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力系统、相空间、稳定性的概念;

2、掌握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3、掌握奇点的分类及判别条件;

4、理解结构稳定性及分支现象;

5、能分析简单动力系统的奇点类型及分支现象。

二、教学重点

1、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奇点的判别。

三、教学难点

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并适当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要复习常微分方程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本章只介绍一些非常初步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应用上是十分有效的。

相空间和稳定性

一、动力系统

在物理学中,首先根据我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划定系统,即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再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按一定原则从众多的要素中选出最本质要素作为状态变量。然后再根据一些原理或定律建立控制这些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这些微分方程构成的方程组通常称为动力系统。研究这些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以及其他性质的学问称为动力学。

假定一个系统由n 个状态变量1x ,2x ,…n x 来描述。有时,每个状态变量不但是时

间t 的函数而且也是空间位置r

的函数。如果状态变量与时空变量都有关,那么控制它们变化的方程组称为偏微分方程组。这里假定状态变量只与时间t 有关,即X i =X i (t),则控制它们的方程组为常微分方程组。

),,,(2111

n X X X f dt

dX ???=λ ),,,(2122

n X X X f dt

dX ???=λ (1.1.1)

),,,(21n n n

X X X f dt

dX ???=λ 其中λ代表某一控制参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来说,i f (i =l ,2,…n)一般是{}i X 的非线性函数,这时方程(1.1.1)就称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由于{}i f 不明显地依赖时间t ,故称方程组(1.1.1)为自治动力系统。若{}i f 明显地依赖时间t ,则称方程组为非自治动力系统。非自治动力系统可化为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非自治动力系统,总可以化成自治动力系统。

例如:)cos(t A x x

ω=+ 令y x

= ,t z ω=,上式化为 ???

??=+-==.

cos ,ωz

z A x y y x

上式则是一个三维自治动力系统。

又如:?

??==).,,(),,,(t v u g v t v u f u

令t w =,则化为???

??===.

1),,,(),,,(w w v u g v w v u f u

它就是三微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常微分方程来说,只要给定初始条件方程就能求解。对于偏微分方程,不但要给定初始条件而且还要给定边界条件方程才能求解。

能严格求出解析解的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是极少的,大多数只能求数值解或近似解析解。

二、相空间

由n 个状态变量{}i X =(X 1,X 2,…X n )描述的系统,可以用这n 个状态变量为坐标轴支起一个n 维空间,这个n 维空间就称为系统的相空间。在t 时刻,每个状态变量都有一个确定的值,这些值决定了相空间的一个点,这个点称为系统状态的代表点(相点),即它代表了系统t 时刻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流逝,代表点在相空间划出一条曲线,这样曲线称为相轨道或轨线。它代表了系统状态的演化过程。

三、稳定性

把方程组(1.1.1)简写如下

),,,(21n i i

X X X f dt

dX ???=λ, i =l ,2,…n (1.1.2) 设方程组(1.1.2)在初始条件00)(i i X t X =下的解为)(t X i ,如果用与原来略有差别的

初始条件i i i X t X η+='00)(,i η是一个小扰动,就会得到方程组的新解)(t X i '。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ε>0,存在δ>0,并且δη≤i ,当0t t ≥时也满足 ε<-')()(t X t X i i ,i =l ,2,…n

(1.1.3)

则称方程组(1.1.2)的解)(t X i 是稳定的,否则它就是不稳定的。这样定义的稳定性称为Lyapunov 稳定性。

如果)(t X i 是稳定的,并且满足极限条件 0)()(lim ='-∞

→t X t X i i t ,i =l ,2,…n

(1.1.4)

则称)(t X i 是惭近稳定的。

上述抽象的数学定义可以直观理解为:方程组对于不同的初始条件有不同的解,如果原初始条件)(0t X i 和受扰动后的初始条件)(0t X i '之差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即

δ<-')()(00t X t X i i ,未扰动解)(t X i 和扰动解)(t X i '之差也不超出一定的范围,即ε<-')()(t X t X i i ,则末扰动解)(t X i 就是稳定的;如果)(t X i '渐渐趋近于)(t X i ,最终变得和)(t X i 一致,则称)(t X i 是渐近稳定的;如果)(t X i '与)(t X i 之差不存在一个有限范围,即)(t X i '远离)(t X i ,则称)(t X i 是不稳定的。

由上述Lyapunov 稳定性的定义可以看到,要对动力系统的解的稳定性做出判断,必须对动力学方程组求解,然而对于非线性动力系统是很难获得解析解的,即使获得近似解析解也是如此。那么,我们能否象最小熵产生原理那样,不用对方程组具体求解就能对系统的稳定性作出判断。Lyapunov 发展了这种判断方法,通常称为Lyapunov 第二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寻找(或构造)一个Lyapunov 函数,利用这个函数的性质对系统的稳定性作出判断。

线性稳定性分析

通过上节对稳定性的定义我们知道,要对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的解的稳定性作出判断,最好是求出它的解析解。然而,对于大多数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很难得到它们的解析

解,甚至求近似解析解都是不可能的。虽然Lyapunov 方法避开了这一困难,但寻找一个Lyapunov 函数仍存在着相当的困难。那么我们能否不去对非线性方程组去求解,而采取一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对非线性方程组定态解的稳定性作出定性的判断。这样的方法是存在的,那就是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它的主要思想是,在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定态解的小邻域,把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线性化,用线性微分方程组来研究定态解对小扰动的稳定性。因为线性微分方程组是容易求解的,而且在定态解的小邻域,用线性微分方程组近似取代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是合理,所以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既简单又有效,是一种常用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线性稳定性分析的思路。设有一非线性微分方程 )(12X f X dt

dX

=-= (1.2.1)

在定态X 0,00

=dt

dX ,有

01)(200=-=X X f

(1.2.2)

由此得到定态解

101=X ,102-=X

(1.2.3)

设)(t x 是定态附近的小扰动,即

)()(0t x X t X +=

(1.2.4) 10

<

(1.2.5)

把方程(1.2.4)代入方程,有

202

021x x X X dt

dx ---= (1.2.6)

考虑到定态方程(1.2.2),并忽略小扰动x 的二次项,得

x x X

f

x X dt dx ω=??=-=00)(2 (1.2.7)

其中

002)(

X X

f

-=??=ω (1.2.8)

是线性化系数。方程(1.2.7)是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方程,容易求出它的解为

t e x t x ω0)(=

其中)0(0x x =是初始扰动。

讨论:定态解的稳定性取决于ω的符号。(1)如果ω<0,定态解附近的扰动会随时间指数衰减,最后回到该定态,说明这个定态是稳定的;(2)如果ω>0,定态附近的扰动会随时间指数增加,最后离开这个定态,表明该定态是不稳定的。 对于定态101=X ,0220<-=-=X ω,01X 是稳定的;

对于定态102-=X ,0220>=-=X ω,02X 是不稳定的。

图 方程(1.2.2)的定态解的稳定性

我们可以很容易求得方程(1.2.1)的精确解析解(为一双曲函数)

)()(k t th t X +=

)0(1X th k -=,1)0(±≠X

(1.2.9)

对于不同的初始条件)0(X ,可以得到一系列的)(t X 曲线,它们随时间的演化行为如图所示,曲线族趋于X 01=1,离开X 02=-1。这证明我们采用线化方程得到的定性结论是正确的。

上述例子虽然简单,但具有一般性,数学家对此作了证明,并形成线性稳定性定理。 设有非线性方程组

{}),(j i i

X f dt

dX λ=,n j i ,,2,1,???= (1.2.10)

并设)(t x i 是定态解{}0i X 附近的小扰动,即

)()(0t x X t X i i i +=

10

<

X x ,n i ,,2,1???= (1.2.11)

非线性方程组(1.2.10)在定态解{}0i X 附近的线性化方程为

∑=??=n

j j j

i i x x f dt dx 10)(

(1.2.12)

定理 如果线性化方程组(1.2.12)的零解(021==???=n x x x )是渐近稳定的,则非线性方程组的定态解{}0i X 也是渐近稳定的;如果零解是不稳定的,则定态解{}0i X 也是不稳定的。

线性稳定性定理保证了利用线性的方法来研究非线性方程定态解稳定性的有效性。利用线性稳定性定理来研究非线性方程定态解稳定性的过程称为线性稳定性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在处理实际问题中经常被用到。值得提及的是,线性稳定性定理只是对线性化方程的零解是渐近稳定的或是不稳定的情形给出了结论,而对于零解是Lyapunov 稳定的并不是浙近稳定的情形没有给出任何信息。这在下节会给予讨论。

奇点分类和极限环

现在我们考虑只有两个状态变量(X ,Y)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即

??????

?==),(),(21Y X f dt

dY Y X f dt

dX

(1.3.1)

现在相空间变为分别以X 和Y 为坐标轴的二维相平面。如果方程(1.3.1)的解存在且唯一,那么它的解在相平面上就表现为一条线。轨线的斜率是

??????

?≠=≠=)

0(,),(),()0(,),(),(22111

2f Y X f Y X f dY

dX f Y X f Y X f dX dY (1.3.2)

只要),(1Y X f 和),(2Y X f 不同时为零且连续可微,轨线的斜率就是唯一的,它意味着轨线不相交。如果轨线在相平面中某一点相交,则这一点的斜率就不是唯一的。换句话说,数学上的解的存在与唯一性定理要求相空间中的轨线不能相交。 如果),(1Y X f 和),(2Y X f 同时为零,即

??

?==0),(0

),(002001Y X f Y X f (1.3.3)

则有

=dX dY (1.3.4)

这表明轨线的斜率不唯一。我们把在相平面中使),(1Y X f 和),(2Y X f 同时等于零的点),(00Y X 称为奇点。在相平面上除奇点之外的所有其他点都叫做正则点。根据方程(1.3.3)我们知道,奇点就是非线性方程组的定态解。因此,我们通过研究相空间中奇点的稳定性就可以知道定态解的稳定性。只要我们弄清楚奇点附近轨线的分布及其流向,就能对奇点的稳定性作出判断。

为此我们设x(t)和y(t)是奇点),(00Y X 附近的小扰动,即

)()(0t x X t X += )()(0t y Y t Y +=

(1.3.5)

10<

<

把非线性方程组(1.3.1)的右边在奇点),(00Y X 附近按Taytor 级数展开,并保留线性项,有

y Y f x X f Y X f dt dx 0101001)()(),(??+??+=,y Y

f x X f Y X f dt dy 0202002)()(),(??+??+= (1.3.6)

根据定态方程(1.3.3),方程式变为

y a x a dt dx 1211+=,y a x a dt

dx 1211+= (1.3.7)

其中

01120111)(,)(

Y f a X f a ??=??=,022120221)(,)(Y

f

a X f a ??=??=

(1.3.8)

下标0表示在定态取值。方程(1.3.7)可以方便地写为矩阵形式

??

?

?????????=??????y x a a a a y x dt d 22211211 (1.3.9)

由方程(1.3.9)的线性结构,它允许有如下的形式解

t e x x ω0=,t e y y ω0=

(1.3.10)

这样的解称为简正模。把方程(1.3.10)代入可以得到对 (00,y x )为一阶的齐次代数方程组

??

?

?????????=??????0022211211

00y x a a a a

y x ω (1.3.11)

这个方程组具有非零解的条件为

02221

1211=--ω

ωa a a a (1.3.12)

02=?+-ωωT

(1.3.13)

其中

2211a a T +=,21122211a a a a -=?

(1.3.14)

方程(1.3.13)称为线性化方程组的特征方程,ω称为线性化方程组的特征值。 特征方程(1.3.13)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它允许有两个不同的特征根1ω和2ω,即

)4(2

1

22,1?-±=

T T ω (1.3.15)

这时线性化方程组(1.3.9)有两组如下形式的线性无关解

t e x x 101ω=,t e y y 101ω=

t e x x 202ω=,t e y y 202ω=

(1.3.16)

其中??????0101y x 和???

???0202y x 分别是方程组(1.3.11)系数矩阵(ij a )的特征值1ω和2ω对应的特征向

量。这样,线性化方程组的一般解应是两个线性无关解的线性组合,即

t e x c x 1011ω=t e x c 2022ω+ t e y c y 1011ω=t e y c 2022ω+

(1.3.17)

其中1c 和2c 由初始条件确定。

从方程(1.3.15)可以看到,特征值i ω(i =1,2)可能为复数,而奇点(X 0,Y 0)的稳定性只取决于特征值实部i ωRe 的符号。由此可以根据方程直观地得到如下稳定性判据: (a)如果两个0Re αω (α=1或2),则奇点(X 0,Y 0)是不稳定的; (c)如果至少有一个0Re =αω (α=1或2),而另一个0Re <βω (β=2或1),则奇点(X 0,Y 0)是Lyapunov 稳定的,而不是渐近稳定的。我们称这种情况为临界稳定性。 所谓奇点就是行为异常的点。虽然这样的点在相空间的分布是极为稀少的,但它们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通常按奇点的性质把它分为四类:结点;鞍点;焦点;中心点。现在分别对它们加以介绍。 (1)结点

当042≥?-T 和0>?时,对应的奇点称为结点。此时两个特征根不但都是实的,而且同号(T =+21ωω,?=?21ωω),即

)4(21

21?-+=

T T ω 和T 同号 )4(2

1

22?--=T T ω 也和T 同号

因此,可以根据T 的符号来判断结点的稳定性: T <0,渐近稳定结点 T >0,不稳定结点

例 若线性化方程(1.3.7)中的02112==a a ,02211≠==a a a ,则042=?-T ,

02>=?a ,奇点(X 0,Y 0)为结点。这时方程变为

ax dt dx

= ay dt

dy

= (1.3.18)

它们的解为 at e x x 0=

at e y y 0=

(1.3.19)

在结点附近轨线的斜率

x y dx dy ==常数 (1.3.20)

对于不同的初始条件(00,y x ),会有不同的常数,也就有不同的斜率。同时,因为T =a 2,所以结点的稳定性取决于a 的符号,0a 对应不稳定结点。这些可用图来表示。图显示另一种结点附近的轨线分布及其流向的状况。从这些图我们看到,稳定结点是相平面的汇,不稳定结点是相平面的源。

(a)

(b)

图 渐近稳定星形结点(a) 不稳定星形结点(b)

(a)

(b)

图 渐近稳定星形结点(a) 不稳定星形结点(b)

(2)鞍点

当042≥?-T 和0

0)4(21

21>?-+=

T T ω 0)4(2

1

22

无论T>0或T<0

所以鞍点总是不稳定的。

例 若方程(1.3.7)中的02112==a a ,011a ,则0)(4222112>-=?-a a T ,

02211<=?a a ,奇点(X 0,Y 0)为鞍点。这时线性化方程取形式

x a dt dx

11= y a dt

dy

22= (1.3.21)

它的形式解为

t a e x x 110= t a e y y 220=

(1.3.22)

鞍点附近轨线的斜率不但与初始条件(00,y x )有关,而且还与线性化系数11a 和22a 有关,即

110

22x a y a dx dy = (1.3.23)

其中已忽略了因子exp[t a a )(1122-),因它不影响我们要讨论的结论。根据斜率在不同象限的符号,可以得到如图所示的轨线分布形式。由于它与马鞍曲面在平面上的投影相类似,故得鞍点这个名字。

图 鞍点附近轨线的分布情形及流向

(3)焦点

当042

ωωω''+'=i 1

ωωω''-'=i 2 (1.3.24)

其中

2T =

'ω, 242

1

T -?=

''ω (1.3.25)

分别是共轭复根的实部和虚部。焦点的稳定性取决于实部ω'的符号。 T <0,渐近稳定焦点 T >0,不稳定焦点

复根的虚部ω''是周期振荡的频率。

例 当01221>=-=b a a ,a a a ==2211时,有04422<-=?-b T ,02≠=a T 则奇

点(X 0,Y 0)为焦点。这时线生化方程(1.3.7)变为

by ax dt dx

-= ay bx dt

dy

+= (1.3.26)

iy x z += (1.3.27)

方程(1.3.26)变为

z bi a dt

dz

)(+= (1.3.28)

它的解为

t ib a e z z )(0+==)sin (cos )(00bt i bt e iy x at ++=

(1.3.29)

其中利用了公式

θθθsin cos i e i +=

(1.3.30)

0x 和0y 是初始条件。通过令方程(1.3.29)两边的实部和虚部相等,得

)sin cos (00bt y bt x e x at -= )cos sin (00bt y bt x e y at +=

(1.3.31)

?cos 0q x = ?sin 0q y =

(1.3.32)

)cos(?+=bt qe x at

)sin(?+=bt qe y at

(1.3.33)

由此得到焦点附近的轨线方程 at e q y x r 22222=+=

(1.3.34)

这是一个螺线方程,q 与初始条件有关,a 的符号决定着螺线的旋转方向。如图2.5所示,0a 螺线旋离焦点,它代表一种放大

振荡。

图 渐近稳定焦点(a)和不稳定焦点(b)

(4)中心点

当042

?=i 1ω

?-=i 2ω

(1.3.35)

这种奇点附近的轨线代表无阻尼振荡,因此这些轨线是一些闭合曲线,奇点被这些闭合曲线围绕在中间,所以把这种奇点称为中心点。中心点附近的轨线既不无限地趋势于它也不无限地远离它,所以中心点是Lyapunov 稳定的,而不是渐近稳定的。(如图所示)

图 围绕中心点的闭轨线

例 取02211==a a ,b a a =-=1221时,有0=T ,02>=?b ,则相应的奇点是中心点。这时线性化方程(1.3.7)变为

by dt dx

-= bx dt

dy

= (1.3.36)

iy x z += (1.3.37)

方程(1.3.36)变为

ibz dt

dz

= (1.3.38)

其解为

ibt e z z 0==)sin (cos 0bt i bt z +=

(1.3.39)

其中

000iy x z +=

(1.3.40)

0x 和0y 是初始条件,如果令

?cos 0q x = ?sin 0q y =

(1.3.41)

我们会得到 )cos(?+=bt q x

)sin(?+=bt q y

(1.3.42)

最后得到中心点附近的轨线方程为 222q y x =+

(1.3.43)

这是一个圆方程,圆的半径q 依赖于初始条件,初始条件稍有不同,轨线就会表现为一个新的圆。中心点附近的轨线分布如图所示。因此.中心点既不是相平面中的汇也不是它的源,而是一种中介情形,所以又把它叫做临界稳定性。

上述四种奇点称为简单奇点。根据方程(1.3.15),令

?-=42T D

(1.3.44)

它们被总结归纳于图。渐近稳定结点和渐近稳定焦点是相空间的汇,其周围的轨线都以它们为极限最后趋于它们,这些奇点好象是它们周围轨线的吸引中心,故把它们称为吸引子。相应地把不稳定结点和不稳定焦点称为排斥子。系统的演化一旦达到吸引子就不会再运动,所以有时把吸引子又称为不动点。吸引子只有在耗散系统中才可能出现,因为吸引子是衰减运动的极限状态,而耗散是衰减运动的原因。在耗散系统中,二维相平面中的各种轨线最后都归并到零维的吸引子上,这称为相空间收缩。相反,对于守恒系统相空间不会收缩,而保持相体积不变。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耗散是维持系统稳定的因素。

图 四种简单奇点的分布

上述分析都是针对奇点附近的小邻域而言的,并用线性化方程得到奇点附近的轨线分布及其演化趋势,它们给奇点的性质提供了直观的图象。然而,在远离奇点时线性近似不再适用,必须考虑完整的非线性方程,这时轨线的演化趋势不外乎如下几种情形;如果相平面只有一个吸引子,则相平面中所有轨线都流向于它;如果只有一个排斥子,则相平面中所有轨线都会从它出发流向无穷远;如果相平面中不但有吸引子而且还有排斥子,则大部分轨线会从排斥子出发流向吸引子,一小部分轨线可能自排斥子流向无穷远,最后一情形是,排斥子附近的轨线向四周流去,而远方的轨线向排斥子流来,两套流线必然在某个环形区域交锋,交锋的结果是在环形区域中出现一条闭合曲线,这条闭曲线是内外两套轨线演化的共同极限集,这条闭合曲线称为极限环。极限环是一条孤立

的闭合执线,也就是在它的周围不存在无限接近于它的另一条闭合轨线,这一点是和中心点周围的闭合轨线有着本质差别。如果极限环内外的轨线都渐近地趋于它,则是渐近稳定极限环(图(a)),否则,是不稳定极限环(图(b))。如果极限环内部(或外部)轨线渐近趋于它,而外部(或内部)轨线离开它,则称为半稳定极限环(图2.8(c))。半稳定极限环也是不稳定极限环的一种。

图 极限环

(a)渐稳定极限环;(b)不稳定极限环;(c)半稳定极限环 例 设有一非线性系统

)](1[22y x x y dt dx

+-+-= )](1[22y x y x dt

dy

+-+= (1.3.45)

不难看出奇点为相平面(x ,y)的原点(0,0)。方程(1.3.45)在奇点附近的线性化方程为

y x dt dx

-= y x dt

dy

+= (1.3.46)

因为02>=T ,0442<-=?-T ,所以该奇点(0,0)为一不稳定焦点,它附近的轨线为一外旋的螺线。

非线性方程(1.3.45)可以严格求解。为此,令

θcos r x =

θsin r y =

(1.3.47)

对方程(1.3.45)的两边分别乘x 和y ,并利用式容易把它化为极坐标中的形式

)1(21222

r r dt

dr -= 1=dt

d θ

(1.3.48)

利用公式

2

22211

1)1(1r r r r -+=-

(1.3.49)

容易得到方程(1.3.48)的积分

t

ce

r 211-+=

t =θ

(1.3.50)

其中c 是由初始条件决定的积分常数。因此

t

ce t x 21cos -+=

t ce

t y 21sin -+= (1.3.51)

由方程(1.3.50)可知,相平面中所有轨孰线的演化极限是半径

1)(=∞→t r

(1.3.52)

的单位圆。如果0>c ,初始轨线在单位圆内,如果01<<-c ,初始轨线在单位圆外。在∞→t 时,内外轨线都渐渐地进入单位圆(图2.9)。这个单位圆就是一个渐近稳定的极限环,因为它代表一种持续稳定的周期振荡,所以又把它称为周期吸引子。 自然界中无外源强迫的持续稳定周期振荡现象都对应一个渐近稳定的极限环。从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极限环不可能在线性系

图 方程(1.3.45)产生的极限环

统中产生,只可能在非线性系统中产生。因此,自然界中的持续振荡是一非线性现象。但是,并不是每个非线性系统都能产生极限环,即非线性是产生极限环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判断一个非线性系统能否产生极限环十分重要。如果能够得到非线性系统的解析解,就会很容易地作出判断。然而,对于大多数非线性系统获得解析解是不可能的,所以采用定性的方法推断极限环是否存在及其在什么位置就成为必要的了。由于非线性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种普适的判断方法。这里只对数学上的一些定性结论作以介绍。

(1)如果极限环内只有一个简单奇点,这个苛点绝对不是鞍点。

(2)如果极限环内有多个简单奇点,则一定有奇数个,并且鞍点的数目比其他奇点的数目少一个。

(3)Bendixson 否定判据:对于非线性系统(2.3.1)如果y

f x f ??+??2

1在相平面区域D 内不变号,则系统(2.L1)在D 内无极限环。

根据Bendixson 否定判据可以直接证明线性系统不会产生极限环。因为对于线性系统

y

f x f a a T ??+??=

+=2

12211 (1.3.53)

它是不会变号的。

(4)如果系统(1.3.1)的轨线在相平面环形区域D 的边界上总是自外向内(图2.10),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2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教材,只是在激励和响应的形式不同时,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的应用形式也不同而已。本章以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为基础,寻求不同的电路分析方法,其中支路电流法是最基本的、直接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电路的方法;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是建立在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之上的、根据电路结构特点总结出来的以减少方程式数目为目的的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叠加定理则阐明了线性电路的叠加性;戴维南定理在求解复杂网络中某一支路的电压或电流时则显得十分方便。这些都是求解复杂电路问题的系统化方法。 本章的学习重点: ●求解复杂电路的基本方法:支路电流法; ●为减少方程式数目而寻求的回路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 ●叠加定理及戴维南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1 支路电流法 1、学习指导 支路电流法是以客观存在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列出与未知量个数相同的方程式,再联立求解的方法,是应用基尔霍夫定律的一种最直接的求解电路响应的方法。学习支路电流法的关键是:要在理解独立结点和独立回路的基础上,在电路图中标示出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及独立回路的绕行方向,正确应用KCL、KVL列写方程式联立求解。支路电流法适用于支路数目不多的复杂电路。 2、学习检验结果解析 (1)说说你对独立结点和独立回路的看法,你应用支路电流法求解电路时,根据什么原则选取独立结点和独立回路? 解析:不能由其它结点电流方程(或回路电压方程)导出的结点(或回路)就是所谓的独立结点(或独立回路)。应用支路电流法求解电路时,对于具有m条支路、n个结点的电路,独立结点较好选取,只需少取一个结点、即独立结点数是n-1个;独立回路选取的原则是其中至少有一条新的支路,独立回路数为m-n+1个,对平面电路图而言,其网孔数即等于独立回路数。 2.图2.2所示电路,有几个结点?几条支路?几个回路?几个网孔?若对该电路应用支

动力学分析方法

1动力学分析方法 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分析方法(结构动力分析)和试验方法(结构动力试验)两大类。[7-10] 分析方法的主要任务是建模(modeling),建模的过程是对问题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在结构动力学中,着重研究力学模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建模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正问题建模方法和反问题建模方法。正问题建模方法所建立的模型称为分析模型(或机理模型)。因为在正问题中,对所研究的结构(系统)有足够的了解,这种系统成为白箱系统。我们可以把一个实际系统分为若干个元素或元件(element),对每个元素或元件直接应用力学原理建立方程(如平衡方程、本构方程、汉密尔顿原理等),再考虑几何约束条件综合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如果所取的元素是一无限小的单元,则建立的是连续模型;如果是有限的单元或元件,则建立的是离散模型。这是传统的建模方法,也称为理论建模方法。反问题建模方法适用于对系统了解(称黑箱系统——black box system)或不完全了解(称灰箱系统——grey box system)的情况,它必须对系统进行动力学实验,利用系统的输入(载荷)和输出(响应——response)数据,然后根据一定的准则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这种方法称为试验建模方法,所建立的模型称为统计模型。 在动力平衡方程中,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将惯性力一项隔离出来,单独列出,因此通常表达式为: u I M&& (2) = - +P 其中M为质量矩阵,通常是一个不随时间改变的产量;I和P是与位移和速度有关的向量,而与对时间的更高阶导数无关。因此系统是一个关于时间二级导数的平衡系统,而阻尼和耗能的影响将在I和P中体现。可以定义: + = (3) I&& C u Ku 如果其中的刚度矩阵K和阻尼矩阵C为常数,系统的求解将是一个线性的问题;否则将需要求解非线性系统。可见线性动力问题的前提是假设I是与节点位移和速度是线性相关的。 将公式(2)代入(1)中,则有

第2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第2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一、填空题: 1. 有两个电阻,当它们串联起来的总电阻为10Q,当他们并联起来的总电阻为 2.4 Q 这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_4Q _和__6Q — 2. 下图所示的电路,A B之间的等效电阻R= 1Q 电路的等效电阻R A B=60Q R CD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所示电 路中的A B两点间的等效电阻为12KQ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中所示 的电流l=6mA则流经6K电阻的电流为2mA ;图中所示方向的电压U为12V 此 6K电阻消耗的功率为24mW 。 4. 3.下图所示的电路, 下图所示电路,每个电阻的阻值均为30 Q, B o B之间的等效电阻R A E=3Q O 6Q 3Q 2Q 2 Q 2 Q 2Q

鼻s Ik 10k皐 A Q T 1 L__JI 1_ () --------------------- 10kQ知 ]6k j L + B O ------ o

6. 下图所示电路中,ab 两端的等效电阻为12Q , cd 两端的等效电阻为4 Q 8.下图所示电路中,ab 两点间的电压U ab 为io V 。 + iov a 24V 已知U F 3V, I S = 3 A 时,支路电流I 才等于2A 。 10. 某二端网络为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并联电路, 则其等效电路为 理想电压 源。 11. 已知一个有源二端网络的 开路电压为20V,其短路电流为5A,则该有源二端 网络外接4 Q 电阻时,负载得到的功率最大, 最大功率为 25W 12. 应用叠加定理分析线性电路时, 对暂不起作用的电源的处理,电流源应看作 开路,电压 7?下图所示电路a 、 6 Q a i — 5 Li b 间的等效电阻Rab 为4" 9.下图所示电路中, d 15 Q b Hi BO

第一章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力系统、相空间、稳定性的概念; 2、掌握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3、掌握奇点的分类及判别条件; 4、理解结构稳定性及分支现象; 5、能分析简单动力系统的奇点类型及分支现象。 二、教学重点 1、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2、奇点的判别。 三、教学难点 线性稳定性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并适当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要复习常微分方程的内容。 六、教学过程

本章只介绍一些非常初步的动力学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应用上是十分有效的。 1.1相空间和稳定性 一、动力系统 在物理学中,首先根据我们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划定系统,即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再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按一定原则从众多的要素中选出最本质要素作为状态变量。然后再根据一些原理或定律建立控制这些状态变量的微分方程,这些微分方程构成的方程组通常称为动力系统。研究这些微分方程的解及其稳定性以及其他性质的学问称为动力学。 假定一个系统由n 个状态变量1x ,2x ,…n x 来描述。有时,每个状态变量不但是时间t 的函数而且也是空间位置r 的函数。如果状态变量与时空变量都有关,那么控制它们变化的方程组称为偏微分方程组。这里假定状态变量只与时间t 有关,即X i =X i (t),则控制它们的方程组为常微分方程组。 ),,,(2111 n X X X f dt dX ???=λ ),,,(2122 n X X X f dt dX ???=λ (1.1.1) … ),,,(21n n n X X X f dt dX ???=λ 其中λ代表某一控制参数。对于较复杂的问题来说,i f (i =l ,2,…n)一般是{}i X 的非线性函数,这时方程(1.1.1)就称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由于{}i f 不明显地依赖时间t ,故称方程组(1.1.1)为自治动力系统。若{}i f 明显地依赖时间t ,则称方程组(1.1.1)为非自治动力系统。非自治动力系统可化为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非自治动力系统,总可以化成自治动力系统。 例如:)cos(t A x x ω=+

非线性动力学数据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读书报告与数据分析 刘愉 200921210001 时间序列分析是利用观测数据建模,揭示系统规律,预测系统演化的方法。根据系统是否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可分为线性时间序列分析和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 一、 时间序列分析涉及的基本概念 1、 测量 对于一个动力系统,我们可以用方程表示其对应的模型,如有限差分方程、微分方程等。如果用t X 或)(t X 表示所关心系统变量的列向量,则系统的变化规律可表示成 )(1t t X f X =+或)(X F dt dX = 其中X 可以是单变量,也可以是向量,F 是函数向量。通过这类方程,我们可以研究系统的演化,如固定点、周期、混沌等。 在实际研究中,很多时候并不确定研究对象数据何种模型,我们得到的是某类模型(用t X 或)(t X 表示)的若干观测值(用t D 或)(t D 表示),构成观测的某个时间序列,我们要做的是根据一系列观测的数据,探索系统的演化规律,预测未来时间的数据或系统状态。 2、 噪声 测量值和系统真实值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误差,称为测量误差。其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系统偏差(测量过程中的偏差,如指标定义是否准确反映了关心的变量)、测量误差(测量过程中数据的随机波动)和动态噪音(外界的干扰等)。 高斯白噪声是一类非常常见且经典的噪声。所谓白噪声是指任意时刻的噪声水平完全独立于其他时刻噪声。高斯白噪声即分布服从高斯分布的白噪声。这类噪声实际体现了观测数据在理论值(或真实值)周围的随机游走,它可以被如下概率分布刻画: dx M x dx x p 2222)(exp 21 )(σπσ--= (1) 其中M 和σ均为常数,分别代表均值和标准差。 3、 均值和标准差 最简单常用的描述时间序列的方法是用均值和标准差表示序列的整体水平和波动情况。 (1)均值 如果M 是系统真实的平均水平,我们用观测的时间序列估计M 的真实水平方法是:认为N 个采样值的水平是系统水平的真实反映,那么最能代表这些观测值(离所有观测值最近)的est M 即可作为M 的估计。于是定义t D 与est M 的偏离为2 )(est t M D -,所以,使下面E 最小的M 的估计值即为所求: 21)(∑=-=N t est t M D E (2)

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第五章 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 5-1 含一个非线性元件的电阻电路的分析 一、含一个非线性元件的电阻电路都可用电源等效定理来等效 N 为含源线性网络。 二、非线性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1、图解法 2、代数法 3、分段分析法 4、假定状态分析法 1、图解法 设非线性电阻的V AR 为 在如上图所示u 和i 的参考方向如下,线形部分的V AR 为 将 代入上式得 通常,用图解法求解u 和i 如图5-2 两曲线的交点Q 是所求解答。直线称为负载线 在求出端口电压 u Q 和 i Q 后。就 可用置换定理求出线性单口网络内部的电 ) (u f i =i R u u oc 0-=)(u f i =oc oc u u u f R u f R u u =+-=)()(00

压电流。 例5-1 电路如图5-3(a)所示,二极管特性曲线如图(d)所示,输入电压随时间变化。 (1)试求所示电路输出电压u0对输入电压u i的曲线,即u0-u i转移特性; (2)若输入电压的波形如图(e)所示,试求输出电压u0的波形。 解戴维南等效电路 由电路可知 2 i oc u u= i u u30 0 + =

若 u i 变化时(交流),戴维南等效电压源也是时变的。但Ro 是定值,所以 线性网络的负载线具有不变的斜率 -1/Ro ,在 u-i 平面上作平行移动,每一时 刻负载线在电压轴的截距总是等于等效电压源在该时刻的瞬时值,负载线与二极管特性曲线的交点也在移动,即二极管的电压、电流都随时间而变。 求u 0-u i 转移特性曲线 由图(a )可得 当 时,0u 由 确定。 当 时,0i =, 可得转移特性曲线如图5-4所示 2、代数法 若i=f(u)中的f(u)可用初等函数表示,那么可利用节点法或回路法求解。 例5-2 如图5-5所示电路中,已知非线性电阻的V AR 为 试求电流i 。 030u u i =+0>i u i u u o 30+=0

第一章 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

第一章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6学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动力系统、相空间、稳定性得概念; 2、掌握线性稳定性得分析方法; ?3、掌握奇点得分类及判别条件; ?4、理解结构稳定性及分支现象; 5、能分析简单动力系统得奇点类型及分支现象. 二、教学重点 1、线性稳定性得分析方法; ?2、奇点得判别。 三、教学难点 ?线性稳定性得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 讲授并适当运用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建议 ?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学生要复习常微分方程得内容。 六、教学过程 本章只介绍一些非常初步得动力学分析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应用上就是十分有效得。 1、1相空间与稳定性 ?一、动力系统 在物理学中,首先根据我们面对要解决得问题划定系统,即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再根据研究对象与研究目得,按一定原则从众多得要素中选出最本质要素作为状态变量。然后再根据一些原理或定律建立控制这些状态变量得微分方程,这些微分方程构成得方程组通常称为动力系统。研究这些微分方程得解及其稳定性以及其她性质得学问称为动力学. 假定一个系统由n个状态变量,,…来描述。有时,每个状态变量不但就是时间t得函数而且也就是空间位置得函数。如果状态变量与时空变量都有关,那么控制它们变化得方

程组称为偏微分方程组.这里假定状态变量只与时间t有关,即X =X i(t),则控制它们 i 得方程组为常微分方程组。 ?????(1。1.1) … 其中代表某一控制参数.对于较复杂得问题来说,(i=l,2,…n)一般就是得非线性函数,这时方程(1.1.1)就称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由于不明显地依赖时间t,故称方程组(1。1.1)为自治动力系统。若明显地依赖时间t,则称方程组(1、1、1)为非自治动力系统.非自治动力系统可化为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非自治动力系统,总可以化成自治动力系统。 例如: 令,,上式化为 上式则就是一个三维自治动力系统。 又如: 令,则化为 它就就是三微自治动力系统、 对于常微分方程来说,只要给定初始条件方程就能求解。对于偏微分方程,不但要给定初始条件而且还要给定边界条件方程才能求解。 能严格求出解析解得非线性微分方程组就是极少得,大多数只能求数值解或近似解析解。 二、相空间 ,X2,…Xn)描述得系统,可以用这n个状态变量为坐标轴支由n个状态变量=(X 1 起一个n维空间,这个n维空间就称为系统得相空间。在t时刻,每个状态变量都有一个确定得值,这些值决定了相空间得一个点,这个点称为系统状态得代表点(相点),即它代表了系统t时刻得状态。随着时间得流逝,代表点在相空间划出一条曲线,这样曲线称为相轨道或轨线.它代表了系统状态得演化过程。 三、稳定性 把方程组(1。1.1)简写如下

线性电路分析中受控电源的等效方法

线性电路分析中受控电源的等效方法 摘要:利用等效变换把受控源支路等效为电阻或电阻与独立电压源串联组合求解含有受控源的现行电路。 关键词:受控电源;等效变换;独立电源 前言: 在求解含有受控源的线性电路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下面就此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受控源支路的电压或电流受其他支路电压、电流的控制.受控源又间接地影响着电路中的响应.因此,不同支路的网络变量间除了拓扑关系外,又增加了新的约束关系,从而使分析计算复杂化.如何揭示受控源隐藏的电路性质,这对简化受控源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在对受控源的电路性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含受控源的线性电路的等效计算方法. 正文:根据受控源的控制量所在支路的位置不同,分别采取如下3种等效变换法. 1. 1.当电流控制型的受控电压源的控制电流就是该受控电压源支路的电流、 或当电压控制型的受控电流源的控制电压就是该受控电流源支路两端的电压时,该受控源的端电压与电流之间就成线性比例关系,其比值就是该受控源的控制系数.因此,可采用置换定理,将受控源置换为一电阻,再进一步等效化简. 例1-1:如图求解图a中所示电路的入端电阻R AB. 解:首先,将电压控制型的受控电流源gu 1与R 1 并联的诺顿支路等效变化成电压 控制型的受控电压源gu 1R 1 与电阻R 1 串联的等效戴维南支路,如图b所示.在电 阻R 1与电阻R 2 串联化简之前,应将受控电压源的控制电压转换为端口电流i,即 u 1=-R 2 i.然后,将由电压u 1 控制的电压控制型受控电压源gu 1 R 1 转化为电流控 制型的受控电压源-gR 1R 2 i,如图c所示.由图c可知,由于该电流控制型的受 控电压源的控制电流i就是该受控电压源支路的电流,因此,可最终将该电流控 制型的受控电压源简化成一个电阻,其阻值为-gR 1R 2 .这样,该一端口网络的入 端电阻R AB=R 1+R 2 -gR 1 R 2 . 例1—2 例1—2求解图a中所示电路的入端电阻R AB. 解:可对该一端口网络连续运用戴维南-诺顿等效变换,最后可得到图 b所示的电路.由于电压控制型的受控电流源 u1 8Ω的控制量u1就是它的端电压,且二者的假定正方向相反,因此,可将其简化为一阻值为-8Ω的电阻.这样,该一端口网络的入端电阻 R AB=1/(1 2+1 2-1 8)=8 7 2. 2.受控源的控制量为网络的端口电压或电流时,可将各支路进行等效变 换,可将受控源作为独立源处理.当电路等效到端口时,若控制量是端口电流,则可将电路等效成受控电压源、独立电压源和电阻的串联组合;若控制量是端口电压,则可将电路等效成受控电流源、独立电流源和电阻的并联组合.再进一步将受控源置换为一电阻,最后可求出最简单的等效电路. 例2—1 例2—1简化图a所示电路.

电路的几种分析方法

几种常见电路分析方法浅析 摘要:对电路进行分析的方法很多,如叠加定理、支路分析法、网孔分析法、结点分析法、戴维南和诺顿定理等。根据具体电路及相关条件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对基本电路的分析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具体电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如下比较。 关键词:电路分析电流源支路电流法网孔电流法结点分析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Several Commonly Used Analytical Methods in Circuit Abstract: on the circuit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superposition theorem, branch analysis method, mesh analysis method, nodal analysis method, Thevenin and Norton's theorem.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it and related conditions of flexibility in the use of these methods, the basic circuit analysi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specific circuit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are compared. Key words :Circuit Analysis of voltage source current source branch current method mesh current method nodal analysis method of superposition theorem and David theorem and Norton theorem in Nanjing. 引言:每种电路的分析方法,一般都有其适用范围。应用霍夫定律求解适用于求多支路的电流,但电路不能太复杂;电源法等效变换法适用于电源较多的电路;节点电位法适用于支路多、节点少的电路;网孔分析法使适用于支路多、节点多、但网孔少的电路;戴维宁定理和叠加定理适用于求某一支路的电流或某段电路两端电压。上面例题的电路比较简单,可选择任意一种方法求解,对于一些比较复杂但有一

24第20章_非线性动力分析_李永双概论

第二十章非线性动力分析 本书前面已经介绍了使用SAP2000进行线性动力分析的基本内容,线性动力分析主要任务是处理结构在多遇地震及一般动力荷载作用下的效应问题,在这阶段结构并没有进入到塑性发展阶段,因此结构的响应控制在线弹性的范围。 根据我国规范提出的结构抗震设计中“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设防水准,以及弹性阶段承载力设计和弹塑性阶段变形验算的两阶段设计理论,进入到大震状态(罕遇地震)是允许结构构件出现塑性发展的,并且需要程序能够进行一定深度的弹塑性分析并给出相关的效应结果。此外,目前很多实际工程中已经开始使用隔振器、阻尼器等复杂保护装置,这些装置一般需要使用非线性连接单元去模拟,而线性时程分析不能够考虑非线性连接单元的非线性属性。综上所述,特定工程需要进行相关条件下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也要求程序能够完成这一分析。 在SAP2000中可以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在这一分析中可以考虑结构构件的塑性发展(塑性铰),可以考虑复杂的隔振器、阻尼器等非线性连接单元,也可以完成冲击、爆炸等复杂的动力荷载作用下结构效应分析,本章将结合这些非线性时程分析的具体问题阐述其定义方式及相关需要注意的问题。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非线性时程分析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动力时程分析,不同之处在于它可以综合考虑结构中的非线性属性,因此部分参数选择和设置方式与线性时程分析是相同的,对于这类问题由于在线性时程分析中已经进行阐述,因此本章不会重复描述,本章的重点在于使用SAP2000进行非线性时程分析时所能够考虑的非线性属性及其意义。 20.1非线性时程分析工况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本章将分别介绍非线性时程分析的相关概念、快速非线性模态积分方法和几种常见的非线性分析类型。下面从非线性时程分析工况的定义出发,阐述非线性时程分析所涉及的几个基本概念。 20.1.1时程函数的定义 与线性时程分析相同,非线性时程分析首先需要定义时程函数曲线,定义方式与线性时程分析是相同的。如果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的非线性分析,需要选择地震波曲线,可以使用程序联机带有的常用地震波形式以及我国规范常用的几种场地状态下地震波曲线,可以通过峰值控制来得到罕遇地震的地震时程曲线。 除了罕遇地震作用以外,作用于结构更复杂的动力荷载一般需要提供该作用的数据形式,或工程师根据荷载特征构建荷载作用的数据形式,比如一定的冲击荷载作用或爆炸荷载作用。对于这类荷载数据形式的形成和使用方式与线性时程分析中所描述的时程曲线形成的方式相同,对于几种典型动力作用的时程曲线我们在本章后面相关专题将会再次涉及到。 20.1.2时程工况的定义 与线性时程分析相同,完成时程函数曲线定义之后,需要定义非线性时程分析工况。当选择添加新工况并在分析工况类型下拉菜单中选择Time History,可以弹出时程分析工况定义对话框。非线性分析工况定义对话框与线性时程分析对话框是相同的,见图20-1。

电路的分析方法电子教案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本章要求: 1. 掌握支路电流法、叠加原理和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2. 理解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3. 了解非线性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及静态电阻、动态电阻的概念,以及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重点: 1. 支路电流法; 2. 叠加原理; 3.戴维宁定理。 难点: 1. 电流源模型; 2. 结点电压公式; 3. 戴维宁定理。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1.电阻的串联 特点: 1)各电阻一个接一个地顺序相联; 2)各电阻中通过同一电流; 3)等效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4)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 两电阻串联时的分压公式: 2.电阻的并联 特点: 1)各电阻联接在两个公共的结点之间; 2)各电阻两端的电压相同; 3)等效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4)并联电阻上电流的分配与电阻成反比。 U R R R U 2111+=U R R R U 2 122+=

两电阻并联时的分流公式: 2.3 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变换 1.电压源 电压源是由电动势 E 和内阻 R 0 串联的电源的电路模型。若 R 0 = 0,称为理想电压源。 特点: (1) 内阻R 0 = 0; (2) 输出电压是一定值,恒等于电动势(对直流电压,有 U ≡ E ),与恒压源并联的电路电压恒定; (3) 恒压源中的电流由外电路决定。 2.电流源 电流源是由电流 I S 和内阻 R 0 并联的电源的电路模型。若 R 0 = ∞,称为理想电流源。 特点: (1) 内阻R 0 = ∞ ; (2) 输出电流是一定值,恒等于电流 I S ,与恒流源串联的电路电流恒定; (3) 恒流源两端的电压 U 由外电路决定。 3.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等效变换条件: E = I S R 0 0 R E I = S 注意: ①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② 等效变换时,两电源的参考方向要一一对应。 ③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 ④ 任何一个电动势 E 和某个电阻 R 串联的电路,都可化为一个电流为 I S 和这个电阻并联的电路。 4.电源等效变换法 (1) 分析电路结构,搞清联接关系; (2) 根据需要进行电源等效变换; (3) 元件合并化简:电压源串联合并,电流源并联合并,电阻串并联合并; I R R R I 2121+=I R R R I 2 112+=

第二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1

第二章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一、填空题: 1. 有两个电阻,当它们串联起来的总电阻为10Ω,当他们并联起来的总电阻为 2.4Ω。这两个电阻的阻值分别为_ _4Ω___和__6Ω。 2. 下图所示的电路,A、B之间的等效电阻R AB= 1 Ω。 3. 下图所示的电路,A、B之间的等效电阻R AB= 3 Ω。 A 2Ω B 4. 下图所示电路,每个电阻的阻值均为30Ω,电路的等效电阻R AB= 60 Ω。 5. 下图所示电路中的A、B两点间的等效电阻为___12KΩ________.若图中所示的电流I=6mA,则流经6K电阻的电流为__2mA _____;图中所示方向的电压U 为____12V____.此6K电阻消耗的功率为__24mW_________。

U A 6. 下图所示电路中,ab 两端的等效电阻为 12Ω ,cd 两端的等效电阻为 4Ω 。 7.下图所示电路a 、b 间的等效电阻Rab 为 4 。 8. 下图所示电路中,ab 两点间的电压 ab U 为 10 V 。 9. 下图所示电路中,已知 U S =3V , I S = 3 A 时,支路电流I 才等于2A 。

3 Ω 1 10. 某二端网络为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并联电路,则其等效电路为理想电压源。 11.已知一个有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为20V,其短路电流为5A,则该有源二端网络外接 4 Ω电阻时,负载得到的功率最大,最大功率为25W 。 12.应用叠加定理分析线性电路时,对暂不起作用的电源的处理,电流源应看作开路,电压源应看作短路。 13.用叠加定理分析下图电路时,当电流源单独作用时的I1= 1A ,当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的I1= 1A ,当电压源、电流源共同时的I1= 。 2A 14.下图所示的电路中,(a)图中Uab与I的关系表达式为Uab= 3I ,(b) 图中Uab与I的关系表达式为Uab=3I+10 ,(c) 图中Uab与I的关系表达式为Uab=6(I+2)-10 ,(d)图中Uab与I的关系表达式为Uab=6(I+2)-10 。

(整理)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3.2 基本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3.2.1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有计算法和图解分析法两种。 (1)静态工作状态的计算分析法 根据直流通路可对放大电路的静态进行计算 (03.08) I = I B (03.09) C V =V CC-I C R c (03.10) CE I 、I C和V CE这些量代表的工作状态称为静态工作点,用Q表示。 B 在测试基本放大电路时,往往测量三个电极对地的电位V B、V E和V C即可确定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2)静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如图03.08所示。 图03.08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 直流负载线的确定方法:

1. 由直流负载列出方程式V CE=V CC-I C R c 2. 在输出特性曲线X轴及Y轴上确定两个特殊点 V CC和V CC/R c,即可画出直流负载线。 3. 在输入回路列方程式V BE =V CC-I B R b 4. 在输入特性曲线上,作出输入负载线,两线的交点即是Q。 5. 得到Q点的参数I BQ、I CQ和V CEQ。 例3.1:测量三极管三个电极对地电位如图03.09所示,试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图03.09 三极管工作状态判断 例3.2:用数字电压表测得V B=4.5V 、V E=3.8V 、V C =8V,试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 电路如图03.10所示 图03.10 例3.2电路图 3.2.2 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 (1) 交流负载线 交流负载线确定方法:

1.通过输出特性曲线上的Q点做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R L'。 2.R L'= R L∥R c,是交流负载电阻。 3.交流负载线是有交流输入信号时,工作点Q的运动轨迹。 4.交流负载线与直流负载线相交,通过Q点。 图03.11 放大电路的动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 (2) 交流工作状态的图解分析 动画 图03.12 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动画3-1)通过图03.12所示动态图解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1. v i→↑ v BE→↑ i B→↑ i C→↑ v CE→↓ |-v o|↑; 2. v o与v i相位相反; 3.可以测量出放大电路的电压放大倍数; 4.可以确定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 (3) 最大不失真输出幅度 ①波形的失真

电路一般分析方法步骤汇总

线性电路主要分析方法步骤汇总 网孔电流法的一般步骤 步骤: 1)确定网孔,假定网孔电流的绕行方向; 2)列写KVL方程; 3)联立求解。 说明: 1)对于含有电流源的支路: a)若在单一网孔支路上,少列一个方程; b)若在两网孔公共支路上,要假定电压变量,多列一个方程,即:网孔电流与电流源电流关系的方程; 2)对于含有受控源的支路: a)列方程时,受控源视为独立源; b)如果控制量不是网孔电流,则要补充一个方程,即:网孔电流与控制量之间关系的方程。 结点电压法的一般步骤 步骤: 1)选参考结点; 2)列写独立结点电压方程; 3)联立求解。 说明: 1)对于含有纯电压源的支路: a)如果电压源接在独立结点和参考点之间,这个独立结点电压就等于电压源电压,可以少解一个方程; b)如果电压源接在两个独立结点之间,则要在电压源支路假定电流变量,多列一个方程,即:结点电压与电压源电压之间的关系方程; 2)对于含有受控源的支路: a)列方程时,受控源视为独立源; b)如果控制量不是结点电压,则要补充一个方程,即:结点电压与控制量之间的关系方程。

一端口网络的戴维宁等效电路 (1) 开路电压Uoc 的计算 戴维宁等效电路中的电压源电压即为一端口开路电压Uoc ,电压源的极性与所求开路电压极性相同。计算Uoc 的方法视电路形式而定(结点电压法、网孔电流法)。 (2)等效电阻的计算 等效电阻为将一端口网络内部独立电源全部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开路)后,所得无源一端口网络的输入电阻。 常用下列方法计算: A 、当网络内部不含有受控源时可采用电阻串、并联和△-Y 互换的方法计算等效电阻; B 、外加电源法(加压求流或加流求压):eq u R i =(此时一端 口内部独立电源全部置零) C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oc eq sc u R i =(此时一端口内部独立电源全部保留) 一阶电路初始值的计算 如何判断一阶电路?电路含有一个独立的动态元件;有带开 关的直流激励、或已知初始储能和直流激励、或有阶跃函数激励。 求初始值的步骤: 1. 由换路前电路(一般为稳定状态)求u C (0-)和i L (0-); 2. 由换路定律得 u C (0+) 和 i L (0+); 3. 画0+等效电路。 在0+时刻等效电路中,电容用u C (0+)的电压源替代,电感用i L (0+)的电流源替代。 4. 由0+电路求所需各变量的值即为0+值 三要素法求解一阶电路的步骤 1、求响应量的初始值; 2、求响应量的稳态值; 画出t →∞时稳态电路,其中电容和电感分别用开路和短路置

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综述_周文峰

·自然科学研究· 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综述 周文峰 郭 剑 (攀枝花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摘 要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其优势在于能模拟出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的受力性能。该 方法主要包括结构分析模型、单元模型和恢复力模型三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这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了结构非线 性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关键词 非线性;动力分析;模型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经历了静力阶段、反应谱阶段和动力阶段。从本质上说,前二者所采用的方法均为静力法,且只能进行弹性分析。动力阶段的形成建立在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值分析方法的出现基础之上,其分析方法称为时程分析法。时程分析法本质上是一种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能够计算出结构地震反应的全过程,该方法的突出优势在于能模拟出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的受力性能。 时程分析法的出现促进了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的发展。它主要包括结构分析模型、单元模型和恢复力模型三个重要方面,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1 结构分析模型 结构的模型化是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的第一步,结构模型的模拟应着重于其动力特性的模拟。因此体系恢复力、质量、阻尼模型的准确性是模拟精度的前提。目前的结构分析模型可分为以下几类: 1.1 层间模型 考虑到框架结构质量的分布规律,很容易形成以楼层为单元的多质点体系的思路,故将这种模型称之为层间模型。在研究框架结构动力反应时,层间模型中采用得最多的是层间剪切型模型。该模型假定框架结构层间变形以剪切变形为主,忽略其它形式变形的影响,故而比较适用于高跨比不大、层数不多的框架。为了进一步拓宽此模型的适用范围,在此模型基础上又发展了层间剪弯型模型,使之能适用于层数较多和高跨比较大的框架。 但是层间模型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这主要反映在如何具体确定层间的剪切刚度及弯曲刚度的问题上,而且这二者之间又是耦合在一起的。这一问题层间模型自身是无法解决的。目前,层间模型只是对于常见的层数不多且平面布置十分简单、规则、对称并且能简化为平面结构的框架有一定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对于这类框架通常能根据经验进行适当的假设后进行简单推导得到层间单元刚度。 1.2 杆系模型 杆系模型是将整体结构离散为梁、柱单元进行分析。杆系分析模型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层间模型所面临的层间刚度无法确定的困难,而且它还解决了层间模型所固有的另外两个缺陷。其一,如果说层间模型从宏观(层单元)角度展示了结构总体动力反应规律,那么由于框架各杆进入非弹性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同所造成的整个框架动力反应规律的不同,则是层间模型所不能解释、反映的。其二,无论从抗震研究还是设计角度来看,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规律到底如何也是人们所关心的,因为结构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构件的设计。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应如何取值等,这些问题采用层间模型是无法回答的,从这个角度看也必须将框架结构细化到至少是构件层次才有可能解决这些问题。 杆系分析模型分为两大类,平面杆系分析模型与空间杆系分析模型。目前,平面杆系分析模型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国内外已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空间杆系分析模型的研究上。 2 单元模型 对于杆系分析模型,目前用于模拟单元滞回性能的模型已有很多,这些单元分析模型可采取分类的方式加以比较考察。这些模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若干小类。 2.1 集中塑性铰模型 单分量模型是集中塑性铰模型中最简单的一类,该模型将杆单元的非弹性性能用非线性弹簧反映,而不对非弹性变· 109·第23卷第4期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年8月V o l .23.N o .4 J o u r n a l o f P a n z h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A u g .2006

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理论

非线性动力学和混沌理论 非线性动力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非线性问题出现在许多学科之中,传统的线性化方法已不能满足解决非线性问题的要求,非线性动力学也就由此产生。 非线性动力学联系到许多学科,如力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等。非线性动力学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叉、混沌和孤立子。事实上,这不是三个孤立的方面。混沌是一种分叉过程,孤立子有时也可以和同宿轨或异宿轨相联系,同宿轨和异宿轨是分叉研究中的两种主要对象。 经过多年的发展,非线性动力学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分叉、混沌、孤立子和符号动力学等。然而,不同的分支之间又不是完全孤立的。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解析解是很难求出的。因此,直接分析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解的行为(尤其是长时期行为)成为研究非线性动力学问题的一种必然手段。 混沌理论是谁提出的? 混沌理论,是系统从有序突然变为无序状态的一种演化理论,是对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内在“随机过程”形成的途径、机制的研讨。 美国数学家约克与他的研究生李天岩在1975年的论文“周期3则乱七八糟(Chaos)”中首先引入了“混沌”这个名称。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2O世纪 6O年代初研究天气预报中大气流动问题时,揭示出混沌现象具有不可预言性和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依赖性这两个基本特点,同时他还发现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混沌,仍然有某种条理性。 1971年法国科学家罗尔和托根斯从数学观点提出纳维-斯托克司方程出现湍流解的机制,揭示了准周期进入湍流的道路,首次揭示了相空间中存在奇异吸引子,这是现代科学最有力的发现之一。 1976年美国生物学家梅在对季节性繁殖的昆虫的年虫口的模拟研究中首次揭示了通过倍周期分岔达到混沌这一途径。 1978年,美国物理学家费根鲍姆重新对梅的虫口模型进行计算机数值实验时,发现了称之为费根鲍姆常数的两个常数。这就引起了数学物理界的广泛关注。 与此同时,曼德尔布罗特用分形几何来描述一大类复杂无规则的几何对象,使奇异吸引子具有分数维,推进了混沌理论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在许多确定性系统中发现混沌现象。作为一门学科的混沌学目前正处在研讨之中,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成熟理论。混沌的理论 要弄明白不可预言性如何可以与确定论相调和,可以来看看一个比整个宇宙次要得多的系统——水龙头滴下的水滴。这是一个确定性系统,原则上流入水龙头中的水的流量是平稳、均匀的,水流出时发生的情况完全由流体运动定律规定。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实验证明,这一显然确定性的系统可以产生不可预言的行为。这使我们产生某种数学的“横向思维”,它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此种怪事是可能的。 假如你很小心地打开水龙头,等上几秒钟,待流速稳定下来,通常会产生一系列规则的水滴,这些水滴以规则的节律、相同的时间间隔落下。很难找到比这更可预言的东西了。但假如你缓缓打开水龙头,使水流量增大,并调节水龙头,使一连串水滴以很不规则的方式滴落,这种滴落方式似乎是随机的。只要做几次实验就会成功。实验时均匀地转动水龙头,别把龙头开大到让水成了不间断的水流,你需要的是中速滴流。如果你调节得合适,就可以在好多分钟内听不出任何明显的模式出现。 1978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一群年青的研究生组成了一个研究动力学系统的小组。他们开始考虑水滴系统的时候,就认识到它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毫无规则。他们用话筒记录水滴的声音,分析每一滴水与下一滴水之间的间隔序列。他们所发现的是短期的可预言性。要是我告诉你3个相继水滴的滴落时刻,你会预言下一滴水何时落下。例如,假如水滴之间最近3个间隔是0.63秒、1.17秒和0.44秒,则你可以肯定下一滴水将在0.82秒后落下这些数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事实上,如果你精确地知道头3滴水的滴落时刻,你就可以预言系统的全部未来。 那么,拉普拉斯为什么错了? 问题在于,我们永远不能精确地测量系统的初始状态。我们在任何物理系统中所作出的最精确的测量,对大约10位或12位小数来说是正确的。 但拉普拉斯的陈述只有在我们使测量达到无限精度即无限多位小数,当然那是办不到的时才正确。 在拉普拉斯时代,人们就已知道这一测量误差问题,但一般认为,只要作出初始测量,比如小数点后10位,所有相继的预言也将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误差既不消失,也不放大。 不幸的是,误差确实放大,这使我们不能把一系列短期预言串在一起,得到一个长期有效的预言。例如,假设我知道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的头3滴水的滴落时刻,那么我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9位预言下一滴的滴落时刻,再下一滴精确到8位,以此类推。 误差在每一步将近放大10倍,于是我对进一步的小数位丧失信心。所以,向未来走10步,我对下一滴水的滴落时刻就一无所知

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研究

高频电子线路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研究 专业:08电子信息工程本科 小组成员: DZU Joecindy 指导老师:王丽 完成时间:2011年12月22日 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我们要将电路元件的范围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进行拓展,引入对非线性二端元件的分析和总结。非线性二端元件就是接线端自变量和接线端的函数具有非线性关系的元件。

下面我们将对非线性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从而对其分类和总结。 【关键词】非线性电路 直接分析法 数值分析法 图形分析法 分段线性分析法 小信号分析法 前 言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学习过若干种线性元件的电路,也学习过这些元件构成的线性电路分析法。本文将就非线性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 1.直接分析法 此方法一般应用于对非线性二端元件的函数关系较简单时使用,结合并运用线性元件电路的分析方法和一些定理,同时列写出非线性的补充方程,最后通过求解数学问题并结合电路实际解答的方法。 我们首先用直接分析法求解图1.1所示的简单非线性电阻电路。假设图中非线性电阻的特性可表示为下列v-i 关系: 2,00,0 D D D D Kv v i v ?>=?≤? 常熟K 大于零。 D i 图1.1 该电路的求解过程:

(D v -E )/R +D i = 0 (1.1) 补充方程: D i = K D v 2 (1.2) 注意该元件在D v 大于零的时候才能工作。如果D v <0 则 D i = 0 用原件的非线性v-i 关系替换式(1.1)中的D i 就得到了用节点电压表示的节点方程: (D v -E )/R + Kv D 2 = 0 (1.3) 化简式(1.3),得到下列二次方程: RK D v 2 + D v – E = 0 求出D v 并选择正解,即: D v = (1.4) 对应的i D 表达式可通过将上式替换式(1.2)得到,即: D i = 12K RK ?-+ ?? 小结:这类分析方法很有局限性,通常只适用于函数关系较简单的非线性求解问题,对于较复杂的问题,下面我们将讨论到。 2.数值分析法 当所求非线性的函数关系不是简单的函数关系时,已经不能用已有的公式去求解,这是就需要在误差精度允许的范围内,运用计算方法学的知识寻求所需的解,下面介绍常用到的计算方法: 在《电路基理论基础》一书中给出的3种方法: ① 前向欧拉法(Forward Euler method ): (以后本文均以(,)dy f y x dx =表示dy dx ) 1k y + = k y + h f (k y , k x ) 其中h 为积分步长 ② 后向欧拉法 (Backward Euler method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