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发展心理学主要内容思维导图)

依恋

定义:两个人之间亲密、互惠、情感上的关系,以相互喜欢和保持亲近需要为特征。(5~7人,双向)

类型

安全型依恋:这类儿童喜欢和亲密陪伴者在一起,将她作为探索的安全基地。

抗拒型依恋:一种非安全型依恋,其特点是有强烈的分离抗拒。这类婴儿希望和看护者保持接近,但对看护者的主动接近又表现出抗拒(尤其分离重聚后)。

回避型依恋:一种非安全型依恋,特征是很少表现出分离抗拒,儿童甚至对看护者有意回避和忽视。

组织混乱型依恋(方向混乱型依恋):特征是儿童在重聚时出现矛盾行为,他们先想接近,然后又突然地回避看护者。

测量方法陌生情境测验:让婴儿经历的八个分离和重聚的系列场景,依此判断其依恋质量。

依恋Q分类:基于对儿童在家中的依恋行为的观察报告。

理论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强调,喂养对人类依恋的意义(现在的研究对此有怀疑)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依恋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认知的发展。

情绪与气质(2~7个月)基本情绪复杂情绪(2岁时)

~

气质:个体对环境事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的特征,包括活动水平、易怒性、恐惧性和社交性等方面。类型: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

自我概念

定义:个体对自己独特属性和特质的知觉(2~6个月大将自己和外界区分开,18~24月大获得真正的自我识别、红点实验)

文化差异

个人主义社会:个人特质(自我概念核心)

集体(公共)主义社会:社会或关系属性(自我概念核心)

自尊:个体通过对构成自我概念的特征进行评价,而做出的对自己存在价值的认定。(成分:学业能力、社会接纳、身体外貌、运动能力和行为举止)社会影响:父母的养育方式(权威型)、同伴影响、文化、种族。

~

认同感(自同一性):一种成熟的自我定义;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融入社会的感受。(埃里克森:亲密——孤独)

认同状态:认同感混乱、认同感早闭、认同感延缓和认同感达成(获得)

社会认知描述:行为心理结构心理比较

角色采择理论

性别角色

性征:一个人的生物学身份,受男性或女性染色体、生理特征以及激素的影响。

<

性别:一个人作为男性或女性的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标准:被社会认可的、更典型的、适于某一性别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或动机。(鼓励女性的表达性角色和男性的工具性角色)理论

进化理论

生物社会理论

心理—生物—社会观点

精神分析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性别图式理论

`

攻击行为定义:是任何有意伤害生物体的行为,且被伤害者会力图躲避这种行为。(通常有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伤害他人的一种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攻击者的主要目标在于赢得物品、空间或权利的一种攻击行为。

关系性攻击:旨在破坏对手的自尊、友谊或社会地位的行为。(女生)

)

报复性攻击:有实际或想象的挑衅引起的攻击行为。

主动型攻击者:攻击性高的一类儿童。(以攻击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其他个人目标的手段)

反应型攻击者:表现出高水平敌意、报复性攻击的儿童。(高估敌意,不能控制自己的愤怒)

被动型受欺负者:那些社交退缩、焦虑、低自尊的儿童,他们常被欺负,尽管他们很少激发

他人的欺负行为。

挑衅型受欺负者:那些好动、暴躁和高对抗性的儿童,他们主要是因为经常招惹同伴而受欺负。

利他主义定义:通过分享、合作和帮助等亲社会行为表达对他人利益的无私关注

亲社会行为:任何有意使他人获益的行为。(父母对儿童进行情感解释有利于培养亲社会行为)

\

亲社会道德推理:在决定是否要付出一定代价,以帮助、分享或安慰他人的过程中,个体所做的思考和判断。

同情式共情唤起:个体在体验到他人的焦虑情绪时可能会产生的同情或怜悯情感。(促进利他行为产生)

自我定向的悲伤:个体在体验到他人的悲伤情绪(即与他人共情)时可能会产生的一种自我不适或悲伤。(抑制个体利他行为的发展)

道德发展

道德:帮助个体明辨是非并由此表现相应行为的一系列原则或观念,个体会因表现出合乎道德的行为感到自豪,而对违反标准的行为感到内疚或有其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道德情感:道德的情感成分,包括由与道德有关的行为产生的内疚、羞愧和自豪等感受。

道德推理:道德的认知成分,在明确各种行为对错的过程中个体进行的思考和推理。

道德行为:道德的行为成分,指个体在经受违反道德标准诱惑的情绪下表现出的与自我的道德标准一致的行为。

;

皮亚杰的道

德发展理论

前道德时期

他律的道德(5~10)

自律的道德(10或11+)

科尔伯格的

道德发展理

前习俗道德:阶段一: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二:天真的享乐主义

习俗道德:阶段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四: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

后习俗道德:阶段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六:以个人良心为原则的道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