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 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 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

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 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

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 —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

1618 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 )情 统筹( )

藻()饰 狡黠( ) 诘()难 要诀(

) 蒸馏( ) 劝诫() 滞( )碍 吹毛求疵()

咀嚼( ) 好?( )读书 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伦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诘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文采藻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傅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学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寻章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滞碍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味同嚼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要诀 _________________ (12)吹毛求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 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

4. 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 并说说这种论证方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裁。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

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拓展延伸】

①读史使人充实,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②凡有报学,皆成性格。③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④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⑤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⑥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⑦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⑧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6.选段第①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7.第②至⑤句阐述的观点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你积累了哪些关于读书的格言警句?请写出两句来?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以上两文中都有很多的名言警句,请从中任选一条作为论点,并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

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做一下自我分析,说说自己应加强哪些方面的学习?读书名言警句积累:

1..腹有诗书气自华。2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3.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 —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29年,17岁的邓拓考入上海光华大学,

18岁时就有“何妨白眼看俗伧,幽怀默默寄书城”的志向。25万字的《中国救荒史》,已经展露

出一个青年历史学家的才华。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

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

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2?文体链接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多为有见地的片段感想或偶然一得。

杂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或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议

论和意见;还要求有说理的形象性,即能够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故事、一种现象出发,通过对照、联想、比喻、类比等方法,做到以小见大,揭示主题;同时要求语言的丰富多彩。杂文的作用是揭露、批判弊病,帮助、团结、教育人民,讽刺、打击敌人。

【整体感知】

1?文章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持什么态度?

3?作者又是怎么理解“不求甚解”的?根据是什么?作者对“不求甚解”持什么态度?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

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什么?

【课后巩固】

6?文本探究(先让学生了解驳论的特点,再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的论证层次。)

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驳倒错误的论点。要抓住批驳“突破口”,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论据、论证来间接驳论点。

⑴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⑵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⑶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语言品析(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为什么说“不尽然”?体现了本文语言的什

么特点?请你举一例证明“不求甚解不好”不尽然对。

【拓展延伸】善读可医愚

①关于读书的话题,前人已讲过许多。几乎人人都能讲出一套为什么要读书的道理。近来又出现一种的“读书无用论”,说什么“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

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为什么要读书?我想起了我国汉代大学者刘向的一句话。他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这话切中要害,颇有深意。刘向是位大学者,也是位大编辑家。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四世孙。他一辈子的主要工作是当编辑,读书。应该说,刘向读了很多书,对读书的意义和作用有深刻领悟,他关于读书的警语是有很深刻意义的。

②刘向说的“善读之可以医愚。”我认为包含两层意思:“医愚”讲的是作用,“善读”讲的是方法。“善读”

这点很重要。从古至今,书籍之多,用“如山”、“如海”形容并不过分。人生有限,就是超世天才,也很难把天

下的书读尽读完。因此,每个人特别是对主要职业不是与书打交道的人来说,读书还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各人应该根据各自需要从不同的典籍中吸收不同的知识,以丰富自己的营养。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

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每一类书籍有不同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每个想读书的人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选择自己借书、购书、读书的目标。这些书就像“药” 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的“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充实起来。

③过去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一般来说这话不错,但对于一些涉世不深,头脑还很单纯的青少年来说,“善读”还是读书中的重要一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英国一位作家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在我们目前的社会生活中,被坏书、坏影视作品和有害网站坑害,从一个单纯无知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着实还不少。许多人都是因为缺乏知识,特别是缺乏法制方面的知识造成的

恶果。因此,我们的社会各界,老师、家长,在教育青少年勤于读书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善于择书,选择有益的书,充实他们,引导他们,正像选择好药一样,医治他们的缺乏知识的“愚言”之症。此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也。”

8?本文开头举出“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的说法,其目的是

9?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根据你阅读议论文的经验,说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一论点的?

10.作者将“医愚”与“善读”结合起来论述,从论述的重点来看,作者主要论述的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还指出该怎样有选择地读书?

12.依照下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就象是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钥匙一一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撕开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是_________ 我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⑴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 ):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 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② 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⑵对比论证:正反说理,全面有力。

⑶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 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

③ 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⑷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 文本探究:

① 比喻论证:“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 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

“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 笔老练,说理透彻。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这样使文章很有气势,很能打动读者,很有说服

力。

③ 对比论证: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 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这样就全面有力,使人信服。

5. 语言品析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精辟。黑格尔说过: “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 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 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

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 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

1. 第一部分:首先摆出一般人不太正确的观点,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解释“不求甚解”的确切含义。 第三部分:“活读书”的必要性和怎么样“活读书” 。

2. 一般人认为“不求甚解”对任何事情都是不好的。对“不求甚解”持否定态度。

3. 作者认为一般人的观点不尽然,对“不求甚解”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义:一 是指要虚心, 不要以为书一读就懂; 另一层含义是读书 “不要固执一点, 要前后贯通, 了解大意”。 确立这两层含义的依据是陶渊明《五柳先生》中“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 两句话的全面理解,理清其相互联系。

第一课时《谈读书》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ji y i ch du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

⑶诘难

⑸傅彩 ⑺学究 ⑼滞碍 (11)要诀 z a o xi a 狡诈。 诘问,为难。 (给言辞)增添光彩 迂腐的读书人。 不通畅。 重要的诀窍。 ju e li u ji e zh i c i ju e h ao ji do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⑹矫:做作,不真实。 ⑻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 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⑽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2)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4.作者摆出列宁批评普列汉罗夫读马克思著作作了很多曲解、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两个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要活读。

5.不求甚解与“马马虎虎”的区别是不求甚解要了解文章的意思,而马马虎虎却对文章的意思不理解。

6?⑴批驳:“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⑵“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重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⑶书要反复读。

7.表明文章语言具有准确性的特点。科学中有许多事情需要人们有有求甚解的精神,如“失之毫

厘,差之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又需要人们“不求甚解”。比如,我们应该

学会原谅别人的过错,要学会包容,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就是这个意思。本文中所说的,我们读书,应该采取的就是“不求甚解”的方法。

8.“打开互联网,能知天下事,还看什么书?”是为了引出下文有关某些人对于互联网能代替书本的作用的解释。

“诚然,互联网可以给人很多信息和知识,也可以达到实用的目的。但我认为不能全代替读书。” 互联网上的东西繁杂且有很多不适宜的内容,人们对于其选择的自由度非常大,但总的来说,网上的很多东西比较浮躁,错误很多,会给人们带来误解。因此,还要以书本为主,网络为辅。

9.论点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文章首先提出读书的问题,第二段接着讲了“善读之可以医愚”。

下面又以“开卷有益”为例,论述了善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的结论也是“善读之可以医愚” 。

10.“医愚”与“善读” ,作者主要论述“善读” 。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引用名言,结合事实,恰当的比喻等等。

11 .从以下两个方面论述了“善读”的必要性:一是,每个人的能力和需要不同,所以读书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二是,“图书就像朋友一样,会给人以善与恶的不同影响”。有的图书有益,而有的图书则会给人以坏的影响。还指出第一:人们应根据各自需要有选择地读书。第二:人们应选择好书去读。

12.书是解药——我说:“书籍是一切痛苦的解药。”

《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15 .《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李隽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积累、感受、体验语言音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2、探讨《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法导引】 1、《谈读书》文中有不少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并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会运用。 2、《不求甚解》是一篇采用驳论手法的杂文,可以通过编列课文结构提纲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批驳中阐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由于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都是谈读书的,写法上一是立论,一是驳论,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明二者异同,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 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3、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豁然贯通:

第二单元 3《短文两篇 蝉 贝壳》导学案

3短文两篇蝉贝壳 设计者:曾祥茂审订者:杨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态度: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抢答,朗读,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激情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预习课文 (一)掌握下列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收敛(liǎn) 颤动(chàn)宽恕(shù) 卑微(bēiwēi) 聒聒(guō)一丝不苟(gǒu) 短暂(zàn) 脆(cuì)弱 2、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三)A.阅读课文《蝉》,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3课《不求甚解》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13.《短文两篇》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勾画相关资料,了解重要作者及驳论文知识。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请同学们10分钟完自主成下列内容,6分钟进行自学检测并交流。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驳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文在驳倒错误的观点后,还要树立起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间接批驳。驳论文往往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 (二)自学检测 1.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 2.(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部编语文精练系列-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短文两篇 - 谈读书-导学案

《谈读书》导学案 一、资料助读 1、题目解说“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谈,谈论。有时带有 漫笔、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会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2、作者名片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其主要建树在 哲学方面。主要著作有《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新大西岛》。 3、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玫瑰园》。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的界 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期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的老 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二、认真地读完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⒈给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 。傅彩: 。阐证:阐述论证。辨异:分别,区别。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处世判事:处理判断事情。 练达:阅历丰富,通晓事故人情。纵观统筹:从全面考虑,通盘筹划。 文采藻饰太盛则矫.。以经验范之。 狡黠.者鄙读书()聪明而狡猾。鄙:看不起。欺世有术:有能欺骗世人的方法。 诘难 ..。寻章摘句:。 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孜孜 ..不倦:孜孜:勤勉,不懈怠。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蒸馏.:(注音)。味同嚼蜡:。 伦理学。滞碍 ..:。 逻辑修辞学:指导人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学科 经院哲学:欧洲中世纪在学院中讲授的以解释基督教教义为内容的哲学,采用烦琐的抽象推 理的方法,所以也叫烦琐哲学。 吹毛求疵.: 。 三、思考问题用原文回答: 1、⑴文中谈到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 读书,,。正确的目的是: 。读书容易出现哪三种偏向? 读书费时过多,文采藻饰过盛,全凭条文断事。

⑵不同的人对读书的态度不同: 狡黠者读书,无知者读书,唯明智之士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全凭观察得之。 2、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书有可,,。书亦可。 读书要与讨论、作文结合起来。因为 “,,。” 3、读书的作用如下 ⑴读史使人,读诗使人,数学使人,科学使人,伦理学使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凡有所学,。 (2)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如不能辨异,可令读;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 4、请同学结合以上分析,将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四、赏析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借助第一层来赏析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点。 1、齐读第一段,思考:本层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证的? 2、从第二层和第三层中任选一层,找出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并分析论证思路。 3、语言赏析(投影) ⑴读书足以 ..怡情,足以 ..长才。(运用句,三个“足以”表 ..傅彩,足以 明。) (2)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用三个动词极为准确有深刻地分析了不同人,通过对比突出了。)

《不求甚解》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学案2 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笔生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赏析 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13 短文两篇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难 点) 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以哲学 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 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 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 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不求甚解》 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 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 带 2、解释词语劫 难追溯 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致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 鸟臀目()两栖动物()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 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 明。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词性。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谈读书》导学案教学提纲

《谈读书》导学案

《谈读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培根的经历及其创作,背诵课文片断,积累优美词句。 2.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3.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习重点】 1.理解作者关于读书的论述。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学习难点】 结合课文反思自己对读书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自主预习案】 1.了解培根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培根(1561—1626),___ 国_____家_____,出生于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代表作是 _____ 、_____。《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共_____篇,开创了英国随笔这种特有体裁。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滞碍()狡黠()咀嚼()统筹()

藻饰()迂腐()吹毛求疵()味同嚼蜡()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怡情:②诘难: ③寻章摘句:④味同嚼蜡: ⑤咬文嚼字:⑥吹毛求疵: 4.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说说喜欢的理由。 5.阅读《谈读书》,按要求找出句子。 ①找出读书目的的句子: ②找出读书方法的句子: ③找出读书作用的句子: 答案: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②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22《五柳先生传》导学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 组名:姓名:学习评价: 一、导入新课:以抽问作答的方式复习课文重点文言词汇和句意 二、合作探究★步骤一【整体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初步理解,请用课文语句作答(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6)、读“”,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或淡泊宁静的五柳先生。(7)、读“”,我们看到一个恬淡自足的五柳先生。 (8)、读“”,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或胸襟开阔,意存高远五柳(9)、读“”,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或开朗乐观的五柳先生。(10)、读“”,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11)、读“”,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 思想性格 乐趣爱好 生活状况 人物形象 ★步骤二【重点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再次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本文第1、2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1段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3、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5.“嗜酒”说明了什么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6、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7.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8.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这种精 神值得提倡吗 9、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10.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赞: “不戚戚于贫贱”照应;“不汲汲于富贵”照应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 11、“赞”与前文有何关系这种仿史传的写法有何好处 1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作评价)

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前预习: 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 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1)给加粗字注音并识记 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 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三、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质疑问难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25《古人谈读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25.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课后译文、字典读懂古文的内容,把古文译成白话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2.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古文,做到停顿正确,会背诵三则古文。 4.懂得遇事要感于实践,抓紧时间不拖拉,在实践中学会本领的道理以及体会学习、生活的快乐和美好。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古文的内容,并能译成白话文。 2.了解古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课前老师先带大家做个游戏——对名言。要求说出下句,并说说名言的意思。多媒体出示: 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中国古代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灿烂的文化之一,许多名句佳篇为后人广为传颂。以上的名言,大家并不陌生,它们都是摘自文言文,也就是古文。下面请几位同学读一读(配乐),谈谈读后的感受(朗朗上口,语言精练且深刻。) 3.揭示课题:25.古人谈读书 二、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自由读课文,有不懂的生字词圈出来。 2.出示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读通全文、字字明了、连词成句。 三、相互学习,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2.说说你知道《论语》中的哪些名句?相互交流。 四、初学课文,整体感知。 1.多媒体出示: 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因材施教;强调“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老老实实地学习。《论语》所载,不限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也包括了他们不少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书中既记言,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快速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2)说明文并不陌生,上学期学过一个单元,回顾下说明文主要掌握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等) 2、出示恐龙图片,与学生交流恐龙作为世上最庞大的动物,但在6500年前灭绝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 二、教学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2、快速浏览《恐龙无处不在》,思考: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理清文章思路)。(1)思路: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安排1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 (1)名言警句: 好(hǎ)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hǎ)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 二、简介作者导入新 培根(1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指导学生朗读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

【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着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流俗,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第一课时《陋室铭》 一、新课导入 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2)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5.作者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 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7.文体链接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

《谈读书》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谈读书》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执教人:李发应 执教班级:九年级(6)班 执教时间:2009年11月11日第7节 听课教师:语文组全体教师组长周琳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阅读本文,了解培根的文学常识,并能识记、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及精辟的句子,增强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精读的过程中,学会比喻论证和归纳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文的读书观,领会课文中的名言警句,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班级:九(6)班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的作者吗?”学生讨论明确是培根 师:“猜猜今天我们将学习哪篇课文?”(生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培根,学习他的一些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学习新课: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朗读课文(齐读,抽读,范读),勾画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怡yí情傅fù彩藻饰矫shì诘jié难寻章摘句咀嚼jué狡黠xiá伦理味同嚼jiáo蜡滞zhì碍ài阐chǎn证吹毛求疵cī 3、整体感知,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第一层:(从开头①——⑥“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⑦——⑩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⑾——⒄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 试找出本层的一些观点并体会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研读第二部分,思考: 1、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研读第三部分,思考: 1、作者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2、作者说,“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四、质疑 畅所欲言:有什么疑难? 五、品读,揣摩语言: 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进行赏析。 六、课外延伸 1、十年寒窗,我们在馥郁的书香中一天天长大。在阅读中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经验,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把他们用简练的文字记录下来,这也就成了读书名言。试一试,自己拟一条读书名言。(学生写,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