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模拟题组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高差近1 000米,孤

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

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2.C

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

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

正确。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石灰岩

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周边悬崖陡壁围绕,

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测)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壳

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

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3~5题。

3.下列大陆边缘属于上图中A类大陆边缘的是()

A.我国东海岸

B.墨西哥西海岸

C.新西兰东海岸

D.菲律宾东海岸

4.下列山脉属于B类大陆边缘类型中边缘山脉的是()

A.阿特拉斯山脉

B.西高止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斯堪的纳维亚山脉

5.根据板块构造理论,C类大陆边缘成因可能是()

①洋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②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③洋壳与洋壳碰撞挤压④洋壳与洋壳张裂分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4.C

5.C

3题,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A图为稳定型,未处在大板块交界处,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图可知我国东海岸属于A类。活动型(B图和C图),根据海底地貌为海沟,陆地构造地貌为边缘山脉或岛弧,此大陆边缘位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图,B类型形成边缘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墨西哥西海岸包含在其中),C类型形成岛弧,如亚洲东部的岛弧链(菲律宾群岛包含其中)、新西兰南北二岛。综上所述,A正确。第4题,B类大陆边缘类型中边缘山脉是由于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阿特拉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的,为陆陆板块碰撞,A错误。西高止山脉位于印度半岛,为陆陆板块碰撞形成,B错误。安第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的,为陆洋板块碰撞,C正确。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是大西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挤压碰撞形成的,为陆陆板块碰撞,D错误。第5题,C类大陆边缘为岛弧,应为挤压边界,陆壳与陆壳碰撞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故根据板块构造理论,C类大陆边缘成因可能是洋壳与陆壳碰撞挤压、洋壳与洋壳碰撞挤压,①③对,②④错。C正确。

(2018河北邯郸质量检测)火山活动在时间上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之分。火山喷发会喷出大量玄武岩质的火山砾(渣)、火山砂、火山灰以及熔浆,颜色呈灰黑色。粗的火山砾(渣)、火山砂及熔浆会在火山口附近降落或者停止运动,细小的火山碎屑可以随风飘至远处降落。下图示意山西省最大盆地——大同盆地(远古时期为大同湖)局部区域地质剖面情况。读图,完成6~8题。

注:湖相即在湖泊地区出现的沉积相。

6.该地地质历史上火山的活跃期有()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7.促使火山碎屑层形成的直接地质作用是()

A.风力侵蚀

B.海水堆积

C.火山喷发

D.湖泊堆积

8.该地不存在的地质作用是()

A.火山活动

B.断层活动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7.D8.B

6题,根据图示,火山碎屑层有4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则可以判断有4次火山活跃期。D 正确。第7题,火山碎屑层与湖相沉积层相间分布,结合文字材料“随风飘至远处降落”可以判断,火山碎屑随风飘至远处,在湖泊沉积,经流水堆积形成火山碎屑层,与侵蚀作用无关,A错误、D正确。该地为湖泊,与海水堆积作用无关,B错误。火山喷发是该沉积作用的物质来源,因此不是直接地质作用,C 错误。第8题,由火山熔岩可以判断该地经历了火山活动;由湖相层和上题可知,该地有流水堆积;由黄土层可以判断,该地有风力堆积;该地地质剖面并没有明显的位移,故没有断层活动。综上所述,B正确。

下图是我国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图中④是基岩,①②③为不同的沉积岩。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是()

A.下降—上升—下降—上升

B.上升—上升—下降—下降

C.上升—下降—下降—上升

D.上升—下降—上升—下降

10.图中岩层形成的早晚关系是()

A.①晚于③

B.②早于③

C.③早于④

D.④晚于①

10.A

9题,在基岩上有沉积岩③形成,然后地壳抬升,③被侵蚀缺失。地壳再下降,形成②沉积岩层,然后地壳上升,②被侵蚀。地壳再次下降,形成沉积岩层①,河流开始侵蚀。该地地壳运动的过程是上

升—下降—上升—下降,D正确。第10题,结合上题,图中岩层形成的早晚关系是①晚于③,A正确。

②晚于③,B错误。③晚于④,C错误。④早于①,D错误。

(2018湖南岳阳第一中学模拟)下图示意某地垂直于构造线(区域性构造在地面上的延伸线,如大的断层线等)方向所作的地质剖面,图中数字为岩层编号。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a、b、c三处()

A.a、c两处地质构造线都大致呈东南—西北走向

B.a处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C.b处附近多泉水出露,不宜建设大坝

D.c处向斜上覆岩层受外力侵蚀成谷

12.图中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中,最早发生的地质作用是()

A.岩浆侵入

B.断层作用

C.沉积作用

D.褶皱隆起

12.C

11题,根据图示,b处位于断裂带,为地下水出露地带,岩层不稳,不宜筑坝,C正确。a、c两处地质构造线垂直于图示剖面方向,故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A错误。a处岩层中部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变得坚硬,难以被侵蚀,形成山岭,B错误。c处岩层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D错误。第12题,图示地区的地质作用过程依次是:沉积作用→水平挤压→褶皱隆起→岩浆侵入→侵入接触带岩石变质作用→断层发生因此最早发生的是

沉积作用,C正确。

(2018福建泉州调研)大同盆地是数百万年前开始形成的断陷盆地,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下图示意大同火山群地貌及横剖面,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期间由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读图,完成13~14题。

13.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

A.岩体沉降差异

B.流水侵蚀差异

C.物质堆积差异

D.火山活动差异

14.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干涸

B.全球变暖,气候变干,蒸发旺盛

C.地壳运动,河流侵蚀,湖水外泄

D.火山活动,岩浆喷发,掩埋湖泊

14.C

13题,山地与盆地之间由断层分界,盆地内部也发育了众多断层。图中古湖湖床较盆地北部

地势低是因为同一时期岩体沉降差异,A对。流水侵蚀是河谷地势低的原因,不是湖盆低的原因,B错。湖盆区域有火山灰沉积和湖相沉积,物质堆积应较多,C错。火山活动在盆地中,影响差异不明显,D错。第14题,古湖于数万年前彻底消失,推测其消失的原因最有可能是地壳运动,断层处受河流侵蚀,湖水

外泄,C对。全球变冷,水源封冻,湖泊冰冻,消失可能小,A错。图中古湖存在时间长达200余万年,由

于气候变化,湖泊多次出现进退,但没有消失,因蒸发消失的可能性小,B错。剖面图中古湖盆仍存在,

被岩浆掩埋可能小,D错。

15.(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洮砚始现于唐代,由洮河绿石精雕而成,尤以喇嘛崖(从河谷至峰顶垂直高度400多米)老坑所产

的“鸭头绿”最负盛誉。“鸭头绿”最早形成的岩石以海陆交互的碎屑岩为主体,在碎屑物供应充足的

情况下形成冲积扇相的快速堆积物。“洮水流珠”是洮河独有的奇观,堪称天下一绝,是河流流到岷县

境内溅起的水珠冻结为冰珠落入水中浮在河面而形成的景观。下图为洮河流域部分区域示意图及

喇嘛崖景观示意图。

(1)指出洮河在卓尼县段的水文特征及分析冬季流到岷县出现“洮水流珠”景观的原因。

(2)推断喇嘛崖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

(3)评价喇嘛崖“鸭头绿”开发的不利条件。

特征:流量较大;河水含沙量小;夏季水量大;有结冰期。原因:洮河流经的地方落差大;冬季气温低,撞离礁石的浪花遇上严寒的冷空气,立即凝结成晶莹的冰珠;冰珠随河水流动,因为和水面温度一致,不会轻易融化。

(2)山地经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被流水侵蚀、搬运,在山前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沉积物经固结成岩

作用形成。

沉积岩;后由于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形成喇嘛崖;最后受洮河水流侵蚀形成该景观。

(3)地处高原山地,海拔较高,高寒缺氧;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通不便;喇嘛崖悬崖峭壁,开采困难;

山中天气多变。

(1)题,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流量、水位高低、河流的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等

方面分析。“洮水流珠”景观的形成需要结合材料,洮河流经的地方落差大;冬季气温低,撞离礁石的浪

花遇上严寒的冷空气,立即凝结成晶莹的冰珠;冰珠随河水流动,因为和水面温度一致,不会轻易融化。第(2)题,喇嘛崖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山地经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被流水侵蚀、搬运,在山

前形成冲积扇;冲积扇的沉积物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由于地壳运动,岩层断裂,形成喇嘛崖;

最后受洮河水流侵蚀形成该景观。第(3)题,主要从区域的地形、气候、交通、天气等方面分析。由

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地处高原山地,海拔较高,高寒缺氧,地理位置偏僻,对外交通不便,喇嘛崖悬崖峭壁,开采困难,山中天气多变。

16.(2018河北邯郸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基伍湖位于卢旺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两国交界处,湖区周边生活着约200万人口。该湖湖床坐落在东非大裂谷带内,周围群山环抱。基伍湖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越是往下,湖水密度越大,水深250米以下的湖水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湖底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目前,卢旺达与邻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合作开发湖中的甲烷气体。下图为基伍湖位置图。

(1)简述基伍湖的形成过程。

(2)与世界其他深湖相比,基伍湖深水区被称为“生物荒漠”,试分析其原因。

(3)科学家认为基伍湖看似平静,却杀机重重,如同一个可怕的恶魔,给在周边生活的数百万生命造成严重威胁。试说明原因。

地处东非大裂谷带内,板块张裂运动强烈;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谷地,地势低洼,积水成湖。

(2)基伍湖湖水密度上小下大,阻碍表层水体与底层水体之间的交换,底层水体相对静止,不利于湖水的更新;水体流动性差,水体含氧少,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和盐类物质集聚湖底,破坏湖底生物生存环境,导致水生生物无法生存。

(3)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气体聚集在湖底;湖区附近火山活动频繁,喷发的熔岩流可能造成湖底甲烷燃烧爆炸,导致湖水水位猛涨,淹没湖区周围的低地和城市;甲烷爆炸的同时将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和硫化氢,对湖泊周边居民造成生命威胁(缺氧窒息或中毒)。

(1)题,由材料“该湖湖床坐落在东非大裂谷带内”可知,该地板块张裂运动强烈,地壳下陷,积水而成湖泊。第(2)题,由材料“基伍湖从下而上分成明显而稳定不变的层次,越是往下,湖水密度越大,水深250米以下的湖水完全处于静止状态,湖底聚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可知,该湖湖水密度上小下大,不利于水体的垂直运动,且底层湖水相对静止,影响湖水的更新;水体流动缓慢,水体含氧量少,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生态环境较差。第(3)题,由材料可知,大量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集聚湖底;地处板块张裂带,地壳活动、岩浆活动频繁,可能引起湖底甲烷爆炸;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影响周围的大气构成,可能导致周边生物窒息等。

地质作用学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一、内力作用 自主地带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它主要表现 为、、。其中,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壳运动的类型比较

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 000多米,但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 844.43米。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 A.外力作用B.内力作用C.变质作用D.流水作用 (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 844.43米的主要原因是() A.搬运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 (3)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发展演变说明了() A.内力作用均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 B.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削高填低 C.内力作用先形成高山,然后外力作用再把高山削低 D.外力作用起的作用比较小,对山脉的形成不起主要作用 二、外力作用 自主地带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 有、、、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合作探究

2018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测试题十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带答案)

2018高考地理备考复习专题测试题十二:外力作用与地貌(带答案) 一、单选题(共28题;共66分) 1.读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某河段示意图,回答。 该河段的主航道经过()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2012年7月24日,我国最南端的地级市——三沙市(约16°50′N,ll2°20′E)在永兴岛正式成立,下辖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据此回答下题。 三沙市管辖区域的珊瑚礁地貌景观非常典型,其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海浪侵蚀 B. 流水堆积 C. 生物堆积 D. 生物风化 3.波浪谷是一种红色砂岩地貌,因砂岩上的纹路像波浪,被称为波浪岩。下图为美国的波浪谷景观图,该旅游区每天只发放20张进入许可证,我国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的靖边也有这种地貌分布。关于该地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反映了形成该地层的时候气候湿热 B. 波浪谷是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C. 红黄相间的地层一般是海相沉积形成的 D. 美国限制进入人数,是由于景区开发的范围太小

4.下图为“某河流河弯曲处的示意图”。有关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E地 B. 此河流位于南半球 C. 若规划在E、F两地建一河港,应选择F地 D. 此河流位于北半球 5.下图为云南路南石林喀斯特地貌景观图,塑造路南石林的地质作用和岩石类型分别是() A. 风力侵蚀岩浆岩 B. 流水侵蚀沉积岩 C. 冰川侵蚀变质岩 D. 海浪侵蚀沉积岩 6.在我国西北天山、昆仑山等山脉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常看到地表广泛分布着大量碎石的山体(见下图),该碎石的产生,最可能来自于() A. 流水侵蚀作用 B. 冰川侵蚀作用 C. 温差导致的风化作用 D. 人为破坏作用 7.下图景观名为“佛掌沙丘”,位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山麓地带。每当枯水期时,其附近河流中常有河沙出露,经强风年复一年地吹送,逐渐在河岸上形成了这一巨大、突兀的沙丘。据图文资料回答:形成“佛掌沙丘”景观的主要外力过程是() A. 流水侵蚀一流水搬运一流水沉积 B. 风化侵蚀一风力搬运一流水沉积 C. 流水沉积一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 D. 海陆变迁一流水搬运一风力沉积

【师说 雄关漫道】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课时作业

【师说雄关漫道】2015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2.4地质循环与地质 作用课时作业 (2013·自贡诊断)下图示意某地某种构造地貌。读图回答1~2题。 1.该构造地貌是( ) A.背斜谷 B.向斜山 C.陨石坑 D.火山 解析:从图中的等高线的分布规律可以肯定图示区域地貌为山地地貌,不是地势低洼的谷地,也不是洼地,排除选项A、C的可能。图中⑤的外围等高线是600,且是处在700和600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等高线,按照“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原则可以肯定该山地的山顶存在一个洼地,不可能是向斜山,只可能是火山喷发的火山口,故整个山体地貌是一座火山。故选D。 答案:D 2.根据图上信息,可以推出的正确结论是( ) A.①地海拔比②地低 B.③地海拔比④地高 C.①地与②地的相对高度不可能小于③地和④地 D.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大于③地和⑥地 解析:从图上不难看出图上的等高距为100米,①②两地的海拔都在200到300米之间,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③④两地的海拔都在600到700米之间,也没有办法直接比较出它们之间的高低关系。①②之间的相对高度与③④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存在着大于、等于、小于的三种可能,故选项C的说法是不正确的。④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⑤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大于0小于200米;③地的海拔在600到700米之间,⑥地的海拔在700到800米之间。它们之间的相对高度也是大于0小于200米,完全有存在④地和⑤地的相对高度大于③地和⑥地的相对高度的可能。 答案:D (2013·绵阳诊断)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据此回答3~4题。

土壤形成基本规律,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试论述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答: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①、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影响 A、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岩石经过风化,其产物通过各种形式的剥蚀和搬运过程堆积在低洼的地方成为沉积物,并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固结成岩作用成为沉积岩,再经地壳运动抬升出露于陆地表面。这个以地质历史为周期的过程称为地质大循环。 B、对土壤形成影响:大循环中以岩石的风化和风化产物的淋溶剥蚀过程与土壤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风化过程表现为原生矿物的破坏以及其中养分的释放,它对土壤系统是一种重要的输入过程;而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系统来说则是一种输出过程,它使系统中的物质流失,使有效养分不能集中于土壤表层。 ②、生物小循环及其对土壤形成影响 A、生物小循环: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对立统一的过程(即通过植物从土壤中选择吸收所需的养分并储存于活质中,再以残落物的形式归还给土壤,并通过微生物的分解而重新进入土壤中的过程)。这个循环的范围相对较小、效率高。 B、对土壤形成影响:在土壤形成与发育过程中涉及生物小循环中的吸收、归还和分解三个环节的物质流通。 ③、二者之间的关系 A、生物活动过程是与土壤物质淋溶、流失作用相抗衡的调节机制。这是由于地质大循环中风化过程与淋溶剥蚀过程对土壤系统养分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不协调,而生物活动可以调节二者之间的供求矛盾,生物过程由于速度快、效率高,它既能把风化释放出来的有效养分保存于土壤中。 B、地质历史上来看,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最终也将纳入地质大循环的行列之中,没有地质大循环就没有生物小循环。 概言之,地质大循环乃是土壤形成的基础,生物小循环则系土壤形成的核心。在土壤肥力的发生发展中,生物起着积极主导的作用。 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点) ①、海洋本身构成了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 ②、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海洋是到达地表的太阳能的主要接收者和蓄积者海水冷却时将向大气散发大量的热、增温时将从空气吸收大量的热),海洋借助与大气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间接影响气候和受气候影响的各种地理现象。 ③、海洋的是大气水汽的主要来源。 ④、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交换过程 A、蒸发和降水是海气之间的水量交换,伴随着物质的交换,还有能量的传输和交换半因此蒸发既包含在水量平衡中,又包含在热量平衡中,入它成为联系水热平衡的纽带。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因而它们即影响海水的温度,又影响海水的盐度,从而也影响到海水的密度,这是导致大洋温盐环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B、海洋与大气之间还进行着多种气体的交换,如二氧化碳的交换就对气候有重大意义; C、海洋与大气之间也进行者广泛的固体物质交换。陆源物质、火山物质、宇宙物质通过大气进入海洋,构成海洋沉积物重要来源;由于海浪花破碎和海水气[泡破裂等原因,海水中的盐粒会进入大气参加水循环。 ⑤、洋流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A、洋流对热量的输送,如北大西洋暖对沿岸气温的影响;

2020届高考地理大一轮试题第五章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作业(湘教版)

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模拟题组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垂直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 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2.C 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 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查)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A图)和活动型(B图和C图)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完成3~5题。

浙江省2020届高三地理选考二轮复习课后作业 专题三:岩石和地质循环

2020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三岩石和地质循环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下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它建在裂隙发育、岩层近于水平、颗粒较细的砂岩石壁上,虽历经多次地震,但仍保存至今。千余 年来,云冈石窟风化严重,岩石呈板状剥落。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岩石 A.形成于地球表层B.由岩浆侵入形成 C.经历高温高压作用D.由侵蚀作用形成 2.导致云冈石窟风化严重的主要因素是 A.植物B.地震C.风D.水 澳大利亚威廉湾国家公园绿水潭以其碧绿的海水和花岗岩巨石环绕的海滩而享有盛名。下图为“绿水潭景区局部景观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景区的岩石 A.多气孔B.可能含有化石 C.多层理构造D.球状风化明显 4.图示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大致是 A.岩浆喷发→地壳下沉→变质作用 B.地壳抬升→外力作用→岩浆喷发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作用 D.地壳下沉→岩浆侵入→变质作用 广东河源拥有全球馆藏数量第一的恐龙蛋化石,是世界上少数拥有恐龙蛋、恐龙骨骼以及恐龙足迹“三位一体”的恐龙化石资源的地区之一。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岩石中,有可能分布恐龙蛋化石的是 A.大理岩B.花岗岩C.砂岩D.玄武岩 6.形成恐龙蛋化石的地质作用是 A.固结成岩B.冷却凝固C.重熔再生D.变质作用 下图为某处地层地质剖面图,其中①至④代表所在地层形成时间越来越早。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岩石的成因,甲、乙两处的岩石分别为 A.岩浆岩和变质岩B.沉积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8.图中⑤处岩石发生了变质,形成的岩石最可能是

A.石灰岩B.大理岩 C.花岗岩D.板岩 图Ⅰ是浙江省宁波市花番岛海岸的“石瀑”奇观,它是火山熔岩冷凝后,形成的柱状节理群。图Ⅱ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形成“石瀑”的岩石属于图Ⅱ中的 A.①B.②C.③D.④ 10.造成图Ⅰ中“石瀑”悬挂在半空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风化作用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 下图示意北美洲四个相距较远地点的岩层剖面,岩层没有发生翻转,数宇①、②、③、④代表岩层中的化石。据此完成11、12题。 11.指示化石是指通常只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的化石。数字①、②、③、④最能代表指示化石的是 A.①B.②C.③D.④ 12.四地岩层中最古老的是 A.黄褐色沙岩B.灰色石灰岩C.黑色页岩D.绿色页岩 13.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B.曾经地势低洼 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D.冰川地貌广布

[全]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河流侵蚀、凹岸、凸岸、内力与外力)考点详解 ?1、河流的侵蚀 河流的侵蚀作用,主要包含3种类型:下蚀(向下侵蚀)、侧蚀(向两侧侵蚀)和溯源侵蚀(向源头侵蚀),在河谷发育的不同阶段,河流的侵蚀作用不同:①在河谷发育的初期:河流落差较大,侵蚀作用主要以下蚀、溯源侵蚀为主,使得河谷不断地加深和变长。这个阶段的河谷比较平直,横剖面呈“V型”; ②在河谷发育的中期:河流的落差逐渐降低,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下蚀为辅,使得河床在慢慢加深的同时,两侧河谷不断展宽,河道慢慢弯曲; ③在河谷发育的后期:河流的落差较小,侵蚀作用主要为侧蚀,使得河谷不断地展宽,河流弯弯曲曲,横剖面呈“U型”。 其中河谷的发育过程,在河流的上、中、下游也同样适用。河流的上游主要是下蚀、溯源侵蚀;中游则以侧蚀为主,下游侵蚀作用较弱,堆积作用增强。

图1 河谷的演变(河流的侵蚀过程)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一般来说,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但不同半球不同流向的河流,凹岸、凸岸是不同的,因此受到的侵蚀堆积作用也会不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判断:①判断左岸、右岸。在判断左岸右岸时,一定要先判断河流的流向,再顺着河流的流向,左侧为左岸,右侧为右岸; ②判断侵蚀、堆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即河流右岸受到侵蚀,左岸堆积;

③判断凹岸、凸岸。受到侵蚀的河岸会不断后退,即为凹岸;受到堆积的河岸会不断向河流中央前进,即为凸岸。因此在北半球,右岸受到侵蚀,为凹岸;左岸受到堆积,为凸岸。 图2 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B、C 精讲精析:(1)分析砾石滩发育的地区。①砾石滩主要是由流水堆积而成,由于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因此砾石滩主要发育在河流的凸岸;②河漫滩一般发育在河流的中游地区,并且河流较为弯曲的河道,此时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较强,而河流的上游主要是溯源侵蚀,并且河道较为平直;③河流入海口处常常受到地形、海水顶托作用的影响,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但三角洲地区的泥沙颗粒较小。

高考地理深化复习命题热点提分专题04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专题04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大瓦山位于我国四川省,横断山东侧,为世界第二大桌状山。桌状山常发育在近于水平或倾斜平缓的软硬相间的岩层分布区,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顶部覆有坚硬的岩层时,就会形成顶平坡陡的桌状山。大瓦山是地形倒置的向斜山,山体分两层:下部是构成山体基底的石灰岩,上部是层层堆叠的玄武岩。完成1、2题。 1.大瓦山桌状地貌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抬升 B.板块挤压——岩浆侵入活动——地壳抬升——周边岩层被侵蚀、搬运 C.板块挤压——褶皱断层——地壳下陷——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D.褶皱断层——岩浆喷出活动——断块下沉——外力沉积形成石灰岩 2.假若玄武岩层和石灰岩层的上下位置颠倒一下,呈现的地貌最可能是 ( ) A.桌状山 B.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D.喀斯特地貌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一处绝壁之巅。这里海拔1 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图完成3、4题。 3.郭亮村绝壁岩层( ) A.具有层理构造 B.含有丰富的化石 C.由变质岩构成 D.由岩浆冷凝而成 4.郭亮村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 A.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长江流域面积广阔,地貌类型多样。图甲为蜿蜒于四川、西藏、云南三省(区)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景观,该地区森林覆盖率低。图乙为鄱阳湖附近区域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甲所示河谷中碎石遍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炎热干燥,岩石物理风化严重 B.河谷多大风天气,风力搬运作用强烈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专题: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附答案解析)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2)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

2.C以上:地壳CD间:地幔 D以内:地核(E外核、F内核)。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提示: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 D侵入型岩浆岩 E喷出型岩浆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内力作用:①外力作用:② ①冷却凝固作用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③重熔再生 ④变质作用。 (3)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 提示1:判断三类岩石和岩浆时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1)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就是岩浆岩。 (2)岩浆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有三个箭头指向它,如果只有一个箭头,那应该是变质岩。 (3)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均可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提示2: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提示3: (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 2.板块运动与地貌 3、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貌成因:

2019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作业(含答案)

专题4 地质循环、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 一、选择题 饱含碳酸氢钙的地下水溢出地表,沿斜坡漫流时,遇到地表凸起部位,水流翻越阻隔流速加快,水体变薄,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在凸起部位发生碳酸钙淀积,形成“边石坝”。图X4-1是某处边石坝景观及其纵向剖面图,剖面呈现黄白相间的纹理,进一步研究发现白色是碳酸钙,黄色是泥土。读图,回答1~3题。 图X4-1 1.关于边石坝生长速度最快部位的判断及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因为a处是边石坝最高凸起点,水体最薄,碳酸钙淀积最快 B.因为b处流速最快,碳酸钙淀积最快 C.因为c处受凸起阻挡,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物质最易淀积 D.因为d处位于钙化池内,流速最慢,流水搬运的碳酸钙最易淀积 2.根据边石坝黄白相间纹理,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季风气候区 ②该边石坝可能形成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③雨季时,河流流量大,搬运力强,泥沙不易沉积,纹理呈白色 ④雨季时,河流流量大,侵蚀力强,含沙量大,钙化沉积物中混有泥沙,纹理呈黄色 ⑤黄宽白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⑥白宽黄窄,说明暴雨次数多,雨季长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 3.下列地貌与边石坝形成的地质作用相同的是( ) A B C D

图X4-2 图X4-3为山西南部部分地区地质构造及其发育的地形示意图。完成4~5题。 4.该图所示的地质构造是( ) A.断层 B.背斜 C.山岭 D.山谷 图X4-3 5.因两侧地层陷落,紫金山地层相对凸起,导致图示区域汾河改道,其流向( ) A.由向北流变成向东流 B.由向东流变成向南流 C.由向西流变成向北流 D.由向南流变成向西流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图X4-4示意太行山某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6~7题。 图X4-4 6.关于该峡谷各部分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7.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高一地理第二单元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淮安市东方双语学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通过中国的地形图说说我国主要有哪些地表,说明了全球地表形态具有什么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2 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 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 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2)在工程建设方面:

内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外力、内力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 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设计】 一.内力作用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提问)什么是放射性元素? ——是指能发出射线而衰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化学元素,如镭、铀、钚、钫。 (提问)地球内部能量的来源? ——放射热是地球首要的热量来源。放射热是由地球内部的放射性物质发生核反应时所释放出的能量。地球内部含有许多放射性元素,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不同,衰变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也不同。在整个地球历史中,放射性元素已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此外,化学反应、摩擦作用所释放出的热量,在整个地热释放总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提问)什么是变质作用? ——地壳已经形成的岩石,无论岩浆岩、沉积岩或早已形成的变质岩,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所造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高温、高压条件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其成分、结构、构成就会发生一系列改变(即重熔再结晶),这种促使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提问)什么是岩浆活动? ——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富含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称为岩浆。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又在高压的作用下,因而它可以顺着地壳脆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称为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或火山喷发,侵入地壳内部的运动称为侵入运动。由岩浆活动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专题复习学案 【考试说明】 1、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学目标要求】 (1)、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图,岩浆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关联图。(2)、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外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形地貌的影响(3)、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应用,六大板块的名称及其边界类型。

河口三角洲 风力侵蚀 成都平原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风力沉积 新疆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 流水侵蚀(溶蚀) 黄土高原的形成 新月形沙丘 流水沉积 云南路南石林 【例题讲练一】(2011珠海测试题改编)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图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它是一种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红色陆相碎屑岩(在内陆盆地中沉积的砂岩、砾岩等)地貌。右图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两个小题。 1、左图中对应的岩石类型及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右图中的地质作用分别为( ) A 、a ② B 、b ① C 、c ③ D 、d ④ 2、有关左图中岩石类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形成于比较湿热的气候环境 ②受高温高压变质作用形成 ③受流水的强烈侵蚀切割 ④经历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⑤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侵蚀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④ 【变式训练一】(汕尾2011调研题) 1、下图中有关河曲地貌、弯道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a ——侵蚀——兴建深水港 B 、甲——c ——沉积——兴建聚落 C 、乙——a ——沉积——种植农作物 D 、乙——c ——侵蚀——修筑防护堤 【基础要点二】 六大板块的名称及板块的边界类型 甲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 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 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 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采用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略 〔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 方法: 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地理必修一 内力外力

内力外力都是营造地表形态(又称地形,地貌)的力量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分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三种,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地壳运动又分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造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垂直运动造成地势起伏海陆变迁 然后就是外力作用了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它的作用形式分: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四种,其中搬运不形成任何地形 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岩石碎块或沙粒,这就是风化 不要和风蚀混淆 比如说石缝里的小树苗把石块挤碎了 假山的蜡石风吹雨打日晒后碎了 风化作用就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流水作用 流水侵蚀形成峡谷(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丹霞地貌(韶关丹霞山),喀斯特地貌(我国西南,湿热的石灰岩广布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西), 还有喀斯特地貌的表现形式:天坑(地上直接流水侵蚀出的大坑,100m以上直径,100m以上深),溶洞,地下河,峰林(人民币20元背景,桂林) 以及瀑布啊,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都是 雅鲁藏布大峡谷(流水侵蚀加上冰川侵蚀), 流水堆积:冲积扇洪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物理堆积,就是水把沙土直接搬过去,发生胶体的聚沉),

以及化学堆积三种:石笋,石钟乳,石柱 CaCO3 + H2O + CO2→ Ca(HCO3)2 Ca(HCO3)2→ CaCO3 + H2O + CO2(方程式不用掌握,知道是形成碳酸钙沉淀 西北地区洪积扇(连成片) 伏尔加河三角洲(注入里海)

罗布泊(俗称”大耳朵“,流水作用,上面蓝色的是钾盐厂) 流水侵蚀而成的河湾 风力作用风力侵蚀 :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罗布泊周围)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 专题二 第一讲 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试题

【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二轮专题二第一讲地质循环和地质 作用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1·福州调研)2010年11月24日,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读图回答1~2题。 1.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 2.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① B.⑤ C.③ D.④ 解析:第1题,此题主要考查地质作用。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丘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第2题,此题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从图中可以看雅丹地貌的岩石具有岩理结构,应为沉积岩。图中①是岩浆,②是侵入岩,③是喷出岩,④是沉积物,⑤是沉积岩,⑥是变质岩。故形成雅丹地貌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⑤。 答案:1.B 2.B (2011·广州调研)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③①②表示的地壳物质变化过程是( ) A.从变质岩到岩浆岩B.从沉积岩到变质岩 C.从岩浆岩到沉积物D.从岩浆岩到变质岩 解析:第3题,图中①是峡谷地貌,由流水侵蚀而成;②是河口三角洲,流水堆积所致; ③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锥;④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沙丘地貌。第4题,③图表示岩浆

岩的形成,经①图所示的流水侵蚀作用,最终大量泥沙等碎屑物在河口地带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图②)。 答案:3.D 4.C 5.(2011·广东高考)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图示信息的判读能力。断层是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丙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甲处岩层沿断层面有相对运动,故甲处为断层。 答案:B (2011·南京模拟)读我国部分省区某外力侵蚀作用统计图,回答6~7题。 6.图示的外力是( ) A.流水B.海浪 C.冰川D.风力 7.新疆的轻度侵蚀和剧烈侵蚀都很突出,是因为( ) A.自然环境整体性强 B.地域广阔,距冬季风源地近 C.自然环境的垂直差异显著 D.自然环境的南北差异显著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这种外力侵蚀作用以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较为典型,故这种外力是指风力。第7题,新疆的地形以“三山夹两盆”著名,其中新疆中部的天山可将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南、北疆的自然条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导致它们的侵蚀强度存在很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 态》教案湘教版 高一地理《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案湘教版 课标解读 湘教版“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具体研究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内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知识、原理,是自然地理部分的知识基础和核心学习内容。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学时一般为3课时。本课例是第3课时,重点分析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其课标要求是: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教学中主要采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等,通过图片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的地表形态,启发学生思考并探究地貌成因,同时感受自然界的魅力与神奇。 教材地位 本课时是湘教版地理必修1的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的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3课时)的第3课时内容。它承接第1课时关于地质作用与板块运动的内容和第2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又要深入学习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助于学生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塑造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程标准对本节提出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因此,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景观图和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说明,同时强调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本节课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内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自我探究能力,对于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创设情境进行引导。 2.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注意力易分散,但对新奇的变化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利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授课,启发学生主动思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理解外力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 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教学难点: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其作用过程 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是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尤其是侵蚀和沉积作用下的

推荐-2020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课时规范练6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湘教版

课时规范练6 地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模拟题组 (2018云南师大附中模拟)瓦屋山(左图)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海拔最高为3 522米,垂直高差近1 000米,孤峰状的山体拔地而起,山顶面平坦如桌台,周边悬崖陡壁围绕,地质学家誉其为“中国桌山,人间仙台”。瓦屋山顶部由坚硬的玄武岩组成,下面是数百米厚的石灰岩。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表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据此完成1~2题。 1.右图中,能代表瓦屋山顶部岩石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瓦屋山顶成“桌台状”,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 A.岩浆活动、侵蚀作用、固结成岩、沉积作用、断裂上升 B.岩浆活动、断裂上升、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 C.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D.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侵入、断裂上升、侵蚀作用 2.C 1题,根据材料,瓦屋山顶部岩石为玄武岩,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型岩浆岩。根据图中箭头方向,三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即只有一个指向的箭头。图中丁为岩浆,乙为岩浆岩,B正确。第2题,瓦屋山顶为玄武岩,下面是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石灰岩形成早于玄武岩。石灰岩是沉积岩,先有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才有岩浆活动,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周边悬崖陡壁围绕,说明桌状山是断裂上升后,受外力侵蚀形成平坦“桌台状”山顶。形成过程中经历的地 质作用依次是沉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喷发、断裂上升、侵蚀作用,C正确。 (2018湖北荆州质量检查)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3千米,大陆边缘的地 壳一般属于陆壳性质,但厚度往往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有宽有窄。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

高三地理专题04 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详细答案)

2020届专题04地理 测试范围:地质作用与地质循环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澳大利亚的神奇岩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奇观。它是滨海嶙峋兀立的巨大黄岗岩巨石,读图完成1—3题。 1.嶙峋兀立的花岗岩居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的成因是() A.变质作用 B.溶蚀作用 C.岩浆活动 D.风化作用 3.嶙峋兀立的花岗巨岩形成主要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B.地壳上升—岩浆喷发—海浪侵蚀 C.板块运动—地壳上升—海浪侵蚀 D.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读图,回答4—6题。 4.凤凰山、仙人冲、元宝山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背斜、向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断层、向斜、背斜 D.背斜、向斜、背斜 5.仙人冲处地貌形态形成的正确原因是() A.槽部受到张力,不易受侵蚀 B.槽部受到挤压,岩石比较坚硬 C.顶部受到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D.岩石比较坚硬,易发生上下移动 6.关于图中所在地区正确规划利用的是() A.在凤凰山上进行天然气的勘探 B.在龙潭肖处一定不能建设水库 C.仙人冲处一定是良好储煤炭处 D.在元宝山中进行水资源的勘探 排石位于辽宁大连瓦房店骆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东部岬角处,有一排礁石伸向海中,故名排石,下图为该景区著名景点。读图完成7—8题。

7.据图判断图示岩石类型属于()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8.图示地貌形成的原因可能是() A.风化和风力侵蚀 B.风化和流水侵蚀 C.风化和海浪侵蚀 D.风化和冰川侵蚀 下图为某地“沿110°E南北向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质剖面的特点是() A.黄河至洛河之间为背斜 B.黄河至洛河之间是受到强大挤压力而成 C.北山为背斜山 D.渭河是在向斜处发育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剖面黄河至渭河段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花岗岩体中能发现岩石 C.北山和秦岭岩层的成因不一样 D.图示区域地貌特征主要是风力侵蚀形成 某一研究时刻的水面线与河底线包围的面积称过水断面。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P表示() A.水流搬运 B.河床风化 C.水流沉积 D.河床沉积 10.流水作用与过水断面之间的关系是()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4.1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历年考情: 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1)地壳运动: ①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 ①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 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 (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 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 ①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②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 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③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生物风化不仅在于引起岩石的机械和化学破坏,还在于它形成了一种既有矿物质又有有机质的物质——土壤。 2.侵蚀:风化物被带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依据作用主体的不同分为: (1)流水侵蚀、溶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