间

的商业服务网点,以餐饮点、零售摊点、超市

为主,方便居民生活的最基本要求。在设置

的固定桌椅桌子中有5%不配置座椅,目的

是为了方便使用轮椅的居民使用。

巴刹是一个集中售卖食品的小贩中心。

“巴刹”一词来自马来语,原来的拼法是

pasar,意思是市场、集市。巴刹里面充满了生

活气息,摊贩高声叫卖,各种物品摆得满满

当当,到处人头攒动,热闹异常,已经成为新

加坡特有的一种文化。

在公共住宅区核心位置设置购物中心。

购物中心兼具商业、文化、娱乐及公交换乘

功能。大厅的地下层,一般是以该新镇或地

区名命名的MRT (Mass Rapid Transit)站点。

即使是驾车来的居民也一般会选择在此直

接乘坐MRT去城市中心的商业区,既经济又

减少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

景观环境设计

组屋区的景观环境设计方面有四个鲜

明特色:

首先,小区的绿地和外围的绿地、公园

等连成一体,给人一种连绵不断、绿荫无边

的感觉。

【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其政府组屋以人性化的设计,宜人的居住环境,齐全的配套设施成为新加坡人乐于选择的居住场所。】

House Stylebook/人居样本

2010.04 Ⅰ73

74

2010.04

其次,小区注重立体绿化。例如在高层组屋的中间设置空中花园,在阳台和屋顶上进行立体式绿化,从而形成更加美好的视觉效果和居住环境。

再次,尽可能利用原来的自然地形进行规划,保留绿地和大树。公共住宅区的绿化环境设计以自然为主旨,采用东南亚常见的热带植物品种,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最后,在营造绿化景观时强调人性化和实用性,强调居民的可达性。例如绿化与步行道之间不设路缘石,通过适当抬高路面解决积水问题;近人处采用低矮灌木与草坪,局部点缀花丛。这些设计没有过多渲染斧凿的痕迹,但给人亲切自然的感觉。

道路交通设计

人车分行 新加坡公共住宅区内的交通采用人车分行方式。

步行系统入口设有明显标识,常常利用地面材质的变化来提示。步行系统贯穿整个小区,与车行系统只有点的交叉,没有线或面的重合。

车行系统结合主要出入口和集中停车场布置,以住宅街坊为单位,车行系统环绕于街坊以外,而步行系统则贯穿于街坊之内,集中停车场(或多层停车楼)则通常位于小区入口处,小区内居住环境相当安静。

停车设施 对于不同时期兴建的组屋,采取的停车方式也不同,其中主要有三种:地面停车方式、多层停车库方式和半地下停车库模式。

地面停车方式主要是在1970年代应用,该方式将组团中心用作停车场地,而居民的室外活动空间则置于中心用地的角落。这种停车模式的主要成因是地面停车可以免去停车库的建设费用,从而降低组团中心营建费用。但随之而来的是组团中心由于车道及车位的占用无法成为室外休闲和交流空间。

从1980年代开始,为满足居民对停车位的增长需求和营造组团中心环境,政府开始兴建多层停车库。但多层停车库还需依靠良好的空间设计,如车库的位置、车行道与活

动设施的布局,各楼与组团中心的联系方式等。在邻近城市交通干道的小区,一般在干道一侧设多层车库,有规律的横向线条的重复和舒展的立面形成类似裙房的效果;而高层住宅通过多层车库后退红线,还起到了减少噪音对住宅的干扰作用。

多层停车库将组团中心用地还给了居民,但也占用了大块组团用地。自1990年代初,为了营造更加良好的居住空间环境,半地下停车库开始兴起。车库位于组团中部,周围为住宅楼环绕,车道沿组团外部设置,车库屋面被用作组团中心的地面,上设儿童

游乐设施及居民休闲设施。

外部交通 每个居住区或新镇都有方便的公交线路可供选择。公交分为住宅区内部的环绕线路和对外联系线路两种。内部环绕交通路线是为规模较大的住宅区专门设置,起始点与终点重合,且起始点多与轻轨、地铁站点以及购物中心相结合。对外联系线路用来沟通居住区与市中心及主要公共区域,大型起迄点和中间站点往往与购物中心结合设置,方便居民购物和交通换乘。

新加坡经历了三个住区模式的发展,以“棋盘式”结构应用最为广泛,而现阶段的新建组屋则多采用新镇模式。这也是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非常值得我国在住宅区规划设计中借鉴。

新加坡居住区的外环境设计朴素自然,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并辅以经济实用的人工设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外环境设计充分考虑了老年人活动特点与生活习惯,加强无障碍设计。对于日益扩大的居住区停车设施需求,不仅对新建居住区充分考虑停车泊位,对原有居住区也进行补充与改造。这些细节的外环境设计考虑周到,而且设计均以实用为首要目标,这些也值得国内在住区设计时多加考虑,避免脱离了“人”的设计。

人居样本/House Stylebook

浅析新加坡组屋政策与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差异

新加坡组屋与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差异浅析摘要:本文主要从公积金制度、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保障性住房配套设施三个方面对新加坡组屋政策和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建设进行对比浅析,分析我国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问题以及新加坡组屋政策给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新加坡组屋政策;中国保障性住房;保障房空间选址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provident fund system, the protection of housing space location, affordable housing facilities in Singapore three aspects of housing polic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 in China compared to analysis of China's current security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 Singapore group Enlightenment of Housing Polic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Housing in China. Key words:Singapore 's HD policy; China 's affordable housing; Protection of room space location 1. 新加坡组屋和中国保障房建设历程简析 1.1新加坡组屋历程概述 新加坡是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国家,华人占75.2%,马来人占13.6%,印度人占8.8%,其他种族占2.4%。国土面积仅有699.4平方公里,却居住着448万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很大。在建国初期1959年自治时面临着严重的房荒,住房形势十分严峻:当时200万人口中有40%的人居住在贫民窟和窝棚内,大多数居民只能栖身于用木板和铁皮搭建的棚屋之中,能够住上像样住房的人口仅占居民总数的9%,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3平方米。恶劣的住房条件导致公共卫生状况恶化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以至于政府将解决住房问题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立国之初就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口号,“我们的新社会,居者有其屋是关键”。 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指出:“我们将全力以赴去达致我们的目标:使每一个公民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家。”面对严重的屋荒,为解决居住及其引发的社会问 1

国外住房制度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公租房制度在起步探索阶段,有必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己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解,汲取它们的优秀经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借鉴的方式不应该以照搬的形式直接移植,需要事先认清国情国力,认清社会保障体系的异同,“中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既是大国,起点又是穷国,还是一个转型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中国对于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借鉴比如是大拼盘似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比较的前提。即对异同点的梳理。 相似处: 第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基本相同。除少数福利国家和强制储蓄型国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采取由社会各方共同承担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即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这一点从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划分就一目了然,各国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原则基本相同。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阔"和"稳定器",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实现文明社会的公平性。 区别处: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基础不同。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会遇到诸如怎样培育资本市场、怎样建立劳动力市场、怎样适应对外幵放等问题,而这些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障碍。因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度和难度比西方国家更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不同。在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之时,我国仍处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经济的二元结构还很明显,加之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所以,在就业、收入、国际竞争等方面都存在着更大的压力,自然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同。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其全体社会成员。我国受生产力水平不高的限制,国民经济还处在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局限在城镇居民,少于制度开始向农村居民蔓延。离全民覆盖的距离还有一大截。 基于以上前提,以下对于国际相关的住房保障制度经验做简要介绍,“公租房”是中国根据自己当下政策内容订立的名称,其性质即由国家提供以出租的公共住房,各国对此的命名不同,但是其运营方式、制度性质都是一致的。 根据对各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观察,美国在公共住房的法制建设上最为完善,新加坡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典范国家,亦是我国借鉴最多的国家,相较而言是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内容最为相似的国家,香港的“以房养房”“以商养房”模式值得借鉴。故以下,我们分别对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住房保障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借鉴之处。 美国的公共住房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使得城市涌入大量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住房成了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贫民窟”,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为了应对此问题,美国政府进行了不少尝试,但是当时的目的都是在于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挽救衰弱的住房工业。 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瓦格纳住房法,人道主义才被作为公共住房建设的主要理念,这也是正式的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开始。二战后,美国城市面临着内城衰败、贫民窟恶化,同时城市黑人移民增加、大量复员军人和军工企业工人的失业都加剧了住房短缺问题。为此,195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49年住房法”,首次强调政府在住房领域的重要责任,成为美国住房政策的里程碑。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低于20%的预制率,基本上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 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 1)北美(美国、加拿大) 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 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

新加坡和谐社区的建设历程

新加坡和谐社区的建设历程 80% 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提供的组屋里,以组屋为代表的社区建设,因为融入了人性关爱的理念和设计上的智慧,逐渐成为新加坡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 新加坡社区的建设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贯穿于新旧社区的共同设计理念是什么?社区居委会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活方便人情味足 新加坡在建国初期,经济民生凋敝,青年失业问题严重,经常发生示威抗议。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在两年的时间里遍查全国民情。他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需要时间,但首先需要让人心安顿下来。于是政府着手建立了250 个民众联络所,以此把失业的青年组织起来,大家一起搞体育比赛、做技能培训,让没有工作的年轻人走上正道。同时组织流动诊所、流动图书馆、流动邮局走进民众联络所,以此满足人们的健康和精神需求。这就是新加坡社区组织的雏形。 经过几十年发展,如今新加坡已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而且全国人口80% 居住在政府组屋里,均匀分布在26 个卫星新镇。每一个新镇里,硬件设施周到细致,软件配套关照人性,使得社区成为新加坡社会稳定和谐的坚实基础。 大巴窑新镇是新加坡建国初期建设的第一批组屋。该社区的老居民67 岁的王伯已经在这里生活了50 多年。他说,在搬进政府

组屋之前住的是农村草房。他的职业是肉联屠宰,现在退休了,在这里生活,常常与老邻居一起聊天,很开心。 大巴窑新镇的这些老组屋,楼房大多10 层上下,样式虽然比较旧,但整洁、方便,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很足。邻里中心有各种各样的店铺,从水果、蔬菜到服装、百货,从小家电到首饰、眼镜,从餐饮到美发、美甲,日常生活的各个服务门类样样都有。像这样的邻里中心,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只要下楼步行4~6 分钟便可到达。 棋盘设计严丝合缝 在新社区榜鹅新镇,居民只要步行3分钟就可到达公交车站,3 条线路,任何一辆车都可以到达新镇中心,那里有公交中心、地铁站和十几条公交线路。镇中心还有大型综合娱乐购物中心、电影院、图书馆、银行、邮局、医院、养老院等城市服务设施。 新加坡社区问题研究专家傅琼花告诉我们,不论新社区还是老社区,服务设施都是按照标配设计的。组屋所在的新镇的结构就像一个大棋盘:棋盘中心就是镇中心,这里是居民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的中心和交通枢纽。一个新镇又分为5~6 个邻里,每个邻里像一个微型镇,邻里中心有小型快餐店、食品店、杂货店和诊所。每个邻里有6~7 个组团,即楼群,每个楼群占地10~15 公顷,500~1000 户,2500~5000人,有自己的绿地空间、健身设施和停车场,有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无论住在哪座楼的居民想去邻里中心吃饭或乘车去镇中心,走路不超过 5 分钟。这样一个20 万人左右的新镇,除了去远处上班的,日常生活可基本不出镇。

国外景观设计的优势与劣势

国外景观设计的优势与劣势 景观设计在国外作为一个行业已有100年的历史,在国内则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当景观设计作为房地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也引起越来越多发展商的关注的时候,深圳的发展商大多数是花重金聘请国外的专业公司对小区环境进行设计。如香港贝尔高林公司设计的百仕达花园、中海华庭;香港怡景师设计的金地海景花园;香港泛业公司设计的金地翠园、澳大利亚贝尔高林设计的香榭里花园等等,这些楼盘在销售上、价格上均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理想的回报。 但,毋庸置疑,作为投资者的地产商如此苦心疾虑地、长期地花费重金聘请国外的景观设计师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究竟能占有多大优势?究竟能走到几时?且让我们分析一下这其中的优劣势: (一)价格 据专业人士透露,这些国外专业公司做的环境设计,仅设计费就高达数百万元,而且由于设计标准高,所要求的材料大都十分昂贵,如用得最多的棕榈科乔木已经成村的大树每棵都在数午千元以上,一棵大王椰子树价格最高达20000元,一些名贵的花草价格自然不菲,即使是人行道所用的材料也大约要几百元一平方米,还有那些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一套的水景装置,这样的造价目前绝对只有极少数富裕阶层才能享受到经过精心演绎的环境。狭窄的消费群体,对地产商的经营方向无疑是致命的。 (二)跟踪设计 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景观由于形成周期长、干扰因素多,植物更是“三分种,七分养”,所以其跟踪设计尤为重要。国外设计公司出具的施工图对景观师来说,只是辅助工具,一个成功的景观,其现场的创作与跟踪设计更为重要!试问,国外的景观设计公司能提供给这些吗?就算提供那也是所需不菲的。而建筑成本的增加最终导致房价的提升,使自己在销售中立于劣势,这绝对是地产商不愿看到的。 (三)文化背景 我们不怀疑国外同行的设计能力,但也毋庸致疑,其对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都缺乏起码的了解,应当看到,国外设计师们设计的住宅及其住宅小区环境未必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未必符合中国人的居住文化。一个好的景观,景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对某一种生活气氛的营造。而这种气氛的营造绝非仅仅是空间设计就能达到的,这里面必定牵涉到大量的民俗(即传统文化)、地立气候以及环境行为、心理等等。任何不考虑到这些因素的设计都注定是不会成功的,这也是为什么一些所谓的“精品”并未创造出销售奇迹的原因。 (四)国外景观业其自身的局限 目前深圳聘请的国外景观公司多为香港、新加坡、及少数欧美国家的设计师,在赞叹他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 程与趋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1月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批装

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中国和新加坡住房制度概况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之比较 新加坡住房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项制度。新加坡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公积金来解决广大国民的住房问题是新加坡的一大创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加坡在中央公积金制度发展过程中,将其保障功能扩展到住房保障,允许会员使用公积金购买住房。同时,政府还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兴建居民住宅楼(即政府组屋),并以比较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公积金人员。在这种条件下,新加坡90%以上的国民都能居住在政府组屋里。新加坡将政府组屋建设与使用中央公积金购房相结合,住房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加坡的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组屋的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是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 新加坡政府坚持以行政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牢牢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动权,供应充足的组屋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也有效平抑了房价。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也为私人开发商提供了商机,这种各阶层在住房品种上各取所需的机制,符合市场规律。新加坡组屋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政府已经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自效的经验。住房的属性除了政府的就是私有的,大部分居民都可以通过一次性自购、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支持等方式最终获得产权,极其困难家庭也能得到基本居住权。

新加坡规定只有本国居民才能购买组屋,永久居民只能购买二手组屋,对其收入不设限制。对于骗买骗租者,法律将给以高额罚款或刑事处罚,严惩不贷。 新加坡政府对申请购买组屋的居民有收入上的严格限定,首先照顾无房户,然后逐步减低门槛,放宽政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福利。新加坡规定居民在获得组屋后5年之内不可以出租,5年之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在购买组屋后5年之内,不得将其转让,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过去40多年中,新加坡共修建组屋近100万套,目前约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而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外国公民。 新加坡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房子,旧组屋必须退出来,以防有人投机多占。对于商品房,新加坡政府规定,业主出售购买时间不足1年的商品房,需要缴纳高额房产税,从而有效抑制了“炒房”行为和商品房价格暴涨。 中国住房制度概况 中国从1994年开始学习借鉴新加坡运用公积金制度解决住房问题的经验,在全国城镇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分别按职工本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4%缴纳住房公积金,由各级政府设立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管理。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

新加坡的组屋对我国公租房设计的启发

新加坡的组屋对我国公租房设计的启发 摘要:本文从分析新加坡组屋的规划指导方针以及新加坡公屋的建筑设计特点,总结对我国公租房建筑设计有借鉴的经验,旨在推动我国公租房设计的稳步发展,提高住房弱势群体的入住品质。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ngapore hdb planning guidelines and the construction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singapore public housing,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public housing design in china, the purpose is to promot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 rental housing desig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ousing vulnerable groups. 关键词:新加坡组屋;公租房;建筑设计 key words: singapore hdb flats;public rental housing;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20-02 0 引言 住房问题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现在政府部门逐年增大保障性住房政策力度,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主要针对低收入群体并以租赁的形式出现,各地纷纷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并已开展大量建设,在建设中有必要从其他国家吸取一些经验,以防走弯路。

人性化的新加坡居住及环境景观规划

人性化的新加坡居住及环境景观规划 关键字:人性化;新加坡;景观规 Mercer 人力资源顾问公司(Mercer Human Resource Consulting)“2006世界生活 质量调查”(World-wide Quality of Living Survey 2006)结果显示,新加坡是亚洲生活质量 最高的国家[1]. 政治与经济风险顾问公司(Political & Economic Risk Consultancy)的“污染及其他环境问题调查”(Pollution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rvey)表明,新加坡是世界环境最好的国家[2].花园般的居住环境是新加坡 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 在居住方面,新加坡的住宅大体分为 3 类:(1)富人区的独立式或联排式花园洋房;(2)房地产商开发的用以出售的公寓;(3)政府出资为普通收入居民建造的组屋。新加坡拥有人口 448 万[3],其中 84的人口居住在组屋[4],所以正是组屋规划及其环境设计代表了新加坡住宅环境的主要发展现状、趋势和风格。今天的新加坡,由于卓有成效的城市规划,住宅建设已向追求环境效益方向发展 1城市住宅规划布局 在整体住宅规划布局方面新加坡有其自己的特点。注重绿化率是其特点之一,自 20 世纪 60 年代,当时的总理李光耀就积极开展绿化运动。他强调,新加坡必须建设成赤道上一个翠绿又美丽的岛国,才能显得与众不同,并找到生存与发展之道。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诸如从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引进数百种植物品种,为摩天大楼制定条例,在组屋区开辟公园,并确保道路两旁有树木遮荫。在整个新加坡住宅的开发规划方面,除了保证绿化率的前提外,更注重公共活动空间的预留和建筑风格的管理 1.1设立开放的公共空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Microsoft Word 文档

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今年,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的推广与发展简直呈星火燎原之势。很多企业已经跃跃欲试,投入其中;但有些企业对此还持观望态度,因为在目前阶段,装配式建筑成本高,技术难度比较大是众所周知的问题。 本文从装配式建筑的国外发展现状、国内的发展形势、装配式与传统式在节能方面的测评数据详解为何发展装配式是建筑转型的必然趋势。 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一、美国—地域大,多元化发展,预应力预制构件应用广 美国装配式住宅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一直沿用至今。除注重质量,现在的装配式住宅更加注重美观、舒适性及个性化。据美国工业化住宅协会统计,2001年,美国的装配式住宅已经达到了1000万套,占美国住宅总量的7%。在美国、加拿大,大城市住宅的结构类型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在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 美国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很高,几乎达到100%。用户可通过产品目录,买到所需的产品。这些构件结构性能好,有很大通用性,也易于机械化生产。 钢-木结构别墅,钢结构公寓; 建材产品和部品部件种类齐全; 构件通用化水平高、商品化供应; BL质量认证制度; 部品部件品质保证年限; 二、德国—70年代东德工业化90%,是工业化水平高的国家 德国的装配式住宅主要采取叠合板、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采用构件装配式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较好。德国是世界上建筑能耗降低幅度最快的国家,近几年更是提出发展零能耗的被动式建筑。从大幅度的节能到被动式建筑,德国都采取了装配式住宅来实施,装配式住宅与节能标准相互之间充分融合。 二战后多层办事装配式住宅,1970年代东德工业化水平90%; 新建别墅等建筑基本为全装配式钢(-木)结构; 强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建筑、结构、水暖电协作配套; 施工企业与机械设备供应商合作密切; 机械设备、材料和物流先进,摆脱了固定模数尺寸限制;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是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循环滚动地建设公共住房,同时可以帮助中低收入者在购房时支付首付款和分期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手段保证了公房建设资金的滚动利用。作为社会保障储蓄的一种形式,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国家机关或者私人机构的雇主和雇员须以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政府在建造和出售“组屋”时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二)政府“组屋”建造 新加坡政府在住房保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新建成的房屋称为“组屋”,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目前新加坡的房屋90%以上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组屋”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三)“组屋”的合理配售 在新加坡购买或租住“组屋”的人,初期以登记的先后顺序获得住房。后期改为订购制度。政府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一般两年左右可以住上新房。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房的供求差距。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查制度,以有效防止利用“组屋”进行投机活动的行为发生。 (四)分级补贴政策 新加坡政府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的水平,以各种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分级住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房。政府针对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家庭,制定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对无力购房的家庭,政府允许其租用“组屋”,待有能力买房时再给予优惠。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在住房翻新时,给予的津贴与居住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以缓解社会住房压力和倡导节约。 (五)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细致而周全的法律法规如《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 四、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之比较 通过介绍并分析德国、美国、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各国在住房保障问题上具有各自的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这些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一)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方面的作用 这些国家的政府在住房问题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的住房保障以政府主导为主。在推动住房建设、实施住房保障方面,还通过运用金融财税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来实现。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在住房供给与分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交易是美国的住房分配和消费主要渠道,政府公共住房机构辅助分配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性住房。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分层调节制”。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则完全由政府主导。新加坡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并不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而是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这是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不同国情下的住房保障模式 这些国家虽然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同的住房保障模式。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自有住房率不高,因此德国基于住房储蓄制度以社会福利房作为最低保障,鼓励住房合作社等非政府形式的建房形式,制定房屋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美国拥有发达的住房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政策、财税手段、法律保障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的模式,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对于一个发达而规模小的经济体,新加坡建立了以政府建设

新加坡Punggol滨水区住宅设计

B4FS:新加坡Punggol滨水区住宅设计 美讯在线网https://www.360docs.net/doc/6b12734303.html, 2009年 12月 02日 16:59 来源:建筑中国网 阿根廷B4FS建筑设计公司同我们分享了他们参加新加坡Punggol滨水区住宅设计国际竞赛的作品,该作品入围了决赛并获得了优秀奖。 这个设计竞赛开始于2008年12月,它的目的是为滨水区域设计出不同的,创新型的高层的公共住宅。竞赛要求参与竞赛的设计师结合新的可持续开发理念,实现“临水的绿色居住建筑”的主题。 竞赛的第一阶段要求参与的公司为住宅区设计新的建筑设计方案。第一阶段的前五名将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这些公司将在第一个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

开发,将景观和其它细节纳入到设计之中,使作品更加的完善。

总体方案/城市设计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清晰的表明了在城市环境中需要通过扩大城市边界或提供 现有城市区域密集度的方法来迎合这种增长。在这两种可能性当中,毫无疑问,密集化是城市发展的最可行的方法。这一说法可以通过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能量和农作物生产,污染控制,气候改善和大量使用的土地几个方面来证明。建筑中国网。 然而,这种增加密集度的方法也会为城市带来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它会导致城市人口数量增大,开放的娱乐休闲空间减少,在这方面东京就是个例子。 方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扩大漫步道,增大娱乐休闲空间,建筑的第一层不被使用,同时可以为居民提供免费的运动,文化和社交场所。通过该工程,扩大的漫步道路同住宅区南部区域相连,并连接了学校,教堂和运动区域。 方案中也包括了景观设计,通过公园和河流将建筑同城市周围的环境连接了起来。 建筑群中间是一个开放的31mx40m的天井,每个住宅楼通过入口连接在一起。天

居住区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XX市北大花园住宅小区位于XX市新区,北临东风东路,西临纵贯七路,总用地面积约3.62公顷。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 二、规划依据 1、XX省北大花园住宅小区总体设计招标文件; 2、XX省北大花园住宅小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4、《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2001; 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J16-87(2001年版); 6、《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7、《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48-88; 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50325-2005; 9、《XX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寒冷地区)DBJ41/062—2005; 10、其它有关规范、规程。三、规划设计指导思想 1、建立“城市—社区—小区—院落—住栋—家庭”的尺度序列,把最小的生活单元—“家庭”融入城市范畴。站在城市的高度看待社区建设,创造与城市完美和谐的居住环境,使社区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并为城市所接纳。 2、在小区这一尺度级上始终贯彻“道路—绿化—公建”作为社区建设三大要素的观点,为住宅建设先行开道,细致入微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机盎然的社区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突出环境设计的宗旨,以“绿化中的建筑”和“建筑中的绿化”两种手法营造小区中心,形成集中景区与庭院绿地,有效利用土地,突出小区的整体特色。 4. 居住区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们日常的生活居住需求,因此在环境设计上要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尺度,人的需求及人的活动为根本出发点,充分提供生活、居住、娱乐、等功能和服务设施,从而体现对人的细致关怀。 5、规划与单体设计相结合,创造一个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生活方便、利于管理、环境优美,具有时代精神的住宅小区。

德国住房制度

考察德国的住房制度 近段时间以来,多个部门纷纷辟谣房地产调控放松,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继续以资金支持地方保障房建设。种种迹象显示,4月中旬开始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很可能是“来真的”。这虽然短期内减轻了普通民众的焦虑感,但从长远计,反思和重塑中国的住房体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而年初以来的政策实践及近期的一些理论探讨,也显示出各方对住房调控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在这些探索中,比较强烈的呼声就是学习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建立市场化和保障性住房并行的双轨制,以此稳定房价和创造社会公平。更有甚者,从土地国有这一宪法基础出发,要求由国家出面解决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凡此种种,愿望确实美好,但不顾国情差异的简单模仿很可能导致“南橘北枳”结果。 德国完善的金融体系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建立多元化的住宅融资机制。过去,一提到德国的住宅金融体制,人们比较重视“储贷合同”契约型融资。其实,这只是德国住宅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封闭式的住宅储蓄尽管在住宅金融体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它所提供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将契约型融资与商业性的储蓄融资结合起来、将住宅金融与整个金融市场联系起来,相互协调,才能使之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为住宅投资和消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住房互助储蓄应遵循自愿和机会均等原则。德国的住房互助储蓄实行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既保障了所有需要购房者都有机会参加住房低息储蓄,并按其对住房储蓄的贡献来确定获得贷款资格,保障了储蓄与货款权利与义务对称和储户之间机会均等。相比之下,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强制性储蓄,强制让一部分人参加住房储蓄,歧视性将另一部分人(如城镇个体劳动者、

住区环境的功能性设计

四川建筑 第29卷5期 2009.10 住区环境的功能性设计 ———新加坡人性化居住环境的启示 郭 静1,郭 菂 2 (1.成都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15;2.东南大学,江苏南京210096) 【摘 要】 通过介绍新加坡组屋户外环境的特点,分析了在土地与资金有限、住宅高密度发展情况下如 何实现住区户外环境的休憩交往、景观和生态三大功能。探讨了从强调环境的功能性,注重均好性,户外空间形式多样化,重视维护管理等几个方面优化我国住区户外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 新加坡; 人性化; 住区环境; 功能性 【中图分类号】 T U984113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2009-1-16 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强调“理念”,重视“构图”的浮华 设计风行我国大江南北,更多地着眼于视觉效果而缺乏对居住者的关怀,导致大量建成住区环境丧失其应该具备的活动、休憩、交往功能、景观功能、生态效应等基本功能。而“花园城市”新加坡的住区环境则非常强调居民的可达性和参与性,多为亲人、适度和怡情的空间,以舒适、实用为主;同时具有很强的综合服务功能,在精神文化层面和使用功能上把住宅环境景观与文化艺术、市民休闲等方面的关系紧密连接在一起。容纳82%新加坡人的组屋环境设计代表了新加坡住区环境设计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笔者对新加坡各时期组屋进行了实地考察,希望能够借鉴新加坡人性化居住环境的成功经验,提高我国住区环境的功能性,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1 新加坡人性化居住环境 1.1 空间布局及指标规定 在空间布局方面,新加坡强调住区与新市镇、交通站点有机结合,综合开发,新镇、邻里、邻里组团以及每栋组屋分级分层进行环境绿化(图1)。组屋设计十分重视居民生活配套设施的建设和户外环境的改善。在新加坡,每个人的居住面积因收入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是对室外环境的利用则是公平的,建屋发展局对新建组屋区内的活动设施定有一个相当高的标准。新加坡的所有住区都设有大面积的集中活动空间和绿化空间,不同邻里根据居民组成特点规划成不同特色的公共空间,温暖的气候使人们常年都可以在室外休闲活动,户外环境成为居民进行体育活动最方便的场所。每个邻里的大片公共绿地都综合了软质景观与硬质景观,并富含浓厚的多民族、多宗教的多元地域文化。同时,新加坡住区的绿地空间多与外围的城市公共绿地、公园等连成一体,共同构成了城市绿地系统。1.2 释放空间,改善环境 新加坡气候终年炙热,楼栋的底层架空而不用作住宅。一方面可以提供不暴露在阳光炙烤下的活动场地;另一方面有利于通风,便于空气流动缓解潮湿,带走热量。同时由于组屋大多采用高密度的板式高层建筑形式,将人体正常视线高度内的底层架空有利于开敞视野,避免过度压抑。架空层通常只简单布置桌椅,除信箱间、楼梯间、电梯间略有装饰之外只有落地结构墙体、水泥地面,绝不铺张。在新加坡, 底层 图1 榜鹅新镇分级分层的居住区绿地系统规划 架空平台可临时性停放自行车,机动车辆一律停放在小区指 定的停车场或多层停车库,住区内路边极少见到随意停放的车辆,从而使底层空间真正宜于交往和休息。另外,在新建组屋区内,停车方式以建造立体车库为主,其目的为了释放空间用于景观设施,对于有条件的旧组屋,建屋发展局也逐步增建停车楼以争取更多的开放空间,进一步改善环境。1.3 人性化的步行系统 新加坡全部组屋都实现了最大可能的人性化设计。其中的人工设施主要针对儿童和老人,以及供社团活动的较为开敞的场地。住区内结合绿化铺设人行步道,尽量避免踏步,采用缓坡以方便儿童、老人和残障人士;步行道路穿过住区中的核心景观区,沿途景观变化丰富,使人心情愉悦;步行道路路面优先选用渗透性好、保水性好的行道砖铺设,下小雨不积水,雨后保持潮润,有效调节室外温度、湿度,利于改善小气候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专门为居民来往而设的、覆盖有遮阳雨棚的L ink way 步行系统使小区步行环境成为一个完整系统,不仅与建筑底层架空空间一起构成了完善的步行路线,避免与车辆的交叉,增大了居民步行安全,并且对住宅外环境的4 3?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居住区是整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从全方面出发考虑居住区具体的规划设计。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坚持《城市规划法》提出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在一定的规划用地范围内进行,对其各种规划要素的考虑和确定,如日照标准、房屋间距、密度、建筑布局、道路、绿化和空间环境设计及其组成有机整体等,均与所在城市的特点、所处建筑气候分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现状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和强化已有特点和条件,为整体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水平创造条件。

四、城市居民的一生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居住区内度过,因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必须研究居民的行为轨迹与活动要求,综合考虑居民对物质与文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及确保居民安全的防灾、避灾措施等,以便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活环境。 五、为残疾人就近提供工作条件,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活动的场所,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和方便、安全的居住生活条件,使老人,残疾人能一样享受国家、社会给予的生活保障,应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重要问题。 六、住宅建筑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促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快居住区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也易因此而造成住宅形体整齐划一、平淡单调。因而,在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建筑标准化与施工机械化的要求,同时也要结合规划用地特点,对建筑单体的选型、体量、色调等提出要求,并通过不同的布局手法、群体空间设计等,为建筑群体多样化创造条件。 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综合效益的高低,应是衡量和评价居住区规划设计优劣的综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1)内涵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 从结构形式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都可以称为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既可节约劳动力又可提高建 筑质量,用通俗的话形容,就是像造汽车那样造房子。 装配式建筑是转变城市建设模式、有降低建筑能耗、推进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联合国经济委员会对工业化的定义 ■ 生产过程的连续性。 房屋建造的全过程联结为完整的一体化产业链。 ■ 生产物的标准化。 设计的标准化,建筑部品、构配件的通用化和系列化。 ■ 生产过程的集成化。 是指建筑技术、部品与建造工艺、工法的系统集成。

■ 工程高度组织化。 科学管理方法把建造全过程组织起来 ■ 生产的机械化。 是指减少现场人工作业,实现构件生产工厂化、施工建造机械化。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2016年 1月 1日实施 采用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主 要特征的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 (基本条件)。 为什么要编制这个标准 1.国务院、住建部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 2.全国 30 多个省、自治区、市纷纷出台了指导意见和鼓励措施。 3.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备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积极响应,建设了一大 批装配式建筑试点,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企业参与、产业化蓬勃发展”的良好态 势。 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建筑评价体系,制订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

首次明确了“预制率”和“装配率”的定义。 预制率:工业化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中,预制构件部分的混凝土用量占对应构件混凝土总用量的体积比。 预制率是衡量主体结构和外围护结构采用预制构件的比率, 经测算,如果 低于 20%的预制率,基本上 与传统现浇结构的生产方式没有区别,也不可能成为工业化建筑。 预制构件类型包括:外承重墙、内承重墙、柱、梁、楼板、外挂墙板、楼梯、空 调板、阳台、女儿墙等结构构件。 装配率:工业化建筑中预制构件、建筑部品的数量(或面积)占同类构件或部品 总数量(或面积)的比率。 预制率不应低于20%、装配率不应低于50%的基本要求 装配率是衡量工业化建筑所采用工厂生产的建筑部品的装配化程度。 工业化建筑采用的各类建筑部品的装配率不应低于50%。 建筑部品类型包括:非承重内隔墙、集成式厨房、集成式卫生间、预制管道井、预制排烟道、护栏等。 (2)历程 1)北美(美国、加拿大) 美国:装配式住宅起源于20 世纪 30 年代, 盛行于 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工业化住宅建造及安全法案,同年出台一系列严格的行业规范标准。

新加坡的著名建筑

新加坡的著名建筑 50层楼高组屋达士岭、滨海艺术中心、维多利亚中学、阿斯雅法回教堂(Masjid Assyafaah)、拉萨尔—新航艺术学院、Loft私人公寓、天使之后堂(Church of St.Mary the Angels)和翠河坊(River Place)私人公寓 1滨海艺术中心 作为新加坡国家表演艺术中心,滨海艺术中心于2002年10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这幢建筑外观呈独特的双贝壳形,很像一个剖开的巨型榴莲。它坐落在新加坡市区内的新加坡河入海口,与滨海湾毗邻。

滨海艺术中心并非只属于艺术爱好者,它是属于全体新加坡人的。滨海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早已展开热身活动,自1997年开始每个月都举行“咖啡店讲座”,讨论与艺术有关的课题,拉近与国人的距离。学生、组屋区居民等所有的新加坡人,包括“阿公阿嬷”都被邀参加,在那里可听鸟儿歌唱,看小学生歌舞,欣赏露天传统大戏表演或木偶戏……

在本地寻找各类表演形式中的最佳者,如全国最好的学校铜乐队和最好的合唱团的同时,艺术中心也在物色海外世界级的艺术团体前来演出。艺术中心的任务,是在满足海外艺术爱好者以及新加坡人的需求之间取得平衡,确保节目的多元化,希望在不同层面达到娱乐、吸引、启发及教育的目的。

滨海艺术中心是由新加坡DP Architects和英国建筑设计公司Michael Wilford & Partners 共同设计,并由Theatre Project Consultants负责设计其中的剧院。其音乐厅可容纳1600人,是艺术中心的骄傲。音乐厅的音响设计顾问是美国ART EC Consultants Inc.的拉塞尔·约翰逊Russell Johnson。世界上只有5个类似的音乐厅,包括瑞士的卢塞恩、美国的费城、达拉斯、英国的伯明翰以及新加坡。由于音乐厅的音响设备可随需要进行调节,所以它是各种音乐演出的理想场所。音乐厅放置着一架由4740个音管及61个音栓组成的科莱斯管风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管风琴制造商之一设计与制造而成。 滨海艺术中心拥有2000个席位的剧院,是在欧洲歌剧院传统的马蹄铁形结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成的。它可以促进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的交流。剧院楼高四层,它的设计是为了展示亚洲和西方传统的表演艺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多功能的演出。与此同时它也拥有全新加坡最大的舞台。 除了这两个主要场所外,滨海艺术中心还有两个表演室,小剧场可容纳220个人,可作为实验性剧场与舞蹈演出的场地,而音乐室有250个座位,是室内乐,独奏会,歌舞表演和爵士乐音乐会的理想场所。 滨海艺术中心还有几个户外场地,适合进行各类活动和表演。沿着300米长的海滨湾有两个表演场地,一为户外剧场(Outdoor Theatre),另一个是边缘剧场(The Edge)。在阳台(Rooftop Terrace)上可一睹海湾和城市的壮丽景色。而庭院(Courtyard)里有售卖各种餐饮的小店。这同时还有一个正式的展示画廊“窗户”(Jendela),可陈列大量视觉艺术的作品。 除了上述的几个场所,艺术中心另有3间练习间、1间排练室、1间表演者休闲室,1间Green Room以及42个化妆间。 具有艺术风格的滨海购物坊占地8600平方米,楼高3层,集各种诱人的小商品、食品和娱乐于一体。位于商场内的滨海艺术中心图书馆,是新加坡第一家以表演艺术为主题图书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