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

别董大
别董大

《别董大》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

(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2、大雁对飞雪说:。

3、大雁对自己说:。

4、我想对大雁说:。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别董大的教学设计

别董大的教学设计 别董大的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

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

别董大的诗意教学

别董大的诗意教学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导入:“相见时难别亦难”,知己朋友,别离依依,情深意更浓。所以古往今来,送别诗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高适写的一首送别诗《别董大》。 2.板书课题。齐读读题。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的“别”是送别。诗人要与谁告别呢?了解董大。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出示自学提示一:请同学们认真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难读的字词以及节奏和停顿。听后自己再练习读两遍。 1. 抽生读。师正音。再齐读。 2. 划分节奏读。 3. 三、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1)出示自学提示二: 1、理解“曛”“莫愁”“知己”“君”的意思。(方法:可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实际及联系上下句等方法来理解词语意思。) 2、看看诗的前两行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出来。结合词意想象前两行描绘的画面。后两行是高适对董大说的话,结合词意想想高适对董大说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前两句写有这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怎样描绘?黄云千里(生质疑)黄云为什么是黄的?真的有千里吗?曛是什么意思?你是知道的?北风一吹,雁去了哪里?雪纷纷说明什么? 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描绘这些景物吗? 黄云()白日()北风()雁()雪()闭上眼睛,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离别的黄昏,你能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透过它们,你能感受到什么?(黄云多、北风猛、雪大)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出来。黄云满天,日暮黄昏,北风狂吹,雁南飞,大雪纷纷。 如果你在这样的地方,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读:我们仿佛听到北风的呼啸声,那风刮在脸上,寒在心里,读—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纷飞,雁南飞的凄凉 读——送别的黄昏就是这样的凄凉忧愁 读——我们仿佛看到了黄云满天,日色昏昏的忧愁 读——诗人就是这样的天气里送别朋友董大,他虽然忧愁,但却安慰董大说—莫的意思是什么?君指的是谁?结合诗句意思,说说高适对董大说了什么?补充高适的资料: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就连宰相非常赏识他。

别董大(打印)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会拼写“曛”这个字,并能理解它的意思;能区别“已”和“己”;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难点: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凄凉悲苦——昂扬豪壮),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方法:本次课程主要在讲授法的基础上,采取创设情境引导学习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积极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复习以往学过的赠别诗篇,收集一些有名的赠别佳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别董大》 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注释,回答这个问题。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读懂全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听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不会的字词朗读节奏。 (2)齐读第一、二句诗。 读了这两句诗,我们知道这是写景的句子。现在,请同学们用笔把描写到的景物勾画出来,看看作者都写了那些景物,他是如何去描绘这些景物的? (3)黄云?我们平常看到的、听到的的云都是白云或乌云,这里怎么会是黄云呢?大家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千里黄云”中“千里”就是一千里的意思吗? 接下来,这里的“北风吹雁”中的“吹”是什么意思呢?“雪纷纷”又是什么样子呢? (4)到此我们知道了这些字词的意思。看看有谁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色呢? (5)面对着这样的情景,结合诗人的遭遇,想一想诗人此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诗人写景的用意又是什么? (6)学生齐读全诗。 作者在描绘出如此悲壮的情景之后,立即对友人说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诗中的“知己”是什么意思?君又是指的谁? 请同学们结合这两个词意,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7)下面,有谁愿意起来描绘一下全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 大家看,诗人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临别赠言写的多么的鼓舞人心啊!现在我们弄懂了全诗的大意,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齐读全诗。 3.反复思考品读,入境悟情。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要了解诗的大意,更重要的是还要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下面老师来读一下这首诗,大家听一听,想一想诗的意境,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课文。 (2)听老师读了,我想大家对诗人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感受。现在,我们要更深入的体会他的感受。在这样的情境下(播放背景音乐,出示图片),假如你就是诗人,此时送别,你准备用什么话来安慰董大呢?或者你就是董大,此时,你听了诗人的话后心情怎样?又有什么话对诗人说呢? (3)听了大家的回答,老师发现在刚才你们是“诗人”的时候,有同学这样对董大说“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相信我们很快会在见面!”大家想一想,这句话中有怎样的情感? (4)大家看,在送别时,我们有大致两种情感可以表达,一种是我们的依依不舍,另一种是我们的劝慰和激励! 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下这首诗,看看这首诗里有哪些情感?有没有同学刚才说的那些情感呢? 有依依不舍吗?在哪里? 有激励和劝慰吗?又在哪里呢? (5)在介绍背景时曾提到当时高适和董大的遭遇十分相似,他们两人都处在仕途不达的境遇中。大家想一想,在这个时候,这后两句诗除了可看作诗人高适送给董大的离别劝慰之言外,是不是也可把这两句诗送给高适自己呢?如果是送给自己的,这

别董大的诗意

别董大的诗意 别董大的诗意——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别董大的诗意,一起来学习一下。 《别懂大》共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此诗作与天宝六年(747),当时高适在睢阳。这首送别诗别开生面,诗人劝当时不得志的董庭兰不要气馁,只要有才能就会得到社会承认,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知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金子在哪儿都能闪光。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纭”,写送别的情景。千里黄云,日光昏暗,北风吹雁,大雪纷飞。在这样荒寒而又壮阔的背景下,诗人为好友送别。离别在即,两情依依,身怀绝艺的董庭兰还要在这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奔波,诗人自己也是飘泊不定,二人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惆怅,是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的,但是诗人却笔锋一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前边路

途上没有知己,像您这样有才能的人,全天下的人谁不知道呢?这是对友人的宽慰和劝勉,在这寒冷的风雪中无疑飘荡一缕缕暖融融的春意,给友人以温暖,使友人亢奋。 董庭兰在弦乐上有很深的造诣,崔珏曾赋诗赞叹:“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董庭兰会找到知音的。这两句很是豁达,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首诗用白描手法表达对朋友的真挚情怀,没有悲凄,只有豪迈,尤其是末二句能够催人奋进,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别董大的诗意的全部内容,看完之后希望在对大家把握文章中心思想有帮助的同时,还可以调动我们自学、探讨文学作品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祝大家学习进步!

别董大

《别董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整体把握全诗,体会作者表达出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理解这首诗情感的转变,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悲凉之苦,以及诗人对友人的真情,还能懂得在慰籍中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面临着离别。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送别亲人或友人的时候,都会说些什么呢?那么,古代的那些人呢?他们又是怎样送别友人的呢?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或者是你知道的关于送别的诗句,然后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看来大家都学得不错,知道的赠别诗句也很多。那么,今天的这一课,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有名的送别诗《别董大》。 二、整体感知 1.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我们知道“别”即离别、送别的意思,那么诗人要与谁告别呢?题中的“董大”指的是什么呢?(董大:是作者的一位朋友,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在音乐上有很高的造诣。) (2)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作者,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高适这位诗人呢?他是唐代有名的诗人。高适早年家境贫寒,二十岁时曾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归。诗人在写此诗时,正处于四处飘泊,仕途不达,贫困交加的境遇中。而董大虽然是当时有名的琴师,却受到朝廷的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了京城,好友高适就为他送行。下面就一起去看看当时送别的情景吧! 2.读懂全诗,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认真听一遍课文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难读的字词以及

古诗三首别董大

21、《古诗三首》——别董大 一、概述: 1、本课是北京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21课。 2、本课共三课时,这是第三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阅读,初步体会古诗中,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诗句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初步体会古诗中,诗人借助景物描写来抒发情感的方法。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于送别诗的产生背景有了进一步了解。 2、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了初步的了解,能结合课外资料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学生对送别诗中借景抒情的写法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一步进行 点播。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综合运用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各种教学策略,提供大量学习资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设计特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在网络上大量阅读的能力。 五、学习资源: 1、本课是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完成的 2、北京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6单元第21课 3、跨越式资源平台:http://10.116.20.2:8082 4、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络资源及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送别》,说一说:从这首乐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人生自古伤别离,离别时刻每个人都经历过,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别他的好友董大。 3、学生介绍送别董大的背景。 (二)、自学课文,初步体会: 出示自学要求:

《别董大》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作品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困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困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教学理念】设计古诗主题教学,运用诗意语文的构建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 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 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1 ?另叽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 2 ?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设计理念:由古诗词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诗句的博大精深。从而使学生感 兴趣。)

别董大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别董大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别董大》作者是()代诗人()这是一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2、诗的前两句是()描写? 3、诗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描写别时的景物有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答案:1、唐高适送别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 2、环境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担心以后没有人了解你,赏识你。天下人谁不知道你呢?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古诗《石灰吟》 “吟”是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意思是()。《石灰吟》就是赞颂()。 1、《石灰吟》这首诗中最有名的诗句是(),意思是()。 2、在《石灰吟》这首诗中我最喜欢的诗句还有(),意思是说()。 3、这首诗通过赞颂石灰()的精神,表达了于谦也要像()一样,任凭千()万()、()焚烧,哪怕粉骨(),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若等闲”的意思是(),清白指石灰的()。 3、我知道诗中()和()是一对同义词,()和()是描写动作的词,我还能写出“若”的同义词是()。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阅读训练 1.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___。作者是( )朝的著名诗人__。(3分)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4分) A.送别诗 B.弃妇诗 C.宫怨诗 D.爱情诗 3.这首诗的前两句写______时节,_________________的情境(4分)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结构上看是本诗的__ ____ ;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4分) 朱熹《观书有感》阅读练习及答案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是写(),是借景写理的诗,所以人们称这类诗为()诗。(3分)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中的理是由塘而(),见()觉清,由清思源,自然天成。(2分) 3、“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5、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6、《观书有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这首诗以_____的手法,借__________的形象来壁喻__________。这首诗告诉我们,

别董大 (2)

别董大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诗词赏析:高适《别董大二首》

诗词赏析:高适《别董大二首》 别董大二首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注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创作背景 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宝六年)春天,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 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今河南省 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赏析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 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 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 送别的对象是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 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 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 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 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 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 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 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 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 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成长博客博客教育博客

《别董大》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有不舍的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指名读。

别董大

1、别董大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别董大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教学说明】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教学准备】以卡书写辅助教学的其余几首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照例进行班级的课前热身操——古诗词推介会 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一句话小结诗词推介会,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的一首送别之词。(板书:别)从这这首词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大善古琴,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五年级《别董大》测试题(含答案)

五年级《别董大》测试题 一、单选题(共5道,每道20分) 1.“天下谁人不识君”中“君”的意思是( ) A.君主、皇帝 B.诗人自己 C.敬辞,称对方 D.君子 答案:C 解题思路:本诗是诗人为送别友人董大而作,后两句是诗人对友人的勉励之词,所以“君”指的是董大。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字义理解 2.下列对“知己”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知的朋友 B.酒肉朋友 C.互相理解、欣赏 D.志同道合的人 答案:B 解题思路:“知己”即相知好友,彼此了解、理解、赏识且志同道合。因此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词语释义 3.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 ①黄云;②雁;③雪;④白日;⑤北风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答案:A 解题思路:略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 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慰和鼓励。 B.诗人高适是以写边塞诗闻名,所以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 C.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北方冬天日暮黄昏,大雪纷飞的景象。 D.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广阔的胸襟和真挚的感情。 答案:B

解题思路:边塞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作。这首诗的题目是《别董大》,其中“别”是送别的意思,虽然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北方苍茫壮阔的景象,但诗人是以苍茫壮阔的景象来营造阔大的氛围,为后两句激励友人作铺垫。由此可知,这首诗是一首送别友人的送别诗。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 5.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的情感不同的是( )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答案:D 解题思路: 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夸张的写法写出了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无限留恋之情。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和告慰。 D.“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情。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诗文理解

《别董大二首》高适.拼音版

别bi é董d ǒn ɡ大d à二èr 首sh ǒu 【唐t án ɡ】高ɡāo 适sh ì 千qi ān 里l ǐ黄hu án ɡ云y ún 白b ái 日r ì曛x ūn ,北b ěi 风f ēn ɡ吹chu ī雁y àn 雪xu ě纷f ēn 纷f ēn 。莫 m ò愁ch óu 前qi án 路l ù无w ú知zh ī己j ǐ,天ti ān 下xi à谁shu í人r én 不b ù识sh í君j ūn 。 六li ù翮h é飘pi āo 飖b ǎn 私s ī自z ì怜li án ,一y ì离l í京j īn ɡ洛lu ò十sh í余y ú年ni án 。丈 zh àn ɡ夫f ū贫p ín 贱ji àn 应y īn ɡ未w èi 足z ú,今j īn 日r ì相xi ān ɡ逢f én ɡ无w ú酒ji ǔ钱qi án 。 【作者简介】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注 释】 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

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色,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京洛:长安和洛阳。 【白话译文】 千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沉,北风送走雁群又吹来纷扬大雪。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就像鸟儿四处奔波无果只能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鉴赏】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别董大(课堂实录)(2)

《别董大》课堂实录 师:同学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上一堂课,希望通过这节课可以和大家成为好朋友,大家愿意接受我这个大朋友吗? 古代诗人总是以诗会友,既然我们已成为朋友,那咱们也来以诗助兴,来一个背诗比好吗?咱们来背一背与“朋友”有关的古诗。(生自由背) 刚才大家背了不少关于朋友的古诗。的确,友情是一个从古到今永恒不变的话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一单元的古诗诵读,这是唐代诗人高适写的一首诗。看老师写课题。(板书:别董大)谁能说说这“别”是什么意思? 生:分别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谁知道董大的身份? 生:董大是唐朝时期著名的琴师,与高适是好朋友。 师:高适曾写过两首《别董大》,但几乎所以的教材选用的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这首《别董大》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现在大家赶快放开声音朗读全诗四遍,前两遍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要求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努力把全诗读通顺,注意朗读的节奏。(生自由读)师: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大家可要听清楚了,看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把诗句读通顺了。 生:(读) 师:你读得很自信,“白日曛”的“曛”读得非常准,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吗?(生领读,然后问:谁还想读这个词?点几名

学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这首诗? 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畅,“北风吹雁”的“雁”咬得可准了,谁也来试试读读这个词?(点几名学生读。) 师:这个词谁会读?(出示“莫愁”,点几名学生读。) 师:“不愁不愁,”你们表现得这么好,这么快就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我“不愁”啦。 师: 一首古诗不仅要读得通顺,而且要读得有味。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古诗,注意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 师: 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是呀,要读出诗味,就应读出诗的节奏,声音要有高有低,语调有轻有重,语速有快有慢。能学着老师读一二行诗吗?(师读后让生读并评价。) 师:1.云够黄,也够多,足足有千里。 2.好猛烈的北风啊,在呼呼地刮着。 3.好一个“北风吹雁”,冷冷的北风吹走了一只只大雁。 4.“雪纷纷”,太突然了,下起了好大的雪呀。 师:谁再读三四行?(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在问天下谁“不识君?” 师:看,这么短的时间,咱们朗读古诗就能字正腔圆,一板一眼,

别董大的诗意和译文

万里黄云遮天蔽日,天气阴郁。 北风吹走了大雪。 别着急,前方的康庄大道上没有知己。 世界上还有谁不认识你? 这就像鸟儿只会伤害自己,自怨自艾。 他们离开景洛已经十多年了。 有勇气的人是贫穷的,愿意的,但他们今天见面时却付不起酒钱。 “别东打儿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一首组诗,这两首诗是高师和董达久别重逢的离别之作。作品勾勒出离别时阴冷的风景,展现了诗人当时处境艰难,但并未消沉放纵,既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告别,也展现了诗人豪迈豁达的胸怀。 唐代送别诗中,那些伤感缠绵、缠绵缠绵的作品感人至深,但另一种慷慨大方的挽歌、发自肺腑的诗篇,以其真挚的友情和坚定的信仰,为八桥的柳色、围城的风雨,描绘出另一种豪迈健康的色彩。 高师的“别洞大”就是后一种风格的好作品。 黄昏的夕阳把万里云变成了深黄色;北风刮得厉害,雪下得很大,雁飞南去。不要担心前方的道路上没有知己,世界上还有谁不认识你呢?就像六只小鸟摇摆自怜,离开经络十几年。有勇气的人是贫穷的,愿意的,但他们今天见面时却付不起酒钱。

公元747年春(唐玄宗天宝六年),官臣方毅被逐出朝鲜,门卫董廷兰也离开长安,时值冬季,高师在绥阳相遇(故地址在河南商丘县城南),高师写了两首别东大诗。 唐代送别诗中,那些伤感缠绵、缠绵缠绵的作品感人至深,但另一种慷慨大方的挽歌、发自肺腑的诗篇,以其真挚的友情和坚定的信仰,为八桥的柳色、围城的风雨,描绘出另一种豪迈健康的色彩。高师的“别东打儿歌”就是后者的一首佳作。 这两首送别诗写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石在绥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钢琴家董廷兰。唐代胡乐盛行,很少有人能欣赏到里拉这样的古乐。崔觉有诗云:“七弦五音寒,这门艺术自古难相识,唯有河南宅律一直怜悯董廷兰。”这时候,高石也很失落,到处游手好闲,经常处境不佳。然而,在这两首告别诗中,高适以开放的胸怀和豪迈的语气,使告别演讲激情澎湃,催人奋进。从诗的内容看,这两部作品应该写的是高师与董达久别重逢,短暂聚会后分道扬镳。而且,他们都身处困境,贫贱交汇有其深厚情怀。 第二首诗可以这样理解。第一首是豁达的,写下离别、扫除后顾之忧的老调,气势恢宏,堪比王波的“中国有友谊,天仍为邻”的情景。“万里黄云在白天,北风吹雁雪。”这两句话,用内心的真情,写出离别的心情,这样才能深刻;用宽广的胸怀,描绘眼前的风景,才能

送别诗——《别董大》

送别诗——《别董大》 《别董大》原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 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 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 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别董大》作者简介高适(700?—765),汉族。 盛唐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大二首》意思-赏析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别董 大二首》意思|赏析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赏析 作者:佚名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二首》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两首送别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当时高适在睢阳,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两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从诗的内容来看,这两篇作品当是写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

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而且,两个人都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贫贱相交自有深沉的感慨。诗的第二首可作如是理解。第一首却胸襟开阔,写别离而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雄壮豪迈,堪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情境相媲美。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可见他当时也还处于无酒钱的贫贱境遇之中。这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