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题目及答案

耕作学-题目及答案
耕作学-题目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

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

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3、防风蚀水蚀

4、具有先发治草的杂草防除体系

5、耕种结合、更管结合

6、肥沃土集中

7、垄作耕法一机多用,配套机械组件少,机械投资小。

缺点

1、固有垄作耕法受农具限制,耕作层浅。

2、固有垄作耕法用原始的木制大犁作业效率低,在人少地多条件下不便于精耕细作。

3、垄作耕法的耕层构造适宜作物苗期生长,但由于耕层浅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后作。

耕作学作业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套种:也称套作,串种。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另一种作物,在田间两种作物既有构成复合群体共同生长的时期,又有两种作物分别单独生长的时期,充分利用空间,是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的一种措施。

2、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则称为轮作。

3、连作:同一作物在年内间连续重复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称为连作或重茬。

4、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力或农作物产量的基础。受水资源、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限制,我国耕地总体上质量不高。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17%,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二。土壤瘠薄、盐碱等障碍因素多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三。

2、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答:(一)等高耕作法(二)横坡垄做法(三)垄向区田(四)残茬覆盖耕作法(五)免耕法(六)蓄水聚肥改土耕作法

3、简述农业生产的强烈的季节性。

答:由于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运行,地球上光热水的供应呈现季节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土壤肥力因素也出现了周期性变化。自然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巧妙地随着环境的节律变化,发展出不同的季相,反映出生命过程在时间上与环境变化顺序的一致性。人工培育的作物种,受其遗传的、生理和生命周期等等特性的制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直到完成全部生命过程对环境有一系列的要求。一个环节失利,将危及全部生命过程,因此,进行农业生产,必须顺天时,量地利,瞻前顾后,从各方面发挥人们利用农时的主动性。

4、简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

土壤胶体或有机无机复合体都包括有机部分,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理化性质的调节也离不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更是土壤微生物及部分土壤动物生活的能源,还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土壤粘结性和粘着性,并通过对于此表面积和分散度的作用而影响可塑性。因此,土壤有机质是形成土壤良好结构和耕性的重要因素。

胶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强大的吸收性能,吸收保持着大量养分元素,尤其是其代换吸收的养分元素可以随时迅速供给植物利用。因此,土壤有机质是维持土壤保肥供肥性能的物质基础。

三、论述题

1、试论述深松耕法的由来以及作业方法。

答:深松耕法是黑龙江省为了进一步稳产、高产和加速田间作业机械化进程的要求而研究产生的一种新耕法。它是以深松铲间隔深松,局部打破犁底层,形成纵向虚实并存耕层结构的耕作方法。作业方法:在垄作条件下,垄沟、垄台、垄帮均可以垄沟深松。平坐作条件下采取耙茬间隔深松,消灭部分犁底层。为适应不同作物、气候和土壤的要求与特点,有多种更做法,形成各种纵向虚实比例的耕层结构。

耕作深松

(1)在秋收后、播种同时,或作物幼苗期均可垄沟深松。

(2)在倒垄时,现在原垄沟深松而后倒垄,也可配合新垄的垄沟在进行深松。

(3)在第一次深松时,结合垄沟深松的同时2厘米宽的深松铲在垄帮上深松,深松深度14-16厘米,消灭部分深格子。

平作深松

(1)在平坐地一般以70厘米间隔深松,可形成1:虚实比的耕层结构。

(2)在较粘重土壤的平作地上,先深松一个行距内的某个部位,后耙表土,最后深松另一个部位,一次作业完成。

耕作学作业题(三)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农田持续高效生产所采用的全部农业技术措施体系

2、种植制度

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间作(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复种

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4、休闲

复种的对义词,是指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的方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种植结构调整的步骤与内容。

一、明确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的种类与数量

二、调查和收集资源环境与生产条件状况

三、确定农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划分生态经济适宜区

四、确定作物组成

五、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域田间配置

六、可行性鉴定

2、简述合理轮作显着增产的原因。

一、改善土壤理化,生物学性状,提高地力和肥效

二、改善农田生物种群结构,清除土壤有毒物质,减少病虫危害

三、改变农田生态条件,减少田间杂草

3、简述植被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中很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植被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壤侵袭,良好的植被覆盖地面,截持降雨、分散径流,减缓流速,能减少或防止土壤侵蚀。植被一旦遭破坏,土壤侵蚀就会加剧。在地面植被良好的情况下,大部分地区自然侵蚀是十分缓慢的,当参与了人类活动的影响,地面植被遭到严重破环后,侵蚀的强度显着增加。

4、简述农业生产的连续性。

业产品的需要时持续不断的,人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时将原有自身节律的自然资源纳入农业生产秩序。为了下一个生产周期做好准备,也为了稳定自然资源的秩序,有需要进行认为的管理。科学的耕作制度,就是实现农作物稳产和持续生产的这种管理体系。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免耕法的由来、技术环节以及优缺点。

1933年5月12日,长期运用平耕耕法的美国南部发生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黑风

暴”,带走三亿吨肥沃的农田表土,严重的威胁农业生产。美国农业部研究部门和农民一起研究员风蚀的原因。经过几个阶段的研究至20世纪60年代终于使免耕在美国得以推广应用。(一)优点:地面有秸秆、残茬或牧草覆盖,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明显减轻,同时可缓和雨强,减少雨滴直接打击表土和土粒移动,也减少团粒结构的破坏。覆盖的作物秸秆和作物根系腐系后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免耕法免去耕作作业,可节省能源和资金、投入少,成本低。在生育期一季有余而两季不足时,采用免耕法作物收获当天就可直接播种后茬作物。扩大复种面积,争取更多积温。

(二)缺点:免耕条件下多年生杂草发生严重,需要有高效而杀草谱广的除草剂,病虫危害,防虫防病用药量大。加上农药成本不低于常规耕作法的成本,同时加重环境污染。秸秆覆盖

是太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上,在作物生长季节内,10厘米土层的温度,常规耕作地段比免耕地段高出1-3度(而夜间相反),导致高纬度地区春播作物的播种于出苗推迟,又是延长十天左右,对安全成熟是一个大问题。地面覆盖和地表增湿降温的条件,促使土壤呈酸性,而且在秸秆分解过程中产生一种带苯环的有毒物质。

耕作学作业题(四)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培肥就是运用农业技术措施培育土壤耕层,不断恢复、提高土壤肥力。

2、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作不同作物则称轮作。

3、连作: 同一作物在年内间连续重复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称为连作或重茬。

4、耕法:是由一组土壤耕作措施组成,其所建立的耕层结构具有明显特点的土壤耕作类型。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特点。

(1)我国粮食生产发展阶段,解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从总体上来呈现波浪形上升态势,大约经过了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等4个台阶(2)增长方式变化(3)作物结构变化

2、种植结构调整的原则。一、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二、生态适应性原则三、效益原则四、发挥区域优势,适当集中发展原则五随生产条件改善与经济发展不断调整的原则

3、简述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答:1、调整耕层三相比,创造适宜的耕层构造;2、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3、翻埋残茬、肥料和杂草

三、论述题

试论述建立土壤耕作制的原则。

1、建立土壤耕作只要善于发挥当地气候优势与突出地缓冲期后的劣势。

2、适应当地的地势与土壤类型。

3、土壤耕作制应适合个茬作物高产的播种方式。

4、土壤耕作至应有利于系统控制杂草的生长和繁殖。

5、土壤耕作制与生产条件相适应。

6、尽量降低土壤耕作制的作业成本。

耕作学作业题(五)

一、名词解释

1、混种:在同一块地上分行地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

2、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的空间配置。

3、重茬:重茬也叫连作,是指在一块田地上连续栽种同一种作物。

4、种植结构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指种植业内部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

5、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6、耕层构造;耕作层内各个层次土壤中矿物质、有机质和总孔隙度级孔隙中毛管孔隙与非毛管孔隙之间的比例关系。

7、耕法:是由一组土壤耕作措施组成,其所建立的耕层结构具有明显特点的土壤耕作类型。

二、简答题

1、简述间作、混作和套作与农田保护的关系。

间混套作可以增加地面覆盖度,延长覆盖时间,减轻水土流失,是山区丘陵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建立起林草农符合层片生物结构,增加植被覆盖,利用植物防风固沙,改善田间小气候,稳定近地面大气层水热动态,是风沙区农田保护的根本措施。平原风沙区种植绿肥牧草,实行粮肥间作,也是稳产增收的有效措施。

2、简述地形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地形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面坡度、坡长、坡型和坡向等都对土壤侵蚀有很大影响。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二,还有大面积的丘陵区。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发育最典型的国家,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是丘陵起伏、沟谷横纵,地面坡度大于25度的面积

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这就为发生强烈的土壤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

3、简述合理轮作显着增产的原因。

一、改善土壤合理化、生物学性状,提高地力和肥效

二、改善农田生物种群结构,清除土壤有毒物质,减少病虫危害

三、改变农田生态条件,较少田间杂草。

4、简述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决定因素。

土壤胶体或有机无机复合体都包括有机部分,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理化性质的调节也离不开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更是土壤微生物及部分土壤动物生活的能源,还含有某些生物活性物质。因此,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有机质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土壤粘结性和粘着性,并通过对于此表面积和分散度的作用而影响可塑性。因此,土壤有机质是形成土壤良好结构和耕性的重要因素。

土壤有机胶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具有强大的吸收性能,吸收保持着大量养分元素,尤其是其代换吸收的养分元素可以随时迅速供给植物利用。因此,土壤有机质是维持土壤保肥供肥性能的物质基础。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平翻耕法的作业环节,以及平翻耕法的优缺点。

主要有三个土壤耕作环节,即基本耕作-耕翻,表土作业-耙、耢、压、中耕。优点:以全需耕层结构接纳大量降雨,增加蓄水;表面有干土覆盖,缓冲气候对耕层的不利影响;以耕层翻转消灭杂草、病菌袍子和害虫、掩埋有机肥料、绿肥和作物残茬作用强;便于机械耕作,以速度争农时;可根据作物的高产要求决定行距,不受前茬行距的限制;后效期可达二年以上;作物后期生长良好,产量高。

缺点:全需耕层结构,春季提墒能力差,加剧了春旱地区的旱情;表面干土覆盖比较疏松,易发生风蚀;全需耕层结构,土壤养分分解大于积累;封闭式犁底层隔开了耕层与心土层的联系,使作物不易吸收利用心土层的养分与水分,也阻碍了根系的伸展;地面有堑沟和闭垄,增加耙地和耢地次数;土层翻转及耙耢地使杂草种子全层感染,加重作物生育期间的杂草危害;适合气候正常年景,不适合旱年和涝年;高产、但不稳产;作业次数多,耕作成本高;农机专用性强,配套农机具件数多,投入高。

2、试论述产生土壤侵蚀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

(1)降水:降水是气候因子与土壤侵蚀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因子。

(2)风:风之土壤侵蚀和风沙流动的的动力。

2、地形

(1)坡度:水力侵蚀在坡地上发生的,因此,地面坡度是决定径流冲刷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

(2)坡长:坡长于土壤侵蚀关系很密切。

(3)地形:在自然界中,丘陵山区的地形十分复杂,总的来说可归纳为以下五类:即直行坡、凸形坡、凹形坡、凸凹形坡和台阶形坡。

3、土壤

(1)土壤透水性

(2)土壤的抗蚀性

(3)土壤的抗冲性

4、植被: 植被是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中很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植被的好坏直接影响土壤侵袭。

二、土壤侵蚀加速的人为因素

1、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以粮为纲,大搞毁林毁草开荒,这种单一的小农经济结构,使土壤侵蚀家具的根源。

2、在林业生产上,长期以木为纲,森林过伐严重,植被遭到破坏,是土壤侵蚀加剧的重要原因。

3、人口无计划的增长,超过资源的负荷能力,也是土壤侵蚀加剧的重要原因。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Word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病理学选择题与答案

病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单选题 1.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D A.肺B.阑尾C.膀胱D.四肢E.子宫 2.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E A.肺、脾、肾B.心、脾、肺C.心、肝、肠D.肝、肾、脾E.心、肝、肾 3.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A: A.腺体B.骨骼肌C.神经细胞D.软骨E.平滑肌4.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A: A.过再生性增生B.再生性增生C.甲状腺肥大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5.“肥大”是指:D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E.间质增生 6.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时.说明:D A.细胞正开始死亡B.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C.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困难 D.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E.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 7.肉芽组织是由……组成:B A.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C.新生毛细血管和

单核细胞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结节E.以上都不是 8.一种成熟的组织变成另一种成熟组织的过程称:D A.机化B.钙化C.分化D.化生E.适应 9.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B A.神经性萎缩B.废用性萎缩C.压迫性萎缩D.营养不良性萎缩E.生理性萎缩 10.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于:C A.肺B.肾C.脑D.心E.肝 11.细胞水肿发生的机理是:B A.内质网受损B.线粒体受损C.高尔基氏器受损D.核糖体受损E.中心体受损 12.按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来比较.下列各组的排列哪个是正确的C A.结缔组织>神经细胞>肝细胞B.软骨>腱>肾小球C.骨>平滑肌>神经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横纹肌>周围神经纤维E.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细胞 13.细胞萎缩在电镜下最显著的特点是:E A.肌丝增多B.线粒体增多C.滑面内质网增多D.粗面内质网增多E.自噬泡增多 14.组织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增生来修补的过程称:E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和(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病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病理学》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A1型题] 以下每一考题下面,有 A、B、C、D 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一个最佳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1 ?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 过敏因素B ?环境污染C ?气候因素D ?长期吸烟E ?真菌感染 2?肝脂肪沉积比较显著时,其变化是() A. 肝分叶增多B ?肝增大,包膜紧张C.苍白无血色D ?暗黑色、质软、光洁 E.肝脏发生固缩() 3?粘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常发生在() A. 胃、十二指肠、小扬B ?骨、肌肉C ?肝脏、肺及肾D ?任何器官E ?口腔、子宫颈及外明 4. 关于结核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B .结核病是一种特殊的炎症()C. 结核病常是经呼吸道感染 D .结核病不具备炎症特征 E.结核病可分为原发性结核病和继发性结核病 5. 良性高血压病脑的病理变化为() A.小动脉和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 B .脑膜发生了炎症反应 C. 脑软化D .脑组织化脓E.脑组织任何时候无变化 6. 关于恶性肿瘤的说法正确的是() A.组织结构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细胞无 B .组织结构和细胞都具有高度异型性 C. 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而组织结构无 D .没浸润性,也不转移E.以上说法都不对 7. 小叶性肺炎不具有下列哪种描述的特征() A.小叶性肺炎以细文气管为中 B .小叶性肺炎属急性化脓性炎症 C. 小叶性肺炎主要由病毒引起的炎症 D .小叶性肺炎在肺内。一定范围内 E.肉眼观,实变灶散在分布在肺组织内 8. 急性炎症可分为() A.浆液性炎和出血性炎 B.纤维性炎和化脓性炎C .浆液性炎和化脓性炎 D. 浆液性炎和纤维性炎E .浆液性炎、纤维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9 .具有发热作用的炎症介质是() A. IIJ — 1 B . D4 C . IL-8 D . C5a E . IL —10 10 .癌和肉瘤最根本的区别是() A.组织来源B .外在环境C.内在因素D.形成方式E.以上都不对 11.肺粟粒性结核病肉眼观:() A.双肺充血,重量增加,切面暗红 B .双肺皱缩,体积减小 C. 肺部分坏死,形成无数空洞 D .切面光滑平整E .切面灰白,上有小凹,成斑块状 12 .食管癌多发生在() A.食管上段B .食管下段C.食管中段D.食管肌肉E.食管软骨 13 .溃疡病通常是() A.边缘糜烂,不成形B .有多个溃疡C .边缘整齐,深达肌层D .不可能达到肌层 E .只发生在胃 14 .慢性活动性肝炎镜下具有两种特征是() A.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大量肝细胞增生 B .碎片状坏死和桥接坏死 C. 假小叶和平酪样坏死D .纤维素性炎和化脓性炎E .以上说法都不对 15 .伤塞病常有的合并症有:() A.肠梗阻B .肠扭转、绞肠纱C .肠癌D .肠出血、肠穿孔E.肾小球肾炎 16 .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变有() A. 一般只损伤肾脏的非常小一部分 B .内皮细胞增生,系膜细胞不增生 C.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都增生 D .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都不增生

耕作学试卷A及标准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作物()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 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病理学习题集与答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送检的病理标本宜用多少浓度的甲醛液固定?() A.10% B.20% C.50% D.75% E.95% 2.多种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形态结构和功能代谢的变化称为() A.病理状态 B.病理过程 C.病理反应 D.病理变化 E.病理联系 3.临床病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 A.细胞学检查 B.活体组织检查 C.电镜检查 D.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E.血液学检查 4.目前,病理生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是() A.动物实验 B.临床实验 C.细胞学检查 D.流行病学调查 E.活体组织检查 5.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学说是() A.液体病理学说 B.器官病理学 C.细胞病理学 D.免疫病理学 E.遗传病理学 6.病理学是一门() A.基础医学 B.临床医学 C.预防医学 D.是以动物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础学科 E.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属于基础医学 7.病理解剖学主要着重于哪个方面的研究() A.形态 B.结构 C.功能 D.代谢 E.形态与结构 8.下列哪些不属于活体组织检查() A.内窥镜钳取组织检查 B.局部手术切除标本检查 C.痰液涂片检查 D.肿块摘除检查 E.细针穿刺组织检查 9.下列哪项是诊断疾病的最可靠方法() A.B超 B.CT C.活体组织检查 D.尸体剖验 E.脱落细胞学检查 10.最适用于健康普查的研究方法是() A.活体组织检查 B.尸体剖验 C.脱落细胞学检查 D.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E.组织和细胞培养 11.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 A.临床表现 B.诊断与鉴别诊断 C.防治措施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矗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IS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 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K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円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

病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十)

病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D A.肺B.阑尾C.膀胱 D.四肢E.子宫 2.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E A.肺、脾、肾B.心、脾、肺 C.心、肝、肠D.肝、肾、脾 E.心、肝、肾 3.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A A.腺体B.骨骼肌C.神经细胞 D.软骨E.平滑肌 4.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A A.过再生性增生B.再生性增生 C.甲状腺肥大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5.“肥大”是指:D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E.间质增生 6.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时.说明:D A.细胞正开始死亡B.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 C.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困难 D.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 E.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 7.肉芽组织是由……组成:B A.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C.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结节 E.以上都不是 9.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B: A.神经性萎缩B.废用性萎缩C.压迫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E.生理性萎缩 10.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于:C A.肺B.肾C.脑D.心E.肝 12.按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来比较.下列各组的排列哪个是正确的?C A.结缔组织>神经细胞>肝细胞 B.软骨>腱>肾小球C.骨>平滑肌>神经细胞 D.鳞状上皮细胞>横纹肌>周围神经纤维 E.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细胞 13.细胞萎缩在电镜下最显著的特点是:E A.肌丝增多B.线粒体增多 C.滑面内质网增多D.粗面内质网增多 E.自噬泡增多 14.组织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增生来修补的过程称E: A.再生B.增生C.化生 D.机化E.不完全再生 15.全身营养不良时.首先发生萎缩的组织或器官是:B A.骨骼肌B.脂肪组织C.肝 D.脑E.心肌 16.虎斑心见于:B A.白喉B.中毒C.严重贫血D.肥胖E.高脂血症 17.下列各种组织哪一种再生能力最强?D A.骨骼肌B.神经节细胞C.心肌 D.神经胶质细胞E.软骨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测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和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2.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3.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2016年农大耕作学100分-在线作业

耕作学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6-01-27 10:29:24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磷循环是双向循环 ? B. 典型沉积型循环 ? C. 持续性受威胁 ? D. 生物小循环为主 得分: 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2. (5分) ? A. 循环 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正反馈调节,变化较大 以下关于磷循环哪项是错误的( )。 下列关于沉积型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 B. 循环缓慢,不受干扰,成为”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负反馈调节,变化较大 ? C. 循环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正反馈调节,变化较小 ? D. 循环缓慢,受干扰,成为”不完全”的循环,受生物作用负反馈调节,变化较小 得分:5 知识点: 6.2 农田土壤培肥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3. (5分) ? A. 孙渠 ? B. 蔡旭 ? C. 刘巽浩 ? D. 姜秉权 得分: 5 知识点: 1.1 耕作学及其相关内容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4. (5分) 我国最早引进耕作学的是()。

? A. CO、CO2、O2 ? B. N2、NO 、N2O ? C. N2O、CH4、CO2 ? D. CH4、O2、N2O 得分: 5 知识点: 6 养地制度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5. (5分) ? A. 水稻 ? B. 甜菜 ? C. 冬小麦 ? D. 番茄 得分: 5 知识点: 2.3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6. (5分) ? A. 淋失 下列气体属于温室气体的是()。下列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有()。以下哪项不是氮的输出途径()。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匕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 14.边际效应乂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B】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经度低咼西咼; D.海拔低咼咼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B】。 A ?提高劳动生产率; B ?提高土地利用率; C ?提高肥料利用率; D ?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 .生态最适宜区;B.生态次适宜区; C .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 .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C 】 A .提高光合效率;B.增加光合面积; C .延长光合时间; D .增加光合强度。

病理学考试传染病 习题及答案

传染病习题及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结核病灶中巨噬细胞转变为类上皮细胞是由于 A.吞噬的结核杆菌数量过多 B.吞噬的结核杆菌释放毒素 C.吞噬的结核杆菌不能被杀死 D.吞噬的结核杆菌毒力较强 E.吞噬的结核杆菌破坏、释放出磷脂 2.对结核病最有诊断价值的基本病理变化是 A.含大量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渗出液 B.灰白色、半透明状的粟粒大小结节 C.找到Langhans巨细胞 D.干酪样坏死 E.类上皮细胞 3.关于原发性肺结核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指初次感染结核菌而在肺内发生的病变 B.原发综合征形成 C.原发灶及淋巴结不发生干酪样坏死 D.可发生血行播散到各器官 E.结核菌常经淋巴道引流到肺门淋巴结 4.结核结节主要由什么细胞构成?

A.浆细胞 B.淋巴细胞 C.成纤维细胞 D.类上皮细胞和Langhans巨细胞 E.巨噬细胞 5.原发性肺结核的肺内原发病灶常位于 A.肺尖 B.肺上叶下部或肺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 C.肺门 D.肺膈面 E.脏胸膜面 6.下列哪种疾病最易引起肠管狭窄? A.肠xx B.肠伤寒 C.肠结核 D.细菌性痢疾 E.菌群失调性假膜性肠炎 7.以下哪一项不是结核转向愈合时的改变? A.吸收、消散 B.钙化 C.纤维包裹

D.纤维化 E.病灶周围出现渗出、继发坏死以及溶解液化 8.血行播散性结核病最罕见的部位是 A.肺 B.心肌 C.肾 D.脊柱 E.脾 9.结核球是指 A.直径小于2cm的干酪样坏死灶 B.状似大叶性肺炎的干酪样坏死灶 C.孤立性的境界不清楚的干酪样坏死灶 D.无纤维包裹的干酪样坏死灶 E.直径2~5cm,有纤维包裹的、孤立的、境界分明的干酪样坏死灶 10.结核病好转的最好方式是 A.吸收消散 B.硬结、钙化 C.纤维包裹 D.纤维化 E.纤维包裹及钙化 11.结核性肉芽肿内最基本的细胞成分是

耕作学作业题(有答案的)

耕作学作业题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以研究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为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由作物布局种植方式数值轮作倒茬等技术措施相互结合组成 3、单作:在一块土地上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4、间作: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 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 2 亿吨;1959-1978 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 亿吨;1979-1984 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 4 亿吨;1985-1996 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 5 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2)优点: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3、防风蚀水蚀4、具有先发治草的杂草防除体系5、耕种结合、更管结合6、肥沃土集中7、垄作耕法一机多用,配套机械组件少,机械投资小。缺点1、固有垄作耕法受农具限制,耕作层浅。 2、固有垄作耕法用原始的木制大犁作业效率低,在人少地多条件下不便于精耕细作。 3、垄作耕法的耕层构造适宜作物苗期生长,但由于耕层浅不能完全满足作物的后作。 耕作学作业题(二) 一、名词解释 1、套种:也称套作,串种。在前作物生育后期或收获之前,于其行间播种或栽植另一种作物,在田间两种作物既有构成复合群体共同生长的时期,又有两种作物分别单独生长的时期,充分利用空间,是提高土地和光能利用的一种措施。 2、轮作: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的期限内有顺序地轮种不同作物则称为轮作。 3、连作:同一作物在年内间连续重复种植于同一块田地上,称为连作或重茬。 4、土壤耕作:就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原因。 答:耕地质量是决定耕地生产力或农作物产量的基础。受水资源、地形和土壤条件的限制,我国耕地总体上质量不高。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是导致我国耕地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山地、丘陵面积大,平原仅占国土面积的17%,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二。土壤瘠薄、盐碱等障碍因素多是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不高的原因之三。 2、简述通过耕作保持水土的基本方法。

病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易发生干性坏疽的器官是:D A.肺B.阑尾C.膀胱 D.四肢E.子宫 2.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E A.肺、脾、肾B.心、脾、肺 C.心、肝、肠D.肝、肾、脾 E.心、肝、肾 3.下列哪种组织再生能力最强:A A.腺体B.骨骼肌C.神经细胞 # D.软骨E.平滑肌 4.缺碘所致的甲状腺肿大属于:A A.过再生性增生B.再生性增生 C.甲状腺肥大D.内分泌障碍性增生 E.甲状腺增生合并肥大 5.“肥大”是指:D 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B.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C.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D.是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 E.间质增生 6.在组织学上看到有细胞核固缩、碎裂、溶解时.说明:D A.细胞正开始死亡B.细胞的功能还有可能恢复 C.细胞的功能虽然可能恢复.但已极为困难 D.细胞已经死亡了一段时间 E.细胞浆可能还没有发生改变 7.肉芽组织是由……组成:B A.吞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

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C.新生毛细血管和单核细胞 ` D.单核细胞、巨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的结节 E.以上都不是 9.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B: A.神经性萎缩B.废用性萎缩C.压迫性萎缩 D.营养不良性萎缩E.生理性萎缩 10.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于:C A.肺B.肾C.脑D.心E.肝 12.按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来比较.下列各组的排列哪个是正确的C A.结缔组织>神经细胞>肝细胞 B.软骨>腱>肾小球C.骨>平滑肌>神经细胞 , D.鳞状上皮细胞>横纹肌>周围神经纤维 E.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细胞>脂肪细胞 13.细胞萎缩在电镜下最显著的特点是:E A.肌丝增多B.线粒体增多 C.滑面内质网增多D.粗面内质网增多 E.自噬泡增多 14.组织损伤后由结缔组织增生来修补的过程称E: A.再生B.增生C.化生 D.机化E.不完全再生 15.全身营养不良时.首先发生萎缩的组织或器官是:B # A.骨骼肌B.脂肪组织C.肝 D.脑E.心肌 16.虎斑心见于:B A.白喉B.中毒C.严重贫血 D.肥胖E.高脂血症

四川农业大学耕作学(本科)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106285--四川农业大学耕作学(本科)期末备考题库106285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单选题: (1)17.减轻作物病虫草害效果最好的轮作方式是()。 A.作物轮作; B.复种轮作; C.水旱轮作; D.换茬式轮作。 正确答案:C (2)7.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 A.前提; B.保障; C.基础; D.目的。 正确答案:C (3)1.()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科学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A.种植制度; B.耕作制度; C.土壤耕作制度; D.养地制度。 正确答案:B

(4)6.在我国的粮食作物布局上,广大南方地区以什么为主?() A.水稻; B.小麦和玉米; C.油菜; D.棉花。 正确答案:A (5)3.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正确答案:B (6)13.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正确答案:C (7)11.下列属于套作的有:()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正确答案:B (8)16.轮作减轻作物虫害的主要生物原理是害虫具有()。 A.寡食性; B.专一性; C.伴生性; D.广谱性。 正确答案:A (9)2.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不同,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提高() A.作物单产; B.作物品质; C.作物的抗病性; D.耕地年产量。 正确答案:D (10)9.下列种植方式中,属于立体种植的模式是()。 A.马铃薯套作玉米; B.垄稻沟鱼; C.玉米间大豆间蘑菇; D.稻田生态养鸭。 正确答案:A (11)8.下列种植方式中,充分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主要是()。

病理选择题+答案

. 1.下列哪项是病理学的研究范畴: A.正常人体的结构 B.正常人体的微细结构 C.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D.疾病的诊断 E.疾病的治疗 2.下列哪种病变,血管壁容易发生玻璃样变性: A.疤痕组织 B.乳腺癌 C.高血压病 D.纤维瘤内 E.急性肾炎 3.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是: A.核碎裂 B.胞浆嗜酸性变 C.线粒体肿胀 D.自噬泡增多 E.胞质嗜酸性增强 4.脑软化的含义为: A.脂肪坏死 B.坏疽 C.干酪样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凝固性坏死 5.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A.脂肪变性 B.坏疽 C.干酪样坏死 D.液化性坏死 E.栓塞 6.下述哪些因素与血栓形成无关: A.心血管内膜损伤 B.血流缓慢,涡流形成 C.血小板数量增多 D.凝血因子增多 E.纤维蛋白溶解酶增多 7.下列器官中,哪组容易发生出血性梗死:A.心、肝 B.脾、肾 C.肠、肺 D.脑、肠 E.脾、肠 8.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时可见:A. 白色血栓 B. 混合血栓 C. 红色血栓 D. 透明血栓 E. 疣状血栓 9.心力衰竭细胞是指心力衰竭时: A. 肺泡腔内见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B. 含脂褐素的心肌细胞 C. 肺泡腔内吞噬粉尘的巨噬细胞 D. 吞噬脂质的吞噬细胞 E . 吞噬黑色素的吞噬细胞 10.槟榔肝是指: A. 肝细胞肿胀 B. 肝细胞脂肪变性 C. 慢性肝淤血 D. 肝硬化 E. 肝细胞萎缩 11.血栓由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 A. 机化 B. 溶解 C. 吸收 D. 钙化 E. 再通 12.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有: A. 羊水栓塞 B. 血栓栓塞 C. 瘤细胞栓塞 D. 气体栓塞 E. 脂肪栓塞 13.左心附壁血栓脱落后可引起: A. 门静脉栓塞 B. 脑动脉栓塞 C. 肝静脉栓塞 D. 肺动脉栓塞 E. 股静脉栓塞 14.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栓子主要来自: A. 下肢静脉 B. 门静脉 C. 下腔静脉 D. 上腔静脉 E. 胸壁静脉 15.心肌梗死灶的肉眼形状常为: A. 节段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