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国家理论

福利国家理论
福利国家理论

福利国家理论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塞西尔·庇古于1920年出版了著名的《福利经济学》,通过研究经济独立的衡量标准和增进经济福利的途径,窗帘了福利经济学,奠定了西方福利基金下的理论体系。庇古主张: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

20世纪30年代后期,福利经济学得到进一步发展。尼古拉斯·卡尔多、保罗·萨缪尔森、约翰·希克斯等人在就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洛桑学派创始人维尔费雷多·帕累托的边际效用叙述冷,即帕累托最优理论,产生了新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的福利内容是经济效率,而不是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按照这一观点,当生产资源的使用达到最有效的状态与最适度的配置时,经济运行就最有效率,福利就能达到最大,也即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实践方面,福利国家的代表人物是威廉姆·贝弗利奇。1942年发布的《贝弗利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强调了社会保险的重要作用,主张社会保险旨在保障个人获得维持生存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国家组织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目的在于保障以劳动为条件者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通过不同阶层的赋税差别来实行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主张社会福利化,即通过国家提出的一整套津贴补助、社会保险和公共救济制度,包括失业救济、退休金、养老金、家庭补助、医疗保险、卫生保险、住房补贴以及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和设施,来实现福利国家的目标。1948年,英国工党正式提出了“从摇篮到坟墓”均有保障的“福利国家”口号,标志着福利国家在西方社会正式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著名经济学家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和克鲁特·维克塞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诞生,当时就提出了收入再分配的主张。后来,琳达尔、缪尔达尔、艾瑞克·伦德伯格、俄林等人发展了维克塞尔等人的主张,特别是以阿萨·林德伯格为代表的瑞典经济学家发展了维克塞尔的理论,对养老金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瑞典学派有关养老金的观点主要是利用累进税、转移支付以及兴办社会福利设施等措施来平均各阶级与集团之间的收入分配,实现收入平等。在此基础上,瑞典利用自己的经济发展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政策,建造起了一个包含社会救助、国民基本养老金、国民附加养老金、国民健康年金、失业保险等十三项内容在内的社会福利制度,在北欧建立起了一个高福利的国家。《养老金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刘昌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

员工福利的激励模式

2008年4月 人口与经济 POPU LATION&ECONOMICS 增刊员工福利的激励模式 李玉慧 一、员工福利 一直以来人们更多地把福利当成一个保健因素来看待,即福利的目的就是吸引保留员工,而与员工的业绩无关。这一点从一些学者的著作里也能看到。劳埃德拜厄斯和莱斯利在《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对员工福利的定义是:员工福利有时称为额外福利,是指员工因其为组织的成员及其在组织中的职位而获得的报酬。与工资、薪金和奖励不同,福利通常与员工绩效无关。因此当我们说到激励时想到更多的是绩效评估、薪酬制度等看上去与激励机制联系更加紧密的因素。但由于福利成本的增加。人们开始考虑福利是否也可以有激励作用。如果有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的呢? 纵观管理学界所有的激励理论,它们都在传递着一个重要信息,要想有效激励员工没有简单的方法,也没有一个措施能够确保一定激励有效。我们在工作实践中也发现各种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不是绝对的。如工资报酬也许在一段时间内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因素,但在获得基本满足之后也逐渐变为保健因素。但如果采用不一样的管理方法,福利也可以转换为激励因素。对于一些精神需求较高的或物质积累较高的员工来讲,企业文化、企业的诚信也同样可以激励员工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及高效率的结果来回报企业。所以,对于两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转换,最重要的着眼点是分析该员工的真正需求和需求的变化,在管理方法上不断创新。 二、员工福利的激励模式———柔性化福利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柔性化管理代表了未来企业管理的潮流和走向。所谓的柔性化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以人性化为标志、以人为中心的全新管理模式。它是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性化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对人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柔性化管理更看重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人的主动精神和自我约束。 柔性化的员工福利管理,实际上就是要改变原有的“将福利视为成本而非投入”的管理观念,而采取“将福利视为投入而非成本”的管理理念,企业管理者要清楚地认识到员工们看重的不是具体某个福利本身,而是这些福利说明了所在企业的领导是如何关心员工利益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柔性化的员工福利体系是企业为员工设计和提供的贴近人心的一系列福利待遇,可以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容易获得快乐感和满意感。在柔性化的员工福利管理环境下,员工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系在一起,这无形中加深了员工和企业之间长期的心灵契约。在这种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下,员工自然会不遗余力地为企业不断创造新的收益,这样的员工群体也就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力量源泉。 三、弹性福利 体现柔性化福利管理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弹性福利,又称为自助式福利。 (一)弹性福利的定义 如果把传统的福利形式比作计划经济,那 ? 6 5 1 ?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3、4

第五章福利国家的社会福利理论 教学目的:了解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掌握其社会福利思想。掌握福利国家的理论,并能够分析福利国家危机的原因。 教学重点:马歇尔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福利国家的理论。 教学难点: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社会理论观点,福利国家危机原因的分析。 第三节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 一、马歇尔生平简介 托马斯·汉弗莱·马歇尔(Thomas Humphrey Marshall,1893—1981)生于伦敦,19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历史学考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他作为平民战俘在德国度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那里,他曾经做过一个短期的研究。返回英国后,他于1919年被选为剑桥历史学会特别会员。1925年,马歇尔进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一直呆到1956年。在那里,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社会学教授。他本来是一位经济史学者。1925年加入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后,首先作为社会工作讲师,1929年转到社会学系,1930年成为社会学高级讲师。后来他曾回忆说,当他开始教授社会工作时,他对这个专业什么也不懂,而后来转到社会学系,他在专业观念上对社会学几乎是同样的无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他放弃了作为一个经济史学者的工作以后。 马歇尔是《英国社会学杂志》的主要创刊人,曾经编辑了大量有关社会分层和人口方面的出版物。二战期间,他一度被安排到英国外交部任职。1944年马歇尔回到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被任命为社会学研究所的教授。这个研究所就是今天的社会政策系。这期间他所作的关于阶级冲突、社会分层以及人口问题的研究为他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马歇尔作为英国高级委员会的教育顾问又一次去了德国。1951年回国以后继续在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工作,直到1956年。这期间,他担任过社会学系系主任。以后他被任命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社会科学部主任。1960年正式退休。1981年,马歇尔在他剑桥的家中去世。 马歇尔的学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他的大部分社会学著作完成于1945—1960年间,而他的大部分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则是在他退休后发表的。1949年,在纪念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的一次会议上,马歇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公民权利与社会阶级》(Citizenship and socialclass)。这篇演讲第一次从社会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公民权利理论,他进一步提出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理论,从而成为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第一个社会学理论(亚诺斯基,2000)。马歇尔的公民权利理论为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制度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公民权利的理论 (一)公民权利的构成 公民权利理论是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理论基石。马歇尔按照社会发展历史将公民权利划分为三种:即民事权利(civil Right)、政治权利(politicaldght)和社会权利(social right)。

申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认定条件和审批程序

申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认定条件和审批程序 为加强社会福利机构的管理,促进我市社会福利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湖北省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特向社会公开《举办社会福利机构的认定条件和审批程序》。 ?所谓社会福利机构是指本市行政区域内由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举办的各类、各种所有制的为老年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机构。 凡依法成立的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国家制定的社会福利工作的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坚持社会福利性质,依法保障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认真接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均可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一、认定条件 (一)符合本行政区域的社会福利机构设置规划; (二)符合国家消防安全和卫生防疫标准,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残疾人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等国家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 (三)有合法使用的固定场所; (四)开办经费应与拟办福利机构规模和服务内容相适应,平均每张床位不低于2000元; (五)有机构章程及管理制度; (六)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符合下列规定和要求: ?1、由国家和集体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应冠以市、县、区、乡(镇)的名称,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的应执行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规定》。 ?2、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养老院、老年公寓、护老院、护养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 3、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名称,必须根据收养对象的健康状况和机构的业务性质,标明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智残人社会福利机构、聋哑人社会福利机构、精神病人社会福利机构或综合性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 (七)有开展服务相适应的管理人员和医务、护理人员;医务人员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炊事员有岗位技术等级证书或上岗证;服务对象超过200人的有1名专职营养师(士);护理人员、工作人员应当符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健康标准;工作人员与生活能自理的服务对象的比例最高为1︰6,与生活不能自理的服务对象的比例最高1︰3。

各国社会福利制度

各国福利社会保障制度比较 余慧慧 11哲学 H11114034 1.西欧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内容有: 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 社会救助——基本收入维持、负所得税、住房补助、社会基金 社会津贴——疾病津贴、疾病照顾津贴、工伤津贴、法定产妇津贴、法定疾病津贴、住房补贴、儿童津贴、无劳动能力者生活津贴等 特点: 以公民权利为核心,确立了福利普遍性和保障全面性原则; 以国家为直接责任主体; 以国家为全体国民提供全面保障为基本内容; 以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和消灭贫困等为目标;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责任关系取代了建立福利国家之前的雇主与雇员、领主与农奴以及社团伙伴之间、家庭亲属之间的责任关系。 2.德国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国家保障性质。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需要,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 特点: 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权利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的,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政策在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范围内实行管理取得的。 社会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业承担,个人不交纳保障费。 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宪法规定,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积极参加社会生产,对无劳动能力的一切社会成员提供物质保障。 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一方面劳动者通过人民代表机构对社会保障施加影响,另一方面,工会从基层工会到中央理事会,都参加实施社会保障。 3.美国市场化模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美国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令,美国社会保障仅限定在以下三个项目范围内: (1)向那些临时或永久失去收入的人和家庭提供现金支付的项目; (2)向在上述条件或在某种情况下接受保险金的人和家庭,向在一既定范畴内的所有人提供医疗照顾的项目; (3)向一既定范畴内的所有儿童提供现金支付的项目。 特点: 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制,是兴办和管理社会福利保障的一体多元化,公私兼顾,联邦和地方政府兼顾,其侧重点时有调整。 美国社会福利保障项目的多层次,美国的社会保障项目据笔者综合有就业和失业福利保障、

2020年(员工福利待遇)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员工福利待遇)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发文部门]民政部 [发文号]民发〔2001〕24号 [发文时间]2001年2月6日 [生效时间]2001年3月1日 1、总则 1.1为加强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残疾人权益,促进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为残疾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1.3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残疾人基本权益,帮助残疾人适应社会,促进残疾人自身发展。 1.4本规范所列各种条〖HT〗款均为最低要求。 1.5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关联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残疾人社会福利机构SOCIALWELFAREINSTITUTIONFORDISABLEDPERSONS为肢体、智力、视力、听力、语言、精神方面有残疾的人员提供康复和功能补偿的辅助器具,进行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承担教育、养护和托管服务的社会福利机构。 3、服务 3.1膳食 3.1.1有由主管部分颁发了卫生许可证的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食堂,配备厨师和炊事员。3.1.2厨师和炊事员应持证上岗,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严防食物中毒。

3.1.3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或医嘱要求,制作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及其它饮食。 3.1.4为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送饭到居室,根据需要喂水喂饭。清洗消毒餐具。 3.1.5每月召开1次膳食管理会,征求智力正常的残疾人及其他残疾人家属的意见,满意率达到80%之上。 3.1.6照顾不同残疾人的饮食习惯,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俗。 3.2护理 3.2.1每天清扫房间1次,室内应做到无蝇、无蚊、无鼠、无蟑螂、无臭虫。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无异味。 3.2.2为供养人员提供干净、得体的服装,且定期换洗。夏季经常换洗,其它季节每周1次。 3.2.3整理床铺。 3.2.4每周换洗1次被罩、床单、枕巾(必要时随时换洗)。 3.2.5帮助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穿衣、脱衣。 3.2.6协助残疾人洗澡,夏季每周2次,其它季节每周1次;协助残疾人理发,每月1次;协助残疾人洗头,修剪指甲。口腔护理清洁无异味。 3.2.7毛巾、洗脸盆应经常清洗,便器每周消毒1次。 3.2.8协助残疾人上厕所排便。 3.2.9为行走不便的残疾人配备临时使用的拐仗、轮椅车和其它辅助器具。 3.2.10Ⅰ°褥疮发生率低于5%,Ⅱ°褥疮发生率为零,入院前发生严重低蛋白血症,全身高度浮肿、癌症晚期、恶液质等患者除外。对因病情不能翻身而患褥疮的情况应有详细记录,且尽可能提供防护措施。 3.2.11视天气情况,每天带残疾人到户外活动1小时。

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欧各国相继建成了以高福利、高税收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国家制度。这套福利制度秉承为民众构建物质生活“安全”和“无风险社会”的理念,为全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各国相继出台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提供社会福利的法律责任。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多子女津贴、孕妇津贴、母亲津贴等是普遍存在的制度安排。林林总总的各种福利,使民众不必为衣食住行分忧,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得到体面生活的物质保证。福利国家的建立,对于促进西欧各国社会平稳发展、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连续几十年的高福利也累积了诸多社会问题: 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经济增长乏力,高福利制度似乎已难以为继。西欧为何会出现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未来走向如何? 对这些问题有必要予以关注和探讨。 一、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福利国家于二战后在西欧各国兴起,有着特殊的社会条件和深刻的历史背景。 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要求构建社会福利制度以缓解社会矛盾。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家攫取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资本家财富的积累与工人阶级贫困积累的两级分化,也必然导致生产规模急剧扩张与社会购买力持续降低的尖锐矛盾。于是,以生产相对过剩为标志的经济危机便周期性爆发,严重威胁着资本主义的命运。特别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垄断资本家手中集中,普通劳动者的贫困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发生的频率加快、危害增大。1929-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为避免崩溃的命运,资本主义世界选择了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其主要的“救世”方案就是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通过国家投资推行“反危机”措施。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推行社会福利制度,以此改善劳动群众的贫困状况,增加有效需求。 其次,工人运动的发展迫使西欧各国构建社会福利制度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是把工人当成雇佣奴隶的野蛮剥削制度,因而必然遭到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为谋求解放,各国工人阶级进行了顽强不屈、持续不懈的斗争,罢工和革命的浪潮日益高涨。进入 20 世纪,西欧工人阶级的力量已十分强大。工会成为抗衡资本家的重要力量,左翼政党迅猛发展,共产党、社会民主党于二战后相继参政或执政,对资本主义统治构成极大的现实威胁。在此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制度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制度 一、职工福利制度概念 职工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单位为解决职工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和保险待遇以外,对职工在经济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照顾的制度。 二、职工福利制度的主要作用 1.对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作用; 2.对职工部分支付的弥补作用; 3.有利于恢复工作能力,维护身体健康; 4.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进行。 三、几项主要职工福利制度 1.福利费制度:是国家为解决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而建立的一 种专项费用制度。现在的福利费是按工资总额 2.5%的比例提取,96年已由财政直接划到单位,主要用于:职工困难补助、集体福利设施零星物品的购置、慰问住院职工等。 2.职工冬季宿舍取暖补贴制度:是国家为弥补居住在寒冷地区 职工宿舍取暖所支出费用而建立的一种福利性补贴制度。 (1)91年冬季补贴标准由每人15元调整30元; (2)凡单位对职工宿舍提供取暖而不收取取暖费的,不再给职工个人发放取暖补贴; (3)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可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3.职工上下班交通补贴10元,书报费18元、洗理费19元、 电费3元,合计50元。 4.死亡待遇制度,包括丧葬费补助费,一次性抚恤金、遗嘱生 活困难补助(现属离退科业务范围)。 5.生育待遇制度,包括假期、假期待遇和医疗服务(现按计划 生育有关政策执行)。 6.疾病待遇制度:是职工在患病暂时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 或所在单位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包括医疗待遇和生活待遇

两部分。 (1)医疗待遇: (2)生活待遇:(豫人薪[1999]14号;机关工作人员福利待遇) 注:a、工作人员连续和全年累计病事假超过半年的,当年年终奖不再发给; b、病假期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最低工资标准费发给; c、工作人员在病假期间从事有收入活动的,即停发工资及有关津补贴。 7、探亲制度:是国家为解决职工与分居两地的配偶、父母团聚问题而建立的一种福利制度。 (1)、享受探亲的条件: 凡工作满1年的正式职工,与配偶、父母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 (2)、探亲假期: 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果因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为45天。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另外,根据实

一站式福利企业新型福利模式

一站式福利企业新型福利模式 近年来,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如何激励企业员工,减少人才流失率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在这样市场趋势下,出现了类似IRewards弹性福利的新型公司,帮助企业定制合理的一站式福利平台,帮助企业更好地平衡企业与人才之间的配比。 什么是一站式福利平台所谓一站式福利平台,即:企业在发放员工福利时,无需由于福利产品的差异性,而与多个福利供应商进行相关合作,仅需通过一个平台即可满足企业和员工福利多样化需求,从而节约人力成本,实现福利价值的最大化。 IRewards致力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自助弹性福利及员工忠诚度奖励平台。通过对员工群体福利需求、工作模式的分析,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弹性福利体系的建立,为企事业单位打造专属的员工奖励,弹性福利管理平台,从而提高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目的。 IRewards将国际上先进的自助福利理念与中国本地员工对福利的需求相结合,在优化企业福利投入产出比的前提下,帮助员工以优惠价格自主选择福利,实现福利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帮助企业树立形象并建立起雇主品牌。 一站式福利平台的商品种类由于企业仅需一个平台即可采购所有不同类型的福利,因此无论从种类或数量上,一站式福利平台对商品的要求,相对要求都较高。如IRewards提供的福利商城产品,是集"活动学习”、“健康生活”、“办公用品”、“居家用品”、“礼品”、“办公室食品”、“旅游”等于一体,共计上千种实物礼品,以及百余种的生活服务类员工福利商品供企业或员工自由选择。 一站式福利平台的好处 1、节约采购福利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2、企事业单位的整体福利支出减少,但福利效用增强; 3、低成本拥有自身专属的福利体系,提高企事业福利管理的效率; 4、福利管理人性化,提升企业形象,激励员工、挽留和吸引人才; 5、满足员工对福利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

第四讲福利国家理论主要内容: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中的福利国家理论 三、福利国家危机 四、福利国家的改革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1.《福利国家经济学》,尼古拉斯?巴尔,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进展》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辽宁人民出版社 4.《福利国家向何处去》,周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 6.《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吴敬琏,上海远东出版社 一、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福利国家的典型故事“在20世纪,如果你碰巧出生在瑞典,那就像中了头彩一样。”——一位美国作家。20世纪60、70年代,是瑞典的“黄金时期”有个患了轻度抑郁症的人跑到公立医院去看病。当时正值寒冬,日短夜长。为了能让病人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医生开了一道处方:去西班牙两星期病假,机票和酒店开销算作药费,全部报销。 1.什么是福利国家 布里格斯(Asa Briggs)为福利国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界定:“‘福利国家’是这样一种国家,其中,有意识地运用组织的力量(通过政治和管理)至少在三个方面努力减少市场力量发生作用的范围:第一,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而不管他们财产的市场价值如何;第二,使个人和家庭能够应付“社会意外事件”,如生病、年老和失业,以降低不安全感的程度,否则个人和家庭将会面临危机;第三,保证在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服务领域向所有公民提供所能得到的最好服务,不管他们的地位和阶层如何。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卷,北

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福利国家的内容:第一,以社会保障制度为主体;第二,政府保证所有公民享有最低标准的收入、营养、健康、住房、教育和就业机会;第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一个简便的界定,就是“社会开支”在一国GDP中所占的比例,比例高的属于福利国家,比例低的属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西方国家,属于“社会开支”内容的包括像医疗保障、退休金、教育等等必要的福利,它们是通过国家的税收、用非市场的手段经营的(即社会福利的非商品化) 福利国家社会开支的比例:瑞典为32%,法国29%,丹麦、德国28%以上,挪威、奥地利、比利时在26%~27%左右,芬兰、意大利在23%~25%之间,瑞士、荷兰、英国在23%上下,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都在18%左右、美国不到17%。 社会指标(平均寿命):日本82.07(岁,下同),法国80.87,瑞典80.63,澳大利亚、瑞士80.62,加拿大80.34,意大利79.94,挪威79.78,奥地利79.21,荷兰79.10,德国78.95,比利时78.92,英国78.7,芬兰78.66,美国78.06,丹麦77.96 社会指标(每千个新生儿的死亡数):日本和瑞典为3.2,挪威为3.3,芬兰3.7,瑞士4.1,比利时、法国4.2,德国4.3,丹麦、奥地利、澳大利亚4.4,荷兰4.7,英国、加拿大4.8,意大利5,美国则高达6.3。 经济指标(以美元为单位人均GDP):挪威:10万以上,丹麦、瑞士6.7万,瑞典、芬兰、荷兰:5.5万上下,奥地利5.2万,澳大利亚5万,比利时4.9万,法国4.8万,加拿大和美国:4.7万,德国:4.6万,英国4.5万,意大利4万,日本3.8万 大体而言,欧洲发达国家属于福利国家,美国一般不称作福利国家。2.福利国家的理论起源和发展 现代福利制度起源于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对战后英国福利社会的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报告主张的社会福利可以被概括为“3U”思想:普享性原则(Universality),即所有公民不论其职业为何,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统一性原则(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均一性原则(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这个概念是1941年由威廉?坦普尔最初提出来的,以区别于纳粹德国为统治者服务的“权力国家”(power state)。人们常常把1948年7月5日英国国民可以享用国民保险的这一天作为英国福利国家的诞生日。从此,现代资本主义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效法建立了福利国家

社会福利机构优惠政策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发展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 哈政综〔2008〕5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委、办、局,各有关单位:为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以下简称福利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促进全市福利机构加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有利于福利机构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多渠道的福利机构资金投入机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格局,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老年福利事业,拓展福利机构建设的投资渠道;坚持服务对象公众化,面向全体老年人服务;坚持服务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老年人的需求;坚持服务队伍专业化,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坚持运作机制市场化,鼓励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参与福利机构的运营管理,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根据城市化进程的要求,逐步统一城乡之间福利机构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标准。 二、总体要求与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要不断完善促进福利机构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构建起政策法规配套、机构布局合理、考核评估有力的全市老年人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促进市属福利机构建设,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福利机构建设,不断提高福利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主要目标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福利国家定义及特点

一、福利国家定义 要给福利国家一个准确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不同的学者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 有的学者指出:“福利国家”概念的关键在于将“国家”与福利联系了起来,它不仅强调社会福利的状态,而且强调国家主体形态的变化 英语中“福利国家”为“welfare State”,“Welfare”作定语对后面的“State”进行限定,从这来看,该词的重心也是在“State”即“国家”上。因此,福利国家应理解为一种社会形态,它不仅指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且也指国家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诸方面做出了相应调整。 从狭义上讲,福利国家是指国家在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福利,例如受教育的权利和生存权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的状况;从广义上来说它也指一种社会形态,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国家不仅对公民作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福利实施全而的保障,而且为达到这个目标,在社会产品的分配,甚至生产关系等方面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艾斯平。安德森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运用非商品化和分层化两个评判工具对主要的福利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类型: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 《牛津政治学大辞典》代表了最广泛的“教科书”定义:福利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这种国家形态突出地强化了现代国家的社会功能"在福利国家中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承担主要的福利供给责任,为其国民提供了有效的经济和社会保障,因此社会福利是这种国家形态的特性 英国学者阿萨·布瑞格斯认为,“福利国家”是国家利用权力通过政治和行政的方式努力调节市场的作用完成三个目标,即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证个人和家庭有能力应付能给他们带来危机的意外事件;保证各阶级的全体公民都能以可以达到的最佳标准获得服务。尼古拉斯·巴尔将“福利国家”定义为:有政府参与的现金津贴;卫生保健;教育以及食品、住房待遇和其他一些福利服务。哈里·格维茨又将其简明扼要的总结为“福利国家是社会在基本需求方面为其成员的福祉承担法定的,因此是正式的和明确的责任的制度表征”。周弘认为:“福利国家不是社会保险,不是公费医疗,也不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济计划。福利国家也不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汇总。”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全文 无删减)

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 MZ008-2001 前言 为了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民政部人教科字〔2000〕第24号文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服务、管理、设施设备。 本规范由民政部人事教育司归口管理,授权主要起草单位负责解释。 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北京市民政局。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常宗虎、李建平、贾晓九、蔡安财、孟志强、郭幼生、彭嘉琳。 1总则 1.1为加强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规范化管理,维护老年人权益,促进老年人社会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2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为老年人提供养护、康复、托管等服务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 1.3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宗旨是: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帮助老年人适应社会,促进老年人自身发展。 1.4本规范所列各种条款均为最低要求。 1.5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老年人The Elderly 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 2.2自理老人The Self-care Elderly 日常生活行为完全自理,不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2.3介助老人The Device-aided Elderly 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扶手、拐杖、轮椅和升降等设施帮助的老年人。 2.4介护老人The Nursing-cared Elderly 日常生活行为依赖他人护理的老年人。 2.5老年社会福利院Social Welfare Institution for the Aged 由国家出资举办、管理的综合接待“三无”老人、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6养老院或老人院Homes for the Aged 专为接待自理老人或综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护老人安度晚年而设置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有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多项服务设施。 2.7老年公寓Hostels for the Elderly 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具备餐饮、清

国家员工福利制度

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单纯依靠高薪已经无法确保吸引和留住优秀员工。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具竞争力的福利计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公司人力资源战略中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美世(中国)咨询公司去年年末公布了对上海40家跨国公司的最新薪酬调查报告,被调查的企业中包括诸如微软、英特尔、摩托罗拉、杜邦、可口可乐等在同行业中处于领跑位置的跨国企业。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为员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待遇之外,其种类繁多的员工福利项目同样引人注目:提供团体及额外保险的企业占到了78%,提供辅助教育资助项目的占60%,提供住房福利计划的占56%,提供股权及期权计划占40%,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计划)占28%。 1美元→6美元 员工福利计划(Employee Benefit)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一般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非工资收入福利的综合计划,其所包含的项目内容可由各企业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和实施。通常员工福利计划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国家规定实施的各类基本的社会保障、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计划)及其他商业团体保险计划、股权、期权计划、其他福利计划等。 据统计,目前美国共有8500多万名企业员工被纳入了员工福利计划,占其总人口的33%,福利支出占工资总额的比重达41.3%。 “在员工福利计划中每投入1美元就能促进公司经济效益增长6美元”的观念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在这些福利支出中,有31%用于带薪休假及节假日工资,17%用于基本的社会保障项目,16%用于医疗和人寿保险,14%用于企业年金。欧洲许多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的做法更加完善,如瑞士,法律明文规定了雇员应当享受的补充养老金、意外及伤残保险、补充医疗等社会保障项目,全部费用均由雇主支付。 企业年金社会保障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社会保障项目包括:国家立法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法定福利项目,是整个员工福利制度的基石,为社会大众所熟知。 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提供的除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之外的补充养老金。在许多高福利的西方国家,企业年金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已经达到了50%,基本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保险储蓄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则分别只有30%和20%,企业年金业务甚至占到了许多大寿险公司业务经营量的70%。 美国最具代表性的补充养老金项目是401(K)计划,该计划规定企业补充养老保障金由雇员和雇主按一定比例共同支付。员工可以和雇主协商决定其投资方式,根据风险和收益率获得不同程度的回报。在过去的20年当中,401(K)计划对美国的基金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其投资领域涉及到各行各业,目前金额总量已经超过了1.7万亿美元。

福利国家制度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利与弊 民主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论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由国家实行全面的社会保障计划,为失业、疾病、工伤和年老者提供经济援助(社会福利)。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在其发展史上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此建立的福利制度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弊端危机,我们应对此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优点 第一,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是通过高税收来实现的。各国政府通过对不同收入的阶层实行有差别的税收政策,特别是累进税减少了由所有权产生的分配不合理,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增强了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凝聚力,这一税制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稳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缓冲器”、“减震器”。广泛的社会福利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最低经济要求和社会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社会动荡,平息社会不满,起到缓解社会矛盾的“安全网”作用,同时向社会成员灌输现存体制和价值观的合理性,减轻对现有制度的离心力。从而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第二,调节社会需求,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一般规律,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潜力较大,其新增收入绝大部分能够转化为现实消费;而高收入阶层由于其阶段性消费已基本饱和,在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出现的情况下,其新增收入则会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储蓄或其它金融资产。“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覆盖全社会公民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网络,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使居民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当期消费甚至适度超前消费。因此,社会福利制度作为国家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它对经济的发展能起到“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政府通过福利支出可以适当调节社会需求,刺激或抑制消费,适度的福利开支能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促进社会服务,缓解就业压力。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论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如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社会服务部门,这些部门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失业对社会的压力。社会服务本身是一个庞大的消费主体,能为大量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在工业劳动力

欧洲福利国家模式与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模式之比较_李嘉琎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演 变为一场冲击力强大的国际金融危机。冷战结束后盛行全球的新自由主义理论遭遇到了自它诞生以来最严重的挑战,不仅是经济学家们在反思新自由 主义的局限性,各国更是用“救市”的实际行动向新自由主义暂时告别。与此同时,部分持自由放任 主义的学者依然坚持积极不干预的市场经济准则。新自由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再次交锋,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应该走欧洲的福利国家路线。本文通过对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模式和欧洲福利国家路线的对比回答这个问题。 1欧洲福利国家模式与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模式概况 1.1欧洲福利国家模式 如果看看欧洲福利国家的福利体制,我们会感慨《礼记》中描述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已经在欧洲降临。例如,被视为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在19世纪末还是欧洲最穷的国家,如今,其经济实力不可小觑。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其涵盖儿童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与病休保障、失业保障、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也让世人称赞,它创造了经济增长、人民充分就业和货币稳定的奇迹。又如英国,它也实行彻底的全民免费医疗服务、全民义务教育体制。 高福利必然要有高财政支出作后盾,因此“高税负”也成为欧洲福利国家的特征之一。令人吃惊的是,高税负并没有拖垮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 度。分析其原因, 首先,良好的福利体制保障,使得民众不必为医疗、教育、失业等而克制消费欲望,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大大高于储蓄增长,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其次,庞大的福利开支有效地扩大了消费需求并带动了经济增长。2001年瑞典的福利开支占据GDP的28.9%,挪威23.9%,英国21.8%,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些国家的消费需求作出了贡献。再次,福利国家对教育的高投入使得国民素质处于较高水平,形成了一流的劳动力素质,而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欧洲福利国家虽然表面上象是提前进入了共产主义,但究其本质是以资本主义政府干预暖化市场机制冰冷一面。以瑞典为例,其90%的企业仍在私人手中,政府干预的程度仍然是在市场机制的范围内进行。1.2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模式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之前,自由主义思潮在美国占主要地位,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罗斯福新政之后,确立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受到冲击,主张回到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重新抬头。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模式的特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美国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是众多的企业,这些企业以单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等组织形式,独立而自由地从事多种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整个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由此形成了构成美国市场经济基础的自由企业制度。二是遵循平等竞争原则。在美 收稿日期:2008-12-10 作者简介:李嘉琎(1981—),女,四川广安人,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及法学。 欧洲福利国家模式与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模式之比较 李嘉琎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欧洲福利国家模式与美国自由放任主义模式各自的利弊一直是经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在近期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对这两种模式的争论更显激烈。而在争论的背后, 是各国对各自未来的发展道路的思索。而找到自由放任和国家干预之间的平衡点将是解决之道。[关键词]福利国家;自由放任主义;市场机制;国家干预[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09)02-0040-03 JournalofChizhouCollege 2009年4月第23卷第2期 Apr.2009Vol.23No.2

西方福利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陶承德等在《科技革命与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一书中认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加。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制,就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线以下。特别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竞争的加剧,使许多企业生产不景气甚至倒闭,使相当数量的工人失业,生活水平下降。为了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兴起和形成福利制度。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加强社会福利而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资产阶级政府采取的重要的改良主义措施,是资本主义社会调节生产关系的重要手段,也是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相对稳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的重要原因之-。 福利制度的初创是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在I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长期萧条,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工人运动日益高涨,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特别是在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德国,俾斯麦政府对工人运动除了采取镇压手段之外,也把实行社会改良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手段笼络工人,德国就成了世界上最早制定社会保障立法的国家,它在1883年、1884年和1889年,先后通过了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和老年及残废保险法。许多欧洲国家也借鉴和学习德国,如英国、瑞典、挪威、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也先后制定有关疾病、工伤事故的法律,1911年英国还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全国性的、强制性的失业保险法和国民健康保险法。 在本世纪30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发生,造成了大批劳动者的失业,贫困和饥饿引起了资产阶级的极度恐慌,特别是德、意法西斯的上台和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危机和战争使人民觉醒,在欧洲左翼的政治力量加强,苏联社会主义又给人们指明了新的社会发展方向,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风起云涌。在这种背景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步伐,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还建立了有关给年老退休的工资收入者直接提供年金津贴、失业补偿、贫困和盲人救济、被扶养穷困儿童救济、促进妇孺健康和公共健康服务等9个社会福利计划。并于1942年11月为了动员人民支持战争,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威廉.贝弗里奇受英国政府之托,提出了一个题为《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这就是西方社会保障史上著名的“贝弗里奇报告”。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社会保障应以保障居民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为限;二是社会保障应体现“普遍和全面”的原则,即应包括所有居民的各种不同社会保障方面的需要。这个报告得到英国战时联合内阁和战后工党政府的原则批准,英国相继建立了家庭补助法(1945年)、社会保险法(1946年)。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年)、国民保险(工业受伤)法(1946年)、国民救济法(1948年)等。1944年制定的教育法也把免费的中学教育确立为普遍享受的权利。法国、瑞典等国也进一步完善了福利制度,使福利国家的框架基本形成。 陶承德等认为,50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特别是60、7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也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善福利制度、发展福利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进入完善阶段。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福利的享有面愈益向全民化发展。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把保险范围由工资收入者的职工保险扩大到非工资收入者如农业经营者、手工业者、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对收入很低或没有收人而无法参加保险的贫困者、失业者伤残者等通过设立社会救济和其他社会福利补贴项目来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第二、社会福利项目更加广泛。除退休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外,还纷纷设立了各种救济,象住房补贴、孕妇补贴、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老年人医疗照顾计划等。如英国公民一出世便可享受国家发放的婴儿补贴;产妇有医疗补助;学龄儿童除了在公立学校免费就读以外,还享有儿童津贴;失业者可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失业救济金;病患者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同时可以领取疾病津贴或疾病补助救济;老年人有退休金、养老金;死亡者家属可领取抚恤金等。瑞典的社会保险制度源于英国,又超过英国,被誉为“从摇蓝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如瑞典公民年满67岁即可领取全额的基本年金,而且不交纳任何手续费,也无需经过收入情况调查,雇工和雇员不交纳保险税。 第三、社会福利支出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均占相当大的比重,社会福利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如美国1975年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达18.7%,占政府开支比率达57.4%,1982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西欧的英、法、德、意、比等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