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拿手法重点整理

最新推拿手法重点整理
最新推拿手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首次详细记载了手法抢救自缢死的书籍是(《金匮要略》)。

2.“小儿虽无病,早起常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翳风寒”见于(《千金方》)。

3.颞下颌关节脱臼的口内复位法最早记载于(《说文解字》)。

4.《灵枢·官能》记载按摩人员选材与考核的方法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敝……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5.按摩导引发源于我国的(中原(今河南一带))地区。

6.拈脊骨皮法相当于现在的(捏脊法)。

7.最早在中国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太医著设有按摩博士的朝代是(隋代)。

8.“按导”一词为(张从正)首先提出的。

9.蝴蝶双飞是指双手同时操作(一指禅(偏锋)推法)。

10.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

11.一指禅推法的主要操作特点是(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深浅适度)。

12.掐法主要用于(急救(全身各部腧穴))。

13.丁氏滚法操作时肘关节屈曲的,约呈( 130°~150°)左右。

14. 摩法与揉法的主要区别是()。

15.下列手法中产热最高的是(擦法)。

16.一指禅偏锋推法以(头面部)部位最常见。

17.小鱼际擦法又称(侧擦法)。

18.分坎宫又称为(分阴阳)。

19.擦法操作之后,一般配合(润滑介质)使用。

20.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的(《医门秘旨》)。

21.缠法的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生肌托毒)。

22.平推法的操作以掌指着力在一定的治疗部位上作(直线推动)。

23.抖法的要求是(抖上肢的频率为200~250次/分,抖下肢的频率为100次/分左右;频率由快至慢;受术肢体要伸直,自然放松;操作时动作要连续不断;抖上肢的幅度较小,应控制在2~3cm,都下肢则幅度稍大;术者操作时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屏气;在抖上下肢前,可先施以拔伸法和搓法;对患有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者慎用上肢抖法)。

24.以下哪一种手法是一指禅推法在临床上的操作变化(跪推法和缠法)。

25.下列手法中,刺激最轻的手法是()。

26.鱼际揉法操作时,腕关节要求放松,呈(水平)状。

27.跪推法是(一指禅推法)手法的衍变手法之一。

28.最适用于四肢小关节的手法是(一指禅推法)。

29.拳背击法不用于(屈伸动作)。

30.“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

法要旨》)。

31.“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段有关论述出自(《医宗金鉴》)。

32.在按摩科的人员设置上,唐代比隋代增加了(针灸科)。

33.把按摩归入“汗”,法的医家是(朱丹溪)。

34.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小儿按摩经》)。

35.拈脊骨皮发相当于现在的(捏脊疗法)。

36.滚法的创始人是(丁季峰)。

37.下列关于滚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38.滚法的操作特色是(频率为120~160次/分;施术部位吸定于受术者体表,不可拖动和跳动;操作时动作协调连贯,有节奏感,压力适中;压力、频率、幅度均匀;腕关节屈伸幅度较大,屈腕可达60°~80°,伸腕可达30°~40°;肩部自然放松下垂,不不可耸肩;来回滚动都要用力,向外滚动和向内滚动用力大小的比例为3:1)。

39.产热最高的擦法是(掌擦法)。

40.分坎宫又称为(推坎宫 )。

41.摩法在腹部应用的手法作用是(和胃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肠胃功能;暖宫调经;涩精止遗,温肾壮阳)。

4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拿法正确动作要求的是(术者用拇指和其余的手指的螺纹面相对用力,夹持住肌肉并将其垂直提起,再缓慢放松;腕关节要自然放松,动作灵活而轻巧;指骨间关节伸直,以加大接触面积,不可屈指,不可用指端和指甲抠掐;提起之后要有回送动作;捏拿和回送动作的操作要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提起拿动作形成节奏性)。

43.具有明显遇经止痛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手法是(指按法)。

44.下列摇肩法中的幅度最小的是(托肘摇肩法)。

45.指按法的功效是(行气活血、开通闭塞、缓急止痛,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痛)。

46.最适用于四肢小关节的手法是(勒法)。

47.拿肩井的功效是(通经活络、舒筋解痉、发汗解表、活血止痛)。

48.下列各项关于掌心击法的动作要领中,错误的是(术者手指自然松开,微曲,腕关节伸直,以掌心为着力点,运用前臂的力量有节奏地击打治疗部位,切忌击打骨骼突起部位)。

49.拳眼击法操作时,要求(术者手握空拳,拇指置于掌心,腕关节放松,以前臂主动用力,用下泉眼(小鱼际及屈曲的小指尺侧部)捶打手术部位)。

50.下列关于指尖击法的描述,错误的是(术者手指略弯曲,五指分开成爪形,以腕关节的屈伸发力,五指指端同时叩击受术部位)。

51.拳背击法不用于(关节突起部位后脑、肾区部)此题不确定。

52.下列各部,不能使用摇法的是(能使用摇法的部位是:颈椎、腰椎、肩关节、肘关节)。

53.拔伸法又称为(牵引法)。

54.捻法要求(频率每分钟200次左右;操作时要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捻动,不要与皮肤产生明显的摩擦感;动作轻巧灵活;捻手指时,可沿手指的纵轴由近端向远端缓慢移动;多与拔伸手指法相配合)。

55.拿法与捏法的区别主要是拿法(捏而提起)。

56.“推拿”一名首见于我国(明代)。

57.我国最早的推拿专著是(《黄帝岐伯按摩》)。

58.《灵枢·官能》记载按摩人员选材与考核的方法是(用其所能,量能用人)。

59.有关小儿推拿的最早记载见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补: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小儿按摩经》)。

60.手法抢救自缢死的首次记载见于(《金匮要略》)。

二.多选题

1.滚法的功效是: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滑利关节。

(滚法具有舒筋通络、活血祛瘀、滑利关节的功效,及时防治颈椎病、肩关节周围炎、腰间盘突出症、各种运动损伤、运动后疲劳、偏瘫、截瘫等疾病的常用手段,也是保健推拿的重要手法。)

2.属于按法正确操作要领的是:按压的方向应垂直向下;用力要由轻到重;平稳而持续;按而留之;忌粗暴施力。

(【按法要领】:①按压的方向应垂直于受术体表。②用力要由轻到重平稳增加,再由重而轻逐渐减压,不可冲击式用力。③可用叠指、叠掌、伸肘、上身前倾等姿势来调整增加按压的力量。④肘按法不要用尺骨鹰嘴操作。)

3.棒击法不能用于:后脑和肾区。

(骨骼关节突起处慎用掌击和指击,禁用棒击,后脑、肾区部位禁忌棒击。)4.先秦时期的推拿手法的异名有:按杌、挢引、抑骚、折枝、乔摩。

(还有眦“女烕”(这是一个字,读mie 四声,打不粗来TAT,还可通“搣”),按蹻,矫摩,摩挲)

5.摆动运动手法包括:缠法、滚法、鱼际揉法、一指禅推法。

【(①鱼际揉法(附:揉法)②一指禅推法(附:缠法,跪推法)③一指禅偏锋推法④滚法)】

6.丁氏滚法的适用部位包括(颈项部,四肢部,肩背部,腰臀部)。

(主要适用于头顶部、项部和腹部。可治疗精神紧张、头痛、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落枕、颈椎病、腹泻、便秘等病症。)

7.下列(鱼际揉法,指摩法,丁氏滚法)等手法操作时是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作主动运动的。

(鱼际揉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连续的摆动

指摩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做肘关节的轻度屈伸运动

丁氏滚法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摆动类手法均是)

8.以下关于弹拨法的描述正确的是(又名拨法,适当用力下压,单向来回操作)。(用手指灯部位按压并做横向搏动肌筋的手法,称为拨法,又称弹拨法。

【要领】:①拨法的方向、角度应与局部的肌纤维走行方向垂直。②拨动时指下应有肌肤或肌腱上划过的弹拨感,不要在皮肤表面摩擦移动。③拨法可以单向拨动,也可以双向拨动。④拨法的压力不宜太大,以受术者能够忍受为度。⑤肘拨时不宜用尺骨鹰嘴部操作。⑥有节奏技巧的拨法,能够缓解操作带来的疼痛。⑦施加力度较大的拨法时,应在操作前告知受术者。

【应用】:拨法的刺激力度较强,常在压痛点或指下触及“筋结”感的部位应用。具有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梳理肌筋的功效,多用于治疗落枕、肩漏风、腰腿疼痛等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肌肉痉挛、疼痛等症。常用的拨法操作如拨项部、拨竖脊

肌、拨委中、拨肩胛提肌肩胛骨附着点、拨前臂伸肌群(手三里)、拨阳陵泉、拨跟腱等。

拨法也常用作诊断手段。术者应仔细体会指下的感觉。学会判断正常组织与疲劳、变性组织的不同,如有捻发感、剥离感,或触及条索状物或结节状物则可判断为病态,应结合受术者的酸胀、疼痛感觉和身体状况做出综合判断。)

9.搓法的应用部位有(肩部、上肢部、腰背部、下肢部、胁肋部)。

(搓法多用于人体四肢,具有行气活血、舒筋通络的功效,临床上作为辅助手法或结束手法。如搓上肢、搓揉肩部、搓肩井部、搓股后部、搓小腿、搓胁肋及腰背部,以搓上肢最为常见。)

三.判断题

(T)1.指按法主要用于经穴及阿是穴,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

(F )2.按法是由点法演化而来。(点法由按法演化而来)

(T)3.鱼际揉法属于摆动类手法。

(F)4.一指禅偏锋推法可用于头面部美容。(可治疗失眠、头痛、头晕、近视、视物模糊、牙痛、面谈、劳倦内伤等)

(F)5.擦法是一种单方向的直线操作手法。(直线来回的,不是单方向的)

(T )6.配合被动运动,是滚法临床应用的一个特点。

(F)7.抖法属于运动关节类手法。(运动关节类:摇法、拔伸类、屈伸法、背法、扳法)

(T)8.拿法操作时指间关节不可过分屈曲。

(T)9.大幅度摇肩法又称运肩关节法。

(F)10.搓法只能用在四肢。(多用于四肢,其他还可以搓肩部、股后部、胁肋部、腰背部等)

(F )11.弹筋法就是弹拨法。(以拇、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指腹相对拿紧一定部位的肌肉或肌腱,用力提拉,当筋肉被提拉到一定高度后,突然迅速放开,使其弹回,如拉弓放箭之式,称为弹筋法,又称弹提法 )

(F)12.捻法可以用于咽喉部治疗声音嘶哑,失音等症。(多用于治疗指骨间关节扭伤)

(T)13.合掌击法要运用前臂的旋转发力击打。

(T )14.大幅度摇肩法又称运肩关节法。

(F)15.搓法只能用在四肢。

(T )16.指按法主要用于经穴及阿是穴,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穴位。

(F)17.按法是由点法演化而来

(F)18.背法归属于整复运动类手法。(整复就是通过手法或以手法为主,并借助器械,使移位的筋骨恢复其原来的位置,以治疗筋骨损伤的一种方

法。包括:按法、拔伸法、牵拉法、扳法)

(T )19.掐法施术时为避免刺破皮肤,可在受术部位上置一薄布。

(T)20.拿法操作时指尖关节不可过分屈曲。

四.填空题

1.推法包括(指推法、掌推法、肘推法)。

2.作为学科名称的“按摩”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推拿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思维)的(《医门秘旨》)。

3.根据推拿手法的动作形态,把推拿手法分为(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动类)六大类。

4.《医宗金鉴》提出:“法之所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

5.《唐六典》记载的按摩的治疗范围是(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6.《医宗金鉴》提出的“伤科八法”是(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7.金代医家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将按摩与针灸等归入(“汗”)法。

8.根据施术部位不同将点法分为(指点法和肘点法)。

9.一指禅推拿流派、滚法的推拿流派、内功推拿流派的创始人分别为(李鉴臣、丁季峰、李嘉树)。

10.棒击法一般与肢体成肌纤维方向(平行),腰骶部除外。

11.主要用于手指和脚趾两个部位的手法为(勒法)。

12.推拿是由(推法和拿法)相结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手法。

五.名词解释

1.推拿手法:推拿手法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术者以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或器械,按照特定的、规范化的技术动作要求,在受术者一定的部位或腧穴上所作的以防止疾病和保健强身为目的的操作。

2.滚法: 以第五掌指关节背面为主吸定,用手背近尺侧部分在受术部位做往返滚动的手法,成为滚法。

3.搓法: 用双手家夹持住肢体来回搓动的手法,称为搓法。

4.捏脊: 双手捏背部脊柱两侧皮肤,并配合上提动作,属于拿法,但传统称为捏脊法。

5.擦法:在受术部位作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成为擦法。

6.拿法:捏法如配合上提动作,则演变为拿法。

7.抖法: 握住受术者的四肢做小幅度径向抖动的手法,称为抖法。

8.棒击法:是指术者手握特制的桑枝棒的一端,用棒体平稳而有节律地打击受术部位。

六.问答题

1.

2.一指禅推法的注意事项。

3.

4.推拿手法操作的基本要求。

5.试述丁氏滚法操作的注意事项。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周尔晋小儿推拿法常见手法介绍 一、头部按摩四法 二、开天门:两手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发际,用于头痛、发热、感冒等。 三、推坎宫:两手拇指从眉心同时分推向眉梢,适用于外感发热,多与开天门、揉太阳合用,也适用于眼疾。 四、揉太阳:眉梢后凹陷处即太阳穴,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眼疾,也可以消除疲劳、安神健脑、对偏头痛也有很好的疗效。 五、揉高骨: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凹陷中,用于头痛、感冒、惊风、烦躁不安,多与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合用,称之为头 部按摩四法。 手穴: X形法中讲的上、下、左、右、中,也即是心、肾、肺、肝、脾。周尔晋老人大刀阔斧,将小儿推拿法加以简化, 精化,通俗化,大众化,深化,即以小儿左手的脾、肝、心、肺、肾为基础,去掉一些繁琐难记认的穴位,普遍用之于常见病与多发病。更可贵的是用之于疑难病甚至是白血病。 二、周尔晋小儿推拿术的手法介绍

小儿百脉汇集于掌,适宜于5岁以下小儿的推拿法有多个版本,而以周老的最为简单、实用。今将周老小儿推拿法的有关内容从《火柴棒医生手记》中单独抽出,并参考其他版本作了少量补充,供人们试用。 一、小儿推拿手法 1 ?清、补脾土部位:拇指指腹(即末节螺纹面)。操作:顺时针旋推为补,名“补脾土”,中医功 效等于吃人参、白术;从螺纹面根部推向指尖(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的直推为清,名“清脾土”。脾土多用 补,而少用清。 2 ?清、推大肠部位:食指外缘(即食指桡侧一一编者注),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从食指端直推至虎口,名“推大肠”,为补,止泻;从虎口推向食指端,名“清大肠”,治便秘。 3 ?揉板门部位: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用中指尖作揉法,名“揉板门”。揉法为补,自掌根推向 指根(即离心方向一一编者注)为“清”,作用同清推大肠。 4 ?清肝木部位:食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肝木”。注意:“肝木”宜清不宜补,补 之恐动肝火。 5.清心火部位:中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心火”。注意:“心火”也宜清不宜补, 补后恐动心火。清肝木与清心火有清火、降热功能。 6 .清、补肺金部分:无名指指腹。操作:直推为清,名“清肺金”;旋推为补,名“补肺金”。“肺 金”实热症用清法,虚症用补法。 7 .补肾水部位:小指脂腹。操作:肾水与肝木、心火、肺金的手法不同,直推为补,名“补肾水”。 注意:“水”宜补不宜清,补肾水相当吊盐水与葡萄糖,也有健体与降热作用 8.揉外劳宫 部位:第三掌骨背侧,腕横纹至掌骨小头连线之中点。操作:用指尖作揉法,名“揉外劳宫”。有清热、 镇静、止痛作用。 用自己的双手救助自己。小儿推拿交流园地(Q群):107917431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实用的小儿推拿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推拿手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复习题一.单选题 1.首次详细记载了手法抢救自缢死的书籍是(《金匮要略》)。 2.“小儿虽无病,早起常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翳风寒”见于(《千金方》)。 3.颞下颌关节脱臼的口内复位法最早记载于(《说文解字》)。 4.《灵枢·官能》记载按摩人员选材与考核的方法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敝……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5.按摩导引发源于我国的(中原(今河南一带))地区。 6.拈脊骨皮法相当于现在的(捏脊法)。 7.最早在中国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着设有按摩博士的朝代是(隋代)。 8.“按导”一词为(张从正)首先提出的。 9.蝴蝶双飞是指双手同时操作(一指禅(偏锋)推法)。 10.小儿推拿体系建立的标志是(《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着的诞生)。 11.一指禅推法的主要操作特点是(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深浅适度)。

12.掐法主要用于(急救(全身各部腧穴))。 13.丁氏滚法操作时肘关节屈曲的,约呈( 130°~150°)左右。 14. 摩法与揉法的主要区别是()。 15.下列手法中产热最高的是(擦法)。 16.一指禅偏锋推法以(头面部)部位最常见。 17.小鱼际擦法又称(侧擦法)。 18.分坎宫又称为(分阴阳)。 19.擦法操作之后,一般配合(润滑介质)使用。 20.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的(《医门秘旨》)。 21.缠法的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生肌托毒)。 22.平推法的操作以掌指着力在一定的治疗部位上作(直线推动)。 23.抖法的要求是(抖上肢的频率为200~250次/分,抖下肢的频率为100次/分左右;频率由快至慢;受术肢体要伸直,自然放松;操作时动作要连续不断;抖上肢的幅度较小,应控制在2~3cm,都下肢则幅度稍大;术者操作时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屏气;在抖上下肢前,可先施以拔伸法和搓法;对患有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者慎用上肢抖法)。 24.以下哪一种手法是一指禅推法在临床上的操作变化(跪推法和缠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word版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图194)。 (1)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针灸推拿学复习重点

针灸推拿学复习重点 1、骨度分寸定位法: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全身各部的宽度和长度,并按自身比例进行折算,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2、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3、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呲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4、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通过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动力通过拇指持续不断地作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 5、拿五经法:术者以单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置于头部五经,屈曲各指骨间关节做持续而有节律的拿提,并由前向后脑移动至颈结节。 6、推法、灸法、摩法 7、五腧穴:经、荥、输、井、合穴 8、十二经脉体表循环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9、一指禅推法操作要领:拇指自然伸直,余指的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自然屈曲,以拇指端或螺纹面着力于体表施术部位和穴位上。沉肩、垂肘、悬腕、前臂主动运动,带动腕关节有路节律的摆动,使所产生的力通过指端或螺纹面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和穴位上。 10、手太阴肺经的循行手少阴心经的循行 11、挤压类手法包括:1、按法、2、压法、3、点法、4捏法、5、拿 法、6、捻法、7、弹拨法、8、踩跷法、9、拿五经法 12、毫针双手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

13、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于皮肤松弛的部位、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 14、足三阴经在小腿下半部及足背,其排列时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足厥阴循行在足太阴与足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5、《黄帝内经》(灵枢)标志针灸形成,共收录160个左右的穴位。《针灸甲乙经》第二次总结《针灸大成》明代杨继洲 16、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 任、督、冲同起胞中任行胸腹正中 17、一源三岐 督行脊背正中冲与足少阴肾经并行 18、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19、四海: 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 20、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1、腧穴分为:1、经穴、奇穴。阿是穴, 22、所有阴穴的输穴都是原穴 23、顶颞前斜线:在头顶部、头测部,头部经外奇穴前神聪与颞部胆经悬厘穴 之间的连线。 24、十二经脉六合:肺—大肠,心—小肠。。。。。 25、推拿手法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和稳准巧快。 26、阴陵泉: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27、孕妇禁用穴位:合谷、三阴交、昆仑、肩井 28、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期门;第7肋间隙:日月; 29、足三里孔最 30、 丰隆曲池

中医推拿基础手法(滚法和振法)

中医推拿基础手法(滚法和振法) 滚法是中医推拿中难度系数较高的手法,但却是风湿酸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症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手法,因此还是要掌握的,虽说操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掌握动作要领,稍加练习,还是可以掌握的。振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重点在于掌握发力的技巧和深度。 滚法 滚法具有体表接触面积大、刺激力量强而且又十分柔和的特征。主要用于治疗运动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根据作用部位不同,可分为鱼际滚法,立滚法(指指关节)和前臂滚法 手法要领: ①前臂旋转与腕关节屈伸这二者动作一定要协调。即前臂旋前时,腕关节一定要伸展,以小鱼际肌为着力部位。反之在前臂旋后时,腕关节一定要屈曲,以第五、第四掌骨的背侧为着力部位。如此在体表部位上产生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其滚动频率每分钟约120~160次。 ②躯体要正直。不要弯腰屈背,不得晃动身体。 ③肩关节自然下垂,上臂与胸壁保持5~10厘米距离,上臂

千万不要摆动。 ④腕关节要放松,屈伸幅度要大,约120°(屈腕约80°,伸腕约40°)。 ⑤滚法突出是一“滚”字。忌手背拖来拖去摩擦移动、跳动、顶压、及手背撞击体表治疗部位。 ⑥请手指均需放松,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也不要有意握紧。 适用部位: 颈项部、肩背部、腰臀部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 功效 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等。 主治:风湿酸痛、肌肤麻木、肢体瘫痪、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下腰痛:以骶棘肌为主的滚法治疗。 肩周炎:以三角肌为重点施用滚法,并辅以各项关节的被动运动。 坐骨神经痛:沿膀胱经自臀、股后、腘、小腿后侧用滚法而下至足跟、足背,并辅以经穴的按压和被动运动。 振法

推拿重点总结

推拿重点总结 壹.各论疾病 一、颈椎病P190 定义: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影响颈椎的稳定性,产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这些变化直接刺激、压迫或通过影响血运使颈部脊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交感神经发生功能或结构上的损害,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1、分型: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2、目的(1)松解劳损、紧张甚至痉挛的颈肌,尤其是颈伸肌群,改善其力学特征 阻断疼痛-肌紧张-疼痛恶性循环链,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消除 (2)调整颈椎节段异常移位或成角,降低椎间盘负荷,减缓颈椎退变过程 (3)扩大椎间孔、椎管、横突孔非连续骨性管道有效空间,改善颈椎管内外的高应力状态和神经根紧张力,减少或消除神经、血管机械性压迫和刺激,恢复颈椎动静力平衡。 3、治则:松解,调整 4、部位及取穴: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 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为主 5、手法:采用刺激性手法与颈椎调整手法并重,以刺激性手法为基础; 颈项部操作与循经手法刺激相结合,以颈项部操作为主的原则。 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6、注意事项(): 1、颈椎病患者平时宜贯彻“仰头抬臂、协调平衡”的原则, 以锻炼颈部后伸肌群,平衡长期低头位而引起的颈部应力和稳定平衡失调。 2、注意纠正平时的不良习惯姿势,立足于预防。 3、注意用枕的合理性 4、注意肩颈部的保暖。 7、特殊体格检查 ①挤压试验:患者坐位,检查者双手交叠置患者头顶,并控制颈椎在不同的角度下(如使头后伸并向患侧倾斜)进行按压。如出现颈部疼痛或向上肢放射痛,即为阳性反应。挤压试验的机理在于使椎间孔缩小,加重对颈神经根的刺激,故出现疼痛或放射痛。 ②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微屈。检查者立于患侧,一手置该侧头部,推头向对侧,同时另一手握该侧腕部作相对牵引,此时牵拉臂丛神经,若患肢出现窜痛麻木,则为阳性,提示臂丛神经受压,临床多见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表现、推拿手法、治则、取穴部位、手法操作步骤P224 定义:指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退变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该病以肩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为临床特征。本病常发生在单侧肩部。

小儿推拿讲解

小儿推拿讲解 1.定义 小儿推拿,属于中医推拿的一种,医生通过对宝宝身体的穴位进行推拿,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缓解不适、促进宝宝身体健康成长的目的。 2.形成标志 小儿推拿成为一种体系完备的推拿门类始于明朝。自此之后,有了《保婴神术按摩经》这样的学科专着,也出现了一批有临床经验和理论医学基础的医生。 3.特点 (1)穴位 中医常用的点穴穴位主要是点状、线状和面状。 (2)手法 其特点主要是手法轻柔、力量稳定,推拿讲究程序性,可以缓解慢性病、常见疾病。并通过经年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了“按摩掐揉推运搓摇”的八种主要推拿手法。 (3)经穴 在经穴上有“五指经穴通联”的论断。适合推拿的穴位分别对应了一种脏器器官,有些穴位会呈现点、线或面状分布。 (4)诊断 在诊断上,创造性的开创了腹诊法。腹诊法将归经施治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同时非常推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则。 (5)临床操作 临床上不仅要求按摩师有序规范的操作手法,还要求其使用的手法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在按摩过程中要配合姜汁、滑石粉等,有利于保护宝宝的皮肤不受损伤,还能让手法的疗效得到最大发挥。 小儿推拿作用 1.提高宝宝身体机能 穴位处于人身体上经络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在穴位被有效刺激的条件下,可以调阴阳、益气补血。尤其是对于宝宝来说,还能够增强免疫能力,保证宝宝的饮食均衡、正常成长。 2.缓解小儿病痛 宝宝如果生病的话,通过被按摩与病处对应的穴位,能够缓解病痛甚至痊愈。而中医推拿针对的病症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小到伤风感冒、胃痛等消化性疾病,大到哮喘、近视等。 3.增强宝宝抗病能力 推拿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还可以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按摩可以调养气血,令经脉畅通,还能预防一些急性传染病。 小儿推拿适用范围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4种常见小儿推拿手法 一、保健四大手法 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 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 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二、固表止汗四大手法 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 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 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 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 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三、通便四大手法 用食指或中指揉脐旁开2寸(约宝宝2个手指的宽度)的位置即为揉天枢。揉天枢能疏调大肠、理气消滞。

推拿手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复习题 一.单选题 1、首次详细记载了手法抢救自缢死得书籍就是(《金匮要略》)。 2、“小儿虽无病,早起常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翳风寒”见于(《千金方》)。 3、颞下颌关节脱臼得口内复位法最早记载于(《说文解字》)。 4、《灵枢·官能》记载按摩人员选材与考核得方法就是(“爪苦手毒,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敝……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5、按摩导引发源于我国得(中原(今河南一带))地区。 6、拈脊骨皮法相当于现在得(捏脊法)。 7、最早在中国最高医学教育机构太医著设有按摩博士得朝代就是(隋代)。 8、“按导”一词为(张从正)首先提出得。 9、蝴蝶双飞就是指双手同时操作(一指禅(偏锋)推法)。 10、小儿推拿体系建立得标志就是(《小儿按摩经》得问世与一批小儿推拿专著得诞生)。 11、一指禅推法得主要操作特点就是(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深浅适度)。 12.掐法主要用于(急救(全身各部腧穴))。 13.丁氏滚法操作时肘关节屈曲得,约呈( 130°~150°)左右。 14. 摩法与揉法得主要区别就是()。 15.下列手法中产热最高得就是(擦法)。 16.一指禅偏锋推法以(头面部)部位最常见。 17.小鱼际擦法又称(侧擦法)。 18.分坎宫又称为(分阴阳)。 19.擦法操作之后,一般配合(润滑介质)使用。 20.推拿一词首见于我国得(《医门秘旨》)。 21、缠法得主要功效就是(活血祛瘀、生肌托毒)。 22、平推法得操作以掌指着力在一定得治疗部位上作(直线推动)。 23、抖法得要求就是(抖上肢得频率为200~250次/分,抖下肢得频率为100次/分左右;频率由快至慢;受术肢体要伸直,自然放松;操作时动作要连续不断;抖上肢得幅度较小,应控制在2~3cm,都下肢则幅度稍大;术者操作时要保持呼吸自然,不可屏气;在抖上下肢前,可先施以拔伸法与搓法;对患有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者慎用上肢抖法)。 24、以下哪一种手法就是一指禅推法在临床上得操作变化(跪推法与缠法)。 25、下列手法中,刺激最轻得手法就是()。 26、鱼际揉法操作时,腕关节要求放松,呈(水平)状。 27、跪推法就是(一指禅推法)手法得衍变手法之一。 28、最适用于四肢小关节得手法就是(一指禅推法)。 29、拳背击法不用于(屈伸动作)。 30、“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出自(《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 31、“一旦临症,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段有关论述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大全(附穴位示意图),快快收藏! 小儿推拿要想见效,手法的正确和穴位的准确都是首要的。今天山东金医典的老师们就为大家整理了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小儿推拿穴位和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小儿推拿有所帮助。 大肠经 【功效】清利肠腑,主治腹泻、便秘、积滞等。 【手法】在食指外侧,向指尖方向推为清,向虎口方向为补,来回推为清补,一般用清补法。 【演示】 胃经 【功效】清脾胃积热,降气和胃,消导助运化,治肚子胀满,积食腹痛,恶心呕吐,便秘,厌食。 【手法】自大拇指下端鱼际外缘黄白皮交汇处,离心推至大拇指根部,此为清法;反之为补;一般用清法。 【演示】

肝经 【功效】舒肝理气,发散外邪,平肝镇惊;主治伤风感冒,惊风,夜啼,斑疹。 【手法】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之为平肝;清法一般从食指指根推到指端。 【专家心得】平肝法常与清肺、推天河水配合应用。起退热,治肺炎的作用。 【演示】 脾经 【功效】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主治腹泻、积滞、便秘、唇裂肿痛,口舌生疮,软骨病、瘫痪,虚性咳嗽。 【手法】大拇指末节外侧,离心推之为清,向心推之为补,来回推之为清补。 【演示】

肾经 【功效】和气血,调阴阳,分寒热。主治寒热往来,气血不和,胸膈满闷。 【手法】分阴阳穴在小天心穴往上,掌横纹中间略上处,用拇指罗纹面从穴位中间向左右分推。 【演示】 板门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主治呕吐、腹泻、幽门狭窄、痉挛、贲门松弛等。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鱼际中点,左右旋揉同数。 【演示】

内八卦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专家心得】五脏之气不调,诱发胸膈作闷,痰火郁结,咳嗽交作,小儿百日咳等,都可用运八卦法,以宽胸利膈,开郁降气,且能助气调气,加强中气运化力量,消化食积。 【演示】 小天心 【功效】行气宽中,利膈消滞。主治胸腹胀痛,咳嗽痰喘、积滞、纳呆、百日咳。 【手法】用运法,自乾宫起至兑宫止,环手掌一周,周而复始,旋转摩擦,为顺运八卦。

推拿手法学-考试重点整理

推拿手法学 第一章绪论 推拿手法学:是学习研究推拿手法的术式结构,动作原理,技能训练,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 《引书》于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汉墓,内容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导引养生学成就,其中也有颞颌关节脱位口内复位法的最早记载。 《五十二病方》于1973年出土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手法医学的成就。 《黄帝内经》对推拿手法的贡献 1.确立了手法医学的正式学科名----按摩 2.阐述了推拿手法的作用机理:温经散寒,活血补血,舒筋通络 3.提出了推拿手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特殊手法的运用:按压腹主动脉法,按压颈动脉法 5.膏摩的运用:《灵枢-经筋》记载用”马膏”膏摩法治疗面神经麻痹 6.手法推拿与定穴的运用 7.按摩人员的选材与考核 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 第一部小儿推拿专著:《小儿按摩经》 《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了膏摩一词,并将其与针灸,导引法并列,用于预防保健。膏摩方:头风摩散 书中有手法抢救自缢死的首次记载 《肘后备急方》晋代葛洪,书中记载手指相对用力且协同操作的捏脊法和作用力向上的腹部抄举发,其中的拈脊骨皮法被后世冠以捏脊法之名而在小儿推拿领域得到了重用。 唐宋时期: 1.推拿医学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建立按摩科 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2.《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该书所有的病症均无方药处方,却提出了详细的“补养宣导”之法,即对症导引疗法。唐代第一科:祝由 3.《千金方》唐代孙思邈 a. 倡导小儿按摩 b. 膏摩法在《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得到了又一次总结 c. 重视养生保健手法 d.丰富多彩的手法应用:提出治疗颞颌关节半脱位,在手法牵引复位后”当疾出指” e. 手法用于诊断与定穴 4.《外台秘要》王焘保存了一些宝贵的推拿手法资料 a. 脊柱手法的记载:脊柱按压法 b. 其它手法:治疗霍乱转筋的手拗脚趾法,治疗大小便不通的捋腹通便法,摩小腹下 死胎法,捉筋治噎法,治疗咽喉舌疾的下颌关节爪法 5. 《圣经总录》:“开达抑遏”四字概括了按摩的功用;将封裹膏摩与手法复位和用药并提, 作为正骨疗法的常规;中指熨目法,掌心熨目法治疗目昏暗和目暗 6. 《十产论》中助产手法,亦可保健按摩 明代: 1.明代按摩科变迁万全《幼科发挥》《育婴秘诀》有多处小儿推拿意外的记录 2.小儿推拿的兴起:

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很实用的宝宝家用推拿指南,包括夜啼、吐奶、退烧、增高、强体、腹泻、开胃等等12个症状的简易解决方法。小儿推拿效果非常确切有效,爸爸妈妈要收藏!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功用]鼻塞不闻香臭时,按之可以通利鼻窍,使香臭得闻,所以命名为迎香。 [主治]鼻塞流涕。 【耳后高骨】 [别名] 【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功用] 疏风解表。 [主治] 头痛,惊风,烦躁不安 【天柱骨】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示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蘸水自上向下刮。 [功用] 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 呕恶,项强,发热,惊风,咽痛等症。 【肩井】 [位置] 在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肩部筋肉处,属足少阳胆经。 [操作] 用拇指与示中二指对称用力提拿肩井,称拿肩井,一般提拿5次;用指端按肩井,称按肩井,一般按两分钟。

[功用] 发汗解表,补益气血。 [主治] 感冒,昏厥,上肢活动不利等。 【肾顶】 [位置] 在小指顶端。 [操作] 以中指或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 [功用] 揉肾顶能收敛肾气,固表止汗。 [主治] 自汗或盗汗(白天或夜间汗多),解颅(指囟门应合不合)等。 【掌小横纹】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按揉,称揉掌小横纹。 [次数]100~500次。 [功用]清热散结、化痰止咳。 [主治]常用于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等症,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对婴儿流涎剧烈者,亦有良效。 【小横纹】 [位置] 在掌面示、中、环、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操作] 以拇指甲掐,称掐小横纹;拇指侧推,称推小横纹。 [功用] 开胸散郁,化痰涎。 [主治] 气管炎,百日咳,肺炎以及一切呼吸道疾患。

最新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小儿推拿手法整理简单易学 河南大学东京贝乐小儿推拿研究学院自成以来,一直致力于小儿推拿文化的研究与推进,覆盖学派,手法、技巧、起源等多项领域。一直坚持信息分享化,技巧公开化,知识平等化的理念,让每一位读者都能有所感,有所学,有所享。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套不同的穴位(19种),不通的手法技巧(19种),以达到不通的疗效的小儿推拿组图,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专著的问世为标志。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的基础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

一、脾经(脾在五行合土,故名脾土) 南朝齐褚澄《褚氏遗书·平脉》:“既受命矣,万物从土而出,惟脾为先,故尺上之关为脾。脾土生金,故关土之寸为肺。”《红楼梦》第十回:“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

位置: 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 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 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推拿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为补脾经(或补脾土); 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

推拿学考试重点必考

推拿学重点整理 单选: 1.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经》 2.正骨八法: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3.手法(动作形态)分类:按法、摩法、拿法、揉法、捏法、擦法、拔伸法、背法 4.衮法静止性用力(前臂)操作: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做推旋运动,带动腕关节做较 大幅度的屈伸活动,使小鱼际和手背尺侧部在施术部位上 进行持续不断的来回滚动。 5.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点穴和手法: 取穴:手三里、偏历、阳溪、列缺、合谷、桡骨茎突部及其上下方 手法:衮按、揉、弹拨、拔伸、擦等 6.扳法操作注意问题: ①不可逾越关节运动的生理范围 ②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 ③不可强求关节弹响 ④对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症状体征者,禁用扳法 ⑤对老年人伴有严重的骨质增生、骨质疏松者,慎用扳法,对骨关节结核、骨肿瘤者,也禁用扳法 7.手法产热最高:擦法 8.挤压试验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9.气滞血虚包块应用手法:弹拨法 10.站式肌肉:除斜方肌 11.小儿按揉法适用于(C)部位或穴位 A胸腹部B四肢C全身D背腰部 12.······以提高:推拿功法 13.向前弯腰疼痛加重:棘上韧带损伤

14.调节心率穴:内关 15.久泄不止穴:百会 16.气穴虚弱痛经:中脘 17.慢性腰肌劳损(酸胀痛) 18.衮法以(第五掌指关节背侧)为吸点 19.腰突症分型:髓核突出方向分型:向前、后、椎体内突出 向后突出部位分型:单侧型、双侧型、中央型 髓核突出程度分型:隐藏型(幼弱型)、突出型(移型型)、破裂型(成熟型) 20.肾精不足型眩晕的治疗(ABC)A翳风B大肠俞C神门D肾俞 21.推拿治疗痛经的腰背部操作所选的穴位是(BD)A膈俞B八髎C命门D肾俞 22.揉膝周法所选的穴位有(ABCD)A膝眼B阳陵泉C阴陵泉D血海 23.对抗用力手法包括(AD)A拔伸B擦法C按法D扳法 24.拔伸法注意事项(ABC) A不可用突发性的暴力进行拔伸,以免造成牵拉损伤 B要注意拔伸的角度和方向 C关节复位时不可在痉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 D关节复位时可在疼痛较重的情况下拔伸 25.扫散法的操作部位是:(B)A两胁部B头颞侧部C肌肉丰厚处D四肢部 26.搓法的主要作用部位处(B)外 A以肩关节为支点B可用手臂用力加压C运用身体上半部重量为主要力量D力量可依节律性的前倾后移 27.腰椎以(掌按)为主 28.补法方向:顺时针 推拿治疗中,运用补法不正确的是(B)A长时为补B顺转为补C直推为补D轻揉为补29.治疗面瘫手法不包括(扫散) 治疗面瘫手法选择不正确的是:(D)A一指禅法B抹法C擦法D扫散法 30.腰椎前屈角度范围:80°—90°

推拿基本手法

推拿基本手法 推拿手法是指用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和规范化的动作,以力的形式在体表操作的方法。推拿手法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随意动作,它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动作规范,它是一种力与技巧的完美结合所产生的高级运动形态,是推拿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 手法的熟练程度及如何适当地运用,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疗效,除了诊断辨症准确,在适当的穴位或部位上运用相宜的手法,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推拿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功力“深透”的效果。所谓“持久”,是指手法要能按要求持续连贯地运用一定时间,而不疲劳,动作不走形;所谓“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度,这种力度是须要能够根据病人体质、病症、部位等的不同情况而适当增减的;所谓“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动作变换要自然。以上各点是有机联系着的。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并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一、按压法 1、操作方法 用指、掌、肘或肢体其他部分着力,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地逐渐按压人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达到作用层次时,停留一段时间(约10~30秒左右),再由重到轻地缓缓放松,可反复多次。用指端或屈曲的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者,称为点法;用指腹、掌根或全掌着力者称为按法(指按法、掌按法);用肘后尺骨鹰嘴突起部着力重按者,常称为(肘)压法;用指甲着力则称为掐法。 2、动作要领 按压时方向要与体表垂直,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皮肤产生滑动;用力要由轻到重,缓缓增加,动作要稳而持续,使力量达到组织深部;点按穴位要准确,用力以病人有酸、胀、热、麻等感觉为度。 3、作用与应用 按压法是刺激性较强的一种手法,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可以解痉散结、通经活络、镇痛移痛、整形复位。具有良好的放松肌肉,消除疲劳等作用。点法多用于穴位与压痛点,有“点穴疗法”和“以指代针”之称。肘压法常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或体质壮实的人。掐法常用拇指指甲掐刺穴位,主要用于急救昏迷,如掐人中、掐十宣。临床应用按压法后常用揉法辅助,以缓和刺激。 二、推擦法 1、操作方法 推法是用指、掌或肘后鹰嘴部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缓缓地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擦法是用手掌掌面或大、小鱼际着力,紧贴皮肤,作直线来回的快速摩动。推法根据用力的大小可分为轻推法和重推法,全掌重推法时,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掌根着力,虎口稍抬起,必要时可用另一手掌面重叠按压于手背上,双手同时向下加压推动。 2、动作要领 推法要求指、掌等着力部分要紧贴皮肤,用力要平稳而着实,推动时速度要缓慢而均匀,不可强硬用力,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不适感。 擦法在操作时要求沉肩、垂肘、腕部平伸,以肩关节为支点,带动肘关节屈伸,使前臂与腕手部保持一致,作前后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不可歪斜;术者手掌向下的压力要均匀适中,以擦动时皮肤不起褶叠为宜;速度一般要快,往返距离要长,动作要均匀而连贯,但不宜久擦,以局部皮肤充血潮红为度,防止擦伤皮肤。 3 作用与应用 轻推法具有镇静止痛,缓和不适感等作用;重推法具有疏通经络,理筋整复,缓解痉挛,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等作用。

17种常见病小儿推拿组合手法妈妈不要错过学习.docx

17种常病小儿推拿合手法,不要学 常有十万火急地留言我,我宝宝生病了怎么 ,要用什么推拿手法。很多候,我会她在我的公众号里找 的文章和手法指。但随着接触的越来越多,宝宝的情况也 越来越复。有的宝宝不是感冒,有、食或腹泻,有的宝宝 咳嗽又伴有鼻炎??似的情况,有些就乱了,不知道怎么, 有候要用到好几套手法,分找文章不方便大家。思来想去, 我整理了一些宝宝常的合手法。今天分享的些手法都是 宝宝常最基本的理手法。如果你是一个小儿推拿的新手, 利用些基本手法能迅速帮宝宝解症状。如果你小儿推拿有 一定的了解,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把些基本手法搭配起来 使用,更是能有效帮助宝宝抵御疾病哦! 退手法大多数宝宝生病的最初症状都是,所以是 大家的最多的手法:温度在 38.5 度以下,宝宝多喝水,不用理。 38.5 度-39 度,清天河水 300-500 次。 39-40 度,每 50 次清天河水搭配 5-10 次打天河。 40 度以上,退六 腑 300 次。如果宝宝高不退,需要配合吮痧。宝宝感冒的具 体展程以及更的感冒理手法,找我之前的文章《一定要 住的立刻效宝宝色退方法【宝宝 】第一篇》了解汗手法有候宝宝、身体很

,但却手脚冰凉,宝宝一个的冷,是宝宝于寒期的表, 个候要用汗手法帮助宝宝体温上升,把汗出来。出汗能走 高温,出汗后,宝宝的体温就能迅速下 降。具体手法是:推三关300 次,按揉外 1 分,掐心 1 分,掐揉二扇 1 分如果用了套手法,宝宝手脚不凉了, 温度升高但不出汗,个候就用前面的退手法 再理。外感手法当宝宝出流鼻涕、打嚏、疼等感冒症状,可 以用套具有疏解表、止疼功能的外感手法,套手法无是感冒、寒感冒或是流感、病毒 性感冒,都能使用并迅速效。具体手法:开天 300 次, 推坎 300 次,揉太阳 1 分,揉耳后高骨 1 分,拿池 2-3 分宝宝感冒的具体展程以及更的感冒理手 法,找我之前的文章《宝宝感冒不打不吃,五步搞定感 冒各种症状(高清解并有操)》了解止咳手法宝宝如果突然咳嗽起来,需要用止咳手法,套手法在咳嗽 开始使用效果尤其好,寒咳、咳、食性咳嗽都可 以用套手法:分推肩胛骨5-10 分,按揉肺腧1-2 分,按揉天突 1 分,按揉膻中 1 分具体分辨咳、寒咳以及 症食建,找我之前的文章《蒸橙子、大蒜水、花椒 炖梨??些耳熟能的止咳食方你真的知道怎么宝 宝用才是的?》了解化痰手法如果宝宝咳了一两天后,开始有痰出,或是能明听到宝宝嗓子里有呼呼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

珍贵的40个小儿推拿手法大全,高清大图! 40个小儿推拿手法,其特点是取穴以手臂部穴位为主,全身穴位为辅;手法灵巧独特,操作规范简便,且疗效显著。快来跟着学两招吧!

一、脾经(脾土) 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 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 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 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推拿手法学 知识点汇总

推拿手法学知识点汇总 (From:罗佳佳and罗淳) 《少林内功》 1.前推八匹马势 2.倒拉九头牛势 3.凤凰展翅势 4.霸王举鼎势 5.两手托天势 6.顺水推舟势 7.怀中抱月势 8.仙人指路势 9.平手托塔势 10.风摆荷叶势 11.单凤朝阳势 12.海底捞月势 13.顶天抱地势 14.力劈华山势 15.三起三落势 16.乌龙钻洞势 17.饿虎扑食势 《易筋经》 印度高僧达摩所创,是一套身心并练,内外兼修,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医疗保健养生功。 1.韦陀献杵 2.横担降魔杵 3.掌托天门 4.摘星换斗 5.倒拽九牛尾 6.出爪亮翅 7.九鬼拔马刀 8.三盘落地 9.青龙探爪 10.卧虎扑食 11.打躬击鼓 12.掉尾摇头 第二章 1、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身体,或摩或捏, 即名按摩也。 2、按摩作为学科名始见于《内经》。 3、《金贵要略》首次提到膏摩一词,首次记载手法抢救自缢死。 4、《皇帝歧伯按摩》是我国最早的推拿医学专著。 5、隋唐时期推拿医学进入又一次高潮。 6、《唐六典》记载推拿治疗范围为八疾:“风、寒、暑、湿、饥、饱、劳、逸”。 7、《儒门事亲》将按摩与针灸等归入“汗法”。

8、“推拿”一词最早记载于明代医家张四维《医门秘旨》。(“按摩”一词被官方 取消后,推拿成为了正式学科名) 9、小儿推拿体系的标志:《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 10、《医宗金鉴》提出,“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详 细论述“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正骨八法。 11、1958年,上海成立第一所上海推拿医士学校。 第三章 1、推拿手法简称手法,是指以治疗、康复、预防或保健为目的,以手(或肢体 其他部分)刺激人体的有一定法度的动作技法。包括手法操作的目的、主体、对象、技术特性四个要素。 2、根据手法的动作形态分类:摆动类、摩擦类、振动类、挤压类、叩击类和运 动关节类。 3、推拿手法的作用: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舒筋缓急、调利骨节、补肾益气、 调理肠胃、化痰畅肺、急救醒神、美容养颜、养生保健。 4、手法的基本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对运动关节类手法,基 本要求为稳、准、巧、快。 5、对深透的理解:深透是指手法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四项基本要求 后,形成了一种渗透力。这种渗透力,可透皮入内,直接深达手法刺激体表的深层组织和内脏器官,或间接地通过各种途径使手法的生物效应到达目标脏腑器官,起到调整脏腑虚实的作用。深透,主要是指力的深透,但同时也包括了热的深透。 6、推拿手法的禁忌症,了解。P37(慎用:饥饿、过饱、极度疲劳和剧烈运动后、 怀孕者慎用、酒醉者。禁用:高热、急性传染病者、皮肤破损或感染、骨折部位、骨或关节结核者、出血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出血性疾病或正在出血部位、严重心脏病、恶性肿瘤部位、精神疾病不稳定者或酒后不清醒者)7、摆动类手法包括:滚法、一指禅推法、一指禅偏锋推法和鱼际揉法。(操作要领、动作关键) 8、一指禅推法: 注意事项: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吸定(紧推慢移);临床应用:“循经络,推穴道”,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开窍醒脑、调节脏腑功能的功效。 12、缠法频率220次/min,具有活血祛瘀、生肌托毒的功效和较强的消散作 用。 10、跪推法的全称:一指禅跪推法。 11、一指禅偏锋推法着力点相当于少商穴处。 12、摩法与揉法的区别 摩法:用手掌或手指在体表做环形摩擦的手法;按揉法:垂直按压与水平环旋揉动复合运用,带动皮下组织转揉动的手法。 13、推桥弓:用拇指指腹从翳风穴从上到下推至锁骨上窝。 14、擦法:在受术部位作单向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 根据着力部位的不同,分为小鱼际擦法、鱼际擦法、掌擦法、指擦法。产热量最高的是:掌檫法 15、临床运用:适用于全身。(小鱼际:脊柱两侧,肩胛上部,肋间部;鱼际: 四肢<尤其上肢>;掌檫:肩背部,胁肋部,胸腹部;指檫:四肢小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