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名师教案

一、课标内容

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二、学情分析

印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近年来电视剧、电影中有关印度的故事不少。但是学生对于印度文明的产生,种姓制度等并不熟悉。因此,对于这些,通过让学生课下搜集材料,课中进行史料分析,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充分的了解。

三、教学准备

1.登陆优教同步学习网,在同步备课下,设置版本章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人教版;

2.在课程目录下选择第3课古代印度;

3.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浏览《古代印度》名师教案;

4.在课前预习——名师预习,将《古代印度及》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并提醒学生在我的作业中查收完成学习;(或者在教学设计——名师教案下将WORD版本课导学任务单,发送给学生。)

5.在同步备课——课堂教学——名师课件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名师课件,并将本课名师课件一键加入我的课件。

6.在同步备课——随堂训练——名师训练下,对应本课目录下查看本课互动训练、提升检测试卷。

7.授课预览处点击进入授课端名师课件或我的课件中进行预览。注意要在授课端选择本课的对应目录。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观看视频、课堂探究讨论

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使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学习目标

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遗址名称、种姓制度的内容、佛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等基本史实。

目标2:联系所学,比较亚非文明古国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同之处即对古代亚非文明的影响;

目标3:简述印度文明兴起、强盛、衰落的过程;

目标4:识记印度种姓的内容与等级特点,并分析其影响;(重点、难点)

目标5: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重点、难点)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同学们,《西游记》中唐生师徒要去哪里取真经呢?他们信奉的是什么教派,该教派是如何产生的呢?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识记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印度文明遗址名称、种姓制度的内容、佛教创立的时间、人物、教义等基本史实。

教师给学生明确古代印度与现代印度的概念,指出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观察地图,联系所学,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观察地图,进行合作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并梳理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观察图片,并对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进行比较,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熟知,且了解四大文明古国都诞生在大河流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任务:任务三

【合作探究】

简述印度文明兴起、强盛、衰落的过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小组合作进行梳理。

教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

师讲解:早期文明兴起时出现了哈拉巴、摩亨佐·达罗文明,这两个早期文明是古印度早期居民创造的,而不是雅利安人。雅利安人是后来的征服者。

雅利安人原是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取道今天的阿富汗,侵入南亚次大陆,建立新的国家。他们往南驱逐古达罗毗茶人,创造了吠陀文化并建立了种姓制度。

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一约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出示任务:任务四

【合作探究】

PPT出示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说出:

材料一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在内部逐渐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材料二

杀害婆罗门者应损毁自己,并三次投入火中。

杀1个刹帝利,[应立誓守戒] 6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吠舍,[应同样立誓守戒] 3年,并交出100头母牛和1头公牛。

杀1个首陀罗,[应同样立誓守戒] 1年,并交出10头公牛和1头母牛。

(1)古印度社会中存在的等级制度是什么?

(2)材料中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属于哪些阶层,职责和义务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中地位最高和地位最低的分别是哪一阶层,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1:等级制度:种姓制度

生2:回答后,老师结合图示进行讲解。

生3:最高的是婆罗门,最低的是首陀罗。判断依据是杀害婆罗门处罚最重,杀害首陀罗处罚最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师强调:此外,还有一个等外级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PPT出示问题: 2.阅读教材说出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思考分析其对印度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特点

●种姓界限森严

●种姓职业世袭

●种姓实行内婚

影响

●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在历史上,为异族入侵提供了有利条件。

●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小小的范围内,阻碍

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旨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加深学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出示任务:任务五

【合作探究】从佛教产生的背景、教义等方面,分析佛教迅速发展和传播的原因。

●社会基础

早期佛教承认种姓制,但是不信奉婆罗门的神,尤其反对婆罗门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因此得到刹帝利和一些吠舍富人的支持,也符合印度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教人消灭欲望,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这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统治者拥护:

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它所宣扬的“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因此被统治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

老师根据PPT图示进行讲解佛教传播路线

PPT出示思考题,想一想:深受印度佛像艺术影响的中国石窟有哪些?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图片。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白马寺。

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修建于东汉明帝时期。1983年,它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古印度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产生了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在这里产生了种姓制度、佛教。种姓制度界线森严,对在当今印度社会仍然产生消极影响。佛教成为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分别被列为国教。

(4)知识结构

任务六:【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互动训练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互动训练,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到的知识我学到的方法我还要努力的

六、课后作业

请将课后作业栏目——提升检测—《古代印度》发送学生课下完成巩固练习。

七、拓展提升

推荐学生查看学生端拓展提升栏目资源或将教师端教学素材和拓展提升资源推荐给学生,以拓展学生知识。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古印度的等级制度 古印度有着严苛的等级制度,区分着每一类印度人,每一类印度人的社会地位都不尽相同。下面是分享的古印度的等级制度,一起来看看吧。 种姓制度是印度与其他南亚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以婆罗门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系、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汉代史籍译作“身毒”或“天竺”,直到唐代才改译为“印度。 自20世纪20年代起,在印度河谷先后发现几个古代城市遗址,

著名的有哈拉巴和摩享佐;达罗,因此统称为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存在年限约为公元前三千年代中叶至前二千年代中叶。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哈拉巴文化的创造者,就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

古印度文明在什么时候中断?为什么中断? 标签:古印度文明古国 回答:3 浏览:1748 提问时间:2008-05-04 14:07 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没有中断过,那么古印度是在什么时候中断的呢?又为什么中断呢? 该用户用手机上爱问知识人 相关资料:中断处理.pdf 更多资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寞男 [学弟] 公元前3世纪中叶,古代南亚地区在印度河流域产生了自己灿烂的城市文明,即史家所说的哈拉帕文明.这一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足以与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两河文明和尼罗河文明相媲美.然而,到了公元前17到18世纪,印度河文明突然衰落,繁华的城市被遗弃,古代印度又退回到蛮荒时代.这是为什么呢? 一种解释说,这是由于外族人侵造成的.改说倡导者认为,从城市遗址最大层格斗和暴力厮杀所说的大神"因陀罗什城堡的摧毁者",可以认为印度河文明是由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摧毁的.不过,雅利安人进入这一地区的最早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此时文明已经衰亡.另外,印度河文明的衰落是城市经济向村落经济和游牧业的退化,不是大规模的战争引起的人口灭绝. 有些人认为,这是洪水造成的,特大洪灾迫使印度河改道,人们不得不遗弃旧城市.不过,此论无法解释印度河流域整个地区大城市衰亡现象. 另有人认为,印度河流域靠洪泛耕作,洪水传染疟疾等疾病,疾病广泛流行是造成哈拉帕文明衰亡的原因之一.另外,从生态学和水文学等方面看,哈拉帕城市文明的后期发生过剧烈的地质水文变化,如有些地区由于河水逐渐干涸,居民点消失,影响了文明的发展和维系,促进文明迅速衰亡. 新近有人指出,探究哈拉帕文明衰亡之因,着重点应放在它为什么没有力量抵御天灾人祸上,哈拉帕文明虽从事大规模的内外贸易和手工业生产,但基础仍是生产水平有限的农业和牧业.这是只能靠简陋的工具耕种河边的洪泛地,没有修理过像样的灌溉工程,生产技术方面缓慢,没有铁器,结果导致整个体系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外来文化的冲击或自然灾害轻而易举地予旧有文明以致命的打击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读地图《古代印度》,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欣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造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河南洛阳白马寺 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自然环境 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 (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 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北纬20°—北纬40°。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 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2.教师提问:说说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谁。这一代表以什么为中心?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统一的王朝是哪个王朝? 提示: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统一的王朝,其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3.图片展示: 摩亨佐·达罗遗址 摩亨佐·达罗城市想象图 指导学生搜集摩亨佐·达罗遗址的资料,结合图片感受古代印度早期城市的繁华,在课堂上分享交流。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古代印度 1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 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 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1.1.3古代印度练习题及答案

1.1.3 古代印度(练习) 一、选择题: 1.(2013·海南·12)古印度社会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而“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这种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分封制C.种姓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2.(2013·黑龙江农垦牡丹江管理局·8)印度种姓制度中,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 ) A.吠舍 B.刹帝利C.首陀罗 D.婆罗门3.(2013·湖南湘潭·11)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无关 ..的是( ) A.种姓制度 B.阿拉伯数字 C.佛教 D.《天方夜谭》4.(2013·广东湛江·16)在一部反映印度古代社会生活的电影中,符合印度种姓制度的史实是( ) A.刹帝利命令婆罗门率兵出征B.婆罗门在主持祭祀活动 C.吠舍在法庭上审判犯人D.首陀罗在自家的农口里劳动 5.入侵古代印度并征服当地居民,逐渐建立起一些小国的是( ) A.日耳曼人B.雅利安人 C.印第安人 D.苏美尔人 6.印度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表现出独有的 历史特征。右图反映的是印度的( ) A.分封制度 B.民主制度 C.种姓制度 D.封建等级制度 7.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印度,下列情况中,最有可能碰到的是( ) A.那里的人们最早开始种植粟 B.商人的女儿与官吏禁止通婚,等级制度森严 C.很多手工业者从事青铜铸造业 D.柏拉图在和学生们探讨哲学问题 8.在古代印度严格的等级制度中,从事农业、牧业、渔业的人属于( ) 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 9.阿育王在印度可谓是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的大帝国。按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应该属于( ) A.婆罗门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10.下图所示的路线传播的是( ) A.佛教 B.阿拉伯数字 C.活字印刷术 D.基督教 11.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的广泛使用也直接促进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对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有( ) ①印度人②中国人③阿拉伯人④希腊人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2.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 A.宣传种姓制度B.宣传“众生平等” C.倡导刻苦修行 D.号召削弱王权 13.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古代印度有关的有( ) ①摩羯陀国王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②种姓制度 ③发明阿拉伯数字④创立佛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4.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15.古代印度有一户人家,有自己的住房,在城市开了一家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 16.某班级准备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代印度历史,涉及“种姓制度”时,下面台词中不正确的是( )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姻殿堂二、非选择题:

古代印度优秀教案

古代印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能力目标: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及特点。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去看待问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树立平等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诞生,了解古代种姓制度。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祥地。勤劳、虔诚的古代印度人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就诞生在这里。 二、教授新课。 1.印度的简介。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口国。但同时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2.印度的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

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3.佛教的创立。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公元前6—前5世纪是印度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许多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新解释向婆罗门教的解说发起挑战,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是由古印度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 三、小组讨论。 1.古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个大陆,位于哪两条河流流域? 2.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是什么?其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居于被统治地位的是哪些等级? 3.古代佛教产生于什么时间,其宣扬什么主张? 四、案例研讨。 2006年某国一村落,集体烧死该村官员的女儿,因为该少女未经父母同意与低种姓男子结婚,在结婚当天被父母抓回,经全村决定烧死该少女。 1.该国是哪个国家?为什么该少女会被烧死?源于哪一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2.该男子祖先是理发师,那该男子属于哪一等级?被烧死的少女是哪一等

古代印度文明

第四讲古代印度文明

一、地理和气候 ?就地理范围而言,古代印度大体上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的领土。我国自西汉起就有了关于印度的记载,当时将印度称为。“身毒”,东汉时改称“天竺”。“印度”这一译名起始于唐代的佛僧玄奘。 ?印度在地理上可分为两大部分。南部的三角地带或半岛部分,被称为德干,完全属热带范围。印度北部被称为印度斯坦,北部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南部文迪亚山与德干高原相隔。气温包括热带的酷热和北部高山的严寒。印度斯坦大部分地区是平原,面积约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总和,有印度河和恒河这些大水系流经。恒河长期以来一直是印度人的圣河。

?印度的气候受季风影响很大。在通常情况下,每年的六月,包含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水汽的季风向东北方向横扫大陆,带来大量,但不规则的降雨。洪水常常泛滥成灾。印度也还常常遭遇干旱,特别是南印度。由天灾引起的反复发生的饥荒给印度历史打上了烙印。 ?此外,印度雅利安人在他们的次大陆上与外界隔绝的程度也远不及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人。印度西北部的山脉不是不可逾越的,实际上,在大部分时间里,印度北部与中东和中亚之间的相互影响超过印度北部与半岛南部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这里成了种族和文化的大熔炉。

二、印度河谷文明 ?1、印度河谷文明的分布 ?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在印度河谷,分布着许多城市遗址,最主要的有哈拉巴(Harappa),摩亨佐·达罗(Mohenzo Daro) 。这些遗址和文物被冠名为“哈拉巴文化”,也被称为印度河谷文明。这一文明的大致年代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1500年。文明的分布范围:印度河口以北、以南海岸为底边,朝东北延伸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山麓丘陵地带。创造这一文明的民族较普遍的看法是达罗毗荼人。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东北倚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 2、气候特点: 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一年分为四季。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3、古文明遗址 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两岸出现了一些城市国家。已发现的古代印度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为著名。两个城市各有数万居民,城市经过规划,有下水道系统,对外贸易发展。 哈拉巴,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有卫城。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其文明昌盛期已经入奴隶制发展阶

(完整版)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这一名称来源于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我国《史记》称印度为“身毒”,《汉书》称其为“天竺”。至唐代,至唐代,玄奘在他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始改译名为“印度”。古代印度系指现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它是古代这块大陆上各个部落或国家的统称。 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历史悠久,制作精美,造型和装饰形式丰富多彩,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工艺文化,归纳起来有以下特征: 一.宗教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可以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宗教色彩。宗教性可算作是其工艺美术最突出的特性。大量工艺美术作品证实这样一个规律,即古代印度的工匠们将宗教作为工艺美术创作的动力,并通过工艺美术创作来加强对宗教的信仰。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通常称他为释迦摩尼或佛陀,后来在恒河中游一带传教40多年,释迦牟尼死后,佛教继续传播,不仅一度在次大陆盛行,而且还传到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在佛教盛行的国风影响下,因为佛门以及佛教徒的需要,佛教工艺品的需求量很高,制造工艺品的工匠受佛教影响,在当时以及后来的工艺制作都带有宗教色彩,代表婆罗门教,印度教的神像制作亦相当盛行,梵天和湿婆等神像的制作随处可见,如:

舞蹈的湿婆 金制舍利容器

滑石舍利容器 二.丰富性,古代印度工艺美术表现出极度丰富的形式和内涵,有许多创作变现出一定的矛盾,我们既能看到他的单一性,比如同一时代,大多都是以宗教为主的工艺美术品。又能感觉到它的多样性,在陶土,石头,金属上,各种材质不同艺术的表现。;在风格上,既有强烈的民族性,又具浓郁的国际意义;众多美术工艺品随着人口流动,宗教迁徙和传播,战争地域版图的扩张,人口迁徙,工艺品所表达的思想和现象是具有国际化的。它既反映出禁欲的一面。又因其狂热不羁的手法体现。例如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03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初步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体会印度河和恒河在古代印度文明中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尝试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难点:体会种姓制度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五、板书设计 (1)古印度的位置及文明的出现 古代印度 (2)种姓制度 (3)佛教的建立与传播 (4)佛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综合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2.本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充分体现了综合探究课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究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究,层层深入,一步步得出结论,能够从不同历史资料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循序渐进地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古代印度教案

古代印度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知道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建立古代印度国家的时间和经过,吠陀和梵书是这一时期最主要的历史文献,所以把这一时期称为”吠陀时代”,知道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状况和雅利安人扩张情景,是文学艺术领域对种姓制度的反映;知道种姓制度是印度国家形成中的一种特殊的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吠陀时代”是种姓制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知道佛教产生和发展的概况,佛教是意识形态领域中对种姓制度的反抗,理解产生佛教的经济与政治背景、思想文化因素。 掌握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并对不同区域进行比较的技能。 2.通过吠陀与两部史诗的对比,了解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的区别;通过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佛教产生的背景,初步掌握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的影响,初步尝试用辨证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 3.知道宗教是意识形态之一,理解其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的合理性。懂得尊重别人宗教信仰的道理。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佛教的创立与发展。 难点:种姓制度。 说明: 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早期佛教的产生反映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状况,故列为重点。 2.种姓制度是印度一种独特的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关系,作为贯串全课的线索,与其它内容的相互联系,对学生而言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故列为难点。 [教学设计] 导入: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区域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广。 教学内容一:吠陀时代 教学环节一: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加强学生历史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 教学环节二: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对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加深印象。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史诗虽能反映社会

第04课 唐朝的中外交流

第0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1.为了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多达十几批,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 2.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百折不挠,第 6 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 4.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5.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 6.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难,历经磨难。他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 7.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材料一唐朝的开元通宝与日本的和同开珎 1.上面两幅图中的日本钱币和唐朝的钱币,有什么相同之处? 首先看它的外形、图案,日本的和同开珎,与唐朝的开元通宝,都是圆形方孔钱,大小相当,较宽的圆圈和中间方孔边缘的形状相似。钱币上的文字都为汉字。然后比较两者出现的年代,唐朝开元通宝比日本和同开珎早88年。总之,和同开珎是仿唐朝开元通宝制造的。这说明唐文化对日本的巨大影响。日本出土的“开元通宝”达几万枚,“和同开珎”在我国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这说明唐朝时中日贸易的频繁。 2.你还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首先日本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改革。如仿唐朝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其次,日本人还受唐朝文化的很大影响。日本都城平城京,几乎同唐长安的建筑样式相同。日本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随堂巩固案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印度哈拉巴文化的简介

印度哈拉巴文化的简介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以下是为你提供的印度哈拉巴文化的简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印度哈拉巴文化的简介在公元前20世纪,印度古代文字出现,这些文字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称为印章文字。印章多用皂石,粘土,象牙和铜等制成,大多雕有不超过20个铭文,还有许多形象生动的浮雕,其题材主要是当时常见的动物,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娱乐等情景,以及宗教神话内容。 到目前为止,共发现这种文物2500种左右,文字符号共有400-500个。这些符号一般由直线条组成,字体清晰,基本符号有22个。 在印章上还有雕画,这种雕画和文字是什么关系还不清楚,根据学者推测,这些铭文可能是印章主人的姓名和头衔等,雕画可能是他们崇拜的事物。这些印章本身就是一种雕刻艺术,反映了当时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 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至于其灭亡的原因,至今仍不确定。有学者认为是由于自然灾害,如印度河改道造成的洪水。 也有学者认为是战争,外族入侵所引起的战争。还有一种比较有

意思的说法,即由于外星人的入侵造成的,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一些情节提示。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印度哈拉巴文化的衰落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怎样毁灭的?印度的史学家根据遗址和遗物从中提出了种种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两种: 其一是外族入侵说。持此说的学者都一致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的一些城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明显地表现在摩亨;佐达罗的毁灭。而且在这座城市的街巷和房屋里留下了不少像是被杀戮的男女老幼的遗骨。 例如,在下城南部的一所房屋里,发现有13个遇害成年男女和儿童的骨骼横躺竖卧,杂乱无序。同时,被杀的人中还有一个头盖骨上有148毫米深的刀痕,大概是被入侵者用剑砍杀而死的。此外,大街头井旁都发现有尸骨,有些尸骨上留有刀痕,有的四肢呈痛苦的挣扎状。 在下城北部的街巷中,还发现有另一骨骼群,在他们附近还有两根象牙,这一切似乎表明象牙雕刻匠人一家的不幸遭遇。持此说者认为,摩亨;佐达罗经过一次大规模的入侵,居民东奔西逃,从此古城荒凉了。同样地,哈拉巴文化区的其他城镇也遭到了或轻或重的破坏。 在哈拉巴卫城上层更有明显的衰落迹象,特别要提到的是,在这里人们发现有新的陶器类型与哈拉巴文化并存。这一切说明有新的入侵者占据了哈拉巴文化区域。但疑问也随之而来:这些新的入侵者是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 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化成就不亚于中国。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供大家阅读!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综述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文学方面,创作了不朽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哲学方面,创立了“因明学”,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在自然科学方面,最杰出的贡献是发明了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10个数字符号。所谓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印度,只是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西方而已。公元前6世纪,在古代印度还产生了佛教,后来先后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泰国,缅甸等。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古国美食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当炉温达到600℃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数学成就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印度人用的就是十进位制,但是早期还没有位值法。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以后,古印度才有了位值法记数,不过开始时还没有“0”的符号,只用空一格来表示。公元9世纪后半叶有了零的符号,写作“.”。

(名师整理)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古代印度》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古代文明古国古印度兴起,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地位作用】 古代印度位于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印度是古代亚非文明之一,古代亚非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古代印度的文化成就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后所形成的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把人分成世袭不变的等级,并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不断强化。种姓制度在今天的印度虽然已经被废除,但它的消极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但是,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自学和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关于文明的兴起和佛教的产生这两部分内容学生学习起来很容易。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学生了解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需要侧重讲述。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难点:种姓制度及其影响,佛教产生的背景。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预习法、提问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进行学习。 1.预习法。课前先预习,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2.提问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的把控。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自主学习法。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从而侧重训练。 4.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探究学习的有效性。让学生取长补短,达到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媒体】

印度传统服饰

印度传统服饰 印度全名印度共和国,得名于印度河。而河名出自其梵文名“Sindhu”,意为“河”。我们在东汉时称其为“天竺”,唐代时改称印度。印度人自称“婆罗多”,国内民族众多,有印度斯坦族、泰鲁固族、孟加拉族、泰米尔族等。印度的语言异常繁杂,宪法承认的语言就有有十多种,但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等。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大夙愿:到圣城朝拜湿婆神,到恒河洗圣浴、饮圣水,死后葬于恒河。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所以他们以牛为神,对它顶礼膜拜。信奉伊期兰教的印度人不吃猪肉,虔诚的教徒不喝酒。正统的锡克教徒不剪发,头上缠着头巾。他们不吸烟,也不吃牛肉。正统的穆斯林妇女一般不见男客。 印度南部男性着装以白色为主,传统的男子服装上身为肥大过膝的长衫“古尔达”(Kurta),下穿"托蒂"(Dhoti),实际上就是一块缠在腰间的布,通常为三四米长的白棉布,也有麻质或丝质的,围裹在腰间,下垂至膝或脚背,有的带滚边。男子在家一般都穿这种传统服装,在部分农村地区,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条汗巾,或用一块布围住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们叫它“恰达”。头上包头巾,头巾的色泽各异,缠法也不同。拉贾斯坦人的头巾和锡克人的头巾很有名,有时人们还在头巾上插上羽毛。老百姓很少穿袜子,多数人即使在寒季也是穿凉鞋,有时穿皮鞋也不穿袜子。由于气候炎热,男子出外流行穿猎装。印度传统正装类似于中山装,小竖领,中间一排扣子很醒目,下面搭配窄腿的长裤。由于印度长期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故西服很流行,穿印度正式民族服装的反而不如穿西服的多。 印度传统男装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古代印度教案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阅读教材,能准确说出古印度的地理位置、文明发源地、奴隶制小国兴起时间、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时间及名称和文明遗存。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初步学会从课本图片,观察地图,材料阅读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四大文明古国图片,让学生找到印度的位置。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经创造灿烂的古代文化,只是后来印度的文明没有传递下来,那么古代印度曾经有过哪些辉煌呢?本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 1、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河流: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印度河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 2、早期印度文明的代表:阅读教材,说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哪些。古代印度早期文明有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 PPT出示印度早期文明代表的遗址: 3、时间:公元前23---公元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但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而衰落。 4、强盛时期:公元前1500左右年,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图为雅利安人入侵路线。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帝王,他原在西北地区担任总督,在父亲病重时回到首都华氏城。孔雀王朝初期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

古代印度名词解释

古代印度 哈拉巴文化 印度河流域古文明。因1921年在印度河上游旁遮普地区的哈拉巴发现而得名。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50年。该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很广:北起喜马拉雅山、难道纳巴达河下游,东起德里附近,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哈拉巴文化属于城市青铜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人们已经能够驯养牛、山羊等动物及各种家禽。手工技术发达,发现了大量铜器,制陶和纺织是哈拉巴文化的两个重要部门。城市繁荣,商业兴盛,国内贸易活跃,国际贸易频繁。社会已有财产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对立,已经存在依靠剥削养尊处优的统治者。已经有了文字。 阇提 印度中古时期的种姓制度。该制度按行业划分成不同种姓,种姓内职业世袭,种姓间禁止通婚。这一制度称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耆那教 公元前6世纪印度一个很有势力的教派,奠基人和创立者是筏驮摩那。该教代表了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的利益。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物质和灵魂构成的;业是一种特殊的、细微不可见的物质,能黏附于人的灵魂上。行善者可以转生了天神,作恶者可转生为低级种姓、动物和无生物。耆那教的最高理想是让受业和肉体这些物质束缚的灵魂得到解脱,得以脱离躯体,超脱轮回。丰持“三宝”和五戒。耆那教的进步性在于反对婆罗门教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争锋相对氐指出吠陀并非真知,杀生祭祀只会增加罪恶,婆罗门是不学无术的祭司。其缺陷在于它囿于灵魂转世、因果报应、轮回解脱之见,并将禁欲和苦行当做解脱的好方法。 顺世论派 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入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阿什斐迦派 古印度一个主张彻底宿命论的学派,又称“邪命外道”,盛行于列国时代,代表人物为末伽黎?拘舍罗。该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照既定程序安排好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不论善恶都不影响整个既定过程,人生历程是由宿命决定的。这种观点一方面否定了善恶有报的说教;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人安于无为。 列国时代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国家普遍发展的时期,也是列国分立,并由分立逐渐走向统一的时代,史称“列国时代”。据记载,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河和横河流域存在16个国家。这些国家有14个是王国,只有2个是共和国。各国之间兼并土地和争夺霸权,经常发生战争。列国中居萨罗和摩揭陀逐渐成为强国。公元前4世纪,摩揭陀征服了恒河中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