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介绍

风筝的介绍
风筝的介绍

风筝的起源

风筝是由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的方法

1.在风力适足的时候,放风筝可以不必请人帮忙,自己拿风筝的提线,逆风向前边跑边看,直到感觉风劲够,再停下来慢慢放线。

2.当风力不济时,快速向后收线,给予人工加风,如感觉风筝线有拉力时,就要把握时机放线,若风筝有下降的趋势,须迅速收回一部分风筝线,直到风筝能在天空挺住不坠

3.当风力突然转强,风筝摇摆而倾斜度过大时,有两种控制方法:一是迅速放线。二是迅速往风筝方向奔跑数步,可缓和其势。

4.当风力停顿,风筝向下坠落时,可将风筝轻抖数下或迅速向后奔跑,如果后退无路,则可用迅速收线的方法处理。

5.如遇两只风筝线纠结在一起,不要惊慌,立刻与纠缠者靠近,互相交换调整,使线松开。

6.收回风筝时,要慢慢收线,收线要尽量远离有高大树木的地方,以免风筝坠落挂在树上。

风筝的文化

风筝的文化——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上河中心小学 教师:李妍 一、设计意图: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看着宽阔的操场,同学们提出,我们来研究风筝吧,风筝里也有很多学问。虽然一些学生会放风筝,但是对于风筝是如何产生的,风筝的分类,风筝是怎样做成的等等问题却了解甚微。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它特别强调要把学生的兴趣、动机、爱好置于核心地位。既然是学生喜欢的,效果一定也会好。于是我们班就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对风筝的研究,取名:“风筝的文化”,通过本次活动唤醒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学生自愿组合成立研究小组,民主选举小组长。 2、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了解有关风筝的文化知识及制作方法。 3、学生结合研究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写收获与体会。 4、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制成手抄报。  三、设计思路: 将整个活动分为: (一)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二)多渠道搜集资料,交流资料。 (三)放风筝比赛 (四)设计、制作风筝比赛  四、活动成果形式: 1、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及照片 2、学生设计制作的风筝 3、各小组制成的手抄报  五、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风筝的有关知识,学会放风筝的技巧,以及制作简单的风筝。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活动,使学生学会相互合作,体验到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快乐。  六、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触动,也让他们喜欢上了综合实践活动。我觉得活动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

劣,而应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有所得,活动也就起到了作用!而且学生的活动主题需要有一定的探究性,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疑惑和经历一定的困难,疑惑和困难需要通过思考和探究去发现,失败和成功一样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它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转化为行动,促使形成再研究的愿望,达到良好的愿学循环;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每次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所得与所失,为下次活动的进步争取成功的机会。  附录“风筝的文化”成果展示  (一)、导入 1、同学们,这学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们班开展的第一个活动是什么呀?(研究风筝) 2、谁来说说我们为什么要选这个课题呢?(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同学们都特别想放风筝) 3、围绕这个课题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制定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放风筝,做风筝,写感受) 4、同学们,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和大家交流汇报一下。  (二)、汇报 收获一:搜集资料也要有讲究 小组1:我们小组最大的收获是搜集资料时人员分工要细。一开始我们是这样分工的:由我和刘超上网查资料,由许凯和朱冬芝问家长,由张悦和刘威龙看书查资料。结果查到的资料很少,看书、问家长都不行,看来这样分工不怎么好。于是我们重新分工,我和刘超查风筝的起源,由许凯和朱冬芝查风筝的分类,由张悦和刘威龙查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这样,每人负责一个小课题,自己想办法,查到的资料就比较多了。 小组2:我们组也觉得是这样,查资料的方法要自己想,交流时可以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搜集的,大家还可以学习一下。我们小组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网上查到了资料,但家里都没有打印机,于是我们就抄了一些。虽然我们搜集到的资料不多,但是我觉得大家已经很认真了。 小组3:确实是这样,我们小组一开始就是这样分配的,搜集到的资料比较多。请看,这是我们把资料整理汇总出的手抄报,下面我和刘正灵就给简单的介绍一下风筝的起源和风力与风向。

《追风筝的人》主要内容简介2000字

《追风筝的人》主要内容简介2000字 《追风筝的人》主要内容简介2000字: 文:花辰。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的关 系非常要好。他俩的童年大部分时光快乐美好:爬树、掘虫子、摘石榴、讲故事、放风筝……他们最喜欢放风筝。几百只风筝在天上互相追逐,割线开始后,谁的风筝最后一个落下来就是胜利者,同时,胜利者必须捡到倒数第二只落下来的风筝,才算真正的胜利。 在阿米尔看来,哈桑在运动方面是一等一的高手。哈桑总能第一时间辨别风向,第一时间捡到风筝,第一时间用弹弓击中目标。 生活中,哈桑将仆人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为阿米尔少爷端茶送水、洗衣做饭,无可挑剔。哈桑对阿米尔极其忠诚。阿米尔的“坏事”和恶作剧,哈桑一一顶替,甘愿受罚。 可是,阿米尔也有困惑和不开心的时候。他很困惑父亲对自己的冷淡,对哈桑过分关心。哈桑生下来兔唇,面部畸形。可父亲不惜花重金从国外请来外科医生给哈桑整容。每次外出游玩,父亲总要带上哈桑。阿米尔想不明白自己为何不得父亲宠爱,也许是母亲生下他就死了,让父亲觉得他是家人的克星?阿米尔每每因这些事不开心时,基本会找哈桑打闹,甚至奚落对方丑陋的外貌。哈桑却并不介意,认为只要让少爷开心,他做什么都愿意。

又是一年风筝节。阿米尔为了赢得父亲的重视,他在风筝节前做足了准备。他一定要夺得第一。不出所料,他的风筝最后一个落下。 哈桑飞奔去捡倒数第二只蓝风筝。蓝风筝是当地最霸道的小孩阿塞夫放的。活动结束了,阿米尔看到父亲对他的赞赏和鼓励,十分开心。 可哈桑还没把蓝风筝捡回来。阿米尔左等右等还是没等来哈桑,于是亲自去寻找。 阿米尔在一个巷子里看见阿塞夫截住哈桑,并嘲笑打骂哈桑。懦弱的阿米尔没有勇气冲上去解救哈桑。接下来,他还看到很不堪的一幕:阿塞夫命令手下脱光哈桑的裤子,对哈桑实施了残忍的性侵和强暴。 自此以后,阿米尔心里背负着自责和痛苦。他不再和哈桑一起玩耍,甚至用错误的方式(生日宴会后,将客人送的手表和钱放在哈桑的席子下,向父亲诬告哈桑偷东西)逼走了哈桑一家。小小年纪的阿米尔以为不再面对哈桑,错误地以为逃避就能减轻自己的愧怍。 俄国对阿富汗的战争,逼迫阿米尔父亲舍弃故土,带着阿米尔一路偷渡逃往美国。 阿米尔在美国学习、生活近二十年,已成为一名热门作家。忽然有一天接到父亲挚友拉辛汗的来电,让他务必回国一趟。阿米尔能成为作家,这和拉辛汗叔叔给他的鼓励分不开。小时候,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制作风筝历史悠久,是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潍坊风筝是汉族传统手工艺珍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 风筝,古称“鸢”,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开始兴盛,走向民间却是在明代。到清朝中叶,潍坊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风筝制作的民间艺人。在潍县白浪河沿岸有很多风筝艺人扎制风筝,新颖好看,起飞高稳,远近闻名。年年有民间或官办的风筝赛会、连许多外地的风筝商贩和风筝艺人也慕名而来。这便是潍坊风筝起源于潍坊市区白浪河大集的雏形。 潍坊风筝传统工艺是用竹子扎制骨架,高档丝绢蒙面,手工绘画,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其种类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板式风筝、立体风筝、动态风筝等。它不仅被广泛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经成为美化人们生活的时尚装饰品。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 潍坊风筝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飞禽、鱼虾、文玩器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

制博采众家之长,过去说潍坊的风筝, 有“十个风筝九个蝶, 九个蝴蝶九个新”的说法,人们用“鲁蝶”来概括潍坊风筝的特点,代表作有“龙头蜈蚣”、“仙鹤童子”、“雷震子”、“麻姑献寿”等, 潍坊杨家埠风筝是风筝民间流派的代表,其独特个性是通过“扎、绘、糊、放”的四艺来具体表现的,著名的艺人有城派风筝十世家的陈善庭、郭乃馨、张衍禄、牟秀兰、唐家风筝、胡敬珠、杨万善、韩连溪、康万香、孙永春。曾在潍县任七年县令的杨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在他《怀潍县》一诗中就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潍坊一带放飞风筝的情景:“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同时期的潍县人郭麟也曾写过此类诗句:“纸鸢儿子秋千女,乱草新米春燕多”。记述了当地人民在风和日丽、草木竞发的清明佳节,争相到白浪河两岸游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 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吸引着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筝爱好者,潍坊风筝已成为当代潍坊人的文化象征物,它越洋过海,联结起了与世界人民的友谊。

中国风筝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中国风筝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中国风筝的制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国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风筝的吉祥图案寓意丰富,寄托人们追求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下面由为你带来关于中国风筝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风筝的阅读材料中国的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优美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的寓意吉祥的图案。中国的风筝就是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为人们喜闻乐见。 中国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吉祥寓意:“龙凤呈祥”、“百蝶闹春”等,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中国风筝的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追求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来源:学.科.网

Z.X.X.K] 中国风筝的吉祥图案寓意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人们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风筝的翅膀和尾翼上画有蝙蝠衔着铜钱的图案,“蝙蝠”与“遍福”谐音,“铜钱”的“钱”与“前”谐音,铜钱象征富贵,中间又有眼,整个风筝寓意“福在眼前”。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有:“喜庆有余”“平安如意”等。 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如在风筝上画有郁郁青青的松柏,松柏万古长青,象征长寿,风筝寓意“长命百岁”。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 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囍”风筝等,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等。 吉祥,龙、凤、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瑞禽仁兽。以瑞禽仁兽及其他物象构成的传统吉祥图案有:“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彩凤双飞”,“百鸟朝凤”等。

认识风筝的结构和制作材料

认识风筝的结构和制作材料 设计意图: 童年原本就是个多梦的季节,孩子就是那情感的王子,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理想,对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都充满了太多太多梦幻般美好的期待。从最初的观看别人放风筝到自己动手制作简单的纸风筝,再逐步加深难度制作塑料袋风筝,简单的风筝制作已经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因此,此次活动在幼儿已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材料,为孩子们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实践体验机会。 活动目标: 1、欣赏各种美丽的风筝,了解风筝的简单构造。 2、学习为图形糊上直线形或弧线形骨架,选择各色彩纸自主装饰风筝面,制成风筝。 3、体验放飞风筝的乐趣,获得成功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废旧材料: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旧报纸若干 直线形或弧行形骨架若干(可使用包装带或者竹篾) 各色彩纸、飘带、线若干 辅助工具:剪刀、浆糊、牙签、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欣赏美丽的风筝,了解风筝制作材料的多样性。 今天,老师请大家一起参观风筝展,你们开心吗? 提出要求:仔细观察,会发现。把风筝的秘密找出来! 你看到的是些什么风筝呀?他们是用什么做的? 二、谈话,共同探索了解风筝的简单构造,激发幼儿制作风筝的愿望。 1、风筝后面有个硬硬的是什么呀?(介绍骨架、风筝面) 2、我们放风筝是手里牵着的是什么呀?(介绍线和飘带) 3、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个有骨架的风筝呀? 三、幼儿尝试 1、出示三角形风筝面和骨架,引导幼儿理解虚线的作用,提问:怎样才能让风筝面和骨架牢牢得糊在一起呢?(一幼儿尝试为三角形风筝面糊上骨架。) 2、出示圆形风筝面,引导幼儿理解实线的作用,提问:圆形的风筝面该选择什么样的骨架呢? 3、幼儿介绍为三角形风筝面糊骨架的经验。 糊好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帮它打扮了,你想做什么风筝就可以把它打扮成什么样。 四、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探索利用已有小工具为风筝穿线的方法。 2、提醒幼儿最后别忘了帮风筝装上线和飘带。 五、幼儿互相讲评作品。 1、同伴之间相互介绍,交流制作经验。 2、把自己的风筝展示给客人老师看,向客人老师介绍自己的作品。 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小山坡上去放风筝,比比谁的风筝飞得高!

《五彩缤纷的风筝》

《五彩缤纷的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五彩缤纷的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西版十四册第六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我对本课的内容主要以大量的风筝图片欣赏为主线,把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起源、流派、绘制工艺等一一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对风筝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及制作风筝,使学生初步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加深了对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的认识,在教材的单元教学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了解风筝的流派、色彩图案特点、制作方法及制作一个风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及观察、分析,不断递进探究、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合作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对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爱护和保护民间美术、关注民俗文化,并通过放飞风筝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了解风筝的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并学会风筝的制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与步骤。 五、教学过程 师生谈话:同学们放过风筝吗?最早的风筝是出自什么地方? (风筝起源于中国,具今2000多年,是历史上最早的飞行器。) [设计意图:与学生生活紧密关联,唤起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赏析图片,讲授新课。 (一)赏析图片,引导探究风筝文化艺术的特点。 设疑:由于不同民族、地域的精湛工艺水平和美术构思,它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你对风筝流派了解多少?最著名的风筝产地在什么地方?(风筝的流派:北京、天津、山东、四川,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 探究:(图片、实物欣赏)风筝的图案、色彩、结构的有哪些特点? 学生总结:纸扎风筝从结构上一般分平面式、串式和桶式三大类别。风筝的绘制工艺有手绘、木版彩印、工笔重彩、色彩平贴等。题材内容多以吉祥动物、戏曲和年画中的传统故事为主,造型整体别致,色彩鲜艳,对比性强、色块大等特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与探究风筝的文化艺术特点,培养观察与分析能力,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二)师生合作,释析难点。 1、学生演示、教师辅助:扎骨架、糊纸面。 师:谁做过风筝?能说说风筝是怎样做的吗?(请同学上台演示) 学生边演示,老师一边辅助一边引导观看的同学分析步骤、发现问题:骨架的扎制3:7份,对称关系等,接下来糊纸面。 2、师完成彩绘:怎样让它更美?(彩绘,注意色块大、鲜艳、对比性强,可剪贴,形式多样)。 3、学生归纳总结风筝的四艺:扎、糊、绘、放。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让同学们探知风筝制作的过程与方法,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难点(扎骨架的比例、绑线的方式及对称关系)。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

纸风筝的文化特点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纸风筝的文化特点传统风筝与吉祥寓意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求

福: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长寿:古往今来人们都希望健康长寿。寄寓和祝颂长寿的图案很多:有万古长青的松柏,有据说能享几千年寿命的仙鹤及色彩缤纷的绶带鸟,有据说食之可以长命百岁的“仙草”灵芝和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达长寿的“寿”字有三百多种字形,变化极为丰富。源于佛教的“万”字纹样,寓“多至上万”之意。在沙燕风筝中,腰部的图案就多为回转“万”字纹样。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祥云鹤寿”,“八仙贺寿”等。喜庆:表达人们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是人们常见的喜庆图案。喜鹊是喜事的“征兆”,风筝中有“喜”字风筝,“喜喜”风筝碰等,与此有关的风筝和吉祥图案有:“喜上眉梢”,“双喜登眉”,“喜庆有余”,“福禄寿喜”,“双喜福祥”。喜庆图案颇具情趣的还有百蝶、

风筝与民俗文化

风筝与民俗文化 风筝,是一种游艺竞技娱乐民俗事象。从它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侧面。对其加以分析,不仅有利于风筝的发展,而且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民俗文化的产生和形成,都是有益的。 民俗文化对风筝的巨大影响。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民俗的社会现象。风筝,作为一民俗事象,它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与诸多民俗事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民俗文化的巨大影响。这既表现在风筝的题材方面和扎制绘画方面,也表现在风筝的放飞方面。 动物是风筝题材的重要方面,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所不有。如:龙风筝、凤风筝、仙鹤风筝、孔雀风筝、鹰风筝、燕子风筝、鸳鸯风筝、蝴蝶风筝、麒麟风筝、狮子风筝、十二生肖风筝。鱼风筝等等。这些大量的动物题材的风筝的出现,应该说,与动物崇拜是分不开的。

例如,“龙,,风筝和“凤”风筝的出现,确切他说,是人们对“龙”和“凤”崇拜的具体体现。龙,是人们幻想的动物,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中有“应龙畜水”,“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知说。龙能给人带来祥瑞,具有变化的神力。在上古神话中,人们则把黄帝的形象和龙联系在一起。《左传·昭公十七年、记“太昊氏(伏羲)以龙纪,故以龙师而官名。”《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阙里志·古冢》有“黄帝生寿丘”的记载。炎黄子孙便自认为是龙族,龙的后代,龙的传人。云南哀牢少数民族以“龙”为图腾标志,世代相续,皆身画龙,衣加尾,以示为龙的后人,龙还是封建社会皇权的象征。今天,人们仍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龙”的崇拜,产生了“龙文化”,便有了以“龙”为题材的“龙”风筝。 对于“龙”风筝的产生,有的人认为与某地的地理环境有关,这恐怕待进一步的考证。笔者认为,“龙”风筝的产生原因,首先应当是人们对“龙”的崇拜和“龙文化”的影响,否则,那么多地方都出现“龙风筝”,尽管造型有差异,该如何解释?凤又称凤凰。雄性为风,雌性为凰,素有凤求

风筝简介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风筝简介 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公元907─960年)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风筝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合理而易于放飞。 从唐朝(公元6118─907年)开始风筝由军用品转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饶有趣味的娱乐工具,“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正是放鸢取乐的写照。“放风筝”这了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在中国,春季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每年的清明节,也就是公历4月4、5或6日,民间习惯于在这个期间扫墓或到郊外去春游,放风筝便是此时一项流行的娱乐方式。古人所述“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声驰空碧东风晓”,正是描绘出春天放飞风筝的热闹景象。风筝在中国,有北鸢、南鹞之分。传统样式有串型风筝(以龙头蜈蚣为主),筒子型(以立体宫灯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为主),软翅型(以蝴蝶、晴蜓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话人物为主),而最令人惊奇的是,还有一种用丝绢制成的掌燕风筝,其形体如火柴盒大小,放于手掌上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丰子恺漫画城市之春。 风筝在中国广为流传,但风格各异;北京、天津、潍坊、南通所制风筝各领

传统文化论文 风筝文化

浅谈风筝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风筝风筝文化传统文化 摘要: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二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中国的习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作为潍坊,这个“风筝之都”的儿女,有必要探究一下风筝的文化底蕴。1、风筝的起源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 1.1 斗笠、树叶说 斗笠是一种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当人类由渔猎转为耕作时就开始使用,特别在热带亚热带,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斗笠制作很简单,系绳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软的树皮纤维。据说有一农夫正在耕作时,忽然狂风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农夫赶紧去追,一下抓住系绳。恰巧这系绳很长,斗笠便在空中飞行。农夫觉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经常给村民放斗笠,后来演变成放风筝。树叶说来自于中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便用麻丝等拴树叶放着玩,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中国台湾的高山族、海南岛的黎族人,早些时候就是用面包树的叶子做风筝。 1.2 帆船、帐篷说

人类使用木舟的历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产。后来又有了帆船。传说禹时船上已有了风帆。帆是借助风力的机械,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风筝放飞。还有人说,风筝起源于北方的帐篷,最早的风筝是人们模仿大风刮起帐篷在空中飘扬的现象制造出来的,之后逐步演变成了一种游乐活动。 1.3 飞鸟说 从目前的历史记载和发现的古代风筝看,其结构、形状、扎绘技术等,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以鸟的形状多,因而有人得出结论:最初的风筝问世,是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并以飞鸟命名的。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风筝因此而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风筝起源于中国,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据中国的史料《韩非子·外储说》载:墨翟居鲁山(今山东青州一带),“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鹞”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 2、风筝文化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各种吉祥寓意:“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

风筝知识普及

风筝知识 一、了解风筝 风筝文化或称艺术,在伟大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海洋里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在风筝文化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流传于民间,保留在民问。虽然在很长的历史期间称不上什么高雅文化或艺术,但它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娱乐和审美需求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和情结。 二、风筝的历史: 从资料上我们知道:风筝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民间艺术及休闲活动。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献中「韩非子」曾记载「哲人墨翟,费时三年,以木制木鸢,飞升天空...(约纪元前300 年左右),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以后才有纸风筝的出现,因此可以推断,中国风筝已有两千年以上历史了。在正史中也有关於风筝的记载,时间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梁武帝被候景围困,曾放风筝向外求援,据南史卷八十「候景传」中所述,在梁武帝萧衍大清三年(西元549 年)时,候景作乱,叛军将武帝围困於梁都建邺(即今南京),内外断绝,有人献计制作纸鸦,把皇诏令系在其中,当时太子简文在太极殿外,乘西北风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军发觉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从此也衰微灭亡。这是简文施放风筝向外求救不幸失败的故事。风筝和纸鸢还是有分别的。所谓「风筝」,是指它在空中能发生像筝弦的声音;至於「纸鸢」,则为哑鸟,只飞不鸣。风筝是在纸鸢背上系上一条弓弦,或在纸鸢头部按一个风笛,当纸升空以后,强风通过笛,或者引起弓弦的颤动,就会奏出鸣鸣声音。普通纸鸢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五代时候,北朝的齐宣帝也用风筝载人为乐,有一次居然於出五里多远。「北史」中记载,齐宣帝是利用天牢里的死囚乘坐风筝,让他们「以席为翅,从台飞下」,供齐宣帝娱乐。这些死囚如果完成皇帝的心愿,罪刑可以获得赦免。清朝的李涣曾经编过一部名曲「风筝说」,书中记载一美一丑的姊妹詹妍、詹强和风筝的故事。两姊妹分别在风筝上题了诗句,然后把风筝放掉。后来,拾到断鹞的两位男士前去求亲,终於促成两对美满姻缘。这是风筝有关的一段佳话。又从其他考据证实,约第十世纪传至韩国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纪才传至欧洲。亚洲人做风筝的技巧,比欧洲人要高明多了。马来西亚的风筝是用秣草和乾芦苇编成的,和韩国、印度的风筝类似,操纵起来很灵活。他们可以让风筝很正确的降落在指定地点,还有人可以让风筝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风筝绝不会碰到地面。 三、风筝的种类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阳江风筝文化 风筝,古时称为“鹞”,北方谓“鸢”。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风筝源于春秋时代,相传有“墨子为木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大多数的人认为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2世纪,中国风筝就传到了西方,此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东西方风筝文化。中国的风筝和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其中风筝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的风筝不仅历史悠久,并且还富有很深的寓意。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风筝工艺相融合,将神话故事、花鸟瑞兽、吉祥寓意等表现在风筝上,从而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风筝文化。 风筝从古代发展到今时今日,种类日益增多,花样不断翻新,形成一套别具特色的彩绘图案纹样,成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依照风筝的地域分布,可以把风筝分为北京风筝、潍坊风筝、天津风筝、南通风筝、江南风筝。这就是在风筝文化的不断沉积之中形成的“五大流派”,而阳江风筝就是江南风筝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在国内,广东的阳江与山东的潍坊匹敌,南北遥相呼应,成为中国南北风筝实力最为强大、最有可比性的两个流派。所以在国内风筝领域,常会听到“南有阳江,北有潍坊”这一句话。 阳江是我的家乡,说到阳江的风筝,令我想起了小时候放风筝(在阳江俗称“放鹞”)的有趣场景,那时候和小伙伴们随便搭个风筝竹架,然后用胶水在上面粘上一张报纸,再绑上线绳就能飞上天空了。但我那时候只知陶醉于放风筝时的乐趣,对我们阳江的风筝文化却没有丝毫的了解。 阳江风筝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阳江风筝"项目在200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江背山面海,旷野辽阔,到处都是天然的放飞场。每逢重阳节,秋高气爽,正是“放鹞”的最佳时节,放风筝便成了民间最兴盛的赛事。 风筝放飞是历史悠久的民俗传统和全民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阳江风筝制作技艺高超,流传于整个阳江地区,经民间艺人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其风筝最显著特点是纯手

风筝文化的底蕴

风筝文化的底蕴 风筝,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风筝文化逐步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与中国的风俗、节日、文化融合使风筝的内容更加丰富,最终形成具有浓郁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国风筝文化。 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三种传说,一是斗笠、树叶说;二是帆船、帐篷说;三是飞鸟说。但就风筝起源于中国的结论,则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直公认的。 风筝的制作步骤可简单分为三大步:扎、糊、绘。 扎:一、选材:中国风筝的骨架制作以各种竹材为主,辅以苇子,高粱杆等。现代开始用木材、玻璃纤维、碳纤维复合材料或轻金属。 二、劈竹、削竹(省略) 三、弯竹:竹材的一个重要特性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结构变软,很容易弯曲,在弯曲状态下冷却便可定型。利用竹材的这个特性,便可制作出各种弯曲复杂的零件来。中国风筝的玲珑精巧也和使用这种可以任意弯曲的竹材有关。1.热源:可使用各种热源加工竹材,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蜡烛和煤油灯。后者可调节火焰的大小·又有玻璃罩集热,所以更好使用。弯大竹要用酒精或汽油喷灯加热。现在弯较小的竹条使用焊接用的电烙铁,效果很好。因为它没有明火只辐射热,同时竹条可以靠在它上面弯曲,比在火焰上悬空弯曲要容易得多。2.弯曲方法:(1)预热:在热源上把竹条均匀地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预热不能过急,要设法使竹条的内部也被加热,而外部不能烧焦,这就要不停地转动竹条,并来回移动,使其各部逐步加温。这过程视竹条的粗细而定,一般细条时间短,粗条就长一些。(2)弯曲:预热到一定温度后,竹条变软,便可弯曲。但弯曲要适度,过急则会弯断,使零件报废,过慢竹条冷却则弯不到家。因此要掌握好时机,稳准地弯曲,最好一次成功。在电烙铁上弯曲时可一段段地进行,最后弯成一个较大的弧形,小弧形则一弯而成。竹皮向外弯曲容易,竹皮向内弯曲困难。(3)定型:弯曲后可把竹条放入冷水,使其冷却定型。定型后可能有少许回弹,因此在弯曲时,可比图纸需要的弯度更大一点,回弹后正好合适。 四、连接:把各个竹条零件连接在一起,组成风筝的整体骨架。连接的方法(很多,其中在传统中国风筝制作中使用最多的是绑扎,其实除“扎”之外,还有扣楔、活头、插接等。1.绑扎:绑扎的材料有线、麻皮、纸和纺织品的条。传统的中国风筝精细的用线。成批生产的用麻皮和纸边或绢条(糊风筝裁下来的边条)绑扎。现代的大中型中国风筝在接口涂胶后,用带胶的无纺布条绑扎,强度很大。风筝骨架上竹条的接头很多,各种各样都有,归纳起来不外乎垂直、平行和倾斜三种连接方式。(1)垂直连接:可分为:交叉接、卡接和搭接三种。交叉接简单,但强度不大,而且骨架不平。交叉接一般用十字绑线法。卡接时要有一根条劈开,卡在另一恨条上,强度不如搭接,但比交叉连接骨架平些。搭接时要有一根条弯曲90度,但强度大,骨架平,可用平行绑线法。(2)平行连接:分斜口接和搭口接两种。两根相接竹条互切斜口,对在一起再绑扎叫斜口接。这样既平整又美观,但斜口的长度要在竹条厚度的6倍以上,才有足够的强度。搭口接既简单,强度又大,但两条有一个面不在同一直线上。(3)倾斜连接:倾斜连接与垂直连接类似。只是角度不同,因此乃可用交叉、搭接和卡接三法。2.扣楔:这是天津风筝所常用的一种传统连接方法。这是一种在纵向骨架上的打孔,而横向骨架穿孔联接的方法。这和连接用在制作旋转体的风筝部件很有效,如鸟、虫的肚子、花篮、灯笼等。3.活头:为了折叠的部分,要作成活动的接头,叫做“活头”。在中国风筝里最常用的是套锁活头。它的构造是两条搭接,中间以一横轴相连,两端各有一金属环套。环套松开,两条可折;环套套紧两条的接头两端,则两根竹条便成一根张开的竹条一样。4.插接:风筝上有一些可拆装的零件,需要插接。最常用的传统方法是套管插接,小型风筝用苇管,中型风筝用竹管,大型风筝要用专门制作的套管连接。制作插管

风筝文化

风筝文化 中国风筝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从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风筝,一直融入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传统的中国风筝中,随处可见这种吉祥寓意之处:“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鲤鱼跳龙门”、“麻姑献寿”、“百鸟朝凤”、“连年有鱼”、“四季平安”等这些风筝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图案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象征及谐音等表现手法,构成“一句吉语一图案”的美术形式,赋予求吉呈祥、消灾免难之意,寄托人们对幸福、长寿、喜庆等愿望。它因物喻义、物吉图案,将情景物融为一体,因而主题鲜明突出,构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对凤鸟迎着太阳比翼飞翔的图案,称为“双凤朝阳”,它以丰富的寓意、变化多姿的图案,体现了人们健康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对美好幸福的追求。 中国吉祥图案内容丰富,大体有“求福”、“长寿”、“喜庆”、“吉祥”等类型,其中以求福类图案为多。 求福: 人们对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与“遍福”、“遍富”谐音,尽管它形象欠美,但经过充分美化,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以蝙蝠为图案的风筝比比皆是,如在传统的北京沙燕风筝中,以“福燕”为代表,在整个硬膀上,可以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风筝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献寿”、“五福捧寿”、“福寿双全”、“五福齐天”、“五福献寿”等,周代《洪范》篇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寿。其他的求福吉祥图案还有“鱼”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专搔手够不到的地方,因能尽如人意而得名)。与此有关的吉祥图案与风筝有:“连年有鱼”,“喜庆有余”,“鲤鱼跳龙门”,“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长寿:

风筝传统文化资料

风筝传统文化资料 导语:风筝是由古代劳动人民发明于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至今已XX多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风筝传统文化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的风筝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的中国风筝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图案。它通过图案形象,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见。 十三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始传到世界各地。 据古书记载:“五代李郑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故而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能发出声音的叫“风筝”。 南北朝——风筝曾是被作为通讯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作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这一风筝求救的故事。 北齐——文宣帝高洋,将人绑上翅膀,令人从高塔跳下

摔死,名为“生”。 汉代——楚汉相争,韩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风筝,并装置竹哨弓弦,于夜间漂浮楚营,使其发出奇怪声音,以瓦解楚军士气。 唐代——将被用于军事上的风筝,已渐转化为娱乐用途,并于宫庭中出放风筝. 宋代——把放风筝做为锻炼身体的功能,百姓在清明节时,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 明代——以风筝载炸药,依“风筝碰”的原理,引爆风筝上的引火线,以达成杀伤敌人之目的。 清乾隆——即有双纸控制风筝详图尺寸与解说。 日据时代——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 18世纪,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在下雨天放风筝来证实大气中含电,并由此发明了避雷针。 1915年,中国风筝第一次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北京风筝艺人哈长英、天津风筝艺人魏元泰所制作的风筝分获金牌奖和银牌奖,中国传统风筝文化更加闻名海外。 1936年,第8届柏林奥运会上,首次将放飞风筝列入表演项目。 1984年起,潍坊市连续成功地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风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风筝文化 潍坊市被各国推崇为“世界风筝之都”。 潍坊风筝经过历史演变和横向传播,逐渐形成了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艳丽、起飞灵活的传统风格与艺术特色,和京式风筝、津式风筝等交相辉映,鼎足而立。 潍坊风筝艺术品种繁多,由于风筝艺人和各行各业的风筝制作者不同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的知识结构,形成了不同体系和流派,大体有如下三种: -、传统民间派 潍坊民间风筝,从历史上看,是相对宫廷风筝和艺匠风筝而言的:在现代,则是相对现代新式风筝而言的。其特点是: (1)、民间风筝的制作者,多数是农民和手工艺人,一般地说,在艺术上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的风筝,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的配置和制作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民间风筝大都是结合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令制作的,所以其主题是有选择的,形式讲究装饰性. (3)、民间风筝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蔑扎纸糊,不甚讲究,但风格粗犷,不矫揉造作. (4)、民间风筝受地域性文化、经济、风俗习惯的影响,而且在制作中往往相互观摩、磋商,加之祖传、世袭的因素,所以,民间风筝带有古老传统的色彩,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 二、传统艺匠派 潍坊由于出现了卖风筝的生意,专职风筝艺匠也就应运而生。在潍坊历史上,甚至有不少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乃至设计制作,使潍坊风筝中出现了十分考究的精品。当然,这些精品,一般人玩不起也买不起,而买这些风筝的有钱人,往往提出要求,向艺人订作,这就是那句流传下来的谚语所说的情况“七分主人三分匠”。另外,在新旧朝代更换期间,一些宫廷风筝艺人流落民间,也促进了艺匠派风筝的发展和提高,使其带有宫廷风筝庄重、华贵的特点。传统艺匠派对潍坊风筝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它使潍坊风筝从一般的玩具,上升为有价值的工艺品,成为潍坊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现代创新派 由于广大专业美术工作者、科技人员、工人、城镇居民踊跃参加风筝活动,充分发挥了现代工艺、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在继承传统风筝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崭新的现代风筝。现代风筝的主要特点是重视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造型简洁、明快、清新、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1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识别和拼写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鲁迅这位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 2、用讲授、合作、探讨的放学学习课文。 3、亲情是真挚而温暖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文中的浓浓的手足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自己的经历,体会文中的手足情。谈谈自己心中的亲情。 2、学会理解他人,和同学、朋友和谐相处。 3、对文中中国民众精神麻木的理解 三、教学设计: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在英国国家博物馆,把一件东西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就是风筝。美国国家博物馆中也有一块牌子醒目的写着:“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风筝,大家都知道吧!你放过风筝吗?请同学们讲同风筝的故事。 教师点拨:知识补充: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相传“墨翟为木鹞(yào),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的材质,逐渐演进成今天大家熟悉的风筝。 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引入到课文《风筝》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课文,识别生字、词。 1、请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诵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标注生字、词。 【重点讲解】 形近字: 嫌xián嫌恶怒nù愤怒堕duò堕落 赚zhuàn赚钱恕shù宽恕坠zhuì下坠 多音字: 什shí什物模mó劳模恶è凶恶 Shén什么mú模样ě恶心 wù嫌恶 2、初步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这篇散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标出文章中你认为重要和难懂的句子。 (三)、文章背景和作者介绍 1、背景介绍 《风筝》《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