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药物治疗规范三:阿片类药物初始剂量滴定和维持用药

癌痛药物治疗规范三

---阿片类药物初始剂量滴定和维持用药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第一天治疗结束后,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第二天治疗时,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疼痛强度﹤4,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25%,并重新评价病情。

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

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按照表1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

②维持用药。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应当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大于3次时,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见表2)。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仍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并个

体化滴定用药剂量。

表2.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表

减量30%,两天后再减少25%,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 口服吗啡的药量,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

---摘自:《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性疼痛中的规范化应用(最全版)

阿片类药物在慢性非癌性疼痛中的规范化应用(最全版) 目前有关慢性疼痛的定义较多,其中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慢性疼痛定义为超过正常组织愈合时间(一般为3个月)的疼痛。常见的慢性疼痛包括三叉神经痛、腰背痛、骨关节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心因性疼痛(疼痛不源于既往伤病,也未见任何神经系统或其他部位损害)和癌性疼痛。其中慢性非癌性疼痛(chronic noncancerpain, CNCP)和慢性癌性疼痛在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不同。对于多数癌症患者而言,其预期生存时间有限,通常较少考虑药物依赖性和可能引起的长期毒性;而CNCP 患者的治疗目标不仅要缓解或消除患者的疼痛,而且要求尽可能改善其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006年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欧洲40%-50%的人群主诉有慢性疼痛症状,其中40%的慢性疼痛患者主诉他们的疼痛未得到有效治疗,64%服用处方药的患者主诉他们的疼痛有时候控制不佳;在美国慢性疼痛发病率约为11%-55%,其中CNCP患者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而慢性疼痛在亚太地区的患病率约为12%-45%。此 外, CNCP在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中也有较高发病率。换言之,CNCP在国内外都有较高发病率。 大多数CNCP的成因是多因素的,涉及外周和(或)中枢敏化机制,因此需要多模式治疗。CNCP的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和心理治疗、介入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疼痛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很多,而阿片类药物在镇痛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有调查研究表明在丹麦CNCP的发病率约为19%,其中有12%患者

使用阿片类药物。随着阿片类药物的新剂型和新品种的不断面世,临床医师药物选择的范围也更加宽裕。近年来,阿片类药物在CNCP治疗过程中的使用量逐渐增加,但是关于其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证据有限。临床指南是规范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以其权威性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因此体现循证医学精髓的临床管理指南已成为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个体化阿片类药物治疗方案也被逐渐推广。 1.患者选择 虽然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安全性存在争议,但是多项研究都表明阿片类药物对于CNCP的治疗是有效可行的,而且并非所有CNCP患者都需要常规使用阿片类药物。此外,各个指南对于阿片类药物治疗CNCP的适应症也不尽相同。世界卫生组织(WHO)三阶梯镇痛指南同样适用于CNCP的治疗。WHO建议根据患者疼痛程度的不同来使用不同药物,对中重度疼痛患者可以考虑采用阿片类药物联合非阿片类药物进行治疗。2009年美国疼痛学会(APS)和美国疼痛医学科学院(AAPM)建议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中、重度CNCP患者,且治疗收益大于潜在风险时可以考虑使用长期阿片类药物治疗(COT)。2009年美国老年病学会(AGS)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应用阿片类药物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AGS认为老年人应用阿片类药物的适应症与普通人群类似,即有疼痛相关功能障碍或对生活质量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中、重度疼痛患者可以考虑应用阿片类药物。200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APS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 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者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 1 )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者脏器

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者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 2 )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者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者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22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标准〔2022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操纵疼痛是患者的根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病症之一,严峻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操纵,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病症,显著影响患者的一般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医治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标准评估和有效地操纵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治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标准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医治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标准化诊疗体系,提高诊治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证诊治质量和诊治安全,特制定本标准。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fan、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医治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医治、其他物理医治以及药物医治等抗肿瘤医治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损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损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损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损害感受性疼痛包含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精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布满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精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癌痛药物治疗规范三:阿片类药物初始剂量滴定和维持用药

癌痛药物治疗规范三 ---阿片类药物初始剂量滴定和维持用药 阿片类药物是中、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于癌痛治疗的短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即释片,长效阿片类药物为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长期用药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自控镇痛给药。 ①初始剂量滴定。阿片类止痛药的疗效及安全性存在较大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见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第一天治疗结束后,计算第二天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第二天治疗时,将计算所得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3分。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不良反应,疼痛强度﹤4,应该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25%,并重新评价病情。

表1. 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 始用药选择短效制剂,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对于已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根据患者疼痛强度,按照表1要求进行滴定。 对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控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 ②维持用药。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包括:吗啡缓释片、羟考酮缓释片、芬太尼透皮贴剂等。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应当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20%。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大于3次时,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见表2)。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仍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并个

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阿片类镇痛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阿片类镇痛药无极量限制:晚期癌症长期使用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的耐受程度决定用药剂量,但应注意监控不良反应。 WHO推荐:使用控(缓)释制剂,可同时使用即释麻醉药品,以缓解病人的爆发痛。口服给药、按时、按阶梯、剂量个体化、注意具体细节。 ◆阿片类药物首次剂量滴定原则 ◆阿片类药物之间的等效剂量换算 ◆阿片类药物维持使用的原则 ◆阿片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原则 --NSAIDs、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双膦酸盐等 癌痛治疗不推荐使用度冷丁 度冷丁的止痛强度仅为吗啡的1/10。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且毒性作用较原形更强。主要采用注射途径给药,这种给药途径使药物较快在脑内达到高浓度,比较容易逾越镇痛浓度直达引起欣快感浓度,增加用药上瘾的危险性。用于术后或爆发痛的治疗,对于慢性疼痛不推荐。 病历要求 ◆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 类精神药品的,首诊医师应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病历,要求其签署《知情同意书》。 ◆病历中应当留存下列材料复印件: 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 证明文件;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证明文件。-《处方管理法》21条 ◆要求长期使用麻醉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 痛患者,每3个月复诊或者随诊一次。-《处方管理法》27条 ◆医师开具麻醉、一精药品处方时在病历中记录。-《管理规定》第18条 ◆除需长期使用麻醉和一精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 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处方管理办法22条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

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由于肿瘤间接加害、榨取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而至。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而至。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而至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工夫,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半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损伤感触感染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分歧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损

EAPC更新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指南

EAPC更新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指南 2012年2月1日,欧洲姑息治疗学会(EAPC)更新了《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指南》,并发表于《柳叶刀·肿瘤学》杂志(Lancet Oncol 2012, 13: e58)。该指南通过联合最新证据和专家组的评估意见,总结出16个方面的推荐意见(△表示证据级别较强,*表示证据级别较弱)。 1. WHO 第二阶梯阿片类药物 对于轻、中度疼痛以及按时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口服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不能充分控制疼痛者,预计添加第二阶梯口服阿片类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可能缓解疼痛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还可使用小剂量第三阶梯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作为替代药物*。 2. WHO 第三阶梯阿片类药物的第一选择 证据表明,口服给药时,吗啡、羟考酮和氢吗啡酮的镇痛疗效无显著差异,这三种药物均能作为中、重度癌痛的首选第三阶梯阿片类药物*。 3. 阿片类药物的剂量滴定 吗啡、羟考酮和氢吗啡酮的口服即释、缓释剂型可用于阿片剂量滴定*,用这两种剂型滴定时,均应按需补充口服即释阿片类药物控制爆发痛。 4. 经皮给药阿片类药物的作用 经皮给药的芬太尼和丁丙诺啡是口服阿片类药物的替代选择,这两种药物可能是某些患者的第三阶梯阿片类的优选药物*;对于吞咽障碍者,也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止痛途径。 5. 美沙酮的作用 美沙酮的药代动力学复杂,半衰期长且具有不可预知性。该药可作为中、重度癌痛患者第三阶梯阿片类药物的首选,也可作为后续选择*,仅供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使用。 6. 阿片类药物间的转换 对于接受第三阶梯阿片类药物治疗但未获充分止痛效果、且不良反应严重和(或)难以有效治疗者,替换其他阿片类药物可能使之获益*。 7. 阿片类药物等效剂量 当进行阿片类药物转换时,存在不同信度水平的剂量转换比。这些转换比是建立

癌症疼痛的病因、机制及治疗原则

癌症疼痛的病因、机制及治疗原则 一、癌症疼痛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二、癌症疼痛的原因 癌症疼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 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 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

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三、癌症疼痛按生理学机制分类 1.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特点: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 内脏痛特点: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 特点: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四、癌症疼痛机制 1. 伤害感受性疼痛 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2.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痛药物滴定

癌痛药物滴定 Who癌痛治疗原则 1.口服给药 2.按阶梯给药 3.按时给药 4.个体化给药 5.注意具体细节 NCCN癌痛治疗原则 1.口服给药 2.60分钟内有效镇痛 3.24小时内VAS评分<4分 4.随时监控,定时评估,调整剂量 5.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 a)0级无痛; b)Ⅰ级(轻度) 有疼痛但可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干扰; c)Ⅱ级(中度) 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用止痛剂,睡眠受干扰; d)Ⅲ级(重度) 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受限,可伴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6.数字分级法(NRS),国际上多推行 a)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 7.目测模拟法(VAS-划线法) a)划一横线(一般为10 cm),一端代表无痛,另一端代表最剧烈疼痛

8.对于认知障碍的患者,通常采用简单疼痛评估标准:0-5级:把无痛-剧烈疼痛0-10 分标准缩减为无痛-剧烈疼痛0-5分 疼痛的药物选择原则 1.轻度疼痛:非甾体类抗药+镇痛辅助药物 2.中度疼痛:弱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辅助药物 3.重度疼痛:强阿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镇痛辅助药物 吗啡的剂量滴定(TIME原则) 1.确定初始剂量(titrate T):即释吗啡的用法是,每次5——10mg,每4小时一次, 建议给药时间为,6:00 、10:00、14:00、18:00 、22:00,末次给药剂量应增加50%_100%以持续控制疼痛及避免夜间服药的麻烦。 2.增加每日剂量(increase I) 剂量增加幅度开始可以为前次剂量的50—100%,以后 可改为33——50%。 3.处理突破性疼痛(manage M)应用速效吗啡处理突破性疼痛,剂量为前次剂量的 25%——33%。 4.提高单次用量(elevate E )镇痛效果不理想,24小时后可以提高每日剂量,一 般通过增加剂量而不是增加服用次数。 美施康定(硫酸吗啡控释剂)的剂量滴定方法(TIME原则) 1.确定初始剂量(titrate T):根据疼痛程度及年龄、服用镇痛药物决定剂量,一般从10 ——30毫克每12小时开始。每24小时调整一次。 2.增加每日剂量(increase I):如果疼痛无缓解,可以按照30——50%的剂量递增, 直至疼痛完全缓解,若化疗放疗后缓解时可以按30——50%的剂量递减,直至逐渐停

阿片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细则(2023)

阿片类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细则(2023) 癌症疼痛(CanCerPain)是指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或是特殊治疗带来的疼痛。约55%接受积极治疗的肿瘤患者可能会出现疼痛,而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的发生率超过66%o 阿片类药物是癌症疼痛管理的基础用药,主要用于治疗中重度癌症相关疼痛。 1、强阿片类药物的代表药物和作用受体代表药物有: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美沙酮、哌替哽等。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从作用受体分析,羟考酮对内脏痛、神经病理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优于吗啡。 吗啡 羟考酮 +++ ++ + 芬太尼 +++ + + 美沙酮 +++ - +++ 哌替咤 + - - 2、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 (1)通过对阿片受体配体结合的实验研究,目前共发现五种阿片受体,分别是U 受体、8受体、K 受体、。受体和£受体; 受体 作用 特点 μ1μ2 脊髓以上镇痛、镇静、催乳素分滂 呼吸抑制、欣快感、瘙痒、缩瞳、抑制肠挑动、恶心呕吐 镇痛强 呼吸抑制、易成瘾 K 脊髓镇痛、呼吸抑制(较P 轻)、缩曜(较μ轻)、镇静 外周镇痛作用,不产生欣快感 δ 镇痛、血压下降、欣快感、缩瞳、调控μ受体活性 参与吗啡的镇痛 σ 镇痛作用不确定、呼吸兴奋、烦燥不安、幻觉及焦虑 幻觉、烦躁

(2)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可分为四种:口、6、K、0。其中口、3及。型各又可分为1、2两种亚型,K型可分为3种亚型。 (3)与其他阿片类药物相比,羟考酮对阿片受体的作用特点是:除与吗啡一样对U受体有非常强的作用之外,与其他常用阿片药相比,羟考酮对K受体的亲和力更强,而K受体与内脏痛密切相关。 (4)芬太尼为抑制性神经递质Y-氨基丁酸(GABA)受体激动剂,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α2-3亚基蛋白,减少钙离子内流,减少谷氨酸盐、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 3、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 吗啡IOmg30mg非胃肠道:口服=1:3 可待因200mg 非胃肠道:口服=1:1.2 吗啡(口服):可待因(口服)=1:6.5 曲马多150mg吗啡(口服):曲马多(口服)=1:5 羟考酮15*20mg吗啡(口服):羟考酮(口服)=1.5~2:1 芬太尼透皮贴剂25μg∕h(透皮 吸收) 60mg 芬太尼贴:吗啡(口服) =4.2mgQ72h:30mgQ12h 对乙酰氨 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羟考酮(口服)=200:1 (1)需要注意NCCN已经取消曲马多和吗啡之间的换算比例,旨在限制弱阿片药物曲马多在癌痛治疗的使用。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曲马多属于弱阿片药物,镇痛弱,易出现耐受性,且存在天花板效应,最大日剂量为400mg0同时需注意曲马多有增加癫痫发作、5-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 (2)所有的NSAIDs药物的每日最大剂量,大约可换算为5-1Omg的口服吗啡;复方制剂理论上不能直接转换,需要重新滴定。

解读EAPC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指南

解读EAPC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指南 ∙发布日期: 2012-05-30 ∙出处: ∙作者: 北京军区总医院李小梅 ∙对应指南: 2012 EAPC 阿片类药物治疗癌痛指南2012-02-01 欧洲姑息治疗学会(EAPC,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Palliative Care) ∙解读下载: 如果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成人癌痛指南》是一道丰盛的美式正餐,那么本文介绍的欧洲姑息治疗学会(EAPC)近期组织专家撰写的《阿片类药物癌痛治疗指南》(更新版,Lancet Oncol 2012,13:e58)则是一份简约而又不失营养的欧式快餐——务实而又精当。当然,我们的目标是尽早做出满足我国医患需求的“中式美味”,这要求“厨师”不仅兼具基础知识和临床经验,还要充分尊重并耐心倾听一线实践者们的建议和意见,就像EAPC 的同行们在起草和更新这一指南时一直秉承的那样。癌痛是一个复杂的慢性过程,尽管WHO 三阶梯癌痛治疗指南已推广多年,但后续开展的临床研究很少,循证医学证据之“匮乏”程度,令编撰指南的专家们“非常吃惊”。所以,EAPC新指南再三强调对癌症疼痛应继续深入研究、特别是高级别的临床研究以提供更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该指南强调的另一重点是癌症止痛的个体化原则,尤其强调为患者选择镇痛药物时的针对性、简便性和延续性,体现了指南撰写者贯彻始终的人文理念。本文在翻译该指南中列出的每项“推荐建议”的同时,都结合我国癌痛治疗的临床实际进行了解读,希望能为工作繁忙的同道们提供一些阅读的便利和沟通探讨的话题,更希望大家在深度阅读时能对我们的解读作出评论。(刘端祺) 第二阶梯阿片类药物应用推荐 对于轻至中度癌痛患者以及规律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其他非甾体(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但疼痛仍控制不佳的患者,若联合WHO第二阶梯药物(如可待因或曲马多),可在不增加副作用的基础上提高镇痛效果。此外,低剂量WHO第三阶梯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也可作为第二阶梯的替代药物。对于轻至中度癌痛患者,目前的数据支持首选第二阶梯药物作为初始治疗,但推荐级别较弱。 解读本指南对使用第二阶梯药物的推荐意见有以下特点:①明确指出轻度癌痛可用第二阶梯药物(弱阿片类药物)止痛;②所列第二阶梯药物种类较丰富,不仅有中国医师熟知的可待因、曲马多、羟考酮,也有我们不太常用的氢可酮和氢吗啡酮;③因循证医学证据不足,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2、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庞大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而至。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而至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干性疼痛:因为肿瘤间接加害、压迫局部构造,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构造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干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纵、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首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构造,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构造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干,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对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孕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充满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敷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工夫,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 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16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部启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可在卫生部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2011年版).doc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

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

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