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_教案

塞下曲_教案
塞下曲_教案

塞下曲

【教学目标】

1.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理解联想和夸张的表达技巧。

3.学习边塞诗中借用典故抒情言志的方法。

4.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浪漫主义诗风。

2.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

2.如何鉴赏边塞诗。

【教学过程】

1.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早年从军,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宁等地,自编从军诗50首。他的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书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七言绝句,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从总体说,是中唐诗人所不可企及的。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按内容说可以分为三类:

①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既写了战争之暇,射箭习武的情趣。

②主要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并同情广大将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戍边无策和边将腐败无能。

③主要书写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有的抒发了从军报国、收复失地、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如《塞下曲》。

2.基本解读:

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

(1)“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2)“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小结:

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杨慎《升庵诗话》)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四句中句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4.技法探究——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本诗用典的作用: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该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不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安定边疆的心愿。

5.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典故。

(1)了解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的诗歌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歌典雅耐读,富于文采。

唐以后的诗歌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使诗歌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卢纶《塞下曲》原文、译文、赏析

卢纶《塞下曲》原文、译文、赏析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作者简介]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大历十一年(776)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德宗建中元年(780)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贞元时,在河中节度使浑□的军幕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户部郎中。 卢纶的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多唱和赠答之作。但他在从军生活中所写的诗,如《塞下曲》等,风格雄浑,情调慷慨,历来为人传诵。他年轻时因避乱寓居各地,对现实有所接触,有些诗篇也反映了战乱后人民生活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萧条,如《村南逢病叟》。其他如前期所作七律《晚次鄂州》,写南行避安、史乱的旅途夜泊心情和体验,真实生动,感慨深长。七言歌行《腊日观咸宁王部曲擒虎歌》描绘壮士与猛虎搏斗,写得惊心动魄,虎虎有生气。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说:"大历诸子兼长七言古者,推卢纶、韩□,比之摩诘(王维)、东川(李颀),可称具体。" 今存《卢户部诗集》10卷,收入《唐诗百名家全集》。又有明正德刊本《卢纶诗集》3卷,收有10卷本及《全唐诗》佚诗5首。《全唐诗》编录其诗为5卷。事迹见《旧唐书·卢简辞传》和《新唐书·文艺传》。(傅璇琮) [注释] 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月黑:没有月光。 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遁:逃走。 将:率领。 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逐:追赶。 [译诗、诗意]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沒有月光的晚上,鸿雁受到惊吓纷纷飞往高高的天空,原来是单于趁着黑夜,帶着他的部众逃走了。英勇的将军打算率领行动敏捷的骑兵追击,但这時候紛然落下的大雪,使得弓箭和配刀上都堆滿了雪花。 [赏析]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原共六首,蘅塘退士选其四首。这是卢纶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 导读:一、《塞下曲六首》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二、《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塞下曲》精品教案

《塞下曲》精品教案 ?课时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 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 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1 / 5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雁,一种候鸟。 =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⑧师指导书写“雁”:观察“雁”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然后描红、书写。 【设计意图】初读诗文,引导学生自己读、听同学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避免了初读只停留在形式的弊端。教学要求会认、会写字时,将学生特别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引入,用课件资料呈现,让学生知道写字要结合字的起源和意思。 2 / 5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全诗翻译注释

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全诗翻译注释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全诗诗意翻译注释及赏析 塞下曲其二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译文】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 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⑦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赏析】 这首边塞小诗,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

也。”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深夜,山林里一片昏暗,突然狂风大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一头白虎扑来。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而过,他眼疾手快,拉满弓一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二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而是一座巨石。将军默然蹲在那里,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请注意箭射入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石棱!这需要多大的臂力,多高的武艺啊! 有人要问,将军射老虎,干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二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二天才知道射中的是石头呀!这,就是诗人的艺术处理了。第一,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自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一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二,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人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一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面一般的鲜明效果。 诗,最注重含蓄,最讲究意在言外。看到诗中箭入石的描写,我们会油然联想:如果射中的真是老虎将会射成什么样子?如果在战场上射击敌军兵马呢?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便盘马弯弓、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古诗塞下曲教案

古诗6 塞下曲(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塞下曲教案

标题:11、塞下曲(一) 教学目标:1、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难点: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简介作者 1、背诵学过的古诗,漫谈学习古诗的方法。 2、揭示课题,板书:《塞下曲》 3 、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引入意境 1、教师范读,激发热情。 2、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 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注意读出停顿。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 2、借助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3、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四、布置作业:熟读古诗 教学内容:学习《塞下曲》。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默写《塞下曲》。

教学重、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谁来展示背诵以前学习过的军旅方面的古诗。(指名背诵古诗《从军行》) 2、指名说说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时期的古诗。 4、板书:塞下曲。 二、初读古诗: 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自读,扫清障碍,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反复读,读正确,读熟,为理解古诗扫清障碍。 2、展开朗读比赛。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解题。《塞下曲》“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找出重点字词,结合课后注释理解或请教老师、同学。草惊风引弓白羽没 3、有谁愿意讲讲它们的意思? 4、教师进行总结:草惊风:草忽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准备射箭。没:插。 5、串讲诗句的意思。 6、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7、思考:《塞下曲》描写了一位怎样的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四、总结 1、这首古诗写了一个怎样的将军? 2、你要对这位将军说什么?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塞下曲》。 2、用自己的话说说《塞下曲》的意思。 教学内容:13、早发白帝城 教学目的:

【塞下曲六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六首】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 (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二)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译文及注释】 1、天山:指祁连山。 2、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3、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二) 天朝的大军开向北方的荒塞,是因为胡人的兵马准备南侵。 战士们横戈走马纵横作战,只是为了报效朝廷的厚恩。 他们不畏艰苦,在瀚海握雪而餐,在陇头拂沙而眠。 只有一个心愿,就是攻破敌国平定边疆,使祖国的百姓高枕无忧,安居乐业。 (三) 骏马像一阵旋风驰骋,战士们鸣鞭纵马出了渭桥。 背着弓箭辞别了汉地的明月,在战场上弯弓射箭打败了胡人。 战争结束后天上的客星也为之暗淡,军营渐空,海雾已消。 功成之后,在麒麟阁的功臣像上,却只有霍嫖姚的画像。 (四) 战马在黄金塞上奔驰,塞上的白云和黄沙回绕在思妇的梦中。 在这易生悲思的秋天里,边疆的征夫勾起了闺中少妇的思念。 萤火虫在秋窗前飞来飞去,边城之月在闺房门前远近徘徊。 秋霜凋落了梧桐的残叶,西风在沙棠树枝间沙沙作响。 思念的人儿怎么等也等不见,相思的泪水只有暗自空流。 (五) 胡虏乘着秋高马肥之际兴兵南侵,唐朝大军出动兵马前去迎敌。 将军带着虎符出征,战士们在龙沙坚守御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卢纶《塞下曲(其三)》原文、译文与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三)》原文、译文与赏析 月黑雁飞高,单(chán)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jì)逐,大雪满弓刀。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jì):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

《塞下曲六首》赏析

《塞下曲六首》赏析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全诗写出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塞下曲六首 其一 五月天山雪⑴,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⑵,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⑶,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其二 天兵下北荒⑷,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⑸。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⑹。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⑺。 其三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⑻。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⑼。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⑽。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⑾。 其四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⑿。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⒀。 无时独不见⒁,流泪空自知。 其五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⒂。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⒃。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⒄。 其六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⒅。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⒆。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⒇。 【注释】 ⑴天山:指祁连山。 ⑵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⑶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⑷天兵:指汉朝军队。 ⑸衔恩:受恩。甚:多。 ⑹海:瀚海,大沙漠。陇头:田野。 ⑺高枕:高枕无忧。 ⑻鸣鞭:马鞭挥动时发出声响。渭桥:在长安西北渭水上。 ⑼天骄:指匈奴。 ⑽海雾:沙漠上的雾气,指战争的气氛。 ⑾麟阁:即麒麟阁。霍嫖姚:即霍去病。 ⑿云砂:细碎的石粒,指边塞风光。 ⒀沙棠:植物名,果味像李子。 ⒁独不见: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落寞愁绪。 ⒂虎竹:兵符。龙沙:即白龙堆,指塞外沙漠地带。 ⒃剑花:剑刃表面的冰裂纹。 ⒄殊:远。嗟:感叹。 ⒅甘泉:甘泉山,秦时在山上造甘泉宫,汉武帝扩建。 ⒆合:满。陇底:山坡下。 ⒇负:凭借。净:一作“静”。妖氛:指敌人。 【白话翻译】 其一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其二

唐诗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原文译文鉴赏

李白《塞下曲六首》原文|译文|鉴赏 '《塞下曲六首》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xa0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xa0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 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 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 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xa0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xa0 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 \xa0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译文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注释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塞下曲 教案

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塞下曲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单、遁”,会写“雁”。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难点:能把握诗中“将军”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人物介绍,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凭着杰出的的军事才能和技压群雄的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书写了历史上辉煌的一页。今天,老师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 (穿插背景介绍:据记载,在李广巡视打猎时就发生过富于戏剧性的故事,流传到唐代,被一位名叫卢纶的诗人即兴改编,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取名为《塞下曲》。) 2.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塞下曲》这首古诗简短的文字,了解他的英雄故事。 二、预习检查,方法回顾

1.检查学生读诗情况。先组内三人组检查,再从各组选一名水平一样的学生参加赛读,依赛读情况对各组进行评价。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抽一个小组进行生字展示。 3.复习学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学古诗,知诗人。 三、朗诵诗歌,整体感知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学生展示查阅资料: 解题:“塞下曲”是唐代乐府曲名,多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 介绍作者,卢纶(748-799),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唐代诗人。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诗歌以送别、军旅生活为多,诗风比较雄壮。 2.读出古诗的节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组内纠正字音,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3.指名读并作出评价。 (二)抓字眼,明诗意。 1.自学: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解释或感受。 2.小组合作: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3.集体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点评。 (三)多诵读,悟诗情。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整体内容。

关于《塞下曲》的古诗赏析

关于《塞下曲》的古诗赏析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8.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译文】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 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 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 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

塞下曲六首

《塞下曲六首(其六)》李白唐诗赏析【作品介绍】 《塞下曲六首(其六)》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4卷第8首。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原文】 塞下曲六首(其六) 作者: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 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注释】 ①甘泉:秦汉宫名,故址在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离长安二百馀里。 ②李将军:指汉朝名将李广。 ③兵气:指战争的气氛。陇底:山岗之下。 ④横行:纵横驰骋。净妖氛:指消灭敌人,平定祸乱。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的慷慨从戎的理想。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

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繁体对照】 塞下曲六首(其六)李白 烽火動沙漠,連照甘泉雲。 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 兵氣天上合,鼓聲隴底聞。 橫行負勇氣,壹戰淨妖氛。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塞下曲》教案

塞下曲(其三) 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遁、逐”。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3、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1、学会古诗中的两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卢纶的诗《塞下曲(其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2、简单介绍:卢纶是唐代诗人,他的边塞诗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 3、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刚才同学们背的是第二首,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第三首。 二、教学古诗:

1、朗读古诗: (1)要想学好古诗,必须首先要读好古诗,自己练习将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教师指导。 (3)教师范读,注意停顿和语气。 (4)再指名读,齐读。 2、自学古诗: (1)自学,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查字典,看图,或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 (2)小组讨论,每位同学都说一说,小组长进行总结。 学习“单于、欲、将、逐”。 单于:匈奴首领。 欲:想要。 将:率领。 逐:追逐。 3、师生交流,初步理解古诗: (1)通过刚才的自学,说说你懂得了那个词、那句诗的意思? (2)初步学习“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在乌云遮月、雁飞无声的漆黑夜晚,敌军统帅单于带着部队悄悄地逃跑了。 (3)初步学习“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我方发觉后,正准备带领轻骑兵去追击敌人,刹那间,纷纷的大雪洒满了将士们的弓和刀。 三、深入品味古诗,欣赏诗歌。 1、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 2、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 3、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 四、背诵古诗。 五、拓展欣赏: 唐代有很多边关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些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塞下曲的三首古诗的解释-

塞下曲的三首古诗的解释? 塞下曲塞下曲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译文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逃窜.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简析]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塞下曲》组诗共六首,这是第三首.卢纶虽为中唐诗人,其边塞诗却依旧是盛唐的气象,雄壮豪放,字里行间充溢着英雄气概,读后令人振奋.一二句月黑雁飞高,单

于夜遁逃,写敌军的溃退.月黑,无光也.雁飞高,无声也.趁着这样一个漆黑的阒寂的夜晚,敌人悄悄地逃跑了.单于,是古时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代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夜遁逃,可见他们已经全线崩溃.尽管有夜色掩护,敌人的行动还是被我军察觉了.三、四句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追击的情形,表现了将士们威武的气概.试想,一支骑兵列队欲出,刹那间弓刀上就落满了大雪,这是一个多么扣人心弦的场面!从这首诗看来,卢纶是很善于捕捉形象、捕捉时机的.他不仅能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而且能把它放到最富有艺术效果的时刻加以表现.诗人不写军队如何出击,也不告诉你追上敌人没有,他只描绘一个准备追击的场面,就把当时的气氛情绪有力地烘托出来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并不是战斗的高潮,而是迫近高潮的时刻.这个时刻,犹如箭在弦上,将发未发,最有吸引人的力量.你也许觉得不满足,因为没有把结果交代出来.但惟其如此,才更富有启发性,更能引逗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这叫言有尽而意无穷.神龙见首不见尾,并不是没有尾,那尾在云中,若隐若现,更富有意趣和魅力.———————————————————————————————————————————————————————《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译文昏暗的树林中,草突然被风吹得摇摆不定,飒飒作响,将军以为野兽来了,连忙开弓射箭.天亮去寻找那只箭,已经深深地陷入石棱中.注释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③引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

《塞下曲六首》原文及翻译 一、《塞下曲六首》原文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二、《塞下曲六首》原文翻译 五月的天山雪花仍在飘洒,看不见花朵开放只有刺骨的严寒。 笛子吹着《折杨柳》的曲调,又何处寻觅杨柳青青的春天。 拂晓时分随着号令之声作战,晚上枕着马鞍露宿入眠。 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 骏马像狂风般地驰骋,在清脆的马鞭挥动声响中,飞快地奔出了渭桥。 我们全副武装离开京城开赴边疆,奉命前去击破前来侵扰的匈奴。 敌人的队伍被瓦解,边境的危机被解除,敌军的营寨已空无一人,战争的气氛消失了。 成就大功而画像麒麟阁的,只有霍去病一人。 白色的骏马,多沙的边塞,细碎的石粒,这一切都是因你而梦魂牵绕的。 这愁苦的日子真不堪忍受,我远远地思念戍守边疆的你。 秋天萤火虫满纱窗地乱飞乱撞,月光照在我的闺房前久不离去。 梧桐叶在秋天里被摧落,空落的沙棠枝更让人心感萧条。 常常独自吟唱着《独不见》,虽然流下了许多伤心的泪水,可是这一切也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 匈奴为掠夺秋季丰收的粮食而悍然入侵,朝廷派出军队抗击。 将军受命出兵,战士们行军到塞外,在龙沙一带暂时安营扎寨。 边塞的月光伴着弓影,胡地的雪霜拂过剑锋。 战士们还远没有进入玉门关,少妇们不要长声感叹。 烽火在沙漠深处燃起,连绵直到甘泉宫,照亮了甘泉宫上空的云层。 汉武帝握剑拍案而起,回头召来李广将军。 战斗的气氛弥漫着天空,震天的鼓声,连山坡底下都可清晰听闻。 横行战场靠的是勇敢的气魄,在将士们的奋勇拼杀下,一仗就消灭了敌人。 三、《塞下曲六首》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塞下曲》教案

塞下曲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单”;会写“雁”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塞下曲》,背诵古诗。 3.读懂《塞下曲》,读出画面,读懂诗意。了解诗中所描写的将士雪夜追敌的情景,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辛、英勇无畏的气概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1.复习导入。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 (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 (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边塞诗) (4)初步了解边塞诗。 ①课件出示资料。 ②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 2.板题读题。 (1)课件出示诗题。 (2)师指名读诗题。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是学生需要养成的学习习惯。由复习旧知识来引入新课,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进行牵引联想。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 (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几遍,读正确,读熟。 (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 2.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 ①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án”。 ②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 (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 ①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要记住这个字,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②生交流。 课件出示: ,雁,一种候鸟。= (“人”字形)+ (鸟),表示以“人”字队形飞行的鸟群。 造字本义:名词,一种习惯以“人”字形迁徙的大型候鸟。 ③师:关于“雁”字的资料,对你识记这个字有什么帮助? ④示例:我记住了大雁是以“人”字形队伍飞行的鸟群,所以写的时候记住有两个“单人旁”。 ⑤区分“雁”和“燕”。师引导:怎样区分“雁”和“燕”。 ⑥课件出示“燕”字的演变过程。 课件出示: 燕,甲骨文像一种翅膀尖长、尾巴剪形的候鸟。造字本义:一种喜欢在民居筑巢的候鸟。 ⑦师引导:对照“燕”字和“雁”字的资料,想想怎样区分这两个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古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原诗共六首,此处选其中第三首。作于贞元十四年(798)前后,时卢纶正被 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并超拜户部郎中。张仆射:指张建封,时为徐州刺史、 兼御史大夫、徐泗濠节度支度营田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贞元十三冬,张建封 入觐京师,德宗礼遇加等。十四年春,建封将还镇,特赐诗。张建封当时有《塞 下曲》,但原诗已佚,卢纶此组诗即为和作。前首写将军的武艺,用《史记·李 将军列传》中李广射石故事 。 后首写战争胜利和艰苦。 两诗语言精练, 剪裁巧妙, 意境含蓄, 耐人寻味。 【全诗】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其二》 .[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释】 1、此首又见钱起集中。 2、单于:见高适《燕歌行》注。 3、将:率领。轻骑(ji):轻装快速的骑兵。 4、大雪:西北边地八月即下大雪,故雁飞与大雪同时。 【译文】 密林幽暗, 一阵劲风把草木惊动;原来是将军走马射猎, 他奋臂拉开了强弓! 天色破晓,他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头竟深深地扎进了石棱之中。 【全诗鉴赏】 在大历诗坛上,卢纶以其气势雄壮刚健、基调昂扬豪放的边塞诗而卓立于 “大历十才子”之中。 他曾有过军队的生活经历, 做过军队幕府中的幕僚和河中 元帅府的判官,因此,他的边塞诗生活气息很浓,有盛唐那种雄浑的气象, 令 人读后振奋不已。
1/6

这组《塞下曲》(又题作 《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这是其中第二首, 塑造了一位勇猛善射的守边将军形象。 诗的内容取材于 《史记·李将军列传》 。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有一次外出打猎, 误将草 丛中的一块大石头认为是老虎, 一箭射去, 因用力过猛,连箭尾都陷进石头中 了。 诗人巧借这样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加以点染, 仅仅通过射虎中石这样一 个典型的情节,将军的勇武以及诗人的赞美便尽在其中了。 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场景, 即林边、暗夜、风吹草动。深山密林本是猛 虎的栖身之所, 加之时值夜晚, 光线幽暗, 耳边只听得风吹草木“唰唰”声, 草 木披纷处, 隐约可见一庞大的黑影恰似猛虎状,此景此况, 怎不叫人猛吃一 “惊”?这里,诗人仅用一个“惊”字,既写出了人物的神情,又渲染出一片紧 张的气氛。一“惊”之后, 胆小的人说不定会掉头夺路而逃,而诗人笔下的将 军却是从容不迫, 很有把握地搭箭“引弓”, 奋力射向猛虎。 上下两句一紧一松, 张弛有度, 使人在一 “惊”之后, 又受到将军镇定自如的神情的感染, 临危 而不致变色,遇险而不会慌乱。倘若真是猛虎来袭, 可以断定, 在如此勇武善 射的将军 “引弓”之后, 其必死无疑。 后二句, 作者省略了当时在暗夜中将军的活动情况, 将时间跳跃到次日清晨 ( “平明”)。将军搜寻猎物, 才发现 “夜引弓”后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原 来是有 “惊”无险,射中的并非猛虎,而是一块状如猛虎的石头,并且箭杆尾 部装置着白色羽毛的箭竟已“没在石棱中”。其膂力之大,射向之准, 令人叫 绝! 这其中尽管有夸张的成分, 浪漫的色彩, 但从艺术的真实这个角度来说, 令人不能不信服: 这是一位如同汉代名将李广一样武艺超群、 胆量过人的守边将 军。 短短二十个字, 能塑造出如此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已殊为不易, 而诗人的意 图恐怕还不止于此。 诗人之所以赞美将军, 更是为了赞美这支由将军率领的守边 部队。强将手下无弱兵,将军如此勇武,士气自然高昂,作起战来, 自然能勇 往直前,所向披靡。这是一支有信心、有力量击败任何来犯敌人的军队,从诗人 塑造出的高大威武的将军形象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鉴赏】 首句写夜猎之环境:幽暗的深林,一阵狂风刮过,茂密的草丛忽然惊动。一 个“惊”字,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将军的警惕。次句写射虎:将军 在夜里, 拉开了强劲的弩弓。这里不写射虎而只写“引弓”,是准备发射的动 作,既写出将军临 险镇定、从容的神态,又表现将军敏捷、气势昂扬的作风。 后二句写意外发现:翌日天 晓,去寻找白色的羽箭,哪里是老虎,只见箭镞, 没入一块蹲着的大石缝中。此诗极力 赞美将军的神武。这出乎意料的结局,令 人惊异,令人感叹,使人读后深感其曲折而极 富情趣。这神话般的夸张,给此 诗涂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读来如饮醇酒,韵味无穷。
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