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一)

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一)
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一)

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一)

一、科学技术中的人文价值代写论文与科学教育中的人文教化功能

如果从工具和目的的维度来讨论科学技术价值的话,科学技术就既具有工具价值,也具有目的价值。科学技术的目的价值,首先表现为科学技术是人所创造的,它体现了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同时还表现为科学的求真是人的一种终极价值追求。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决定了科学教育是具有人文教化功能的。

求真是人类的一种深层的精神需要,科学技术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种求真的活动。人们从科学技术活动中所获取的不只是物质与功利,更为根本的还是这种“发现真理的愿望”的满足。求真,它与求善、求美一起,历来是人们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终极价值。人们将它置于一切价值之上,使之居于价值体系的最终端。人为了实现这种价值目标可以牺牲、抛弃其他一切价值,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就向世人宣称:“我抛弃世人所热衷的宝贵尊荣,只希望知道真理。”在科学发展史上,西班牙医生塞尔维特因发现心脏之间血液循环而被宗教裁判所判以火刑;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而被活活烧死;俄国电子学家李赫曼为进行雷电试验而被雷电击中;我国的彭加木、蒋筑英等科学家为科学而殉职等等,都充分证明了这种终极价值之追求。

正因为科学、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终极价值意义,科学活动也因此而具有了把人导向人生最高境界的作用。“一切道德、科学连同宗教和艺术都是同一枝树上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走向都是为着使人类生活品格趋于高尚,把它从单纯的生理上生存的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1〕这种导向的作用之产生不仅在于它在价值上指向于人的终极目的,还在于人生的智慧是真善美之统一,它也离不开科学的知识和真理。人生智慧与人的其他智慧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和认知上的共性。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欲知人不可以不知物。而当代人所要达成的更是一种“广大的、整合的、和谐的”人生境界,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境界与人生哲学,如果没有一种对于世界、宇宙的深厚认知和恢宏的识度作为背景,也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在我们思考如何赋予科学的发展以强有力的人文导向时,当我们研究教育怎样在一个科技权威的时代中,塑造完满人格,使他们不致沦为科技的奴隶,而能以人为本地驾驭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得以全面回归人自身时,加强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人文教育固然是十分重要的,而内在包含于科学技术自身的人文意义、人文价值的教育也应被视为当代人文教化的重要内容。

二、科学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历史考察及提供给时代的启示

关于科学教育的人文教化功能从“五四”时代就开始进行论争,出现了诸多论点。其一,科学教育能增强智力。任鸿隽说:“科学于教育界上之重要,尤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2〕丁文江说:“用科学来训练人的意想,则意想力愈增;用经验来指示人的直觉,而直觉力愈活。”〔3〕其二,科学有益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王星拱认为,“科学之所以有益于审美,乃因美的要素为秩序与和谐,而这两种性质在科学中发展得最完备”〔4〕。其三,科学有益于培养德行。王星拱说:“科学能使人深辨道德是非,明了人生的因果,增强责任心,努力种善因,求善果,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5〕其四,科学有益于改良人生观。任鸿隽指出,“科学既可通过促进物质文明间接地改良人生观,也能通过教育和训练直接产生出各种高尚的人生观。研究科学的人,都有一种猛勇前进、尽瘁于真理、不知老之将至的人生观;科学探讨的精神,可打破一切偏见私意,使人心胸开阔、目标远大;研究科学的人,事事都要求得一个理由,不惮与前人的名论或社会成见宣战”〔6〕129-130。

当然,也有人文主义者贬低科学的人文教化功能。其主要表现有:第一,否认科学教育与人格修养之间有必然联系。张君励认为,“求真并不必然会爱真。况且有些科学家并不承认科学有真理。理智的诚实这种美德也并非科学家所独有”〔6〕105。第二,科学教育的过分发

达会妨碍人格的健全发育。张君励批评科学教育有很多流弊:“若学生脑中只装满因果学说,几忘人生的意志自由;时时以分析为手段,在显微镜中过生活,致人心思流于细节而不识宇宙之大;为应付求职谋生,片面的手艺教育,会妨碍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6〕105第三,科学过分发达会助长道德堕落。吴宓认为,“以科学发明的物质之律施之于人事,则‘理智不讲,道德全失,私欲横流,将成率兽食人之局’。”〔7〕这些观点在当时是那么的呼风唤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被时代所抛弃。

那么怎样通过科学教育来培养人文精神?陈独秀、胡适一再强调,中国人的人生观还不曾受科学的洗礼,科学的势力还不能扫除那弥漫全国的乌烟瘴气,所以,人类今日最大的责任与需要是把科学应用到人生问题上去,就是要拿科学做人生观的基础,拿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做我们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方法。胡适主张用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人种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各门科学知识帮助人们树立新的宇宙观、自然观〔6〕25。蔡元培则要求学生在科学课程修习中增强道德修养:其一,通过实验辨明是非,不欺人,不被欺,养成诚实的态度;其二,通过重复多次的实验,养成勤劳之习惯;其三,在科学研究中克服困难和障碍,坚持真理,养成“勇敢”的品质;其四,在科学研究中,摒弃私见,平等待人,养成爱心〔8〕。

事实证明,科学与人文是相融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内在的同一性。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科学与人文是共生互动、相同互通的,有以人文导向的科学,也有以科学奠基的人文。现代人文教育是针对科学技术发展而造成的对人性束缚和扭曲而提出来的,追求生动性和个性化。它主张通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来形成一种对社会发展起校正、平衡、弥补作用的人文精神力量,从而培养具有完整健全的人格的人。

最新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常见的几种方法 宝塔区中石油小学龚增杰方法是在任何一个领域中的行为方式,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的总和,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手段。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是指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针对小学科学课堂的种种现象,以及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我归纳总结出在新课程标准视野下,科学课实施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是科学的,必须符合科学教育的规律,符合学生的任知规律。 ----主体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活动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须有利于学生各种探究活动的开展。 ----过程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必须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过程的体验。 ----创新性原则教学方法的确定,应当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创新,重视创造出一些与传统教学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依据的特征 ----具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教学方法是实现活动目标的手段;

----体现师生共同参与,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体现多种方法的综合施教,一个活动主题,往往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利于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体现开放性,很多方法的实施,都不是单独在课堂上可以完成的,校园、社会、大自然才是学生们活动的更广阔的天地。 三、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新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整合、总结、归纳如下: ----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拟创造法。 (一)探究发现法:探究发现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探究发现过程的活动一般包括以下过程:(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3)指导学生分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和开发自然界的“胜利”,科学主义、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人文主义、人文教育、人文文化相比,已成为主流,在当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变的严重不协调,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对深层的矛盾。面对在许多情况下人文精神可怕的完全缺席,无论是科学工作者,还是人文学者,都应树立使科学与人文双赢和交融的目标。本文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研究背景出发,探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现状,并且分析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对策,最后展望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前景。 关键词:科学;人文;融合 科学与人文源远流长。它们都是人类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本身有着深刻的关联。充分认识和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联,消除两者之间的分离和对立,促进其相互融合,无论是对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或是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全面进步,还是对于人自身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科学与人文融合研究的背景分析 1.1理论背景:17世纪以来,在牛顿一笛卡尔的思想模式以及培根的科学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机械论科学观把世界乃至整个宇宙视为由彼此孤立的客体组成的毫无生气的世界图景,与其相对应,科学则被视为纯客观的知识,科学活动被视为与价值无涉的求真活动,由此,事实与价值被割裂开来,工具理性失去了价值理性的引导和规范与此同时,由于自身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使科学理性倍受推崇,自然科学获得独尊地位,人文科学或人文学科却因不能创造出有力的“实际成果”而逐渐遭到积压和吞曦。直到维也纳学派提出“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科学与哲学彻底分裂,表明了科学与人文的彻底分野。但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上的三大发现使得机械论世界观被打破,辨证的、普遍联系的世界图景得以形成,尤其进入2侧世纪以来,随着量子力学、宇宙科学、系统科学以及生态科学的兴起,整体的、综合的、动态开放的系统观念的提出则进一步表明在有机整体的复杂世界,系统的各元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科学的认知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人的因素、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被看作是科学的重要因素,人文价值因素是内涵于科学的。同时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在某些研究层面上相互渗透、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的趋势,尤其是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对某些极致问题的看法(如宇宙多样性)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摘要:文化的进步要求,必须对全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文化价值的衡量和计量,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也是科学计量学的重大课题。本文是就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计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如何加强计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内容经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计量措施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挖掘计量文化内涵,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1 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了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计量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音乐和计量单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音乐。音乐中的音调等规定称为“音律”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中有记载,舜继承帝位之后,到各地巡视,他来到泰山下的岱庙,为了安抚百姓,协同四季之日月,统一了律法,又下令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把度量衡和音乐中的音律联系在了一起。可见音乐和度量衡关系的密切。基于中国的文化特点,许多典故被概括为成语,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成语有:鼠目寸光,毫厘不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入木三分、一落千丈千里、迢迢一日千里等与其他计量单位有关的成语有五光十色、分秒必争、五彩缤纷一刻千金等。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中涉及计量单位的为数众多。李商隐的《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计量单位的妙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唐诗增色不少。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耸入云天,熠熠生辉的巨树。那么计量文化就是它充满智慧的一个枝杈。在学习计量知识的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 作者:燕春培(学号:2011202048) (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学院,2011级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摘要:作为人类文明动力的科学技术,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越采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并大大减轻劳动强度,使人能够从“奴隶般的劳动分工”中解放出来,越来越远离一般动物界,实现人之为人的物质生活;同时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不断完善提供思想基础和知识文化背景。但是,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确立以人为本的正确科学技术人文价值基准。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人为本 随着知识经济的临近,科学技术的经济价值已被人们深刻认识。然而,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史,科学技术的价值功能绝非仅仅是经济的,也不仅仅是军事与政治的,它不断推动着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人类文明进步。 然而,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科学通过技术应用进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与人的关系问题逐渐成为理论探讨的热点。乐观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质量的提高,科学技术的正面价值超过其负面效应,对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不应怀疑;悲观主义则持相反意见,担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核武器膨胀、克隆人种等等严重问题,已经使人类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在某些国家,一段时期以来,悲观主义的论调曾经占了统治地位,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价值受到了普遍的质疑。 新世纪到来之后,这一问题丝毫没有缓解的迹象,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的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生活资料,日子越过越舒服;另一方面,环境污染、战争威胁、道德危机等等也确实存在,令人不得安宁。科学技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究竟有多大积极意义?科学技术究竟有没有人文价值?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科学技术给人文价值带来的正面影响 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正面影响是无可置疑的。马克思认为,人首先必须吃喝穿住。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首先,科学技术在物质层面的人文价值表现在: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物质生活资料,人类的物质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物质消费水平越来越高,人们正在越来越远离人类由以产生的动物界,从而凸显出“人”的存在与价值。[1]人类物质消费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也就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不仅如此,科学技术在创造各种物质财富的同时,极大地减轻了人类的劳动强度,使人能不断地从“奴隶般地服从”劳动分工的悲惨状态下解放出来。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类解放包括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的含义。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经历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到“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再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三个发展阶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物质手段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劳动谋生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物质手段的进步与人自身解放的高度一致性。 其次,科学技术不但用其创造的物质财富造福于人类,其本身还有巨大的精神价值,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黄云雷)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科技的创新,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一重要理论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决策者在新时代中就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以及如何安排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如何定位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存在着不小的争论。有的学者援引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大会上提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为理由,试图向广大人民宣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财富的学说。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学说看似很有说服力。但是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科学技术是排除在人类活劳动之外的一种特殊的物化劳动,它在生产过程中绝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它的产品上而已。 首先,按照马克思所提出和创立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理论判断,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学技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学技术具有非独立性,一般要渗透到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要素之中,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不变的资本,所以,科学技术就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过是转移旧价值的手段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从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既然属于意识范畴,它必然是依赖于物质的。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最常见的是依赖于人——转化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机器工具上。意识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通过指挥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反作用于物质。科学技术的威力通常由高级劳动者和先进的机器发挥出来,以更少的劳动耗费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正如科学家建立电磁感应理论并以此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促进相关技术的提高,逐渐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实现了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以电力为动力带动各种机器,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有的学者紧紧抓住这一点,以此为依据,说明科学技术创造了价值。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首先,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总结经验,观察实践以及大胆猜测中得出的科学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包含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源泉只能来自人类劳动,确切说是科学工作者和高级技术工人的辛勤劳动。由于这种劳动更多是脑力劳动,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得出了是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错误结论。在某种意义上看,科学技术更像是一种不变资本,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不会大于开发这种科学技术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价值。那么如何解释社会中某种科技创新迸发出的力量(或者说其“创造”的价值)看似远大于开发其成本这一现象呢?看似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从哪里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视角更准确。我们知道,一项科技的开发创新,往往是由具备较高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完成的,那么将这些人从孩童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其中就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包括教师为他们提供教学服务,书商为他们提供各种教科书,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等等。这样的人类劳动统计起来数目将是巨大的。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一项科技的开发于创新,往往是在其较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比别人看起来更容易成功,那

科学教育的价值

科学教育的价值 科学教育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人文价值,这种人文价值主要表现为理性精神和规范意识、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公平精神与平等意识、开放精神与独立意识。当前的科学教育改革应重视这种人文取向。为此,科学教育应有开放意识,注意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科学源头的生活世界和科学研究的原生世界。 对于科学教育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即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无关。但也有人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发展相关联,提出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之中。无论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合模式,还是德育工作的“渗透”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即有一个先在的预设,认为“价值与事实”分离,科学与价值无关。但是,当我们走进科学研究世界内部再来审视科学教育的问题时,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观,给人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视界的变换给人带来的是新的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不仅具有功利性价值,而且蕴含人文价值。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较,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人文学科不能替代的。科学教育中的人文资源是构建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最初认识到的或最看重的是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希拉里·普特南说:“科学在一般文化中的崇高声望要极大地归功于科学的工具性的巨大成功。”科学及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

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恩·卡西尔则将科学的精神价值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说:“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恩·卡西尔之见固然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在的精神资源是丰富而具有特质性的。 科学教育是否具有人文价值,具有什么样的人文价值,能否实现它的人文价值,其前提性的条件是能否认清科学中的精神价值。科学中的精神资源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理性精神与规范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公平精神与平等意识;开放精神与独立意识。 理性是科学的灵魂,理性根植于人性之中,古希腊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面对自然界,人的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巴伯指出:“在人类社会中,科学的幼芽扎根于人类那根深蒂固的、永不停息的尝试之中,试图靠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活动来理解和支配他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在巴伯看来,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即只有当理性运用于经验的目的时,科学才存在。科学的理性使人类开始从对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好奇心是幼儿内在生命本质的展现,正是好奇心驱使着幼儿去探索求知。幼儿在有关科学领域的探究和学习,往往受到好奇心和兴趣的直接驱使,可以说好奇心和兴趣是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基本前提。针对幼儿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从培养幼儿爱科学、学科学,激发幼儿探索科学活动的兴趣入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观念。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例如,金秋时节,向日葵成熟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田间观察向日葵,让他们在观察中有所发现。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为什么向日葵的花盘总朝着太阳?”让幼儿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对向日葵的果实进行观察,幼儿会发现原来向日葵的果实就是我们平时吃的瓜子,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向日葵的欲望。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春天来了,我便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这时候,有几个孩子发现了蜗牛,他们高声地喊了起来:“我找到了蜗牛!我找到了蜗牛!”其他孩子立刻一窝蜂地围了过去,于是,我把蜗牛请到了班里,先请幼儿观察蜗牛的样子,并让幼儿说一说它的眼睛在哪里、嘴巴在哪里等等,然后建议把它养起来,紧接着又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蜗牛喜欢生活

在哪里?它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蜗牛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等等问题,先让幼儿自己观察、猜测,再让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然后带到幼儿园分享交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对蜗牛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最后,我们要迅速作出反应,调整教育策略。如夏天雨过天晴,有时小朋友会高兴地叫起来:“快看,天上有座彩色的桥。”按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才是学习的时间,以前教师会忽略幼儿偶发事件中提出的问题和想法,现在教师能及时抓住偶发性活动的契机,不嫌麻烦,立足幼儿的日常生活,重视随机引导,及时果断地处理偶发事件,告诉小朋友:“那不是桥,是彩虹。因为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的,太阳光照到这些水雾里,小水滴会把太阳光的七种颜色折射出来。”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40年代就说过:“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 我们的幼儿园种了很多的花和树,我经常带幼儿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当幼儿投身于大自然怀抱观察和认识事物时,启发他们提出问题。秋去冬来时,我引导幼儿进行常青树与落叶树的比较观

论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整合的必然性

论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整合的必然性 【摘要】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整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人全面发展,更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数学教育;科学价值;人文价值;整合 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素质的培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由分野到整合,并呈现出以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整合形态出现的趋势。 1. 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数学教育存在不定期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大多数教师传给学生的是充满科学的“业”,而没有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道”,作为数学工作者,我们不要忘记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和生活气息,让数学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作用。在数学教育中多一些“科学人”而且是一个“文化人”。多年以后,知识可以忘却,但根植于科学知识中的文化将让学生受益终身。应当指出的是。上述问题已在新一轮的数学教育改革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具体可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国关于“发展性领域”与“知识技能领域”的区分。 2. 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整合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我国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数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功能是工具性功能、育智功能和自我完善功能的统一体。数学教育的价值现在可以通过数学的思想的精神提升人有精神生活,培养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生产技能、既有明确生活目标、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能创造、懂得生活的人。素质教育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 数学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道德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实践证明,单纯地强调数学教育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是对数学教育的削弱,对人的精神品格的形成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统一于科学文化这一范畴,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产在数学教育中应有意识地注重深究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 3. 数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数学教育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体系性,逻辑性和系统性,把数学教育的价值仅仅局限在知识层面上,而忽视了文化价值,其功效只能是有限的,数学教育弘扬科学精神的一面是毋庸置疑的,但揭示其中的人文意义,则往往易于被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暴漏出它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映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深刻矛盾。因此,我们怎样认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学技术;人文;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积极影响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提升。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人们都感慨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便利。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消极影响 虽然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影响,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在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环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极具增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等现象俨然说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资源短缺: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需要我们去合理的规划利用,否则资源就会枯竭,现在人类已经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合理利用资源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

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 对于数学教育,时下人们谈论较多的是它的人文价值。这的确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实践,却似乎有点冷落对数学教育科学价值的研究。这是否表明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在理论上已经清楚、在实践中已经解决了呢?笔者认为并不尽然!在数学教育实践中仍需要加强对学生科学意识、科学观、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加强数学与科学的联系;在理论上仍需要澄清数学课程中数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这里的“人文性”是指数学教育的人文性,而不仅限指数学的人文性)的关系,确立数学课程改革中的“数学科学价值”定位;等等。本文主要探讨数学的科学价值、数学教育的科学素养价值和数学教育的“数学科学价值”。 一、数学的科学价值 数学的科学价值,是指数学对自然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数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在本质上越来越凸现出与(自然)科学的区别,数学也就从科学中分离出来,自立“门户”,自成体系。然而,这种分离并不是数学与科学的割裂,而是表明数学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军事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科学,还涉及技术、经济建设乃至社会的许多领域。特别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数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科学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 数学对于科学的价值,表现在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的许多方面。如果从数学的要素来看,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应用数学知识是最为直接的,也是最为广泛的。这从天文学的发展可以窥其一斑。哥白尼在提出日心说时,并没有多少观测证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一些结果还不如原来的地心说准确,正是他依据数学的理论、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新的天文学理论;开普勒则进一步在天文学上应用数学,他利用第谷、布拉赫的大量观测数据,通过大量的计算和数学分析工作,其结果使得他抛弃了从古希腊人开始就一直认为行星具有圆形轨道的观点,从而建立起新的行星运行

人文科学概论

一、填空题 1、近代以来,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曾长期存在着“”与“人文主义”两种传统既相对立而又互动互渗的格局。 2、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强调的学术精神和治学原则,认为做学问也就是做人。 3、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人文思想家追求的事业理想与人生使命。 4、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兵法修,……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5、白居易说,“言者心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文科学家认识世界体验人生的重要方式,但是“秀才不出门,”也并非怪论。 7、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实,使人们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即现代民主政治、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必须有相应的作支持,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8、人文科学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精神世界需要的科学,它的价值与功能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一种,其次才是物质形态和工具形态。 9、中国哲学对于道德的追求更看重“内省”、“感化”和“”。 10、如果说“继承”、“回归”是历史学的形式特征,那么“”、“革新”则是历史学的内在灵魂。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我们将专门照看人类心灵的精神探索活动,以及由这些精神探索活动所产生的系统化观念、知识与理论,称之为。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科学 D、历史学 E、古典学 2、人文科学是一个以为特征的,对真善美作永恒追求的世界。 A、理想性 B、物质性 C、完美性 D、功利性 E、超越性 3、“文学作品论”以文学作品的等为研究对象。 A、语言 B、阅读 C、价值 D、形象 E、体裁 4、人文科学家反对一切形式的,在人文科学家看来,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精神文化与历史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A、历史主义 B、种族主义 C、文化中心主义 D、文化沙文主义 E、普遍主义 5、人文科学家承认人的正当欲望和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所以人文科学家也提出过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导论姓名:黄世江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计0901 学号:200948490103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摘要: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学习。 关键字:数学教育文化价值科学数学与现实社会数学思想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数学与现实社会发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但由于数学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更因为它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姜伯驹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过去的认识,现在应该加上另外两句:“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最后取胜的法宝。”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价值和其中的乐趣,如: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审美;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等。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同时也要注重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下面我就想粗略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古代,古人们称作算数。而数,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的起点。数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相对完整的体系。数学的演进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人类社会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习比过去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科学在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发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是体现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实现数学价值的必然选择。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文与科学的关系 摘要:作为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两种方式,科学与人文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话题。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人类也为社会的高速发展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征服了自然,却成了自己所创造机器的奴隶。随着西方现代化过程的逐渐完成,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角色日益引起不少思想家的担忧和反思。为此,形成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科学和人文既有现阶段对立的一面,也有别人本源和终极意义上的一致性的一面。理清科学和人文的概念及其关系的历史演变,尽可能的减少这种分裂对立的负面影响,倡导两种文化之间更加广泛的对话,更加宽容的理解,更加融洽的合作,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文: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以此来改造其他文化。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人文主义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科学主义。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人文主义思潮还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具有科学性。 但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哲学要科学化,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惟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事实上,科学哲学派别自始至终也未建立起它所要追求的科学的哲学这一目标。这就是说,科学主义的做法失败了。与此相反,人文主义也总是强调以“人的精神追求”的标准来改造科学,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但是,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劲形势下,人文主义反对科学的这一观点是有局限的。 于是,出现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即科学主义的人文化,通俗地说,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视为人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在科学主义影响下,人文主义思潮渗透着科学主义思潮,即人文主义的科学化,通俗地说,人文主义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且以科学的标准来努力改造自己 。 由上可以看出: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 人是通过改造自然获得生存的资本,也是通过改造自然创造丰富的物质文化成果,从而改变生存环境和条件提升人本身的。“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两种历史都因为人的参与而相互有意义。人

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b16308390.html, 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 作者:张潇文 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23期 【关键词】绘本;科学教育;数学教学活动;教育价值;应用; 注意事项 【中图分类号】 G6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23—0111—01 一、绘本的教育价值 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学习的五大领域之一,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对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教学资源以及条件的限制,幼儿无法直接通过亲身观察、动手操作来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因此,绘本成了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绘本因其形象性、生动性、贴近幼儿生活的特点深受幼儿喜爱;另一方面,绘本内容的知识性以及科学性的特点,使其在幼儿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因此,以绘本为载体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有机地融合了绘本的趣味性以及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适用性。 二、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主要包括科学探究与数学认知两个方面。因此,本文从数学教学以及科学探究两类活动中探讨绘本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1.绘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3-6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借助于对事物的操作或表征来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指南》中强调,要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利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来学习数学知识。而绘本将数学知识以故事或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帮助幼儿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如老约翰绘本馆的《世界上最帅的猪》(多种数数)、《各国的早餐》(分数和分配)、《时间的故事》等绘本,将枯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丰富的画面、有趣的故事相结合,不仅符合幼儿形象化的思维,也能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 2.绘本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应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幼儿全面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科学世界所具有的奇幻、神秘、多姿多彩的特点,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然而科学知识又是复杂神秘的。因此,在组织开展幼儿科学探究活

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解

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解 作为现代大科学体系中的两在分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人文科学,什么是社会科学,两者关系如何,有何联系,区别又在何处。 一、对社会科学的理解 对于社会科学,我们常常简单地把其执行看作是关于社会的科学。人们对于社会的理解是非常早的事情,不可否认,有了人和这会,就有了对社会的认识,但是这里所说到的认识只是经验意义上的,在过去那种是专制性的、等级制的贵族和军事社会中,真正的、客观的社会科学研究既不可能也不需要。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是一种近代性的学科,并非自古以来就有的。 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是近代社会结构化的产物,是适应大工业生产、城市等大规模社会结构的管理需要而产生的。 社会科学的主要学科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近代才得以形成的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所研究的并非常识意义上的社会或社会整体,而是市民社会以及以市民社会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 客观性是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但是,社会科学的客观性与自然科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社会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价值中立的态度。所谓价值中立是指,一旦社会科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选定了研究课题,他就必须终止使用自己的或他人的价值观念,遵循所发现的资料的指引。 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过程是抽象性的。正另存为存在社会事实与人的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交融,社会科学作为科学,其语言和概念必定是普遍的、概括的,具有超越于具体经验的一般性。 二、对人文科学的理解 人文科学,发源于古希腊的“潘迪亚”传统,换言之,人文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民教育思想、完人教育思想,或所谓“古典文科教育”。人文科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人文科学通常被称为是“关于人的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科学”【1】,它的研究对象也可以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人文世界”【2】。“人文世界”是迥异于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的属于价值和意义的世界,它在本质上说是“拟人主义和人类本位主义”的【3】。 人文科学的主要学科就是传统的文史哲一类的学科,它们的研究对象是区别于自然世界、社会世界的人文世界。这里所谓的世界并还是实体意义上的,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或者说,就是由特定学科所把握到时的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方面,是一个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意义的理解。这是由人世界的精神性和价值性所决定的。人文世界的这些特性决定了仅仅对一种人文现象作出因果式的、外在的说明是不够的。 三、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系 在学科演化和承续的意义上,可以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从时间意义上说,自然科学在十四、十五世纪才进入整理和分析材料的阶段,社会科学的独立则是十九世纪中期的事了。除了时间关系,这种母子关系更主要地体现在人文科学的价值意义上,体现在人文科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怀和包容,当然也包括责备和期待。在常识意义上,自然、社会。

浅谈小学生科学教育方法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如何教授好小学的科学,这是很多老师想要知道的,本文从教师的教授方法和校内外资源在科学中的应用两个方面来介绍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以此帮助老师们在科学教育中找对教育方法和方向。此外也让老师们更进一步的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实现这一目标呢?这是每一个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一、创设问题,广泛阅读 人的创造始于问题,创造意识,创新精神起源于问题意识。传统教育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问题的需要在这种教与学的模式中被扼杀、泯灭。学生探究问题需要得到满足必须具有特定的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教育方法。教师们要实施“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广泛阅读的策略”。教师不断地提出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科学的动机,激发起旺盛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广泛地阅读。广泛阅读是自主学习与探究的基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教学生阅读的方法,经过实践锻炼,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速读的技巧,知晓自己每分钟默读速度,学会采用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形式增大信息量。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质量,拓宽了阅读的范围。广泛的阅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采用自制资料卡片的方法学会搜集、筛选、储存和有效运用资料信息。学生在这种自主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同时也掌握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等从事研究的方法。 二、引导兴趣,主动参与 科学教育实效性大小的决定因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愿望和 参与的程度,即内驱力强还是弱,“兴趣是形成内驱力的主因”依据这个规律,教师们可以采用寻找身边的典型,介绍同龄少年科学迷的事例,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观看科技影视,阅读科技书刊及会见科技工作者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情趣,并引

自然辩证法讲义之论科学技术价值

科学技术的价值 经典回顾 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形而上学的观点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恩) 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恩)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马) 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 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末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从一种真正的专制,而不管社会组织怎样。想消灭大工业中的权威,就等于想消灭工业本身,即想消灭蒸汽纺纱车而恢复手纺车。(恩) 为了抵制罢工等等和抵制提高工资的要求而发明和应用机器。(马) 科学及其应用,……在它们进入劳动过程的一切地方,它们都表现为被并入资本的东西。……但是,在机器上实现了的科学,作为资本同工人相对立。而事实上,以社会劳动为基础的所有这些对科学、自然力和大量劳动产品的应用本身,只表现为剥削劳动的手段,表现为占有剩余劳动的手段,因而,表现为属于资本而同劳动对立的力量……(马) 1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科学是潜在的生产力 自然科学理论并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活动中,它必须通过技术的中介作用才能作用于生产过程。 马克思称自然科学为一般生产力。 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 技术又分为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 技术科学是介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各种现代学科群,揭示同类技术的共同规律,但并不能完全解决某一生产部门的实际问题。工程技术则更接近于生产,为生产提供具体指导。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 霍克海默《批判理论》: 不仅形而上学,而且还有它所批判的科学,皆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后者之所以也复如是,是因为它保留着一种阻碍它发现社会危机真正原因的形式。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科学技术不仅是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一种统治形式,它使政治统治合法化,从而在某种意义上行使政治的统治功能。 “单向度”实际有两种意思,一是在横向上只有一个方向;一是在纵向上只有一个深度。即扁平化、无反抗等。 单向度的人就是认同现实,没有批判精神,不反思的人。 而造成这种单向度的人的社会,即单向度的社会,只倡导一种发展方向,维护现有体制,有着巨大的惰性。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与技术》 技术理性的统治与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的不同点 技术理性的统治与传统意识形态的统治的相同点:替现状辩护,论证现成统治的合法性;具有意识形态的统治功能。 3 科学技术的价值问题 科学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科学的自然属性:科学所揭示的内容必须与自然现象或过程相一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科学的社会属性: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不能违背社会规律。 如科学中心的产生和转移, 近代科学的产生, 默顿规范的失效等。 技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科学规律,如永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