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

李继翠 郭维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产业内贸易是现阶段贸易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文章描述了产业内贸易模型、贸易内指数及其现实意义,着重分析我国产业内贸易现存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对外贸易;差异产品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5)01-0025-06

收稿日期:2004-07-06

作者简介:李继翠(1970-),女,安徽无为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博士,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0 引 言

近年来,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大量增加,但中国在整个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层次。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分工、促进新兴和主导产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

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当代跨国公司的大量出现,使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复杂化。因此,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对提高我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从而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个产业内同类产品的行为,通常又被称为双向贸易或重叠贸易,这里的/同类产品0是指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

1.1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描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可以说是当代最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其假设前提比传统贸易理论更加贴近现实:第一,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或者是垄断竞争的;第二,产品是有差别的,而不是同质的;第三,随着边际成本的下降,规模报酬递增。

根据上述假设,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产业内贸易理论模型

图1中垄断厂商面对的需求曲线D弹性较大,这意味着价格的微小波动都会引致厂商销售额的较大波动。一个垄断厂商为了增加销售量,必须降低其物品的价格,当增加一个单位的销售时,它就必须降低它对所销售的每一单位产品收取的价格,而且这种价格下降就减少了它将卖出的每单位产品的收益。因此,该垄断厂商的边际收益小于其价格,即边际收益曲线MR低于需求曲线D。

如果只生产一种产品的一个或少数几个种类,垄断厂商在生产中就会面临规模报酬递增,因此其平均成本曲线AC是向下倾斜的,由于AC是下降的,则边际成本曲线MC低于AC曲线,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相交于E点,表明二者相等,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Qm,如果产量水平小于Qm,则MR> MC,即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该厂商就应扩大产量,如果产量水平大于Qm,则MR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最先进之处就是强调贸易不一定是比较优势的结果,而可能是收益递增或规模经济的结果。如果说产业间贸易是基于各国比较优势或要素禀赋(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及技术)差别的;那么产业内贸易则是基于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的,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间,产业内贸易的兴盛完全是由于生产的规模经济。在现实世界中,国际竞争迫使条件相似的各国厂商只生产某一产品的一种或少数几种差别产品,而不是生产全部有差别的同类产品,这可以保证使单位成本最低。与此同时,各国可以通过进口其他的差别产品来满足消费者在较低价格水平上的多样化需求。只要参加国际贸易,所有国家都可以在相同程度上利用规模经济,贸易小国也可能向贸易大国廉价出口相同的产品。如占中国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很大的机械、金属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化学工业产品等大多数产品都是基于产品差别而进行贸易的,雨伞阳伞、陶瓷产品等是基于规模经济而进行贸易的,还有一些产品如农产品是因为季节差异原因而进行贸易的,其他的则是两者兼而有之。[1](P4-16)

1.2产业内贸易指数

对于产业内贸易的测度,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采用/格鲁贝尔-劳埃德产业内贸易指数0(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缩写II T)方法,一个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公式为:

IIT=[1-|X-M|/(X+M)]@100%

式中X为出口,M为进口。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为100%,最低为零,没有负数。当指数为100%时,表明某种商品的出口量和进口量相同,这是完全的产业内贸易。当指数为0时,表明某一产业的商品没有出口,全部进口;或者全部出口,没有进口,没有产业内贸易,只有产业间贸易。IIT的数值越接近100%,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高;反之,IIT越接近于零,产业内贸易程度就越低。

一般,工业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越大,经济越是不发达的国家,产业内贸易的比重也越小。如上世纪末美国产业内贸易指数接近60%,德国达到62%,法国则超过80%,而经济水平较落后的国家如阿尔及利亚产业内贸易指数仅1.5%,苏丹产业内贸易指数还不到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贸易水平差距极大。

1.3产业内贸易理论及模型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而言,产业内贸易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该理论揭示了隐藏在贸易现实背后的某些东西,对于我们清醒地审视世界贸易格局,选择我们的贸易战略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首先,它不像传统贸易理论那样强调贸易的互利性,而是承认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垄断竞争企业通过国际贸易能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得超额贸易利益,而且这种贸易利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会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转移。对贸易双方来说,拥有规模经济或规模经济更大的一方得到的好处不仅更大,而且将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贸易利益的差距不仅不会像俄林理论所认为的那样趋

李继翠等: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经济学

向于均等化,还会有扩大的趋势。

其次,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的框架,转而倾向于支持政府干预。规模经济的形成与强化不仅需要来自市场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政府的扶持。

最后,使人们从追求静态比较利益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转而追求动态递增的比较利益。基于产品差异和规模经济的贸易利益,比基于比较优势的贸易利益要大得多,然而并非所有的产业都具备产品的差异性和规模经济特征。有些产业如纺织品工业,尽管有产品的差异性,也可能有较大的进出口额,却并无规模经济效益。钢铁工业虽有规模经济效益,但却缺乏差异产品,难以形成局部市场垄断。还有一些产品如农产品,既无产品的差别,又无规模经济效益。只有像汽车、家用电器、通讯设备等深加工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才二者兼而有之。不同产业的要素密集度和要素比例呈现阶梯性变化特征,大体遵循这样一个演进程序:资源密集型y劳动密集型y资本密集型y技术密集型。产业内贸易正是伴随着这样一个产业结构的递升而产生和扩展的。因此更高阶段的动态比较利益也应该是在产业结构的升级中获得。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要想在一个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里,尽快增强经济实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政府扶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在对外贸易中不仅继续发挥现时比较优势,而且带动替代产业的发展,实现规模经济,获取动态递增的贸易利益。产业内贸易首先表现为差异产品的贸易。所谓差异产品,是指相似但不完全相同,也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一般地说,对水平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受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对垂直型差异产品的需求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制约。然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平均,这就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部分需求的重叠。因此,根据产业内贸易理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开展垂直型差异产品贸易,而发展中国家之间则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别不大,可大力发展水平型差异产品贸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内贸易理论不仅仅属于发达国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存在较强的适用性。

2中国产业内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步。1985年中国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31.10%,主要分布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非食用原料、食品及活动物等产品上。1996年中国产业内贸易占总贸易的51.21%,主要集中在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两类产品上。2002年产业内贸易的比率进一步提高,达到57%。与1985年相比,在饮料及烟酒、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原料、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等类别上,2002年产业内贸易的分布比例均有所上升,其中,幅度最高的产品是机械及运输设备类。在其他的一些大类产品如食品及活动物、非食用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化学品及有关品种类别上,产业内贸易的分布比例却下降了。总体上讲,近二十年间中国产业内贸易比例大大提高,产业内贸易比例及结构也发生变化,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升级的方向基本一致,都在向资本、技术及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倾斜(见表1)。

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5400亿美元,2003年高达700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更是由2002年的34.4%上升至60.3%。其中进口成为居美国、德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进口国,由外贸拉动的经济增长据测算约超过2个百分点。20多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充当着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产业内贸易的比例不断上升。

这一成绩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足以引起我们的自豪。然而,如果冷静地考察一下,迄今中国外贸的重要支撑力量仍然是传统比较优势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各类土特产品等。2002年初级产品及制造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2002年在所统计的68种主要进出口商品中,IIT超过50%的有24种(见表2)。其中,既具有产品差异性又具有规模经济特征的资本、技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卷1期

表12002年产业内贸易在大类商品上的比例结构

分类商品名称比例(%)

0食品及活动物 3.59

1饮料及烟酒0.67

2非食用原料 2.85

3矿物燃料、润滑油及原料 5.54

4动植物油、脂及蜡0.50

5化学品及其相关品8.04

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30.66

7机械及运输设备38.34

8杂项制品9.81

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0.02

总计100

注:根据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6相关统计资料汇总计算所得。

表2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部分货物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品指数(%)产品指数(%)产品指数(%)有线电话交换机98豆类51各类船13电线电缆97成品油47纸张12

纺织品95各种燃料47合成橡胶11

测绘仪器94化妆品46电冰箱11糖92工业用油46轮胎10有线通信设备91钢材42黄胺药10啤酒90计算机41表类9医疗器械90集成电路39天然橡胶9

纸制品86汽车底盘35飞机8

玻璃器皿77葡萄酒33苹果8

起重机械77汽车32鞋类7农药73电视机及散件32服装7汽车零件72烟草制品31各种电子交换机6

显像管71牛革皮29橘柑橙6

塑料67摄像机29对苯二甲酸6

原油64金属切削机床29纺织机械3电动机及发电机62棉花27空调器3粮谷62催化剂24玩具3铸造机械60肉食23电子计算器2

建筑陶瓷59自行车类22照相机1

水产品55电动工具20茶叶1

抗菌素药55果汁19日用瓷1油漆52化肥13

注:根据5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2003)6相关统计资料汇总计算所得。

李继翠等:产业内贸易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选择经济学

密集型产品:有线电话电报交换机、测绘仪器、有线通讯设备和医疗器械等4种产品达到了90%以上,其进出口贸易趋向于平衡。起重机械、农药、汽车零件、显像管、电动机及发电机、铸造机械、抗菌素药等7种产品,IIT也都超过了50%,属于较高水平。而中国具有现时比较优势的大宗出口产品,如服装、鞋类、玩具等的IIT均低于10%。以上情况基本与产业内贸易理论相吻合。这表明一方面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许多高技术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已经与主要生产此类产品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厂商形成一定的垄断竞争关系,具备了一定的以规模经济为前提的竞争实力,符合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要求,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的外贸收益不再单纯以获取静态的比较利益为指向,而是有了向获取动态比较优势转化的重要迹象。另一方面中国具有静态比较优势的传统大宗出口产品即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支撑着中国的对外贸易格局,这些产品几乎没有什么产业内贸易。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上初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日益拉大,包括中国在内的价格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一方面迫使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彼此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又屡屡启用反倾销、反规避的诉讼程序以遏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所以中国在产业内贸易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尤为重要的问题表现如下。

(1)差异产品缺少特点且技术含量不高。值得注意的是,IIT超过50%的24种产品中,有4种属于既无产品差异性又无规模经济的资源密集型产品,即原油、粮谷、水产品、豆类。有8种属于无规模经济但有产品差异性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即:电线电缆、纺织品、糖、啤酒、纸制品、玻璃器皿、塑料、油漆等。部分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人意料地显示较高水平的内部双向流动,这似乎是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一个悖论,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也不奇怪,原油、粮谷、水产品、豆类,既有大量出口,又有大量进口,这主要是进行价格和季节调节的结果。上述8种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高水平进出口,则主要基于产品的差异性。经验分析已经证明,产品差异性本身是可以引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产品的差异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平的花色、款式等的差异,二是纵向的质量差异。水平差异主要是由于同类产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纵向差异则是由于同类产品资本、技术密集度的不同,质量高的产品,资本、技术含量也较高。上述中国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的差异产品,经估算大多属于质量较低的垂直差异产品,所获贸易利益非常有限。

(2)产业结构水平低,缺少竞争力。表2还显示,许多在发达国家具有很高产业内贸易指数的高技术或高资本密集度产品,在中国却处于较低或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其中最具有规模经济效益且差异产品特征显著的计算机只有41%,集成电路39%,汽车32%,机床29%,而飞机则只有8%,电子交换机6%。这表明中国在这些产品上还缺乏国际竞争力,即使在高贸易保护下,也是进口多出口少。因此今后的产业结构升级及对外贸易的重点应向这些对国计民生最具影响的产业转变。

3中国发展产业内贸易的战略选择

一系列的研究证明,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反映了一国在多变的贸易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在给各贸易国带来贸易利益的同时,还可以促使一国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以提高产业内贸易水平,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1大力发展差异产品,扩大水平型产业内贸易

在垄断竞争市场条件下,产品差异为发展中国家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即工业产品的多样性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全部工业产品,国际贸易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即使在同一行业内,也可能既进口又出口。因此,对别人已经形成优势的产品,我们也可以通过开发更新的差异产品或其他种类、型号的产品,并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形成自己的优势产品并向国外出口,形成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主要方式如下。

(1)发展高科技产业,并加快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改造。从中国目前出口的现实来看,美、

日、欧等发达国家是中国出口商品的主要市场,贸易模式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产业内贸易额较小,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与这些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差异产品贸易额偏小,如汽车,中国对美国的产业内贸易2001年只有2.2%。因此,发展高科技产品,促进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之间的贸易,是改变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的重要途径。[2](P15-21)一方面,发展高科技产业,在某些领域形成技术优势,使中国与技术水平落后于中国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技术差异,促进以技术差异为主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高中国对外贸易竞争力;另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但可以降低产品成本,形成价格优势,还可以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因为利用高新技术可以不断变换生产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创造出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促使传统产品向精加工、多功能、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产品转换,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从而提高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及中国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2)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获得差异优势。产品差异化的内涵相当广泛,除了指产品在档次、质量、款式、颜色、商标等方面的差别外,还包括了在销售上的差异,如广告、包装、售后服务以及人们主观意识上的差别,这些差异化极大地增加了产品出口的附加值。在当今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各企业在生产和流通活动中实行差异化竞争策略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中国在开展对外贸易时,常常忽视产品在销售上的差异,而不能获得较多的利润。例如,中国大量存在的加工贸易、/大进大出0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的产品的出口价格往往只是发达国家最终零售价格的1/4或1/5,其他的增值部分归于推销、批发与零售服务、商标、广告设计等增加产品差异化的有关工作,而中国的厂商因为不能介入这些造成差异化的领域,而失去了获得较多利润的机会。[3](P36)因此,积极介入产品销售领域,是中国企业增加产业内贸易,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2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国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

无论是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还是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都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源泉,但从中国目前的现实来看,要大力吸引水平一体化的跨国直接投资还不具备条件。因此,短期内,我们还是要通过吸收发达国家垂直一体化的跨国投资,获得资本、技术、产业升级效应。[4](P20-23)从长远来说,我们应该尽量吸引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体化的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提高我国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从而增加与发达国家之间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提高中国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从而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

3.3积极扩大对外投资,增加中国产业内贸易份额

在对外投资方面,一方面,中国应鼓励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对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更高的国家进行水平一体化的跨国投资,形成规模经济,增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另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垂直一体化投资,加大我国产业内贸易份额,使我国的一些产业继续保持规模经济优势,也是我国提高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的重要方面。

总之,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仅仅按照静态的比较利益进行分工和贸易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会造成中国产业结构的滞后。因此,逐步实现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格局,发展高层次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中国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刘建洲.新贸易理论及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J].经济学家,1995,(2).

[2]王允贵.21世纪初期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2000,(2).

[3]王雷.刍议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J].国际贸易问题,2001,(10).

(下转第40页)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张蕴岭.北欧社会福利制度及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3]郭国庆.现代非营利组织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呈贾纳#E#赫兹林杰等.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屈坤如)

Approaches to Establishing/Collaborationism0Social

Security Model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LIU Xiaoyan,LI Baoxing

(School o f Public Administration,North west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9,China) Abstract:A tentative exploration is made into the pluralistic changes of China.s social security needs in the period of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A study is made of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collaborationism0social secu-rity model b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practicable approaches to making relevant changes in the existing system environment.

Key words:non-profit organization;collaborationism;social security model

(上接第30页)

[4]王林生.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贸易[J].国际贸易问题,2000,(11).

(责任编辑王诠)

Trade within Industries and Strategic Options for

China.s Foreign Trade

LI Jicui,GU O Wei

(College o f Economic Mana gement,Xi.an Shiyou 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5,China) Abstract:Trade within industries in a hot topic in trade research at present.In this paper,a description is made of the model of trade within industries,trade index,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Focus is put on the main problems with the trade within industries in China today.Based on this analysis,the strategic options for China.s foreign trade are suggested.

Key words:trade within industries;foreign trade;differential product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doc5)(1)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X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X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X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X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X的X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 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实际上,WTO在本质上只是一套管理国际经济的机制,与实际上实行的国际贸易是否自由无关。而现实中的国际贸易是自由还是保护其关键取决于一些贸易大国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已经证明,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只有当他们的经济竞争力足以称雄世界以后,才会愿意推行自由贸易的政策,同时大力鼓吹自由贸易的论调。由于各国国家利益的不同,21世纪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路途并不会非常平坦,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交织在一起是未来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 三.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重新定位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论文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自改革开放我国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加入WTO更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中国已俨然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大国不等于贸易强国,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本文通过分析近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的特点、以及新形势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积极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财政政策贸易顺差贸易壁垒 1、近期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的特点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贸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各国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保护本国工业,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愈演愈烈,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显有发展,贸易外部环境不断恶化。 面对这一严峻复杂的形势,中国政府果断决策,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下降16%,进口10055.6亿美元,下降11.2%,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而且在进口方面仅次于美国、德国,是世界第三大进口国。 2009年9月中国海关总署发布了2009年前8个月的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根据公布的外贸数据,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一)与2008年同期相比,进出口贸易额大幅下降,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但是,出现回暖迹象据海关统计,2009年1月~8月我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3 38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2.4%。其中出口7 307.4亿美元,下降22.2%;进口6 079.2亿美元,下降22.7%。累计贸易顺差1 228.2亿美元,减少19%。海关统计显示,8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 917亿美元,其中出口值1 037亿美元,7月和8月两个月出口值连续稳定在千亿美元之上;进口880亿美元。经季节调整后,8月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环比分别增长2.3%、3.4%和1%。 (二)在出口商品中,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明显小于同期出口总体水平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前8个月,我国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降幅均小于总体降幅22.2%的水平,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674.6亿美元,下降10.4%;鞋类出口183.3亿美元,下降5.8%;家具出口156.6亿美元,下降9.4%;箱包出口80.3 亿美元,下降9.4%。此外,纺织纱线及织物374.3亿美元,下降14.9%;玩具45.5亿美元,下降12.2%。同期,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 2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0.6%。 2、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考验 从2002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经历了七年的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6%,进出口总额翻了两番多。与此同时,结构不优化、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依旧突出,同时出现了贸易顺差急剧扩大、摩擦迅速增加、与宏观经济不协调、资源能源和环境承载吃紧等一系列新矛盾。进入2010年,随着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国家支持外贸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外贸恢复增长的前景可以期待。但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 尊敬的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汇报的题目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力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全面落实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努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各位领导做一汇报。 一、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 本轮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生的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赤字等问题频出。主要发达国家非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而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力不足,从而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面临多重矛盾,致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201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趋势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需要强调的是,发达国家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短期内仍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表一 201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份额比例表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激增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重创,国际贸易急剧萎缩,跨国资本流动骤减。据世界贸易组织(WTO)报告,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量下降12.2%,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3%,从2008年的15.8万亿美元降至12.2万亿美元。另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报告,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锐减39%,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2010 年虽然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幅将从2010年的12.5%降至7%。在过去的10年里,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分析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分析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的和深入调整,而出口总额占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国内出口企业减产和破产,大量外汇储备也遭受严重损失。对于外贸依存度高的中国来说,必须对国际经济 环境的巨大变化具有清醒认识。因此,中国在新阶段、新形势下,须及时正确地对中国外贸发展进行思考和调整。本文立足于经济危机的大背景,就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以及对xx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展望 和面临的问题。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世界经济复苏明显减速,国际市场需求下滑。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截至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连续7个季度放缓。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下滑至个位数,进出口企业困难增多。针对形势变化,中国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优化外贸结构的政策措施,提振了企业信心,对外贸走势趋稳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当前对外贸易运行分析: (一)进出口增速低位趋稳,“稳外贸”措施初见成效。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28424.7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14953.9亿美元,增长7.4%,比上年同期回落15.3个百分点;进口13470.8 亿美元,增长4.8%,回落21.9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483.1亿美元,

增长39.1%。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进出口分别增长7.2%、8.5%和3%。在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回升、前期出台的“稳外贸”政策措施逐步落实等因素带动下,9月份进出口增速低位反弹,出口增速从8月的2.7%回升至9.9%,进口从8月的下降2.6%转为增长2.4%,当月进出口和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 (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稳步提高,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机电产品出口8548.3亿美元,增长8.3%,高出同期整体出口增速0.9个百分点,占出口比重从上年同期的56.7%提高至57.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240.6亿美元,增长6.4%,其中手机、集成电路分别增长18.1%和46.9%。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其中纺织品、服装、家具、鞋类、箱包、塑料制品、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7%,低于整体出口增速0.4个百分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下降,煤和成品油出口量分别下降38.6%和9.8%。(三)对发达国家出口明显分化,对新兴市场出口总体增长较快。随着美国经济温和复苏,零售市场回暖,前三季度中国对美国出口2581.6亿美元,增长9.6%。受欧盟经济陷入衰退、市场需求明显萎缩影响,中国对欧盟出口2504.6亿美元,下降5.6%。对日本出口1125.1亿美元,增长4.5%。由于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相对较快,以及出口企业深入推进市场多元化,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其中对东盟、俄罗斯和南非出口额分别为1447亿美元、325.8 亿美元和107.2亿美元,增长16.6%、14.5%和10.8%。前三季度,中国自美国和欧盟进口分别增长7.7%和2.1%,自日本进口下降6.5%。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2)

中国对外贸易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1,贸易顺差是否越多越好?贸易顺差对贸易有什么影响? 不是越多越好, 影响:1、外汇储备增加,2、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3.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4.拉动经济增长,外在风险同时增大,5.贸易摩擦加剧。总之,贸易顺差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对外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缓解产能过剩问题、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经济增长的外在风险,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2,中国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原因: 1、从贸易方式上看,集中在加工贸易, 2、从地区结构看,贸易顺差集中在美欧国家 3、从贸易主体看,非国有经济成为推动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 4、从商品结构上看,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5,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要素禀赋6、国内需求不足与生产过剩7、大量外资企业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安排生产解决办法: 减少顺差关键在改变“三低”现状:即改变劳动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资源价格低的现状。其他措施:(1)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 (2)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 (3)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 (4)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 (5)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做一些具体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讨论: 你认为广西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如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对广西的贸易结构有什么影响? 核心要点:1,广西处于贸易顺差,初期初级产品占主导位置,但是目前正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 2,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改进北部湾经济区各个国家的贸易关系、扩大广西加工贸易的发展,增加就业、优化出口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等等。 3,加工贸易在中国的状况?加工贸易的作用? 状况:略 作用: 1.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2.成为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 3.优化出口结构 4.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5.扩大了劳动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走向21世纪的国际贸易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

走向21世纪的国际贸易发展与中国对外贸易(上)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薛荣久)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一靠我国国内的改革;二靠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保持中国对外 贸易高速、持续、稳定的发展。 本文在研究90年代下半期国际贸易重大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 对策。 90年代中后期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世界经济停滞局面已告结束,国际贸易发展速度将加快 80年代后半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3%;进入90年代呈现负增长,1992年后转为正增长,但低于2%。国际贸易的增长率也随之下降,80年代后半期为5.8%,进入90年代降到3.5~4%之间。(见下表) 1985—1993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出口量年均增长率(%) 年均 (1985—90)199119921993世界商品出口5.83.54.54.0 世界国内生产总值3.0-0.51.01.5资料来源:关贸总协定:《1994年国际贸易趋势与统计》,第2页。 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1994年后世界经济出现较快的增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5年4月6日发表的世界经济情况报告,1994年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升到3.7%,并预测1995年为3.8%,1996年为4.1%。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与增长,国际贸易年增长率1994年已上升到9%,其中,工业化国家出口增长率为7.9%,发展中国家相应为10.5%。据测,1995年二者出口增长率分别为8.0%和9.3%。据世界银行1995年4月18日发表的《1995年全球经济前景及发展中国家》报告预测,在未来十年内,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将稳定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可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国际贸易可望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强,竞争向经济纵深展开。90年代以来,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科技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遍布全球和开放政策盛行,使得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世界金融市场连成一片,全球和各国对外贸易系数不断提高,世界性经济传递相互加速、相互依靠加强。但由于各国经济制度的差异,经济部门和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再加上冷战结束和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结束,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范围加宽,竞争手段日益多样 化、科技化。 (一)封闭式竞争减少,开放式竞争增多。占世界贸易90%以上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将在新的多边贸易体制基础上展开竞争。 (二)竞争范围从货物贸易延伸到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的领域。随着农产品协议的执行与纺织品贸易的“回归”,农业部门和纺织业中的自由竞争加剧。 (三)非价格和集约式竞争成为主要竞争方式。通过计算机连网、贸易单证标准化的“无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策率分析论文

题目 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战略选择摘要:中国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经济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取得令人瞩目的非凡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面对着全球经济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贸易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中心议题.对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而言,落实“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就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对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对外贸易近几年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外贸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圆满句号。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我国对外贸易走的是“高消耗、高投入、低收益”的发展模式,对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促进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那么如何保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可持续”的统一,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并获取不断增长

的贸易利益,达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并对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现在 显得日益重要。 一.中国对外贸易过程中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中国对外贸易外贸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绝大多数缺乏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不能生产性能完善的商品用于对外贸易。质量、性能不够优异的中国商品缺乏品牌意识,难以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在国际市场日益加剧的市场经济中很难处于有利的地位。 (二)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商品占出口贸易的比重较大 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结构比较落后,对外贸易的出口创汇的主要增长方式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贸产品档次不高,消耗了国内大量的资源,但是对外贸易的利润却很低。我国进口一架波音客机要花费2100万美元左右,但是我国出口一双鞋,平均下来才2.5美元,换一架波音客机得用840万双鞋。近几年来,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出口商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行业占据很大的地位,而以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新型的行业却占据很少的部分。 (三)全球经济不景气,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7年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政策调控、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等外部原因。中国对外贸易的外贸增速开始下滑,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深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与趋势 发表时间:2018-10-15T10:33:43.79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下作者:马韶辉[导读] 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 (辽东学院) 摘要:对外贸易也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技术、劳务的交换活动。这种交货活动由来已久,并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文先是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与其中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推动中国外贸的策略,最后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趋势,望文中所述,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对外贸易;一带一路;贸易结构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贸易顺差不断增长 结合近几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着贸易顺差不断增大的问题,外贸出口额大致处于稳定上涨的趋势,但进出口却一直处于失衡状态。以201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为例,中国进出口总值24.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5年下降0.9%。其中,出口13.84万亿元,进口10.49万亿元,贸易顺差3.35万亿元。因中国市场的广阔,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来华投资,这使得一些贸易进口被外资企业的投资所替代,加之中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以贸易出口为目标,国内需求不足,使得外贸顺差逐渐扩大。 2、对外贸易区域结构不合理 长期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都存在很明显的区域差别,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来说对外贸易活动要活跃得多,发展速度更快,贸易活动持续涌入东部地区,这使得东部地区具备很大的贸易优势。当前,中国的出口地区大多数分布在东部,而后便是中部最后为西部。不管是低技术附加值产品亦或者是高技术附加值产品,都是东部占据优势,即便目前中国正逐渐将对外贸易向中西部转移,但转移的幅度及速度还有待提升。于此同时,因受到地区间长期发展失衡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中西部地区在承接转移能力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无法实现快速有效的转移。 3、贸易摩擦持续增加 在中国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张的局势下,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伴随而来的贸易摩擦也与日俱增。最近几年,中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所遭遇的反倾销事件越来越多,这些事件随着中国出口规模的逐渐扩张慢慢变多。一直到2016年年底,中国遭遇外国反倾销调查已达2000多起。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加之欧美经济面临疲软,中国将面临越来越严密的贸易壁垒保护,所受到的反倾销调查可能会越来越多。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不断融合,所遭遇的贸易摩擦很可能会进一步增加。 二、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 1、扩大内需,缓解贸易顺差 必须将内需为主,以内需带动外需作为主要发展模式,从而让消费充分发挥其在提升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功效,推动中国经济的顺利发展,为其稳定运行提供保障,免受外来因素的干扰。在此过程中,企业需对国家当前的外贸形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把握好市场机遇,让集中出口风险分散化,同时还需缓解国家集中出口某个国家的顺差压力。另外,企业还需加大内销市场的拓展。当前,中国的国内市场还有待发掘和扩展,尤其是农村市场,其具备极大的潜力。因此,企业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关注新的经济增长点,对其进行充分的挖掘。 2、大力发展中西部贸易,平衡贸易结构 当前,中亚五国作为连接欧洲和亚洲大陆桥的关键区域,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拓展对外贸易的主要渠道。将来,中国和中亚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会持续扩张,覆盖经贸、金融以及投资等各个领域,不仅合作内容会越趋丰富化,同时,合作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为加强欧亚各国之间的经济互动,使合作更为深入,中国需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出共同的构建,应以“一带一路”战略思想为基础,不断调整和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于此同时,也需重视对外贸易产品的不断更新,以此来推动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 3、加大自身优势培育,减少贸易摩擦 对于中国来说,要想从对外贸易大国逐渐朝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强国进行发展转变,深化和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十分必要,同时还要加强与各种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协作。随着特朗普政府表示退出TPP,以对外贸易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新加坡等国处于极大的压力之下,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以RCEP为基础深化和亚太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和渠道,以此来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一种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另外,中国还需不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力度,在“一带一路”的带领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从而带动全国经济增长。 三、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 1、贸易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出口市场当前已经发展为以亚洲为核心,以欧洲和美洲为两翼的模式。根据当前中国所拥有的贸易伙伴来看,如美国、日本、欧盟、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等,中国贸易伙伴已经分布于世界的各个角落,形成一种多元化格局。随着近几年多边贸易的缓慢发展,大多数国家都开始以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而对于作为世贸组织成员的中国来说,对外贸易的市场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扩展,基于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理念,健全多边贸易体系,这一系列举动将使中国的商品出口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服务贸易所面对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中国将更便利的从国际市场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及先进技术。 2、对外贸易合作竞争空间逐渐扩大 从中国正式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开始,很多国家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当今,中国的贸易对象已得到了全面的扩展,范围覆盖到全球。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扩张,不但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选择贸易伙伴的自主性也到了提升,合作渠道更为多样,合作方式更为多元。基于这些贸易活动的开展,中国所拥有的话语权将越来越强,今后在国际贸易中的自主选择范围也会随之扩大。

自考-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题重点

选择题重点 1、从进出口综合来看,我国第一至第五大贸易伙伴依次是:欧盟、美国、日本、香港地区、 东盟。 2、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万亿美元是在2004年。 3、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首次实现年度顺差是在2004年。 4、把对外贸易统制确定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政策是在1949年。 5、世贸组织对中国进行次贸易政策审议是在2006年4月。 6、《对外贸易法》颁布于1994年。 7、我国对外贸易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全国统一的对外贸易制度。 8、中国承诺到2008年过渡期结束时,关税总水平将降到10.17%。 9、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成立于2001年12月18日。 10、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卖方信贷的贷款种类有:中短期额度贷款、境外投资贷款、境外加工贸易贷款、对外承包工程贷款、出口卖方信贷项目贷款。 11、对于实行“非一批一证”管理的货物,同一份《自由进口许可证》在有效期内累计使用不得超过6次。 12、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最大顺差来源地是中国香港和美国。 13、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正式启动的时间是2000年。 14、新一轮服务贸易谈判的第二阶段主要谈具体承诺议题。 15、2003年,全球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是德国。 16、属于《服务贸易总协定》条款中规定的普遍性义务的是最惠国待遇原则。 17、国际经济合作在战后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是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出现及其影响。 18、战后国际经济合作产生与发展的基础是战后国际分工的新发展。 19、经济生活国际化和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是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0、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1、中国进行中外合作开始的主要方式是风险合同形式。 22、中国开始借用外国贷款始于1979年。 23、中国向境外发行债券始于1982年。 24、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海外开办的第一家合营经营企业是京和股份有限公司。 25、自1999年开始,成为我国海外投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境外加工贸易。 26、截止2004年年底,我国经商务部批准具有对外劳务经营资格的企业超过2000家。 27、为了避免国际双重征税,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其中税负最重的是扣除法。 28、完全放弃居民(自然居民和法人居民)税收管辖权而只实行地域税收管辖权的国家或地区有:香港、巴拿马、阿根廷。 29、一般适用于缺乏可比对象的某些工业品销售及特许权使用费之类无形资本转让收入的分配方法是:成本利润推算法。 30、1978-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年平均增长速度约为16%。 31、2004年,我国货物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国家或地区是美国。 32、我国被批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为2001年11月。 33、“WTO后过渡期”是指自2005年1月1日直至中国所承诺的行业全部开放。 34、根据修订后的《外贸法》的规定,2004年7月1日前发生的对外贸易行为不适用该法。 35、承保出口企业所有以非信用证为支付方式出口的收汇风险的是统保保险。 36、对进口许可证,凡符合要求的申请,发证机构一般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发放。 37、无商业价值的广告和货样属于法定减免税范围。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1 全球贸易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全球化加快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各国市场的相互依赖也不断加深,贸易规则日益趋同。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规模得以快速扩张,使得全球贸易呈现出了以下的变化: 1.1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各国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导致国际贸易结构也随之变化,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中工业制成品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农产品和初级产品贸易比重持续下降。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二是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服务外包成为跨国投资的主流。 1.2投资与贸易互动性增强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紧紧联系在一起,两者的互动性显著增强。近年来,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扩张,公司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等新的贸易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 公司内贸易是跨国公司各个分支机构间的贸易。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公司内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产业内贸易是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目前产业内贸易已经占世界货物贸易的60%以上。各国不再追求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而是选择本国最具优势的环节,以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

1.3贸易自由化成为主流,贸易保护出现新变化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相互交织和斗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大。而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已成为当今各国贸易政策的主流。 但是贸易保护主义并没有消失。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些国家和产业由于各种原因在国 际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希望依靠贸易保护来维护其原有利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贸易保护主义还会有市场。由于传统的关税等保护手段在多边贸易体制中被削弱,目前的保护手段更加隐蔽,滥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制定歧视性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最为典型的表现。这几年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频频遭遇贸易摩擦,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些国家采取歧视性的保护措施。 2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2.1我国对外贸易面对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期。多年来,我国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快转移的机遇,正在成为世界重要的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不断提高,研发、物流等服务环节的国际转移日益加快,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成员,我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多边贸易体系更趋完善,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商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供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也将有助于从国际市场获得国内短缺的资源和技术。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对外贸易 发展战略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且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壹、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壹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能够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壹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能够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和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和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壹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和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 二、WTO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壹)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壹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壹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和国际贸易发展。WTO是壹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和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而且仍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且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壹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着比较迅速的增长,这为我国国民经济较快平稳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额持续大幅度增长。2002年至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连续4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年居全球第3位。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2005年净增3385.7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幅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幅上升2.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前后我的对外贸易整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反弹 自实施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贸增长幅度大大增加,进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7. 1%; 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004 年达到最高点,为35. 4%; 进口同比增长速度2003 年达到最高点,为39. 9%。2005 ~2007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增长速度均保持在一个较为平稳的状态。 2008 年9 月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中国对外贸易受其影响,2008 年进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8%; 出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7. 2%; 进口增长速度下降为18. 5%,2009 年进出口总额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首次出现减少,外贸增长速度更是降到最低谷,均出现负增长。2010 年外贸形势有所好转,外贸增长速度大幅上升。 (二)对外贸易差额有所下降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出口贸易整体态势良好( 见表1) 。2001 ~2010 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由5096. 51 亿美元增长到29727. 6 亿美元,贸易规模扩大了5. 8 倍。其中,出口额从2660. 98 亿美元增长到15779. 3 亿美元,出口规模扩大近6 倍,进口额从2435. 53 亿美元增长到13948. 3 亿美元,进口规模扩大约5. 7 倍,进出口贸易差额从225. 45 亿美元增长到1831 亿美元,扩大约8. 1 倍。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中国遭遇了空前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与日本的对外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二)对外贸易的理论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 (一)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现状 ................................................................................. (二)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特点 ................................................................................. 1.对外贸易商品特点............................................ 2.对外贸易方式特点............................................ 3.对外贸易地理特征............................................ 三、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 (一)对外贸易政策不够完善 ..................................................................................... (二)对外贸易方式不够平衡 ..................................................................................... 1.重视创汇能力而忽视品牌打造.................................. 2.重视出口贸易而忽视进口贸易.................................. 3.重视出口产品而忽视高端价值.................................. (三)对外贸易风险仍然较高 ..................................................................................... 四、中国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的优化对策 ................................................................. (一)健全对外贸易政策体系 ..................................................................................... (二)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 (三)推动对外贸易技术创新 ..................................................................................... (四)加强国际贸易风险控制 ..................................................................................... (五)引导企业对日直接投资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