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博文收藏

02-08 1012

中国人的基本精神

---读林语堂《吾国吾民》感悟

“只有一个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他的国家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在《吾国吾民》中,我们看不出林语堂先生想使中国变得“伟大”的所谓爱国意志,但作品却明显地透出想让自已的民族能够尽快自我理解以至被人理解的焦虑之心。

《吾国吾民》是林语堂用了十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赛珍珠在序中说此书"是关于中国最完美、最重要的一本书"、"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更值得称道的是,它是由一位中国人写的,一位现代的中国人。他的根基深深地扎在过去.他丰硕的果实却结在今天。”

林语堂发挥自己“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优势,常用中西比较的眼光看问题。在该书中用坦率幽默的笔调、睿智通达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在道德、精神状态与向往,以及中国的社会、文艺与生活情趣。

《吾国与吾民》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为中国人民、中国人之德性、中国人的心灵、人生之理想、妇女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文学生活、艺术家生活、生活的艺术、中日战争之我见。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这是林语堂写《吾国吾民》的最终目的。林语堂把鲁迅眼中的“黑暗”看成了“麻烦”,这与其说是他比鲁迅更宽容,还不如说这个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的人,在思考中国时有一个先在的心理基奠,那就是惊讶于中国这个巨大的存在,且被这种巨大的存在力所折服,他不得不冷静地思考并寻找这个存在的合理性。历史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曾屡次被侵犯,而且不少时候是已经被侵犯了的,如元朝与清朝的出现。然而不论怎样的改变,她依旧还是那个存在,那种个性,那些传统,那种文化,只是变得越来越大,大到超过了人们心灵所能认知的程度。这种同化一切的超然生存力使林语堂惊叹,正是这种惊叹使他无法成为鲁迅。他既要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要表达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

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他认为他们能做到这点,因为这种感知力与那种同化力相比是如此地微小。

“能洞察而明了中国者,恐将等于凤毛麟角。”这是林语堂《吾国吾民》“闲话开场”的原话。说起中国人,很多人都会联想一个词:“中庸”。中庸之道是孔家的招牌菜之一,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化作数学的解释,应该是:“A 是对的,B 也不一定错”。他说:“崇拜此常情之结果,乃为思想上的厌恶一切过度的学理,道德上厌恶一切过度的行为”。中庸之道复被了一切,包藏了一切。可以说在古人直至现在仍有部分的人依然置信不疑,即使是“海阔凭鱼跃”,但是面对身边的环境,不免“中庸”。

在林语堂看来,当世界文明以一种快得让人来不及接受的速度向前发展时,他的国家却陶醉在文明与原始之间,所以,他困惑地说:“我有时发现一种懒于革新的惰性,有时发现一种颇觉高傲的保守;保守?高傲?到底为什么?”他认为,中国人在对宇宙规律的把握、对人类本质的认识上都超过了所有其他民族,所以,我们有四大发明、有儒道哲学。我们的发明使我们有了生活能力,我们的哲学使我们的生活找到了稳定和安全感,我们以聪明和洞察力率先跨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甚至“曾经是征服者”。带着这种优越感,我们从心底里蔑视所有其他生活方式和思想,乃至后来对任何拯救自己于苦难中的思想和行为都抱着冷漠不屑的态度。所以,当世界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时候,这个曾经先进的民族仍是一只脚在文明的门槛之内,而另一只脚却高傲地留在原始状态。这种现状被西方人视为落后,这种心态被他们认作神秘,“落后而神秘”就是西方人对中国的全部印象,连自己也感叹到“多么奇怪而又古老的灵魂!多么伟大而又古老的灵魂”。

除了同化力之外,林语堂认为中国人另一种惊人的力量就是生存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化苦难为幸福,使自己永远生活在苦难与幸福之间。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原始情结,但却又“对幸福总比对进步更感兴趣”,这种矛盾如果存在于另外一个智慧不太发达的民族,则会酿成大祸,但中国人却发明了“祸福相依”哲学,通过改变自我内心认同的“契约”来模糊苦难与幸福的界限,结果,每个中国人都学会了陋巷之中尽堪行乐、黄连树下也好弹琴这种认地狱为天堂的生存之道。林语堂把中国人这种不以实践而以大脑、不以科学而以经学来造福人生的方法称之为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并认为它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于是,他似乎找到了中国人惰于革新的根本原因,所以,他不无忧虑地说“中国之患在于有过多的智慧”。这种智慧使这个民族看不清自己,更看不见自己以外的东西。

在《吾国吾民》中,林语堂还用了许多笔墨剖析中国人是怎样面对政治生活的,怎么样生活在经术与权术之间的。中国人把西方称为“方法”的东西叫做“术”,于是哲学成了经术,政治成了权术。这两者本应是相向的“道”,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而人们却常常是用权术来解构经术,其结果是:娱己被当作是束己,放纵被理解为禁欲,贪婪被认为廉洁,从而导致一个缺乏制度的庞大政府和没有纪律的亿万国民的出现。

中国的经术不论是儒家的“入”还是道家的“出”都是不容易的,前者更是近于残酷。但中国人所做的不是消灭或修改经术来消解这种残酷性,而是力图使自己既不遭罪吃苦又被认作是遭罪吃苦的道德典范。这种国民心态使得“变通”一词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显得异常重要,而它的行为者首当其冲是为官者,于是,权力成了以“变通”为能的权术。“克己利他”的经术经过权术一消解,为官者改公开抢夺为暗中盗窃,贪官出现了;经术中的“礼治”被权术理解成“人治”,官民关系变成了私人关系。而官德毁则民德降,当这些体现了最高伦理的经术再回到百姓中时,就变成“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此,林语堂解释中国人喜欢儒家的原因是“中国人不接受法制,总是喜欢‘仁’政。因为它更符合个人利益,更灵活,更人道”。他非常推崇韩非子,希望有一天他的人民能对一个贪官说,“好的,我们将控告你,把你送进监狱”,而不是仿贪官之道为自己生存之道。

《吾国与吾民》从我们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太大的意思。然而对于西方人来说,这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吾国与吾民》让西方人知道何谓“中国文明”。事实上,西方一直流行着一种来自想象与真实掺杂的“中国观”。这种“中国观”认为中国是完全堕落的“另类”,是文明畸形,“中国人把一切仪式都搞得精细繁复,但又都愚蠢透顶。连他们的绘画都显得荒诞不经,物象都变了形,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更有甚者,他们比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加冥顽不化,千百年来死守着一些先代流传下来的陋俗恶习。”而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形象,从这一角度来说,《吾国与吾民》是一本极其重要的书,再高的评价也不过分。

总之,林语堂在思考着自己的祖国,但他反映的是人生的爱与悲,而不是揭示人性的善与恶;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黑暗;他既能否定又能欣赏。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出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这才是林语堂所担忧的。

简介: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十月十日生于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早年留学国外,回国后在北京大学等著名大学任教,1966年定居台湾,一生著述颇丰。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

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

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林语堂婚前曾有两位恋人。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是他的第三位恋人。廖翠凤是鼓浪屿的首富廖家的二小姐,而当二人拟订终身时,廖翠凤的母亲却有异议,说:“和乐(林语堂的本名)是牧师的儿子,家里很穷。”廖翠凤却坚决果断地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就是这句话一锤定音,成就了林语堂与她的婚姻。

1919年1月9日林语堂与廖翠凤结婚。结婚后,他征得廖翠凤的同意,将结婚证书烧掉了,他说“结婚证书只有离婚才用得上”。烧掉结婚证书,表示了他们永远相爱、白头偕老的决心。婚后不久,林语堂和廖翠凤到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在哈佛读了一年,助学金却被停了,林语堂只好前往法国打工,后来到了德国。先在耶鲁大学攻读,获得硕士学位,又到莱比锡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

经济困难时,廖翠凤只得变卖首饰以维持生活。终其一生,林语堂在操守上也是绝对纯洁的。美色当前,欣赏一番,幽他一默,亦不讳其所好,惟不及乱耳。

与妻相处之道,如果廖翠凤在生气,林语堂连话也不说一句,保持沉默。倘若真的吵架了,也是吵过就算了,他的绝招是“少说一句,比多说一句好;有一个人不说,那就更好了。”他认为夫妻吵嘴,无非是意见不同,在气头上多说一句都是废话,徒然增添摩擦,毫无益处。他说:“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太太在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廖女士最忌讳别人说她胖,最喜欢人家赞美她又尖又挺直的鼻子;所以林语堂每逢太太不开心的时候,就去捏她的鼻子,太太自然就会笑起来了。

林语堂曾经说过:“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他们即使穷得没有钱去看一场电影,也可以去图书馆借回一叠书,俩人守住一盏灯相对夜读,其乐不改。所以大师亦说,穷并不等于“苦”,他从来没有“苦”的感觉;世俗所谓的“贫穷夫妻百事哀”的逻辑,完全被他推翻了。

1969年1月9日,在台北阳明山麓林家花园的客厅里,一对喜烛点燃,林语堂夫妇悄悄庆祝结婚五十周年。林语堂认为廖翠凤属于接纳万物、造福人类的“水”,而自己却是凿穿万物的“金”。

林语堂认为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有人问他们半个世纪“金玉缘”的秘诀。老夫妇抢着说,只有两个字,“给”与“受”。在过去的一万八千多天里,他们相互之间,尽量多地给予对方,而不计较接受对方的多少。林语堂说:“婚姻犹如一艘雕刻的船,看你怎样去欣赏它,又怎样去驾驭它。”

1976年3月26日,林语堂逝世于香港,灵柩运回台北,埋葬于阳明山麓林家庭院后园,廖翠凤仍与他终日厮守。

两脚踏东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写给孩子的心里话

写给孩子的心里话 孩子在父母的心里永远是“天使”,占据着父母心灵最为重要的位置,这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大爱所在。孩子是父母 爱情的结晶,是未来的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不惜倾注全部能量去呵护,去培育、去塑造,愿把孩子打造成世界最为漂亮的,最有才干的栋梁之才。只要孩子能开心快乐,父母可以不惜任何代价去做来换取。孩子们,你们要理解父母的心情,理解 父母的大爱。孩子们,感悟到父母的大爱份量所在吗? 孩子,你们的身上蕴含着无限的光芒,照耀着父母的心房,为父母前进指定了方向,父母的所作所为全部是为了你们 的健康成长! 孩子,你们是父母一生的寄托所在。从父母结合那一天就开始铸就,为迎接你的到来,父母日想夜盼,一直守候你十 月怀胎降临的那一天。你的第一声啼哭,父母才把那一颗颗火热的心放下,用最为真挚的大爱呼唤着你的乳名,恨不能把 你放在心头上,才能安心。 孩子,你是在父母的瞩目下幸福成长,从咿呀说话,到蹒跚学步,步入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初中,高中,直至上 大学……你每前进一步,都留下父母的关爱,点点滴滴的汗水沐浴着你快乐成长的历程,记录着父母全部的大爱。父母不 需要什么回报,只须你能真正理解父母的心意即可。 孩子,父母对你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你能独立、自主、生存这个世界上,凭借你的才华与热量,争得社会一席之地,父母就感觉无限的荣耀与自豪。这是父母赋予你的期望,也是最大的愿望所在。 孩子,你们不要辜负社会的重托,把才华奉献给社会,成就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建功立业才是你的理想本分。人类社 会是后浪推前浪,一代一代向前发展下去,愿你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与热量,开拓出自己的理想天堂。 孩子,你们要成家立业,繁衍生息,传宗接代,把人类的基因传承下去,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推动人类社会向前阔 步走下去,相信明天的人类社会更加繁荣昌盛,科学事业更加辉煌。 孩子,父母没有太多的叮嘱话语向你们陈述,只要记住做人的原则,刚正不阿,挺直胸膛做人,决不能阿谀奉承,做 梁上君子,遭受后人的唾骂,这就让父母放心。

《林语堂传》读后感

读《林语堂传》有感 林语堂,我对他最初的印象是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他或许离我们有些有远,或许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他所写自传的语言也并不十分华丽,常人很容易读懂,但从他的自述,我能了解他的生活,他想法。他的思想超越了当时愚昧的人们,他渴望获取知识,他的乐观幽默,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都值得我们学习。 林语堂生于国势岌岌可危的光绪二十一年,在这乱世中他能潜心学习,能有正确的判断,接受先进的思想,这并不容易,我想他的父亲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是很大的。他的父亲是位基督教的牧师,这使得林语堂从小受到西方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听西方的故事,他在书中这样写到“当我在廿岁之前我知道古犹太国约书亚将军吹倒耶利哥城的故事,可是直至卅余岁才知孟姜女哭夫以至泪冲长城的传说。我早就知道耶和华令太阳停住以使约书亚杀完迦南人,可是向不知后羿射日什落其九,而其妻嫦娥奔月遂为月神……”他小时候接受的西方思想很可能多于东方的。 另外他的父亲还能接触到外国来的传教士,所以见识很广,很有远见。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是愚昧无知的,而他的父亲却已经想好要送他的到当时全国最著名的英文大学——圣约翰大学读书,又梦想他的孩子到牛津大学,柏林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 林语堂也很希望到国外求学,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他在中学以及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期都总是考第二名,在考试前一天他总是开心得

玩,而不是死命地复习,他并不是没有这个实力考第一,只因为他不喜欢死读书,不希望自己死读书。他认为考第一的应该是书呆子,而他不是。他不喜欢争第一可以看出他为人低调不张扬,不喜欢与人相争,我想他的内心应该是如庄子般空灵,乐观豁达的。他不喜欢死读书,他喜欢读他爱的书,而不是别人逼他读的书。他认为自己充满了童真,和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因此,他所需要的是一个完备的图书馆,在其中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然后钻进书里,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天空里。他到了哈佛大学,才得在那图书馆的书林里用功。 在国外那几年林语堂感受到外国人的幽默,而中国人缺少幽默感,回国后创办了《论语》这个中国第一个提倡幽默的半月刊,他试着把乐观幽默种入中国人的心中,也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并被誉为“幽默大师”。读着他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我感觉到快乐何很简单,只要换种想法那些痛苦也能化做嘴角微微的上扬。 在那样的年代他经历苦难,但不改童心,他总是如孩童般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断学习;他快乐幽默,并传播着他的快乐,永不疲倦,这便是我从书中看到的林语堂。

人生感悟每天2分钟

每天2分钟,10个简单方法改变你的生活 人生感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距离没什么可怕的,但迈开第一步却是困难的。玛丽狄代芳夫人 想要生活有一个积极的改变,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巨大的飞跃。而且我相信,在众多因素中,信念也可使人们远离快速的生活和世界。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经过许多切实的行动才形成的,在这过程中,新的习惯也会建立。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也许只是迈出很小的一步,但要反复去做。所以,有10个方法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每天只需要花大概2分钟时间。通过这些小小的步骤,可以帮助你建立习惯,并使它们更牢固。假以时日,你的生活就会发生巨变,而这个变化,是你现在无法想象的。

为了在接下来的每一天,记得切实执行每一件事,请写下一个清单用于提醒自己。把它放在床头柜上,这样你每天醒来就可以看到它;或者,把它放在你的工作区,这样一早上班就 能看到。如果你喜欢,如果可能,在一至两个星期后,详细说明你想要养成的习惯,并且每天多花一点时间来养成它。 1、2分钟之内着手去做最重要的工作 每周至少一天我会使用这个方法。因为有时,我实在不想工作,只想躺在沙发里犯懒。所以,每当这时,我会让自己在2分钟之内着手去做最重要的工作。嗯,就这么回事儿。 事情都这样:开始是最难的部分。一旦行动起来,并投入地工作2分钟,那么接下来继续工作就显得容易而简单。 2、在一天快结束时,反思总结下 假如你在这天做了件好事,并且完成得很好,这会提高你的自尊。如果你深思

你做过的事,那么就对了。所以,当工作日结束时,花2分钟来反思今天做的事情和想法。 这也是我即将要做的事,在我写完这篇文章结束一天的工作时。 3、为幸福的一天设定一个低标准。 最近,在早上醒来时,我常这样告诉自己:为幸福的一天设定一个低标准。当我这样告诉自己并牢记这样去做,我发现,我感激的事情越来越多吃的、工作、天气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变得不那么日常,而且让我能从中获得快乐。这么看来,理所当然的小事也可能会变得不寻常,所以现在生活中,我常会暂停一下,去接受和欣赏它们。 但是如果我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这些小事而变得更快乐,那是不是意味着我将无心继续工作以挑战更大的目标? 显然不是。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追逐梦想乐享生活 ——读林语堂《生活的艺术》有感“秋风萧瑟,人生已到枫叶初红的时期。余下的季节只有冬。但人生只有一个四季的轮回。冬天过了,人生也就结束了。贮藏再多,也没有用武之地。每个人年轻的时候,是应该拼搏的,但无论结果怎样。人到老了,都有休息的权利。有儿女绕膝得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人生秋天的美丽,不该带着伤感去缅怀,不该带着不甘继续奋斗,到了这个季节,就美丽的享受一次。” 生活是什么?如何才能更高质量的生活?我们每天都在生活,我们有没有对生活有深层次的感悟?在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作者以自身几十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即享受生活。对一般人而言,为了追逐梦想去努力工作,往往会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即追逐梦想会与享受生活存在冲突,但本书更多地是告诉我们,对理想的追求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以快乐为原则,即“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感悟一:快乐生活是一种心境 荣华富贵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生活不分富贵贫贱;快乐与否,取决于我们的心境。工作之余,放飞心情,去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世界的神奇与魅力,这是一种快乐!空闲之余,多陪陪亲人、朋友,用心去倾听、交流,感受人生社会的千姿百态,

这也是一种快乐!对工作充满激情与热血,专注工作、一丝不苟,每天充实地工作,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还是一种快乐!当我们遭遇挫折,事业、感情不顺时,我们跌倒了爬起来,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从而成长,这也是一种快乐!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正能量,只不过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并用心去感悟。每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思考的事情的角度、处理事情的方法,以及产生的结果都会有巨大的差异。正所谓佛语“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我们相信,以乐观积极的心境对待生活,生活也会给你带来幸福与快乐。 感悟二:在生活的同时享受生活 社会在发展进步,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人们行走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为了生活而疲劳奔命。对很多打工一族来说,也许已经习惯了熬夜加班、外卖盒饭;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大半辈子,可能只够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在很多人眼里,生活,逐渐变成了一个结果,一个目标,很多人为了生活而生活,生活也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与价值。生活应当是快乐的,人们应当在生活中享受生活,及时行乐。享受生活不代表放纵自己,要有一个度。 感悟三:珍惜你最宝贵的财富,时间 在林语堂的文字里,生活不仅包含着喜悦和光明,还包含着一丝淡淡哀愁的阴影,生活快乐的阳光与忧愁的暗影相随,人生就是这样调和五味杂陈,待我们细细品味。林先生更多地将生命的悲剧性视为

语文(心得)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语文论文之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充分而有效地读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读中品词析句,进行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读中自悟自得,从而感受到读书的乐趣。下面,就“自读自悟”这一环节,略谈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 一、以疑促读,读中理解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呢?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有疑处。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如《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疑问促阅读,并借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整个阅读教学

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实践、自行发现、自我建构的过程。上课开始,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再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环节里,让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回答。整体把握了课文后,教师继续让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是一对怎样的父子?(了不起)找出课文最后一句反复读,然后设计一个有探究性的问题。围绕探究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进行品读感悟,深入情境。之后,学生针对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语句进行质疑,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伟大。接着,学生针对阿曼达在废墟下的等待质疑,进一步体会到了阿曼达的了不起。通过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版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讲过,让孩子们读,读,反复的读。的确,只有把读作为理解与感悟的手段,通过读,去解决阅读课上的几乎所有的问题。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能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读”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的确,课文的理解靠读,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靠读,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也靠读,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

100句人生感悟适合发朋友圈动态的说说句子

100句人生感悟适合发朋友圈动态的说说句 子 当你的心真的在痛,眼泪快要流下来的时候,那就赶快抬头看看,这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天空;当天依旧是那么的广阔,云依旧那么的潇洒,那就不应该哭,因为我的离去,并没有带走你的世界。 1、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与生活讲和。 2、老天在送你一个大礼物时,都会用重重困难做包装。 3、当你不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你就真的强大了。 4、面对有些可能性,转过身去,是个美丽的错误,但是迎上前去,则是一个愚蠢的错误。 5、不要合适的清淡节制,不要随随便便就老掉的人生。一定要用力读书,用力爱,用力痛,用力体验生活。 6、真正的浪漫,不是站在冰天雪地里的拥吻,而是牵起你的手,紧挨着你的肩,让你安心地知道家的方向就在那里。 7、不知是对是错,不管是对是错,我只想和你在一起,一起等太阳出来。没有水,你是我的水;没有粮食,我是你的粮食。我们始终相信同一个神,热爱同一个命运。爱上你,我身体中有了世上最柔软的部分。 8、人生如路,得从最荒凉的旅途中走出最繁华的风景来。 9、有时候,这个世界很大很大,大到我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

遇见。有时候,这个世界又很小很小,小到一抬头就看见了你的笑脸。所以,在遇见时,请一定要感激;相爱时,请一定要珍惜;转身时,请一定要优雅;挥别时,请一定要微笑。 10、你来,我信你不会走;你走,我当你没来过。 11、快乐的人不是没有痛苦,而是不会被痛苦所左右。人生难免会和痛苦不期而遇,其实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内心背叛自己,成为痛苦的帮凶。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听听音乐,看看风景,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带上微笑,和快乐一起出发! 12、女人,在遇到能让你真正托付一生的那个男人之前,你都必须要像一个男人一样去生活。 13、因无能为力而沉默,因放弃而沉默,因忙碌而沉默,因烦躁而沉默,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你不是他的整个世界,所以,没必要飞蛾扑火地破坏他的游戏规则。世界那么乱,纯情谁敢看。 14、迷茫总是一时的,选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才是一世的。 15、生命的承受能力,其实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想象。人总是在遭遇一次重创之后,才会幡然醒悟,重新认识自己的坚强和坚忍。所以,无论你正在遭遇什么磨难,都不要一味抱怨上苍不公平,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16、海子: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17、人生就是这样的吧,结束,开始,再开始,再结束……不论如何,我们都将背负着各自的灾难和幸福,往前走,不回头。

感恩亲情的人生感悟_人生亲情感悟的句子

感恩亲情的人生感悟_人生亲情感悟的句子 今天我哭了,因为母亲流眼泪了。 我家里兄弟姐妹四个,我是老大。从小时候开始,我就被父母教育要呵护弟妹,用家乡话来说就是要时时处处必须让着他们。因此在我看来,爸爸妈妈远远偏爱儿子。我从十三岁离开家住校,回家的时间就变得很短,尤其是上了高中以后,课业负担比较重成了我不常回家的最好借口。后来上了大学,即使距离很近,我仍然是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我感觉不到父母太多的关爱,因为他们在为养活孩子而奔波,甚至忘记了孩子需要吃穿之外的一些东西。曾经我不理解父母,觉得根本没有必要那样受罪。大学毕业以后,我不小心成了一名家乡的特岗老师,即便如此,我并不热衷于待在家里,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总之我回家的时间少之又少,加上一直以来缺乏关爱,总觉得父母根本不在乎我。 在不小心之中,我忘却了关爱我的父母。父亲一向强势,而母亲则相反。因为母亲,我曾今与父亲有过几次争执,因此我与父亲的关系尤其僵硬。事实上,我能感觉到父亲期盼我的电话,期盼见到我,但是很少直面说我,而母亲则是嘴上不停念叨。我太忙于一些个人事情了,真的太过在乎一些东西了。连一点的空余时间都没有给他们。有一次,母亲幽怨地说“看你都和我成了陌生人了。”我隐约感到难过穿过了心房,刺得生疼。而我仍旧奔波。 直到最近,我时常流眼泪。母亲因为我好几顿没吃饭哭了。我本来下午要去学校的,母亲说“明天坐车走吧,不想你这样离开家。”我没有看母亲,只是俯下身子,爬在她的胳膊上许久。时间就这样悄悄的划过,我只是觉得闹心的很,去了学校可以找些许事情来缓解压

力,我还是决定去学校吧,只是当我抬头的时候,母亲的脸上挂满泪水。我低声说“妈,你怎么哭了?”鼻子里酸酸地,眼泪忍不住流下来了。我知道母亲在哭什么,她为我的伤心难过而哭泣,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我悄悄地抹掉眼泪,原来我的每个点滴的苦恼和难过都深深刻在他们的心上,怎么我现在才懂得这个道理? 我不能在父母身边哭泣,不能不开心,我不能让他们为我分心。生活的重担已经让他们如此煎熬,我何苦再添加不幸给他们呢?痛苦留给自己的内心。心里没有我的人讨厌我眼泪,心里深爱我的人也是不喜欢看到我的眼泪。我应该把眼泪留给自己内心,强大起来,真正强大起来。 今天我才知道我的幸福对于父母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其实他们的眼睛从来都在我身上,只是远远的看着我,我幸福开心,他们感到安慰。我不开心了,他们更加难过。原来我的幸福不只是我一个人的事情。 感谢您的阅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800字 为大家整理了两篇《苏东坡传》读后感的读后感,更多尽在。读林语堂《苏东坡传》有感【一】 苏东坡,又名苏轼,苏子瞻。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家,一生是极其坎坷的。24岁时考取功名,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等地任职。他心系民众,所到之处,皆建树颇丰。他生性耿直,遇到不平事,总要说一说,“如蝇在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方父母官,视黎民百姓之幸福为己任,遭遇不良政法,势必提出异议。终究惹得小人嫉恨,遭遇陷害。他爱诗作诗,因此闻名,却也因此得祸。朝中奸臣无法找到苏东坡任职期间有何错处,只能在其诗中“挖掘”忤逆之罪,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被发配至黄州。 在皇帝驾崩之后,由皇太后摄政,被昭回京都,予以重用,一路直升至宰相。可他不是政治家,却身在政治漩涡中心,面对长久以来的清议弹劾,觉得无比烦累,自愿请辞至地方。又到杭州,他称之为“第二故乡”,开始大刀阔斧,建医院,修苏堤,清理河道。 看到终日不停的暴雨,他建议提前预备粮食,以防灾荒,

然而,这又触及一些人的利益。建议没能被采纳,反倒为自己埋下祸根。灾难终究如期而至,许多地区,人民死亡半数。“小人浅见,只为朝廷惜钱,不为君父惜民。”这位大诗人,除了感叹“呜呼,天下苍生,奈何!奈何!”,别无他法。 皇太后去世之后,一个18岁的昏庸皇帝执政,一些被打压的奸佞小人,死灰复燃,重新回到朝野,开始大幅度的报复,多数忠臣都被归为“元祐派”,被降职贬谪,连一些死去的老臣都不放过,削官降爵,打压其后代。章惇甚至奏请皇帝给司马光挖棺鞭尸,并毁其《资治通鉴》。幸而,此次皇帝觉得太为过分,并未听信谗言。 当然,苏轼兄弟难免其黑手。苏东坡先被贬谪至广东惠州,发现他在广东生活甚好,又被流放至海南。海南当时还处于境外,苏东坡是唯一被发配境外的官员。那时的他已60多岁,海南气候闷热潮湿,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艰难。 苏东坡一生漂泊,有时舟车劳顿几个月,刚刚到一个新城市,还未休整踏实,又接到新的任命,匆忙上路,赶往下一发配地。好在他的才气人品,极为世人钦佩敬仰,所到之处,总有一些良善之士接济,总有一些文人知己陪伴,所以他并不孤寂,生活再困苦,也能把酒言欢,日子再艰难,也能吟诗高歌。 终于这位昏庸的哲宗皇帝只活到24岁,之后由其母亲皇太后摄政几个月,那些元祐老臣得以赦免,苏东坡才有机

浅谈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浅谈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永发中心学校永灵小学语文科卢启章 这次国培学习,听了教师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高效阅读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相通、感情相遇、智慧相生的一种课堂境界,是教师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言语智慧得到最大提升,健康人格得到最有效涵养的阅读课堂。 而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有感情的朗读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的重要性。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从阅读教学来说,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心跳,品悟语言文字味道,挖掘语言文字内涵,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浸润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阅读素养得到丰润,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感染力等一系列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还获得诸多生命体验,精神历练,感情熏染……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精神人格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提升和完整。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学生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 2、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 3、采取激励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然而,以读为本,并非是将阅读教学倒退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形式。如果让学生一味地朗读,整堂课都是学生捧着书,不知所云地摇头晃脑背课文,这大概是没有人会同意的。读书总是要有层次性和指向性,我们需要考虑的是,在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带动学生通过读,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于文本的对话。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范读。摹仿是儿童的天性,范读能使学生很快入境。学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识的积累,那么读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打铁要榔头硬”,教师的朗读水平高了,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教师的表情朗读多了,学生的脸上才会显出丰富的情感。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的小桃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三、采取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愿读,乐读。 高效阅读课堂教学主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要避免烦琐的教学分析。如果一味地讲,不讲求形式的多样,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都是很厌烦的事,所以在朗读时可采取用指名读、自己选段读、小组齐读、分角色朗读、男女生赛读、小组合作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引读、帮读、领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但有一点需注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赛读、表演的形式,教师不妨试一试。高年级的学生喜欢速读、品读等。此外,教师要注意不能让学生为读而读,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体现出读的层次性。如《翠鸟》最后一段有

每天忙忙碌碌人生感悟

每天忙忙碌碌人生感悟 导语:总有一条路,一直在眼前,却无法抵达终点;总有一个人,一直走进心底,却消失在生活里;总有一首歌,一直在吟唱,却难以放逐难以释怀难以忘却。以下是本人整理每天忙忙碌碌人生感悟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我们长大了!渐渐地也挥手告别了曾经。花落,片片皆惆怅,花飞,丝丝皆心伤,花满天,只为那份痴缠;蝶舞,翩翩系相思;蝶恋,点点系柔情;蝶无怨,只留愁绪满腔!蝶飞,蝶舞,蝶泪怜;蝶恋,蝶醉,蝶无怨…舞动的花瓣,莹莹露珠,猛攻着思念…抖动俏丽的翅膀,情爱萌生在蕊中,淡淡的幽香,与时光永恒… 时光如箭般从你我身边穿过,走进社会也已经有二、三个月了,这一历程让自己慢慢的成长着,一月依依不舍地和朝夕相处的同学们说再见,恋恋不忘地和朋友说珍重,二月在温暖的港湾——家中度过,三月独自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四月带着希望努力的工作着。就这样慢慢地时间不知不觉地从我身边溜走了,而自己的梦想却还是压在桌上,自己的梦想仍久只是个梦,甚至连自己最初的梦想都已经失去了。 伸出手指算算我们今年二十三岁,从学校走进入社会,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没有别人才华横溢,我们没有别人滔滔不绝的口才,我们也没有那么深厚的学历,我们拿着的只

是一个专科文凭,我们只是一个什么都还没有的职场菜鸟,当走进人才市场里,我们这样的“人才”好不起眼!他们总会问:有经验么?我很想说:诸葛亮出茅庐时候有经验么?谁说我们这样的职场菜鸟就没有自己的梦想了?谁说我们这样的人就没有梦想法拉利的权利了?谁说我们这样的毕业生就没有坚持不解的毅力了?谁说女子不如儿郎了? 我们今年二十三岁,我们从学校走进社会,我们开始追逐我们的梦想,慢慢地不再轻易流泪,慢慢地不会再为了一点挫折而放弃,没有了年少时的轻狂,也慢慢地把遇到的挫折困难都当作是一种人生的阅历,试着去包容去忍耐! 进入社会后,慢慢地才发现原来社会并不是那么精彩!,进入社会后,慢慢地才体会到社会的残酷!进入社会后,慢慢地才明白所谓的现实!进入社会后,慢慢地喜欢微笑着面对困难了!进入社会后,慢慢地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朋友!进入社会后,慢慢地朋友们都各自有各自的归宿了,慢慢地联系地也愈加少了,进入社会后,慢慢地才发现自己会越来越孤独!进入社会后,慢慢地回忆着曾经的生活。慢慢才知道,太在乎别人,往往会忽略了自己。慢慢才知道,爱情可遇而不可求,真爱只有一次。慢慢才知道,玩不起的千万别碰,输不起的千万别玩。慢慢才知道,会遇到很多诱惑,无论别人怎么样,你有你的原则和底限。慢慢才知道,再熟悉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家长对孩子的感言 篇一:伴随孩子一同成长 一、对孩子要关爱而不溺爱 、关心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的作用,加强孩子的品德教育。在家营造学习向上的氛围,增强孩子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单位营造争先创优的氛围,取得成绩和孩子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增强孩子勇争上游的信念,从小树立高起点的奋斗目标。 2、以平等的身份多和孩子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掌控孩子学习、生活动向,帮助孩子学会总结,积极正面的鼓励是孩子学习最大的动力,在沟通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求学观。社会竞争机制的无处不在告诫孩子要从接受竞争到适应竞争到勇于竞争,树立向强者挑战的决心。

3、对孩子的问题要防微杜渐,及时发现,提前预防,尽早帮助孩子分析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厌学、畏难、松懈或是骄傲自满的情绪,这可以贯穿在每天的沟通和交流中解决。 4、对孩子的要求不能照单全收。合理的要求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哪怕有条件也不能答应,如无节制地玩电脑、睡懒觉、学习效率低下、拜金等行为。这是检验家庭教育中价值取向的标准。 5、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允许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人无完人,家长本身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在要求孩子做得更好的同时,是否也能反思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要告诫孩子,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长大的,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能从错误中找到问题所在,下次不犯相同的错误就好。 二、对孩子放心但不放任 、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长处,不要让孩子成为学习的奴隶,让孩子在快乐

中学习,从学习中享受快乐,要让孩子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2、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同时尊重孩子的隐私,允许孩子青春期的一些反常行为,只要正确引导就好。 3、定期帮助孩子总结学习经验,分析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并相对应地提出可供选择的方案,真正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4、制订的学习方案要切实可行,循序渐进,切忌眼高手低。目标的制定要因人而异,要切实可行,且短时间应有效果,要让孩子在付出的同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让孩子不断地增强信心。 三、不能将对孩子的牵挂演变成牵绊,关心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慰藉。 、在工作中要积极进取,要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开心、骄傲;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导读:本文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下面快随来看看“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读林语堂《苏东坡传》心得体会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

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实验小学刘丰兰 《陶罐和铁罐》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因此,对话的朗读指导是本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上完课后,我感觉比前两次试讲的效果要好,但是也还有很多的不足,总结了几点: 1.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如让孩子们通过读课文找出铁罐和陶罐说的话。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先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并有层次地展开对话的朗读指导:让孩子们在评议中理解,在理解中练读,学会抓住铁罐、陶罐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傲慢和谦虚。再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铁罐说话时是怎样的语气,当时学生就从课文中找出来了“傲慢”这个词,我接着提问,“傲慢”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有学生说它的意思,有学生表演傲慢的样子,我趁势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神态来朗读陶罐的话,学生兴致很高地争着举手。几个环节下来,通过指名读,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这样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了铺垫。 2.语文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即我先来指导学习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指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个性的时候,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的方法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然后体会人物的感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他们的对话,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这个环节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我感觉不是很到位,学生讨论的过程比较短,我在总结学法的时候也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应该在细节方面讲得更清楚,小组内也要注意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一个组内应该有一个组织者,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也还需要加强。 3.我觉得学生的朗读有个别的地方有些重复,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

关于每天充满正能量的句子_人生感悟

关于每天充满正能量的句子 1.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生命真的很短,我们每一刻都在逼近那个终点,我们无法停止脚步,面对着稍纵即逝,我们唯一能做的真的就是爱生活,爱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 2.有理直总是好的,至少说明做错事的不是自己。但气壮却大可不必了,因为气这个东西,总是与咄咄逼人得理不饶人相联系在一起,其后果总是硝烟味浓,违背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准则。更重要的一点是,理直气壮的不一定每次都是自己。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3.有些姑娘脸上是满面春风,心却是荒草雪原寸草不生。 4.幸福会迟到,但它不会缺席。 5.爱你的时候你是太阳明亮至上,不爱的时候瞬间便灰暗了。 6.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7.孤单是手机里的电话号码越来越多,每天接的电话越来越多,每天发的短信越来越多。可是当你突然看到一片曾经在梦里反复出现的葵花花田,你兴奋地拍照,大声地呐喊,可是过后却不知道要把拍好的照片传给手机里的谁,那一瞬间你突然明白,一路走到现在,一直没有人站在你身边,陪你看风景。 8.我们的命运由我们的行动决定,而绝非完全由我们的出身决定。机会永远都不会平等,但结果却可能平等。 9.你把幸福捧在手里,看似微不足道,一旦放手,你便立刻感觉1 / 9

到它的重要与珍贵。 10.我不怕别人在背后捅我一刀,我怕回头后,看到背后捅我的人,是我用心对待的人。 11.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12.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3.有时候,你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温暖了我整个心房。 14.你可以留泪,但是你不可以放弃。 15.不要因为别人的嘲讽就放弃,努力给那些看不起你的人。 16.如果你看到面前的阴影,别怕,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17.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8.你稍稍牺牲一下自己的感觉,却带给你身边的人巨大的安慰。 19.别说我不成熟,我年纪轻轻能成熟到哪里? 20.不需要花心思讨好讨厌你的人,多解释反而狼狈,就让他随心所欲的讨厌你吧!花心思讨好你爱的人、爱你的人,值得太多了! 21.中秋国庆八天长假,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读书则是其中之一。在烦杂的社区工作之余,利用假期,静心读书,获益匪浅。我所读的《正能量》就是其一。 22.在这世间蔓延滋生的“烦恼”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无关紧要的事,二是无能为力的事。 23.我在等一个人,一个愿意走进我的生命分享我的喜怒哀乐的人,一个知道我曾经无尽的等待因而更加珍惜我的人,一个也许没能2 / 9

人生感悟的文章:余生,请善待自己的父母

人生感悟的文章:余生,请善待自己的父母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余生,请善待自己的父母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时光如水流逝,岁月无声催老。每一天,都过得忙忙碌碌,每一天,都有不同的精彩。春花秋月,夏雨冬雪,走过了一程又一程,蓦然回首,便已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 曾经年少,不解父母辛劳,一路成长,一路依靠。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父母之后,自己如何操劳,如何不易,唯有经历过后,才知其中艰辛。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感同身受,唯有亲身经历,才能深解其味。 人生,就是一场轮回,年轻的时候,谁不为子女奔波劳累,待到子女羽翼已丰,不再需要护佑之时,自己已是夕阳暮景。而那些曾经的子女,也会成为新的父母,一如自己的父母那般,勤勤恳恳,为自己的子女操劳负累,待到子女再次长成,自己便也老去。 谁都有年迈之时。幼时,父母耐心教导,周全照料,待到父母暮年,我们是否也能如同曾经他们对待我们那般,不嫌不怪,周全仔细,用心侍奉。 人生,总是吃过生活的苦,才知道幸福有多甜蜜;走过太多弯路,才明白自己要怎么活。衡量幸福的标准,不是你得到了多少,而是要看你当下拥有多少,并且,要懂得珍视。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唯一尽心付出却不求回报的人,也是最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的人。都说,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其实,做儿女又何尝不是?子欲养而亲尚待,绝对是上天给予的最大恩赐。趁父母还年轻,趁父母还健在,多陪陪他们吧。不要整天只知道在朋友圈说什么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多拿出些实际行动,去做,去实现。 不要总说自己没时间,真正没时间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一天比一天更加老去的父母。他们内心的孤独,对子女的渴盼,以及在那岁月深处,面对迟暮的恐慌,才是最需要我们抓紧时间去慰藉的。 老人的那一代,远不及我们现在条件好,但不论怎样,他们依旧护我们健康茁壮的成长。而今,他们逐渐年纪大了,不要觉得反正也老了,凡事就给他们凑合。正因为老了,来日并不方长了,所以才更应该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创造一些好的生活质量。 少一些玩手机的时间,多给父母买一件像样的衣服;少一次聚会的时间,多陪父母说说话。他们想要吃什么,就给他们买点什么,不要舍不得,不要怕花钱,只要老人健康,不生病,光他们那点吃喝穿戴,又能花得了多少钱。有空的时候,也给父母安排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他们想去的地方,看他们想看的风景,完成他们未完成的心愿,满足他们一直想要的渴求。 不要觉得父母还有健康的体魄,闲暇的时间,就觉得他们还应该为我们做些什么。带孩子,收拾家,麻烦这些事情我们自己来做,老人已经辛劳了大半辈子了,熬盼了多久,才能熬到如今子女已长成,

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最新读百年国士之林语堂有感 长留不落的烟灰与不羁 —— 高一B3班郑晓芸 写书评,最难的就是对历史名人的评论——漫漫历史长卷、后人添砖加瓦,不过百年的岁月却能使我们和那个年代隔着层粉墙。阅过《百年》,便叹其历史轴痕太过深刻,文学批斗纷纷杂杂。而那段文人才子辈出、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的年代,也成为我们现今感慨良多、可望而不可及的时代。《百年》四部,百十来页,何以读透?小小书评,千百来字,何以写透?读书的过程,亦是求学的过程。我以我有限的理解角度,来说说我对“国士”之一林“幽默”的一些个人看法。 924年,林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等文,将英文“Huur”一词创造性地译为“幽默”,通行至今;他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如果大声打哈欠都不可以,那算什么人生”;他经常观察妻子做饭,然后自言自语地说“用左手炒菜果然比较好吃”,然后在妻子的命令下乖乖走出厨房;他会在法国街头,笑嘻嘻地喊着“一二三四五六七……”,数着情侣们亲嘴维持几秒钟;他还喜欢擦皮鞋,会站在路上仔细观察黑人小童怎样把皮鞋擦得又黑又亮,然后回去像模像样地学着,得意的不得了……他就像一个心智

初熟的小孩,用快乐的心态过着生活。 他还很欣赏苏东坡的风趣。曾说:“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或许你会认为他是一个放浪形骸、纵恣不羁的人。再联想到他幽默大师的一称号,会认为语堂之幽默正在于此。但钱穆在《怀念老友林语堂先生》中,对林的一段描述却颇有意思: “语堂两指夹一烟卷,一面抽烟,一面谈话,兴致甚浓。……我担心那烟灰堕落,有损主人地上那美好的地毯,……直到那烟灰已长及全烟卷十分七的程度,却依然像一全烟卷,安安停停地留在语堂的两指间”。后来他与语堂相交了才了解,“我行我素”只是林语堂的外相,“但语堂另有他内心之拘谨不放松处”,“语堂之幽默,在我认为,尚不专在其仅抽烟卷之一面,乃更有其烟灰不落之一面”。 感慨钱老观察细致的同时,我也不禁悟到:真正的大家,所谓婉约派抑或豪放派,也没有唯一一说;李清照也曾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青州一杯土!”的豪情,而苏轼亦有“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般隐藏着豪放的小婉约。 想保持烟灰在烟即将燃尽时依然不落,这看似有心的举动,实则应是他无心的体现。这一小细节,虽微不足道,却恰恰使他整个人变得圆满、真实:就像我们不相信世上真的

以读为本1

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水平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水平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以前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 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使用朗读 能够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实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 文都要用准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准确地读,要求学 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准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准确、速度合 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 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 奇的语气,有些同学读出得意的语气……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体地位,真正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个 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机械重复,而是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白为 什么要读这些内容,然后才是怎样读好的问题。如要求孩子们在读中找出不会读的词语;读准词语的音;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后把不明白的地方告诉老师,以便顺学而导;读流利课文;读中体会文章的标点符号、词语、句子表达的效果,体 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读中要求领悟修辞表达的妙用;读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 的构段方法;读中揣摩文章写作的顺序只有把读和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习得方法、 使用语言、搜集信息、理解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等结合起来,学生才能从 大量的读中感悟到语言的点点滴滴的妙用。

《吾家小史》读后感优秀作品三篇

《吾家小史》读后感优秀作品三篇篇一:读《吾家小吏》有感断断续续读完了余秋雨的《吾家小史》。此书讲述了余秋雨先生及其家族在不同的谣言中遭遇着不同的灾难,从前辈到自己及妻子,一家三代在谣言中艰难困苦的经历,面对一波波的谣言攻击,叔叔自杀,父亲郁郁而终,祖母坚韧不拔,母亲刚强,妻子与自己的四处漂泊……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中国文化也确实存在弊端,最可怕的莫过于谣言,不一定真实,但若是三人成虎,以讹传讹,便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甚至对人和对文化无法弥补的伤害。 书中有对中国文化纵容谣言的批判,从“文革”中父辈们因谣言所受的诬陷和迫害,到改革开放后发生在自己及妻子马兰身上的种种,可见谣言的威害之大足以产生灭顶之灾。余秋雨先生在文中说,民众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一些民众喜欢谣言、企盼谣言、参与谣言、庇护谣言,他们从最先不会去判断谣言到会去判断却喜欢跟风而上追随谣言,似乎形成一种一看到谣言就要进入唇枪舌战之中的准备。这是多么的好笑啊,一件事情,一种言论未经证实就传出来,本来就有可能是对现实的误读,再加上种种的转播,讨论,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哎呦,想想就可怕。话又反过来说,在传播谣言的过程中,无论你的观点正确与否,你都是谣言的传播者,你本身就是伤风败俗的人,可现实生活中总会有部分“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添枝加叶,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自己臆造出来的故事,并且以此为乐,乐此不疲。真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想的,说她(他)脑残,她(他)比谁都聪明!可以说是智者,可是“谣言并不止于智者”,相反,谣言很可能还会在这些所谓谣言传播智者的口中愈演愈烈。那又能怎样呢?你不还就是你,无所事事,搬弄是非!余秋雨还是余秋雨,还不是照旧写他的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