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还有美国)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本文主要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矛盾分歧党内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在此基础上,从1924年到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的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国民大革命”。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把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和土豪劣绅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最终奠定了全国统一的格局。但是,最后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导致革命阵营分化,国共合作分裂。中国革命由此陷入低潮,历史就此改变了走向,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客观原因

(1)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干涉、破坏

“国民大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下进行的。帝国主义,军阀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力量,比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

1926年11月,美国的一家报纸著文指出,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取得成功后,外国在华势力不会受到损失。1927年1月,日本驻九江领事江户在庐山会见蒋介石时,蒋明确表示,他非但不打算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将尽可能尊重它们。在各国驻北京使馆召开的秘密会议中,英国方面接受美、日的意见,也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赞成对蒋介石采取拉拢手段,以促使革命阵营早日分裂。一批批官僚、政客、买办也同国民党上层拉关系,准备改换门庭混入革命阵营。原来依附北方的反动势力,同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双方都有密切关系的政学系官僚黄郛、张群等人联袂南下,对蒋介石施加影响。革命阵营内部掌握了相当大的领导权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在革命的深入发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反革命营垒。一般中小资产阶级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五卅运动时,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曾积极参加反帝斗争并发挥过重要作用,以后却妥协动摇,充分表现出它在政治上的两面性。

(2)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杀害。1925年11月23日至1926年1月4日以林森、邹鲁、谢持为首的部分国民党中央委员,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灵前召开一届四中全会,也称西山会议。国民党右派组织西山会议派形成,国民党公开分裂。随后,以戴季陶主义出现为发轫,以蒋介石、戴季陶为代表的新右派浮出水面,加深了国民党的分裂。1926年3月和5月,蒋介石制造了旨在篡夺革命领导权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加深了国共合作的危机。但是,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二、主观原因

(1)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

在大革命的初期和中期,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因而取得很大的胜利。但是,这时的党终究正处在幼年时期。因而,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动摇不定。在大革命后期,受了反革命势力的欺骗,没有能够领导全党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革命遭到失败就难以避免。

1925年1月11日到22日,中共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如何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特别是如何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没有作出明确具体的回答。四大对民族资产阶级也缺乏正确的分析,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未形成独立的阶级。这就把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弄得模糊不清。

(2)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1926年 9月,陈独秀在《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一文中认为,这个前途的实现,就是胜利“归诸国民政府、国民军”,“只有到那时,真正中国的资本主义才能够自由发展”。文章表白,国民革命时期不会有共产党争取政权的事情,认为“共产党取得政权,乃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事”。陈独秀以及中共中央的多数领导人对建立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武装,同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中共中央于1926年12月中旬在汉口召开特别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国民党左派问题决议案》,规定应从各个方面帮助国民党左派,使之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以同右派势力的反动倾向做斗争。决议案认为,国民党左派虽然软弱动摇,但仍应该团结他们,支持他们。这实际上是把同右派斗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国民党左派身上。陈独秀等人把一些作出某些左倾表示的军官、政客也看作可以依靠的国民党左派,特别是对汪精卫给予过高的希望,不仅主张把国民党的党权、政权交给他们,甚至要把一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也让给他们来领导。这就不能不在日后时局陡然逆转的关键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根本原因:两党在阶级性质和革命目标的根本分歧

实际上,中共一大的会议已经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显示了做为无产阶级工人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存在性质上的根本分歧。

对于大革命,虽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口号,并同意“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但从根本上讲,两党从来就没有开诚布公的合作过。孙中山在经历多次失败的革命后意识到,“苏俄甚至在危难之中也是我唯一的朋友”,并认为,“与苏俄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联系是绝对必要的”。但

是,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未能跳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狭隘观念,也由于经历了多次失败的运动,对外人产生一种天然的怀疑与不信任感。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作为一名资产阶级分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天然敌意,也许就是在这里埋下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祸根。

另外,由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国民党对中共天生的敌意,所谓的“合作”也只是停留在保全国民党资产阶级性质和其根本利益上的。孙中山不允许共产党“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若共产党而有纷乱我党之阴谋,则只有断然绝其提携,而一扫之于民国以外而已。”“陈(独秀)如不服从吾党,我亦必弃之。”甚至国民党还要干涉共产党的内政。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对中共心存疑虑,并且为了保存自己的利益从一开始就想吸收甚至吞并共产党的野心。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危害及其教训

第一次国共合作因国民党的全面反共而异致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党的全面反共给中国,中国人民以及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第一,断送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第二,国民党的全面反共背弃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第三,国民党反动派以“护党救国”的名义残酷地屠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摧残一切进步力量,严重扼杀了中国人民的生机。

共两党由合作而致分裂,国民党由联共而为反共,历史给予的教训是深刻的。历史证明:合则两益;分则两损。

参考文献:[1]《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及其教训》

[2]谢晓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

[3]周欣.《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浅析》

[4]革命战争时期[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5]中共党史室.中国共产党历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6]张国焘.张国焘给维金斯基·穆幸的信[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马林.中国国民运动之过去及将来[J].《先锋》创刊号. 1923年7月1日.

[8]郭圣福.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新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9]冯进.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M].党史文苑. 2008年第8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教案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2.通过运用史料来分析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孙中山为中国革命所做的贡献,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的永不灭的丰功伟绩。 重点: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基本史实。 难点: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新民主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黄埔军校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额:革命者来。请学生们谈谈看完对联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黄埔军校正是秉持“培养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革命者”的宗旨,为后来的北伐战争输送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这段历史。 【新课讲授】 一、时代背景 (展示材料)20世纪20年代初,……在各派军阀中,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实力最强。他们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与1920年的直皖之战和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取得胜利,控制了中央政权。1923年3月,他们……再次挑起军阀混战。到1924年,参加混战的兵力达45万人,战火燃遍了全国大部分省区。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107~108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

教师设问: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处于什么状态?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中国处于军阀割据、四分五裂的状态;致使中国经济萧条、生灵涂炭。) 教师讲述:当时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统治下,民族工业发展缓慢,国家四分五裂,政治及其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大家想想,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而列强与军阀这两大敌人的联合力量十分强大的。这个艰巨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又怎样完成呢?请同学们稍作回忆:在中国近代史上,已经有哪几个阶级起来革命,他们采取了哪些方式,结果如何? 二、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原因 1.小组探讨: 结合所学知识及下列材料,思考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议俄为师,断无成就。”——孙文 材料二: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产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广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中国革命之需要。……依中国社会的现状……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革命的党。 ——中共三大宣言师讲述:京汉大罢工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明确:两党合作的原因:统一力量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三、国共合作的实现的准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的方针是什么? 生:1923年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四、国共合作的实现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谈第一次国共合作 无疑,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创新性的举措,在当时这种政治结合的方式,真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这种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最终没能经得住考验,两次合作,成果显著,然而最终都以破裂告终,在这里我们来谈谈第一次合作。 首先,国民党在当时是中国第一大党,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政党,经过早期的同盟会以及中华革命党人的不断实践,可以说国民党已经有“资格”、有能力来引导中国的变革。然而,尽管这个政党最有影响力,又是“元老”,但其内部成分却极其复杂,它的成员有早期革命党人,有立宪派人物,甚至掺杂有华侨以及一些社会激进分子,这样的人只不过是政治投机者,何谈革命,何谈救国?从阶级性质来看,它代表的是地主买办和大资产阶级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这些人,都与帝国主义以及腐朽的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阶级构成,也是导致后来其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国民党内部派系复杂,人员散漫,政治思想及其保守,它也就无法单独主导中国革命!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个毫无治党治国经验,但是它充满激情充满战斗力,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政党,它思想先进,党员积极活跃,革命思想彻底,又有共产国际的帮助,所以这样一支新兴的政党注定将来能主导中国未来的航向。但同时它又经验不足,人员少,其影响力远不如国民党。所以要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必须选择与当时的国民党合作,这也是一次学习经验,壮大自己的机会。

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夕,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开展各地的工人运动,以此逐渐壮大无产阶级,使社会各界认识看到无产阶级是一直具有强大潜在力量的阶级。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而当时的孙中山,可以说他开展的一切革命活动,都是在依赖各地军阀的支持,尽管有自己的政党,却没有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而且面对国民党内部党派林立,人事散漫,孙中山认识到国民党迫切需要进行改组,需要进行一次“大换血”。此时在各地开展的工人运动,使孙中山开始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如此,国共双方都有进行合作的意愿,在双方多次商榷以及共产国际的帮助之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将要开始了。 由于反帝反封建是当时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以此为基础国共两党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关于其合作方式,相信大家都知道,第一次合作是所谓的“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国共首次合作时期报刊 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和一次合作实现后,革命和进步报刊再次蓬勃发展。首先,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空前活跃,到北伐前夕,分布全国14个省市的国民党报刊计有66家(北京和广东未计入),其中相当一批是用国民党机关报名义出版实际由参加国民党的共产党人主持编务。主要有: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机关报《政治周报》(广州),毛泽东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身份负责筹办和主编;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出版的武汉《楚光日报》和《汉口民国日报》,从经理、总编辑至编辑工作人员全系共产党人;上海《新建设》,恽代英主编;上海《民国日报》副刊部有不少共产党人参与工作。其次,工、农、学、兵、妇各界群众团体纷纷出版的报刊有:《中国工人》等工报刊10余种;《中国农民》等农民报刊30余种;《中国学生》等学生报刊50余种;《中国妇女》等妇女报刊18种。此外,还出有进步文化刊物,如北京的《语丝》、《莽原》、《猛进》和上海的《洪水》等。总计至少150种以上。这些报刊在五卅运动、省港罢工、北伐战争中,在宣传上结成广泛的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为推进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作出了贡献。(张之华) 《创造》 中国文学团体创造社出版的毓机关刊物。1922年5月1日创刊于上海,初名《创造季刊》,创造社发起人郭沫若、郁达夫、郑伯奇等主办,泰东书局出版发行。以刊发文学创作和译著为主,亦发表文艺评论。1924年2月出版第三卷2期后停刊,共出6期。1923年5月13日出版综合性文化刊物《创造周报》,刊登政论、文艺评论、散文、杂感和文学作品,主持人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1924年5月中旬出版52期后停刊。该刊初期发行3000份,很快增至6000份,并一再增印,深受欢迎。1923年7月21日在上海《中华新报》上出版文学副刊《创造日》,共出100期。郭沫若执笔写《〈创造日〉停刊布告》称:"凤凰虽已化成灰,凤凰不曾死。秋菊虽已凋残尽,花已成种子",坚信创造的精神永在。1927 年3月创造社将这百期编为《创造日汇刊》,由光华书局出版发行。1926年3月16日出版《创造月刊》,大32开本杂志,郭沫若等联名发表《创造周报复活宣言》,1929年1月10日出版第二卷6期后停刊,共出18期。(张之华) 《努力周报》 中国现代政治评论刊物。1922年5月7日创刊于北京。由胡适等自由派知识分子发起创办。胡适任主编,高一涵曾任代主编。主要撰稿人有丁文江、陶孟和、罗家伦、张慰慈等。胡适在创刊号和第4号撰写的《努力歌》、《后努力歌》,为刊物定下了鼓吹"好政府主义"的改良基调。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党一大三大政策孙中山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从1924年1月起至1927年7月止,历时三年半。 孙中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革命之后,“革命党名义取消,中华民国即为官僚武人所摧残”,“名虽为民国,实为官僚国,革命目的未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孙中山继续发起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战争。但中国革命却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失败,尤其是第二次护法斗争的失败,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了一次最痛心的失败。通过这次事件,孙中山深切认识到不能“单独倚靠兵力”,而要依靠党的力量。但当时的国民党,党员构成“非常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国民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政治纲领、组织纪律,无一不存在严重缺陷。孙中山痛感这个当有彻底改造之必要。 在孙中山的奋斗历史中,曾多次向帝国主义国家呼吁援助,而其结果总是帝国主义国家支持军阀反对他。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和列宁与苏俄政府开始函电来往。从1919年起,开始同共产国际和苏俄方面的有关人士接触,共产国际远东局负责人魏金斯基、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先后与孙中山举行会晤,建议他加强同苏俄的联系,并同中国共产党结成民主联合战线。孙中山从对十月革命和苏俄的进一步了解和过去一再遭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冷遇与破坏的痛苦教训中,深切感到只有列宁和他领导的苏维埃俄国才是真正帮助中国革命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这时,孙中山也已经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并在他处境艰难之时,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给予有力支持。1922年6月孙中山在广州遭到陈炯明袭击时,中国共产党发表了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赞扬国民党在中国现存政党中,“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提出邀请国民党等革命的民主派,“开一个联席会议”,“共同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申明“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民 主的联合战线,以扫清封建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设真正民主政治的独立国家为职志” 的主张。这时中国共产党所确定的同国民党合作的方式是党外合作。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如何形成的 实现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阶级力量的一次大组合。它对革命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我们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6月发表的《对于时局的主张》和“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中,开始提出联合国民党的问题。8月,李大钊、陈独秀等先后同孙中山等国民党领导人会晤,商谈国共合作的问题。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同盟军问题。根据列宁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应当同资产阶级民主派联合进行民主革命的理论,为了推翻强大的敌人的统治,必须团结一切愿意反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阶级、阶层、党派、团体,组织广泛地革命统一战线;同时,也由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面旗帜,用国民党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可以吸收更为广大的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有利于国共两党的发展,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壮大。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桂林会晤孙中山,向孙中山建议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等问题。1922年初,马林向中共中央提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党内合作方式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在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成员达林的谈话中,也表示了他同共产党合作的方式应是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共产国际积极疏通国共两党的关系,促进国共合作的实现。 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同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共产国际根据马林的汇报作出指示,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推动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展。“起初,大多数人都反对加入国民党,可是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代表说服了与会的人,我们决定劝说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会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和国民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形式问题的重大决策。会后不久,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蔡和森、张国焘等先后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和5月,共产国际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和《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正确地指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这些运动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实现工农联盟,“领导权应当归于工人阶级的政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出席代表30多人,代表党员420人。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大会讨论时,多数代表着重批评了张国焘等怀疑国共合作的“左”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提出的“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观点。经过热烈争论,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大会选举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谭平山、罗章龙等9人为中央委员、陈独秀为委员长。中共“三大”确定的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推动了孙中山国民党的改组,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形成,为迎接国民革命的到来作了必要的准备。 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1922年9月起开始改组国民党。经历了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孙中山深感“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欢迎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帮助进行国民党改组的工作。 1922年9月,孙中山在上海召开改进国民党会议,商讨改组国民党问题,指定丁惟汾、陈独秀等9人为国民党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

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说明如何才能正确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说明如何才能正确实施革命统一战线策略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也陷入低潮,并且京汉铁路大罢工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由此可以看出实施革命统一战线需要局势的相逼,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大家齐心协力才能构成统一战线。 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实施革命统一战线时还面临两大问题,即国共合作为什么要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为什么同时又要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 关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问题。它的必要性在三个方面。 首先应该看到,那时候的国民党不是一个阶级的组织。它的前身同盟会曾经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士绅结成的反清革命联盟。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成份更复杂了。这样,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以后,就容易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国民党也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其次应该看以,当时国民党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影响。它在许多地区有合法地位。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就能够在自己不能公开活动的地区,打着国民党的旗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参加民主革命,扩大革命影响。 最后还应该看到,共产党员只有加入国民党,才能从内部来影响国民党的政策,真正“改组国民党成为左翼的政党”。 关于保持共产党独立性的问题。 首先,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同资产阶级民主派结成暂时的革命联盟,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掌握的策略问题;而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应该坚持的原则问题。这就是说,国共合作,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之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继续奋斗。所以保持共产党的独立性是完全有必要的。 其次,国共合作,共产党只有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保持独立性,才能保证自己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地位,才能保证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道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生是与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种形势下面临的的历史任务是有关系的; (2)理解合作的双方共产党和国民党需要合作的原因; (3)明白孙中山和共产国际在合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懂得宏观把握 2请同学们观看图片 问:同学们看过书了,知道此图代表的是那次事件呢?这次事件是怎么回事呢?或者说他的 背景是什么呢? 3总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四大原因 ?一、当时的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在此面临的历史任务 ?二、国共两党对合作的需求 ?三、孙中山的作用 ?四、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4第一次国共合作 ?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长林祖涵,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 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 ?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5原因一分析 ?请学生大声朗读“国内革命形势和我国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一段 ?请学生先试着自己整理下本段的关键内容,提问:当时国内的革命形势是什么?人民面临的历史任务又是什么? 6原因一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让我们具体来分析下吧 7/1)列强操纵 ?一战后,帝国主义加紧掠夺中国,他们各自支持依附自己的军阀,争权夺利,并联合起来干涉和镇压中国革命;在其策动下的军阀混战规模越来越大,战火弥漫全国大多数省份,国内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力量强大而且残暴。“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讲稿

分别分析一下三大阵营促进国共合作的动机。之所以要分析动机,因为隐患、祸根都是最初埋下的了。 首先分析一下国民党: 1、借苏维埃之手整顿党内风纪 民国期间,孙中山受到三方面问题的折磨:外国帝国主义、党内纷争和国内冲突。他发现布尔什维克革命的辉煌成就倍加令人鼓舞,苏维埃的友好示意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也教人欢欣振奋。正如他将俄国的成功归于良好的党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孙中山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纪律窳败、组织松散及思想灌输不力。孙中山急于采取苏维埃的成功模式来改组国民党,并且为其国民革命寻求苏维埃的援助。 2、反对帝国主义&军阀 各种叛乱,例如陈炯明军事政变,南方督军公开阻挠。同时西方支持军阀,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曾经贷款给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英国公使向袁世凯提供军火,阻挠孙中山、黄兴在香港登岸。 3、孙中山的理想主义 孙中山希望将中共包含的劳工、年轻一代的新鲜血液注入国民党。并且认为两党都有着反帝反军阀的共同目标。他认为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其国民革命。当然,孙也认为这样可以拉近和苏维埃的关系,从而削弱苏维埃对于军阀的支持。 苏维埃的动机: 1、借国民党之手发展中共影响力 1922.8.12共产国际派遣了越飞来中国,精心策划『苏维埃—国民党—共产党』合作的基础。1923.1.12,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党员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还派遣经验丰富的外交家鲍罗廷来中国,帮助孙改组国民党;另外,派遣格林来帮助训练一支党的军队。同年蒋介石前往苏维埃学习军事体制思想、纪律方法,三个月后回国负责创办黄埔军校。 2、为了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内部瓦解国民党) 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共产党的动机: 苏维埃大佬叫我这么干TAT 中共真的不太想这么干,因为: 1、担心国民党腐化共产党 陈独秀勉强地接受了这个命令,因为他担心国民党会对中国共产党中的工人农民党员产生腐化影响。陈评论道:『只不过是因为第三国际的压力,中国共产党才勉强承认在国民党内开展活动的必要性。』 2、党派分散,难以团结 共产党员是以个人而不是以集体名义加入国民党,并同意接受国民党领导者的命令。在公开场合,中国共产党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和中心力量。——这个问题不大,不是以组织的名义加入国民党的嗯。

1 国共前两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 国共前两次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第一次国共合作,目的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第二次国共合作,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国民大革命,它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它使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来,共同进行了八年的艰苦抗战,打败了日本法西斯,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第一次国共和作的历史意义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1 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同时也为中共力量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 显示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使得外国列强刮目相看。 4虽然抗战辛苦,可是它也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原因: 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代表: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口号: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 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第一次国共合作

题目: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失败原因简析姓名:李江 学号:201232010109 年级:历史1201班

第一次国共合作 提要: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 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国共合作对中国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为什么最终走向了破裂,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 关键词:不同利益需求国共合作分裂原因 国共合作的原因简析 要想得出为什么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灭,我们首先还得从国共合作的原因出发。明白了这两个不同的党派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找到了一个利益切合点走道儿一起,当现实的条件或者这种利益切合的力量不足以维系各自对利益的追求时,那么合作就只有走向破灭了。国共合作的主体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牵线人是共产国际;所以我们就将从这三面来分析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对于共产国际,长久以来我们提到他都会想到其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确,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建立了共产党,也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但是他的作为都是有他的显示的目的追求的。苏联建立的当时世界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他面对的国际形势是他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共产国际极力的促成国共合作,是他继承了列林关于殖民地的理论,列林认为:“由于要对世界帝国主义进行漫长而持久的斗争,所以应该把东方各国的一切革命因素动员起来”,通过联合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加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宗主国革命力量的共同 行动实现与帝国主义的抗争。中国当时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收到帝国主义的压迫,我们这样的国家是在苏联团结的范围之内的,当然他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力量。从自身的安全上讲,苏联当时支持中国和朝鲜半岛等半殖民地第国家,为的就是使我们成为他的一个战争缓冲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的日本大力扩张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势力,这对于苏联来说,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所以他需要支持中国。 既然苏联想支持中国,那么当时中国正处于北京政府时期,最大,最有实力的一个政党是国民党。那么为什么苏联他不选择直接支持国民党,而要支持国共合作,以这样的形式来支持中国,达到自己国家安全的目的呢。当然这还得追溯的政党的性质上来,国民党之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苏联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就使得彼此在纲领上有诸多的分歧。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支持先建立的一个政党,不管是在党纲还是当的追求上都更合苏联的口味。所以他就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这样的一个跳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国民党方面来说,他也是基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内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1921年12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在张太雷的陪同下到桂林与孙中山会面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建议。孙中山却表示,尽管他对苏俄的革命经验非常感兴趣,但是中国的青年知识分子模仿苏联对中国的政治生活却毫无用处,婉言拒绝了马林关 于国共合作的建议。陈炯明叛变革命之后,尽管孙中山当时还没有改变对共产党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 一、第二次国共合作首先是军事、组织、政治上的合作 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促使国民党调整内外政策,也开始转变对共产党的政策。国共双方广泛讨论了国共合作的一系列问题,双方作出了一些相应的让步。就几个主要问题(承认我党的合法地位、红军改编、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达成协议,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开始了两党合作的新时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国民党军队合作,共同进行抗日战争,这是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主要内容。国共两党首先在军事上达成联合行动的协议,有利于促进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展毛泽东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原因作过精辟分析:“国共之再合作,就是从共同的利益中产生出来的,民族危机已到最高深度,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我们;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这个矛盾成为一切问题的根据。”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根本因素,是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两党都重新审视和转变了自己的国内政策。所不同的是,我党政策的转变是坚定的、彻底的,国民党政策的转变是动摇的、不彻底的;我党政策的转变是全心全意为民,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则主要是为自己的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之初,国内政治局面也一时出现了民主、团结的新气象。国民党承认各党各派的合法存在,允许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和发行书刊,释放了许多政治犯,修改了一些反动法令和颁布了一些有进步意义的新法令,制定了抗战建国纲领,甚至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的所谓“共同防共”。毛泽东指出: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所谓互助,是两党都要发展,都要巩固,不可损人利己;互让,则是两党彼此作出必要的、积极的妥协。抗战时期,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同时并存,并有其一致性。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统一性与独立性是辩证的统一。我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执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不是无原则的合作 抗日战争时期,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国民党针对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作出了政策和策略上的改变,从“武力剿共”改为“和平统一”,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根绝赤祸”。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始终坚持正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政治上对国民党作了积极的让步。这种让步是以国民党实行抗日,并承认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的合法地位为条件的。共产党既要坚持抗日斗争,又要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妥协、反共活动;既要坚持国共合作、团结国民党抗日,又要同国民党顽固派溶共、限共、反共活动作斗争。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处理国共关系,把抗日与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恰当地结合起来。这个结合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统一,是民族革命任务和民主革命任务的有机结合。在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中,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并在斗争中独立自主地发展人民革命力量。同时,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最大限度地孤立顽固派势力。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 一、取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全面胜利,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高一历史复习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的实现 中共三大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会议决定采取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党的“三大”所确定的建立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使共产党活动的政治舞台迅速扩大,加速了中国革命的步伐,为波澜壮阔的第一次大革命作了准备。 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主张,承认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经过改组的国民党,从一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当时革命政权和革命战争的核心骨干力量。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民主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国民党与共产党密切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两次东征,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国民政府。 【同步练习题】 第一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 A.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B.民主科学思想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科学社会主义 2.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是 A.《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马克斯主义》D.《再论问题与主义》 3.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社会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4.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建立在 A.上海 B.北京c.广州D.长沙 5.对北方共产主义小组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A.李大钊 B.陈独秀c.吴廷康D.董必武 6.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规定党成立后的中

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合作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合作原因 1、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 2、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 3、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 合作方式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方式,1922年7月党的二大提出的设想原本是实行“党外合作”,但共产国际驻华代表马林却倡议实行“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成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这个倡议得到了共产国际的赞同。 合作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首次建立的合作。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 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要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关于建立统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09级 姓名耿雅 论文题目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成绩 2012 年月日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姓名:耿雅学号:20095011250 学院:政法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国共合作宣告破裂。本文主要分析了国共合作破裂的种种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原因 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次合作特点是采用“党内合作”的形式。所谓“党内合作”,就是以中国国民党为主体或本体,接纳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共同进行国民革命。显然这样的合作,两党并非站在平等的地位之上。此非“平行”方式的合作注定了国共合作的最终破裂。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国内矛盾的激化 国民党在1924年至1926年对农民运动的支持,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广东的地主阶层大多是支持陈炯明的。但北伐的革命风暴席卷湖南、湖北、江西后,这一地区大多数军官被吸收到了革命军中,一场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了——除非培训了很多农民鼓动员的共产党同意取消土地革命。1927年4月2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委会成立了成员包括毛泽东和谭平山两名共产党员在内的五人中央土地委员会,毛泽东为组长。由于共产党在该小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制定了一部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土地法草案,即“土地问题决议草案”。该草案规定“没收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军阀及一切反革命分子”在乡村的土地。这个文件最为关键的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1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Kevin 学号:成 绩: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与启示 一、国共两次合作背景 第一次合作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从“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需要强有力的同盟者。第二次合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1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两次合作都是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但第一次合作的背景是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而第二次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二、国共两次合作原因 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还只有国民党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还有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起了五四运动影响等。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日本帝国主义先后制造的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国内形势日趋严峻,迫使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和党派迅速作出抉择和反应,国共第二次合作形成原因是中共制定并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也是国民党政策转变的结果。国共两次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不过第一次合作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国共合作的破裂 讲课稿

今天要讲的是国共合作的破裂,(在黑板上写:国共合作的破裂,国民革命内部的危机)北伐在军事上越是接近胜利,国民革命内部的危机就越是严重。终于围绕以下的问题爆发了冲突,(写迁都之争)一个问题就是迁都之争,追随鲍罗廷支持汪精卫的国民党人,他是主张迁都武汉的,而蒋介石主张迁都南昌,因为南昌是蒋介石总司令部的驻地,这是一点。(写共产党组织了工农运动)第二点就是共产党组织了工农运动,极大地冲击着统治阶级的特权和利益。这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慑力量,在这样的一些情况下,一些势力集团在蒋介石的周围,羽翼丰满的蒋介石更加坚定了反共的决心。于是蒋介石发动了政变。(写国共合作的破灭,四一二反动政变)大家看这张照片(四一二政变),这就是四一二政变。1927年4月12号蒋介石使用惯用的伎俩先让清洪帮对工人纠察队发动袭击,然后以调节工人内讧为名收缴工人武器,逮捕抵抗工人,第二天又向游行的工人扫射,然后以清党为名大规模的搜杀共产党人及群众。这是四一二时期蒋介石下令袭击上海工人纠察队队部的图片,这有一小段四一二反动政变的录像。那么7月15号,武汉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召开中央会议,国共合作全面破裂,那么据不完全统计,在大革命失败后的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先后有26000名共产党员被杀害,有31万名群众被杀害,这可以算是我们党遭受的第一次严重的挫折。大家看这就是李大钊。那么李大钊领导了当时北方的群众运动,后来遭到北洋军阀的通缉,他的北方的领导机构就迁到了苏联大使馆。27年的4月6号张作霖派人搜查大使馆,抓捕了很多人。28号李大钊被杀害,当时只有38

岁。我们都很了解他,他是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人,是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27年5月6日的《申报》报道了当时执刑的这种情况李大钊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为什么国共合作会破裂?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写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我想这个因素是比较多的,(写国共两党的分歧)一方面是由于两党的利益取向和政治意向的不同,刚刚说了对反帝反封的理解,这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共产党缺乏经验,陈独秀放弃领导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的共产党处于幼年阶段,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包括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对大革命的失败也负有一定责任;(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孙中山等主张国共合作的人物去世)第三个原因就是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第四个原因就是孙中山、廖仲恺这些主张国共合作的中坚人物先后去世;(帝国主义的干涉)第五点则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大致说来有这样几个因素,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其中两点。我们说国共合作破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那么从共产党这个方面来说,(画五角星)陈独秀对大革命的失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因为在陈独秀看来,民主革命是资产阶级的事情,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国民党在这场革命中是当然的领导。他在这样一些文章,比如说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这样一些文章里边对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做了基本的分析。他主张由资产阶级来领导革命,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也就是他所说的二次革命论,毛泽东后来就批评说,国共合作以来,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